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2 14:03:29
序論:在您撰寫政治學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經過科學研究和調查發現,如果教師表達問題的清晰度非常好的情況下學生收獲知識的效果也非常好,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選用清晰、簡潔的語言表示,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對知識能夠全方面的掌握和理解,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的能力和學習態度。政治課的理論性是相當強的,一些專業術語比較多,如果不能準確的表達處理,會曲解政治的內容,影響學生對社會的正確認識。政治課程有著重要的地位,不能出現一點的差錯,所以要加強語言藝術的應用,運用合理的語言技巧把授課內容講述出來。
二、質樸的語言學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
教師授課過程中不僅要講得好,還要能讓學生理解,這就需要在課堂上教師表達出的語言能夠讓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最簡單的是容易理解的也是能夠讓學生記憶最深刻的。如果教師授課的表達過于難懂,學生不僅會聽不懂,最終會導致失去對政治課的興趣,政治課就達不到理想的授課目的,學生不能深刻的理解政治含義。語言表達不僅僅要質樸,還要有藝術特點,生動形象的表達處理也很重要,能夠把乏味的理論形象的表達出來是非常優秀的教學方式。
三、比喻讓語言平添亮色
比喻是課堂上經常使用的修辭手法,把兩個相似的事物進行比較,讓抽象的事物變得更為具體,能夠把事物形象的表達出來,授課中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學生非常易于理解和接受。比喻手法還可以把復雜的事物變得簡單化后表達出來,學生就會形成其實復雜的事物也是可以想象出來的,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能夠加強表達效果,學生對事物的理解印象會更加深刻。通常學生會產生答非所問的情況,就是因為不能準確的把自己想要表達的事物表達出來,這種情況會大大的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采用抽象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記住復雜的事物,教師要把教材上一些理論知識用形象的語言打比方的表達出來,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
四、新的詞語能夠讓課堂充滿了活力
在課堂上出現一些新的詞語,會增加課堂氣氛,充分的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果在政治課上多使用一些新詞語,不僅能夠體現出時政性,還可以激發學生去了解時事的興趣,讓學生對社會的發展趨勢有一定的理解。把一些生活實際時事和教學理論聯系起來使用會有很好的教學效果。
五、幽默的語言能夠讓課堂活色生香
幽默的話語總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幽默是一種智慧和才華的表現,如果在教材中加入幽默的語句,就會把死板的課本知識變為活躍的分子,跳動起來,激發學生探索的積極性,對知識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在課堂上,使用一些詼諧的語言,或者將一些笑話引入到課堂知識中去,學生會愛上這門課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度過,沒有大的學習壓力,這是教師講課的重要法寶。
六、注重語言的啟發性
語言的啟發性是讓學生對政治課程產生興趣的重要途徑,教師要會運用一些語言啟發的方法,這需要教師在長久的教學中領悟出來的,有足夠的教學經驗。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老師把書本知識照搬下來,直接丟給學生,學生只能沒有理解性的去學習,沒有很高的學習效率,如果教師采用一些啟發性的語言來進行傳授知識,學生更容易理解,這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知識要有結構劃分的傳授給學生,如果長篇大論的把課本知識展示出來,學生一下子是接受不了那么多的知識點的,如果每節課講一個重點,這樣學生能夠徹底的把這個知識點消化掉的。
七、重視身體語言的運用
在教學過程中,身體語言起著重要的作用,運用肢體語言是一件簡單的教學內容,但是能夠生動形象的表達出肢體語言是非常不容易的,運用肢體語言不僅能夠把課本知識形象化的表達出來,還能鼓勵學生,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比如一個鼓勵的眼神就能讓學生具有極大的勇氣,積極回答問題,提高課堂回答問題的效率和質量,肢體語言還能加深學生的記憶。肢體語言能夠展現出教師的教學素養。
八、設計能夠引人入勝的導語
課堂有一個好的開頭是非常重要的,開山第一斧,所以要在一堂課開始的時候提出導語,導語要有創新意識,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好的開頭導語可以從學生的面部表情體現出來的,精彩的導語是引導新的課程的開始,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源泉。好的導語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好的導語形式有很多種,比如采用圖片、聲音、故事等形式作為導語出現,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一個點上,讓學生有興趣繼續聆聽下去。
九、設計有波瀾的插入語
政治課程本身就是一門理論性的課程,知識點比較枯燥,如果教師的講課語氣和方式都是非常平淡的,那么將是一堂失敗的課堂,課堂氣氛也會是死氣沉沉的,學生就更沒有興趣去學習了。不管是怎樣的知識點都要能夠吸引住學生,在課堂中添加一些小趣味和波瀾的插入語,讓學生能夠在愉快、輕松的課堂中學到知識。結束語的設計要精湛,要把整個課堂的知識點串在一起,把內容概括到一起,起到一個總結的作用,讓學生對這堂課可以回味無窮,留下深刻的印象。結束語的形式要設計成多樣式的,能夠打動學生心靈。
十、有時無聲勝有聲
用語言以外的形式來表達課堂知識也是非常有效果的,非語言的表達是多種多樣的,比語言表達更能抒發出人的感情,如果只是用語言來表達課堂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不能發揮出教學目的,利用肢體語言會讓學生的注意力更集中。
十一、結語
