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1 16:58:25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現在的發展趨勢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 S1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9-0307-01
隨著農業革命、手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商品國際化革命、信息產業化革命的推進,許多科學家們預言21世紀必將產生一次生物技術革命,而這一革命的主戰場就是農業?,F代生物技術可有效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農作物的營養品質。因此,現代生物技術必然會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重要趨勢。
1 現代生物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1.1 基因工程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基因工程即利用分子生物學和微生物學技術,設計好不同來源的基因順序,在體外成功構建雜交DNA分子后導入受體細胞,使受體細胞表現出人們需要的表現型,產生出人們需要的物質。在農業領域應用基因工程技術,獲得的農作物優質、高產、抗性強,還可獲得畜、禽新品種及具有特殊作用的動、植物。例如,經過7年的努力攻關,2011年勝利突破了大面積示范(即6.67 hm2示范)平均產量為13 500 kg/hm2的超級雜交稻第3期目標,達到了13 899 kg/hm2 [1];運用轉基因技術將相應的基因導入油菜中有望培育出轉基因抗病油菜新品種[2];運用基因工程技術可將抗除草劑基因導入農作物中,使農作物能夠不受除草劑的影響,目前已生產出多種抗除草劑作物品種,應用廣泛[3]。
1.2 細胞工程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細胞工程是指在體外培養細胞,以改變細胞某些生物學特性為目的將不同作物或動物進行細胞雜交,使植物或動物個體繁殖速度加快,以獲得優良品種或新品種及某些具有特殊作用的物質的一門技術[4]。細胞工程技術在植物快速繁殖、植物新品種選育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植物體細胞雜交應用較多,如可以將馬鈴薯細胞和番茄細胞進行雜交,可獲得上結番茄下結馬鈴薯的“番茄馬鈴薯”;將豆科植物與向日葵進行細胞雜交,可培育出具有高營養價值的“向日豆”[5]。
1.3 發酵工程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發酵工程即利用微生物具有的特殊作用生產出對人類生產有用的產品,或直接將微生物應用到工業生產過程的一門新的技術。發酵工程主要可應用在農業領域的2個方面,一是生產傳統的發酵產品,如果酒、茯磚茶、食醋等;二是生產一些食品添加劑。如茯磚茶的制作過程中就運用到了發酵工程技術,通過調控渥堆時間、使用接種劑、發酵劑等方法可以改進茯磚茶的加工工藝,進而可生產出“金花”飽滿、品質優良的茯磚茶。
1.4 酶工程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酶工程,簡單來說就是利用酶的生物催化功能,借助工程手段將相應的原料轉化成有用物質。酶工程可應用在農業領域中的制酒、制醬等方面。例如,隨著我國糧食的不斷增產,一些地區出現了粗糧過剩的問題,需要解決粗糧的淀粉利用。解決辦法之一是生產葡萄糖,但由于葡萄糖甜度不大,難以在市場上應用。最有效的辦法還是運用酶工程技術的手段,將葡萄糖轉變為甜度大的果糖,果糖不僅比葡萄糖甜度大,其比蔗糖的甜度還高50%以上。
2 微生物肥料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2.1 微生物肥料的特點
微生物肥料是含有活的微生物的特殊的肥料,在農業生產中應用該種肥料可獲得特定的肥料效應[6]。生物肥料的定義分為2個方面,從狹義上講,生物肥料就是指微生物肥料,是由具有特殊作用的大量有益微生物發酵產生的,活性高。施入該種肥料能夠產生活性物質,能夠增加作物的固氮作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使作物的生長環境變得更好,使作物生長更優、產量更高。從廣義上講,生物肥料泛指各種具有特定肥效的生物制劑,包括特定的活的生物體、生物體的代謝物或基質的轉化物等,此種生物體不限定,既可以是微生物,也可以是動、植物組織和細胞[7-8]。
2.2 生物肥料的應用優勢
微生物肥料具有其他化肥和農藥沒有的優勢,可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提高土壤肥力。目前微生物肥料已應用在綠色有機食品生產、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以及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持續發展中,并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9-10]。微生物肥料本身無毒害作用,對環境幾乎無污染;同時,施用量一般不大,在其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能量也很少,因而可節約農民的施肥成本。此外,微生物肥料還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減少土壤營養流失和富營養化的產生,實現土壤的可持續化利用。
2.3 微生物肥料的應用前景
目前,微生物肥料在農業領域方面的應用已越來越廣泛,也得到了農民以及社會的逐步認可。國內外都在積極發展綠色農業和綠色食品,微生物肥料作為一種保護生態環境、維護人類健康的理想肥料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必將越來越廣泛、越來越重要。但是如何合理的使其替代化肥并更
穩定地發揮其生態作用是未來研究的方向[11-12]。
3 參考文獻
[1] 袁隆平.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J].科技導報,2012,30(1):3.
