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3 16:34:49
序論:在您撰寫生態農業發展現狀與前景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 生態農業;農業模式;現狀;發展前景;中國
中圖分類號 F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8-0276-01
生態農業要求把農業及農業相關行業緊密結合起來,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解決好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實現三大效益的統一與發展[1]。
1 國內生態農業的發展現狀
從20世紀80年代起,傳統農業的優勢與現代科學技術就已經被結合起來[1-7],生態農業的概念逐漸發展起來,經多年發展,生態農業建設已經取得了諸多可喜的成就,但也應該注意到,我國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瓶頸[2]。一是目前我國生態農業主要目標為追求更多產出,主要手段為物質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未足夠重視農業的多種生態服務功能;二是當前的生態農業以種植業為主體,沒有充分重視包括工業、服務業在內的其他領域或部門之間的聯系,傳統的農業經濟模式缺乏市場化的引導,在規模經營、專業化生產和品牌化推廣方面發展不足;三是用于指導生態農業發展的相關理論研究落后于當前的生態農業實踐進程;四是農業管理標準化水平低,標準不完善、可操作性差,相互沖突及自相矛盾的現象時有發生。
2 現階段我國發展生態農業的主要作用
2.1 發展生態農業有利于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三農”領域的一系列問題以及農業發展方面的理論研究、科研成果、政策要求,都無一例外要爭取到農民或農業生產者的認可和支持,因此發展生態農業是否能兼顧到農民的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是否能讓農民獲得真正的實惠,關系生態農業發展成敗[3]。實踐證明,生態農業建設是一個能夠使生產者和消費者獲得雙贏的新型農業體系,可以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值得進一步完善、發展和推廣[2-4]。
2.2 發展生態農業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保證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之后,我國農業發展遇到了許多新的機遇和挑戰,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在農產品國際貿易及農業領域的國際合作中更集中的暴露出來。保護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提高農產品質量將是我國在新時期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好農產品質量與產品競爭力及農業綜合效益等多方面的問題[4-5]。另外,發展生態農業、提高食用農產品質量也將有利于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與生存環境,有利于我國農業及整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6]。
2.3 生態農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時期的重要發展目標;中國農村人口約占總人口的70%,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也將在農村。農村的小康社會建設要求不斷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生活環境[7-8]。發展生態農業影響著農業生產方式,尤其是農村生活方式;不但可以改善農業及農村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而且也將會獲取更高的經濟收益。生態農業的建設和充分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將逐步顛覆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差別方面的觀感,也將最終促成我國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9]。
3 我國生態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是國家及農業主管部門雖然對“三農”問題非常重視,但始終未能解決所存在的一些農業管理體制上根本問題。二是生態農業以及相關理念的普及程度不夠高,農業相關管理人員及從業人員未能充分地理解與把握生態農業的各相關方面。三是當前的各種生態農業模式未重視農業的多功能生態服務,大多局限于物質能量循環和能量資源多級回收利用。四是我國生態農業的基本格局始終以種植業為核心,存在一系列問題[10]。五是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研究方面始終缺少系統、完整的理論整合成果,其整體發展水平較低。
4 生態農業發展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是選擇適合當地發展的生態模式。我國各地區的發展水平差異很大,適宜的發展模式將能有效促進本地生態農業的發展[11]。二是合理利用資源、促進協調發展。堅持保護環境、改善生態環境原則,合理利用、增殖資源原則,物質循環、多級利用原則,正確運用調控原則[1-6],多業結合、集約經營原則。三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速農業高新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研究開發環境友好型、經濟效益高、可操作性強的農業高新技術,注重資源的多級循環利用和農業清潔生產,提倡在信息化基礎上組織農業生產。四是健全激勵機制。加強對相關單位及個體的宣傳鼓勵措施,并逐級細化,充分調動其積極性[12-13]。
5 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前景和新趨勢
5.1 從重點關注生產環節轉向規?;c產業化
產業化與規?;巧鷳B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應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托本地生態資源,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ㄔO,促進農業生產、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14]?,F代生態農業的發展,應強調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的全面提高,通過系統中有機物質的循環,突破單一狹隘的產業限制,產生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13]。
5.2 發展多產業結合的開放性農業和多功能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以農林牧漁產品的生產加工為基礎,緊密聯系生產流通領域,實現農業、工業、服務業的網絡化連接[12]。
5.3 在生態農業的發展中注重生態文化的培育
生態文化是從人統治自然的文化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生態文化也是生態農業的靈魂。生態文化重要的特點在于用生態學的基本觀點去觀察現實事物,解釋現實社會,處理現實問題,建立科學的生態思維理論[12,15-16]。生態農業的發展應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基本點,將和諧發展作為首要的價值選擇,將生態文化的培育與發展貫穿于生態農業的發展進程之中。
5.4 在生態農業的發展中注重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生態農業發展要求繼承和發揚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11],對整個農業技術體系進行生態優化[15]。在實踐過程中,對整個系統的各個環節進行再優化,以現代農業科學理論為基礎加以整合,引入最新的實用技術進行二次革新創造[17-21]。
5.5 重視傳統農業文化,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我國發展生態農業既包含構建不同類型的適應當地既有條件的生態經濟模式,也包括集成的生態技術和管理模式[11]。我國生態農業必須建立在對傳統農業精華的傳承和提高的基礎之上,只有這樣才能為其全面發展提供堅實的根基和穩定的保障,這也將有利于保護各地區、各民族形式多樣的農業文化遺產,并有利于農業經濟、文化的協調發展[13]。
6 參考文獻
[1] 胡人榮,余長義.我國生態農業進展現狀與展望[J].生態農業研究,2000,8(3):95-98.
[2] 李新平.中國生態農業的理論基礎和研究動態[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0,21(6):341-345.
[3] 韓玉勇,劉志峰.農村進展循環經濟的新形式[J].安徽農業科學,2011,35(30):9717-9718.
[4] 曾超,王文強,等.中國農業環境與可持續農業[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2,28(1):58-60.
[5] 金鑒明,金冬霞.中國的生態農業[J].世界科技研究與進展,2002(2):10-14.
