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0 14:47:35
序論:在您撰寫風險處理流程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水庫大壩;除險加固;導流涵管;封堵防滲
1 工程概況
某水庫總庫容1152萬 m3,大壩為均質土壩,現狀壩軸線長114m,壩頂寬5m,壩下涵管位于大壩左側底部,進口底高程為175.0m,出口底高程174.4m,全長139.3m。涵管原設計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內徑1m,現為管內套鋼管加固,內徑0.85m,鋼管壁厚8mm。管后設有一總蝴蝶閥,設計流量為2.4 m3/s。涵管基礎為砂巖夾薄層泥炭質頁巖,涵管沉陷變形嚴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壩下涵管設計強度不足,基座設置不合理。涵管環向裂縫、蜂窩、漏水點遍及全管。內襯鋼管銹蝕嚴重,銹蝕深度1~2mm;管內裂縫處滲漏水現象明顯,滲水處可見鐵銹斑,滲漏嚴重。導流涵管管外壩體形成滲漏通道。
本次除險加固設計擬在壩軸線處開槽澆筑0.60m厚的混凝土防滲心墻;徹底封堵原壩下涵管。壩下涵管封堵結合大壩混凝土防滲心墻同時施工,見圖1。施工導流采用非汛期降低水庫水位至死水位,不再采用其他施工導流措施。
圖1老涵管封堵平面示意圖
2 封堵方案選擇
2.1全斷面封堵
從進口段、出口段同時用混凝土封堵全斷面,并回填灌漿密實。該方案優點在于施工工藝簡單,施工工期較短。缺點在于導流涵洞較長,工程量較大;封堵斷面小,不利于人員及機械進出,混凝土澆筑質量難以保證;導流涵管管壁及管外壩體滲漏無法封堵,封堵效果不理想。
2.2防滲墻封堵
利用液壓挖槽機強力破碎導流涵管,開挖深度超過導流涵管底高程2m,建造地下連續防滲墻封堵。該方案優點在于全機械化操作,人為因素的影響較少。缺點在于導流涵管有鋼管內襯,液壓挖槽機破碎效果及對液壓機鉆頭的損害難以估計;斷開涵管后,涵管內兩端無法封堵,澆筑混凝土易發生管內自由流動,但又無法全斷面封堵密實的局面,澆筑方量較大。
2.3倒掛井封堵
自大壩頂部人工開挖倒掛井,至導流涵管位置后采用風鎬破碎導流涵管,繼續下挖至超過導流涵管底高程1m。導流涵管內以倒掛井圓心為中心,上下游各3m處人工砌筑擋墻,擋墻到達一定強度后回填混凝土,并預埋灌漿管。倒掛井內回填粘土,并回填灌漿密實。該方案優點在于工作點明確,封堵效果有保證。缺點在于施工工期較長,施工工藝較復雜,機械化操作無法進行,主要施工過程通過人工完成,有一定的施工危險性,需注意加強施工安全措施。
3 封堵方案設計及施工要點
3.1鉆孔位置的確定
由于水庫原始圖紙資料缺失,導流涵管的具置在圖紙上無法準確確定。施工過程中采用測量全站儀,經測量核對,原壩下涵管位于砼防滲墻軸線樁號約0+045.4 處。
3.2封堵具備條件
1、原壩下涵管一旦封堵完成,庫區水位必然上漲,所以封堵前大壩迎水面位于設計正常水位以下的部位必須完工。
2、原壩下涵管封堵后,水庫暫無泄水通道,汛期來臨時,在對原壩下涵管封堵前新建輸水隧洞必須具備通水條件。
3、原壩下涵管封堵施工有一定的風險性,封堵工作應有序、快速完成,封堵前應提前準備好必要的材料及設備,做好倒掛豎井內的通風及抽排水工作。
3.3封堵方案
壩下涵管封堵結合大壩混凝土防滲心墻同時施工,在混凝土心墻上游側由壩頂人工開挖倒掛井至涵管頂,倒掛井直徑1.80m,C15混凝土井壁厚度20cm,井深約28.0m;到達預定高程后,采用人工鑿除管壁混凝土,并切割鋼筋、內襯鋼管,繼續開挖至基巖,并深入基巖1.0m;然后在井內靠近帷幕灌漿線上預埋2根灌漿管,回填澆筑C15混凝土,并在混凝土防滲墻位置,涵管中線上下游各回填C15混凝土長3.0m,以堵塞庫水滲漏,確保封堵質量。涵管封堵完成后采用粘土回填倒掛井并灌漿密實。
3.4施工流程
(1)涵管頂部防滲墻澆筑。首先施工原壩下涵管兩邊的防滲墻至設計底高程,再利用液壓抓斗機的移動便利性對原壩下涵管頂部位進行施工,經清孔驗收合格后進行水下混凝土澆筑(見圖2)。
圖2混凝土防滲墻與老涵管相互位置圖
(2)倒掛井開挖。待原壩下涵管封堵條件成熟后,沿壩下涵管軸線緊靠防滲墻上游面進行倒掛豎井開挖。倒掛豎井開挖直徑約1.8m,開挖深度至原壩下涵管頂部。倒掛豎井施工采用人工開挖,由上而下進行施工,施工時要做到邊開挖邊澆筑C20 砼支護,以防止坍塌。在進行倒掛豎井施工時,配備一臺3m3的空壓機、一臺鼓風機及一臺潛水泵,保持豎井內的通風,對涵管內滲水及時抽排。倒掛井開挖工期較長,現場進度用了兩個星期的時間。
(3)管壁鑿除及鋼筋切割。開挖至預定高程后,開始對防滲墻位置處的原涵管管壁砼鑿除及鋼筋切割工作。管壁砼鑿除采用風鎬配合人工進行施工,鑿除倒掛井筒段涵管。鋼筋采用氧氣割槍進行割斷。對涵管周邊防滲墻砼采用風鎬進行鑿毛,并清除碎渣,用清水清洗干凈直至滿足砼澆筑;對涵管底部巖體部分采用風鎬進行鑿除至設計高程。
(4)混凝土澆筑。在涵管內防滲墻軸線上下游約 3.0m 的位置各立一道完整模板,在混凝土澆至原壩下涵管頂部時,在距防滲墻上下游60cm處立一道高出原涵管頂1.2m 的模板。用JZ-350 型攪拌機進行混凝土拌制,人工吊運混凝土至澆筑點進行澆筑,見圖3。
圖3混凝土封堵老涵管示意圖
(5)粘土回填及回填灌漿。倒掛豎井內連接段防滲墻施工結束 3 天后,清除積水雜物,再采用粘土分層回填夯實至原壩頂高程,在施工完成后,于老涵管封堵處增設一灌漿孔進行補充灌漿。
導流涵管封堵處理總工期約20天,其中主要工期是人工開挖倒掛井,約14天時間。
3.5施工安全措施
由于倒掛井開挖深度大,井內場地狹窄,回轉余地小,施工安全隱患大,為此,施工期間,加強施工安全防護措施尤其重要?,F場配置安全監察員,對安全進行檢查、巡視,發現安全隱患及時整改,整改達到要求再行施工;在井口周圍設置圍欄,以保證人員的安全及防止雜物滑入井內;控制施工進度,在襯砌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后方能進行下步開挖作業;井內布置礦燈及通風設備,施工人員配置專業的防護裝置,如高強度安全帽、防護服等;經常檢查井內吊裝設備的完好性,以備在突況時能及時撤離,雨天停止井壁的開挖作業,以確保人員安全。
倒掛井內水下施工用電時,務必隨時防漏電,設置必要的防漏電裝置;施工人員進出倒掛井時,應備保險繩,以增加意外情況發生時有安全保證;施工期間,在樁井周圍設置施工隔離帶,凡與施工無關人員嚴禁進入施工區,并設置施工區危險標志;設置樁井蓋或欄桿,當無人施工時,及時蓋上井蓋,確保人員安全。
參考文獻
[1]羅穎,周金春. 對黃草坪水庫灌漿封堵方案選擇的論證[J]. 中國西部科技 , 2008.
