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0 14:47:23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生思考能力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能力;大學英語寫作;培養策略
1前言
作為當代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被確立為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它旨在提高學生的批判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近年來,我國高校也把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衡量高校人才培養機制完善與否的重要標準之一。在用英語寫作的時候,學生需要對所掌握的材料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概括、推理,進而將自己的思想表達完整,因此,大學英語寫作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顯著方式。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靈活運用教學策略,設計出能夠充分發揮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寫作任務,在促進學生思維的準確性和清晰性發展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及對相關技能的靈活運用。
2批判性思維能力在教育中的應用
Dewey是最早將批判性思維引入現代教育領域教育學家,他認為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內省式思考,是主體基于證據和事實有意識地建立并不斷反思自身觀點的行為,學生的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可以通過針對性的訓練進行培養(Dewey,1933)。Flower(1981)闡明了寫作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內在關系,他認為寫作過程同時也是思維活動過程,學生在批判性思考的過程中形成寫作脈絡,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水平也就成為衡量作文質量的關鍵指標。文秋芳和劉潤清(2006)也指出批判性思維能力是產出高質量作文的關鍵因素,同時,有效的寫作過程需要學生分析主題、理清思路、組織語言,這也就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綜合細節、得出結論的能力,這一過程使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得到極大地鍛煉。因此,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融入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使教師更多地介入學生的寫作及思維過程,不僅有利于改變傳統的寫作評估方式,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3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3.1改革教學模式,注重內容反饋
作為重要的思維工具之一,語言在促進學生分析、評價、解釋和重構思想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傳統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采用結果教學法,側重訓練學生的語言知識與技能,學生被動地“復制”教學材料中的寫作“范本”,忽略了寫作謀篇的意義和自身批判性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應把寫作教學的中心由“結果教學法”轉向“過程教學法”,讓學生真正在構思、寫作和修改作文的過程中探索題目的深層內涵,形成高效的寫作策略,同時鍛煉自身的思維能力。教師的反饋是寫作過程中的基本環節,教師應把評價的重點放在寫作內容上,如文章的組織是否合理,寫作思路和結構是否恰當等。教師應轉變打分者的角色為導向者,為學生提供文章內容和結構方面的修改建議,促使學生去思考并多次修改文章。學生在對文章的意義、結構、連貫和其他抽象的方面進行不斷完善的同時,也提高了語言輸出的準確性和流利性。
3.2結合閱讀教學,鼓勵同伴互評
寫作教學不是孤立的,學生寫作技能的提高也和聽力、口語及閱讀能力的發展密不可分。其中閱讀與寫作的關系最為緊密,由讀到寫的過程不僅有利于平衡語言輸入與輸出間的矛盾,也有利于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中心地位。因此,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基于閱讀的寫作任務,鍛煉學生運用英語理解閱讀材料并產出文本。學生通過對材料的嚴密分析,梳理思路并闡明自己的觀點,不僅可以促進自身英語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使思維更加準確、清晰和嚴謹,從而促進自身批判性思維能力不斷向縱深發展。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同伴互評的方式訓練學生的思維敏感性,在同伴互評中,學生可以取長補短,體驗他人的寫作經歷,同時,學生的角色也從被動的反饋接受者變為主動的評價給予者,其批判性思維能力也在分析和評價他人作品的過程中得到了鍛煉。
3.3豐富寫作任務,激發寫作興趣
語言是思維和文化的載體,也是溝通和交流的工具,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應當貫徹全人教育的理念,設計符合大學生情感需求和認知特點的寫作任務,讓大學英語寫作充分體現語言、思維和情感的交融,以促進學生語言水平和思維能力的共同發展。在話題寫作和讀寫結合型寫作任務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采用任務驅動型教學法豐富寫作任務的多樣性,通過層層深入的寫作任務,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主題不斷探索、反復改寫,不斷修正自己的寫作內容和語言形式,從而最大程度地避免因對同一文章反復修改而產生的焦慮、厭煩等消極心理。在參與這類具有探索性的寫作任務中,學生可以主動衡量自身語言表達與實際寫作任務之間的差距,調整并構建適合自己的學習和寫作模式,在語言應用能力提高的同時促進自身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4結語
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不僅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的目標和要求。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師應綜合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將過程寫作法和結果寫作法有機結合,設計靈活多樣的寫作任務,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積極參與到作文互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的語言水平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得到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Dewey,J.ExperienceandEducation[M].NY:Macmillan,1933.
