時間:2023-08-23 16:34:53
序論:在您撰寫基于核心素養的培養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生活經驗;建模;實踐操作;課堂教學;數感;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14-0074-01
所謂“數感”是指對數與數量、數理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時下,關于“核心素養”這個新興的名詞也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那么,什么是核心素養呢?筆者認為,核心素養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不是指一種具體的知識或技能,也不是指傳統意義上的學習能力,具體到數學教學中,它是指基于數學知識技能,又高于數學知識技能的,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綜合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數感也是實現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途徑之一。
一、提取生活素材,在感知中培養數感
數學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對于學生來說,在生活中大都已經具備了對數的感知體會與了解,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就要善于幫助學生從生活中提取素材。
如,教學“數的認識”時,教師展示“0~9”的各數字卡片,并提問:“你們認識這些數字嗎?想一想在什么地方見過?”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被喚醒,有學生說:“這是1,我在卡片上見過,1像小棒細又長?!庇袑W生說:“這是2,我家就在2號樓?!庇袑W生說:“我在1元、2元店見過這些數字?!边€有學生說:“我在人民幣上見過5,有5角的,有5元的。”就這樣,在生活經驗的啟發下,學生紛紛表達自己對數的認識,學習效果顯著。
從上述教學案例中可以看出,學生的生活處處充滿與數有關的數學活動。教學時,教師就要善于從生活入手,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感知數、體驗數,這樣一來,學生的數感就能得到自然的生長與發展。
二、經歷建模過程,在計算中培養數感
所謂模型思想,就是指用數學思想方法去刻畫和幫助學生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教學實踐證明,借助模型思想可以極大降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難度。因此,對于學生數感的培養,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讓學生真正經歷數學知識到模型創造的具體過程。
如,教學“路程問題”時,有一道習題:一條公路長2000千米,一輛汽車每小時行駛80千米,求這輛汽車行駛完這條公路需要多長時間。教師先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建構解決此類問題的數學模型,學生根據題意得出t=s÷v=2000÷80。此時,教師沒有止步,而是讓學生根據路程、速度、時間的關系改變原題的已知條件,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適當的練習。
從上述教學案例中可以看出,數學建模過程就是學生不斷經歷和體驗各種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因此,教學時教師可以學生數學模型思想的構建為媒介、以學生的靈活運用為平臺,對學生進行數感的培養。
三、重視實踐操作,在活動中培養數感
在教學中,一些概念以及數學思想方法如果單純依靠教師講解,學生很難獲得深刻的認識。在這種教學情形下,教師可以把動手操作引入課堂,在具體的活動中幫助學生培養數感。
如,教學“認識千克”時,教師可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和感知的教學方法,使之在操作的過程中培養數感。根據本課所學知識的特點,教師設計了如下活動:
1.稱一稱。學生親自動手稱1袋鹽、1袋洗衣粉與1袋蘋果的重量,并且說一說它分別是多少克。
2.算一算。算一算,市場上的鹽幾袋是1千克?1千克蘋果大約有幾個?
