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7 17:35:03
序論:在您撰寫財務報表的利潤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財務報表能夠全面反應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但是,單純從財務報表上的數據僅能說明企業的財務狀況,特別是不能說明企業經營狀況的好壞和經營成果的大小,只有將企業的財務指標與有關的數據進行比較,才能說明財務狀況,因此就需要進行財務報表分析。
一、財務報表分析的主要內容
財務報表分析是基于對這些報表和資料的分析,了解企業的過去、評價企業的現在以及預測企業的未來發展。財務報表分析是指通過比率、比較、趨勢、結構、因素、項目等分析方法分析財務報表和其他資料所反映的會計信息,企業財務報表和其他資料從不同的方面反應了企業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財務狀況分析、資產營運能力分析、償債能力分析和盈利能力分析是財務報表分析的四個主要方面:第一,企業財務狀況分析包括企業資產構成分析、權益構成分析、現金流量分析三方面;第二,企業償債能力包括短期償債能力分析和長期償債能力兩個方面。短期償債能力分析主要分析反應資產流動性的指標,如營運資金、流動比率等;長期償債能力分析主要分析反應企業償還長期債務的能力指標上,如資產負債率、產權比率等;第三,資產運營能力分析主要分析企業資產周轉能力的指標,如總資產周轉率、流動資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以及存貨周轉率;第四,企業盈利能力分析主要分析反映企業盈利的能力的指標,如凈資產收益率、銷售額利潤率等。
二、財務報表分析的作用
財務報表分析的作用主要體現在:(1)現金流量表分析的作用。企業現金流量表能夠有效的反映出以現金為基礎編制的財務狀況,即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現金流入和現金流出的狀況?,F金流量的狀況最大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的生產經營是否能夠順利開展,因此,應切實充分掌握現金流量表的種種狀況,進而,有效的掌握企業的內部融資能力和通過外援籌資活動獲取現金的能力。總結來說,把握好了現金流量這一“血液”,才是企業維持、發展、壯大的根本。(2)利潤表分析的作用。企業利潤表能夠有效的反映出一定期間內企業生產經營的成果。由于企業開展各項生產經營活動均是圍繞實現企業經濟效益價值最大化為中心進行,因此,應切實做好企業利潤表的有效分析。企業利潤表不僅僅反映出了企業的經營業績,而且還充分記錄了企業的各項收支費用等,另一方面,通過分析利潤表中不同時期的比較數字,還有助于預測企業今后的發展趨勢和獲利能力,為企業經營者更好的做出未來經營計劃提供了基礎保障。 (3)資產負債表分析的作用。企業資產負債表分析能夠有效的反映出企業會計期末全部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狀況。企業投資是企業進一步強大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對企業資產負債表的有效分析有助于幫助財務管理層準確的分析資產類項目,了解企業投資活動的結果。對于企業而言,企業投資和企業融資是確保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兩大主導因素,而企業融資為企業投資提供了基礎保障,為推進企業實現經濟效益價值最大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保障。
三、財務報表分析的利潤操作方法
1、通過應收和應付款的利潤操作。應收與應付款項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與商品購銷有關的應收?應付款項,包括應收賬款、預收賬款、應付賬款、預付賬款等;另一類是與商品購銷無關的應收?應付款項,包括其他應收款和其他應付款等?利用應收賬款調節營業收入的手段早已被廣泛使用,其方法是:在本年底虛開發票,增加應收賬款和營業收入,到次年底又以質量不符合要求等名義將其沖回,使本年營業收入虛增?如果是為了隱藏部分收入,則可推遲開票,將營業收入藏于預收賬款之中?除此之外,企業3年以上的應收賬款收回的可能性極小,按規定應當計提壞賬準備,計入當期損益,但有的企業卻未按規定計提壞賬,從而虛增當期利潤。
2、利息費用資本化。利息資本化是為了滿足收入與成本相配比原則的需要,但在實務中,不少企業將它作為一種操作利潤的手段。企業通過利息費用資本化來操作利潤的方法主要有兩種:(1)以某項資產還處于試生產階段為借口,甚至拿出當地政府職能部門對“在建工程”的定性,利息費用年年資本化,虛增資產價值和利潤。(2)在建工程中利息費用資本化數額和利潤表中反映的財務費用,遠遠小于企業平均借款余額應承擔的利息費用,利息費用還通過其他方式被消化利用,最終都被拐彎抹角地資本化并形成資產。
3、運用財務核算和財務估計方法變更的利潤操作。(1)利用資產減值準備。計提減值準備時,減少當年利潤,而以后年度沖回減值準備時則可以增加當年利潤。某些上市公司充分利用這一政策,先前提取大額減值準備,以后再以各種名義說明那些已減值資產逐年恢復了原有價值,因此沖回已提減值準備,虛增利潤。至于資產的減值與增值本來就是一個很難界定的主觀問題,提取減值準備為以后增加利潤提供了來源。此外,有的企業對存貸計價在先進先出與后進先出法間變動等。(2)長期投資核算方法的變更?長期投資的核算方法有成本法和權益法,各自有嚴格的適用條件和標準,但有的企業卻無視這些條件和標準,對長期投資隨意在成本法與權益法間變動。在被投資企業盈利的情況下,將長期投資的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為權益法,一方面可以虛增當期利潤,另一方面,如果投資企業和被投資企業的所得稅率相同,則無須為這些增加的利潤繳納所得稅。(3)折舊年限和折舊計算方法的變更。利用政策規定的模糊性,延長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和改變折舊計算方法,使本期折舊費用減少,相應減少了本期的營業成本,從而增加了本期賬面利潤;同時還可以通過低估資產價值達到同樣的目的。對固定資產占總資產比重大的企業,折舊政策的調整對當期的利潤影響重大,因而成為某些上市公司操作利潤的重要手段。
4、應用資產重組的利潤操作。很多企業通過資產置換和股權置換來優化企業資本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和實現戰略轉移的一種方法,但因資產重組需要將企業某些以歷史成本記賬的資產轉化為現實價值,所以,為原資產升值留下了想象空間,導致資產重組被濫用。近年來。不少企業通過資產重組,將原以歷史成本記賬的資產轉化為現實價值,從而產生巨額利潤?這種方法在上市公司中被廣泛用于利潤操作。典型的做法是:憑借關聯交易,用上市公司的劣質資產或閑置資產,以大大高于賬面價值的金額,與其國有控股母公司的優質資產交換或向其國有控投母公司出售,從而獲得巨額利潤。
結束語