[2]吳樹鴻.壩下輸水涵管的封堵技術[J]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9.
[3]傅忠友.樂清市鐘前水庫大壩導流涵管封堵處理[J] .浙江水利科技,2009.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284文章編號:1006-1959(2010)-09-2531-01
流行性出血熱是以鼠類為主要傳染源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大多數患者起病時癥狀不典型,極易與呼吸道感染、胃腸炎、血小板減少性疾病相混淆。在診治過程中客觀評估流行性出血熱患者存在的護理安全隱患,可預防或減少護理安全風險事件的發生。
1.臨床資料
2007年~2009年12月我院感染癥科診治流行性出血熱患者152例,其中女61例,男91例,血壓低于90/60Hg者48例,血小板低于20×109/L者73例,少尿期46例。
2.風險因素
2.1患者對相關疾病知識缺乏。大多數患者將發熱、頭痛等癥狀誤認為是呼吸道感染,采取口服感冒藥、拔火罐等方法治療,對不可挖鼻孔、勿剔牙、絕對臥床休息、避免碰傷等健康指導不理解、不執行,這對于血小板低于20×109/L的患者是就診的高風險因素。而且患者認為尿少是因為飲水少或是輸液量不足,對限制飲水量、控制輸液量等治療、護理措施不了解、不執行。
2.2患者等不到盡快安置。流行性出血熱患者多為農村或林區患者,到醫院后一般先看門診、掛號、候診、驗血、尿常規等,在診療過程中需樓上樓下往返數次,等候時間過長,這對于處于發熱末期,低血壓休克期的患者是就診的高風險時段。
2.3由于醫療護理行為不當加重出血。反復靜脈穿刺、在靜脈采血或靜脈輸液時止血帶束縛時間過長,酒精擦浴導致皮下出血;記錄尿量不準確,導致液體出入量不平衡。
2.4由于醫護人員經驗不足,忽視發熱期患者血壓下降、少尿可能同時發生的臨床癥狀,觀察生命體征不及時,貽誤患者的搶救、治療時機。
3.護理對策
3.1加強分診導診水平:要求分診導診護士注意觀察患者的面色、脈搏、血壓情況,發現患者血壓低于90/60Hg,或血小板低于20×109/L時,應立即將患者護送至急診診室,并將患者情況向接診醫生、護士通報。
3.2提高專業知識和技術操作水平,避免醫療行為給患者造成的傷害。各項操作動作要輕柔,提高靜脈穿刺成功率,可選擇靜脈留置針。
3.3做好基礎護理:指導患者臥床休息,保持口腔清潔,勿用硬毛牙刷刷牙,不剔牙、不挖鼻孔,并在各種穿刺后延長按壓時間。
3.4做好健康宣教:指導患者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尿期時應減少魚、肉、蛋等高蛋白食物的攝入,避免加重腎臟負擔;向患者解釋流行性出血熱的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等疾病知識,減輕患者和家屬的恐懼心理。
論文關鍵詞:風險導向審計;經營風險;評估;體系
1 戰略經營風險
1.1 政治因素(spr)
重要的政治因素變量包括:執政黨性質、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政府的管制、稅法的改變、各種政治行動委員會、環境保護法、產業政策、投資政策、政府補貼水平、反壟斷法規、與重要大國關系、地區關系等。
這些政治因素都有可能在企業經營過程中限制企業的行為。管理層一旦有了這些壓力但事實上不能成功解決這些經營上的限制,就有產生了舞弊動機。審計人員要考慮的并不是所有的政治因素,而是對被審單位有直接影響的那些政治因素。
1.2 經濟因素(sre)
重要的經濟因素變量包括:gdp及其增長率、中國向工業經濟轉變、貸款的可得性、可支配收入水平、居民消費(儲蓄)傾向、利率、通貨膨脹率、規模經濟、政府預算赤字、消費模式、失業趨勢、勞動生產率水平、匯率、證券市場狀況、外國經濟狀況、進出口因素、不同地區和消費群體間的收入差別、價格波動、貨幣與財政政策等因素。
上述經濟因素均有可能對被審單位的經營活動造成影響。不同行業對各種經濟因素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審計人員要考慮的并不是所有的經濟因素,而是對被審單位有直接影響的那些經濟因素。
1.3 技術因素(srt)
技術產生的風險通常是和行業技術革新的速度以及被迫采用錯誤技術的風險有關。技術可以影響被審單位的許多方面,包括被審單位進行基本生產經營的方式、處理信息的方式、推銷產品的方式、設計制造流程和開發新產品的方式。在產品制造流程中,應用技術可以提高產品的成本競爭優勢。
但一項錯誤的技術應用,則很有可能導致被審單位經營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出現缺陷。審計人員不一定對技術的方方面面都有專業理解。當審計人員進行業務承接時,會考慮邀請技術專家協助審計工作。在考慮技術因素對重大錯報風險的影響,制定審計計劃時,審計人員在專家的協助下,可以得出合理的審計預期以及發現管理層的舞弊動機。
行業因素中,我們關注:
(1)競爭對手(src)。
(2)供應商(srsy)。
(3)顧客(srcu)。
(4)新進入者(srn)。
(5)替代品(srsu)。
兩個處于同行業或不同行業中的企業,可能會由于所生產的產品是互為替代品,從而在它們之間產生相互競爭行為,這種源自于替代品的競爭會以各種形式影響行業中現有企業的競爭戰略。
2 流程經營風險
2.1 營銷領導風險(prmi)
管理層不稱職或缺乏威信都會導致公司在流程中做出錯誤決策。在營銷、銷售和配送管理流程中,流程的領導問題,可能會引起品牌和產品的整體組合實力較弱、不能提供獨特的產品價值、無效的市場營銷以及不能創新。
2.2 配送誠信風險(prmi)
雇員不誠實或不道德會造成資產濫用或信息處理錯誤。如果負責配送的員工不誠實,并沒有得到充分控制,那么可能存在存貨損耗過多或不恰當的裝運。
2.3 營銷、銷售和配送技術風險(prmt)
技術會影響流程的整體績效、流程追蹤信息的可靠性以及管理層監測流程的能力。技術缺陷,可能導致沒能對顧客的需求做出反應、存貨處理效率低效、信息處理不正確、沒能收集到恰當信息、不能將供應鏈和生產活動與銷售活動聯系起來。
