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6 17:05:36
序論:在您撰寫影視文學的特點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影視戲劇文學;特點;欣賞
(1)具有表演性。劇本被用來進行舞臺表演或者影視拍攝,所以必須具有表演性,適合進行影視或者是舞臺的表演,特別是在戲劇文學作品中,因為舞臺的諸多限制,對劇本的要求會很高,要集中刻畫重要人物,使其鮮明的表現在舞臺之上。而且劇本不宜過長,要主線突出,以激烈的沖突來突顯人物的個性和思想。劇本要把很長一段時間的在不同場景發生的事件,在極短的時間內,形成情節線索,并且把矛盾從提出到發展以及解決的過程完成,而且還不能頻繁的進行場景的變換。(2)具有沖突性。戲劇文學和影視文學的體裁是不同的,其表現手法也是不一樣的,但是,他們都必須具備戲劇的沖突性。這也是戲劇和影視作品吸引觀眾的重要條件。(3)臺詞具有個性和動作性。劇本的臺詞是劇情人物的獨白、對話以及唱詞等等,這事對于人物塑造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利用劇中人物的動作或者是對話等等,可以充分的對人物的性格進行塑造,還可以展示矛盾和沖突,促使劇情的變化。
二、影視戲劇文學欣賞應注意的要點
(1)了解劇情,熟悉劇本。在劇本的閱讀過程中,當你被作品中的清潔所吸引,融入到作品中所描繪的天地中,讓自己的心情可以根據清潔的變化而起伏,這時,才會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力,可以得到很多益處。但是要想達到這樣的境界,就需要了解劇情,熟悉劇本,清楚作品的作者和時代的背景,這樣才能明確作者想要通過作品表達的思想。戲劇的情節發展,都會在劇本的結構中表現出來。所以,要想了解劇情,熟悉劇本,就要分析劇本的結構,在分場分幕的時候,大多都是對故事的發展地點,時間的變化來分的,一般故事的情節發展到了一個不同的階段時是為一幕。而場的單位較小,可以按照時間或者地點來變化,也可以按照人物的出現次序來決定。一般情況下,故事的情節都是跟著戲劇的沖突發展過程展開的。(2)抓住情節的發展線索,把握基本矛盾沖突。一般劇情的開端和發展以及還有結局都是緊密圍繞著矛盾和沖突來展開的。比如《雷雨》,其情節就是周樸園的后妻對其的反抗,最終導致了周家的衰??;還有就是魯大海、魯侍萍和礦工們對周家的反抗。另外還有一些人物之間的糾葛,這些線索相互交織,造成了周樸園的家庭衰敗命運。而這種衰敗的命運就是劇本中矛盾發展的結局。對情節發展進行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劇本中的矛盾和沖突,認識到作品所想要表現出來的深層思想和意義。(3)研究劇本的語言,了解任務的性格和思想。優秀的影視戲劇文學,都有很突出的人物塑造,在劇本里的人物的性格思想等等,很多都是通過其語言表達出來的。所以,欣賞影視戲劇文學要能找到人物的關鍵語言,來了解人物的特征,因為這些語言往往可以體現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要想找到矛盾和沖突時,人物的關鍵語言,就要在欣賞劇本的時候,找到劇本中的潛臺詞,也就是人物沒有直接表述出來的,但是可以根據其他臺詞和一些場景或者情景間接讓觀眾了解的那些語言。這種手法可以深入的刻畫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一些人物的精神和內心的活動。所以,在欣賞劇本的時候要主要分析潛臺詞。(4)了解蒙太奇表現手法的運用。蒙太奇作為影視藝術的特殊語言,和影視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最主要手段,這種手法是影視藝術存在的基礎。其實蒙太奇也就是將很多個小的鏡頭組成一個片段,然后在把其所組成的片段連接起來,形成大的段落部分,最后再將這些段落部分組合,形成一部影視作品。沒有什么神秘可言,順應生活以及人們視覺上的邏輯,還符合人們感性和理性上的邏輯,讓影視作品看起來充滿節奏感,讓觀眾感到合理,就是蒙太奇手法。欣賞影視文學劇本的時候也要了解蒙太奇的運用和特點,這樣可以更好的了解劇中所創造的藝術內容。
三、總結
總而言之,影視戲劇文學的特點是非常顯著的,而要欣賞影視戲劇文學作品卻沒有那么簡單。需要我們了解劇情和劇本,抓住故事發展的線索,找到基本矛盾沖突,并且還要分析其中的語言對話,以及影視戲劇的表現方式等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欣賞到影視戲劇文學作品的內涵。
參 考 文 獻
[1]秦俊香.對21世紀重拍四大古典名著改編劇的思考[J].當代電影.2010(1)
[2]高淮生.關于文學經典影視改編的人文精神建構的思考[J].電影評介.2008(14)
[3]萬信瓊,喻潤梅.近十年文學作品影視改編與傳播研究述評[J].電影評介.2011(8)
關鍵詞:影視戲劇文學;特點;欣賞
中圖分類號:J9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115(2013)11-15-2
一、影視戲劇文學概述
