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5 16:55:13
序論:在您撰寫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現狀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國營農場形成于建國初期,作為社會主義經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全球經濟的發展,國有農場在四面崛起的城鎮工業之間舉步維艱,原來促進國營農場發展的因素,在現今市場經濟體制下,卻成了自身發展的限制因素。為此,明確國營農場的發展導向,重新確立農場發展路徑,對于進一步提升國有農場的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國營農場的現狀與問題
1.產權關系模糊
按理來說,國營農場的產權歸國家所有,也即是全民所有,但誰來代表國家行使這個權力,這個問題一直未能很好地解決。農場內部以及企業之間財產關系不明確,國有資產的運營主體缺位,經營管理無人負責,以致出現嚴重的流資產流失局面。另一方面,由于產權關系不明確,國營農場在市場經濟中構不成主體,不能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因而難以根據市場導向及時地調整經營策略和資源配置方案。
2.計劃經濟的慣性
國營農場是計劃經濟的產物,深受計劃經濟的影響。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城鎮經濟的管理理念不斷革新,而國營農場由于慣性難以及時調整觀念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依然想著靠國家政策來指導。其經營觀念總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缺乏現代營銷、金融等方面的知識,重生產,輕營銷,重產量,輕質量,自我封閉起來,不與外界交流互動。其管理體制依然是政企不分,官本位的思想根深柢固,只顧考慮近期目標,無心為企業的發展作長遠打算。
3.處境孤立
國營農場一般是在邊遠地區隨著開荒種地而逐漸形成的,距發達的市區較遠,通訊手段和交通條件跟不上城鎮步伐,沒有充分的空間聯系。另一方面,又因行政管理的差異,國營農場也很難與周邊城市加強合作,由此導致國營農場處境封閉,無法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并使自身功能的完善受阻。
4.產業結構層次低
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就有較高的產業結構與之相適應。國營農場以土地為基本生產資料,以農業生產為主導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幾乎沒有展。即便是第一產業,也沒有獲得很好的展條件,基礎設施建設都很滯后,發展后勁不足。
5.管理機制落后
國有農場作為企業,是一個自負盈虧并且有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但是其財產權利具有不完整性。農場最重要的資源是土地,但這個生產資料屬于國有,農場只有土地的使用權而沒有土地的處置權。在許多情況下,農場要承擔超出其自身資產權益的經濟責任。面對市場和自然的雙重風險,國有農場將風險管理的內容僅僅停留在國家補貼和保護上。農場領導缺乏風險管理的專業知識,在農場各方面管理決策中,沒有考慮承擔風險的意識。
二、國營農場的發展路徑
1.政企分開
在國營農場發展中,首先要找準政府職能定位,做致政企分開。政府應該在一旁發揮其引導作用,對財政、經貿、教育、文化、衛生、農業、林業、交通、電力、水利、環保等方面作統一規劃,在經營管理上不要越位。只有這樣,才能使農場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成為市場經營與競爭的主體,在市場經濟下快速發展。
2.建立完善的企業制度
企業制度是以完善的企業法人制度為基礎,以公司企業為主要形式,以有限責任制度為保證,以政企分開、權責明確、產權清晰、管理科學為條件的新型企業制度。其主要內容包括:企業法人制度、出資者有限責任制度、企業自負盈虧制度、科學的組織管理制度與領導體制。關鍵的一點是,要處理好農場內部法人財產權與經營權的關系:擁有財產權的是企業的所有者或者說法人,經營者則擁有獨立的經營權力,只是對企業法人負責,從而使農場成為獨立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的主體。
3.加強人才引進培養
國有農場的農業生產是現代化、機械化的大生產,需要有一大批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技術、管理人才來支撐。國有農場過去曾經有過很強的管理與技術優勢,但近十余年來,人才老化和流失現象嚴重,長此以往,將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直接的影響。農場應當有計劃、有步驟地到高等院校引進畢業生,經過三到五年的培養、鍛煉,充實到農業管理和技術推進的隊伍中來。
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現代化的農業經濟需要有高標準的基礎設施作為基礎。國有農場一方面應該積極響應國家對農業的扶持政策,爭取農業開發項目,另一方面要從經濟效益中取出部分資金,對農業機械、排灌設施、環場公路,以及糧食曬場、倉儲等基礎設施進行建設改造,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5.發展觀光農業
關鍵:農村經濟 經濟發展 發展創新
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加強農業建設,積極促進農業經濟發展,進行深化農村改革。然而近些年,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依然十分緩慢,城鄉差距越來越大,農村經濟發展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瓶頸”,亟待解決,雖然我國已進行了多次農業管理體制改革,但并沒有取得成效,依然存在許多問題。想要改變農村經濟發展現狀,我國應盡快進行農業創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一、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雖然我國農業經濟一直處于平穩發展狀態,但發展速度卻十分緩慢。二零零二年到二零一三年,農村經濟年均增長速度僅為百分之八,西方發達國家通過農業創新已經實現了百分之四十七的農業經濟增長。目前我國農村經濟創新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基礎差、缺少創新者、缺乏創新意識。下面通過幾點來分析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一)經濟基礎差
經濟基礎差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一直以來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我國多數農村經濟基礎都十分薄弱,不僅農業總產值低下,且地方財政困難,更是無力對農業創新進行投入。農民方面,小農意識強烈,在傳統經濟觀念束縛下,生活上自給自足,農產品商品率低,輸出產品多為附加值較低的初級產品,所以農民收入十分不穩定,一些農民只好選擇進城務工。
