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0 14:47:27
序論:在您撰寫現代農業行業分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1從農業物流的發展政策上看
國家并沒有針對農業物流的發展提供可靠的政策保障。由于物流業發展較遲緩,農業物流由于自身特點、地域性、季節性和時間性較強,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運行機制。國家也難以就農業物流發展提出合適的政策措施加以保障。農業處于條狀分割狀態,發展的盲目性很大。農產品具有數量多、規模小的特點,難以形成很大的貨源。有關農產品管理標準化和檢測手段的不完善,農業物流從業人員多沒接受過正規訓練、素質不高。諸多問題都對現代農業物流的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
1.2從農業物流的基礎設施上看
我國農業基礎設施普遍落后,決定了農業物流的基礎設施普遍缺乏,沒有形成一個一流的全國性或區域性的物流發展綜合平臺,農業物流中心的建設更是滯后,農產品的流動多各自為政,尤其是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物流中的應用很欠缺。運輸多為小型物流企業所承擔,倉儲和流通加工環節相對落后,在全國布局上東部地區相對較好,中西部地區相對落后,沒有達到通過物流創造利潤之目的。
1.3從農業物流的供需狀況來看
農產品布局具有點多面廣、需求和供給量大等特點。而每種農產品供應又有地域性很強的因素,因此大多數農產品都就近供應、消費。需廣泛應用的產品較少,如大宗商品,資源分散,農業生產加工多在產地進行。從供應角度難以形成專業化、社會化的大物質流動的格局,也難以形成大的農業物流供應市場。從需求角度看,農產品需求普遍,且多就近消費,新鮮農產品保鮮期短,不適合長途運輸。由農民自營運輸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現代農業物流專業化、社會化的發展也很難實施。
2現代農業物流體系的構建
2.1現代農業物流體系構建的目標
積極采用現代的物流技術、裝備和管理方法,結合我國國情,通過改革農業管理體制,發揮各經濟區域行業協會的作用,改造農業物流基礎設施,推進農業物流產業信息化、標準化。充分利用現存農業物流資源,建立全國、區域行業、企業等各種層次,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的,化,專業化的現代農業物流體系。
2.2構建的體系設計
從邏輯角度上看,現代農業物流體系包括農業物流供應主體、需求主體、基礎設施平臺、信息平臺及信息保障平臺。從層次結構上看,現代農業物流體系應從國家、區域行業、企業三個層次上對農業物流體系進行構建。以國家統籌的方式協調現代農業物流的供需服務關系,在探討現代農業物流的需求和供給主體的基礎上處理好農產品的產需平衡。需求主體:體現了農業物流需求的主要內容,比如是功能性還是綜合性物流,是保值物流需求還是增值物流需求,是企業物流需求還是行業物流需求,國內還是國外物流需求等等,它是現代農業物流在農業物流市場上需求選擇上的具體表現。供應主體:體現了不同層面上,提供不同水平的物流服務,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從生態結構和服務范圍來看,農業物流供應主體應包括,自營或兼營物流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行業協會等。通過對現代農業物流體系規劃設計,結合農業物流布局的特點,合理安排農產品運輸途徑,完成對物流設計規劃功能的實現。國家還要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合適的平臺?,F代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平臺應以滿足國內外物流發展戰略為基礎,根據所在不同地區物流流量、產業結構、交通等現狀,協調國家、區域行業和企業的物流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優化現有農業物流基礎設施資源,包括綜合性、專業性物流園區,物流配送,倉儲設施等。信息平臺式以現代軟件為基礎,以農業領域信息,結合基礎設施,為農業物流企業、客戶、管理協調機構提供數據服務的樞紐,構建應以信息化發展為基礎,通過國家、區域行業物流企業一級物流基礎設施平臺和通信網絡。政策保障平臺,是由國家、行業及各地區物流政策環境構成,包括農業物流發展中的各種產業政策,如產業政策,稅收政策……。加大對農業物流的投入。區域行業和企業配合落實各種政策和法規,做好實施準備工作。在三個層次中,國家層次在構建中起著主要作用,建立以國家為中心的物流網絡基礎,結合農業物流特點以市場為原則,重新組合農業資源,降低農業物流成本,提高農產品的綜合競爭能力。提供先進的物流技術,協調好全國農業物流發展的關系,調動社會各業為農業物流發展服務,滿足全國農產品的需求和市場發展需要。區域行業層次是根據不同區域根據國家層次物流體系的總體發展戰略和布局,結合區域特點和市場需求,制定相應的農業物流發展規劃,加強本區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平臺建設。區域主要是指經濟區域,打破行政區劃的框框的限制,充分發揮各區域行業協會的作用。結合農業物流的特點,做好運輸、倉儲、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務各方面的協調工作為農業物流企業服務。
3構建現代物流體系應采取的對策
3.1改革現存的農業物流管理體制
農業物流管理體制目前處于條塊分割狀態,從中央到地方均有相應的農業管理部門,但各部門、地區之間管理交叉重復,人為分割現象嚴重。因此要改革這種現狀必經進行體制改革,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管理體制,處理好各種關系,如建立農業物流協調機構,創造良好的物流宏觀環境,加強橫向聯合,建立全國農業物流網絡,打破部門、系統、地區間的界限,推進現代農業物流行業協會發展。
3.2加強農業物流信息系統建設
農業物流信息建設至關重要,因為一切物流活動都離不開信息溝通,農業物流信息系統是以計算機和網絡通訊設施為基礎,建立起人機系統,對有關農業物流運作,經營管理,戰略決策中的各類信息進行搜集、存貯,傳遞處理分析和利用的信息集成。通過客戶數據庫、管理信息系統、計算機網絡、GPS等,對農業物流各環節進行協調,控制,全面有效地實現農業物流的價值。國家要從宏觀角度運籌規劃開發農業物流資源。實行資源優化配置,加快信息標準化進程和對農業物流信息人才的培養以滿足社會的需要。
關鍵詞:土地流轉;勞動力轉移;職業農民;農業發展方式;糧食主產區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2-0041-03
一、問題的提出
農業發展方式是農業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方式等在不同時間、空間的表現,它是農業生產各個方面的具體特征的體現,是農業、農民、農村發展的綜合反映。
國內學者對我國農業發展方式的研究較多,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業生產還停留在傳統農業階段,因此加快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聞學良、袁天佑等做了較多的闡述。對于如何加快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農業發展方式轉型的路徑,馬永耀、劉瑜琛等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從勞動力、技術、制度等各方面進行了研究,分析了各地農業發展方式轉變進程中面臨的問題,探討了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思路和路徑選擇。還有學者從發展農業合作組織、建設現代農業、創建品牌農業等方面進行研究,如滕錫堯、徐國建、王朋等,探討了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進而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方法。國內學者對糧食主產區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情況研究較少,本文正是基于黃淮地區作為我國傳統糧食生產主產區,農業發展方式轉型對于提升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有著重要意義,開展了相關問題的研究。
