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0 14:47:12
序論:在您撰寫歐姆定律的文字表達式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 《電工基礎》滲透習題意識
在《電工基礎》教學中滲透“習題意識”,是指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按知識的系統性、規律性,有目的、有意識地結合教材內容,適當編制習題讓學生去解答,克服做題的盲目性、隨意性,使教學趨向量化和定向化。同時,在《電工基礎》教學中滲透“習題意識”,也能有效增強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筆者多年來一直擔任計算機對口單招班《電工基礎》課程教學和高三復習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經過總結和提煉,認為在《電工基礎》課程中滲透“習題意識”應切實從下列三個方面去做。
一、講清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的同時,注意滲透“習題意識”
對于基本概念,一般都應使學生理解它的含義,了解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如在講授“電壓和電位”的概念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兩者之間的關系,理解電壓的“絕對性”,即電路中兩點之間的電壓與所選擇的參考點無關;理解電位的“相對性”,即電路中某點的電位取決于所選擇的參考點,參考點改變,該點的電位也隨之改變。在講清這些概念的同時,教師應及時設計一些習題讓學生思考,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討論某電路中A、B兩點之間的電壓(分別選擇A點和B點作為參考點),驗證A、B兩點之間電壓的“絕對性”;討論該電路中A、B兩點的電位(分別選擇A點和B點作為參考點),驗證A、B兩點電位的“相對性”。
對于基本定律,在講解時教師應注意通過實例、實驗和分析推理過程引出,應使學生掌握基本定律的表達式(包括文字表達和數字表達式)和適用范圍。如在講授“部分電路歐姆定律”時,筆者要求學生理解該定律的文字表達:“通過電阻的電流與加在它兩端的電壓成正比”;掌握該定律的數學表達式I=U/R。在理解和運用該定律時學生要注意以下幾點:①R、U、I必須屬于同一段電路;②不可把三個量間的因果關系與數量上的聯系混為一談:從電流形成條件的角度來分析,導體兩端存在的電壓是因,而導體中形成電流是果。歐姆定律揭示了由導體兩端電壓決定導體中電流的規律性。U、I之間的這種聯系是因果關系。在運用歐姆定律來解決具體問題時,已知三個量中的任意兩個量,即可求出第三個量。這僅僅是利用了三個量之間數量上的聯系。③運用歐姆定律計算電阻時,即R=U/I。這僅僅意味著利用加在電阻兩端的電壓和流過電阻的電流來量度電阻的大小,而絕不意味著電阻是由電壓和電流的大小決定。無論加在電阻R兩端的電壓取何值,電壓U和相應的電流I的比值總是不變的。這時,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些判斷題和選擇題,通過習題來鞏固該定律,辨析相關的表述。
因此,教師在傳授電工基礎知識時,要探索處理問題的方法,理清研究的思路,注意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應按知識重點、學生的知識水平及知識的“轉化”規律,編選一些有利于鞏固知識、掌握知識的基本練習題。這些習題,盡可能包括計算題、問答題(所學知識定向說明和解釋電現象的題目)、選擇題(目的性較強的題目)、證明題、思考討論題和引申題等。
二、選好習題,上好習題課,通過例題滲透“習題意識”