關鍵詞 大學生 獨立思考能力 創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獨立思考指的是一種洞察力思維,是一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考。只有具備了獨立思考能力,才能在遇到問題時自己找到答案,找到正確的答案。才能正確地認識世界,實現個人價值與理想。大學生作為已成年的個體,應當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然而,由于我們教育制度的特點,使得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很少受到這方面的引導和教育。在從相對封閉的高中進入大學這個相對自由的環境之后,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載體,讓缺乏獨立思考的大學生變得茫然。
1 大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原因
1.1 對外界的依賴性
現在的大學生,在娛樂方面都很有自己的主見,然而涉及到專業選擇、就業、深造等對他們的將來影響比較大的事情時,就變得茫然,不知道自己該如何選擇,甚至不知道都有哪些選擇。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今大學生對外界的依賴性太強。從小學到高中,所有學習課程的安排都是學校、老師做的,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他們很少思考學習的知識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要學習,學習的知識將來有什么用。絕大多數同學學習只是為了能考上大學。即使考上大學,選擇什么專業,選擇哪個學校都有可能是家長代勞。這種培養方式形成了學生學習、思考的慣性。進入大學后,需要學生自己選擇要學習的課程,自己規劃將來的學習目標,自己考慮將來從事什么職業時,他們往往變得無從選擇,無法做決定。但畢竟,當今的大學生有他們自己的特點,他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強,獲取信息的渠道比較多。面對需要做出選擇的事情時,他們首先會選擇從外界獲取相關的信息,從網絡上吸取別人的經驗。這本是無可厚非,因為從外界獲取信息,參考別人的經驗也是獨立思考的一個前提。然而,由于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別人的選擇往往成了學生們的選擇,而這種選擇很可能是不合理的。例如,有的學生進入大學之后比較關心將來的就業,就問他們高一級的同學,高一級的某些同學告訴他們某個專業將來就只能干某個職業。然后問的學生就向老師傾訴,說他們專業沒前途,將來只能干某個職業,他對這個職業不感興趣,所以覺得學習沒興趣了。這類學生是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典型代表。首先咨詢對象的選擇就沒考慮清楚,咨詢就業問題卻選擇向沒畢業的學生咨詢,得到的反饋信息肯定不合理。其次,別人給出答案,都不加以考慮就信以為真,不進行任何形式的獨立思考,最終影響到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梢妼ν饨邕^度的依賴往往會導致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喪失,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又往往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不便,甚至影響到一個人的學習熱情,進而導致學習成績的滑坡。
1.2 “自我中心”的個性
強烈的“自我中心”同樣會導致獨立思考能力的缺失。 “90后”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個性強烈,自信并崇尚自由,同時也十分自我和功利。信息化時達的網絡、電視、報紙等信息渠道為學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使學生能夠快速地了解世界每個角落發生的任何事情。然而泛濫的網絡、媒體并不都能準確地傳遞信息,甚至被故意摻雜諸多負面信息。當學生習慣了從這些渠道信息來判斷事物的時候,他們的價值觀有可能出現偏差。但是,他們唯我獨尊,認為學校的規定,政府的宣傳才是對他們的束縛。時代獨有的叛逆使得他們愿意不假思索地相信他們認為“絕對自由”的網絡宣傳,而不是通過獨立思考來判別自己所見所聞。這種“自我”造就了個人主義,造成了責任感的缺失。混淆了固執己見與獨立思考的內涵,違背了獨立思考的真正含義。最終會造成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欠缺以及個人價值觀的偏頗。
1.3 “隨波逐流”的思想
隨波逐流思想也是造成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大學校園是一個相對開放、自由的學習場所。學生要能夠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中生活,就要學會自我管理。然而有些學生進入大學后就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對自己的事、班級的事、學校的事都漠不關心。班長、輔導員一遍遍地催他們才勉強把事情處理掉。平時的學習生活隨波逐流,看別人怎樣做,自己也跟著照做,不管事情好壞。從而導致了現在大學校園里曠課以宿舍為單位,遲到以班級為單位,考試作弊屢禁不止的怪現象。這些同學不會獨立地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不會獨立思考自己的人生,讓原本應該豐富多彩、緊張忙碌的大學生活變成了消磨時光的游戲。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 理念 制度保障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創新日益成為一個國家、一個區域參與競爭、搶先發展的重要法寶。建設創新型國家,其核心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高校擔負著推動國家創新發展的重任,其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著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
大學生創新的時代背景和意義
