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4 16:42:00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生產的發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我縣農業生產潛力很大:一是土地后備資源豐富,現有宜農荒地30多萬畝;二是人均占有耕地較多,適于大中型農業機械聯合作業,發展農業機械化潛力很大;三是中低產田較多,提高單產的潛力很大。
克東農業生產的現狀:一是水資源短缺,水土污染嚴重。我縣屬半干旱地區,春季十春九旱,糧食產量低而不穩,植被恢復緩慢,農田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而且水體受化肥、農藥、農膜白色面源、點源污染嚴重,加劇了水危機。二是水利設施不足,防洪排澇能力低,全縣僅有三個大型水利塘壩且都屬病險水庫,急待消險加固;三是農業組裝配套技術不到位,財政投入不足。我縣農業組裝配套技術不到位,粗放耕作,掠奪經營的增長方式仍然存在,導致農業產量低,綜合效益不顯著。特別是農業推廣制度不健全,目前農業事業單位受國家機構改革的影響,基層農技人員面臨分流、轉崗的沖擊,出現了“網破線斷”的現象,鄉鎮農技推廣工作處于癱瘓半癱瘓的狀態,新的農業技術和科研成果推廣就難以到位,影響了糧食安全。四是農民科技素質低,干群生態經濟意識弱???刂迫丝谠鲩L,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障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施農業糧食安全的前提,而提高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質又是實現三大前提的基礎。而全縣農民中初、高中的比例還很低,特別是近年來由于農業比較利益低,加之部分農戶欠收,農村青壯年大量流向城市務工經商,在家務農者多為老叟和婦女,導致粗放耕作,廣種薄收。由于勞動者素質差,干群生態經濟意識弱,科技成果難以轉化為生產力,糧食產量難以持續提高。五是大中型農機嚴重不足,全縣現有大型農機保有量還不足100臺套,而且很多農機年久未進行過更新,更新速度緩慢,不能滿足規?;r業生產的需要;四是受氣候條件制約,種植結構比較單一,全縣目前還是主要以大豆為主,其他作物的種植比重仍然很小。
為了盡快扭轉我縣農業生產基礎薄弱、結構單一、循環不良的現狀,我個人覺得克東農業發展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要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建立促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投入保障機制
增加農業投入,是建設現代農業、發展縣域經濟的迫切需要。必須不斷開辟新的農業投入渠道,逐步形成農民積極籌資投勞、政府持續加大投入、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大良種補貼力度,擴大補貼范圍和品種。擴大農機具購置補貼規模、補貼機型和范圍。加大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力度。
二、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畜牧業
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思路要本著發揮比較優勢原則,促進農產品品種改善和質量提高,增加科技含量,以增加經濟效益為根本,并注重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同時要緊緊把握飛鶴乳業落戶克東的有利時機,做大做強全縣畜牧業,大力發展青貯種植,實現以農養畜,以畜補農的良性互補。
三、加快農業基礎建設,提高農業的設施裝備水平
大力抓好農田水利建設。要把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一件大事來抓。加快大型水庫的除險加固工作,完美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尤其是抗旱水源建設。切實提高耕地質量。強化和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嚴格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規模。合理引導農村節約用地,切實防止破壞耕作層的農業生產行為。加大整治力度。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加快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糧田。
一、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推進農業機械化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基礎工程。農業機械化,是指運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裝備農業,目的在于改善農業生產經營條件,不斷提高農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實踐證明,農業機械化能夠推動農業生產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
農業生產的全程機械化促進全面實現農村城鎮化、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增加農民收入,必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必然趨勢,同時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機械化,既能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又能延長產業鏈,吸收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推進農業機械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運用,有利于提高農業效益。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還能促進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拓展農民增收空間。農業要增效,農民要增收,就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創收。農業機械化不僅可以保證主導產品增值。機械化的發展可提高農產品質量。農產品質量的好壞,直接涉及到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強弱,倡導綠色農業、無污染農業。
二、走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業機械化道路
推進農業機械化,既要遵循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學習借鑒國外經驗;又要從國情出發,選擇符合實際的發展模式,走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道路。
