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4 16:41:43
序論:在您撰寫縣域經濟發展現狀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 縣域經濟總量增長加快,產業結構日趨合理
2007年至2012年的五年中,全縣縣域經濟生產總值從115.02億元增加到240.61億元,年均增長14.2%,人均GDP達到44925元;財政總收入由6.51億元增加到20.1億元,年均增長25.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由4.71億元增加到15.23億元,年均增長 26.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43.17億元增加到195.51億元,年均增長35.3%;2012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018元,五年間凈增4220元,年均增長13.5%;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由16752元增加到34656元,年均增長15.6%??h域三次產業結構由2007年的19.5:46.6:33.9調整為2012年的16.7:51.8:31.5。
(二)以點帶面,產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
工業方面形成了以汽車汽配、文化物流、食品醫藥的支柱產業,增加值占全縣的比重達65.2%,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73.1%;農業形成了30萬畝優質米、60萬畝油料、10萬畝“三水”產品、藥材、10萬畝花果苗木、6萬畝“綠色”商品蔬菜、1000萬羽水禽養殖和50萬頭三元雜交豬等基地。
(三)非公經濟迅猛發展,縣域經濟活力增強
2007年-2012年,全縣非公經濟由70.28億元增加至165.33億元,年均增長18.7%??h域非國有經濟在工業、投資、商貿等各領域的經濟成份進一步擴大,為加快經濟發展,增強經濟活力發揮了積極作用。
(四)突破封閉性,走向更開放
堅持“縣外就是外”,千方百計招商引資。2007年-2012年實際利用外資由0.99億美元增加到1.79億美元,年均增長12.6%;實際利用內資由24.4億元增加到39.6億元,年均增長9.9%。
(五)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初步建成,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
策應南昌市“一核五片區”建設格局,著力打造一批中心鎮、中心村,以農代工、拆村建城,實現城鄉聯動。城鎮化率由2007年的38.3%上升至2012年的51.3%。2012年縣城城區面積為30平方公里。
二、制約我縣縣域經濟發展的因素
2012年我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0.6億元,在江西省33個一類縣區中排第10位,增速13.4%,排第8位,人均生產總值37280元,排第19位;財政總收入完成20.0億元,排第15位,增速30.2%,排第16位;地方稅收收入完成11.74億元,排第10位,增速28.6%,排第17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86.5億元,排第9位,增速15.0%,排第21位;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02.28億元,排第10位,增速19.7%,排第28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9.9億元,排第20位,增速15.6%,排第12位;利用外資12131萬美元,排第5位。增速1.4%,排第30位;農民人均純收入9018元,排第14位,增速13.0%,排第24位;數字顯示,新建縣縣域經濟近年雖然有較快發展,但與同類縣區相比仍存在經濟總量還不大,綜合實力還不強的問題。
制約新建縣縣域經濟發展的因素主要有:
(一)投資不足。2012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2.28億元,分別為南昌縣的44.5%、豐城的87.1%和貴溪的88.2%;2012年縣域共利用外資直接投資12131萬美元,僅為南昌縣的43.4%。工業投資占投資總額比例僅為35.2%。
(二)融資環境不優。全縣縣域金融機構2012年末凈增存款32.23億元,增加貸款僅為28.52億元,增加存款的存貸比為46.9%,中小企業貸款仍存在著一定的困難。
(三)行政區劃變動頻繁。我縣緊鄰省會南昌,與紅谷灘新區、昌北經濟技術開發區、桑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多個開發區接壤,作為政策扶持的開發區有其得天獨厚優勢,近十年來,頻繁地將我縣區域面積劃歸開發區,導致我縣資源流失、干部群眾工作熱情、拼搏干勁下降,直接影響縣域經濟發展。
(四)基礎設施相對落后??h域交通尚不夠發達,農村道路等級還偏低,路網不配套;排水、供電、環保等基礎設施還滯后于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
三、加快我縣縣域經濟發展步伐的措施
1、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優質升級。通過經濟形式創新,做大做強文化產業集群、市場物流集群、現代商貿集群。著力支持發展優勢制造業。充分發揮恒望汽配城、江鈴晶馬等龍頭企業對我縣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鼓勵汪氏集團、桐青金屬、新源紡織、教育實業等企業跨行業做大做強,形成有影響的大企業集團;實現產業優質升級。
2、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效益農業,強化農業基礎地位。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構造農業優勢區域和優勢產業帶,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效益農業。在鐵河、昌邑、松湖、象山等濱湖地區大力發展“三水產業,建設‘雙用’農田”產業;在溪霞、樂化等地依托山水特色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在望城鎮、長鎮等近郊地區大力發展花卉苗木和特種水產,引導農民向精品型、特色型農業轉變。
