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3 16:34:35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產業發展的建議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遵義市新蒲新區新舟鎮位于遵義市東35km處。全鎮國土面積165km2,耕地面積4000hm2(6萬畝),轄12個村1個社區,2010年人口9.2萬,是全國500個強鎮之一。新舟地理環境獨特,丘陵地帶,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境內植物種類繁多,森林資源比較豐富,森林覆蓋率達24.54%。境內若干個產糧大壩,土地肥沃,素有“黔北糧倉”之美譽。近年來,鎮黨委鎮政府立足鎮情,確定了以“加快農業產業化富鎮,加快工業化進程強鎮,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興鎮”的發展思路,確立了以“特色優質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品味現代的農村城市化示范”為發展定位,全面推進小康建設進程。農業作為基礎產業,建立了面積達1334hm2花椒、1600hm2辣椒、334hm2稻稻魚連養、334hm2果蔬、8萬頭出欄生豬、30萬羽出欄鵝等6個農業產業基地。樂耕“十里綠色水果長廊”、楊錄生豬養殖基地、沙灘禹門西瓜蔬菜、新舟群樂生態養鵝、金鐘綠塘花椒辣椒、樂耕楊錄肉鴿產業等欣欣向榮,基本實現了“一村一品”。
2農機推廣不能滿足農業產業發展的需求
新舟以“加快農業產業化富鎮,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興鎮”的思路發展農業已取得顯著成效,但對農業機械化的平衡發展規劃、推廣服務機制建立統籌與重視度不夠,以致農機推廣工作及農機化還不能滿足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求。
(1)農機推廣機構不健全。鄉鎮機構改革以來,鄉鎮農口五站合一,農機站合并于鄉鎮農林服務中心,農機推廣服務體系已名存實亡。推廣人員納入鄉鎮府統一調配,農機推廣人員不能專職專用,不少農機員的主要精力沒有真正集中到農機化工作上,使農機員本職工作淡化,久而久之,農機員在思想、觀念、技術上已不能適應農機化發展形勢,行動上跟不上發展步伐。同時,縣及鄉鎮農機推廣人員年齡逐漸老化,知識結構不合理,新老交替緩慢,大中專畢業生寥寥無幾。農機推廣技術力量弱化,使農機推廣的專業性、技術性降低。
(2)農機化工作還未提到應有高度。鄉鎮政府及鄉鎮農技推廣中心的工作著力點在農業產業化發展及種養技術推廣,推廣農業機械幾乎是農戶自主自發的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農機化與農業產業發展配套布局研究不夠。而且縣級農機推廣部門與基層聯系松散甚至脫鉤,農民對農業機械的真實需求情況不得而知,有些農機化基礎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實。因此,依靠鄉鎮基層農業(農機)推廣機構來發展農機化的可能性在淡化。
(3)農機裝備結構及布局失衡。由于農機技術推廣的政策引導與規劃指導性不強,農戶及產業基地對農機具購置缺乏長期規劃,有時顧前不顧后、顧頭不顧尾。一是低效率低價位的小型農業機械多,大型高性能高效率機械少,環保型機械及多功能機械少。二是自購自用的多,開展作業服務的少,致使部分農機具使用率低,造成資源的浪費及農機資產閑置。三是設施農業裝備發展不夠,養殖機械化技術及產后深加工機械化裝備少。
3加快推進農機化發展的建議
(1)同步謀劃農業產業與農機化發展規劃。根據城鄉一體發展要求和農業產業布局,統一規劃農業機械化發展。以6個農業產業基地為機械化技術推廣示范基地,結合基地實際,重點發展機械化深耕和平整地技術及裝備、節水灌溉裝備、育苗及移載機械裝備、大棚機電設備,養殖成套機械設備。
(2)改進推廣服務方法。以鎮農業服務中心為主力,統籌農機技術推廣工作,特別是要改進推廣服務方法。一是創新服務模式。在推廣方式上,應深入農戶和生產基地進行調查研究,認真聽取意見和要求,大力宣傳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優惠,把服務送到田間地頭。二是因地制宜促推廣。結合本鎮的實際情況并加大示范點的力度,大膽將新技術新機具在產業基地、示范點和農機大戶中率先推廣應用,不同產業推廣不同新機具,發揮以點帶面的輻射作用;既要優先推廣投資少見效快、綜合效益顯著的新技術新機具,同時還應注意引進推廣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良好的新技術新機具。三是發揮橋梁紐帶作用。鎮政府及鎮農業服務中心要加強與農機生產企業和農機經銷商的聯系,搞好協調服務,督促企業做好農機產品售后的“三包”服務和技術培訓,解決購機、用機及修機過程中的問題。
(3)建立大型綜合性農機作業服務合作社。利用現有各種惠農政策支持建立服務全鎮的大型綜合性農機作業服務合作社,搞好農機作用服務社會化工作,提高農業機械利用率和經營效益,促進農機技術推廣健康發展。一是組織形式可采用股份合作制,有農機具的農戶及農機專業大戶可以機具折價入股,還可吸收工商資本入服。二是服務形式以代耕代種服務為主,提供重要生產環節的機械化作業服務,提供農戶或產業基地自已難以承擔的機械化作業服務。三是承擔農機維修養護服務和技術培訓,解決農機維修難的問題,開展農機手互教互學,提高農機手操作技能和安全生產意識。
淳安縣擁有極其豐厚的資源,當地人民充分利用獨特的自然優勢,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依靠先進技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走特色農業發展道路,著重發展茶葉、山核桃、鄉村旅游三大產業,成功創立了具有本土特點的特色農業產業。茶葉、有機蔬菜、山核桃、中藥材、畜禽等都已成為淳安的名牌農產品。2000年淳安農業總產值僅120500萬元,經過全縣人民12年的努力,2012年的農業總產值已達到382488萬元,翻了3倍多。據抽樣調查,2012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418元,而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僅2575元,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09年,“淳”牌有機魚入選為中國馳名商標,成為淳安縣首個全國性的著名商標?!扒u玉葉”茶獲得浙江十大名茶榮譽稱號,3個枇杷樣品也入選“全國十大優質枇杷”之列。2011年,淳安縣23個鄉鎮都建立了農產品質量監測站,通過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有機食品基地總規模達120萬畝,“千島玉葉”、“紅姑娘”等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淳牌”、“野嬌嬌”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實現了國家級品牌零的突破,全年新增國家級農業企業1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市級23家。2012年,“千島時珍”被評選為浙江省著名商標,“白坪山尖”、“瑤記”、“萬壽嶺”被選為杭州市著名商標。全縣共有國家級農業企業2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4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33家。
二、淳安縣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的優勢及存在的問題
(一)淳安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優勢
1.淳安縣茶產業發展的優勢
淳安縣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暖濕潤,雨水充足。特別是千島湖湖面寬廣、云霧繚繞,具有立體調溫效果,形成了“春暖早,秋寒遲,無霜期長”的特殊小氣候,非常適宜茶樹生長。加之淳安縣政府重視生態建設,水、氣、土污染輕,給高品質茶葉的生長提供了絕佳的條件。
淳安縣是農業大縣,而茶葉收入又在農民純收入中占據較大比重,因此,政府對茶葉的支持就是對農民的支持。淳安縣政府先后出臺了從茶葉種植、加工到營銷的支持和鼓勵政策,各鄉鎮也采取相應的措施,如獎勵種茶、收青加工等。
2.淳安縣山核桃產業發展的優勢
淳安縣的自然環境很好的滿足了山核桃的種植需求。自古以來,山核桃就是淳安縣的一大特產,其栽培歷史可追溯,是淳安縣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廣大群眾對山核桃的種植保持較高的積極性。淳安縣政府和相關部門對發展山核桃產業相當重視,積極引導林農展開生態栽培,引進無性系良種,鼓勵支持創辦加工企業。
3.淳安縣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優勢
淳安縣地處浙江西部山區,其縣城千島湖鎮,依山傍水,是國際花園城市,風景宜人,素有“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而沿湖分布的那些美麗鄉村,則猶如散落在湖邊的珍珠翡翠,生態景觀得天獨厚,歷史文化燦爛多姿。
為了加大鄉村旅游的扶持力度,淳安縣政府在原有的政策基礎上,進一步簡化審批手續、降低收費標準、給予用地扶持、獎勵示范典型、實行稅收優惠、扶持宣傳促銷、補助規劃經費、鼓勵合作經營、提供信貸服務、鼓勵利用國有集體閑置房屋及林農生產生活管理用房發展農家樂,以及支持國有林場利用林場閑置房屋、林木等各種資源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園區等多項扶持鄉村旅游發展的政策。
(二)淳安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淳安縣茶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因為淳安縣的大多數茶園都成塊狀分布,整體面積200畝以上的茶園不多,而且基本上是家庭式的培管經營,不成規模,茶農在使用肥料、農藥等物時也沒有具體標準,再加上約占全縣40%的茶葉是家庭作坊炒制的,沒有一定的質量標準,從而導致整體茶葉質量不一。
與茶產業相關的企業之間尚未達成高度一致的品牌意識,各企業只顧自己發展的現象較為嚴重,品牌規模效益不高,進而阻礙了千島湖茶葉品牌的擴張進程,影響了整個地區行業的發展。再者,淳安縣的茶葉品牌也僅僅依靠政府的宣傳,其形式也局限于媒體廣告、展示展銷、舉辦茶文化講座等方面,難以將其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2.淳安縣山核桃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非環保的種植方式,不利生態環境保護。隨著山核桃產業的發展,產區農民對山核桃林的經營培管普遍趨于精耕細作,山核桃純林占絕對比重,同時由于長期采取墾復及化學除草,致使樹根、林下植被稀少,部分林地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可持續經營存在困難。