題目的選擇直接影響習題課的質量。教師必須精心選題,習題的選編要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概念和知識的理解,以及對解題方法的掌握,通過例題的講解和作業題的練習,達到明確概念、掌握方法、啟迪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因此,在選擇電工基礎習題時,教師要注意目的性、典型性、延伸性、針對性和綜合性。習題教學是將知識轉化成能力的過程,在習題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采用“多變、多析、多問、多解”的導向法?!岸嘧儭本褪菍σ坏李}改變敘述方式、增減或隱蔽條件,增設“干擾量”或“比較量”,進行縱變、橫變、縱橫變,讓學生在分析、比較和判斷中拓寬思路?!岸辔觥?就是讓學生對一道題從不同角度入手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多問”,就是對一道題從不同角度提問,使原題“開花”形成程序題,這樣做既可以拓寬思路,又可以使學生把知識學活。“多解”,就是對同一題從不同角度啟發、誘導,讓學生用多種方法去解答。這樣做不但可以發展學生思維,而且可以讓學生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可見,在習題教學中通過“四多”導向有助于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教師應通過講例題滲透“習題意識”,讓學生注重習題的變通性,強化對問題的多維思考,以便充分發揮例題的示范、開發、導向等功能。
三、搞好復習,以“考”代“練”,強化“習題意識”
復習是電工基礎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復習的本身就滲透著提高。復習的重點應放在系統地掌握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上,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教師努力從如下三方面去做,才能實現復習所要達到的目標。
1.在概念和規律的復習中,教師要向學生介紹知識結構,注重挖掘知識的內在聯系,搞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務必使學生把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立體化。
2.教師應結合各知識點編選習題,對典型題深入剖解,解題強調“四多”,即“多變、多析、多問、多解”,使學生通過解典型題,達到觸類旁通的學習效果。
3.教師要搞好訓練,精選題目,以“考”代“練”,單元過關?!熬殹笔顷P鍵,“考”是手段。為此,教師要注重理解能力的考查,進行鑒定性測試、形式性測試和總結性測試,在形成性測試后,及時進行反饋、矯正、補缺、提高。同時,教師要瞄準對口高考試題的題型和考查方向,強化規定時間內的仿真適應性做題訓練,從而提高學生做題效率,強化“習題意識”。
從上述幾個方面可見,在電工基礎教學中巧妙滲透“習題意識”是符合教學規律的,它與搞“題海戰術”截然不同。滲透“習題意識”跟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是有機的結合,它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中。這個過程是一個以“用”促“學”,學用結合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巧妙設計習題(或題組),能給學生提供一個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實習”場所,有效地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轉化”效率。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以習題代課本,因為習題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體現知識的點,體現不了知識的面,但習題有導向作用,所以教師對習題的選編要緊緊圍繞掌握知識、發展智能這兩個基本點,使習題有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人教版新教材《物理》選修3-1第二章第六節中電阻定律的編排確實是無違初衷。為了讓學生能容易理解和掌握電阻定律,教材編置了兩個探究實驗:1. 探究導體電阻與其影響因素的定量關系;2. 探究導體電阻與材料的關系。兩個探究以第一個為主要,它得出的數據正確并準確時,定律的架構就已經在學生的頭腦中搭建并確立起來;再通過探究實驗2的測量比較得出表達式中的比例常數,從而導出電阻定律及表達式。