做好財務報表分析工作,可以正確評價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揭示企業未來的報酬和風險;可以檢查企業預算完成情況,考核經營管理人員的業績,為企業利潤操作提供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1]張新民,錢愛民.財務報表分析(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蘇芳.淺談財務管理中的財務報表分析[J].中國科技博覽,2014
關鍵詞:會計報表;利潤操縱
一、財務會計報表的定義和作用
財務報告是綜合反映企業某一特定日期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等會計信息的書面文件,是進行財務分析的主要信息來源。它是企業財務報告的主要部分,是企業向外傳遞會計信息的主要手段。我國現行制度規定,企業向外提供的會計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
財務會計報表為評價企業經營業績和改善經營管理,為國家經濟管理機構進行宏觀調控與管理,也為投資者和經營者進行決策提供了有用信息。
二、利潤操縱重大事件及現狀
繼銀廣廈事件后,科龍事件引起了公眾較為廣泛的關注。從科龍的財務報表可見,2000年虧損8.3億,2001虧損14.76億,而2002年凈利潤1億。通過財務報表分析,科龍扭虧為盈是因為其在2002年大幅度轉回已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和應收賬款壞賬準備。2006年7月16日,中國證監會對廣東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責任人的證券違法違規行為做出行政處罰與市場永久性禁入決定。這是新的《證券市場禁入規定》自施行以來,證監會做出的第一個市場禁入處罰。
利潤操縱,粉飾報表的行為不是單個企業的行為。近年來,利用國家法律法規的漏洞,利潤操縱等會計報表舞弊行為日益呈夸張化趨勢,而且操作方式復雜,謀劃周密,金額較大,甚至隱蔽化,以致審計風險增大,會計報表傳遞的信息失真,結果可能誤導會計報表的使用者。
三、利潤操縱的動機
企業冒著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風險,出于各種目的,借助會計上的技術處理,進行利潤操縱,人為地對利潤進行虛增虛減。可能有以下幾種目的:
(一)爭取IPO
根據《公司法》的相關法律法規,連續三年盈利且經營業績突出的企業才能通過證監會的審批。業績不良的企業,為了爭取上市的機會,不得不粉飾報表,使報表傳遞經營優良的信息,騙取上市資格。
(二)追求良好企業形象,提高企業信用
在我國,企業普遍存在資金緊張的情況,為了獲得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和商貿往來中的信用,企業有虛增利潤的現象。
(三)避免退市
《證券發行與交易暫行條例》規定,上市公司如果連續3年虧損,其股票將被停牌。如果退市,企業將失去在二級市場公開籌資的資格,其股票也將不能流通,對企業來說,是巨大的損失。因此企業會在報表中“改善”經營業績的體現,最為典型的例子有*ST星美,兩年虧損,緊接著調整出下一年微利,逃避退市。
(四)經營者追求自身利益
經營者的業績考核往往和企業業績掛鉤,在有些激勵機制中,經營者往往持有公司的認股權證,出于追求行權時收益的考慮,經營者會在行權期前拉伸公司利潤,使股價上漲。
(五)偷逃稅款
利潤操縱能達到偷稅、漏稅的目的。
四、利潤操縱的方法和途徑
(一)操縱收入
1、虛增收入。比如通過應收賬款調節,年末時虛增營業收入和應收賬款,來年再借銷貨退回沖回,再如集團內部交易并由子公司向第三方銷售,集團再從第三方購回,避免了合并報表時集團內部未實現損益的抵銷。
2、提前或延期確認收入。比如房地產企業通過完工百分比法不恰當應用實現提前確認收入,而有些企業則為隱藏收入,推遲開具發票,將收入歸入預收賬款科目。
(二)操縱費用
1、虛增利潤。會計制度規定,為構建固定資產發生的借款利息在在建工程達到預定使用狀態前予以資本化,之后的借款利息支出計入當期損益。企業在不結轉達到預定使用狀態的在建工程的同時,將利息計入在建工程成本,減少了當期財務費用,虛增了利潤。
2、待攤費用任意攤銷。待攤費用是一項已經發生的費用,應根據收入和費用配比的原則,在規定期限內,計入當期損益。有些企業為了調整利潤減少攤銷,甚至不攤,有些變相計入其他成本費用科目,一次性進入當期損益。
(三)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的變更
1、改變長期股權投資的計量基礎。長期股權投資有成本法和權益法進行核算,當選擇了其中一種方法后不得隨意變更。當被投資企業盈利時,企業找尋理由將成本法核算變更為權益法核算,增加當期利潤。
2、改變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和年限。固定資產折舊方法有很多,平均年限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數總和法等,不同的方法通過計提數影響利潤。比如,加速折舊法前期計提較多折舊額,抵減了較多利潤,后期計提較少的折舊額,使后期利潤增長較快。
3、存貨的計價方法變更。存貨的計價方法影響銷售成本,進而影響營業利潤。企業可能選擇不恰當的存貨發出核算方法,降低銷售成本,增加利潤。
4、資產減值準備的調整。會計制度規定,存貨、應收賬款、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減值損失可以轉回。減值損失的提前與推遲給利潤操縱提供了很大的空間,比如,企業可以在盈利年份計提較多的減值準備,以備在預期虧損年度轉回減值損失,扭虧為盈。
(四)關聯方交易
當下,關聯方交易越來越頻繁。其類型主要有購買或銷售商品和其他資產、提供或接受勞務、擔保、提供資金(貸款或股權投資)、租賃、等。比如,為降低稅負,將利潤從盈利一方轉移到虧損一方,將利潤從高稅負一方轉移到低稅負或是免稅一方。比如,關聯方之間融資租賃和售后租回等業務在工程機械行業的靈活應用。
五、識別和防范利潤操縱的建議
對于報表使用者,應該持謹慎的態度看待財務會計報表,尤其是在借以做出經濟決策時,更應該了解更多相關信息,進行分析,以識別和防范利潤風險。給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應用趨勢分析法研究會計信息
連續觀察若干年的財務數據,關注異常變動。財務報表數據的變化通常在合理的范圍,并能通過該年度的業務等解釋該變化。如果變動異常,且無法合理解釋,則可能是由于人為原因進行了操縱。
(二)結構分析
通過結構關系,揭示報表中各組成因素的相對重要性以及財務報表的總體構成。例如,現金流量結構分析就是在現金流量表有關數據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現金流入、現金流出的構成,及現金凈流量的形成方式。
(三)財務比率分析
會計報表中的數據有許多是存在著內在勾稽關系的,同時在實際經營活動中也反映出一定的數量對應與約束要求。比率分析就是依據報表中數據之間的內在聯系。比率分析應用廣泛,可以對企業的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獲利能力、獲現能力進行評估。
