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0 14:47:09
序論:在您撰寫中小學數字教育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5)14-0016-03
一、數字革命的趨勢和發展
數字革命是指以計算機科學為基礎引發的信息處理、傳播、利用等的革命性變革。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1]中,“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單列一章,文中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p>
中小學教育要抓住教育信息化的機遇,必須加強教育數字化建設,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為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根本保障。五年過去了,中小學教育的數字革命進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數字革命對中小學教育的革命性影響日益顯著。作為中小學教育者,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全身心地迎接數字革命的浪潮,縝密梳理、用心感受和實踐各種新的數字化教育手段,適應和改變我們的教育教學。數字革命將成為繼文字的出現、印刷術的產生后的人類文明進程中第三個重要里程碑。
二、數字革命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不同的大腦認知結構同人們的不同經歷有關,數字技術將人們劃分為數字土著和數字移民。
當今的中小學生是伴隨著網絡和手機等數字技術成長起來的新生代,他們從小就生活在數字化世界,思維模式已經發生根本的改變,他們是數字時代的原土著居民。數字土著們熟練地應用百度、雅虎及其它的搜索引擎在互聯網上查找自己需要的知識,大部分很少去圖書館,根本不去閱讀傳統的百科全書。他們習慣乃至創造了自己的數字化社交網絡,包括短信速記式的語言。他們的大腦結構受到數字技術的影響,已經和前人有所不同,大腦某些神經回路和腦區出現了退化[2]。對信息的閱讀一般都是一過式的,對信息的重組和記憶的內容比過去少得多。
而我們這些作為數字移民的教育者,早期的技術通信和娛樂只是收音機、電話和電視,我們原來的休閑娛樂主要是讀書、看報,我們也習慣了在教室里通過板書、語言的講述把知識傳播給受教育者。教師和學生之間在價值觀、習慣等方面的分歧曾被簡單地認為是代溝,可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數字化時代已然變成了鴻溝,甚至衍生出兩種不同的文化。當我們在為某個數字化的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時,數字土著可能漫不經心地就幫我們解決了這個難題,或者他們一句“你不妨去問問度娘”也會使我們瞬間如夢初醒。
現在的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很多,不一定非通過老師不可。他們可以通過網絡、光盤在線或下載的視頻、課件等學到自己想學的任何知識,老師在他們眼中已經不是萬寶全書,也失去了原來應有的權威性,這就是數字時代的特征。因此,數字革命中的中小學教育者要改變原有的慣性思維,老師如果不理解這些就會打擊學生,就會認為現在的學生不如過去的學生。數字時代的教育者還應適應時代和受教育者的特征,改革教育方法與內容,盡快學會用他們的語言和方式與之交流,并加強數字內容的教學,通過諸如“教育游戲”等方法與內容最佳的結合體吸引被教育者的興趣和愛好。教育者還必須研究現在的學生對什么感興趣,數字時代誰還在希望學校按照原來的模式向孩子灌輸知識和技能誰就注定要失敗。
三、教育工作者對數字教學的創新和嘗試
“我們國家的基礎教育正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變革,這場變革的核心,一個是教學的重心從教師轉移到學生身上,另一個便是教育模式的重建?!盵3]張卓玉先生在“聚焦教育變革――2011中國教育信息化峰會”上這樣說。我們認識到“學習是一種自組織行為”[4],那么教師和教學機構的作用便要重新定位,在教學重心、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等諸多方面進行創新。
(一)顛倒的課堂
是指教育者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課前通過網絡讓大家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學習新知識;而把知識內化的過程放在教室內,以便同學之間、同學和老師之間有更多的溝通和交流。
2007年,美國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 的兩位化學老師Jonathan Bergman 和 Aaron Sams 把課堂實錄放置到網站上,給那些因病無法出席課堂教學的學生學習使用。后來發現自主學習后再來課上解決問題的學習效果很好。不久,這兩位化學老師開始重新思考,提出了“顛倒教室”(The Flipped Classroom)的理念。八年來,這個新模式在包括北美在內的世界各地學校廣受歡迎。
顛倒教室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流程。過去是學生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學習新知識;課后運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而顛倒教室則是課前自主學,課堂中教師因材施教,或開展活動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在課前學到的新知識與技能;顛倒教室顛倒了傳統的教學理念, 變“教師為中心”為“學生為中心”,做到了“因材施教”。教師從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播者變成指導者,而學生從被動的接收者變為主動的學習者,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顛倒教室的案例向人們證實了流程的變革也能帶來巨大變革。
(二)微課
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老師可以采用比較簡單的方法,比如通過PPT自帶的錄制功能就可以原創開發制作一節全新的“微課”作品;也可以通過手機、ipad等錄制“微課”,或者將已有的優秀錄像教學課例經過加工編輯,如視頻的轉錄、切片、合成、字幕處理等并提供相應的輔助教學的教案、課件、反思、習題等,進行“微課”化處理。
微課只講授一兩個知識點,沒有復雜的課程體系,也沒有眾多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對象,看似沒有系統性和全面性,許多人稱之為“碎片化”,但是微課自身仍然需要系統性,一組微課所表達的知識仍然需要全面性。學生通過微課的學習能較快地掌握某個知識點,再通過課堂的討論或實踐的主動學習,比單純的聽課或閱讀的被動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即兩周后能記住多少內容)高出7~10倍,
學習金字塔