3、依托區位交通優勢,旅游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做大物流倉儲業。策應南昌鐵路客運西站、城市外環線建設,以工業園區、望城鎮、樂化鎮為市場構建基地,大力發展整車及建材等專業市場,形成集運、倉儲、配送的綜合性物流中心;做活旅游休閑業。突出小平小道,西山萬壽宮,厚田綠洲沙漠,象山森林公園、汪山土庫和鄱陽湖侯鳥觀賞區的整體開發。
論文摘要:近年來,甘肅寧縣緊扣“建設大型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區和新的經濟增長極”這一目標,突出“率先發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這一主題,大力實施工業強縣、產業富民戰略,依次筆者對寧縣縣域經濟發展現狀進行分析。
一、發展現狀
1.項目建設順利推進,拉動效應日益顯現
2010年全年儲備項目356個,新入庫項目253個,完成可研及初設48個、項目建議書125個,開工建設50萬元以上項目329個,完成投資19.8億元。順利完成了鼎峰果汁公司、天運彩鋼公司、省市級新農村試點村、易地扶貧搬遷、青新、寧高通鄉通村油路等重點建設項目,拉動了縣域經濟快速增長。
2.產業結構有所調整,現代服務業突顯張力
從寧縣的經濟發展情況來看,第一、二產業已經不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第三產業是目前寧縣縣域經濟增長的支柱,而工業逐漸成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
3.固定資產投資步伐加快,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寧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國家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各項政策,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2010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0.3億元,同比增長39.8%。其中:5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53億元,同比增長55.9%。50萬元以下投資完成72690萬元,同比增長34%。從增速上看,全年投資呈現穩步增長態勢,平均增速保持在40%-70%區間,增速較為平穩,未出現大起大落現象。
4.公共服務條件改善,人民生活質量提高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寧縣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努力增加城鄉居民實際收入,拓寬消費領域,引導合理消費。在改善物質生活的同時,充實了人民的精神生活,美化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特別在改善居住、衛生、交通和通信條件方面,政府增加投入,擴大了服務性消費,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
二、寧縣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縣域經濟總量不大、整體實力不強
盡管寧縣的經濟較前幾年有明顯的發展,各項經濟指標躍上了新臺階,但是寧縣的經濟在慶陽各縣中處于中上的位置,屬于國家貧困縣之一。從GDP總量來看,在全市各縣區中排名中上水平。從人均GDP看,人均生產總值只有全市的60.4%,分別低于全國21124元、全省7538元、全市5597元。從財政狀況看,人均財力僅為863元,僅占全國、全省、全市的13.9%、29.6%、36.5%。
2.農民收入偏低,城鄉收入差距擴大
近年來,隨著中央、省、市出臺一系列支農扶農政策,農民收入有了大幅提高,生活條件顯著改善,但收入仍然偏低,寧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之比為2.91倍,與城鎮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
3.城鎮化進程相對滯后,水平不高
一是城鎮化水平較低。2010年底,正寧的城鎮化率為29.5%,與全國、全省、全市比較,差距均很大。二是城鎮建設用地面臨的矛盾和壓力增大。三是城鎮化建設投入明顯不足,城市基礎薄弱,城市功能不完善。大多數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功能不全,缺乏集聚產業、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4.縣域工業實力不強,工業經濟運行質量不高
寧縣縣域工業經濟整體實力不強。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僅占寧縣生產總值的3.86%,煤炭工業正處在培育階段,實現轉型發展任重而道遠。正寧的縣域主要表現為農業化特征,一方面,縣域地區自身的工業基礎沒有足夠的力量帶動縣域經濟的非農化轉向;另一方面,地理距離的分割也使其難以得到大型企業的輻射。
三、寧縣經濟發展對策
(1)突出農民增收,全力加快農業結構調整。要加大建設新農村的力度,統籌城鄉發展,必須要打破城鄉分割體制,整體考慮,對農村的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人文景觀、民俗風貌等進行統一規劃和設計;要在合理配置財政資源上求突破,在繼續加大財政投入和專項資金整合力度的基礎上,廣泛吸納社會和民間資本,鼓勵集體、企業、社會、個人多元投資新農村建設。
(2)突出工業強縣,全力增加縣域經濟總量。一是加快礦產資源勘探開發。按照“煤電化材運”一體化綜合開發的思路,積極爭取國家和省上投資。二是大辦地方工業。積極實施“中小企業創業”工程,扶大做強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化龍頭企業。三是優化工業發展環境。認真落實國家、省、市支持發展非公經濟的一系列政策,全力構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服務體系。
(3)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步伐。伴隨寧縣農業和工業的發展潛力,應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拉動寧縣的經濟增長。在商貿服務業、房地產業等行業發展的同時,應加大對高檔餐飲、洗浴、賓館等服務業以及物流業、社會中介服務業、文化產業、綜合技術服務業的投資;建立上規模的專業批發市場,促進經濟的發展,體現區域性中心縣城的作用;通過建立商業集群中心,使得商業發展的特色聚集,增強整體競爭力和輻射力。