一個國家采取什么方式實現農業機械化,是由其客觀的資源條件和歷史背景決定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人均耕地多,走的是大規模機械化的路子;歐洲土地規模適中,走的是中等規模集約機械化的路子;日本、韓國走的是小規模精細機械化的路子。我國推進農業機械化,必須處理好農業機械大規模生產與家庭聯產承包經營之間的關系。在這方面,農機跨區作業開辟了一條小規模農業使用大型農業機械進行規?;?、集約化、現代化生產的現實道路。在總結農民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各有關部門相互配合,利用農作物收貨的時間差,組織開展聯合收割機跨區機收作業,及時農機作業供求信息,并出臺了跨區作業的車輛、機具免征過橋過路費等政策,受到農民歡迎和機手擁護,獲得了巨大成功。這一舉措,不僅大幅度提高了聯合收割機利用率,降低了作業成本,提高了購機者收益,而且滿足了農民對機械化收割的需求,大幅度提高了機械化收割水平。目前,跨區作業已從小麥機收擴大到小麥機播和機耕、水稻機收和機插、玉米機收等環節。可見,我國農業機械化工作的中心任務是推進以跨區作業為代表的農機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和產業化,扶持、發展、壯大各類農機服務組織,促進農機共同使用,有效配置農機資源,提高農機利用率和效益。
三、把握好推進農業機械化的原則
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已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各類農機作業服務組織、農機作業合作社、農機股份公司、農機協會等新型農機服務組織不斷涌現。在新的起點上推進農業機械化,應把握好以下原則:
堅持服務“三農”的根本宗旨。走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必須把農民作為主體,同時發揮政府的扶持、引導作用,想方設法解決農民“買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的問題。將促進農業不斷增效、農村加快發展、農民持續增收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緊緊把握糧食生產這條主線,組織好農業機械化生產,搞好農機跨區作業服務,滿足廣大農民的需求。
堅持“因地制宜、經濟有效、保障安全、保護環境”的發展原則。找準制約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薄弱環節,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在重點地區、重點作物、重點環節的機械化發展上進行突破,以點帶面,穩步推進。東部地區、大中城市郊區和有條件的農墾區,應在繼續提高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的基礎上,將農業機械化生產范圍拓展到外向型農業、城郊型農業和觀光農業,率先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中部地區和糧食主產區,應重點為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做大做強糧食產業提供農業機械化支持;西部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應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農產品機械化、草原建設和草場改良機械化,提高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
堅持不斷推動科技創新和普及應用。采取技術攻關、試驗、示范等措施,促進基礎性、關鍵性、公益性農業機械的科學研究和先進適用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通過政策引導,充分發揮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支持產學研結合,鼓勵根據不同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民需求,研究開發先進適用、安全高效的農業機械。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的生態發展還面臨土地資源過度開發,污染和次生污染嚴重,生產結構和生產方式不合理,生態理念淡薄、市場化水平較低等諸多問題。為此,要通過實施一系列有效措施解決當前我國農業生產生態化面臨的困境,實現土地資源合理有效利用,推動農業現代化、生態化發展。
關鍵詞:
土地流轉;農業生產;生態化發展;實施路徑
自古以來農業在我國占有重要地位,農業穩定與否關乎百姓生活國家命運。當前,我國正面臨改革開放的轉型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調整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期,作為國家發展之本的農業能否實現現代化、生態化,直接影響到國家建設水平。為此,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中都提出要鼓勵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發展多種經營模式,建立新型的農業經營體系,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建設目標。此外,黨的十還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了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并列的“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進而推動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梢?,未來國家將更加重視生態文明的建設,農業生產的生態化作為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適應國家發展規劃,適應歷史發展潮流,遵循農業發展自身規律的具體體現。在實現農業生產生態化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統籌兼顧、合理有序、逐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
一、土地流轉和農業生產的生態化含義
(一)土地流轉的含義土地流轉全稱是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其內含是指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實現承包權和使用權分離。主要實現形式主要有轉包、轉讓、入股、合作、租賃、分紅等形式出讓經營權,國家更加鼓勵農戶將土地的向專業大戶和合作社流轉,實現農業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1]。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農村提地改革,以為一關鍵節點,將土地的所有權從村、組兩級集體所用逐步轉向土地承包到戶,農民自主經營,在相當一段時期內,這種經營方式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但隨著90年代國家的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農戶間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就已經開始出現,但多以口頭約定實行進行,沒有上升到國家層面。截至2013年底,全國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到3.4億畝,是2008年的3.1倍,流轉比例達到26%,比2008年提高17.1個百分點。[1]可以說土地流轉是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建設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必然要求。
