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2 09:05:29
序論:在您撰寫地理學科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科學教學內容不夠完善。就目前我國高中地理教學教育整體來看,盡管我國高中地理教育范圍內容得到了相應的擴大,但就某些方面來說,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師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不僅是為學生進行傳道授業解惑。同時,在地理學習中老師還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但相較于其他主要科目(語文、數學、英語等)來說,學校還未認識到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性,地理教學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嚴重影響著其教學質量。其次,教學內容相對落后也是影響高中地理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隨著現代化教育理念的不斷改變,國際上地理教學內容及教育思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縱觀我國高中地理教育,其教學內容相較于其他國家,明顯處于劣勢地位。對國際教育形式的不了解,導致我國高中地理教育模式相對落后,其教育內容也較為單一,沒有緊跟國際教育發展潮流。最后,課堂教學模式單一。在我國高中教育中,教育模式多為集體式授課,在教學中,主要由老師單方面進行知識的灌輸,老師成為課堂的主體。在進行地理課堂教學時,往往忽略了學生需要學什么,僅注重知識理論的灌輸。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對學習僅抱著應付考試的態度。加之,學生理解能力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學生學習成績的差距,導致一些學生出現自卑心理。影響其地理教學質量。制約著我國高中教育的發展。
二、新時期高中地理學科教學方法及改革創新分析
(一)改革創新科學教育方法,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我國教育主要分為文科類和理科類。地理教育按其教學內容被劃分為文科。在傳統的教學中,文科類教學大多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教學,使地理內容僵硬化、教條化。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對地理教學產生厭惡,缺乏學習興趣。降低地理課堂教學質量。因此,老師應積極改善地理教學方法。如舉行一些地理學習實踐活動,使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隨時了解學生學習所需,有針對的進行教學,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
(二)充分挖掘地理學科優勢,結合現代先進教學方式,開發課程資源。地理學科是一門充滿時空廣遠性的學科,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自身所處環境不斷進行研究。充分發揮地理學科作用。高中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具有極強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學中,老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在地理教學中多穿插一些奇異事物或者奇異現象,引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從而激發學生進行學習。
(三)充分了解學生學習所需,有針對性的制定教學內容。情境教學法是當今教學的主流。在地理教學中,老師應隨時了解學生學習所需。針對學生學習需求制定相應的學習情境,在地理情境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在根據學生問題進行解答分析。從而提高地理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真正目的。
(四)充分結合當前先進信息技術,擴大教學內容,改革創新教學模式。當今時代,信息技術發達。在各行各業中信息技術都得到了良好的應用。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老師應充分利用信息教學媒體進行教學,使教學內容更為生動。從而引起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注意。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結語
在當下教學模塊中,進行知識的分割及其組合是必要的。比如在自然環境地理教學中,可以進行天氣氣候、大氣運動與受熱、水循環、洋流等進行串聯的教學,進行大標題的分解教學,進行不同教學模塊的劃分,進行復習教學的良好組織,進行變式教學的處理。通過對這些不同教學內容的分析,進行自然界客觀規律的探討,進行其內部內涵的展現,進行一般模式的構建,保證學生對于相關內容的深入理解,進行課表的認真解讀。這就需要教師做好積極的引導作用,進行教學重點、難點等剖析,讓學生的日常學習圍繞著課標的核心目標走,保證高效課堂教學的營造。
二、有效教學模塊的細節把握
(一)試題自我檢測與提升
在現階段有效教學模塊中,突破常規的教學方法應用是必要的,這就需要進行梳理模塊及其訓練模塊的協調,進行導與練的結合。保證對課表及其考綱的結合,進行優秀的試題的篩選,保證學生的積極學習及其練習,使其在日常的試題練習中,找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再通過復習及其教學引導,進行知識點不足的分析。一般來說,有效教學教學模塊需要進行試題實踐的開展。這些地理試題一般都是多年累積的好題目,比如歷年的高考題、模擬試卷等。在訓練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不斷訓練,進行自身地理知識薄弱點的發現,了解自身的知識能力的缺乏,從而進行求知欲及其好勝心的營造。在當下試題整合模塊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進行試題的整合,保證其試題的清晰化、直觀化,保證那些直觀形象、逼真文字的呈現,保證學生的欣然接受,進行學生的注意力的吸引,進行學生的求知欲的探討,保證良好教學效果的提升。通過對時代性強的試題的選擇,更有利于提升地理教學的效率。比如在人文地理教學模塊中,進行實時材料的更新是必要的。比如針對最近一次的人口普查資料進行更新。隨著我國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一系列的人口大城市不斷發展,這也需要教師進行及時更新。在試題教學模塊中,要針對那些怪題展開辯證的分析。經過多年的教學積累,教師肯定手頭有很多比較難懂、奇異的題目,通過對這些題目的選取,一定程度能提升學生的注意力,進行教學資源的互動,教師在該模塊中,要做好相關的演練及其檢查工作。