2.4 營銷財務計劃風險(prmf)
規劃和預算工作不恰當,或者是沒能為流程中的業務活動提供充足的財力,常常引起風險的產生,例如使營銷計劃不能有效實施,不能實現銷售目標和利潤率,不能對客戶需求做出回應。
2.5 營銷、銷售和配送人力資源風險(prmh)
營銷、銷售和配送流程中涉及人力資源。對員工的培訓、管理和監督不到位,會導致營銷、銷售和配送流程出現問題,例如顧客服務不令人滿意,信用風險評估不恰當等。
2.6 營銷、銷售和配送執行風險(prme)
執行風險涵蓋了營銷、銷售和配送中的執行問題。營銷、銷售和配送流程中有以下執行風險:遲延交貨,顧客滿意度低,存貨成本過高,定價不正確,銷售退回過多,服務成本過高等。
2.7 營銷、銷售和配送信息風險(prmc)
供應鏈和生產管理流程中,有:
(1)供應鏈和生產管理領導風險(prll)。
供應鏈和生產流程的管理不力或無效可能會導致不能取得足夠的物料,獲取的廢物料過多,不能獲取與生產規格一致的資源,以及生產流程設計和生產計劃缺乏效率。
(2)供應鏈和生產誠信風險(prli)。
雇員不誠實或不道德會造成資產濫用或被盜。存貨訊號的風險或付款不恰當的風險可能與員工沒有受到適度的控制或監督因而行為不當有關。
(3)供應鏈和生產技術風險(prlt)。
技術會影響生產流程的設計、供應鏈中信息溝通的性質、材料調度和生產計劃、流程信息的可靠性。技術的廣泛應用會對下屬活動產生影響:信息傳遞不正確、關鍵信息的遺漏、生產流程設計缺乏效率、生產計劃缺乏效率、劣質產品和成本分配的不準確。
(4)供應鏈和生產財務計劃風險(prlf)。
計劃不恰當或分配不合理會導致:供應不足,有材料處理引起的損失,貨款支付的煙霧,或者生產計劃缺乏效率。
(5)供應鏈和生產人力資源風險(prlh)。
有些風險對人力資源中的錯誤特別敏感,其中包括:材料損失,接受未經批準的貨物,信息加工不準確,負債股價的不準確和生產設計和計劃效率低下。
(6)供應鏈和生產執行風險(prle)。
供應鏈和生產執行比較重要的風險包括:交易成本過高,材料損壞,接受未經批準的貨物,生產問題,損壞和廢品過多和過高的儲存和運輸成本。
(7)供應鏈和生產信息風險(prlc)。
為了有效地管理流程,管理層需要得到與流程業務活動和流程風險有關的即時可靠信息。審計人員也需要流程信息來識別和評估那些可能會影響審計的風險。因此管理層和審計人員都特別關注的信息風險有:信息處理不準確、信息遺漏和負債股價不準確。
資源管理流程中,有:
(1)人力資源管理流程風險(prh)。
人力資源管理流程風險中,有可能出現以下風險:缺乏具有合適技能的人員、整套報酬計劃缺乏競爭性、員工技能和職位要求不匹配、用于和不必要的人員、歧視性的雇傭政策、招聘和雇傭是的成本過高、工資授權項目出現錯誤、工資處理錯誤、雇員舞弊、員工過度勞累、士氣低落、不能為員工提供充足的業務技能。
(2)固定資產管理流程風險(pra)。
固定資產管理流程風險中,有可能出現以下風險:生產力不足、生產力過剩、資產價值減損、由于維護不力而導致性能大幅度下降、空間利用效率低下、以外損失、缺乏獲取資產所需的財力、工廠選址不當、成本超支或時間延遲、信息處理不準確、成本計量不正確。
【關鍵詞】商業銀行 業務集中處理模式 操作風險
隨著金融全球化發展,國內商業銀行競爭日益激烈,部分商業銀行借鑒國際經驗,著手探索推進柜面業務集中處理的運營模式,以提高業務處理效率,滿足“以客戶為中心”的功能轉型。操作風險是由不完善或有問題的內部程序、人員及系統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損失的風險,在推進業務集中處理過程中必然伴隨著各類操作風險的變化和轉移,如何監測、控制與評估操作風險成為有效實施業務集中處理模式的重要環節。文章通過分析業務集中處理模式的主要特點,與傳統業務處理模式進行比較,探索商業銀行推進實施業務集中處理模式可能面臨的重要操作風險沖擊,提出加強業務集中處理操作風險管理的具體建議。
一、業務集中處理模式描述及其主要特點
我國商業銀行傳統的柜面業務處理由各營業網點前臺人員分別受理并操作,對于需要復核、授權的業務再由網點相應人員進行后續操作,這種分散處理模式存在效率低、風險點分散、風險控制難度大的特點。業務集中處理模式是指銀行依托科技手段,建立統一的業務集中處理平臺,將前臺受理上傳的憑證資料影像信息切割成碎片,由后臺采取跨網點、跨地區集中核算方式實現業務集中處理的一種業務處理模式。與傳統業務處理模式相比,業務集中處理模式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一)業務處理區域分層管理、處理流程歸一化
在業務集中處理模式下,主要形成“前臺分散受理,后臺集中處理”的分層管理,營業網點前臺受理業務后,只負責對客戶提交憑證的真實性和業務依據進行審核,具體賬務處理則由后臺(下稱作業中心)操作,作業中心對業務的合規性、業務依據的完整性進行負責。因此,傳統處理模式操作分散、交接環節較多,各網點把握的操作流程可能存在差異;而業務集中處理模式實行分區管理,有利于形成規?;?,統一操作流程,提高業務處理效率。
(二)業務辦理依據電子化,流程控制系統化
在業務集中處理模式下,客戶提交的憑證需由前臺即時傳遞到作業中心,因此需要依托影像傳遞、數據傳輸等系統來實現,即前臺審核憑證后通過系統將相關影像和數據傳遞至作業中心。作業中心依托集中處理平臺,由不同人員分別對隨機反饋的業務碎片進行補錄,系統自動碰對再配對合并成完整信息,這一過程徹底打破了傳統模式的“一手完成”、人工復核或授權限制,實現了事中系統控制,能有效降低人工干擾因素。
(三)業務處理標準和業務憑證的統一化
在業務集中處理模式下,賬務處理由作業中心統一操作,由于需要將原本分散處理的業務傳遞到同一平臺,同一筆業務也要被分割成不同碎片隨機交由人工處理,最終再由系統進行配對整合,這一過程本身決定了需要統一的業務處理標準和業務憑證。
(四)集中業務品種的限制性
商業銀行日常柜面業務可粗略作如下分類:涉及現金的業務,僅提交相關票據、憑證等的業務,以及客戶通過網上銀行發起但需要銀行人工處理的業務。業務集中處理的一個關鍵環節在于信息如何傳遞到作業中心,對于票據、憑證類和網上銀行等信息,可通過系統進行有效處理,但對于涉及現金收付清點、核對的人工操作環節,則難以通過系統分割和傳遞,由此推想,業務集中處理模式對于涉及現金類的業務集中存在較大限制性。
