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5 16:55:27
序論:在您撰寫高中課堂教學要求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引言:
現代教學擴展了課堂的容量,拓展了課堂的空間,創新了教師的思維,因此,當然對美也有了新的要求,筆者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要求現代課堂教學的個性與共性、特長與全面發展相結合的和諧美
人的發展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個性的一面,相比之間南于更多強調“統一”和“標準”,造成的課堂教學刻板和統一的情況:課堂壓抑沉悶,學生不敢不能教師也不愿意學生展示自己的個性,“槍打出頭鳥”“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古訓早已壓制了那些敢于展示自己的個性學生,千人一面,眾口一詞,到了信息化社會,多樣的接收信息的方式,特別是由于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為個別學生提供了可能,為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多媒體打開的是一扇扇窗,多媒體教學不僅僅是手段,更是一種開放的姿態很觀念,隨著社會海量信息的傳播,學生如同吸收了充足營養的大樹,茁壯成長,花開滿枝。喜歡音樂的學生,可以隨著詩歌音節而歌,擅長繪畫的可以描繪江山多妖,驚濤拍案;辯論的學生可以學習馬???路德口若懸河,現在這些都將迎來贊許的目光,教師也將不吝贊美之詞鼓勵之語,學生收獲的是自信和張揚的青春,而這樣的人長大之后也將充滿非凡的活力甚至創造力。當然,課堂的集中教學的特性也強調個性必須符合社會要求,并與環境和諧相處,身處集體的他們也會在現代課堂的教學中,比如研究型自我學習方式、小組討論型等新課堂教學形式下,懂得自我表現與適度尊重,合作與分工的重要性體驗,懂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別人的展示中發現自己的不足,汲取精華以彌補自己從而促進自身的更全面發展。這樣學生發展修改與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不但不矛盾,而且能相得益彰,互相促進。現代課堂在個性彰顯、青春飛揚的同時,學生在智力、體力和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地、充分地、自由地發展,形成個性與共性、特長與全面發展的現代課堂的和諧美。
二、要求現代課堂教學中有民主的氣氛,創造一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美的環境
在信息化社會中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多元化,師生之間由于信息獲取的多少或者專注方向的不同,更可以形成一個平等交流、共同切磋,甚至互相取長補短的寬松環境,而這樣,會進一步促進教學相長。教師的適時引導甚至不恥下問,也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樹立較強的自信心并發展健全的身心。在現代課堂教學中,“師道尊嚴”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平等的、新型的師生關系。而這種平等帶來的尊重與溫暖,使課堂處在一種探究之路合作之路上,師長的寬厚包容尊重,是一種大氣之美;學生的發問展示,是一種青春的彰顯之美。課堂如此,怎不溫暖宜人?學生如沐浴春風,教師陶醉與活力與青春之中,真是美不勝收!
三、要求在現代課堂教學中獲取知識信息
古往今來人們對美的追求始終如一。美不只是一種外在體現,也是人們身心的一種愉悅體驗,當人們在勞動成果上看到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看到人本質的力量時,精神上感到愉快內心充滿了美感,因此,客觀事物的美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產物。而現代課堂為此提供了充分的條件,除了傳統的文字哲思之美,文字表現感染之美抽象地有賴于相像的美,多媒體可以直觀展示許多形象的美。從此,可以不再對憂傷和歡快覺得抽象,不再對磅礴和蒼涼感到迷茫,可以知道“江山如畫”是什么模樣,可以知道“長亭送別”是多么感傷,“大漠孤煙直”可以清晰在眼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競可纖毫畢現!可以知道琵琶曲多么悠揚,可以知道對酒當歌多么酣暢!