[2] 張建忠,邵興華,肖紅艷,等.油菜菌核病的發生與防治研究進展[J].南方農業學報,2012,43(4):467-471.
[3] 劉小紅,張紅梅,張紅偉,等.抗除草劑轉基因玉米研究[J].西南農業學報,2007,20(1):53-57.
[4] 荊紹凌,孫志超,代玉仙,等.細胞工程在玉米種質改良中的應用[J].農業與技術,2009,29(2):19-21.
[5] 楊靜玲.生物工程的現狀及發展[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6):119.
[6] 王敬國.植物營養的土壤化學[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5:34-60.
[7] 陳國祖.微生物及其在農業中的應用[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1-184.
[8] 黃秀梨.微生物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94-218.
[9] 王素英,陶光燦,謝光輝.我國微生物肥料的應用研究進展[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6:161-165.
[10] 葛誠.微生物肥料生產應用基礎[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0.
【關鍵詞】現代農業;發展措施;問題;建議
1 基本情況
近年來,沙坡頭區始終圍繞“建基地、培龍頭、興科技、拓市場、創品牌、增效益”的發展思路,牢牢把握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這一主線,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重點培育發展優質糧食、蘋果、硒砂瓜、設施蔬菜、清真牛羊肉等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特色產業。2013年,沙坡頭區糧食播種面積達到22 780hm2,硒砂瓜種植面積達33 347hm2,經果林種植規模達到10 000hm2,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達到7460hm2,雞、豬、肉牛、肉羊飼養量和奶牛存欄分別達到321.64萬只、30.05萬頭、3.9萬頭、33.98萬只和1.16萬頭。
2 主要措施
2.1 優化產業結構,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呈現新亮點
充分發揮沙坡頭區自然資源優勢和傳統種植優勢,按照高效農業的發展目標,以典型示范引領結構調整,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形成了以硒砂瓜、設施蔬菜、蘋果和養殖業為主的環香山地區硒砂瓜產業帶、引黃灌區設施蔬菜產業帶、南山臺揚黃區經果林產業帶、南北部養殖業產業帶和高效節水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四帶一區”農業產業格局。今年,我們認真組織實施了糧食創高產計劃,創建糧食高產萬畝示范片區4個、千畝展示區9個、百畝核心攻關點12個,落實總面積5193hm2。
2.1.1 設施蔬菜產業
沙坡頭區設施農業以日光溫室、小拱棚蔬菜和供港外銷蔬菜為主,涉及9鎮、62個行政村和2.4萬戶農戶,建設形成以鎮羅、柔遠、東園、騰格里沙漠為重點的7460hm2的設施蔬菜產業帶,種植日光溫室蔬菜5467hm2、小拱棚瓜菜960hm2、大拱棚207hm2、供港蔬菜827hm2。同時,圍繞提質增效和穩定設施農業面積,大力實施設施農業效益倍增計劃,建設提質增效示范點10個,累計改造舊棚8135座,建設陽畦地拱棚1071座,沙坡頭區設施蔬菜的95%以上外銷。
2.1.2 硒砂瓜產業
今年,硒砂瓜種植面積達到33 347hm2,其中落實增施有機肥14 967hm2,條覆膜種植20 400hm2。通過加大獎補力度、建立香山“硒砂瓜”品牌生產銷售企業信息平臺等經濟調控和行政干預管理手段,全面推行“三統一”控水、“四推行”控肥和一瓜一標、一年一印等品質品牌保護措施,建成香山硒砂瓜品質品牌保護核心區14 467hm2,核心區平均單產1238kg,667平均產值較非核心區增加117元左右,實現了產銷兩旺,成為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2.1.3 清真牛羊肉產業
以夏華、正通公司和佳昊養殖合作社為龍頭,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建設以生態移民區為重點的清真牛羊肉產業帶,培育專業合作社6家,建成標準化肉牛養殖小區13個、規模肉牛養殖場3個、肉羊養殖場(小區)2個,種植優質飼草68 000hm2,扶持發展夏華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成為國家級優質農產品龍頭企業。
2.1.4 奶產業
經過近幾年的培育和發展,沙坡頭區的奶牛養殖總量有了大幅增長,基本構筑起了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的產業化初級形態。截至目前,已建養殖園區(場)12個、機械化擠奶臺15個,新扶持建成沐沙奶牛標準化示范場1個,存欄奶牛2300頭。當地已與黃河乳業、夏進乳業、伊利乳業和娃哈哈等乳品加工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牛奶收購價在4.2元/kg左右,社會效益良好,市場潛力較大。