(二)農業生產生態化的內涵農業生產生態化的更加寬泛的理解就是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結合土地形態制定更加適合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系統工程體系。將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相結合,繼承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技,打造新型農業發展模式,解決經濟、生態與社會三者之間發展的矛盾,將三者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農業生產的生態化,一方面是繼承了我國傳統農業很多精華,實現資源循環利用,避免作物單一連作,使用生態肥料,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通過立體種植與生物防治病蟲害方式改善農業生態體系功能。另一方面,與科技相結合,加大農業科技研發投入,推動農業科技研究成果轉化與實踐利用,加快推進農業種植管理機械化水平,轉變生產方式與生產理念,融入市場機制,建立農產品生產、運輸、加工、銷售立體營銷模式,實現農業生產生態化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而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二、土地流轉和農業生產的生態化之間的關系
首先,土地流轉和農業生產生態化二者在資源合理利用與分配,建設和諧社會上面具有內在一致性。土地流轉的是實現農村土地利用,農業資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徑,有利于優化農業經濟結構,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綜合利用開發,能夠為國家糧食安全生產和農產品供給提供保障,為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創造了條件。中國13億人口9億農民,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小康社會建設的主體,要求我們在解決“三農”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更加更加細致,對農民的保障工作更加具體,實現農村土地流轉就是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2]而農業生產生態化的最終目的也是為實現土地資源在資源配置中能夠得到有效利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能夠相互銜接,節約成本,實現農業的生態化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土地流轉和農業生產生態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建設和諧社會,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其次,二者統一在生態文明建設之中。當前我國生態建設不容樂觀,資源使用緊張,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這些因素嚴重制約國家的發展和人民幸福,在國家建設過程中一定要轉變觀念,樹立保護自然、尊重生態規律的文明生態掛念,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同樣重要的位置,不斷調整產業機構和生產方式,實現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既要金山銀山又要青山綠水的總體目標。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將土地集中到一起,實現集約化經營管理,提高土地資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土地污染,實施農業生產生態化管理,最終達到資源循環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寓意深遠,內容廣泛,土地流轉和農業生產實施生態化正是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宏觀指導下才得以實施和發展的,二者統一在生態文明建設之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地流轉是農業生產生態化的實施手段和目的之一,而農業生產實施生態化反過來能夠推進土地流轉工作的開展,二者聯系緊密、互有補充。[3]
三、農業生產生態化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生態理念淡薄,污染和次生污染嚴重我國的農業歷史已經長達八九千年的歷史,當時的原著居民已經開始進行了焚林開荒和刀耕火種的農業種植,由于當時人類發展的歷史條件和自然因素限制,種植業多分布在黃河和長江中下游流域,種植的種類和范圍較為集中,但對自然索取較少,基本沒有產生相應的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但隨著農業文明的發展,特別是近代以來,人口數量的激增,大量土地資源被開發利用,相應的化肥、農藥被使用到農業種植當中,出現土地農藥殘留過高,土地辦結;為了達到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新的種植技術不斷應用,特別是塑料薄膜技術的應用使得污染加劇。伴隨著工業化進程,很多工業企業就建在耕地旁邊和江河沿岸,由于管理方式相對簡單粗放,制度執行不力,部分企業將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水或耕地灌溉用水之中,這些污水直接用于農業灌溉,導致的次生污染嚴重程度遠遠要高于我們的想象。[4]這些污染和次生污染在相當長的時間段都將是我國環境治理的重要課題和內容。用犧牲農業來發展工業的做法已經被證實是不可取的,未來國家治理農業環境污染方面一定要下大力氣,從污染根源入手加大科技投入減少化肥、農藥、塑料薄膜的使用,改善耕地質量;從治理灌溉水源頭入手,加大制度執行力度,對企業實施嚴格管控,減輕次生污染。
(二)土地資源過度開發目前我國的耕地紅線是18億畝,國家為了保障耕地安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從地理環境角度看,我國人多地少的局面沒有改變,地勢多以丘陵和山地為主,特別是西部地區青藏高原和新疆荒漠地形很難進行資源開發,土地可利用資源分布不均衡。從供需關系看,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以城市打工者身份向城市轉移,農村土地閑置情況有所加劇,城鎮發展占用耕地現象時有發生,導致供需矛盾一直較為尖銳。從生態環境看,土地沙漠化、荒漠化日趨嚴重,東北地區黑土地水土流失嚴重,土地生產力下降,水資源利用不平衡等等一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糧食安全生產。土地資源的過度開發,導致了土地資源的破壞和浪費,市場秩序混亂,制約了國家經濟的前進步伐,不利于社會穩定和百姓幸福。因此,科學合理地利用開發土地資源刻不容緩。