二、正確看待農業發展方式的轉型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信息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科學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促進了農業生產科技化。農村人口的流動、國家農業政策的變更等加快了農業生產關系的改善。但是,單純農業生產力的提升、生產方式的改進不能從根本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這是農業生產具有綜合性特點所決定的。
應該看到,在較短的歷史時期中,農業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方式的變化發展,并沒有明顯的跳躍、提升痕跡。因此,農業發展方式轉型不能簡單地從今天跳躍到明天,歷史的、社會的發展方式轉變是農業發展方式的特點。新時期以來,我國農業生產雖然已經基本滿足了國內糧食安全、國家儲備的基本需要,但是國內農業需求向多樣化、農村城鎮化方向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是農業生產的長期課題。因此,當前農業發展方式轉型的重點應該是現代農業的建立。
三、農村土地流轉情況
為便于樣本的收集與整理,本次調查以河南省、安徽省為主,以周口市、駐馬店市、阜陽市、亳州市的農戶為對象,根據樣本選擇的要求,確定了323戶農戶為調查對象,以下數據均來自這些農戶。
農村土地是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土地經營權流轉狀況是農村市場經濟活躍的重要標志,是非農行業向農業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下頁表1是黃淮地區2007―2012年農村土地流轉的基本情況,可以看到:
1.農村土地流轉比例低
農民對于土地流轉的積極性不高,表現在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戶少,真正被流轉的土地少,這表明,土地作為農業市場經濟資源的靈活性沒有發揮出來。土地是農業生產不可替代的基本生產資料,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就必須讓土地的經濟特性發揮出來,特別是土地供給的稀缺性。
作為國內主要的糧食主產區、供給區,黃淮地區土地資源較為豐富,悠久的農耕歷史和適宜的氣候資源,造就了這里豐富的糧食、油料、棉花產區。隨著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農業的需求更加多樣化,農業本身延伸出了糧食安全、農業觀賞等更多種類,對土地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農業土地供給與需求之間矛盾日益尖銳,農業土地供給總量與需求總量不平衡,地區與特定用途的土地權屬、地價、地租等矛盾越來越大。
2.企業機構參與土地流轉比例低
可以看到,農村土地流轉到非農企業的比例不到5%,流轉對象以本自然村農民為主。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是農業發展方式轉型的目標,農業專業化、產業化、社會化是現代農業的標志,農業結構優化,農業發展設施完備,現代科技充分應用到農業中去,農產品、農業服務規范是現代農業的表現。
單個家庭、農戶是國內農業生產的單元,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公司+農戶”等沒有根本改變土地經營承包權,非農資金沒有進入農業市場,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缺乏成熟的市場機制,行政干預經營權轉讓成分較多,先進的企業經營理念、靈活的土地流轉機制、以市場為主的產品供給體系沒有形成,農業產業化、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很難實現。
3.二次流轉中糾紛較多
在農戶農地承包權流轉過程中,首次因承包權流轉而出現的糾紛并不多,不到9%,這主要是流轉雙方主要是本鄉本土、親戚、熟人,雙方的矛盾、糾紛并不多。但是,連續二次以上的比例較高,一直維持在35%以上。在流轉過程中,因承包費用問題、流轉對象為單個農戶、農民勞動力就業的不穩定等原因,造成同一塊土地,在本村(集體)多次流轉,影響了部分土地的高效利用。
四、農村勞動力就業及職業農民情況
農村勞動力是農業生產的主體,它是農業生產關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農業生產技術投入使用和生產的關鍵因素,農村勞動力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農業發展方式的轉型,無論是以家庭經營為主,還是以農業企業經營為主,都離不開農村勞動力的直接參與。表2是黃淮地區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基本情況,它反映出以下問題:
1.農業行業就業勞動力比例持續減少,非農行業就業比例逐步增加
2007年農業行業勞動力就業比例為32%,到2012年這一比例降低到19.8%。而非農行業就業比例由2007年的40%,2012年增加到47.2%。這顯示出農業行業對勞動力就業的吸引力在加大,農業行業工資水平遠遠低于非農行業,農民或外出就業,或本地非農行業就業。以后,越來越多的農民改變傳統就業模式,到非農行業就業,農民就業的空間、時間變化越來越大,會導致傳統的農村、農業、農民的格局發生較大改變,城鎮化速度越來越快,農業人口流動加劇。
2.農民在農業行業內部就業比例變化不大
農業內部就業比例來看,家庭種植、養殖就業比例最高,2007年以來,一直保持在60%以上,農業企業就業比例不高于15%,農業合作社就業比例保持在22%左右,這反映出,農業勞動力集中在生產環節,黃淮地區農業生產還是以傳統農業為主。沒有達到現代農業生產中,農業勞動力在產前、產中、產后分布合理。
3.農業行業農民整體素質有待加強
從上頁表2中可以看到,農業行業就業農民高中以上比例低于非農行業就業比例,2007―2012年,每年相差10個百分點。這反映出,越來越多的高學歷農民離開農村、農業,向非農行業轉移,職業農民越來越少,農業、農村的發展難度越來越大。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離不開懂技術、會管理的職業農民,他們有別于傳統意義的“技術農民”,職業農民在農業生產的各個階段作用巨大。
可以看到,隨著農村、農業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土地流轉機制的成熟,更多的職業農民參與到現代農業的建設中,以現代農業技術為支撐,以市場經濟為依托,擺脫傳統家庭經營模式,服務于現代農業的各個環節,由職業農民向農業工人轉變,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轉變為現代社會的農業員工,在農業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黃淮地區農業發展方式轉型過程中的特點
本文僅從農村土地流轉與農村勞動力流動及職業農民方面,對黃淮地區糧食主產區的農業發展方式進行探討,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農業發展方式轉型的環境不充分
改革開放后,黃淮地區農業經歷了跨越發展,農業生產條件有了長足的進步,農業科技對農業的支持持續增加,農民技術水平逐年提高,農業產量對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巨大,農民收入有了加大提升。
但是,與國際上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相比,黃淮地區糧食主產區的農業發展方式還處于較低階段,作為農村、農業市場經濟標志的土地資源還沒有真正發揮出應有的功能,土地經濟資源稀缺性的本質沒有出現,社會資本進入農業行業的機制體制不成熟,嚴重制約了農村、農業市場經濟調節功能,僅靠農業行業內部的資源調節、技術支撐還遠遠達不到農業生產專業化、產業化、社會化,農業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等環節還處于萌芽階段。
農民在農業生產中具有重要作用,沒有農民的勞動,就沒有農業的存在與發展,也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或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同時,農業勞動力與先進技術的結合,使農業勞動力的能動性得到更好的發揮。正是農業勞動力素質與質量的不斷提高,才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有了可能。因此,農村勞動力沒有剩余,只不過是農業發展方式還停留在傳統意義上的農業生產,農業產前、產后的功能沒有產生,部分農民從農業、農村轉移出去,促進了社會非農行業的發展,卻削弱了農業發展的基礎,客觀上妨礙了農業發展方式的轉型。