[6] 顧進飛.生態農業進展的制約因素[J].農業環境與進展,2012,15(2):8-9.
[7] 葉謙吉.生態農業:農業的未來[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
[8] 卞有生.生態農業基礎[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86.
[9] 張忠根,應風其.農業可持續發展評估:理論、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10] 卞有生.生態農業中廢棄物的處理與再生利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
[11] 李文華.生態農業:中國可持續農業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12] 鄧啟明.基于循環經濟的浙江現代農業研究:高效生態農業的機理、模式選擇與政府管理[D].杭州:浙江大學,2007.
[13] 劉春.東北地區生態農業發展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4.
[14] 駱世明.傳統農業精華與現代生態農業[J].地理研究,2008,22(1):20-22.
[15] 章家恩,駱世明.現階段中國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時間和理論問題探討[J].生態學雜志,2005,24(11):1365-1370.
[16] 駱世明.生態農業的景觀規劃、循環設計及生物關系重建[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16(4):805-809.
[17] 劉應元,馮中朝,,等.中國生態農業績效評價與區域差異[J].經濟地理,2014(3):24-29.
[18] 黃國勤,王淑彬,趙其國.廣西生態農業:歷程、成效、問題及對策[J].生態學報,2014(18):5153-5163.
[19] 曹志平.生態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3(1):29-38.
1.種植業發展現狀
沈陽沈北新區的水稻是新區種植業的特色名片之一,目前水稻種植面積為20萬畝,主要有鹽粳48、遼優7號等十幾個種植品種。曾先后獲得“沈北清水大米”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商標和“北霸”中國馳名商標等榮譽稱號[2]。除此之外,新區還發展其它特色種植業,合計占地面積0.33萬公頃,包括花卉、蔬菜、五味子、其中五味子現已成為全國最大的五味子種植基地。
2.畜禽養殖業發展現狀
沈北新區畜禽養殖業占農業比重持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畜禽養殖業已逐漸成為新區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經過多年的不斷探索和努力,沈北新區畜禽養殖業具有如下突出特征:一是規?;B殖比重逐年升高、養殖種類繁多。二是投資規模大、養殖面積廣。四是建設標準高、輻射程度強。
3.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發展現狀
沈北新區是全國最大的農產品深加工基地之一,目前沈北新區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聚集在遼寧輝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內,占地面積約20平方公里?,F已擁有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300余家,其中包括世界500強企業如中糧集團、百事可樂集團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如遼寧禾豐牧業、雨潤食品等——這些企業共同構筑了玉米、小麥、水稻、大豆、果蔬(飲料)、(奶牛)乳品、生豬、肉雞等農產品精深加工中心[2]。
4.休閑觀光產業發展現狀
休閑觀光產業是沈陽沈北新區的新興產業,目前沈北新區休閑觀光農業具體項目包括:愛琴谷莊園,占地700畝,其致力于打造陽光度假、花卉果園、觀賞采摘、休閑運動等多層次觀光園區;萬畝遼河花海,依托遼河七星濕地公園,占地面積達6000畝,主要以種植油菜、蘆葦、萬壽菊、荷花等為主題的休閑觀光農業帶;薰衣草莊園,占地面積5000余畝,核心區域1600畝,被農業部、國家旅游局正式認定為沈陽市首家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等榮譽稱號;稻田藝術畫,占地面積280畝,它是現如今中國擁有的最大的水稻田藝術畫;水稻開心農場項目,占地面積300畝,是以綠色有機水稻為基礎,集學習、觀光、體驗、遠程監控于一體的水稻觀光項目。
二、沈陽沈北新區生態農業發展的潛力分析
波士頓矩陣四象限法是由三個指標構成:(1)橫坐標:生態農業發展市場占有率;(2)縱坐標:生態農業發展市場增長率;(3)生態農業發展情況。即相對市場占有率同市場增長率形成一個四象限的矩陣圖。其理想模式是要重點突出和發展明星類和金牛類的優勢與機遇,引導問題類向明星類和金牛類方向發展,盡量規避瘦狗類中可能出現的劣勢與威脅。通過波士頓矩陣圖中的四象限法,將其延伸到生態農業發展的潛力研究中,結合沈陽沈北新區生態農業發展中的優勢、劣勢、機遇、威脅,對本區生態農業發展中的四大突出產業的潛力情況做出如下具體分析:
1.劣勢與機遇并存型
此象限是問題類產品,其發展特點是市場占有率低,但市場增長率高??梢钥闯觯涫袌銮熬皬V闊,處于成長階段,只是發展優勢尚未突顯,在持續發展過程中,有望成為明星類也有可能退化成為瘦狗型市場。因此發展方向取決于對問題類的正確引導??梢酝ㄟ^采取加強型發展戰略來增強發展優勢,把握發展機遇。結合沈陽沈北新區生態農業的發展潛力分析,其休閑觀光產業屬于問題類產品。休閑觀光產業屬于新興產業,擁有較好的發展前景,也是該區現代農業對外展示的窗口,但由于此類產業剛剛興起,在管理體制和發展理念上仍存在不成熟之處,需要在發展中不斷壯大及完善。因此針對此類情況,適合采用加強型戰略逐步引導發展,提高市場占有率,成為明星類產品。
2.優勢與機遇并存型
此象限是明星類產品,其發展特點是擁有較快的增長速度,由于增長勢頭良好,為了繼續保持較高的市場占有率,需要增加投入和扶持力度,強化其主導地位。結合沈陽沈北新區生態農業的發展潛力分析,其農副產品深加工業屬于明星類產品。農副產品深加工業是該區的主導產業,現已擁有完善的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及數百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它在增長勢頭和贏利水平上都有著長遠的發展前景,可以通過采用穩定型增長戰略和創新型戰略逐步成為金牛型,成為該區生態農業發展的主要收入來源,在生態農業發展中的保持良好勢頭,充分發揮競爭優勢特點,利用發展機遇使沈北新區的生態農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3.優勢與威脅并存型