(2)傳統的采摘方式,存在較大安全隱患。目前,大部分林農由于工具落后,采摘山核桃的方式還停留在人工手動敲打,又因核桃樹大部分都生長在坡度較大的地方,且樹枝較脆弱,不結實,難以承受重物的壓力,雖然人們在采摘過程中也利用蜈蚣梯、保險帶等工具,但作用不大,林農墜亡事件時有發生。
(3)山核桃產品簡單,市場競爭力不強。淳安縣山核桃產品大多數是椒鹽和奶油產品,雖然最近幾年也研發出了手剝山核桃、山核桃仁及山核桃油等新產品,但總體來說,山核桃產品種類不多,難以在山核桃市場占據較大份額。再者,由于機械化程度不高,以人工之力很難把握產品的口味,質量無法確保。全縣山核桃加工企業僅有30家,其中通過QS質量認證的只有11家,企業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遠遠不及其它縣。
3.淳安縣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快速交通落后,缺少便利性。由于淳安縣地處山地丘陵區,村與村,村與鎮之間的距離較遠,僅靠沿湖公路、山路來連接,且目前尚未開通便捷的公交路線,只有中巴車經過,班次也較少,旅游旺季容易引起游客的滯留問題,因而影響了游客游玩的質量,使得其興致大減,不便于鄉村旅游也的發展。
(2)旅游形式單一,缺少創新性。淳安縣鄉村旅游依然延續之前的傳統型觀光游覽,旅游模式與國內其他景點相類似,缺乏淳安特色。鄉村旅游的形式基本是以“體驗農業生產,感受農村面貌,享受農民生活”為主,沒有充分將歷史人物、民俗風情、民間傳統工藝等融入到鄉村旅游產業,缺少具有淳安文化底蘊的特色旅游項目。
(3)旅游產品單調,缺少特色。迄今為止,淳安縣的鄉村旅游業還沒有建立完整全面的旅游產品市場,如紀念品、工藝品、土特產等都比較少,更別說具有淳安鄉村特色的商產品了。來游玩的游客只能買點當地居民自制的野生魚干、野生蕨菜干等,更不用說是有知名品牌的產品了,規模小且不正規,這種家庭作坊式的營銷方式,嚴重阻礙了淳安縣鄉村旅游產品市場的穩健發展。
(4)服務水平不高,缺少專業性。在吃農家菜方面,雖然大部分農家樂經營戶都打著土菜館的招牌,但其實并沒有將本地食材做出其應有的特點,沒有完全體現出本土特色,反而有些還迎合城市游客的飲食特點。在住農家房方面,鄉村旅游經營者為使游客住得舒心,基本都將住房賓館化,差不多的裝修格局,使其失去了農家住宿的自然本色。另外,大多數經營者沒有受過系統學習和培訓,素質普遍不高,缺少對當地歷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認識,而且普通話、外語水平也亟待提高,難以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三、淳安縣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的
建議
(一)堅持因地制宜,制定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產業規劃
堅持科學發展觀,結合淳安實際,遵照自然法則和經濟規律,合理布局,積極促進農業結構轉變。加大政府對農業的宏觀調控,研究分析茶葉、山核桃、有機蔬菜、中草藥等產業的發展前景,制定出符合實際的發展規劃,積極引導和加強特色農產品區塊化發展、產業化生產、專業化經營。充分利用淳安縣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政府扶持力度,努力促使茶葉、山核桃、水產品、鄉村旅游等產業向更高的層次提升,積極培育有機蔬菜、中藥材、松花粉等新興產業。
(二)加大扶持力度,實施特色產業專業化生產
政府應頒布更多鼓勵支持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政策,扶持發展具有本土特色和市場潛力巨大的優勢產業。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形式提升特色農業,促進專業化轉變,在特色村、產業大戶、專業帶等積極建設條件上,啟動“一村一類、一鄉一類、多鄉一類”的成長,持續性的加快農產品的集中化、專業經營水平,團聚特色產業,凸顯農產品特色競爭優勢,大力轉變農產品結構,凝聚力量突現優勢產品,將其發展成為主打產品。相對淳安來說,就是要進一步做大做強茶葉、有機蔬菜、干水果、中藥材、畜牧、精品漁業等產業,突出重點發展千島玉葉茶、有機蔬菜、水果、蠶桑、山核桃、山茶油、有機魚、三元肉豬、千島湖本雞等優勢特色生態農產品。
(三)提高產品質量,打造優質特色農產品
要把提高特色農產品質量作為重中之重來抓,政府應做好修訂相關規章制度、建設特色農產品基地、管理特色農產品源頭、嚴格檢測特色農產品等重要工作。特色農業經營者應積極參加政府部門舉辦的各類技術培訓班,加強特色農產品產地和市場的跟蹤檢測,嚴格按照食用農產品產地標志卡管理制度和市場準入制度來生產銷售。另外,政府也可頒布一些優惠政策,如鼓勵農業生產主體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對被認定為省級以上無公害、綠色和有機的產品分別給予一定的獎勵。在未來幾年,要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加緊建立淳安縣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完善淳安縣及各鄉鎮的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網絡,努力打造優質特色農產品。
(四)完善經營制度,建立特色農產品品牌體系
農產品品類眾多的特點并不要求每種產品都去注冊一個商標,也不能隨波逐流,糾結于形式,導致社會資源的流失。目前,淳安縣已有“鴻坑毛尖”、“千島玉葉”、“千島湖銀針”、“秀水玉針”、“雪水銀針”、“千島龍井”、“千島綠園”、“鴻峰貢芽”等茶葉品牌,“瑤記”、“山之子”、“常香果”、“水竹坪”、“野花香”、“千島皇子”等山核桃品牌。各農產品品牌應增強團隊精神,合力打響“千島湖”牌系列特色農產品品牌,全面提高市場知名度,擴大市場影響力,從而將淳安特色農產品推向全國的市場。
(五)深化農游融合,著力推進鄉村旅游創新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稅收政策;體系構建
中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發展階段,農業產業化遇到了最佳發展時期。農業產業化是實現農業與相關產業系列化、一體化、社會化的發展過程。隨著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村各產業的分工逐漸深化,專業化水平提高,帶動農產品加工業、建筑業、運輸業、服務業等產業快速發展,農村產業結構因而得到相應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化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力。稅收政策是國家實施宏觀調控、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也是國家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
一、農業產業化需要稅收政策支持
我國農業產業化是20世紀90年代初出現的一種新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它綜合的發揮了生產專業化、布局區域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管理企業化等縱多優越性,提供了符合我國國情發展的途徑。我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距離農業強國還有很大差距。農業是我國第一產業、基礎產業,我國要解決十幾億人口的溫飽問題,解決社會穩定和經濟持續發展問題,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農業問題。自加入WTO后我國農業面臨很大的沖擊和挑戰,政府無論是從解決三農問題的角度出發,還是從應對WTO對我國農業沖擊而需要扶持角度出發,都迫切需要從政策層面來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稅收政策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調控宏觀經濟杠桿?,F行農業產業化的稅收政策集中體現在農業部、國家稅務總局等聯合發出的《關于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的意見》,主要規定有:國家認定的重點龍頭企業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林產品初加工業”取得的所得,企業所得稅均暫免征收;重點龍頭企業為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各項研究費用,不受比例限制,計入管理費用,所發生各項費用增長幅度在10%以上的企業,可再按實際發生額的50%抵減應納稅所得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技術改造項目所需國產設備投資的40%,可以從(比前一年)新增的企業所得稅中抵免;對于符合國家高新技術目錄和國家有關部分批準引進項目的農產品加工設備,除不予免稅的進口商品外,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我國從2004年開始逐步降低了農業稅稅率,2005年全國有28個?。ㄊ?、區)免征了農業稅,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廢止了在我國有47年歷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除煙葉稅外,所有農業稅、農業稅附加、農業特產稅已全部廢除。此外,稅務部門結合農村稅費改革,制定了一系列“以稅惠農”的稅收優惠政策,為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各種服務實體減免所得稅,降低了農產品經銷和加工的增值稅稅率。
二、現行涉農稅收政策存在的問題分析
1.增值稅對農產品和農業產業化保護力度不夠?,F行增值稅規定,對農民生產的初級農產品銷售免征增值稅,從2001年1月1日開始對收購農產品的企業按13%的扣除率抵減進項稅額,雖然解決了部分銷項稅額按13%計算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稅負問題,但對按17%計算銷項稅額的企業來說,仍然存在稅負偏重的問題。再者,就增值稅率而言,對農業投入物和農副產品加工業的優惠稅率還不夠完善,保護支持力度不夠。
