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3 21:04:30
序論:在您撰寫思政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構建有利于大學生自我教育的管理體制
育人機制決定于管理體制,在以“管、卡、壓、禁、堵、防”為特征的學生管理體制下,學生純粹是被管教對象,自我教育根本沒有生長的土壤。而要構建有利于大學生自我教育的管理體制,關鍵就在尊重并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現代大學制度要求大學必須“民主管理”,大學民主管理的本質就是真正把廣大師生看作是學校的主人,讓他們廣泛參與到學校的管理和發展中來,激發他們的主人翁責任感,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辦好學。對學生來說,就是在所有涉及他們切身利益和自身發展的事項上,通過舉辦聽證會、座談會、通報會、現場辦公會及問卷調查等方式,廣泛征求他們的意見,及時采納他們的合理化建議,完善或形成學校的相關決策;同時聘用學生代表擔任相關工作的聯絡員、信息員、調研員、監督員等,讓學生實質性參與到學校各相關管理環節中來。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體現。當家做主的感覺必然伴隨著自我認識的高起點,自我要求也相應同步提高,自我教育的空間就自上而下自然地打開了,而且是從管理體制這個根本點上打開了。
組織建設是構建大學生自我教育管理體制的又一重要環節。自我教育不是純個體行為,而是組織行為與個體行為的復合體,自我認識、自我要求離不開他人認識、他人要求的參照,自我實踐、自我評價更不可能在脫離集體的孤島上進行。有組織,才有相互之間的促進與制約,才有集體環境的保障,才有個體自我教育與群體自我教育的良性互動?,F有學生組織有學生工作管理系統內的班委會、團支部、學生會及研究生會等,有以自由組合為特征的大學生社團、青年志愿者等各類學生自治組織。一方面,我們應對現有學生組織加強建設,充分賦予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自;建設的方式則可引進契合自我教育需要的“公約文化”,將自上而下由外而內的規章制度,轉化為自下而上由內而外的公約、章程,以此來實現這些組織及其成員的自我約束、自我調控、自我發展。另一方面,我們還應根據自我教育的需要,引導學生增設更多的學生自治組織,諸如學生自律會、學生宿舍自管會、學生心理健康協會等,以進一步擴大大學生自我教育的組織系統,拓寬組織渠道,完善組織機制。比如學生宿舍,這是比班集體更小而自我教育空間卻更大的集體單元,因為宿舍成員之間接觸更多、相互影響更大,宿舍本身也比其他空間私密性更強、自由度更高。
建立學生宿舍自管會,以這樣的學生自治組織去引導所有同學商定各自的宿舍公約,以個體的利益訴求形成集體的約定,以集體的力量約束個體的行為,宿舍這一易被人遺忘的角落就能在大學生自我教育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構建切實有效的大學生自我教育運行機制
應從四個方面構建起既相對獨立又前后貫通的大學生自我教育運行機制,這就是對應于自我認識的價值認同機制,對應于自我要求的目標引導機制,對應于自我實踐的活動體驗機制,以及對應于自我評價的價值反饋機制。
1.價值認同機制。德育的關鍵是在激發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通過自覺的內化過程,實現對道德原則的自覺認同,并且能動地指導道德的實踐?!?/p>
因而構建起價值認同機制,就成了大學生自我教育的首要環節。自我認識是自我教育的基礎,一個人怎樣認識自己,就會怎樣要求自己,就會按自己認定的角色生活。自我認識不正確,不論是對自己盲目自信、自認為十全十美的,還是對自己盲目自卑、自認為一無是處的,都產生不了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動機。自我認識又總是建立在一定的價值觀基礎上的,是根據已有的價值觀對自身作出的一種判斷,其價值觀正確與否,就決定了他自我認識的正確與否。因此,構建大學生價值認同機制,引導他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就成了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的關鍵。構建價值認同機制,必須充分發揮思想品德課的主渠道作用。
要大力改革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教學目的應放在全力激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體性,引導他們主動取得對正確價值觀的認同上;教學內容應圍繞學生轉而不是圍繞教材轉,從學生中存在的思想認識問題及他們所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切入教材,使所有教學內容都變成與學生密切相關的內容;教學原則應為因材施教,分類別分層次以突出針對性,尤其要注意引導三類學生即盲目自信者、盲目自卑者和隨波逐流者用正確的價值觀來糾正自我認識的偏差,形成真正的自信即自我教育的動力;教學方法應徹底拋棄“滿堂灌”,廣泛采用案例討論式、模擬體驗式、課題研究式、典型解剖式等能吸引學生熱情參與的教學方法,以引導他們自我思考、自我研判,最后實現正確價值的自我認同,由此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
2.目標引導機制。自我要求是自我教育中的一個關鍵環節,而自我要求中最核心的就是目標的確定,因而構建大學生目標引導機制就是勢所必然的了。構建目標引導機制,可以現有的生涯教育為抓手,但必須改變以往只重“成才”不重“成人”的單純職業生涯規劃傾向,將“成人”的要求目標和規劃充實進去,這既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協調發展,也有利于統籌教育資源,整合教育力量。在這樣的生涯教育中,必須充分發揮輔導員、班主任及專業教師的主力軍作用,讓他們緊緊抓住目標的制定這一核心問題,深入學生中去,分類指導,逐個落實,跟蹤服務,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制定出適合自己的發展目標。
在此基礎上,還應引導學生將長期目標分解為循序漸進的階段目標,進而制定出可操作的行動計劃。為此,應充分重視榜樣在目標引導機制中的作用,榜樣包括杰出校友及往屆畢業生中的成功典型,包括社會上的道德模范和先進典型,更包括大學生身邊的先進人物,特別是不同層次同學中的先進代表,比如后進變先進的轉變者,這樣的榜樣更接近學生的實際,更容易引起學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鳴,也更便于學生制定目標時參照、借鑒,從而激勵他們對自己提出積極而又合適的自我要求。
