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1 16:56:25
序論:在您撰寫健全人才培養體系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Abstract: The enterprise through the way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o make staff career planning, and make it combine with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goals, achieve the goal of enterprise and the employees' win-win. In this paper, through looking for employees' personal development needs to make it consistent with the enterprise concept, the enterprise takes measures to help employees to improve self, and then establishes and perfects the system of personnel training, broadens the staff's professional channel,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enterprise development.
關鍵詞: 職業生涯;人才培養;創新
Key words: career;talent training;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35-0189-02
0 引言
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和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研究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及不足等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企業需要,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對于員工和企業來說職業生涯規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員工來說,它能促使員工充分認識自己,通過學習,克服弱項,挖掘個人潛力。作為企業可以通過各種人力資源管理方式,將員工的職業生涯規劃和企業發展目標相結合,以積極的態度引導員工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從人力資本增值的角度達成企業價值最大化,從而實現企業與員工的雙贏。因此構建員工全職業生涯人才培養體系將是目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內容。
1 了解員工個人自我發展需要,尋找企業理念、目標的切入點
每個員工在企業中,都會尋找個人在組織中的位置,迫切的需要建立心理認同,企業可以通過企業文化使員工明確企業的發展目標和宗旨;使員工明確與企業是緊密聯系的利益共同體,尋求雙方發展的共同點;明確員工發展必須與企業的發展相一致,企業才能在最大的程度上滿足其自我發展的需要。只有這種認知深入人心,切實達到真切篤實的程度,員工就會自覺的將這種認知轉化為行動,落實到實際的工作中去。
2 有步驟、有計劃、分階段地幫助員工進行自我提高
員工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企業合理的職業管理。企業中不同層次的員工從事的工作及其性質不同,職業成長階段不同,所需要的知識、能力、行為方式也不同,因而企業在幫助員工進行職業規劃時的重點和發展目標就不同。因此構建一個結構合理,互相支持、互為促進的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對企業發展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
3 構建完善的人才培訓體系,拓寬員工成才的職業通道
3.1 健全人才工作管理體制 企業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領導體制,自上而下的成立人才工作領導機構。健全人才工作層級管理運行機制,構成上下聯動、協調高效、整體推進的人才管理運轉機制。完善人才工作閉環管理系統,構建人才工作規劃、計劃、實施、評估、改善等全過程管理體系。改進人才管理方式,樹立人才觀,建立統一人才規劃、統一目標管理、統一優化配置、統一培養選拔的人才集約化管理機制。準確把握人才資源結構現狀,科學預測未來人才資源供求關系,根據企業發展和重大攻關項目需要,著手未來人才的儲備,并通過組織調配、項目鍛煉、組成攻關團隊等形式,實現現有人才的優化配置,形成整體優勢。深化企業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內部人才市場,健全人才流動機制,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作用,盤活企業人才資源。完善人才選用機制,選拔優秀人才充實關鍵核心崗位,促進各類人才根據崗位需要和自身發展在企業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增強人才發展活力,發揮人才資源最佳效益。充分發揮學術帶頭人的引領和組織作用,帶動和促進團隊成員迅速成長,制定激勵政策,完善人才測評體系,引導和鼓勵人才向基層單位和艱苦崗位流動,實現企業與人才的共同發展。
3.2 創新人才培養開發機制 完善培訓管理體系。規范培訓組織體系,通過明確職責分工建立起上下分級的培訓管理網絡,充分發揮各相關方的作用,將人才培養作為一項關系企業發展全局的戰略性工作,積極構建縱橫貫通、上下聯動、職責清晰、運轉高效的教育培訓體系。
優化培訓資源體系。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建立起具有企業工作特色的實訓基地。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開展遠程培訓教育,為自主學習提供有利條件。還可以充分利用內部培訓資源,建設具有企業特色的課程、課件和培養企業自己的內部培訓教師。有條件的企業可以通過聯合辦學、合作培訓等形式與各大院校、專業培訓機構、研究所等高端學習機構進行深層次的聯系和合作,充分利用高端的知識優勢和培訓優勢,提升企業經營人才、緊缺人才、高端人才等的知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一是建立覆蓋全崗的標準培訓體系。企業應基于崗位工作分析,開發并完善各類人才的能力培訓標準,將崗位所需知識、能力和企業文化作為培訓主要內容,以標準化的培訓教材、題庫、課件,統一培訓標準和培訓內容,實現覆蓋公司全部崗位的標準培訓體系。二是建立覆蓋全員的差異化培訓模式。針對不同的員工采用差異化的培養開發模式,通過職業導師指導、成果應用、承擔項目、輪崗鍛煉、工作交流、掛崗學習等模式,加強崗位技術技能的培養,注重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各類人才的崗位工作能力和職業素養。三是創新培訓方式。采用實踐鍛煉、研討交流、參觀學習、調查研究、課題攻關、交流深造等多種方法,提高培訓針對性和效果。
3.3 創新人才選拔使用機制 優化企業各類人才選拔使用方式,建立競爭性選拔常態機制,科學合理使用人才,促進人崗相適、用當其時、人盡其才,形成有利于各類人才脫穎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選人用人機制。建立競爭性人才選拔常態機制。引入“定性(考試)+定量(素質評定)”相結合的人才評價模式,對人才發展跟蹤培養,開展人才全職業生涯培養,進一步完善人才的評價機制;可以將績效考核管理手段引入企業人才管理中來,建立人才考核體系;在政策研究、課題承擔、項目開發、經費使用等方面予以傾斜,創新人才的管理使用機制,構建具有企業特色的人才機制。用活用好優秀人才。企業在進行人才培養時要堅持以用為本,合理使用人才,根據人才的專業、特長、能力、水平來安排工作崗位,為各類人才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使他們在實踐中盡快成長。建立優秀人才培養選拔制度,定期開展企業管理、技術、技能專家遴選工作,拓展各類人才的成長空間。充分發揮優秀專家人才作用,組織優秀人才參與承擔企業決策咨詢、課題研究、項目攻關、技術研發、導師帶徒、交流培訓活動,為優秀人才搭建干事創業的平臺,提高人才使用效能。
3.4 創新人才激勵保障機制 企業不能將人才培養孤立起來,要在企業范圍內建立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薪酬體系,精神激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各類人才的創新激情和活力,努力營造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
企業要承擔起建設人才發展通道的任務,通過建立相關制度,輔導各類人才規劃個人職業生涯目標,激發人才活力,促進個人發展目標與企業發展戰略的有機融合,給員工搭建起施展才華,推動發展的平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應充分利用榜樣力量以點帶面,通過宣傳對各類優秀人才的榮譽激勵,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使優秀人才的價值和貢獻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得到業內認可、社會尊重。
參考文獻:
[1]許愿.關于企業培訓與職業生涯管理的探討[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7(09).