1.培養學生自主性及研究性在網絡技術條件下進行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及研究性的學習能力,使一些理論性的知識變得更具有現實性、開放性。學生通過網絡來搜尋自己所需要和補充的資料,針對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和疑點進行自主學習、分析、討論、解決,在一定程度上開發了學生學習的潛能、提高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目的。
2.有助于師生交流,活躍課堂氣氛網絡教學改變了傳統師生既有的角色、地位與師生之間的結構關系。教師變為網絡資源的設計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也是學習群體的協作者。網絡教學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廣闊且個性的學習空間,師生之間逐漸形成一種平等民族的合作關系,師生之間的交流更為頻繁密切,課堂的氣氛也變得和諧又活躍。
二、網絡技術條件下的中職政治教學研究
1.網絡技術與政治課題內容相結合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布置預習性的作業,適當的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對所要接觸的政治原理概念進行一個大致的了解,目的是為教學成功打下扎實的基礎。之后,教師便可利用網絡技術來構建情境教學模式,將學生一步步引導到之前所學理論知識上,通過生動的表述方式,由淺入深進行進一步深層次的政治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PPT或者視頻的形式把所看內容與已經掌握的其他政治學原理結合起來,形成自我的政治原理體系,加強學生對整個政治學科的透徹了解,進而增強學生對政治學科的探索性。
2.創新課件提高政治課的趣味性中職時期的學生往都熱衷于一些時尚流行的事物,政治學科總會讓學生產生一種無聊沉悶的感覺,更難談興趣。此時中職政治教師就應該利用豐富的網絡知識,將一些與教學有關的時事事件通過圖片和視頻制成教學課件傳授于學生,這樣在結合政治課本的前提下,學生們更樂于接受,從而提高課堂的實效性。其次可以教學利用微信、微博、QQ等網絡平臺來隨時咨詢學習中遇到的疑點難點,繼而及時的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提升中職政治教學的效果,更加有效的開展中職政治的教學工作。
3.利用網絡技術教學真正實現“理論聯系實際”不管任何時期,政治學科都始終貫穿在我們整個學習生涯中,由此看見政治學習的重要性。其中“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更是各位教師老生常談的內容。教師一遍遍的強調這一觀點,就是因為在課堂上我們更多的是學習理論輕于實踐,尤其是具有較強理論性的政治教學。這一點作為中職教師來說非常重要,而解決這一難點更是讓中職政治教師絞盡腦汁。網絡技術條件的產生就輕松的解決了這一難題,在課堂上老是通過播放一些時事政治,國內外新聞來聯系所學理論知識,不僅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還對學生未來就業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
4.實現教師多渠道、多手段教學在信息技術發展迅猛的今天,網絡技術與政治教學的整合,實現了聲形并茂的現代化教學手段,進一步實現了有效性的教學目的。網絡技術條件下的政治教學,使得政治教學更加具有開放性、自主性,教師通過多渠道、多手段進行教學完成網絡知識的運用與整合,更為枯燥無味的政治課堂營造出一種和諧活躍的氛圍,使得學生快樂學習,快樂掌握,這樣更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記憶。同時,中職時期的學生自制能力較差,教師應該合理運用網絡技術將學生的思想帶動起來,進而確保政治教學工作有效合理的進行。
三、結束語
【關鍵詞】《血證論》唐容川學術價值
《血證論》為清末唐容川所著。唐容海(1862~1918年),字容川,四川彭縣人,在他年少時期,因父驟患吐血,而遍請名醫,均治無效,他又遍查醫書,均無精詳之述,其父終故。由此激發他立志學醫并鉆研血證,研習經典,觸類旁通,并結合自己臨證所得而著成《血證論》一書。其書自序言:“精微奧義,一一發明,或伸古人所欲言,或補前人所未備,務求理足方效,不為影響之談”。唐氏治學嚴謹,從實效驗證出發,并師古而不泥古,在書中對血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闡述,并多有創見,許多觀點充實和發展了中醫理論,茲就其主要學術觀點作一概述。
水、氣、血、火關系
前人對氣血關系及氣火關系、血水關系均多有論及,如“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血行,氣滯血瘀”、“氣有余便是火”、“壯火食氣,少火生氣”、“津血同源”、“傷津則耗血”、“血少則津枯”等等,但對水與氣之間,血與火之間則少有所及。唐容川在這方面填補了不足,重點闡述了“水即化氣”、“火即化血”的觀點。他認為:“蓋人身之氣,生于臍下丹田氣海之中。臍下者,腎與膀胱,水所歸宿之地也。此水不自化為氣,又賴鼻間吸入天陽,從肺管引心火下入臍之下蒸其水,使化為氣。”“五臟六腑息以相吹,止此一氣而已?!碧礻栒艋I水而化為氣,氣之所生則為鼓動五臟六腑的生理機能之動力,并且各臟腑之間的聯系也都依靠氣來維系。氣隨太陽經脈布護于外,是為衛氣,氣上交于肺而司呼吸,故氣與水本屬一家。然氣生于水又能蒸化水,水隨氣而化,則外達肌表氣化為汗,下走膀胱氣化為溲,上輸于肺氣化生津,如霧露之溉而濡澤周身。氣之與水生理相依則必病理相及,若水病停滯則影響到氣化,津液不生,無以輸布,五臟失榮;若氣病不能外達肌表則無作汗;氣病不能升降,則水停聚飲為癃、為腫、為瀉,不一而足。故臨床“治氣即為治水,治水即是治氣”。以人參補氣立能生津,小柴胡湯和胃氣亦能通津液,清燥救肺湯生津液以補肺氣,豬苓湯利水而助氣化,都氣丸補水以益腎氣等實例來示以后人氣水同治的大法,“此治水之邪,即以治氣,與滋水之陰,即以補氣者,并行而不悖也?!?/p>
關于火和血的關系,唐容川認為,火和血都是赤色,中焦運化,脾經化汁,上奉心火,變化而赤是為血。心主火而生血,故血為火所化,火性上炎而血性下注,火得血而不炎,血得火而不凝,并能“內藏于肝,寄居血海,由沖、任、帶三脈行達周身,以溫肢體”。如血虛則肝失所藏,心失所養,血不涵木,則木旺而動火,心火旺而傷血。此是血病即是火病之實也。以大補其血則制其火,此也“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思想具體體現。唐氏同時也指出:血雖由火生,但“補血而不清火,則火終亢而不能生血,故滋血必用清火諸藥?!彼e四物用白芍,歸脾湯用棗仁,天王補心湯中用二冬均含有清火之意,以白芍陰柔以制芎、歸之辛,棗仁甘潤生津以防參、術、當歸之溫燥,二冬更增腎水以濟心陰故也。而六黃湯、四生丸更是以瀉火熱而達補血之效,借以說明火化太過不能生血,補血要清火。同時唐氏也例舉炙甘草湯用桂枝宣心陽,人參養榮湯用肉桂補心火,說明補血劑中,不但要注意清熱,也要適當加以甘溫補火之品,以火化不及、陰血不生之故也。