2.稅收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優惠政策措施比較單一。稅式支出的形式包括優惠退稅、優惠稅率、稅式扣除、投資抵免、稅式豁免和加速折舊等,不用形式的稅式支出會產生不用的效果和功效?,F行稅收政策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優惠政策主要是對所得稅優惠,在流轉方面的優惠不夠,這就使得現行稅收制度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照顧作用遠大于鼓勵作用。單一的稅收優惠政策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納稅人稅收負擔,但不利于農業、鄉鎮企業及涉農部門的投資增長和技術進步;主要是對國家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以及農業科研機構,覆蓋面較狹窄,沒有形成全程的滲透機制,缺乏促進傳統落后農業結構和產品向現代化農業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方面的優惠政策和措施;缺乏對農業專業化生產、區域化生產的稅收優惠政策,不利于擴大農業生產基地,提升農業生產規模。
3.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認定偏高。國家對“重點龍頭企業”的認定主要是以規模和效益為標準,對于固定資產規模及近3年的年銷售額,東部地區是5000萬元以上、2億元以上,中部是3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上,西部是2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上,還要求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不得超過60%,A級(含A級)以上銀行信用等級的重點龍頭企業的認定需經過全國農業產業化聯席會議審查確定,這就使得大多數企業無法達到認定標準,對農業產業化發展有促進作用的中小型企業不能夠像大型涉農企業一樣享受所得稅優惠,造成稅收優惠資格的差別,不利于發揮稅收政策的刺激效應。
4.財政體制不規范,政策和管理服務有待改進。現行分稅制“以基數加增長”的分配方式劃分地區政府財力,經濟越發達地區得到的財力支持越多,越落后地區得到的財力支持相對越小,地方財力增長緩慢,導致地區財政對農業投入不足,無法保障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資金投入。稅收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服務和管理服務待改進,我國缺乏規范性的稅法公告制度,宣傳力度不夠,降低稅收政策的公開性和透明度。
三、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稅收政策建議
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調整農業經濟和增加農業收入,政府應加大力度在政策手段方面加以改善和促進,但是我國現行的稅收政策體制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因此必須對稅收政策完善,以充分發揮稅收政策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作用。
1.確立保護和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總體思路,建立多環節、多層次、協調統一的稅收優惠政策體系。保護和扶持農業是世界各國共同的做法,政府把對農業投入作為重點。調整我國產業性稅收優惠政策,把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作為保護和扶持農業的重點,充分利用WTO規則,在不扭曲農產品市場和貿易的“綠箱”條件下,明確農業生產、交易、加工等領域的稅收傾斜,建立保護和支持農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盡快提高我國農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為鼓勵農村金融機構以及城市金融機構投資農業經濟、為農業經濟建設,對農村信用社實施更為優惠的企業所得稅稅率,對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投資農業的收入或者支農資金的信貸收入減征、免征營業稅。
2.用足用好現行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最大限度發揮傾斜政策的經濟效應。調整與當前社會經濟形勢不相適應的區域性稅式支持政策,加大對落后地區農業優惠力度,使得落后地區能夠以投資軟環境的相對優勢彌補硬環境的不足。同時,充分運用好國家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集中扶植一批規模大、競爭力強、效益好、帶動農民增長增收作用顯著的骨干龍頭企業,促進產供銷、貿工農相結合的“一條龍”產業鏈經營機制的形成,大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組織化。認真貫徹落實好涉外稅收和進出口稅收優惠政策,吸引外資發展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優先辦理農產品和以農產品為原料加工出口產品的出口退稅,大力開拓國際市場,支持和發展外向型農業。積極運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促進農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積極參與研究開發農業優良品種和農業生產技術,鼓勵生產優質高效無公害綠色產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提升企業生產技術水平。稅式優惠政策對農業傾斜的范圍不僅包括農業自身的種植業、養殖業等,還包括與農業相關的產業、行業,如農村生產資料的生產行業、從事農產品深加工、大量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鄉鎮、村鎮企業以及直接服務于農業生產的社會化農業服務業等,使農業處于一個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氛圍中。
3.改善現行增值稅制度。大力推行增值稅即征即退制度,按農業產業的不同行業確定最低的合理稅負水平,對實際稅負超過合理稅負的部分實行即征即退,推動農業產業化企業發展。對于農戶,現行增值稅規定銷售額免稅,但實際農民還需承擔進項稅,可比照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企業購入農產品依據收購憑證按13%抵扣進項稅管理,農民購入農用機械、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依據普通發票或其他合法的銷售憑證,經稅務機關審核通過的,即可對其所含的進項稅實行退稅,從而有效解決農民的稅收負擔問題。
4.進一步挖掘稅收政策扶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潛力。盡可能降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認定門檻,取消規模、效益認定限制,中小型企業只要能符合國家產業發展導向政策的就予以相應的稅收支持,享受稅收優惠政策,使其能真正融入市場競爭,增強發展后勁。結合各種稅收支持形式,將稅收豁免、優惠稅率等直接稅收支持與投資抵免、再投資退稅、加速折舊、稅收扣除等間接稅收支持相結合,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擴大生產規模,鼓勵和促進、引進、利用閑散資金流向農業產業,提高資金利用率和投資報酬率,還可以對稅率、稅基制定優惠政策,實施更廣的稅收優惠扶持政策。
5.全面加強稅收管理,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良好稅務環境。按照WTO透明度原則要求,建立和完善稅法公告制度,提供良好的稅收政策服務,將在不同時期、不同經濟背景下出臺的,散見于各種法規、文件和補充規定中的農業稅收優惠政策進行清理、歸集和分類,裝編成冊,使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稅收政策公開、易得,易于操作。我國城鄉差距較大,不同地區間的農村差距同樣存在差距,可考慮對特別落后的農村地區通過制定法律明確其標準和地域界限,采取與經濟特區類似的全面稅收優惠政策,一方面方便稅收優惠政策的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鼓勵企業和個人在地區間投資或服務農業產業,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應通過適當的稅收優惠政策,逐漸把資金引向農村和農業產業,充分發揮稅收的激勵和限制作用,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發展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生產和加工項目,理順農村生產關系、經濟關系以及城鄉關系,加速農業向產業化、市場化、社會化和國際化發展。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村各產業的分工日益深化,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將帶動農產品加工、建筑業、運輸業、服務業等行業的進一步發展,農村產業結構因而得到相應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化有利于農業結構調整與優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繼而使三農問題得到進一步解決。但是農業因其自身原因制約使得發展受到很大限制,需要國家政策扶植和保護,稅收政策就是其中一個保護手段,因此實現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需要一個不斷完善的稅收政策加以保障,我國應從符合現實國情的情況出發,構建一個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稅收政策,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
參考文獻
[1]周波,施婕.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稅收政策選擇與思考[J].揚州大學稅務學院學報.2009(2)