優秀的微課能調動數字土著們學習興趣,在化解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成都市溫江壽安學校羅春老師制作的小蘋果版《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教學視頻,將難記的省級行政區這個難點知識與《小蘋果》混搭,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貫穿了繁雜的地理知識點,初次試用全班80%學生一下就記住了大部分的內容。課后學生偷偷上傳到網上后,已達到了30余萬次播放量,獲得數千位網友點贊,在網上被親切地稱為“別人的地理老師”,可見對這種形式的贊同和認可。
微課的制作也可以應用在班級管理中,現在的班主任普遍反映學生越來越不好管理,實際上這正是數字時代學生懷疑老師權威的另一種表現。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可以嘗試使用孩子們熟悉的數字技術,讓他們參與到班級生活中,在實踐的同時樂在其中。江寧中等專業學校的陳斌老師在六年的班主任經歷中,組織藝術專業的學生編輯40多萬字的畢業文集,拍攝了20多部微電影。陳老師說:“拍微電影其實就是讓學生通過這種形式認識自我,發現內心的東西?!本瓦@樣一個嘗試改變了許多學生,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渴望。很多人第一次感受到成就感,這對他們以后的發展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總之,伴隨著數字革命的深入發展,未來的教育會更加個性化和更加普及。中小學階段的孩子們之所以不愿專心學習,是因為他們覺得與數字體驗相比,傳統的教學方式單調而乏味。因此,未來的中小學教育模式必將是:視頻成為主要載體;教育資源極其豐富;翻轉課堂;按需學習;教育在學校之外發生等等。教育者需要開拓和完善自己知識結構的廣度和深度,去迎接數字時代日新月異的變化和發展,完成從教授知識到指導學習的角色蛻變。
參考文獻:
蘇北農村中小學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已取得進展,但與城市相比,優質的數字化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存在的不足有:一是結構不均衡,例如,學科分布極不均衡,語數英三科的資源量之和,接近總比重的70%,而其他學科資源相對很少,尤其是反映素質教育的資源嚴重缺乏;二是類型不均衡,不同類型的資源分布結構也不平衡,根據對蘇北地區的部分農村中小學的調查,網站內文本類資源數量占55.98%,其次依次為課件動畫(17.28%)、圖片資源(17.28%)、音頻資源(7.40%)、視頻類資源(2.06%);三是網上資源更新不及時,數字化課程資源中教師主頁、很多學科的資源、教育論壇及教育博客的建設剛剛啟動,有不少網頁打不開進不去,里面沒有內容或者有的內容很久不更新。4.數字化資源的利用率低。教育資源主要包括數字化教育資源和傳統教育資源,在蘇北農村中小學,數字化教育資源的使用頻率相對較低,使用數字化教育資源和傳統教育資源的用戶分別是28.67%和71.33%,還是習慣于傳統的教育方式。學校對數字化資源的利用程度較低,大多數都處在“輔助”和“邊緣”的階段,僅局限于信息的瀏覽和檢索,并沒有完全的投入到教學當中去。信息技術課程既不受學校的重視,也不受師生的重視,雖然硬件有,但是由于考試的壓力,學校也沒有配備足夠的甚至沒有專職的計算機教師,即使有,安排的課程比重也十分低,學生出于升學的壓力,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學習信息技術課程,很多教師并沒有真正領會到數字化資源的真正好處,并不愿意使用其進行日常教學。
二、蘇北農村中小學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的對策
1.加大投入,重視包括軟、硬件在內的綜合建設。在宏觀層面上,保障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要明確分配到農村中小學的具體比重,規定其中用于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的比重;成立負責數字化教育資源的職能部門,要有經費來源和人員編制;在硬件建設上采用相關各方分擔的方式,中心資源庫以及必要的公共設施全部由公共財政買單,網絡的建設和運行費由縣市教育局承擔;制定系統的獎勵和補助措施,在蘇北農村中小學都要開設信息技術通識課,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
2.提高教師的信息知識和技能。在信息社會中,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加速,對教師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教師掌握數字化教育資源是信息化社會對教師職業提出的新要求,除了要有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倫理道德之外,更重要的是還要掌握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2]。學校應當鼓勵教師應用數字化教育資源,減免與教學關聯不大甚至是無關的工作,使教師能擁有更多的空余時間學習并掌握數字化教育資源教學。鼓勵教師參與數字化資源的建設,建立獎懲制度,對獲取或做出一定貢獻的教師給予獎勵,從而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對數字資源的利用熱情。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充分利用各種培訓,如遠程教育培訓、以縣為單位的“扇形結構”培訓、教師“參與式”培訓、學校內部培訓等。只有立足實際,結合傳統的資源,教師能合運用現代的技術手段,學會運用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相輔相成,有機整合,才能發揮數字化教育資源在課程教學中的作用,從而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3.發揮校長的引領作用。蘇北農村中小學校長要增強教育資源數字化的意識和應用理念,要改變認識,正確認識教育資源數字化的作用與地位,認識到校長的關鍵地位和作用,要自己帶頭使用ppt、參與網絡教學和在線答疑等。要主動謀劃、規劃好學校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教育資源數字化需要做好長期規劃,形成規范化的制度,才能與時俱進,不斷吸納新的優質教育資源,作為農村中小學校長,要從總體上思考與制定學校的規劃,要結合學校的特點與條件,根據學??傮w發展的規劃,提出優質教育資源數字化發展規劃的總體范疇和建設路徑,比如學校軟硬件資源配置、教育資源數字化的專兼職人員、管理機制建設、優質資源的具體應用推進等。要明確規劃的建設目標和標志性建設成果,要積極倡導教育資源數字化,對使用數字化教育資源、制作個人的教學資料并使之數字化的教師要予以表揚和鼓勵,讓參與開發、共享數字化教育資源的教師有一種成就感。要制定一系列可行的激勵措施吸引校內的各方資源支撐教學資源數字化,推動教師走出個人狹隘的小天地,以一種開放的、積極的心態參與到教學革新的全校大氣氛中去。
4.持續建設與發展數字化教育資源。一是要不斷開發新的數字化教育資源,不斷更新數字化教育資源,重視各個學科的均衡發展和不同類型資源的優勢互補。蘇北農村中小學要主動購買名校名師的優質數字化教育資源,并要與名校名師聯合開發,通過網絡的方式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比如不同學校的師生一起聽公開課、異地同臺演出、不同的文藝活動通過網絡同享等。要建立優質資源建設評價標準和體系,不斷提高數字化資源的質量,這樣,可以形成質和量相統一的優質數字化教育資源,避免資源建設的低層次和數字化教育資源的重復建設。