2.2 暢通營銷體系,品牌創建工作取得新成效
通過多層次、大范圍地召開產銷對接洽談會,組織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民經紀人隊伍抱團闖市場,著力構建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形成了服務本區市場、搶占外省市場、覆蓋全國市場的農產品營銷網絡格局,大大降低了銷售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益。同時,堅持以打造品牌、擴大銷售、提升知名度和競爭力為目標,以宣傳保護香山“硒砂瓜”“沙坡頭”蔬菜、“穆和春”清真牛羊肉等農產品品牌為重點,深入開展創名牌、創名企、創名家的“三創”活動,打造中國馳名商標1個、中國名牌農產品2個、自治區名牌產品9個,通過品牌創建和市場流通體系的建立達到了產品優質優價、產業增產增收的目的。
2.3 壯大經營主體,產業鏈條延向深領域
積極采取“公司+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方式,通過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促動、市場拉動,在解決農產品難賣、連接市場、活躍流通、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增加農民收入上發揮了重大作用,沙坡頭區農業特色產業鏈條逐步向更深領域延伸。經營主體涉及蔬菜瓜果種植、畜牧水產養殖、農產品加工流通、農業機械服務等多個領域,服務方式也已延伸到技術信息、物資配送、加工、銷售、保鮮儲運等全程綜合服務領域,現代化產業服務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共培育各類農業經營主體3822個,其中龍頭企業有3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64個、專業大戶3327戶、家庭農場298個。
2.4 完善基礎設施,綜合生產能力實現再提高
高度重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始終將民生水利擺在重要的議事日程上,始終把抓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作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實施了高標準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土地整治、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等重點工程項目,累計改造中低產田4533hm2、新增耕地5040hm2,節水灌溉面積達12 133hm2。今年,在常樂、鎮羅、柔遠等鎮建成高效節水農業示范區1780hm2,通過土地流轉和采用水肥一體化管理模式,單種玉米較常規種植節水率、節肥率分別達到58.40%和26.00%,為實現水權轉換、支持工業經濟發展、調整種植結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5 加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科技服務范圍達到全覆蓋
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組織專家和經驗豐富的農技人員進行調研,以測土配方施肥、作物病蟲害防治、日光溫室秸稈生物反應堆以及牛羊肉排酸、種豬生態養殖繁育等特色種養技術為重點,積極推廣新技術42項、推廣新品種68個,良種覆蓋率達到94%以上。同時,大力推進“陽光工程”等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步伐,加大對農民種植、養殖、管理技術的針對性培訓,建立“領著農民干、干給農民看、幫著農民富”的科技特派員創業機制,鼓勵技術人員領辦、創辦各類示范點,并以此為平臺開展技術創新、示范引領、科技培訓等工作,促進現代農業向效益型方向發展。
3 存在的問題
3.1 農業基礎薄弱
硒砂瓜及設施大棚連年種植,輪作倒茬不夠,土壤肥力不足,作物生長環境逐步惡化,致使病蟲害頻發和產品品質下降,經濟效益較低。同時,農村經濟基礎較差,發展不平衡,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缺乏資金保障,部分無能力外出打工的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比較大,不愿土地流轉,因而農業規模化效益體現不足。
3.2 畜牧養殖業發展緩慢
近年來,沙坡頭區雞產業禽流感疫情頻發,造成產業整體萎縮。生態移民區群眾經濟實力差,基礎母牛飼養成本高,群眾養殖積極性不高,肉牛補欄進度緩慢。
3.3 農業投入不足
財政用于農業的投入較少,不能滿足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尤其是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保障體系建設上,由于資金缺乏,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和示范滯后,影響了農業技術服務活動的開展。此外,金融部門支持農業的力度也較小,農戶融資困難。
3.4 農技推廣力量薄弱,農業科技水平不高