此象限是金牛類產品,其現狀特點是,擁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但市場增長率已經飽和,因其具有市場成長率低的劣勢特征卻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及享有較好的規模經濟優勢特點,因此不必對其進行大量的資金投入,但該金牛類產品需要在發展中不斷提高科技創新發展理念,突出支柱產業優勢,加強政策引導才能不斷保持其優勢地位,逐漸提高其市場增長率。結合沈陽沈北新區生態農業的發展潛力分析,其種植業和畜禽養殖業屬于金牛類產品。這兩類產業是該區生態農業發展的主要收入來源,同時在發展中不斷壯大發展規模,發展模式也日趨成熟,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由于市場增長率逐年趨于穩定,因此可以通過采用創新型戰略逐步向明星類轉化,以提高種植業和畜禽養殖業的市場競爭力為目標,更好的發展本區的生態農業。
4.劣勢與威脅并存型
此象限是瘦狗類產品,其發展特點是市場占有率和增長率都很低,因此沒有發展前景,但此類產品,并不是盲目地采取全部放棄戰略,而是盡可能規避發展此類產品的過程中遇到的風險,對有市場潛力的產品仍要不斷開拓發展機會。因此針對瘦狗類產品,要采取減少和剔除戰略,結合沈陽沈北新區生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劣勢和威脅,要在政策的正確引導下,合理的選擇避開威脅,消除劣勢。
三、沈陽沈北新區生態農業發展的戰略設計
1.生態型種植業發展戰略
1.1發展壯大種植業優勢產業戰略。
優化水稻品質結構和生產布局,并從耕地保護,土壤改良等多方面著手,切實加強水稻生產綜合能力,更在急需時,保障全區仍至全市的糧食供需平衡必要的生產能力;通過重點建設三大種植業基地,即集種植、展示、交易等多功能于一體的蔬菜花卉產業基地、以五味子、沙參等種植、加工、銷售為主體的特色中草藥種植基地、以果品采摘觀光、特色種植觀光、農家院休閑為主線的生態林果產業基地,挖掘特色種植業潛力,大力營造各具產業優勢的生態型農產品生產區域。
1.2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戰略。
采用工廠化育秧、全程機械化作業、病蟲害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使農民更好的掌握優質良種及配套的種植業高產優質栽培技術;建立農業推廣區域站及發展農業科研培訓體系,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和農業信息化體系建設,以農業信息化技術引領農業產業化發展,以適應新區農業快速發展的生態化進程。
1.3創新生態農業生產模式戰略。
稻田養魚是利用稻田養魚、魚養稻的一種高效的種植業與養殖業組合一體化的立體種養模式。技術上,通過在稻田中養魚,水稻可以為魚遮光蔽日,魚可以為水稻除草、除蟲、疏松土壤,提供養分。這種稻魚共生模式,綜合效益是單純種稻的2~3倍。通過大力推廣適合沈北新區的稻田養魚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可以改變粗放型農業作業方式,以實現對各種農業資源的有效循環利用,從而促進生態型種植業可持續發展[3]。
2.生態型畜禽養殖業發展戰略
2.1提升政府職能戰略。
在政策引導上,政府基于對畜禽養殖業市場的準確調控,需及時做出政策調整并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養殖戶的優惠政策;在政策落實上,要做到落實政策不打折,確保按時、足額發放良種補貼等各項財政扶持資金,提高養殖戶的生產積極性;通過加強與招商局、國土局、農林局、鄉鎮政府等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為生態型畜禽養殖業項目選址、簽約、落實和實施提供政策支持和技術指導。
2.2優化產業布局發展戰略。
按照沈北新區總體發展規劃,優化產業布局,狠抓三大養殖基地建設:即北部生豬養殖示范基地、中部奶牛養殖示范基地和東部肉雞養殖示范基地;通過打造萬畝生態型畜禽養殖基地,不斷完善畜禽養殖的產業鏈條,實現全區畜禽養殖業的經濟良性循環,提高畜禽養殖產業化水平,推動生態型畜禽養殖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3推行保障體系建設戰略。
建立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長效機制,完善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監測預警、檢疫監督和應急體系;完善畜禽養殖業保障體系,提高綜合防控能力和應急能力,確實保障畜禽產品安全衛生。
3.生態型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戰略
3.1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戰略。
發展生態型休閑觀光農業,在選址與布局方面,要事先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遵循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城市旅游業發展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等原則的同時,將旅游資源恰如其分地融入到生態農業生產中,從而實現旅游產業與生態農業的和諧發展。
3.2強農興旅的發展戰略。
生態型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是一種高效的生態農業模式,在強調生態農業發展的同時,更要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從而實現休閑娛樂意義,增強參與互動意義。未來,沈北新區應立足“大旅游”戰略,其生態型休閑觀光農業應重點按以下三種類型發展:即林果基地采摘型、農業生態觀光型、休閑旅游度假型,全力打造東北最大的“現代體驗式旅游基地”。
3.3規范服務強化宣傳戰略。
相關管理部門應健全統一、全面的關于生態型休閑觀光農業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服務標準,使從業人員在工作中有標可依、有章可循;通過建立生態型休閑觀光農業各行業間的行業協會等自律型行業監督組織,增強行業間各企業的互相監督、互相約束,促進共同發展;生態型休閑觀光農業行業中各企業也要對從業人員定期開展農技知識、服務技能、誠信意識、生產及消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培訓,從而全面提高從業者的綜合素質和服務水平。與此同時,要通過多種方式加大宣傳力度,展示沈北新區生態型休閑觀光農業的風采,擴大其市場占有率,從而實現休閑娛樂、旅游觀光與環境保護相結合的強農興旅的戰略意義。
4.生態型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發展戰略
4.1產業集群發展戰略。