在這個數字技術無處不在的時代,數字公民素養及其養成策略已經受到教育信息化專家、中小學教師、廣大家長以及很多關心未來一代公民成長的人的共同關注。但當前,教育界對中小學生數字公民素養的關注還較少,關于數字公民素養的教育、引導與干預策略的研究和實踐更顯欠缺。
在整個社會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信息技術設備逐漸普及的背景下,如果教育領域中一味采用封禁使用的方式,或可營造一時的“凈土”,但總有一天,我們刻意筑立的圍墻會被信息化的浪潮沖垮。因此我們主張,應該正視趨勢,了解現實,梳理未成年人數字公民素養教育問題相關的特點規律、困難挑戰,及早應對。為此,《中國信息技術教育》雜志于2016年8月面向中小學教師,開展了一項以中小學生數字公民素養教育為主要內容的調查,希望借此探析中小學生數字公民素養及其相應教育干預的現狀,也為有志于相關實踐的先行者提供參考。
調查工具
本調查采用的是由浙江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自編的《中小學生數字公民素養教育現狀調查》問卷,調查對象為中小學教師及教育管理者。問卷參考了美國國家數字公民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for Digital Citizenship,NCDC)、美國家校聯盟(National 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National PTA)的數字公民素養教育問卷,并基于我國中小學教育組織架構與現狀進行本土化改造。問卷初稿2016年7月面向浙江師范大學網絡繼續教育學院參加遠程學習的中小學教師進行試測,基于試測的結果,于2016年8月初修訂為正式版。
本調查所稱的數字公民素養,綜合美國國際教育技術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的《美國國家教育技術標準(學生版)》、“數字公民”專題網、美國數字公民素養教育倡導者Mike Ribble等人的定義,結合中國中小學教育組織架構與中小學生實際情況,概括為以下四個維度:①數字安全,即在數字空間中保護信息和財物安全,避免身心受到傷害;②規范交往,即尊重他人的信息權利,溝通交流時符合法律與道德規范;③數字生存,即具備信息檢索、網絡購物等數字時代生活的基本技能;④數字學習,即掌握利用數字技術學習和發展自身的能力。
問卷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人口統計學變量,包括調查對象的性別、教齡、任教學科、學段、學校性質等;第二部分主要通過教師了解學生的數字公民素養現狀;第三部分主要調查面向中小學生的數字公民素養教育的現狀;第四部分主要用于了解中小學生數字公民素養教育的困難、挑戰及實施建議。在題型設計上,第一、二部分主要為選擇題,第三、四部分主要為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方式的矩陣題,其中第四部分還包括兩道多選題及一個開放的填空題。詳細的問卷可查閱《中國信息技術教育》雜志微信公眾號歷史記錄。
采樣方法及樣本構成
因為研究條件的限制,本調查在實施時最終采用了方便樣本的采樣方法,于2016年8月中旬通過《中國信息技術教育》雜志微信公眾號,以及浙江師范大學網絡繼續教育學院、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培訓學院、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承擔的“國培計劃”等培訓項目面向中小學教師施測。最終回收問卷563份,其中有效問卷542份,問卷有效率為96.3%。
在有效樣本中,男教師166人(占比30.63%),女教師376人(占比69.37%)。擁有大專學歷教師占7.75%、本科學歷占85.06%、碩士及以上學歷占7.2%。受調查對象的年齡與教齡分布分別如圖1、圖2所示。
在學校分布上,有31.36%的教師來自城市學校,來自城鎮、農村學校的教師分別占38.19%和30.44%。在執教學段上,在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教育管理部門工作的教師分別占8.67%、46.31%、21.4%、17.4%和6.27%。學科分布方面,執教文科、理科、體藝、信息技術和其他學科的教師分別占27.12%、27.49%、9.78%、22.14%和13.47%。
應當說,上述樣本的構成在相關類別項上還比較符合當前中小學教師的構成比例,但在地域分布上,因為采樣方式的限制,教師來源中浙江省占52.84%、福建省占27.52%,余下的19.64%來自于河北、廣東、北京、河南等27個?。ㄊ?、區)??紤]到不同地域信息技術裝備情況以及應用水平的差異,本調查的相關結論應該謹慎推論。
調查結果
1.未成年學生信息技術應用現狀
調查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借由教師來了解他們觀察到的身邊中小學生信息技術應用的現狀。盡管通過日常的感知以及媒體的報道,調查者對當前未成年人開始接觸、使用信息技術裝備的時間和形式有不少了解,但調查得到的結果還是讓人十分吃驚。在問及身邊不同年齡段未成年人對計算機(包括臺式機、筆記本、平板電腦)的使用情況時,數據顯示在3~5歲年齡段已經有超過60%的未成年人通過家庭、學校接觸過計算機設備,4.98%的幼兒甚至已經擁有自己的專用設備。在6~9歲年齡,未使用過計算機設備的未成年人占比已經只有6.64%。到了14~18歲年齡段,67.9%的未成年人已經擁有自己的計算機設備了(如下頁表1)。
而在智能手機等移動計算設備的接觸與使用上,數據更為驚人。在3~5歲年齡段,僅有29.52%的幼兒未使用移動計算設備,在10~13歲年齡段中擁有個人移動計算設備的未成年學生比例已達50%,在14~18歲年齡段這一比例更是高達85.98%(如下頁表2)。
在對未成年學生開始擁有網絡賬戶(包括QQ等公共互聯網服務賬戶,以及學校教學平臺賬戶等)的年級段的調查項上,4.61%的幼兒園學生已經擁有自己的網絡賬戶,16.24%的學生自1~2年級開始擁有賬戶,3~4年級、5~6年級開始擁有網絡賬戶的比例分別占42.62%和25.28%(如下頁表3)。也就是說,88.75%的學生在小學畢業時已經接觸過各種通用或專用的互聯網服務,并擁有個人獨立的賬戶,這與互聯網的深度普及,以及基礎教育中網絡技術手段的融入不無關系。
而在未成年人計算設備使用的用途上,呈現出明顯的娛樂化趨向。玩游戲、網絡社交以及在線音視頻的比例均超過60%,而游戲更是高達82.66%。相形之下,與學習發展相關的查找作業資料、在線學習等分別只占到48.52%和10.52%(如表4)。這一結果使得很多學校和家庭無奈地使用封禁這樣極端的處理方式,而因為沒有引導、教育學生正確使用計算設備,反過來也在客觀上加劇了這一現狀。
正是由于這一現象,受調查對象對于未成年學生數字公民素養存在諸多擔憂。其中,擔憂不良信息侵害、網絡沉溺和對生理健康的影響(如視力)排名前三,分別達到86.16%、84.32%和71.59%。相形之下,美國等國數字公民素養中非常關注的網絡欺凌、隱私泄露與賬戶安全等,則擔憂較少,如擔憂網絡欺凌的僅占24.35%。而對學生利用計算機從事其他破壞活動、侵犯知識產權的擔心排名最低,分別只占8.49%和3.32%。考慮到未成年人的計算機技能,以及國內網絡知識產權保護的總體現狀,這一結果也是可以理解的。
與此同時,在執教學段與擔憂的交叉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學段教師在擔憂的內容上總體比較一致,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生理健康的擔憂在逐步下降,而關于網絡欺凌的擔憂總體在上升,這也可能與兒童身體生長發展的階段以及社會化的進程有關(如圖3)。
2.對數字公民素養教育的認識與實踐