(4)發展循環經濟,按照“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無棣”的理念,以煤為“橋”,加快建設工業集聚區,積極構筑新型工業經濟發展平臺。通過培育龍頭群,推動新型工業經濟升級擴張。
參考文獻:
[1]方創琳. 慶陽市新世紀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 J ].中國沙漠, 2004
目前,朔州轄區共設立村鎮銀行2家,分別為:朔城區蒙銀村鎮銀行和山陰縣太行村鎮銀行。2014年12月末,村鎮銀行資產總計21.91億元,貸款余額9.77億元,占總資產的44.6%,個人貸款6.1億元,單位貸款3.67億元。存款余額17.59億元,個人存款6.86億元,單位存款10.73萬元,存貸比為55.54%。村鎮銀行已設立網點4個,共為縣域近100家中小企業和企業主個人累計投放流動資金貸款2億元;促進企業增加設備投資、升級改造達50家,累計投放中長期貸款1.8億元。先后對全縣個體工商戶與農戶450多戶,累計發放貸款6.5億元,有力支持了縣域經濟發展。
二、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措施
1.營業格局逐步擴展。
從調查來看,朔州村鎮銀行高級管理人員和部分部門負責人都是從金融監管部門或其他金融機構聘請的資深人員,有一定金融工作管理經驗且熟悉縣域經濟環境特點,同時采用發起行的先進經營管理理念,在立足區域的基礎上,服務領域逐步向下擴展,服務領域向鄉鎮延伸。從2013年起,朔州村鎮銀行在鄉鎮開設了2家支行“,行+支行”經營格局正基本形成。
2.不斷創新信貸產品。
隨著對縣域和農村市場的不斷發展,朔州村鎮銀行深入調研,逐步推出了一系列適合三農、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業生產經營發展的信貸產品,滿足了地方經濟發展“多元化”的需求。近幾年,蒙銀村鎮銀行適時推出“工商通”信貸產品,通過工商企業聯保的形式發放貸款。截至2014年12月,蒙銀村鎮銀行共為山西華美養殖有限責任公司、朔州市荷斯坦農牧有限公司、朔州市玉收農牧有限公司、朔州市義成綠化種苗有限公司等36家小微企業發放貸款16609萬元。太行村鎮銀行結合山陰縣白色乳業和養殖園區的特點,開發了“園區貸”信貸產品,推出“龍頭企業+園區+農戶”三位一體、“龍頭企業+園區”兩位一體的批量擔保模式,有效地支持了畜牧業養殖的發展。
3.貸審流程優勢明顯。
與大型商業銀行相比較,村鎮銀行在貸款審批流程及速度上具有顯著優勢。從審批時間來看,只要手續齊全符合條件的單筆貸款申請,從前期調查到放款基本不超過1周時間。同時,對貸款到期的客戶,經風險部門評定為經營情況良好,其貸款可直接續貸,無需歸還,有效降低了小微企業貸款融資成本。
三、服務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村鎮銀行落實服務政策難度大。
一是村鎮銀行呈現“支大拒小”現象。村鎮銀行因其特殊的背景和條件便決定了其服務縣域經濟的定位,同時作為商業銀行,其逐利的本性也與生俱來。調查中,我們發現,村鎮銀行得到的各種優惠及扶持政策非常有限,商業化經營與服務“三農”發展不能有效統一。在當前縣域經濟發展背景下,大型企業資源有限,中小企業經營風險較大,村鎮銀行只好傾向于資產規模較大的優質客戶。目前村鎮銀行,“小額、分散”的經營原則很難做到貫徹執行,具體表現為貸款額度高、貸款投向過分集中。二是村鎮銀行支農支小與風險難控制相矛盾。村鎮銀行既要進行商業化運作,又要開展涉農支小政策相關業務。但在當前縣域經濟環境下,涉農支小信貸業務風險較高,村鎮銀行如何在保證自身盈利發展的同時,又要能有效開展相關政策業務的運作成為了其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難題。
2.資金來源問題制約著村鎮銀行持續發展。
開業時間較短,客戶資源有限,這是當前村鎮銀行面臨的現實。在縣域中民眾對其缺乏信任,加之其知名度不高,開展的信貸業務、支付結算業務等金融服務功能比較滯后,企業及民眾基本不將資金存入村鎮銀行。因此,村鎮銀行吸儲能力有限,吸收各種存款的難度相當大,這就制約了村鎮銀行的發展。2014年12月末,朔州村鎮銀行儲蓄存款余額為6.9億元,僅占全縣域儲蓄存款余額的6.5%;解決存款規模限制成為了村鎮銀行發展首要難題。
3.網絡設備滯后阻礙了村鎮銀行業務的開展。
按人民銀行規定:具備條件的村鎮銀行可以加入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系統和聯網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統。符合條件的村鎮銀行可以申請加入支付系統、支票影像交換系統和征信管理系統。但是龐大的網絡設備的研發費用及大量維護成本的投入,處在起步發展階段村鎮銀行,實在難以獨立承擔。具體來說,當前村鎮銀行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網絡問題:一是支付結算系統方面。村鎮銀行由于無法直接接入大額支付系統和小額支付系統,銀行卡業務無法開展,相關業務也只能通過發起行間接結算,在當前網絡發達的背景下,與其他商業銀行相比處于非常劣勢,嚴重影響了村鎮銀行的吸儲能力。二是征信系統方面。目前村鎮銀行還無法直接接入征信系統,企業和個人信用情況只能通過當地的人民銀行進行核查,這樣就降低了村鎮銀行貸款發放的效率,無形中增加了村鎮銀行的人力成本。三是反洗錢系統方面。由于村鎮銀行規模還較小、結算及賬戶管理等方面水平較低,缺乏在大額現金審批報備、大額交易報告、可疑交易報告等方面的網絡監測能力,仍需加大改進力度。
4.經營風險阻礙和制約村鎮銀行業務的發展。
靈活快速的信貸機制促進了村鎮銀行貸款業務快速發展。同時,受資金、網絡方面等客觀因素制約,村鎮業務快速擴張所帶來的一系列金融風險應引起足夠的重視。主要表現為:一是業務經營單一,經營穩定性差。村鎮銀行的主營業務收入完全依靠存貸款利差產生,中間業務單一。二是村鎮銀行客戶結構單一,信貸風險較大。村鎮銀行的業務范圍均在縣域轄區,貸款對象行業特征明顯,行業的集中度較高,造成行業風險不能有效轉移,嚴重影響村鎮銀行持續經營的穩定性。2014年12月末,朔州村鎮銀行個人貸款余額6.1億元,占總貸款的62.4%,個體工商戶貸款為主體;企業貸款余額3.67億元,其投向主要集中為批發零售業,占比為52.32%。同時,朔州村鎮銀行不良貸款余額0.12億元,不良率為1.23%,不良貸款主要為中小企業貸款。
四、促進村鎮銀行健康發展的建議
1.建立市場定位機制,規范服務方向。