早在商朝時期,商湯王的臉盆上就刻有“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九個字。《禮記?大學》又作了進一步闡述,意思是說如果能每天除舊更新,就要天天除舊更新,不間斷地更新又更新。當代社會,創新更是一個國家的發展之基、力量之源。隨著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實施,科技創新被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學生創新對于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更是有深遠意義。
首先,創新是當代大學生內在素質的核心。只有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才能學有所得、學能所用、學會所創,使大學時期的學習過程轉化為真正吸收的過程、轉化的過程、創造的過程。其次,創新是當代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關鍵。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增長率加快,知識的陳舊周期不斷縮短,知識轉化的速度猛增。在這種情形下,知識的接受變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識的選擇、整合、轉換和操作,通過主動“構建”和“再創造”而獲得新的知識。第三,創新是當代大學生終身學習的保證,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基礎。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高等教育職能正在由精英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在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指引下,大學生有能力在畢業之后,利用各種有利條件,根據所從事的工作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和能力結構,走出一條前人未走的路,更好地達到完善自我和適應社會的目的,從而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智力和人才基礎。
當代大學生創新應具備的理念
知識的理念。學識廣博是實現大學生創新的知識源泉,實現創新要建立于知識積累基礎之上,知識本身蘊含豐富的創造力,沒有淵博知識的積淀,創造力就失去了物質基礎。強調:“有工作經驗的人,要向理論方向學習,要認真讀書,然后才可以使經驗帶上條理性、綜合性,上升為理論,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經驗誤認為即是普遍真理?!碧角笾R是當代大學生的第一要務,也是走向成才之路的起點。這就需要當代大學生不斷提升學習的能力,做學習型人才。學習應成為一種態度,變成一種能力。要踏踏實實學習,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保持一種甘坐“冷板凳”的治學精神,刻苦地做學問、長本事。既要管住自己的心,不圖虛名,也要管住自己的手,不觸道德底線,真正掌握學習方法、不斷提高創新的能力,真正做到終身學習知識,內心尊重知識。
自信的理念。自信是實現創新的直接動力。古往今來,中華民族始終是個創新的民族,更是個充滿自信的民族。孔子所強調推崇的“信”,除了具有誠信的意義之外,同時也充分體現了自信的理念??鬃釉f,人若沒有自信,寸步難行。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如果失去自信,不僅無法自立,更無法肩負社會責任和使命。自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更是實現創新的不竭源泉。大學生有了自信就具備了創新的前提條件,也就會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進行更加深入的社會實踐、發明創造。它也能激發大學生思維,引起創新沖動和激情,戰勝困難,戰勝自己,體現自身價值。以自信為基礎的當代大學生,會在積極主動地觀察事情、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自信和滿足,從而在更高的層面上再次實現創新,始終保持一個良性循環的創新狀態。
消化的理念。書上的知識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思考,才能被吸收、轉化為自身可用的營養元素。當代大學生首先要采取“拿來主義”的態度,創新就必須擇舊。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真正做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皆為自己所用,真正做到繼承和消化,從而實現創新。要破除死記硬背、“生吞活剝”;要邊學習、邊實踐,通過實踐使自己掌握的知識更加符合實際,管事管用。要能夠融會貫通,將學到的紛繁復雜的知識整理成具有一定條理性和綜合性,橫向能比、縱向能用的“活”知識,從而提升創新能力和水平。
懷疑的理念。懷疑論作為希臘哲學的一個流派,大約創立在公元前3世紀初,一直延續到公元3世紀。沒有懷疑就沒有創新。當代大學生要在具有堅實理論基礎的前提下,不循規蹈矩,不束縛個性,不盲從于前人的經驗和做法。要敢于懷疑、善于懷疑。只有時刻保持懷疑的思維,才會不斷完善自己的創新思維,并通過不斷推導提出新的理論觀點,打破常規套路,不拘泥一種格式,時常有驚人之舉,用摸索的新方法解決實踐中的新問題。
推進當代大學生創新的思考
發揮高校的教育功能。高校的教學教育必須與高速發展的科技緊密結合。讓科研融入課程內容,不斷強化當代大學生的科技意識。一方面,要把大學生的科研工作納入整體教學計劃;另一方面,要根據大學生的特長,確立一些重要課題,建立大學生創新實驗室,注重發揮大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創新熱情和創造熱情,在研究中獲取知識,不斷創新,增長才干,增強本領。雖然大學生的天職是學習,打牢知識基礎是學習的重要環節之一,基礎知識是能力創新和思維創新的基礎,但不能滿足于此。為了實現大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就必須給大學生插上創新的翅膀。誠如愛因斯坦曾經所說,“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專業知識放在首位”,“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勞厄也深刻指出:“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能力”。這也為高校的教育功能提出了新的命題,即如何使大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能力、想象力、思維能力的培養,與傳授基礎知識之間融會貫通的重大問題切實得以實現。