(三)生產結構和生產方式不合理農業生產具有一定的空間特征,生態系統建設也應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農業生態系統能否有效發揮作用,取決于系統內部資源配置是否科學。然而,由于農業生產在地域上具有明顯的差異,一些地區土地流轉的規模不足,農業生產的經營主體較為分散,導致當前農業生產具有一定的隨意性,缺少系統的規劃和合理安排。農業生產缺少多數只注重眼前利益,較少從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去考慮和設計,生產結構和生產方式不合理,因而不能構成合理有序的層次系統?,F代農業發展應兼顧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因素,為提升農業生產的生態化和經濟效益,如果沒有從宏觀上系統規劃,很容易導致生產結構的不合理,生產結構和生產方式的不合理利用又會引起諸多問題。如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不高、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土地的利用率低等,嚴重制約現代農業的發展。
四、現代農業生產實現生態化發展實施路徑
(一)加大宣傳力度,轉變生態觀念農業經營主體的生態意識是農業生產實現生態化的關鍵,農業生產的經營者和決策者的生態意識不足嚴重阻礙農業生產生態化的實現。為轉變農民的生態觀念,樹立生態意識,應充分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重點宣傳以下幾點:一是,合理開發資源。減少過渡開發,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應充分意識到,土地的過度耕種會影響其可持續生產能力,導致水質惡化,甚至嚴重污染水域;[5]二是,杜絕資源浪費。農業生產過程中會產生許多中間產物,如果不科學處理會造成農業生產環境的嚴重污染。此外,除了讓農民們意識到合理利用資源和科學處理生產垃圾以外,還應加強對生態學知識的教育。具體措施有:一是,基礎教育中就要灌輸生態知識;二是,尤其對生態知識不足的農業管理者,要加強培訓,增強其生態環境保護的技能;三是,樹立生態農業典型,發揮其激勵和示范的作用,加強對農業生產的實際指導,切實貫徹生態農業理念。
(二)加快土地流轉,推進土地資源利用為實現農業生產的生態化,我們要做好土地流轉工作,開展農業生產的適度規模經營。適度規模經營是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和手段應用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農業土地流轉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有些地區,尤其是土地資源不適宜集中連片經營,或農民不愿意流轉土地的地區,仍需進一步加強流轉工作。尤其是,當前一些偏遠農村出現土地撂荒現象嚴重,當然原因是有多方面的。為解決這一問題:首先,需要政府加強引導,真正讓農民認識到土地規模經營的好處,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其次,切實為農民考慮,搞好新農村建設,切實增加農民受益;再次,設立專門的土地流轉部門,負責推進土地流轉工作。當然以政府為主導的土地流轉工作,需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只要真正了解農民、關心農民,知道農民心里想什么,才能提高為民辦事的效率,才能更好地為現代農業建設做貢獻。為實現農業生產的生態化,我們要做好農業生產的規劃工作,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既要考慮農民的經濟收益,還要考慮生態環境建設;既要滿足當前現代農業開發的需要,還要考慮土地資源利用的持續性。[6]做好農業生產規劃是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有效手段,規劃的制定同時要堅持因地制宜原則,結合各地區的資源和地域特點,發揮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或品牌農業。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是農業生產生態化發展的要求,為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應合理規劃并利用每一寸土地,將土地資源的效用發揮到最優,逐漸推進現代農業生態化、特色化與規?;洜I。
(三)轉變生產方式,提高科技水平為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科學有序進行,應堅持戰略性眼光,分析農業的資源條件、地域特征等實際,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按照生態學的整體性原理和動態平衡原理,優化農業生產結構,采用現代化的生產方式。為促進現代農業的生態化,首先,要將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與現代農業高新生產技術相結合。作為農業大國,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農業生產經驗是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一些陳舊的生產工具被取代,但是一些長期累積的生產經驗是不能被遺忘的?,F代高新技術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是農業進步的良方。其次,將農業生產機械化與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相結合?,F代農業要求機械化的生產方式,然而在大力開展規模經營與機械經營的同時,不能忽略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的重要性。再次,將農業產品的品牌化與安全化相結合。食品安全近年來成為困擾人民的重要問題,隨著農產品市場的不斷擴展,營銷渠道的不斷優化,人們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食品安全問題。農產品的安全是農業生態化的重要方面,應密切關注農產品的安全化生產。最后,將區域資源特色與農業多功能性相結合。換句話說,應充分發揮區域資源的特色優勢,挖掘其不同的功能,結合生態系統的建設,發揮其作用。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土地流轉是我國農業實現現代化、生態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國家歷來重視農業問題,出臺多項措施促進農村土地流轉,通過加強合作社建設,試圖用土地集約化經營方式來完善現有土地政策。土地流轉能夠實現土地連片經營,穩固經營主體,實施農業軟硬件建設升級,提升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資源合理利用與有效分配,進而加快推動現代農業生態化發展。從宏觀層面上講,依據生態學原理,結合系統工程,對于農業生產各系統之間的構成要素進行深入分析。從整體上設計并把握生態農業建設,完善農業產業鏈,實現產品的增值和廢物的資源化。從微觀層面上講,結合現代農業生產的高新技術,如生物工程、水土流失治理、病蟲害防治等,促使農村資源得到綜合開發,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增產增收。
參考文獻
[1]方淑榮,游珍,蔣慧,趙力,姚紅.生態化: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1):43-45.
[2]黃和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J].新視野,2009(2):23-25.
[3]尹昌斌,程磊磊,楊曉梅,趙俊.生態文明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路徑選擇[J].中國農業資源與規劃,2015(2):15-21.
[4]毛飛,孔祥智.中國農業現代化總體態勢和未來取向[J].改革,2012(10):9-12.