2.非農行業的資金、技術投入有利于農業發展方式轉型
黃淮地區為國內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無論是農業發展方式轉型,還是農業產業化、專業化發展,糧食安全放到了首位。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工業反哺農業、非農行業的資金技術投入農業行業變得非常迫切,特別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農業發展方式轉型過程中,農業專業化、社會化、產業化的發展使農業生產越來越“工業化”,農業本身沒有更多資金、技術投入,非農行業向農業部門的投資顯得尤為重要。
3.農業發展方式的轉型離不開農業科技投入
農業發展方式的轉型離不開先進的農業科技支持,黃淮地區農村科技體系有待加強,通過壯大農村科技服務隊伍,培訓更多的職業農民,讓更多的懂技術、會管理的職業農民經營農業,使農業先進技術更多的服務農業,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型和現代農業形成。
[關鍵詞] 山東??;現代農業;鉆石模型;產業競爭力層次模型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2-2880(2011)04-0088-02
一、山東省高科技現代農業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省各地加大農業投入,加快科技進步,積極推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穩步提高,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取得積極成效。2000—2010年,全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由1268.6億元增加到2509.1億元,年均增長4.7%;糧食總產量由3837.7萬噸增加到4105.7萬噸,年均增長1.0%。2007年全省畝均農業產值達2670元,勞動力人均農業產值1486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985.3元。具體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基礎設施投入不斷加強。二是農業經濟結構不斷優化,高效農業迅速發展。三是實施了農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四是農業標準化建設啟動,農產品質量提高。五是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發展,市場體系逐步完善。
二、基于鉆石模型對山東省高科技現代農業的分析
美國邁克爾·波特教授在1990年出版的《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以“國家鉆石模型”來分析一國特定產業是否具有競爭力。波特認為,一國的國內經濟環境對企業形成及提升其自身的競爭力有很大影響,其中影響最大、最直接的是四個關鍵因素:生產要素、需求狀況、相關與支持行業及企業戰略、組織結構與競爭對手(見圖1)。
波特鉆石模型中所指的生產要素是指一個國家在特定產業競爭中有關生產方面的情況,可分為初級要素(如國土面積、地理位置、人口數量等)和高級要素(如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知識資源等)。
山東省高科技現代農業的生產要素存在以下問題:農業機械發展結構欠合理,農機在農業生產中利用率低,老化現象嚴重;農業水利化發展仍然存在欠缺;農業電氣化發展有待改進;文化勞動力素質與組織化程度偏低,勞動生產率低。
(二)需求要素分析
需求要素是指本國市場對該產業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如何。其主要包括:國內購買者需求結構與特征、需求規模和需求增長方式及國內需求的國際化。市場決定生產,農產品也離不開市場,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只有通過市場機制調配,才能得以持續健康地發展。長期以來山東省農村信息化工程建設幾乎是空白,導致農村市場信息嚴重閉塞,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形勢。
(三)相關產業和支持性產業的表現分析
相關產業和支持性產業的表現分析是指行業的上游、下游或相關行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當前山東省的農業生產經營仍以種植業為主,但種植業內部結構不盡合理。糧食作物仍占有很大比重,經濟作物的種植和經營規模比較小。
(四)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的優劣程度分析
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的優劣程度分析是指企業建立、組織和管理的環境及國內競爭的性質。山東省農業市場機制不健全,農業生產具有盲目性。市場主體發育程度低,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農村普遍缺乏具有獨立產權的代表農民利益的經濟組織。
三、基于產業競爭力來源的層次模型對山東省高科技現代農業的分析
(一)產業競爭力的企業層面來源
產業是指生產直接相互競爭產品或服務的企業集合,產業由企業集合而成,企業是產業的微觀基礎。所以,產業競爭力歸根結底要落實到企業競爭力上來,缺乏企業競爭力,產業競爭力就失去了根底。影響企業競爭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成本與質量、市場快速響應能力、技術創新、組織結構和企業文化等。
1.質量問題突出。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對消費品尤其是日用農產品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同時,農產品質量的提升也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需要。現實中,農產品出口屢屢遇阻,農產品質量問題不時經媒體曝光,這既反映了社會的進步,也警示我們農產品品質由于自身和社會的種種原因,確實存在著一些不容回避、不容忽視的問題。
2.農產品科技含量低。盡管山東現代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取得了很大成果,但與建設現代農業的目標和要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矛盾和問題依然存在。如現代農業要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在80%以上,農產品商品化率在95%以上,而目前山東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僅為52%,農產品商品率為76%。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任重道遠。
3.技術創新和轉化能力較弱。在我國農村特別是廣大的中西部地區,農民對生產的投入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土地與勞動的投入,農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后,經營方式粗放,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相當薄弱,據測算2005年我國農業生產中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只有48%,而發達國家在70%左右,我國先進科技推動農業發展的潛力還很大。
4.中介組織發育緩慢。中介組織發育滯緩,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最薄弱的環節是深加工落后,產業鏈條短,農業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難以實現。
(二)產業競爭力的產業層面來源
產業間的融合與互補也會對產業競爭力產生重大影響,產業競爭力的產業層面來源主要包括產業結構、產業集群和政策環境三個因素。