由于配課實驗欠缺科學性,誤導了任課教師,致使新課材使用以來,該節課時上課的效果欠佳。究其原因應為:探究實驗1的定位欠缺科學依據,也就是說單純用電壓表不可能直測導體電阻;用比較的方法也不可能比出電阻與其影響因素的定量關系。因此,課堂上想用配課實驗提供的裝置,按照實驗的定位完成電阻與影響其因素的定量關系是不可能的;只能用直測電壓比較量值來引導學生從定性方面認識和掌握導體電阻與長度及截面的比例關系?;蛘撸瑥牧硪唤嵌葋砜?,能按示圖裝置多個電阻線串聯的大規模裝置,設定按歐姆定律定量解釋――整個串聯外電路的電流強度相等,由于電源的不穩定性等系統原因,也不可能得到電阻與影響其因素的定量關系。再者,按《教師用書》中提供的方案,讓學生參與,達到探究的目標,由于儀表內阻的因素及其他人為的原因,也不能實現定量分析(以下是相關實驗過程及實測數值)。
實驗(1),按下圖,以電阻定律演示器(T2359),演示電表(T0401)1臺,低壓電源(T1201或1201-1)1臺,滑動變阻器(T2354-1.50Ω,1A)一個,連接電路(說明: A、B、C為同規格的鎳鉻絲,D為同規格的鐵絲),完成演示實驗。
1. 導體的電阻和長度的關系。
(1)測量取值:電源是直流2伏檔,調節滑動變阻器,使A~D的兩端接近2伏,改變鎳鉻絲的長度,取值。
(2)列表
(3)作圖
從圖像出現的偏差可以看出:測量過程中,電壓出現波動不可預知,也不可能調整使其始終保持一定量值不變,所以出現測量值的誤差。
2. 導體的電阻與截面的關系。
用連接片把其中兩條鎳鉻絲并接起來,保持原來的串聯電路。此時,長度同樣1m,截面面積是原來的兩倍。再進行測量,結果由于儀表內阻標準的問題,加上表頭的最小量值為1伏,表針滿度偏轉,得不到測量數據。
結論:只能理論解釋。
幾年來,由于教材是新課程配備的教本,其權威效應可想而知;每到課期,任課教師都要求按照教材提供規格準備實驗裝置,并期望以定量方式來完成電阻定律的授課過程,結果總是事與愿違。
本人認為,該節課時的配課實驗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問題,可以不予以采用??梢粤磉x用《高中物理實驗大全》推介的間接測量法――“伏安法測電阻”來完成引導教學過程。其效果眾所周知,并且此演示實驗真正實現定量確立定律的不同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既簡潔又明了,也不乏學生參與探究的環節。
實驗(2),器材:電阻定律演示器(T2359),演示電表(J0401)2臺,低壓電源(J120或J1201-1)1臺,滑動變阻器(J2354-4,50Ω,3A)1個,單刀開關等。
方法:
1. 導體電阻跟長度的關系(鎳鉻絲),始終保持電壓為2伏不變,改變長度,測得:
明確立論:證明R與L成正比。
作圖(如下圖)
2. 跟截面面積的關系。
用連接片把鎳鉻絲并聯起來接入電路,長為1m,截面面積為原來的兩倍,保持電壓2伏不變。
測得:
比較并明確立論:R與S成反比。
3. 金屬導體的電阻跟材料的關系。
方法同上(注意:銅線的良導性能),A用0~5A,電壓要求小于0.45V。測出量值,列表如下:
明確立論:長度及截面面積均相同的金屬導體,因材料不同,其電阻也不相同。
人教版新教材《物理》選修3-1第二章第六節中電阻定律的編排確實是無違初衷。為了讓學生能容易理解和掌握電阻定律,教材編置了兩個探究實驗:1. 探究導體電阻與其影響因素的定量關系;2. 探究導體電阻與材料的關系。兩個探究以第一個為主要,它得出的數據正確并準確時,定律的架構就已經在學生的頭腦中搭建并確立起來;再通過探究實驗2的測量比較得出表達式中的比例常數,從而導出電阻定律及表達式。
由于配課實驗欠缺科學性,誤導了任課教師,致使新課材使用以來,該節課時上課的效果欠佳。究其原因應為:探究實驗1的定位欠缺科學依據,也就是說單純用電壓表不可能直測導體電阻;用比較的方法也不可能比出電阻與其影響因素的定量關系。因此,課堂上想用配課實驗提供的裝置,按照實驗的定位完成電阻與影響其因素的定量關系是不可能的;只能用直測電壓比較量值來引導學生從定性方面認識和掌握導體電阻與長度及截面的比例關系?;蛘?,從另一角度來看,能按示圖裝置多個電阻線串聯的大規模裝置,設定按歐姆定律定量解釋――整個串聯外電路的電流強度相等,由于電源的不穩定性等系統原因,也不可能得到電阻與影響其因素的定量關系。再者,按《教師用書》中提供的方案,讓學生參與,達到探究的目標,由于儀表內阻的因素及其他人為的原因,也不能實現定量分析(以下是相關實驗過程及實測數值)。