3.掂一掂。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油、橘子、餅干、西紅柿等,掂一掂,并說說它們大概是多少克。
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沒有把教學的重點放在1千克等于多少克的簡單認識與教學上,而是讓學生在有效的時間內充分地進行稱一稱、算一算或者掂一掂等操作。這樣一來,學生在親自操作中深化了對千克的認識,數感自然得到有效地培養與發展。
一、高中政治核心素養的構成要素
政治核心素養無論是對個人發展,還是對社會進步,都是極其關鍵的。其由四個要素構成,包括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涵蓋了人的道德素質、知識才干、技巧能力、法治觀念等諸多方面。
1.政治核心素養之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即人們在一定的社會生活中根據自己與社會的聯系而確認的身份,并自覺地以組織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政治行為。它是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的共同標識和靈魂體魄,決定著學生成長的方向。在教學中我們要循序漸進,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培養,使中學生逐步在理智上形成對政治的高度認同。
2.政治核心素養之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達成政治認同、形成法制意識以及實現公共參與的主觀要求。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初級階段,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現實選擇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長遠計劃,要求我們必須堅持把理性精神的政治教育理念融入當代中學生的課程教育之中。教學不單單只在于解決問題,應更多地關注課堂活動探究的過程,學會提問題,理性思考問題也是學生必備的素質之一。
3.政治核心素養之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是人們對于法律和法制現象的知識、觀點和情感態度的總稱。在今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和社會現代化要求必須加強學生的法治教育,這樣有利于中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
4.政治核心素養之公共參與
公共參與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從狹義上講,即公民在代議制政治中參與投票選舉活動;從廣義上講,公共參與除了政治參與外,泛指普通民眾主動參與社會決策和活動實施等。政治教學的過程就是生活化的過程,要做到學以致用,知與行的統一。
二、活動型課堂構建體現新課程理念
活動型課堂,指將活動貫穿于課堂教學之中,是活動化的課堂,也是課堂化的活動,符合新課程標準三貼近原則。轉變以往傳統教學一味灌輸政治理論知識,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方式。講問題是活動,提問題也是活動;社會實踐是活動,課堂教學也是活動,所以應使活動成為承載教學內容目標的基本方式。這正是符合新課程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走向核心素養的題中之意。
三、在活動型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
1.創設情境,啟發思維,構建生活化的政治課堂,培養法制意識和理性精神
政治教師要善于創新教學模式,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將核心素養能力培養自然地融入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可以根據班級情況,模擬一個小型社會,設立法院、學校等,由不同學生飾演情景劇。例如,在講授“民主監督:守望公共家園”一課時,設計學生角色扮演情景劇,演繹了一個故事情節:“路邊攤販被城管執法人員追趕并掀翻攤子,路人紛紛幫忙收拾殘局,并嚴厲指責城管工作人員野蠻執法的行為。”故事立刻引發學生的共鳴,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一系列的追問和思考。
比如:路人嚴厲指責城管工作人員的野蠻執法行為是在行使什么權利?對事件進行辯證分析,一方面引出路人在行使公民的監督權,另一方面,也看到攤販違規經營不利于城市管理,提出公民應樹立法律意識和公民意識,應該支持和配合政府的管理工作。同時,對于城管暴力執法的行為提出批評,意識到作為法治國家的政府應依法行政,為下個單元的學習做了鋪墊。
隨著劇情進一步發展,攤販面對城管工作人員的野蠻執法憤怒地表示:“要去告你們!”教師引導:如果你是路人,請你為攤販出個點子。在學生合作探究中,積極為攤販出謀劃策,既活躍了課堂,又實現了教學目標。此時,在學生討論中也出現不同的聲音,教師借機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公民如何負責地行使監督權,做一個理性、守法的公民。
到此學生可能以為故事已經完結,教師又巧妙地設計了故事的結局:通過公民舉報,上級部門調查之后責令城管部門對相關執法人員進行了嚴肅處理,并對攤販賠禮道歉,補償了一定的經濟損失,學生看到圓滿的結局大快人心。本節課通過一個故事情節貫穿課堂,學生不僅對于公民依法行使監督權知識能夠做到學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培養學生用理性思維辯證地看待社會現象,懂得做到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成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在活動中,同時樹立了對政府公信力的信心,對我國政治制度的認可,樹立政治認同感。