1.產業結構。農業產業化組織程度還較低,貿工農、產加銷一體化的內在機制尚未完全形成。中介組織發育滯緩,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2.產業集群。由于農戶經營上的獨立性和分散性,造成新技術推廣難度大,農產品技術含量低,影響現代農業的發展。由于分散經營、土地使用權自主,影響規?;a,并對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管護不力。
3.政策環境。國家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有效支撐保護機制缺乏。農業基礎薄弱,農戶積累能力低,建設現代農業需要的大量資金投入難以落實。
四、提升山東省高科技現代農業產業競爭力的對策
(一)進一步創造和完善高科技現代農業發展的宏觀環境
強化政府的服務職能,按照指導思想為高科技現代農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農產品品質上要有新突破;農產品區域布局上要有新突破;農產品加工增值上要有新突破;農業體制改革上要有新突破;農民教育培訓和就業轉出上要有新突破;農業社會化服務上要有新突破;農業政策與財政支持上要有新突破。
高德秋:山東省高科技現代農業產業競爭力分析(二)發展高科技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
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循環農業。建立完善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重點扶持中西部地區現代農業建設,促進區域間經濟協調發展?,F代農業要求農業不同產品的區域布局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三)加強國際市場營銷力度,實施品牌戰略
強化市場開拓,擴大農產品銷售領域。一方面,要借鑒先進地區的做法,充分發揮現有龍頭企業作用,積極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市場開拓活動;另一方面,要加快構建多層次、多領域的農產品市場網絡,大力培植發展農產品流通的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產品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積極促進和帶領農民進入流通領域,真正構筑起覆蓋全國的農產品市場網絡,努力擴大農產品的銷售空間。
(四)建設高科技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體系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目前產業化經營組織已超過11萬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形式由最初的“公司+農戶”,逐漸發展為“公司+基地+農戶”,又進一步發展為“合作組織+農戶”。
(五)推進高科技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發展
科技創新為現代農業注入活力?,F代農業是一種科技型產業,要求現代化的工具、科學化的手段和知識化的農民。應加大農業科研投入,著力扶持對現代農業建設有支撐作用的技術研發,引導涉農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加快技術推廣步伐。建設現代農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必須發揮農村的人力資源優勢,大幅度增加人力資源開發投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加快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圍繞農業科技源頭創新、中試轉化、推廣應用,啟動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繼續支持農業良種工程、農業重大應用技術創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技術推廣、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和科普惠農示范工程,探索實施種業振興計劃,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步伐。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陳小悅譯.華夏出版社,2002.
[2]周星,付英.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探究[J].科研管理,2000(3).
關鍵詞:銀行;新型城鎮化;現代農業
在國家加快新型農村、新型城鎮化、現代農業的建設中,銀行業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在支持新農村、城鎮化、現代農業建設的同時把控風險,又如何在社會整體轉型過程中提供更加豐富的金融服務等諸多問題擺在銀行業的面前。近兩年,某市在新農村、新城鎮、現代農業化發展過程中呈現出集群化發展的態勢。針對在支持新農村、城鎮化、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銀行對某市政府的政策和規劃進行了詳細的討論,并就加快城鎮化建設對地方經濟發展狀況所起到的作用進行了闡述,對市政府對于城鎮化建設規劃也給出了實質性的建議。
一、某市新農村、城鎮化、現代農業目標規劃
按照國家政策要求,努力推進城鎮化建設、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建設、某市擬在未來幾年內分別建設省、市、縣級新農村示范村若干個,城鎮化建設主要包括某市六大省級產業園區建設、新區大學科技園區、以及舊城改造和棚戶區拆遷安置等項;現代農業項目目前主要圍繞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的農業科技示范中心、農林科技文化中心等項目建設,使傳統農業項目逐步走向現代化、科技化。
(一)新農村發展目標
某市新農村建設擬在未來幾年內建設的多個新型農村示范村,重點是將分散居住的農民集中到新型的農村社區之中,集中管理,按照社區管理模式集中提供市政服務。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待遇,將集體土地集中管理,形成大規模科學的集中種植,同時吸引更多的投資,鼓勵農民到工廠工作,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在大力推進工業化的同時使農民的生活質量、土地的使用效率有所提高,實現城市建設和居民生活質量共同上升的雙贏。
(二)城鎮化發展目標
某市城鎮化建設涵蓋了土地綜合整治,安置房建設,新城區建設,舊城鎮和舊廠房改造,產業園區建設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山水城市,努力打造旅游、宜居型城市。將工廠集中至產業園區集中管理、將舊城鎮和舊廠房改造,大力推進新區新型產業的投資和建設,改善城鎮基礎設施,提高城市整體的居住環境,為市民提供更加優良的生活空間。
(三)現代農業發展目標
某市在現代農業發展方面主要是建設大型的蔬菜基地、采摘園、以及以農業為基礎的各類產業。在實現新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同時,建設大型的現代農業項目,一方面解決搬遷農民的就業問題,一方面擴大地區經濟產值,使百姓的生活質量有所提高,讓資源更加有效的得到使用。
二、其他城市新農村、城鎮化、現代農業項目發展經驗
在其他省轄市新農村、城鎮化、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均臨的或然性問題就是資金來源、土地處理和人員安置等。在資本金方面,其他城市采取了多種方式吸引民間資金參與,用小量投資為民間資本創造投資條件,吸引民間投資,或者通過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規來吸引民間投資,設立國民投資基金,有效地把民間資本用于基礎設施建設。
土地方面,其他城市引入了“空間換空間”的土地發展權計劃,將廢棄農業區中的建筑拆除,一部分建成高檔住宅,一部分轉換為可耕農地;亦可采用土地發展權轉移制度,將土地置換;或者將土地集中起來進行工業建廠、集中農業開發等,在保證農民權益的條件下合理使用土地,使土地價值不斷增值,土地的利用效益不斷提高。
三、銀行業在支持新農村、城鎮化、現代農業的發展方面面臨的狀況
我國銀行業大多集中在工業發達,城市建設成熟的熱點地區,相對于貧窮落后的農業地區和城鎮基本都是由當地的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提供金融服務。