從事產業技術指導的專業技術人才較少且結構不平衡,嚴重影響了技術推廣和效益轉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3.5 龍頭企業發展滯后,產業集中度較低
龍頭企業發展資金不足、掌握核心技術較少、市場開拓力不強,部分種養戶仍然沿襲傳統的小生產經營方式,集約化、標準化、現代化水平低,生產經營農戶和個別企業小而散、小而亂,相互封閉、各自為政,難以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市場優勢。
4 下一步工作建議
我們將按照規?;l展、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的發展思路,以大力實施結構調整、擴規提質、科技興農和名牌帶動四大戰略為支點,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特色優勢產業現代化進程。
4.1 以創新觀念為引領,明確現代農業發展思路
認真貫徹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若干意見》的精神,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圍繞建設“三帶三區一地”的目標,在壯大特色上下工夫、在發揮優勢上找路子,進一步優化引黃灌區優質糧食和設施農業產業帶,壯大揚黃灌區經果林產業帶,提質環香山地區硒砂瓜產業帶,培育南北部養殖業產業帶。
4.2 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根本,切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通過建立政府、社會、農民相結合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多渠道增加投入,全面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積極爭取土地整理、農發、農資、小農水等國家和自治區扶持項目,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基礎建設,大力實施13 333hm2高效節水現代農業項目,改善農業生產綜合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4.3 以品牌建設為重點,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
對于已注冊的農業品牌,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和保護力度,不斷增強品牌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建成香山硒砂瓜品質品牌保護區20 000hm2,追施沼渣沼液核心保護區1333hm2。同時,對通過加工提高產業附加值的產品,要逐漸完善產品標準化生產檔案制度,健全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進一步提升產品檔次,打造區域性特色品牌。
4.4 以龍頭企業培育為抓手,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
緊緊圍繞“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發展模式,逐步建立“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發展共同體,跳出農業抓農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走加工帶動型的路子。
大米現行的鎘標準0.2毫克/公斤,按潘根興教授近日所說“0.2毫克/公斤從科學上講,肯定不是健康風險水平”。他向農業部提出要研究這個問題,研究的結果如被采納有可能降低標準,與國外標準一致。如果真是這樣,那么現在的大米和蔬菜不但在實際上,也在立法(標準)上都是安全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問題就解決了,可一勞永逸了,因為按現在的發展趨勢,還存在嚴重的隱患。
大米的鎘來源于土壤,據西方國家估計,人類活動對土壤鎘的貢獻,施磷肥最多是54~58%,其次是大氣降塵為39~41%,灌溉水最小,僅占2~5%。對磷肥是最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農業實驗站進行了施用磷對土壤鎘累積的試驗研究,結果顯示鎘含量隨土層加深而迅速下降,鎘含量淺層土壤是30厘米以下深層土壤的14倍;澳大利亞南威爾士長期年均施用450公斤/公頃磷肥,淺層土壤鎘含量上升了10倍以上;我省洞庭湖生態地球化學調查評價項目通過對3.96萬公頃淺層土壤4.36萬個樣品分析,含鎘均值0.36毫克/公斤,是0.97萬個深層土壤均值0.14毫克/公斤的2.57倍,其它區域一些農田采樣分析也都如此。
如果說深層土壤鎘含量基本代表了原有的自然含量,那淺層土壤增加的鎘含量是上世紀60年代推廣磷肥的結果。施用磷肥增加土壤的鎘已為世界公認,據估算,全球由此進入土壤的鎘每年達66萬公斤。但我國及一些發展中國家現在對這個問題遠不如對廢水、廢氣排放影響環境的關注。因為廢水、廢氣看得見聞得到不解決可被一票否決;施磷肥增加土壤鎘非常緩慢在短時度內甚至可忽略不計,因而基本上處于放任狀態。但是確確實實從上世紀60年代到現在的半個世紀內,土壤鎘含量成倍地增加了,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制業讓其繼續增長,難免有一天大米就會超過0.4毫克/公斤,逐漸達到危害人體健康的1毫克/公斤甚至更多。