在受訪教師對數字公民素養教育的認識上,在對比問卷中給出的操作定義后,28.78%的教師表示曾經聽說過“數字公民素養教育”這一名詞,另有37.64%的教師表示聽說過意思類似的其他名詞,僅有33.58%的教師從未聽聞過這一方面的概念。而在對數字公民素養的價值問題上,45.02%的教師認為學生的數字公民素養對于其未來升學、就業等發展影響重大,41.14%的教師認為會有影響,僅有13.84%不確定是否有影響或認為不大會有影響,沒有一位受訪對象認為完全沒有影響。
在對教育干預方面,僅有18.63%的教師表示曾經和學生正式地談論過數字公民素養方面的問題,有78.04%的教師表示雖然尚未談過,但時機合適的時候愿意談一下,僅有3.32%的教師表示不會做此嘗試。與此同時,59.41%的教師表示學生向自己、其他教師或成年人表達過在信息技術使用方面的困惑,40.59%的教師表示未了解到學生有此類行為。另外,88.56%的教師表示會在必要的時候給學生提供數字公民素養方面的教育和指導,僅有0.55%的教師表示不會提供教育與指導。
其實,數字公民素養教育在實踐中的引導與干預比認知上的理解更為重要。調查發現受訪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還是滲入了數字公民素養范疇內的教育引導。在對此概念框架的相關舉措實施情況的矩陣量表題中(各舉措以李克特5點式計分法,按照非常符合、符合、一般、不大符合和完全不符5項依次計分4、3、2、1、0,滿分為4),圍繞學生技術使用、溝通禮儀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導,平均得分均在2.0以上,結合上題結果,說明受訪教師既有投身數字公民素養教育的意愿,同時也不乏自發實踐。得分低于2.0的僅有兩項,包括在日常教學中融入互聯網學習、對每位學生的數字公民素養水平的清晰把握,這很可能是當前信息技術教育應用堵絕策略、裝備水平的綜合結果,同時也說明因為數字公民素養無論在學界,還是在實踐領域均沒有作為一個重要的議題提出,教師在實施有效數字公民素養教育的意識、知識和技能方面均有待進一步提高(如下頁表5)。
3.推進數字公民素養教育的障礙與建議
首先,在當前中小學數字公民素養教育推進的諸多障礙中,受訪教師認為最大的障礙在于學校沒有專門的規劃,也沒有相應的預算(80.26%),而其他課程教學任務的繁重,以及教師不具備這方面教育能力也成為重要的限制因素。此外,不少教師也擔心家長不支持、學生不感興趣(如圖4)。因此,要加強數字公民素養教育,在有了較好的教師自發實踐基礎上,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的重視成為重要的突破口,也需要在數字公民素養及其教育方式的深入研究基礎之上,對教師的教育引導能力進行提升。
其次,在對數字公民素養教育推進的建議上,調查對實施角色、實施形式以及最需要改進的問題三個方面進行了數據統計。結果發現在實施角色方面,受訪教師認為家長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班主任,學科教師、學校信息技術人員以及學生同伴列屬第二批隊,而外部專家的作用最小(如圖5,滿分為4)。因為數字公民素養本質上屬于態度層面的學習目標,需要的是在日常細節中引領、感染與帶動,上述結果也符合這一特性。
而在實施形式上,家長言傳身教得分最高,其次為教師引導示范和平時教學滲透,專題的數字公民素養教育位列上述各項之后,這也說明,態度層面的教學目標很難僅僅通過認知層面的干預來達成,需要綜合的設計與長時間的滲透(如上頁圖6)。
在論及更好地實施中小學數字公民素養教育最需要改進的問題時,父母引導與家庭教育毫無疑義地排名第一,緊隨其后的是學校氛圍與教師的教育能力。40.04%的教師認為需要加大互聯網環境整頓,因為如果作為大環境的互聯網對未成年人成長更友好,則不僅能減少網絡侵害等問題的滋生,也能在無形中塑造未成年人正確使用互聯網的方式。此外,也有略超四分之一的教師呼喚專業的機構來提供數字公民素養教育方面的研究與指導(如表6)。
分析與建議
1.數字公民素養教育也許遠比我們想象的嚴峻
本調查顯示,當前我國未成年人接觸與使用信息技術裝備的年齡呈現越來越低齡化的態勢,包括學校教師在內的成年人群體對于未成年人數字公民素養方面的憂慮也在與日俱增。在可見的未來,隨著計算設備的繼續普及,大量伴隨數字技術長大的“數字土著”出現,這一趨勢還會進一步凸顯。
但與此同時,對數字公民素養的關注,特別是教育管理部門的重視還遠未與之相匹配。而應發揮實踐引領作用的學術界,在這一問題上也缺少對數字公民素養及其有效教育引導方式的深入、系統研究,并為一線教師、家長提供行之有效的實踐策略。
2.中小學教師有參與數字公民素養教育的強烈意愿及自發實踐
在調查中,我們也欣慰地發現,不少受訪的教師不僅認識到了未成年人數字公民素養教育的迫切性,更重要的是即使在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尚未專門規劃部署的背景下,自發地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融入數字公民素養的培育,并且對參與數字公民素養教育有著強烈的意愿。
但與此同時,調查也顯示中小學教師自身從事有效數字公民素養教育的能力成為當前推進此項工作的嚴重障礙。究其原因,一方面,學術界與研究機構在此問題上供給不足;另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門與學校也沒有將數字公民素養教育納入區域和學校育人的重要維度,缺少針對數字公民素養教育的有針對性的教師專業發展培訓規劃。
3.數字公民素養教育需要社會多方力量的整合與協同
調查的另一個啟示是,有效的數字公民素養養成絕不能是教師或學校獨自戰斗,而是需要家庭、教育管理部門、學校和教師等多個育人主體協同一致,互相配合,在教育形式上也應該突破主題教育之類單一的形式。因為從本質上講,數字公民素養習得主要還是態度層面的塑造,需要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中通過成年人示范、同伴引領,再輔以認知的干預、行為的督導等才可以慢慢養成。從這一角度來說,家長、班主任等往往可以發揮更大的價值。而在干預形式上如果僅依靠學校主題教育活動中常用的單一認知教育形式,學生雖在道理上明了了數字公民素養的重要性,但若不能自覺化為實踐與數字生活的準則,效果還是幾近于無。
此外,數字公民素養教育是伴隨數字生活時代興起而出現的新課題,要實施有效的數字公民素養教育,需要結合當前互聯網大環境、社會文化與生活方式的變化的大背景深入探析問題成因、特點規律與干預機制。從這個角度來說,以數字公民素養教育專家為代表的學術界、研究機構以及有責任的商業機構(特別是互聯網企業)需要為此提供智力支撐與實踐指導。而教育管理部門也有必要正視這一問題的發展態勢,早做謀劃,在學校教學與育人活動中融入數字公民素養教育方面的內容。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正如前文述及的由于抽樣方法上的限制,樣本的地域構成上未能實現符合我國人口統計的省域比例,考慮到浙、閩兩省在社會經濟、教育信息化、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等方面在全國總體上處于較好的水平,而且采用網絡調查潛在的會將一些對網絡等信息技術應用持反對態度的樣本隔絕于外,因此我們判斷數字公民素養教育在實際現狀上有可能更加嚴峻,并且相關結論在上述各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的地區推論時,應當存在一些偏差。這一現象,在NCDC、PTA等機構實施的同類調查中,也存在此類問題。因此,我們將會在后續研究中,針對不同的目標群體進行更深入的調查與分析。
關鍵詞:數字化時代;數字媒體;美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05-0235-01
一、數字化時代來臨對美術教育帶來變化