銀行業要想為新農村、城鎮化、現代農業發展提供金融支持,主要考慮就是資金的風險問題。經濟發達地區自不必說,而相對于產業建設較落后的地區,經濟條件還不足以滿足銀行風險要求的底線,需要政府提供更多得保障,需要更有實力的資本介入,使政府更多的行使監管職能,讓社會資本大力介入,達到政府、銀行、企業三共贏。
四、主要問題及解決方案
主要問題:新農村、城鎮化和現代農業項目的發展,區域的整體規劃至關重要,城市和區域的整體規劃將影響整個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所有新農村、城鎮化和現代農業項目以及其他工業、服務業等都將依托于城市的整體規劃而變動。在整體規劃下才會衍生出其他小型項目的規劃,所以市政府出臺城市和區域整體規劃至關重要,尤其是控制性規劃和詳細性規劃。在總體上控制住城市的發展,在合法、合規的體系下良性循環。防止亂開發、亂建設,防范在利益驅使下違規投資,使百姓的利益受到損失。
在政府沒有出臺整體規劃時,企業和銀行一時亦無法判斷城市發展的未來。對于銀行來說貸款的投放只能傾向于已有的實力較強的大型企業。金融服務趨向單點化,貸款投放規模也會趨于穩定。而企業發展將逐漸變的集中,雖然企業規模也會逐漸增大,但城市整體經濟發展將逐步固化,創新將逐步滯后。這其中也不乏盲目投資和亂開亂建的現象,完全破壞了已有的城市布局,并且對于城市的未來發展也起到阻礙作用。
關鍵詞:定量分析;現代農業;戰略研究;濟南市
中圖分類號:S-03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4)12-0142-05
SWOT分析法是一種分析經濟領域發展戰略的重要方法,美國管理學教授韋里克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后,SWOT 分析法逐漸得到了其他學科和領域的廣泛應用,研究者可通過調查與研究對象所處內外部環境,把定性的環境因素進行定量分析。其中與發展相關的內部環境因素(IFE)分優勢(Strengths)與劣勢(Weaknesses);外部環境(EFE)分機遇(Opportunities)與挑戰(Threats),根據內外部環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發現需要回避的因素和問題,調整發展思路,制定發展戰略。
為更好地立足于濟南市的實際情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課題組設計、發放調查問卷20余份,調查對象為行業專家、市及農業縣(區)部門負責人。對問卷結果進行了統計分析,確定各因子的權重和分值,利用S、W、O、T四個因素的加權得分值,建立平面坐標,構建一個包括戰略方位角和戰略強度系數的二維戰略向量,從戰略坐標角度和強度來生成濟南市農業發展的戰略。
1內外部環境關鍵影響因子的確定
根據對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調查及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技術環境分析(PEST分析),確定優勢因子9項、劣勢因子9項、機會因子5項、挑戰因子5項。
1.1優勢(Strengths)
經過近年來農業結構戰略調整和都市農業、“兩型”農業的建設,濟南市已具備了諸多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優勢條件。經過問卷調查確定優勢因子有以下9項:區位優勢(S.1);科技優勢(S.2);市場優勢(S.3);資源優勢(S.4);產業化優勢(S.5);信息化優勢(S.6);政策優勢(S.7);人才優勢(S.8);資金優勢(S.9)。
1.2劣勢(Weaknesses)
濟南市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諸多的制約因素,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劣勢因素。經問卷調查確定劣勢因子有以下9項:布局規劃不合理(W.1);資金投入相對不足(W.2);農業產業化水平低(W.3);農業生產組織化水平低(W.4);農業資源因素制約(W.5);環境污染嚴重(W.6);科技支撐后勁不足(W.7);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相對偏低(W.8);勞動力成本升高(W.9)。
1.3機遇(Opportunities)
經問卷調查確定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機遇因子有5項:有利的宏觀政策環境(O.1);良好的經濟發展態勢(O.2);農產品市場需求日益旺盛(O.3);農民增收渠道逐漸拓寬(O.4);農業轉型的發展機遇(O.5)。
1.4挑戰(Threats)
經問卷調查確定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挑戰因子有5項:農業生產經營風險大(T.1);農業生產周期長(T.2);農業自然災害嚴重(T.3);國內外市場沖擊加大(T.4);農業社會化體系不健全(T.5)。
2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戰略SWOT定量分析模型
2.1IFE矩陣和EFE矩陣的建立
建立內外部因素評價矩陣模型(IFE矩陣、EFE矩陣)有以下幾個步驟。
2.1.1根據重要程度確定因素權重通過調查問卷,選定行業專家,根據各因素在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要程度,給予S、W、O、T各個因素賦以權重,每個因素的權重數值從0.0(不重要)~1.0(非常重要),其中優勢和劣勢的權重值總和為1,機遇和挑戰的權重值總和為1。
2.1.2根據各因素的現狀進行評分根據濟南市現代農業的實際情況,對優勢因素S.1~S.9、劣勢因素W.1~W.9、機遇因素O.1~0.5、挑戰因素T.1~T.5,根據優勢強度的明顯程度進行評分,其數值從1(不強)~4(非常強)。
2.2SWOT各因素的影響力度
對調查問卷中S、W、O、T各個因素的權重值和評價分值相乘,得到各因素的加權分數。根據加權得分,比較各因素對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影響程度。
2.2.1各優勢(S)因素的影響力度從圖1可以看出,各優勢因素對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影響程度從大到小為:S.9S.3S.1S.7S.4S.5S.2S.8S.6;優勢最明顯的是資金優勢(S.9),較明顯的是市場優勢(S.3)、區位優勢(S.1)和政策優勢(S.7)、資源優勢(S.4),不明顯的是產業化優勢(S.5)、科技優勢(S.2)、人才優勢(S.8)和信息化優勢(S.6)??們瀯萘Χ葹?.47。
2.2.2各劣勢(W)因素的影響力度從圖2可以看出,各劣勢因素對濟南市現代農業影響程度的大小排序為W.8W.1W.9W.3W.7W.2W.6W.5W.4;劣勢最明顯的是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相對偏低(W.8),較明顯的是布局規劃不合理(W.1)、勞動力成本升高(W.9)、農業產業化水平低(W.3)、科技支撐后勁不足(W.7);反應程度不明顯的是資金投入相對不足(W.2)、環境污染嚴重(W.6)、農業資源因素制約(W.5)、農業生產組織化水平低(W.4)。總劣勢力度為1.18。
2.2.3各機遇(O)因素的影響力度從圖3可以看出,機遇因素對濟南市現代農業影響程度的大小排序為:O.1、O.3O.4O.2、O.5;影響程度最大的是有利的宏觀政策環境(O.1)和農產品市場需求日益旺盛(O.3),影響程度較明顯的是農民增收渠道逐漸拓寬(O.4)、良好的經濟發展態勢(O.2)和農業轉型的發展機遇(O.5)??倷C遇力度為1.30。
2.2.4各挑戰(T)因素的影響力度從圖4可以看出,挑戰因素對濟南市現代農業影響程度的大小排序為:T.1T.2T.3T.4T.5;影響程度最大是農業生產經營風險大(T.1),影響程度較明顯的是農業生產周期長(T.2)、農業自然災害嚴重(T.3)、國內外市場沖擊加大(T.4)和農業社會化體系不健全(T.5)??偺魬鹆Χ葹?.36。
3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戰略類型和強度的確定
根據總優勢力度S、總劣勢力度W、總機會力度O、總挑戰力度T,建立四維坐標,S、W、O、T分別在第一、二、三、四象限內(圖5),建立SWOT分析四邊形,求得四邊形S.1W.1O.1T.1的重心P的坐標(x,y),計算重心P的方位角θ,以戰略方位角θ識別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類型。再根據四邊形的各個象限的面積計算戰略強度系數ρ,以ρ判斷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強度。在戰略類型和戰略強度極坐標中,坐標(ρ,θ)形成以θ為方位角、以ρ為模的戰略向量。通過戰略向量判斷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類型、戰略強度,進而選擇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重點和戰略內容。