唐氏雖然著重闡述了水與氣,火與血的關系。但并不否定氣血水火之間的整體關系及相互生發和相互制約的關系。他指出:“夫水、火、氣、血固是對子,然亦互相維系,故水病則累血,血病則累氣……氣為陽,氣盛即為火盛,血為陰,血虛即是水虛。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人必深明此理,而后治血理氣,調陰和陽,可以左右逢源?!?/p>
注重脾胃而發乎脾陰
唐氏無論在對氣血水火的論述中,還是在對血證的治療中,都強調了脾胃的重要作用。雖然唐氏認為“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氣生于腎水而上注于肺”,但他也明確指出:“人之初始,以先天生后天,人之既育,以后天生先天,故水火兩臟全賴于脾?!逼⑽甘巧瘹庋任镔|基礎之來源,是運化精微、維系氣血水火的后天之本,也是中焦運化上下,具有斡旋作用的重要之臟?!捌陂g運上下者脾也”,“食氣入胃,脾經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變化而赤,是之謂血。故治血者,必治脾為主?!薄皻怆m生于腎中,然食氣入胃,脾經化水,下輸于腎,腎之陽氣,乃從水中蒸騰而上……故治氣者必治脾為主?!碧剖狭信e炙甘草湯補血,參芪運血統血,皆有調理脾胃而發揮其功用;而大黃下血,地黃滋補陰血,也是通過瀉地道,潤脾土來調理脾胃達到治血之效。余如六君子湯、真武湯、十棗湯等在治氣治水同時都以調理脾胃為基礎。而針對血從上逆而出的血證,唐氏認為是與沖脈之氣逆上而血隨之上逆有關,故治血上逆,必以平其沖脈沖逆之氣為其要,而沖脈隸屬陽明,治陽明即治沖也,所以治吐血應“急調其胃,使氣順吐止,則血不致奔脫矣”?!拔笟庀滦?,則心火有所消導,而胃中之熱氣亦不上壅,斯氣順而血不逆矣?!痹谧⒅仄⑽傅幕A上,同時唐氏還補東垣之未備,提出滋養脾陰,“脾陽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陰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飯,釜底無火固不熟,釜中無水亦不熟也?!碧剖显趯嵺`中體會,脾不制水,宜燥濕健脾,而脾不升津則宜滋脾升津,脾陰充足則可轉輸津液,運化水谷,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特別指出:“脾陽虛不能統血,脾陰虛又不能滋生血脈?!薄把a脾陽法,前人已備言之,獨于補脾陰,古少發明者,予特標出,俾知一陰一陽,未可偏廢。”
首創治血“四法”
唐容川以治吐血為例,創造性地總結出治血的四大法則:止血、消瘀、寧血、補虛“四者乃通治血證之大綱”,為后世醫家治療出血性疾病提供了指導性的理論依據。
1.止血為第一要法唐氏認為人之一身不外陰陽,而陰陽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氣血。氣由水化,血由火化,血以養火,血濡周身,留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故失血時應以止血為第一要法。而止血“非徒止其溢入胃中之血,使不吐出而已也。獨動于經脈之中而尚未溢出者,若令溢出則不可復返矣。惟急止之,使猶可復還經脈,仍循故道復返而為沖和之血?!睂τ谥寡?,以審證辨之,止法各異,順降逆氣,而血隨氣降而止;釜底抽薪,瀉火祛實,血無以被擾而止;水虛火盛動血,則補腎水而清虛火,血自守而止;亦有陽不攝陰者,陰血返溢,以溫陽益氣以固血而止者。種種數法,均為止血之要。惟正在出血之證,不可輕用活血化瘀之法,唐氏指出:“不知血初吐時,尚未停蓄,何處有瘀?若先逐瘀,必將經脈中已動之血盡被消逐,則血愈枯而病愈甚,安能免于虛損乎。惟第用止血,庶血復其道,不至奔脫爾,故以止血為第一法?!?/p>
2.消瘀為第二法唐氏已經認識到,離經之血為瘀血,瘀血踞位于經隧則可導致再次出血,所以他繼止血之后又指出:“經隧之中既有瘀血踞位,則新血不能安行無恙,終必妄走而吐溢矣?!f血不去,則新血斷然不生,而新血不生,則舊血亦不能自去?!倍姨剖蠈︷鲅站貌幌?,繼發其他病理變化,也明確告之:“或壅而成熱,或變而為癆,或結瘕,或刺痛,日變變證,未可預料,必亟為消除,以免后來諸患,故以消瘀為第二法”。
3.寧血為第三法止血消瘀之后,尚有再動血之憂,須針對引發出血的病因而予以調治,而血動不安的根源,唐氏認為關鍵在于氣,氣之沖逆,血隨而上逆外溢,故寧血必以調氣、順氣、寧氣、清氣,總使沖氣安和,血海安寧,血能安生而不妄行脈外,故寧血首要寧氣。
4.補虛為治血收功之法血既離經,不為人體所用,耗損于外,陰血無有不虛者,若不能及時補其所失,陰血不足,陽無所依附,日久則陽也隨之消弱,故視虛而補之。唐氏認為,肺為華蓋之臟,外主皮毛而內主制節,肺虛則津枯失潤,制節失司則氣失肅降,常易引動陰血亦上行逆亂,故血止尤要先補肺、潤肺,使其氣得肅降,下利膀胱,導傳大腸,肺得宣發,則如霧露之溉而諸竅潤降,五臟受益。另有脾之統血,肝司藏血,腎以攝精,諸臟若虛,則血無所統,無所藏,失常道而多外溢出血。所以寧血之后,視其虛而補之,實為治血收功之法。然唐氏也告之,血證雖為虛證之屬,宜滋補,但要考慮留瘀邪實之患,干血瘀滯猶須峻藥去之,恐瘀之不去,新血不生,驟用補法,正反不受,故虛之未成,不可早補,留邪為患,而虛證成或有夾實者,攻補兼施,并而行之,以補虛不留邪為要。
唐氏體會:“血證中當補脾者十之三四,當補腎者,十之五六。補陽者十之二三,補陰者十之八九?!绷硗猓粢姎饷撜?,則補氣以攝血;若下元虛損,水冷火泛動血者,則宜溫下清上,引火歸元,以甘寒滋陰制陽而護其血。
血證治法宜忌
《血證論》中,唐氏在對血證的治療,除開創性地提出“四法”外,還進一步提出血證的治法宜忌。他認為:“汗、吐、攻、和為治雜病四大法,而失血之證,則有宜與不宜?!?/p>
1.禁汗津血同源,仲景對衄家嚴禁發汗,告之“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不得眠”,過汗傷津,衄家血虛陰傷,發汗復劫其陰津,津傷血更虛,陰液竭則壞證迭起,故唐氏認為出血既傷陰血又傷水津,故忌發汗更傷其陰,更況“發汗則氣發泄,吐血之人氣最難斂,發泄不已,血隨氣溢,而不可遏抑”,故雖有表證,上宜和散,不得徑用麻、桂、羌、獨,果系因外感失血者,乃可從外散,然亦須斂散兩施,毋令過汗亡陰。
2.禁吐唐氏認為出血之證之所以出血,是因氣機逆亂,血隨氣亂,上逆為吐血、咳血、衄血。下迫則為便血、尿血。所以唐氏明言:“至于吐法,尤為嚴禁,失血之人,氣既上逆,若見痰涎而復吐之,是助其逆勢,必氣上不止矣?!C忌吐,則知降氣止吐,便是治血法。”氣下則血下,降肺氣,順胃氣,納腎氣,以使氣不上奔,而血不上溢。血家最忌是動氣,不但病時要禁吐法,即出血已愈后,另有雜證,也不可輕用吐法,往往因吐而引發血證。故吐法為血證之大忌。
3.適下血之外溢,為氣所亂而隨氣騰溢。而下法,有折其之沖勢,平氣之亂勢之功,故若血證屬氣盛火旺,血隨氣亂而外溢者,則宜用下法而止血于平降之中。唐氏認為,仲景有因陽明熱實竭陰之虞而用急下來存陰救陰;而血證火氣沖逆亢盛之時,也有動血耗陰之急,故“下之正是救陰,攻之不啻補之矣”。血證下法要用于正當之時,若無實熱氣盛沖逆之勢,或脾虛正氣不足,則不可攻下,“只可緩緩調停,純用清潤降利。”
一、“空白”的意義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空白”藝術的主旨在于留給學生相當的時間,由學生自己對學習內容進行解析、消化,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思考。這將激發每個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熱情,使之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素質
