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0 14:47:22
序論:在您撰寫高中地理教學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高中地理 啟發教學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47
隨著高中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高中地理的教學方法得到全面的創新,更加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強調其自主思維和觀察能力的提高,注重學生是否善于運用地理知識解釋現實生活中的地理現象。由于教學目標的多維化,以及對學生能力的注重,地理教學方法也要及時有所改變,更加符合培養學生的教學要求。我認為,高中地理教學就要從教學方式以及教學內容的本質轉變入手,促進學生學習思維以及學習能力的創新與提升,對學生今后的持續發展產生好的影響。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論述高中地理教學方法的改進。
首先,啟發教學是新課改后高中地理教學方法的必要組成部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獨立自主思考問題能力的增強,讓其自主建構地理知識結構,促進其地理素養的快速提升。地理教學想要促進學生主觀能動思維能力的發展就需要開展啟發教學,這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是教師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知識接受背景,以學生的學習階段和學習效率為依據,從某一個知識點為切入口展開對學生的引導和激發,促進他們自主解決地理問題、獲得知識的過程。因此也是新課改后比較受教師歡迎的教學方法。但是在啟發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存在不少的問題,例如,教師啟發學生的過程過于生硬,導致學生產生被動思考的感覺,并沒有自主思考和探究的需求,實際上還沒有走出以往的灌輸教學模式。又或者,在啟發教學的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互動沒有形成,學生不能及時準確接受教師提供的有效信息和幫助,導致啟發教學難以順利進行。鑒于以上問題,我認為地理啟發教學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在啟發教學開展之前教師要做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就是啟發教學的第一步,教師對于教學的內容要進行深入了解和分類,對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每一章節之間的關聯性以及每一課里面的知識層次性都需要教師全面把握,只有這樣才可能在啟發教學的時候找準以哪一個知識點為導入來步步引導學生深入知識內部,最后自主掌握全部要點、把握重點、理解難點。例如,在學習地質災害一章的時候,包括地震和泥石流、山體滑坡等,這些地質災害與之前所學的大氣環境以及氣候災害等存在密切的聯系,教師開展啟發教學時就要做好完備的教學設計,找出地震與泥石流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在我國和全世界一些典型的多發地帶的范例,這樣在啟發教學的時候教師對整個教學內容能夠做全局的掌控,以氣候變化為切入點,繼而了解各種地質災害的發生原因、條件、影響等,從而確保學生自主掌握這一章的內容。
第二,啟發教學中教師必須和學生形成積極的互動教學關系,這是一種教學的氛圍營造,卻又不僅僅是學習氣氛好壞這么簡單,還是一直和諧的教與學的關系建構,這是開展啟發教學的必要因素,因為師生之間的配合和關系直接影響到啟發教學的成效。互動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在教師提出一個問題之后會積極思考,認真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這是實現啟發教學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要采取多種手段來實現與學生的互動,在互動中啟發學生,在啟發中使學生有所收獲,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完善地理思維能力。
例如,教師想要啟發學生思考我國東南沿海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形成原因的時候,教師如果直接拋出問題很明顯學生不一定會有積極性思考,很可能并不配合教師的啟發,而教師和學生形成互動的學習氛圍,以此帶動學生接受啟發教學的主動性,教學效率就會得到提高。例如,教師可以在講亞熱帶季風氣候之前先以梅雨發生季節和原因展開討論,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過程,并且及時給予合適的解答和引導,無形之中對學生展開啟發,促進他們自覺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完美實現啟發教學。
其次,實踐教學是高中地理教學方法的必要組成部分,實踐是把所學理論轉化為內在知識儲備的唯一途徑,也是地理課的最終旨歸,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全面發展的實踐型人才。實踐教學是教師在教學內容和活動中加入和學生生活相關的內容,為學生開展更加豐富完備的地理課堂,促進學生實踐意識的增強,提高學生的實踐素質。但是新課改后,實踐教學由于受到教學資源和教學理念的制約,很多地理教師仍然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成績上,忽視了其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也并不關注學生是否具備實踐的地理觀察、推理、歸納等實踐能力發展,導致實踐教學束之高閣。以下我簡要談一下如何推進高中地理的實踐教學。