3.1戰略方位角θ的含義與計算
總優勢力度S、總劣勢力度W、總機會力度O、總挑戰力度T在坐標上的對應點分別以S.1、W.1、O.1、T.1表示(圖5),連接S.1、W.1、O.1、T.1四個點,戰略四邊形S.1W.1O.1T.1的重心坐標P(x,y)由公式P(x,y)=(∑x.i/4, ∑y.j/4)(公式1)給出。
式中x.i、y.j分別是四邊形四個交點的坐標。
在此基礎上,計算戰略方位角θ,按照公式1,x=∑x.i/4 =0.145,y=∑y.j/4 =-0.03,重心P坐標為(0.145,-0.03)。
根據公式tgθ=y/x≈-0.21。從三角函數對照表查得θ≈348°,θ=29π/30,θ位于3π/4~π。由表5可知,θ值在3π/4~π之間,這說明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戰略類型屬于爭取型戰略區內的調整型戰略。
3.2戰略強度系數ρ的含義與計算
對同一戰略類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既可以采取積極開拓型戰略措施,也可以采取保守穩妥的戰略戰術,因而對相同的戰略類型,還應確定其戰略強度。在確定戰略強度時,需要綜合考慮戰略正強度和戰略負強度。
戰略正強度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內在優勢和外部機會兩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計算公式為:
U=S.1×O.1(公式2)
式中,S.1、O.1分別表示優勢和機會加權分。
戰略負強度是內在劣勢和外部挑戰兩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計算公式為:
V=W.1×T.1(公式3)
式中,W.1、T.1分別表示劣勢和挑戰的加權分值。
從公式(2)、(3)可以看出,針對相同的戰略正強度和負強度,優勢因素和機會因素、劣勢因素和挑戰因素可以相互轉化。
戰略強度系數的計算公式為:
ρ=U/(U+V)(公式4)
從公式(4)可以看出, U值越大,戰略強度系數越大;V值越大,戰略強度系數越小。戰略強度系數ρ的大小反應戰略類型的實施強度,ρ∈(0,1),以ρ=0.5為臨界點,ρ>0.5時,應采取開拓型戰略;ρ
根據公式2,U=S.1×O.1=1.91;根據公式3,V=W.1×T.1=1.61;根據公式4,戰略強度系數ρ=U/(U+V)=0.54。ρ=0.54>0.5,表明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應采取開拓型戰略。
綜合分析戰略方位角θ與戰略系數ρ,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戰略應采取爭取型戰略區內的積極開拓型的調整型戰略類型。但戰略強度系數ρ略大于臨界值0.5,在采取開拓型戰略時,應穩妥進取,扎實推進。
4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措施
4.1制定科學的系統性規劃,實施穩妥的調整型戰略
通過戰略類型分析,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應采取爭取型的調整戰略,這就需要農業相關部門在調查研究基礎上,立足資源優勢,科學回避風險,在對以前的發展戰略進行適度調整的基礎上,對全市現代農業的發展進行系統性的規劃,制定中長期行業發展戰略,并將戰略分解到各個職能部門,形成“千斤重擔萬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標”的工作格局。
4.2建立健全政策支持機制,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SWOT分析表明濟南市農業發展的外部環境中機會因子的權重分值略低于挑戰因子,這說明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有很大的改善空間。立足農業經營風險加大(T.1)、農業生產周期長(T.2)等5個不利的環境因素,建立健全相應的政策支持機制。一是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財政資金對投保農戶予以保費補貼,提高農民抗御風險能力。二是形成以政府為主導、農民為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的投入體系,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支農資金在增加總量的同時改進投入方式,調動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深化“銀農合作”,選點聚焦,引導金融資本投入,放大投入總量,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可靠的資金支撐;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現代農業建設。
4.3完善產業化發展機制,提升規模性生產效益
組織化程度低、產業化水平差也是制約濟南市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在完善產業化發展機制方面,一要完善扶持政策,按照“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培育壯大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現代農業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推進優勢產品向優勢企業集中、優勢企業向優勢產業和優勢區域聚集。二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采取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等方式,把農民和農業生產組織起來,帶領農戶共同打造都市型現代農業。三要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物流體系,建設一處在全國具有領先地位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現代農業物流中心,盡快形成聯通全省、輻射華東的農產品營銷運輸體系和電子商務平臺,同時發展一批大型涉農商貿企業集團為農產品營銷提供服務。四是鼓勵企業實施多元化發展戰略,采取橫向、縱向一體化戰略,實現戰略伙伴的聯合,走以核心產品為主的多元化發展路子,避免過度專業化造成的原料和市場季節性帶來的生產不連續性的矛盾。
4.4強化法制建設,優化法律環境
宣傳貫徹落實農業法、漁業法、土地承包法、土地承包仲裁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等涉農法律法規,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經營者及廣大農民群眾的合法經營、自我保護和維護權益的意識和能力,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公正、公平、有序的發展環境。進一步強化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執法能力建設,以深入開展農業綜合執法為重點,壯大執法隊伍,改善執法手段,加大執法力度,重點做好規范農資市場秩序和農業投入品監管,為現代農業發展保駕護航。
4.5樹立現代營銷理念,實行市場化發展戰略
農產品市場化程度較低是制約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因素之一?,F代農業是商品農業,生產經營的目的是在滿足市場需要的前提下實現市場交換。因此,促進濟南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首要戰略選擇就是大力推進農業市場化,運用現代營銷理念,研究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市場細分、渠道設計、品牌建設等,形成滿足不同消費層次需求的農業產品鏈,提高濟南市農產品市場占有率,增加產品附加值。
參考文獻:
[1]郭曉鳴,廖祖啟.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戰略選擇研究[J].理論與改革,2007(5):82-85.