“空白”藝術要求教師放棄“滿堂灌”“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方法,徹底克服教者“包辦代替”、學者“生吞活剝”的現象。教師將由演員變成導演,學生則由臺下的觀眾變成領銜主演。在“空白”中,學生在教師的指點下,按照自己的思路來解析概念、歸納原理,根據自己的特長來確定掌握內容的具體方式,從而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應用能力和自學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三)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空白”藝術的特點是:教師指導,學生操作。在“空白”中,學生既要動腦又要動手,或“悟”,或“做”,或“記”,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必將誘發學生的學習靈感,不同思維特點的學生皆可找到用武之處,從而增強教學過程的趣味和學生學習的信心。
(四)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運用“空白”藝術,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都能得到比較充分的發揮。一方面,教師必須于課前對課堂教學作精心的研究和策劃,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每道題、每句話都應充分準備。另一方面,學生必須積極參與,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空白”中,教與學得到有機統一,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和掌握程度必然會有較大的提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空白”的操作
(一)在“空白”中“悟”
“悟”是領會,是理解,是溫故知新,是由感知到思辨的升華。思想政治課的內容理論性強,一些概念、原理十分抽象,單憑教師分析講解顯然不夠,至于希望通過“講得多、講得細、講得深”達到學生的透徹把握更是緣木求魚??鬃诱f,“學而不思則罔”。這個“思”,就是“悟”。
在新授概念時,教師應在點化之后讓學生自己去“悟”。譬如物質概念中的“客觀實在”,教師應該告訴學生,所謂“客觀實在”,就是“不依人的意識為轉移”,所謂“不依人的意識為轉移”,就是“無論你看得見看不見,摸得著摸不著,相信不相信,承認不承認,它都實實在在地存在著”,然后就留足學生思考的時間。
任何眉飛色舞、精辟絕倫的講解、例舉,都取代不了學生自己對哲學這一最基本概念的感悟。
概念如此,原理也不例外。教師要指導學生由論據“悟”論點,由論點“悟”論據;由理論“悟”實踐,由實踐“悟”理論;由世界觀“悟”方法論,由方法論“悟”世界觀。只有這樣,才能弄清原理的來龍去脈,把握它的深刻內涵。“悟”是抽象思維的過程,要求開動腦筋,展開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這里沒有任何捷徑可走,教師的越俎代庖只會使學生徘徊于思維的迷宮而達不到真理的頂峰。
(二)在“空白”中“做”
“悟”的結果是懂,但懂的僅僅是理論。理論還要與實踐相結合,這就要求學生去實踐,去“做”。常言道,聽一百次不如做一次,“做”能出真知。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政治課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做”也就理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手段。
講授新知識前,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預習,讓學生初步了解新內容,特別是要讓學生發現自己理解的“難點”。這樣,學生帶著問題聽課,有備而來,目的和重點自然明確。
課堂內容的總結和原理的歸納,也應讓學生自己進行。教師的責任只在引導學生得出全面而準確的結論,不應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讓他去死記硬背。
練習是檢查理解廣度和深度的工具,是比較重要的“做”。只“悟”不“練”,對知識的掌握難以全面、深化和鞏固。教師應該精心設計一定量的選擇題、思考題,讓學生于練習中發現知識點的誤區,通過比較、辨別,加深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有時還需要把課堂上的“空白”延伸到課后,要求學生走出校門,到農村、到工廠去調查研究,把理論用于實踐,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做”是學習的根本,是學習的捷徑,只有“做”得出色才算是真正領會,才能把書本內容變為自己的知識。
(三)在“空白”中“記”
“悟”了、“做”了好“記”,“記”了更好“悟”,也更好“做”。“記”是對舊知的回憶和對新知的記憶,既是鞏固又是提高。理解了并不一定能夠記住,記住了才能進一步加深理解。與學生交談常常會有這樣的對話:這個原理你懂了嗎?懂了。這個原理的內容是什么?記不得了。既然記不得,又怎能說是懂了呢!誠然,死記硬背是學習思想政治課的大忌,但切不可因噎廢食。
重復是記憶的重要形式,然而教師的重復絕對不是學生的記憶。每新授完一個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應要求學生即時強化記憶。給定較短的時間,明確具體的內容,當場抽查。有理解作基礎,加上時間的限制、氣氛的壓力,往往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充分發揮其記憶能力。
復習舊課時,教師更應堅持“提問——記憶——回答”的原則,或回憶概念,或歸納原理,或比較關系,都要讓學生先作準備、先“記”。在這個過程中,“記”是目的,其他是手段。
課堂教學要盡可能地利用“空白”讓學生記憶那些該記的內容,不要把“記”留到課后,這不僅僅是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更重要的是遵循教學規律,趁熱打鐵。
三、“空白”的原則
(一)求實原則
具體概念或具體原理的新授與復習,留不留“空白”,留下的“空白”是“悟”,是“做”,還是“記”,沒有固定的模式,應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反對生搬硬套的形式主義。譬如,哲學要多“悟”,政治學要多“記”,而這兩門課都要多“做”。至于經濟學,最好走向社會、走向市場,多了解些實際知識,這樣更能加深學生對經濟現象、經濟規律的理解和把握。
(二)適度原則