3.活動體驗機制。自我實踐是自我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沒有這一環,自我教育只能是空中樓閣,有了自我要求,就要在目標的指引下付諸實踐,在實踐體驗中進行自我監督、自我控制、自我調節,以保證目標的實現。而在大學校園中,實踐體驗的主要載體是各類活動,因此必須構建大學生活動體驗機制。正如有識者指出的:“活動不僅是自我教育的基礎,而且是實現自我教育的根本途徑”。構建活動體驗機制,必須本著有利于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體驗的原則,整合已有的校園活動,分門別類,賦予不同的活動以不同的體驗目的,以提高活動體驗的效率。比如黨團組織活動,應重在先進性、示范性的高層次體驗;社團及文體活動,應重在個性、特長及成就感體驗;科技文化藝術節活動,應重在創新意識及審美素質體驗;社會實踐活動,應重在責任意識、服務意識體驗,等等。同時,還應鼓勵舉辦更多的校園活動,包括利用互聯網建立學校自我教育網站,開通網上博客,引導學生加入QQ群,開展網上聊天等在線教育活動;包括利用幾乎是學生人手一部的手機,適時開展手機短信感恩、寄語、征文等活動,以擴大活動范圍,讓所有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的活動,都能在活動體驗中受益,實現活動的全覆蓋。
4.價值反饋機制。自我評價是自我教育的階段性總結,有了這一環,才能進入新一輪自我教育的通道,才有實現螺旋式上升及終身發展的可能。而這個階段性總結,其實就是回顧檢視當初賴以形成自我認識的價值觀,經過實踐體驗后的一種確認、調整、完善與上升。因而構建價值反饋機制,就是為學生的自我評價修路架橋,鋪設軌道。
作者:梁會蘭 戴如蓮 杜錦文 單位:遵義師范學院馬列部
師范院校的思想政治課長期以來都不受廣大學生的歡迎,究其原因,還是由于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重視不夠,建設不足,管理不嚴”的現象。要想改變這種現狀,讓思想政治課真正成為學生所喜愛并且終身受益的課程,首要任務就是不斷加強對思想政治課堂的建設和管理,合理配置課程資源,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堅守思想政治課堂主陣地的基礎上,充分做好學生業余時間的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工作首先,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滲透要貼近大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在滲透形式上,可以組織一些活動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上既要不拘一格,又要讓大學生喜聞樂見。具體可以按以下方式來操作。積極組織學生進行一些主題教育活動。充分利用當地的歷史文化古跡和革命文物遺跡資源,對學生開展一些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例如在每年的清明節、“五四”青年節等節日,組織團員青年祭掃烈士陵園、舉行入團宣誓儀式等愛國主義教育專題活動,積極引領大學生的精神生活,使之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規范和價值追求。通過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活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學生社團是學生自我培養的重要課堂,同時也是學生成長的第二集體,是當代大學生團結友愛、共同進步的重要載體和依托。因此,學院應該支持幫助團員青年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活動。
積極組織一些校園文化藝術類的活動。豐富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能夠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同時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大學生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健康的生活態度,激勵學生對美的追求和向往,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其次,面向基礎教育的師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范圍上要積極面向社會開放,并且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滲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指在校園內,還應該走出校園,積極面向社會開放,創造機會讓大學生參與到廣泛而深入的社會實踐中去,接收到書本以外的學習體驗。最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認真總結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并且充分分析和認識這些問題,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加以彌補。(1) 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上應堅持真理當前一些高校所開展的課堂教學以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大多比較浮泛,很少能夠顧及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嚴重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量實踐證明,當前面向基礎教育的師范院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順應當代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廣大學生的積極響應,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 在教育形式上注意形散而神不散學生的業余生涯本身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在學生的業余生活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很容易讓學生覺得形式零散,這就要求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注重對學生思想的引導,做到在教育形式上形散而神不散,充分保證教育的內在主旨和內涵,增強各種活動的主題性和針對性。
對當前面向基礎教育的師范院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先進的教學手段和互聯網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2]根據這些大學生接受信息的新途徑,師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應該充分發揮互聯網工具的作用,使互聯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推廣載體,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的主體內涵