[2]董洪肖,汪固華.稅收政策與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研究綜述[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10(4)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思考;建議
彌勒縣是紅河州的一個農業大縣,農業資源豐富,發展農業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黨的以來至20世紀末,彌勒縣農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也總結了一套寶貴的經驗與做法,徹底改變了“以糧為綱”的發展思路,加快了彌勒縣農業邁上“糧食作物保穩定,經濟作物促增收”產業化發展道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彌勒縣農業進一步貫徹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和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和企業化帶動的發展方針,特別是“十一五”期間,彌勒縣農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產業化經營為重點,依托資源優勢,積極培育特色農業產業,大力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化,“糧、煙、蔗、畜”傳統產業進一步提升,“菜、果、花、藥”新興特色產業培育碩果累累,產業優勢和特色進一步凸現,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一、彌勒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來,彌勒縣認真貫徹落實國家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縣委、縣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實施意見和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的扶持政策,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2010年全縣農業總產值22.86億元,比2005年的11.37億元增長101.06%。農村經濟總收入75.31億元,比2005年的38.124L元增長97.56%。
1.糧食生產穩定發展。以糧食自給需求和商品化為帶動,全縣糧食產業化穩定發展。2010年全縣糧食總產188008t,比2005~$曾加14825t,增長7.6%,實現了自2004年以來的連續7年增產。
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2010年全縣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占農作物總播面積的比重為38.73%,糧經種植結構由2005年的61:34調整為2010年的65:43。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3.48%提高到44.14%;優質水果、中藥材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開發效果明顯,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明顯提高。
3.優勢產業發展迅速。2005年以來,彌勒縣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以龍頭為帶動,著力推進規?;?、集約化經營,大力發展“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進一步鞏固提升“糧、煙、蔗、畜”傳統產業,培育壯大“菜、果、花、藥”新興產業,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明顯提高。一是以云恢290為主的優質稻從無到有,面積逐年增加,2009年占全縣稻谷面積的77.42%,201 1年占全縣稻谷面積的82.70%;二是甘蔗面積得到穩定鞏固,2010年甘蔗種植面積5.9178萬畝,2011年甘蔗種植面積6.3319萬畝,總產42t以上;三是201 1年全縣葡萄面積發展到5.33萬畝,其中鮮食葡.萄1 32萬畝,產值達5716萬元。鮮食、釀酒兼用型及釀酒葡萄4.01萬畝,產值達14608萬元;四是2010年蔬菜面積達13.6558萬畝,其色蘆筍面積0.5萬畝。2011年蔬菜面積14.7萬畝,其色蘆筍面積0.6萬畝;五是優質水果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全縣建成了除葡萄之外的多個優質水果種植基地。其中巡檢司鎮發展優質石榴0.65萬畝,五山鄉發展優質特早熟杏1000余畝,西一鎮發展優質冬桃、雪桃500余畝,江邊鄉發展芒果1000畝,以及朋普鎮的優質紅棗和優質臍橙,新哨鎮、東風農場的柑橘、枇杷等,成為彌勒縣農業產業化的新生力量;六是以朋普鎮為主的玉米制種規模不斷壯大,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一大亮點。2010年制種面積0.855萬畝,實現總產值2070萬元。2011年完成制種面積1.231萬畝,實現總產值2980萬元以上;七是中藥材面積初具規模,發展金銀花、燈盞花面積600余畝,三七面積1.2萬余畝,半夏、青葉膽面積500余畝;八是發展鮮切花、綠化苗木、觀賞植物4000余畝。
4.農業設施建設成效明顯。一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笆晃濉逼陂g,全縣累計完成投資5.7億元,建成各類水利工程37033件,新增節水灌溉面積0.345萬畝,新增灌面2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7kin。,解決和改善了17.9萬人5.2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相繼完成了一批水庫除險加固和灌區渠系配套建設工程,水利化程度明顯提高;二是以大棚、滴灌、噴灌等現代農業設施建設為主,貫徹落實國家各項扶持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大縣級財政扶持力度,全縣設施農業發展達17 54萬畝,其中以特色蔬菜、花卉等為主的設施農業面積達1.8萬余畝,可實現總產值達2.7億元以上。
5.農民人均純收入持續增長。2010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4106元,比2005年的2112元增長94.41%,實現了自2006年以來五年年均遞增14.64%的持續增長。
6.龍頭企業發展較快。截止2011年,全縣培育州級及州級以上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8家,年銷售收入上億元的有3家,其中,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州級農業龍頭企業5家。2010年全縣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73446萬元,龍頭企業帶動58640戶農戶從事產業化種養新增收入1631.萬元。全縣農村合作經濟組織58個,其中專業合作社48個,成為帶動農戶增收的重要紐帶,促進了全縣農業向產業化、現代化方向發展。
7.品牌建設初見成效。全縣農產品產地和產品獲得認證的企業13家。其中,綠色食品1家,認證產品1個;無公害食品11家,認證產品16個,認證總面積11.995萬畝。與此同時,全縣實施無公害農產品整體推進項目完成農作物有效認證面積28.252萬畝、水產養殖1萬畝、畜禽養殖15萬頭;地理標志登記1家,登記產品為東風葡萄,登記面積1萬畝。
二、彌勒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彌勒縣農業產業化發展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優勢尚未充分發揮、潛力尚未充分挖掘,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薄弱是影響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偨Y分析彌勒縣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表現為“四弱四低”:
1.龍頭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實力弱。全縣涉農的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農產品加工企業有1200余家,但規模以上的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僅8家,且多以種植帶動型為主,市場帶動型、加工帶動型的企業缺乏。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發展種植、養殖業的能力弱,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尚需進一步完善。
2.科技支撐能力弱。一是良種自給率低,主要依靠縣外調入良種,繁種供種能力弱。二是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數量少,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三是農業科技推廣投入不足,工作深入開展存在困難。四是農業科技推廣機構不健全,人員配備不足,設備設施缺乏。五
是農業科技推廣隊伍中實踐經驗豐富的中高級技術人員少,科技人員在職繼續教育機會少,農業科技知識結構斷層,知識老化,服務能力弱。
3.農業發展基礎弱。一是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水利化程度低,農業生產仍處于“雨養農業”發展階段,抗災減災能力弱。二是以大棚、滴灌、噴灌等為主的節水高效農業發展慢,農業增產增效功能弱。三是以農業機械為主的農業裝備仍然不足,機械化、規?;a水平低。
4.疫病防控能力弱。動植物病蟲害檢測、預防、控制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應急機制不健全,防控技術不到位,應急物資不足,防控能力弱。病蟲草鼠害種類多,危害嚴重。抵御外來生物入侵的應急能力較低。
5.農業標準化水平低。一是農民標準化生產意識不強,主動積極的參與意識和觀念不強。二是農業生產標準體系建設不完善,生產環節缺乏相應的技術標準,標準應用比例較低。三是農業生產標準的實施缺乏有力的典型示范帶動,單一靠科技部門的示范帶動能力弱。四是農產品質量安全低,“三品一標”認證和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步伐緩慢,品牌農產品和品牌商標數量少。