當今數字化風暴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以數字化技術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應用日趨廣泛,日益朝著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大領域滲透。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我們獲得龐大而豐富的信息變得愈來愈便捷,數字媒體已經潛移默化地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數字媒體成為我們物質生活為主的日常生活空間中的一部分,科技所產生的強大推動力已對我們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方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然,對于藝術創作、對于美術教育也不例外。
二、數字化美術教育相比傳統美術教育的優勢
數字化美術教學方式與傳統美術教學方式相比較,最直接的優勢就是提供了新的造型方式和多樣的表現方法,數字媒體技術的獨特之處為數字美術創作的表現提供了靈活多樣的表現形式,最終通過新型數字媒體進行呈現,開拓出一條藝術作品展示的新途徑。
從美術創作的材料上進行比較,利用數字媒體技術進行美術創作不需要使用毛筆、色彩顏料、畫紙這樣的傳統美術工具,用來進行美術創作的鼠標取代了傳統毛筆,手繪板取代了畫紙的功能,顏料則可以通過計算機軟件獲得。從這方面講,利用數字媒體技術進行美術創相比傳統美術創作的優勢突出表現在減少繪畫耗材,節省能源,比較環保。
從美術創作的素材方面來看,學生可以直接運用數碼照相機這種新興數字媒體技術進行拍照獲取素材,再通過傳輸數據線導入計算機?;蛘咄ㄟ^掃描儀將圖像文件掃描導入計算機,通過計算機的應用軟件進行美化處理,或將其打亂重組,最終完成美術創作作品。在繪畫表現形式上,利用數字媒體技術進行美術創作具有強大優秀的表現性,不論是素描、油畫、國畫,它都可以以最接近架上繪畫效果般的呈現出來。
最后從創作過程來說,學生進行創作時不必像傳統美術創作那樣需要使用復雜的繪制方法, 在計算機介質上進行美術創作時,只需要對不滿意之處進行修改即可,還可以使用美術創作軟件自帶的程序命令簡單自如地反復進行修改。
三、數字媒體技術在美術教學方面的優勢
豐富的表現形式可以充分發揮美術教師的教學能力,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氣氛。在以往傳統美術教學中教師很多只是利用單一的板書方式講解課本中的美術理論知識,學生的參與程度不高,致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低,動手能力較弱。而運用數字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應用于教學活動中時,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腦、手、眼、耳等器官的相互協調性,在感知方面給予學生以更新的刺激,更適合學生個性的發揮。美術學科的教學正是一個需要豐富表現形式才能夠進行生動形象教學的學科。
運用多種美術創作方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美術教學,降低了美術教學難度,增加了學生創作積極性。學生可嘗試采用以數字新媒體技術為支撐的新形式來進行美術創作,超越了紙張、畫筆、顏料等傳統繪畫工具的限制。學生可以使用數字新媒體技術盡情創作,使學生在美術學習和美術創作活動中參與美術教學的積極性被激發。豐富多樣的新型藝術表現形式可以更有效的提升美術作品創作質量,使美術教學效益得到顯著提升。利用數字媒體技術進行美術教學,學生還可以走出課堂,利用手中的數碼照相機和數碼攝像機去記錄拍攝用于創作表現,極大拓寬了美術創作的表現形式。
數字化美術教育還可以加強各個地區間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可以突破語言文字這種單一的交流方式,起到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作用。傳統美術教學模式大多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美術老師是課堂的主角,學生基本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往往忽略了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最后導致課堂學習氣氛比較沉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降。而數字化美術教學則強調互動式雙向或多向交互交流,在這樣交互式教學模式中使學生可以與不同地區、不同文化之間的學生進行互動,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堂內就可以觀摩世界上知名美術館、博物館,了解當今美術界的最新動態,使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積極性得到提升。
四、結語
進入21世紀,我們已邁入“數字化時代”。面對著滲透到我們生活、工作各領域的“數字化”,在美術教育領域導入數字媒體技術已成為必然趨勢,它對我國美術教育方面的沖擊已不可避免。中小學美術教育必須緊跟時代步伐,運用數字媒體技術,借助全新的技術優勢,在教學中突出對學生藝術素養和發展創意能力的提升,從而培養未來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適應時代的需要。
參考文獻:
關鍵詞:數字故事;教育教學;教育應用;優勢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06-0248-01
一、數字故事與教育教學
在國外,正在開展或已經開展了許多關于數字故事服務教育的研究項目,以下就從國外研究現狀和我國教育實際出發提出將數字故事融入到我國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的一些構想。
(一)數字故事與小學教育
在國外,教育軟件程序可以根據使用者提供給計算機的一些信息和資源產生一個故事,這樣的故事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有趣的、生動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住他們,當然吸引住學生的目的不是讓他們欣賞一個純粹意義上的故事,而是讓他們在欣賞故事的時候能從中學到課本上的知識。
(二)數字故事與學科教學
在國外,基于中學的數字故事的研究是和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技術聯系起來的。運用數字和網絡技術,將現實存在的實體博物館的職能以數字化方式完整呈現于網絡上。在這個軟件系統上可以展現出各種不同種類的博物館,以及其他學科中的場所。
(三)數字故事與項目學習
目前,多元智能理論支持下的項目學習在各國的中小學教育中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但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點,如很難規定學習內容的順序和范圍,知識的零散性影響學習的系統性、結構性和連貫性等。國外的教育工作者們正在通過引導學生制作數字故事來進行項目學習,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通過敘事的方式,讓學生把零散的知識按照一定的順序系統性有機地構建起來,彌補了項目學習的不足。
(四)數字故事與語言教育