第一,實踐教學需要教師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實踐,在對自然事物或者對實踐活動的觀察與體會中感受地理知識的應用方法。例如,教師組織學生就近選擇典型的地形地貌或者山川風物來進行實踐教學,在對這些現象和事物的觀察中讓學生使用地理學思維來進行現象分析,發覺本質,促進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的提高。
第二,地理課實際上還需要學生使用科學的實驗精神來進行思考,例如一些特殊的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以及大峽谷、死海的形成都和一些科學知識相關,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內容來開展實踐地理課,以足夠的材料來開展小型的模擬實驗,讓學生理解地理現象的形成過程,從而加深對某部分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實踐意識的高度發展。
第三,實踐教學離不開教師在教學內容中加入實踐內容,地理學習的過程中會經常涉及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例如一年四季太陽高度的變化,冬季的太陽高度比夏季的太陽高度小,這是為什么呢?教師聯系學生的實踐生活經歷進行知識的講述,會增強學生的實踐意識,這也是實踐教學的重要方法。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地理;教學手段
中圖分類號:G 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3-166-01
當前,不少學生抱怨高中地理難學、不容易學會,細究原因,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教學手段落后,教師不注重創新教育教學方式,理念陳舊,教學方法無趣,造成了學生內心深處排斥地理,掌握地理教學知識費時費勁[1];另一部分是學生沒有認識到學習地理的重要性和差異性,認為學地理難學,也認為學地理沒用,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信心。新課標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教師要適應新的要求,需要重新定位,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面和教學技能,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研究新形勢下的多樣化學習思維和模式,幫助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和技能。
一、設置教學目標,明確學習內容
課程目標又分教師教學目標和學生學習目標兩種。教師通過預期的設計要讓學生明白通過教學將會達到什么樣的學習效果。教師在設計教案中要花功夫,整個學習的流程、活動的設計、數據的應用、信息的播放、問題的設置等都要經過思考,明確編寫的目的性。在講授下節課前,可先將學習目標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后的預習中先了解,在課堂講授后可以檢查學習目標,這樣的導向性學習和總結性小結可讓學生在學習中也能有的放矢。學案中給出的學習目標,應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師可設置懸念、布置問題、捕捉生活常識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引出目標,引導學生進行針對性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信息化的發展使得多媒體教學成為現實,影音播放、動畫模擬等多媒體技術對教學活動有著很好的輔助作用,可以成為教師的好幫手。在教學中可借助地理模型、地球儀、地理掛圖等直觀教具,尤其可借助投影、電視錄像、幻燈片等手段,把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形象、直觀地掌握地理知識,同時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人類活動帶來的環境問題”時,可以播放《汶川大地震》紀實片段,從地震災情、地震搶險、地震救援、地震賑災幾個大層面,點面線體“四位一體”結合,配以音樂與聲情并茂的解說,營造濃郁的氛圍。相信學生看完片段后不少人已經淚流滿面,在這種情況下導入課程,相信學生能大大地激發自身的愛國情懷,進而再教學生地震的逃生技能,相信這樣的課程會讓學生終身難忘。
新課改的背景,認為教師在教學中要緊緊扣住教學目標,以此為依據創設情境。一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啟發學生思維,鼓勵學生勇于創新,培養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問題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習地理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學“世界自然帶分布規律”時,師生共繪“理想大陸自然帶模式圖”,邊講邊引導讀圖,設疑問難:①低緯度或高緯度地區為何緯度地帶性明顯?②亞寒帶針葉林帶、苔原帶為何在南半球相同緯度沒有分布?屬何種分布規律?③中緯地區為何經度地帶性明顯?④熱帶雨林帶為何在大陸東岸向高緯延伸?[1]教師在設問的時候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思維,鼓勵并引導學生多看書、多構思、多畫圖,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啟發和點撥,讓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展開學習,并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相關的問題。