6.農民組織化程度低。全縣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數量少、規模小、實力弱,提供技術信息、市場信息的能力弱,服務方式單一,服務范圍有限,服務能力弱。部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有名無實,無法正常運行。
7.質量安全監管水平低。一是制度不完善,產品包裝、產地準出、信息、責任追究等方面尚未建立規范的監管體系。二是監管手段落后,如水稻稻瘟病、稻飛虱,玉米灰斑病及豬溫病、藍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病,疫情監測、證據收集、樣品采集、應急處置等方面的裝備和相應的技術手段落后。
8.農產品加工水平低。除煙草、乳制品、蔗糖外,以加工為主的企業數量少,農產品加工技術含量偏低,深加工農產品少,產品附加值不高,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
三、加快彌勒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幾點建議
1.明確發展思路與目標
根據《彌勒縣“十二五”農業發展規劃》,“十二五”期間,要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農業產業化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為目標,緊緊圍繞“糧、煙、蔗、畜”傳統產業,“菜、果、花、藥”新興產業,強龍頭、抓基地、重特色、創品牌,突出抓好設施農業、節水農業、科技農業和高效農業發展工作,促進彌勒縣農業發展向外向型、集約型轉變。計劃全縣糧食總產5年發展到22.5萬t,農村經濟總收入1186720萬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2254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800元,農民從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獲得的收入超過全州平均水平,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
2.高度重視三個方面的工作
(1)重視農業龍頭帶動能力建設。一要著力緩解龍頭企業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政府職能部門要加強協調聯系,企業要提高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與金融機構的溝通與合作,積極爭取銀行信貸,緩解龍頭企業發展資金不足問題。同時,政府應積極探索其他融資服務平臺,緩解企業融資難的矛盾。二要在企業帶動能力上做好文章。要加強龍頭企業、基地和農戶三方的協調聯動發展,在生產、加工、銷售中帶動農戶參與企業產業化經營,讓農民在產業化經營中切實受益。進一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大力發展“公司+農戶”、“專合組織+農戶”、“龍頭企業+專合組織+農戶”等模式,進一步完善了“訂單收購”等利益聯結機制。同時,根據產業發展和保障農民利益的需要,創新倡導“聯戶共建”、“返包分成”、“入股分紅”等新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和利益聯結機制,豐富農業產業化經營內容,促進利益聯結機制更加緊密。三要進一步強化扶持力度。要進一步完善現有扶持政策,擴大扶持范圍,強化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各種經濟組織的力度。進一步整合項目資金、突出發展重點、完善扶持環節,加快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農村各種經濟組織和農民的自身發展。
(2)著力解決農民增收困難問題。一要優化農村經濟發展環境。鼓勵和吸引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外來資本投入農業發展和農村二、三產業。加強農民創業技能培訓,因地制宜的引導和激勵農民進行創業致富。引導農民加快土地流轉,形成發展種養業的規模效應。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推行規?;?、產業化經營。二要注重農民增收的實際效果。在農民增收上要突出“放活”方針,從土地經營方式上放活引導土地使用權合法合理流轉,逐步引導實行規?;C械化種植。同時,要合理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到第二、第三產業就業務工,提高工資性收入比例。三要在挖掘當地資源潛力上下功夫,引導農民發展特色種植業,發展休閑農業和特色農產品加工,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3)提升政府服務能力。在產業培育方面,要從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服務、信息服務、農產品流通市場建設等給予引導扶持。在發展資金方面,要協調加強企業信貸和農村小額信貸力度,積極探索其他促進企業和農民增加農業投入的融資渠道,引導二、三產業資金投入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在市場監管上,加強調控力度,嚴打偽劣農資,確保農業投入品質量。在政策落實上,嚴格把各種強農惠農政策不折不扣落實到農戶,完善扶持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增強農業發展后勁。
3.狠抓落實八項保障措施
(1)增強龍頭帶動能力。要進一步完善一系列扶持農業龍頭的政策措施,加強招商引資力度,大力扶持和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培植出了一批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進一步完善農戶與企業、中介組織的利益聯結機制,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加快發展農業中介組織,鼓勵和引導發展各種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充分發揮協會、專業合作社等中介的帶動作用。鼓勵農業企業、中介組織等經濟組織從事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程服務,增強行業自律、協調與推廣等方面的服務能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2)加強優勢生產基地建設。要按照“規模開發、突出特色、發揮優勢”的思路,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促進農產品生產基地向最適宜區域集中。強化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抓好優質石榴、特色杏、優質芒果、優質桔橙水果基地建設,大力發展以蘆筍為主的特色蔬菜,發展無公害反季蔬菜,鞏固提升甘蔗、葡萄基地,抓好金銀花、三七等中藥材種植,抓好鮮切花、綠化苗木基地建設,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3)夯實農業發展科技基礎。要大力推廣實用農業新技術,增加農業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應用率、轉化率和貢獻率。有計劃、有步驟的推廣一批生態高效農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全面提高我縣農業科技含量。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網絡,配足、配強縣、鄉(鎮)兩級農業科技推廣隊伍,深化農技人員進村入戶服務工作,充分發揮農民技術員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加快良種推廣普及率,實現大宗農作物的良種覆蓋率達100%。加強農機化建設,進一步推廣各類新型實用農機具。健全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充分發揮農業信息在生產中的指導和引導作用。
(4)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要以項目為帶動,配合重點產業和重點基地建設,抓好四項基礎設施建設。一是繼續加大水源工
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五小”水利、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等工程建設項目的實施力度,提高農業水利化程度。二是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投入力度,扎實推進以中低產田地改造為主的良田工程建設。三是開展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抓好大中型沼氣池建設,完善沼氣服務網點建設。四是落實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推廣新型農業機械和新技術,增加農業作業面積,提高農機化水平。
(5)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要加快推進“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工作,引導農產品生產走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發展道路。加強宣傳和引導,增強質量安全意識、品牌意識,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引導農民按照標準來組織生產。鼓勵龍頭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創建品牌商標、名牌農產品。突出重點,優先扶持特色產業、優勢品牌,促進名牌產品產業化。
(6)促進農產品市場流通。要進一步支持和鼓勵流通企業、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和個體營銷大戶等進入農產品流通領域,大力發展以農民為主體的農產品營銷隊伍,扶持一批農產品購銷大戶和農村經紀人。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促銷、宣傳活動,通過參加展銷會,設立直銷、代銷點等多種形式,開拓農產品市場。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網絡建設,運用現代信息手段,及時、準確地為農民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提供信息服務,促進農產品流通。
