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1 16:56:34
序論:在您撰寫金融監管新格局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金融業面臨的主要金融風險分析
金融是國家經濟的命脈與核心,在資源配置中起著主導作用。準確把握金融業所面臨的風險,進一步強化金融管理,不斷創新金融服務,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對確保金融穩定與安全意義重大。
1.金融布局與發展單一擴大銀行風險。盡管近年來,我國推出了一系列鼓勵中小金融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中小金融機構得到快速發展,但由于我國資本市場、中小金融機構發展滯后,國有銀行在資金配置上的絕對支配地位沒有改變。廣大百姓缺乏多樣化的投資渠道,同時,隨著衣食住行教醫保成本的不斷攀升,老百姓只有選擇將錢放在銀行里。另一方面,企業的發展對外部資金的依賴度很高,在直接融資得不到有效支持的情況下,不得不主要依賴銀行貸款。這種結構的失衡與融資形式的單一化發展,加大了銀行風險。
2.地下金融規模龐大危及金融安全。隨著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老百姓手中的資金越來越多,一些人紛紛采用各種手段來吸收老百姓手中的資金,用于發展地下金融服務。多年來,中小企業從正規金融渠道籌集發展資金十分困難的情況,往往被迫尋求非正規金融渠道。地下金融服務由于不具合法性,缺乏有效監管,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很難得到保障,這種龐大的非正規金融規模已經成為影響正規金融機構的發展,甚至會危及金融安全。
3.利率風險影響日益顯現。由于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緩慢,管制仍然比較嚴格,商業銀行不能自主調整利率,面臨著較大的系統性利率風險。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利率波動會不斷加劇,而金融機構管理利率風險的能力不足,也會面臨較大的風險。利率風險利率的變動會對金融產品的持有者或投資者造成收益或價值的波動,這就產生了利率風險。由于銀行的資產和負債主要都是以金融產品的形式存在,所以受利率變動影響較大。
4.信用風險時刻存在。信用風險由來以久,信用風險的管理是銀行風險管理的首要目標。由于政策、業務擴展等的推動,導致銀行領域積累大量不良貸款,往往會自然抬高銀行信用風險等級,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扼制,就會提高銀行的經營風險,使銀行面臨經營困難的境地。因此,信用風險時刻存在,是金融業要時刻認真關注的問題,要采取切實可行的對策措施,強化對信用風險的防范與控制。
5.金融機構操作風險。操作風險是在銀行的日常業務操作運行過程中產生的風險,主要表現為人員素質風險、操作規程不規范、合規性差等方面。比如:銀行對個人住房貸款把關不嚴,就有可能導致假按揭現象的發展,增加銀行的風險;對抵押品的審核把關不嚴,有可能使銀行蒙受損失等。因此,金融機構必須要強化對操作風險的防范,重點是加大對銀行從業人員教育管理入手,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和業務水平,有效降低金融風險。通過規范有序的常態性業務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優化知識結構,提高勝任新形勢下金融發展的本領。同時,要強化對從業人員的監管和自律,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防范金融犯罪。
二、金融管理與服務創新對策探討
金融業面臨諸多風險和挑戰,有效應對這些風險和挑戰,除了要強化金融業內部管理與控制外,還要積極開拓視野,不斷創新金融管理與服務的方式方法,以創新來防范和化解風險,以創新來推動金融業可持續發展。
1.創新服務理念與服務方式。金融機構面臨市場多元化,客戶需求多層次化,金融市場的競爭更趨激烈,在這種形勢下,要堅決樹立和貫徹“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牢固樹立起“面向市場,了解市場,服務市場,開拓市場”的經營策略,將“以客戶為本”落到實處。要通過創改變金融行業、金融機構的服務能力,來向客戶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進而獲得企業的收益。客戶是金融機構發展壯大的基礎,金融機構要實現盈利,就離不開客戶。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只有不斷進行金融創新,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對金融服務的需要。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風險;銀行業監管
隨著利率匯率的加速市場化以及資金脫媒、技術脫媒的持續深化,銀行作為社會融資中介、支付中介和財富管理中介的職能受到抑制??梢灶A見,未來的幾年,金融格局的這一趨勢性變化將會更加明朗,銀行業風險的關聯性、復雜性、隱蔽性和危害性越來越大,需要我們加強預判,積極應對。
一、利率市場化條件下的中國金融格局
(一)社會金融活動中,非金融企業的類金融業務快速增長,金融機構的業務總量受到擠壓。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是我國對金融業實行嚴格準入限制以及社會金融需求的重大變化所催生。一方面,大量民間資金無法突破規制性機構準入壁壘,轉而以典當行、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網絡信貸、民間借貸等模式突破市場壁壘,開展信貸業務。還有一些主流第三方支付平臺、物流企業,直接以預墊貨款的方式逐漸向信貸領域滲透。據中金公司估算,2012年,包括民間借貸、小額貸款公司貸款、典當行貸款以及其他未納入央行社會融資規模統計口徑的借道銀行業金融機構融資達8.07萬億元,比上年增加0.97萬億元,增幅13.66%。另一方面,私募股權投資、創業投資、第三方理財機構、第三方支付企業蓬勃發展,與銀行業在融資、理財、支付方面形成全面競爭。據統計,全國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連續5年增幅保持100%,2012全年達到3.82萬億元,接近銀行支付結算規模的10%。
