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1 16:58:24
序論:在您撰寫民營銀行發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金融業將逐步對外全面開放,面臨的全球金融自由化的沖擊將更加猛烈,發展民營銀行并非權宜之計,而是深化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戰略性步驟,從我國當前情況看,發展民營銀行的必要性體現在:
1.1構建現代金融組織體系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
現代金融組織系統應該是包括國有制、股份制、合作制和民營機制在內的多層次、多元化的體系。市場經濟的深化發展,促使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客觀上要求發展民營銀行等非國有金融機構。當前個體、民營經濟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客觀上要求金融機構為個體和私營經濟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國家也要求金融機構加大對個體、私營經濟服務力度,但由于體制等方面原因,政策效果并不明顯,個體、私營經濟的融資環境并未得到改善,缺乏金融支持是制約個體、私營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突出問題。要想有效改變這一現狀,關鍵在于我國金融業要按照生產決定流通、經濟決定金融的規律調整經營戰略。
1.2提高我國銀行業的產業互補性優勢
金融市場中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使大企業容易得到低成本貸款,同時有利于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方式的進行。在信息處理固定成本的分攤方面,大銀行為大企業提供貸款是理性經濟人的行為。相對應的是在信息處理固定成本分攤原則下,中小企業難以得到低成本融資。發展民營銀行,可以在比較優勢分工原則下,與大銀行在產業分工上形成協作與補充。大銀行獲得中小企業的信息成本高,缺乏靈活性。而民營銀行分散在各地,對中小企業情況較熟悉,獲取信息的成本較低,運作靈活。這樣民營銀行的出現將彌補大銀行服務的遺漏,為中小企業開拓新的融資渠道。
1.3解決三農發展金融需求的問題
由于國有商業銀行脫胎于計劃經濟時期,在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中,存在著角色轉換滯后的問題。在原有機制下形成的信用機制,非公有制經濟被排除在社會經濟制度之外,無法獲得國有經濟得到的信用安排。截止到目前的金融改革,并沒有突破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信用關系,國有商業銀行仍然很難向三農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發展民營銀行,可以優化現行金融體系下的信用機制,改變對三農發展金融服務短缺的現狀,促進三農的健康良性發展。
1.4發展民營銀行,是實現積極財政政策逐步退出的最優選擇
雖然我國目前財政赤字和債務規模均在國家可控范圍內,但都達到歷史最高記錄,積極的財政政策必須相機退出。積極財政政策的逐步淡出,將使社會總投資減少,社會總收入也隨之減少。目前我國正在實施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在這一背景下,發展民營銀行,以利潤最大化引導投資,可以彌補因投資減少所帶來的社會總收入減少。從這個角度看,發展民營銀行為當前緊縮性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發展民營銀行的制約因素
我國具有發展民營銀行的必要性和現實可行性,但現實中我國民營銀行發展緩慢,是因為諸多制約因素(如民營銀行設立方式的選擇,各階層利益關系的協調等)限制了民營銀行的發展,分析制約因素并以期為民營銀行發展政策制定者提供思路。
2.1設立形式的兩難選擇
發展民營銀行,基本途徑是新設和改組。新設優點在于沒有歷史遺留問題,有利于民營銀行輕裝上路;改組是通過對問題金融機構整合降低金融風險,并有效利用原金融機構的設備、客戶等資源。理論界常用以下模型對這兩種方式進行成本效益分析:
(Y1+Y2-C1+€1)/(Y3-C2+€2)
其中:Y1=通過改組方式化解金融風險帶來的收益;
Y2=利用被改組對象資源帶來的收益;
Y3=銀行沒有歷史遺留問題的負擔,輕裝上陣帶來的收益;
C1=處理被改組對象遺留問題產生的成本;
C2=開辦費等新增成本;
€1,€2=其它的一些對成本及收益產生影響的因素。
通常情況下若比值大于1,則選擇改組方式設立;當比值等于1時,改組和新建方式沒有區別;當比值小于1時,選擇新建方式設立。但是Y1(與當地信用社發展狀況相關性強)與C1(與當地政府態度相關性強)難以準確量化,使決策者在選擇設立形式時陷入兩難境地。
2.2各階層利益關系的協調
在發展民營銀行的理論觀點提出后,各地區不同程度上認識到發展民營銀行對本地經濟的推動作用,江浙地區、東北地區、環渤海地區紛紛要求發展區域性民營銀行。但如果沒有充分論證,盲目發展,將可能出現我國信托業過度發展的后果,危及金融體系安全。另一方面,發展民營銀行將對原有金融機構產生沖擊,以致對地方政府利益產生影響,可能導致地方政府保護主義,設置障礙,提高民營銀行的進入壁壘。
2.3規模經濟及風險防范
銀行業的突出特征是規模經濟。規模越大,銀行的單筆業務固定成本越低。歷次金融危機告訴我們,銀行自身抵抗風險的能力與銀行的規模成正比。結合民營資本的投資能力與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已形成的壟斷地位來看,新生民營銀行不可能組建成像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那樣的超級大銀行,其單位營業成本較高和自身抗風險能力較弱的特點將制約其發展。
2.4經營人才問題
銀行業以經營風險為業務特征,對從業者有較強的專業知識要求。加入WTO后,我國銀行業面臨全球競爭,而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的競爭,只有擁有高素質的人才和高水平的管理,才能充分利用和有效組合現有資源。但是優秀的企業家并不一定是合格的金融家,發展民營銀行客觀上要求外聘職業經理人,而我國民營經濟中的現代委托——關系落后,經營者和所有者信任成本不斷提高,加上長期以來民營企業家形成的“事必躬親”的習慣,發展民營銀行的人才制約問題將更加突出。
3.發展民營銀行的路徑選擇
3.1組建民營化的農村股份制商業銀行
農村經濟不單純由農業和農戶組成,還包括農村工商企業。伴隨著農業特別是部分地區農村工商企業的發展和經營規模的擴大,其對資金的需求日益增多,而日益增長的資金需求客觀上為商業化金融組織在廣大農村地區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組建農村股份制民營商業銀行,其入股的股東應該以農村信用社原有社員為主,重點吸收有資金實力的農戶、農村個體工商戶和農民開辦的中小企業,使其資本金全部由民間資本入股組成,在經營過程中逐步壯大。
3.2組建民營化的城市股份制商業銀行
城市商業銀行大多是由各地區的城市信用社改組而成,由于大量歷史遺留問題,使其風險集中,經營問題復雜,規模一般較小,且經營能力不足,所能經營的中間業務較少,幾乎未涉及到表外業務的經營。監管當局亦不允許其在異地設立分支機構,限制其擴張網點,這些均制約城市商業銀行的壯大。城市商業銀行可以引進優質的民營資本所有者加盟,促使國有背景股本的逐步稀釋,最終實現民營化。這些城市商業銀行在經過股權結構民營化后,有利于消除各種非市場因素的干擾,實現鄰近地區商業銀行的并購和營業網點的擴張,逐步發展擴大。
3.3民間資本擁有者申請新設社區銀行
目前我國金融資產超過30萬億元人民幣,30%左右城市居民占有近80%的居民金融資產,其中近一半又被20%的少數高收入階層占有,這說明我國部分個人完全有能力申請新設民營銀行。而社區銀行是他們的最優選擇。社區銀行強調金融服務范圍和服務對象。社區銀行完全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利潤最大化的原則調整經營策略,突出自身的比較優勢。社區銀行一方面突出了其在中小城市提供金融服務的社區性質,和國有商業銀行在不同層次上運作,形成較強的互補性;另一方面改變了民營資本投資的隱性壁壘,激發了民間資本所有者的投資積極性,使資本這一稀缺資源得到優化配置,促進社會經濟效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熊繼洲.民營銀行—臺灣的實踐與內地的探索[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2]張亦春.現代金融市場學[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