四、要求現代課堂教學中體現一種開放的美
現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國際性,它就是一種國際現象,是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的結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交通變得便捷,信息傳播快捷,教育的開放性成了必然,同時也是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并且關系到國家的生存和發展。開放的教學形式,開放的教學思路,會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獲得一種全新的、愉悅的美的心理感受。
五、要求現代課堂教學體現出一種創造的美
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就是不斷變革,在現代社會中創造力是決勝的關鍵,而信息時代又不可能讓一個人在已掌握了全部知識再培訓創造力,必須在學習基礎知識的過程中,讓學生主動積極地經過感受體驗,想象思考,議論爭辯假設試驗,探究發明等學習活動,去獲取關于事物本質和規律的理解,這樣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的過程也就成為培養創造力的過程。多渠道的信息來源,良好的實驗設備,開放的課堂教學,為培養學生創造力提供了舞臺。創造性勞動和創造性思維所產生的激勵效應將使師生更深地體會到一種創造的美。
一、科學明白,表述清晰
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核心理論占有重要的地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對于概念的講解教師就要做到清晰明白。例如,在講授物質概念時,教師就要把客觀實在和客觀存在兩個概念都介紹清楚,這樣學生才知道二者之間的區別,也才能更清楚地把握物質概念,利于今后的學習。其次,會遇到一些知識層次之間的差別。教師層次分明、思路清晰地介紹會使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例如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原理,是從整體與部分的區別、整體與部分的聯系兩個方面介紹這一原理內容的,教師利用語言表述給學生作出提示后,學生在理解上就會更容易,也更有針對性地去掌握原理,這對于有很多原理內容的哲學教學來說大有裨益。最后,教師語言的清晰還體現在教師對教材知識間內在邏輯的把握。用清晰的語言傳遞知識的邏輯性,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例如在講解價格與供求的相互關系時,教師按照“價格上漲―獲利增加―生產擴大―供過于求―價格下降―獲利減少―生產減少―供不應求―價格上漲”這樣一個邏輯順序就會使學生覺得價格與供求這一理論很簡單地展現在面前,更容易學習和掌握。
二、嚴謹到位,表述準確
高中政治教學不但承擔著傳遞知識的目標,更要注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因此準確的語言表述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一方面,教師對知識的傳遞要準確,高中政治教師要及時關注時事政策變化。例如在以往教學中,教材講解公司的注冊資本時都有相應的數額限制,后來《公司法》修改,取消了這一限制,而教材還來不及更改,教師就要及時準確地把這一變化傳遞給學生。再如關于政府職能的表述,以前一般認為政府只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四個方面的職能,而在現行教材中對這一知識的表述則對原來的段落進行了拆分、修改,增加了生態建設,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準確說明,這樣通過語言傳遞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的變化,更是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的理念,會使學生在知識的掌握上更準確,在情感上對老師更信任。其次,教師對于教學中用到的材料引用表述要準確,對于社會現象的引導分析也要準確。例如在講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時,學生會覺得教材知識有很多的說教,不符合社會現實,教師就要準確、正確引導,從文化多樣性的角度幫助學生認識多樣文化存在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對于不符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求的落后腐朽文化要加以正確區分,明確人民群眾需要的和人民群眾真正需要的是不一樣的,我們提倡文化多樣性,而不是要發展多元文化,在文化激蕩發展的大背景下,要認識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才是主流、主旋律。這樣學生才會對復雜的社會現象有正確的認識。因此,我們可以說學生的正確認識要有教師的準確引導,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語言表述的嚴謹準確。
三、輕松詼諧,表述幽默
[關鍵詞]高中歷史 教學理念 教學策略
1圍繞新課程理念,轉變教育觀念