與其他文學創作不同的是,影視戲劇文學在發展的過程中,主要是指供影視劇拍攝和戲劇舞臺演出使用的文學劇本。演員在表演的過程中,劇本內容的優劣,將直接影響著整個舞臺的表演效果,換而言之,演員要想從根本上確保自身的演出成功,其核心基礎在于保證劇本的質量。在整個影視戲劇文學發展中,其主要由影視文學與戲劇文學兩個方面組成。影視文學有多種表現形式,如劇本、影視故事、影視小說等。劇本又包括文學劇本、分鏡頭劇本、完成臺本等。戲劇文學一般按戲劇沖突的性質,可分為悲劇、喜劇和正劇;按其表現形式又可分為話劇、歌劇、舞劇和戲曲等。
二、影視戲劇文學的特點
(一)具有表演性
劇本被用來進行舞臺表演或者影視拍攝,所以必須具有表演性,適合進行影視或者是舞臺的表演,特別是在戲劇文學作品中,因為舞臺的諸多限制,對劇本的要求會很高,要集中刻畫重要人物,使其鮮明的表現在舞臺之上。劇本要把很長一段時間的在不同場景發生的事件,在極短的時間內,形成情節線索,并且把矛盾從提出到發展以及解決的過程完成,而且還不能頻繁的進行場景的變換。
(二)具有沖突性
戲劇文學和影視文學的體裁是不同的,其表現手法也是不一樣的,但是,二者都必須具備戲劇的沖突性。這也是戲劇和影視作品吸引觀眾的重要條件。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沖突是整個故事情節發展的基本前提,缺乏必要的情節沖突,整個影視戲劇也將失去自身的藝術價值。影視戲劇文學不但必須有沖突,而且其矛盾沖突還要求盡可能地緊張和集中。因為影視戲劇文學受演出時間的制約,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反映深刻的生活內容,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所以必須具有緊張而集中的矛盾沖突,繼而感染觀眾。
(三)臺詞具有個性和動作性
劇本的臺詞是劇情人物的獨白、對話以及唱詞等等,這是對于人物塑造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利用劇中人物的動作或者是對話等等,可以充分地對人物的性格進行塑造,還可以展示矛盾和沖突,促使劇情的變化。在整個故事情節的開展中,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塑造、情節矛盾的開展以及變化,都是通過人物對話與動作來實現的,由此可見,影視戲劇的臺詞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劇本個性化與動作化。
三、影視戲劇文學欣賞的途徑
(一)熟悉劇本,了解劇情
在劇本的閱讀過程中,當你被作品中的形象所吸引,融入到作品中所描繪的天地中時,才會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力。但是要想達到這樣的境界,就需要了解劇情,熟悉劇本,這樣才能明確作者想要通過作品表達的思想。因此,就要分析劇本的結構,在分場分幕的時候,大多都是按故事的發展地點,時間的變化來分的,一般故事的情節發展到了一個不同的階段時是為一幕。而場的單位較小,可以按照時間或者地點來變化,也可以按照人物的出現次序來決定。
(二)理清戲劇情節發展的線索
全劇的開端、發展、、結局都是緊緊圍繞矛盾沖突而展開的。如《雷雨》的情節線索,一是周樸園的后妻對周樸園的反抗,促使周家的衰亡;二是魯侍萍、魯大海以及礦山工人對周樸園的反抗,更加速了周家的衰亡。這些情節線索交織在一起,決定了周樸園罪惡腐朽的家庭必然衰亡的歷史命運。周家的衰亡是這個劇本的基本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劇本集中表現了人物和事件的危機以及激烈的扣人心弦的矛盾沖突,因此收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通過對情節發展的分析把握劇本的基本矛盾沖突,就能夠認識到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深入領會作品所蘊含的思想內容和社會意義。
(三)通過動作性語言,分析人物的外部形態和內心活動
影視戲劇的情節是由人物的一系列行動來顯示的;人物的行動是由人物的一系列動作來完成的。人物的動作有外在的和內在的。外在的動作是指人物外表的聲容笑貌、神態舉止;內在的動作是指人物的內心活動、感情意向。人物的內心活動、感情意向是人物的聲容笑貌、神態舉止的依據;外在動作有內心活動作為依據,它才是有生命的,而不是孤立的、外加的。在影視戲劇文學中,這兩種動作都要通過人物的語言來表現,而不能用敘述人的語言來表現。因此,劇本應該根據人物的性格賦予他富有動作表現力的語言,在這里,關鍵在于通過人物的語言表現人物的矛盾沖突,有沖突才能有動作。
(四)通過潛臺詞語言,反映豐富深刻的生活內容
潛臺詞就是指人物的臺詞除了表面上的意義外,它還包含有深一層的意義,而這深一層的意義才是人物所要表達的真意和實質。俗話說的“聽話聽音”、“話里有話”、“弦外之音”,就接近于這個意思。所謂潛臺詞,蘊涵的內容當然不是明擺著的,但是,如果只用“言有盡而意無窮”來理解,還只是停在現象的本身。就這種藝術形式的優越性來說,它那“言外之意”的感人力量,還在于它能夠使觀眾身臨其境,并以自己直接或間接的生活經驗為依據,從有限的臺詞中領會到它那無限的生活內容。
四、結語
總而言之,影視戲劇文學的特點是非常顯著的,而要欣賞影視戲劇文學作品卻沒有那么簡單。需要我們了解劇情和劇本,抓住故事發展的線索,找到基本矛盾沖突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欣賞到影視戲劇文學作品的內涵。
參考文獻:
[1]申載春.影視藝術與素質教育[J].甘肅高師學報 2007,(04).