[3].經濟學的人文關懷[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
[4]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5]陳巖.中國民營銀行行動綱領[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6]沙虎居.區域性民營銀行的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論文摘要:該文從構建現代金融組織體系﹑解決三農發展金融需求問題分析發展民營銀行必要性出發,從政策法規和理論上論證了發展民營銀行的可行性,并探討了中國發展民營銀行的路徑選擇。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市場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改革開放力度的進一步加大以及中國與世界經濟聯系的日益緊密,民營經濟在我國經濟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與發達國家的民營經濟相比,我國民營資本在作為市場經濟核心的金融體系中,存在參與程度較低,金融壓抑現象較突出等特點。加入WTO后,外資銀行將廣泛進入,國有商業銀行在短期內也要轉換經營機制,實行戰略性市場退出,在此背景下分析完備、安全的金融體系的構建,探討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1.發展民營銀行的必要性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金融業將逐步對外全面開放,面臨的全球金融自由化的沖擊將更加猛烈,發展民營銀行并非權宜之計,而是深化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戰略性步驟,從我國當前情況看,發展民營銀行的必要性體現在:
1.1構建現代金融組織體系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
現代金融組織系統應該是包括國有制、股份制、合作制和民營機制在內的多層次、多元化的體系。市場經濟的深化發展,促使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客觀上要求發展民營銀行等非國有金融機構。當前個體、民營經濟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客觀上要求金融機構為個體和私營經濟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國家也要求金融機構加大對個體、私營經濟服務力度,但由于體制等方面原因,政策效果并不明顯,個體、私營經濟的融資環境并未得到改善,缺乏金融支持是制約個體、私營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突出問題。要想有效改變這一現狀,關鍵在于我國金融業要按照生產決定流通、經濟決定金融的規律調整經營戰略。
1.2提高我國銀行業的產業互補性優勢
金融市場中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使大企業容易得到低成本貸款,同時有利于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方式的進行。在信息處理固定成本的分攤方面,大銀行為大企業提供貸款是理性經濟人的行為。相對應的是在信息處理固定成本分攤原則下,中小企業難以得到低成本融資。發展民營銀行,可以在比較優勢分工原則下,與大銀行在產業分工上形成協作與補充。大銀行獲得中小企業的信息成本高,缺乏靈活性。而民營銀行分散在各地,對中小企業情況較熟悉,獲取信息的成本較低,運作靈活。這樣民營銀行的出現將彌補大銀行服務的遺漏,為中小企業開拓新的融資渠道。
1.3解決三農發展金融需求的問題
由于國有商業銀行脫胎于計劃經濟時期,在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中,存在著角色轉換滯后的問題。在原有機制下形成的信用機制,非公有制經濟被排除在社會經濟制度之外,無法獲得國有經濟得到的信用安排。截止到目前的金融改革,并沒有突破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信用關系,國有商業銀行仍然很難向三農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發展民營銀行,可以優化現行金融體系下的信用機制,改變對三農發展金融服務短缺的現狀,促進三農的健康良性發展。
1.4發展民營銀行,是實現積極財政政策逐步退出的最優選擇
雖然我國目前財政赤字和債務規模均在國家可控范圍內,但都達到歷史最高記錄,積極的財政政策必須相機退出。積極財政政策的逐步淡出,將使社會總投資減少,社會總收入也隨之減少。目前我國正在實施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在這一背景下,發展民營銀行,以利潤最大化引導投資,可以彌補因投資減少所帶來的社會總收入減少。從這個角度看,發展民營銀行為當前緊縮性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發展民營銀行的制約因素
我國具有發展民營銀行的必要性和現實可行性,但現實中我國民營銀行發展緩慢,是因為諸多制約因素(如民營銀行設立方式的選擇,各階層利益關系的協調等)限制了民營銀行的發展,分析制約因素并以期為民營銀行發展政策制定者提供思路。
2.1設立形式的兩難選擇
發展民營銀行,基本途徑是新設和改組。新設優點在于沒有歷史遺留問題,有利于民營銀行輕裝上路;改組是通過對問題金融機構整合降低金融風險,并有效利用原金融機構的設備、客戶等資源。理論界常用以下模型對這兩種方式進行成本效益分析:
(Y1+Y2-C1+€1)/(Y3-C2+€2)
其中:Y1=通過改組方式化解金融風險帶來的收益;
Y2=利用被改組對象資源帶來的收益;
Y3=銀行沒有歷史遺留問題的負擔,輕裝上陣帶來的收益;
C1=處理被改組對象遺留問題產生的成本;
C2=開辦費等新增成本;
€1,€2=其它的一些對成本及收益產生影響的因素。
通常情況下若比值大于1,則選擇改組方式設立;當比值等于1時,改組和新建方式沒有區別;當比值小于1時,選擇新建方式設立。但是Y1(與當地信用社發展狀況相關性強)與C1(與當地政府態度相關性強)難以準確量化,使決策者在選擇設立形式時陷入兩難境地。
2.2各階層利益關系的協調
在發展民營銀行的理論觀點提出后,各地區不同程度上認識到發展民營銀行對本地經濟的推動作用,江浙地區、東北地區、環渤海地區紛紛要求發展區域性民營銀行。但如果沒有充分論證,盲目發展,將可能出現我國信托業過度發展的后果,危及金融體系安全。另一方面,發展民營銀行將對原有金融機構產生沖擊,以致對地方政府利益產生影響,可能導致地方政府保護主義,設置障礙,提高民營銀行的進入壁壘。
2.3規模經濟及風險防范
銀行業的突出特征是規模經濟。規模越大,銀行的單筆業務固定成本越低。歷次金融危機告訴我們,銀行自身抵抗風險的能力與銀行的規模成正比。結合民營資本的投資能力與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已形成的壟斷地位來看,新生民營銀行不可能組建成像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那樣的超級大銀行,其單位營業成本較高和自身抗風險能力較弱的特點將制約其發展。
2.4經營人才問題
銀行業以經營風險為業務特征,對從業者有較強的專業知識要求。加入WTO后,我國銀行業面臨全球競爭,而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的競爭,只有擁有高素質的人才和高水平的管理,才能充分利用和有效組合現有資源。但是優秀的企業家并不一定是合格的金融家,發展民營銀行客觀上要求外聘職業經理人,而我國民營經濟中的現代委托——關系落后,經營者和所有者信任成本不斷提高,加上長期以來民營企業家形成的“事必躬親”的習慣,發展民營銀行的人才制約問題將更加突出。
3.發展民營銀行的路徑選擇
3.1組建民營化的農村股份制商業銀行
農村經濟不單純由農業和農戶組成,還包括農村工商企業。伴隨著農業特別是部分地區農村工商企業的發展和經營規模的擴大,其對資金的需求日益增多,而日益增長的資金需求客觀上為商業化金融組織在廣大農村地區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組建農村股份制民營商業銀行,其入股的股東應該以農村信用社原有社員為主,重點吸收有資金實力的農戶、農村個體工商戶和農民開辦的中小企業,使其資本金全部由民間資本入股組成,在經營過程中逐步壯大。