(二)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總量中,證券類機構快速增長,銀行業金融機構受到擠壓。融資模式上,直接融資快速增長,銀行間接融資受到擠壓。隨著證券監管部門對證券類機構資產管理創新的推動,去年11月末全國證券類機構資產管理規模增速達到46.59%,高出銀行業金融機構理財產品增速21.56個百分點。直接融資中,去年前11個月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和企業債3.07萬億元,相當于同期新增本外幣貸款的32.40%,同比增速高出貸款16.15個百分點。
(三)銀行業金融機構發展中,理財業務、表外業務、電子銀行等新興業務發展迅猛,對傳統存貸款業務、柜面業務替代效應明顯。一是表外理財產品以其相對于存款更高的預期收益率,加速對存款的替代。深圳銀行業去年前11個月表外理財產品凈募集金額相當于同期新增存款的25.70%,比2008年建立理財業務統計制度時高出11.95個百分點。二是資本約束增強及信貸規模管控,使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產能過剩等受控行業的融資需求加速向表外業務轉移。去年前11個月,深圳銀行業委托貸款、承兌匯票和信托貸款新增1433.96億元,相當于同期新增貸款的63.48%,同比增幅31.29%,高出各項貸款增幅17.10個百分點。三是網絡經濟的發展、電子支付環境的改善和新興渠道的建立,強力推進日常交易向電子渠道轉移。去年前三季度,深圳7家中外資法人銀行主要電子交易筆數替代率已達到44.10%。
(四)銀行收入結構中,非利息凈收入增長較快,凈利息收入、凈息差難現反彈。利率市場化、銀行綜合化經營和跨業合作的推進,帶來收入結構的分化。去年前三季度,深圳銀行業非利息凈收入增速24.95%,比凈利息收入增速高出25.36個百分點;凈息差2.69%,同比下降51個基點。
二、銀行業風險的新特征
(一)關聯度越來越高。隨著社會融資渠道多元化發展以及金融分業模式在實踐中被不斷突破,銀證、銀保、銀信、銀資間的合作,已從傳統的融資交易不斷深化為兼具投融資、銷售、支付清算、財富管理、托管等多種業態,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跨行業、跨市場、跨境特征明顯增強,風險關聯性上升。一是跨行業關聯。突出表現為民間借貸風險向銀行體系的傳導以及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信貸風險不斷放大。二是跨市場關聯。突出表現為貨幣市場、資本市場風險向銀行體系的傳導。從持續不斷的掛鉤資本市場理財產品的兌付事件,到承銷中小企業集合債、城投債帶來的被動持券問題,暴露出銀行對金融市場業務信用風險管理的薄弱。而銀行間市場債務工具基本為銀行機構主承銷的現狀,也顯露出債券市場風險并未有效分散到銀行體系之外。三是表內外關聯。突出表現為影子銀行風險向銀行體系的傳導。普遍存在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對融資性理財提供信貸兜底承諾,以及理財產品風險揭示不充分、資產池期限錯配等問題,加劇表外風險向表內的傳遞。四是境內外關聯。突出表現為國際化戰略帶來的跨境風險傳遞。近年來,國內銀行通過新設、并購機構,積極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競爭。通過創新融資、結算產品,為境內企業和個人的境外業務需求提供避險和理財套利服務,風險的境內外關聯更趨敏感。
(二)復雜程度越來越高。隨著社會需求多元化以及監管約束不斷增強,同業業務以其交叉性和復合型的特質成為銀行業最具創新活力的業務領域。銀行之間,以及銀行與非銀機構、證券機構和保險機構之間,通過跨市場互動,創設出各類規避監管的金融產品。如,等同于授信的同業代付、黃金租賃等業務,以票據、委托貸款、信托受益權為基礎資產或標的資產的理財業務,規模大,業務分散,種類繁多,結構復雜,涉及機構廣,產品的系統性風險強。
(三)隱蔽性越來越高。此前被認為風險積聚的房地產和平臺企業,不良貸款并沒有預想的增長,除了銀行加強風險管控外,一定程度上也是影子銀行、直接融資接盤的結果,銀行面臨的風險更趨隱蔽。一是多頭融資,風險延遲暴露。去年以來,一些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在財政收入增速下滑、土地出讓收入下降以及銀行貸款受控的情況下,改變原有融資模式,通過信托、理財、債券等非傳統融資渠道籌集資金。一些貸款償還出現困難的中小企業為實現“還舊借新”,借助小貸公司、擔保公司或民間高利貸的搭橋貸款作為短期替代。二是隱性擔保,銀行承擔兜底責任。為拓展和維系客戶關系,銀行或資產管理公司為融資性理財提供隱性擔保作為產品發行的前提條件,甚至為一些產品違規提供信貸兜底承諾,已成行業慣例。當這類資金接力式的融資無法進行下去的時候,承諾的一方將承擔實際的代償或兜底責任。
(四)潛在社會危害越來越大。銀行業是全社會的資金調配中心,所有類型的風險都與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加上風險積聚又相互關聯,一旦爆發,危害性很大。突出表現在民間借貸、非法集資對銀行體系的沖擊以及因理財產品虧損造成的群體性上訪等。
三、銀行業監管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一)加強對經濟形勢的預判分析,最大限度降低行業、企業風險向銀行轉移。去年三季度以來國內經濟出現回暖跡象,但仍是乍暖還寒。過剩行業加速洗牌、傳統行業轉型升級、跨業風險向銀行業傳導的壓力短期內難以化解,銀行業資產質量、案件風險壓力不斷加大。因此,要繼續加強對宏觀經濟中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跟蹤監測,分析其對銀行業可能帶來的影響和風險,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強前瞻性監測和管理。