關鍵詞:項目實踐;創新主體團隊化;全過程培養體系;文化建設
高等院校作為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基地,其環境與氛圍對創新人才的塑造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新的社會環境下,高等教育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肩負著新的歷史使命,在競爭與發展的大潮中,培養創新型人才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而實驗室是高校培養創新性人才的重要陣地,華東師范大學軟件學院sophia實驗室經過幾年的努力和探索,在創新性人才培養方面積累了經驗,初步構建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全過程的創新性人才培養體系。
1、項目實踐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最好課堂
把學生中蘊藏的創新熱情激發出來,并使之發展成為創新能力,是教育戰線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中心工作。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訓練與實踐,需要環境與條件的支持。在環境與條件中,項目環境是比較重要的因素,必須有學生能參與進行訓練與實踐的項目。學生在項目的實踐中,不僅學習知識,還學會了動手和動腦,學會了做人和做事,培養了團隊精神。
創新能力需要通過實踐逐步獲得。一項創新成果的產生,是人們在實踐中對事物的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是一個從感覺出問題、捕捉問題、分析問題、分解問題、規劃解決問題、具體解決問題、問題解決正確性驗證,直到正確性結論獲得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每一個環節所應具有的能力的總和,才是我們所說的創新能力。盡管在實際工作中一個人的創新能力可以有所側重,但是對學生來說卻應該得到盡可能全面的訓練。
創新型人才也是研究型人才。這類人才不管從事什么事情,總是在對事物的規律進行研究,在效率或質量上進行改進,甚至用新的事物取代它。從這個意義上說,創新實踐是極其寬泛的。除去參與學術性的、技術性的、產品性的、開發性的項目之外,只要具有創新的理念,都可以作為很好的創新實踐。通過項目實踐,在過程中逐步汲取和錘煉學生的“想”能力、“做”能力和表達能力,使之成為會想、會做、會表達的人。因此,項目實踐是應用學科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最好課堂。
2、創新主體團隊化
當代創新活動的主體具有團隊化的趨勢犯。這是因為人們的科學實踐活動規模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復雜,時間要求越來越短,其領域的交叉性和綜合性越來越強,單獨的個人無法完成,只能采取團隊的形式才可能完成。面向團隊創新的人才培養,培養的主要方法是學習與實踐。不僅要夯實理論技術基礎,還要強化實踐環節,形成業務專長,而且要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合作精神、認真態度和研究性習慣。創新主體團隊化,就是創新智慧集成化,將問題提出的智慧、問題解決的智慧、應用推廣的智慧集成起來,形成整體創新能力,推進科技與社會經濟進步。
因此,我們根據社會需求,為實現創新主體團隊化,在嵌人式系統領域,將實驗室成員按研究方向差異分為3個團隊,其下又按團隊研究方向的細分劃為幾個小組。團隊及小組均設1名具有較強技術和組織管理能力的學生為負責人,由其承擔團隊項目管理及實施工作。此外,在團隊主體的人員增補方面,為解決高年級學生畢業離隊的問題,實驗室定期吸納低年級有意向和興趣的學生,以其個人意向及團隊實際需求將其分至小組進行培養,從基礎知識學起,以高年級學生“一對一”方式帶領其學習、實踐并給予指導幫助,使其研究性習慣得以培養的同時也促進了實驗室創新主體團隊化。
最終形成的此種“教師一團隊負責人一小組負責人一小組學生”的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團隊管理架構使項目得以高效并保質地完成,在利于團隊項目管理實施的同時也有利于技術積累及人才的循環培養。
3、放手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鍛煉
學生的創新熱情需要引導與組織,需要理性支持,才能放大與保持。所以我們利用各種機會,對學生進行關于創新的理性分析,以使他們的創新熱情能夠放大、強化和保持。在這些理性分析中,我們特別抓住以下4個要點。
1)社會進步與創新的關系,著重分析創新是社會進步的源泉和動力,引導學生將創新的熱情貫注到與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項目之中。
2)創新能力與知識和技能之間的關系,著重分析創新是知識和技能的運用與升華,引導學生把打好基礎與提高創新能力一致起來。
3)創新能力與實踐之間的關系,著重分析能力的提高是通過實踐鍛煉出來的,而不是單靠書本念出來的或者通過課堂聽出來的,引導學生把參與實踐作為培養創新能力的最好課堂。
4)創新能力與全面素質提高之間的關系,著重分析一個人全面素質的高低,例如表達能力、交往能力、協作能力、行為作風,直接影響一個人創新能力發揮和創新成果運用的好壞,引導學生在提高自己創新能力的同時,更加自覺地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質。
當學生獲得了這些理性支持時,進發出極大的積極性。有力地組織工作,對放大和保持學生的創新熱情極其重要,使學生對創新更加充滿信心。目前我們主要采用“啟發刺激式”和“自由討論式”的組織形式?!皢l刺激式”是以教師、團隊及小組負責人討論得出的主題為中心,以“頭腦風暴”為形式,讓團隊成員發揮其積極性、智慧、創新能力,集思廣益。主題或為新穎、有研究前景的點子,或為社會、自然現象及高新技術等。另一種形式是“自發討論式”,則為一種通過發揮多人智慧以提高項目進度、質量的形式。通常團隊成員在項目中遇到難題時會以這種形式針對問題自發組織討論,各抒己見,最終統一意見,使問題得以解決。與此同時,自發的、多種形式的討論也利于提高項目的完成進度及質量。
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同時培養學生參與項目管理和實驗室管理,放手讓學生在“干中學”,在“干”中培養學生的管理及管理創新能力。在實驗室,由教師負責總的管理工作、項目進度的整體把握等,以保證實驗室事務的有序進行,具體的管理及任務分配等工作完全由學生自己完成。實驗室學生總負責人負責實驗室整體工作,包括分組制度、成員管理、成員規章的制訂、環境衛生的保持等。在實驗室每個階段初期,召集各組負責人商定各種制度,并進行統一管理及監督工作。階段中期,團隊負責人可根據各團隊中出現的狀況向老師提供反饋,并商討改善方案,以完善實驗室的管理工作。對于項目,完全由團隊及小組負責人負責項目任務的劃分、人員的分配及時間節點的把握。另外,實驗室實施財務“透明制”,有專門的財務人員負責統一管理。所有成員所需經費,須以團隊形式提交項目立項申請和完整的項目技術方案,經過討論確定立項后,按照審批經費預算可到財務人員處報銷。這樣,整個實驗室的管理工作完全由學生自己實施,并在發展中不斷完善管理,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讓學生放手干,逐步促進實驗室整體的發展。
4、構建多層次、全過程的培養體系
探索人才培養機制要以學生為本,使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能有計劃、持續、步步深入地發展與提升。從思路到做法上,既要使創新型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相互帶動、相互推進,又要解決學生實踐項目來源的持續性與開放性問題,使學生在項目實踐中受到全方位的鍛煉。在實踐中探索多層次、全過程的人才培養體系,根據培養目標與人才特點,完善組織形式和培養方法。
1)項目實踐訓練。實驗室項目分為自主研發項目、企業項目和政府項目。研發項目是由學生通過發揮其創新性和積極性,提出創意、搜集相關資料,經團隊自由討論形成最終目標,并通過長期努力將其實現?;趫F隊研究項目,實驗室鼓勵學生申報校級、市級、國家級大學生創新項目,此類項目申報過程中的申請書填寫、初期答辯、中期答辯、結項答辯等流程使學生在研發工作的同時提高自身表達、應變、處事、審美能力等各項素質。對于企業項目,通常以實驗室名義承接,時間周期較短、技術要求較高,一般由教師根據項目內容指定學生完成,對學生的專業知識的運用起到較好的鍛煉作用。