首先,監管部門建立健全市場定位機制。通過完善支農支小服務質量評價考核體系,對村鎮銀行“三農”和支小微企業貸款占比及投向進行明確規定,定位村鎮銀行把握服務縣域經濟,按照支農支小這個服務方向,促進服務“三農”與商業之間的可持續的發展平衡關系,立足縣域經濟發展現實,加大支農支小力度。其次,探索新的經營模式,在貸款的審批、流程操作、利率機制等幾個方面加大創新力度,為本區域符合條件的企業和農戶提供多樣便捷的金融服務。第三,利用發起銀行現有成熟的金融產品、金融工具、技術與服務模式,不斷提升村鎮銀行在縣域地區核心競爭力,進而推動各項金融業務在縣域經濟迅猛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2.擴大資金來源,改善資金壓力。
一是對村鎮銀行實行優惠支農支小再貸款政策。人民銀行參照縣域法人考核辦法及當地信貸投放情況,給予村鎮銀行特別的支農支小再貸款的多種扶持政策,增加其資金來源,增強其信貸資金投放能力。二是放寬村鎮銀行在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資格,擴展其資金補充渠道。三是推動村鎮銀行利率進行市場化改革,擴大村鎮銀行的存款利率浮動范圍,提高村鎮銀行市場競爭力。四是鼓勵村鎮銀行探索可行的金融相關債券,建議村鎮銀行會同發起銀行或發起人發行區域性債券,如集合債券或次級債券,拓寬村鎮銀行資金來源渠道,擴充村鎮銀行資本金。
3.加強網絡設備建設,提高金融服務效率。
一是多渠道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拓展村鎮銀行服務方式。以村鎮銀行總行為依托,探索在農村建立自助服務站、社區服務網點和金融服務流動站等特色服務渠道,有效解決村鎮銀行網點不足帶來的弊端,盡最大能力為農村區域客戶提供優質、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務。二是強化村鎮銀行與發起銀行或同業之間相互合作,彌補村鎮銀行因網絡技術落后產生的劣勢,提升村鎮銀行金融服務水平。三是推進行內核心業務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與支付結算部門進行合作,加強村鎮銀行網絡渠道建設,提高系統運行管理水平,提升村鎮銀行金融服務電子化水平,爭取盡早具備和達到加入支付系統、征信管理系統和反洗錢監測系統的條件,早日享受接入網絡先進系統的便捷服務。
4.加強政策扶持體系建設,促進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海峽西岸經濟區;縣域經濟;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民營經濟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1-0-01
當前,海峽西岸經濟區作為一個完整的經濟區在全國的戰略位置越來越清晰,海西經濟區進入了一個嶄新發展的時期。然而,雖然有中央支持、各方獻策、臺灣響應等有利因素,但是海峽西岸經濟區要想發展成為未來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還是要面對諸多挑戰的。如同中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經濟區的發展一樣,縣域經濟是構成地區經濟的基本元素。因此,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總體經濟發展要依靠縣域經濟的發展。海峽西岸經濟區縣域經濟的發展是海西經濟區經濟增長的重要助推力量。
一、縣域經濟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1.“十二五”規劃時期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需要加快推進
海峽西岸經濟區涵蓋20多個設區市的區域經濟體,具有得天獨厚的山海資源,獨有的對臺地理優勢,未來的經濟發展潛力巨大。2009年5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成為國家的重大戰略和決策。
去年,國家的“十二五”規劃單獨提出了《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指出要“認真貫徹落實《意見》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加快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通過持續努力,到2020年海峽西岸經濟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極?!焙茱@然,《規劃》明確了“十二五”規劃時期,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需要加快步伐,持續推進。
2.縣域經濟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扮演重要角色
縣域經濟是指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h域經濟是一個綜合體,它將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經濟活動相互交織,構成了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海峽西岸經濟區內有25個縣級市和101個縣。2010年,經濟區內縣級GDP總額超過經濟區整體GDP總額的60%。因此,縣域經濟的發展對于整個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海峽西岸經濟區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縣域經濟的發展狀況體現在縣域農業現代化、縣域新型工業化、縣域企業民營化等幾個方面。
1.海西經濟區縣域農業現代化發展狀況
農業現代化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基礎和基本要求,它也是衡量海西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近年來,以福建省為主體的海西經濟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成效顯著。這主要體現在:農業生產總值增長;農業產業結構日趨優化;以優勢資源為主導的農產品產業化經營格局已經初步形成;農民收入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收入結構發生變化。2008年福建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965.01億元,比上年增長5.1%,增幅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同年,粵東四市農業生產總值也實現了穩步增長,農業生產總值為284.8億元,比上年增長11.1%。近年來,贛東南地區和浙南地區農業生產總值也逐年穩步提高。此外,海西地區在農業生產總值實現穩步增長的同時,農業產業結構也日趨優化。以福建省為例,目前,該省已初步形成沿海藍色產業帶、閩東南高優農業產業帶、閩西北綠色產業帶等三條特色農業產業帶;畜牧業、水產業、林產業、園藝產業等四大主導產業和畜禽、筍竹、水產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葉、花卉、烤煙等九個重點特色農產品。在農民收入方面,“十一五”規劃時期,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農民收入連續五年保持較大幅度增長,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10%以上,2010年,福建省農民人均收入超過7000元,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