實驗(1),按下圖,以電阻定律演示器(T2359),演示電表(T0401)1臺,低壓電源(T1201或1201-1)1臺,滑動變阻器(T2354-1.50Ω,1A)一個,連接電路(說明: A、B、C為同規格的鎳鉻絲,D為同規格的鐵絲),完成演示實驗。
1. 導體的電阻和長度的關系。
(1)測量取值:電源是直流2伏檔,調節滑動變阻器,使A~D的兩端接近2伏,改變鎳鉻絲的長度,取值。
(2)列表
(3)作圖
從圖像出現的偏差可以看出:測量過程中,電壓出現波動不可預知,也不可能調整使其始終保持一定量值不變,所以出現測量值的誤差。
2. 導體的電阻與截面的關系。
用連接片把其中兩條鎳鉻絲并接起來,保持原來的串聯電路。此時,長度同樣1m,截面面積是原來的兩倍。再進行測量,結果由于儀表內阻標準的問題,加上表頭的最小量值為1伏,表針滿度偏轉,得不到測量數據。
結論:只能理論解釋。
幾年來,由于教材是新課程配備的教本,其權威效應可想而知;每到課期,任課教師都要求按照教材提供規格準備實驗裝置,并期望以定量方式來完成電阻定律的授課過程,結果總是事與愿違。
本人認為,該節課時的配課實驗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問題,可以不予以采用。可以另選用《高中物理實驗大全》推介的間接測量法――“伏安法測電阻”來完成引導教學過程。其效果眾所周知,并且此演示實驗真正實現定量確立定律的不同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既簡潔又明了,也不乏學生參與探究的環節。
實驗(2),器材:電阻定律演示器(T2359),演示電表(J0401)2臺,低壓電源(J120或J1201-1)1臺,滑動變阻器(J2354-4,50Ω,3A)1個,單刀開關等。
方法:
1. 導體電阻跟長度的關系(鎳鉻絲),始終保持電壓為2伏不變,改變長度,測得:
明確立論:證明R與L成正比。
作圖(如下圖)
2. 跟截面面積的關系。
用連接片把鎳鉻絲并聯起來接入電路,長為1m,截面面積為原來的兩倍,保持電壓2伏不變。
測得:
比較并明確立論:R與S成反比。
3. 金屬導體的電阻跟材料的關系。
方法同上(注意:銅線的良導性能),A用0~5A,電壓要求小于0.45V。測出量值,列表如下:
明確立論:長度及截面面積均相同的金屬導體,因材料不同,其電阻也不相同。
至此,金屬導體電阻定律的概貌已在上表明確呈現,教師只須引導學生留意比較量值并總結,用文字表述出來,加以肯定就成了。
關鍵詞:物理;規律教學;思維
物理規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公式等)反映了物理現象、物理過程在一定條件下必然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反映了物質運動變化的各個因素之間的本質聯系,揭示了物理事物本質屬性之間的內在聯系,是物理學科結構的核心。整個中學物理是以為數不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為主干的一個完整體系,物理基本概念是基石,基本規律是中心,基本方法是紐帶。要使學生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就必須讓學生學好基本規律。
縱觀整個初中物理,可以將物理規律分為以下三類:
1.實驗規律
物理學中的很多規律都是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歸納總結出來的。我們把它們叫做實驗規律。如杠杠平衡原理、歐姆定律、阿基米德原理等。
2.理想規律
有些物理規律不能直接用實驗來證明,但是具有足夠數量的經驗事實。如果把這些經驗事實進行整理分析,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況下,總結出來的規律,這樣的規律我們把它叫做理想規律,如牛頓第一定律、真空不能傳聲等。
3.理論規律
有些物理規律是以已知的事實為根據,通過推理總結出來的,我們把它叫做理論規律。如并聯電路中電阻大小的計算等。
怎樣才能搞好規律教學呢?