[2]齊學東.水滸故事現代影視傳播探微[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0,(01).
建國后前30年的政治主導文化時代,電影導演處于明顯的附庸地位,意識形態的影響會投射到導演對文學作品的選擇加工過程中去。電影導演要忠實原作的創作精髓,最大限度地展現出文學作品當中的革命性思想熱潮。這一時期,電影改編忠實原作,電影主動向文學學習,是電影改編的特點。
20世紀80年代,文學創作迎來新的同時,電影導演的附庸地位也逐漸破解。因為在這個時期,許多題材的都已在慢慢地瓦解,電影改編的整體風格逐漸從政治傳聲筒,轉向人文化的方向。導演在修改文學作品的同時,重新進行了風格化的編輯。無論是革命題材的文學作品,還是反映人們現實生活當中的題材,導演們開始通過文化批判以及人性的思考來進行深入的演繹,這是區別于過去的紅色經典的電影塑造形象。
80年代中后期,隨著電影成為主導性藝術,導演的中心地位逐漸確立。他們開始跳出文學,獨立地進行編劇與構思。電影以聲音、畫面為媒介符號,對于文學作品的二度傳播具有比紙媒更強大的影響力,隨著電影強勢進入改編領域,很多文學作品都是在改編后的影片產生了很大社會反響之后才被人們熟悉,這種情況下,導演享有了對文學改編的最大的自由度。隨著導演中心制在80年代實質上的確立,電影導演的主體性、個性在當代文學作品的影像傳播中日益發揮著主導作用。
不同時代,電影導演的地位發生著變化。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在哪個時期,電影導演在文學改編成電影作品的過程中均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一、 電影導演的“把關人”角色
何為“把關人”?1947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在研究群體中信息流通渠道時提出“把關人”概念,他認為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把關人”是傳播媒介內部的工作人員。[2]大眾傳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經過這些工作人員的過濾或篩選,才能同公眾見面,所以,他們便是信息傳播的“把關人”。其實,在文學作品以影像化渠道的傳播中,電影導演充當了“把關人”的角色,很多文學作品是通過電影才被人們所熟知的。
庫爾特?盧因指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管道。[3]這種把關的本質特點,在導演對文學改編的過程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并且,不同的歷史時期,導演對文學改編的把關原則和標準還會發生一定的變化。
“戲劇原則”把關原則。早期中國電影受到戲劇電影觀念的影響,無論是改編對象的選擇還是改編方法的運用,都嚴格以戲劇原則為把關原則。的改編觀點能代表當時文學改編的把關原則:電影不同于小說、詩歌、散文,要有比較完整緊湊的情節,要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即有矛盾、有斗爭、有結局。所以,《苦菜花》《林海雪原》《鐵道游擊隊》等情節性強、結構嚴謹的小說是最易進入導演改編視野的。
“文學性”把關原則。中國第二代導演中的一部分導演由較高文學水平的知識分子組成,于是推動了電影朝文學性的方向發展。他們認為電影性應該和文學性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選擇較高文學價值的作品來進行改編是這時期導演們的重要把關原則。
“政治性”把關原則。第三代導演掀起了對紅色經典翻拍的熱潮。這代導演所處時代的特殊性,使得政治性的彰顯是這一時期的重要把關標準。
“觀眾喜好”把關原則。隨著商品經濟的來臨,票房的壓力使得第五代導演、第六代導演開始將觀眾的喜好納入把關的標準之內。
二、 電影導演的雙重角色:解碼者和編碼者
傳播學認為,信息的傳遞包含著信息的符號化和符號解讀的過程。莎士比亞名言: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符號解讀的過程中,每個人對同一個符號的理解有可能不同。導演在文學傳播中首先是一個閱讀者,換句話說,他是一個符號解讀者,他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可能因其期待視野的不同而千姿百態。同時,由于其對符號的掌握不同,導演對文學作品的影像化傳播當然也會打上了個人的烙印。
所以,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導演既是信息(文學)的解碼者又是信息(影像)的編碼者。這種跨媒介傳播的雙重身份決定了導演角色的復雜性,導演的個體差異性將會影響其對文學解碼和影像編碼的效果。
影響因素一:導演生活的時代環境。以第三代導演和第五代導演為例。在整體的改編風格上,第三代導演保守、更尊重原著,他們創作的高峰期是在建國以后之前,以及之后的改革開放初期。建國后、前國家生活主題是階級斗爭,之后人們開始批判和反思。所以,第三代導演文學改編電影的意識形態特征較任何一個時代都顯著。他們在文學作品遴選中強烈顯示出了所處時代環境的特殊性,充滿了或濃或淡的政治元素,而對于敏感的政治又鮮有涉及。這個方面的特征表現得最為濃重的就是謝晉,而同代導演作品《天云山傳奇》《靈與肉》《邢老漢和狗的故事》《芙蓉鎮》《高山下的花環》等作品也能夠彰顯出一定的政治特點。
第五代導演則在少年時代卷入了中國社會大動蕩的漩渦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經受了10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又接受了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所以,他們善于表達新的思想,敢于探索新的藝術手法。他們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影片在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結構上表現出強烈渴望。