2)競賽培養。競賽對學生綜合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從前期的選題、準備工作,到中期的申報、項目實施,到后期的實戰比賽、作品展示、現場答辯等工作,不但要求學生有好的創意、扎實的專業知識、良好的表達能力、應變能力,更是對學生意志力的考驗。實驗室在組建初期即以“大學生挑戰杯科技創新大賽”為契機組建了團隊,在參賽過程中,團隊成員以極大創新熱情積極投入,收益頗豐。目前,實驗室也著意于培養下一批“挑戰杯”的參賽團隊。
3)拓展視野。組織企業參觀,并與企業進,行交流合作,拓展了學生視野,使學生從活動中觀察企業制度及企業文化。實驗室組織去Google上海公司參觀,并與Google公司建立了項目合作關系。參觀過程中,成員與接待人員進行了互動交流,實驗室成員針對Google的現狀及發展積極提問,接待人員認真解答,使成員對Google這樣的國際企業有了制度與文化的認識,將所學應用至實驗室建設。
4)基礎訓練。隨著實驗室對學生學術研究的重視度不斷加深,文獻的查找及消化對學術研究的意義重大。實驗室與美國’UNH大學開展學術合作研究,定期視頻會議進行學術交流,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英語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尤其是讓本科生參與學術研究,是實驗室的一大創舉。
5、重視實驗室的文化建設
良好的文化環境,是將創新熱情發展為創新能力的必要條件。創建基于能力的文化環境至關重要,基于能力的文化環境是一種鼓勵、激發和培養學生為達到組織目的、實現組織目標,根據組織價值觀協同工作的組織體系。如何創造一個能使大家奮發學習、不斷進步、攜手努力、恪盡職守的文化環境,是我們一直努力探索的目標。為此,實驗室做出了以下努力。
1)設計和制作實驗室標志和旗幟,樹立團隊標志形象,以增強團隊成員的責任心和凝聚力。
2)在實驗室制作照片墻及學生標語墻。將實驗室團體照、個人照、榮譽照、趣味照等記錄實驗室成長的照片貼在墻上,不但是回顧、記錄已有成果,更是展現團隊精神面貌。同時,實驗室標語,6個首字母源于Sophia的英文單詞:Staidness(認真)、Opporttmity(機遇)、Passion(激情)、Happy(快樂)、Innovation(創新)、Activity(主動),凝聚了實驗室團隊文化建設的關鍵要素,更激發了成員的創造熱情。
3)體育運動與茶話會。為使成員勞逸結合并增進成員間交流,實驗室定期組織體育運動和文化娛樂活動。同時小組在取得階段性成果后,實驗室也采取鼓勵制度,如給予資金獎勵,使其自由組織小組活動,最終達到增強實驗室凝聚力的效果。
1軟件領域工程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我們培養的從事軟件設計與開發的工程型人才應該是基礎扎實、理工結合、素質全面、具有較強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人才。要使學生在軟件領域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較好地掌握計算機科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軟件工程技術的基本技能與方法,掌握先進的工程化方法、工具和技術,能夠從事系統分析設計、開發和維護等工作。另外,培養的學生應具有項目組織、管理能力,具有團隊協作精神、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是高素質、實用型、復合型、國際化的高級軟件工程技術人才和軟件工程管理人才[1]。
本科教育階段是培養工程型人才的重要階段,軟件領域的人才是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和軟件工程專業為基礎的,無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還是軟件工程專業,都是實踐性和應用性非常強的學科,理論教學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理論與工程應用的緊密結合一直是培養高水平人才的關鍵之一。為了培養高素質、高水平軟件領域的工程人才就必須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上下工夫,通過強化實踐教學來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為了達到這一培養目標,在本科教育階段應該使學生具備以下四種能力: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科學分析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這四種能力相互聯系,相互促進。
對于軟件領域工程型人才能力的培養要從本科一年級開始,貫穿于本科教學的始終,為了實現能力培養的目標,我們建立了針對本科教學的實踐課程體系,將全部實踐課程劃分為四個層次:基礎理論與基本技能訓練、專業能力訓練、工程訓練和綜合訓練。層次從低向高逐步過渡,以學生個體能力培養為主要目標的基礎理論與基本技能訓練和專業能力訓練,為學生的專業發展打好基礎;以團隊合作能力為培養目標的小組項目開發和工程訓練,使學生在團隊合作的背景下建立軟件的工程意識,培養團隊合作精神、訓練交流和溝通能力;以工程應用能力為培養目標的開發實習、畢業設計等綜合訓練,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工程意識;實現了從個體能力培養、團隊合作與工程意識培養到職業素質培養的全過程。實踐課程的層次和培養目標的關系見圖1。
2實踐課程體系的指導思想與設置
在傳統的計算機類和軟件工程類的主要課程中均有相應的課程實驗,這些實驗可以訓練學生掌握基本實驗技能、使用開發工具、驗證基本理論或成熟算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和協作能力,但距離培養出高水平、高素質的工程型人才的要求還有相當的差距,探索新的實驗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建立實驗教學體系的關鍵,對實驗教學的內容、方法、手段、隊伍、管理及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將成為實驗教學體系的有利支撐。根據當前技術發展對于軟件類工程型人才的能力結構要求和知識結構要求,緊密結合軟件學院自身條件和特點,經過幾年的摸索與實踐,以市場需求和技術發展趨勢為導向,逐步建立了一套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綜合技能訓練為輔助的實踐課程體系。
建立實踐教學體系的基本指導思想是:將軟件的工程化思想貫穿于整個教學體系,逐步培養學生工程意識;以實踐能力培養引領理論教學,建立與理論教學緊密聯系的系列實踐課程;將培養學生的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科學分析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滲透到每一門實踐課程之中。
新建立的實踐類課程體系如圖2所示。圖中用粗線框起來的課程為新開設的實踐性課程。
整個實踐類課程體系具有以下特點:
2.1通過“實踐-理論-再實踐”實現“以實踐能力培養引領理論教學”
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思考使我們認識到,在學習計算機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應該先使學生通過實踐積累一定的感性認識,在實踐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后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高度,然后再通過實踐驗證理論、豐富理論,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在新的高度進行再一次的感性積累。因此,“以實踐能力培養引領理論教學”是新的教學計劃中堅持的基本原則,在理論性課程之前增設必要的實踐性課程。例如,“程序設計方法與實踐”先于數據結構、算法分析與設計課程從應用的角度提出理論問題;“操作系統基礎實習”從應用的角度為學習操作系統原理積累經驗;“應用系統設計與實踐”為數據庫原理、計算機網絡提供應用背景。同時,專門設立具有階段總結和綜合性質的“軟件基礎實習”和“軟件開發過程綜合實訓”,通過實踐開闊學生視野,給理論一個發揮的空間,鍛煉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工程意識。