有一項關于中外青少年的創造能力上的比較調查發現:中國學生的創造力遠遠不如外國學生。為什么?原因是在基礎教育中,西方注重探索,而中國注重知識的記憶。由此可見,傳統的教育教學在觀念、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問題。例如:把教學過程看成了教師的個人行為,學生只需要接受就是了。忽視了教學是一項師生交往、師生互動的雙邊性活動,抹殺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應有地位。新課程理念下,上課不再是教師單向的教學模式,而是師生互動式的一項活動。在這種教育模式下讓學生成為歷史課堂的“主人”,為此,首先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改變原來的教育觀念,才能探索出一條更適合學生需要,又能真正挖掘學生的各種創造潛能的教學模式。
1.1堅持“以人為本”,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學生往往成為教師說教的對象,對于教材的知識只要接受就行,所以歷史課堂就顯得特別的瑣屑、沉悶。在這種學習環境下,學生得到的只是一些十分死板的歷史知識,但付出的是孩子的生機與靈氣的泯滅,人文關懷和創造精神的缺乏。而這恰恰違背了學史最基本的功能:“學史使人明智”。教育活動是要求師生雙方互相配合,共同進行的活動。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是教學過程的“主人”。堅持“以人為本”,即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大動力,只有切實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學習的樂趣,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能力的提高。
1.2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笆澜缟蠜]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學生是有差異的,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我們所采取的教育辦法,也應有所變化。面對平時學習態度差,不能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的學生,如果采用懲罰的辦法往往達不到我們追求的效果,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首先應摸清學生學習不好的癥結所在,然后心平氣和地和學生座談,“對癥下藥”,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從而轉為主動學習的源泉;對于學習成績不錯,心理素質不好的學生,教師又要起一個心理咨詢師的作用,加強心理疏導、增強其耐挫能力的訓練,提升學生學習必勝的信心。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我們的教學活動才能收獲豐收。
1.3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學生發展為本,結合學科教學特點,力爭全方位地落實科學素養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具@種新型的教育、教學觀,我們要相應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創新的熱情。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主體地位,讓學生敢想、敢說、敢干,才能建立一種平等、尊重、和諧、發展的師生關系,營造一個民主、活潑的課堂環境。針對不同意見的學生我們應以一種尊重、寬容、鼓勵的態度去對待,尤其對那些獨特的新穎的見解和看法,及時給予熱情的鼓勵和贊揚。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笔菇虒W課堂變為實現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的素質教育的基地。
2利用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習興趣,優化教學策略和方法,努力實現新課程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
課程改革是一項關系到幾億人、幾代人的生命質量的宏大工程,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我們必須優化教學策略和方法,努力實現新課程理念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的微觀應用,解決“如何教,怎么學”的問題,使學生能比較容易的融入教學過程中去,成為教學的“主人”,這對于提高歷史課的教學效果,無疑是重要的。
首先:心理學家們研究發現:興趣越大,學到的東西便越多。運用多媒體教學,可充分利用其聲、色、形、像,創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歷史情景,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其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秦朝的統一》一節時,首先以影片《英雄》中秦統一歷史必然性和深遠影響的內容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緊接著提出問題:殘劍為什么要無名放棄刺秦呢?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快學生們就議論開了,課堂氛圍十分活躍,學生踴躍發言,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
一、歷史基礎課的教學方法和要求 (新授課)
這是高中歷史最基本的課型,也是最常見的課型,即教授新課。基本方法是采用“1251”教學模式。即一堂課45分鐘,學生自主學習10分鐘,教師精講20分鐘,反思訓練5分鐘,自主消化10分鐘。
(一)問題驅動,自主學習(10分鐘)
