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1 16:56:09
序論:在您撰寫初中地理課程特點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研究學生對某一課程學習方法的工作目的就是改變教師講授、學生聽課的現狀,讓每個學生都能邊學、邊理解,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教師主體為學生主體。根據我國初中地理教育的特點,地理教學比較枯燥,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學習方法也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地理教師通過初中生學習地理過程中存在的各類現象進行探討,通過地理課程的教學情境設計,對某一教學單元進行教學實施,探索提高初中地理教學有效性的具體方法。
一、初中生地理學習興趣的調查
興趣是初中生學好地理課的前提條件之一,可以說,初中生是因為興趣而學習地理的?,F實中有一大部分初中生對地理課學習的興趣不高,對地理課的學習,學生大致都經歷了一個從有興趣到基本無興趣的學習過程。
從我對學生學習調查的總體結果來看,初中生對地理課的學習興趣遠遠低于其他課程,主要原因在于地理教材的編排不適當,加之地理教師素質不高和現行教育體制存在問題,在有限的對地理課學習感興趣的學生中,初中生的學習興趣多傾向于異國風光與地理現象等方面。
二、初中生對不同的地理對象認知程度的研究
初中生對不同的地理對象認知程度隨年齡不同而變化。絕大多數中學地理教師認為,初中生的感性認知程度高,對于初中生來說,感性的地理故事和地理人物能夠引起他們的注意力。就初中生對地理對象的認知程度來看,被調查的地理教師認為,初中生對地理對象的認知程度因人而異。初中生對具體的地理數據難以記憶或記憶的準確度不高,常常會發生張冠李戴的事,對地理課程的作用性認知程度不高,對某些地理內容難以理解,但對地理人物的認知比較深。從調查情況來看,凡是初中生難以認知的地理對象,均屬于抽象思維范疇內的知識,因此,加強初中生理性認知程度的教學是非常必要的。
三、關于地理知識對初中生綜合素質、個性特點影響的研究
地理知識對初中生的個人素質、個性特點的影響是在長期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的。針對這一現象,可以知道,地理知識對初中生的綜合素質和個性特點有正面和積極的影響。地理知識可以促進初中生形成良好的知識儲備和適應社會的個性特點,對學生的成長有影響,但這種影響的大小因人而異。
通過中學階段的地理學習,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個性特點有以下幾點影響。第一,各國地理的大輪廓和各個地域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對學生個人素質的提高有一定影響;第二,學生可以學到一種如何看待地理、環境和事物的方法,了解地理的多樣化和地理現象的多重性;第三,學會分析地理事件的方法,了解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是由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這樣,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就會考慮得比較全面,并找出合適的解決方法;第四,對于學生人生觀的形成有一定影響,但這主要是靠學生自覺地閱讀地理教科書和理解地理知識后,對人生觀產生的一定影響。由此可見,地理知識對初中生綜合素質和個性特點有正面的影響,教師均認為,地理知識能夠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儲備,為適應社會打下基礎。
四、初中生地理思維特點與地理學習方法的研究
初中生的地理思維特點以抽象思維為主,但也在不同程度上保留著形象思維的特點,學生的學習方法以理解記憶為主。通過調查研究,我認為初中生的地理思維特點對其學習方法有一定影響,但思維特點對學習方法的影響不是唯一的、絕對的,還有其他因素也在影響著初中生的地理學習方法,可以通過以下手段加以解決。
首先,對初中地理教學要有理念上的更新,因為目前對于初中階段教學的方法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必須采用行動導向,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動起來,變學生被動為學生主動,也就是提倡地理學習中以學生為主體。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了解如何合作共事,如何與他人配合,通過小組分配工作的方式,讓學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例如,使用一些文字、影像、用PPT做學習展示等,用討論的方式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用留作業的方式鍛煉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從多層面、多角度鍛煉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
再次,課堂作業是地理教學的主要法寶,所以,課堂作業需要精心設計。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能調動起來,是否能做到以學生為主體,關鍵在于課堂作業的設計,這就要求教師懂得合理設計課堂作業,加強課堂控制力,真正將行動導向貫徹到課堂教學當中。
五、中學期望的地理課程
中學地理教師認為,現行中學地理課程和教材應當改革。其中,90%的中學地理教師認為,改革中學地理課程應當首先改革現行中學地理教材的內容,減少教材內容。下面就是這些常年工作在中學地理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們的改革意見:主張首先對中學地理教材內容進行改革,認為地理課程的生命和質量就是“少而精”,要精心編制好地理課程,為提高初中生的素質作努力。
關鍵詞:社區地理課程資源;初中地理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279-01
《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強調“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構建開放式地理課堂”。為了落實這一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立足于教材,更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發現生活、參與生活,充分開發利用各種地理課程資源,豐富地理課程內容,開展形式多樣而又有效的地理教學,增添地理教學的活力。在種類紛雜的地理課程資源中,社區地理課程資源是最貼近學生、生動直觀的一種教學資源。那么,什么是社區地理課程資源?這種教學資源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又是如何應用的?