影響因素二:導演對文學作品的熟悉和認同度。電影文學改編也講究門當戶對,電影導演往往選擇自己熟悉或認同的文學作品來進行解碼和編碼。例如,第五代導演張藝謀一向喜歡選擇符合自己個性、風格的小說,同時加入他認同的民族元素,打造自己的個性品牌。電影《秋菊打官司》在改編《萬家訴訟》時把小說里安徽的事情搬到了陜西去說,張藝謀解釋說:南方農民的生活我并不了解,而北方,特別是陜西,是我熟悉的地方,是我的出生地。我對那里的語言、風土人情都了如指掌,對我熟悉的東西,表達起來會更準確一些,或者熟悉的東西更好駕馭一點。[4]
影響因素三:導演的個人經歷。傳播學認為,對符號的意義解讀與解讀者的生活經驗和文化背景有密切關系。例如,第五代導演大多有著豐富和廣闊的經歷,他們基本在農村或工廠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期,因此,他們的電影作品大多聚焦中國鄉土,注視和同情社會底層,充滿對民族的深切熱愛、憂患意識。這一切都與導演的個人經歷分不開。第五代導演的影視作品基本上都改編自文學作品。這一代導演們大多還沒從學校畢業,就已奔向“廣闊天地”,他們的文化知識更多是通過自己的廣泛閱讀而獲得,他們長期從這種翻閱中找尋可被改編、拍攝的文學作品。
第六代導演的文學作品改編內容少之又少,他們的電影作品創作多是個人經歷的熒屏再現,即便是改編也是向時代傳遞著自己的聲音。第六代與第五代有著迥然相異的人生經歷,當成功的“張藝謀”們一部電影預算600萬時,第六代導演中的“張元”們帶著東拼西湊的十幾萬元艱難地跋涉于電影之旅。他們毫無名氣,沒有資金來源和支持,他們生活困頓,無所依靠。困頓和尷尬的處境使他們對城市邊緣人的生活有深切的體會。“張元”們的“邊緣人”身份的自我認同,與其電影叛逆文本的選擇有著直接的關系。正如張元所說:“我是一個邊緣狀態的藝術家,所以對邊緣人有很深的思考。”[5]在視角的選取時,他們經常選擇“邊緣人”作為自己表現的主體。在為數不多的幾部改編電影當中,最受歡迎的是張元和姜文的作品。比如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張元的《東宮西宮》等。
除去以上三因素,電影導演的思想觀念、個性氣質、文學趣味、欣賞能力、理論修養以及電影創作個性、藝術理念等也會影響文學解碼和影像編碼的效果。
三、 文學改編影像化的傳播者角色:導演成就文學作品
1948年,傳播學奠基人之一拉斯韋爾明確提出了傳播過程及其五個基本構成要素,即:誰――說了什么――通過什么渠道――對誰說――取得了什么效果。[6]這就是著名的“5W”傳播模式,其中,傳播者處于整個傳播過程的頂端位置。導演作為文學改編影像化傳播的傳播者角色,其影響力直接決定了文學改編的傳播效果和電影票房。例如,在電影的主流地位越來越明顯,而文學則越來越邊緣化的第五代導演時期,一些文學作品的名聲大噪往往是在被電影改編之后。這種過程一般描述為:電影獲得成功――人們開始關注作家以及原著――關注作家的其他作品――其他作品又被改編成影視作品。
第五代導演多是以一種創造者的姿態來進行文學改編的電影創作,導演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也使得一批優秀的當代文學作家為人們所熟知。作家莫言、蘇童等人都是其中的受益者。導演們將文學原著從狹小的文學圈拉到了受眾群體更為廣泛的電影世界。例如,張藝謀的《紅高粱》獲得1988年的柏林電影節金熊獎,轟動了整個柏林。電影紅高粱的文學原著,莫言的同名小說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莫言日后的小說也有很多被改編成電影,追根溯源都是因為電影《紅高粱》的成功。同樣,作家蘇童的《妻妾成群》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該電影大火后,小說才被廣為流傳,人們才知道蘇童是誰,其他作品流行的歷程也符合了以上的模式。電影導演的傳播者角色不僅會影響影片的傳播效果,同時也會影響文學作品的傳播效果。
綜上所述,在電影和文學的關系演進中,導演地位從附庸發展到中心地位,從傳播學的視野來看,導演扮演著“把關人”的角色,“解碼者”和“編碼者”的角色、“傳播者”的角色。電影導演的所處時代、個人經歷、思想觀念、個性氣質、文學趣味、欣賞能力、理論修養以及電影創作個性、藝術理念等均會影響對于電影文學改編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犀禾.中國電影美學的再認識[M]//百年中國電影理論文選(下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203.
[2][3][6]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61,162,50.
關鍵詞:基于網絡的英語文學教學;互動;自主學習;建構主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2108—150-03
英語專業的文學課程是高師英語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旨在“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該大綱不僅勾勒出英語文學課程的教學范圍和教學框架,而且也提出了課程的教學組織結構與教學目的,通過文學閱讀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和跨文化知識的敏感度,掌握一定的文學批評方法,領會作品傳達的正面價值觀,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這是一個內容廣泛、要求全面、符合學習者在較高水平上學習展開語言學習活動的大綱,但實施起來難度很大。近年的英語文學課程的教學實踐證明,似乎越來越無法完成大綱的要求,原因有三個:第一,外在環境迫使學習者不得學習一些更加“實用”的語言技能課程以滿足未來就業的要求;第二,學生對文學課程的誤解,以為文學講解的都是遠離現實的知識,因此是無用的知識;第三,文學課程較基礎段的聽、說、讀、寫課程在知識層面上更難,在形式上更復雜,所以學生有相當大的畏難情緒,再加上課時的限制,使教師難以完成授課內容,學生難以取得相應的成績。這些問題促使我們首先應深刻了解英美文學課程的本質,然后發現其學習過程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利用正確的方法、形式與手段來吸引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是關鍵。
