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6 17:05:29
序論:在您撰寫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國際直接投資;綠地投資;跨國并購;經濟發展水平
1.從綠地投資與跨國并購之間的聯系說明國際直接投資發展不同階段進入方式的選擇
綠地投資與跨國并購各有特點,但兩者之間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從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歷程來看,這兩種方式可看做是國際直接投資發展的兩個階段。初級階段為綠地投資。在國際直接投資發展的初級階段,由于大多數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有限,不具備最基本的工業和生產技術,而跨國并購要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如東道國必須具備并購的條件和投資環境,具有可以并購的目標企業,具備能保證投資商從事有效生產和經營的條件和政策。一方面,在國際直接投資發展的早期階段,這些跨國并購所需要的條件不存在,國際直接投資不得不放棄跨國并購的方式。另一方面,國際直接投資母國之所以進行綠地投資,是因為母國具有相對于東道國來說先進的技術或其它壟斷性資源,這樣進行綠地投資可以使跨國公司最大限度的保持壟斷優勢,充分占領目標市場,并且投資母國新建廠房、生產能力、銷售渠道等,對東道國工業及技術水平要求較低,因此在國際直接投資發展的初級階段,投資主體愿意也不得不采取綠地投資的方式。
國際直接投資發展的第二階段則為跨國并購的方式。這是因為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滿足了跨國并購的條件,有了十分成熟的或者比較成熟的行業和可以成為跨國并購的目標企業,因此,跨國并購可以說是跨國直接投資和東道國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結果,也是國際直接投資發展的第二階段。
2.經濟發展不同水平國家國際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論證
2.1 發達國家國際直接投資進入方式的選擇
發達國家是全球國際直接投資的主力軍,也一直占據著國際直接投資的壟斷與優勢地位。從發達國家國際直接投資對全球跨國直接投資的貢獻度來說,全球國際直接投資發展變化的特點與發達國家國際直接投資發展變化的特點基本是一致的,因此發達國家國際直接投資進入方式的演變與世界國際直接投資進入方式演變過程基本是一致的。以美國為例,其國際直接投資主要進入方式也經過了從綠地投資演變為跨國并購的過程。
據《探索跨國企業:關于總部在美國企業的原始資料》相關數據顯示,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之間,美國跨國公司對外投資時,主要是采取綠地投資的方式,只有在1966年至1970年間,美國跨國并購占其國際投資的比例高于綠地投資,跨國并購所占比例為49.1%,綠地投資為43.7%,其它投資方式為7.2%,其余時間內,一直是綠地投資占其國際投資的比例高于跨國并購,因此在這段時間內,美國綠地投資額與跨國并購額占其國際直接投資比例大小關系與占國際投資的大小關系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在1951年至1975年間,除1966年至1970年間,美國的國際直接投資以綠地投資為主,也可以說這是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的第一階段,即以綠地投資為主的階段。
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之間,跨國并購在美國國際直接投資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保持上升的趨勢,但上升的幅度較小,80年代后期則呈現出加速上升的趨勢。根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的統計,1990年至2003年間的14年中,美國公司的跨國并購案共計16000多起,年均超過1000起,并購金額約5700億美元??鐕①忣~超過當年對外直接投資總額50%的年份有10個,超過70%的年份為6個,并且跨國并購額不超過國際直接投資總額50%的年份有3個集中在1990年至1995年之間。表一顯示的是全球國際直接投資中,跨國并購所占的比例。
表一可以看出從1995年至2001年,跨國并購一直是全球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這于美國國際直接投資主要方式也是一致的。另有據數據顯示,在2004年至2009年間,美國跨國并購額在其國際直接投資中所占的比例一直高于80%,甚至有的年份高于90%。因此可以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國際直接投資已進入到第二階段,也就是以跨國并購為主要方式的階段。另外在這一階段中,美國國際直接投資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國際直接投資方向由發展中國家轉向發達國家。
表一 全球國際直接投資與跨國并購情況 單位:億美元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國際直接投資額 3287 3590 4643 6439 8650 12632 7600
跨國并購額 2290 2750 3420 4110 7200 11000 6000
并購所占份額 69.7% 76.6% 73.7% 63.8% 83.2% 87.1% 78.9%
數據來源:聯合國貿發會議1995年至2001年《世界投資報告》
2.2 發展中國家國際直接投資進入方式的選擇
由于經濟、技術等發展水平有限,雖然在某些領域發展中國家技術水平可以與發達國家相提并論,但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著總技術水平低于發達國家的現象。發展中國家在向發達國家進行國際投資時,一般缺少向發達國家進行國際直接投資的所有權優勢,因此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進行的國際直接投資較少。在發展中國家之間,雖然技術水平低于發達國家,但在另一個發展中國家市場上相對于當地企業而言存在著競爭優勢,為發展中國家進行國際直接投資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因此,發展中國家進行國際直接投資時,東道國一般為發展中國家。例如我國,目前綠地投資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但隨著我國經濟、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對外投資主要進入方式的也將會由綠地投資逐步演變為跨國并購。
在我國建國初期,由于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國家政策的影響,我國的國際直接投資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始實施“走出去”戰略,在政府政策的支持與鼓勵下,我國的國際直接投資開始有了新發展。在“走出去”戰略實施的初級階段,主要是國內企業合并重組,增強公司實力階段,這一階段我國的國際直接投資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發展速度緩慢。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經過近十年的積累與準備,我國的國際直接投資開始呈現加速上漲的趨勢,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從我國國際直接投資的地區分布來看,我國的國際投資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我國的國際直接投資存量分布以亞洲、拉丁美洲最為集中,2008年末,亞洲、拉丁美洲的我國的國際直接投資存量分別為1313.3億美元、322.3億美元,分別占總量的71.4%和17.5%。2009年末,我國在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投資存量超過同期存量總額的90%,在發達國家的國際投資存量為181.7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總額的7.4%;其中,在亞洲、拉丁美洲、非洲我國的國際直接投資存量分別為1855.4億美元、306億美元、93.3億美元,分別占同期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總額的75.5%,12.5%和3.8%;在歐洲、大洋洲、北美洲我國的國際直接投資存量分別為86.8億美元、64.2億美元和51.8億美元,分別占同期總量的3.5%、2.6%和2.1%。投資地區以發展中國家為主,決定了我國的國際直接投資進入方式以綠地投資為主。
聯合國貿發會議FDI數據庫顯示的我國1990年以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綠地投資額和跨國并購額,以及綠地投資額和跨國并購額在我國國際直接投資中所占的比例,其中我國際投資額來看,我國的國際投資額呈現上升趨勢,特別是2004年以來,對外直接投資額呈現迅速上升趨勢。從綠地投資在國際直接投資中所占的比例來看,在統計的將近二十年中,綠地投資所占比例低于50%只有3年分別為,2000年48.9%、2003年8.3%,200年27.3%,從數據可以看出,綠地投資是我國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