發揮社會實踐的延伸功能。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實現理論創新的直接途徑?!抖Y記?大學》開篇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其中的“親民”,對當代大學生而言,就是要把所學的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有機地統一起來,身體力行,有所實踐,有所發展,有所創新,從而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也因此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可以理解、消化、鞏固和豐富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實現理論知識與社會生活的緊密結合,使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實踐行動,并在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達到理論創新。學生要有的放矢,結合所學知識開展有針對性的社會實踐,進農村、進車間,深入一線,使自身知識儲備有用武之地和實踐之所;教師要注重引導,加強對學生社會實踐的教育,推動他們在實踐中的創新,并把創新實踐上升為理論層次,達到新的升華,實現互促互動。
關鍵詞:溝通演講 能力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50
演講主要是在一定的場合下,通過口語表達來傳輸某種思想,發表自己的看法,并達到與聽者產生共鳴,大部分情況下是在傳播自己的見解,這些見解有些是正確的,有些是錯誤的,但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在大學中培養學生溝通演講能力,有利于學生口語能力提高,特別是能夠讓學生多思考,提煉出自己的想法,并用口語表達出來[1]。
1 溝通演講的類型
當今,溝通演講有很多類型,包括有即興演講、照稿讀式演講、脫稿演講,提要式演講以及辯論式演講,從這些類型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哪種演講方式,都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相對要求不高的照稿讀式演講,更需要學生要對稿件的熟練程度,和上下文的關系,同時要注意語氣的抑揚頓挫,也不能一味地盲目照稿件朗讀,這樣既沒有讓自己思考,也不會引起聽者的興趣。最考驗學生能力的是即興演講,這種演講方式不僅僅需要學生思考要說什么,還要明白前后所說的是否對應上,不能反復、重復地說,并且要表達有感情,語言要生動。只有做到將心融入到演講的整個過程中,才會達到良好的效果。
2 提高大學生溝通演講能力的重要性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信息化、網絡化技術的提高,人際交流也趨向于頻繁化、全球化以及多元化。提高大學生溝通演講技能,能夠讓學生更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求。在學校競爭某個學生會或團委會以及社團崗位時,需要學生能夠勝任此項工作的演講,應聘就業時需要對自己的資歷進行演講,在將來升職時也需要競聘演講,在介紹企業產品和技術時同樣需要演講,這些演講涉及的內容之廣是不言而喻的,對于大學生來說,不僅僅是要懂得怎么演講,更要明白演講什么,怎么樣才能讓演講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些都需要對大學生溝通演講能力進行改善和培養。面對多元化的社會,能夠多掌握一項技能,就能多一份機會,提高大學生溝通演講的能力,可以讓大學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途中更增添知識[2]。
3 提高大學生溝通演講能力的策略
3.1 設計動作
動作態勢語是以動作傳遞信息的無聲語言。秋瑾女士在日本留學時有一次登臺演講。她義憤填膺,說著說著,便激動地從靴筒中拔出倭刀,并且說:“如有人回到祖國,投降滿虜,賣友求榮,欺壓漢人,吃我一刀。”言罷,便把刀插在講臺上。震撼人心的舉動,顯示出她大無畏的革命氣概和愛憎分明的熾烈感情。動作的變化也會引起空間的變化,進而影響聽眾的心理。這樣做的好處有:可以給予觀眾適當的吸引;讓觀眾清楚地知道你所講的內容及次序;給他們以流暢的感覺,讓他們更容易明白你的觀點與角度;加強觀眾參與,使你的演講更容易達到表達目的;改善氣氛;支持結論等[3]。
3.2 使用目光
演講者在進行演講的過程中,目光的作用是不可言表的。它能夠讓演講顯得更加生活,把握得好,能夠讓聽眾聽得非常舒服。要注重大學生演講過程中目光語。目光語應用恰當,可以增加學生演講的自信心和滿足感。如果面對臺下眾目睽睽的注視,不能淡定的話,很容易打亂自己演講的節奏,從而產生不良的影響。此外,把自己的視線投向強烈“點頭”以示首肯的人,對鞏固信心、組織好演說也具有效果。運用目光語的八種方法:前視法:就是演講者的視線平直向前且弧形流轉,立足聽眾席的中心線,以此為中心并照顧兩邊的聽眾,直到視線落到最后的聽眾頭上。運用這種方法要注意中間的過渡,由于視線的跨度大難免有為視線而視線之嫌。這種方法主要用于感情濃烈、場面較大的演講。
3.3 態勢語的運用
態勢語的運用是有一定原則的,運用不好會弄巧成拙,甚至會畫蛇添足。態勢語的運用要準確、適當、協調、自然。姿態與舉動十忌:①將雙手繞在胸前,或將雙手收在身后;②摩擦雙手,玩弄飾物;③姿態僵硬,全無活動;④倚靠講臺或其他地方;⑤手放在衣兜里玩硬幣,發出聲響;⑥抓弄頭發或其他物件;⑦緊張地來回踱步;⑧不斷看表或手機;⑨手握筆亂揮動;⑩說話時只看圖板或幻燈片,忽略觀眾。
4 結論
總之,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除了要學習自身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外,更需要大學生能夠表述出自己的情感和內容,這就需要提高大學生溝通演講的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春生.論大學生演講與口才提升訓練的必要性[J].科技視界,2013,(28):177-178.