[5]劉海金.生態農業是中國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選擇[J].湖湘論壇.2008(6):123—12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2)07-0053-02
摘要:
創建農業循環經濟,是促進我國農業生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應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再思考的原則。要重視政府的作用,要遵循轉變觀念、資源綜合利用、工業化加工和節約增效的基本思路。
關鍵詞:循環經濟,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是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為特征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是新的生產方式。它強調最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做到生產和消費“污染排放最小化、資源利用最大化”,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發展理念。提倡以發展的思路解決資源約束和環境污染的矛盾,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目前,在我國循環經濟在工業生產方面強調得比較多,而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則顯得有所不足。樹立資源憂患意識,科學利用有限資源,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不僅事關農業的長遠發展,也是促進我國社會經濟整體跨越式發展的一個戰略性的研究課題。
1創建農業循環經濟是促進我國農業生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
1.1當前農業生產的現狀要求我們必須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隨著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的轉變,通過現代工業的成果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如在生產過程中大量運用農業機械,施用化肥、農藥,使用石油燃料、塑料薄膜,使農業勞動生產率獲得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產量實現大幅度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的環境問題:過多施用化肥、農藥,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質量下降;農產品農藥殘留量的增多對食品安全性造成影響;農機具、石油燃料的廣泛應用增加了對大氣的污染;養殖業的迅猛發展導致畜禽糞便無法全部用作農家肥,排入河中又造成了新的污染,等等。上述問題如不盡快解決,將嚴重影響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已經成為執所必然。
1.2農業的自身特點要求我們必須發展循環經濟。農業生產與自然生態環境緊密相連、水融、密不可分,使農業經濟系統更易于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農業與人類自身消費最貼近,人類處于食物鏈網的最頂端,是自然的一部分,參與整個系統的物質循環與能量轉換,這為循環經濟要求從根本上協調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更為直接的實現途徑;農業的產業構成特點更易于發展循環經濟。農業產業系統是種植業系統、林業系統、漁業系統、牧業系統及其延伸的農產品生產加工業系統、農產品貿易與服務業系統、農產品消費系統之間相互依存、密切聯系、協同作用的耦合體。農業產業部門間的“天然聯系”、農業產業結構的整體性特征,正是循環經濟所要建立和強化的,是建立農業生態產業鏈的基礎。因此,我們更應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1.3我國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我國是一個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我國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資源平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礦產資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且我國農業人口多,農業環境污染相對嚴重。如果仍以傳統粗放型高耗能、低產出、高污染的生產方式來維持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國農業資源輸出會更加嚴重,農業生態環境狀況會進一步惡化,農業的有限資源將加速耗竭,農業環境和資源所承受的壓力反過來對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將會產生嚴重的制約作用,所以,必須轉變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2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2.1減量化原則,為循環經濟的首要原則,也是最重要的原則。該原則以不斷提高資源生產率和能源利用效率為目標,在經濟運行的輸入端,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開采和利用,盡可能多地開發利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資源,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流和能源流。農業上應用減量化原則最科學、最靈活的方法應包括節地、節水、節種、節肥、節藥、節電、節油、節柴、節糧與減人等環節。
2.2再利用原則,就是盡可能多次或以多種方式使用人們所購買的東西。堅持并靈活運用再利用原則,就必須做強農產品加工業。根據再利用原則的要求,對各類農副產品、山區土特產品、林產品、水產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產品及有機廢棄物,利用生物技術、工程技術、核技術等高新技術手段,進行成分分析,開發新的產品,延伸產業鏈,反復加工,不斷增值。這樣做不僅加工企業本身不再產生污染,而且可擴大企業規模,提高經濟效益。
2.3再循環原則,就是盡可能再生利用或資源化,把廢棄物返回工廠,在那里經適當加工后再融入新的產品中。運用再循環原則,大力發展“白色農業”——開發利用微生物資源。中外專家將微生物視作“寶貝”,給它取了個新名詞:“白色農業”。利用它,可以生產出無公害綠色食品、無污染飼料、肥料、農藥以及取之不盡的能源。開發微生物資源,可以緩解能源與環保的矛盾。近幾十年來,中國在發展農業微生物能源——沼氣方面已取得巨大成就,在利用農業廢棄纖維質資源用微生物發酵技術生產酒精來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資源方面也取得進展。