(二)創新人才缺乏
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就是缺乏人才,許多農村人才,都并不希望從事農業,而是希望走出農村,近些年農業院校生源明顯減少,農業創新人才缺乏問題日益嚴重。目前大多農民文化素質較低,接受外界新事物能力較差,所以難以打破常規思想,禁錮進行農業改革創新。
(三)缺乏創新意識
思想決定行動,思想意識落后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通病。目前農村人口思想觀念都十分保守,多數農民喜歡安于現狀,不敢嘗試創新發展,依然沿襲著春種秋種,自給自足的老思想,缺少對富裕生活的主動追求,只知以種地為生,缺乏商品觀念,無法擺脫傳統農業思想。另一方面,農村經濟發展中農民更缺少市場觀念、消費觀念以及投資觀念,所以農村資金流動性較差,生活消費仍是農村經濟主體,這也正是農村經濟創新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
二、農村經濟創新發展的若干思考
通過分析不難看出,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依然存在許多問題,經濟創新發展也存在著許多阻礙,想要改善農村經濟發展現狀,進行經濟創新發展,就必須針對當前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農業改革。下面通過幾點來分析農村經濟創新發展的建議:
(一)健全土地流轉制度
目前農業耕地相對農業人口來說并不豐富,加之近些年工業污染更使我國耕地面大幅度下降。大量勞動力集中在有限的耕地上,造成耕地分割過于零散,所以生產率低下,產值低,更提高了農產品生產成本,降低了效益,最終導致了農村經濟基礎薄弱問題的發生。想要增強農村經濟基礎實力,必須盡快健全土地流轉制度,提倡耕地承包,進行集中生產,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高農村基礎經濟實力,為農村經濟發展奠定基礎,創造有利條件。
(二)扶持農村個體私營經濟
想要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應大力扶持農村個體私營經濟,通過“傳帶幫”的方式,利用個體私營經濟,帶動整個農村經濟創新發展。另一方面,我國應盡快優化農村經濟環境,擴大農村經濟市場,搞好宏觀管理,完善農村經濟市場機制,引進先進農業技術、信息、品種,使農民掌握農業創新技術。
(三)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我國應通過改變農業產業結構的方式改變農民思想,促進農業經濟創新發展。農民受到新農業產業結構及新農業經濟發展趨勢影響后,經濟觀念便會發生改變,就會積極融入到農業經濟創新發展中。首先,必須要打破傳統農業經濟發展結構禁錮,把有限的生產要素集中于主導產業中,以帶動整個農村經濟,以此改變農村經濟結構,實現產業化經營。另一方面,為了真正意義上改變農村,農村經濟發展創新中應以知識型農村經濟為發展目標,向市場化農業經濟形態發展。此外,還應加強對農業科技人員、農業干部、文化農民的培養,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加速農業信息化建設步伐,提高農業產生技術含量,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被動局面。
三、結束語
農村經濟發展關系著我國的長治久安,影響著社會和諧建設,為了改變農村經濟發展現狀,我國應積極進行農村經濟創新,改變農村經濟發展局勢,使我國農業走向現代化。
參考文獻:
[1]王佳玉.淺談我國農業經濟中農業技術的地位素[D].湖北現代職業技術學院,2012,13(11):119-124
關鍵詞:三區聯動;農村經濟意義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9-0015-01
前言
在農村,新型的合作型經濟組織也蓬勃發展起來。從剛剛出現開始,農村合作經濟就體現出強大的感召力。出現了農村出現了農業區、工業區、居住區相互交錯的格局。在新型的農村經濟格局下,如何構建農村經濟的嶄新模式成為越來越多的學者研究的課題,我國各地農村也為此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實踐探索。
一、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國家對一直以來對農村經濟發展相當重視。然后因為農村資源相對較少,交通相對來說還比較閉塞,人們的經濟發展意識還比較薄弱等原因,一直以來我國的農村經濟一直處于偏低的水平。主要表現在幾方面,鄉村工業發展緩慢,在農村幾乎沒有幾家象樣的鄉鎮企業,即使有幾家比較有規模的生產型工廠,也是以手工作坊式的生產為主,勞動力水平和技術水平偏低。農業經濟集約化水平低。農村的土地分別掌握在農戶手中,田地也因此劃分各自的單元。這種情況不利于大型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鄉鎮企業區、農業區、居住區管理無序,呈現出各自為戰的局面。這種分散生產,各掃門前雪的模式不利于鄉村治理,農村經濟的發展遠遠滯后于國家經濟發展步伐。
二、“三區聯合”模式在新型農村經濟中的意義綜述
“三區聯合”的概念,是國家基于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提出的。具體來說“三區聯合”是一種農村經濟的新型治理模式,其內涵,就是在農村的工業區、農業區、和居住區之間建立高效的聯動治理的模式。以農業區的生產資料來為工業區的生產提供保障,以工業區的產品來為居住區的日常生活提供有效支持,以居住區的先進管理來促進工業和農業的雙贏發展。近年來我國的經濟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國民經濟發展勢頭喜人,在城市中很多的傳統工業已近于飽和,這種過飽和的狀態,除了造成了制度的環境污染之外(如霧霾天,污水),還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的大量流失。在我國某些地方的農村中竟然出現了農田荒蕪的現象。另外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了我國貧富分化的程度。這種形勢下,我國對農村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了新的戰略調整。提倡在農村中建立農村合作型的經濟組織構想。不少地方還出現了“合鄉并鎮”的舉措。農民的居住區被漸漸集中,而農業區漸漸連接成片,這些都為農村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良性的發展環境,并為農村人口的高效管理提供了可行性的方向。
天津市東麗區華明示范鎮探索出了農村居住社區、農業產業園區和示范工業園區統籌聯動的“三區聯動”,協調發展的模式。這種新型的農村經濟治理模式主要帶來了以下幾方面的改變:
1、多元化治理的主體形成了
在過去,我國農村的治理模式很簡單,鄉鎮政府管村支部,村支部管村民。對農村經濟的促進,它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在我國農村,過去的治理模式主要是對政治方面的治理?;静簧婕班l村經濟的概念。而在新型農村經濟的“三區聯合”模式下的治理方式發生了質的改變。更加側重于農村人口居住區的管理,對鄉村工業的發展,以及農業機械化、現代化和集約化的發展。鄉鎮政府村支部更象一個經濟管理組織。其工作重心在逐漸的向發展經濟轉移。