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是關于思政課實踐教學具體實施的運行方式。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是在吸取研究性教育教學核心理念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種既有理論指導,又有具體操作步驟的結構性整體,是一種既體現思政課教學規律又體現研究性教育教學規律的實踐教學范式。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內在結構由“菜單引領•學生主體教師主導”三位一體構成。其主體內涵是:“菜單引領”,即以問題為源頭,圍繞問題引導大學生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學生主體”,即以學生在實踐中自主建構知識體系、提升道德素質為本體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教師為主導”,即以教師為后臺推手和規范的制度管理保障實踐教學活動的運行。三者內在邏輯聯系嚴密、運行分工明晰、功能互補性強,共同作用于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全過程。
(二)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的學理依據
任何教學模式都必然意蘊著一定的教學理念和精神,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也不例外。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蘊育研究性教育教學理論的核心要義。從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的內涵看,該模式被植入了研究性教育教學理論,兩者具有相同的理論價值契合點。
第一,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意蘊著研究性教育教學理論主張的教學過程應是引導學生源于問題、圍繞問題、探究問題過程的思想。西方啟發教育理論的創始人古希臘教育學家蘇格拉底的“問答法”,又稱“產婆術”,是研究性教育教學理論的奠基之作。他認為教學不應該把現成的結論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在與學生詰問、交流和爭辯中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懷疑自己的原有觀念,一步步激發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答案的過程。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提出了“發現學習”。他認為教學“不是教他這樣那樣的學問,而要他自己去發現學問”①。盧梭在這里提到的“發現”,包含了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無論是蘇格拉底的“問答法”,還是盧梭的“發現學習”,都提倡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探討問題的過程。“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賦予學生實踐的過程就是探究實際問題的過程,它主張實踐活動源于問題,以問題(即菜單)引導學生深入火熱的社會生活,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自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驗證理論,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政治觀念。
第二,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意蘊著研究性教育教學理論倡導的自由選擇的精神。盧梭倡導并建立的“自然教育法”,主張教育要順應人的自然本性,反對過多的干預。這一觀點的依據是“在所有一切財富中,最為可貴的不是權威而是自由”②。因此,教育必須遵循自然法則,即尊重人的自由權利,能夠依據努力而實現自己的意志。“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秉持盧梭“自然教育法”的精髓,主張尊重學生的個性和選擇,喚醒學生與生俱來的欲望和好奇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專長、愛好像在菜單上點菜一樣自由選擇實踐活動的主題、自主決定實踐活動的方式、自主策劃實踐活動的過程、自主選擇實踐結果的表達方式,并自主評價實踐效果,給予學生極大的自由選擇的空間和自主決定的權利,賦予學生極大的學習實踐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第三,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意蘊著研究性教育教學理論倡導的教學過程是學生自主建構意義的過程。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本質和過程不是被動地形成刺激—反應的聯結,而是一個主動形成認知結構的過程。他指出:“教某人學習這些學科,主要的并不是要他記住那些成果……而是要使一個學生有條理地思考,使他考慮問題時像一位歷史學家所做的那樣,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認識是一個過程,絕不是一個結論”③。在布魯納看來,認識過程既是探究過程又是自主意義建構過程,他還突出強調了意義建構過程的主體性。在“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中,學生將探究問題和自主意義建構合二為一,在探究活動中自主完成理論認知的意義建構。
第四,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意蘊著研究性教育教學理論倡導的教育應該在敞開的空間進行的思想。研究性教育教學理論的鼻祖蘇格拉底在“問答法”教學中不預設任何前提,對話結果也常常是沒有確切的定論,對話的過程是讓學生敞開心扉自由思考、自由表達,在自己的懷疑、思考、否認中不斷向結論推進。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在這一點上與研究性教育教學理論不謀而合,它鼓勵學生到社會廣闊的天地體驗感悟黨的創新理論的價值和魅力。實踐前不設任何前提假設、實踐中不設框架完全隨學生活動情況推進、實踐后總結評價不設標準和結論。
二、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內在工作機制的建構
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包含三個系統——菜單庫設計、學生自主實踐、教師輔助指導,其模式的主體框架設計如下:
(一)建立菜單庫——突出“問題探究”的工作體系