(二)加強平臺貸款風險及政府債券風險管控,防止政府債務風險向銀行轉移。金融機構間業務合作、交叉銷售使地方政府債務融資方式日趨多元、復雜,銀行業金融機構因貪大圖利,為地方政府所影響的情況仍然存在。因此,在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繼續推進平臺貸款清理規范的同時,要全面監測平臺企業在名單制管理之外的融資行為,即通過債券、信托、理財等途徑融資的情況,以及具有平臺特征而又在名單外的企業向銀行融資或承接平臺債務的情況。要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將持有的平臺企業風險敞口納入統一授信管理,避免政府債務風險過于向銀行體系集聚。
(三)加強跨市場合作業務規范,規避直接融資風險向銀行體系轉移。當前,不論是監管部門自身,還是各銀行業機構,對跨市場合作以及金融市場業務的認識和管理與業務發展仍存在一定差距,對可能發生的潛在轉移風險和系統性風險隱患重視不夠。為此,要盡快將跨市場合作業務納入常規監管統計體系,實現風險的可監測、可計量、可預警;要明確跨市場合作業務規范,明晰信息披露要求,規范各參與主體的權責關系,防范風險跨市場傳遞。
(四)加強與相關金融監管部門的政策和工作協調,防范監管套利和影子銀行風險向銀行轉移。隨著資金脫媒和技術脫媒的不斷深化,原來金融企業與非金融企業,銀行、證券、保險機構之間涇渭分明的業務邊界在一些領域日益模糊,各種業態相互滲透、融合,已成大勢所趨,分類監管帶來的監管真空、監管套利問題愈發突出。為此,銀、證、保監管機構之間應進一步加強交流協作,規范交叉性金融業務的標準,統一監管政策,減少監管套利;建立定期溝通機制,及時掌握影子銀行業務的規模、投向,督促金融機構在制度、流程、系統等環節有效落實防火墻機制。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區域經濟的發展在壯大了地方實體經濟的同時也孕育了市場對金融服務創新的監管需求,而由于金融混業經營、區域經濟金融發展差異性、金融資源供給不均衡等原因所導致現行金融監管效能部分失效,更是推動地方政府金融監管機構成立的現實因素。一方面,成立地方政府金融監管機構是彌補“一行三局”監管盲點的重要措施。目前,“一行三局”的垂直監管一般延伸到縣級,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只能延伸到省級。通過深入研究分析,我們發現已經出現“一行三局”監管模式很難覆蓋的領域,如民間金融、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典當商行等。地方政府金融監管機構的設立,金融監管權下放到基層,可有效縮短監管半徑,充分發揮地方政府本地優勢。另一方面,成立地方政府金融監管機構是地方政府發展區域經濟的必然舉措。地方政府金融辦一般歸屬地方政府部門,通過在政府內部設立專門金融監管機構的形式對當地經濟進行引導和監管,維護地方金融秩序,促進經濟、金融健康持續發展。尤其是近年來,溫州、鄂爾多斯等地區民間金融的蓬勃發展與問題的此起彼伏,考驗著地方政府發展經濟和維護地方金融穩定的執政能力。為此,成立一個隸屬于地方政府系統的金融監管機構成為現實需要。
二、更名、擴編、增責是地方政府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主要方式與實現路徑
首先,由于在我國并不存在一個綜合性、統一性的中央的金融監管部門,故各地方政府金融監管機構的名稱并不統一,如“金融工作辦公室”、“金融服務辦公室”、“金融監管辦公室”以及“金融監管服務中心”等名稱。更名是各地方政府金融辦推進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廣東省金融服務辦公室更名為“廣東省金融工作辦公室”,北京市金融辦更名為“北京市金融局”,從而,金融監管權也隨之得到適當擴大,服務地方經濟金融的功能也得到一定健全。地方政府金融監管機構重視金融協調、服務和培訓的職能,密切聯系地方金融實際,注重強化金融產業規劃、金融政策實施、金融市場體系建設、和新興金融機構監管等職能。其次,在編工作人員數量與人才結構是衡量一個組織機構強大與否的重要標志。從全國來看,上海市金融辦是較大的地方政府金融監管部門,機構編制一百多人,可它們感到人手還是不夠。另外,江蘇同樣面臨這個問題。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西部地區地方政府金融監管機構在編制數量和職能完善程度上存在較大差距。一般地,提供傳統公共服務是地方政府的主要功能,而從事專業化金融監管則是對地方政府的重大挑戰。傳統地方政府既缺少從事專業化金融監管的現代金融人才,也缺乏從事專業化金融監管的實踐經驗。隨著經濟金融形勢的快速變化,地方政府要促進經濟平穩、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必須有效利用金融這個有效的經濟手段,為此,充實各級政府金融辦的編制與人才力量迫在眉睫。第三,地方政府金融監管機構在金融監管體制內具有重要地位。它是規劃地方經濟發展的金融大管家、地方金融生態建設的組織者、金融產業布局的掌控人、地方金融監控的防火墻。地方政府金融辦重要職責與功能的有效發揮,必定以一定的權責為保障。否則,地方政府金融監管機構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實際上,各省、市、自治區政府金融辦正是通過一定程度的增責擴權來發揮其重要功能的。例如,溫州市于2011年成立溫州市金融監管服務中心,與金融辦合署辦公,其職能已經由服務、協調兩項拓展至十一項,其中包括:負責股權投資公司、民間資本管理服務公司、寄售行和其他各類投資公司監督和管理;負責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典當商行等地方政府管理的各類新興金融行業的專項檢查;配合相關金融監管和其他管理部門開展對地方金融機構的專項管理;聘請第三方組織對地方政府管理的各類新興金融機構和相關民間金融組織的業務活動及其風險狀況進行現場檢查;統計、分析地方金融組織的相關數據信息,等等。地方政府金融監管機構職能進一步向監管領域延伸,使得金融辦無疑已逐步成為地方政府實施金融產業建設的核心權力部門。
三、地方政府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過程是擴權增責與強化協調、服務功能的有機統一