在發展態勢總體良好的狀況下,海西經濟區農業現代化發展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農業金融現代化發展滯后。當前,海西經濟區普遍存在農業投入不足,農業融資渠道不通暢以及農業資本流失嚴重的現象。第二,農業產業化普及面窄,標準化發展落后。海西經濟區內優質高產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還只是初具規模,缺少產地貯藏、保鮮和加工環節。第三,農業現代化社會服務體系建設滯后。社會服務體系建設的滯后體現在農業信息化水平落后、農村流通服務體系不健全、民間農業合作服務組織發展遲緩等方面。
2.海西經濟區縣域新型工業化發展現狀
新型工業化是與傳統工業化完全不同的現代工業發展的新模式,是依靠科技創新、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增加就業、提高經濟效益、提升競爭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工業化。
從工業競爭力角度測量,福建省總資產貢獻率為11.8%、人均工業增加值為0.840216萬元/人?年、出口依存度系數為0.409319、全員勞動生產率為65439元/人?年,工業競爭力綜合指數排名在全國處于第八位,海西經濟區的整個工業競爭力在全國范圍內處于中游水平。 從科技含量角度測量,福建省高新技術產業比重為0.33%,人均專利申請受理量為0.2409項/萬人,科研占GDP比重為0.54%,科技含量指數在全國排名為第十一位。從環境保護角度來測量, 海西經濟區的環境資源綜合指標排名在全國位列第二名。
根據以上資料可以得出,海西經濟區的新型工業在優化結構、節約資源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平穩發展。該經濟區轉變工業增長方式,推進新型重工業化進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進傳統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同時,該經濟區縣域新型工業化的發展中還有一些矛盾亟待解決。這些矛盾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一是重化工業化與資源短缺的矛盾。2002年以后,以福建省為主體的海西經濟區就已經進入了重化工業化階段。由于重化工業階段的高增長產業,如汽車、造船和石化工業等大多數均為資源消耗性產業,能源消耗量系數高,對電、煤的需求大幅度上升。此外,海西經濟區整體土地資源短缺,人均耕地數量很少。該經濟區內的土地,尤其是沿海地區的征地難、開發成本高等問題增加了重型企業的運行成本。這種資源的缺乏和對資源的高消耗度都制約了重化工業化的過程。二是信息化與現有技術結構及工業結構的矛盾。三是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源的矛盾。大力推進技術進步是加快海西經濟區實現新型工業化的主要途徑,但是龐大的就業人口和低素質的勞動力卻對技術進步構成了雙重約束。
3.海西經濟區縣域企業民營化發展現狀
民營經濟自20世紀70年代以地攤、作坊形式產生后,發展迅猛,目前已經成為縣域經濟的主體。以福建為例,1978年,福建省生產總值66.37億元,民營經濟增加值為31.01億元,占46.7%;非民營經濟增加值為35.36億元,占53.3%,民營經濟力微言輕。改革開放初期到1991年,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條件下的所有制結構。這一時期,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市場意識被喚醒,市場力量迅速崛起。1992年以來,明確提出民營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經濟得到迅猛發展,民營經濟經濟撐起了福建省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
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福建省經濟發展的主要貢獻力量。但同時,該經濟區民營經濟的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對民營經濟的某些政策歧視和不公平待遇依然存在。雖然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已經有很大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著市場主體因身份、地位不同而受到不同對待的事例。二是民營經濟的組織規模、產業層次、產品檔次和技術水平仍比較低。三是民營企業的經營機制和經營者綜合素質有待提高。四是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仍需普及和加強。譬如,假冒欺騙行為,缺乏現代契約合同意識而最終導致資金等各種糾紛和案件,雇用童工、克扣工資、虐待雇員現象,都還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結語
縣域經濟作為地方經濟的基礎要素,其發展狀況關系到國民經濟發展的命脈。海峽西岸經濟區縣域經濟發展總體平穩,但是在穩步前進的過程中還有些問題存在,需要解決。
參考文獻:
[1]海峽西岸經濟區熱點研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9.
[2]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報告(2009)[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5.