菜單,即項目、主題、問題、任務的統稱。菜單庫,即是實踐教學的內容體系,涵蓋了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高校五門思政課課程的重要理論問題,它是與理論教學內容相對應、相融通、反映思政課五門課程教學規律及邏輯關系的,可供學生備選的實踐活動項目庫。菜單庫的建立指教師將思政課五門課程的基本理論觀點轉化為學生可以操作的實踐活動要點的過程,它實現由理論教學體系向實踐教學體系的有效對接,體現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在菜單設計工作體系中,教師要將“問題探究”置于核心地位,要強化問題意識,對問題要有設計,要使問題成為實踐活動的載體,這是在“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中實施研究性教育教學理念的關鍵。為此,需要將菜單設計成類似科研課題那樣的項目申請書,賦予“菜單”和科研課題項目申請書同等的功能,為學生實踐活動保駕護航。菜單設計應包含以下六個要素:
一是實踐活動要探究問題的理論依據,它是與思政課教材相對應的理論要點。具體操作是先將教材內容梳理整合,形成理論專題或模塊,然后對應每個模塊或專題設計出若干個菜單,由此形成的菜單緊扣教材內容,不偏離教材內容,點面結合又不疏漏,體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符合教育部對高校思政課的基本要求。以“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的實踐教學菜單庫設計為例,我們先將教材的理論知識點按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兩部分內容進行分解,分為思想活靈魂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六大模塊,依據每個模塊的基礎理論相應設計出若干個實踐項目。
二是實踐活動要探究問題的現實依據。菜單設計應該緊密結合現實的熱點難點問題。只有讓學生在現實灼熱問題中探究和感悟,才能促進他們思考和提升,任何離開社會現實的菜單實踐教學項目,是不會激起學生興趣的。如黨的十、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確定了中國未來四年發展的基本走勢,我們針對大力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的形勢,以“菜單式”實踐教學的方式設計并申報了廣西大學生社會實踐專項課題——“美麗南寧行——南寧市生態文明建設狀況調查”,讓大學生在調查南寧市持續5年“一江四湖”治理中,感受南寧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生態之美,從而體會黨的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價值和魅力,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為建設“美麗中國”努力學習、不斷實踐的熱情。又如針對霧霾天氣持續擴大,人們談霾色變的現實,我們設計了調查南寧市近一個月來的空氣質量指數PM2.5及其走勢,剖析指數變化的成因,提出防霾治霾的對策。同學們在“霧霾”這個現實問題的引導下完整經歷了“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達到了實踐教學的目的。
三是實踐活動探究的現實情景環境。黨的創新理論必然來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因此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必須回歸現實世界。在具體操作上,要從現實社會中找尋與理論知識點形成和發展的真實環境,不能再現的真實環境的可以創設虛擬環境。在菜單設計中要堅守的原則是,教師只給問題情境不給問題,問題應該由學生在實踐中自我找尋。
四是實踐探究活動大致思路和實施步驟。在菜單中粗略地描述實踐活動的線路圖,告知學生科學規范的調研活動應具備的要素,給學生實踐活動提供一個大致過程參考。
五是實踐探究活動的預期成果,即調研報告和PPT。確定活動預期成果是為了讓學生明白在實踐活動中應該注意收集哪些材料。六是完成實踐活動的基礎和保證。列出完成此實踐活動應必備的條件,如文獻資料、需要的人力、物力、時間、場地等。上述六點中,前三點的設計反映了實踐教學在思政課教學內容層面思想性、政治性的特點,后三點設計反映了實踐教學在技術層面操作的特點。菜單的設計及菜單庫的建立是實施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的主要環節,是提高實踐教學效果的主要舉措。必須堅持以問題探究為核心完善菜單庫建立的工作體系。
(二)學生自主實踐——突出“自主探究”的工作體系
在菜單實踐教學模式中,自主實踐是基于菜單引導基礎上的大學生自主構建的過程,是大學生將自己在理論課堂習得的思想觀念、價值追求自主地付諸實踐,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對未知的求知,對已知的求證,對虛知的求實”,通過實踐活動的歷練重新建構自己的思想道德的認知體系。這個過程與理論教學不同的是,學生的知識結構不是教師從外部“灌輸”,而是學生將從教師那里獲得間接經驗(書本知識)與自身實踐中獲得的直接經驗有機整合而生成新的知識體系,達到“知行合一”,用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說這是由粗淺的理性認識轉化為感性認識再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完成這樣一個實踐教學過程,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價值和主觀能動性,因此這一環節工作設計的重點在于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建設來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努力求證。學生作為實踐的主體,其主體作用貫穿在實踐前準備工作、實踐過程的體驗工作、實踐后的總結、反思工作上,具體工作內容如下:實踐前的準備工作,學生要完成諸如選題、組隊、策劃、分工合作、制定方案等一系列前期準備工作。一是選題。學生像在菜單上點菜一樣,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關注點從菜單庫中選取一個主題,或者自選菜單庫以外的主題來開展實踐活動。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的特色就體現在吸取了菜單選擇的精華的這個意義上。二是組隊。學生根據同學的友情和親疏度確定實踐的合作伙伴,由此組建志趣相投的實踐活動小團隊,有利于團隊合作共同完成實踐教學任務。三是策劃。根據選題找出實踐活動的切入點,分解選題的幾個分要點,大致確定實踐的幾個步驟。四是分工合作。團隊小組成員根據選題、個人的特長安排每個成員在實踐中所要承擔的工作,要求各成員各司其職,團結一致搞好實踐教學活動。五是制定方案。團隊成員查找各種文獻資料、咨詢任課教師,確定實踐的時間地點,在充分認識實踐教學目的和充分理解選題意義的基礎上,制定和撰寫實踐活動方案。
俗話說不打無準備的仗,上述實踐前準備工作做得越扎實,實踐教學的成功率越高。實踐中的體驗工作,即學生通過社會調查、專題研究、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形式進行自我體驗、感悟和自主建構意義。在這一實踐關鍵階段中,學生的思維活動包含兩個方向的過程:一是自我體驗和感悟活動,這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學生將課堂所學理論付諸實踐,在實踐中檢驗所學理論的真理性、體驗所學理論的魅力、感悟所學理論的真諦,使理論教學效果得以延伸、拓展和深化。二是自主建構意義活動,這是思想的歷練和升華過程。學生將實踐中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收集起來,通過知、情、意的心理機制的作用,在思維中與原有認知結構中合理的成分進行消化、加工和整合,重新建構出新的思想道德認知體系。