一、英美文學學習的理論依據
由于英語文學課程是一門復雜的、綜合性的課程,不會像聽、說、讀、寫通過反復訓練就可以得到提高,它必須經過閱讀、思考、討論、寫作等環節的漸進過程才能掌握,在此期間,學生必須主動使用以前學習過的人文和英語方面的知識,必須在與教師和其他學生的交流中才能獲得對文學文本的深刻理解,這樣才能有所長進。以診斷性與反思性作為建構主義學習的核心特征意味著學習者必須從事自我監控、自我測試、自我檢查等活動,以診斷和判斷他們在學習中所追求的是不是自己設置的目標。顯然,英美文學課程必須時刻提醒學習者和教師注意自己的目標是否合理,所提出的問題是否超出了學生知識理解范圍和學習目的,以及教與學雙方的互動是否有效等問題,這樣控制整個教學過程,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英美文學教學的建構主義特征說明了該課程應該是以獲取知識為依歸的積極的互動學習過程和教學雙方建立知識體系為真實行為。它是社會的、交往的和自我反思的行為,僅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必須延伸到課堂之外,那么,網絡環境是個不錯的選擇。
二、網絡化英美文學的知識結構
網絡化教學環境,按照C,Bereiter的解釋,是為學生提供共享數據的網絡系統,為學生的互助學習提供環境。學生自己創造結點,包括文本和圖形,并進入數據……學生通過閱讀和評論他人的反映,在提高自己的認識和思想中得到實踐。外語教學廣泛利用網絡資源和手段已經取得的成績,主要是在基礎階段課程方面。然而,外語專業,尤其是英語專業高年級課程教學中使用網絡的情況鮮有人從理論上、實踐上進行探討。集中探討網絡化或多媒體環境下英美文學教學的文章尚不多見。其中,有的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有的局限于網絡或多媒體的某個功能,有的采用認知角度等來討論教學形式和教學效果,但大都沒有關注網絡知識的本質和網絡學習的策略。
有的大學和教育機構也在積極地建立英美文學教學網站,旨在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向外界擴大自己在該專業的影響,也有直接拷貝國外網站內容的,如鹽城師范學院外語系的精品課程和教育部英美文學精品課程都以PPT形式向外公布了課程教案。同時,也分別開辟了“影視作品”、“模擬考試”、“試卷庫”、“在線交流”和“課程答疑”等5個板塊,在全國范圍都是不錯的網站。但教育部英美文學精品課程以教師的PPT教案就相形見絀了。
由此看見,一方面說明在這個階段網絡化教學使用的并不普及,另一方面顯示教師對網絡作為教學輔助和提高的工具仍然認識不足、心存疑慮。文學知識如同其他學科的知識一樣,在網絡上自有其組織形態、構建模式和存在方式的規律,而且網絡作為學習者與知識之間、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教師之間進行互動的平臺,首先需要參與者學會認識和使用,兩個方面,缺一不可。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進步,多媒體教學手段逐漸衍生、發展為中小學語文課堂中一項重要的輔教學手段,它能夠輕易、便捷地匯集圖像、文字、聲音、動畫于一體,多角度地調動起學生的興趣、情緒和注意力。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基石的多媒體工具的廣泛應用,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具有直觀、生動、高效的特點,它在新課程改革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聲、形、色具備的特質,創設和模擬各種生活情景,創造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場景氛圍,使學生在一種虛擬而又真實的生活空間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1.多媒體教學手段的特點
現在我們通常所說的多媒體教學,是特指運用多媒體計算機并借助于預先制作的多媒體教學軟件來開展的教學活動過程,簡單地說就是利用計算機技術綜合地處理文字、語言、圖像等多種媒體信息的系統技術。它的基本工作原理即是把語言、圖像處理技術和視聽技術集結在一起,并通過對音頻、視頻信號的模數轉換和數據壓縮、解壓等過程,實現計算機對不同媒體信息的存儲、傳遞、加工、變換和檢索。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學習可表現出如下特點:
(1)集成性。多媒體技術將多種媒體對信息的呈現形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實現了信息呈現形式的多樣化;(2)交互性。多媒體技術具有便捷的人機交互特點,利用多媒體網絡可實現人與人之間、人與機器之間適時快捷地交流;(3)信息組織的大容量和非線性。多媒體技術是一種大容量的知識庫,可容納非常豐富的教學信息資源,其信息組織形式也具有非線性、網絡化特點。