2、鄉村經濟的管理權利和資源配置發生了新的變化
在傳統的鄉村經濟的管理中,政府部門對鄉村的的管理權力是垂直式的管理。對境內的組織以及資源有絕對的領導權和支配權。而鄉村的資源客觀上卻存在在水平分配的特點,這種垂直的權力架構,不利于資源的配置,也不利于“鄉政村治”的理念。實質上削弱了,村治的效果。當前“三區聯動”模式下的鄉村經濟管理權力有所下放。它更注重以居住區為中心的勞動力資源,和自然資源的立體調動和分配。提高了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資源利用的效率。治理機制由以往的單核心向多核心進化,強調了基礎村組織在農村合作經濟運行中的作用,更適于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現狀,更適于對境內工業區、農業區、居住區的綜合治理。
3、著眼于農村型工業區建立
工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巨大的,雖然我國的農業是第一產業,但我們不得不看到,工業的規模和發展速度對一個地區甚至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農村經濟的發展滯后現狀,其根本的原因就是農村缺乏成型的工業區構建。新型的“三區聯動”經濟發展新模式,對工業區發展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進行強調。更加注重于農村經濟中,農業區和工業區的發展平衡的基礎上立體管理。將工業區、農業區、居住區構建成一個有機經濟體。
4、“三區聯動”模式格外強調了市場的作用和自由平等的原則
我國的市場經濟的當前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市場永遠是對的。在這經濟領域已經成為共識和遵循的基本原則。同樣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經濟也這個經濟規律中運行。只是在過去,經濟發展的意識和理念在農村比較薄弱和淡化?!叭齾^聯動”的模式從國家的高度對市場規律的作用進行了界定。新型的農民合作型的經濟組織、非政府性的社會組織,目前正在我國多地的農村紛紛建立。這些新興的治理主體的出現,給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公平、平等、競爭的色彩。這些組織的參與到經濟建設中來,無疑會對工業區、農業區、居住區三區聯動帶來巨大的活力。
關鍵詞 農村經濟;現狀;制約因素;建議;寧夏西吉
中圖分類號 f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7-0300-01
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任務。西吉縣作為寧夏南部山區貧困縣,經濟基礎差,底子薄,發展農村經濟工作任務艱巨。近年來,西吉縣委、縣政府針對該縣工作實際,分析當前農村經濟面臨的主要制約因素和問題,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使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筆者作為一名農村經濟工作者,對西吉縣發展現代農業及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并就如何做好今后的農村經濟工作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議和意見。
1 西吉縣農村經濟工作發展現狀
西吉縣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地處六盤山西麓,屬黃土高原干旱丘陵區,地勢南低北高,海拔1 688~2 633 m,縣域總面積3 144 km2。主要地貌類型有葫蘆河川道平原區、西南部黃土丘陵溝壑區和東北部土石山區3個地貌類型。年平均氣溫為5.3 ℃,年平均降水量427.9 mm。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自然災害較為頻繁,尤以干旱造成的損失最為嚴重,水資源和礦產資源較為貧乏。全縣轄3個鎮16個鄉,4個居委會,306個行政村,1 909個村民小組??側丝?1萬人,其中回族占52%,農業人口占94%,是全區人口第一大縣、少數民族聚居縣和國家級重點扶貧開發縣。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些年來,西吉縣各族人民搶抓西部大開發機遇,經濟快速發展,事業繁榮進步,民族團結和睦,社會和諧穩定。形成了馬鈴薯、草畜、勞務、西芹等優勢主導產業,農村經濟發展迅速。2012年,該縣農民人均純收入4 658元,先后榮獲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雙擁模范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科普示范縣等榮譽稱號。
2 農村經濟發展制約因素
寧夏南部的西吉縣,地域偏僻,經濟基礎薄弱,農業生產受地理地質氣候的影響十分強烈,農業生產的效率相對較低。廣種薄收、靠天吃飯是農民群眾長期以來的生產生活模式。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貧困地區的財力、物力投入不斷加大,縣域經濟有了明顯的好轉,農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也有了明顯改善,但是農村經濟發展還面臨一些制約因素。
2.1 傳統的思想觀念落后
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及農戶“重生產、輕銷售”的觀念和做法制約著農業的規?;?、集約化、標準化生產,影響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
2.2 文化、科技素質低
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較低制約著現代農業科技的應用[1-2]。40歲以上的男女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數比例高,并且大部分青壯年多以外出務工為主要生活支撐。在廣大農村,留在家里的人均為“6789”部隊(即兒童、婦女和老弱病殘)。這些因素都嚴重制約著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
2.3 農業生產化程度低
缺乏規模較大的農產品加工銷售龍頭企業的帶動示范作用,農民靠單打獨斗,使農業生產和市場聯系不密切,農業生產達不到規模,農村經濟發展缺乏后勁。
2.4 農業科技水平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生產經營粗放,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和裝備難以推廣,機械化普及推廣率不高。過去建設的一些水利設施老化失修,新的設施增加很少,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很少且呈減少趨勢,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