2.3 最不發達國家國際直接投資進入方式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綜合分析框架策略建議版權所有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走向海外,實施跨國經營,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大幅增加。2003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28.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5%,2004年將達到70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145%,2005年達到140億美元。不同對外直接投資方式在資源投入、控制水平和風險承擔上對企業要求各不相同,這不僅影響著企業對外投資的管理和控制,而且還影響企業自身投資的風險和績效,因此選用合適的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是確保企業海外經營成功的前提。國內已有學者對海外投資中各種對外投資方式的優劣(劉松濤,2004)、獨資和合資的選擇(尹建橋,2001)、對外投資的國際經驗(陳浪南等,2005)等作了研究,但基于直接投資理論系統提出企業海外投資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的研究甚少,也缺少選擇對直接投資方式的建議。
本文從如何高效轉移和利用企業優勢的視角,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梳理,將影響企業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因素概括為:企業優勢資源轉移起點因素、轉移終點的因素和企業戰略因素。并據此提出企業選擇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的一個綜合分析框架,最后應用這個分析框架就我國企業選擇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和建議。
投資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
從知識轉移的視角,對外直接投資理論主要是說明企業所具有的特有技術、管理等優勢如何有效轉移到國外,與東道國的資源和能力結合,產生最大效益。早期的主要理論有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巴克利等的內部化理論,以及弗農的國際產品周期理論和區位理論。壟斷優勢理論主要強調企業擁有的特定的生產和過程專有技術,從而具有相對優勢,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將這些優勢生產和過程專有技術轉移到海外,就能產生更多的經濟收益。直接投資的內部化理論主要認為能使企業利用內部組織體系和信息傳遞網絡能比市場以更低的成本發揮將企業專有的知識和技術優勢轉移到國外。國際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和區位理論認為直接投資在那些適合企業知識和技術充分發揮作用的區位條件下,企業專有的技術和知識才能充分發揮作用。鄧寧對上述三個理論進行了綜合,提出了折衷范式,認為對直接投資的成功不僅取決于企業擁有特定知識和技術等無形資產,而且還要有特別適于企業特有技術和知識發揮作用的國家和地區的有利配套條件,而這二者的結合取決于企業轉移和利用這些知識和技術的內部化能力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企業所專有的技術和知識的性質,東道國的政策,所要轉移知識的價值,企業轉移的能力,東道國的配套資源和文化差異等因素。
從企業國際戰略的視角,對外直接投資是企業總體市場戰略和競爭戰略的一部分,對外直接投資是為了戰略防御、分散風險、提高企業形象或者協調戰略行動,是為了避免競爭地位被削弱,而不是僅僅為了獲取利潤,或者是為了搶占一種有價值且有限的資源或生產要素,以防止其落入競爭者手中,或者是企業為了出于海外戰略協調,加強各子公司之間的戰略支持和協作。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的選擇主要是基于企業的戰略動機或者投資動機考慮。
綜上所述,各種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和投資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概括見表1。
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分析框架
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按其海外企業的股權安排,可分為獨資和合資兩種方式,前者是指海外企業中的股份全部為母公司所有,后者是指海外企業股份為母公司與合作伙伴共同擁有。而按照海外企業的建立過程不同,對外直接投資可分為并購和新建兩種方式,前者是指母公司直接收購或者兼并國外已經存在的企業,將其納入母公司的運營體系,后者是指企業通過在海外建立全新的企業,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并購相對新建,優點在于能快速進入市場,利用原有的供應、分銷渠道,不確定性和風險比較??;缺點在于進入市場后整合難度大,短期內投入大,同時可能購買到企業不需要的資源,并可能受到東道國政府政策的限制。獨資相對于合資優點在于控制程度高,企業技術擴散風險低,可能的投資收益高,但缺點在于投入資源多,投資風險大。
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就是圍繞如何將企業國內優勢高效地轉移到國外,實現其戰略目標,讓這些優勢充分發揮其價值的過程。從企業優勢跨國轉移和利用這一視角,我們對上述從理論推演中得出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來自優勢轉移起點的因素,如企業優勢資源的性質和價值,企業的國際經驗等;二是來自優勢轉移終點的因素,如東道國的政治、經濟環境,社會文化差異和配套資源等;三是企業海外戰略,如企業海外投資戰略,投資動機等。企業直接投資方式的選擇就是這三類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投資方式選擇的綜合分析框架,見圖1。
對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策略建議
從企業優勢資源轉移起點因素看
我國機械、紡織、輕工和家電等行業的企業在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應采用獨資新建或合資新建方式。我國的機械、紡織、輕工、家電等在國內已經處于市場飽和,處在產業的成熟階段,而且有比較成熟的技術,企業所具有的技術、知識和管理優勢相對比較容易轉移。如果當地政府對直接投資股權有所限制,則可采用合資新建模式投資。
對于以高技術和創新為特征的行業,在發達國家直接投資,應該采用合資并購方式。對以高技術和創新為主要特征的行業,發達國家資金、人才等配套實施方面比較齊全,具有技術上的優勢,而且考慮到這些行業技術更新快,投資金額大,合資可以降低投資風險,并購可以節省進入時間,能比較迅速地獲得新技術,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因此,我國企業以直接投資進入發達國家這些行業時應采用合資并購方式。
對擁有較多國際經驗和實力的大企業,宜采用獨資新建;而對缺乏國際經驗的小企業,宜采用合資并購。當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中,以國有大型企業為主,但中小民營企業表現日漸突出。我國對外投資的大企業往往擁有較先進的技術、管理和營銷技能,具有較多國際經驗,對國際市場比較了解,熟悉東道國投資環境,為了防止這些優勢的擴散,需要較強的控制程度,應該采用獨資新建為宜。而實力比較弱小的企業,缺乏國際經驗,對國外經營環境比較陌生,宜采用合資并購的方式,以充分利用合作者在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
從優勢資源轉移終點因素來看版權所有
東南亞國家和我國社會文化差異比較小,經濟發展水平差異不很大,直接投資中,應采用獨資新建方式。東南亞各國與我國有著相似的地理、人文環境,社會文化產差異比較小,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比較快,市場潛力比較大,對我國企業具有的技術、知識和管理能力有良好的吸收能力,具備相應的配套資源和環境支撐,投資風險相對較小,因此在這些國家的直接投資,我國企業可采用獨資新建的方式。
歐美各國,和我國社會文化及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都比較大,則在直接投資中,宜采用合資并購方式。對于歐美等西方國家,我國的直接投資總量比較少,一般是為了獲得其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應采取合資并購的方式進入。通過并購,企業可以直接獲得所需的技術和知識資源,帶動國內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升級。采用合資的形式,企業可以減少資源的投入,而且在企業運營中得到合作伙伴的幫助,以充分利用和轉移這些技術和管理知識。
從企業海外投資戰略看