合肥市地處華東腹地,安徽省會,全省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近年來經濟社會保持健康較快發展,建設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邁出堅實步伐。“十二五”期間,經2011年的行政區劃變動,縣域經濟單位由三縣調整為四縣一市,即長豐縣、肥東縣、肥西縣、廬江縣和巢湖市,縣域經濟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一、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1.縣域總量不斷擴張。2015年,合肥市縣域生產總值(GDP)1863.4億元,比2010年凈增加955.6億元,現價增長1.95倍。
2.縣域產業結構升級。2015年縣域三次產業結構為13.2:61.5:25.3,與2010年比,一產比重下降3.8個百分點,二產、三產分別提高2.1和1.8個百分點。
3.縣域工業地位凸顯。截止2015年末,縣域規上工業企業1543家,比2010年末增加近500家,縣域規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市37.3%,比2010年提高2.5個百分點。
4.縣域財政較快增長。2015年縣域財政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分別為192.05億元、125.18億元,分別為2010年的2.6倍和2.9倍,“十二五”年均增長分別達20.6%和23.3%。
5.縣域人民生活改善。2015年,肥東、肥西兩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超過全市平均429元和746元,2010年五縣市收入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6.縣域發展好于全省。2015年,縣域GDP增長10.2%,高于全省縣域平均增速1.3個百分點;財政收入、規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高于全省縣域平均增速1.9個、1.1個和0.5個百分點,五縣市居民收入增速均超過全省9.3%的水平。
二、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縣強,才能市強。合肥市始終把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作為重中之重,且取得長足的發展,其中肥西、肥東等縣在全省排名靠前,肥西縣位列《2016中國縣域綜合競爭力百強排行榜》第78位,但縣域整體份額偏低,2015年末縣域戶籍人口464.49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65.2%,土地面積10318平方公里,占全市90.2%,GDP僅占全市的33.4%,縣域經濟發展現狀與其在國民經濟中所處的地位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1.在本市范圍,縣域間發展不平衡。從總量看,2015年規上工業增加值最高是最低縣的5.3倍,GDP、地方財政收入最高與最低差距分別為2.5倍和2.2倍;從增速看,GDP、地方財政收入、規上工業增加值最高與最低增速差距分別為1個、8.4個和6個百分點。
2.縣域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產業層次相對較低。與合肥市產業結構(4.7:54.7:40.6)相比,縣域三次產業的特征是:一產過大,二產支撐但優勢不夠突出,三產雖發展勢頭良好,但帶動力不強,不足以支撐整體經濟發展。
3.融資渠道不暢,對外開放程度較低??h域財政來源渠道比較單一,致使改善基礎設施和發展社會事業的資金極為有限,對外開放程度不高,2015年縣域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4.87億元,不足全市的五分之一,外界互動力不足暴露出當前縣域經濟發展相對封閉,對外來資金、技術、人才等短缺資源的吸納能力較弱。
三、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對策研究
縣域經濟的落后,一方面不利于改善廣大農村地區落后的社會面貌,不利于農民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會對全市的城市建設造成負面影響,成為制約全市乃至全省經濟發展的瓶頸。“十三五”時期是合肥做大做強縣域經濟的重要時期,建議從以下幾點著手做好各項工作。
1.大力推進“四化”進程,全面提升縣域實力。堅持城鄉統籌發展,發揮農村獨特優勢,千方百計推介特色產業項目,為城市發展提供要素保障、資源支持和生態屏障。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提升質量和效益為立足點,積極發展環保型、科技型特色企業,按“四化”要求,加快形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的縣域產業支撐體系。
2.大力推進服務業發展,提高經濟發展活力??h域“三產”發展滯后,新興產業比重低,轉型面臨攻堅,因此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積極開展信息咨詢、融資擔保、人才培訓、市場開拓、創業輔導、對外合作等專業,不斷為“合肥速度”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
【關鍵詞】 縣域經濟 “四化”發展 主成分分析 聚類分析
縣域經濟主要指建制縣域及縣級市域的經濟,它是國民經濟中相對獨立的子系統和支撐點,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吉林省是農業大省,縣域土地遼闊,約為18.0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96.3%;縣域人口數達1918.2萬人,約占全省總人口的70.4%;縣域GDP為5346.5億元,占全省GDP的56.5%??梢?,縣域經濟的發展對于吉林省整體經濟的振興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吉林省的縣域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不高,只有延吉市能夠進入全國百強縣。2012年,黨的十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的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的‘四化’統籌發展的道路,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因此,本文基于“四化”統籌的視角,運用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等多元統計方法,對吉林省縣域經濟發展現狀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一、吉林省縣域“四化”發展的現狀分析
1、指標體系的選取
根據可行性和可得性原則,本文選取下列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工業化指標:包括工業化率、人均工業增加值、工業增加值貢獻率、人均GDP;城鎮化指標:包括城鎮化率、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第三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第三產業增加值貢獻率;農業現代化指標:包括機耕面積比重、第一產業增加值貢獻率、財政支出用于農林水事務、人均農業增加值;信息化指標:包括人均信息消費額、人均電信產業、人均郵政業務。