就沈北新區現有的中小型加工企業分析,大部分的發展現狀較為分散且規模尚小,沒有形成產業集群效應,以至于在激烈的優勝劣汰中,難以保持競爭優勢。因此應通過中小型企業間的優化整合,加強分工與協作,最終實現產業間的集群化發展。在以市場為基礎,政府為媒介的前提下,利用沈北新區現有的一大批知名度高、加工水平先進、市場空間廣闊、具有裂變擴張實力的優勢龍頭企業,通過鼓勵龍頭企業不斷將一些特定的生態型農產品加工環節分離出去,形成一批專業化的生態型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幫助協作龍頭企業做好相關銜接的質量、標準、管理等工作??梢哉f,企業集群效應不僅可以降低加工成本,還能增強企業間的整體競爭優勢。
4.2自主創新發展戰略。
關鍵詞生態農業;生態旅游;重慶豐都
生態農業,就是“生態合理的現代化農業”,是運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系統工程方法實現高產、優質、高效與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而農業旅游是一種以農業為載體、集休閑娛樂、旅游購物、綠色消費、返璞歸真等功能于一體的新型生態旅游,是將生產、生活及生態結合為一體的旅游方式,是一種新興產業。
1現代生態農業的特點
生態農業是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基礎上的一種科學性的農業,是一種注重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的一種綜合性的農業。
生態農業能以較少的投入獲得較多的產出,是一種優化了的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是一種具有穩定和持續發展能力的農業。
生態農業是一個自我維持系統,是可持續發展的農業。
2國內外生態農業發展狀況
當前國外的生態農業技術的發展趨勢是各國正在全力探索有效替代模式和技術,重點是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高效利用技術,開發無公害農產品、有機食品和其他生態類食品。
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有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生態農業試點2 000多個,其中有160多個縣級規模、10多個地(市)級規模,另有幾個省逐步發展為生態農業省。1994年國家7部委(局)聯合啟動的全國51個生態農業試點縣建設順利實施,均取得了巨大成效,并于1999年6~7月全部通過國家級驗收。生態農業建設取得的巨大成效,引起了國內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國際組織對我國這一創新給予高度評價,我國已走在世界可持續農業發展的前列。
3我縣生態農業和農業旅游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縣農業旅游發展多局限在“農家樂”項目上,多數規模不大,設施簡陋,環境較差,娛樂的方式也單一。而已形成一定規模、具有發展前景的是佛建生態農業旅游園,該園位于興義鎮水天坪村,2005年被評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主要發展生態高效農業、觀光旅游農業。規劃發展面積250hm2。2006年,園區實現經營收入2 100萬元,其中觀光旅游收入800萬元,園區實現稅利300萬元,安置就業人口120人。
隨著生態農業和旅游業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是生態農業旅游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落后。園區根據生態農業旅游和科技農業發展要求已投入1 000萬元改善基礎設施,但生態農業旅游基礎設施投入相對薄弱,特別是觀光旅游道路、水、電、氣、綠化、排污管網等建設已不適應生態農業旅游發展需要。二是接待設施已不適應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發展需要。園區生態農業旅游因資金制約,無法滿足接待需要和達到景區規劃要求。三是缺乏改造園區的資金。四是縣里未將生態旅游園納入全縣旅游大格局總體布局規劃。五是管理機構不健全。園區涉及多個業主發展、多個部門指導、多個單位協調,導致管理力度不大,協調指揮能力不強。
4我縣生態農業和農業旅游產業的出路
4.1各級領導重視,部門支持
我縣的佛建生態農業旅游示范園有國家級牌子,區位較好、農業發展基礎較好,打造為全縣重要旅游景區和重慶市著名農業旅游景區條件適宜,應考慮將其納入全縣旅游發展大格局總體布局規劃。
4.2搞好園區規劃,進一步完善園區基礎設施,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佛建生態農業旅游示范園區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具備農業旅游和農業旅游示范點的一些功能;但與全國其他農業旅游示范點相比仍有差距,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要通過進一步規劃、改造、完善其基礎設施和接待功能,改造環境,打造精品,挖掘整理農業文化、農村文化、農村移民文化,豐富深化農業旅游內涵,帶動我縣其他“農家樂”的上檔升級,真正起到全國農業旅游和農業旅游示范的作用,促進我縣農業旅游產業化發展。
4.3加大投入力度
要通過農業綜合開發、庫區產業發展、移民后期扶持、旅游發展等基金傾斜園區發展,主要用于園區基礎設施和接待設施改善。
4.4按重慶市農業旅游景區和全縣重要旅游景區規劃打造
由全縣旅游發展基金解決一部分經費、業主籌集一部分經費,按重慶市農業旅游景區和全縣主要旅游景點定位重新規劃建設生態農業旅游示范園。
關鍵詞:生態農業建設;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12)6-0020-02
我國的生態農業是運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科學的方法,通過合理的外部能源投入,把現代科學技術成就與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有機結合,根據資源、環境特色,通過技術、知識密集,將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資源培育與高效利用融為一體的良性循環綜合農業體系。其特征是在可行范圍內主要依靠作物輪作、秸稈、牲畜糞肥、豆科作物、綠肥作物育肥地力,利用生物和人工技術防治病蟲草害,盡量減少化肥、農藥、動植物生長調節劑和飼料添加劑的使用量,最終實現農業和環境的協調發展,達到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全面提高。
一、湖北省京山縣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湖北省京山縣地處江漢平原,是國家首批生態農業試點縣。在推進生態農業建設過程中,全縣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都步入同步提高的良性循環軌道。