近年來,地方政府金融辦擴權潮起。2009年上海市印發《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這個被外界稱為“三定方案”的規定,新增了監管地方金融國資企業、地方各類新型金融企業等職責,從而賦予了上海市金融辦更多實權。同年,北京市金融工作局于3月30日掛牌成立,這是全國第一個?。ㄊ校┘壗鹑诠ぷ骶?。它改變了過去金融辦不在政府序列的情況,其職能也進一步強化。以此為鑒,中西部地區的一些省、市、自治區也提出類似的地方政府金融辦實體化改革思路,分別將金融辦調整為政府直屬機構。地方政府金融辦實體化改革的擴權思維并不應放棄成立金融辦的初衷——議事協調機構,其主要職能是協調、服務當地的金融工作。鑒于經濟與金融深度融合發展的形勢,地方政府金融辦作為地方政府管理當地金融工作的職能部門,在合理、適當擴大權責的過程中,其協調與服務職能更應該得到強化。當然,強化地方政府金融監管部門協調服務功能的目的是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底線,加強對局部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監管。通過金融改革創新,采取得當措施,嘗試建立“一辦一行三局”即地方政府金融辦、人民銀行、證監分局、保監分局、銀監分局相互協調、溝通和協作的地方金融監管格局,尤其是要理順中央金融監管部門派駐地方機構與當地政府金融辦信息收集、交流與共享機制,以克服金融市場上信息不對稱問題,為構建新型地方金融監管打下堅實的信息合作基礎,更好地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四、地方政府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應形成“大一統、小分權”的新型監管格局
關鍵詞:金融監管模式;改革;啟示
一英國金融監管模式的改革
金融監管模式是指一國關于金融監管機構和金融監管法規的結構性體制安排20世紀末,一些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為適應經濟金融形勢發展的需要,先后對金融監管模式作了重大改革,尤以英國最為典型,其改革對全球金融業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改革前的分業監管體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新型化多樣化電子化為特征的金融創新,改變了英國傳統的金融運作模式發生在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投資業之間的業務彼此滲透,使英國金融業多元化混業經營的趨勢加強越來越多的非金融機構也開始經營金融產品和業務,混業經營的日益發展,使英國成為全球金融業混業經營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論文
然而,直到1998年之前,英國實行的仍然是以政府監管和自律組織自律相結合的分業監管體制在分業監管時期監管機構分別行使對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投資業房屋協會等機構的監管職能,同時自律組織發揮了較大作用,三個證券自律組織分別負責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投資咨詢機構的執業行為監管和審慎監管在英國分業監管使得一個金融機構同時受幾個監管機構同時監管的現象大量存在,不僅成本增加,效率降低,監管者與被監管者間容易產生爭議,分業監管體制的弊端顯現無余隨著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分業監管有效性的降低,特別是在巴林銀行事件后,英國國內要求改革金融監管體制的呼聲日益高漲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朝野上下對改革金融監管模式有了較為統一的認識
2.英國金融監管體系的改革主要內容有:
第一,成立新的金融監管機構,決定由10家機構合并,組成單一的金融監管機構這10家機構包括證券與投資管理局(SIB)證券期貨協會(SFA)私人投資監管局(PIA)投資監管組織(IMRO)格蘭銀行的審慎監管司(SSBE)注冊互助委員會(RFC)房屋協會委員會(BSC)互助合作委員會(FSC)由貿易工業部劃轉到財政部的保險監管司以及倫敦交易所的英國發行上市監管部(UKLA)1997年10月,證券投資局更名為金融監管局(FSA),1998年起,英格蘭銀行的銀行監管職責移交給FSA,FSA依法行使監管權力FSA雖然要全面負責對擁有一百多萬員工的英國金融業的監管,但其機構并不龐大,現有雇員僅二千多人,這主要依靠其先進的監管手段,因此使得監管機構降低了成本,效率卻反而有所增加
第二,制定新的金融監管法律英國曾實施過較長時期的自律式監管體制,改革放棄了倫敦金融市場行業自律管理體系,重建全行業的金融服務監管體系;2000年6月,英國女王正式批準了《2000年金融服務和市場法》這是英國自建國以來最重要的一部關于金融服務的法律,它于2001年12月1日正式實施后,取代了此前制定的一系列用于監管金融業的法律法規,堪稱英國金融業的一部“基本法”該法明確了新成立的FSA和被監管者的權力責任及義務,統一了監管標準,規范了金融市場的運作
第三,制定新的金融監管規則根據英國《2000年金融服務和市場法》的授權,FSA已經制定并公布了一整套宏觀的適用于整個金融市場被監管機構的監管條例,主要內容有:(1)被監管者經營業務一定要誠實;(2)被監管者一定要盡職細心地以應有的技能開展業務;(3)被監管者在適當的風險管理機制下,一定要負責和有效地采取適當的謹慎態度組織和管理其業務;(4)被監管者一定要保持適當的金融資源和財力以應付可能的危機;(5)被監管者一定要遵守相應的市場行為準則標準;(6)被監管者一定要公平對待其客戶,并對客戶的利益給予應有的考慮和重視;(7)被監管者一定要對其客戶的信息需求給予應有的重視,提供給客戶的信息應該明了公平不能誤導;(8)當被監管者對其客戶的資產負有責任時,一定要做出適當的安排以保護這些客戶的資產;(9)被監管者必須以公開及合作的態度接受法的監管,及時向FSA通報必須報告的情況