2、“四化”發展現狀
本文根據《吉林省統計年鑒2012》選取相關數據,利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通過主成分分析得出吉林省40個縣的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發展水平結果如下。
(1)工業化發展現狀分析。從表1可以看出,工業化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為前郭縣、琿春市、乾安市等礦產資源和石油資源豐富的縣市,而洮南、柳河、輝南縣等地區的工業基礎薄弱,工業資源欠缺,工業化程度低。
(2)城鎮化發展現狀分析。從表2可以看出,延吉市、圖們市、臨江市等地區的城鎮化排在了前列,這些地區的城鎮基礎設施較好,鎮賚縣和通榆縣被評為國家級貧困縣,柳河縣和扶余縣地處山區,城鎮基礎設施較差,城鎮化水平低。
(3)農業現代化發展現狀分析。從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排名表(見表3)中我們看到:榆樹、德惠、九臺、農安這些農業大縣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較高,而延吉市和圖們市雖然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水平較高,但是由于其農業投入不夠,農業發展水平落后。
(4)信息化發展現狀分析。從表4中可以看出,延吉市、琿春市和圖們市的主成分得分較高,這些地區的科技發展水平比較快,而梨樹縣和通榆縣等地區的信息化發展水平較低。
二、“四化“綜合發展水平聚類分析
為了了解各地區“四化”統籌發展水平的現狀,本文利用SPSS軟件,根據以上40個縣的“四化”主成分得分進行系統聚類,結果如下。
第一類地區:包括前郭縣、乾安縣、樺甸市、磬石市,此類地區的工業化和農業化發展水平較城鎮化發展水平要高一些,信息化發展水平一般。
第二類地區:包括延吉市、琿春市、集安市、圖們市、臨江市、長白縣、通化縣、撫松縣、靖宇縣,此類地區的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水平發展較高,但是農業現代化發展較落后。
第三類地區:包括通榆縣、和龍市、洮南市、龍井市、安圖縣,這些地區的城鎮化發展較好,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發展較落后。
第四類地區:包括榆樹市、德惠市等剩下的22個縣,此類地區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較好,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發展較落后。
三、促進縣域經濟“四化“協調發展的建議
通過對吉林省縣域地區“四化”發展水平的綜合分析,我們看到吉林省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普遍較低,根據“四化”發展的不同狀況,下面對以上四類地區的經濟發展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第一類地區,如前郭縣和磬石市的工業化發展水平較高,但卻沒有帶動城鎮化的發展,這主要是由于其工業化的發展布局還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所以要將分散的小型工業區集聚起來,增強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收,進行廠房聯建和標準廠房建立,以此來帶動城鎮化的發展,將信息化與工業化充分融合,促進信息化的發展。此外,地域相鄰的縣與縣之間自然資源和地理環境差異小,交通便利,所以要充分利用這種相鄰優勢,加強交流和地區間的合作,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第二類地區,此類地區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較落后,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的協調發展不能積極地帶動和促進農業化發展。所以,要加大對農業科學技術的投入,提高農業的組織化水平,加強市場的緊密對接,供其所需。同時,政府也應該采取相應的政策和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加強農業現代化水平的發展,促進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對農業化的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工業化的動力作用。
第三類地區,此類地區城鎮化的發展水平較好,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發展水平落后。如通榆縣地處吉林省西部干旱區的縣市,自然環境不利,所以要改善生態環境,加強鹽堿地的治理和植被的恢復,改善灌溉條件,發展節水型的特色農業,以此來提高農業化的發展水平。此外,要充分利用地區的工業資源,來提高自身工業的發展水平。向農業和工業引進先進的科學設備和技術,發揮城鎮化和信息化對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推動作用。
第四類地區,對于此類地區,首先要繼續推動農業化向較高的水平發展,因為這是本地區具有的較大的優勢,而且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此外,這些地區的工業化發展水平雖然較低,但是工業基礎比較好,所以要充分利用資源,制定有效的發展政策。要加強對人才的吸引,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促進信息化的發展,以此來提高生產率,這樣也會提高工業化發展水平,從而帶動城鎮化的發展。
(注:本文是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縣域經濟“三化”協調發展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編號12YJC790139);吉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三化”統籌推動吉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實證研究》(編號:2013158)的中期成果;吉林省社科基金,吉林省“四化”同步發展評價與對策研究,編號2013B221)。)
【參考文獻】
[1] 蔣北崗: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以云南省為例[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2] 龔署明:宏觀經濟統計分析[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9.
[3] 劉國富、劉靜:吉林省縣域經濟發展思考[J].東北亞論壇,2006(2).