提倡“空白”,講究“空白”藝術,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效率,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翱瞻住彼囆g依賴于教師的指導,沒有導演的高屋建瓴,就不可能有演員的精彩表演。如果一味“空白”,面對新知舊知,教師什么都不講,什么都不說,甚至將整節課都交給學生“自由”支配,則是放任自流,違背教與學的基本規律。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空白”,更談不上什么“空白藝術”。教師絕不可放棄自己的主導地位,該講則講,該空則空,講空結合,這才是“空白”藝術的要義。
(三)科學性原則
一、族裔屬性斗爭中的文化政治學
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所反復確立的就是主奴辯證法,主人在征服他人的過程中確立自己的主體意識和精神強勢,他者則在長期的蒙昧狀態中失去自我獨立精神。英國小說家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就是最明顯的文本表征。魯濱遜和星期五間的關系很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但是人們通常從魯濱遜的冒險開拓精神角度進行解讀,從而掩蓋了這一本質現象。解構主義、后殖民主義理論啟發了大批邊緣學者,他們開始把種族當做一個復雜的文化范疇,對其進行質疑、解構,“作為一個歷史轉折點,20世紀中期的民權運動(TheCivilRightsMovement)使大批西方少數族裔獲得一種族性覺醒,他們中間的精英分子開始意識到自身的種族身份在整體文化觀念中嚴重錯位。為此,他們一面在政治領域發起抗爭,不斷要求主流社會正視種族問題,一面又在學術領域展開持續的反思、批判與創新?!彼麄冮_始質疑、顛覆、重構西方所謂的文學經典,揭示滲透在文本結構、故事情節和道德教誨中的種族等級制,進一步加深了文學分析的力度、深度,也拓寬了讀者的視野。開始了對主流文學中所存在的習以為常的、隱含的種族歧視和偏見進行批判,“他們開始把種族視為一個復雜的文化思想范疇,而不僅僅從自然科學的的角度來解釋,并同時借助西馬與后結構主義的成套分析工具,對種族問題進行深入的質疑、解析與批判。”解構滲透到文本中的話語霸權和制度規范,使得“其主題、敘述策略和文化編碼都可在新的層面得到考察?!秉S玉雪的自傳小說《華女阿五》則以自傳的方式生動地揭示了種族文化身份建構的這一文化政治學所涉及的核心問題。其種族斗爭經歷了族裔內斗爭的文化政治學和族裔外斗爭的文化政治學。族裔內斗爭求獨立,族裔外斗爭求認可。這兩種斗爭共同成就了族裔文化身份建構的獨特性和混合性。文化身份是個人區別于他人的一個重要屬性,是得到他者認可的一種象征性存在。處于中國文化家庭中的華女,自小深受中國文化的熏陶,在無形中習得了中國文化所蘊涵的孝道文化,如恪守中國傳統道德,遵守孔子教誨:“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作亂者,未之有也?!奔彝ブ赜趥€人、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勤儉節約等中國文化價值觀在無形中,自小深入到華女阿五的心靈中。父親帶著她一起誦讀中國經典,她六歲時又被送到中文夜校讀書。在學習中國文化的過程中,她形成了強烈的文化自豪感,她為自己所屬的種族而驕傲,為祖先所創造的豐富文化而自豪,為自己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和突出的學習成績而自豪,為此她看不起理查德,認為他的成績根本無法和她相比。由此她得出結論:外國人生性愚蠢,不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體諒他人,他們天生冷漠。《華女阿五》的主要讀者是西方白人,因此使美國人了解中國文化,彰顯中國文化的優秀,使華人的成就得到西方社會的認可,打破西方固定化的華人形象是創作者顯示其族裔屬性的一個重要任務。因此“黃玉雪極力想使中國人和中國文化得到白人主流社會的認可和接受,她筆下的‘華人之女’一改西方文學中負面的中國人概念化形象,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熟悉美國社會文化的模范女性?!睘榱说玫街髁魃鐣恼J可,融入主流社會,更重要地是讓主流社會熟知我的自身特性,展示自我。因此書中大量介紹了中國文化,如“華人的家庭教育、父母和子女的關系;華人的生活方式,包括衣、食、住,尤其是飲食,以及節日、婚喪嫁娶等習俗;唐人街的華人學校、劇院、家族會館、修鞋店、修表店、中藥店,等等?!彼龑χ袊幕倪@些元素并非全盤采取贊揚的態度,而是站在跨文化對比的立場上,根據美國這個多元文化背景采取了批判、贊揚和詳細描述三種不同態度。對待美國文化則以華人的眼光來審視,但“也用美國人的眼光看到華人文化中的許多錯處。因此,我們有這種雙重視野、雙重傳承,但我們的人生因為這兩種視角而更顯豐富。”在面對兩種不同文化時,黃玉雪把兩種異質性文化置放在一起,發現其中的異質和同質,使之相互轉化,實現超越于這兩種不同文化的第三空間文化建構。她之所以大量介紹中國文化元素就是盡其所能爭取主流社會的認可;對自己族裔文化的批判正是向主流社會發出一個積極信息:我們不是消極被動地、封閉式地、被迫式地融入美國社會,而是美國主流社會拒絕我們的融入。但是作為華人代表的阿五克服了巨大的種族歧視,取得了自己所認為的成功。兒童時期受到同齡學童的歧視,被稱為;中學時受到學校輔導人員對華人的輕視。雖然在美國人的公司找到一份秘書工作,雖然極盡其力,把一份冷凍疫苗工作報告寫得內容豐富、結構合理、獨具創見,依然得不到認可,晉升的機會微乎其微,在男人的世界中女人想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難。想在白人男性的世界中得到認可,更是難上加難;結婚后,想在高檔住宅區租房也是不可能,白人不把房子租給華人?!鞍兹酥髁魃鐣]有把她當成平等的、獨立的個人??嗨稼は胫螅`感突來-把自己的奮斗經歷寫下來?!币驗樗胱屆绹肆私馊A人,了解華人文化,她想給自己,同時也給他人提供如何在成長及尋求獨立的過程中汲取、揀選中美兩文化的合用之處,以及如何努力促進兩種文化之間的相互溝通與了解。正是她的這種不妥協的斗爭精神才使她贏得了美國主流社會的認可,讓那些不曉得中國文化是什么模樣的美國白人加深了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從這一方面而言,黃玉雪是成功的。同時,這本書的成功也改變了她的生活道路,她應美國國務院的邀請到東亞各國旅行,隨后到世界各地旅游,以經營旅行社為業。她對自己的不妥協進行過闡釋:“‘不妥協者’,因為只有不妥協者才能把事物做新的組合,如果妥協的話,每件事都照父母的話去做,這個世界就無法產生新事物。你可以做個不妥協者,對于任何事情都不妥協,不去擾亂社會,因為你做的是不同的事?!讌f意味著做其他人所做的事,不妥協者則與眾不同。但他們都具創造性和保守性,那很好。這全都配合在一塊?!边@種不妥協精神就是一種文化政治學的僭越,或者稱為抵抗的文化政治學。在不失時第4期《華女阿五》:兩種族裔屬性斗爭的文化政治學機地跨過既定界限,對主流的價值、觀念、習慣、規定等進行修改、顛覆。顛覆被傳統稱為正典的、普通的價值體系?!拔幕且粋€充滿意識形態爭執的概念,也是一個典型的政治術語,聲稱‘文化’是一套永恒而普遍的價值體系,與糾纏于暫時世俗利益的紛爭政治相對立,這種做法本身恰恰顯露出強烈的政治動機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秉S玉雪的自傳小說《華女阿五》描述了自己以不妥協精神和族裔外的歧視進行斗爭,以一種力求上進的精神求得主流社會的認可;進行族裔內斗爭以求得獨立,擺脫中國傳統文化的束縛,結合西方文化,以一種超越兩種文化之外的第三空間模式建構獨具本族裔的文化模式,從而實現個人獨立,族裔文化的獨立。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必然離不開社會。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一書中,把人定義為“政治的動物”,因此“作為政治的動物,人就不能離開政治和道德觀點來考慮文藝問題?!蔽幕螌W中的“政治”體現為權力關系,即統治和被統治關系,而種族斗爭就是爭取認可權力和獨立權利的斗爭,以求得文化身份的解構、重構、建構的非中心式建構模式,這些都明顯地打上了文化政治學的身份建構烙印。