數字故事在語言教學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語言教育的過程中,通過圖片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作欲望,使學生們覺得寫作不再是一件難事。完成的數字故事作品會讓學生們產生一種成就感,在成就感的驅動下,學生對寫作的熱情大大增加。
二、在教育中使用數字故事的優勢
(一)多樣化的學習,激發學習興趣
在所有給出的關于數字故事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相對于傳統的練習方法而言,數字故事更加具有多樣性。數字故事的創造性,可以使得電腦呈現的故事、場景沒有任何一個是相同的。一旦學生使用了數字故事制作軟件后,千變萬化的故事內容就會和多樣的故事場景結合起來,形成多樣化的數字故事作品,學生就不會感到枯燥和乏味了,從而可以最大化的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高質量的學習體驗,促進價值觀的內化
數字故事在國外被廣泛地應用于課堂教學,因為數字故事的魅力不僅在于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其創作過程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高質量的學習體驗。學生在制作數字故事作品的激勵下,能夠更加有意識地對自己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在課堂外投入大量的實踐到學習中,在生活中主動地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促進了學生行為的投入。
(三)培養主動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創造力
主動學習,意指把學習當作一種發自內心的、反映個體需要的學習。它的發生前提是學生有對學習的渴望和需要,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情。傳統的課堂學習環境下,在預先規定好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下按部就班的學習,這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學生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利。
(四)促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意義整合
有意義的技術整合被認為是在課程中使用可行的技術進行任務學習,這些任務能幫助學習者積極主動的建構自己的學習。整合的依據不是技術使用的數量和類型,關注的是如何選擇和使用技術,換句話說,有意義的技術整合課程學習關注的是用技術輔助學習而不是學習技術本身。
三、小結
數字故事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它能夠將學生所學知識和現實社會緊密結合起來,開發出獨特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按照這種教學模式指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在制作數字故事任務的驅動下,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自己積極投身到學習中去,自主進行知識的建構,培養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數字故事 中小學德育教育 教學設計案例
隨著“校校通”工程和“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逐步推廣,網絡和信息技術在基礎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數字故事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通過將文字、圖像、聲音、音樂等多媒體素材的有機整合,講述真實性、情感性、意外性的可視化故事,為學生提供一種高質量的學習體驗。筆者認為,將數字故事與中小學德育教育相結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德育的教育質量和效益。
一、數字故事的簡介
數字故事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達納?溫斯洛?阿奇利作為數字故事的首創者,用電腦把自己的老照片配合講述制作成了一部自傳體小電影,得到了好評[1]。后來,隨著數字故事的成型和不斷推廣,越來越多的教師參與到數字故事的學習和制作中,并將這種方法廣泛地應用于課堂教學。
數字故事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三個步驟:
1.確定主題、編寫故事
在制作數字故事的過程中,主題的選擇非常重要。這個主題要源于生活,在真實事實的基礎上進行提煉和升華,再配合具有意外性的歐亨利式結尾,帶給觀眾心靈的震撼,引起觀眾的共鳴。
2.設計故事模板
故事模板能夠形象直觀地顯示出作品完成后的可視化效果,就像是一個可視化“地圖”,指引故事創作者去組織故事開頭至結尾所能看到和聽到的素材,為編輯數字故事起指導作用,方便作者直觀性地思考和安排各種素材[2]。
3.收集、編輯、合成素材資源
根據故事的結構安排和內容要求,選擇與主題密切相關的圖片、文字、視頻、音頻,并用PowerPoint、繪聲繪影、Move Maker等軟件將各類多媒體素材加以整合,形成完整的數字化故事。
二、數字故事與中小學德育教育的結合點
(一)中小學德育工作本身存在急需解決的問題
《中小學德育工作規程》指出:“德育即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教育,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起著導向、動力、保證作用?!币虼耍仨毎训掠ぷ鞣旁谒刭|教育的首要位置,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然而,目前學校德育工作存在著諸多問題,最為突出的是遠離學生實際,針對性不強,“假、大、空、遠”現象嚴重;德育途徑單一,方法簡單,存在“老辦法不行,新辦法不明、硬辦法不行”的無奈[3]。如何拓寬學校德育途徑,改進學校德育方法,成為目前中小學德育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數字故事讓學生成為德育學習的主人
中小學德育教育要求結合學生年齡小、思想單純的特點,展開形式活潑、生動形象的德育活動,讓學生理解深層次的思想教育內涵。此外,《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解讀(總論)》中指出:“青少年思想品德必須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這就要求德育教育必須集合學生生活實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內容的情境中。
數字故事的制作特點恰好可以滿足這一要求,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對現實生活進行探究,并通過數字化故事敘述的方式來展現自己掌握的知識和自己對問題的看法[4]。數字故事通過確定主題、設計模板、搜集多媒體素材、制作作品等一系列的過程,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和高質量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習興趣和創造力,讓學生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將內容抽象、理論深奧的知識點轉化為圖文聲像并茂的可視化故事,培養學生創意、表達、藝術、邏輯等綜合素養。