(二)綜合有效性方案
在高中地理教學拔高階段,教師要注重對于基礎地理知識的回顧。特別是一般性的知識點,學生都是比較容易忘記的。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地理知識的有效復習,進行不同知識點脈絡關系的探討。在每章節復習過程中,讓學生先自己復習一遍,而后搜集學生復習過程中的問題,再進行補充。或者教師進行整體教材知識大綱的學習,以此構建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了解脈絡。學習的過程是比較復雜的。教學也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經驗的總結,其需要教師做好相關的引導工作,進行合作教學及其自主教學模塊的協調。在教學模塊中,進行少量習題的布置是必要的,這是學生地理知識鞏固的需要。在課堂教學模塊中,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必要的,從而防止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出現。比如在上下課習題聯系中,教師可以針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題的精選,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培養思維的嚴密性。然后,再選一至兩道綜合題,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并都會學生用規范科學的地理術語進行表達。這一環節一般約需10分鐘。通過對備選方框的提供,更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反饋交流,這就需要進行教師的教學手段的更新,進行自身教學魅力的提升,積極做好與學生的互動及其交流。每一個學生內心都有一把尺子,能夠衡量出任課教師的知識深度及其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為了保證教學的最大有效性,與學生形成良好的朋友關系是必要的。然后,我把學生反饋上來的結果進行分析研究,把學生集中反映出來的問題,進行再備課,進行查漏補缺,彌補平時教學中的不足,保證地理有效教學模式建構的實踐和探索,模式操作始終以新課標和考綱為統領,圍繞其展開學習、知識構建和拓展,并注重師生互動。
三、結語
1.補充與拓展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
微課程作為地理課堂補充與拓展的重要途徑,不僅能補充與拓展教材知識,更是地理教學方式的拓展。地理教師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學校的教學環境和教學安排,開發校本微課程,為學生提供嶄新的學習天地,將校園文化、家鄉風土人情、生活中的地理、身邊的案例融入校本課程,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加深了學生對家鄉文化的理解,激發了學生對生活和家鄉的熱愛,并引導學生加強對生活的關注,感受地理就在身邊,領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2.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培養自學能力。
微課程是針對某一具體的重點、難點或疑點問題展開的微型地理教學視頻,時間一般在10分鐘以內,由于其時間短,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瑣碎時間觀看微視頻,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微課程學習,如等車、乘車、課間、吃飯等,以促進自主學習。地理教師制作的微課程可用于學生課前預習,教師根據教學進度提前將制作好的微課程上傳到班群或網絡平臺,學生獲取微課程后有針對地觀看微課程視頻,自主學習新課程內容,對于難點或疑點知識可進行反復觀看,經過微課程的學習,學生逐漸學會如何預習,培養自學能力。同樣的,微課程視頻也可用于課后解惑與復習,地理教師將重難點知識的講解做成微課程,學生可按需要自主選擇微課程內容,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理解程度控制微課程的播放進度,進行知識的梳理與消化,經過一系列自主學習過程,學生對所掌握的知識印象深刻,并在這一過程中將新知識內化、建構形成知識體系,完善自身知識,提高自學能力。
3.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微課程”以“微”概念的形式吸引著地理教師、學生的關注,以短小精悍的“微”特點成為一種新型有效的教學模式。微課程作為一種創新教學模式,通過圖像、聲音、短片、文字和色彩的完美結合,以視頻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為學生提供直觀、清晰的圖像,生動、簡潔的文字,舒緩、優美的背景音樂,為學生營造舒適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體驗,使教學過程更加形象化、趣味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微課程地理教學活動時間短,符合中小學生認知特點和視覺駐留規律,為學習者提供合適的學習要求。微課程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地理教學成效。
4.促進地理教師專業成長。
近年來,在教育部組織下,微課程被推廣到全國各地中小學課堂,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參與微課程相關培訓并切身投入到微課程研究中。從最初對微課程一知半解的認識,到制作微課程并運用到實際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培訓、學習、思考與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特別是在微課程的制作過程中,教學主題、教學內容、教學策略的選取與設計,圖片、文字、聲音、畫面的呈現方式都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為了制作有效而精美的微課程必須不斷學習現代信息技術,通過教學實踐不斷反思、修繕微課程,點燃了教師的創造熱情,提高了教師的研發能力與教學水平。微課程不僅能促進地理教師自身專業成長,通過教研活動或網絡平臺進行微課程交流與學習過程更能促進廣大一線地理教師共同成長。
二、地理教學中微課程的制作步驟
要制作好地理微課程,地理教師不僅要熟悉教學內容,了解學生身心發展與認知特點,還要掌握現代信息技術,適應信息化教學趨勢。地理微課程制作的基本步驟一般為“選題設計—教學設計—制作微課程—反思與修改”。