2.充分調動學校、家庭、社區資源,走出課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政治生活,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例如,在講授“民主管理:共創幸福生活”一課時,設置活動環節,走出課堂,走進社區,讓學生了解身邊的村民自治——西園村,并拍攝本村自治建設的圖片和視頻,體會村民自治的發展,是本課的一大亮點。同時,讓學生在分享中找出部分學生活動中暴露出來的對村民自治的一些錯誤認識,更加明確村民自治的內容。加上設計學生模擬村民自治,讓學生理解公民在基層管理組織中的參與形式和作用,提高民主管理和民主參與的意識和能力。
此時,課堂設計“社區走進課堂”是本課的又一亮點,讓學生與社區干部互動,充分運用當地居民委員會的資源,鼓勵學生走進基層民主管理,共建祥和文明的社區。在課堂結束時,布置學生就所在村或社區的基層民主自治狀況,向村委會或居委會提出可行性的建議。這樣既提高了本節課教學的實效性,使學生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同時又更加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權利,增強主人翁責任感;更加關注社會的公共生活和公共管理,增強公民意識。
對于一線教師而言,應時刻保持對政治的高度敏感和時代前瞻性,為學生呈現“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政治課堂。例如,在講授“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課時,政府的責任是對人民負責,做到三個具體要求。傳統的講授教學方法顯得蒼白無力,而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一段汶川地震的視頻,生動地展示了政府在災后進行的一系列強有力搶險救災的措施,重建家園等感人的場面。通過學生對視頻材料的分析討論,讓學生從感性體驗上升到理性層面,體會我國的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教師無需多言,就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新一輪高中政治課程教育改革中,打造活動型教學課堂要服務于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體驗,加強對學生的政治核心素質的培養力度,以核心素養為框架,在內容上將政治核心素養的四個要素進行交融整合,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思想政治問題,提高政治核心素養水平,促進我國高中政治活動型課程的構建。
關鍵詞:英語核心素養;情境體驗;現在進行時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8-0186-02
一、設計簡述
本案例是人教版七年級英語下冊Unit6 I’m watching TV(Section A Grammar Focus3a-3c)的教學設計。其指導思想是依據十提出的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加快“核心素養體系”建設。本案例設計通過促進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的整體發展,來培養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本課程學習的主題是現在進行時,第5單元剛剛學習過世界各地的典型動物。在本案例中老師創設了一個情境:假設老師和同學們是各種各樣的動物,教室就是一個動物園,同學們身臨其境地參與各種活動,并用現在進行時的句式把活動內容表述出來。老師把學生分成6個小組,每個小組的同學戴有一種小動物的面具,老師根據學生的表現對小組做出評價。把動物面具引入課堂,讓教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充滿樂趣。真正實現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西方文化,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提高語言和學習能力,這是本案例設計的一個亮點。
二、教材分析
本案例是七年級下冊第6單元的第二課時,本節課是現在進行時的語法課。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為Grammar Focus3a-3c,共分四個步驟:第一步用表格呈現現在進行時的特殊疑問句,一般疑問句及其回答。第二步(3a),給定單詞編寫句子。第三步(3b)創設情境,給句子正確排序;第四步(3c),以小組游戲形式開展活動,小組成員輪流表演動作,其他成員猜出活動。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1)現在進行時謂語動詞的構成;(2)現在進行時肯定句及否定句式;(3)現在進行時的一般疑問句、特殊疑問句及相應答語。學生不僅要學會謂語部分“be+doing”的結構表達,還必須學會區分主語的單復數,注意選擇不同的be動詞“am、is、are”,這個知識點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也是本節課學生需要掌握的一個重點。
在設計本案例時,我對原教材內容作了適當地調整。首先呈現給學生的是10張圖片,讓學生根據圖片快速說出10個用現在進行時表達的詞組或者單詞,對謂語部分“be+doing”的結構重點訓練和突破,從字詞的訓練過渡到句子的訓練也符合由易到難的規律。接下來讓學生猜圖片,猜猜他/她在做什么?訓練句子的表達。然后讓同學們總結現在進行時態的形式以及表達方式,并且適時地給出10個具有代表性的單詞進行訓練。在時態總結的最后一個環節,給出一幅圖片,區分現在進行時和一般現在時的不同。
另外對課文3a和3b的處理方式也力求靈活有趣,老師把單詞和句子打印出來,讓學生在黑板上親手擺放單詞和句子的順序,讓學生體會在玩中學,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最后的一個環節是學生表演,學生邊表演動作,邊用英語表述出來,讓學生在體驗中得到成長的經驗。課堂的最后10分鐘,學生把表演活動用報告的方式呈現出來。整節課的設計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整合,落實了教學目標,重難點得到了突破,并且學生的“聽說讀寫”的各項技能均得到發展。