1、教師根據課標和考試說明對知識和能力要求,為學生設計自主學習提綱,做到教學目標問題化,并輔助以學案。學生依據學案,自主完成對課時內容的學習,掌握重點知識和主干知識。
2、學案上基本內容的填寫以課下為主,課堂上整理記憶知識為主。
(二)師生互動,教師精講,知識梳理,點撥歸納,解決疑難(20分鐘)
1、學生通過分組討論,解決自己不能理解的重點、難點和疑惑問題,重在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學生分組討論時,教師要做好指導。
2、對學生不能理解的知識,教師要精講,點撥歸納,解決疑難,突破重難點,重在方法的指導上。
3、教師引導學生構建本課知識結構,進行小結,總結本課的重點、難點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三)典例剖析,練習鞏固(5分鐘)
1、結合本課的重點、難點問題,為學生設計情境新穎、有針對性的探究問題,或直接引用高考試題、典型模擬題,進行同步目標的鞏固訓練?;蛴蓪W生自己編寫訓練題,這樣,學生的理解和感受會更深,記憶更清晰。
2、學生要獨立完成問題解答,教師要檢查練習效果。
3、教師在學生解答的基礎上,剖析例題,點撥思路,提煉方法,總結規律,使學生初步形成科學合理的解題思路。
(四)自主消化(10分鐘)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角是學生,課堂效率的提升還是要靠學生自己。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消化,對本課所學知識進行再梳理,強化知識記憶,溝通知識聯系,反思所學,升華認識,真正把課本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只有自己真正理解記憶的知識,才能在大腦里留下永久的痕跡。
二、歷史導讀課型的教學方法和要求
導讀課也即“自學導讀課”,是教師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閱讀歷史教科書的教學方法。在當今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自學導讀法”教學更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和發展,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強調學生要獨立思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會學生掌握記憶、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和表述歷史的能力,讓學生去聽、去讀、去學、去思、去說,做到耳到、眼到、心到、手到。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探索出了以“指導閱讀組織討論引導交流重點啟發反饋總結練習鞏固”為基本結構的“自學導讀學習法”?;痉椒ê鸵笫牵?/p>
(一)出示導讀提綱,指導閱讀
教師在導入新課的基礎上,出示導讀提綱,讓學生默讀全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把握教材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在學生結合導讀提綱進行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把閱讀中存在的難點、疑點問題做好標志,以待小組討論時商議。
(二)組織討論
在學生閱讀并獨立歸納要點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討論要以問題形式出現,要有針對性,要求每位學生必須提出自己的看法,每組指定一位學生記錄討論后的結果,以待全班進行交流時闡述。
(三)引導交流
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各組指定一位學生闡述本組討論的結果,重點交流在討論中存在的疑惑點、重點、難點,在此爭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對交流結果作評議,肯定成績,并進行適當的指正。
(四)重點啟發
“自學導讀課”的主要思路是學生自己能看懂的,讓學生自己閱讀,學生看不懂的,由教師去講解。在學生分組討論、集體交流后,教師適時進行重點啟發,精講學生討論后仍存在的疑惑點、重點、難點,并挖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以及知識的縱橫聯系。師生可以互相質疑,以達到共同解決問題的目的。
(五)反饋總結
經過上述四個步驟后,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了較深的了解。這時教師可指定幾位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進行概述,教師進行肯定、補充或糾正,并且板書出課文的知識要點及線索,使課文知識系統化。
(六)練習鞏固。輔助適當的練習題,檢查學生自學的效果。
三、歷史閱讀課型的教學方法和要求
新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大量的與教材有關的歷史知識,如2008年高考的天干地支、2010年高考的五行相克等知識,這些知識教材都沒有,需要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獲得。歷史閱讀課型就是要求大量閱讀課外歷史知識,開闊視野,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這類課型的基本方法和要求是:
1、教師指導是關鍵。我們提倡“海量閱讀”,“快樂閱讀”,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閱讀,制定閱讀計劃,閱讀哪些歷史書籍,如何與教材、高考聯系,閱讀要達到的目的和效果。防止學生借閱讀名義看不該看的書。像專家推薦的中學生必讀的100部書,四大名著、名人傳記等文學或歷史書籍。