3.2組建民營化的城市股份制商業銀行
城市商業銀行大多是由各地區的城市信用社改組而成,由于大量歷史遺留問題,使其風險集中,經營問題復雜,規模一般較小,且經營能力不足,所能經營的中間業務較少,幾乎未涉及到表外業務的經營。監管當局亦不允許其在異地設立分支機構,限制其擴張網點,這些均制約城市商業銀行的壯大。城市商業銀行可以引進優質的民營資本所有者加盟,促使國有背景股本的逐步稀釋,最終實現民營化。這些城市商業銀行在經過股權結構民營化后,有利于消除各種非市場因素的干擾,實現鄰近地區商業銀行的并購和營業網點的擴張,逐步發展擴大。
前海微眾銀行是大陸首家開業的民營銀行,也是大陸第一家營業的互聯網銀行,其大股東為互聯網巨頭騰訊。微眾銀行與稍后開業的以阿里巴巴為大股東的浙江網商銀行,是大陸目前僅有的兩家互聯網銀行,被寄予打破銀行業壟斷以及開拓互聯網金融新業態的厚望,因而一舉一動均備受各界關注。
就在此消息傳出的前幾天,招商銀行終止了與微眾銀行的一項合作,導致持有招商銀行借記卡的用戶無法在微眾銀行APP上綁卡開戶。
接連的消息,似乎讓市場對民營銀行積蓄的情緒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對微眾的質疑似乎蓋過了此前所有的正面消息。
“這些都是必經的陣痛?!蹦涿駹I銀行人士稱?!拔⒈娛呛痂€匙出生,并沒有經歷什么坎坷。現在的問題,遲早要面對。”
有猜測稱,微眾銀行的股東方騰訊或會出面協調與招行的“摩擦”,但微眾內部人士對《鳳凰周刊》稱,“對此并不知情。”
2014年7月,中國銀監會陸續批準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溫州民商銀行、天津金城銀行、上海華瑞銀行和浙江網商銀行五家民營銀行。當年9月,五家民營銀行全部獲準籌建。
時至今日,五家民營銀行已滿周歲,但其在業務上尚未出現市場預期的重大改革創新,此前宣布的工作時間表也多有延后,不免讓各界頗為失望。
接近網商銀行的人士告訴本刊,原本計劃推出的個人貸款產品,因為業務進展的原因,出現了變化,該人士并未透露變化的原因,但否認是與傳統銀行的合作有關。
微眾的“內憂外患”
5月首款產品微粒貸在手機QQ上線,8月APP上線,9月微粒貸在微信上線。然而,一系列的好消息都不如壞消息傳的快:9月初,招商銀行突然關閉微眾銀行通過深圳人民銀行金融結算中心的核身接口。
核身接口即驗證身份系統的接口。此前,眾多機構一直力主推進,也被視為純網絡銀行政策阻礙的遠程開戶問題,終于顯現。
對于未在銀行柜臺與個人見面認證開立的電子賬戶,央行界定為弱實名電子賬戶,功能僅購買本行理財產品。賬戶中的留存資金,按活期存款計息,資金進出都只能通過綁定的銀行結算賬戶。微眾銀行開戶就屬此類。
按照央行現行的政策,銀行為個人開立電子賬戶必須綁定同名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該賬戶必須為該人通過銀行柜面開立的銀行結算賬戶,不得為第三方支付機構開立的支付賬戶,也不得為其他銀行開立的電子賬戶。同時,姓名實行實名制,必須與身份證的姓名和綁定銀行賬戶的姓名完全一致。
據此分析,招行此舉意味著持有招行借記卡的用戶無法在微眾銀行上開立賬戶。
公開消息稱,雙方正在就此事進行商談,但截至記者發稿并未有最新進展。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幾乎是在同時,曹彤辭職的消息又把微眾推到輿論風口。微眾銀行至今并未公布曹彤離職的確切時間,對其離職原因也不愿多談。這引發了外界對于曹彤離職原因的猜測,大多為內部不和、民營銀行難有大作為種種。
不久后,曹彤去向塵埃落定,出任廈門國際金融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投身資產證券化。不知是否有意辟謠,9月21日,在曹彤新任公司開業儀式上,微眾銀行董事長顧敏到場演講,“兩個星期之前曹彤是微眾的合作伙伴,現在仍然是,我們之間會有各種各樣的合作?!?/p>
在近期一次小型的媒體見面會上,顧敏對媒體稱,在創業階段,團隊互補很重要,團隊里面過于偏同樣的能力,或者同樣的風格,反而會比較容易讓整個團隊走偏。但他強調,“這個不是曹彤要走的原因”。而新行長人選李南青,則被顧敏認為是能力,或者性格方面更加互補的人。
微眾銀行內部人士向《鳳凰周刊》表示,目前微眾高層并沒有被這一系列的障礙打亂節奏,一切還在按部就班的進行。
來自傳統銀行的阻力
不愿具名的民營銀行管理人士稱,微眾銀行之所以會相繼面臨問題,與自身的模式有關。此次遭遇招行的問題,可能僅僅是開始。
微眾銀行董事長顧敏曾在接受本刊采訪時稱,微眾銀行的模式是與傳統銀行合作,通過他們的資金向目標客戶群,主要是大眾的消費者和微型或者是小型的企業放款。
雖然短期內,一些中小銀行會看重合作帶來的紅利,不錯的收益和較低的成本,但客戶流失可能只是時間問題。此次招行關閉核身接口,深圳某銀行相關人士對媒體推測,“應該是微眾銀行導致招行客戶流失?!?/p>
即便是此次微眾和招行能夠順利和解,更理想的是遠程開戶問題解決,傳統銀行是不是會一直與低姿態的互聯網背景民營銀行走下去,很難保證。雖然現在看似資本少、規模小,但是如果把視線放的足夠遠,傳統銀行中絕對不乏養虎為患的擔憂。
所以問題不出現在開戶,也會出現在其他地方。不在此時,也在不遠處。
與傳統銀行合作的當然不只是微眾銀行。網商銀行成立之初稱,沒有柜臺,完全依托互聯網,將技術、系統、風險控制等多方面能力進行輸出,在業務比較成熟的情況下,再開放給金融機構。這種“自營+平臺模式”,也需要跟傳統銀行合作。
“他們也會面臨類似的問題?!蹦趁駹I互聯網銀行人士坦言。
這樣的推測并非毫無依據。今年6月網商銀行開業時,行長俞勝法曾透露,網商銀行的第一款產品為個人貸款產品,將在7月面世,并稱利率將低于微眾銀行首款產品“微粒貸”利率。但截至目前,這款產品并未出現。先于個人貸款產品出現的是一款面向中小規模的創業型網站推出的流量貸。
8月25日,網商銀行宣布與中文網站流量統計機構CNZZ合作,根據CNZZ平臺上網站的流量統計數據,綜合考量網站的經營狀況、網站經營者的個人信用等因素,向網站提供單筆最高100萬元的貸款,首批授信總體額度為100億元。
從本質上來看,這更多是此前被整合入網商銀行的螞蟻小貸的業務內容。
接近網商銀行的人士對《鳳凰周刊》稱,此前的率先推出個人貸款產品的計劃,由于業務進展的變化,未能實現。在被問及是否是源于傳統銀行的壓力時,該人士否認了這一說法。
互聯網銀行即便平臺的性質再濃烈,也無法回避本質是銀行的事實,在這個前提下,選擇與傳統銀行合作的障礙要克服并不容易。支付寶就是擺在眼前的例子。
2004年成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支付寶并未引起傳統銀行的過分關注。理由或許與現在的民營銀行相似,“不足以構成威脅”。直到支付寶的成長速度在余額寶中的體現,傳統銀行才開始回神。2014工農中建四大行相繼單方面下調了網上快捷支付的額度,隨后引發了雙方的口水戰,最后事情以一番博弈后雙方各自拋出橄欖枝結尾。
不適不僅僅來源于競爭者。幾乎在當年的同一時期,央行接連下發文件暫停支付寶、騰訊虛擬信用卡產品、暫停條碼(二維碼)支付服務、對第三方支付轉賬和消費金額進行限制。在今年7月,又推出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第三方支付新規,一旦通過,目前免費且便利的銀行與支付寶賬戶間轉賬,將僅限于本人同名銀行借記卡。
按照監管層的說法,對第三方支付的規范和監管,是出于對防范風險的考量。然而對于支付寶這個被規范的對象來講,在政策紅線內才能更好發展固然不錯,但這就意味著必須經歷砍掉游離在灰色地帶“枝杈”的劇痛。
這些,也許都是互聯網背景的民營銀行未來可能面對的。
對民營銀行應降低期望
對于民營銀行,最普遍的負面評價是,“沒有起色”、“進度太慢”、“未達預期”。
事實似乎也的確如此。微眾銀行原本計劃不會晚于8月份在微信上線的微粒貸推遲了一個月,網商銀行計劃7月面世的第一款個人貸款產品至今尚未推出。
在遠程開戶未有任何進展的情況下,雙方上線的APP僅僅只有簡單的存款、理財和同名賬戶的轉賬等基礎功能。當然,這也是其他三家銀行(聚焦自貿區的華瑞銀行、主打對公業務的天津金城銀行、定位溫州區域小微企業的溫州民商銀行)都已經正常開展業務,而只有微眾和網商兩家銀行顯得躑躇不前的原因,遠程開戶沒有解決是最大的政策制約。
不僅如此,顧敏對媒體坦言,市場的預期需要調整,“我們的困難和障礙有很多方面?!?/p>
回顧整個民營銀行從醞釀到誕生,再到一周年的過程,似乎全部是一邊倒的情緒,市場的熱情和這五家參與者的低調始終是強烈的對比。天津金城銀行行長吳小平在接受媒體專訪時稱,“獲批以來,我深感其中的不容易。一是恢復(金城銀行的)老字號不容易。二是定位不容易。三是做出自己的特色不容易?!?/p>
類似的感觸,其他幾家銀行想必不會相差太遠。
另一家民營銀行的相關負責人在談到“低調”這一態度時反問,“還沒做好,怎么高調?”