(7)提高農產品加工水平。要搞好農產品生產與深加工之間的協調銜接,重點發展特色蔬菜、水果、畜禽等農產品包裝加工和深加工,拓寬加工渠道,提升產品附加值,以加工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8)完善產業化利益聯結機制。要積極引導和促進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建立穩定的利益關系,積極探索適合不同行業、不同產品內在發展要求的利益聯結方式,著力解決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脆弱的問題。一是完善合同契約制。龍頭企業與農戶簽訂購銷合同,確定農產品最低收購保護價,解決農民生產的后顧之憂,確保企業有穩定的原料來源,形成訂單農業。二是積極探索股份合作。龍頭企業吸收周圍農民自愿入股,共同實現產業化經營,企業保證農民每年得到一定的紅利。三是建立風險補償制度。在農民遭遇自然災害受到損失時,有企業或農業保險部門給予農戶一定的經濟補償,做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四是加強企業與農民的法制教育與誠信教育,培育法制、誠信企業和農民。
參考文獻
[1]陳少強.中國農業產業化研究[H].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2]楊文鈺.農業產業化概論[H].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李秉龍,薛興利.農業經濟學[H].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9
摘要:隨著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生產方式呈現在農戶的面前。針對作為農戶農業耕作時的新的選擇方式之一的農業生產環
>> 農業生產的薄弱環節及建議 農業生產環節的農機外包服務質量研究 抓好農業生產“三大”環節 助力農業生產業發展 農業生產事故的特點及鑒定方法 泗水縣旱作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及今后發展建議 淺析農業生產綜合服務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作用 農業科技檔案的特點及其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發揮氣象作用 服務農業生產 發揮氣象作用 服務農業生產 談農業循環經濟對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皖北地區農業生產業供求評價及發展路徑 淺議氣象信息服務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論我國農村水利投資特點及對農業生產的貢獻 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政策建議 彰武縣農業生產存在的問題及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建議 氣象災害對密云縣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防御建議 農業生產的特點及其經營管理 我國農業生產業發展模式的思路構建 人工影響天氣在酒泉市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及其發展措施 濟寧市氣象信息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及服務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50617.
[2]統計局.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xinwen/2016-02/29/content_5047274.htm,2016229.
[3]王春明.貧困地區農民就業觀研究――以河北承德地區為例[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4520.
[4]汪育欣,王春明.淺談農機利用率問題[J].農機使用與維修,2002,(1).
關鍵詞:生物農業,戰略新興產業,生物育種技術,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09-1939-03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ubei Bio-agriculture as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MEN Yu-ying,YAN Hui-chao,SHENG Jian-xin,TANG Hua-bo,LIN Hong
(Hubei Academ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Wuhan 430071,China)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 industry developments and trends of bio-agriculture was study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The situation of bio-agriculture industry in typical domestic provinces was summarized. Meanwhile, the focus advantages and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o-agriculture industry in Hubei was analyzed deeply. Based on these, the priority areas and main countermeasures of developing bio-agriculture industries in Hubei province was put forward.
Key words: bio-agriculture industries;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bio-breed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當今世界正處在信息經濟時代,人類所面臨的貧困人口增加、食品短缺等問題的解決或緩和,都直接或間接地與現代生物技術有著密切的關系。生物農業作為現代農業與生物技術的結合體,是農業發展到生物經濟時代的一種必然趨勢,是現代生物技術最重要的應用領域之一。隨著人類對農業生物技術認識的不斷深入,相關國家紛紛把農業生物技術作為提高國家農業競爭力的突破口,生物農業成為全球倍受關注的熱點[1,2]。
1國際生物產業發展動態與趨勢
生物技術的高速發展為農業科技革命和農業發展帶來了契機,它不僅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進程,而且在保障食物安全、保護環境、尋求替代能源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3]。當前許多國家在生物農業產業方面的意識空前提高,希望通過整合產業資源、完善產業鏈條、搶占產業上游謀求對產業鏈的掌控和壟斷。
1.1國際生物農業產業發展動態
生物產業以再生性資源為主要原料,能源需求較少,污染性低,是創造綠色GDP的產業,兼具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的雙重特征。自1983年首批轉基因植物如煙草、馬鈴薯問世,特別是1996年轉基因大豆等研制成功并實現環境釋放以來,國際農業生物技術發展迅猛。目前,世界生物技術正處于大規模產業化的初始階段,但加速生物產業發展已經成為世界許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過去10年,世界各國在發展生物農業方面的投資增長了10倍[4]。
為了爭奪未來農業生物技術產品市場,許多國家制訂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及重大支持措施,聚集和培養人才、投入大量資金,以鼓勵和推動生物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如美國的“面向21世紀的生物技術”計劃,日本的官、產、學一體化推進21世紀的生物技術計劃等,中國的“863高技術發展計劃”,歐洲的“尤里卡計劃”,都把農業生物列為優先領域,力圖占據生物農業的技術前沿。
跨國公司現已成為生物農業的主體。2009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達到1.34億hm2,占到全球農作物總種植面積的9%,1996~2009年期間增長了80倍,并預測2015年種植面積將達到2.00億hm2。全球生物種子市場的價值高達105億美元,其中轉基因玉米、轉基因大豆和轉基因棉花種子市場以每年10%~15%的速度增長[5]。
1.2國際生物農業產業發展趨勢
目前,國際上利用植物轉基因技術已經培育出一大批高產優質的超級農作物新品種,動物克隆技術已經基本成熟,為改良和培育新的動物品種開辟了新的途徑。畜禽疫苗、生物獸藥的研究使用,將構筑動物防疫新體系,大幅提升人類對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疾病的防御與控制能力[6]。牛、豬、魚等動物生長激素以及新型飼料添加劑的應用,將大幅度提高畜牧業生產經營效益。
21世紀是生物技術的世紀。生物技術作為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推進器”,正在悄然拓展和創新農業功能,進而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持久而強勁的動力?,F代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化雖然還處在起步階段,但隨著愈來愈多的生物技術產品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進人商品化階段,農業生物產業正呈現出農業應用延伸化、產業規模擴大化、產業發展國際化等特點。這主要是因為農業生物產業已經成為一種高度社會化的產物,而且集成化程度越來越高,規模愈來愈大,乃至成為國家規模甚至國際規模。例如,美國、法國、英國、德國、日本、丹麥、意大利、中國等許多國家都參與了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HGP)研究,耗資數十億美元。由此可見,生物農業正在成為一種世界性大規模集成化的協作研究對象。