三、師生齊動手,演示地理模型提高效率
地理教師只有不斷地追求地理教學藝術,不斷地創新,不斷地突破常規,不斷地突破自己,才能形成自己成熟的地理教學風格。而成熟的地理教學風格的最重要標志、最本質的特色是它的獨特性。獨特是風格的生命,而這種獨特性充分展示了教師的創造才能和智慧。
一、注意地理概念的理解
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首先是從概念入手的。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規律的關鍵。高中地理學科知識綜合性較強、涉及面較廣,課本中出現的概念多,特別是地理術語和地理名詞多,學生掌握和記憶的難度大。這就需要老師很大的幫助,在教學方法上要靈活,對一些很抽象的概念,可帶領學生到學校外實地考察,先觀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綜合、分析。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形成概念的內涵。如學習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這一概念時,帶學生觀察校園里的樟樹、山茶樹、玉蘭樹等,并與梧桐樹、柳樹、水杉樹比較,了解到前面這三種樹木的葉子性質、有光澤、呈橢圓形,并且終年常綠?!俺>G闊葉”為它們共同特有屬性。它們都是典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樹,由這些樹木構成的森林即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再讓學生自己分析梧桐樹、楓樹、馬尾松是不是常綠闊葉樹?學生馬上會回答:梧桐樹、楓樹是落葉闊葉樹;馬尾松常綠而不是闊葉。這樣,學生對常綠闊葉林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
通過靈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很容易理解地理中涉及的概念、名詞,為課本內容的理解打下基礎。
二、教學應以直觀為宜
地理教學中,應該注重教學的直觀性。因為學生對于抽象的內容總是很難理解和掌握。我們可以使地圖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具體感知與抽象相結合,為學生感知理解和記憶知識創造良好的條件,降低教學的難度,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1 教學形象化。把書本中抽象的概念、原理用板圖形象地表示,學生很容易理解記憶。如電子工業布局除了取決條件知識和技術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交通條件,教師通過畫板圖,學生就能在空間分布上進一步理解掌握。
2 教學動態化。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往往是靜態的,學生看不到摸不著,感性較差,教師通過用箭頭邊講邊繪就能非常直觀地反映變化趨向等問題,學生一目了然。如世界主要工業布局趨向等。
3 教學刪繁就簡化。教材中很多知識的闡述用了大量篇幅,繁瑣而零碎,學生學習時無從著手,茫然不知所措。教師可以把教材中冗長的文字描述化為簡明的圖像,這樣,不僅更能說明某一地理事物的特征、成因、分布規律和因果關系,而且也利于學生記憶掌握,課本幾頁書,只記一幅圖。如教材對城市環境和城市化問題用了很長的文字闡述,假若把它簡化成圖,那么城市生態系統的特殊性以及由此產生的城市化問題就簡單明了了,極大地方便了學生學習與記憶。
三、充分欣賞學生優點
學生是喜歡受到表揚的,世界上沒有什么比表揚學生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了?!盀榱嗣恳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尤其要注意贊賞那些智力一般,成績一般,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這樣做,會有不少驚喜的發現。我們老師不要吝嗇你的表場,學生的心靈是純潔透明的,天真爛漫的,十分在乎老師那本來就不多的表揚,而傷心于老師的批評與指責。我們要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努力作學生智能的催化劑。
四、教學中要注重實效
對于新課程教學理念的理解和運用,要把握其實質,要神似而不能僅僅是形似。實效的做法就是要創新教學方法涉及教師如何教,其本質是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學方法創新應注意創設課堂情境。教師可直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進行情境導入,或是根據課堂學習內容創設一個情境,或是利用生活中的具體事例進行情境導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如何利用有利因素創設情境,營造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是使地理課堂妙趣橫生的前提。地理是一門與社會現象緊密聯系的學科,如講《大氣環境保護》中溫室氣體增加、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與保護、酸雨危害及其防治時,可分別出示一幅漫畫,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興趣,讓其自己總結各種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和影響,再根據產生的原因找出解決的措施。學生在生動的漫畫中,加深了對知識的記憶,從而掌握了知識,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落到實處。