也正是外界的高度關注,讓民營銀行更加謹慎和低調。事實上,各自的計劃正在一步步進行。9月23日,微眾銀行在深圳與優信二手車舉行會,內容是“互聯網+”的汽車金融服務。
目前,我國擁有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三家政策性銀行,十多家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近百家地方性商業銀行,3萬多個農村信用社,180多家外資銀行分支機構。應該說,已建立了比較完整的銀行服務體系??墒?,在最近的金融體制改革中,關于“民營銀行”的話題又掀起了一股熱潮。
另一方面,在資本市場的運行中,民營銀行概念的炒作愈演愈烈,表現為民營銀行概念股扎堆暴漲,但正宗的銀行股卻持續低迷。截止目前,申請及有計劃申請籌辦民營銀行的上市公司或其大股東已近30家,未來預期還將有企業陸續加入這一陣營。而這些欲開辦銀行的企業不少都是A股上市公司。銀監會放寬境內機構發起設立中資銀行的條件,此舉也被視為是為民營銀行的設立鋪路。民營資本進軍銀行業,“生命跡象”越來越明顯。
二、民營銀行概念及目標定位
什么是民營銀行?即由民間資本控股投資與經營的,責、權、利一體化的現代銀行性企業,也可以理解為民營銀行是由民有、民責、民治、民益構成的統一體。簡而言之,就是“三民”:民資、民企、民營。目前在金融學界把民營銀行的定義又分為了資產結構論、產權結構論和治理結構論三種。
民營銀行的目標定位在打破由國有或國有控股一統銀行業經營的局面,從而提高銀行業的競爭能力,提高服務水平和效率,最終促進國有銀行的深化改革,解決銀行業存在的諸如高度集中、服務與效率低下等問題。
三、民營銀行的潛在風險
(一)關于資本金的監管。
民間資本是民營銀行成立的主要資金來源,所以追求利潤最大化成了他們的最大目的,因此就需要健全的監管機制來有效監管,否則,民營銀行將會因資本風險問題而陷入倒閉。
(二)融資貸款風險。
民營企業的資本金開設民營銀行后必然會利用銀行的資金便利為自己的企業及關聯的企業搭建一個資金融資平臺,為企業融資提供便利,如果在貸后管理中,關聯企業出現資金問題,無法償還貸款,民營銀行必然面臨巨大資金風險。
(三)從目前來看,我國民營銀行還存在市場準入、經理人、股東等三個方面的道德風險。
從實際發展來看,經濟發達地區的民營企業要求成立組建民營銀行的愿望很高。由于信息的不對稱,金融監管當局可能會較難掌握民營企業開辦銀行的真實目的,在審核過程中可能會造成偏差;民營銀行主要采取的是內部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銀行的所有者與經營者相分離,所以在正常經營中,銀行經理人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經營中投資失敗是最大的風險,銀行股東具有很大的關聯性,當銀行經營、投資的失敗超過銀行股東承受最大能力時,債務風險就會轉嫁給存款人,產生擠兌危機,必然影響社會穩定和輿論危機;在實際分析中不難看出融資便利、上市籌資和投資經營或許是民營企業辦銀行的主要動機,如果民營銀行的股東貸款過量并出現異常,就可能會引發危機,也反映出股東一開始就企圖用銀行來圈錢。
(四)民營銀行的經營風險。
相比較國有銀行及其他股份制銀行來說,民營銀行沒有網點布局優勢及相關金融人才儲備,以及客戶金融需求積累和高額的利潤率做支撐,容易導致民營銀行以輕量化股份制商業銀行形式重復建設,并去啃分布散漫、風險難測、征信困難的小微企業與海量個人客戶的硬骨頭,多少有些唐吉可德式的道德浪漫。同時,民營銀行還未正式誕生,其生存環境已經十分惡化。除了騰訊和阿里倚仗互聯網流量入口未來將與傳統銀行形成差異化競爭外,對于其他實業型民企挑頭的民營銀行來說,從誕生之日起就將面臨激烈的肉搏戰。
四、民營銀行的可行性發展分析
黨的十以來,中國金融業改革進程步步為營,我國金融改革的深入為民營銀行的發展提供了機遇,2014年3月11日公布的首批民營銀行試點名單讓企盼已久的民營銀行牌照拉開了登臺的序幕。民營銀行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在海外已經歷過多年發展,有諸多成功和失敗的案例,這些都為國內民營銀行的發展提供了參考,相比較而言,美國的民營銀行最為成功。這種模式成功的背后,既有制度的保障,對其發展進行規范和約束,又有是存款保險制度為其提供的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最重要的就是嚴格的監管制度,需要嚴格以民營銀行內部控制為基礎,政府相關部門的專職監管為核心,自律組織的自律監管為依托,中介組織的社會監督為補充。
民營銀行擁有明晰的產權、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隨著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國有商業銀行艱難的機構調整和戰略調整將會增加民營銀行的廣泛市場空間。金融創新的要求也是中國金融改革的下一階段必然過程,隨著金融創新的多樣化,銀行業務空間的拓展,銀行業務經營的表外化、電子化,也將為民營銀行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遇。
關鍵詞:民營銀行;發展;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22016402
在我國的金融改革過程中,發展民營銀行一直是金融領域的熱點話題,要研究民營銀行的有關問題,首先必須明確民營銀行的定義。綜合多數學者的觀點,以及我國金融改革的實際,本文把民營銀行界定為:在現代企業制度下,依法成立,完全按照市場機制建立、運作和退出,由民間資本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和銀行類金融機構。它是一種是產權清晰、內控機制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激勵機制成熟的新型金融企業。
1 我國民營銀行發展概述
我國民營銀行的發展僅有十幾年的歷史。1993年,我國學者樊綱首次提出“金融改革必須發展民營金融機構”的觀點,開啟了民營銀行發展的篇章。截至1996年1月2日我國第一家民營銀行――中國民生銀行成立。隨后,以徐滇慶為首的18位學者于2000年7月成立了長城金融研究所,進一步推動了對民營銀行發展問題的研究。2003年7月,徐滇慶等又力倡5家試點民營銀行,但是準入未通過銀監會批準,最終沒有建成民營銀行的雛形。由于經濟發展差異,我國民營銀行發展還存在著地區不平衡的問題。在浙江,非公有性質的民營經濟飛速發展,當地民營銀行應運而生,迅速蓬勃發展,而其他省份相較之下遜色的多。2002年3月,臺州市商業銀行成立,它是浙江的第一家地方性民營銀行,由臺州8家城市信用社改組而成。同年7月,浙江省8家城市商業銀行全部對民營資本開放。2004年8月,國內第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浙商銀行在杭州誕生,民營資本在其股權結構中的比重達到了85.71%。2006年8月,浙江兩家城市信用社(臺州市泰隆城市信用社和義烏市稠州城市信用社)分別升格為浙江泰隆商業銀行和浙江稠州商業銀行,躋身民營銀行之列。但是,近兩年我國民營資本控股的銀行類金融機構并沒有明顯的發展變化。
縱觀我國民營銀行的發展歷程,民營銀行從無到有,數量逐漸增多,表明其發展已經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目前我國相對發展較好的有代表性的民營銀行不多,只有民生銀行、浙商銀行、臺州市商業銀行、泰隆銀行、浙江稠州商業銀行等幾家銀行。我國民營銀行整體資產規模、經營效益等水平不是很高,仍有漫長的發展路程。
2 影響和制約我國民營銀行發展的因素分析
2.1 制度和法律障礙
我國還沒有一套完善可行的民營銀行市場準入、監管與退出機制。長期以來,我國銀行業實行的是由國家控制和壟斷的政策,新建金融企業基本上局限在國有投資范圍之內,民營金融還處于研究試點階段,一般民營資本難以進入;同時,民間非正規金融行為屢禁不止,監管當局不得不提高準入條件甚至干脆取締民間金融機構,嚴重阻礙了民營銀行的起步發展。銀行業作為高風險行業,其安全有效地運行需要有合理的、有力的監管作為保障,監管不力會給民營銀行帶來潛在的經營風險。民營銀行具有商業性質,按市場機制運作,而我國還缺乏對它的監管經驗。針對如何監管民營銀行的商業化運作,監管部門還沒有較為成熟的模式。此外,我國現有的金融監管和金融法規偏重于對商業銀行市場準入的規范,而對退出機制缺乏相應的監管規定。
2.2 民營銀行信譽
銀行業作為一個特殊的經濟行業,信譽是其生存發展的首要前提。在目前以國有銀行為主體的銀行體系中,銀行業整體上尚不存在獨立的商業信譽,政府作為國有銀行的“最后擔保人”,承擔起了保護存款人合法利益的義務。廣國投破產,政府出資支付個人存款的事實,充分體現了政府和銀行的“隱性擔保”關系。民營銀行不像國有銀行有國家信用支撐著,實際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會謹慎考慮民營銀行的信譽,才決定是否把錢存人其中。在信譽缺乏的情況下,民營銀行的資金來源受到限制,而作為負債經營的特殊企業,沒有了資金來源就意味著銀行無法開展正常的經營活動。
2.3 利率市場化程度