2.5 農業生產效益低,農村債務多
盡管近年來通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效益有所提高,農民得到了實惠,但與工業、商業、服務業等產業相比,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仍然較低[3]。農村債務現象普遍存在,影響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
3 建議
3.1 加大對農村的項目和科技投入
一方面要加大新農村建設的項目和資金投入,向貧困地區傾斜,用于改善農村生產條件;另一方面,加大對農村的科技投入[4],加大對農業科技隊伍及對農民的科技培訓和管理。
3.2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加大水利等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改變農民靠天收成的狀況,使農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挖掘潛力、拓寬增收渠道、提高收益、增加收入。
3.3 大力發展優勢農業、特色農業,確保農民增收
改變傳統養殖種植觀念,樹立科學發展觀,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愿,突出一村一品。不斷引進新品種,有專業、有規?;a,培育和發展特色產業,以特色主導產業的壯大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增加農村經濟收入。
3.4 大力培育農村實用型人才隊伍
培養農村亟需的實用型人才,發展農村經濟必須造就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培養一批懂生產、懂市場的社會主義新農民,一方面是“請進來”,根據當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需要,聘請省、市有關專家到田間地頭針對生產實際舉辦講座,不斷更新農民的知識,避免生產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是“送出去”,利用淡季或農閑時間,組織有專長、文化素質較高的農村實用型人才到農業發達地區進行學習并參加培訓,學習外地的先進技術和經驗,不斷提高實用型人才的自身素質,培訓農業生產亟需的實用人才隊伍[5]。
3.5 積極做好村集體債務消化工作
當前村級負債面廣、量大,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應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消化村級債務。
4 參考文獻
[1] 于武盛,楊培奇,崔煥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及發展思路[j].農業科技與裝備,2008(5):69-74.
[2] 顏立峰.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及加快發展的思路建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7(11):64-65.
[3] 張秀生,陳先勇,王軍民.中國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關鍵詞 農業;農村經濟;現狀;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4-0300-01
1 發展現狀
1.1 支農惠農強農政策逐年增加,農民生活狀況明顯改善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支農惠農強農政策,如:取消農業稅;增加良種、地膜玉米、糧食、家電下鄉等補貼;實行農村合療、養老保險、危房補助;推行12年免費義務教育、學生免息貸款、貧困生補貼等。從各層面、各角度保障農民群眾的生活,使民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逐年提高。
1.2 農業機械化及生活電器化程度提高,農民勞動強度下降
如今,多數群眾住上了樓房,洗衣機、電視機等家電幾乎家家具備,煤氣灶、電磁爐、電飯鍋、電餅鐺等也逐漸進入農村的廚房;小麥、玉米播種和收獲都達到了農業機械化,農民群眾已從整日的田間勞作中解放出來。
1.3 農民外出務工人員增加,農村勞動力結構發生轉變
由于農民群眾的文化程度及對生活質量的追求逐年提高,而農業機械化、生活電器化的普及使其富余時間更多,加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為農民就業提供了廣闊平臺,許多農村的青壯勞力大量涌向城市,在提高收入改善生活質量的同時,也使得農村的勞動力結構呈現以留守老人、婦女和兒童為主[1]。
2 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2.1 部分村組種植業結構單一
部分村組以大田作物(小麥、玉米)種植為主,雖然近年來糧食生產實現了“十連增”,但糧食的價格在國家保護性政策的支持下始終趨于平穩,加之人工、化肥、農藥、農機械使用費等的上漲幅度均高于糧價,農民種糧的收益甚微。
2.2 村莊缺乏統一規劃
近幾年,新農村建設成績斐然,涌現出一批規劃一致、布局合理的新村,但是示范性的新村畢竟屈指可數,大量的村組由于歷史及居住習慣的原因,存在居住分散、宅基地占用面積大、荒廢的空宅得不到合理利用等現象,不但造成資源的浪費,也給人居生活環境和人文生活的改善帶來難度[2]。
2.3 農村水電路網絡等基礎設施有待完善及健全
目前農村家家戶戶通了電,大多數農戶吃上了自來水,主干道路大多實現了水泥化,新農村建設有了休閑活動廣場。但是在調查中發現,還存在需要改善和關注的地方,有些村組存在電壓不穩、供水困難、水泥路普及率低的問題,尤其是農田灌溉還得不到有效保證,農村基礎設施的管護還有待健全和完善,讓宏觀引領,微觀受益。
2.4 農村留守人員的問題有待解決
現在農村留守人員以老人、婦女和兒童居多,豐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解決留守婦女及其他勞動力的鄰近再就業問題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做好農村工作的關鍵問題。
3 建議
3.1 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依托農業信息入村工程、一村一品工程、高產創建工程及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等項目的實施,結合村域經濟發展實際,針對各村村情,提出產業結構調整意見及實施方案,同時落實科技人員包鎮駐村的辦法,引領群眾做好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力爭將粗放農業經營模式轉變為現代的集約高效農業經營模式,以提高土地綜合利用率,提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及社會效益,為優質高效農業及現代農業建設奠定堅實基礎[3]。
3.2 整合各項資源,進行村域經濟發展統一規劃