這樣“實踐-理論-再實踐”的學習過程,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使相對獨立的各門課程通過實踐聯系在一起。
2.2將軟件工程思想貫穿于整個教學體系
培養軟件工程意識,使工程化思想成為學生從事軟件開發工作的行動指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軟件工程往往是一門獨立的理論性課程,學生們認為軟件工程就是一些條條框框。缺乏實踐經驗,缺乏合作開發軟件的感性體會,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于理解軟件工程的精髓。
在新的課程體系中,軟件工程的思想貫穿于整個教學的始終。從第一門計算機入門課程“計算機科學導論”起,就開始灌輸軟件工程的基本思想;結合在低年級開設“個體軟件過程”和“小組軟件過程”等任選課,通過實踐課程使學生在系統學習軟件工程理論之前就先對軟件需求分析、軟件設計、軟件測試、進度控制、軟件質量、成本控制、文檔管理、團隊合作等有一個感性的認識,使學生從低年級就開始接觸并了解軟件工程,并具有初步的程序開發經驗,進而使學生在系統學習軟件工程理論時就可以結合自己的切身體會,完成從經驗積累的感性認識、到系統理論提升的過程。之后再通過實訓,用軟件工程的理論來指導軟件開發,最終使學生具備獨立完成需求分析、建模、設計、代碼編寫、測試、部署全過程的經驗、理論和能力。
2.3分層次設立獨立的實踐課程,逐步提升工程能力
根據實踐課程的難度和教學目標,將實踐課程劃分為四個層次:基礎理論與基本技能訓練、專業能力訓練、工程訓練和綜合訓練[2]。
(1) 基礎理論與基本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基本的分析問題能力和基本的編程能力,進行編程入門?;A理論訓練培養學生面對實際應用進行需求分析、綜合運用基本理論的能力,通過從實際應用中提出的簡單工程問題體驗工程項目的開發過程。
(2) 專業能力訓練是結合各個專業課程,有針對性地完成各項實踐。
(3) 工程訓練是在軟件工程理論的指導下,以典型的實訓項目或實際的工程項目為背景,進行軟件開發過程訓練,體驗完整的軟件開發全過程。
(4) 綜合訓練是通過實際應用項目使學生參與實際項目開發。
在新的課程體系中,通過實踐課程使學生逐步完成“個體能力培養-小組項目合作-工程項目開發”的能力訓練過程。
2.4強化理論課程的實踐環節,新增實踐課程采用“1+1”教學模式
理論教學在傳統的教學體系中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各門課程在理論上已經相對完整和成熟,在教學方法上也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新的實踐教學體系要在保持原有理論課程體系完整性的前提下,進行調整和充實。
從整體而言,在理論課程中要繼續保持原有的理論特色和深度,針對具體的知識點開展驗證性的實驗,充實原有的實驗內容,提高實驗難度要求。通過研究課程之間的聯系,刪除重復內容,適當壓縮理論課程的教學學時,加大不同課程實驗之間的難度差異,使得不同課程在實驗上可以相互協調和銜接。
在設置實踐系列課程時,堅決避免原有理論課程中驗證性實驗的簡單“搬家”。主要的實踐課程要與理論教學課程密切配合,采用“1+1”模式,即“實踐課程+理論課程”的模式。與理論課程相配合的實踐性課程以設計性、綜合性、大型實驗為主,一般為2學分32學時,其中教師課上集中指導或講授僅在8學時左右。實踐課程要強調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的培養,無論是個體的實踐題目還是小組的協同實踐,課程中涉及的技術和設計方法均有一部分是學生還沒有接觸到的,學生需要通過自學來掌握,實踐的結果則強調創新性,鼓勵學生把各課程和自學的知識融合起來,并結合社會的真實需求(課程中作適當的簡化)創造性地從系統結構、數據結構、程序技術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觀點,以全局架構、時空效率、功能等進行評價,變“教師主導”為“學生主導”。
2.5對技術課程進行分類,引導學生進行系統學習
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新技術新方法不斷出現,如何能夠較為系統地掌握不同的技術路線,或者把握不同技術路線的差異,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急迫的問題。我們在教學計劃的設置上,針對不同的技術路線,對技術課程進行了分類[3],開設了專業基礎、JAVA、微軟、LINUX、電子商務、嵌入式開發、軟件理論、媒體技術、網絡與安全、游戲開發等系列課程,引導學生能在不同路線上進行較為系統的學習。同時根據技術的發展,我們也適時對課程大綱進行調整,把軟件領域的最新發展反映到課程中。
3新開設的實踐系列課程簡介
在新的課程體系中,主要開設的實踐性課程介紹如下。
3.1程序設計方法與實踐
“程序設計方法與實踐”是針對低年級學生開設的第一門實踐類課程。在學生掌握了C語言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個體的編程能力。通過設置具有實際背景的題目,使學生經歷問題抽象、建立數學模型、算法設計和數據結構設計、編程調試等過程,通過具有實際背景的題目使學生在理論學習之前就從應用的角度開始接觸線性表、隊列和棧等數據結構,開始接觸一些復雜的算法。課程讓學生從編寫長度為幾十行的代碼起步,逐步達到能夠編寫300行以上C語言程序的水平,具備基本的編程能力和良好的編程習慣,逐步鍛煉學生自學能力和問題抽象能力。
3.2用戶界面設計基礎
“用戶界面設計基礎”是針對低年級學生的設計性實驗。使學生初步掌握LINUX或DOS字符方式下開發用戶界面的主要技術,以及Windows環境下圖形用戶界面的開發方法。使學生初步體驗用戶界面設計的重要性和設計技術,體會用戶界面將是用戶需求的重要部分,理解“用戶的軟件才是我的軟件”。本課程與程序設計方法與實踐主要側重于個體能力的培養。
3.3軟件基礎實習
“軟件基礎實習”是為具有一定數據結構理論基礎的學生開設的綜合性實踐課程,是對前期課程(C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與算法,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和用戶界面設計基礎)的一次綜合實習,是對軟件工程的第一次實踐。實習采用開發小組開發方式,通過設計一些超越學生當時已有知識水平的問題,例如具有操作系統背景、人工智能背景、編譯背景、數據庫背景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通過小組內協作開發,完成一個至少2 000行的小型系統。學生在小組內進行簡單分工,并進行角色互換,初步體會軟件開發過程,鍛煉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科學分析能力和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
3.4應用系統設計與實踐
“應用系統設計與實踐”以低年級學生為對象,以學生已經熟悉的簡單的業務系統為背景,采用開發小組的形式,開發網上數據庫應用系統(如網上購物系統,圖書借閱系統,學生成績管理,BBS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相關技術和知識(數據庫設計、網絡程序開發等),體會應用軟件架構的重要性,鍛煉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3.5操作系統基礎實習
“操作系統基礎實習”以當前流行的操作系統Windows和Linux為背景,選擇具有應用性質的課題,從應用系統開發者的角度學習和研究操作系統,通過系統調用來使用操作系統提供的各種功能,區別于傳統的操作系統原理理論性為主的課程。通過對操作系統的認識,初步掌握軟件部署的方法。上述課程也開始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3.6專業能力訓練系列課程