(四)計算調整后的每股凈收益
調整后的每股凈資產=(年度末股東權益-不良資產)/年度末普通股總數。不良資產為3年以上的應收賬款、待攤費用、長期待攤費用及待處理財產損失。調整后的每股凈收益剔除了不良資產因素,使計算所得的數據更貼近實際情況。
(五)關聯交易分析
關注財務報告關聯交易的相關披露,了解關聯方交易的業務,剔除與關聯方交易產生的利潤,得到企業本身的盈利能力,對企業自身的盈利能力和財務狀況評估,以進行相關決策。
(六)注意審計報告
關注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報告,若出具的不是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更應該關注審計報告中的說明段和意見段,因為在其中集中反映了重大重要的錯報風險,能給予報表使用者提示。
參考文獻:
三、利潤變化分析營業利潤2012 至2016 年度分別增長12669、18380、17930、42269千萬元。分別增長了116.9%、78.2%、42.8%、70.67%。隨著特許公司數量的急劇增加以及經營管理沒有跟上擴張的速度,使得營業利潤的增速有下降。甲公司營業收入增長率下降,營業成本增長率上升,應該導致利潤增長率下降,可是從報表中看出營業利潤增長率不降反增,可見企業經營狀況跟報表對外公布的財務數據存在不符之處。上季度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其營業利潤和凈利潤下降5066、37578千萬元。2012-2016年度第一季度營業利潤從23702降至18636降幅達到21.37%。而第三季度營業利潤由25007下降至11840千萬元,營業利潤降幅達到52.65%。在2015年至2016年我們可以發現,甲公司的營業利潤下降的比率在擴大,也反映出公司這一段時間經營狀況開始下滑。甲公司在第一季度是宣布停運某部,并且一次性記入了3500萬至4000萬元的費用,此外由于新開的公司經營不善,計劃關閉3家也導致700 萬至800萬元的費用入賬。大量的費用入賬導致2016年上季度甲公司的凈利潤為負24438千萬元。四、資本結構及企業管理1.股東權益比率股東權益比率是股東權益與資產總額的比率。其計算公式如下:股東權益比率=(股東權益總額÷資產總額)×100%甲公司的股東權益比例從2012年到2015年分別為45.5%、72.3%、73.5%、66.6%,由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甲公司在融資決策中既有債券融資又有股權融資,但2012年剛上市股權比例比較適中,隨后股東權益比例增大說明企業股票在資本市場上的價值不斷增大,企業的經營效益在不斷增強,同時,也說明了企業沒有積極地利用財務杠桿作用來擴大經營規模。
2.資產負債比率
甲公司的股東權益比例從2012年到2015年分別為54.5%、27.7%、26.5%、33.4%,由這些數據可以看出:一方面,公司的償債能力還可以滿足債權人的要求,債務資本較少的前提下企業不能很好地利用財務杠桿融資。另一方面,企業夸大資產導致資產負債率較低,甲公司將特許經營權的收購成本記為無形資產并且不給予攤銷,不符合謹慎性要求,夸大了企業資產導致負債份額相對較小。
3.資本回報率2015年1月公司花費4千萬元股權收購MM公司,在收購過程中產生的商譽應該根據會計準則給予攤銷,但是公司沒有相應的處理,虛增了利潤。并且在收購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公司也視而不見,公司最高執行官收購后離職,公司沒有及時查明原因,以及其中的問題所在,并且做出了不可思議的舉動,付給執行官500 萬元,并且記在無形資產當中,這樣的做法明顯違背企業規范,卻沒有機會發現指出,可見企業的管理存在很大的問題。由于一系列的問題導致甲公司的投資回報率由兩年前在收購之前的18%降低到了10%。
【關鍵詞】合并財務報表 母公司 利潤分配
一、正確理解“當年實現可分配利潤”的涵義
許多上市公司在上市股改等階段曾承諾公司未來幾年分紅比例不低于當年實現可分配利潤的百分之幾。這里的“當年實現可分配利潤”是合并口徑還是母公司口徑當年實現可分配利潤?在執行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后,因長期股權投資核算的重大變革,使得公司合并報表利潤與母公司利潤差距加大,其分配結果會有較大差別。不同的分配基礎, 公司利潤分配結果會大不一樣, 對投資者中大股東及中、小股東、債權人等各利益關系方的利益影響也就不同。筆者認為,“當年實現可分配利潤”應該指母公司的可供分配利潤。
二、理論基礎
《公司法》第三條明確規定: “公司是企業法人”, 即“公司”是一個法律主體。進行利潤分配的主體是法律主體,母公司報表的主體是法律主體。與母公司財務報表相比, 合并財務報表反映的對象通常是由若干個法人組成的會計主體, 是經濟意義上的主體,而不是法律主體。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公司法定利潤分配基礎應該是母公司財務報表上的當年實現可分配利潤。
《企業會計準則第2 號―――長期股權投資》規定, 企業對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在日常核算及母公司財務報表中采用成本法核算。之所以作出這樣的規定, 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與《企業會計準則第33 號―――合并財務報表》的規定相協調, 企業持有的對子公司投資, 在合并財務報表中因為將子公司的資產、負債并入體現為實質上的權益法, 在母公司的日常核算及其個別財務報表中對該投資采用成本法核算, 可以使信息反映更加全面、充分;二是可以避免在子公司實際宣告發放現金股利或利潤之前, 母公司墊付資金發放現金股利或利潤等情況;三是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有關規定相協調。
當公司本身有子公司從而形成企業集團時,母公司法定利潤分配基礎應該是母公司財務報表上當年的稅后利潤。 但從經濟實質角度而言, 因為子公司實質上處于母公司的控制之下, 僅以母公司財務報表上當年的稅后利潤為基礎并沒有充分反映母公司的實際分配能力。為充分反映母公司的實際分配能力, 在不超過母公司可供分配利潤總額的前提下, 母公司向其股東分配股利時還應該考慮合并財務報表當年的稅后利潤。
企業集團雖然不是法律意義上的主體, 但由于合并財務報表能夠向財務報告的使用者提供反映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業集團整體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會計信息, 有助于財務報告的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因此, 按照新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 母公司應當編制母公司的單獨財務報表, 同時編制合并財務報表。