摘要:村鎮銀行作為支持縣域經濟及三農發展的一支新生力量,對促進縣域經濟結構調整以及三農快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文章通過對村鎮銀行實地調查,了解村鎮銀行在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中的經營狀況和困難,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村鎮銀行 建議 發展
近年來,村鎮銀行作為農村金融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在政府及監管部門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發展,逐漸成為了縣域支農支企支民的主力軍,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撐,在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村鎮銀行發展現狀
二、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措施
3、貸審流程優勢明顯。與大型商業銀行相比較,村鎮銀行在貸款審批流程及速度上具有顯著優勢。從審批時間來看,只要手續齊全符合條件的單筆貸款申請,從前期調查到放款基本不超過1周時間。同時,對貸款到期的客戶,經風險部門評定為經營情況良好,其貸款可直接續貸,無需歸還,有效降低了小微企業貸款融資成本。
三、服務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村鎮銀行落實服務政策難度大。一是村鎮銀行呈現支大拒小現象。村鎮銀行因其特殊的背景和條件便決定了其服務縣域經濟的定位,同時作為商業銀行,其逐利的本性也與生俱來。調查中,我們發現,村鎮銀行得到的各種優惠及扶持政策非常有限,商業化經營與服務三農發展不能有效統一。在當前縣域經濟發展背景下,大型企業資源有限,中小企業經營風險較大,村鎮銀行只好傾向于資產規模較大的優質客戶。目前村鎮銀行,小額、分散的經營原則很難做到貫徹執行,具體表現為貸款額度高、貸款投向過分集中。二是村鎮銀行支農支小與風險難控制相矛盾。村鎮銀行既要進行商業化運作,又要開展涉農支小政策相關業務。但在當前縣域經濟環境下,涉農支小信貸業務風險較高,村鎮銀行如何在保證自身盈利發展的同時,又要能有效開展相關政策業務的運作成為了其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難題。
3、網絡設備滯后阻礙了村鎮銀行業務的開展。按人民銀行規定:具備條件的村鎮銀行可以加入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系統和聯網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統。符合條件的村鎮銀行可以申請加入支付系統、支票影像交換系統和征信管理系統。但是龐大的網絡設備的研發費用及大量維護成本的投入,處在起步發展階段村鎮銀行,實在難以獨立承擔。具體來說,當前村鎮銀行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網絡問題:一是支付結算系統方面。村鎮銀行由于無法直接接入大額支付系統和小額支付系統,銀行卡業務無法開展,相關業務也只能通過發起行間接結算,在當前網絡發達的背景下,與其他商業銀行相比處于非常劣勢,嚴重影響了村鎮銀行的吸儲能力。二是征信系統方面。目前村鎮銀行還無法直接接入征信系統,企業和個人信用情況只能通過當地的人民銀行進行核查,這樣就降低了村鎮銀行貸款發放的效率,無形中增加了村鎮銀行的人力成本。三是反洗錢系統方面。由于村鎮銀行規模還較小、結算及賬戶管理等方面水平較低,缺乏在大額現金審批報備、大額交易報告、可疑交易報告等方面的網絡監測能力,仍需加大改進力度。
四、促進村鎮銀行健康發展的建議
1、建立市場定位機制,規范服務方向。首先,監管部門建立健全市場定位機制。通過完善支農支小服務質量評價考核體系,對村鎮銀行三農和支小微企業貸款占比及投向進行明確規定,定位村鎮銀行把握服務縣域經濟,按照支農支小這個服務方向,促進服務三農與商業之間的可持續的發展平衡關系,立足縣域經濟發展現實,加大支農支小力度。其次,探索新的經營模式,在貸款的審批、流程操作、利率機制等幾個方面加大創新力度,為本區域符合條件的企業和農戶提供多樣便捷的金融服務。第三,利用發起銀行現有成熟的金融產品、金融工具、技術與服務模式,不斷提升村鎮銀行在縣域地區核心競爭力,進而推動各項金融業務在縣域經濟迅猛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2、擴大資金來源,改善資金壓力。一是對村鎮銀行實行優惠支農支小再貸款政策。人民銀行參照縣域法人考核辦法及當地信貸投放情況,給予村鎮銀行特別的支農支小再貸款的多種扶持政策,增加其資金來源,增強其信貸資金投放能力。二是放寬村鎮銀行在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資格,擴展其資金補充渠道。三是推動村鎮銀行利率進行市場化改革,擴大村鎮銀行的存款利率浮動范圍,提高村鎮銀行市場競爭力。四是鼓勵村鎮銀行探索可行的金融相關債券,建議村鎮銀行會同發起銀行或發起人發行區域性債券,如集合債券或次級債券,拓寬村鎮銀行資金來源渠道,擴充村鎮銀行資本金。
3、加強網絡設備建設,提高金融服務效率。一是多渠道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拓展村鎮銀行服務方式。以村鎮銀行總行為依托,探索在農村建立自助服務站、社區服務網點和金融服務流動站等特色服務渠道,有效解決村鎮銀行網點不足帶來的弊端,盡最大能力為農村區域客戶提供優質、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務。二是強化村鎮銀行與發起銀行或同業之間相互合作,彌補村鎮銀行因網絡技術落后產生的劣勢,提升村鎮銀行金融服務水平。三是推進行內核心業務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與支付結算部門進行合作,加強村鎮銀行網絡渠道建設,提高系統運行管理水平,提升村鎮銀行金融服務電子化水平,爭取盡早具備和達到加入支付系統、征信管理系統和反洗錢監測系統的條件,早日享受接入網絡先進系統的便捷服務。
4、加強政策扶持體系建設,促進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一是進一步完善風險補償機制,建立村鎮銀行服務三農和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正向激勵機制,提高村鎮銀行服務縣域的積極性。政府相關部門根據當地經濟發展實際,設定涉農支小貸款考核辦法,作為確定獎懲的依據。對于完成目標較好的村鎮銀行,由地方財政出資建立獎勵基金,給予稅收等優惠,人民銀行給予支農再貸款優惠,以此鼓勵村鎮銀行加大對三農的資金投入。二是在財政、稅收優惠政策方面應加大對村鎮銀行支持。如在計提壞賬準備,營業稅、所得稅等方面制定不同的優惠措施,增加村鎮銀行資本積累;對面向農戶的貸款政府給予村鎮銀行財政貼息支持,從而使農戶自身不能承擔過高利率以及村鎮銀行貸款分散、單筆貸款成本較高的問題能進一步緩解。三是放寬新設立村鎮銀行的存貸款比例限制,對其運用資本金發放貸款實行定量控制,同時不列入存貸款比例進行監管控制,支持其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多發放支農貸款。四是人民銀行積極引導村鎮銀行完善支付結算、現金管理、反洗錢監測、征信管理等方面的建設,加大技術和業務支持,提供優質金融服務。
參考文獻:
[2] 趙冬青,王樹賢.我國村鎮銀行發展現狀的實證研究[J].農村經濟,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