京山縣從1985年開始進行生態農業的試點探索。1994年被列為全國生態農業試點縣后,生態農業開始進入深化提高、優化結構階段。經過27年的建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初步實現了農業生態系統和農村經濟的良性循環,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促進了城鄉一體化進程。27年來,發揮區位優勢,建立了四大生態農業經濟區。同時推廣生態農業模式,培植了農產品基地。針對具體農戶,實施大規模的戶用沼氣建設,優化了農村生態環境。
二、實地探究京山縣生態農業建設出現的問題
1.缺乏必要的政策激勵機制
生態農業在生產過程需要政策的支持,京山縣雖然以生態農業著稱,但是實際的主導政策卻受經濟的發展制約而沒有如一的貫徹,幾年來經濟主導政策有所變化,從“主力打造生態農業”到“以農為主,以工為輔”,之后甚至直接主導工業的發展而忽視生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取消了生態農業辦公室。由此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和保障措施,生態農業也就不可能得到進一步普及和發展。京山縣羅店鎮是一個以水稻產業著名的生態水稻區,但是羅店的橋米產業卻遠不如孫橋鎮的橋米產業,主要原因在于政策的不支持,生產經營戶生產橋米出售得不到政策的保障措施,而只能改種特色不足的雜交水稻。
2.生態農業產業高新技術含量欠缺
在京山縣經濟結構中,粗放型農業依然占據很大比重,真正密集化的生態農業比重不大,總體水平仍有待提高。2010年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僅22億元,占全縣GDP的5.54%,而其中用于農業的技術產業比重則更小,產業結構有待優化。京山縣經濟增長迅速,主要依托的是生產要素的大量投入和規模的外延式擴大。而生態農業的發展同樣也較大程度的依托生態規模的外延式擴大,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很好的轉變,生態農業產業層次偏低,資源利用效率沒有達到理想情況。
3.農業產業科技創新能力較弱、生態文化水平較低
縣域內農業科研機構較少,專門的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相對偏少,科技創新能力較弱,引進推廣先進科技成果的能力不強。受區位和經濟實力的限制,與外地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作較少,引進外地人才或高校畢業生處于困難階段。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教育條件相對落后,教育程度也相對較低、全民整體素質和生態意識不高,一些生活舊習慣影響持續,亂倒垃圾、企業違法排污等現象還存在。生態文化還沒有真正普及,人們對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理解還非常有限。
4.生態農業體系建設不完善
京山縣生態農業已經發27年,但是農業體系依舊不完善,受國內大環境的影響,信息市場做的不完善,如面向基礎生態戶信貸市場依舊接近空白,對于較小的生態農業工程,資金的融資資本處于政府的投資和生態農戶的自主融資,相關的信貸市場不完善,這就給市場化和現代化的生態農業帶來了阻礙。京山縣羅店鎮的馬店王家坡生產基地正是由于體系的不完善導致基地生產資金的斷鏈而不得不夭折。
三、京山生態農業發展狀況的啟示
1.重視生態農業的建設模式
生態農業的建設模式是一個地區開始發展生態農業或改進生態農業必須明確的問題。它是指生態農業建設要達到的功能類型以及結構形式。具體地講,就是生態農業在生產過程中生產什么以及采取何種方式生產的問題。生態農業的模式直接決定著生態農業的設計和各要素的組合,決定著一個地區生態農業發展的方向。現在全國有名的幾個生態農業建設區基本是采用“豬一沼一果—魚”、“魚鱉共養”、“網箱養鱔”等比較有效而且符合市場發展的模式,但是各地的推廣應該因地制宜。
2.扶持生態農業建設的經濟政策
地區的經濟政策往往影響著一個地區的市場走向。政府的經濟政策應該充分權衡好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處理好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矛盾。除此之外,政府還應該考慮好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度的把握。以京山縣羅店為例,鎮政府在推廣生態農業發展生態農產品的時候沒有很好的將實際情況和市場相結合,政府所倡導的一些生態基地都偏向于計劃經濟而非市場經濟,政策干預過大,導致很多基地效益不佳,甚至失敗。除此以外,農業投資和信貸政策影響著大型生態地基的建設,京山縣的基地建設取得很大的成就,與財政扶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有很大的關系。
3.對生態產業各個方面的重視
生態農業涵蓋的內容不僅僅在生態農業生產基地建設,還包括原生態產品保護,農業污染防治和服務體系建設。單純的只往一個方面發展不能代表一個完整的生態農業建設,也難以得到良好的發展。以京山縣為例,政府對于生態農業的投資不斷加大,從政府的規劃數據上看,從2011到2015年間,生態基地建設投資將達到104000萬元,對原生態產品保護到達8000萬元,對農業污染防治到達19700萬元,對服務體系建設投資達到2700萬元。生態農業的建設涉及多方面的綜合治理和建設,根據縣域的自身特色權衡好各方面的政策重點和投資方向是推廣好生態農業的關鍵一點。
4.加大發展以農村合作社為載體的生態農業模式
在國內,由于文化、人口、資源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不可能和國外的“節約勞動型”、“節約土地型”等生態農業模式做到一致。在現有的條件下,農業合作社架起了農民與市場對話的橋梁,以農村合作社為載體的生態農業模式是一個前景明朗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以京山縣錢場鎮生態養雞生產基地為例,該基地實際是農村合作社形式進行經營和管理,有效的解決了單家獨戶所解決不了的生產經營和生活問題,在分散的農戶與大市場之間架起了橋梁,克服了家庭小規模經營的局限性,極大的提高了農業的經營效率。
四、結語
生態農業是一種結構和功能更為優化的,更能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少投入獲得較多產出的農業類型。但生態農業能否成為主導農業類型,能否可以在我國取得全面的深入的推廣,不取決于它有多少優點,而取決于與其他農業類型相比是否有更強的市場競爭力或比較利益,取決于生態農業技術的適用性和可推廣性,取決于是否能夠解決好政策導向和市場調節的結合,取決于廣大農民是否愿意為此付出更高的價格。生態農業的發展呈現良好的勢頭,但所面臨的問題可以看出生態農業還有待更多的實踐驗證。
[1]苑圓圓.中國生態農業發展現狀及展望[J].福建稻麥科技,2009(27).
[2]謝春鳳.中國生態農業發展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09(20).
[3]胡斌.京山“生態經濟”提升縣域經濟發展能力[J].農業實用科技報,2010(5).