第四,確立新的金融監管理念FSA成立之初就表示將要采取嶄新的監管方式,FSA負責人也十分強調FSA管理的“嶄新性”與昔日英格蘭銀行證券與投資管理局等9個金融監管機構不同的是,FSA在監管別強調以下環節:節約有效地使用資源進行金融監管;管理層是否盡職盡責;加強金融監管的同時盡可能不壓抑金融機構的創新活力;鼓勵被監管的金融機構之間開展有序的金融競爭;保持英國金融業的競爭力及其金融服務和金融市場的國際化特征另外,在監管目標方面,FSA將通過積極關注金融發展動態,實現瞻前監管,幫助客戶達成公平而合理的交易第五,建立新的金融監管制衡機制由于在新監管體制下,FSA擁有的權力非常之大因此,英國成立了專門的金融監管制約機構“金融服務和市場特別法庭”(FSMT),并于2001年12月1日與FSA同時開始運作該法庭主要審理發生在FSA與被監管機構之間且經雙方協商難以解決的問題根據有關法律規定,該法庭對金融監管案件的審理采取閉門(對公眾保密)審理公開審理兩種方式,并以公開審理為主“金融服務和市場特別法庭”的成立,無疑能夠促使FSA認真進行監管,有助于提高英國金融監管甚至整個金融業的法制水平此外,鑒于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之間的密切聯系及相互影響,監管職能從英格蘭銀行分離出去后,法律規定英格蘭銀行與FSA負責人交叉參加對方的理事會,實行互相介入,以保證二者之間的有效協調這種安排能保證FSA負責的金融監管與英格蘭銀行負責的貨幣政策,在重大的宏觀層面上的決策能夠保持較強的互通性
到2001年12月,金融服務與市場法的正式生效,標志著歷時4年的金融體系改革基本完成
二新形勢下金融監管創新的啟示
目前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為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模式2003年4月28日銀監會的掛牌成立為一度關于央行拆分的爭論畫上了句號,我國由此成就了“一行三會”的金融監管新格局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通過生效,我國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管理體制將進一步完善確立
伴隨著新形勢下金融監管體制的不斷創新,我國金融監管從無到有發展很快,但是畢竟歷史短暫,目前的監管遠遠不能適應金融業迅速發展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的需要,甚至已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監管抑制”,與發達國家金融監管水平更是不能同日而語特別是在加入WTO后,我國在融入國際社會的道路上又向前大大邁進一步,以“分業”為背景的中國金融業將直面以“混業”為背景的金融集團,今后中國的金融業將更加國際化,金融風險防范的任務更重借鑒英國等發達國家金融監管改革的經驗,筆者對新形勢下金融監管創新總結出以下幾點啟示:
1.金融分業經營和監管已成為非主流的趨勢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世界金融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銀行保險證券的界限逐漸模糊,出現了混業經營的趨勢,金融分業經營和監管已經成為了非主流的趨勢
對我國而言,雖然目前仍是一分業經營為主,但隨著我國經濟金融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中國金融業走向綜合經營成為金融改革開放的必然結果和現實選擇實際上我國金融業也已經出現了混合經營的苗頭,金融保險證券業務已經不同程度交叉,金融業混業經營成為了大勢所趨在新的形勢下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怎么樣適合金融機構混業經營趨勢已成為完善金融監管職能的首要任務
2.營造金融混業經營的法律環境實行效能監管金融業的任何變革和創新都離不開法律制度的革新法律環境的營造因此如何營造中國的金融混業經營法律環境是一個重要問題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交叉經營業務出現即在分業監管的體制下正在滋生混業經營的現實,從而金融監管及金融法律法規提出了新的挑戰加入WTO后,我國的銀行市場開放將是全方位的金融市場國際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在金融開放的條件下外資銀行機構不斷進入,不僅會改變中國現有的金融機構,還會使現有的金融運行規則發生變化2003年12月底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銀行法》的修改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管法》的出臺,以及2003年4月28日銀監會的掛牌成立無疑都是中國政府對金融領域的有效改革創新新修改的商業銀行法增加了對商業銀行加強監管的內容,同時對有關條出修改,以適應當前商業銀行改革與發展的實際需要
“一行三會”的金融監管新格局無疑是中國金融監管體制的又一次重大變革然而在現行分業監管過程中大多采取了機構性監管,實行業務審批制方式進行管理這樣當不同金融機構業務交叉時,一項新業務的推出需要經過多個部門長時間的協調才能完成,比如開展股票質押貸款業務,需要在銀行監管部門和證券監管部門之間協調,而不同部門對于同一業務的風險控制和管理意向存在較大差異,就會產生較高的協調成本此外有的新業務成為交叉性業務,如儲蓄保險同時具有儲蓄功能和保險功能對于這些新業務,既可能導致監管重復,也可能出現監管缺位因此在我國金融監管逐步由分業監管走向混業監管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學習借鑒英國先進的監管經驗實施金融效能監管以提高監管效率降低監管成本避免重復監管和監管缺位,努力精簡監管機構的人員配置,“一行三會”既要各盡其責各行其是也要相互配合提高效率,使得監管機構運作不但降低了成本,效率反而有所增加于是我國完善金融監管所思考的問題不是如何跟上全球金融業混業監管的浪潮而是如何在自有體制下改革和完善我們自己的分業監管模式,提高效率現階段內如何做到效能監管便成為了我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過程中首要思考的新課題
參考文獻:
1.尹灼.英國新金融監管體系述評.農村金融研究,2004,(1):51-55.