綜合上述,新企業會計準則中要求母公司同時提供母公司的財務報表和合并財務報表。由于公司對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在日常核算及母公司財務報表中采用成本法核算, 而在合并財務報表中是實質上的權益法, 以及在編制合并財務報表過程中對集團內部交易的抵銷處理等, 合并財務報表和母公司財務報表上的兩個稅后利潤數字一般是不同的。在對母公司彌補虧損和提取公積金后所余稅后利潤進行分配時, 在不超過母公司可供分配利潤總額的前提下, 應該考慮合并財務報表上當年的稅后利潤。
三、實務操作
利潤分配在實務操作中區別以下兩種情況:當母公司財務報表上當年的稅后利潤大于合并財務報表上當年的稅后利潤, 則應該適當少分配一點;當母公司財務報表上當年的稅后利潤小于合并財務報表上當年的稅后利潤, 則可以適當多分配一些。這樣的做法既遵循了法律的規定, 又充分反映了母公司的實際分配能力, 能夠兼顧各方的利益要求。
公司對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在日常核算及母公司財務報表中采用成本法核算的一個重要原因, 是為了避免在子公司實際宣告發放現金股利或利潤之前, 母公司墊付資金發放現金股利或利潤等情況。但同樣需要政策規范予以避免的是, 實踐中也有子公司有利潤卻沒有合理理由將其長期留存在子公司而不分配或分配很少, 這樣做往往是體現了母公司, 準確地說是母公司大股東的利益要求, 但對母公司的少數股東的權益影響很大, 特別是對控股型母公司而言問題更為嚴重。母公司的少數股東長期不能分享子公司經營成功的好處, 長此以往, 將嚴重挫傷母公司少數股東投資的積極性。為了維護上市公司的良好形象,公司應權衡經濟實質和法律形式,統籌兼顧的進行利潤分配。
【參考文獻】
關鍵詞:合并財務報表準則 盈余管理 合并財務報表 母公司報表
一、引言
由于盈余信息在現代契約中的重要作用,盈余管理一直是會計學界研究的熱點之一。截至2009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兩市上市公司(包含B股)有1826家。在2008年公布的1756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中,有1679家公司同時提供合并財務報表,占總數的95.62%。可見,合并財務報表已經成為上市公司年報的主要形式。而在對合并財務報表的處理過程中,因為需要對企業集團各子公司與母公司報表進行合并抵消,因此存在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的空間。2006年2月財政部頒布了新會計準則,其中合并財務報表準則與之前實行的《合并會計報表暫行規定》相比有了很大變化。在合并財務報表準則變遷的背景下,企業的盈余管理活動是否因此發生變化,合并財務報表準則變遷對盈余管理是否產生顯著影響,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構成了本文的研究動因。關于合并財務報表準則變遷與盈余管理關系的研究,黃菊珊、陳小培(2008)認為新合并財務報表準則在限制盈余管理方面加大了判別合并財務報表盈余管理的難度,作用是消極的。朱桂芳等(2008)在新合并財務報表準則之下從合并會計處理的方法選擇、合并范圍與合并日期的確認等方面探討了合并會計處理中盈余管理的手段?,F有研究結果對于二者關系的研究集中于合并財務報表準則變遷之后盈余管理手段變化的分析,并沒有做出明確結論;而僅從盈余管理手段變化的角度,無法準確得知合并財務報表準則變遷對盈余管理的影響程度,無法幫助準則制定機構了解準則實施的經濟后果。本文的目標在于定量分析合并財務報表準則變遷對盈余管理程度的影響,以期為會計準則制定者提供科學、可靠的判斷依據。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思路 在相同的外部環境下,假設母公司與企業集團的盈余管理程度應該大致相同;而現實中,母公司、子公司與企業集團在不同的戰略定位下,可能呈現出不同的盈余管理水平。從技術上來說,合并財務報表為不同戰略定位下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機會。而我國要求上市公司采取“雙重披露” 制度,即同時公布合并財務報表與母公司財務報表;因此可以對比研究合并財務報表與母公司財務報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差異,以此作為合并財務報表準則對盈余管理影響的判斷指標。本文首先研究合并財務報表準則對盈余管理的影響,采用盈余分布檢測法考察2004年至2008年間合并財務報表和母公司財務報表的凈資產利潤率的異同;其次使用調整KS模型計量合并財務報表與母公司財務報表的操控性應計利潤(DA),并以此作為度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標,進一步考察兩類報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在準則變遷前后的差異。
(二)研究假設 由于現有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分析一般情況下采用的是合并財務報表,主要是因為外部信息需求者通過合并財務報表滿足了對企業集團整體的財務信息的需求,而母公司財務報表的信息有用性并未得到充分重視。合并財務報表在提供企業集團整體財務信息的同時,也常常因為在其編制過程中會計信息被重新處理而導致合并財務報表的信息含量減少。由于合并財務報表的廣泛使用,筆者認為合并財務報表的盈余管理應比母公司財務報表有更明顯的盈余管理。因此本文提出假設:
假設1:各年合并財務報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比母公司財務報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更明顯
前文研究已經證實,在合并財務報表準則變遷之后,合并財務報表比母公司財務報表的盈余管理現象更明顯,但未能對盈余管理程度進行度量。因此本文將首先對盈余管理程度進行計量。為研究合并財務報表準則變遷前后合并財務報表與母公司財務報表在盈余管理程度上的差異,將對第一步計算得到的指標進行對比檢驗,以考察在合并財務報表準則變遷前后的兩個時段(2007年至2008年間和2004年至2006年間)內,合并財務報表與母公司財務報表盈余管理程度的差異,以及合并財務報表和母公司財務報表兩類報表在合并財務報表準則變遷前后的盈余管理差異。因此本文結合前面的分析,提出假設:
假設2:會計準則變遷使得合并財務報表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升
假設3:會計準則變遷使得母公司財務報表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升
假設4:合并財務報表準則變遷后,合并財務報表盈余管理程度高于母公司財務報表盈余管理程度
假設5:合并財務報表準則變遷前,合并財務報表盈余管理程度高于母公司財務報表盈余管理程度