五、培養多渠道獲取知識的能力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方法;觀念;環境;資源;手段;能動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新課改的新要求使高中地理課教學時間緊任務重的問題進一步突顯。如何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增強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吸引學生選擇地理學科是擺在地理課教師面前的一個難題。目前,全國各地的教育界同仁們在各科的教學中都進行著大量的創新教學的探索和嘗試,我作為一名地理課教師在認真學習來自各地的先進經驗的基礎上,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嘗試。本文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點想法。
一、教師要樹立新的教育教學觀念
根據教育部制定的新課程標準,地理課教學的目的就是從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成長需要出發,重視和加強地理技能教育,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分析新課標注重學生思維、情感和行為方式的培養活動組織的要求,地理課教師的教學活動組織一定要有問題意識,必須大膽設計課堂教學改革方案,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其創新精神,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使學生感到地理課有趣、有理、有用,使他們快樂地學習地理課,并且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所提高。高中地理課的科學性比較強,因此教師講課的過程中非常注意以教材為主,把科學性和趣味性統一起來。當然科學性和趣味性主次要分清,科學性是基礎,要把趣味性寓于科學性之中。
二、教師要創設輕松自由的課堂環境
在地理課教學中,我們要善于選擇一些學生特別感興趣的內容來講,比如,一些社會熱點話題引入課堂,采用小組探究的學習方式,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三環節教學法,由每個小組選出代表按順序發言,這種全體參與、代表發言的形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激情。也可以采用一些輔助手段,如隨意采訪、自由闡述,運用一切方法去提倡學生參與教學,力求把那些不喜歡學政治的學生吸引過來。雖然地理學科的實踐性強,方方面面很多,但是要培養合格的社會建設者,一定得學好地理,所以教師一定要想辦法,把那些生硬的理論形象化,讓自己的教學語言多樣化,用鮮活的情境設置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用積極愉快的情感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教師學無止境,整合其他有效的教學資源
以往的教學中,教師視教材為經典,為權威,教學時嚴格地按照教學大綱進行,不敢越雷池半步。學生課堂上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也是教材。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國的距離越來越小,人們的視野更為開闊,獲取知識的渠道更加多樣化,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教材上的知識與信息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F代教育理論提出:學習有著更為廣闊的空間,學習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們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它只是眾多的資源中的一種,是我們教學的主要依據。在教學時我們要以教材為主,以其他資源為主,要將社會熱點問題、社會關注的話題和國際時事引入我們的教學,讓學生身在課堂,心系社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以開拓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生活。
四、教師要學習,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在現代地理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體現地理教學的開放性,要把一些抽象的理論,講解得較為生動透徹,除使用上述必要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外,教師還應當注重教學情景的創設,通過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或者是照片、圖片、掛圖等生動形象且直觀的教學手段,或者也可以通過師生的講述,把學生帶入某種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學生有如身臨其景其境:通過這種情感渲染和傳達,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對知識的詮釋和理解,免去了生澀與呆板,也達到使學生學會對知識活學活用的目的。
五、平時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和尊重