為了獲得全球資源,實行全球一體化戰略,則直接投資應該采用獨資新建方式;如果是為了實現當地化戰略,則應該采用合資并購方式。如果企業投資的戰略是為了獲得全球的資源,則傾向于采用獨資新建方式,加大母公司的控制程度,以獲得全球的協調和資源最優配置,實現企業的全球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而對于海外投資戰略是為了尋求當地化戰略,以快速有效地對當地需求變化等市場環境做出反應,則企業應該給當地企業充分的經營自,發展他們和當地供應商、顧客、政府等的關系網絡,采用合資并購方式。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 方式選擇 綜合分析框架 策略建議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走向海外,實施跨國經營,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大幅增加。2003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28.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5%,2004年將達到70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145%,2005年達到140億美元。不同對外直接投資方式在資源投入、控制水平和風險承擔上對企業要求各不相同,這不僅影響著企業對外投資的管理和控制,而且還影響企業自身投資的風險和績效,因此選用合適的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是確保企業海外經營成功的前提。國內已有學者對海外投資中各種對外投資方式的優劣(劉松濤,2004)、獨資和合資的選擇(尹建橋,2001)、對外投資的國際經驗(陳浪南等,2005)等作了研究,但基于直接投資理論系統提出企業海外投資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的研究甚少,也缺少選擇對直接投資方式的建議。
本文從如何高效轉移和利用企業優勢的視角,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梳理,將影響企業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因素概括為:企業優勢資源轉移起點因素、轉移終點的因素和企業戰略因素。并據此提出企業選擇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的一個綜合分析框架,最后應用這個分析框架就我國企業選擇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和建議。
投資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
從知識轉移的視角,對外直接投資理論主要是說明企業所具有的特有技術、管理等優勢如何有效轉移到國外,與東道國的資源和能力結合,產生最大效益。早期的主要理論有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巴克利等的內部化理論,以及弗農的國際產品周期理論和區位理論。壟斷優勢理論主要強調企業擁有的特定的生產和過程專有技術,從而具有相對優勢,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將這些優勢生產和過程專有技術轉移到海外,就能產生更多的經濟收益。直接投資的內部化理論主要認為能使企業利用內部組織體系和信息傳遞網絡能比市場以更低的成本發揮將企業專有的知識和技術優勢轉移到國外。國際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和區位理論認為直接投資在那些適合企業知識和技術充分發揮作用的區位條件下,企業專有的技術和知識才能充分發揮作用。鄧寧對上述三個理論進行了綜合,提出了折衷范式,認為對直接投資的成功不僅取決于企業擁有特定知識和技術等無形資產,而且還要有特別適于企業特有技術和知識發揮作用的國家和地區的有利配套條件,而這二者的結合取決于企業轉移和利用這些知識和技術的內部化能力。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企業所專有的技術和知識的性質,東道國的政策,所要轉移知識的價值,企業轉移的能力,東道國的配套資源和文化差異等因素。
從企業國際戰略的視角,對外直接投資是企業總體市場戰略和競爭戰略的一部分,對外直接投資是為了戰略防御、分散風險、提高企業形象或者協調戰略行動,是為了避免競爭地位被削弱,而不是僅僅為了獲取利潤,或者是為了搶占一種有價值且有限的資源或生產要素,以防止其落入競爭者手中,或者是企業為了出于海外戰略協調,加強各子公司之間的戰略支持和協作。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的選擇主要是基于企業的戰略動機或者投資動機考慮。
綜上所述,各種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和投資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概括見表1。
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分析框架
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按其海外企業的股權安排,可分為獨資和合資兩種方式,前者是指海外企業中的股份全部為母公司所有,后者是指海外企業股份為母公司與合作伙伴共同擁有。而按照海外企業的建立過程不同,對外直接投資可分為并購和新建兩種方式,前者是指母公司直接收購或者兼并國外已經存在的企業,將其納入母公司的運營體系,后者是指企業通過在海外建立全新的企業,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并購相對新建,優點在于能快速進入市場,利用原有的供應、分銷渠道,不確定性和風險比較小;缺點在于進入市場后整合難度大,短期內投入大,同時可能購買到企業不需要的資源,并可能受到東道國政府政策的限制。獨資相對于合資優點在于控制程度高,企業技術擴散風險低,可能的投資收益高,但缺點在于投入資源多,投資風險大。
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就是圍繞如何將企業國內優勢高效地轉移到國外,實現其戰略目標,讓這些優勢充分發揮其價值的過程。從企業優勢跨國轉移和利用這一視角,我們對上述從理論推演中得出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來自優勢轉移起點的因素,如企業優勢資源的性質和價值,企業的國際經驗等;二是來自優勢轉移終點的因素,如東道國的政治、經濟環境,社會文化差異和配套資源等;三是企業海外戰略,如企業海外投資戰略,投資動機等。企業直接投資方式的選擇就是這三類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投資方式選擇的綜合分析框架,見圖1。
對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策略建議
從企業優勢資源轉移起點因素看
我國機械、紡織、輕工和家電等行業的企業在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應采用獨資新建或合資新建方式。我國的機械、紡織、輕工、家電等在國內已經處于市場飽和,處在產業的成熟階段,而且有比較成熟的技術,企業所具有的技術、知識和管理優勢相對比較容易轉移。如果當地政府對直接投資股權有所限制,則可采用合資新建模式投資。
對于以高技術和創新為特征的行業,在發達國家直接投資,應該采用合資并購方式。對以高技術和創新為主要特征的行業,發達國家資金、人才等配套實施方面比較齊全,具有技術上的優勢,而且考慮到這些行業技術更新快,投資金額大,合資可以降低投資風險,并購可以節省進入時間,能比較迅速地獲得新技術,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因此,我國企業以直接投資進入發達國家這些行業時應采用合資并購方式。
對擁有較多國際經驗和實力的大企業,宜采用獨資新建;而對缺乏國際經驗的小企業,宜采用合資并購。當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中,以國有大型企業為主,但中小民營企業表現日漸突出。我國對外投資的大企業往往擁有較先進的技術、管理和營銷技能,具有較多國際經驗,對國際市場比較了解,熟悉東道國投資環境,為了防止這些優勢的擴散,需要較強的控制程度,應該采用獨資新建為宜。而實力比較弱小的企業,缺乏國際經驗,對國外經營環境比較陌生,宜采用合資并購的方式,以充分利用合作者在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
從優勢資源轉移終點因素來看
東南亞國家和我國社會文化差異比較小,經濟發展水平差異不很大,直接投資中,應采用獨資新建方式。東南亞各國與我國有著相似的地理、人文環境,社會文化產差異比較小,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比較快,市場潛力比較大,對我國企業具有的技術、知識和管理能力有良好的吸收能力,具備相應的配套資源和環境支撐,投資風險相對較小,因此在這些國家的直接投資,我國企業可采用獨資新建的方式。
歐美各國,和我國社會文化及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都比較大,則在直接投資中,宜采用合資并購方式。對于歐美等西方國家,我國的直接投資總量比較少,一般是為了獲得其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應采取合資并購的方式進入。通過并購,企業可以直接獲得所需的技術和知識資源,帶動國內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升級。采用合資的形式,企業可以減少資源的投入,而且在企業運營中得到合作伙伴的幫助,以充分利用和轉移這些技術和管理知識。
從企業海外投資戰略看
為了獲得全球資源,實行全球一體化戰略,則直接投資應該采用獨資新建方式;如果是為了實現當地化戰略,則應該采用合資并購方式。如果企業投資的戰略是為了獲得全球的資源,則傾向于采用獨資新建方式,加大母公司的控制程度,以獲得全球的協調和資源最優配置,實現企業的全球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而對于海外投資戰略是為了尋求當地化戰略,以快速有效地對當地需求變化等市場環境做出反應,則企業應該給當地企業充分的經營自,發展他們和當地供應商、顧客、政府等的關系網絡,采用合資并購方式。