2.4再思考原則,就是不斷深入思考在經濟運行中如何系統地避免和減少廢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廢棄物循環利用最大化。人們對事物發展規律的認知是一個不斷發展更新的過程,科技進步沒有止境,構建一個理想的循環經濟模式不可能一次完成。大自然的形成是物競天擇、長期進化的結果,發展循環經濟必須長期堅持,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發展,以追求達到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和更多勞動就業的實際效果。運用再思考原則,就是要著力經營生態環境,開發安全優質的農產品。
全國第2次土壤普查數據顯示,河北省耕地有機質平均含量2.2%、全氮含量0.074%、速效磷含量6 mg/kg,含量均偏低。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滿足社會需求,該省在農業生產中普遍存在過量施用化肥的現象。數據顯示,河北省農用化肥總施用量呈逐年增加趨勢(表1),其中,氮肥用量最高(平均152.77萬t),占總用量的44%以上。河北省糧食生產的主要種植模式為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該模式的氮投人量約為600 kg/ (hmz " a),是作物氮素需求量300 kg/ (hmz " a ) }'S. is〕的2倍。蔬菜生產周期短、需肥量大,討量施肥現象更為嚴重。張彥才等} i}}調查發現,河北省茄果類設施蔬菜的磷肥施用量超出需求量9倍以上。
過量施用化肥會引起氣候變暖、地下水污染、水體富營養化等生態環境問題,同時,化肥需求帶動化肥生產,進而造成資源和能源消耗,以及環境污染。且長期過量施用化肥還會導致土壤酸化、結構破壞、重金屬積累,引起土壤質量退化。而用綠肥替代化肥,能全面補充土壤養分、減少環境污染,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耕地生產力。因此,發展綠肥生產是建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2 后備耕地資源利用難度大
2014年末,河北省實有耕地面積較1949年減少72.81萬hmZ,總人口增加4 297.69萬人,人地矛盾突出122]。開發利用后備耕地資源成為增加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解決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徑。河北省后備耕地資源約有23.89萬hmZ,由可開墾和可復墾土地構成,以可開墾土地為主,占后備耕地資源的96.99%(表2)??砷_墾土地中,鹽堿地占22.56%,主要集中于海興和黃嘩等地區[}z3};可復墾土地中,以廢棄壓占地為主(0.48萬hmZ,占2.01 % ) ;可以看出,鹽堿地和礦山復墾是河北省提升后備耕地綜合生產力的2個重要方面。
綠肥因具有培肥改土功能而成為治理鹽堿地、修復廢棄礦山的有效生物途徑。因此,開發利用綠肥是提升河北省后備耕地生產力的重要生物途徑。
3 設施蔬菜土壤環境惡化
河北省設施蔬菜發展迅速,2014年末全省蔬菜種植面積39.98萬hmz,產量2 677.41萬t,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zz}。但土壤環境惡化制約著設施蔬菜的可持續發展。設施蔬菜常年單一品種種植導致土壤元素被選擇性吸收,土壤養分不均衡引起土壤微生物區系變化,有害微生物增多,脈酶、蛋白酶和蔗糖酶活性下降,土傳病害加重。由于生產環境封閉,土壤長期處于高溫、高濕、高蒸發、無雨水淋溶的環境中,討量施肥導致土壤酸化、養分表聚、次生鹽漬化、病蟲害嚴重,以及產量和品質下降。輪作是防治連作障礙的有效生物措施[[25]。利用夏閑期輪作綠肥作物,可平衡土壤養分、改善土壤結構、優化土壤微生態環境,切斷土傳病害的傳播;同時,能吸收土壤表聚養分,改善土壤的酸化和次生鹽漬化狀況,降低蔬菜的硝酸鹽含量,提高蔬菜產量和品質,保護人類健康、減輕環境風險,促進設施蔬菜的可持續發展。
4 冬閑田光熱水土資源浪費嚴重
河北省水資源匾乏,2014年未進行有效灌溉的耕地有113.35萬hmz ,主要為春播作物區,而春播作物收獲后會形成冬閑田。因地下水“限采”,河北省冬小麥種植面積下降,冬閑田面積迅速擴大。冬閑田不僅浪費光、熱、水、土資源,而且更易引起土壤風蝕、水蝕、表土流失、揚塵,以及冬季霧霆、春季沙塵暴等生態環境問題[}z}。春播作物如棉花、花生等長期連作會產生連作障礙,導致土傳病蟲害加重,降低作物產量和品質。冬閑田覆蓋綠肥作物,能充分利用光、熱、水、土資源,減少揚塵、保護水土,吸收殘留養分,防治地下水污染。綠肥翻壓后,實現養分良性循環,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升農田的綜合生產能力fz}l。因此,覆蓋冬綠肥是提高冬閑田綜合生產力、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村生態美的重要途徑。
一、多元統計分析概述
(一)多元統計分析
多元統計分析是數理統計的重要部分之一,當對多個指標進行分析統計時,通常要用到多元統計分析。多元統計分析的方法有多種,如聚類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在多元統計分析中,通常要將多個統計指標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在農業生產條件中應用多元統計分析,能夠充分掌握各種農業生產條件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如氣候、化肥、農藥等條件因素,找到各因素之間的關聯性,建立數學模型,結合區域實際情況,就能夠清楚地了解各條件因素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從而制訂有利于農業經濟發展的政策制度,合理分配農業資源,從而保障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多元統計的重要性
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有多種,為了不斷發展農業經濟,加強農業的多元統計意義重大。農業多元統計包括影響農業經濟的諸多因素,如土壤情況、氣候條件和化肥農藥的使用等,應用多元統計數據來指導農業經濟的發展。運用多元統計的結果來改善土壤、規避惡劣氣候,保護農業生產,從而提升農業生產的質量和產量。農業多元統計的過程也是優化農業資源,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過程,合理配備農業生產人員,配置或更換農業設備和設施,從而加快農業經濟的發展。
二、農業生產條件對農業經濟發展影響的多元統計分析
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生產條件有:農用固定資產、農村用電量、農用塑料膜用量、農機總動力、農藥用量、化肥用量、耕地面積、灌溉面積、農村勞動力人數等,在不同的時期,各種農業生產條件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用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一)農用固定資產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多元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在不同的時期,農用固定資產與農業經濟的關聯度始終高于其它農業生產條件與農業經濟的關聯度。農用固定資產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始終排在第一位,這充分表明農用固定資產對農業經濟的發展起著首要的作用,并且農用固定資產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用相對穩定。