1 聯系新舊知識、收集事實依據,學會研究物理規律的方法
物理規律本身反映了物理現象中的相互聯系、因果關系和有關物理量間的嚴格數量關系。因此在物理規律的教學中必須將原來分散學習的有關概念綜合起來。只有用聯系的觀點來引導學生研究新課題提出新問題才能激發學生新的求知欲與新的興趣。另一方面物理規律本身總是以一定的物理事實為依據的。因此學生學習物理規律也必須在認識、分析和研究有關的物理事實的基礎上來進行。尤其是初中學生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強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更需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為基礎。
2 建立思維方法,理解物理規律
初中階段所研究的物理規律一般著重于用文字語言加以表達即用一段話把某一規律的物理意義表述出來,有些規律還用公式加以表達。對于物理規律的文字表述要認真加以分析,使學生真正理解它的含義而不是讓學生去死記結論。例如牛頓第一定律這一理想規律的教學就可采用“合理推理法”,即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推理想象,由有摩擦的情況推想到無摩擦時的運動情況,最后把這一規律的內容表述出來。在理解時要弄清定律的條件是“物體沒有受到外力作用”。還要正確理解“或”這個字的含義,“或”不是指物體有時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有時保持靜止狀態,而是指如果物體原來是靜止它就保持靜止狀態,如果物體原來是運動的它就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許多理論物理規律的內容可以用數學形式表達出來就是公式。要使學生從物理意義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間的數量關系而不能從純數學的角度加以理解。例如:對于歐姆定律的表達式應當使學生理解這一公式表達了電流的強弱決定于加在導體兩端電壓的大小和導體本身電阻的大小,即某段電路中電流的大小與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這段電路中的電阻成反比,公式中的I、U、R三個物理量是對同一段電路而言的。把公式進行變換得到電阻的定義式R=U/I。如果不理解公式的物理意義就可能得出“電阻與電壓成正比”這一錯誤的結論。
3 明確物理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
每一個物理規律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反映某個物理現象或物理過程的變化規律,而規律的成立是有條件的。因此每一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也是一定的。學生只有明確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才能正確地運用規律來解決問題才能避免亂用規律、亂套公式的現象。例如,歐姆定律I=U/R,適用于金屬導體,不適用于高電壓的液體導電,不適用于氣體導電,不適用于含源電路或含有非線性元件的電路。而且I、U、R必須是同一段電路上的三個物理量。
4 認清關系,加以區別
物理規律總是與許多物理概念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與某些物理規律也是互相關聯的,應當使學生把物理規律與同它相關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之間的關系搞清楚。如:牛頓第一定律與物體的慣性雖有聯系但二者有本質的區別不能混為一談。在教學中經常發現學生把慣性與運動狀態等同起來,把物體不受外力作用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說成是“保持物體的慣性”。我們知道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物體無論是靜止還是運動、是否受力,任何時候都有慣性。而牛頓第一定律是一個反映這些客觀事實的物理規律,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5 聯系實際應用,掌握物理規律
一、消除思維障礙 學習物理規律
《新課標》注重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學習,學生在平時的生活過程中,已經在原有感情知識的基礎上,形成了消極的思維定勢,很大程度上干擾了學生對物理規律的理解的掌握,限制了學生思維靈活性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生活常識的干擾。學生在學習物理規律之前,從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對一些問題形成了某些觀念。這些觀念,有的看似正確但是往往有一定的片面性,有的更是錯誤的,那些錯誤的“先入為主”的觀念對學生正確理解物理規律起著嚴重的干擾作用。例如,在運動和力的關系上,看到有馬拉車車才向前運動,有人推桌子桌子才會移動的生活現象,學生認為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物體受力才能運動,不受外力的物體是不能運動的;對于物體在液體中受浮力的問題,看到鐵塊放入水中就下沉,往往認為只有浮在液面上的物體才受到浮力等等。所以,對于物理規律的教學,首先要消除學習過程中有些錯的生活。觀念的干擾,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設計可直觀的實驗對錯誤觀念進行排除。