以獲得海外資源為動機,應選用合資并購方式;以獲得海外市場為動機,在趨于飽和的市場,應該選用合資并購,在成長潛力大的市場,應選用獨資新建。如果是為了獲得海外資源,則可采用合資并購。資源類型企業往往投資巨大,投資開發周期長,投資風險比較大,而我國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實力有限,所以不宜采用獨資模式,合資可以使得企業和合資伙伴共擔風險,從長期的互利關系中得到穩定的資源供給。如果企業投資的動機是為了獲得海外市場,在那些潛力比較大的市場,采用新建模式;在需求趨于飽和的市場,則應采取并購的方式。
影響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因素是很復雜的,本文從優勢資源有效轉移和利用這一視角的分析,為進一步分析提供了一種觀察的新角度,以后還可進一步拓展,比如可以應用這一框架對某一行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進行具體的研究,另外,對投資方式選擇的三大影響因素還可以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張一弛,歐怡.企業國際化的市場進入模式研究述評.經濟科學,2001(4)
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機理分析,分別從途徑分析、影響形式分析和效應分析三方面進行描述。其中途徑分析是從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兩方面進行探討;正面影響主要是從資本的形成、資源配置、產業結構的角度進行分析;負面影響是從國家經濟發展和研發水平的角度進行分析。形式分析分別從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兩方面進行;直接影響體現在外商直接投資作為投資形式本身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間接影響體現在是外商直接投資通過間接的溢出效應影響經濟增長方式,最后效應分析通過技術轉移和擴散效應、競爭效應、聯系效應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外商直接投資;經濟增長方式;機理分析
0 引言
國際資本流動在全球經濟中所發揮的作用愈來愈重要,外國資本的流入是外商直接投資為東道國帶來的最為表面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外商直接投資在進入東道國市場以后,能夠間接引起國家或地區的資源再支配和進一步的優化配置、經濟結構或產業結構發生改變。主要是通過外商直接投資的溢出效應,把較為先進的技術、管理技能以及市場銷售能力等帶入東道國市場。進而影響經濟增長方式,那么外商直接投資投資是如何影響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作用機理和途徑是什么?本文將作出分析。
1 外商直接投資影響經濟增長方式的途徑分析
1.1 促使國內資本形成,填補資本缺口
不發達國家的經濟在突飛猛進的過程中,暴露的資源缺口,無法滿足管理、經濟等各種要求。如儲蓄投資缺口、財政收支、外匯缺口等都需要迫切的解決。通過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可以比較快的解決這種缺口問題,把發達國家的較占優勢的生產要素帶到東道國,從而縮小不發達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比較大的差距。
1.2 激活并充分利用國內閑置、浪費的生產要素,促使資源優化配置水平提高
外商直接投資的大量流入和吸收不單單促使國內生產要素在使用效率方面得到提高,運用東道國相對低級的生產要素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國家的高級生產要素,東道國閑置要素與外商直接投資國家的流動要素交換,這樣就能夠逐步改善國內經濟結構、資源優化配置、產業升級、產品技術提高,至此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最終促使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通過硬件、軟件的引進,可以有效的改善和提高東道國本地企業在資源上的配置效率。
1.3 促進產業結構轉換和升級
每個國家的產業結構升級離不開技術支持,只能從勞動密集型或者資源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發展,才能有效轉變產業結構,那么外商直接投資在注入過程中,通過技術轉移和溢出效應促使東道國的生產技術進步,產業結構的轉變和優化離不開外商直接投資發揮的作用,產業結構的升級,就能促使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最終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有效轉變。
外商直接投資的利用對東道國在其經濟增長上的影響并不全是正面的影響,外商直接投資進入,不但有時候沒有實現東道國的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反而有可能造成本國的經濟倒退、引發經濟泡沫,更加大了東道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負面影響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不合理布局將導致東道國經濟的不平衡發展。
通過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而形成的東道國技術溢出受到許多外部因素的影響。在引入發達國家外商直接投資的時候,需要考慮到產業之間的平衡發展,避免不平衡發展所帶來的后果。東道國呈現經濟發展不均衡的狀態,重要原因在于產業布局的不規范、不合理性導致的。
(2)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壟斷阻礙東道國研發水平的提高。
很多跨國企業在進入比其發展水平低的國家時,對生產技術進行行業壟斷,會直接影響東道國經濟的發展。,外商直接投資投入國家和東道國的經濟發展差距會越來越大,技術水平的懸殊會越來越明顯。
2 外商直接投資影響經濟增長方式的形式分析
東道國的經濟增長和經濟增長方式受跨國公司的外資進入影響越來越深遠。外商直接投資主要是通過兩種形式影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方式: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通過上兩條思路可以進行如下的概括:
一是外商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方式的直接影響方式主要體現在外商直接投資作為投資形式本身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東道國在引入外商直接投資以后,外資企業所具備的技術水平高、管理經驗先進的優勢,隨著對東道國的外資投入,滲透到東道國,緩解東道國優勢行業壟斷、劣勢行業只能淘汰的現狀,使得產業結構優化、資源合理整合。
二是外商直接投資通過間接的溢出效應影響經濟增長方式,外商直接投資從表面上看僅僅有資本的流動功能,但是在資本輸出的過程中管理經驗、產品技術、銷售技巧、網絡覆蓋等都隨之輸出。并能大大提高東道國的產業技術水平。而這些也是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是一種相對表面和外部性的表現。
3 外商直接投資影響經濟增長方式的效應分析
3.1 技術轉移和擴散效應的影響
東道國經濟增長方式的機制與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轉移與擴散之間的關系,可以歸納為兩個關鍵問題:第一是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技術控制約束著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轉移與擴散力度;第二是東道國自身的技術吸收能力制約著模仿學習能力。由于外商直接投資跨國公司企業便會對在東道國進行的技術研發實行壟斷或技術控制。
3.2 競爭效應的影響
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對東道國進行直接投資,其目的都有所不同,在東道國生產本地化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在與其它國家競爭的過程中,在壓力之下,東道國的企業就會采用模仿學習手段來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競爭效應和模仿學習效應之間就會逐向趨同,從而競爭效應就能提高東道國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提高了經濟增長質量,最終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3.3 聯系效應的影響
發達國家的雇員不用通過流動而僅僅通過與東道國企業雇員之間的交流,就會將其熟悉掌握的知識傳輸給東道國的企業雇員。東道國企業的前向關聯外資企業因為其在東道國的本地化程度提高而需要提供包含更高技術含量的中間產品;而后向關聯的跨國公司企業隨著在東道國本地化程度的提高,則需要更多的中間投入品,東道國的本地供應商因為跨國公司外資企業的技術幫助、培訓以及質量控制標準化等而獲取到更多的技術和管理。
【參考文獻】
[1]江小涓,中國的外資經濟對增長、結構升級和競爭力的貢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20- 62.