2.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國外在最初的時候曾將應用多媒體技術的教學方式命名為"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即CAI)。由這個名稱我們可以看出:在語文教育中運用的多媒體技術及平臺,只是一個輔的手段。但是它卻具有我們傳統語文教學無可比擬的優勢:
2.1 大容量,高密度,多渠道。語文教學所要傳播的知識是系統性的,囊括了文字、語音、語法、文學和文化藝術的諸多元素,內容雜而泛,語文基礎知識的教授既是課堂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而多媒體教學工具本身具有信息量大,傳輸快,清晰度高的特點,用它來擴展知識,開闊視野,極具優勢。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語文課堂上往往需要講解固定不變、需要學生能夠記憶、背誦而掌握的知識點,如一些名家、名人的名篇名作,用多媒體進行演示就比教師一筆一劃的板書來得省時。多媒體由于其圖文聲并茂、形象直觀生動,使課堂教學由靜態的灌輸變為動態的傳播,學生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大腦皮層形成并保持廣泛的興奮點,"聲、圖、文,顏色、光彩、視聽"并舉,多渠道多方位,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提高了教學效率。
2.2 有助于創設嶄新的審美時空?!墩Z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課程目標部分總目標第一點就提到: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新課標指出,語文要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如何在審美中進行文化的陶冶,真正回到"人文"精神狀態,是一線語文教師需要破解的難題。中學語文課本里有很多詩歌,而詩里面的情感美、意境美是單純的文字難以展現的,如果借助音樂、圖像、影視這樣的手段則能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其中的美,有利于構建和諧的、互動的"情景教學"。
多媒體教學則聲、像、文并用,打破了課堂四十分鐘的時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數千年,溝通現實,引發想象,化靜為動,虛實結合,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這種融聲、光、色于一體的形象刺激,能迅速地集合學生的有意注意和思維指向,拉近學生和文章的距離,喚起他們的生活體驗與情感體驗,從而獲得對文章的視覺感知與聽覺感知,同時既陶冶學生的情操,又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3.多媒體教學的應用
3.1 聲――利用錄音強化聽說教學。錄音是借助電、聲、音響來傳輸教學信息的方式。在語文教學的朗讀能力訓練中,利用錄音可以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較好地達到教學的目的。朗讀材料是專業工作者經過認真揣摩、反復練習后制作的優秀作品,它用響亮、清晰的語言轉換了書面的文字語言,恰到好處地再現了文章的語言、節奏、格調和作品蘊藏的情趣、意味,能給學生提供語音、節奏、語氣、語調等方面的示范。同時,錄音教材還具有可重復的特點,因而運用錄音教材進行聽說、朗讀訓練,效果頗佳。鄉村地區的學生基礎較差,一些篇幅較長的文言文以及一些在朗讀上對節奏、語氣、語調等方面要求較高的文章,他們很難掌握。這時候可以通過跟讀錄音教材,迅速地感知內容,還能利用錄音教材訓練學生的朗讀,使學生學有標準,學有興趣,能夠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
3.2 樂――利用音樂藝術,優化語文審美教學。音樂是能夠啟發人的想象力的特殊語言藝術。將聽覺語言藝術移植到以語言學習為主的語文課堂,能使學生更快地進入到新課學習的心理狀態,運用多種知覺體悟出課文語言的特有魅力。當然,音樂在審美教學中的作用絕不是孤立施加的。所以,音樂所具有的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藝術滲透力,應該綜合認識和運用,關鍵是如何和文章內容有機結合,使之水融,渾然一體。因此,以音樂來創設課堂情境,在引導學生及早進入作品氛圍、產生情感共鳴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音樂還有利于活躍思維,增強記憶。
4.強化氛圍,進入情境
利用多媒體再現情境強化氛圍,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突破難點,完成語文教學的重點,使學生在感情上掀起一個。例如,課文《月亮上的足跡》中宇航員打開登月艙,踏上月球,檢查了登月器的著陸情況,采集了月壤和月巖的樣品,從登月艙中取出一塊紀念碑,把它樹立在月球上,插上美國國旗,在月球上行走等場景都是課文的重點,也是理解的難點。如何讓學生來理解和想象宇航員的行動并理解登月的重大意義呢?教學這一課時,可播放視頻再現當時的情境,并輔以語言解釋。學生在親眼目睹之后,都目不轉睛地發出嘖嘖的贊嘆,真正理解了"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學生在聽得見、看得到的過程中突破了理解上的難點,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全方位地提高了自己的聽、讀、觀察、理解、想象等綜合素質。
一、切合學生的寫作需要命題
心理學認為需要是動機產生的基礎,當某種客觀事物可以滿足這種需要時,這種伴隨有應激狀態的需要就激勵人去行動而成為有效冬季了。但長期以來,我們在作文教學過程中,一般比較注重研究教材有關的寫作知識和技巧,較少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師知識結合教材,或單憑自己的見解來命題,很少認真想一想學生是否具備了寫作的素材,是否有話寫,結果學生苦思冥想,其湊八湊寫出來的文章,無血無肉,更談不上真情實感,往往內容枯燥,無病,令人難以讀完,味同嚼蠟。久而久之,學生視作文為畏途,產生了有怕而厭的寫作心理。