關鍵詞:金融監管模式;改革;啟示
一英國金融監管模式的改革
金融監管模式是指一國關于金融監管機構和金融監管法規的結構性體制安排20世紀末,一些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為適應經濟金融形勢發展的需要,先后對金融監管模式作了重大改革,尤以英國最為典型,其改革對全球金融業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改革前的分業監管體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新型化多樣化電子化為特征的金融創新,改變了英國傳統的金融運作模式發生在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投資業之間的業務彼此滲透,使英國金融業多元化混業經營的趨勢加強越來越多的非金融機構也開始經營金融產品和業務,混業經營的日益發展,使英國成為全球金融業混業經營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寫作論文
然而,直到1998年之前,英國實行的仍然是以政府監管和自律組織自律相結合的分業監管體制在分業監管時期監管機構分別行使對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投資業房屋協會等機構的監管職能,同時自律組織發揮了較大作用,三個證券自律組織分別負責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投資咨詢機構的執業行為監管和審慎監管在英國分業監管使得一個金融機構同時受幾個監管機構同時監管的現象大量存在,不僅成本增加,效率降低,監管者與被監管者間容易產生爭議,分業監管體制的弊端顯現無余隨著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分業監管有效性的降低,特別是在巴林銀行事件后,英國國內要求改革金融監管體制的呼聲日益高漲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朝野上下對改革金融監管模式有了較為統一的認識
2.英國金融監管體系的改革主要內容有:
第一,成立新的金融監管機構,決定由10家機構合并,組成單一的金融監管機構這10家機構包括證券與投資管理局(SIB)證券期貨協會(SFA)私人投資監管局(PIA)投資監管組織(IMRO)格蘭銀行的審慎監管司(SSBE)注冊互助委員會(RFC)房屋協會委員會(BSC)互助合作委員會(FSC)由貿易工業部劃轉到財政部的保險監管司以及倫敦交易所的英國發行上市監管部(UKLA)1997年10月,證券投資局更名為金融監管局(FSA),1998年起,英格蘭銀行的銀行監管職責移交給FSA,FSA依法行使監管權力FSA雖然要全面負責對擁有一百多萬員工的英國金融業的監管,但其機構并不龐大,現有雇員僅二千多人,這主要依靠其先進的監管手段,因此使得監管機構降低了成本,效率卻反而有所增加
第二,制定新的金融監管法律英國曾實施過較長時期的自律式監管體制,改革放棄了倫敦金融市場行業自律管理體系,重建全行業的金融服務監管體系;2000年6月,英國女王正式批準了《2000年金融服務和市場法》這是英國自建國以來最重要的一部關于金融服務的法律,它于2001年12月1日正式實施后,取代了此前制定的一系列用于監管金融業的法律法規,堪稱英國金融業的一部“基本法”該法明確了新成立的FSA和被監管者的權力責任及義務,統一了監管標準,規范了金融市場的運作
第三,制定新的金融監管規則根據英國《2000年金融服務和市場法》的授權,FSA已經制定并公布了一整套宏觀的適用于整個金融市場被監管機構的監管條例,主要內容有:(1)被監管者經營業務一定要誠實;(2)被監管者一定要盡職細心地以應有的技能開展業務;(3)被監管者在適當的風險管理機制下,一定要負責和有效地采取適當的謹慎態度組織和管理其業務;(4)被監管者一定要保持適當的金融資源和財力以應付可能的危機;(5)被監管者一定要遵守相應的市場行為準則標準;(6)被監管者一定要公平對待其客戶,并對客戶的利益給予應有的考慮和重視;(7)被監管者一定要對其客戶的信息需求給予應有的重視,提供給客戶的信息應該明了公平不能誤導;(8)當被監管者對其客戶的資產負有責任時,一定要做出適當的安排以保護這些客戶的資產;(9)被監管者必須以公開及合作的態度接受法的監管,及時向FSA通報必須報告的情況
第四,確立新的金融監管理念FSA成立之初就表示將要采取嶄新的監管方式,FSA負責人也十分強調FSA管理的“嶄新性”與昔日英格蘭銀行證券與投資管理局等9個金融監管機構不同的是,FSA在監管別強調以下環節:節約有效地使用資源進行金融監管;管理層是否盡職盡責;加強金融監管的同時盡可能不壓抑金融機構的創新活力;鼓勵被監管的金融機構之間開展有序的金融競爭;保持英國金融業的競爭力及其金融服務和金融市場的國際化特征另外,在監管目標方面,FSA將通過積極關注金融發展動態,實現瞻前監管,幫助客戶達成公平而合理的交易第五,建立新的金融監管制衡機制由于在新監管體制下,FSA擁有的權力非常之大因此,英國成立了專門的金融監管制約機構“金融服務和市場特別法庭”(FSMT),并于2001年12月1日與FSA同時開始運作該法庭主要審理發生在FSA與被監管機構之間且經雙方協商難以解決的問題根據有關法律規定,該法庭對金融監管案件的審理采取閉門(對公眾保密)審理公開審理兩種方式,并以公開審理為主“金融服務和市場特別法庭”的成立,無疑能夠促使FSA認真進行監管,有助于提高英國金融監管甚至整個金融業的法制水平此外,鑒于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之間的密切聯系及相互影響,監管職能從英格蘭銀行分離出去后,法律規定英格蘭銀行與FSA負責人交叉參加對方的理事會,實行互相介入,以保證二者之間的有效協調這種安排能保證FSA負責的金融監管與英格蘭銀行負責的貨幣政策,在重大的宏觀層面上的決策能夠保持較強的互通性
到2001年12月,金融服務與市場法的正式生效,標志著歷時4年的金融體系改革基本完成
二新形勢下金融監管創新的啟示
目前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為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模式2003年4月28日銀監會的掛牌成立為一度關于央行拆分的爭論畫上了句號,我國由此成就了“一行三會”的金融監管新格局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通過生效,我國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管理體制將進一步完善確立
伴隨著新形勢下金融監管體制的不斷創新,我國金融監管從無到有發展很快,但是畢竟歷史短暫,目前的監管遠遠不能適應金融業迅速發展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的需要,甚至已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監管抑制”,與發達國家金融監管水平更是不能同日而語特別是在加入WTO后,我國在融入國際社會的道路上又向前大大邁進一步,以“分業”為背景的中國金融業將直面以“混業”為背景的金融集團,今后中國的金融業將更加國際化,金融風險防范的任務更重借鑒英國等發達國家金融監管改革的經驗,筆者對新形勢下金融監管創新總結出以下幾點啟示:
1.金融分業經營和監管已成為非主流的趨勢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世界金融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銀行保險證券的界限逐漸模糊,出現了混業經營的趨勢,金融分業經營和監管已經成為了非主流的趨勢
對我國而言,雖然目前仍是一分業經營為主,但隨著我國經濟金融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中國金融業走向綜合經營成為金融改革開放的必然結果和現實選擇實際上我國金融業也已經出現了混合經營的苗頭,金融保險證券業務已經不同程度交叉,金融業混業經營成為了大勢所趨在新的形勢下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怎么樣適合金融機構混業經營趨勢已成為完善金融監管職能的首要任務