[2]傅元海.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質量問題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20- 60.
[3]張天陣,鐘娟. 基于金融發展水平的 FDI 技術溢出效應分析[J].統計與決策, 2010(4): 17-24
[4]包群,彭水軍.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 基于面板數據的聯立方程估計[J].世界經濟,2010( 11):18-23
自1996 年中俄兩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建立以來,在兩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共同努力下,中俄兩國間經濟合作不斷取得新的進展,但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一直發展遲緩,且有下降趨勢。本文通過對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的規模、產業結構、地域分布和投資方式的分析,深入剖析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存在的實質性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促進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的發展。
一、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的現狀分析
(一)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的規模分析
自從1992 年兩國關系實現從中蘇關系向中俄關系的平穩過渡以來,俄羅斯開始了對華直接投資進程。如圖1 所示,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從總體上看,起伏較大,進展緩慢。1992 年底中俄實現兩國關系的平穩過渡,1993 年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額達到4194萬美元,但之后的幾年里投資額開始逐年下降,一直在低處徘徊。直到1998 年中俄建立面向21 世紀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額才開始緩慢增長。2004 年《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簽訂,將俄羅斯對華投資推向了,投資額達到了12638萬美元。但此后直至2009 年,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額又出現了逐年下降的趨勢。2009 年,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額3177 萬美元,仍不及1993-1994 年期間的投資額。
可見,近幾年俄羅斯對華投資逐年下降的狀況,與持續升溫的兩國經貿合作關系相比極不協調??墒?,雖然投資額在下降,但下降幅度已經有所趨緩。隨著2010 年國際市場能源價格的大幅上升,使得依靠能源出口帶動的俄羅斯經濟逐漸回暖,俄羅斯一些實力雄厚的企業也開始將目光瞄準潛力巨大的中國市場。根據《中國統計月報》統計,2010 年,俄羅斯對華實際投資額為3497 萬美元,同比增長9.2%,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在今后一段時期內還將會有所回升。
(二)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產業結構分析
根據我國新修訂的國家標準《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以及新制定的《三次產業劃分規定》,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如圖2 所示,投資第一產業的比重過小,僅有4 家企業,約占總數的1%,主要投向農業和漁業;投資第二產業的比重過大,有377 家企業,約占總數的71%,主要投向制造業和建筑業;投資第三產業的比重不足,共151家企業,約占總數的28%,主要投向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住宿和餐飲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
總體來看,目前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的絕大部分都集中在第二產業的制造業上。并且通過對制造業進行細分,從企業數來看,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截止2009 年,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和紡織業,這三個行業的俄羅斯投資企業數分別占企業總數的15.86%、13.98%和12.1%。其次是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占5.38%,食品制造業占5.38%,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占5.11%,通用設備制造業占4.84%,金屬制品業占4.57%,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占4.03%,這十大行業占據了俄羅斯企業制造業投資的71.25%的份額。可見,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的產業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資本密集型及高技術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很小。
(三)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的地域分布
1992-2000 年,中俄兩國之間的投資合作處于低潮階段,這一時期的投資區域主要集中在地理位置優越、資源產業互補的東北地區和北部沿海地區,主要包括黑龍江、遼寧、吉林、山東、天津等地。而隨著2000 年之后中俄兩國投資合作的逐步深入,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的主要區域呈現明顯擴大的趨勢。截止2009 年末,俄羅斯外商投資企業的在中國的區域分布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北部沿海地區、東北地區和南部沿海地區,這些地區占全部投資的90%以上。
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在吸引俄羅斯投資方面占據了絕對優勢,俄羅斯投資企業達183 家,占34.4%,注冊資金額達34619.64萬美元,占44.8%。而黃河中游地區、長江中游地區、西南地區和大西北地區雖也有俄羅斯投資分布,但是所占份額不足10%。由此可見,截止目前,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東部和北部沿海地區以及東北地區,浙江和山東是俄羅斯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兩個省份。
(四)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方式分析
從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的建立途徑來看,由于中國對某些產業投資領域的限制,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主要通過在中國新建企業來開拓市場,而很少采用收購中國本土企業的方式組織經營。根據中國商務部公布的2010 年參加全國外商投資企業網上聯合年檢的外商投資企業資料統計,截止2009 年12 月31 日,俄羅斯在華投資企業共有532 家,注冊資金總額為77119.19 萬美元,投資總額為119632.57 萬美元。從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的股權比例來看,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方式包括合資經營、合作經營和獨資經營方式。根據統計,從企業數來看,有98.3%的企業采取了合資或獨資的方式,其中,采取合資方式經營的企業數最多,占50.2%,而僅有1.7%的企業采取合作方式經營。從投資總額來看,采取合資方式的企業投資總額占絕對優勢,達52.4%;而采取合作方式的企業投資總額占比最少,僅為18%。從注冊資金總額來看,仍然是采取合資方式的企業注冊資金總額最高,占55.6%;而采取合作方式的企業注冊資金總額最少,僅為12.7%??梢姡斍岸砹_斯外商投資企業的經營方式主要以合資方式為主,獨資方式次之,穩定性較差的合作方式則很少采用。
二、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規模過小
近幾年,在兩國政府的支持下,中俄投資合作取得了較快發展,但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規模仍然過小。首先,與中俄貿易額相比,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規模相距甚遠。從1992 年至2009 年的投資規模來看,2004 年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額達12638 萬美元,為歷史最高水平,但僅為當年對俄出口額的1/72,進口額的1/96,進出口額的1/168??梢?,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嚴重滯后于中俄經貿合作的發展。其次,從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在中國利用外資額中所占比重來看,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處于絕對低水平。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額即使在2004 年的歷史最好時期,也僅占中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0.21%,2009 年更跌至歷史最低水平,僅占0.04%。最后,從俄羅斯在華企業來看,2009 年注冊資金在50 萬美元以下的企業達54 家,占62.8%,而其投資總額為744.54萬美元,僅占2.9%,但是注冊資金在1000 萬美元以上的企業只有4 家,而投資總額卻占53%,可見,俄羅斯在華投資企業絕大多數為中小企業,缺少大型投資項目的帶動,因而使得俄羅斯對華投資的規模無法快速增長。