實踐后的總結和反饋工作,即總結、評估和反思,反饋、交流和展示。一是總結、評估和反思。學生將實踐活動中收集的文字、圖片、數據、采訪錄音、錄像文獻等資料加以整理、歸納、總結出結論,撰寫調研報告和自制PPT作品。學生的調研報告和自制的實踐作品凝結著學生對實踐活動的總結、反思、評估,反映了學生的收獲和成長。二是反饋、交流和展示。實施“小組——班級——年級”三級展示交流制度。首先在班級里展示各小組的實踐作品,評選出最優作品參與年級作品評選活動。其次將各班評出的最優實踐作品匯集評比出年級優秀實踐作品。這種由學生自主交流展示作品的制度實際上就是學生互相學習、自我教育的制度,它彌補了實踐活動中由于每個小組只能選擇一個主題開展實踐,其他主題無從學習和體會的缺陷,使學生在同一時間內間接學習了其他小組實踐活動的經驗和教訓。由學生自制實踐作品薈萃而成的精品庫成了學生自我教育的極好教材。在學生自主實踐這一環節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理念,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需求和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實踐教學的主動參與者,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教師主導實踐——突出“支撐探究”的工作體系
教師主導實踐的工作體系主要通過建立指導教師規范化操作系統和支撐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的管理系統來實現,教師的指導是實踐教學的技術支持,學校的管理制度是實踐教學的保障支撐。
1.建立思政課教師指導實踐教學的規范化操作系統。傳統教學中,教育者以勢相示,受教育者被動相迎,教育者是中心、權威。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重塑教師的角色,重置教師的地位。教師由前臺一線的操控者隱退為后臺推手,并通過建構一系列保障制度來推動實踐教學的規范化。具體工作內容:
第一,要求思政課教師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一個問題中,以菜單引導和激發學生在實踐中探究問題、求證問題、解決問題。在設計菜單中通過軟硬兩方面手段激發學生的欲望和主動性。軟性激勵手段,一是根據學生的興趣點、關注點,貼近學生實際來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對所要選擇的問題情境有好奇心,能提出問題和自主反思,具備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勇氣。二是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來自制實踐作品。硬性約束手段:要求學生通過獨立的或協作的實踐活動完成實踐教學任務,并將實踐成果制作的實踐作品作為考核學生實踐成績的依據。
第二,思政課教師在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扮演著“顧問”、“輔導員”、“觀察員”的角色。在實踐前學生確定主題制定實踐方案階段,思政課教師的主要職責是提供建議、答疑解惑,審核計劃,把控方向。在實踐過程中,教師扮演著實踐計劃執行的“咨詢員”、行動操作的“輔導員”、矛盾沖突的“協調者”、探索創新的“鼓勵者”、安全實踐“監督者”的角色。
第三,思政課教師掌握著實踐活動效果的評價方向。教師既關注學生實踐結果的考評,即實踐作品,也注重對學生實踐過程的考評,尤其是學生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個性心理特征如克服困難、勇于探究問題的意志力和勇氣的考評。
2.建立“菜單式”實踐教學模式實施的保障機制。“菜單式”實踐教學的管理模式是“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專業課實習實訓,二者同步實施,統一管理”,該實踐教學管理模式的工作內容有:
第一,建立規范化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管理模式把社會實踐教學納入思政課教學計劃當中,制定完整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體系,包括規定具體的實踐教學課時(嚴格執行教育部規定的思政課實踐教學16個課時的規定),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方案和實施細則。思政課“菜單式”實踐教學統一安排在每年學生專業實習實訓期進行,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專業課實習實訓結合起來,在專業實習實訓的同時開展思政課的實踐教學,這就明確規定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時間空間,確保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全員參與,以及規范化的有序進行。
第二,建立學校各級管理部門協調化的實踐教學管理體制。建立黨委統一領導下,教務處、學工處、各系部、團委等職能部門共同參與管理的,社科部聯合系部組織實施的,任課教師具體指導,學生在實習實訓中自我體驗、自我教育的實踐教學的運行機制。
第三,建立穩定的內涵豐富的社會實踐教學基地。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專業課實習實訓相結合,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就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基地,為思政課實踐教學提供了穩定的實踐基地,既避免了重復建設,又實現了思政課實踐教學載體的陣地化。