1.選題設計。
微課程的主題廣泛、題材微觀,經地理教師處理后,學生能自主探究完成的小主題內容都可以成為微課程主題。微課程主題的選擇是制作地理微課程的首要步驟也是重要環節,選題的好壞關乎微課程的質量與效果。因此,在制作地理微課程之前要慎重選擇主題,分析相關知識點,根據實際情況對知識點進行科學的處理或調整,使其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成為輔助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目前,許多地理教師在進行微課程選題時,容易出現選題偏大的問題,短時間內無法將知識點講清、講透,難以達到微課程地理教學預定目標。微課程是為學生服務的,選題要以學生為出發點,根據學生學情和學科特點選擇重點、難點或學生易錯點,可以是知識講解、教材解讀、方法傳授等,同時要充分把握“微”特點,即內容精、時間短,確保能在10分鐘內將知識講清、講透。
2.教學設計。
(1)準備教學素材。
明確地理教學主題后,教師可通過網絡、文獻檢索等方式收集與該主題相關的素材。地理微課程素材來源廣泛,可從央視網站、國家測繪局網站、中國氣象視頻網站等下載有用的圖片、視頻、音頻資源,其中央視網站的資源相較于其他網站更為清晰、齊全,特別是央視網站中擁有大量的區域地理資源,對于學生區域地理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2)教學內容分析。
確定地理教學中的微課程主題后,根據微課程所要呈現的內容,分析教學內容及其地位、教育功能,依據地理課程標準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的調整與處理。
(3)學情分析。
分析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與學習能力、學習該內容的認知起點、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和學習障礙等。
(4)教學設計思想。
地理教師從自身實際出發,結合學校實際和教學條件,聯系微課程教學內容,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擬采取的教學理念、教學原則與教學方法。
(5)教學目標。
微課程地理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確定地理教學目標,使地理教師明確要教什么,讓學生知道要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
(6)教學重點和難點。
地理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微課程所要呈現的核心內容,明確地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知識而制作的微課程才能做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7)教學過程。
地理教學過程是教學設計中的關鍵環節,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創設教學情境、運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和環節、教學內容符合邏輯性與科學性、教學目標明確等。
3.制作微課程。
完成地理教學設計后,通過制作PPT完成微課件,再運用錄屏軟件將地理教學過程錄制成微課程。在錄制微課程時,地理教師只需要將制作好的微課件在電腦上進行演示,同時配上對知識點的講解說明,教師一邊演示一邊講解,軟件則全程記錄教師在電腦屏幕上的操作和講解。錄制的過程簡單,操作方便,教師只要在錄制過程中控制好課件演示的速度,調節好講解語速,保持周圍環境安靜,以免外來噪音影響視頻效果。
4.微課程的反思與修改。
微課程的制作過程離不開反思,反思作為地理教師的高級思維形式,應貫穿于地理教學活動的始終,從選題設計到微課程的制作再到微課程教學實踐的反思,地理教師不斷回顧這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將微課程中的不足之處進行修改、完善,以提高微課程作品的質量,同時在反思過程中能發現閃光點,積累經驗,為以后微課程制作奠定基礎。
三、結語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的首要任務是熟練掌握地理教材,尤其要對教材中的圖表、案例等進行梳理,使知識理性化。同時,教師還要能夠根據課程標準總體把握教材,知道所講的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以及與舊有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真正融會貫通,為教學做好準備。如果廣大地理教師能夠做到這一點,那么其教學則會游刃有余。
二、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在學習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為此,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轉變舊有的教學觀念,變課堂主宰者為指導者,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對于某些對照地圖指認地形、交通線等內容,教師可放手讓學生獨自完成,或者結合某些地理知識讓學生自己動手繪制地圖、制作地理模型等,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此外,為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圍繞某一地理問題展開討論,通過相互交流,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教授“冷鋒和暖鋒”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就冷鋒與暖鋒對天氣的影響展開討論,如此一來,不僅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提升了課堂效果,可謂一舉兩得。
三、注重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提問