農村的發展要依靠財政、農發、水利、環保、交通、土地等部門相互協作,在政策、技術、財力、物力及人力方面進行各項資源整合,在群眾自愿的基礎上有計劃的進行新村、社區建設,要從感觀上做到布局合理、村容整潔,從實質上做到鄉風文明、富裕和諧,從長遠上做到經濟發展、活力生態[4]。
3.3 加強農村水、電、路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及管護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始終是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農村的水、電、路等配套設施建設要以點帶面,更要做好日常管護和永續利用。最終目標是讓每一個村組通上柏油路,讓每一戶群眾用上自來水,讓每一塊田地有足夠的水源去灌溉。
3.4 探索農村管理隊伍建設工作
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開展離不開扎根農村的鄉鎮工作人員,離不開全身心投入農業生產一線的農業科技工作者,更離不開群眾的典型代表和最基層的管理者――村組干部,如何能讓村組干部有能力、有精力、有動力去做好農業及農村工作,如何能讓村組干部自愿帶動農民致富、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是當前做好農業及農村工作的著重點,也是做好村組干部培養及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4 參考文獻
[1] 楊軍瑞.西吉縣農村經濟工作發展現狀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3(17):300,302.
[2] 韋敏.水富縣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問題及建議[J].云南農業,2010(9):44-45.
關鍵詞:電子商務;農村經濟發展;策略
一、引言
改革開放40年一路走來,我國經濟發展、社會建設成就舉世矚目,各行各業均發生變革。隨著現代互聯網技術的興起,在傳統經濟模式之外,出現了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即互聯網經濟?;ヂ摼W經濟發展模式中最為典型的就是電子商務。尤其是近幾年,電子商務呈井噴式發展,迅速滲透到農村經濟發展體系中。作為世界上的農業大國,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關乎我國現代化的總體進程。黨的十以來,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方面,我們取得的成就斐然,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仍存不足,諸多短板尚需補齊。電子商務的出現,給農村經濟發展、生產生活方式注入了新的動能,以電子商務作為跳板,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已是大勢所趨。與傳統經濟模式相比,電子商務模式給人民生活提供了快捷、便利,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對農村經濟而言,電子商務模式的引入為農戶提供了全新的銷售方式,打破了傳統農村經濟規模小、地域性等方面的限制,為推進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思路,盡快了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二、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一直以來,農村經濟發展都是我國經濟建設的重中之重,我國政府圍繞解決“三農”問題頒布了一系列相關農業農村政策,旨在實現“惠農富農強農”的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一直是穩中有進,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是農村經濟發展中尚存的一些問題也亟待解決。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城鄉差距大。眾所周知,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發展的基本物質保障。我做目前農村大部分地區的基礎設施尚不完善,甚至落后,無法滿足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因此,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前提。第二,傳統的生產、經營模式比較落后。落后的生產、經營方式是農村經濟發展滯后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導致生產力水平較低,表現在:分散型為主的生產方式,產業結構不合理難以形成規模經濟,特色農業不突出;銷售途徑比較單一,多數依靠自產自銷,無法實現市場化運作。第三,農村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農業生產出現老齡化、女性化現象。近年,農業人口受市場經濟的影響,農民外出務工增加收入情況與日俱增,致使耕地出現閑置,甚至荒廢,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第四,農村文化建設滯后,農村人才短缺嚴重。人才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推動力?,F今是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必將淘汰傳統的農業模式。但是,我國農村的文化建設形勢不容樂觀,絕大多數農民群眾缺乏使用現代知識、技術改變現狀的能力。
三、農村經濟發展引入電子商務模式的意義
農村經濟發展積極引入電子商務模式,結合現代物流業,顛覆了傳統的農村經濟模式。一方面,能夠推動廣大農村地區的科技進步,盤活農村經濟活力,增加廣大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結構全方位調整,有效縮小城鄉差距。另一方面,電子商務模式的引入改變了農村的生活和生產經營方式,為新型城鎮化的實現打開了新的通道。
(一)利于有效解決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信息不暢問題
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引入電子商務模式,將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便利條件,也會加快實現農村現代化的進程。傳統的農村經濟模式以分散為主,自產自銷,與現代市場脫節,信息閉塞。電子商務利于農民獲取準確、及時的市場信息,通過電商平臺第一時間獲得市場供需情況,合理調整產品種類、價格,提高經濟效益。
(二)升級落后生產經營模式
眾所周知,傳統農村經濟以小生產形式為主,小作坊是典型的生產單位,而現代經濟是以大市場為核心。農村電子商務則可以很好地解決二者之間的矛盾。一方面,農村電子商務可以有效促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實現自動化、信息化,現代化的集約型生產模式將取代傳統的粗放型生產模式;另一方面,農業生產效率極大提高之后,農業生產銷售成本減少,實現效益增加。