信息時代帶來了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各種價值觀念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因此,思政課教師必須從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等方面不斷改進和創新,才能切實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教學觀念方面,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人的全面發展問題是人學理論的核心問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其特殊性表現為三個維度,即:第一,服務政治的維度;第二,思想改造的維度;第三,人的發展的維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以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質的養成為指向的政治價值觀再生產[5]。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交互性和周期性的教育,政治價值觀的形成既不是單向度的,也不是一次性的。學生不是一個簡單的思想容器,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傳統單向度的灌輸教育理論是建立在主客分離的認知模式基礎上的,造成了教育目的的異化,導致教育淪為對受教育者的控制和教化[6]。因此,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必須將理論內化為學生的思想意識,使其能夠運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才是思政課教育目的。教學方式方面,加強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效銜接。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表明,實踐是理論創新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僅要重視理論教學,同時也要更加重視實踐教學。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深刻地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保?]因此要突出問題意識,不能回避問題,要注重回答大學生普遍關注的深層次思想理論問題。決不能為了教學而教學,忽略學生思想意識的動態管理。教學內容方面,努力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在當今文化多元和價值多元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受到了史無前例的沖擊。只有針對當前社會思潮有效回答大學生的困惑,才能逐步樹立信仰、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取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在教學內容上處理好時效性與實效性的關系問題。思政課教材從“05方案”實施以來,經歷了多次修訂,體現了教材體系的時效性。但是,再及時的教學設計離開了實效性都是無用功。教育、社會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道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始終是高校思政課的教學重點,圍繞教學重點組織教學材料,將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有效轉化,積極推動中國化最新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不斷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實效性。教學手段方面,善于運用新媒體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思政課的教學手段必須改革和創新。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言論參與權。學生“被動”地接收著媒體上是非善惡真真假假的資訊,顛覆著日漸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果思政課不改進教學手段,就會被其他社會思潮占領學生的思想高地。陳舊的教學案例、乏味的授課語言、嚴肅的課堂氣氛,以及窠臼的考試方式只能讓思政課“應然”的價值訴求夭折在“讀屏時代”。因此,必須不斷更新教學案例,用學生最感興趣的事例講解理論;必須學會時尚流行語,用學生最喜歡的語言方式宣傳真理;必須提升教學的藝術性,用學生最認可的方式傳播信仰;必須改革考試方式,用學生最接受的方式傳授理論武器。
2促進思政課教師職業發展
2.1有利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
思政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關鍵。教學能力的提升包括教學理論水平的提升和教學授課水平的提升。因此,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第一,提高掌握理論的能力,能夠運用基本原理說明社會問題。第二,提高教學科研能力,在思想意識日益復雜的背景下,能夠較深層次解答學生的困惑。第三,提高教學授課能力,把理論轉化成武裝學生思想的理論武器。第四,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做的宣傳者和踐行者。
2.2有利于實現思政課教師的職業價值
1.1呈現思想政治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呈現是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條件,無論是基礎知識的掌握應用還是情感觀念和價值體現的引導深化,都要依靠呈現在課堂上的內容。多媒體、板書、講述、交流等多種呈現方式可以優化授課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專題內容以及話題的選擇設置需要與社會時政熱點緊密相連,豐富專題內容,貼近實際,從而引起學生共鳴,提高整個課堂授課效率。例如,八年級思想政治(人教版)上冊第八課,第一小節的“合作競爭”,教師可以將課本內容與當今社會競爭現象相結合,以“馬云的競爭”“奧運”設置專題,從學校的比賽,身邊的競爭說起,分析當今社會是個競爭合作相結合的社會。采用活動教學法、情景教學法、講故事等方法突出本課重點。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擺正學習態度,認識到該如何與人合作,讓學生敢于競爭善于競爭,同時也認識到嫉妒的不良影響。
1.2提高語言表述能力
思想政治中的課程多為理論知識,理論知識抽象并且缺乏趣味。這就需要教師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規范語言表達,增強語言嚴謹性。不僅需要教師對理論的解讀精準規范,還要注意講解時的語速語氣,使得理論的講解富有活力。在講解九年級思想政治(人教版)中2.2.3章節中的“黨的基本路線”時,教師通過抽象思維和歸納,以準確的語言幫助學生理清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關系。以生動表達形式,給學生講解并且一起討論為什么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
1.3豐富教學模式
依靠分享、辯論、演講、話劇、媒體網絡等多種手段豐富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擴散,加強學生獨立思考,勤于動手的能力。比如,在九年級思想政治(人教版)中,第1.2.3章節里說到“承擔關愛集體責任”這一內容,就可以讓學生針對集體和責任進行演講,表達各自的觀點。讓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更加深入的了解學生的思維和心理活動。能夠在課堂中適當加深或減輕授課難度。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由此可以大幅度提高,根據課本的基礎理論,運用到現實生活當中。