亮點與反思:本案例的設計力求對教材深度開發并整合利用,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課堂既不能枯燥無趣,也不能天馬行空,既要有趣生動,也要腳踏實地。本案例充分強調語言和學習能力的訓練,情景設置讓學生有一種不一樣的文化體驗,學生在活動中展示個性,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學習過一般現在時,對于名詞單復數等語法知識有了一定的積累。由于英語與漢語兩種語言的差別,部分學生掌握現在進行時態謂語動詞“be+doing”結構有困難,教師力圖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解決。首先,從單詞和詞組入手,強調動詞的變化,讓學生一下子就抓住重點。圖片呈現的都是小動物,學生們假設自己就是小動物,親近感一下子就建立起來了。接下來呈現出句式,循序漸進,讓學生在體驗中觀察對比,發現總結現在進行時的規律。對于時態之間的差別,也讓學生在練習中體會,分析比較。
亮點與反思:本案例從心理學的角度,對學生的學習認知過程進行分析,教學步驟順應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從簡到難、從模仿到創新,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另外,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準確預判學生學習可能遇到的語言學習困難,重點突破。引入了小動物的形象,讓學生們都來扮演小動物,學生們也更愿意主動地參與課堂,也符合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新事物存在好奇的心理特點。
四、教學目標設計
1.語言知識目標。
語言知識:要求學生掌握以下詞匯(house,drink,tea,drink tea,tomorrow);
Z言功能:學會談論人們正在做什么,能就發生的事情做現場報道;
語言結構:現在進行時的特殊疑問句、一般疑問句及簡單的答語;
What are you / they doing?
I’m / We’re/ They’re watching TV/doing homework.
Is he/ she watching TV?
Yes,he/ she is. / No,he/ she isn’t.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Yes,I do. When do you want to go?At three o’clock
2.語言技能。能用現在進行時的各種形式進行準確地描述和表達正在發生的動作,能掌握現在進行時態及一些表示具體動作的詞組搭配,能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和運用本單元的話題范圍內的單詞和習慣用語。
3.情感目標。培養同學間友好相處,規范自己行為,同時能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激發他們對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在接近生活常態的交際中能樂于模仿,敢于開口,積極參與,主動請教。
4.文化意識。了解西方人是如何表達或描述正在進行的動作。
5.學習策略。通過本單元的教學,幫助學生實現語言的交際和交流,觀察其他同學的行為和活動,用現在進行時來準確地表達正在發生的動作。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What’s he doing?
――He’s reading.
難點:現在進行時的用法和動詞V-ing形式的構成在交際中準確地運用現在進行時來描述或表達正在進行的動作。
六、教W策略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老師和學生都戴一個面具,假設人人都是動物,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中學習語言,在學習新的語言知識后創造性地運用語言。
開展多種任務型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完成任務,感受成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情感和策略調整,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運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并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這樣增加了直觀性和趣味性,保證了教學效果。合作學習法,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活動,并對小組活動進行評價,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七、問題研討
1.如何設置生動而真實的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并樂于積極地參與活動?
本案例的設計是一個情景,假設我們都是小動物,人人都戴一個面具,努力去營造一種輕松有趣的氛圍,盡量地使學生能感受到一個真實的交際情景,使他們能夠自如地展開交際活動。
2.如何使語法總結課生動高效?
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語法的基礎并不是那么深厚,語法課的設計比較難處理,需要找到一種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的訓練方法,教師試圖對語法教學做一些有益的嘗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
[3]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05).