二、性別所代表的族裔屬性斗爭中的文化政治學
文化政治學關注的是權力關系,權力關系不僅僅表現為強制的政治形式而且表現為非政治的、無所不在的觸須、無意識渠道等方式滲透到日常生活中,是充滿斗爭和喧囂的政治場所在?!爸挥型ㄟ^對文化問題的有效分析,正視文化的政治功能和含義,并且最終訴諸政治行動,才能實現真正的文化變革,把此岸世界建設成理想樂土。”文化政治學中,性別和政治聯姻,從而出現了性別政治?!芭灾髁x者大都認為,性別的政治性在于它是一種社會歷史文化建構,反映著特定的權力關系。”《華女阿五》中的阿五由于小時候所受到的恪守儒家傳統式的教育,學會了逆來順受。孝順是維系家庭的臍帶,集體大于個人,家庭重于個人等觀念滲入其幼小的心靈當中。父親定下了各種各樣的規矩,要求孩子們無條件嚴格遵守。在接受教育方面,父親重男輕女思想很嚴重,父親拒絕為黃玉雪上大學時支付學費。玉雪并沒有氣餒,內心抗議:“生為女孩非我所愿。作為女孩,我也許不想僅僅為養兒育女而結婚!也許我的權利不止是養兒育女!我既是女性,也是一個人!難道中國人認為女人就沒有感情和思想嗎?”在心理上,玉雪開始有意識地進行反抗,反抗中華族裔屬性對女性這一社會性別所限定的文化期待。她要做一個獨立的個人,為個人幸福去追求,這是美國教師傳授給她的價值觀。但在她幼時,父親就諄諄教導她應為家庭榮譽而犧牲個人幸福。兩種不同的價值觀代表著兩種屬性:中華族性和美國屬性。這兩種屬性在性別之戰中體現出來,也體現出兩種屬性所各自代表的權力角力。父親是第一代華裔的典型代表,其身上依然濃縮著中華族裔屬性,他們內心中那種葉落歸根的心理非常強烈,對故國的眷戀和回憶深深地刻印在內心深處。特別是當他們想極力融入美國社會而遭拒絕,處處存在的種族歧視讓他們不斷地回憶起故國,想躲進故國的回憶之中進行逃避。生活在唐人街之內,父輩感到愜意。有人聆聽他們內心的苦楚,更有親情、更溫暖,可以和朋友分享自己的夢想和希望、坎坷和痛苦。唐人街之外則處處充滿了紛爭、競爭,人與人之間只有金錢關系,毫無親情。生活在唐人街讓他們有種歸屬感。但代表著第二代華裔的黃玉雪則截然不同,種族歧視更堅定了其融入美國社會的決心而非逃避。她積極融入父輩所極力逃避的白人社會。在這個世界里,人人可以享受到唐人街所不曾有的自由和尊重,可以體驗到隱私權受到尊重的幸福。和華人社會相比較,黃玉雪感到白人社會給了她更多的尊嚴和權利、溫情和平等。而父親所代表的“中國封建文化認為女性一般心胸狹窄,目光短淺,智商低下,不適合從事智力活動,屬于無才者,且不可教也。因此,為了她們自己,同時也為了社會公益,她們最好謙卑、緘默,不要拋頭露面?!保?]為挑戰父輩所代表的傳統文化對女性的歧視,她在一次開船典禮上,特意把一瓶香檳酒砸碎在船首,這是一個罕見的情形。因為在父輩所代表的華裔看來,女人觸碰會給新船帶來厄運和不幸。而黃玉雪竟然親手把這艘船送出海,是她個人的殊榮,更是中國女性的殊榮和華裔的殊榮?!按伺e表現了黃玉雪在建立自我、肯定自我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同時也象征著她業已沖出束縛唐人街華人婦女的陳規陋習之藩籬?!保?]黃玉雪以自己自立自強的精神和行為顛覆了父權制對女性的想象性建構,同時也打破了西方對華裔女性的模式化形象?!霸诋敃r的美國流行文化中,東方女性毫無例外地不是居心叵測的狐媚,就是出賣色相的藝妓。甚至在美國華人自己的作品中,比如說在劉裔昌的自傳中,華人女子也被稱作‘尤物’,這是個具有性暗示的詞藻。與這些模式化了的性感華人婦女形象作一比較,黃玉雪筆下的女主人公截然不同。有血有肉的五姑娘才代表著真正的美國華裔女性形象。
作者:唐利平 單位:亳州師范高等??茖W校
1.教學語言邏輯嚴謹
政治理論課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首先要做到嚴謹準確。這就要求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一定要符合語言的邏輯規律和邏輯結構,把具有內在層次性和條理性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師在授課時,無論是闡述講解還是分析論證,每句話都要進行推敲,每個概念和原理都要做到嚴謹準確,先講什么,后講什么,主講什么,次講什么都需要環環入扣子,井然有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式地進行教學。同時,應該明確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教師的教學語言要符合客觀規律,符合思維規律,進而準確地使用概念,恰當地進行判斷,嚴密地進行推理,把教學內容的內在邏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才能提高學生理論思維的邏輯水平。
2.教學語言流暢明晰
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有許多理論熱點、疑難點等問題需要教師啟發學生進行思考,應在理論思考中廓清迷霧,明辨是非,進而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明晰流暢且富有節奏變化的語言,能夠有效激活學生思維的興奮點。如果教師語速過快,就不能留給學生思考時間,就容易造成聽課疲勞,難以實現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的目的;如果教師語速低緩,沒有抑揚頓挫的高低起伏,則容易削減學生的聽課興趣,昏昏欲睡。這就要求教師課前依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設計教學語言,課上根據學生的情緒反應調整節奏,運用簡潔明快的語言,恰如其分地傳情達意,力求創造聲情并茂、悅耳感人的語言情境。
3.教學語言生動形象