我國的利率市場化程度較低,不利于民營銀行的發展。資金都有追求高風險收益率的傾向,如果民營銀行與國有銀行一樣以管制利率吸收資金,民間資金就會傾向于選擇同等收益但風險相對較小的國有銀行,造成民營銀行資金來源受阻。又由于民營銀行吸收存款的實際成本相對較高,資金借出要求獲得與之對應的高貸款收益,即民營銀行需要收取較高的貸款利率,獲取相應的風險收益,而在利率管制的情形下,固定利率滿足不了其經營需要。因此,我國的金融抑制特別是現行的嚴格金融管制使得民營銀行很難在金融市場上通過利率競爭維持良好運行。特別是經濟呈現出過熱傾向,央行采取緊縮銀根的措施,形勢對民營銀行更是不利。
2.4 民營銀行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就是上層建筑,對于企業運作具有重要意義,構建一個與企業特點、自身發展規律相適的企業文化將會大大推動企業的各項工作。目前銀行從業者對商業銀行企業文化的認識存在誤區,大都以政治文化取代企業文化;民營銀行引入國有商業銀行的企業文化,照搬照套,企業文化不明確,沒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確立具體的經營理念、企業精神等;重策劃輕實施,企業文化實踐性差,缺少員工的積極參與,致使員工游離于企業文化之外。甚至存在一種比較普遍的做法,就是把企業文化與文體活動等同,這種試圖推動企業凝聚力的做法是片面的、表象的,不能體現企業文化的精神實質,難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 當前民營銀行發展的契機及對策
3.1 國家的經濟政策導向為民營銀行的資金出路指明了方向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我國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出現了較大困難,中小企業融資難、貸款難、擔保難問題顯得異常突出,而且危機持續蔓延,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也產生了負面影響。國家采取了多種政策措施大力扶持中小企業、農業的發展:先后三次劃撥專項資金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支持銀行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各大中型銀行紛紛成立專門的中小企業事業部等以及為農業發展提供專用資金支持。在受金融危機影響銀行普遍惜貸資金周轉受阻的情形下,民營銀行依據國家政策采取措施加強與中小企業的合作,根據實際情況哪里需要資金就將資金投向哪里,為中小企業及農村經濟提供金融服務,將會取得銀行和相關經濟主體雙贏的結果。
3.2 我國銀行體系運行良好,為民營銀行的發展提供了行業保障
雖然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所導致的外部因素對我國經濟造成了極大沖擊,加大了整個經濟運行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但我國銀行業卻在全球經濟中獨樹一幟。依據銀監會的初步統計,截至2009年3月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本外幣資產總額已經達到69.4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5.1%(見表1)。同時,2009年一季度我國商業銀行繼續保持了不良貸款余額和比例“雙下降”的態勢(見表2)。在整體經濟下行的困境中,我國銀行業已經連續保持了兩位數的快速增長。這些都說明了當前我國的銀行體系運行良好。民營銀行作為銀行體系的組成部分,要充分利用行業良好發展的有利時機,根據政府的相關政策制定各項工作,努力降低經營成本,樹立良好的品牌,提高社會公眾信心。
3.3 小額信貸公司的大力發展成為未來民營銀行的搖籃
受金融危機影響,全國商業銀行紛紛提高對中小企業的信貸額度,同時,小額貸款公司試點亦迅速鋪展開來。2008年9月初,在上海、溫州等地小額信貸公司接連成立。對于緊縮銀根下的三農企業、災后重建企業,乃至披著棉被過冬的江浙中小企業,無疑在一定程度上解了燃眉之急。小額貸款公司之所以受到中小企業歡迎,是因為其產品切合它們的需要,它不強求抵押,手續簡便,放款迅速,還允許客戶自由選擇還款期限。但小額貸款公司只貸不存,既未取得傳統金融牌照的權利,又不能像民間游資那樣追逐高利潤,使其持續發展陷入窘境。即小額貸款公司是適應目前經濟形勢的燃眉之舉,但不會獲得長足的發展。民營銀行這種金融機構組織形式卻可以同時解決存貸的問題,既能夠吸收存款也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當然,小額貸款公司想要獲得合法金融牌照,最終成為民營銀行還需要一個過渡期。
綜上所述,無論在宏觀經濟層面還是中觀行業、微觀機構層面,都存在著民營銀行發展的良好機遇。在當前形勢下,民營銀行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一系列合理的策略,順勢而為,必將取得長足發展。
在國務院出臺的“國十條”、“金融30條”等一系列政策的保障下,我國金融體系運行良好,但金融改革的腳步不能停歇,不能因金融危機就否定金融改革的創新。建立和發展民營銀行一直以來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完善我國的金融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民營銀行具有清楚的產權結構,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金融發展;民營銀行以民間資本為主,對于啟動民間投資,特別是利用我國充裕的民間資本改造一些問題機構,降低政府負擔,化解金融風險是可取的途徑。民營銀行發展對推進我國金融體制的加快改革和滿足市場需求具有雙重作用,應根據不同地區經濟、金融的現狀,穩健推進民營銀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振.我國民營銀行的發展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2]俞技峰.小額貸款公司:民營銀行的搖籃[J].特別策劃,2008,(15).
民營銀行是為民營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和服務的銀行,簡單來說就是“民營性質的銀行”,主要由民間資本控股組成,也就是國家不參與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民營銀行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改變當下銀行業壟斷的現象,為社會提供更方便的金融服務。只有改變中國商業銀行的國有壟斷局面,才可能實現金融機構的多元發展。國有銀行與民營銀行有兩點明顯的差別:一是私營性,這是由民營銀行產權結構決定的,主要是非公經濟,同時這也是民營銀行能夠最大限度地防止政府干預行為的發生的主要原因;二自主程度的不同,民營銀行的經營管理權,在人事管理問題上不會受到外界干預,完全由銀行自主決定,而國有銀行受到政府部門的直接干預。與國有銀行相比較,民營銀行不但能夠滿足一般中小企業的融資和居民的儲蓄需求,同時它提供更多的服務供居民選擇,改善了國有商業銀行在我國的壟斷局面,對銀行業起到了促進作用,對銀行業整體的服務水平、服務質量以及工作效率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2民營銀行的發展困難
(1)增資擴股難度大。民間銀行是由民間資本控股而成,且試點大多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或偏遠的地區,由于當地居民收入水平較低且企業的數量少、規模小,更加大了民營銀行增資擴股的難度。在加上與控股的民營企業有許多的關聯交易,一旦企業產生經濟問題,民營銀行也會相應的受到影響。
(2)金融服務水平低。與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相比,民營銀行社會知名度低、網點少,業務簡單,直接導致它對社會存款的吸引力小,因此民營銀行業務量小,盈利能力弱化,可持續發展也會受到限制。民營銀行是以為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為主要目標的金融機構,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會出現“錢不夠”的現象,控股的民企自身經營都存在資金問題,在資產負債率較高的情況下,民營銀行的目標很難實現。
(3)市場準入要求高。高風險往往伴隨著高利潤,銀行破產可能引起整個行業的動蕩,因此,民營銀行的安全性必然成為首要問題,嚴格限制市場準入是審批民營銀行的必然要求。我國銀監會對民營銀行的審批要求嚴格,主要為了防止出現投機現象,同時控制民營銀行數量。投機現象容易破壞金融機制,出現道德風險,對銀行數量的控制主要防止數量過多的導致的效率低下以及惡性競爭現象的出現。
(4)服務手段單一。我國民營銀行近幾年才開始發展起來,因此不論是資金還是市場能力都很有限,尤其是對于市場風險的應變能力與大銀行相比處于劣勢。大多數的民營銀行由于各種限制一般只開設一個網點,使民營銀行的業務開拓受到極大的阻礙。
(5)內部管理問題。民營銀行的資本主要來自民間企業,但這也出現了一個現象,民營銀行成為“自家的銀行”或者“個人的銀行”,一些企業在管理民營銀行的過程中,理所應當的認為可以優先享受控股的民營銀行的金融服務,例如“優先貸款權”等要求,這種現象的發生不利于銀行長期穩健的發展。