2、學生課外自我閱讀是主體。知識的掌握和內化還是要靠學生自己,學生要制定閱讀計劃,每星期閱讀一點,積少成多,持之以恒,必有所獲。閱讀過程中要注意摘抄,注意積累,多動腦,多思考。教師要檢查學生的閱讀和摘抄情況。
3、教師安排專門的課外閱讀課,但必須指定閱讀內容,擬訂出閱讀提綱,設計一些新穎靈活的問題來帶動。為檢查閱讀效果,可以設計一些問題進行檢測,問題力求題型多樣,作為檢查學生閱讀效果的手段。師生可以共同閱讀、討論歷史知識、質疑歷史。閱讀時既要注意基礎知識和課外知識的聯系,又要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知識的遷移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四、歷史講評課課型的教學方法和要求
講評課是在學生練習或考試之后,教師從學生做題中反饋信息,從而對學生存在的知識、能力、技術、習慣、規范等方面的缺陷進行教學矯正的一種課型。
(一)教學目的
1、抓住學生訓練中暴露的知識缺陷,回扣知識,夯實基礎。
2、抓住典型題目和共性問題,引導學生把握解題思路、方法,總結一般解題規律,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和解題能力。
3、抓住共性問題,矯正學生不良的行為,培養學生規范的答題習慣和考試技術,強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課堂結構
1、試卷評價。包括試卷的總體評價、難易度、知識點的考察,錯誤因分析和歸類,各個試題的得分情況統計。這是上好講評課的前提。
2、出示學習目標。錯題本身不是教學目標,解決通過訓練診斷出的學生在知識、能力、方法、技術等方面的問題才是教學目標。
3、分析講解。找準錯因,師生互動分析,著眼目標達成。
(1)析錯例。引導學生暴露其思維過程,抓住錯因進行答卷失誤分析。
(2)講思路。引導學生把握題型特點、題目與知識之間的聯系,思考解題的突破口、思路。要重視從錯題所涉及的知識方法背景切入。
(3)找方法。抓住典型題目,分析基本解題方法和技巧。解題既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過程。
(4)探規律。即歸類講解分析,對某一類題目的解題方法進行總結,總結出相對固定的解題規律,規范解題流程,縱橫聯系,真正使學生觸類旁通,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
(5)求變化。講評試題不能就題講題,要借題發揮,善于將原題進行變形,力求一題多變。如對考察的知識點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訓練設計;對原題的設問方式、限制條件進行變形設計。這種變化有利于學生分析比較、正誤對比,培養學生靈活的思維做題能力。
(6)求規范。要求學生規范答題,向規范化再要一個分數段。
4、補救、強化性訓練。學生做錯的試題,說明對這個知識點還沒有熟練掌握,需要強化練習,因此,教師要再精選一些習題,針對共性錯誤進行補救訓練,以練促思、練中悟法。
5、總結。以應用為目的,總結學生錯誤的原因,歸納類型題的做題方法和規律,力求學生不再重蹈覆轍,力求滿分卷。
(三)幾點說明
1、 高質量的試卷批改是講評課的前提。
2、 堅決禁止對答案式、就題講題式的講評方法。
3、 講評過程要體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教師的講是精講,要在知識、方法、思路、規律;防止教師一言堂,要讓學生暴露思維過程(去審題、去分析材料、去動手組織答案),要引導學生反思總結、分析歸納。
五、歷史復習課教學模式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復習課包括日常學習中的單元復習和考試前的綜合復習。復習課要切實貫徹“教為主導、學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教為主導體現在評析、點撥、引導歸納;復習課要始終體現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去自讀思考、歸納構建、訓練總結;訓練是復習課的生命線,無論是知識鞏固、體系構建,還是能力提高,都要在訓練中完成,訓練的方式是多樣的,訓練的目的是鞏固知識。
(一)歷史復習課的目的
1、夯實“雙基”。多種途徑引導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復習,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檢測,使基礎知識進一步鞏固。
2、構建知識體系。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構建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體系,以求融會貫通、透徹理解。
3、培養能力。通過強化訓練,使知識指向運用,培養學生的理解運用、分析綜合等能力。
(二)課堂結構
1、學案(提綱)導學。教師課前首先精心設計切實可行的、指導性強的導學提綱(學案)。提前發給學生,交待自學任務,讓學生依據導學提綱先行進行復習。(復習提綱的內容主要有:考點分析、目標要求、知識結構、訓練題組)。教師收集反饋信息,依學定教,確定教學目標。
2、出示復習目標。主要是對知識點掌握與應用的要求、標準。復習內容本身不是教學目標。
3、復習目標問題化、情景化,以問題帶復習,以應用帶復習。進行基礎性診斷訓練(精選基礎性、典型性題目),或把課本內容題目化,覆蓋重點、易混淆知識點和常規解題思路、方法、題型。
4、精講點撥,構建體系。針對診斷情況進行精講。精講內容主要是復習的重點、難點、易混點和知識的內在聯系;精講要講出新意,要在“知新”與“提高”上有所突破,開闊學生思路,幫助學生理解、消化、深化教材;師生一起歸納、梳理所學知識,構建知識體系。
5、強化訓練。精選典型性、針對性的試題,創設一些相對新穎的情境,訓練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6、總結。根據復習目標歸納、升華,形成知識、方法體系。