(三)研究方法 為驗證假設1,需要對合并財務報表和母公司財務報表的盈余管理程度進行對比。理論界對盈余管理的計量主要是對操控性應計利潤和報告盈余在特定水平區間的分布頻率來判斷企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對報告盈余分布的觀測,可以通過觀察報告盈余在某些臨界點(如零點、分析師預測的盈余等)附近的分布頻率來檢驗企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為。利用報告盈余在特定水平區間的分布頻率,可以對企業是否發生了盈余管理進行有效觀測。因為如果沒有盈余管理發生,則所有公司的報告盈余應該呈正態連續分布;而如果進行了盈余管理,則會在臨界值附近有明顯的不連續分布。在我國已有研究證明我國上市公司圍繞ROE達到配股臨界值進行盈余管理的證據。隨著證監會對配股政策由“最近三年內凈資產收益率平均達到10%以上,但每年不得低于6%”調整為“最近三個會計年度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李遠鵬等(2005)的研究發現,原有的“10%現象”已經不明顯,而出現了“6%現象”。為驗證假設1,首先本文將計算樣本公司各年的凈資產收益率(ROE),并對各年合并財務報表與母公司財務報表計算得到的ROE進行分布檢驗。如果假設1成立,使用合并財務報表計算的ROE應該比使用母公司財務報表計算得到的ROE有更明顯的“6%現象”。
對假設2和假設3的驗證,需要對比兩類報表在準則變遷前后的盈余管理程度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如果假設2和假設3成立,則在兩類報表的對比中,變遷之后的盈余管理程度將大于變遷之前的盈余管理程度。對假設4和假設5的驗證,需要對比在兩個時段里,合并財務報表與母公司財務報表盈余管理程度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如果假設4和假設5成立,即在合并財務報表準則變遷前后的兩個時段內,合并財務報表的盈余管理程度高于母公司財務報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則可證明合并財務報表準則變遷對盈余管理的影響。為驗證假設,首先本文將考察合并財務報表和母公司財務報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差異,再進一步考察不同樣本的盈余管理程度差異。因此證明本假設需要首先對各年合并財務報表和母公司財務報表的盈余管理進行計量,再對變遷前后兩類報表的盈余管理程度進行均值差異檢驗,以驗證假設。
(四)研究模型 本文研究采用夏立軍(2003)中使用的調整KS模型對操作性應計利潤進行計量。調整KS模型使用截面數據對公司的正常性應計利潤進行估計,模型如下:NDAi =α1(1 / Ai)+α2(REVi/ Ai)+α3(COSTi / Ai)+α4(PPEi/ Ai) (1)
其中:NDAi是經過上期期末總資產調整后的公司i的正常性應計利潤,REV 是公司i當期主營業務收入,COST是公司i當期主營業務成本,PPE 是公司i當期期末固定資產價值, Ai是公司i上期期末總資產α1,α2,α3,α4 是行業特征參數。這些行業特征參數的估計值根據以下模型,并運用經過不同行業分組的數據進行回歸取得:ETAi/Ai=α1(1/Ai)+α2(REVi/Ai)+α3(COSTi/Ai)+α4(PPEi/Ai)+?著 (2)
其中,a1 ,a2 ,a3 ,a4是 α1,α2 ,α3 ,α4 的最小二乘估計值,ETAi是公司i的總應計利潤,根據夏立軍(2003)的研究,本文使用GAi代入,GAi等于采用線下項目前總應計利潤減去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著i 為剩余項,代表各公司總應計利潤中的操控性應計利潤部分。其他變量含義同上。最后,采用下列公式計算操控性應計利潤:DAi=TAi-NDAi (3)
其中,是經過上期期末總資產調整后的公司i的包括線下項目的總應計利潤,TAi等于凈利潤減去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因此在對假設2至假設5的驗證中,首先將使用KS模型分行業計算各年操控性應計利潤,作為對盈余管理程度的計量。
(五)樣本選取和數據來源 通過前面的分析,對假設1的驗證所選取的樣本為非金融行業2004年至2008年度A股上市公司,由于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較合并財務報表和母公司財務報表,因此對只有單獨財務報表的公司予以剔除。在將合并財務報表和母公司財務報表分別進行計算處理后,剔除數據不全等客觀因素。
由于基于假設2至假設5檢驗的調整KS模型需要分行業估計特征參數,因此本文根據證監會行業分類標準,選擇樣本數最大的六個行業進行研究,由于制造業樣本數量占上市公司的60%以上,因此對制造業按照二級分類進行篩選。本文研究所選樣本為:機械、設備、儀表;石油、化學、塑膠、塑料;金屬、非金屬;醫藥、生物制藥;服裝、紡織、皮毛;批發和零售貿易等六個行業。由于計算過程中需要涉及上年資產、收入、成本、固定資產凈值等數據,因此數據中將剔除數據不全和當年新上市公司。以上6個行業的有效樣本數和樣本分類統計見(表2)。本文研究所使用上市公司財務數據來源于銳思金融研究數據庫(省略)的年報數據,使用的統計軟件為Excel、SPSS。
三、實證結果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樣本公司ROE和盈余管理程度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下:
(1)ROE的描述性統計。在2008年母公司報表的描述性統計中,均值異常偏高是由于受其序列的最大值影響。在剔除該最大值后計算樣本均值,得到均值0.00599,較其他年份偏低。2007年合并財務報表的ROE均值為0.2385,受最低值比其他年份較高的影響,均值較大。在準則變遷之后的2007年至2008年間,合并報表和母公司報表ROE極差有明顯提高,極差是指序列中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的絕對差,代表了該序列的分散程度。這表明在準則變遷之后,上市公司的凈資產回報率差異變大。同時可以看出,2005年至2008年合并報表的極差大于其母公司報表極差。為更直觀觀測ROE的分布特性,本文對其做頻率統計以發現其是否在臨界點有明顯的高頻分布現象。在對各年度樣本公司合并財務報表和母公司財務報表ROE進行計算后繪制頻率分布直方圖進行觀察,結果見(圖1)至(圖5)。由于ROE分布較為分散,頻率統計時在ROE高于50%和低于-50%時組距取0.5進行統計,對低于50%和高于-50%之間的ROE組距取0.02進行統計,以此獲得在該區間內凈資產回報率更為詳細的分布。直方圖中首尾翹起與組距增大有關。通過頻率分布直方圖可以看出,各年的ROE在[0%,10%)區間范圍有明顯的集中,在準則變遷前后均如此。因此可以認為在會計準則變遷前后均存在盈余管理現象。同時對比合并財務報表和母公司財務報表可以看出,合并財務報表的ROE在[4%,6%)范圍內連續多年高于母公司財務報表。合并財務報表的ROE有更明顯的集中趨勢,因此可以認為,合并財務報表的盈余管理程度高于母公司財務報表。同時可以看出,2006年至2008年母公司財務報表在負值區域比合并財務報表有明顯增加,而2004年至2005年在該區域則相差無幾。兩類報表所有期間的ROE在[0%,10%)之間都有明顯突起。