(二)俄羅斯投資于中國高技術密集型行業的比重過低
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主要集中于制造業,但是并沒有為中國帶來先進技術,推動相關行業的技術進步。按照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 對制造業的技術分類,分析俄羅斯對中國的制造業投資發現,截止2009 年,俄羅斯投資于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和醫藥制造業為主的高技術企業共23 家,占總數的6.18% , 注冊資金額2818.97 萬美元, 占總數的4.61%;投資于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電氣機械和設備、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為主的中高技術企業共26 家,占6.99%,注冊資金額5798 萬美元,占9.47%;投資于專用設備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焦炭、煉油產品及核燃料、基本金屬和金屬制品業為主的中低技術企業有80 家,占21.53%,注冊資金額19375.217 萬美元,占31.68%;投資于紡織、服裝、皮革、家具、木材加工、食品制造業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低技術企業有243 家,占65.34%,注冊資金額33190.555 萬美元,占54.25%。
可見,俄羅斯投資于中國制造業的產業結構特點,系以低技術和中低技術類產業為主,高技術產業的比重很低,因此,難以促進我國內資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的提高,導致我國利用俄羅斯外資的質量低下。同時,由于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主要為出口導向型,俄羅斯投資結構的不合理導致了中俄進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層次偏低、效益低下,對中俄經貿合作的戰略升級形成了掣肘,因此,中俄投資合作急需進一步優化利用俄羅斯的外資結構。
(三)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方式比較落后
從國際資本的流動規律來看,外商直接投資方式主要有“綠地投資”和“跨國收購”兩種形式,而跨國收購逐步成為了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但是,從俄羅斯對華投資方式來看,絕大多數屬于綠地投資,跨國收購規模很小,且大部分俄羅斯收購案例都以失敗告終。如2008 年俄羅斯鋼鐵制造企業耶弗拉茲公司(Evraz) 宣布與中國河北德龍控股有限公司達成協議,計劃以15 億美元購買德龍控股10%的股權。根據協議,Evraz 附帶增加持股比例至51%的有條件選擇,一旦行使該選擇權,Evraz 需買斷德龍控股,成為最大的控股股東。但在簽訂收購協議一年半之后,其收購計劃因未獲得中國政府的批準而宣告失敗。同樣,2008 年俄鋼鐵巨頭歐亞集團欲參與收購中國金屬(FERRO CHINA)20%股份,以開拓俄羅斯在中國的鋼鐵市場,但也由于種種原因未果。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方式的落后,勢必導致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的效率與效益的持續下降,因此,必須鼓勵俄羅斯企業采用跨境收購方式進行對華直接投資。
三、加快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的政策建議
第一,完善中俄投資合作機制。目前,負責中俄投資合作的組織機構是中俄經貿合作分委會投資合作常設工作小組,該機構應作為促進中俄投資合作的領導機構,認真研究雙方政府和企業的投資建議,定期就雙方投資政策及符合雙邊投資合作優先方向和標準的具體投資項目進行信息交流與商討,并有針對性地促進這些項目的執行。同時,要利用中俄投資促進會議開展促進中俄投資合作的工作,不僅要促進中國對俄直接投資,還要更好地吸引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另外,在中俄投資合作常設工作小組的指導下,兩國的各級地方政府間也要建立定期會晤機制,營造良好的公共關系和廣泛的合作渠道,結合各地的具體情況開展切合實際的雙邊投資合作。各地政府應組織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經濟委員會、商業廳等相關部門定期召開會議,建立跨部門的領導協調機制,制定吸引俄羅斯投資的整體戰略。最后,要鼓勵合法中介機構為俄羅斯企業規避投資風險、捕捉信息、搶占商機提供咨詢服務,并培養法律專家、中俄文翻譯和商務人才,為吸引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提供智力支持。
第二,辟建中俄自由貿易區推進中俄投資合作。在當前中俄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顯著增強的背景下,中俄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不會僅僅局限于貿易領域,也將涉及一系列投資領域的條款,雙方對區域內的投資準入、投資待遇和投資保護等問題會或多或少地做出規定,從而減少相互直接投資的限制,增加對相互直接投資的保護,加速雙方相互直接投資便利化。同時,通過中俄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使雙方各自的投資法律法規更加協調、透明。雙方投資者能夠更加容易地獲取所需要的投資信息,減少向對方投資的風險和成本。另外,通過中俄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不斷完善中俄雙方各自的基礎設施,對中俄相互直接投資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最后,通過中俄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削減區域內的關稅以及非關稅壁壘,促進區域內的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促使雙方產業分工細化,增加產業內貿易,帶動相關生產要素的流動,能夠產生巨大的投資促進效應。
第三,將黑龍江省沿邊開放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后,在國家沿邊開放戰略的催生下,黑龍江省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悠久的歷史人文優勢和廣泛的公共關系優勢,大力推進以對俄經貿投資合作為主的沿邊開放。經過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實踐,初步形成了以哈爾濱為中心,以牡丹江、佳木斯等中心城市為依托,沿邊口岸為節點,一線貫穿,多點向外,“半月形”的沿邊開放帶,為鞏固和發展中俄兩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和睦鄰友好關系做出了重大貢獻。鑒于黑龍江省具有的優勢條件和在中俄投資合作中的重要地位,考慮到國家沿邊開放戰略和外交策略的總體要求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建議國家將黑龍江省沿邊開放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將黑龍江省沿邊開放帶建設成為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的重要集聚地。
關鍵詞: 中國企業;對美投資;障礙;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7217(2013)05-0055-04
一、引言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企業競爭力的逐步增強, 尤其是國家“走出去”戰略的有效實施,中國企業參與國際投資合作的步伐在近幾年逐步加快,對外直接投資快速擴大。美國作為全球經濟的領跑者,雖然在金融危機中遭受挫折,但是無論從產業的結構、高新技術行業的發展、還是從跨國公司的數量和質量、全球的影響力等方面看依然是毫無爭議的全球經濟霸主。因此,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對世界最強經濟體之一美國的直接投資,無疑值得我們研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從理論意義上來看,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中,成熟的理論主要是研究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而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直接投資的理論目前還很不成熟,本課題計劃通過對于中國對美國的直接投資現狀的研究,期望發現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直接投資產業選擇的基準和比較優勢。從現實意義上來看,美國對中國的投資和中國對美國的投資,兩者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原因何在,影響因素到底有哪些;相對于美國,中國的產業優勢在那里,在對美國進行直接投資時,該投向哪些產業,這些問題都迫切需要解決。