1、竹筍是一種純天然的綠色食品,在我國非常受歡迎,有竹筍衍生出來的菜肴、筍干等有著獨特的口味。其菜肴受到很多人的青睞,并且竹筍還有著豐富的營養物質。例如蛋白質、胡蘿卜素等,還有著防癌作用,在現在趨于養生保健的環境中,成為了一種理想的食物。并且竹筍一般集中在春季上市,如果利用反季節栽培的話,其種植前景是非常可觀的。
2、種植效益分析:竹筍的生長能力是非常強的,每年野生的數量都有非常多。因此種植成本投入是比較少的,一般每畝加上種子、人工、采挖等各種管理費用都只需要1000-2000元左右。正常種植下,一畝竹筍的產量大概在1000kg左右,現在竹筍的市場價格大約在6元/斤。收購價格則在4元/kg左右,因此一畝的產值在4000元左右。然后除去種植成本的話,一畝種植效益為2000-3000元。
3、發展趨勢:現在隨著我國的經濟不斷發展。竹筍的食用藥用價值逐漸被人熟知,并且人們現在的飲食方向由溫飽逐漸轉向了養生。因此食物的結構也有所調整,因此竹筍這樣的保健食物銷量在不斷上升。價格也因此不算上漲,現在適當種植竹筍的話,既能夠促進農業發展,又是一種創業致富的機會。根據現在的發展趨勢來看,未來竹筍在生態環保、健康食品等行業是有著很大的收益空間的。
4、種植風險:竹筍的發展趨勢雖然好,但是也有著很大的種植風險。因為竹筍的生長能力強,每年在農村只要有竹林的地方,就必定會有大量的竹筍。因此野生的產量是非常多的,如果盲目發展人工種植的話,其競爭壓力是非常大的。如果不能夠保證其品質的話,那么會嚴重影響種植效益。還有種植技術、銷路等,都是我們在種植時面臨的主要風險,因此大家一定要多多注意。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中國農業;機械自動化;解決措施
引 言:
現在,我國還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主要依靠的力量是手工勞動,但是正需要把這樣的模式轉變為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模式,用先進的科技水平來代替手工勞動,這也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后的一種要求,希望能夠產生更高的生產效率,降低勞動強度。
一、農業機械化自動化的作用
隨著經濟水平和科學水平的不斷發展,服務產業在我國農村中尋找了大量的青年才干。正因為這樣,現在農村中留下的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員主要是婦女和老人。但是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這種現象只會持續增加而不會減少。農業生產的完成要能夠達到及時、按量的標準,主要依靠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生產效率問題,還有一方面是盡量減少勞動強度和勞動量。因此農業的自動化和機械化就能夠很好的和這個目標進行結合?,F在,在農業的水位采集、糧食烘干濕度的在線測定和溫度控制等方面都已經成功的運用到了傳感技術,并且在收割機上面安裝這種傳感器還可以計算出作物的產量?,F在,在蔬菜的嫁接中也運用到了機器人這項技術,所以實現農業的機械化和自動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國內外農業機械自動化的發展狀況
1.外國的農業自動化情況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外國的農業也出現了驚人的進步,國外的農業機械設計朝著更加快速、高效率和舒適的道路發展。自動化和機械化在農業中的運用在國外已經很普遍了,一些有名的企業把有關的農業技術包括自動控制、全球定位、信息處理和激光、傳感技術等先進的科技運用到農業機械中去。比如一種農用激光平地機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激光調平傳感微機處理技術,通過一次平面的作業,就可以成形,并且其操作的精度也十分高。美國約翰?迪爾公司曾經生產過一種水稻聯合收割機就是用了精準的操作系統。這個系統可以提供很多數據信息,包括作物的產量、濕度、待收獲作物的產量和收貨量等信息,還可以準確的測試出糧食升降機最上面谷物的流量和實際的作物產量等數據,對于一些主要裝置,比如分離裝置、割臺升降、割臺傾斜、滾筒轉速以及停車制動安全等裝置能夠實施有效的監控和監測。這個機械還裝有全球定位系統和定位信號,從而能夠及時和第一時間找到機器的位置。
2.在中國農業中運用的自控技術
因為歷史、思想以及科技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國傳統農業機械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比較大,已經不能適應我國的科技水平和農業的發展。所以,長時間以來,自動化的觀念漸漸的深入人心,把自動化更好的運用到農業中也成為人們現在主要研究的問題之一。比如,在傳統的農業技術中運用計算機技術、微處理技術、傳感和檢測技術、信息處理技術,使其各種技術進行一個很好的結合,可以很好的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我國農業相關部門結合了一些地區的農業自動化的例子,比如在臺灣出現的農業生產自動化、畜牧業自動化、漁業自動化和農產品自動化等技術的開發和使用情況,與此同時也吸取了外國在農業技術方面的經驗和例子,例如在英國運用施肥機進行施肥,利用施肥的動力情況來測試肥料的具體使用情況。這些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事例使得我國農業機械自動化的發展更上一層樓,也得到了更加全面的發展,以便最后找到一條適合我國農業發展的道路。