由于合并財務報表與母公司報表的ROE分布應該大致相當,即使個別公司可能因為企業集團的整體業務與母公司業務有一定差異而導致兩類報表資產回報率有差異,但在總體上均應服從正態分布。但觀察以上五年ROE頻率分布圖可以看出,在會計準則變遷之前的2004年至2005年,合并財務報表與母公司財務報表的ROE在[0%,10%)內有明顯凸起;在2006年至2008年,母公司財務報表的ROE在負值區域有所增加,可以看出,這三年的母公司財務報表ROE已經近似正態分布,但合并財務報表的ROE在該區域內卻依然分布很少。由于2006年已經新會計準則,2006年處于過渡時間段,不能完全代表會計準則變遷前的ROE分布。因此可以看出,合并財務報表在準則變遷之后有明顯的盈余管理行為。而不存在明顯的以“6%”為分界線的ROE分布,筆者認為這與近年來融資渠道拓寬,配股作為企業融資渠道的重要性正在逐步下降,另一方面政策的調整使得某一年的ROE盡管不能達到6%的配股及格線,也可以因為其他兩年有較高的ROE而使得三年平均ROE達到6%。因此ROE的分布檢測只能對盈余管理的存在有指示作用,并不能確切判斷其程度如何。本文將通過調整KS模型計算的操控性應計利潤衡量盈余管理程度,并對此加以研究。
(2)盈余管理程度描述性統計。對以上樣本數據分行業代入以上公式可得到樣本公司的操控性應計利潤(DA)。由于操控性應計利潤的正負代表了操控性應計利潤調整的方向,其絕對值代表對利潤的調整程度,絕對值越大代表操控性應計利潤越大,即對報告盈余的管理程度越大。對六行業各年均值作折線圖見(圖6)。通過對六行業操控性應計利潤的計算和對比可以看出,操控性應計利潤總體在不斷增大,表明盈余管理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上升。在2007年度,即適用新會計準則的第一個年度里,操控性應計利潤有明顯上升。表明會計準則的變遷為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多機會,導致盈余管理程度大幅上升。從(圖6)可以看出,合并財務報表和母公司財務報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差異在2004年并不明顯,在2005年至2006年母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略高于合并財務報表,而在2007年該差異開始減小,在2008年合并財務報表的盈余管理程度遠高于母公司財務報表。由此變化趨勢可以看出,企業的盈余管理重點在向合并財務報表轉移;特別是新準則實施以來,合并財務報表的盈余管理趨勢逐漸顯現,合并財務報表已成為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工具。
(二)兩獨立樣本t檢驗 由于計算得到的操控性應計利潤大體服從正態分布,因此對變遷前后合并財務報表和母公司財務報表盈余管理程度差異的檢驗,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為檢驗合并財務報表準則變遷對盈余管理的影響,筆者將研究樣本分為四類,見(表4)。為驗證假設2、3,分別對樣本Ⅰ、Ⅱ和樣本Ⅲ、Ⅳ進行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以分別考察合并財務報表和母公司財務報表在會計準則變遷前后盈余管理程度的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如果差異顯著,則說明會計準則的變遷對盈余管理程度有顯著影響;為驗證假設4、5,則分別對樣本Ⅰ、Ⅲ和樣本Ⅱ、Ⅳ進行兩獨立樣本t檢驗,分別考察在變遷前后合并財務報表與母公司財務報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如果差異顯著,則說明合并財務報表準則對盈余管理程度有顯著影響。第一,對樣本Ⅰ、Ⅱ的兩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5)。可以看出,樣本Ⅰ、Ⅱ的盈余管理程度在顯著性水平1%下存在顯著差異,且樣本Ⅰ的均值高于樣本Ⅱ的均值,即合并財務報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在會計準則變遷之后有明顯提高(均值差異=0.0364)。假設2得到驗證。第二,對樣本Ⅲ、Ⅳ的兩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6)??梢钥闯觯瑯颖劲?、Ⅳ的盈余管理程度在顯著性水平1%下存在顯著差異,且樣本Ⅲ的均值高于樣本Ⅳ的均值,即母公司財務報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在會計準則變遷之后有明顯提高(均值差異=0.02169)。假設3得到驗證。橫向對比(表5)與(表6)可以看出,合并財務報表在會計準則變遷之后盈余管理提高程度高于母公司財務報表(0.0364>0.02169),這與(圖1)的結論一致,證明了會計準則變遷之后盈余管理程度有所上升,合并財務報表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升幅度高于母公司財務報表的盈余管理程度。第三,對樣本Ⅰ、Ⅲ的兩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7)??梢钥闯?,樣本Ⅰ、Ⅲ的均值差異檢驗在顯著性水平1%下不顯著,但在10%的水平下顯著(Sig. (2-tailed)=0.055),且樣本Ⅰ的盈余管理程度高于樣本Ⅲ的盈余管理程度(均值差異=0.01312)。即可以認為合并財務報表準則變遷之后的合并財務報表盈余管理程度顯著高于母公司財務報表盈余管理程度。假設4得到驗證。第四,對樣本Ⅱ、Ⅳ的兩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8)。可以看出,樣本Ⅱ、Ⅳ的均值差異檢驗在顯著性水平1%下不顯著(Sig. (2-tailed)=0.652),即可以認為舊準則制度下,合并財務報表的盈余管理程度與母公司財務報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沒有顯著差異。假設5驗證沒有通過。第五,對以上檢驗的結果總結見(表9)與(表10)。兩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表明,假設2、3得到驗證,即在會計準則變遷之后,盈余管理程度有所上升。假設4得到驗證,即在合并財務報表準則變遷之后,合并財務報表的盈余管理程度顯著大于母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而假設5未能通過檢驗,即在舊準則下,合并財務報表與母公司財務報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并無顯著差異。兩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印證了對(圖6)的分析。
四、結論