第二,數學知識的干擾。例如,初中物理電學中歐姆定律的數學表達式I=U/R,變形為R=U/I,從純數學的角度考慮,得出導體的電阻與加在它兩端電壓成正比,與通過它的電流成反比等一類錯誤的理解,再如力學中密度的數學表達式ρ=m/v,學生也誤認為物質的密度與它的質量成正比,與它的體積成反比。類似的錯誤在于學生用純數學的觀念理解物理的概念、規律和思考處理物理問題,而忽視了它們的本質,造成對物理知識的錯誤理解。
二、建立思維方法 理解物理規律
初中生由于本身的認知特點,教材引入的多數物理規律是直接從觀察實驗結果,分析歸納,概括而總結出的。因此在建立物理規律的思維過程中要選擇適當的途徑,要學會對感性材料進行思維加工,認識研究對象,現象之間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概括出物理規律,常用的思維方法主要運用實驗歸納,具體有以下四種:概括日常行活經驗或實驗現象的分析歸納得出影響蒸發快慢的條件;由大量的實驗數據經過歸納和必要的數學處理得出光的反射規律;先從實驗現象或對事例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結論,再進一步通過實驗尋求嚴格的定量關系,得出液體內部的壓強規律;在通過研究幾個量的關系時,運用控制變量法得出歐姆定律。
三、聯系實際應用 掌握物理規律
新教材編排倡導學以致用的思想,每章學習物理概念,規律后的最后一節都是聯系實際的應用,這就要求學生能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理解物理規律的真正含義。運用條件和范圍。物理規律一般用文字表述,要在學生對有關現象和過程深入研究并對它的本質有相當認識的基礎上認真加以分析,特別要分析關鍵字、詞的含義。如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之間相互吸引的力即萬有引力,理解相互吸引,就會判斷地球對物體有重力作用,同時物體對地球也有引力作用的正誤,否則背得再熟也不能做出正確判斷。
物理規律可分為三種類型:
1.實驗規律
物理學中的絕大多數規律,都是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歸納總結出來的,我們把它們叫做實驗規律。如歐姆定律、焦耳定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阿基米德原理、液體內部壓強特點等都屬于這一類。
2.理想規律
有些物理規律不能直接用實驗來證明,但是具有足夠數量的經驗事實,如果把這些經驗事實進行整理分析,去掉非主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況下,總結出來的規律,我們把它叫做理想規律。如牛頓第一定律。
3.理論規律
有些物理規律是以已知的事實為根據,通過推理總結出來的,我們把它叫做理論規律。如萬有引力定律是牛頓經過科學推理而發現的。
在物理規律的教學工程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規律本身,還要對規律的建立過程、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進行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如何應用規律來解決具體問題。為此,對不同的物理規律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下面分別對以上三類規律的教學談一下自己的認識。
1.實驗規律的教學方法
在 物理學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物理實驗既是歸納物理規律、產生物理假說的實驗基礎,也是驗證物理預言和物理假設的主要依據。觀察和實驗既是形成物理概念和認 識物理規律的基礎,又是學習物理學的基本方法,而初中物理學科主要是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初步了解物理學的一些基本知識。具體方法大致的以下幾種:
(1)由日常經驗或實驗結果進行直接歸納得出結論。如研究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我讓學生思考生活中自己曬衣服的體會得出;光的反射定律是通過演示實驗得到的等。
(2) 先從實驗結果或從對實例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的結論,再進一步通過實驗尋求嚴格的定量關系,得出定量化的結論。如研究液體內部的壓強時,我先通過演示實驗:底 部和側壁有橡皮膜的玻璃管,裝滿水,觀察橡皮膜凸出且底部凸出明顯,讓學生知道液體壓強跟深度有關,再進一步實驗研究得到它們成正比的定量關系。
(3)引導學生在觀察實驗或分析推理的基礎上進行猜想,然后通過實驗來驗證、修正自己的猜想,得出結論。如在焦耳定律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觀察并思考兩個實驗事實:1.燈泡熱的發光,而與之相連的導線確察覺不到發熱,這說明電流產生的熱量與什么有關?2.同樣的導線,在并入用電器很多時,就會察覺到導線發熱,這又說明了什么?然后利用焦耳定律演示器進行實驗驗證。
2.理想規律的教學方法
理 想規律是在物理事實的基礎上,通過合理推理至理想情況而總結出的物理規律。因此在教學中應用“合理推理法”。如在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在不 同表面上做小車沿斜面下滑的實驗,發現平面越光滑,摩擦阻力越小,小車滑得越遠。如果推理到平面光滑、沒有摩擦阻力的情況下,小車則將永遠運動下去,且速 度不變,做勻速直線運動,從而總結出牛頓第一定律。
3.理論規律的教學方法
理論規律是由已知的物理規律經過推導,得出的新的物理規律。因此,在理論規律教學中應采用“理論推導法”。如物體的浮沉條件由F浮與G的關系可推出ρ物與ρ液的關系。
無論是采用哪種方法,最后都要在探索的基礎上,得到物理規律的文字表述和數學表達。
1、排除學習規律的思維障礙