(三)改善民生,縮小城鄉差距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生活水平普遍優于農村,城鄉差距呈擴大趨勢。然而,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人們開始轉變思想,學習使用新科技、新技術改變自身落后的狀態,提高生活質量,逐步縮小城鄉差距。
四、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問題和瓶頸
當前,隨著我國互聯網飛速發展,各類電子商務平臺日趨完善,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催化劑。農村經濟發展搭上電子商務的“順風車”,實現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也著實存在問題和瓶頸。
(一)農村電子商務配套政策支持較弱
2015年國務院的《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實施指導意見。隨后,商務部等19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意見》,針對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多項舉措。可以肯定的是,相關政策的出臺促進了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但就目前看,政策仍不健全,尤其是與之配套的法規、制度缺位,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電子商務的進一步發展。
(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
現代電子商務經濟對基礎設施的要求很高。首先,完善的現代物流體系是現代電子商務經濟的基本保障;其次,交通設施不盡完善,農村地區的鐵路、公路運輸網尚未形成;最后,廣大農村地區的自來水、電力、網絡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緩慢且不均衡,這也成為限制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關鍵因素。
(三)生產方式落后,生產力水平較低
不可否認,我國當前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生產方式較落后,生產力水平不高,產業結構不合理,靠天吃飯的傳統思想仍存在。大部分農村地區,小農經濟占主體,農業優質資源無法得到優化配置,甚至出現浪費現象。一方面,農村地區的民營企業發展緩慢,受制于落后的經營管理方式,起不到引領地區經濟的作用。另一方面,農村市場開放程度不高,規模小,不規范,吸引不到外部投資,限制了農村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四)鄉村人才短缺問題
據相關調查顯示,大多數的農民群眾只有初中以下學歷,自身的文化水平較低。在互聯網迅速進入農村家庭中后,多數人只是將其作為新的娛樂方式,鮮有將其作為電子商務的交易平臺?,F代電子商務平臺的使用需要一定的門檻,即電腦的基礎操作和產品分析能力,這也直接導致了農民傾向于選擇更為直接簡單的面對面交易模式。同時,由于進城務工創收快,農村大量青年勞力流失,而電子商務涉及的產品定位、包裝、宣傳、銷售、物流等環節缺少人力資源進行學習和運作,致使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受阻。
五、電子商務模式下的農村經濟發展策略
十三五規劃提出“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鼓勵互聯網企業建立產銷銜接的農業服務平臺,加快發展涉農電子商務”以來,我國農村電子取得了長足發展,為解決“三農”問題和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思路,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一些限制農村經濟發展的問題十分嚴重,如:農村地區基礎設施仍落后,相關政策、法規體系不健全,人才短缺等。為切實推進農村電子商務健康、持續發展,必須著手解決這些相關問題。
(一)完善相關政策和法規,提供保障
完善的相關政策和法規是實現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前提。關于政策支持,主要有兩點。第一,針對發展較好的、典型地區進行經驗總結和推廣。第二,結合本地區自身資源優勢和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合理統籌規劃,制定事宜本地區的相關制度、規范,為農戶提供電子商務經濟發展標準,降低農戶經營風險?;诖?,各地政府需要深入貫徹落實我國關于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相關政策,提供政策引導,為其發展保駕護航。
(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物質保障
完備的基礎設施是農村電子商務全面、健康、持續發展的基石。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為了實現物流業務進村,必須加大農村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要將縣級、村級公路建設列為重點,形成發達的農村公路交通網。第二,加快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形成完備的網絡通信體系,實現網絡暢通,確保電子商務交易平臺的順利運行。
(三)優化資源配置,有效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村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最終要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在引進先進科學技術的同時,充分合理開發農村資源,使農村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等資源得以充分使用,實現資源變效益。與此同時,在發展經濟中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開發資源不忘環境保護。
(四)鼓勵電商人才投身農村電商,培養農村電商人才隊伍
專業人才隊伍是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中堅力量。當前,農村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短缺問題亟待解決,可嘗試以下途徑。第一,加大人才引進的優惠力度,通過當地政府的宣傳,出臺優惠政策和技術支持,吸引優秀人才扎根農村。第二,搭建電子商務培訓平臺,邀請相關專家或專業機構對農戶進行培訓,提高農戶自身的電子商務知識。第三,完善人才管理模式和激勵機制,以更優的政策吸引青年電商人才,帶動農村電商經濟發展。