(二)農業勞動力人數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多元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在農業生產條件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中,勞動力數量與農業經濟發展關聯度比較低。表明勞動力數量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比較小,可見,農村勞動力人數并不是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隨著農業可利用自然資源的減少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需要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數量必然要逐漸減少,同時,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在整個國民經濟中農業經濟所占的份額將越來越小,農業勞動力不斷轉向非農業部門,使得農業勞動力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逐漸減弱。近年來,農業勞動力人數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有所提高,說明農村勞動力過多、過快轉移對農業生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作用。由此看來,促進農業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需要維持一定數量的農村勞動力。
(三)耕地面積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多元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農業經濟與耕地面積的關聯度也較低,表明耕地面積不是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度的加快,耕地面積不斷縮小,隨著科技的發展和資本的提高,農業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使得耕地面積對農業經濟的貢獻率逐漸降低。在考察不同時期耕地面積與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來看,近年來,耕地面積與農業經濟的關聯程度有了提高,究其原因是因為近幾年耕地的大幅減少加大了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四)物質生產條件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多元統計分析結果顯示: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物質生產條件對農業經濟的影響不斷發生變化。1991~1995年,農業物質生產條件對農業經濟的影響程度由大到小的順序依次是:農村用電量、農膜用量、農藥用量、化肥用量、農機總動力、灌溉面積。從1996~1999年農業物質生產條件對農業經濟的影響程度由大到小的順序依次是:化肥用量、農藥用量、灌溉面積、農膜用量、農機總動力、農村用電量。從2000~2004年農業物質生產條件對農業經濟的影響程度由大到小的順序依次是:農機總動力、農膜用量、化肥用量、農藥用量、灌溉面積、農村用電量。分析表明,20世紀90年代初期農村用電量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排在物質條件的首要位置,當時的農村用電對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而在90年代后期及近年來,農業用電量對農業經濟的影響在不斷降低,在物質生產條件中,由首要位置降低至末尾的位置。究其原因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農村用電量中用于農業生產的電量比例逐漸減少,特別是隨著農業生產中科技投入的逐漸加大,使得農業用電量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進一步減小。
三、利用多元統計分析完善農業生產統計指標體系
(一)保證報表的質量
以往由于基層農業報表頻繁、數量較多,一些農業統計部門為了完成指標任務,隨意填寫報表,使得農業統計報表失去了真實性。所以,必須減少基層農業統計的工作量,減少農業統計報表的頻率和次數,比如只做年報和定報,“定報”可以結合夏收、秋收填報。通過減少農業統計的工作量來提高農業統計數據的質量,以保障農業報表的真實性,使上報的數據既真實又準確。針對畜牧領域的統計,可以減少統計對象和統計指標。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只對當地代表性較強的畜類進行統計。果蔬類也可參照畜類的方法進行統計,合并相似的指標,精減數量較少的統計對象,通過減少農業統計人員工作量來提高統計工作的質量。年報工作中,可以向先進的農業統計地區和單位學習,將本區的農業生產總值、消耗值以及特色指標納入農業統計體系中。隨著時代的進步和農業的發展,將農村合作社、土地流轉等體現在多元統計體系中,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有實用價值的數據參考。
(二)采用科學合理的統計方法
目前,很多地區的農業經濟是由技能統計站報上去的,數據多數來源于鄉村統計員,這些基層的統計員大多數是由鄉村干部兼任,這些人員多數文化水平不高,對專業統計知識知之甚少,不可避免在農業統計工作中出現偏差,甚至出現錯誤,致使報上去的數據根本不準確。這就使得上級部門的農業經濟統計數據不真實,統計分析的數據難以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參考和依據,使得農業經濟的統計效率大大降低。要想提高農業經濟統計的準確性和統計質量,就必須采取合理的、科學的統計方法,改變農業調查的傳統方式,抽樣調查要做到周密和全面,記錄要準確。如今是農田家庭聯產承包,統計涉及到千家萬戶,跟原來的集體制相比,統計對象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若依然采取原來的老一套統計方式,根本適應不了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所以,必須采用抽樣調查的統計方式。如由村鎮兩級來填寫播種面積和產量等報表,村鎮必須準確掌握有關數據,以保障縣市級制作的統計報表更加符合農業生產實際,從而全面提高農業統計質量。