“專業能力訓練”定位在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與相應的理論教學配合。在實踐課程設置上考慮計算機軟、硬件的有機結合,開設了“嵌入式系統開發”,在軟件與硬件緊密結合的背景下強化學生的系統意識。為了使學生在校期間就可以接觸并了解當前的流行技術,專門開設以.NET技術或JAVA技術為背景的實踐課程;通過增加Linux平臺實踐內容,全方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拓寬學生視野,為學生今后的自主確立專業方向打好基礎。這些課程強調從系統高度來認識計算機,從軟、硬件兩個角度看待系統架構。
3.7軟件開發過程綜合實訓
“軟件開發過程綜合實訓”是以企業成熟的軟件開發模型為基礎,選擇企業根據實際軟件系統精選的案例對學生進行工程訓練。學生以開發團隊形式,按照步驟在規定的時間點完成規定的任務,體驗從需求分析建模(需求由案例給出)、設計、代碼編寫、測試、部署的軟件工程全過程。使學生熟悉企業化軟件開發流程,具備直接進入企業進行開發的能力。實訓模擬企業運作機制,模擬企業中實際存在的項目壓力和工作壓力,以考勤和項目的進度檢查點進行監控,以項目開發結果進行最后考核。學生將體會項目經理、設計人員、編碼人員、測試人員等各個角色的工作,培養學生職業精神、組織管理能力和設計綜合能力。
4實踐類課程對現有教學的影響
4.1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形成新的課程體系
新建立的實踐類課程使得傳統的理論教學課程體系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我國傳統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或軟件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中,是以知識點為基本單位構建課程,重視基礎理論的抽象和學習,忽視理論的應用背景和實現技術;重視獨立課程自身的實驗過程,缺乏覆蓋不同課程、串聯不同知識的綜合性實驗;更多的是融合在理論課程中的驗證性實驗,沒有針對創新性能力培養的獨立課程。
在新的課程體系中,加強了低年級的專業基礎課程,使學生首先了解應用背景,并盡可能早地接觸專業內容,在低年級就完成“計算機科學導論-C語言程序設計-程序設計方法與實踐-用戶界面設計基礎-離散數學-數據結構與算法-面向對象分析與設計-軟件基礎實習”這樣相對完整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的專業基礎教育課程體系,進而為后續的理論學習與提高打下良好基礎。在這個體系中,遵循“實踐―理論―再實踐”的循環方式,學生通過初步的實踐,積累必要的感性認識,再通過理論學習,通過新的實踐課程提出新的問題,學生通過自學和教師引導解決問題,并總結出理論上的欠缺進入新的理論課程,在這個螺旋式上升過程中,最大程度保持學生的興趣并使之能克服較大的自學和思維壓力,變學習壓力為學習動力,引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4.2實踐類課程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提出新的要求,為學生發揮創造性提供可能
要保證實踐類課程的教學效果,防止實踐類課程蛻變為理論教學,對于實踐類課程必須有新的教學理念、講授模式和課程管理機制。
教師首先要完成教學觀念的轉變,在教學過程中絕對不能再是“教師講授學生聽”的傳統模式,要樹立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觀念,以啟發式教學和研究性學習為核心。在教學方法上,要采用全新的教學方式,教師不再講述實驗的步驟和細節,不再講授原理和概念,而是將重點放在講解題目(項目)的背景(實驗需求)上,即向學生明確應用的背景、實驗目的、期望看到的結果、實驗的具體的參數和指標要求。同時適當點出實驗中可能涉及到的知識,然后由學生自己進行理論分析,自己建立問題的模型,自己掌握開發進程。
教師在實踐類課程中已經不再是傳統的課堂講授者,教師更像一位工程項目的經理,負責提出項目的要求、檢查項目(學生)的開發進度、監督開發過程、評定軟件質量。在課堂集中教學中,教師又像一位主持人,召開的是項目進度匯報會、技術交流會、軟件演示會等。
對技術上或設計架構上有相同的課程,我們鼓勵一些學生能以一個較大的項目貫穿始終,能逐漸把小系統完善成大系統,提高學生的成就感和榮譽感,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對題目難度類似的課程,我們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架構和技術環境,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新的實踐類課程為學生開辟了更廣闊的思考空間,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創新精神。不少學生們在實際課程中完成的算法設計,或者采用的理論指導出乎教師的意料,這對于教師同樣是促進和挑戰。
4.3網絡教學支撐平臺延展課堂空間,為學生自主學習、師生交流提供新的途徑
通過建立有效的網絡教學支撐平臺,為教學提供了有利的輔助工具。教學支撐平臺具有信息、布置多種形式的作業、C/C++/JAVA源程序自動測試、在線答疑和討論等功能,為主講教師、輔導教師、學生和訪客提供不同的權限。網絡教學支撐平臺支持多門課程,既解決了教學資源共享等一系列問題,同時也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學習”模式,有效地達到了教學互動、教學相長的良好效果。同時網絡教學支撐平臺也遵循軟件工程的原則,在關鍵點設置時間節點以考察學生,把軟件工程的思想融入教學管理。
5結論
自2002年起,我們從單門課程的改革開始,逐步建立了實踐課程體系,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問題,再進行調整和充實,逐步完成了具有可操作性、行之有效的實踐課程體系,新設立的實踐類課程與理論課程有機結合,縮短了理論教學與工程應用的距離,實踐課程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并已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專業規范(試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54-255,264-265.
關鍵詞:化工安全工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開發型人才
由于危險化學品都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特點,所以化工行業的安全問題重要性逐漸凸顯出來?,F階段,我國化工安全形勢嚴峻,頻繁出現職業危害與危險事故,對化學工業的發展產生了直接的影響。由于化工行業經常出現安全事故,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安全生產管理隊伍人員綜合素質不高,無法滿足現實發展的要求。所以,培養高素質的具有安全管理意識的人才十分重要。相關教育人員要秉承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并且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注重產、教、研結合,還要培養出更多專業能力較強、實踐經驗豐富的復合型人才。
1化工安全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在開展各項教學活動之前,制定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化工安全專業的核心,也是構建人才培養模式的最終目標。在實際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僅僅需要對化工安全的復雜性特點進行充分的考量,還需要結合化工行業的基本情況,對市場人才的需求進行考慮。所以,在培養化工安全工程人才的時候,需要以黨的基本路線作為指導,注重人才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知識基礎,保證其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達成理論知識、專業素質的統一發展,熟練的掌握化工安全工程、安全技術等技能,在使用與生產?;返臅r候,能夠做好風險源的提前辨識工作,以此加強對化工企業的安全管控力度,避免不必要的風險問題發生。在此基礎上,化工安全工程人才還需要掌握安全事故的正確救援方式,并且從事石油化工、有機化工、化工機械等相關的設計,還要具備評價、培訓、管理、監察等技能,逐漸成為社會所需的開發型人才。