二、文獻綜述
近年來關于中國企業FDI的研究得到了許多學者的普遍關注,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劉明霞就中國企業對發達國家FDI的逆向知識轉移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建立了逆向知識轉移的分析模型,同時討論企業FDI逆向知識轉移存在的缺陷,并且提出了中國企業克服知識轉移缺陷的對策[1]。李平等人對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進入方式進行了實證研究。構建了中國企業FDI投資方式選擇的分析框架,獲得了關于FDI投資方式選擇的LOGISTIC模型,得到了不同影響因素對企業采用并購方式的影響。同時,探索了股權結構選擇和績效的聯系,并且根據實證分析的結果提出了相應的對策[2]。張樹明等人對中國企業FDI海外進入模式的投資績效進行了實證研究,為中國企業選擇合理的對外直接投資模式提供了理論依據[3]。王方方等人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OFDI)路徑選擇的相關研究進行了總結,指出了目前中國企業OFDI路徑選擇是研究的熱點,并且同動力機制、戰略選擇、貿易互動機制、國別比較以及循環回饋機制與主體等層面對中國OFDI路徑選擇進行了理論和應用探索[4]。翁冉冉從宏觀來源視角分析了中國企業FDI政治風險類別,將政治風險劃分為四個類別,并且對不同政治風險的表現形式進行了深入地研究,有利于中國企業成功地走向國際化[5]。倪權生分析了中國企業對美直接投資的優勢和劣勢,找出了中國企業在技術和管理上的不足,通過投資動機和比較優勢發現了中國企業在對美投資過程中沒有獲得高收益的原因[6]。從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眾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中國企業對美國直接投資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在研究上缺乏理論深度,在實證分析數據的選取以及研究變量的確定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因此,筆者從定量分析的角度,通過對中國對美國直接投資的數據進行統計,從而能夠分析出中國企業對美直接投資的現狀;并且分析出中國企業對美投資存在的主要障礙,最終能夠提出中國企業對美投資的對策。
三、基于回歸分析的中國企業對美直接投資現狀實證研究
(一)中國企業對美直接投資現狀
到目前為止,中國企業已經為美國提供了1萬個以上的就業機會,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不僅獲得了美國市場,同時美國也從中得到了較大利益。中國對美國直接投資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對美國直接投資的中國企業主要是民營企業。
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可知,中國2011年對美國直接投資的企業主要是民營企業,在一些州府的中國投資項目大約有90%以上的企業是民營企業。
2.中國對美直接投資的行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
盡管中國對美國直接投資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但是總體的趨勢是以制造業投資為主,組裝業務仍然是中國企業對美國直接投資的主要業務。
3.中國對美國直接投資的方式主要采取了“綠地”的投資方式。
綠地投資主要是指跨國公司等投資主體在東道國設立的分公司,該公司必須依照東道國的相關規范和法律,子公司的部分或所有產權屬于投資國。相對于兼并收購,綠地投資得到了美國的青睞[7]。
(二)實證研究的設計
實證研究的數據主要來源于美國亞洲協會美中關系中心、基辛格中美研究所以及國際金融數據提供商Dealogic。
變量選?。涸谪攧罩笜朔治龇ㄖ?,選擇了五個財務指標:每股收益、資產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和總資產增長率。這五個指標包括了企業的盈利、經營、發展以及償還債務幾個方面的能力。為了能夠有利于分析中國企業對美投資前后的業績,建立了一個綜合評價函數,從而把這五個財務指標綜合為一個整體分,接著,再比較不同年度的綜合得分,從而能夠對上市公司的績效進行判別。主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財務指標進行統計,選取幾個主成分,將不同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值,并且和相應的主成分相乘從而可以形成綜合評價函數,可以表示為如下的形式[8]:
從表1可以看出,公告日所有樣本公司和分別采取綠地投資和并購對美國直接投資方式的樣本公司均具有顯著正的超額收益率,相應的統計結果為1.3265%,0.8745%和1.3855%,相對于采取綠地投資方式的樣本公司,股票市場對以采取并購的樣本公司具有更高的反應。然而,根據數據統計結果,所有樣本公司中仍然包括大約40%的樣本公司在公告日得到的收益率為負值,尤其對于以采取綠地投資的樣本公司大約有50%以上的樣本公司獲得了負的收益率。公告日次日所有樣本公司和采取并購對美投資的樣本公司獲得超額收益率均為負,采取綠地對美直接投資模式所得到的超額收益率為正,但是相應的統計結果不夠顯著。
對于所選的全部樣本公司、采取綠地投資的樣本公司以及采取并購的樣本公司對美國直接投資前后不同樣本集中對美國直接投資前后的窗口期累積平均超額收益率(CAAR)見表2。
(四)實證分析的原因探究
從短期的層面分析,雖然并購方式的FDI能夠為美國帶來國外投資,但是并購方式無法提高生產資本存量,但是綠地投資能夠提高生產資本存量。并購方式轉移新的技術或技能可能性不大,同時有可能使當地生產或者研發降級,但是綠地投資不會直接降低美國的技術和技能。如果采取并購投資方式,不能增加就業機會,相反會引起企業的裁員,綠地投資能夠創造就業機會。并購方式能夠加強東道國的集中并導致反競爭的后果,而新建能夠增加現有企業的數量,不能直接增加市場集中度。
從長期的層面來分析,并購通常伴隨著外國收購者的進一步投資,當被收購企業的相關關聯得到加強,并購能夠增加就業機會。并購和綠地FDI為美國提供資源補充,例如,管理方式、生產模式以及營銷方式等。從美國的視角分析,需要FDI的主要原因是由于FDI可以在新領域增加資本,進而能夠實現美國經濟的多元化??傊?,在并購投資中,已有資產從所有者轉向至美國所有者,對于綠地投資,具備現實的直接投資資本,或者效益資本產生了跨國流動,所以,在美國,跨國企業的資產從理論角度上講是新創造的。目前,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綠地投資在FDI中的比率有一定降低,跨國并購正在成為中國企業對美國投資的直接投資手段,并且日益顯著。
四、中國企業對美投資的對策
(一)選擇恰當的對美直接投資方式
中國企業對美直接投資應該選擇恰當的投資方式,并且結合自身的特點選擇合理的投資規模。如果中國企業不追求投資和回報的對等,并購的投資方式相對于綠地投資更容易導致政治敏感問題[9],因此,在合理的范圍內,中國企業應該盡量選擇綠地的對美直接投資方式,并購方式不應該成為首選,中國企業應該防止具有侵略易的并購。中國企業通過綠地投資方式可以避免更多政治問題的發生。
(二)中國企業應該選擇合理的方式進行對美并購
中國企業以并購的方式對美直接投資時應該采取比較合理的方式,盡可能地降低人們對掠奪性投資和關鍵技術轉移的擔心,從而可以順利地通過美國對外投資委員會的審查,從而能夠有利于中國企業對美直接投資的順利發展。
(三)中國企業可以采取合資的方式對美直接投資
中國企業可以多采取一些合資的方式對美直接投資,從而能夠使中國企業更好地掌握先進的經營方式和高水平技術,降低股權風險,避免資金約束。隨著中國企業對美國直接投資規模的不斷增大,中國企業可以選擇較好的合資方式,例如,購買股權、兼并等。
五、結論
在財務指標分析法中,選擇了五個財務指標:每股收益、資產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和總資產增長率。這五個指標包括了企業的盈利、經營、發展以及償還債務幾個方面的能力。為了能夠有利于分析中國企業對美投資前后的業績,建立了一個綜合評價函數,從而把這五個財務指標綜合為一個整體分,接著,再比較不同年度的綜合得分,從而能夠對上市公司的績效進行判別。通過實證研究可以看到,所有樣本公司中仍然包括大約40%的樣本公司在公告日得到的收益率為負值,尤其對于以采取綠地投資的樣本公司大約有50%以上的樣本公司獲得了負的收益率。公告日次日所有樣本公司和采取并購對美投資的樣本公司獲得超額收益率均為負,采取綠地對美直接投資模式所得到的超額收益率為正,但是相應的統計結果不夠顯著。從以上結果知,采取綠地投資方式的樣本公司對應的累積平均超額收益率大于采取并購投資方式的樣本公司,但是并不顯著。
中國企業對美國直接投資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可以獲得較好的收益。但是,中國企業對美國直接投資的過程中將遭遇眾多障礙,主要包括:美國政府為了“國家安全”所進行的嚴密審查;美國政府的反壟斷政策以及一些制度性因素。為了能夠克服重重障礙,確保中國企業對美國直接投資能夠順利進行,可以采取相應的對策:中國企業應該盡量避開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眼中十分敏感的行業;中國企業在對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投資中,應該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條件;中國政府應該從不同角度制定出相應的政策。中國企業對美國直接投資不僅有利于中國各類企業長足的發展,而且也有利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因此,中國企業應該積極地開展對美國直接投資,結合中國企業對美國直接投資的現狀,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重重障礙,最終開創一個良好的局面。
參考文獻:
[1]劉明霞. 中國企業對發達國家FDI的逆向知識轉移[J]. 經濟管理, 2009, 31(3):139-147.