3我國民營銀行的經營發展對策
(1)擴大入股面,使銀行成為貸款人自己的銀行。民營銀行在吸收資金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選擇一些優質客戶進行入股,不但增加量銀行資本,也加強了貸款人與銀行之間的聯系。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擴大資金來源。
(2)實行存款保險制度。民營銀行由于缺乏國家擔保,信用風險會相對較高,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障存款人的利益,有必要實行存款保險制度。建議民營銀行設立存款保險準備金,以防止當銀行的流動資本出現問題時給客戶造成損失,這種做法不僅能夠保證銀行的正常運行,維護銀行信譽,同時增強客戶對銀行的信任和信心。
(3)優惠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民營銀行現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不論是組織結構或者資金成本都存在很多問題。從平衡整個經濟環境的角度來說,國家應給予更多的準備金優惠政策以減輕民營銀行成本負擔,在國務院的《關于民營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有關政策的通知》(銀發138號)中規定,“民營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比照農村信用社執行”,這大大的減少了民營銀行的資金壓力,為民營銀行保留了更多的資金成本,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這也是政府通過經濟手段幫助扶持民營銀行的活動。
(4)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民營銀行要堅持實行多元化經營,積極開拓中間業務,例如開辦個人理財、、租賃、保管、擔保和信息咨詢等業務,來滿足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充分學習和借鑒其他銀行的金融技術、金融產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務,在學習的過程中完善自身,提高民營銀行的綜合實力,提升核心競爭力,促進各項業務的共同發展。“存貸匯”這三項業務不論是傳統銀行還是民營銀行都不會改變,民營銀行更多的是對支付手段進行調整,深圳的前海微眾銀行推出的首個產品屬于互聯網金融服務。
(5)從內部來說,為了加強內部控制,建議建立一套考評機制,不僅加強管理,更能減少失誤和風險,從外部來說,要堅持從“三查”出發,確立嚴格的審貸分離制度;在各個角度加強金融風險防范,一定程度上禁止大額貸款,以保證當銀行的資金出現問題的情況下,管理者能夠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保證客戶的財產安全。在銀行內部建立授權授信相關制度,做好審計工作,加強安全保衛工作,對內部審計加強監督,健全的內外部安全經營環境。
(6)建立市場推出機制。民營銀行的風險相對較大,建立合理的退出機制有利于保證金融環境的穩定,但是民營銀行的市場退出機制應該取決于市場的要求。民營銀行在經營不善的情況下,可以自行選擇重組,兼并或者關閉,但不論選擇哪種方式,都要切實保證存款人的利益,同時,還要防止由于道德風險而產生的金融風險。
作者:李雅文 單位:大連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劉若敏.我國民營銀行發展研究[J].神州,2013,12(12)
什么是民營銀行,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民營銀行,如何發展我國的民營銀行是近年來全社會比較關注的焦點問題。由于分析問題的角度不同、出發點不同,不同的學者在有關民營銀行的一些關鍵問題上依然存在較大分歧。對這些分歧如果不能形成大致統一的看法,尤其是政策當局如果對一些關鍵性的問題不能形成正確認識的話,中國民營銀行的發展就有可能走彎路。為此,本文也想就民營銀行的有關問題談點看法。
一、民營銀行的界定
究竟什么是民營銀行,這是民營銀行爭論的首要問題。目前學術界對民營銀行定義大致可分為產權結構論、資產結構論和治理結構論三類。產權結構論認為由民間資本控股的就是民營銀行;資產結構論認為民營銀行是主要為民營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和服務的銀行;治理結構論則認為凡是采用市場化運作的銀行就是民營銀行。這三個定義都是從一個側面羅列了民營銀行的特征,但未能對民營銀行的本質特征形成全面的認識。產權結構、治理結構和資產結構是相互作用、彼此具有內在聯系的統一體。有什么樣的產權結構,就會有與之相適應的治理結構,有什么樣的治理結構,就有由此決定的資產結構。對民營銀行我們不能強調三者中的一個方面而忽視其內在聯系。我認為,民營銀行是由民有、民治、民責、民益四者構成的統一體。對這四者的任一偏離都將是不完善的。所謂民有,就是指銀行的產權屬于民間投資者;所謂民治,就是指由民間投資者決定公司的治理;所謂民責,就是指民間投資者對銀行的經營成敗負全責;所謂民益,就是指導銀行經營的利益按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分配。因此,我認為所謂民營銀行就是由民間資本所控制與經營的,權、責、利統一的現代金融企業。
在這里,我們要特別強調:1.民營銀行是金融企業,而不是一般的企業。金融企業區別于一般企業的最大特征就是它是一個高風險的、公共性的企業。所謂高風險是因為它直接涉及金錢的借貸,而借貸的基礎是信用,而信用具有天然的脆弱性。信用關系的中斷會給銀行帶來巨大的損失。所謂公共性是指金融業的影響是外溢性的,會波及全社會。因此,對待金融企業要有特別的管制措施,這些措施較之一般企業更嚴更苛刻。2.民營銀行又是一般企業。把銀行理解為特殊行業的同時不能忽視了銀行的企業屬性。企業屬性就是指從事銀行業務也是一種商業行為,追求的是盈利,但也面臨著失敗的風險。3.當今世界各國都沒有找到有效處理好銀行業既是特殊企業又是一般企業的辦法。在強調“特殊性”時,容易采取銀行國有的辦法;在強調一般性時,又對銀行進行私有化改造。有的國家雖然堅持銀行私有化的道路,但采取的各種相關政策措施又無形中將私有銀行的經營約束條件軟化了,變成利益上、治理上、產權上是民有,但實質上的經營成本又透過政府救助而外化給了社會,致使銀行體系始終逃脫不了“周期性失敗”的困擾。如美國,每隔十來年時間就要來一次銀行危機。
中國的銀行業走的是一條國有化的道路?,F在這條道路已經走到了盡頭,對現有銀行體系進行民營化改造的呼聲也隨之而起。在這個時候,我們要特別冷靜地回顧和反思各國銀行業的發展歷程,深刻認識民營銀行在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找出原因,尋求對策,真正走出一條既符合世界銀行業發展大勢,又符合中國國情的民營銀行發展之路。
二、中國民營銀行業的發展必須認真考慮如何避免世界各國銀行業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三大共同問題
當今世界各國銀行業的發展過程中都面臨著三個共同的問題:
一是銀行無論私有、公有,都存在一個經營失敗成本外化,最終用納稅人的錢救助的問題。
在嚴格意義的市場經濟下,對經營失敗的銀行最直接簡單的處置辦法就是破產清算,由股東、存款人按照“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來承擔破產的損失,無需動用政府的財政資金補貼,納稅人幾乎不用付出任何代價。這既符合優勝劣汰的市場原則,又可以促進監管的效率,防范因政府財政性救助而引起的道德風險。然而,實際的情況并沒有那么簡單。因為銀行業所具有的公共性、外部性等特征決定了銀行風險極易在行業之間相互傳導,產生共振,銀行的倒閉會引起社會公眾信心危機,進而會沖擊金融體系和經濟體系,給整個社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所以大多數國家的銀行監管機構不會對銀行倒閉坐視不管,都或明或暗充當“最后貸款人”角色,結果是銀行經營失敗的損失導致了政府的準財政赤字,
而這些損失最終以高稅率或增發貨幣形式落在全體納稅人的身上。
在20世紀80年代世界范圍爆發的銀行危機中,各國政府都無‘例外地付出了昂貴的處置成本。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98年對部分國家銀行危機的成本統計分析表明,銀行危機爆發后重組銀行的成本,包括直接由政府注入銀行的資金、信貸、債券等財政成本和類似匯率補貼一類的準財政補貼,在有的國家金融危機的處置成本占到GDP的40%以上,不良貸款占貸款總額的30%以上。如90年代初處于政治經濟轉型期的匈牙利,政府推動對國有銀行的集中整頓來解決銀行業危機,在財政預算中為沖銷銀行不良貸款而單列了一塊預算。據統計,1993,至1998年,匈牙利政府為重整企業和銀行債務以及對銀行注資,發行了3600億福林(約合39億美元)的20年期低息政府債券,約占當時國民生產總值的10%,僅此項產生的利息支出在1994年就占CDP的1.2%,占財政支出的3.5%。即使在以市場為基礎、高度私有化的美國,銀行系統幾乎全屬于私人所有,但大量的銀行損失仍要靠預算撥款,或在財政擔保下向保險基金借款來進行融資。在1981年到1991年間,美國有超過1400家儲蓄機構和1300家銀行破產倒閉。這次儲蓄機構危機的成本在3150億美元到5000億美元之間,重組信托公司(BTC)到1991年底為止收購了3570億美元的不良資產,處置了其中的2280億美元的資產,而美國政府為此支付了超過1200億美元的財政資金。