傳統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往往把課堂作為理論灌輸的陣地,把學生作為說教的對象,語調常??贪鍐我唬虒W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政治理論教學內容抽象枯燥,學生不想聽、不愿聽的情緒一經產生,就會與教師形成隔膜,師生關系變得冷漠。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用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抽象的知識表達出來,把社會時事熱點問題引入課堂,用事實說話、用典型說話、用學生熟悉的語言說話,營造平等、自由、開放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讓學生想聽、愿聽、樂聽,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4.教學語言飽含激情
在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理論講授常常占據了課堂教學中大部分的時間,要讓理論感染學生,就先要用理論感染教師自己。正如馬克思曾說的,“在形式上,敘述方法必須與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后,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課堂語言的表達應該富有邏輯和激情,而不是蒼白無力、平鋪直敘,應保持一種高昂的激情狀態,以點燃學生的心靈之火,實現師生間思想的深度交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結語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思想政治課教學;有效整合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教育將會極大地促進教育的發展,將會帶來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模式、教育過程的深刻變革”。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在探索政治學科素質教育的實踐中,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已由開始時在優質課、示范課上的“表演”,逐漸向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邁進。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有利于促進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因此,我們應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到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課教學整合的研究中,努力提升自身信息技術素養,講究科學與實效,使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及利用信息技術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
一、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課教學整合的重要性
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整合,突破了時間和空間、微觀和宏觀、歷史與現實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課教學容量和效果,對思想政治課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的興奮劑,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巨大內驅力。正如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所說:“一切有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苯虒W實踐證明,學生一旦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就會表現出巨大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中學思想政治課系統地講解經濟學、哲學和政治學理論常識,是一門科學性、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往往容易上成抽象的理論課或是大道理堆砌的說教課,顯得枯燥空洞,學生興趣不大,積極性難以調動。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生動、形象、感染力強,利用它設計出仿真直觀情境,能把思想政治課課本中抽象的理論和原理用直觀的視、音頻的形式表現出來,為學生創造學習知識的實際情境,通過聲、形、色、畫刺激學生的感官,誘發他們的好奇心,從而充分調動起學生全面參與學習的熱情。
(二)有利于化解教學難點
從思想政治課的特點來看,基本概念、原理和觀點較多,內容抽象,理論性強。在教學中,教師如果囿于理論的演繹,將會出現“教師頭頭是道,學生頭頭霧水”的現象。而利用多媒體處理信息方便快捷,教師精心選擇好、設計好流程,合理解釋和演示,通過其聲、畫、形把思想政治課中的概念、原理等抽象的東西變成具體的、形象的東西,使學生易于理解,便于記憶,同時能牢牢掌握,在教學中也就容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把教師從繁重的備課、講課中解放出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在介紹“運動與靜止的關系”時,我制作了這樣一個課件:畫面一是高速行駛的列車,車上有乘客,車外有樹木;畫面二是列車在一個運動著的透明球體中運動。通過這兩個動畫,學生就很容易弄清楚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關系。
(三)有利于活化教學內容
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理論性較強,與中學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認知特點存在著較大的距離。鑒于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輔之以鮮活、生動、真實、直觀的多媒體技術,將聲音、圖像、動畫、文字等融為一體,利用其直觀、形象的作用,將教學內容化靜為動、化遠為近,超越時空界限,模擬再現我們所需要情景,使抽象概念具體化,深奧原理形象化。
(四)有利于促進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
網絡技術還可以實現遠距離師生互動,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跨時空的交流與合作,使45分鐘的課堂教學從時間與空間上得以延伸。信息技術使師生主動與被動的關系變為平等、和諧的關系。這種轉變從而使思想政治課實現了對人的素質的培養,而不再是圍繞知識傳授轉圈子。