(三)數字故事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情感
數字故事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簡潔的文字、契合主題的圖片和聲音,帶給人們心靈的震撼和對生活的思考。如數字故事《逃生者》,講述了一位偉大的母親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選擇自殺性的跳樓方式;《我不愿當老師》告訴我們作為教師的辛酸以及他們甘愿為學生奉獻的精神;《老師,我可以不愛嗎?》帶給我們一個孩子因為不想看到母親在惡劣的天氣下工作,向老師提出不愛秋天和冬天的故事。這些故事雖小,卻具備極高的故事性、藝術性、技術性和創新性,深深感動著每一位觀眾。由此可見,制作符合德育教育主題的數字故事,并將其應用于教學,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促進師生思想深度交流,將知識技能教育與情感態度教育相融合,使學生從數字故事的啟迪中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三、教學設計案例
本文以人教版小學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馬路不是游戲——遵守交通法規靠自覺》為例進行教學設計,來探索數字故事在中小學德育教育中的運用模式。
(一)教學目標
(二)教學環境:網絡教室,要求每臺計算機安裝PowerPoint等軟件,并能鏈接互聯網。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主題
師:大家小時候一定都學過一句童謠:“紅燈停、綠燈行、黃燈等一等”。那大家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嗎?
生:(自由回答)
師:大家回答的非常正確,這句童謠就是告訴我們要從小養成交通安全意識,遵守交通法規。
2.展示違反交通規則和交通事故的圖片
師:交通猛于虎,之所以要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是因為一旦出現交通事故,后果將不堪設想。下面大家來看一組圖片,并告訴老師你們有什么感想?
生:(觀看圖片并談觀后感)
3.播放數字故事案例
師:老師要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天堂里沒有車來車往》。此時此刻同學們又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生:(觀看屏幕并交流感想)
4.小組合作,制作數字故事
師:大家都基本了解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和意義,現在老師要把同學們分成小組,每個小組制作一個有關交通安全的數字故事。
生:各小組確定主題、編寫故事、設計故事模板、分配任務、搜集資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技術指導,幫助學生高效率地完成多媒體素材的選擇和編輯工作。
四、總結
數字故事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不僅是對學科課程的補充、延伸,更體現了它的“綜合性、跨學科性”[5]。數字故事與學科教學相整合,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和信息技術能力。同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作一個好的數字故事,不僅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語言文字功底和藝術審美能力,還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數字故事”教學軟件制作能力和多媒體素材的編輯處理能力。因此,教師必須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和信息素養,有意識地制作和推廣數字故事,讓數字故事真正成為中小學德育教育強有力的工具。
參考文獻
[1] 孫衛華、鄭紅艷:《數字故事在美國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8年第2期。
[2] 李頌:《數字故事:一種新學習和表達方式——以“上海市女教師故事大賽”為例》,《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3月,第44-46頁。
[3] 劉立華:《當前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問題和對策》,《中國電力教育》,2010年第22期,第163-165頁。
關鍵詞:數字故事 中小學德育教育 教學設計案例
隨著“校校通”工程和“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逐步推廣,網絡和信息技術在基礎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數字故事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通過將文字、圖像、聲音、音樂等多媒體素材的有機整合,講述真實性、情感性、意外性的可視化故事,為學生提供一種高質量的學習體驗。筆者認為,將數字故事與中小學德育教育相結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德育的教育質量和效益。
一、數字故事的簡介
數字故事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達納•溫斯洛•阿奇利作為數字故事的首創者,用電腦把自己的老照片配合講述制作成了一部自傳體小電影,得到了好評[1]。后來,隨著數字故事的成型和不斷推廣,越來越多的教師參與到數字故事的學習和制作中,并將這種方法廣泛地應用于課堂教學。
數字故事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三個步驟:
1.確定主題、編寫故事
在制作數字故事的過程中,主題的選擇非常重要。這個主題要源于生活,在真實事實的基礎上進行提煉和升華,再配合具有意外性的歐亨利式結尾,帶給觀眾心靈的震撼,引起觀眾的共鳴。
2.設計故事模板
故事模板能夠形象直觀地顯示出作品完成后的可視化效果,就像是一個可視化“地圖”,指引故事創作者去組織故事開頭至結尾所能看到和聽到的素材,為編輯數字故事起指導作用,方便作者直觀性地思考和安排各種素材[2]。
根據故事的結構安排和內容要求,選擇與主題密切相關的圖片、文字、視頻、音頻,并用PowerPoint、繪聲繪影、Move Maker等軟件將各類多媒體素材加以整合,形成完整的數字化故事。
二、數字故事與中小學德育教育的結合點
(一)中小學德育工作本身存在急需解決的問題
《中小學德育工作規程》指出:“德育即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教育,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起著導向、動力、保證作用。”因此,必須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然而,目前學校德育工作存在著諸多問題,最為突出的是遠離學生實際,針對性不強,“假、大、空、遠”現象嚴重;德育途徑單一,方法簡單,存在“老辦法不行,新辦法不明、硬辦法不行”的無奈[3]。如何拓寬學校德育途徑,改進學校德育方法,成為目前中小學德育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數字故事讓學生成為德育學習的主人