作為一個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對教學效率的提升起著關鍵的促進作用。高中地理教學同樣缺少不了有效的課堂提問。好的課堂提問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誘發學生思考,提升學習效率。例如,在教授有關“海水運動”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在北印度洋,冬季和夏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如果學生無法解答,教師可提醒學生結合南亞季風來考慮,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提升課堂效率。此外,如果問題難度過大,學生就會無從入手,因此課堂提問必須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例如,在講解有關“地球”方面的知識時,教師如果直接提問地球的普通性,學生往往答不出來或回答不完整。這時,教師完全可以適當降低問題難度,把問題分解,通過提問行星公轉方向、軌道形狀、軌道傾角等來引導學生得出地球的普通性。實踐表明,這種“分解式”的課堂提問,打開了學生思想的閘門,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為教學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助力。
四、課堂中融入生活實際
眾多教學實踐表明,如果教師能夠將地理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既可以增強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可以充分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實現有效教學。比如,在教學“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時,我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是否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如果有,又該如何做。如此一來,就將枯燥的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學生參與熱情高漲,紛紛列舉出了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情況,甚至有學生在課下把相關問題寫成文章提交給了相關部門。可見,將地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既可以拓寬地理內容,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習效率。
五、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營造民主和諧的地理課堂教學氛圍的基礎條件。眾多實踐表明,師生之間的積極互動,可以增進彼此之間的情感,實現心靈的碰撞,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放下身段,與學生做朋友,通過親切的交談及時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給予及時的鼓勵與肯定,幫助學生樹立學好地理的自信心,這對于提升地理課堂教學效率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此外,教師還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鼓勵每個學生勇敢地發表自己的觀點。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即使學生的觀點存在一些錯誤之處,教師也不能對學生進行直接否定,而要采取科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發現錯誤、改正錯誤,使學生對相關知識理解得更加深入。比如,在講授“全球氣候變暖給地球帶來的負面影響”這部分內容時,有的學生認為冰川融化并不一定會造成海平面上升,也有的學生認為對于全球氣候變暖應該辯證地去看……對于學生的各種想法,教師都要給予客觀評價和正確引導,使學生真正掌握相關的地理知識。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更加信任和喜愛教師,并由喜歡這位教師升華為喜歡其所教的學科。久而久之,教學效率必將得到有效提升。
六、總結
課堂教學模式指的就是教師們在課堂上針對學生們的實際情況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即圣人孔子所說的“因材施教”。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需要在不同的課堂上,以及在對待不同的學生時采取不同的課堂教學模式。
在《教學模式》一書中,喬伊斯和韋爾認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作業、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范式或計劃。”但是從某方面來說教學模式并不是一種計劃。因為將模式引入到教學理論中,只是希望能夠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者教學理論下建立起各種類型的教學活動的基本框架或者結構。教學模式具有以下特點:(1)指向性;(2)操作性;(3)完整性;(4)穩定性;(5)靈活性。
二、教學模式的構建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需要明確教學目標
任何一種教學模式的設計都是有著一定的目標性,即是需要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模式設計。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明確教學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教學模式起到更好的作用。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二節《非洲》,其教學目標主要可以分為三部分:(1)知識與技能,學生需要掌握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候特征、主要河流、主要資源;(2)過程與方法,練習看各種氣候圖,訓練讀圖分析能力,學會通過對比法了解尼羅河和剛果河的水文特征;(3)情感,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樹立起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與可持續發展意識。教師必須在明確這些教學目標的前提下,設計相應的教學模式,或者是套用合適的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教學模式才能夠起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作用,教師們也才能夠順利的完成教學目標。
(二)需要注意對各種先進技術的應用
如今教學在很多時候已經不再是“一支粉筆+一本教材”,現在已經有了很多先進的技術可以應用到教學中,例如多媒體。雖然這些先進的教學技術可以變抽象為具體,將靜態變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把宏大場景作縮微處理,轉瞬變為定格,化枯燥為生動。但是如過不注意,則極有可能形成喧賓奪主的效果,不僅僅是無法提高教學效果,還會形成反作用。因此在進行教學模式的構建的時候,需要考慮好如何應用這些先進的技術。