(三)幾點說明
1、克服兩種錯誤的復習方法。復習課的知識點需要串講,但不能以講授代復習,把復習課上成新授課,也不能對學生實行大撒把,任務布置后,教師不管不問。這樣做,復習效果會非常差。
一、做一名專業型教師
作為中學歷史教師,我們不能再僅僅是滿足于把課本吃透,而應該成為“專家”,向學者型、科研型人才轉變,這是時代給我們提出的更高要求。作為歷史教師,必須有廣博的知識、睿智的目光、深邃的思想。要具備這些,就必須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學者型就應該包含科學的態度、強烈的責任意識、豐富的閱歷、研究的能力,同時要具備寫作的習慣。這些意味著:“教師不再把視野僅僅局限于教育內容及其傳授方法上,不再是單純用理論工作者設計好的課程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而是教師更加關注教育內容的價值和意義,關注自身教育實踐對學生身心發展產生的實際效果,能夠不斷地對自己的教育行為進行反思,進而有意識地改進自己的教育行為,創造最佳的教育情境來達到預期的目標?!弊x史可以明智,作為中學歷史教師教歷史就要造就明智的人才,就要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那么要成為學者型,大致要經歷掌握學科知識、獲得教學技能、涉獵廣泛的其他知識、探索教育教學規律等階段。掌握規律是歷史教師職業長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歸宿。
二、做一名一專多能的教師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大多是靠單個人的力量來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所有問題。這種思想已經不能適應新課改之下的教學需要,而歷史學科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雜科”,它的教學內容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學科門類,這就對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歷史教師既是“專家”同時還是“雜家”。
在傳統的教學中,人們注重的是學科本位的單一化思想,把自己禁錮在本學科的層層堡壘之中,不再涉獵其它學科的知識,教理科的對文科知識知之甚少,教文科的對理科知識一竅不通,形成了文理分家、文理對立的局面。而教歷史的往往只顧埋頭于成堆的歷史文獻資料與檔案之中,對文學名著等不屑一顧,對理科知識則是一竅不通。
“教師具備豐富、廣博的知識,不僅能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擴展學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具有廣泛而深刻的文化科學背景知識?!毙職v史課標要求教師必須勤于學習,廣泛涉獵,不斷汲取新知,使自己不僅有豐富的學科知識,更有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還要有精湛的教育技能技巧。新的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并要求學生知識的獲得要在體驗歷史的過程中得到,這就要求中學歷史教師必須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改變過去那種認為只要掌握好歷史學的知識就可以教好學生的觀念,時代要求教師“不僅是一桶水,而且必須是有源頭的活水”。
三、重視對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
作為歷史教師還應重視對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不能把它當作一句空話。中學歷史課本包含有非常豐富的德育元素,上至治國理政,下至為人處事,涵蓋古今中外,容包各大領域,涉及人類社會發展的整個過程。通過歷史教師的個人努力,發揮同伴互助和集體合作,可以整理出豐富的德育題材,加以提煉總結,形成中學歷史教學的德育課程。
四、提高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運用能力
長期以來,“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材一張嘴”的教學成為主要的歷史教學模式,教師在講臺上講得眉飛色舞,學生在下面聽得一頭霧水、昏昏欲睡。而新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這就要求教師靈活地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才能使教學取得長足的進步。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為廣大歷史教師的教學提供了一個更好的平臺,可以更直觀、直接地把歷史知識、歷史遺存展現出來,也可以讓學生更直接、迅速地了解歷史、掌握歷史,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教師的角色由“粉筆教學”轉向了多樣化的“多媒體教學”。
關鍵詞:高中語文;有效性;課堂教學
什么是有效性教學呢?顧名思義,它要求教師教學有效果、有效率、有成果。設置與教學目標相吻合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課堂45分鐘里學到盡可能多的知識,一節課下來使人人各有所獲。傳統教學模式過分注重“教”的成果,對學生進行的只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活動,雖然過程中學生積累了不少的文學素材,但卻不利于學生將知識運用于實際,這些都是新課改所突出強調的問題。以下,筆者就具體談談在新課改背景下實施有效性教學的策略和實踐方法。