二、某商業銀行業務集中處理實施情況
(一)推進業務集中處理現狀
某商業銀行自推行業務集中處理試點取得成效后,2010年開始實行全面推進。在網點集中方面,截至2011年初,實行業務集中處理的網點占全行網點總量的80%以上;在集中業務量方面,多項業務品種的集中處理業務量占業務總量的60%以上;在業務處理效率方面,截至2011年初,平均每筆業務處理時間達到2.5分鐘,較傳統模式有較大提升;在集中業務品種方面,基本是本外幣票據匯款轉賬業務、個人客戶信息登記、網上銀行人工處理等;在人員配置方面,網點柜面復核人員有一定節省,而作業中心人員組建仍需結合業務開展情況不斷充實;全行操作風險監控人員配置暫時沒有大變化。
(二)階段性推行效果
根據該行業務集中處理推行情況可看出,業務集中處理模式有利于業務量較多、營業網點分布廣泛的綜合性商業銀行,隨著業務集中程度提升,其規?;仓鸩斤@現,業務處理效率可隨之提高。另一方面,反映出推進業務集中處理牽涉到系統建設、制度流程、人力資源等因素,需要一個持續過程;該行集中的業務品種暫時未包括現金類業務;業務集中處理后操作風險重要環節突出,業務處理更多通過集中處理平臺傳遞,銀行的監控方式與風險控制措施也尚待改善。
三、推進業務集中處理模式的關鍵操作風險
(一)流程管理失敗風險
在流程管理中,制度建設與業務流程設置為首要,而在推行業務集中處理的過程中,必然涉及到相應規章制度、業務流程的修改更新,這一環節可能存在的操作風險有以下幾種。一是制度制訂不完善、不及時,業務流程設置不流暢造成風險隱患;二是在制度與流程更替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操作風險;還有一種是實施新制度、新流程后由于管理因素造成的風險。
(二)業務中斷和系統失敗風險
由于業務集中處理的各環節必須依托科技系統進行信息傳遞與業務操作,隨著業務集中程度的提高,銀行日常業務處理的正常運行更多地取決于系統的平穩運營,若相關系統中斷或存在疏漏,而手工處理難以補救,則很可能造成業務停頓,對銀行影響巨大。
(三)前臺業務處理真實性風險
根據業務集中處理要求,前臺柜員受理憑證后,通過影像系統或數據信息系統將相關原始數據傳遞到作業中心,作業中心主要憑借系統反饋信息進行后續賬務處理。此時對業務依據的真實性要求變得非常重要,若缺乏有效措施確保原始單據的真實性、有效性,則很可能為內外部欺詐提供可能,
(四)集中處理環節風險
實行業務集中處理后,主要賬務處理由作業中心負責,換言之是將傳統業務處理模式的主要操作風險集中到后臺,作業中心各崗位操作環節也隨之成為操作風險高發環節,作業中心人員是否按制度要求執行、是否按標準流程操作、是否存在工作疏忽或操作失誤等,都是關鍵操作風險管理的重要區域。
(五)風險控制措施與集中處理模式不匹配形成的風險
如上述案例所述,實行業務集中處理模式后,操作風險在前臺與后臺之間進行了重新分布,但同時部分業務的集中又存在一定現實困難,需要繼續按傳統模式處理,此時若不能合理分配風險監控資源、制定有效風險控制措施,則可能出現監控虛位的情況,存在極大操作風險。
四、加強業務集中處理操作風險管理的建議
(一)完善制度建設和流程設置
為防范推進業務集中處理模式過程中,由于制度更新或流程重新設置不銜接而產生的操作風險,商業銀行應在前期進行充分調研探討,對各階段潛在的操作風險進行識別、評估,在此基礎上預建立一套較完整的規章制度和操作手冊,通過試點行的反復實地驗證進行修改,最后達到設定標準的方進行全面培訓實施。在整個過程中,應不斷加強對試點行各項操作風險指標的監測和評估,積極收集一線操作人員反饋的建議;全面實施后,也要建立定期監測評估制度,根據業務發展適時更新相應制度和操作流程,防范操作風險隱患,形成良性循環。
(二)運用科技手段,牢固系統建設
業務集中處理模式涉及到網絡傳輸和信息系統等科技系統,為防范系統失敗風險,商業銀行應加強計算機安全防護建設,提高應用系統的穩定性能和抗災能力,建立系統備份,加強數據安全管理,制定重要數據查詢、存儲、銷毀等環節的控制措施。
(三)針對關鍵風險環節,完善操作風險監控體系
1.確保原始憑證真實性
鑒于業務集中處理前后臺信息傳遞的特點,商業銀行應采取措施加強源頭真實性審核,除加強業務人員培訓,樹立風險防范意識,提高制度執行力外,還可以在營業網點建立影像上傳復核制度,對重要業務的上傳憑證真實性進行相互復核,作業中心憑借已復核的影像信息進行業務操作,其次還可以在作業中心建立監控錄像回放系統,對存有疑問的信息通過調閱錄像進行核實。
2.加強業務集中處理環節操作風險監控
首先要深化作業中心業務人員培訓,使其熟悉各操作流程和操作標準,同時對作業中心處理環節進行科學分割,設置專業崗位,實現專業化分工、流水線作業模式,各崗位相互制約、相互控制,降低操作失誤,提高操作風險防范能力。
3.健全業務操作風險監控體系
合理配置風險控制資源,依托操作風險監管系統,通過建立監測模型對操作風險進行量化管理,對識別出的風險點進行分級管理,如根據風險系數、風險控制難度、可能造成損失的大小等指標對風險點進行分級,按照由易至難分別由營業網點、管轄部門、省市級管理部門、甚至總行直接進行風險管理、評估和控制,形成各層次、全方位的操作風險管理體系。
(四)建立應急預案體制
在科技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外部經營環境瞬息萬變,商業銀行應做好應對和處置突發事件的準備,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突發事件造成的風險損失,預先制定一套相對完整、可行性強的業務集中處理應急預案制度,明確當面對突發事件時的工作原則、應急處置組織體系、應急程序、應急保障等方面內容,并加強日常應急演練,提高風險防控能力。
參考文獻
[1]徐學鋒.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新論[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
[2]肖藝,李海文,李彥.商業銀行會計業務處理模式變遷的操作風險及其防范[J].金融論壇,2009,(6).
[3]陳沖,王曉琳,盧峰.加強商業銀行會計業務集中處理模式管理的思考[J].金融會計,2009,(2).