(五)搭建“互聯網+”農業信息平臺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阻礙農村電商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信息的滯后性。為推動農村電商發展,各級政府應對搭建“互聯網+”農業信息平臺給予支持,幫助獲得全面、準確的市場信息,實現科學決策。搭建“互聯網+”農業信息平臺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產需沖突,避免盲目生產,借助相關信息拓寬銷售渠道,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六)打造特色農業品牌
品牌對于電子商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農村電子商務切不可忽視品牌的培養,尤其是極具地域風情的特色品牌。因此,充分利用自身特色和優勢樹立品牌,提升產品網上知名度不僅有利于擴大市場,增加農村企業效益,也是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
(一)農村經濟發展現狀。進入2017年以來,農村經濟發展成效顯著,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1-5月份,農產品加工增值同比增加7.1%,主營業務收入提高9.4%,利潤同比增幅9.1%。新型農業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農村網商已超過800多萬家,網絡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各類農業合作社、新型農場數量超過290萬家,新型職業農民人數已有1400萬余人,是供給側改革下農業發展的新生力量。農業投資繼續增長,1-5月農業投資達5938億元,同比增長16.9%。其中種植業投資同比增增幅21.4%。從農村勞動力就業情況來看,農民自主創業熱度不減,主要創業人員集中在農民工、退役人員、大學畢業生等群體中,總體人數達到700多萬人。6月份以前我國農村GDP同比增幅為7.4%,高于國家GDP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到,農村經濟整體發展形式良好,動力較為充足。(二)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性。農村經濟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在政府工作中對農村經濟發展尤其重視,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政府都將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這就需要政府針對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制定更科學的發展措施。農村經濟的有序發展對于提高廣大農民收入、創新農業發展機制有著重要影響,農業歷來是我國重要的產業形式之一,但是由于農業經濟發展滯后,造成農村經濟整體發展水平落后與發達國家。這就需要在政府在農業生產結構方面進行大力調整,改變傳統低效農業發展模式,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提高廣大農民的經濟創造力,促進農村經濟的有序發展。
二、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問題的分析
(一)農民經濟收入不高。農業生產及加工銷售等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雖然當前農產品總量成效持續增長趨勢,但是與預期目標還有一定距離。而且由于農業生產干擾因素較多,一些農產品產量、質量都會因為氣候、病蟲害、自然災害、水利設施建設不到位等因素受到影響,進而影響農民增產增收。尤其是自然災害、氣候災害屬于人力不可控因素,因此農業經濟受到的影響具有不可預測性,而且農產品本身受市場波動因素影響,一旦農產品產量增加,則有可能出現價格下降,進而導致農民增產不增收。由于國家政策影響,不少農產品種類尚未設置最低保護價,這就使農產品價格難以得到保證。這些問題都暴露出當前農業經濟與市場需求、政策調控之間還有一定距離,而且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層分析,則能夠看到其中主要因素在于生產力過低、農業技術優勢不夠明顯。由于農業生產力落后,造成農產品質量和產量難以得到穩定保護,而一旦產品參與市場競爭,又會由于市場控制不得力而造成惡意競爭,進而使農業經濟陷入整體發展怪圈。進而造成生產成本控制不力,在農業生產中由于成本過高造成農民綜合效益相對低下。(二)農村剩余勞動力較多。有效勞動力是保障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而當前不少農村地區都存在勞動力過剩的問題。雖然我國土地資源較多,但是與人口比例相比人均占有量先對不足,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地少人多現象并不少見,進而造成土地資源和人口數量之間的矛盾。而且從當前農業生產技術水平與人均耕地資源占比來說,由于兩者比例不均衡,進而造成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居高不下。而且在農業科技、農業機械化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還會進一步增加,這一趨勢勢必會造成農業生產中勞動力需求量大幅下降,剩余勞動力已經成為當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不但影響農民經濟收入,而且還對產生更多社會問題。(三)農民貧富差距較大。農村經濟發展已經過多年實踐,而且不少農民已經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獲得了豐厚的經濟收入,成為農民當中的先富人群。尤其是在農村經濟持續發展中,農民之間的貧富差距進一步增加,進而導致農村經濟發展出現不平衡,雖然國家政策鼓勵一部人先富起來,但是嚴重的貧富差距是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主體因素。尤其是在國家政策和市場經濟環境下,短期內農村貧富差距還將進一步加劇。貧富差距落差的不斷增加,會使農業經濟成果聚集在少部分人當中,而多數農民依然在經濟發展中舉步維艱,發展進程緩慢。(四)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產業結構單一。從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來看,不少農村水電設施建設相對不足,尤其是水利、電力供應穩定性不足。而是農村道路交通設施樓后,不少農村公路里程不達標,道路通達度、承載力等難以保障,而且交通管理混亂,影響了農村經濟的有效發展。從農業產業結構方面來看,由于市場作用不完善,生產技術落后,造成農業生產結構過于單一,主要生產方式以種植為主,農業一體化發展能效不足,種植品種尤其是經濟型農作物品種較少。在農產品交易中制度不夠健全,無論的交易規模還是交易質量都有待提高,這些都對農村經濟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五)資源利用率較低。在不少農村地區,由于本土資源開發力度不足,利用價值尚未充分發揮,因此造成資源開發利用能效不明顯。不少農村資源浪費或閑置,難以發揮其應有作用,同時也抑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效率。同時,鄉鎮企業經濟發展遲緩,企業經營管理模式落后,難以體現出科技價值,這些問題對農村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約作用。