1.4加強與學生交流,增強情感教育
授課忌諱教師照本宣科,自問自答,拒絕與學生進行交流。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擁有豐富的情感教育、愛國思想、積極上進的篇章。通過這些課程的講授,教師可以增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樹立學生的愛國思想。主動去發現學生內心世界,了解學生的接受能力有利于教師的授課,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目的。如,可以通過相互分享故事,心得等方式,進行師生間的互動交流,以提高授課的有效性。
2.結語
(一)實現資源共享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揭示了諸多教育問題。傳統教育模式單一缺乏應用資源。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思想政治教育也變得復雜起來。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文學教育作為輔助。通過文學蘊藏的巨大能力獲得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同樣,傳統文化教育不能滿足當代受教者的需求,需要強大的思想理論支撐文學教育,因此,思想教育與文學教育融合并實現資源共享,能有效促進文學教育發展。第一,將文學教育積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視野,會增添教育內容的親和力及感染力,使得口頭道德逐漸變成生動的文學形象[1]。第二,通過鑒賞文學作品,能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對受教者實行人格、思想、政治以及心理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講,擴大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學教育中的縱深和拓展,能有利于道德教育的滲透和覆蓋。第三,文學作品對現實生活而言是虛擬社會,對受教者有一定的參照作用,能提供獨特的社會體驗。優秀的文學作品中,人物和性格塑造始終圍繞著一種教育氛圍和學習氛圍,激發受教者的感性認知,能通過感悟和思考體會文學教育的思想內涵。文學教育的氛圍要建立在優化育人環境的基礎之上。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旨在于培養受教者的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通過文學教育能使得受教者在一定程度上獲得更多的熏陶和感悟。利用文學教育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在適應文學教育的新發展方向。總之,文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性發展能使得文學教育環境和途徑更加順暢,實現了教育效益最大化[2]。
(二)提升思想政治感染力重視文學閱讀
經典是通過積淀和時空轉換誕生的。凝聚著一代又一代的智者的明哲和智慧,具有一定的藝術魅力和思想價值。如,文化語境和歷史語境具有一定的神圣性和權威性。文學教育的根本就是以文學經典為核心,通過對經典作品的鑒賞和品讀,使得受教者獲得心靈上的震撼和感悟,在心靈的對碰中提升智慧增強情感體會[3]。由于文學作文在人文素養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優勢,能夠探知人性的光輝和魅力,也能促進受教者道德情操和高尚品格的形成,促使受教者綜合全面發展。重視文學經典就是在注重自我超越,受教者能從豐富的內涵中獲得一定程度的感悟,潛移默化的實現自我修養和文學素養的提升。同時,文學經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得受教者心靈與作者心靈實踐激情的對碰和交流,喚醒受教者的追求和渴望。逐步向大智慧、大知識氛圍邁進,獲得真正意義上的人格陶冶和創造啟迪。同時,在文學教育過程中,加強思想教育力度,使得文學經典逐步向追求自然追求真善美過渡。讓文學教育成為一種知識、一種經驗、一部人生[4]。
(三)提升教育時效性避免形式化
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學教育缺乏層次,直接從教育者角度出發,填鴨式的教育很難讓受教者接受。教育者往往以遙不可及的高大形象拉開與受教者之間的距離,不容易被受教者所接受,逐漸失去了應有的教育意義。從而導致受教者忽視了人生態度的感知和人文精神形成需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最終得不到應有的體現,人文素質和文化修養也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和空間。因此,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促進文學教育發展。將人文內容以及審美內容傳授給受教者,使之擁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和欣賞水平及認知水平。同時,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完善受教者的文學素養,激發人生觀的養成,提升人格素養。為了避免文學教育流于形式化,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通過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給課堂增添活力。使得文學教育不再僵化,在重視主體個性發展的同時,促進教育內容的吸收,擺脫傳統填鴨式傳授模式[5]。
二、重構文學教育
(一)重塑文學教育理念
通過分析文學教育內涵發現,改變文學教育現狀走出困境,首先要從轉變教育理念入手。通過文學即人學的卓識來豐富文學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強化文學教育就是在強調立人和育人教育。要體現出人文教育也要倡導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來陶冶受教者情操,豐富受教者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感悟能力以及協作能力。文學教育作為終身教育,必須要圍繞文學教育特性,注重文學教育審美回歸,關注“人”的思想情感以及現實理想。只有在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才能使得受教者做到自我超越、自我反思以及自我磨練,使得人格構建成為文學教育的最終目標。同時,文學教育的定位是以前瞻性和先導性為主,強調審美教育、人文教育以及文學性為核心的教育原則,明確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文學教育目標和方向。因此,堅持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是文學教育的關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否推進文學教育的重要因素[6]。