我國實行的是隱性存款保險機制,對存款人的保護事實上超過任何發達國家。從90年代至今在對為數不多的金融機構實施市場退出中,無論采取行政關閉,還是業務托管、或是并購重組,破產金融機構的債務清償都由國家一家承擔,個人債務全額兌付,有些甚至單位債務也全額兌付,有的充其量停息延期兌付。據估算,我國為此而付出的處置成本也不少于千億。
在我國發展民營銀行一開始就要考慮如何防止其經營失敗的成本外化問題。從理論上來說,按權利義務對稱的原則經營失敗成本要由股東、債權人承擔,不能轉嫁給政府。事實上,這很難做到。而民營銀行與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相比,其經營的風險性相對突出,從一開始就處于不公平的競爭地位,即使放手讓這些新生金融力量發展,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存在部分機構要失敗的問題。特別是1998年“廣信破產事件”和海南發展銀行被行政關閉事件,以及1998—2000年間對各地城市信用社(城市商業銀行的前身)的清理與重組,打破了我國銀行不會破產的“神話”。這些事件令社會公眾對包括民營銀行在內的非國有銀行的預期和信心發生動搖。相比之下,國有銀行不僅獲得了2700億元的特別國債用以補充自有資本金,以及國家財政直接核銷巨額呆壞賬準備金,而且通過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剝離了總額達1.3萬億元的不良資產。這使人們形成了國有銀行“太大不宜倒”的固定預期,使全社會金融資源進一步向國有銀行轉移。統計數據表明,從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相對于國家銀行體系(包括四大銀行和三大政策性銀行),非國有銀行在我國年度新增貸款中所占的比例不升反降,說明非國有銀行部門的發展不是加快了,而是放慢了。而且金融市場稍有風吹草動,存款就會向大銀行搬家,民營銀行將面臨嚴重的流動性風險。這種狀況的存在對民營銀行的健康發展極為不利,對維系整個金融市場的穩定也不利。
因此,要推進民營銀行的發展,首先就要考慮如何科學構筑隔離金融風險的“防火墻”,建立市場化的風險分散、轉移和補償機制,有效防止金融機構失敗風險外化和擴大,降低全局性風險發生的概率,維系金融體系安全穩定運行和解決公眾信心問題,為民營銀行的健康發展創造穩定良好的制度環境。
二是銀行業對金融資源的控制可能引起公平與效率的矛盾。用公有制解決了公平性問題,卻無法獲得滿意的效率;用私有制解決了效率問題但可能由此引發壟斷而影響公平。
為了避免國有銀行的低效和風險,近年來國際銀行業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是對國有銀行及其整個銀行體系進行私有化改造,放松金融管制,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但這些國家的經驗表明,隨著金融市場的競爭加劇,必然會出現大量資金向少數幾個金融集團集中的傾向,結果是銀行業從國家壟斷變為私人寡頭的壟斷。這種壟斷破壞了在金融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大金融集團擁有操縱市場價格、控制市場信心的能力,金融市場上的信息處于高度的不對稱狀態。中小銀行在不完全的市場競爭中無疑會處于劣勢,金融市場失靈使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難以達到帕累托狀態。
上個世紀80年代土耳其金融改革失敗的經驗告訴我們,在一個由少數銀行所壟斷的市場結構中,市場進入門坎的解除,若是新銀行規模與數量不足以挑戰既有銀行的市場地位,則對整體市場結構與效率的影響是極為有限的。在金融改革之前,土耳其的銀行業市場集中度較高,但在金融業的改革之后,銀行業的集中度雖有所下降,但銀行市場被改革前已有的主要銀行,包括國有銀行和少數具有壟斷性市場勢力的民營銀行所壟斷的格局事實上并未得到改變。國有銀行,盡管經營和管理效率并不高,卻仍然占居國內銀行業市場的主導地位甚至壟斷性地位;那些經營狀況良好、具有一定市場份額的私營銀行,同樣相當程度上以其同政府的特殊關系來確保其市場地位,結果整個土耳其的銀行業呈現為非充分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形成對新進入者的進入壁壘。外資或當地的新進入者進入土耳其銀行業市場后,并未明顯使當地的銀行市場競爭加劇、效率提高,原因就在于當地的原有大銀行規模巨大,某種程度上獲得政府的支持或至少沒有來自于政府的有效抑制;同時,壟斷者之間利用壟斷地位互相協調市場價格卻并未受到制裁,使主要銀行獲取了高額利潤;新進入者的規模不足,導致新進入者難以與原有的銀行進行有效的競爭。而土耳其中央銀行對于問題銀行,特別是有一定規模的國有或私有銀行,從來都只是采取政府資金支持而非清理整頓甚至讓其倒閉退出的方法。正是由于土耳其銀行體制中長期存在的市場失效問題和不徹底的金融改革,使得九十年代末的最新‘輪改革在僅僅推行了數年便遭受到銀行危機的沉重打擊。
伴隨銀行自由化、民營化而來的風險與激勵扭曲問題,將使因提升競爭產生的整體效率變得不確定。由于國家管制放松,銀行業進入壁壘的消除,導致銀行特許價值(Fran·chiseValue)下降,在不完備的監管框架和隱含或明確的擔保制度下,銀行民營化極易造成道德風險。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將驅使銀行經營者更傾向于短期的高風險的投資活動,而且銀行受少數大企業集團的控制產生大量的關聯貸款,風險高度集中。很多國家在銀行部門引入競爭機制和賦予銀行自的同時卻沒有采取措施控制這些相反的激勵,這一點成為金融自由化后發生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如20世紀70年代和肋年代初,以阿根廷、智利、烏拉圭為代表,幾乎所有欠發達國家商業銀行都因為“過度借貸綜合癥”陷人了債務危機的泥潭。
事實上,有相當多的研究顯示,金融業的開放和解除管制是一個值得國家追求的目標,但是由于任何開放在帶來效率提升的同時,也都存在制造銀行危機的風險,因此如何在開放進程上采取較佳的順序和完善配套制度的安排,無疑是所有國家的金融監管當局必須嚴肅思考的課題。在我國要推進民營銀行的發展,必須要對現有銀行體系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努力完善市場結構,采取有力措施限制壟斷、促進有序競爭,糾正市場失靈的問題。同時必須強調監管制度的建設和強化市場紀律,建立銀行民營化所必需的監管框架,有效控制其過度冒險行為,實施審慎監管。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民營銀行的發展應當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三是銀行業的風險如何有效地動態監管,及時化解潛在風險的問題。
金融監管的第一目標是維護存款人利益,而危及存款人利益的唯一因素就是銀行所面臨的各種各樣的風險。只有控制住這些風險,金融監管的目標才能實現。金融風險發現得越早,處置得越及時,金融機構遭受的損失越少,風險處理成本越低。但銀行風險的積累是由宏觀微觀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風險識別的困難制約了監管者控制銀行承擔過度風險的能力。國際經驗表明,金融監管者在控制狀況已惡化的問題銀行的風險方面很成功,但在處理表面上健康的銀行方面,效果卻不理想。因為當這些銀行償付能力充足,所從事的風險投資仍有利可圖時,監管者對這些銀行的風險行為很難控制。從可接受的風險收益比例、創新和其它合適的行為中識別出風險是有一定難度的。而且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隨著經濟的持續擴張,銀行的風險往往被掩蓋。在危機發生之前,銀行中的問題往往不能充分顯露出來,象資本金充足率、壞帳比例等重要指標,并不會在危機發生前就表現出明顯的不正常變動。隨著經濟增長的減緩甚至衰退,銀行中的問題迅速暴露出來,及致倒閉并危害其他銀行。特別是在經濟出現泡沫的情況下,銀行貸款中的泡沫隨之膨脹并在經濟形勢逆轉時迅速破滅,其所帶來的結果不僅僅是個別銀行的倒閉,而是整個銀行系統的不穩定甚至危機。
美國80年代早期曾因現場監管的削弱,對金融機構的問題沒能及時發現,發現了的,又因資金不足、措施不當等多方面原因沒有及時有效地處置,因而付出了失敗機構增加,處置成本加大的代價。如在處置儲貸機構危機時,美國聯邦儲貸保險公司允許大量實際已經破產的儲貸機構長期維持經營,指望它們有機會降低風險、糾正不足,但實踐證明這樣做的結果反而使處置成本從1982年的1000億美元增加到80年代末的3150億美元。從我國的情況來看,提前發現風險,及時處置風險都是我們的薄弱環節。尤其是在及時處置方面,很多時候受資金、政策及其它方面的制約而無法采取有效措施,使本已相當嚴重的問題久拖難決。對此,極有必要完善風險處置的相關配套政策,為及時處置風險創造條件。否則,金融風險愈積愈大,處置成本會愈來愈高。