關鍵詞:核心素養;核心問題;教學改革
一、核心素養培養的提出及重要性
對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我們一直在思考哪些因素決定并影響他們的成長?2012年黨的十指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內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明確強調了教育的本質功能和根本價值,開始從國家的層面深度的思考“教育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明確了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目標和方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又進行了補充并提出了新要求,為了貫徹十精神,教育部啟動了“立德樹人”工程,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2014年3月,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提出了落實“立德樹人”工程的十大關鍵領域,制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是首要環節,并提出把核心素養作為研究學業質量標準的依據,用于統領課程改革的相關標準,同時在文件中首次明確提出了“核心素養”一詞,體現了以人為本,尤其是以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本的教育改革思路,意味著黨和國家把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放在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上。
教育部依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確定了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制定了各學科核心素養體系,并據此對高中各學科的課程標準進行修改。專家指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皩W生的核心素養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要求,是個體能夠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實現全面發展的基本保障”“內容結構上,學生核心素養體系注重系統性,各具特色”“價值取向上,核心素養反映了學生終身學習所需的素養與國家、社會公認的價值觀”[3]
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的制定,目的在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和建立健全的社會。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的內容和指標的確定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2015年11月29日中國教育學會聯合《光明日報》組織了一場以“核心素養如何轉化為學生素質”為主題的教育研討,參會的教育專家指出核心素養是“在三維目標基礎上提出的,是對三維目標的發展和深化。核心素養更直指教育的真實目的,那就是育人”“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是從教書走向育人這一過程的不同階段”教育部也在依據核心素養體系“設計不同階段的課程標準,制定學業質量標準,引導學?;谡n程標準來設計教學、命題、作業和考試”[4]教育部基本上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確定為9個素養、23個基本要點、70個關鍵表現。
二、核心問題教學模式的選擇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正確的教學模式作為載體,相對于以往的課堂來說是一種全新的轉型,鐘啟泉在《課堂轉型:靜悄悄的革命中》論述了課堂教學轉型的內涵:課堂轉型要實現從“灌輸中心教學”向“對話中心教學”的轉變。[5]而核心問題教學模式則不失為一種正確的x擇,利用設計好核心問題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核心問題指的是能激發和推進學生主體活動、能整合現行教材中應該學習的內容、能與學生生活實際和生活水平密切相關聯的,能貫穿整節課的問題或者任務。[6]在核心素養培養的背景下我們在處理核心問題時必須要將核心素養融入到核心問題之中,將知識點的傳授與核心素養的培養相結合。
基于核心問題解決的課堂教學,是以問題及其及其解決為主線的教學。課堂教學的設計思路是,在教師的策劃、指導和支持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問題的發現、提出與解決,在探索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獲得新知,建構新知。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作為學習共同體的一員,和學生共同為問題的解決,開展合作學習、共同探究,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解決問題、培養核心素養。在這樣的課堂里,教學活動的設計和組織,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主旨。通過課堂教學,達成各學科的課程學習目標,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能力,促進個性化發展。
三、核心問題教學模式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正確處理課堂中的師生關系。
核心問題教學模式的課堂,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是問題的求解者,也是解答者,從求解者到解答者的轉換,需要學生積極地開展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中,要求學生的獨立學習,也要有合作學習的討論交流活動,還需要師生間的言語對話和情感交流,需要教師發揮支持和協同學習作用。核心問題教學模式,在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不能否定教師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問題的情景設計,激勵、支持、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上,教師有責任、有主張、有行為、有擔當。教師可以在知道學生選擇應用解決問題策略、調控合作學習活動、指導問題解決成果的總結和展示等方面發揮協同學習作用。由此可見,學生與教師在課堂上不是矛盾的對立面,而是學習的共同體
2.重視課堂的設計與組織。
核心問題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三個方面:創設問題情景,設計并開展探討學習或問題分析、探討活動,整理展示學習成果。創設問題情景是基于問題教學的前提,問題的設置不同于傳統教學中的設問和提問,更加側重于啟迪、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所設計的問題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問題的設計著眼點要適中,如果問題的設計著眼點過大,能夠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但也會讓一部分學生對于問題的解決無從下手,沒有思路;問題的著眼點如果過小,學生思考的余地狹窄,會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對于課本上明確的書寫的答案,不用學生思考與探索,問題的解決也僅僅是個形式。問題的起點要高,落點要低,既能為學生提供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難以解決,需要進一步學習、思考的學習需求,又能讓學生看到通過自己的自主學習以及合作探究使問題得以解決。在整個核心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營造寬松的對話氛圍,注意聆聽學生的發言,注意觀察學生的表現并及時的作出反饋和引導。
3.加強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和科學理論教育。