2化工安全工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構建
2.1分析預測市場需求,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結合
首先,化工安全工程專業的學生要能夠進行化工制圖作業,并且了解電工電子的專業知識,在進入到企業工作之前,能夠對生產設備有基本的了解,還要具備良好的安全意識。要想成為一名出色的化工工作人員,就需要對化工工程的反應有充分的了解,并且具備化學工程操作、安全管理、檢修的能力,對化工工程進行防腐處理。其次,在化學反應中,會有一些反應是在高壓高溫的條件下開展的,需要對高危設備進行管控,還要嚴格遵循法律法規,做好危險品的存儲工作與運輸工作,保證危險化學品的使用安全性。再次,對市場的實際需求進行分析,并且對化工安全工程專業的職業化風險有充分的認識,在發生風險問題的時候,能夠及時進行救援,逐步完善科學化的培養體系。在傳授化工安全工程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實踐操作,并且為學習者搭建良好的學習平臺。通過建立學習平臺與實踐平臺的方式,為專業人才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教育人才的教授僅僅能夠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可以利用建立合作小組的方式,對化工安全工程的問題進行探究。在大一、大二階段,教育人員要培養學生實驗室的試驗能力,并且以化工安全知識作為基礎,在大三階段進一步學習安全學科知識,并細化化工專業安全工程知識,對管理方式與安全技術有充分的了解。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將學生安排到化工企業中進行實習,以此避免出現學習沒有實質性同步的問題。
2.2梳理化工專業知識結構,創新課程體系設置
在化工安全工程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做好化工專業知識結構的梳理工作十分重要。教育人員要立足于化工安全方面的需求,明確安全工程體系,并且建立統一的結構模式。在整個專業的教學過程中,課程設置與培養專業人才有直接的關系。課程主要體現在職業、學科與學生中,都會直接的影響專業課程的建設。就大多數大學的教學環境進行分析,化工專業的知識結構就是基礎課程、公共課程與專業課程、選修課程等。教育部門會對基礎課與公共課提出明確的設定要求,而對于化工安全專業來說,專業基礎課十分重要,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能夠使學生對化工安全知識有更加充分的了解,不斷擴大知識面,能夠對社會就業方向進行選擇。要想培養出優秀的化工安全人才,就需要結合培養目標,制定完善的課程體系,并且建立復合型、應用性的技術人才,不斷提升其安全工程管理能力,為社會企業培養出更多精通技術的化工安全專業人才,以此提升整體的教學質量,滿足學校的素質教育目標。在創新化工工程課程設置的過程中,開展化工安全工程的專業知識教育,都需要在工科文化的基礎上開展,并且將科技技術作為核心內容,發現各種知識間存在的必要聯系,并且將不同的專業理論知識與技能融合,方便學生進行系統性的學習。對于化工安全工程的重點難點問題,需要進行課程的合理分配,創設良好的課堂教育環境,對學生的自學能力進行培養。對于大四的學生,要構建完善的結構體系,并且將選修課程、專業課程與基礎課程進行劃分,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與時間,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聯系機會。例如,在化工安全專業的選修課上,教育人員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與實習,地點就可以選擇最近的化工工程。此外,還可以將學校作為實踐的起點,開設化工實驗課程,保證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在構建實驗室的過程中,要符合學科的基本特點與原則,保證不會脫離基礎的教學理念。
2.3合理調配化工安全專業教學模式,進入社會崗位實習
要想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化工安全專業人才,就需要合理調配化工安全專業教學模式,并適當的更新課程內容,不能一味地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教授,而是要將教材內容作為重要的依托,利用合理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能夠進行系統化的學習。在此過程中,教育人員可以利用科研項目中,曾經遇到的典型案例進行課堂教學,使學生明確實際生產中可能面臨的危險問題,逐步加深對化工安全工程的認識。利用課堂與課下的溝通與交流,能拉近學生與教師的關系,以此有效提升整體的教學質量。除了學習理論知識之外,還需要進行一系列的化工安全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問題,開展化工安全防護演練的工作,并且由教師進行統一的評價,在增強學生處理危機事件能力的基礎上,使學生能夠解決崗位工作中可能面臨的問題,盡早融入到生產實踐過程中。在完成教學活動之后,可以安排學生進入社會崗位中進行實習,學生在進入到化工企業實踐之后,需要對單位的人員結構與生產環境有基本的認識,明確實際的實習目標,并且進入到崗位的工作中,以此增加化工安全工程人才獨立工作的經歷,逐漸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適應化工企業的需求。
關鍵詞:煤礦企業;安全發展;人才培養系統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4)10-0153-03
煤礦企業的安全生產是企業進行可持續發展的主體。煤礦企業進行可持續發展是當今煤礦行業發展的主題。煤礦企業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通過行業、企業和管理培訓部門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煤礦行業的全面協調發展。通過安全性人才的中期、近期和長期培養總體規劃,加快安全類人才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影響企業的諸多安全問題,真正地實現煤礦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根據我國煤礦行業的整體發展數據來看,我國從2002年到2006年發生的一次性死亡人數超過十人的特大煤礦事故高達近200起。2005年我國的煤炭總產量約為20億噸,約占全球總產量的37%,但是我國因煤礦開采的死亡人數占全球煤礦事故死亡總人數的80%左右,我國每年因為各種煤礦類事故造成的直接或間接人民幣損失高達300億元左右。由此可見我國的煤礦行業的安全水平十分低下,煤礦類企業的安全問題亟待解決。為了能夠保證我國煤礦行業的整體安全健康發展,針對煤礦企業發展的不良狀態,針對我國煤礦類企業發展的不良狀態,很多專家學者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探討和研究。本文從煤礦企業的安全方面人才培養提出了解決煤礦企業低安全性問題的辦法,通過系統性地培養安全人才全面提高我國煤礦行業的安全
水平。
1 煤礦企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
1.1 近期培養中專生是煤礦人才培養的基礎
煤礦企業的職工文化程度低而導致的煤礦從業工作人員的整體安全意識較差是煤礦事故發生的癥結所在。我國煤礦行業長期以來受到了煤礦工人不需要知識和技術的誤區所誤導導致了很多煤礦企業大量招收農民工,這部分農民工有80%以上只是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地方和私有性煤礦的學歷更低,這種文化程度的從業人員難以進行集中性管理,這就在遏制和減少事故因素上帶來了很大的管理阻礙。在礦井下工作的人、機器和工作環境以及礦業管理中人的安全具有著引導性和基礎性地位。只有實現了人的本質安全才能實現系統工作的安全。近期培養中專生的計劃是通過一段時間內培養一批具有中專生,通過基層勞動學習的方式組成煤礦安全基層管理隊伍,通過培養勞動組織管理和勞動應用技術為主體,使得他們能夠準確地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將這部分管理人員充實到基層管理隊伍當中,為夯實煤礦行業的基層管理力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2 中期培養??粕敲旱V人才培養的特點