二、信息技術運用于思想政治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運用目的不明確
運用多媒體目的在于優化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率。然而,一些政治教師對此并不十分明確,很多時候只是為運用而運用。如果是運用多媒體投影課本上已有的文字、圖表,就僅僅局限于對教材材料的機械翻版和簡單重復,或是用多媒體代替板書。這些,都是對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錯誤理解和運用。
(二)課件設計喧賓奪主
在課堂教學中,每次使用多媒體課件要解決什么問題,必須十分明確。可是我們許多政治教師設計的多媒體課件,既有精彩紛呈的畫面,又有悅耳動聽的音樂和解說,結果片面追求視聽效果,沒有注重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際效果,甚至忽視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真正目的——強化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政治思想理論,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在課堂教學中,這種喧賓奪主的課件,不僅達不到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目的,反而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沖淡了教學主題。
(三)課堂容量過大
多媒體具有強大的直觀顯示功能,可以使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呈現大量的教學內容。但當這些內容超過了一定的“度”時,多媒體輔助教學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課堂內容過于飽滿!往往是教師連續不斷地向學生展示搜集到的事例和材料,卻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活動時間,并且忽視了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四)課件內容的選擇不夠恰當
有些政治教師在制作和使用多媒體課件時,喜歡選擇一些動畫、漫畫圖片,或隨意性地選擇一些比較陳舊的材料進行教學,忽視了新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忽視了思想政治課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和真實性、時效性較強的特點,結果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導致教學效果不明顯。信息技術運用于思想政治課教學存在的上述問題,制約了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和“三維”目標的實現。
三、推進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課教學有效整合策略
(一)要轉變教學觀念
信息技術只有真正同學校的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目標、教師的教學過程以及學生的學習過程緊密聯系在一起時,它才會發揮出巨大的教育價值。教師掌握信息技術的高低,并不意味著他就能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成功整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對教學過程重新設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由傳統的“教師學生”單向模式轉變為“教學、媒體、學生”三維互動模式)和教學組織形式,使得以講授為主的傳統的班級教學發展為班級教學、小組教學(小組媒體教學法、微型教學法)、網絡教學(交互式網絡教學法、遠程教育)并舉的局面。這些變化都要求教師必須首先轉變教學觀念,研究新型教學模式,將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尤其是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教育價值,推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
(二)要明確整合的原則
先進的教學技術不等于先進的教學方法,先進的教學技術也并不一定能產生好的教學效果。當前思想政治學科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整合有許多理論問題有待研究,如:信息技術如何與課堂教學整合;多媒體技術下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多媒體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的結合;適合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多媒體軟件的類型;多媒體軟件的評價標準;多媒體教學對教師隊伍建設的影響等等。弄清這些理論問題可以使教學行為更加自覺、更加主動、更有實效,信息技術的發展才不會陷入盲目之中。
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應當遵循以下原則:(1)目的性原則。(2)最優化原則。(3)服務性原則。(4)啟發性原則。通過情境設置,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洞察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5)適度性原則。
(三)要切合學生實際
在網絡課件使用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提出明確教學要求,布置學習任務,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加強指導,不能把網絡課上成“牧羊課”、“網絡瀏覽課”,對學生放任自流,浪費時間。
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的關系應當是一種有機整合的互補關系,要注意避免將多媒體設備當作“現代化的黑板”、“知識的灌輸者”來使用。因此,新形勢下教師在努力提高自身使用網絡、多媒體技術的水平和課件制作水平的同時,還應積極學習和研究教學理論、教材、教學方法。唯有此,才能真正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媒介,構筑思想政治新課堂,完成培養適應時代要求新型人才的育人任務。
參考文獻
[1]走進高中新課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