0 引 言
2012年7月,全國稅務系統深化稅收征管改革工作會議提出要建立以風險管理為導向,以專業化管理為基礎,以重點稅源管理為著力點,以信息化為支撐的現代化稅收征管體系基本思路,目標在于提高稅法遵從度和納稅人滿意度,降低稅收流失率和征納成本。隨著“金稅三期”系統在全國上線,針對風險管理的地方特色以及稅務人員的實際工作需求,設計并開發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稅收風險監控系統。
1 稅收風險監控系統流程控制的需求分析
稅收風險監控系統的主要功能是識別出具有一定稅收風險特點的納稅人,對其進行納稅評估等,同時也會處理一些稅務機關內部事務。稅收風險監控系統基于國家統一推廣運營的“金稅三期”稅收管理系統設計,用于處理稅收風險事務的配套系統。稅收風險監控系統主要負責的業務如圖1所示。
稅收風險監控系統包括處理納稅人風險事務的流程和處理稅務機關內部事務的稅務機關流程,通過風險識別識別出存在風險的納稅人并在系統中進行風險應對,包括任務統籌、納稅評估、稅務審計等業務流程。每個流程又可分為內容錄入,領導審批等環節,一部分業務流程為直線流程,還有一部分流程存在環狀子流程,如領導審批不同意時又會流轉到內容錄入環節。每一項事務都有省、市、縣、稅務分局四個區域的劃分,還要體現當前操作員和上一操作員,當前環節和上一環節及環節的辦理情況(處理中或已處理)。
此外,部分環節存在文書打印功能,因此在整個流程結束后仍然可以打印相應環節的文書(例如稅務事項通知書)。流程控制還需要實現對稅務人員的績效考核即考核工作的完成情況。
綜上所述,流程控制既要實現對風險管理事務的綜合管理和監控,又要實現對稅務人員的績效考核。
2 稅收風險監控系統流程控制的設計
2.1 整體框架的設計
將系統數據分為兩類,即流程控制數據和業務數據,兩類數據通過Oracle的sys_guid()方法生成32位字符串進行關聯。
分別建立狀態(即環節,以下統稱狀態)代碼表,狀態流轉代碼表,文書代碼表,文書狀態關系代碼表,崗位狀態關系代碼表??刂屏鞒痰幕A數據從以上代碼表中提取。
將流程控制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納稅人流程,另一個是稅務機關內部流程,每一個流程分別由兩張表記錄,一張表記錄流程當前狀態數據,另一張表記錄整個流程所有狀態的歷史數據(即流程明細數據)
2.2 類的設計
稅收風險監控系統流程控制的類圖設計如圖2所示。字段用途以及表間關系、設計邏輯如下:
(1)操作員通過系統首頁的當前流程數據,點擊“處理”跳轉至對應的業務模塊,各業務模塊的入口頁面均設計為查詢業務數據的頁面,然后操作員處理具體事務再由該入口頁面點擊“處理”跳轉至具體的業務操作頁面。部分業務存在環狀子流程的情況,即流程數據可能與業務數據表的主鍵是一對多的關系,而頁面跳轉需要的參數一般都是業務數據表的主鍵。
(2)用模塊大類、模塊子類、狀態三張表對業務域進行劃分,一個模塊大類可能存在多個模塊子類,一個模塊子類又可能有多種狀態,每種狀態對應唯一的操作?面。由于這種三層的劃分方式中存在納稅評估模塊,因此需要劃分四層,故增加了流程所屬大類代碼表來應對存在子流程的情況。
(3)狀態流轉表記錄當前狀態和上一狀態的關系,即從此表抽取流轉的數據,決定當前狀態該向哪個狀態流轉,且記錄了當前狀態對應的頁面URL。
通過納稅人信息表去納稅人省、市、縣、稅務所的存儲過程如下: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PROC_GET_NSRSWJG(V_DJXH VARCHAR2,
V_JGJCDM VARCHAR2,
V_SWJGDM OUT VARCHAR2,
V_SWJGMC OUT VARCHAR2) IS
--通過登記序號獲取納稅人所屬省市縣代碼及名稱
V_NSRSWJGDM CHAR(11);
V_ERROR VARCHAR2(512);
CURSOR CUR_ZGSWSKFJ IS SELECT ZGSWSKFJ_DM FROM DJ_NSRXX WHERE DJXH = V_DJXH;
BEGIN
OPEN CUR_ZGSWSKFJ;
LOOP
FETCH CUR_ZGSWSKFJ INTO V_NSRSWJGDM;
EXIT WHEN CUR_ZGSWSKFJ%NOTFOUND;
END LOOP;
CLOSE CUR_ZGSWSKFJ;
SELECT ZGSWSKFJ_DM INTO V_NSRSWJGDM FROM DJ_NSRXX WHERE DJXH = V_DJXH;
SELECT A.SWJG_DM, A.SWJGMC
INTO V_SWJGDM, V_SWJGMC
FROM DM_GY_SWJG A
WHERE A.SWJG_DM ‘00000000000’
AND A.JGJC_DM = V_JGJCDM
START WITH A.SWJG_DM = V_NSRSWJGDM
CONNECT BY A.SWJG_DM = PRIOR A.SJSWJG_DM;
EXCEPTION
WHEN OTHERS THEN
V_ERROR := SUBSTR(SQLERRM, 1, 512);
END;
定義游標取狀態流轉的信息:
CURSOR C_ZTLZXX IS
SELECT A.MKDLDM,
A.MKDLMC,
B.MKZLMC,
C.DQZT,
C.DQZTMC,
D.SXYM,
C.SYZT,
C.SYZTMC
FROM DM_MKDL A, DM_MKZL B, DM_ZTLZB C, DM_ZT D
WHERE C.XH = V_LZXH
AND A.MKDLDM = C.SSMKDLDM
AND B.MKZLDM = C.SSMKZLDM
AND D.ZTDM = C.DQZT;
(4)??流程需要流轉到下一個狀態時,首先更新當前流程的數據,將游標取出的狀態流轉信息更新為當前數據,然后將流程明細表中屬于同一個ID的當前狀態發生時間最大數據的當前狀態標記更新為1(已處理),然后將當前流程的數據插入到流程明細表中。每次流程更新時執行一遍上述動作即可實現流程的流轉。
(5)在DM_ZT表中定義了完成時限字段,確定每個狀態由多少個工作日完成,此處的重點是需要考慮法定假日以及各市可能存在的特殊假日。由如下存儲過程實現(此段存儲過程實現了完成時限加上假日得到實際的完成時):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PRO_GET_WCSX_GXR(V_DQZTDM CHAR,
V_SWJGDM CHAR,
V_DQZTYYSX OUT VARCHAR2) IS
V_WCSX VARCHAR2(3);
V_DQZTYJSSJ_1 DATE;
V_CNT VARCHAR2(3) := 0;
V_GZR DATE;
CURSOR C_GZR IS
SELECT RQ
FROM TA_GY_GXR_BAK
WHERE SFGZR = 1
AND RQ > SYSDATE
AND SHIJUID = SUBSTR(V_SWJGDM, 1, 5) || ‘000000’
ORDER BY RQ;
BEGIN
SELECT WCSX INTO V_WCSX FROM DM_ZT WHERE ZTDM = V_DQZTDM;
IF V_WCSX=’0’ THEN --當前狀態為結束時,完成時限為0