《新課標》注重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學習,學生在平時的生活過程中,已經在原有感情知識的基礎上,形成了消極的思維定勢,很大程度上干擾了學生對物理規律的理解的掌握,限制了學生思維靈活性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 一,生活常識的干擾。學生在學習物理規律之前,從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對一些問題形成了某些觀念。這些觀念,有的看似正確但是往往有一定 的片面性,有的更是錯誤的,那些錯誤的“先入為主”的觀念對學生正確理解物理規律起著嚴重的干擾作用。例如,在運動和力的關系上,看到有馬拉車車才向前運 動,有人推桌子桌子才會移動的生活現象,學生認為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物體受力才能運動,不受外力的物體是不能運動的;對于物體在液體中受浮力的問題,看 到鐵塊放入水中就下沉,往往認為只有浮在液面上的物體才受到浮力等等。所以,對于物理規律的教學,首先要消除學習過程中有些錯的生活。觀念的干擾,這就要 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設計可直觀的實驗對錯誤觀念進行排除。
第二,數學知識的干擾。例如,初中物理電學中歐姆定律的數學表達式I=U/R,變形為R=U/I,從純數學的角度考慮,得出導體的電阻與加在它兩端電壓成正比,與通過它的電流成反比等一類錯誤的理解,再如力學中密度的數學表達式ρ=m/v,學生也誤認為物質的密度與它的質量成正比,與它的體積成反比。類似的錯誤在于學生用純數學的觀念理解物理的概念、規律和思考處理物理問題,而忽視了它們的本質,造成對物理知識的錯誤理解。
2、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規律的物理意義,防止死記硬背
(1) 準確呈現物理規律的內容
物理規律的語言陳述十分精煉和準確,概括程度非常高.在教學中,向學生呈現教學內容時,不但要準確,而且對一些關鍵字詞應加以突出,給予適當的說明,以引導學生足夠的注意和正確理解,并與其他類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和規律進行比較,建立類比聯系.如如牛頓第一定律中“一切物體”是泛指任何物體,“不受力”是條件,“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中的“或”字理解是關鍵,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可這樣理解:一切物體在不受力時,原來靜止的仍然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原來運動的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要從物理意義上去理解物理規律的數學表達式,如上面提到的對密度的數學表達式ρ=m/v的理解;
(3)充分認識物理規律中各個物理量的物理意義,如對液體壓強公式P=ρgh,要特別強調“h”的意義:h是到液面的豎直距離。
(4)明確物理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如歐姆定律公式I=U/R中I、U、R必須是同一段電路上的,而且要注意同時性;
(5)要引導學生總結物理規律間的相互聯系,以便更深入地理解物理規律。如焦耳定律公式與電功公式間的聯系與區別;計算液體壓強和壓力時,要先由公式P=ρgh計算壓強,再由F=PS計算壓力,注意液體的壓力不一定等于液體的重力。
1.培養學生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 題的作用就是示范性,通過對例題的分析,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與步驟,引導學生應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如學生學完密度這一節后,可以出這樣一題 “用密度知識鑒別體育課用的鉛球是否是純鉛制的”,通過測量鉛球的質量和體積,求出鉛球的密度,再與純鉛的密度比較后進行判斷,得出結論??梢愿髟O計一個 典型例題,指導學生運用實際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強化訓練學生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對 于重點的物理規律,不僅要求學生理解,而且要求會靈活運用,因為掌握物理規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夠運用物理規律去解決問題。初中階段,雖然不要求學生解某些復 雜問題,但是,也應當要求學生學會運用物理規律去說明和解釋有關的現象、解決一些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可以鞏固和深化對規律的理解, 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學到分析、處理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發展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邏輯地說理和表達能力以及手腦并用獨立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為此可精心 挑選習題,讓學生通過適量訓練,在實踐中總結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與技巧,從而達到提高運用物理規律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注意習題要少而精,不 搞題海戰術.