關鍵詞:天津市西青區;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
迄今為止,世界農業大致經歷了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石油農業等幾個發展階段。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以及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生態農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保證我國生態農業的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1]。
天津市在生態農業建設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經驗。在天津市近郊中,僅西青區被列為生態農業試點。1995年至今,天津市環保局與農林局在全市范圍內相繼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生態村創建工作,其中有"農業型"、"農林型"、"農漁型",還有農、林、牧、副、漁各業兼而有之的"綜合型"生態村鎮,如城郊型生態村--傳子營、生態農場--寧河原種豬場、綜合型生態村--水高莊等一批具有不同生態模式的村鎮。
一、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農業資源人均占有量遠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經濟基礎薄弱,技術裝備落后,勞動者素質低,決定了我國農業決不可重蹈外國以破壞資源環境為代價的發展道路。 經濟基礎的現狀決定不能搞"高投入、高產出"的模式,而是建設具有自己特點、 費省效宏的生態農業[2]。
生態農業是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生態農業的生產以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重要前提,充分發揮資源潛力和物種多樣性優勢,促進農業持續穩定地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
發展生態農業能夠降低農業成本,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提高農民收益,并為農村大量富余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 發展生態農業能夠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同時,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使農業和農村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農業發展后勁[3]。
二、天津市西青區農業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1、理論落后于實踐
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傳統農業精華,不同地區都創建了各式各樣的生態農業技術模式。但目前在理論上還有很多方面尚未進行很好的研究和總結,許多生態農業技術模式仍處在經驗水平。
2、未能全面推廣
中國生態農業基本上走著一條由政府行政命令驅動"自上而下"的路子,這曾對推動我國生態農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重生態農業模式示范,重抓典型,輕全面普及和農民自發參與的運作機制[4]。由于缺乏長效的激勵機制,農民主動性不夠,使得生態農業示范與推廣相脫節,且政府投入資金有限,因此,生態農業在深度和廣度上的發展很難真正落到實效。近年來,我國生態農業發展處于相對"低潮"狀態。目前,西青區生態農業建設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比例還是非常低的,與全面普及還有相當大的差距[5]。
3、缺乏市場調節
在生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多少受傳統小農經濟的影響,通常過分注重生產過程,強調模式內部結構的組建與優化,而沒能充分考慮農業產前與產后市場的需求及其調節作用,脫離市場。因此,通常組建出來的在理論上十分完善的生態農業模式,生產出來的產品卻往往不能適銷對路,經不起市場的"考驗",經濟效益低下。顯然,這樣的模式不會受到歡迎,缺乏長久的生命力,最終必然會被淘汰[6]。因此,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及生態經濟效益為驅動,是保持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4、產業部門之間的耦合與產業化不足
由于以往受計劃經濟的影響,在發展生態農業時,往往盲目追求"小而全",把一個模式結構組建得很復雜,組分很多,似乎很完美[7]。但是,這樣的生態模式所需的資金與人工投入較多,要求的配套技術和管理人員素質高。因此,如果將上述一個復雜系統的不同環節分解到一系列的部門產業(或企業)中去,進而形成產業鏈,強調部門產業或企業之間的橫向耦合以及規模化與產業化生產,這樣不僅可以節省資源,提高生產效率,而且可以減少單個企業部門的投入,以及分擔市場風險。小規模的、分散的生產經營方式已與我國當前農業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特別是在天津市這樣一個經濟發達的地區。生態農業的產業化問題是當今西青區生態農業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三、天津市西青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1、加強理論與技術的創新研究
生態農業建設離不開正確的理論和先進的技術作為支撐。因此,必須加強與生態農業相關的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特別是傳統農業技術與現代農業技術)的原始創新、二次創新和組合創新等方面的研究,使它們成為生態農業未來發展的不竭動力。在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方面,特別要加強生態農業模式的結構與功能、生物多樣性利用技術、不同技術之間的組裝與整合及其創新、不同層次模式之間的尺度轉換、生態農業安全及其生態管理技術的研究[8]。
2、推廣生態農業建設
當前,天津市生態農業發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雖然農業部已推薦使用十大類生態農業模式和技術,但由于廣大農業地區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千差萬別,因而對生態模式與技術的需求也必然是多種多樣[9]。因此,建議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組織力量在整個西青區范圍內開展生態農業建設規劃研究,具體包括生態農業總體布局、具體的生態農業模式與配套技術、綜合效益分析、市場前景預測、組織管理形式、社會服務體系、產業化模式、區域協調以及生態農業制度創新等內容,這是全面推進天津市西青區生態農業建設的重要工作。
3、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發展一定要走市場化的道路,離開了市場,生態農業就沒有生命力,這是我國20多年生態農業實踐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因此,一定要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扶持生態農業龍頭企業,組建生態農業產業鏈,發展"公司+農戶"、"公司+基地"、"科-農-工-貿一體化"等不同類型的產業化模式,實現規?;a和產業化經營[10]。同時,要順應國際經濟和科技發展潮流,大力推進生態農業的標準化、信息化和現代化發展,制定不同類型生態農業模式的生產技術規程與相關標準,建立生態農業技術與產品信息服務網絡,這是推動當前天津生態農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鐘曉青.也探生態農業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幾個理論問題[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6,(1).
[2]張壬午,計文瑛,張彤.我國生態農業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性研究[J].生態農業研究,1995,(12).
[3]陶戰,鄭向群,成衛民.我國"十五"計劃期間推進生態農業發展的目標和措施[J].農業環境與發展,1999,(3).
[4]解芳.生態農業的三種模式[J].農藥市場信息,2001,(2).
[5]穆雷,曲陽.中國農業持續發展與生態農業[J].雜糧作物,2000,(20).
[6]劉健.生態農業的內涵及其可持續發展討論[J].上海環境科學,1998,(7).
[7]高尚賓.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J].生態農業研究,1998,(6).
[8]黃培.綠洲與生態農業及其持續發展[J].新疆環境保護,1994,(3).
[9]趙潁南.生態農業與農業可持續發展[J].安徽農學通報,2001,(1).