V_DQZTYYSX :=’0’;
ELSE
OPEN C_GZR;
LOOP
V_CNT := V_CNT + 1;
FETCH C_GZR
INTO V_GZR;
IF V_CNT = V_WCSX THEN
V_DQZTYJSSJ_1 := V_GZR;
EXIT WHEN C_GZR%NOTFOUND;
EXIT GZR_LOOP;
END IF;
END LOOP GZR_LOOP;
CLOSE C_GZR;
V_DQZTYYSX := TRIM(TRUNC(V_DQZTYJSSJ_1) - TRUNC(SYSDATE));
END IF;
END PRO_GET_WCSX_GXR;
(6)在流程表中定義了三個字段,通過當前狀態發生時間、當前狀態應結束時間、當前狀態實際結束時間,當前狀態發生時間與包含假日的完成時限可得到當前狀態應結束的時間。通過應結束時間和實際結束時間的比較,可實現考核稅務工作人員事務的完成情況。
2.3 流程控制的Web頁面處理流程設計
由系統后臺風險識別篩選出存在風險的納稅人并推送至前臺進行風險應對,通過讀取流程控制數據,操作員進行風險應對業務的處理,其界面展示如圖3和圖4所示。
3 稅收風險監控系統流程控制的實現
稅收風險監控系統采用.Net+Oracle數據庫架構與IIS網站,其開發和運行環境設計見表1所列。
目前,中國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上海銀行等眾多商業銀行都在進行基于數據大集中下的業務流程再造項目,以此實現由傳統“部門銀行”向“流程銀行”的轉變。筆者有幸參與了銀行業務流程再造變革管理工作,對流程變革管理所產生的巨大變化深有感觸。下面從會計專業管理角度來闡述業務流程再造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希冀能對擬進行或正進行業務流程變革項目的同行有所參考。
一、會計風險有效控制
銀行合規風險管理人員要及時參與到銀行組織架構和業務流程的再造過程中,要使依法合規經營原則真正落實到業務流程的每一個環節乃至每一位員工。那么業務流程再造是通過怎樣的變革來有效控制會計風險呢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業務流程再造實現了會計專業管理從分散方式向集中方式轉變
國內商業銀行案件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總行對分行的風險管理控制權限過于分散,從而導致分支行有章不循、各自為政。通過上收分支行管理權限,對會計科目、會計報表管理流程和部分高風險業務集中作業等再造后,成功實現了從過去分散管理向現在集中管理方式的轉變,有效地防范了會計風險。
一是會計科目管理集中化。會計科目的增設、修改、廢止等管理全部上收總行,由總行相關部門進行統一管理,杜絕了作案人員通過會計科目管理漏洞作案的可能。通過分析以前發生的銀行案件,我們發現很多是銀行內部人員利用科目管理漏洞來達到作案目的。
二是會計報表管理集中化。在會計數據大集中的前提下,通過流程變革將會計報表出表路徑由以前“自下而上”方式變為“自上而下”方式。變革后出表的具體路徑是:由總行會計部集中提交產生全行及各分行的會計報表,各分行只能通過總行分配的權限查詢本行及下級支行的會計報表。而變革前出表具體路徑是:分行日結后將報表數據上傳總行,總行收到所有分行的數據,通過一定的合并抵消處理來生成全行的會計報表,顯然,變革前對分行的會計風險控制是被動的,所有的報表數據要先經過分行加工這個程序,結果是總行對分行進入數據庫修改本地利潤、隱藏風險等無法做到事前控制;由總行集中管理會計報表,分行人員不可能登陸到總行數據庫來修改其會計報表數據。我們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核對報表數據發現很多分行的報表折算匯率維護出現各種錯誤,但由于沒有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而暴露不了。這是因為在分散管理模式下,匯率的維護都放在當地各個分行,這樣風險發生的概率自然就增加了。
三是將一些高風險的會計操作業務集中處理。在傳統的運營模式下,業務的受理和完成都是在網點完成。盡管銀行制定了各種業務處理規范,但在分支機構仍有自由操作的空間。分行的風險管理部門通過事后監督、檢查輔導的方式對分行的風險進行控制,時效性和全面性都比較差。在業務集中模式下,分支機構只是業務受理機構,業務實際處理統一由作業中心按照標準的統一業務流程進行集中處理。通過在作業中心建立完善的風險預警、授權和監控機制,可有效地控制銀行業務的操作風險,實現了風險控制集中化。通過建立作業中心實現業務集中處理從而達到以下效果:銀行的風險點控制由分散到集中;減低部分操作風險(如違規辦理業務,柜員勾結作案,錄入錯誤);運營風險得以有效控制。
(二)業務流程再造實現了會計風險由人工控制向流程控制的轉變
即使在大多數商業銀行都完成數據大集中的今天,中國銀行業還是發生了一系列的金融案件,細查這些案件,不難發現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涉案人員都包括會計人員,可以說沒有會計人員的參與配合這些作案不可能成功;作案的手法上反映了我國銀行業會計內部管理混亂的現狀,很多案件都是在因為流程控制出現漏洞的情形下發生的。業務流程再造的重點就是對現有業務處理流程進行梳理、理順,通過流程控制來杜絕以信任取代制度,用道德軟約束替代流程硬約束的混亂現象,以此達到會計風險控制的目標。主要體現在:
一是理順優化流程。我們知道,銀行基層會計管理主要包括授權管理、印押證管理、印鑒管理、對賬管理、賬戶管理、檔案管理、財務處理、會計檢查與監督、現金管理、業務系統管理等十大方面,而這恰恰是會計內控管理的主要風險點。在絕大多數銀行案件中,犯罪分子都是利用以上一個或多個會計管理薄弱環節而得逞的。通過流程再造對上述會計管理環節進行梳理、簡化,重新組合,從而達到控制會計風險的目的。比如我們將對賬管理、科目管理等內容都上收到分行管理部門,從而杜絕會計人員通過假造客戶對賬單或更改與人行存款調節表作案的可能。另一方面通過集中管理,為基層會計人員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從而使他們更專注于服務客戶。
二是嚴格流程控制。流程變革后對業務處理采用前中后臺流水處理的管理模式,這也是目前國際上絕大多數先進銀行采用的模式。前臺處理業務,比如進行存貸款交易、債券買賣交易的處理;管理風險,比如對交易進行授權、對止損金額進行控制等;當該筆業務符合風險控制后,后臺會計人員就可以看到該筆交易,并根據前臺人員的交易單據進行復核,通過事前在系統中已經維護好的會計分錄參數,該筆交易的賬務處理自動完成。而變革前交易處理過程里的職能基本上由前臺交易部門行使,交易授權、風險止損等控制也是由交易部門自己決定。后臺會計人員只能根據前臺交易單據的復印件進行手工復核和賬務處理。從中可以看出,對于前臺的交易沒有一個獨立部門進行風險控制和約束,后臺會計人員無法判斷業務的真實合法性,前臺業務人員也無法確保后臺會計人員是否進行了準確全面的會計處理,在整個業務流程處理過程中產生了嚴重的脫節,為風險管理埋下了隱患。