一、轉變觀念,探索創新
1.教師要制定正確的教學目標
因為教學目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教學過程中的客觀規律,它在教育工作中起到了指導思想和規范行為的作用。比如,在教學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一單元《荷塘月色》時,我設置的教學目標為:(1)多次反復閱讀課文,通過熟讀逐漸感知文章韻味和作者寫作意圖。(2)掌握情景交融的特點,通過課外閱讀搜集資料,從認識文字美的層次上升到領略作品意境美的境界。(3)通過獨立閱讀、教師解析等多元的解讀方式之后,明白作者思想矛盾的原因,贊揚中國知識分子的美好情懷,讓學生慢慢地關注到社會,為自己的人生做打算。通過這一系列的教學目標,可以使課堂更有序地進行,學生也可以聽得更清晰、更透徹。
2.教學模式不論怎樣創新都無法脫離高中語文的課程目標
教師一定要將素質教育的新課改目標貫穿于創新課堂的始終,滿足社會和學生發展的需要。
3.教學方案還需符合學生年齡、知識和能力等方面特征
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心理變化,實施有層次的因材施教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喜歡上語文學習,建立起學好語文的信心。
二、豐富教學方式,提升課堂有效性
1.問題教學法
問題教學法以“問題”為教學活動開展的中心,以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性為目標,強調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改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出不僅理論知識豐富,而且實際動手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所以高中語文教師一定要有效利用問題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借助學生自主、小組協作或者班級探究等方式完成教學和學習任務。比如,在教學《小狗包弟》一課時,課堂討論可以根據教材課文后研討練習題設置討論中心問題:(1)作者對小狗包弟的感情態度前后變化如何?(2)你覺得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3)作者經歷磨難之后仍然擺脫不了“煎熬”,你怎樣評價?這些問題較深入,適合討論,旨在培養學生以事觀人的能力,即通過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去了解一個人的道德品質,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能力無疑會得到提升。
2.合作學習法
近年來,大家為什么都在倡導創設一個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呢?因為它可以讓學生在心情愉悅之際提高語文學習熱情,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當中。該目標的實現要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因為討論可以使學生之間產生思維上的碰撞,在不同的意見中反思自己的思索結論,激發求知欲,渴望通過更深層次的學習解決問題。比如,在教學《再別康橋》一課時,我先用多媒體播放幻燈片,讓學生從視頻中感受詩歌所蘊藏的情感,將學生分成小組,以小組為單位朗讀,體會并分析文章所傳達的情感,再設置問題:“讀完這首詩,大家有什么感受呢?你是從詩中哪部分感受出來的?”,小組討論,共同探討,最后商定結果。之后我要求小組選出一名代表進行全文朗讀,我來做最后的點評,通過指出學生朗讀中的優缺點,提出建議,讓他們從中得到提高。
3.多媒體教學法
多媒體教學技術是信息時代給教師最大的贈禮,它為師生互動提供了平臺,讓學生在狹小的教室里看到了廣闊的世界,使教學質量得到了提高。教材再好,它都無法將文字演活,插圖再真,它都是靜止且無聲的。比如,在教學《雷雨》這課時,我先準備話劇結尾部分的視頻。引出課題,讓學生在話劇的表演構成中熟悉故事情節,感受人物情感變化,體會那雷雨夜中的三個愛恨交織,本來未來美好的年輕人一起走向了生命的不歸途,啟發學生將情感波動原因轉化到這場悲劇的始作俑者――周樸園身上。接著我又用多媒體展示了一些與周樸園有關的圖片,請學生說說自己在看完話劇后對周樸園的印象,與學生共同探討周樸園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另外,我還用多媒體向學生闡明了在序幕中所明確的人物關系表:(1)周樸園――煤礦公司董事長,55歲。(2)周繁漪――周樸園妻,35歲。(3)周萍――周樸園前妻魯侍萍生子,28歲。(4)魯四鳳――魯貴和魯侍萍之女,18歲。(5)魯侍萍――周樸園前妻,某校女傭,47歲。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明確人物定位,在此基礎上明確文章脈絡,理解課文。
總之,新課改表達了社會的需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訓,重視其思維能力的提升。積極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擺脫長期以來應試心理的束縛,借助新型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道具輔助教學,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建立高效的語文課堂,為我國教育事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周彤彤.淺談多媒體在高中語文新課改中的作用[J].學周刊,2013(09).