[2]溫軍.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述評[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2001(3):6-18.
[3]杜華章.基于SWOT定量分析模型的高效農業發展戰略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2010,7(2):86-91.
[4]亢志華,陳海霞,劉華周.基于SWOT分析的江蘇省興化市現代農業發展戰略選擇[J].農業科技管理,2012,31(2):15-17.
關鍵詞:現代農業 高職教育 思考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3)008-185-02
現代農業是以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標志的農業,不僅是改變農業與農村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也是保障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條件。湖南是農業大省,素有“魚米之鄉”和“湖廣熟,天下足”之美譽。隨著湖南“四化兩型”建設的大力推進,鞏固農村基礎地位,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推進新農村建設,使湖南農業對全國的貢獻越來越大。
作為全省農業類專業最多、學生規模最大、農業辦學特色最明顯的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在湖南現代農業建設中應如何發揮更大作用,值得深思。
1 湖南現代農業的人才需求分析
湖南正在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跨越,需要一支數量充足,質量過硬的農業技術人才隊伍。湖南省“十二五”農業發展規劃指出,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農民培訓,培訓科技示范帶頭人、創業能手、種養能手、農機能手、農村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組織領辦人100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100萬人;培訓新型農民50萬、培訓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2.5萬人、農民企業家和致富帶頭人等2.5萬人;到2015年,湖南農業科技人才增加到7萬人左右,農村實用人才達到300萬人;到2020年,農業科技人才增加到10萬人,農村實用人才達到500萬人。
要達到這些規劃目標,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擔當實用技術人才培養的湖南農業高職教育責無旁貸。據統計,湖南省現有農業科技人才36.7萬人,占全省人才總量的12.9%,每萬農村勞動力人口中農業科技人才僅有97人。這里的農業科技人才包括科技示范帶頭人、創業能手、種養能手、農機能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等,離湖南省“十二五”農業發展規劃目標相距甚遠,存在大量人才缺口。
2 湖南農業高職人才培養優勢
2.1 湖南農業高職教育服務“三農”的學科優勢
農業高職教育在學科設置中始終以農學為依托,雖然許多農業高職院校為了生存和發展,向綜合性方向發展,但涉農專業在農業技術應用與推廣、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及社會影響力方面還占很大優勢。
目前,湖南68所高職院校中,有涉農專業的只有10所,傳統涉農專業畜牧獸醫、農產品質量檢測、園藝技術、園林技術等是教育部教改試點專業或湖南省職業教育示范性特色專業、省級精品專業,服務“三農”優勢明顯。
2.2 湖南農業高職教育解決“三農”問題的人才隊伍優勢
從事農業高職教育的不少教師長期服務農業、農村,他們既是專家、教授,又是農藝師、園藝師、畜牧獸醫師,通過多年實踐鍛煉,已自然形成一支以解決“三農”問題為己任的人才隊伍。他們長期活躍在“三湘四水”,成了農民的良師益友,是湖南現代農業建設的生力軍。
2.3 湖南農業高職教育培訓農業應用技術的實踐條件優勢
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是“農業部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基地”、“全國職業院校師資培訓基地”、“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湖南培訓基地”,擁有省內高職院校中唯一一所國家級示范職業技能鑒定所,國家發改委立項投資6000萬元建立了“超級雜交水稻生產示范和人才培養基地”,農業部立項投資300萬元建立了“玉米原原種擴繁育基地”,國家發改委、國家林業局立項投資500萬元攻克“藤本植物治理石漠化的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這些實踐教學基地的建立和成功運作,為湖南現代農業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3 關于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農業高職教育思考
作為全省辦學歷史最長、專業門類最全、在校學生規模最大的農業類高職院校,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應主動適應社會轉型,深入分析當前經濟的發展趨勢,準確把握職業教育發展的宏觀背景、國際形勢,科學研判高等職業教育面臨的新問題,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湖南現代農業發展的能力。
3.1 明確農業職教育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按照國家教育規劃,農業高職教育應根據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和地方經濟特點,結合自身實際,找準學校辦學發展方向,避免一味貪大求全,盲目跟風,簡單突出綜合性,忽視專業性,走進千校一面的死胡同,引發從生源危機逐步演變為生存危機的潛在風險。
人才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的總方向,是開展職業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必須與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相適應,必須與專業服務的經濟領域及就業崗位的知識、技能、態度需求相適應。作為具有鮮明農業辦學特色的高職院校,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應準確定位,面向現代農業培養人才,首先將現代農業人才能力要素納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學院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應深人農業、農村、企業,開展專業調研,深度分析,掌握農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數量、規格及其對應的知識、能力和素養,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定位,保證從人才培養的源頭上對準湖南現代農業需求。
3.2 對接湖南現代農業,深化專業改革
學院應在深入調查湖南農業現代化人才需求狀況的基礎上,理清涉農專業所對應的職業層類,根據學院人才培養目標和湖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戰略,結合自身優勢,依照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緊緊圍繞湖南農業產業鏈和區域發展需求,按照“抓住重點,突出特色,帶動其他,全面發展”的專業改革思路,培育與現代農業、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特色專業與優勢專業。同時,加大對傳統涉農專業,如種子生產與經營、園藝技術、園林技術、畜牧獸醫等重點發展領域的投入,促進專業建設水平跨上新臺階,提升辦學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3.3 重視現代農業實踐教學,強化動手能力培養
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學院必須建立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
(1)加大實驗實習資金、設備、師資、場地等投入,加強實驗基礎條件建設,更新儀器設備,增加實驗儀器的臺套數,完善實驗室設施,滿足學生校內實驗、實訓的需要。
(2)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開設設計性、創新性、綜合性實訓項目,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加強實踐基地建設,促進產學研合作辦學。加強產學研密切合作,拓寬校外實踐渠道,與行業及企事業單位共同建設實習、實踐基地。采取各種有力措施,確保學生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的時間和質量。
(4)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多角度、多方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到農村、農業企業,參加公益活動、社會調研或有償技術服務,多角度、多方位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社會交往、組織管理、適應社會的能力和服務農村現代化建設的能力。
3.4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打造服務湖南現代農業的專業教師隊伍