通過集中化管理和嚴格流程控制,改變了以前分行職能重合率高的“塊塊管理”的業務運行模式,集中了全行有限的專業力量,降低了會計操作風險概率和全行的成本支出。由總行各個部門來進行集中“條條式管理”,可以節省資源成本,有效防范風險。目前,國際上先進銀行在會計管理上具有集權化程度高,機構布局側重于總行的特點。以美國歷史最悠久的紐約銀行為例,其各個領域的業務主要集中于總行及總行直屬機構,從而實現“管理和數據向上集中,服務和營銷向下延伸”的管理模式。
二、會計管理效率有力提升
業務流程變革在有效降低會計風險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會計操作和管理效率,為銀行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時間資源。
一是賬務處理參數化。業務流程再造改變了傳統手工記賬繁瑣、量大的落后局面,通過分析不同業務特點,事先在系統中進行會計分錄相應的參數化維護。業務人員只需要在系統中錄入詳細要素,無需人工干預,系統就可以自動進行會計賬務處理,包括自動完成后續的貸款利息計算、債券攤銷等處理;每日末時能夠批量打印記賬憑證。這點對廣大基層會計記賬人員來說意義特別重大。因為流程變革前他們的工作時間絕大部分花在記賬和憑證處理上,變革后他們再也不需要考慮如何選擇科目準確的記賬,也不需要手工一張張的打印記賬憑證。這樣一方面可以使他們從技術含量低、簡單重復的日常工作中脫離出來,從而更加專注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另一方面,也堵住了會計人員利用手工記賬進行作案的漏洞。2006年10月發生的葫蘆島商行3.7億元詐騙案中,就是會計人員利用科目管理的漏洞,將“委托理財”科目非法放在“同業存款”科目從而逃避監管數年之久。
二是會計報表編制參數化。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會計管理上形成了重核算、輕分析的思想,除了一些基本會計報表和監管統計類報表之外,涉及到分析的內容都是手工臨時加工整理,這與國際銀行先進做法是背道而馳的。國際上先進銀行(包括企業)一般通過電子化會計核算進行自動處理,而投入大量的資源到會計報表數據分析上。流程再造加大了對這部分內容的變革,變革后各種分析報表都不需要通過專門開發程序來實現,會計人員可以隨時通過參數來定義編制需要分析的報表,提交會計報表后可以直接輸出分析結果。業務流程變革可以對數據進行深度挖掘,為銀行的風險管理和決策服務,使銀行的服務管理、營銷管理、風險管理等達到國際化水平。
三是作業集中處理。在傳統的業務處理模式下,由分支機構從頭至尾處理完成客戶提交的業務申請。但由于業務難易程度、流程、處理環節的不同導致分支機構營業網點的業務處理流程較為繁瑣。業務憑證從前臺到后臺各個工作崗位的傳遞等也一般是采用傳統的周轉方式。在集中處理模式下,分支網點的前臺柜員主要負責業務受理工作,然后將業務通過影響平臺發送到作業中心進行集中處理。由于操作過程的簡化、標準化、統一化,使得業務處理更規范化、程式化,效率更高。業務憑證的傳遞也實現了電子化的高效、準確傳輸。通過對業務處理流程進行梳理,集中部分作業,可以實現以下目標:通過簡化、標準化,實現工業化銀行操作;促進分支機構業務處理向“小前臺,大后臺”模式的轉變。
流程再造的變革折射出國內銀行的理念正從傳統的“以賬戶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的轉變。當然,光有理念的轉變是遠遠不夠的,在外資銀行全面開放的今天,我們必須積極借鑒西方銀行再造的經驗,實施從組織結構、業務流程、信息技術、銀行文化到員工行為的全方面再造,以不斷提高國內商業銀行的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白麗,“從‘集中’中啟航”,《電子商務》[J],2005年第5期,P63~65。
2.曹文誠,“數據大集中:中國銀行業的信息革命”,《金融理論與實踐》[J],2004年第6期,P31~33。
3.周彬,“工商銀行二級分行組織扁平化及其實施策略[J]”,《金融論壇》,2003,8(9):37—42。
4.王瑞華,“商業銀行業務經營中的數據大集中”,《現代商業銀行》[J],2005年第9期,P41~42。
目前,中國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上海銀行等眾多商業銀行都在進行基于數據大集中下的業務流程再造項目,以此實現由傳統“部門銀行”向“流程銀行”的轉變。筆者有幸參與了銀行業務流程再造變革管理工作,對流程變革管理所產生的巨大變化深有感觸。下面從會計專業管理角度來闡述業務流程再造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希冀能對擬進行或正進行業務流程變革項目的同行有所參考。
一、會計風險有效控制
銀行合規風險管理人員要及時參與到銀行組織架構和業務流程的再造過程中,要使依法合規經營原則真正落實到業務流程的每一個環節乃至每一位員工。那么業務流程再造是通過怎樣的變革來有效控制會計風險呢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業務流程再造實現了會計專業管理從分散方式向集中方式轉變
國內商業銀行案件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總行對分行的風險管理控制權限過于分散,從而導致分支行有章不循、各自為政。通過上收分支行管理權限,對會計科目、會計報表管理流程和部分高風險業務集中作業等再造后,成功實現了從過去分散管理向現在集中管理方式的轉變,有效地防范了會計風險。
一是會計科目管理集中化。會計科目的增設、修改、廢止等管理全部上收總行,由總行相關部門進行統一管理,杜絕了作案人員通過會計科目管理漏洞作案的可能。通過分析以前發生的銀行案件,我們發現很多是銀行內部人員利用科目管理漏洞來達到作案目的。
二是會計報表管理集中化。在會計數據大集中的前提下,通過流程變革將會計報表出表路徑由以前“自下而上”方式變為“自上而下”方式。變革后出表的具體路徑是:由總行會計部集中提交產生全行及各分行的會計報表,各分行只能通過總行分配的權限查詢本行及下級支行的會計報表。而變革前出表具體路徑是:分行日結后將報表數據上傳總行,總行收到所有分行的數據,通過一定的合并抵消處理來生成全行的會計報表,顯然,變革前對分行的會計風險控制是被動的,所有的報表數據要先經過分行加工這個程序,結果是總行對分行進入數據庫修改本地利潤、隱藏風險等無法做到事前控制;由總行集中管理會計報表,分行人員不可能登陸到總行數據庫來修改其會計報表數據。我們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核對報表數據發現很多分行的報表折算匯率維護出現各種錯誤,但由于沒有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而暴露不了。這是因為在分散管理模式下,匯率的維護都放在當地各個分行,這樣風險發生的概率自然就增加了。