[2]陳靜宇.提高大學生演講能力的對策研究[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1,(5):69-72.
[3]王緒強.用情景教學法培養學生即興演講能力[J].現代教育,2012,(Z2):103.
經過對普通高校大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現狀的調查和分析,發現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還比較低,普通高校的大學生,創新意識薄弱的現象尤為明顯。調查采用樣本選取、小組訪談和問卷的方式,對河北北方學院、河北建筑工程學院以及天津工業大學等高校在校大學一至四年級的學生區分性別、專業及生源地。受調查者共1000人,有效問卷976份。男生612人,占調查人數62.75%,女生364人,占總調查人數37.25%。其中文科類10.08%、理科類61%、醫學類18.09%、藝術類1.175、經管類9%、農學類0.25%。城市學生占25.83%,農村學生占74.17%。
(一)對創新意識的調查
通過16道題對大學生創新意識進行調查。調查顯示,61.5%的學生認為創新意識和能力很重要。但是在被問到:對你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影響最大的方面這個問題時,回答很不確定。其中認為家庭教育占18.92%、學?;顒诱?8.67%、課堂教學占14.17%、個人因素占28.33%、就業影響占11.25%、其它占1.42%。也就是說他們并不確定何種因素對他們的創新意識培養占據重要作用。雖然這些高校學生可能意識到創新是大學生應具備的重要能力,也普遍意識到創新對于將來的就業和生活意味著什么,但是在如何建立創新意識培養創造能力上,無所適從。
(二)對創新能力的調查
通過18道題對與創新能力相關的內容進行調查。調查顯示,47.42%的同學沒有參加過創新類的比賽,即使參加創新項目比賽也是為了評優(占被調查人數36.75%)。雖然他們知道參加創新活動對自己最大的益處是創新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占被調查人數52.25%),但同時他們也認為學生生活過于安逸,而使他們缺乏創新激情(占被調查人數34.9%)。以上數據充分說明,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參與行為之間的差距還很大,這種差距限制了他們創新能力的培養。意識不能付諸行動,這也是大學生目前的通病,也是理論和實踐脫節的實際體現。當代大學生雖然能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但在日常學習和生活缺乏實際行動、缺乏貫徹和實施的能力。
二、影響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因素
通過調查和對調查數據的初步分析可以發現,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之間具有很大的差異。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的這種差異呢?
(一)自身因素對大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培養的影響
1.擁有創新意識,卻不付諸行動。當被問到如果你的創新靈感不被大家認可,您還會繼續嗎?36.59%的學生選擇相信自己的想法,但不會再付諸行動。大學生普遍具有創新動機,對創新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由于學校等客觀條件的局限及學生自身不擅于創造和利用學校的現有條件,把創新意識的消失歸咎于外部氛圍,所以當被問到你認為要創新目前最缺乏的是什么?認為氛圍的影響占34.92%。30%的學生認為培養創新意識是件很困難的事情。57.17%的學生支持偶爾從多方面多途徑探討解決問題,50.17%的學生坦言影響自己提升創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自身不夠重視和自身綜合素質較差。
2.創新性思維的缺乏。隨著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理論知識和經驗的不斷積累,想象力逐漸豐富,邏輯思維能力逐漸提高??墒?,由于固有的定式思維的影響和知識面的限制而導致他們缺乏整合知識結構的能力,缺乏靈活性和全面性。33.5%的學生認為長期的學校應試教育使他們產生了定勢思維。
3.創新技能的缺失。31%的學生認為自己了解創新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在特定的條件下,會產生新穎的創造意識。但是缺乏創新技能,其中包括缺乏新信息的加工能力、手動操作能力以及掌握和運用創新技法的能力等等。上面談到過47.42%的同學沒有參加過創新類的比賽,即使創新項目比賽也是為了評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二)環境因素對大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培養的影響
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受到校園的文化生活的影響。校園文化在大學生創新精神培養過程中可以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44.5%以上的學生認為學校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選修課,開展各種學術講座、學術論壇或者學術科技成果展,豐富了學生知識,培養了學生創新能力。40.67%的學生對學校及學院的學術活動和學術氛圍滿意。這個數據說明校園文化環境是大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的動力。校園文化環境是創新能力培養以及推動高等教育改革的生命力所在。
三、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
對于大學生創新能力的調查,是為了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通從以上調查分析不難看出,高校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應當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創新教育理念的樹立