葉圣陶先生在《作文論》中曾言:“作文與說話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說話的經驗立刻意識得到作文的啟示。若沒有什么想表白,沒有什么發生感興,就不感到必要與喜歡,就不用寫什么文字,一定要有所寫才寫,若不是為著以要與歡喜,而勉強去寫,這就是一種無聊而無益的事。葉老的話除了作文命題要切合學生的寫作心理要求的道理。所以我們教師在命題時 ,首先要了解學生生活、興趣、心態,把握他們的思想脈搏。我們在對學生有了這樣的了解和積累后,再命題,針對性強,學生覺得有話可寫,不會一提到作文,就愁眉苦臉,為了向老師交差,隨便拼湊幾句抵數。教育家贊科夫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出使兒童的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當老師的命題切合學生的生活,恰到好處,再加上適當的引導,創設良好的作文情景,久容易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如魚刺在喉,不吐不快。如根據學生們喜歡養小動物的特點,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材第一冊《寫自己最熟悉、最動情的東西》后,以《我最喜愛的動物》為題,要求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中,采擷富有情趣的生活片段進行寫作,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十分高漲。有些同學親自楊過觀察過小動物,并且和它們建立了感情。它們不技能繪聲繪色地描摹出這些小動物的眼睛、耳朵、尾巴、皮毛等。而且極其熟悉它們的生活習性,有過丟失小動物,尋找小動物等牽腸掛肚的經歷,甚至動物的病醫治無效,歷經小動物死亡的哀傷,寫起來自然就會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字里行間充滿著童真以及流露孩子們特有的善良、同情的思想。再如針對初三畢業班學生臨近分手之日迫近,對師生、對同學之間的紀念相處有著深厚的感情,我就結合第六冊第五單元的寫作訓練《畢業贈言》,出了諸如《美好的回憶》、《畢業前夕送同學》、《致同學》這樣的題目讓學生作文,學生們有的贊美了同窗共度建立的深厚友情,有的表達了與受言人相互激勵努力上進的決心,還有的通過回憶抒發了對共同經歷的美好歲月的留戀之情,還有的表達了對對方的希望和祝愿,如此看來,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需要命題,就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改變了學生過去寫作咬爛筆頭的現象,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作文能力。
二、激發學生的寫作情感的指導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育 特點 社會
在實現現代教育模式的今天,教育的特點也是呈現多方面的特點,觀念的更新和教育方式的轉換以及教育手段的提高,造就了當今教育有其鮮明的特點,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實施以來,教學教學各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觀念更新,更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對學生各種能力的提高。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下面我就我個人的教學經歷膚淺的談幾點。
一、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
語文教學是一臺戲,教師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這臺戲的質量,然而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學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論,這不是語文教師應扮演的角色,因而,當代的小語文教師,都注重自己要不段更新教學觀念,注重自己角色的扮演。如,語文教師在學生與教材之間扮演橋的角色。我們的任務就是解決學生與教材交流時出現的障礙和引導學生怎樣更好理解教材。認識到不能把教師對教材的認識強加給學生,同時承認了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的差異性。隨著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對自己角色不斷有新的認識,提高學生的素質,把學生的個性,創造精神,良好語文習慣培養起來吧,這才是我們的根本任務。