[關鍵詞] 高原特色生態農業 發展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4-0034-02
一、特色生物產業發展的競爭優勢
福貢縣屬典型的立體農業氣候特征,年平均溫度16.9℃,有效積溫達5720℃,年平均降雨量1380毫米,全年無霜期達315天,氣候上屬“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的亞熱帶氣候,是云南省少有的無春旱縣,從江邊到高山有六個垂直氣候帶,峽谷立體氣候特征明顯。加之,近年來,在上級部門的大力幫扶支持下,通過全縣各族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我縣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推進,交通、電力得到了極大改善,客觀上來說,福貢縣發展特色生物產業,加快推進高原特色生態農業進程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的有利條件,特別是以云黃連、茶葉、獨龍牛等為代表的特色生物產業是最佳適生地和原產地。例如:
1.福貢的云連已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薦發展保護和開發的63種緊缺中藥材之一“黃連上品在怒江,怒江好連出福貢”。
2.福貢的老姆登茶在2002年昆明首次舉辦的全國民營企業交易會上,曾榮獲名優產品獎,許多首次品嘗過福貢老姆登茶的外地游客,對茶質贊不絕口,甚至與“西湖龍井”相提并論。
3.福貢的獨龍牛在全國僅怒江獨有,屬于怒江生物多樣性物種中的珍稀物種,是一種野生半野生的家養珍貴牛種,是國家列入畜禽品種資源保護的珍稀物種等。
主觀上來說,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我縣特色生物產業發展歷史十分久遠,廣大農民群眾從中積累了豐富嫻熟的種養殖技術和管理經驗,有著良好廣泛的群眾種養殖基礎,產品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和市場競爭力及良好生態效應。為此,福貢縣培植特色優勢生物產業是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選擇和內在發展要求,發展高原特色生態農業將有力推動地方名特優農產品的發展,是壯大縣域經濟的必由之路,潛力巨大,勢在必行。
二、福貢縣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的發展現狀
長期以來,縣委、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的發展,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部署和推進農村改革的要求,緊緊圍繞農民增收目標,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市場為導向,突出特色優勢,打造福貢品牌,創新發展模式,注重科技研發,以示范基地為突破口,帶動全縣特色生物產業的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1.全縣累計完成草果種植15萬畝,約有0.5萬畝產生經濟效益,產量為2500噸,產值達1500萬元。到“十二五”末,計劃種植面積將達20萬畝,實現產值3.9億元。
2.全縣累計完成云黃連種植6萬畝。約有2萬畝產生經濟效益,產量約100噸,產值達1500萬元。到“十二五”末,計劃種植面積達10萬畝,實現產值6000萬元。
3.全縣累計完成茶葉種植1.2萬畝,約有0.5萬畝產生經濟效益,產量為200噸,產值達2400萬元。到“十二五”末,計劃種植面積將達2萬畝,實現產值3840萬元。
4.全縣累計完成泡核桃種植36萬畝,現掛果面積3萬余畝,產量1000噸,產值達1000萬元。到“十二五”末建設核桃基地面積達40萬畝,掛果面積達8萬畝,實現產值4000萬元。
5.全縣累計完成漆樹種植11萬畝,年產漆籽50萬公斤,但由于加工環節滯后,產值僅500萬元左右。到“十二五”末計劃種植漆樹面積達20萬畝,投產面積達5萬畝,實現產值2500萬元。
6.全縣累計發展獨龍牛養殖1000頭,產值達1000萬元。到“十二五”末,計劃發展獨龍牛養殖3000頭以上,投資 3000萬元,實現產值4000萬元。
7.全縣累計發展高黎貢山豬1.2萬頭,產值達3600萬元。到“十二五”末,計劃發展高黎貢山豬養殖3萬頭以上,投資 4000萬元,實現產值9000萬元。
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群眾等、靠、要的思想嚴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農民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
2.產業發展模式與市場資源配置不協調。
3.資金短缺,投入不足,財政投入政策機制的制約,在項目實施過中存在部門資金投入的多元化,導致資金整合難度大。
4.由于我縣自然災害頻繁,政府和群眾所承擔的投資風險比較大,如何降低高原特色生態農業建設投資風險的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四、發展思路
1.統一思想,加強領導。要做大做強高原特色生態農業,必須進一步統一思想,深刻認識高原特色生態農業對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作用。切實加強對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發展工作的組織領導,健全考核制度,嚴格執行目標管理責任制。
2.充分利用地理區位和自然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產業。
3.培育種植大戶,實現規模種植。制定優惠政策,注重培育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種植大戶,同時協助各村發展合作經濟組織。解決一家一戶的分散性經營,實現規?;N植、科學化管理、產業化經營的生產格局,提高市場競爭力。
4.統一技術,強化服務。健全縣鄉科技推廣隊伍,創新人才聘用制度,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認真抓好生物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等諸多環節的工作。
五、采取的對策
1.加強組織領導,提高對發展特色生態農業的認識。進一步加強對特色生態農業發展的領導,明確我縣發展特色生物產業的主攻方向和目標任務,科學制定全縣發展特色生物產業工作計劃。建立健全統一領導、分工協作、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促進特色生物產業的發展,做大做強特色生物產業。
2.推進科技創新,提高特色生態農產品科技含量。逐步構建完善縣鄉農科機構,交流培訓一批農業科技研發隊伍,盡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備、運轉高效、支撐有力的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體系。要突出抓好農產品深加工,大力扶持現有草果、黃連和漆樹等重點加工生產企業。
3.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一村一品”、“一鄉一品”區域布局。堅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原則,努力加快形成“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和各具特色的區域化布局。如:以匹河鄉、子里甲鄉為主的漆樹種植帶;以上帕鎮、鹿馬登鄉、架科底鄉為主的黃連種植帶;以石月亮鄉、馬吉鄉為主的草果種植帶等。
4.創新服務機制,提升特色生物產業服務水平。加快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加快農村市場化體系建設,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購銷對接服務。要加快發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供銷合作社、種養大戶科技人員、返鄉創業農民等領辦或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努力提升特色生物產業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獻
關鍵詞:都市生態農業;現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馬鞍街道地處南京市六合區北部,生態環境較好,適宜發展生態農業。近年來,該街道加快特色農業發展,注重保護環境和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結合,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