3.農業機械自動化發展中的不足
現在中國的農業是趨向自動化的進程,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還是有很多的問題存在。第一,我國的自動化機械設備為了更好的實現某個效用或者實現改善整體作業的發展,對于傳統的農用機械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沖擊,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整改和重新組合,因為功效的增加使得機械也變得更加復雜,這對于機械的制造和修理就造成了困難。在科技層面,想要使我國的農業實現精準化還需要一個過程,機械和GPS、計算機的整合和傳感技術等都需要以硬件的標準化為基礎,但是在這方面我國還需要進行深入的探討。在市場經濟中,機械和農產品生產模式之間的協調性比較差,并且我國很多農用機械主要是依靠外國的技術,沒有完全獨立出來,而且市場上面的農用產品的質量和性能也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證。
4.農業機械自動化采用階梯式的發展模式
農業機械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進程,會在沖破種種困難之后,不斷的進行嘗試和實驗,最后取得勝利。但是現在的農業生產水平和條件有限,所以現在的農業機械自動化應該采取階梯式的模式,漸漸的進行更為深入的探討。
三、我國農業機械自動化的發展趨勢
首要,要從農業發展的實際水平出發,考慮農業現在的水平和技術條件,從而更好的提高效率、節省能源,加強安全性等標準,對于不同自動化模式所產生的效用要采取正確的態度,再進行有選擇的自動化模式,按照階梯性的模式來推進農業的進程。
1.農用傳感器和控制系統的研發
在進行農業機械自動化控制的時候所遇到的主要阻礙是農產品的生產、流通和加工的過程,其中缺少能夠準確、快速、沒有破壞性的評價農作物或者是農產品的具體生長狀況和活動的傳感器,因此要研究出在正常條件下能夠精準的測試出農作物的生長狀況和活動的傳感器,尤其是能夠運用到田間和培養液中的農作物,它的研究和開發對于工廠化和設施化作物來說都是很重要的。而且,認真分析傳感器所傳達出來的數據信息也是很有必要的。
2.觀念的轉變
為了更好的提升農業機械自動化的操作性能和工作性能,一般是改善機械的結構來實現這一目的。但是,其機械也會變得更為復雜,價格高且修理比較麻煩。所以為了更好的解決問題,要從農業生產的對象出發,研發出合適而又經濟的自動化機械。比如,因為小規模的農戶對于生產的需求,把原來大型的農業器械轉化為價位稍低、多功能的自動化機械。
四、總結
農業機械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改善農民生活品質的重要保障,農業的機械化,改變了過去的農業耕作模式,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向著可持續的生態農業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趙俊修.淺析我國農業機械自動化發展現狀及其制約因素[J]機電信息;2011(10)
[2]黃盛杰;季紅霞.我國農業機械自動化發展現狀及趨勢[J].江蘇農機化.2012(07)
關鍵詞:健康養殖;發展趨勢;養殖手段;防疫手段
中圖分類號:S8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93
蛋雞的健康養殖并不是簡單優化飼養環境就可以做到的,其中包括飼養手段,疾病防控方式等多個環節,所以目前的蛋雞健康養殖技術是處于不斷發展進步的階段,本文將針對目前蛋雞健康養殖的基本現狀及基本概念進行分析,從而具體闡述蛋雞健康養殖技術的發展趨勢。
1 蛋雞健康養殖的基本概念
原來我國采用的傳統的蛋雞籠養的養殖方式是被各大養殖戶所廣泛接受并且使用,但是傳統的蛋雞籠養的養殖方式仍然存在著相當多的弊端,不能夠滿足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物質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蛋雞質量的相應需求,在這個背景之下,蛋雞的健康養殖概念被提了出來,蛋雞健康養殖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提高蛋雞的養殖質量,增強了蛋雞的養殖效率[1],降低了蛋雞們染病概率,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因蛋雞染病可能帶來的相關經濟損失、風險,通過蛋雞疾病防控、飼養環境的優化與改良、飼養食料的改善等多種方式提升蛋雞健康養殖技術,豐富蛋雞健康養殖技術手段,使得蛋雞健康養殖技術不斷發展。
2 蛋雞健康養殖技術的發展趨勢
2.1 從蛋雞疾病處理向蛋雞疾病防控方向轉變
在蛋雞的養殖過程中,只有當蛋雞出現了患病的現象,各個養殖戶才會采取相應的處理手段進行疾病的事后處理,但是往往在這個時候疾病的傳染能力較強,影響范圍較大,也會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但是現在可以可喜地看到,蛋雞健康養殖技術及方法已經從蛋雞染病的事后處理向蛋雞疾病的預防與防控方向進行了轉變,通過合理用藥等方式,提升蛋雞的疾病預防能力及處理能力,增強蛋雞的體制,從而從根源上進行疾病的防控。