學科教學要依據立德樹人的方針,依據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及培養要求,集合學科教學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和科學倫理教育。核心素養體系中的9 大素養就包括學會學習、實踐創新、公民道德、人文底蘊、科學精神的素養,這些素養的基本要點和關鍵表現涵蓋了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學倫理教育的要求。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對人的尊重,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是中華文明的思想內涵之一,學科教學要教育學生自覺地集成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繼承以人為本的思想,把人的培養放在首位,教育學生學會尊重人、關心人、幫助人。
科學倫理是科學技術研究與研究活動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思想於行為準則。這些思想於行為準則規定了科技工作者以及共同體應該恪守的價值觀念、社會責任和行為規范,從觀念和道德層面上規范人們從事科技活動的行為準則。任何人在做出價值判斷的時候都要受到其所擁有的理論、信念的影響??萍脊ぷ髡呓邮芰丝萍紓惱恚蜁杂X地把科技研究及其成果的應用置于倫理的規訓范圍內,不損害生態環境,不損害人類的生命健康,保障人類的切身利益,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科學精神不僅僅是從事科學事業的人所不可或缺的,也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熱蕁?蒲Ь神包括追求真理和實事求是精神,有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志向,有事不避難、百折不撓的探索精神,有嚴謹的求知態度,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具有尊重事實和證據的品格,具有實證意識,用于弘揚理性,能運用科學知識、原理和方法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孫明霞.課堂與核心素養[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辛濤,姜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構建我國學生核心素養體系[J].人民教育,2015年第7期。
[4]中國教育學會,光明日報教育部.核心素養如何轉化為學生素質.光明日報,2015年12月8日第15版。
關鍵詞:核心素養;有聲表達力;培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作為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學習能使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真正提升。在常態的語文課堂上,教師通過認真研讀教材,采用系統的方法指導,與具體的教學內容結合,分門別類地制訂具體的評價標準,能培養小學生的有聲表達力。
一、培養學生有聲表達力的意義
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語文能力,而語文能力結構的核心要素是語感。培養語感是形成語文素養的基礎,也是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核心。學習習慣與方法是語文學習的原動力和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有聲表達力是將思維所得的成果用有聲的語言反映出來的一種能力。它是一種綜合能力,體現了一個人的表達能力、反應能力和知識水平。
近年來,隨著語文教學研究的日益深入,培養學生的有聲表達力的重要性凸顯出來。新課標提出: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學生有聲表達力的提升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這是由有表達作為直接交際工具的性質決定的,也是小學語文的教學任務。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有聲表達力,能真正提高其語文核心素養;而有聲表達力不但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還能提升學生的交往能力。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有聲表達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聽說訓練。
二、小學語文有聲表達力的教學現狀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對學生進行聽、說練習,但對于學生的有聲表達力,教師并沒有進行培養。學生具有較弱的有聲表達力,在回答問題時,常會出現語無倫次、詞不達意的情況。同時,因為缺乏說的訓練,不敢在大庭廣眾下講話,自卑心理嚴重,怕諷刺、被人笑話。一旦走向講臺,會怯場,手足無措。因此,訓練和培養學生的有聲表達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小學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對學生有聲表達力的訓練,缺乏連續性,各個年級之間缺乏有效銜接,評價手段缺乏針對性。教師要積極探索,對教學資源充分挖掘,探索多樣化的方法,真正提升學生的有聲表達力。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有聲表達力的途徑
1.借助聲像傳情,使學生感受文章的情境美
上好語文課的關鍵,就是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教師通過實施有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沉浸在特定的情感氛圍中,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更深入地理解,師生進行更順暢的交流,變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學,讓學生傾聽優美的音樂,感受鮮艷的色彩,真正做到耳聞其聲、目觀其形,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情境美。
2.巧用多媒體計算機,品味語言的文字美
語文新課標指出對學生的語言文字進行訓練,主要通過課本中的閱讀教學進行,僅憑教師反復講解課文中的一些文字,很難給學生留下深刻記憶。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巧用多媒體網絡,與課文內容相結合,通過多樣化的訓練方法,使學生在具體的訓練中更好地感受語言文字美。
3.課內外閱讀并軌,激發興趣
核心素養是最關鍵、最必要的素養。語文核心素養就是閱讀力、思考力和表達力。教師要在語文素養的諸多要素及復雜關系中,找出主從關系,找到一個可以統領全局的“總扼點”或“切入點”,這便是閱讀力。而閱讀核心素養就是學生通過閱讀夯實語言文字基礎,發展思維能力,提高表達力,以適應實際生活需要。語文教學既要“勢大”,也要“力沉”。無論知識結構、認知水平、生活閱歷、心理特點,還是思維能力,學生都不具備完全離開教師指導而獨立自主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由教師組織、啟發、指導的課內語文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享受到得魚之樂,更是教師授之以漁的過程。語文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引領學生學習語文教材及相關的讀寫聽說知識的過程中,要激發興趣,培養習慣。
為提高國民素質,教師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有聲表達能力,全面提高國民的文化、語言素養,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有聲表達能力,更好地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施久銘.核心素養: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2]劉新陽,裴新寧.教育變革期的政策機遇與挑戰――歐盟“核心素養”的實施與評價[J].全球教育展望,2014(4).