二、注重興趣教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首先要讓學生有讀的興趣,讀的欲望,才可充分調動其積極性,才能確保其會主動地學習。例如,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以清新、流利、飽含情感的語氣范讀課文。學生可以在老師的朗讀中充分感受課文的意境,體會文字的美妙。因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小學語文教師重視到興趣性教學的重要性,讓自己的語文教學與興趣教學相結合,因而,也就構成了現代小學語文教學注重興趣教學的特點。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自主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是人之可所以能夠立足于社會,發揮其潛力的基礎。小學生在學習語文時,他的自學能力一般不依賴他人而能夠運用一定的學習方法獨立地獲取語文知識和技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例如,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到通過各種形式的語文訓練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基礎。這是因為,人的思維要有一定的知識基礎,知識越多,思路越廣,對思維的發展也有利。思維的擴展觸及更多的知識,才會產生聯想。才可能培養好學生的自學能力。正是因為培養學生自學如此重要,所以,現代的小學語文基礎教育才十分重視培養我們小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面對飛速發展的新時代,為了更快速度的發展,為了更快的建設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創新能力的培養變得日益重要了。我們應如何為創新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成為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的課題。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不是說過去的教育一點也沒有培養創新能力,而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進行和得到的。對于小學生來說,我們要培養他們具有創新的意識和創新的精神。評價學生不再以單一學分定學生的好壞,全面評價學生的素養,不僅關注學業成績,而且關注多方面的潛能和特質的發展,尤其是探究與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過程、學習方法、情感體驗。因為創新能力的重要性,所以當今的小學語文教育都十分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五、教學方向側重化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學科中的主體內容,當今的語文教學重點在向它們轉移。并力求實現兩者的有機集合。閱讀是基礎,能為寫作提供幫助,而寫作反過來作用與閱讀,寫作是閱讀的升華和創造。自從教育部“十五”規劃實驗課題在我校開展以來,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認為如果離開閱讀談寫作或離開寫作談閱讀都不會收到好的效果,最好是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訓練,或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當今的小學語文教學特別重視閱讀和寫作兩個板塊的教育。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認為我們教師要注重當前的教育模式,將教育的重點轉移到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
六、教學手段科技化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多媒體在中小學生愉悅學習、創新學習中發揮著日益巨大的作用,課堂是一個特定的空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是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生動體現。因此,教師必須合理地,靈活地運用電教、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歡樂中獲取知識。進行新課的學習時,在導入中,枯燥的講解,或者是煽情的演說,都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也不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然而,運用多媒體現代教育技術,則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樣緊緊吸引學生,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因而,當今的小學語文教學逐漸在向現代科技化方向發展,小學語文教學手段的科技化也就成為現代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鮮明的特點。
總之,現代語文教學有其鮮明的特點,我只是就我個人的教學經歷來談一下自己的感受。但是不管怎樣,我們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根據當代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與規律,為語文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吳憲洲. 語文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講”的能力[J].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19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