一、使學生把握新舊知識的聯系和建立物理規律的事實依據,懂得研究物理規律的方法
物理規律本身反映了物理現象中的相互聯系、因果關系和有關物理量間的嚴格數量關系,因此,在物理規律的教學中,必須將原來分散學習的有關概念綜合起來。只有用聯系的觀點來引導學生研究新課題,提出新問題,才能激發學生新的求知欲與新的興趣。另一方面,物理規律本身,總是以一定的物理事實為依據的。因此,學生學習物理規律,也必須在認識、分析和研究有關的物理事實的基礎上來進行。尤其是初中學生,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強,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更需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為基礎。
二、要使學生理解物理規律的物理意義
初中階段所研究的物理規律,一般著重于用文字語言加以表達,即用一段話把某一規律的物理意義表述出來,有些規律還用公式加以表達。對于物理規律的文字表述,要認真加以分析,使學生真正理解它的含義,而不是讓學生去死記結論。例如,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推理想象,由有摩擦的情況推想到無摩擦時的運動情況,最后把這一規律的內容表述出來。在理解時,要弄清定律的條件是“物體沒有受到外力作用”。還要正確理解“或”這個字的含義,“或”不是指物體有時保持勻直線運動狀態,有時保持靜止狀態,而是指如果物體原來是靜止,它就保持靜止狀態;如果物體原來是運動的,它就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許多物理規律的內容可以用數學形式表達出來,就是公式。要使學生從物理意義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間的數量關系,而不能從純數學的角度加以理解,例如:對于歐姆定律的表達式,應當使學生理解,這一公式表達了電流的強弱決定于加在導體兩端電壓的大小和導體本身電阻的大小即某段電路中電流的大小,與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這段電路中的電阻成反比,公式中的I、U、R三個物理量是對同一段電路而言的。把公式進行變換,得到電阻的定義式R=U\I。如果不理解公式的物理意義,就可能得出“電阻與電壓成正比”這一錯誤的結論。
三、使學生明確物理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
每一個物理規律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反映某個物理現象或物理過程的變化規律的,而規律的成立是有條件的。因此,每一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也是一定的。學生只有明確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才能正確地運用規律來解決問題,才能避免亂用規律、亂套公式的現象。
四、使學生認清所研究的物理規律與有關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之間的關系
物理規律總是與許多物理概念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與某些物理規律也是互相關聯,應當使學生把物理規律與同它相關的物理概念和規律之間的關系搞清楚。如:牛頓第一定律與物體的慣性雖有聯系,但二者有本質的區別,不能混為一談。在教學中經常發現學生把慣性與運動狀態等同起來,把物體不受外力作用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說成是“保持物體的慣性”。我們知道,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物體無論是靜止還是運動,怎樣運動,是否受力,物體任何時候都有慣性。而牛頓第一定律是一個反映這些客觀事實的物理規律,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五、使學生學會運用物理規律解釋有關的物理現象,并學會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對于重要的物理規律,不僅要求學生理解,而且要求學生靈活應用,因為掌握物理規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夠運用物理規律去解決問題。在新的教學要求中,不要求學生能解決復雜問題,但是,應當要求學生學會運用物理規律去說明和解釋有關的現象、解決一些有關簡單的實際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可以鞏固和深化對規律的理解,另一方面還可以使學生學到處理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發展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中要求學生綜合地運用歐姆定律、電功、電功率、焦耳定律等概念和規律解決日常生活用電的簡單實際問題,家用電器的選擇與使用,用電多少的計算,保險絲的選擇等。
為了有效地引導學生學好物理規律,我們還必須認清學生在學習物理規律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當前學生在學習物理規律時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學生的感性知識不足;二是相關知識的準備不足;三是規律學習受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錯誤觀念的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