1 都市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1.1 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逐步增強
近年來,馬鞍街道注重保護環境和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結合,引進綠色環保項目,淘汰區域內污染企業,促使土地、水和動植物物種資源得到保護。該街道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先后引進嘉瑞蜂蜜食品、隆凱餅干、高能飼草飼料等農業產業化企業,以龍頭企業帶動現代農業發展。在特色基地建設方面,認真抓好水芹、龍蝦、優質稻米、餅干小麥等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的建設,實現農業資源的永續利用。在生態種植方面,積極培育扶植有機水芹、綠色稻米等基地的認證,使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呈現出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逐步增強。
1.2 生態環境逐步改善
馬鞍街道十分重視生態環境建設,促進生態環境逐步改善。緊抓綠化造林不放松,促進綠色產業大發展。每年綠化造林66.7hm2以上,到2012年全街道森林覆蓋率達24.03%。緊抓農業投入品的安全施用,促進生物種類多樣性。目前,全街道化學肥料、農藥使用量較5a前分別下降20%、30%以上,生物資源達上百種類,其中植物品種300個以上,野生動物100多種,天敵昆蟲10多個種類,昆蟲和野生動物的生態群落貼近自然分布。2013年,該街道順利通過省級生態環境優美鄉鎮驗收。
1.3 特色農業產業形成規模
近年來,馬鞍街道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和規模農業,全街已打造以水芹、茶葉和苗木等經濟林果為主的3大特色產業,初步建成金銀花、茉莉花、桃花、蝴蝶蘭4大花卉基地,發展了以河王龍蝦為主的養殖基地。目前,全街道水芹種植達400hm2,茶葉種植233.3hm2(為全區雨花茶最大種植基地),苗木種植333.3hm2;已建成金銀花200hm2、六合野茉莉66.7hm2、蝴蝶蘭年產80萬盆、桃樹200hm2的花卉基地[1]。大力發展以龍蝦、黃顙魚等為主的特色水產養殖基地,其中龍蝦養殖200hm2、黃顙魚66.7hm2。
1.4 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勢頭強勁
為順應市民渴望走向大自然,崇尚休閑旅游的要求,從2012年開始,馬鞍街道重視發展生態農業,必須與建設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協調發展,促進生產、生活、生態和文化等多功能融合,帶動了整個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到2013年,已建農家樂7家,正在建設的泥橋、糍粑墩旅游專業村2家,正在建設的河王湖茉莉花、巴山世外桃源農業旅游企業2家。目前,采摘草莓等體驗形式的農業休閑業在巴山、泥橋等村蓬勃發展,為市民提供休閑旅游的良好場所;規劃建設的河王湖生態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區項目、巴山六朝古都養生養老示范園區正在強力推進。
2 限制因素
2.1 基層干部群眾的認知度不高
目前,不少基層干部群眾,對發展都市生態農業的背景、概念、功能和基本特征認識模糊。一部分人認為,農忙種種田、農閑打打工,投資少風險小,看不到都市型生態農業發展前景,從而顯得思路不清,勁頭不足,認知度不高。
2.2 產業組織的機制不健全
現行的土地流轉制度、金融信貸政策、產業組織協調發展等體制與政策仍不能完全適應都市生態農業的發展要求,全街道農業經營大部分仍以一家一戶分散為主,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經營規模偏小,都市生態農業發展缺乏龍頭企業引領,農業產業化化發展整體水平仍然不夠高,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大型龍頭企業還比較少。合作社、專業協會等產業化經營發育不充分,現有產業化組織運行機制和利益調節機制不夠完善,農產品加工能力弱,尤其是有品牌高檔品、高質品等精深加工品少;市場信息體系不健全,資源整合力度不夠,都市生態農業亮點不多、整體水平不高。
2.3 勞動力素質偏低不適應
都市生態農業是以資本、信息、技術為主要生產要素的產業,其信息化、知識化、智能化等特點對農業生產經營者的管理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當前,該街道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素質偏低,農民小農經濟意識較強,耕作觀念落后,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面臨著大多數年輕的農業勞動力向外轉移,素質高的人才供給大量減少的問題;也面臨著留守勞動力的知識陳舊、接受能力差、短期文化素質難以提高的問題。
3 發展都市生態農業的對策和建議
3.1 加強宣傳引導
發展都市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目標,是推動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需要。根據生態農業發展特征,通過多層次宣傳引導,提高基層干部群眾的認識。通過建立示范基地引導,讓廣大干群了解認知;加強宣傳工作,讓基層干部群眾了解發展都市生態農業的背景、概念、功能和基本特征;通過舉辦觀摩活動,讓大家走出去參觀學習,明確思路,提高認知度[2]。
3.2 依托科技支撐
都市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和生態農業有機融合,發展都市生態農業需要應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農業。馬鞍街道地處都市近郊,市區高校、科研院所眾多,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資源十分豐富。該街道要充分利用區位資源優勢,出臺優惠政策,大力開展招才引智工作,鼓勵科技人才創新創業,依托科技支撐,搶占現代農業制高點,促進馬鞍都市生態農業快速發展。另外,加強培訓工作,提高勞動力素質。要充分利用農民培訓項目的實施,打造一批高技能、實用性科技人才。要扶持家庭農場建設,培養一批農村致富帶頭人。
3.3 營造生態立街
保護和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馬鞍街道發展都市生態農業多的特色,更是其可持續長期發展的需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建設,特別是要加大對水庫和水域防護林、水源涵養林、生態濕地等水資源環境保護建設工程和丘陵山體綠化與防護林建設工程投入的力度,保護好生態環境;嚴格篩選和限定產業投資項目,做到園區的產業必須是環境友好型產業,園區項目必須是環境友好型項目,園區的產品必須是生態環保型產品;嚴格規范入園企業的環境行為,嚴懲杜絕其對環境不良影響和破壞;大力植樹造林,營造美化環境,發展花卉苗木產業、經濟林果產業和特色有機蔬菜產業,走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道路;實行適度生態經濟發展傾斜政策,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組織吸收社會力量投資環境建設,對落戶園區的環境友好型企業的產業和項目,給予稅收、信貸、利益分配等方面優惠政策。
3.4 發展產業興街
通過健全產業化組織發展產業,變生態環境優勢、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為產業優勢、產品優勢、市場優勢和經濟效益優勢;通過加強資源整合發展產業,以產業興街,為馬鞍的生態農業發展助力。加強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完善運行機制,促進龍頭企業發展,科學確立水芹、雨花茶、富硒大米等產業,打造特色蔬菜、特色林果、特色糧油、特色高效種養業的品牌。以發展生態旅游休閑農業為核心,以興辦養生、養老產業為重點,緊緊圍繞生態旅游休閑興辦產業項目,打造生態旅游休閑產業鏈,開發觀光、休閑、體驗、娛樂、垂釣、養生養老等經營項目,圍繞游客“游、賞、購、吃、住、行、娛、體驗”等需求,開發旅游消費產品,以旅游接待和旅游消費帶動關聯產業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玲,朱訓永,劉學良,等.南京市六合區水芹產業現狀及發展思路[J].蔬菜,20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