[3]柳夕浪.從“素質”到“核心素養”――關于“培養什么樣的人”的進一步追問[J].教育科學研究,2014(3).
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的發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品格。(魯子問,2015年12月)因而,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不但需要將英語看做是一種有效的溝通工具,同時還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思維、智力、判斷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提升個人整體素養。
本文以筆者觀摩到的一堂公開課《三下Unit6 What time is it?》為例,探討如何基于核心素養對小學英語思維能力的培養。
1 培養思維的敏捷性
一個人的思維活躍度就是其思維敏捷性。只要擁有思維敏捷性,就說明這個人思考問題的速度非???,同時在處理和解決問題時考慮的較多,自然也比較周全,所以其可以迅速且過斷的對某件事下結論。
在Warming-up環節,授課老師給孩子們放了一首“洪恩GOGO”中的“What time is it?”的歌曲,并讓孩子們快速記憶歌曲中的三個時間?!?:00、11:00、12:00”。開門見山的導入本課時間的主題。在本環節中,授課老師非常注重對孩子思維敏捷性的培養。授課老師并不僅僅是為了營造英語氛圍而設計這個環節,也不僅僅是為了切入主題而選擇此歌曲,她為孩子們設計了一個找出歌曲中時間的任務,更為了培養孩子們思維的敏捷性而設計。
2 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一個人思維的靈活程度就是其思維靈活性。其主要特點有以下三點:首先是起點靈活??梢愿鶕挛锏牟煌矫?,監督來采用不同的方式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其次是過程靈活??梢院芸斓脑诜治瞿芰透爬芰χg隨意轉換。最后是結果靈活。通過不同的角度分析并總結后,可以得出多個結論,而且這些結論不僅僅是數量上的區別同時也是質量上的區別。
在初讀故事環節,老師設計了“Listen and number”的環節。
T:It’s a story about Liu Tao. Please listen and number.
認真給下面時間排序
6:00 11:00 7:00 9:00
( ) ( ) ( ) ( )
6:00 11:00 7:00 9:00
(2) ( ) (1) (3)
這個題型老師們經常用到,可授課老師的高明在于,其中11:00起到混淆的作用,故事中未出現。學生們認真、仔細的聽課文全文,進行標號。在聽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沒出現的時間,此時學生的思維的靈活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3 培養思維的批判性
思維的批判性品質,它具有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獨立性和正確性等五個特點。正是因為有這五點,所以人們才能加深對于自我的認識,才能夠在通過了解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來進一步了解和改革自身的主觀世界。
在最后的情感滲透環節,授課老師并非很生硬的呈現幾句思想滲透的句子讓孩子們一讀了事。而是設計了“討論”的環節。對于四年級的學生而言,用純英語進行討論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授課老師降低了難度,讓學生不會的英語表達的可用中文表達,重在對學生培養思維的批判性而非純粹的教學語言。授課老師設計了兩個問題:(1)你覺得劉濤一天的表現如何?(2)你平時表現如何?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嗎?第一個問題,是讓學生一起挖掘下故事的思想含義,又對故事進行了概括。第二個問題,讓學生聯系自己談一下,真正的做到了“學以致用”。也和學生的“思想品德”課進行了有效的學科整合。因為這些問題貼切學生實際,學生的回答非常的熱烈,雖然沒有呈F歸納性的英語句子,但情感的滲透是如此的水到渠成,自然生成。
4 培養思維的發散性
輻射思維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發散性思維。其主要指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從不同的角度來深入思考,通過多種思考方式來解決同一個問題。發散思維在創新思維中占重要地位。教師在進行課堂教授時,可以將一些精心設計的問題穿插在課程內容中,然后讓學生以這些問題為基礎展開思考,這樣可以進一步開拓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有一次觀摩活動中,“Story Time”部分, 前兩段內容,老師都采用了“Read and underline”的方式讓學生直接讀,通過劃的方式尋找答案,第三段課文處理時,老師采用了跟前兩段不同的方式,而是先在課件中出現這一段內容的插圖,然后在媽媽的頭像旁邊出現一個大大的紅色的問號,讓學生自由的猜一猜媽媽可能講的話,然后再呈現課文內容,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分散性的訓練,學生各抒己見,迸發出了很多思維的火花。吉爾福特是第一個提出發散性思維這個概念的,其認為在發散性思維中可以明顯的看出創造性思維的標志。所以在我們的日常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讓學生適應知識的更新和發展。聽說讀寫是訓練發散性思維最基礎的方式,同時教師還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
5 培養思維的創造性