2我國生物產業布局及發展現狀
自“863計劃”實施以來,我國農業生物產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生物技術育種、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獸用疫苗、生物飼料等領域已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7]。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在“十一五”期間選擇性地分批建設了一批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和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截至目前,已認定了石家莊、長春、深圳、長沙、廣州、上海、北京、青島、武漢、成都、昆明、重慶12個國家生物產業基地,以及哈爾濱、德州、泰州、鄭州、通化、南寧、西安、天津、南昌、杭州10個生物產業領域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并計劃逐步增多。
我國的生物技術產業20多年來從無到有,獲得了很多成果。中國是全球主要的轉基因作物種植國,目前主要集中在轉基因抗蟲棉、雜交水稻和飼料添加劑等領域,年增長速度最快的產業領域依次為飼料添加劑、轉基因抗蟲棉、雜交水稻[8-10]。目前,國家已經明確把生物育種產業納入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各省紛紛大力發展生物農業產業。
3湖北省生物農業發展的基礎
湖北省生物農業產業在國家有關部門支持下,越來越受到省委省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高度重視,并且經過科研人員十幾年的努力取得了積極進展,具有較強的產業發展優勢。
3.1生物資源豐富,生物育種技術領先
湖北省植物、動物、生物質和中藥資源豐富。共有植物資源9 000多種、野生脊椎動物893種、濕地野生脊椎動物441種,擁有一大批特有資源和國家保護動植物。微生物、動植物種質資源和試驗標本等自然資源建設居國內領先地位,是我國重要的種質資源中心。這些豐富的生物資源為發展生物農業產業提供了基礎保障。同時,動植物新品種培育與良種產業化位居全國前列,先后誕生了世界第一條克隆魚、我國第一頭試管豬和第一個轉基因植物新品種。
3.2科技人才優勢明顯,產業技術支撐體系完善
湖北省是農業科教大省,具有科技人才優勢。在生物產業方面,具有上百家生物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集聚了一大批生物技術研究開發人員,其中“兩院”院士14人,同時建有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部委開放實驗室17個、重點工程(技術)中心4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個和省級重點實驗室2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7個,是我國最大的農業科研基地之一和兩大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之一;已建成的全國首家認證的P3實驗室和正在建設的生物安全P4實驗室,使我省在高致病性病毒研究方面位居全國乃至亞洲前列。
3.3生物產業發展初具規模,逐步形成生物產業群
湖北省目前從事農業生物技術開發的企業近200家,從業人員約5萬人,出現了一批中小型科技企業,開發的產品在國內及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影響。湖北是我國最大的獸用和魚用藥研發和產業化基地、最大的生物農藥基地。武漢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聚集了生物肥料、生物農藥、生物獸藥、生物飼料等一批生物農業企業。2007年6月,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正式批復建設“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目前,湖北省初步形成了以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為依托,以武漢為中心,以宜昌、荊門和荊州,鄂州、黃石和黃岡為東西兩翼的“一主兩翼”發展格局。在武漢,以國家級生物產業基地為重點,先后建立了關南、南湖、吳家山、沌口、江夏等生物產業基地,為湖北省生物農業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載體。僅“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內就擁有生物農業企業39家。2010年4月,世界最大的基因測序機構――華大基因落戶“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同時,一個集生產、研發、示范、展示和應用生物科技成果的湖北最大生物農業科技園區已在湖北崇陽投建。
3.4生物產業支持力度加大,發展環境日益優化
湖北省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編制了《湖北省生物產業發展規劃(2008-2015年)》,加大對生物農業產業園區的支持力度,推進全省優勢特色生物農業產業聚集發展;啟動了全省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和科技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有效提升了生物農業產業發展的公共服務能力;生物產業發展的投融資體系不斷完善,初步形成了有利于生物農業產業發展的優化環境。目前已有近百家風險投資機構及相關中介服務機構落戶武漢。
3.5生物產業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湖北省總體上存在生物農業企業實力不強、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產業核心競爭力缺乏,成果、企業、市場之間有效溝通及連接的橋梁和機制仍然不暢等問題。多方面的因素限制了湖北省農業生物技術成果的轉化,從而呈現出如下主要問題:其一,生物育種產業正處于產業發展初期,農業生物育種體系還不完備,生物技術自主創新能力還有待提升;其二,生物肥料產品缺乏創新支持,應用效果不穩定,適用作物或適用地區不盡合理,綜合效益難以發揮;其三,獸用疫苗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產品的附加值低,新產品的轉化能力不足,產業化程度不高,國內市場占有率較低;其四,生物農藥在整個農藥行業中所占份額相當有限,生產水平及質量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仿制國外產品多,原創性拳頭產品少;其五,雖然生物飼料(添加劑)的生產與銷售一直處于全國前列,有一批在行業內有較大影響力的企業,但生物飼料新產品的創制能力仍較差,科技含量低、產品質量不穩定及市場混亂等。
4對湖北省生物農業發展的建議
4.1更新觀念,占領未來經濟發展制高點
大力發展生物農業這一戰略型新興產業,將生物農業產業的發展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對生物農業的產業發展給予高度關注和重點扶持,大力支持生物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充分發揮政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引導和推動作用,在政策法規、體制機制等方面營造有利于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4.2加強產業平臺建設,拓展融資渠道
設立專項資金扶持生物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和研發條件改善,加強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及武漢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生物農業產業發展平臺建設。同時,積極引導企業和社會資金更多投向生物農業產業領域,逐步使企業成為生物農業研究開發及產業化投入的主體。
4.3合理配置資源,促進產學研有效結合
根據湖北省現有的生物農業產業基礎及現代農業產業鏈發展需求,應積極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強化相關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建設,鼓勵校企合作,促進生物產業上下游的緊密結合。同時,盡快孵化生物農業領域成熟配套的技術和工藝,加速具有商業發展前景的技術和產品的商品化和產業化。
4.4立足湖北省實際,培育產業龍頭企業
應圍繞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保障糧食安全,加快動植物新品種開發,做好技術儲備,加速生物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加強生物育種創新能力和育種基地建設,加大重要糧油作物、畜禽水產和林木花卉新品種研發和大規模應用,著力提升種業競爭力;積極推廣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生物疫苗、生物飼料等綠色農用投入品;大力培育生物產業龍頭企業,使生物農業企業發展位居全國領先水平。
參考文獻:
[1] 趙貴英.我國生物技術及產業化的現況與發展[J].中國科技投資,2007(4):19-21.
[2] 湯波,李寧.生物農業發展現狀與熱點分析[J].生物技術產業,2007(3):18-25.
[3] 劉助仁.美國農業生物技術應用蓬勃發展――兼論美國農業生物產業公共政策的運用[J]. 財經政法資訊,2006(6):12-16.
[4] 龔春紅.歐盟現代農業生物技術應用熱點[J].生物技術通訊,2009,20(1):143-146.
[5] 于洪巍.生物技術最新進展[J].國際學術動態,2009(1):29-30.
[6] 萬之瑜,張明山.我國生物技術發展態勢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11):59-60.
[7] 王傳龍.鳳臺縣生物農業發展現狀及應對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0(10):301-303.
[8] 馮旭華,劉 巖,程艷敏,等.基于山東省生物經濟發展戰略研究的思考[J].科學與管理,2009(5):37-38.