三、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可行對策
(一)重視農村經濟發展三要素的作用。新時期農村建設需要有技術、資金與信息的協同支持,這三個因素又被稱為“農村經濟三要素”,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只有充分發掘三要素的整合和促進作用,才能助力農村經濟獲得實質性發展。一是資金要素,資金是發展農村經濟的基礎要素,如果資金投入不到位,農村經濟將難以啟動,可以說資金是農村經濟發展的血液,能夠為經濟發展帶來充足的“氧氣”和“營養”,充足的資金保障則是保障農村經濟高速運轉的基礎。二是技術要素,技術是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的推助劑,隨著農資價格的不斷上漲,農業生產收益的提高需要面臨更大的成本挑戰,而通過技術促進農產品增長增收則具有較高的可行性,通過因地制宜發展技術型農業,能夠有效提高土地應用效率。在豐富農業經濟品類的同時加強技術操作,而農業技術的掌握和推廣需要專業的技術型人才,農村技術型人才缺失是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而積極引入人才才能彌補這一缺口,實現向技術要效益的嶄新發展格局。三是信息要素,信息是連接農民和市場的無形紐帶,只有提高信息時效性才能保證農村經濟與市場需求建立密切聯系,才能提高農業經濟的有效價值。三要素的有機整合已成為新時期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三者共同影響、共同作用,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活力。(二)加強農村城鎮化發展力度。隨著農村城鎮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不少農村經濟深層問題得以解決,進而為新農村建設增加了活力。城鎮化建設能夠實現“生態難民”的有效轉移,通過統一規劃形成新的城鎮主體,小城鎮所具備的經濟輻射作用又能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的發展。首先需要將城鎮化建設納入農村經濟綜合發展體系內,結合農村經濟發展現狀突出自身資源優勢。其次,在城鎮化發展中需要具備正確理念,找準方向、突出特色,推動廣大農民走向更廣闊的經濟發展天地。此外,還需要準確把握經濟重點,通過規劃區域核心城鎮強化其經濟帶動和輻射作用,進而形成共贏、多贏的良好格局。(三)加強農業科技發展??萍际寝r業發展的第一生產力,這就需要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強化技術資本投入,在財政方面進一步提高對農業技術的資金支持,多方吸引上資本注入農業科研領域,建立更多有利于農村經濟發展的科研機構。對于農業企業而言,科技創新能夠提升其自主發展能力,同時還需要在科技體制方面進行深入改革,使之與當前農村經濟的發展更加匹配。需要重點強調是,農業經濟的發展亟需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構建,只有體系化服務才能使更多先進技術應用與農業生產中,引導農民主動接受并實踐新科技,從而提高農村經濟發展質量。(四)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保障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首先要確保農田水利建設達標,保障農民自來水供應,為農田抗旱奠定良好基礎。加強農村電網建設,適當控制農民用電價格,加強農村信息網絡建設,大力推進農業信息化發展。二是強化農村道路交通建設,提高道理建設質量,拓寬道理,提高農村公路里程和使用效率,加強公路養護工作,提高農村道路使用年限,構建起暢通高效的農村道路網絡。三是注重先進農業技術的引進,通過科學技術的推動作用提高農民素質,提高機械化作業程度,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還需要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中下功夫,產業結構調整有利于實現農村資源的高效配置,加速農業結構更新,使更多有效資源得以充足,從而實現產業結構的全面優化。通過產業結構的持續完善,有利于進一步明確市場發展方向,通過資源優勢對比拓展新市場,了解市場需求并實現靶向供應,通過農產品質量的提高、市場占有率的擴大提高自身競爭力。此外,還需要在農業生產組織制度方面進行有效更新,體現農村經濟的規模優勢,通過生產技術的提高控制其生產成本,從而促進農村經濟轉向良性發展軌道。(五)建設并完善農村技術市場。農村經濟的發展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同時也是影響整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當前,在農村經濟發展中,技術仍是一項薄弱環節,農業技術相對發展滯后,已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節點?;诖?,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以農業科技的建設和推廣為切入點,加強農村硬件設施建設,與農業和經濟院校建立長期合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以科技促發展的嶄新經濟發展形勢。在軟件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快改造步伐,建立完善的技術資金支持體系,充分發揮網絡技術優勢,構建起網絡技術支持下農村經濟發展的嶄新格局。
四、結語
農村經濟是促進社會整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全面發展農村經濟,才能逐步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眾共同富裕。針對當前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有利于找到問題根源,通過有效干預和完善,促進農村經濟步入良性發展軌道,加強資金和技術的雙重支持,加大農業實施建設力度,以此促進農村經濟更快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黃連貴.淺談農業產業化經營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影響[J].農村經營管理.2015(04)
[2]夏敬源.中國農業技術推廣改革發展30年回顧與展望[J].中國農技推廣.2014(01)
[3]許潔,秦海田.“城市村莊”——城鄉空間協同發展模式[J].重慶建筑.2016(10)
[4]周新德.基于生命周期階段的農業產業集群形成和演化機理分析[J].經濟地理.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