樹立創新理念需要持之以恒,這是一個從小學到大學乃至終身培養的過程,進入大學是素質教育的具體化和深入化階段。因此,在大學期間培養創新理念和能力要從過去傳統的傳授理論知識轉變為培養創新能力和創新實踐。教師也應當從過去的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在實際教學中正確引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理念,以尋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契機,使學生把過去學到的理論知識主動轉變為創新理念下的實際創新實踐,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思考過后解決實際問題。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發現創新的魅力,使他們今后持續地創新和實踐。大學教育應當更加注重個性的培養,對于有個性的學生,應充分發揮他們的個性和創造能力,并且要大力培養和發展其個性,并能帶動其他的同學開發和發揮自身的創新能力,使創新成為一種習慣,成為習慣形成以后的實踐向導。
(二)教學內容、方法與結構的調整
使用了多年的高校教材,已經遠遠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學生學到的知識進入社會后不能學以致用,新的知識和理念不能及時從書本上獲得,行動也相應滯后,教學內容和教材亟待改革。課程的設置應當緊跟時代步伐,加快引進新知識,增設新課程,優化教學設置、更新教學方法,專業課要加強基礎知識的同時,增加可供學生討論的內容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設具有創新意識的前沿的選修課程。專業設置應遵循“加強基礎、淡化專業”的思路、使學生在廣泛學習基礎、扎實基礎的同時,能夠在創新意識引領下擴大專業領域,并且擴展到交叉科學和邊緣科學知識的學習。50.17%的學生支持多途徑探討和解決問題,支持開放的教學模式和更新教材,說明這方面的改革和調整對學生創新意識的提高具有現實意義。
(三)教師隊伍創新意識化
教師一直是教育的主導者,是教育過程中的先驅和實踐者,教師的觀念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理念,只有教師的理念先進和創新,學生才會有意識地跟進和學習。作為指導者,教師必須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不斷充電,學習新知識,調整新結構,擴大知識范圍,提高知識層次。教師要保持思想觀念上的前瞻性,不斷提高實施創新教育的自覺性。大學的創新意識培養要從不斷深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及考試方法入手,只有教師具有了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才能帶動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四)樹立多元的學生創新觀
關鍵詞: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7-0069-02
一、引言
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質上是高校的一種人才培養方式,是社會實踐的一部分。在這項活動中,學生是主體,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開展學習與創新的實踐活動,它是提升大學生自身發展、實現自我價值的內在需要。人類的今天有賴于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更是一個國家持久發展的動力。
二、科技創新活動對大學生的現實意義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大學生的學習具有自主性的特點,自學能力是大學生必備的素質之一。大學擴招后,相當部分學生的基礎知識不夠扎實,欠缺學習主動性和正確的學習方法。筆者在指導大學生創新項目時發現,學生開始都挺茫然,有熱情,有想法,卻不知從何下手,怎樣去獲取更多的資料。而創新活動是一項復雜的實踐活動,不僅需要扎實的基礎知識還需要高端的專業技術,必然經歷大量的新知識學習、構思設想和實踐三個基本過程。在經過科技創新活動鍛煉之后,學生們在查閱文獻資料和專業書籍,分析、整理和收集資料的能力方面大大提高了,這是學習前沿科學知識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學生在整個創新科技活動過程中,就選題與開題、項目分析、實踐動手操作、撰寫科技文章以及申報專利等多方面都得到相應的鍛煉,為日后增強其創新實踐能力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2.培養大學生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現在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一定程度上會出現團隊意識不足、合作精神不夠的問題。科技創新活動的選題、申報、立項,都會與校外、校內多個部門與人事進行溝通,憑一己之力做好這些工作是不可能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在實施過程中,既應尊重并激發學生的個人創新意識,又需群策群力、團結協作,充分發揮集體智慧的力量,把科技活動做實做好。如何處理個人與創新團隊的關系是每個課題組成員都要面對的問題。現在社會用人單位,不僅僅看重學生個人知識是否全面、技能水平是高還是低,還特別看重該學生有沒有團隊合作精神,能不能與人良好溝通。經過科技活動的鍛煉,將大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與合作精神。
3.科技創新活動有力提升了大學生的科研、實踐動手能力。高校科技創新最好能接地氣,就是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將學校發展及當地的企業、市場結合起來,力求選題具有合理性和科學性。當前,國家設立一系列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平臺,如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全國大學生嵌入式系統競賽等,以及各省市及高校為層層選拔參加國家級比賽而設立的各種科技活動平臺。這些活動在社會上、在校園內,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支持。學生參加這些活動必須有設計作品才可以參賽。這就要求學生想盡一切辦法,親自動手做出模型或實體來。這促使學生去充分利用好學?,F有的實驗室儀器和設備,經常到企業、到市場尋求解決辦法。學生在反反復復地研究、制作過程中,動手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4.通過科技創新活動培養學生優秀的品質。首先,通過科技創新活動,學生逐漸培養正確的思考方法。其次,培養學生腳踏實地的科研精神,在科技活動中,來不得半點虛假,必須遵循自然界的自然規律,學生學習、積累經驗,追求創新活動的實用性、合理性和科學性。第三,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精神,科技創新活動中,學習、研究、動手操作等等,這些過程都是很辛苦的,甚至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會非??鄲?,且一般會經歷多次失敗,這就要求學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去應對。第四,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創新活動是群體的活動,研究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出去交流或比賽,學生為了維護集體榮譽感而頂住巨大的壓力,發揮自身應有的水平,為集體爭得榮譽。我校在每年的省級大賽中屢屢獲獎,學生們都特別自豪。