三是將一些高風險的會計操作業務集中處理。在傳統的運營模式下,業務的受理和完成都是在網點完成。盡管銀行制定了各種業務處理規范,但在分支機構仍有自由操作的空間。分行的風險管理部門通過事后監督、檢查輔導的方式對分行的風險進行控制,時效性和全面性都比較差。在業務集中模式下,分支機構只是業務受理機構,業務實際處理統一由作業中心按照標準的統一業務流程進行集中處理。通過在作業中心建立完善的風險預警、授權和監控機制,可有效地控制銀行業務的操作風險,實現了風險控制集中化。通過建立作業中心實現業務集中處理從而達到以下效果:銀行的風險點控制由分散到集中;減低部分操作風險(如違規辦理業務,柜員勾結作案,錄入錯誤);運營風險得以有效控制。
(二)業務流程再造實現了會計風險由人工控制向流程控制的轉變
即使在大多數商業銀行都完成數據大集中的今天,中國銀行業還是發生了一系列的金融案件,細查這些案件,不難發現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涉案人員都包括會計人員,可以說沒有會計人員的參與配合這些作案不可能成功;作案的手法上反映了我國銀行業會計內部管理混亂的現狀,很多案件都是在因為流程控制出現漏洞的情形下發生的。業務流程再造的重點就是對現有業務處理流程進行梳理、理順,通過流程控制來杜絕以信任取代制度,用道德軟約束替代流程硬約束的混亂現象,以此達到會計風險控制的目標。主要體現在:
一是理順優化流程。我們知道,銀行基層會計管理主要包括授權管理、印押證管理、印鑒管理、對賬管理、賬戶管理、檔案管理、財務處理、會計檢查與監督、現金管理、業務系統管理等十大方面,而這恰恰是會計內控管理的主要風險點。在絕大多數銀行案件中,犯罪分子都是利用以上一個或多個會計管理薄弱環節而得逞的。通過流程再造對上述會計管理環節進行梳理、簡化,重新組合,從而達到控制會計風險的目的。比如我們將對賬管理、科目管理等內容都上收到分行管理部門,從而杜絕會計人員通過假造客戶對賬單或更改與人行存款調節表作案的可能。另一方面通過集中管理,為基層會計人員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從而使他們更專注于服務客戶。
二是嚴格流程控制。流程變革后對業務處理采用前中后臺流水處理的管理模式,這也是目前國際上絕大多數先進銀行采用的模式。前臺處理業務,比如進行存貸款交易、債券買賣交易的處理;管理風險,比如對交易進行授權、對止損金額進行控制等;當該筆業務符合風險控制后,后臺會計人員就可以看到該筆交易,并根據前臺人員的交易單據進行復核,通過事前在系統中已經維護好的會計分錄參數,該筆交易的賬務處理自動完成。而變革前交易處理過程里的職能基本上由前臺交易部門行使,交易授權、風險止損等控制也是由交易部門自己決定。后臺會計人員只能根據前臺交易單據的復印件進行手工復核和賬務處理。從中可以看出,對于前臺的交易沒有一個獨立部門進行風險控制和約束,后臺會計人員無法判斷業務的真實合法性,前臺業務人員也無法確保后臺會計人員是否進行了準確全面的會計處理,在整個業務流程處理過程中產生了嚴重的脫節,為風險管理埋下了隱患。
通過集中化管理和嚴格流程控制,改變了以前分行職能重合率高的“塊塊管理”的業務運行模式,集中了全行有限的專業力量,降低了會計操作風險概率和全行的成本支出。由總行各個部門來進行集中“條條式管理”,可以節省資源成本,有效防范風險。目前,國際上先進銀行在會計管理上具有集權化程度高,機構布局側重于總行的特點。以美國歷史最悠久的紐約銀行為例,其各個領域的業務主要集中于總行及總行直屬機構,從而實現“管理和數據向上集中,服務和營銷向下延伸”的管理模式。
二、會計管理效率有力提升
業務流程變革在有效降低會計風險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會計操作和管理效率,為銀行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時間資源。
一是賬務處理參數化。業務流程再造改變了傳統手工記賬繁瑣、量大的落后局面,通過分析不同業務特點,事先在系統中進行會計分錄相應的參數化維護。業務人員只需要在系統中錄入詳細要素,無需人工干預,系統就可以自動進行會計賬務處理,包括自動完成后續的貸款利息計算、債券攤銷等處理;每日末時能夠批量打印記賬憑證。這點對廣大基層會計記賬人員來說意義特別重大。因為流程變革前他們的工作時間絕大部分花在記賬和憑證處理上,變革后他們再也不需要考慮如何選擇科目準確的記賬,也不需要手工一張張的打印記賬憑證。這樣一方面可以使他們從技術含量低、簡單重復的日常工作中脫離出來,從而更加專注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另一方面,也堵住了會計人員利用手工記賬進行作案的漏洞。2006年10月發生的葫蘆島商行3.7億元詐騙案中,就是會計人員利用科目管理的漏洞,將“委托理財”科目非法放在“同業存款”科目從而逃避監管數年之久。
二是會計報表編制參數化。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會計管理上形成了重核算、輕分析的思想,除了一些基本會計報表和監管統計類報表之外,涉及到分析的內容都是手工臨時加工整理,這與國際銀行先進做法是背道而馳的。國際上先進銀行(包括企業)一般通過電子化會計核算進行自動處理,而投入大量的資源到會計報表數據分析上。流程再造加大了對這部分內容的變革,變革后各種分析報表都不需要通過專門開發程序來實現,會計人員可以隨時通過參數來定義編制需要分析的報表,提交會計報表后可以直接輸出分析結果。業務流程變革可以對數據進行深度挖掘,為銀行的風險管理和決策服務,使銀行的服務管理、營銷管理、風險管理等達到國際化水平。
三是作業集中處理。在傳統的業務處理模式下,由分支機構從頭至尾處理完成客戶提交的業務申請。但由于業務難易程度、流程、處理環節的不同導致分支機構營業網點的業務處理流程較為繁瑣。業務憑證從前臺到后臺各個工作崗位的傳遞等也一般是采用傳統的周轉方式。在集中處理模式下,分支網點的前臺柜員主要負責業務受理工作,然后將業務通過影響平臺發送到作業中心進行集中處理。由于操作過程的簡化、標準化、統一化,使得業務處理更規范化、程式化,效率更高。業務憑證的傳遞也實現了電子化的高效、準確傳輸。通過對業務處理流程進行梳理,集中部分作業,可以實現以下目標:通過簡化、標準化,實現工業化銀行操作;促進分支機構業務處理向“小前臺,大后臺”模式的轉變。
流程再造的變革折射出國內銀行的理念正從傳統的“以賬戶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的轉變。當然,光有理念的轉變是遠遠不夠的,在外資銀行全面開放的今天,我們必須積極借鑒西方銀行再造的經驗,實施從組織結構、業務流程、信息技術、銀行文化到員工行為的全方面再造,以不斷提高國內商業銀行的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白麗,“從‘集中’中啟航”,《電子商務》[J],2005年第5期,P63~65。
2.曹文誠,“數據大集中:中國銀行業的信息革命”,《金融理論與實踐》[J],2004年第6期,P31~33。
3.周彬,“工商銀行二級分行組織扁平化及其實施策略[J]”,《金融論壇》,2003,8(9):37—42。
4.王瑞華,“商業銀行業務經營中的數據大集中”,《現代商業銀行》[J],2005年第9期,P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