中小學德育教育要求結合學生年齡小、思想單純的特點,展開形式活潑、生動形象的德育活動,讓學生理解深層次的思想教育內涵。此外,《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解讀(總論)》中指出:“青少年思想品德必須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這就要求德育教育必須集合學生生活實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內容的情境中。
數字故事的制作特點恰好可以滿足這一要求,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對現實生活進行探究,并通過數字化故事敘述的方式來展現自己掌握的知識和自己對問題的看法[4]。數字故事通過確定主題、設計模板、搜集多媒體素材、制作作品等一系列的過程,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和高質量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習興趣和創造力,讓學生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將內容抽象、理論深奧的知識點轉化為圖文聲像并茂的可視化故事,培養學生創意、表達、藝術、邏輯等綜合素養。
(三)數字故事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情感
數字故事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簡潔的文字、契合主題的圖片和聲音,帶給人們心靈的震撼和對生活的思考。如數字故事《逃生者》,講述了一位偉大的母親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選擇自殺性的跳樓方式;《我不愿當老師》告訴我們作為教師的辛酸以及他們甘愿為學生奉獻的精神;《老師,我可以不愛嗎?》帶給我們一個孩子因為不想看到母親在惡劣的天氣下工作,向老師提出不愛秋天和冬天的故事。這些故事雖小,卻具備極高的故事性、藝術性、技術性和創新性,深深感動著每一位觀眾。由此可見,制作符合德育教育主題的數字故事,并將其應用于教學,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促進師生思想深度交流,將知識技能教育與情感態度教育相融合,使學生從數字故事的啟迪中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三、教學設計案例
本文以人教版小學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馬路不是游戲――遵守交通法規靠自覺》為例進行教學設計,來探索數字故事在中小學德育教育中的運用模式。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了解交通法規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懂得珍愛生命
具有小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能力目標 初步具備歸納能力和表達能力
初步具備利用網絡搜索信息的能力
初步會操作PowerPoint等軟件,并通過軟件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知識目標 知道有關交通規則和常識
知道自覺遵守交通規則,注意交通安全
(二)教學環境:網絡教室,要求每臺計算機安裝PowerPoint等軟件,并能鏈接互聯網。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主題
師:大家小時候一定都學過一句童謠:“紅燈停、綠燈行、黃燈等一等”。那大家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嗎?生:(自由回答)
師:大家回答的非常正確,這句童謠就是告訴我們要從小養成交通安全意識,遵守交通法規。
2.展示違反交通規則和交通事故的圖片
師:交通猛于虎,之所以要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是因為一旦出現交通事故,后果將不堪設想。下面大家來看一組圖片,并告訴老師你們有什么感想?
生:(觀看圖片并談觀后感)
3.播放數字故事案例
師:老師要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天堂里沒有車來車往》。此時此刻同學們又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生:(觀看屏幕并交流感想)
4.小組合作,制作數字故事
師:大家都基本了解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和意義,現在老師要把同學們分成小組,每個小組制作一個有關交通安全的數字故事。
生:各小組確定主題、編寫故事、設計故事模板、分配任務、搜集資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技術指導,幫助學生高效率地完成多媒體素材的選擇和編輯工作。
四、總結
數字故事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不僅是對學科課程的補充、延伸,更體現了它的“綜合性、跨學科性”[5]。數字故事與學科教學相整合,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和信息技術能力。同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作一個好的數字故事,不僅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語言文字功底和藝術審美能力,還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數字故事”教學軟件制作能力和多媒體素材的編輯處理能力。因此,教師必須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和信息素養,有意識地制作和推廣數字故事,讓數字故事真正成為中小學德育教育強有力的工具。
參考文獻:
[1] 孫衛華、鄭紅艷:《數字故事在美國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8年第2期。
[2] 李頌:《數字故事:一種新學習和表達方式――以“上海市女教師故事大賽”為例》,《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3月,第44-46頁。
[3] 劉立華:《當前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問題和對策》,《中國電力教育》,2010年第22期,第163-165頁。
[4] 伍小芳:《數字化故事敘事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教學論文,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隆廣中心小學,2011年9月9日。
[5] 陳靜嫻:《數字化故事敘事在教育中的應用研究》,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第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