在教學過程中受到激勵的學生學習勁頭足,學習成績不斷提高;而缺乏激勵的學生,學習沒有勁頭,學習成績有下降趨勢。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舍得給學生用微笑、褒揚的詞語,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讓學生體會到成功,享受到尊重?,F代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絕對權威,而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服務者和共同學習進步著。教師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服務的對象是學生,提供給學生的應該是優質的服務,而優質服務的前提就是學會尊重學生。那種長期凌駕于學生之上的“師道尊嚴”思想,必須徹底摒棄。所以我們應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地理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在課堂活動中體會尊重、體會傾聽,民主地參與地理教學活動。
六、教師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一、激發學生帶著興趣走進“課堂”
1.以內在的“情”感化學生,以情激趣。
(1)教態表情。
教師的教態要自然、適度、得體,包括和藹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適當的手勢等,流露出真摯、親切的感情,學生受到這種情感的體驗,就會進入情感交融的世界,從而啟迪智慧,開發潛能。
(2)語言傳情。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智力勞動效率。”教師的語言是教與學的紐帶,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語言表達清晰、準確、幽默的教師,講起課來深入淺出,妙趣橫生,往往能通過聲情并茂的語言表現教材的喜怒哀樂,引導學生體驗情景,感知形象,使學生不僅切實感受到所學知識的價值和意義,而且對教師產生欽佩之情,從而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極大的興趣,使學生享受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語言美。地理教學涉及大量的地理事象,因此,教師形象生動、幽默風趣的語言,會使學生眼前浮現出各種事物的真實表象,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而且能使所學的知識記憶牢固,久久難以忘懷。
(3)以情動情。
研究表明,善于與學生交流,關注并理解學生的情感與需要,與學生建立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關系的教師,更容易與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教學過程中,深入了解某個學生,對“情感障礙”作細致的疏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特別是對基礎薄弱的學生,決不能動輒批評,而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拉近師生的距離,感受他們的情感體驗,滿足他們的安全感和歸屬感的需要。
(4)評價激情。
中學生處在世界觀形成的階段,對外界的刺激特別敏感,尤其是高焦慮的學生過分關注教師對其成績和行為的反應,評價對他們的學習情感起調控作用。若學生在學習中得到中肯的正面的評價,其內在價值得到外界的承認,自尊心和自信心就會增強,同時也激發他們向更高目標追求的動機。對回答好的學生應充分肯定,對回答不完整的學生則應用激勵性的語言進行評價;對回答錯誤的學生不要完全否定,應用積極有效的評價方法,捕捉每個學生的亮點,降低他們的焦慮和恐懼程度。
2.創外部的“境”激發學生,以境促情。
(1)活動創設情境。
如課前地理信息會,課后的辯論、地理角等是創設情境的有效方法,通過一系列的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的合作協調能力。
(2)媒體營造情境。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從不同的信息渠道剪輯、下載和制作一些圖文并茂、視聽結合的課件,以期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交際情境,激起學生情感的交融和思維的浪花。
(3)音樂烘托情境。
一曲感人的音樂、優美柔和、扣人心弦的旋律能觸發強烈的情感,在人的心靈深處掀起共鳴的波瀾。在地理教學中適當穿插地理歌曲,可用來調節學生的緊張情緒,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陶冶學生的人文和美學情操。
(4)表演創造情景。
課堂不應死氣沉沉,而應是個生動活撥的交流場所,角色扮演可以把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愿望、體驗緊密相連,創設真正的學習情境。復習中,教師指導學生熟記重要經緯線穿過的地形區、海洋、國家及城市,從而準確地定位。我們還以10°―20°度為單位劃分區域,提問地區地理特征,這樣既讓學生熟悉了區域圖,又訓練了學生的答題能力,一舉兩得。
二、鞏固基礎知識,構建腦圖
高考地理試題往往以教材外某一事件或某一區域為載體,但答案卻在教材之內,所以,拿到題后,我們要將試題所考內容迅速與教材的具體單元章節相對應,看命題者到底要考察哪一部分內容,這樣總的方向便能把握住。而要達到這一點就必須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對課文比較熟悉。在學自然地理時,理解的東西會多一些,所以學習這一部分時要多思考,熟練地掌握原理,真正地會用原理。對于人文地理,記憶內容較多,學生一定要把常用的課文原話多背幾遍,因為高考答案往往就是這些句子。在讀課文時,學生要理出課文線索,不能迷迷糊糊、云里霧里、沒有效果,要爭取每一遍都能發現一些以前沒有注意到的更細的東西。
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地理考試更離不開地圖,在某種意義上,地圖可以稱得上是地理的靈魂。地理內容紛繁復雜,但幾乎所有的地理知識都源于它在相關圖上的位置。所以,我們要重視構建“腦圖”,把每幅圖都印在腦中。如“地球運動”、“大氣分層”、“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國家位置”、“鐵路干線”、“工業中心”,等等??荚嚥煌夂踹@些,若腦中有圖,考試還用怕嗎?