2.2 從挑選較好蛋雞到培育蛋雞優良養殖品種方向轉變
蛋雞的養殖原來往往依賴于挑選較好的蛋苗,但是這種方式明顯較為傳統,現在在蛋雞健康養殖技術的發展之中,往往人們更加青睞于進行蛋雞健康養殖技術的改進與開發,分析好各個蛋雞的基因缺陷及遺傳數據[2],利用較為尖端先進的生物技術,培育出抵抗力較強,蛋雞經濟效益較高的優良品種,對于這種擁有優良基因的蛋雞稱為抗病、抗逆能力較高的蛋雞優質品種,從挑選較好蛋雞到培育蛋雞優良養殖品種這一轉變,是蛋雞健康養殖技術的重要發展趨勢之一。
2.3 從粗放式養殖向優化飼養環境方向轉變
粗放式的養殖方式及較為狹窄的養殖環境并不能利于蛋雞的成長,并且環境較為惡劣的飼養環境還可能產生相應的病原體,從而造成蛋雞疾病的產生,蛋雞產量的迅速下降,蛋雞往往會較快死亡,并且由于缺少相應的活動環境,骨質也會較為疏松。所以優化飼養環境變得十分重要,在蛋雞健康養殖模式中,優化蛋雞健康養殖環境也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保持雞舍中的溫度及通風程度,對于飼養環境要定時進行清洗與消毒,以免爆發疫病。
2.4 從飼料的簡單喂養向配置優質飼料進行轉變
現在的蛋雞健康養殖已經從飼料的簡單喂養向配置優質飼料進行轉變,現在的蛋雞飼料更加注重飼料里營養成分及比例,注重雞飼料不同營養元素給蛋雞所帶來的重要影響,合理利用飼料資源進行配置,優質飼料的喂養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蛋雞的雞蛋質量,提升蛋雞的相應產量,促進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幫助蛋雞在不同的生長階段補充不同的營養,從飼養方面提升蛋雞體制,加強蛋雞健康養殖的管理,從而促進蛋雞健康養殖的進一步發展。
2.5 蛋雞的健康養殖技術正在向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進行轉變
在20世紀90年代,蛋雞健康養殖概念才被提出來,那時候只有初步的概念及理論,但是現在蛋雞的健康養殖技術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理論上的了[3],目前的蛋雞健康養殖技術可以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結合,從而以科學的手段進行蛋雞的健康養殖。
3 結語
蛋雞健康養殖模式與養殖技術確實呈現出了不斷普及推廣的趨勢,在此基礎上也實現了從蛋雞疾病處理向蛋雞疾病防控方向轉變、從挑選較好蛋雞到培育蛋雞優良養殖品種方向轉變、從粗放式養殖向優化飼養環境方向轉變、從飼料的簡單喂養向配置優質飼料進行轉變、蛋雞的健康養殖技術正在向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進行轉變等多種轉變趨勢,對此應該持有積極的態度,在蛋雞健康養殖這個方面不斷努力從而促進其健康養殖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寧,秦富,徐桂云,等. 我國蛋雞養殖規?;l展現狀調研分析報告[J].中國家禽,2014(07):2-9.
[關鍵詞] 大田種植 農田 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 S1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7-0068-02
一、大田種植信息化的概述
大田種植信息化是運用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微電子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產前農田資源管理、產中農情監測和精細農業作業中的應用和普及程度。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內容:農田管理與測土配方系統、墑情氣象監控系統、作物長勢監測系統、病蟲害預測預報與防控系統和精細作業系統。
農田管理與測土配方系統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農機智能裝備技術進行農田管理和科學施肥,能夠根據田間作物生長條件和產量狀況差異,進行農業生產信息管理,避免資源浪費,減少環境污染。
墑情氣象溫控系統就是充分利用GIS技術特點與優勢,建立墑情氣象監控平臺,以達到有效提高精細農業綜合管理水平。整個平臺系統分為三部分:(1)農田測控網實現農田墑情、作物長勢等田間實時監控和遠程灌溉變量控制;(2)綜合信息平臺為系統核心部分,主要功能是接收田間參數并實時監控和存儲數據,綜合管理作物種類、產量、土壤、氣象等方面信息,并運用智能決策服務功能,為管理者提供決策服務;(3)用戶可以通過訪問網站平臺,獲得多種農業技術服務等信息。
作物長勢監測系統是對作物苗情、生長狀況及變化宏觀監測,可及時獲取作物產量信息或為早期的產量預測提供信息,并及時為農業管理部門提供決策支持。
病蟲害預測預報與防治系統是把病蟲害的發生區域、面積、程度、時間等預測信息,實時直觀地以圖像的形式傳輸到計算機屏幕上,上傳病蟲害發生情況以及發展趨勢,及時向政府、農業部門和社會,提升病蟲害監測預警信息的入戶率和覆蓋度,實現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信息可視化和圖形警示。