通過對我國上市公司2004年至2008年合并財務報表和母公司財務報表的凈資產收益率(ROE)分布頻率以及操控性應計利潤進行研究,證明了在會計準則變遷之后的2007年至2008年間,合并財務報表與母公司財務報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均有顯著上升,合并財務報表的上升程度大于母公司財務報表,且合并財務報表的盈余管理程度顯著大于母公司財務報表的盈余管理程度;但在實行新合并財務報表準則之前,合并財務報表與母公司財務報表的盈余管理程度無顯著差異。這表明合并財務報表準則變遷對盈余管理程度的提高存在影響。通過本文研究可以看出,現行合并財務報表準則變遷為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因此有必要對合并財務報表準則進行改進,以壓縮盈余管理的空間。例如可以增大信息披露程度,提高內部交易抵消、合營及聯營企業相關信息的披露程度等,特別是子公司與母公司的關聯交易以及子公司盈利能力等相關信息披露程度,以利于外部會計信息需求者對上市公司財務狀況的正確解讀。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于會計準則變遷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項目編號:09XJA790006)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朱桂芳、宋希亮、楊遠:《企業合并會計處理中的盈余管理研究》,《稅務研究》2008年第11期。
[2]陳小悅、肖星、過曉艷:《配股權與上市公司利潤操縱》,《經濟研究》2000年第1期。
1.資產負債表
第一,我國傳統的資產負債表將企業的財務數據按照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三類分類,按照“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恒等式進行列示,左側列報資產,右側上下分別列報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在這三大分類下根據各會計科目的流動性進行排列。這樣形式的排列無法將三大財務報表進行橫向比較,例如現金流量表中的某些現金流入的來源無法在資產負債表中找到對應項;利潤表中的一些收入也無法得知是資產負債表的哪些資產或者負債創造或者融資。這給報表使用者在使用報表過程中,造成了不便。
第二,資產負債表內信息本身存在問題。我國傳統的財務報表使用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雙重計量模式,這樣的模式不利用實現報表的可理解性。其一,資產負債表使用歷史成本計量不利于報表使用者預測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企業的投資者對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和盈利能力比較感興趣,但歷史成本計量的財務信息并不足以使他們有效規避風險,從而使投資決策收益最高;其二,對所有經濟業務都不加以區分地采用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的雙重計量模式,不利于報表使用者從報表中得出有用的信息,降低了報表的可理解性和使用效率。
2.利潤表
傳統利潤表對收益、成本以及費用的劃分界定不明顯。在編制利潤表時,企業的籌資活動、經營活動和投資活動所產生的損益均計入利潤表的損益內,這影響了報表之間的可比性,企業現金流量表中的現金流入和流出都無法在利潤表中對應,不便于報表使用者對信息的分析。而且,對于企業而言,經營活動更能體現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由籌資和投資活動而產生的收益不能充分體現企業的盈利能力,因此,報表使用者根據利潤表做出的決策可能出現失誤。
3.現金流量表
第一,傳統現金流量表與傳統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沒有太大的關聯,它是根據企業三大活動的現金流入流出記錄編制而成,傳統的現金流量表按照功能劃分為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和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而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均是按照會計要素進行劃分,這嚴重影響了報表之間的可比性,現金流量表上的流入流出在其余兩張報表上找不到對應的項目,這樣不利于報表使用者分析企業的具體經營情況。
第二,現金流量表對現金流量的劃分不夠明顯,劃分時具有主觀性。很多現金流量的發生不確定是哪個活動中所產生的,比如所得稅的發生,在經營活動、籌資活動和投資活動中均存在所得稅的發生,但其現金流量的劃分很困難。因此現金流量表中的信息并不科學準確。
二、管理用財務報表列報的調整
管理用財務報表分析體系的核心思想是區分經營活動和金融活動。
1.管理用資產負債表
以傳統資產負債表為基礎,將資產分為經營性資產和金融性資產,負債分為經營性負債和金融性負債。恒等式由“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變為“凈經營資產=凈負債+所有者權益”,“凈負債=金融負債-金融資產”“凈資產=經營資產-金融資產”。
2.管理用利潤表
以傳統利潤表為基礎,將企業損益劃分為經營損益和金融損益,同時按照平均所得稅率分攤所得稅或者嚴格按照比率計算應負擔的所得稅。基本公式為:“凈利潤=稅后經營凈利潤-稅后利息費用”。
3.管理用現金流量表
管理用現金流量表與前兩張報表不同,其依據不是傳統現金流量表,而是直接根據管理資產負債表和管理用利潤表的信息填制而成,具有較高的可比性。管理用現金流量表的左列為實體現金流,體現經營活動的成果,又稱自由現金流。
三、管理用財務報表的優勢
1.管理用財務報表將企業活動劃分為經營活動和金融活動,有利于提高報表的可比性和可理解性。所有項目都按照功能進行劃分,使這三張財務報表都具有相同的劃分依據和列示順序,增強報表之間的可比性,有利于報表使用者更加高效的提取報表的有用信息,對企業的經營情況和財務情況更準確的分析。
2.管理用財務報表更加重視現金流量的產生,相比于傳統財務報表對利潤的重視,更有利于反映企業的經濟業務,利于報表使用者作出決策規避風險。葛家澍,陳少華指出,重視利潤而輕視現金流量是傳統財務報表的不足。管理用財務報表有效地規避了這樣的缺陷,更有利于企業管理者根據財務報表對企業的經營情況做出分析和決策,更有利于企業的發展。
3.管理用財務報表改進了杜邦分析體系。傳統的杜邦分析體系具有資產利潤不匹配,財務杠桿計算不準確等缺陷,而管理用財務報表中對企業的活動進行了進一步劃分,金融活動和經營活動的劃分使杜邦分析法更加完善和準確。杜邦分析體系的核心公式由“權益凈利率=總資產凈利率?權益乘數”變為“權益凈利率=凈經營資產利潤率+杠桿貢獻率”,“杠桿貢獻率=凈經營資產利潤率-凈利息率+凈財務杠桿”,“凈經營資產利潤率=銷售經營利潤率*凈經營資產周轉率”。
四、管理用財務報表在企業中的作用