在這里要強調一下“區域切割圖”,近年來高考往往從微觀入手,以某地的切割圖為載體考察知識點。
三、采用各種現代教學手段,變難為易
地理教學中有很多的重要地理現象和地理過程是比較抽象的,看不見也摸不著,教師也很難講清,學生也難以理解,一堂課下來,教師口干舌燥,學生云里霧里,這樣的課堂怎么會活起來?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變難為易,增強效果。
1.充分利用教具的直觀性和“小”的特點,把地理事物或現象置于學生的視覺感知范圍內,形成表象,促進空間想象能力的形成。
如:很多學生反映:對“時區”和“區時”感到難學,難掌握,特別是在鐘點不變的情況下:“自東十二區向東進入西十二區,日期要減去一天”,從“西向東越過日界線,日期要減去一天”,“自西十二區向西進入東十二區,日期要增加一天”,從“東向西越過日界線,日期要增加一天”這四句話,難以理解,甚至認為這四句話有錯誤。這時,教師和學生們一起利用一本書自制教具,將書本分開,裝訂線表示本初子午線,封面表示東十二個時區,封底表示西十二個時區,將書本合為圓柱,合攏的交界處的經度就是180,即理想日界線。將合攏的部分面對學生,這樣,學生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理解東十二區在180經線的西面,西十二區在180經線的東面,形象地看到從東向西和從西向東是怎么回事。學生便不會被抽象的知識弄得頭昏腦脹,問題不再是問題,難點如此容易突破,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自信心,使課堂氣氛大為活躍。
教學方法是受教育目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特征制約的,并為實現教育目的和傳授教學內容服務。教學方法的種類多樣,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我認為常用的教學方法應是“講讀練”。即指“講、讀、練綜合運用”的方法。這種方法的最大優點在于可以將“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閱讀指導法”、“練習法”等各種教學方法的功能分別發揮到講、讀、練各個環節中去,發揮出它們的綜合效力。這種方法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眼、耳、口、手、腦等感覺或思維器官,激發學生的注意力及興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的心理活動處于主動、活躍的狀態,進而有效地達到教育目的。
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
所謂教學手段是指“為了實現預期的教學目的。教師和學生用來進行教學活動,作用于教學的教育對象的信息的、精神的、物質的形態和力量的總和”。地理直觀教學手段主要有:地圖的運用、地理略圖的描繪、地理圖片的運用、地理標本和模型的利用、地理素描和漫畫及地理圖表的繪制,還有現代教學手段中的幻燈、電視片、電影片等。
在地理教學中應用各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開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幫助學生克服知識和心理障礙(如不重視,耽心學不好、怕困難),理解和掌握教材,對提高學習好的自信心和積極性有巨大作用。
三、生動而豐富的教學語言
教師的教學語言是指老師在完成教學任務時,使用語言作為工具和學生交往,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教師以“舌耕為業”,總是憑借一定的語言去“傳道、授業、解惑”。所以,地理教學無論采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都要求教師用生動的語言去表達。地理教師課堂語言是否生動,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教師生動而風趣的教學語言,在取得教學的成功方面,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首先,有利于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其次,有利于突破難點,增強學好的自信心。在運用各種地理教具和直觀手段時,都需要伴隨教師的生動語言。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師的直觀描述,也是一種直觀的方法。通過教師的生動描述,給學生創設一種意想中的環境,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深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這樣不僅突破了知識上的難點,而且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
對語文教學質量的探討
霍瑞華
一、加負永遠是失敗之舉
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難度之間不存在任何關系,而且無“質”的保障的“量”的疊加,并不能導致“質”的飛躍;另外,提升難度并不能穩固知識的基礎。因為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有天壤之別,其內容、要求、目的、運用方式、知識結構都要求教師注目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懂、悟、聯、用——即明白原理、理解體驗、聯系聯想、遷移運用,而語文學習中,“懂”“悟”的極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比擬的,是必須讓學生首先達到的目標,學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師可以代勞的,也不是通過考試就能辦到的。據此可見,小學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于頻繁的無休止的也將是無益的考查考試上了。
二、讓學生擁有成就感
教師需要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復習、消化吸收、補充整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正確之舉是盡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于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復習。
關鍵詞:高中地理 教學
自課程改革實施以后,對于高中階段的教學工作產生了深刻影響,以往的教學出發點主要是為了讓學生獲得好的成績,以應試為第一目的.新的課程則更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體現了教育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也體現了新時期和諧社會建設的新風貌。作為堅持在教學工作第一線的地理老師則是新課程改革的具體執行者,他們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的轉變直接決定課程改革能否落到實處,改革以往地理課程的教學弊端,探索新時期教學方法的新路子,是擺在地理老師們面前的一個嶄新課題。