(三)需要注意靈活性,讓學生能夠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如今,課堂教學活動并不是教師單方面的“教”,而還包括了學生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學”。因此在構建相應的課堂教學模式時,需要注意教學模式的靈活性,讓學生能夠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從而主動的去“學”。為此,教學模式需要考慮到提升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與思維。例如可以設置相應的問題情景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例如在教學《中國的水資源》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幾個問題:我國的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表現在什么方面呢?水資源時間上分布不均,是否就可以說,在同一時間段內,就一定分布均勻,沒有矛盾了呢?應該如何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的現象呢?究竟應該是北方的“土老哥”南下去“打工”還是南方的“水兄弟”北上去支援呢?為什么?如今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十分嚴重,這種現象又該如何解決呢?讓學生們通過思考,給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再根據學生們的回答情況進行補充。這樣做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與分析,獲取了答案,教師的補充使得他們的答案更加的準確合理,他們就會獲得相應的喜悅感和成功感,同時還能不斷的提升對問題的應變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便于增強創新思維的敏捷性。
(四)需要考慮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得到協調發展
有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教學的過程并不僅僅是一種認知的過程,更重要的還是一種情感的投入和交流的過程平等?!闭驗槿绱?,在構建教學模式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的情感因素進行考慮,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構建出的教學模式能夠促進學生在“知識、情感、意念、行為”等多方面的協調發展。教師必須要明白,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要加強對課本知識以及其他技能的傳授與培養,還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加強與學生進行情感上的交流。任何一個人都希望在學習與生活中能夠得到他人的尊重與肯定,能夠與他人建立起平等的關系,處于叛逆期的初中生尤其如此。為此,在構建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從教材中挖掘出能夠培養和感染學生情感的部分內容,并進行一定的加強與潤色,讓學生能夠加大在學習上的情感投入,使學生們能夠獲得學習的積極情感,例如那綿延萬里的萬里長城、舉世聞名的黃河壺口、有雪域之稱的青藏高原、千姿百態的雅丹地貌等等,都能使學生產生崇敬、贊美喜悅的情感,從而激發學生對地理內容的以及我國的地理環境產生情趣和熱愛。
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只有喜愛地理教師,才會進而對地理學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自身素養的提高,要樹立良好的形象,以此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贏得學生的喜愛。一方面要外塑形象。地理教師要注重自身的言行舉止、儀表儀容,向學生展現平和、親近而可愛的教師形象。另一方面要內提修養。地理教師要具備淵博的知識、廣博的視野,要有一顆愛心,向學生展現一個富有愛心而又淵博的教師形象。只有這樣地理教師才能贏得學生發自內心的喜愛、尊重與敬佩,學生自然也會將這種積極的情感轉移到地理學科的學習上來。
二、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學習主體地位
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建立在學生主體參與的基礎之上。以往的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教師講什么學生記什么,教師問什么學生答什么,學生所接受到的永遠是現成的沒有懸念的知識。沒有學生的主體參與與積極思考,如何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為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確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展開積極的探究,在探究中考察地理事物與現象,把握本質,發現規律,揭示聯系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達到對地理事物本質屬性的規律性認知,才能有效培養地理思維能力。教師要改變知識的單向傳遞,以問題來誘發學生的探究動機,讓學生以主人翁身份參與到探究中來,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展開互動探究,在探究中確立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積極性,使其真正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在探究中達到對地理事物與現象的本質認知,認清其內在關聯性,培養地理思維能力。教師要在無疑處質疑、在重難點處質疑,引導學生獲取更多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從中進行概括與總結,在探究中解決問題。