1.使用管理用財務報表有利于加強企業的內部控制,降低企業經營成本。現金流量對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加強對現金流量的監控是加強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手段。管理用財務報表中對現金流量更細致的劃分,更有利于報表使用者掌握企業現金流量的流向,并對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的產生和變化做出準確的預測,再加之管理用財務報表之間更強的可比性,更有利于報表使用者提取有效的信息并做出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決策。
2.管理用財務報表便于報表使用者更好地對經濟業務進行分析。企業使用管理用財務報表后,采用改進的杜邦分析體系,便于計算一些信息含量更高的指標,所得出的財務指標更加準確,利用這些更加科學的比率,企業的管理者可以對企業的經濟業務做出更加全面準確地分析。
五、管理用財務報表的不足
1.管理用財務報表的可操作性較低。其一,管理用財務報表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企業會計人員還沒有能夠全部接受這種新的財務報表體系,適用范圍比較窄;其二,管理用財務報表的準確編制需要會計人員對企業業務的深入了解,而企業業務具有多元性,對于經營活動和金融活動的劃分不夠準確,因此造成管理用財務報表中數據的不準確性。
2.管理用現金流量表的填制不夠準確。傳統現金流量表中,企業活動劃分為籌資活動,經營活動和籌資活動三大類,相比于經營活動和金融活動,其實三大類企業活動的劃分更為準確,由于部分現金流量的缺失,管理用財務分析的結果會產生重大漏洞。
關鍵詞:公司 財務報表 粉飾 治理
引言
公司財務報表經常會增添一些粉飾,這些粉飾具有極大的危害性,倘若我們在公司會計報表中增添粉飾的話,就會導致公司的財務信息不符合公司財務實際情況的現象發生,這樣就會給公司財務報表的管理和使用人員帶來一些麻煩,他們按照公司財務報表去判斷公司財務狀況的時候,就會出現一些錯誤的決策和判斷,同時它也會導致政府監管部門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對企業的財務風險進行及時的發現和防范。
一、財務報表粉飾行為的目的
公司財務報表粉飾行為的目的有很多,具體說來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首先:為了公司的績效考核而對會計報表進行粉飾。企業在對經營業績進行績效考核的時候經常會以公司的財務指標為基礎,企業高層經常會根據企業的財務報表去思考企業的扭虧或利潤的完成情況、關于企業的其他一些利潤率或投資回報率等都是經營業績考核的指標,公司高層在對所有的財務指標進行計算的時候都會自覺不自覺地以企業的財務報表數據為依據,因此企業財務管理人員為了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地位或者獲得更多的獎金福利就會對企業的財務報表進行一定的包裝或者粉飾,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為了提升公司的經營業績是財務報表粉飾的常見動機之一。
其次:為了逃避或減少稅收而對財務報表進行粉飾。企業經營獲利后要向國家稅收部門繳納一定的稅費,稅費的高低和公司的獲利情況有一定的聯系,因此許多公司為了逃避國家稅收,或者為了做到偷稅、漏稅、推遲甚至減少納稅而對公司的財務報表進行粉飾。有些國企或者上市公司,為了某些證明自己盈利能力的目的,也對公司的報表進行粉飾,他們是故意夸大公司的盈利能力,多交些稅收,這樣就對公司的利潤進行了虛構,從而達到了自己下一步的資金籌措和股價操縱的目的。
再次:為了發行股票而故意對公司財務報表進行粉飾。上市公司的股票發行有首發股和配發股,根據公司法的相關規定,公司首次發行股票后企業要實現三年的連續盈利,同時公司的業績要表現良好,這樣才能夠順利通過證監會的審批。這樣為了更多地去募集資金提高自身股票發行的價格,企業就會不自覺地對自身的財務報表進行一定的粉飾,這樣就能夠塑造企業業績良好的形象,如果企業想要進行配股,也有對財務報表進行粉飾的情況,因為配股要求企業凈資產收益率每年必須保持在百分之十以上,好多上市公司就死抱百分之十的目標對股票進行配送。
最后:為了獲得銀行的商業信用或者獲取銀行的信貸而對會計報表進行粉飾。企業為了自身發展需要往往需要獲得銀行的貸款,要想獲得銀行的貸款,企業就必須具有一定的信用,否則就不能再次獲得銀行的資金支持,所以企業為了獲得更多的資金以便更好地參與到市場競爭中。銀行自身處于風險因素考慮,往往會對自身進行自我保護,他們喜歡把資金貸給一些實力雄厚,并且經營獲利狀況較好的企業,這樣企業為了證實自身實力獲得更多的銀行信貸,就對自身的財務報表進行粉飾。
二、公司財務報表的粉飾和識別方法
公司財務報表的常見粉飾方法有三種:
第一:利用資產重組對利潤進行調節。好多企業為了扭虧為盈,往往對自身的資產進行重組,資產重組本身目的是為了優化企業的資本結構和調整產業結構,完成企業的戰略轉移目的,但是在目前市場比較混亂的情況下,許多企業濫用資產重組,資產重組已經不是過去人們心中的資產重組的概念了,一提到資產重組人們就會不自覺地想到一個詞匯“做假賬”,因此好多企業利用資產重組的借口對企業財務報表進行粉飾。
第二:利用虛擬的資產掛賬對利潤進行調節。虛擬的資產就是并非企業真實的資產,但是這些資產卻被企業利用財務報表粉飾了進去。
第三:通過股權投資調節利潤。在我國好多的產權交易市場還欠發達,在股權投資方面還沒有成熟的會計規范,所以就出現了一些企業或公司利用股權對利潤進行調節的情況。甚至有些企業利用成本法或者權益法對公司財務報表進行粉飾。
公司財務報表粉飾的識別方法有三種,分別是:
第一:現金流量分析法。對于一些沒有現金流量的利潤是一些不可靠的利潤,我們可以通過對企業現金凈流量和企業的凈利潤做些對比,經過對比我們可以確認企業是否存在財務報表粉飾現象,如果企業的現金凈流量長期低于凈利潤,那么我們就可以確認其財務報表存在粉飾現象。
第二:關聯交易剔除法。企業的利潤和收入絕大多數來源于與企業相關的一些其他企業,因此在公司財務報表中肯定會存在有與其相關的一些交易的定價政策,我們可以通過其中的交易是否等價來對其報表進行是否存在粉飾的分析,通過把一些上市公司和其母公司合并的財務報表進行分析,如果發現母公司的財務報表利潤總額低于上市公司利潤總額許多,那么我們就能判定該公司的財務報表存在有粉飾現象。
第三:異常利潤剔除法。這種方法是通過把企業利潤總額中的其他業務利潤進行剔除,這些剔除的利潤包括企業的投資收益、營業收入和企業的補貼收入等,通過剔除以后來關切企業的利潤將能夠發現企業財務報表是否存在有一些粉飾現象。
三、治理公司財務報表粉飾的一些方法
第一:建立長期激勵機制通過建立合理的分配機制,使經理層收益和企業的長期業績掛鉤,讓企業精力層把精力轉向關注企業經營方面來代替對企業財務報表進行粉飾的動機。
第二:對企業經理層開展誠實守信教育。誠信守則原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信用的基礎。制度的制定往往落后于實踐,只有靠加強道德建設,才能規范制度。
第三:加強外部監管,提高造假成本。有效的監管制度對制止財務報表粉飾是有效的一種手段。
參考文獻:
[1]唐寧.會計報表和分析事物[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