煤礦類行業從手提肩挑的純體力勞動發展到現在的礦井機械電氣自動化采煤的發展過程中,科技創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萍紕撔略诘V井的安全生產、工作效率以及設備的工作線路優化上都實現了質的飛躍。因此在煤礦開采的事業建設過程中需要培養一大批具備相關知識和技術的專業性人才。這些人才要專于礦井設備的故障問題分析和排除,同時要傳授給他們豐富的經驗知識,培養出一批具有較高業務水平的專業技術人才。這就需要煤礦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開采特點和企業技術特色培養出具有較強專業知識的技術人才隊伍。只有擁有了一直具有較強專業知識的人才隊伍才能確?,F代化機械設備的正常使用,從而實現礦井的高效開采。在近幾年的煤礦開采事故當中都存在著一些本質上規律。雖然從理論上來講這些事故都是技術上的風險問題。但是這些所謂的風險事故都是人為可控的,這些事故的發生是人造系統不良運轉和運作失控的表現,這種表現在具有豐富專業知識的人才隊伍來說是能可以進行有效地控制和防范的。如果在安全管理技術方面有一只專業程度比較高的安全管理隊伍就可以避免很多重大事故的發生。在這一工作環節煤礦企業可以利用三到五年培養一批??祁悓W生從事安全管理工作。這部分管理工作主要是通過技術性管理提高安全管理系數的。通過培養這批安全管理人才來掌握基層的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規以及相關的安全文化建設。掌握新的技術和管理技術,使得這部分管理人員能夠成為同時具備管理知識和相關專業知識的復合型管理人才,并將其充實到管理隊伍當中。這對于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3 長期培養煤礦專業本科生是煤礦人才培養的關鍵
要從源頭上遏制和減少煤礦的發生就要全面提高煤礦開采的科技水平。提高科技水平的最主要關鍵就是提高行業生產的安全水平,將更新更加具有穩定性的開采技術引入到實際應用領域,以此提高煤礦開采的安全系數,積極利用先進的思想成果,同時要注重將研究出的思想成果加快市場轉換和推廣。進而建立全面的科學技術產業體系。通過五年到八年的時間著重培養一批本科生進行安全技術管理和風險安全控制教育。通過一系列的相關培養使得這些學生能夠具有較強的安全管理和應變基本能力,使得他們逐漸成為企業高級管理人才。這對于煤礦災害的管理和持續性發展都具有非常深遠的現實意義。
2 煤礦企業人才培養體系及對策
煤礦類企業人才短缺的矛盾要從培養的主體上出發,同時要聯合政府相關部門、教育部門和企業共同聯手采取相關措施,建立多種渠道以培養不同層次的人才。從培養的客觀環境上來講,要充分考慮到在校學生、社會公眾和在職的員工之間的相互影響,同時要盡可能大地將影響覆蓋到各個監管方面。政府方面作為監管工作的主體要加強煤礦類企業的安全開采監管力度,以此保證煤礦行業能夠安全健康的發展。在人才培養的方面,政府要給予一系列相關的政策支持,多制定出有利于煤礦企業的優惠政策。如降低當地報考煤礦類院校和專業的分數要求、減免煤礦專業學生的學費、擴大該專業的獎學金范圍以及提供伙食費和日常補助等,以此吸引更多的學生能夠更多地參與到該專業的學習當中。政府方面還要通過制定法規規定煤礦必須要對已經從業的員工進行定期的培訓以及不定期的考核和抽檢。針對煤礦企業事故頻發要加強人才培養中對安全性方面的培養,加大對安全工作人才的培養力度。
在煤礦企業進行培訓的過程中要從多種方式進行培訓,重視培訓的效果。對于培訓對象的要求上不僅要對下井實際參與工作的員工進行培訓,而且還要對臨時參與工作的外來人員如科研人員和合同工進行培訓。通過詳細地培訓來提高職工業務水平。企業自身也要充分挖掘現有的人力資源,以此提高人力資本的使用效率。
作為培養煤礦專業人才的教育部門,要充分注重教育部門和企業之間的溝通與合作,通過校企之間的合作教育共同籌措資金制定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計劃,以此擴大和培養企業所需要的工作人才。除此之外,高效還可以通過教師調動提高教師的實際教育水平,這主要針對于具有較高理論知識水平但是缺乏實踐經驗的教師,這些教師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通常會存在教育的理論和實際知識脫軌等現象,通過這種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師資力量和綜合水平,從而為在校老師創造出一種良好的環境和文化氛圍,從而實現多方共贏的教育效果。同時加強校企合作以及同社會的聯系,實現產學研的相結合,優化學校的教育模式和辦學結構,提高教育效率,改進教學方法,充實教學內容,強化教育手段,為煤礦類企業的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培養出更多有用的人才。但是在進行培養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培養人才的兩個重要的外在客觀條件,煤礦類行業的工作人員和安全管理人員是進行安全性教育的主體,這要從幾方面做好對人才的培養。首先要建立好良好有效的激勵制度,因為每個人的需要是每個人存在的必然性,每個人的存在也都為一定的目的性所驅使,而且每個人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也會提出不同層次的需要。因此煤礦企業要根據各個層級的工作人員制定多種渠道的激勵機制,使其能夠盡可能地滿足各種人才多元化的需要,從工作人員的目的性出發有效地引進和管理人才。其次在有效的激勵管理機制下,還要改善煤礦企業的軟硬管理環境,以更好地留住企業的人才,如可以為工作人員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和信息技術的交流平臺,從物質、精神以及感情人文等多種角度把握人才,以此建立穩定的技術人才隊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都依賴于人才資源的管理應用和開發要保障煤礦企業安全健康發展,不能只重視安全設施設備的投入。需要建立多渠道培養人才的體系,從政府、教育部門、企業等多方面聯手做起,擴大培養人才路徑,培養出更多更好更適合煤礦企業的人才,解決煤礦企業的人才缺失問題,進而保障煤礦企業安全健康的發展。
3 結語
綜上所述,賈逵煤礦企業在安全方面的人才培養才是解決煤礦安全問題的最根本途徑,這個系統性工作需要引起煤礦企業領導的高度重視。只有加快了安全性人才的培養才能真正地促進煤礦企業的安全性生產,推動煤礦企業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志斌,馬尚權,劉偉.國有重點煤礦企業安全科技人才現狀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5,15(6):35~39.
[2] 王書明,何學秋.我國煤礦安全投入現狀及其對策研究[J].集團經濟研究,2006,(27):19~20.
[3] 李新娟.基于內生增長理論的煤礦企業安全發展研究――多渠道人才培養體系的架構.
[4] 林柏泉,常建華,翟成.我國煤礦安全現狀及應當采取的對策分析[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6,16(5)42~46.
[5] 張仁東.煤炭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的風險與防范[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7(4):285~287,295.
[6] 美國煤礦生產安全監管系統及啟示.http://1 f k /Read News.asp?News l D= 697,2005-7-20.
[7] 柳慧鵬,劉玉祥,閻飛.印度煤炭勘探管理體制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6,(3):23~26.
[8] 王慶軍.煤炭企業人才短缺的成因及對策[J].現代企業教育,2006,(I):32-33.
[9] Romer,P.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Parti.