(1)建立和完善農業專家型教師培訓機制。專家型教師的培養既需要教師個人的努力,更離不開學院的政策導向,要依托師資培訓基地和校企合作單位定期對專業教師進行培訓,根據教學任務、企業生產經營的季節特點,合理利用假期和參與企業科技開發項目,組織教師深入企業生產第一線。出臺措施鼓勵教師參與技術崗位職稱評定,要使教師既有講師的理論知識和教學經驗 又有工程師的實踐經驗和動手能力,假以時日便可成為深受歡迎的高水平的農業專家型教師。
(2)鼓勵教師參與行業協會工作。專業教師參加行業協會工作,能夠更多地接觸行業、企業方面的管理人員、生產人員、經營人員等,更多地了解農業行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更有利于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同時教師在協會中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為企業生產經營和發展獻計獻策,有助于提高教師本人的教學能力和學院的行業影響力。
(3)聘請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學院兼職,改善教師隊伍結構,形成新的師資隊伍組織模式。深化學院“六個一”建設,招聘和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到學校擔任專兼職教師,充實實踐教學隊伍,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學院專業教師與企業兼職教師互相學習,各取所長,能在較短時期內促進農業專家型教師的培養。
3.5 加強交流合作和創業教育,培養湖南現代農業復合型人才
加強國際、國內、校際、校所、校企交流合作,充分挖掘農業高職教育與臺港澳及國外高職校際交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拓展人才培養途徑。通過校校交流合作,引進國內外優質教學資源和職業教育先進理念和人才培養方法;通過與科研院所聯合培養人才,充分利用合作方優質條件,培養創新型人才;通過校企合作,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社會經濟發展和湖南現代農業發展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創業教育是農業高職院校提高學生就業質量的必然選擇。涉農專業的特點,決定了其創業的低成本與可操作性,面向湖南現代農業發展,學生創業的可能性優于其他行業。服務于農業現代化的創業人才首先要具備就業能力,不但要懂技術,還要懂政策、懂市場、會經營,獲取信息能力強。因此,我院要把創業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和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之中,使學生不斷獲得現代農業生產與經營的知識與經歷,增強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并將其內化成自身的素質,以催生時機成熟條件下的創業人才。
3.6 重視職業培訓,增強農業職業教育吸引力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傳統的生產模式、方法手段都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勞動者為了適應和改善職業生活,轉業與再就業培訓已成為職業教育的重要內容。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作為“農業部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基地”、“全國職業院校師資培訓基地”、“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湖南培訓基地”、“超級雜交水稻生產示范和人才培養基地”和“湖南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集團”理事長單位,應該在農業技術服務與推廣、應用技術研發和創新、高技能崗位培訓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要充分利用現有校內和校外教育資源,由學歷教育為主向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重的辦學模式轉變,注重“綠色證書”培訓、“新型農民科技與創業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城鎮剩余勞動力就業培訓等,為城鄉新增勞動力、在職人員轉崗和下崗人員提供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業職業技術培訓,拓展農業職業教育的社會功能,打造農業職業教育品牌,增強農業職業教育吸引力。
(資助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農職院校特色辦學研究基地”、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四化兩型’背景下湖南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研究”(10TD01)資助)
參考文獻:
[1] 黃佩民.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歷程和發展創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7,28(2):129-135.
(1)現代農業環境下催生生態旅游的根源在現代農業環境下發展生態旅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①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事業的發展,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建設不斷深入,農業已從傳統的生產方式轉向了旅游休閑、觀光度假、購物體驗、生態、教育等方面。②生態資源在現代農業中大量體現,吸引了大量的都市游客。城市居民到農村旅游帶去了大量的科技思想、市場信息,也推動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③目前特大中心城市集群的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劣,人們向往回歸自然的生活。目前,都市圈內旅游資源的開發已近極致,城郊旅游在時間和空間距離上都有利于城內游客的轉出。④中國在傳統意義上是一個農業大國,當前城市人口大多來自農村,可以算作是農民的后代。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人們往往把自己的根歸結到農村,這樣就推動了農村生態旅游的快速發展。
(2)現代農業規制下的生態旅游優勢。這種模式是農業經濟與旅游經濟的混合體,它的產品既是農產品,也是旅游產品。現代農業廣泛采用最新的農業科技成果,如無土栽培、農業生態和環境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等,它向游客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科學技術。它是集科研、觀賞、度假、生產、加工等于一體的,參與性、知識性和娛樂性最為明顯。在現代農業生態園區,游客可以欣賞農業景觀,還可以親自參與其中,體驗農民生活?,F代農業視域下的生態旅游具有農業生產的特點,它所生產的農產品都是綠色健康的,可以讓旅游者能夠食用到最新鮮和最健康的原生態食品。
(3)發展前景預期。從客源分析,現代農業與生態旅游相融合的旅游模式主要是以城鎮人口為主體客源市場,城市人口越多,提供的客流量也就越大。休閑、飲食、文化的消費需求都可以在對農業和農村的生態旅游過程中得到實現。因此其客源市場較為寬廣。從政策環境看,現在許多城市和地區,無論從旅游道路交通和硬件接待設施等來衡量,還是從服務水平、政策導向等軟環境來看,特別是政府制度安排來說,都為現代農業視域下生態旅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目前類似成都地區的城鄉統籌發展較好,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發展現代農業指導下的生態旅游,可以促進城鄉統籌的協調發展。
2實踐層面的突出問題
目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都在開展相關的實踐,尤其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為載體,有效實現了農業與旅游的融合。但從總體看,仍然存在一定的共性問題。一方面,總體發展規劃不夠全面,行業發展政策引導不力,還存在著一些產業發展的自發行為,開發理念落后、決策不力;另一方面,經營管理水平不高,重點不突出、項目雷同,尤其是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從產業結構與產品質量分析,該模式的產業發展層次不高,一二三產業結合不緊,產業及產品開發缺乏文化內涵。
3對策與建議
(1)高端理念引領規劃布局。要充分認識維護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正確處理好旅游開發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在旅游開發和環境保護的相互關系中探尋內在規律,結合研究生態農業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采用較為合理的措施,促進旅游同自然、文化、環境融為一體。在編制地區產業發展規劃時,一定要重視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發展生態旅游要將農業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等融入到旅游產品的開發中來,開發出各種內容豐富、農業文化內涵深厚的旅游產品。
(2)打造多維復合型產業空間。以建設一個占地3000~10000畝的現代農業主題園區為例,從總體上可以把園區分為交通集散區、門景區、設施農業展示區、農業觀光區和綜合辦公區五個區域,其中以農業觀光區為主。農業觀光區又可分為觀光(成片的農田景觀、規模種植的有機蔬菜、瓜果等景觀)、采摘(蔬菜、水果)、農業科普(現代農業高新技術)、農業體驗(編織農具等傳統農用工具)、觀光休閑(觀景臺、特色農家樂、鄉村菜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