精細農業系統由農田數據采集系統、信息處理系統和農機作業系統三部分組成,目的是解決作物的精細施肥、土壤肥力評價、地力等級分類和產量預測,提高農業部門進行農業管理決策的能力。
二、我國大田種植信息化發展現狀
我國農田信息管理系統開始在農場使用,內蒙古、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黑龍江農墾等使用農田信息管理系統對農田地塊及土壤、作物、種植歷史、生產等進行數字化管理,實現了信息的準確處理、系統分析和充分有效利用,并及時對電子地圖進行不斷地更新維護,確保農田一手數據的時效和準確性。
墑情監測方面:我國現在已經開發了農田環境參數信息采集與灌溉控制系統,該系統可以實時自動監測土壤以及空間氣象等各種參數信息,測算出灌溉具體日期,將控制信號傳輸到自動灌溉系統,根據計算得出的灌溉需水量對農作物進行適度灌溉,是水資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避免了水、電資源的浪費。
在測土配方施肥信息化方面:我國建成了測土配方數據匯總平臺,收集了不同區域、不同層次的測土配方施肥數據,開發了縣域的耕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在糧棉油等大宗作物測土配方方面,向果樹、蔬菜等經濟作物拓展,農戶持農業部門發放的測土配方施肥的IC卡,到指定的鄉村智能化配肥供肥網點,根據種植作物種類、面積等信息,可以獲得現場智能化配置的配方肥,做到施肥科學合理。
遙感系統已經應用于作物的生育期、長勢狀況及產量宏觀監測,以遙感系統為依托的精細農業開始在全國小范圍內推廣,開發了用于實施精確農業變量施肥作業的田間地理信息系統,開發了小麥病蟲害圖像檢索系統和玉米大斑病的診斷模型。
三、我國大田信息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1.大田信息化發展基礎設施投入不足
由于我國大田信息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不健全,部分地區還沒有完整的信息收集、整理、傳播等體系,信息的采集、處理、加工、等手段落后,致使大田信息技術不能深入鄉村,不能面向廣大農民開展有效的農業信息服務。
2.信息技術開發應用滯后于大田種植發展
在人工智能系統、農田管理信息系統、作物長勢模擬技術、“3S”技術、精細農業等方面的研究與我國現在的大田種植發展實際情況不相稱,取得的成果數量少、種類單一,我國大田信息化程度不能滿足現階段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
3.信息化意識和利用信息能力不強
我國農民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普遍較低,接受專業培訓人員少,尚未形成充分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
4.農業信息化人才缺乏
農業信息化在我國的實施的時間不是很長,各種基礎設施不完善,我國還處于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過渡階段,大田農業種植大多還是依靠傳統農民進行人工經驗管理,現代農業人才的培訓也是剛剛起步,農業部門從事大田信息管理的工作人員在專業知識層面不能滿足大田信息化的管理需求, 缺乏對大田信息的整理、歸納和預測能力。
5.農田墑情監測存在差距
與國外相比,我國目前的農田墑情監測技術還存在較大差距,監測方法與手段比較落后,大多數還是通過現場采集獲取農田參數信息或者通過有線的方式來得到農田墑情信息,而像國外那樣通過無線傳輸方式來獲得農田墑情信息的方式還處于研究起步階段。
6.測土配方系統推廣難度大
測土配方軟件都是針對某一特定地區、特定作物的施肥系統,由于我國地域狀況差異非常大,數據要根據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來定義,因此測土配方軟件可移植性差,通用性不強,無法有效地大范圍推廣。
四、我國大田信息化發展趨勢展望
把現代科技手段運用到大田種植生產過程之中,減少了人力資源,獲得更大的產出,實現單位面積上大田種植的效益最大化是我國研究大田種植的根本目的,今后我國大田種植信息化發展是以“精細農業”為核心的數字化、智能化、精準化、管理信息化和服務網絡化等發展模式,以信息化帶動現代化,通過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大田種植業、裝備現代農業,以信息服務實現生產與市場的對接,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作物生長模擬以及人工智能和各種數據庫等結合與集成應用到大田作物生產中,通過計算機系統進行科學的生產管理。
參考文獻
[1]李安渝、楊興壽 信息化背景下精準農業發展研究[J],宏觀經濟管理,2013年第4期:40-41
[2]劉麗娟 物聯網環境下農業信息化發展模式研究[J],華章,2014年第11期:69
[3]董薇 新時期下農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若干問題和對策[J],北京農業,2014年1月下旬:275-276
[4]許萍 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探討[J],農業網絡信息,2014年第1期 :5-7
作者簡介: 張倩,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