【關鍵詞】農機作業委托 農業 機械化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和我國加入WTO,我國的農業發展所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只有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化,才能夠使得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降低而質量提高。要發展現代農業,首先應該提高農業生產技術,而技術的進步與制度革新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實行農機作業委托會對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產生諸多有利的影響。筆者結合自身的觀察對此進行詳細分析。
一、農機作業委托概述
1.農機作業委托的概念
什么是農機作業委托呢?農機作業委托主要指的是農民依據一定規則要求把部分或者全部自己應該承擔的農作業委托給農機經營組織或者農機戶來完成。這一農業組織制度是農業生產不斷發展的產物,也是實現農業生產專業化和社會化的產物,對于提高我國的農業生產力具有重要作用。
2.實行農機作業委托的意義
農機作業委托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對農業現代化的促進、對新的農機經營模式的開創以及對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三個方面所發揮的作用,以下進行一一分析。
2.1有助于促進農業的現代化。在農業作業委托制度下,聯合收獲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為農業和農民服務,它的制造成本和性能參數都能夠與農村的生產規模以及農民的承受能力相匹配。農機作業委托的實行和農業收獲機的使用既能夠解決農業機械投資高、利用率低的問題,也有助于解決農民單獨作業購買機器有困難的問題,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2.2有助于新的農機經營模式的開創。實施至今,很多地區的農村都是實行個體經營,農民依靠自己的能力進行農業生產。在實施了農機作業委托之后,農村的農業生產開始重新走向聯合。農機作業委托通過建立承包公司、聯合體等新的農業服務組織來實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社會化和市場化,這為農業生產提供了一種新的經營模式。這種新的經營模式有助于實現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組合。
2.3有助于提高我國的農業生產力。在農機作業委托制度下,農業機器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這就大大地節約了人力物力,節約了農業生產的時間,從而有助于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先進農業生產設備給落后地區的農業生產帶來了生機與活力,有助于促進其農業的機械化發展。
二、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產生的影響
農機作業委托對我國的農業機械化具有積極的影響,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助于促進農機行業的發展
農業生產通過農機作業委托的方式,那么農村對于農機的需求會不斷增長,這對于農機制造行業等于農機生產相關的行業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比如,小麥聯合收割機在農業生產中得到應用以來,其生產數量大為增加;小麥機動收割機1997年的生產數量是其1985年的11倍。這些都與農機作業委托有著密切的關系。
除了生產數量的增加外,農機作業委托還助于促進農機生產制造行業的技術發展與更新。農機的廣泛應用帶來了激烈的農機市場競爭,這就使得某些資金不足、技術落后的農機生產企業不得不被淘汰。與之同時,農機的市場潛力也給該行業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大量的投資,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資金也流入中國,這對于推動我國農機技術發展與更新具有積極作用。例如,韓國企業和日本企業都曾在我國的浙江省與江蘇省辦廠進行水稻收獲機的生產。這些都對于繁榮農機市場具有一定的作用。農機市場的繁榮在某種程度上又推進了農機作業委托制度的發展,促進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2.有助于實現生產資料的市場化配置
農機作業委托是農業生產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對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具有多方面的影響,實現農業生產資料的市場化配置是其影響的一個重要體現。農機作業委托主要面向市場,對于提高行業市場化的水平,對于促進農業生產資料的優化配置具有一定的作用。農業資源實現了優化配置與合理流動,對于農機服務的專業化、市場化和社會化具有推進作用,從而有助于實現農業的產業化發展。
3.有助于改變我國農業發展方向
長期以來,受農村組織制度的影響,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比較緩慢,農村的農業機械普遍廉價、小型且功能單一,大型的農業機械在農村還沒有市場,得不到發展。實行農機作業委托之后,我國農村的農業發展方向就會發生變化,首先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方向會受到影響并發生相應的改變。農機作業委托實施之后,大型的農業機械會得到廣泛的應用和推廣,我國的農業發展不僅僅依靠小型的機器和重復性的人工勞動,而是通過操作功能多元化的機器就能完成。農機作業委托在農業生產中不斷擴散,原來的小型農機和農具占主導的格局會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大功率、現代化、聯合化的大中型農機以及農具。農業機械的朝著專業化、多功能化的方向發展必然會促進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大中型農具的發展會帶動農機作業委托的發展,也會推動農業生產其他環節的發展,有利于實現農業發展的聯合化、大型化以及現代化,從而符合農業發展的方向。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機作業委托作為一種新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對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促進農業現代化,開創新的農業生產模式,提高農業生產力。其對于對農業機械化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促進農機行業發展,實現農業資源市場化的配置以及改變農業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秦海生.淺論我國農機經營體制第三次創新[J].中國農機化,2000(05).
[2]陳曉紅,高原康彥.一種新的決策支持系統開發方法――層次模型法[J].系統工程,2000(04).
[3]鞠衛平,張建明.契約機制下農機作業委托利益主體行為的策略均衡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