2.營造金融混業經營的法律環境實行效能監管金融業的任何變革和創新都離不開法律制度的革新法律環境的營造因此如何營造中國的金融混業經營法律環境是一個重要問題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交叉經營業務出現即在分業監管的體制下正在滋生混業經營的現實,從而金融監管及金融法律法規提出了新的挑戰加入WTO后,我國的銀行市場開放將是全方位的金融市場國際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在金融開放的條件下外資銀行機構不斷進入,不僅會改變中國現有的金融機構,還會使現有的金融運行規則發生變化2003年12月底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銀行法》的修改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管法》的出臺,以及2003年4月28日銀監會的掛牌成立無疑都是中國政府對金融領域的有效改革創新新修改的商業銀行法增加了對商業銀行加強監管的內容,同時對有關條出修改,以適應當前商業銀行改革與發展的實際需要
“一行三會”的金融監管新格局無疑是中國金融監管體制的又一次重大變革然而在現行分業監管過程中大多采取了機構性監管,實行業務審批制方式進行管理這樣當不同金融機構業務交叉時,一項新業務的推出需要經過多個部門長時間的協調才能完成,比如開展股票質押貸款業務,需要在銀行監管部門和證券監管部門之間協調,而不同部門對于同一業務的風險控制和管理意向存在較大差異,就會產生較高的協調成本此外有的新業務成為交叉性業務,如儲蓄保險同時具有儲蓄功能和保險功能對于這些新業務,既可能導致監管重復,也可能出現監管缺位因此在我國金融監管逐步由分業監管走向混業監管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學習借鑒英國先進的監管經驗實施金融效能監管以提高監管效率降低監管成本避免重復監管和監管缺位,努力精簡監管機構的人員配置,“一行三會”既要各盡其責各行其是也要相互配合提高效率,使得監管機構運作不但降低了成本,效率反而有所增加于是我國完善金融監管所思考的問題不是如何跟上全球金融業混業監管的浪潮而是如何在自有體制下改革和完善我們自己的分業監管模式,提高效率現階段內如何做到效能監管便成為了我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過程中首要思考的新課題
參考文獻:
1.尹灼.英國新金融監管體系述評.農村金融研究,2004,(1):51-55.
以多邊協調為基礎,
搭建新的全球治理平臺
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和新興經濟體的壯大已成不可阻擋之勢,全球金融的發展將不再只掌握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為適應這一局面,世界各國應以多邊協調為基礎共商全球金融大局、共同作出穩定全球金融格局的決策,并在監督機制下具體實施。為使多邊協調機制有效發揮作用,可考慮建立起主要國家間的協商機制,搭建新的全球治理平臺。
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逐步發揮重要作用的G20集團,是未來多邊協調的一種現實選擇。由于該集團代表了全球85%的GDP、80%的貿易和2/3的人口,代表性遠高于G7,而工作效率又遠高于一些國際組織,因此決議的可操作性和約束力較強。為使G20在全球多邊治理結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應考慮未來在該組織中設立常設機構,使其制度化,確保各國能在具體問題上充分溝通、在涉及重大經濟利益上達成一致,維護全球金融秩序。
應針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現有國際金融組織實施改革,推進其內部決策機制向更加平等、對稱的方向發展,以反映各國經濟實力新的變化。
搭建跨國金融監管的溝通平臺也是全球多邊協調合作的重要方面,需在各國之間以及具體負責金融監管的各個國際組織,如國際清算銀行、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等機構之間搭建平臺,統一監管理念,防范系統性風險的爆發。
推動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發展
金融危機后,以美元為主的單極國際貨幣體系的弊端暴露無遺。由于美元可以不受任何約束或實物支持來實現增發,全球范圍內出現了流動性過剩、虛擬經濟過度膨脹,這成為爆發危機的深層原因。為防止美元超發引起的全球流動性問題,需要改變國際貨幣體系中美元獨大的局面,推進國際貨幣體系的多元化進程。由于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格局不能適應新的全球經濟發展形勢,歐盟倡議對當前秩序進行“全球范圍內大洗牌”,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在未來十至二十年,推動全球經濟金融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是建立一個多元化的國際儲備貨幣體系,形成美元、歐元、英鎊、日元、人民幣以及特別提款權等多種貨幣相互制衡的國際貨幣格局,實現多極平衡。
完善國際金融監管
未來十至二十年,全球金融監管將從理念到規則,從工具到方式,從機構設置到監管模式,設立更加理性的金融監管框架。未來金融監管者將在“市場”與“監管”之間努力尋求動態平衡的路徑,實施更加嚴格的監管;更多的金融產品將納入監管范圍,特別是多年來完全游離于監管范圍之外的衍生金融產品將受到監管;更多的金融機構將接受嚴格監管,特別是游離于監管之外的大量對沖基金、財富基金和信用評級機構等將被納入監管范圍。
構建金融危機預警體系
為實現未來十至二十年全球金融穩定,防范可能出現的國別性、區域性甚至全球性金融危機,各國需加強協調與行動,構建早期危機預警系統,盡早甄別金融風險,提高全球金融風險預警的有效性,使決策者可以實施相應的危機應急計劃。
一是多邊金融機構將與各國一道進一步加強跨境危機預警合作。包括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對國際資本的投機行為進行提前預警,保證國際資本自由有序流動;制定跨境金融危機預警合作的原則、組建關鍵的數據庫、金融監管當局簽訂協同行動意見書等。
二是協作開發早期危機預警體系,鑒別隱患新來源。未來G20的金融穩定委員會與各國、區域性組織一道協作開發早期危機預警體系,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應用定量分析側重分析跨行業、跨市場、跨國家傳播的金融風險,在確認隱患之后,量化最終形成危機的可能性,評估其帶來的實際影響。
中國對形成國際金融
新秩序的影響更大
中國作為國際金融領域的重要參與者和決策者,應在加快國內金融產業發展、積極參與多邊金融機構治理的過程中,進一步融入國際金融新秩序。
第一,加快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建立適合自身經濟發展需要的國際金融中心,這是融入國際金融新秩序的重要一環。具體而言,應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推進金融子市場之間的連通互動,推進股權融資、債券融資等多品種、多渠道的金融市場發展。二是要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推進支付清算體系的建設,為境內外投資者的金融投資提供支付清算通道。
“十三五”期間,面對經濟矛盾和經濟風險增多的挑戰,適應經濟轉型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形成經濟結構的新動力,需要在重點領域的改革上實現突破性進展。
經濟轉型將面臨哪些新趨勢?