同時,在學生展開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要讓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學生提問的過程正是學生積極思維的過程,可以將學生的思考與思維全過程暴露出來,教師鼓勵學生提問更利于將學生的探究活動引向深處,更加利于學生問題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加強課堂理論教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理論知識源于對實際生活以及實際現象的理解及概括,發展后的理論知識又要還原于生活,更好地為我們的生活服務,并且從實踐中來不斷提升理論知識的科學性以及適應性。為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以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來展開教學活動,不斷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無論什么樣的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單純讓學生死記硬背,那么即使學生背誦得再怎么流利和牢固,也不會在實際中靈活運用,更不會結合地理知識來分析和理解現實生活中的某些現象,無法利用這些知識來提升自己思考問題的能力,也就無法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來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靈活、全面地掌握地理知識,從而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述《中國自然環境》這一章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談談自己對我們國家環境現狀的一些看法,并且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來說一說應該如何向好的方面進一步發展,如何有效改善不好的地方。這樣,學生便會積極收集環境語言,思考并分析其中的優勢和缺點。然后,教師再從我國的地形、氣候等方面做出全面的分析,來幫助學生進一步思考和分析。這種方式不但運用實際來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積極進行思考,不斷訓練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大量實踐證明,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的效果和質量,而且還能夠高效率地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結語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在進行灌輸式教學時,學生在被動情況下往往采用模仿的思考方式,按照教師的思路來對問題進行分析,這就使他們在分析問題時不能靈活運用思維,阻礙了創新思維的發展。在新課改的進程中,教師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地理知識儲備量,還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備創新性思維,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能擺脫思維定式的影響,從多個角度來分析問題,提高他們運用知識的綜合能力。在進行問題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提高思維的活躍性。隨著新課改的進行,學生在課堂上處于學習主體的地位,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注重地圖在課堂教學中起到的作用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地圖,這些地圖中包含著豐富的地理信息。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地圖在地理課堂上的作用,讓學生提高讀圖的能力,通過認真閱讀地圖,從中挖掘更多的地理信息,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成就感,促使學生更積極地對地理知識進行探究。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擺脫讓學生進行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通過地圖的直觀作用來讓他們對地理知識進行理解,把地理理論知識和地圖緊密結合起來,在閱讀地圖時能有效提取有用的信息。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通過認真分析地圖,能讓學生建立對地域的初步認識。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地圖這一直觀教具,并教給學生閱讀地圖的科學方法,使他們提高地理綜合能力。四、創設生動的教學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運用豐富生動的教學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發揮學習主體的作用,對地理知識進行探究,通過自主學習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1)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介紹地理知識。生動、形象的語言能激發學生的情緒,使他們對地理知識產生想探究的欲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用飽滿的精神狀態和生動的教學語言來感染學生,使他們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快速地進入到對地理知識的探究中。
(2)運用豐富的教學輔助工具,提高教學的直觀性。構建開放性的地理課程,是新課標的明確要求。地理教學多是圖表教學,要實現圖表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充分運用圖片、地球儀、多媒體等資源,創建一個開放性的課堂環境。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提升,進而提升學習效率。
(3)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讓課堂學習動起來。采用游戲教學、模仿教學等方式,將學生從靜態轉移到動態,如讓學生繪制中國省份圖,制作圖表等。當然,新課標下的教學方式眾多,如問題教學法、分層教學法、小組教學法等,無論何種教學方式,都在于實現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性,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實現課堂教學目標,進而提升學生的能力與素質。
三、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