[2]李平, 徐登峰.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進入方式的實證分析[J]. 國際經濟合作, 2010, (5):85-93.
[3]張樹明, 徐莉. 中國企業FDI的海外進入模式及其投資績效的實證研究[J]. 山東大學學報, 2008, (6):130-136.
[4]王方方, 陳恩.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OFDI)路徑選擇研究述評[J]. 云南財經大學學報, 2010, 26(1):25-29.
[5]翁冉冉. 中國企業FDI政治風險類別分析[J]. 現代商貿工業, 2010, (8):24-25.
[6]倪權生. 中國企業對美投資的戰略和管理分析[J]. 現代管理科學, 2011, (4):75-77.
[7]張為付.影響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因素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8,(11):130-140.
【關鍵詞】直接對外投資投資戰略
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
截至2007年底,中國累計對外直接投資總額1,179.1億美元。相對于發展中國家,由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平均發展速度超過了許多發展中國家,存量處于比較高的水平。而與發達國家的對外投資相比,中國對外投資的流量處于較低水平,中國開展海外直接投資的實力還比較薄弱,海外投資企業數量、每年海外投資的金額與海外直接投資的累計總額都還比較小。而且,中國的海外投資大多數為中小型項目。在《財富》雜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業500強中,僅有35家中國企業,且排名大多數位于下游。
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戰略研究
1.以資源開發型產業作為突破口
我國現在還處于對外直接投資的起步階段,并且大多數發達國家都經歷了從資源開發業—制造業—第三產業為主的發展過程。同時,由于國際投資環境日益改善,資源開采業對外投資的環境極為優越。對于一些行業,如采礦業、林業、石油開采業,世界上一些國家資源的供大于求,我國企業應該因地制宜的到國外去投資,開采、加工和運回國外的資源以滿足國內需要。
2.以制造業和貿易替代為海外投資重點
對我國現階段的優勢型對外直接投資而言,投資重點應放在生產能力過剩、擁有成熟的適用技術或小規模生產技術的制造業上。同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在紡織、食品、冶煉、化工、醫藥、電子等產業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較優勢。此外,我國還擁有大量成熟的適用技術,如家用電器、電子、輕型交通設備的制造技術、小規模生產技術,這些技術易于為他們所接受。
3.以第三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為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
根據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應與國內產業結構高級化相一致的標準,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應該是技術密集型產業。通過并購當地高新技術企業或與當地擁有高新技術的企業合資合作,可以直接獲取一般技術貿易和引進外資所無法獲得的先進技術,然后將技術傳播回國內運用,從而加快國內產業結構升級的進程。例如。聯想集團收購IBM的PC事業部。
三、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戰略
1.以發展中國家作為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區位選擇
我國地處亞洲,良好的合作關系以及相似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需求偏好等使得進入障礙較小;中國的紡織、服裝、家電、機械等技術成熟且競爭激烈的邊際產業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較快,市場容量大,投資機會較多;還可以利用東道國享有的優惠貿易條件,把產品銷往第三國。
2.有選擇地增加對發達國家的投資
美國、加拿大、西歐、澳大利亞及日本等發達國家是目前世界上對跨國投資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區。因為其擁有優良的投資環境:經濟發展水平高,科技發達,基礎設施完善,社會穩定,投資法律法規健全,金融市場發達,各類人才豐富,是對外直接投資的理想場所。對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可以獲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把掌握的高新技術反饋回國內。
3.積極謹慎地發展對獨聯體和東歐國家的投資
這些國家正處在經濟改革過程中,急需外國在那里進行直接投資。這些國家擁有僅次于發達國家的工業基礎、民眾的教育和工人的技術水平,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廣闊的市場,但是其產品出口能力較差,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而中國產品物美價廉,比歐美產品更適合于該地區的市場需求。
四、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選擇戰略
1.重點發展具有壟斷優勢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
其直接的效果是創造經營的中間產品的內部市場,避免外部市場交易的風險;使資金的轉移、稅賦的合理避逃有了通暢的渠道;同時降低了談判、詢價等交易成本;保證本企業的技術、技能等不外泄,以持續獲得利益。對資源尋求型的投資還可以保證母公司所需資源的穩定來源。
2.大力發展具有經營特色的中小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
目前世界上的跨國公司大部分卻是以中小型企業為主,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業由于其擁有獨具特色的生產經營優勢。我國許多中小型企業都具備了對外直接投資的條件:勞動力成本低,產業轉移產品的原材料等要素價格也比較低廉;產權關系明晰的基礎上形成了簡明高效率的組織結構優勢;擁有符合當地市場需要的實用技術。
3.促進企業集群的對外直接投資
根據邁克爾•波特的競爭力理論,一個國家的成功是來自縱橫交錯的產業集群。國內有大量的企業集群地,如寧波的服裝、北京中關村的電子產業等。充分利用“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開展對外直接投資,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主體選擇的重要戰略。從跨國公司成長的角度看,
企業集群可以作為一跨國公司成長發展過程中內部化優勢的一種替代。
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的選擇戰略
1.根據跨國公司的投資目的制定投資方式的選擇戰略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目的主要是尋求國外的自然資源和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自然尋求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應以合資為主,有利于沖破對于自然資源開發的控制以及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學習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應以并購、合資為主。這種進入方式能夠直接獲得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利用東道國的人才資源培養自己的人才,掌握先進技術,充分提高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能力。
2.根據中國的行業特性制定投資方式的選擇戰略
一些中國有優勢的行業在進行產業轉移的時候,中國跨國公司應該以新建企業和合資進入方式為主要進入方式?,F階段,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制造業和機床、自行車、鐘表等機械加工業是中國技術方面比較成熟的,在對外直接投資中具有投資優勢,這些行業投資市場主要是經濟技術水平與中國接近的發展中國家和某些發達國家。
3.根據東道國的投資環境制定投資方式的選擇戰略對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應以新建、合資為主,有利于發揮這兩種投資方式的優點,避免并購、獨資的劣勢。選擇新建和合資方式可以節約外匯資金,有利于利用當地企業的市場開發優勢盡快占領市場、彌補新建企業所需時間較長的不足,新建投資風險相對較小,而且許多發展中國家對新建合資企業比較歡迎。
參考文獻:
[1]江小娟,杜玲.對外投資理論及其對中國的借鑒意義[J].經濟研究參考,20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