三、20世紀80—90年代興起的銀行熱給我國民營銀行的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啟示
我國雖未有明確政策允許民間資本辦金融,但事實上,上個世紀80年代初許多新設立的金融機構是直接或間接地受控于民間資本。因此,民間銀行在我國已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已經存在,如何讓其健康發展、擴大功能作用的問題。為此,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我國民營銀行發展的曲折歷程,進一步明確下一步民營銀行的發展道路。
自1979年以來,我國的金融改革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發展各種金融機構。在全民辦公司、層層辦金融的熱潮中,出現了大批的城市信用社、農村基金會和信托公司,如城市信用社鼎盛時期多達5000余家。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這一大批基層金融機構多數出現了嚴重的經營風險問題,甚至演變成支付危機,國家不得不下大力氣進行治理整頓,付出沉重的代價。例如廣東曾關閉了2000多家基層金融機構,政府被迫拿出380多億元用以兌付信托公司和所屬證券部、城市信用社、農村基金會遺留下的“窟窿”。
這些金融機構為什么失敗呢?原因可以歸結為多個方面,但其中最主要的兩個原因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一是沒有對金融機構形成正確的認識。只把它看成是融資實體,沒有將它看成是“自私的營利”主體。相當一批金融機構形成了內部人控制,變成了違規經營的載體。例如出資人與經營者沒有分開,許多信用社變成家族式機構,把信用社當作圈錢的機構,高息攬存、違規拆借,大量的貸款變成呆賬、壞賬。以海南為例。從1988年至1997年,海南共有34家城市信用社、近10家信托公司。這些城市信用社和信托公司都是以支持建設海南特區為名建立起來的。由于批準時就是基于“多個機構多個融資渠道”的指導思想,而沒有在監管上按照以風險為核心,將其視同求利機構進行嚴格監管,因此這些機構都普遍存在內部人控制,把大量貸款投入到自己的關聯公司或股東企業,連本帶利長期不還,而是反復借新還舊。資產質量差,債權債務關系混亂,是這些金融機構普遍存在的問題。1997年,由于海南經濟形勢的變化,這些金融機構全面陷入困境。1997年5月受??谌嗣癯鞘行庞蒙缰魅螖y款潛逃案件的影響,該社儲戶產生恐慌心理而擠兌存款。繼而瓊山金海城市信用社由于股東大量貸款不還引起支付危機,隨后波及全省十幾家城市信用社,引發海南省城市信用社較大面積的支付危機,人民銀行被迫進行清理整頓。在清理整頓中,由信托公司組建而成的海南發展銀行,又由于組建不久陷入經營困難,人民銀行即使提供了近四十億元再貸款也不能維持其清償支付能力,市民突擊擠提儲蓄的恐慌風潮日益擴大,最后甚至到了每個儲戶一天只能取到100元現鈔的地步,最后在1998年6月海南發展銀行也被迫關閉。海南的這段歷史告訴我們:民間資本介入銀行,它就是為了賺錢。這個動機是我們立法的基礎,更是我們監管的基礎,切莫為了融資和效率的需要去鼓勵民營銀行。
二是既然民間資本辦銀行是為了盈利,就要圍繞這個動機去明確產權、明確責任。而我們的金融機構都恰恰違背了這一條,導致大家都是銀行的主人,卻沒有人對銀行的失敗承擔責任。這中間涉及產權問題。而產權問題的核心本質是權、責、利的嚴格對稱和內在
統一。中外金融機構之所以大面積經營失敗,關鍵在于失敗的成本可以外化給社會,金融機構相當于軟預算約束,因此經營不善、出現大量不良資產就成了眾多金融機構的必然結果。因此我們認為,向民間資本放開金融領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為了保證其健康發展,有關制度的配套性改革是必要的。
一是謹防政府過多的干預。政企分開,產權明晰,這是民間金融業實現自主經營,自我約束的必要條件,也是民營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如何保證民營金融機構能頂住部分政府部門的強制干預,為它們創造一個寬松的金融環境,是首要的難題。
二是要在完善法律基礎上,按市場化原則,嚴格依法準人與退出。只有這樣金融機構才會真正優勝劣汰,才能堵住其向社會轉移失敗風險的渠道,硬化預算約束,才能迫使民營銀行選擇高素質的經營者,并且努力審慎經營。同時可以改變央行監管的被動局面,降低監管成本與風險,提高監管的有效性。
三是要盡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新的金融穩定機制,及時對出現嚴重問題、破產或瀕于破產的金融機構進行處置。同時要轉變控制金融風險的思路,從千方百計不惜成本防止金融機構破產轉向允許破產,隔離破產事件,控制破產事件的影響擴大。即按市場原則處置金融風險,通過允許金融機構破產和控制單個金融機構破產的外在影響來實現維護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和尊重市場紀律的目的。
四、發展我國的民營銀行必須正確處理好的三個關系
一是現有銀行體系的改造與民營銀行的新建問題。
我國銀行體制在經歷了近二十年的改革后,雖然形成了包括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地方性商業銀行在內的多層次、多種形式的銀行業格局,但總體上銀行業的集中度仍然很高,近70%的存、貸款增量仍然被國有和國有控股銀行所掌握,按照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的競爭力指標(IMD)來衡量,我國金融體系的效率仍然是所有產業部門中最低的部門之一。上述20世紀80—90年代我國銀行業對民間資本開放的政策目標之一就是通過引入體制外競爭,用外部壓力推動國有銀行內部運行機制的轉變和優化,遵循的是增量改革的思路。事實證明,這種改革模式的成效并不明顯,雖然對中國金融改革的深化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但卻無法擔當金融改革的大任。國有銀行壟斷下的低效和市場失靈的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系統內積聚的風險越來越大。而且由于面臨制度上的歧視和經營網點少的限制,民營銀行在存款市場和結算市場上相對于國有銀行的絕對壟斷地位而言注定競爭力不足,會重復走上低效運作的老路。因此從現實的角度出發,除了要適當進行新建民營銀行的增量改革外,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在“存量改革”上多下功夫,對現有銀行體系進行徹底改造,推行銀政分開和國有銀行的股份化改革。要把國有銀行的股份制改革與民營資本的進入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民間資本在銀行所有權和經營管理中的核心作用,讓民營資本在股份制銀行中占有相當比重,最終實現國有銀行業的民營化。
二是存款保險制度與市場約束硬化的問題。
存款保險制度有隱性和顯性。無論哪種,都存在道德風險加劇、市場約束軟化的問題。尤其是隱性存款保險制度,其弊端大于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目前我國實行的是隱性存款保險制度,覆蓋面廣,不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因“大而不倒”享受政府對其存款的隱性擔保,其他小型金融機構的存款人也無存款損失之虞。這種制度的弊端是:一是在個別銀行出現支付危機時,中央銀行通常采取返還存款準備金或者提供再貸款以增加銀行額外的支付手段。這部分額外的貨幣投放事前并未打人貨幣投放計劃之中,因而容易導致通貨膨脹壓力的積累,干擾貨幣政策的實施。二是隨機性大。事先沒有規則,中央銀行、金融機構、政府、股東、債權人、債務人等相關利益主體各自到底應履行何種職責、承擔何種義務不明隙。問題出現后,到底如何解決取決于各方的博奕能力,因此時間長,結果難以預期。三是極易引發道德風險。銀行往往會熱衷于短期投機甚至惡意經營,造成資源的錯配,最后將風險轉嫁給政府了事。同時激勵了存款人只關心利率高低,不問金融機構信譽好壞,聽任銀行承擔過度的風險。四是中央銀行的救助能力也有限度,不可能對所有危機銀行都進行援助,是否援助取決于中央銀行關于銀行支付力的判斷和穩定金融的考慮,通常會對陷入困境的大銀行會不遺余力地進行救助,而中小銀行受保護程度會降低,影響社會公眾對中小銀行的信心。
在民營銀行發展的起步階段,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存款保險制度,使之在更規范、有效和及時地處置出現嚴重問題的金融機構,更規范和公平地對存款人實施保護和保護金融體系穩定運行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又能有效地防范道德風險、強化市場規律對金融機構和存款人的行為約束是十分重要的。對此,我認為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要堅持這樣幾條原則:(1)要從隱性變為顯性;(2)要按照商業化原則由各金融機構出資;(3)要實行限額保險;(4)對各金融機構的救助成本要在各受益金融機構之間分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