當前,盡管經濟下行的壓力增大,但經濟轉型呈現新的趨勢性變化,使經濟穩中向好面臨著重要的歷史機遇。
在“互聯網+”的趨勢下,“中國制造”正由生產型制造業為主向服務型制造業為主轉型。“十三五”期間,將形成制造業的競爭新優勢。
在戶籍制度改革的推動下,規模城鎮化加快向人口城鎮化轉型。估計到2020年,人口城鎮化率有望從現在的不到40%提高到50%左右,從而使人口城鎮化率與規模城鎮化率的差距從目前的17%縮小到10%左右。
消費結構正處于從物質型消費為主向服務型消費為主的轉型。估計到2020年城鎮居民的服務型消費比重將由現在的40%左右提高到50%左右,發達地區有可能達到60%左右。
對外貿易正處于從貨物貿易為主向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轉型。這將使我國在推進雙邊、多邊,以及區域性、全球性的自由貿易進程中,形成新的競爭合作優勢。
經濟轉型將形成什么樣的新結構?
“十三五”期間,經濟轉型的新趨勢將釋放巨大的內需潛力,由此引領經濟結構上一個新臺階,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基本形成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服務業占比達到47%。從今年的情況看,年底達到52%大概成定局。估計到2020年服務業比重進一步上升,將達到55%以上。其中,生產業占GDP的比重將從現在的15%左右提升到30%左右,實現生產業的倍增。
基本形成人口城鎮化的新格局。在戶籍制度改革加快推動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推進的背景下,“十三五”人口城鎮化有可能每年以不低于兩個百分點的速度上升,即從目前的37%左右提高到50%左右。主要依據是:第一,如果到2020年人口城鎮化率達不到50%,與發展階段、發展需求不相適應;第二,2011年全球人口城鎮化率為52%,估計到2020年我國人口城鎮化率能接近或者達到全球2011年人口城鎮化的平均水平,規模城鎮化率能達到60%,與人口城鎮化率相差10個百分點。我的看法是,戶籍制度改革需要有新思路,需要提速,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尤其是“農民工”應當成為歷史。建議盡快將戶籍制度改為居住證管理,由人口的控制轉為人口的服務。
基本形成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十三五”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要以擴大服務消費為重點帶動消費結構升級。我的主要判斷是:第一,“十三五”期間消費每年還會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長。第二,到2020年消費總規模將由2014年的32萬億元左右提高到45萬億~ 50萬億元。僅從消費總量增加的趨勢看,“十三五”實現6%~7%的增長是有條件的、有可能的;第三,到2020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穩定在60%~65%的區間,這對經濟可持續增長極其重要。
基本形成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對外開放新格局。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大國,但服務貿易占比過低成為對外貿易的突出“短板”。2014年全球服務貿易占比大約為20%,而我國僅為12.3%,估計到2020年我國服務貿易占對外貿易比重將達到20%左右。
服務業市場開放成為市場化改革的“最大紅利”
服務業市場開放是市場化改革的短板。例如,我國工業部門的開放度至少在80%以上,而服務業部門50%左右的壟斷格局尚未打破。適應經濟轉型升級的趨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突出矛盾在服務業領域,關鍵在于服務業市場開放。
服務業市場開放的重點在于打破行政壟斷和市場壟斷。行政壟斷和市場壟斷在服務業領域還比較突出。例如電信能不能通過引進社會資本提高速度和效益,降低價格。同時涉及到生產業、生活業如何打破壟斷??梢哉f,打破壟斷、吸引社會資本是服務業市場開放的重中之重。
服務業市場開放牽動和影響增長轉型全局。要使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加大,需要通過服務業市場開放,擴大服務供給能力;要形成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需要通過服務業市場開放,形成有效投資;要形成服務貿易為重點的開放型經濟新格局,需要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并通過服務業市場的雙向開放,加快雙邊、多邊自由貿易進程。就是說,服務業市場開放將成為“十三五”期間市場化改革的“最大紅利”。
加快推進結構性改革
以改革投資體制為重點,實現投資消費的動態平衡。投資消費失衡是結構性矛盾中的突出特征,也是形成經濟領域諸多風險的重要因素。我國仍有巨大的投資空間,不僅在于基礎設施領域,更在于與老百姓消費結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相適應的生活業、生產業領域。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以國有控股為主的大銀行體制與經濟轉型、發展服務業經濟和實體經濟不相適應。以加快發展民間資本為主體的中小金融機構為重點的金融體制改革尤為迫切,也是破解結構性矛盾、加快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大任務。
加快財稅體制改革。要形成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財稅體制要改革。目前,“營改增”尚未完成,消費稅改革進展緩慢,不利于服務業發展。“十三五”加快形成以消費稅為主體的財稅體制,服務業的快速發展至關重要。
調整教育結構。當前,大學生就業難成為巨大壓力。隨著服務型經濟的加快發展,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應當得到緩解。從實踐看,從一般性的勞動力到技能型勞動力的轉型是產業結構升級對就業人口的客觀要求,問題在于教育結構與轉型升級、發展服務型經濟不相適應?!笆濉毙枰涌煲月殬I教育為重點的教育結構改革。
縱深推進以簡政放權為重點的政府改革
激發市場,激活企業。例如,借鑒國際商事制度經驗全面實施企業自主登記制度、盡快取消企業一般投資項目備案制、盡可能不用產業政策干預企業行為。
規范權力運行。在全面推進負面清單管理的同時,加快出臺各級政府的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規范、減少政府干預企業的自由裁量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