一、__縣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現狀與成效
經過幾年的培育和發展,__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已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階段,初步形成了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截止20__年底我縣上一定規模的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3家,其中,自治區級重點龍頭企業2家(__縣綠海苜蓿產業發展有限公司、__縣榮寶養殖有限公司),市級重點龍頭企業11家(寧夏__縣原野蜂產品科技開發公司、__縣山川科寶食品有限公司、寧夏余聰食品有限公司、__山逗子雜糧綠色食品有限公司、__縣和豐淀粉有限公司、__縣鑫海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寧夏__生成農副產品開發有限公司、__縣鴻元奶牛養殖合作社、__縣忠信畜產品開發有限公司、__縣源豐草產業有限公司、寧夏來浴淀粉有限公司)。資產總值17283.9萬元,固定資產10314.1萬元,年銷售收入16538.6萬元,凈利潤1099.5萬元,開發基地種植面積5.65萬畝(不包括原野蜂蜜公司的蜜源基地10萬畝),直接帶動農戶2.5萬戶。這13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均屬于加工型企業,其中,以灘羊肉為主的肉類3家,糧食類3家(小雜糧1家,馬鈴薯淀粉2家),林特產品類2家(檸條加工1家,蜂產品1家),蔬菜類、油料類、乳類、皮及皮毛制品類各1家,其他類1家(以苜蓿為主)。__縣綠海苜蓿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和__縣榮寶養殖有限公司2家農業龍頭企業率先被評為自治區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享受自治區的資金、稅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我縣13家區、市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均具有一定的地方經濟特色,產品品質較好,有的產品擁有出口許可,有的產品獲得品牌稱號,有的產品獲得專利產品。如:寧夏原野蜂業有限公司是寧夏唯一一家經“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生產、經營出口蜂產品的企業。連續八年產品質量經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寧夏回族自治區分局和寧夏食品質量監督檢驗局檢測各項指標達到優質,公司先后獲得了“中國食品安全放心品牌” 和“寧夏地產品牌”等榮譽,20__年,國家星火計劃萬畝優質蜜源基地建設及專利產品“蜂膠枸杞片”項目得到國家科技部批準(專利號20__101193018),被指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指定產品,并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全國農產品加工業出口示范企業,被寧夏回族自治區命名為自治區科技創新重點企業。根據調查分析,我縣重點龍頭企業的成效主要表現在:
1、 龍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效益逐步提高。
20__年,全縣有區、市級重點龍頭企業13家,其中年銷售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有9家。如,__縣綠海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資產已達3543萬元,20__年實現銷售收入1066萬元,實現利潤89萬元,較上年增加27萬元,增長43.4%。公司不僅建立了自己的苜蓿示范種植基地9000畝,現有苜蓿草塊、草顆粒和新型牛羊復合生化成型飼草產品加工設備三套,年設計能力4萬噸。__縣榮寶養殖有限公司作為全區第一家以純羊肉為原料生產的清真肉食品加工企業,始終將公司的發展與縣委政府的產業化政策豐結合,歷經3年多的發展,在產品開發、產業化經營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條“以優補優”的自我發展模式,即以優勢資源灘雞產業補資源優勢灘羊產業的發展模式。20__年企業資產達到了922萬元,銷售收入1620萬元,實現利潤83.1萬元,帶動農戶數由20__年的113戶增加到20__年的243戶,戶均純收入1420元。寧夏原野蜂蜜有限公司20__年實現銷售收入1507萬元,實現利潤131萬元,上繳稅金48萬元,出口創匯8萬美元,直接安排就業40人。
2、 龍頭企業有力地帶動了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
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我縣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農民收入顯著增加。20__年,種植業結構調整也明顯加速,全縣蔬菜面積5萬畝、加工型馬鈴薯面積17.1萬畝,分別比上年增加1萬畝和1.5萬畝;以蕎麥為主的小雜糧種植面積達40萬畝,比上年增加15萬畝,增幅達到60%。全縣畜牧業的發展速度較快,灘羊飼養量達138萬只(其中存欄數71萬只,出欄數67萬只),比上年增加了17萬只,增副達到14%。特別是優質牧草發展迅速,20__年種植面積達83.36萬畝,比上年增加26.31萬畝,增幅達到46%。20__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624元,同比增加386元,增長17.2%,其中,龍頭企業為農民人均增加收入318.4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13%。
3、 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逐步形成并壯大。
通過對龍頭企業在原料基地建設方面的扶持,龍頭企業逐步把原料生產基地作為自己的第一車間來抓,主動與農戶簽訂生產合同,農戶按合同進行生產,企業按合同組織收購,通過訂單合同的方式穩定了產銷關系,逐步建立了“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利益分配機制。目前,全縣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了相對穩定的產銷合同關系。在建立原料基地的同時,龍頭企業還與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中介組織簽訂了訂單。如:寧夏原野蜂業有限公司利用當地特有的資源優勢,公司先后成立了100萬畝優質蜜源基地,并成立了”__縣神蜂養殖合作社”,與當地300多戶蜂農建立了長期有效的合作關系,為他們提供蜜蜂養殖方面的技術和信息以及國內外蜂產品市場的發展的動態。通過以上兩種舉措,一方面保證了公司原料的供應,另一方面激發了蜂農養蜂致富的極大熱情。__山逗子雜糧綠色食品有限公司與4個鄉鎮500個農戶簽定了綠色蕎麥原料基地供貨協議,保證了我縣蕎麥綠色基地標準化生產的質量。
4、 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
我縣因地制宜,采取多種途徑、多種形式,通過龍頭企業把分散的農民有效地組織起來,形成整體
,參與競爭。據統計,20__年,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全縣共成立了52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31個專業協會,有12955個農戶參加了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以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紐帶,實現了部分產品的組織化生產,不少農民依托協會走上了致富之路。二、__縣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縣以2家自治區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核心,11家市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領航已成雛形。這些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技術、信息、資金、市場等方面優勢,與農民合作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科農工貿一體化的格局,大大推動了__縣農業產業化進程。但是,__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自身發展過程中還頗受一些問題困擾著,主要表現在:
1.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普遍存在與農民的利益聯結較松散現象,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相對偏小,輻射帶動作用有限。一些企業與基地和農戶之間還停留在以產品買賣關系為基礎的低層次產銷合作上,沒有真正形成很好“公司+農戶”的經濟利益共同體。
2.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科技投資少、產品鏈條短、科技含量低。我縣農業企業的科技投入與工業企業相比有較大差距,雖與投入來源、資金積累、起步較晚有關,但主要是部分龍頭企業安于現狀,風險意識和拓展意識不強,滿足于停留在半成品和手工粗加工階段,工藝簡單,部分龍頭企業缺少精深加工技術和設備,科技含量不高,產品難以上檔次,企業缺乏競爭力,企業成長速度緩慢。
3.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質量管理不夠完善。我縣有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把自己定位于農業,而沒有從真正的企業管理上來看待,缺乏企業管理制度。并且市場開拓能力不強,產品市場占有率不高,輻射面不寬,市場制約因素明顯。我縣的龍頭企業,缺乏品牌產品,知名度較低,出口量極少。
4.政府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不夠。近幾年在政策、資金上,自治區都相繼出臺一些政策和撥出一些??顏矸龀忠恍┲攸c農業龍頭企業,但是扶農專款資金量不大,且分頭管理,難以形成合力,大大地阻礙了我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
5.我縣農業龍頭企業的服務體系不夠健全。近年來,我縣各級政府都相應成立了服務機構,但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供技術、資金信息等方面服務不夠深入,尤其是對企業負責人的經濟、政策理論和科技等方面指導不夠。
三、加快__縣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跨越式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鑒于上述存在的諸多問題,為進一步加快我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促進全縣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以十七大精神、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為指導,農業和農村工作思路為指針,結合__縣農村工作實際,為加快__縣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跨越式發展提出如下對策與建議:
1.進一步規劃引導,實現規模經營上的跨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經營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涉及到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政府必須在政策上進行引導和鼓勵。
2.進一步處理好龍頭企業和農戶的利益關系,實現利益連接機制上的跨越。要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進一步加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關系,農業龍頭企業要積極采用預付定金,提供技術服務,實行保護收購等方式,確保產銷雙方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3.進一步強化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保障,實現工作力度上的跨越。當前應在政策、資金、稅收、信貸、科技等方面加大對我縣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以實現我縣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