“體教結合”是我國競技體育體制改革的產物。從廣義上來說,“體”泛指體育系統,側重運動訓練;“教”泛指學校教育系統,側重運動員的文化教育。簡而言之,“體教結合”就是兩大部門相關優勢條件的有機整合共同致力于體育事業的發展。
從長遠來看,我國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主渠道應在學校體育,積極引導、鼓勵和扶持有條件的學校辦好優秀運動隊,充分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盡快建立科學高效的,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系。體育訓練堅持首先是一個學生,然后再是一個運動員的原則,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挖掘學生的運動潛能。學生投入運動訓練首先是從興趣出發,體育苗子的發現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那么運動員選材的局限性、體育競賽工作的不公平競爭性及損害青少年運動員接受正規教育的權利等問題也會很容易得到解決。
2、實質性推進體教結合人才培養工程,開發運動員信息化管理平臺
2.1體教結合人才培養工程的整體推進
教育局與體育局達成共識,由體育局提供訓練經費,教育局解決體校學生的入學事項,使運動員在師資力量相對雄厚的就近學校上學,真正做到體教結合,文化與體育雙贏。
以體校為龍頭,輔助基層學校進行業余訓練。體校有針對性地選擇幾所訓練工作相對扎實的學校進行資金和技術扶持,從而提高基層單位訓練的積極性。
對基層單位進行業務培訓,了解國內外競技體育的發展趨勢。近年來宜興市體校充分利用每年二次的全市中心教研組會議,向全市體育教師傳達最新的政策、法規和競訓趨勢。
2.2開發信息化管理平臺
我市與北京中體信通科技有限公司緊密合作,開發運動員信息化管理平臺,主要包括運動員注冊管理、運動員競賽管理、運動員成績管理、運動員訓練跟蹤。目前已完成宜興市運動員注冊管理系統,并已投入使用,圓滿完成了2010年的全市運動員注冊工作。
運動員注冊管理系統主要包括用戶管理、新聞公告管理、教練員注冊、運動員注冊、運動員注冊審查、手機短信群發、日志管理等。由各學校自行對本校教練員、運動員進行管理,維護本校教練員、運動員的信息
運動員注冊管理主要包括運動員個人信息、相片、家長聯系方式、教練員及測試成績等。
教練員注冊管理主要包括教練員個人信息、相片、主要項目、裁判項目及等級等。
保證運動員注冊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是注冊管理的關鍵。而目前驗證運動員年齡點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的有效辦法就是讀取二代身份證上的信息。本系統采用二代身份證讀卡器讀取二代身份證芯片里的信息,然后與各單位填寫的信息進行核對,如果身份證號碼、姓名等填寫一致,系統自動保存身份證芯片中的相片,并標識為身份證審核通過,這時各單位無法再修改姓名、身份證號等信息。
為了保證各單位上傳的運動員相片的真實性,系統可以在審核運動員二代身份證后進行上傳相片和二代身份證相片的人工核對。
3、維護體育競賽秩序,合理利用信息平臺為運動員參賽資格正名
宜興市通過使用運動員信息化管理平臺,經過實踐檢驗有力地維護了體育競賽秩序,發揮了為參賽運動員正名的實質性作用。概括起來,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確保了運動員參賽資格的公正性。要求基層學校對每年的適齡隊員進行注冊登記,我們充分利用二代身份證的信息進行電子比對,從而達到參賽隊員年齡的真實性。
第二、公平性。每年進行網上二次注冊及審查,延誤注冊時間就自動棄權。所以要想取得好成績就必須提前做好準備,選好運動人才進行注冊,而不是過去那種到賽前隨便選幾名學生就可以參賽了。審查采用二代身份證電子驗證及學籍管理數據相結合的方法,杜絕了以往比賽中出現的以大充小、租借運動員等不公平現象。通過本年度的注冊管理工作,各基層學校訓練時間因注冊時間的要求大大地提前了,訓練積極性提高了。
關鍵詞: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應用型
基金項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
中圖分類號: Q94-4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7.01.038
農業院校的應用型本科教育是以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的現代農業教育,是有著明確崗位群或工作領域的專業教育?,F代農業的特點是具有明顯的科學性、實踐性、創新性和復雜性,因此,要求從事現代農業技術的人才應有較寬的知識面、良好的人文素質、強烈的創新意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實踐教學是鞏固理論知識和加深對理論認識的有效途徑,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必由之路。吉林農業科技學院是一所新升本的本科院校,正處于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階段,筆者結合該校的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提出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的一些思考。
1 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目標
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為農業院校的傳統專業,目前開設該專業的主要培養目標為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掌握優質、高效現代作物栽培學、作物育種學、作物病蟲害診斷與預防學、種子繁育與經營管理等植物科學與技術的基礎知識、理論與技能;培養能夠運用現代化農業科技知識指導農業科技生產、農產品開發、農業生態園建設與管理、農業新技術示范推廣和生產經營等應用型高級新品種培育專業技術人才。學生畢業后能在農資公司、涉農企事業單位從事農作物生產、品種選育、技術開發、經營管理及農業科技開發及推廣等工作,能獨立創辦或經營管理小、中型農資公司、種業、莊家醫院等經濟實體。
2 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結合該專業的培養目標,可見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中占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實踐教學才能完成學校與企業的零對接,應用型院校培養的應是技術性、應用型人才,教學過程應側重對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綜合能力的培養,理論知識要與技能及技術有機融合,這就要尋找學校與企業、學習與工作、知識與技能之間的結合點與平衡點,突破傳統教學角度,實現“教、學、做”全方位的融合。實踐教學是搭起終身學習的橋梁,學生進入企業,要不斷更新技能。只有在大學期間學會學習、注重實踐,通過親身實踐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才能妥善化解矛盾,解決隨時出現的各種問題。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不僅包括崗位的專業技術能力,還包括與專業技術能力相關的應用能力,如觀察問題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等的培養,實現實踐教學和素質教育的全方位結合,以期使被培養者成為融知識、技能、素質為一體的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
3 植物科W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的措施與對策
3.1重新修訂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應用型本科院校為新提出來的一個教育發展理念,應該在原有專業培養方案的基礎上重新修訂,修訂過程中要征求省內外相關企業及相關專家的意見,經專業教師反復討論和修改,最后由學校組織評審通過,新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應進一步明確培養目標,突出應用型、實踐性,確定專業主干課程,改革教學方法,重視實踐教學。
3.2建立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提高實踐教學水平,不僅要有完善的體制保證,先進的儀器設備等硬件供應,還要有過硬的“軟件”支持,年齡大的教師經驗豐富,技術過硬,但精力和體力欠缺;年輕教師理論知識全面,實踐動手能力較差,對培養學生實踐操作指導不到位。針對這種情況,應采取老教師傳授寶貴經驗,幫助新教師快速掌握基本技能;利用假期去實踐基地下場鍛煉,積累實踐經驗;利用課余時間到校內實訓基地;鼓勵教師申報科研項目,以項目開發促進教師的科研水平和實踐能力;聘請知名專家,定期進行教師的知識更新和業務培訓等一系列措施。
3.3加強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保障校內實踐教學完成的基本條件是實驗室和校內實踐基地,實驗室在保證實驗儀器設備完善的前提下,推行開放實驗室,給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提供硬件保障。校內實訓基地也要分成不同的功能區:一是實踐教學區,主要為學生提供專業知識的踐行區,培養學生基本技能操作;二是科研區,積極調動學生的創新思維,為其大膽規劃設計提供平臺,同時為大學生創新項目、畢業設計等提供保障;三是產業區,為有創業意識和創業思路的學生提供政策支持、技術指導、經驗傳承,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
3.4重視校外實踐教學
重視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開發。因為再豐富的校內實踐內容也涵蓋不了全部的社會需求,再多種多樣的校內實踐模式也包括不了社會生產的全部,再高端的技術水平也不一定適合企業的大規模生產要求,因此,必須選擇不同企業經營實體,采取分散實習與集中實習相結合的模式。
3.5建立科學、客觀的教學評價體系
科學客觀的評價體系是由合理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構成,并具有客觀性、導向性、目的性、整體性、獨立性和可操作性,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實踐教學項目和考核內容必須符合企業崗位的要求,考核可以理論加技能的方式進行考核,評價方法根據課程性質、目的、要求不同,可通過筆試、口試、操作、實踐論文、項目實踐、分組辯論等多種方式進行考核評價,并對考核內容應企業、行業需求而不斷更新,以滿足崗位技能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詹先明.“雙師型”教師發展論[M].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