一、轉變教學理念,做學習型教師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地理教學也需要進行不斷的改革。作為高中地理教師,首先應轉變教學理念。一是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F在的地理教學不再僅僅依靠于教材上的知識,更加注重地理知識的綜合性和發展性。在教學過程中,臨時性生成的內容越來越多。因此,高中地理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不斷加強專業知識和綜合素養的學習,以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做學習型的地理教師。二是加強對現代信息教育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整合。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充分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手段,不斷提高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水平。因此,教師應加強對現代多媒體教育技術的學習,掌握相關的技術,以便于在教學中靈活運用,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效果。
二、地理語言要通俗易住,并帶有幽默性
高中地理,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對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在地理實驗當中,有很多有趣的東西,如種花、養鳥等,這些內容和我們生活實際情況有著很大的聯系,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地理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靈感,具有不可估計的作用。地理課堂的老師應充分應用這些典型實驗來讓學生來動手、來操作,讓學生在地理實驗當中去體驗、去體會,把自己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
由于地理環境的復雜性、多樣性以及人類認識的有限性,故教材對于一些地理現象、規律的描述還采用模糊語言。如教材中“至于太陽系以外的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高級智慧的生物,科學家正在探索之中”“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發生在地殼比較活躍的地帶”,這里的“大多”“是否”都屬模糊語言。教師授課中如忽視了,就會誤導了學生,失去了教材及教學過程中的嚴密和科學性。分析圖表的語言要指明空間、順序、范圍,引導學生讀與析。
三、開創生動活潑的教學新方法
1、通過實踐帶動書本學習的方法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其思維品質和綜合素質各異,不能也無法用一種統一的模式去教育和培養他們。教學活動的目標指向僅僅是預設性目標,已無法與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相適應,而應該將預設性目標和生成性目標相結合,達到教學共性和個性的共鳴與和諧共存。
這種理念要從“文本式”走向“實踐式”。如在高中“長江三峽工程”的教學中,我通過“問題激趣法“展開教學:“長江三峽知多少?.,學生紛紛從自己的知識儲備中搜尋答案,待引出“可以大量地發電~、進行大規模的移民,“、影響到中華鱷、白暨豚的生存環境”等話題后,再根據問題的難度大小依序認識“長江三峽工程的意義和作用”“、百萬移民及其安置’“、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和名勝古跡的影響及對策”等教材內容。整個教學過程是通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將內容自然分成若干個小問題逐步展開,在看書、查資料和相互討論的過程中,化解了難點和重點.并通過師生的辯論和相互補充,極大地豐富了對長江三峽工程的認識。
2、把考試難點融人到日常教學中的方法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該考慮到地理知識與社會生活和環境的密切聯系。要讓學生在完成作業中發揮潛能、展現白我。我校多年來始終堅持組織學生進行大文科技活動和野外地質地貌考察活動。高一年級的學生在學習完教材的相關內容后,都有天文觀測和外出考察的作業。把學生帶人大自然,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嶄新的場景。曾有一位學生在《地理野外考察實習報告》中這樣寫道:“在太湖大橋3號橋南的公路西側,可以隱約看到地殼運動的結果背斜、向斜和斷層。它們初石與課本上所畫的相差甚遠,經過仔細觀察和老師的指點,最終還是辨認了出來”。學生獲得了與課堂上、書本上完全不同的體驗。在組織學生進行天文觀測時,要求學生對天文望遠鏡視域中的大行星(如木星和土星)進行識別和特征描述,學生感到所看到的情況與教材或天文圖冊上的景象有差別。于是,可引導學生根據光環、表面條紋和大紅斑、衛星等特征綜合分析,同時要努力避開干擾(如大氣不穩定而使得視域中的天體有晃動感)。在觀測過程中學生表現出空前的熱情,體驗到了“發現”的喜悅。
3、通過解決出錯,引導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
地理課堂教學上的錯誤,生成于教學過程和課后作業中,教師和學生對它的處理,往往停留在找錯、糾錯和改錯的簡單層面上,往往忽視了它的其他作用。實際上它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值得教師珍惜它并努力探索它的多種功能。 如高中學生在學習“熱力環流”知識,特別是熱力環流的方向,以及近地面冷熱變化后垂直方向上氣壓高低的比較,學生總有問題出現。為此,可在學生的“錯”上做文章,教學采用“三步法”。第一步,運用簡單的Flas邊演繹邊講解。第二步,設定近地面“熱一冷一熱”三點.由學生畫圖完成:標出近地面和高空的氣壓高低、氣流流動方向和等壓線的彎曲狀況。然后根據學生完成情況找出典型錯誤.由師生共同予以糾正。第三步,通過變式圖設疑,檢測學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這樣的教學不僅使學生掌握了難點,還通過思維變通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鄭剛.高中地理教育教學創新現之我見[J].才智,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