[2]郭仕鳳.對語文新課改教學的一點認識[J].學周刊,2013(01).
[3]史華蓉.論高中語文新課改與高考的接軌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2(07).
關鍵詞 新課改 地理課堂教學 技巧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7-0065-02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實施,高中的地理課堂教學也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同時也給所有的高中地理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大家都在尋找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教學模式。在摸索的過程中也折射出令人深思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有沒有真正地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有沒有充分地挖掘學生的地理潛能。因此,研究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方法技巧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
一、科學創設地理問題情境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把地理學習設置到有意義的地理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生合作解決真正的地理問題,以掌握解決地理問題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創設促進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地理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善于觀察,認真分析、發現問題的能力。其次,積極鼓勵學生開展合作探討、交流得出很多結論。當學生所得的結論不夠全面時,可以給學生留下思考、討論的余地,并及時給予提示和補充。這樣就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索地理問題的動機,培養他們自主學習、力求創新的能力。如在講解地質構造的褶皺時,采取實驗演示導入法。先通過一塊柔軟的物體,教師拿在手中從該物體的兩側向中間用力擠壓,學生會看到該物體會發生向上和向下的褶皺和彎曲,當看到這種現象時,學生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于是教師引出課題,師生共同分析,最終實現對褶皺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通過這樣實驗演示,就把復雜、抽象而又枯燥的問題簡單化、具體化、通俗化了,同時也趣味化了,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有效體現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科學的課堂教學活動應樹立民主平等的和諧師生關系,要積極營造一種活潑生動的地理課堂氛圍,促進學生主動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只有老師一個人在唱獨角戲,沒有互動,教師只是一味地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并沒有過多地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感受。結果就是整堂課死氣沉沉,效率低下。要改變這種狀況,教師在科學講授基礎知識后,更應該關注學生的主動參與,讓學生講,學生評,實現有效的師生互動。要注重地理課堂教學方式創新,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地理活動的時間與空間。教師在地理問題情境的設計、地理教學過程的展開、地理相關練習的安排等過程中,盡可能要讓所有學生主動參與,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然后有意識地進行師生間的合作教學,使教師、學生的角色處于隨時互換的動態變化中,教師通過設計集體討論、查缺互補、分組討論等內容,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特別對一些不易解決的地理難題,要讓學生在班集體中開展討論。學生在這樣的輕松環境下,暢所欲言,敢于發表獨立的見解,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想象的能力,最終實現教學效果的不斷提高。
三、要體現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應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在讓學生展示點評時,教師應就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及時進行引導、提示、補充和講解。以便學生加深對地理知識的掌握。發現地理知識的奧妙,掌握地理規律,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挖掘學生的潛能。如在講解亞洲水稻種植業的農業地域類型,可結合我國科學家袁隆平對水稻研究的相關知識素材,來認識水稻對于亞洲的重要性,這樣既關注了時事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從生活事例,發覺地理的奧妙,體會地理科學思想。從教師的引導,讓學生總結規律,挖掘出學生的地理潛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