三、促進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良好發展的幾點建議
1.加大宣傳,準確定位,努力營造科技創新的學術氛圍。各高校辦學條件不同,培養目標也不同。在科研型的高校和教學型的高校,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機會及參加人數不可相比,實驗室的開放與利用,科技活動經費的支持,都不相同。通過宣傳各種形式的創新活動如競賽、講座,努力營造科技創新的學術氛圍,讓更多的學生和老師了解和認識科技創新活動對學生自身完善和對學風建設的積極影響,激發學生和老師的興趣,吸引他們積極加入創新團隊。高校應根據實際條件,結合當地發展需要,合理選題立項,最好能使科技創新活動的立項具有延續性。創新團隊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指導,為科技創新團隊配備德才兼備的老師,不斷提升創新的科技含量,使學生體會到課本上得來的知識終是淺,知識只有在應用中才能發揮效用。學生團隊應有梯隊建設發展的意識,對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施行分層教育培養,如一年級學生尚未學習專業基礎知識,可以進行興趣培養,加以引導;二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逐步介入課題活動,從認知、有興趣開始進入有思想、有目的的實質性實踐活動;三、四年級在專業知識較為完善的基礎上,開始進入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研究、開發,由此形成一個不斷更替、良性循環的創新團隊。
2.在現有實驗室條件下,建設科技創新基地。創新團隊活動需要一個固定的場所,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持,所以很有必要建立、建設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大學生創新基地,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發掘學生創新的潛能,最終達到人才培養的目的。創新基地既可以通過設立創新實踐學分等形式成為大學生的第二課堂,也可以組織各種科技競賽活動以逐步發展成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科技開發中心。全校實驗室都可以作為創新活動的一部分向學生開放。在創新基地,成立以相關主管領導組成的基地管理組織,負責對外聯系和宣傳工作,制定基地管理的規章制度,建設評審專家隊伍、指導教師隊伍和創新學生團隊。基地還應配備日常管理的專職人員。加大基地的硬件投入,爭取得到社會力量的支持建設,同時也對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學生給予經費上的支持。我校領導高度重視,針對專業學生的需要,分別建有兩個科技活動中心,分別由相關的兩個二級學院單獨管理,如果將來條件成熟,希望學校考慮整合兩個中心,形成一個綜合性質的科技創新基地,集中建設。
3.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為激發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對各類不同級別的創新設計和競賽設立一套規范、科學,行之有效的獎勵機制。如學生課程成績加分與減免、綜合測評、獎學金評定等采用不同的加權加分形式,以及綜合考慮指導教師如評職定崗各方面的考核方式方法等。獎勵機制是一把雙刃劍,利用得好,有助于創新科技動的良性發展,利用得不好、不合理,勢必打擊創新團隊的積極性,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將科技創新活動與學生學業成績與畢業就業聯系起來,是學校對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一種鼓勵和認可,對學校學風建設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學生可以看到科技創新活動給自己帶來的學習效益,將進一步激發他們參與科技實踐活動的熱情和興趣,對后續的學生起到一個榜樣的作用?,F我校對在競賽中取得成績的團隊中的成員采取的是物質獎勵和減免一門課程的考試的辦法,筆者認為后一條的合理性有待考量。對免試課程的性質是否有規定,是全部課程范圍內任選還是有條件的選擇?因為免試很可能會使學生學習免試課程的主動性、積極性受到影響,現學生挑選免試的課程往往不是其學得好的那門課程,而是專業知識難度較大的課程,這不利于學生自身知識系統性學習的完善需求,對學生個人反而是不利的,在同學中更沒有起到其應有的榜樣示范作用,更有可能產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學生享有特權的負面影響。而對參加創新活動的指導教師,希望學校在工作成績考核、工作量核算及評職定崗時給予適當地考慮,以此提高指導教師的積極性,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幫助。
四、結論
高校應為大學生科技活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使科技創新活動落到實處,充分滿足學生自主學習、創新學習的需要,不斷探索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和方法,進一步完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機制??萍紕撔禄顒訉Ω咝?、對社會都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對大學生個人自身能力的培養的意義不言而喻。
參考文獻:
[1]白強.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機制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2012,18(6).
[2]李曉寧,羅正祥,蔣寧,等.建立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大力開展創新教育[J].2006,25(10).