(二)回歸文學教育人文性
新課改以后,強調文學教育的文學性和人文性。追求文學價值就是在追求人文精神,這也是重構文學教育的重要原則。藝術源于生活,文學作為一種藝術同樣源于生活,是人對環境的體驗也是人對環境的向往和追求。文學教育也是精神文化的重構要素。當有高學歷的人不懂得感悟生命就如同野蠻人聚集的荒野。這句話說得就是文學需要人文性回歸,作為一種精神來陶冶情操慰藉心靈,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系。讓受教者在接受文學教育過程中充滿靈性與激情、感悟,積極體會生命價值并對未知世界形成一定的向往。文學教育回歸人文性,不是短時間內能形成的,需要不斷的熏陶和滲透。因此,文學教育回歸人文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支持,在提成人的品格修養以及心靈修養后,完善文學教育人文性。文學教育的真是面目是超越功利主義誤區的,是承載著培養人類素養的重任,這也是文學教育的最終目標,在此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對文學教育有一定的推動型,因為精神教育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渲染出來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學教育也會形成有機結合,并最終成為教學亮點[7]。
(三)改善文學教育模式
傳統文學教育模式過度肢解化,因此要實現文學教育目標必須重構文化教育模式,達到育人的最終目的。文學教育的任務就是通過閱讀和鑒賞文學作品并從中感知生命體會生命,了解文學中包藏的愉悅體驗,培養人的情操和品德,并逐步完善人的興趣愛好和文學導向。由于人文性決定了文學教育屬性。因此,改善文學教育模式首先要從理性感悟和感性追求入手,充分發揮文學魅力避免失去文學韻味。構建充滿活力且開放的文學教育體系。使得學生能通過不同的方法和內容拓展視野[8]。第一,文學素養的豐富與多元化的知識結構息息相關。因此,要積極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學教育活動,充分尊重教育課題并創造平等的對話環境,使得受教者能在心靈上獲得美的熏陶和感悟。第二,尊重文學教育形式,堅持個體理解感悟原則,遵循個體體會和意會規律,從動態教育刺激受教者的學習情緒和學習興趣,使得受教者能在文學賞析過程中感受到文學的情韻和風格魅力,做到拋其形而得其神。第三,教無定法卻選擇又發。文學教育過程是體驗和感悟的過程,因此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為角度出發,在受教者一定的學習空間和思考空間,發揮受教者的潛能張揚其個性,提升受教者的思想品位和人生境界,最終增強生命的感悟能力。
三、結束語
1、網絡文學的認識:對大學生最基礎的思政教育內容之一便是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導大學生對社會有一個正確的認知,理清個人與社會之間索取與奉獻、現實與理想、行為與心理等關系,此時網絡文學作品便能通過打造現實的藝術形象,真實的還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過程,使大學生能夠最快的獲取某一時代人們進行社會活動的方式以及各類社會習俗等方面的知識,拓展了大學生的文化事業,使大學生能夠真正、深刻、全面地了解整個社會的發展和演變過程,換言之,網絡文學依靠自身傳播范圍的極限性幫助大學生對社會有一個初步的、系統的了解和認識,進而豐富了他們的人生閱歷,提高了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這也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最為基礎性的功能之一。
2、網絡文學的情感教育功能:很多作家和學者喜歡以網絡作為傳播載體,將記錄自己的人生感悟、思想情感以及對生活本質挖掘的作品展示給網絡閱讀人群,進而對閱讀人權的政治傾向、價值取向、行為活動、道德觀念、個性節操等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大學生由于從事的網絡活動最多,與網絡接觸最為頻繁,因此所受影響也是最深的。列寧認為:革命的文學能教導人、鼓舞人、引導人,而筆者認為,網絡文學作品能夠對現代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活動進行客觀的表述,并與讀者產生情感共鳴,對網絡閱讀人群起到一個很好的促進作用。
3、網絡文學的心理輔導功能網絡文學所具備的補償功能和心理宣泄作用與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心理教育是相互統一的,一個人心理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其人際關系是否良好、行為活動是否存在偏差、道德理念是否主流。葉舒憲曾說:“作家、藝術家、文學批評家等與精神醫生之間的傳統職業分野正在逐漸淡化,文學與醫學保健之間富有成效的話題和互動正在方興未艾地展開,身兼詩歌神和醫藥神的阿波羅神話重新閃現出生命的活力”。因此,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利用網絡文學,對大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在充分展示網絡文學文化魅力的同時,幫助他們形成過硬的心理素質,以便其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走的更穩、更遠。
二、網絡文學對大學生積極影響
1、強化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從事網絡文學創作的人員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青年網絡作家,他們具有超前的創新意識,在創作時經常會使用一些具有創新意識和鮮明個性色彩的網絡詞匯,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網絡作品的創造性,因此,大學生在閱讀這些網絡作品時就會受到作者創新意識的影響。另外,由于網絡文學具有靈活性、多變性等特點,而且是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打造的文學形象,從這一角度講,大學生通過心善和閱讀這些網絡作品,能夠極大限度的拓展文學思路,擴大發散性思維和想象空間,并強化自身的突破意識和創新意識。
2、網絡文學對大學生平等意識的培養和加強網絡文學具有自由性、開放性等特點,在創作和傳播過程中較多的使用不批判、不訓導等平等性詞匯和言語,充分顯示出文學作品的親和力和客觀性,向網絡讀者展示了機會的均等性和公平性,大學生通過閱讀這樣的網絡文學作品能夠減輕自身所承擔的社會壓力,充分體會被尊重的感覺,形成初步的機會均等意識,在無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認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