從學生這個角度而言,運用所學過的知識和經驗來多到位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發散性思維。要想擁有創造性的成果首先必須擁有創造性的思維。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內容。在高中歷史教學的實際過程中,教師需要運用核心素養引導學生科學地學習歷史課程。唯物史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的、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論,讓人們能夠由淺及深地通過歷史史料看到歷史的本質內涵,讓人們對歷史的進行科學的認知。歷史的時空觀念的二維性。只有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聯系中對歷史事物進行分析和研究才能對其有客觀、全面的理解。由于歷史的不可逆性,只有通過對史料進行科學地搜集、整理和解讀,才能對歷史進行理性和客觀分析,揭示其本質,并得到正確的歷史解釋。與此同時,在學習研究歷史的過程中,教師應教導學生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愛國主義精神,讓歷史服務于時展和國家建設。由于歷史核心素養包含了以上豐富和重要的內容,因此,基于歷史核心素養的教學也就具有了十分深刻和重要的意義。我們要立足于實際,結合歷史學科自身特點,不斷創新和改善教學方式,進行基于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
二、基于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歷史教學方法和策略
1.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歷史內容產生了興趣,可以大大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質量。興趣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使其進行自主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進而采取合理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如可以采用多媒體手段對相關的歷史內容以圖片、影音等形式展示給學生,增加學生的直觀印象,通過感觀刺激,來激發其興趣。比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明清文化”這一內容時,通過多媒體手段給學生放映電影《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或者《西游記》的電影精彩片段,因此作為導入,引入正文教學,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整理中國四大名著的故事梗概,并開展討論與交流,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講解一些由歷史典故形成的成語,如“雞鳴狗盜”“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等,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的歷史經過,以此總結歸納出知識點。
2.合理構建知識結構。在教師進行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歷史實際中,教師可以根據歷史學科的自身特點,以時間為主線,以歷史事件為斷點,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以此來幫助學生梳理所學內容,使得學生對于歷史脈絡更加清晰明確,加深其學習印象。在次基礎之上,教師再系統地講解每一節課的知識細節,通過對時代背景的分析、對歷史事件的解讀、引導學生分析史料、提取相關信息、對歷史進行歸納概括,最終學習和了解歷史的本質。在次過程中,教師要?r空通過讓學生在對史料收集、分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鍛煉學生的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通過對歷史與社會進程進行講解,將歷史與經濟、政治、文化進行聯系,以此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的實際過程中,還應注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對學生教學,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3.傳授和教導學生合理有效的歷史學習方法以提高歷史教學效率和質量。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在基于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的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教導學生學習和認知歷史規律,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遞進式地學習運用歷史研究方法,使得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簡而言之,教師在基于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應該著眼于培養學生獨立判斷和邏輯分析能力,以達到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
4.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利用多種方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比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其自主學校能力,提高學生歷史學習效果。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分組討論和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提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內容,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互動討論與交流,最后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