[3]蔡葦,余波,蘭偉,等.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7,(6).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式方法
【中圖分類號】G61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9-0013-01
1培養大學生創新素質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原有的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育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能適應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創新型人才,發展個性特長的需要。應試教育不能培養出富有創造性和綜合素質高的人才。因此應把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發展個性特長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去考慮,把協調發展上升為一種現代教育觀念。
2大學生創新素質發展的障礙因素
2.1側重于知識傳授,忽視能力的培養:高校目前的教學內容仍以傳授知識為主,教學方法仍以課堂講授為主。這種教學,學生學得較被動,學習積極性不高。
2.2專業課設置過細,限制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高校專業的設置,對培養高等專業性人才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專業的束縛與學生的壓力依然存在。專業范圍狹窄,專業的束縛對學生的創新也會產生諸多不利的影響。雖然近幾年許多高校增加了選修課和輔修課,但由于專業課任務繁重,大學生還是在本專業的狹窄范圍內活動,忽視了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以及相鄰學科的學習,影響了創新能力的培養。
2.3重視認知發展,忽視情感教育:大學教育普遍重視學生的認知發展,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方面起了較大作用,為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但同時卻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培養,忽視了最豐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將教育過程變成了枯燥的發展智力過程,這種過程對培養創新人才極為不利。
2.4心理失衡,阻礙了成才:創新人才應該是有理想、有抱負、有決心,勇于前進,并能有效地進行自我激勵的人。但某些學生由于所在高校不是自己的志愿學校而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學習上缺乏動力,沒有明確目標,專業思想不牢固,成才意識差,缺乏創造精神,這是成才的絆腳石。
3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決定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地位的重要因素。同志深刻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碧岣咔嗄甏髮W生創新能力尤其是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是當務之急,也已成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3.1持續積累扎實的基礎知識,是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根本。良好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是創新成果誕生的良好基點,開闊的視野是大學生進行創新活動條件。優秀的創新成果都是飽含科技含量的,沒有堅實的知識積累和深厚的知識底蘊,是不可能孕育出優良發明的。
3.2要營造活躍的創新校園文化氛圍。體現創新教育要求的新型校園文化建設本身就是一項重大的創新實踐活動,創新人才的成長需要有平等、信任、寬容、進取的氛圍,這些都可以通過有意識的校園文化建設體現在課外活動安排、物質和精神的校園環境、學生社會實踐中,并透過這些方面對學生的創新人格發展產生直接或間接的、有意識的或潛移默化的持久影響。一方面,要組織大學生營建自己的創新團體,以社團和學生宿舍、班級為重點,加大指導教師的指導力度,在引導學生開闊視野、培養興趣、實際動手能力等方面重點開拓和深入。另一方面,大學生本身也要主動參與創新活動中,要積極利用好大學里的各種硬軟件方面的環境資源,如圖書館、實驗室等,這些場所通常是培育和激發創新靈感的絕佳環境;同時,還應鼓勵大學生主動走出校門,參加社會調研,讓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社會實踐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并在實際活動中及時反饋,形成最后的成果。
3.3對傳統培養措施的改進與優化。在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方式方法上,學者們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措施。高等教育質量是學校中教師、學生和管理者三主體之間共同努力、相互促進的成果。大學應當為增進高等教育質量努力創造條件。在大學里,每一個人都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使自身興趣獲得優先培養,個性得到充分張揚,人性得以徹底解放。大學應當充滿著人和人的友愛、平等、團結和協作,大學生應當富有高尚的道德思想品質、崇高的人類同情心和人道主義精神,能夠相互幫助和學習、共同提高和進步。
3.4不斷探索新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導下,為實現特定的創新能力培養目標,而采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技術的組織形式以及評價與激勵機制的運行機制。目前高校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具體做法劃分為四種模式:教學實踐結合型培養模式、產學研結合型培養模式、依托科研項目型培養模式、“分層遞進式"培養模式。每一種培養模式,都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以及許多可供借鑒的經驗和必須吸取的教訓,各高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優勢和不足,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一種或者組合幾種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
3.5構建合理的評價和激勵機制。 合理的評價和激勵機制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在教育評價上,教師要改變以往把考試成績,通常是一次考試的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唯一的標準,建立一套綜合評價體系,將學生的考試成績、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實踐能力都納入評價體系中,進行綜合全面的考核和評價。其次,在激勵機制上,一方面要對師資隊伍及骨干力量以利益激勵,讓他們的創新成果得到社會承認和相應回報。另一方面,通過獎學金、創新基金、獎勵學分、創新學分、素質拓展學分等多種措施激勵學生開展創新活動,并為學生的創新活動提供經費支持便利以及導師專業輔導。 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直接關系到能否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需要教師在樹立創新教育意識的同時充分發揮好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謝安幫,高等教育學,2009
[2]高等教育心理學,伍新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