社區課程資源主要是指學校所在的社區環境中蘊含的具有地理教育教學價值的各種資源的總和,主要包括社區的自然地理環境、人文景觀、民族風俗、語言文化、地理教育場館設施(天文臺、氣象站、科技館、博物館)等。社區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有助于教師將地理教學和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找到地理教學融入社會的突破口,增強地理教學的開放性,而且社區地理課程資源作為學生校內地理學習的延伸,有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地理技能,激發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優化地理教學的實效性。社區地理課程資源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開發應用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一、“引進來”,將社區地理課程資源與地理課堂教學進行整合
所謂“引進來”,就是開發社區中的各種未被利用的地理教育資源,結合教學的實際,將這些資源納入課程資源的范疇,并引進到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加以應用。
1、引進社區地理課程資源,整合初中地理教材
新版初中地理教材雖然文字精簡生動,圖片豐富直觀,但在信息時代,初中學生接受知識的渠道多種多樣,學生個體認知差異很大,對新鮮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僅僅運用地理教材中已有的這些知識并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要善于鉆研和篩選與初中地理教材內容有關的社區地理課程資源,比如學校周邊的地形地貌、河流湖泊、地域景觀、民俗節慶等,并對其進行優化、合并、精簡,與地理教材進一步整合,把那些學生熟悉的地理生活情景作為教材中地理案例的補充,把社區生活中富有地理知識的圖片作為教材圖片的延伸,把社區活動中出現的含有地理元素的影像視頻作為無聲教材的拓展。社區地理資源與地理教材的整合,可使地理教材更貼近生活,更具有趣味性和時代感,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引進社區地理課程資源,優化初中地理課堂
在地理教材整合的基礎上,地理教師更要將這些與教材知識相關的內容或有一定聯結的社區課程資源引入到地理課堂中,讓學生學習身邊的地理知識,挖掘知識的內在聯系,落實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地理課堂教學更生動有趣,使學生的地理學習更貼近生活,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地理學習積極性。
此外,通過引進社區地理課程資源,還可以降低學生學習地理空間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的難度,幫助學生理解教學中出現的疑難知識點,由表及里,化難為易,從而提高地理教學的有效性,優化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比如學習《季風氣候顯著》一節,我國季風氣候的冬夏風向和特點學生難以理解,在教學中讓學生觀察學校操場上樹立的國旗在冬季和夏季飄向是否一樣,結合西安冬、夏季風吹拂時的感受,從而理解冬夏季風的風向和特點,像這樣引入生活中的課程資源,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生活環境,降低了教學難度,激起了學生的共鳴,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獲得自我發展。
二、“走出去”,利用社區地理課程資源構建開放性地理課堂
所謂“走出去”,即讓學生走出地理課堂,走出學校,利用社區地理課程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和地理研究性學習,構建“第二課堂”,培養學生的地理探究能力,使學生樹立科學的資源環境觀,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
新課程要求教師構建開放性的地理課堂,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進入生活實踐,探究身邊的地理問題。為了更好地落實這一理念,構建開放性地理課堂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校所在社區的實際情況,采用觀測、調查、參觀、查閱資料等形式,開發利用社區的自然地理環境、風土人情、地理教育場館、地域文化等資源,讓學生盡可能的走出課堂,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自主探究身邊的地理現象,親身體驗身邊的地理知識。例如教師可以利用當地的天氣、河流資源等組織學生進行氣象觀測和水文觀測,自主研究身邊的自然環境特點及其對人類生產生活影響,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增強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游覽社區內的自然風光,參觀社區名勝古跡和博物館、天文臺、氣象站等場館,了解相關的地理知識,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社區水資源、土地資源調查,社區民俗調查、社區災害調查等調查研究,通過搜集資料、設計調查問卷、撰寫調查報告或地理小論文,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人際溝通能力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此外,教師也可以邀請社區的地理專家、學者、環保達人等開展地理科普知識講座,豐富學生的地理課外生活,使地理知識潛移默化地深入學生心中。
綜上所述,社區地理課程資源豐富多樣,合理開發應用這些課程資源不僅能豐富地理課堂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還能提高學生地理探究能力,促進地理教師的專業成長。由于社區地理課程資源繁雜,涉及面廣,在開發應用中,地理教師還要協調好學校、家庭、社會的關系,校內地理資源與校外地理課資源的關系,更好地整合社區地理課程資源,為初中地理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 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
王民:2011年版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修訂的基本思路是保持原來課程標準基本設計的“幾個不變”:課程標準文本的框架結構保持不變,課程內容的體系結構保持不變,內容標準呈現方式和表述方式不變,修訂策略側重于課標的時代性、準確性、可行性。
課程標準修改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對“前言”部分進行修改和調整:“課程性質”重新進行改寫,對“課程基本理念”和“課程設計思路”進行精簡或歸并。其中,對課程性質的闡述中,明確說明地理是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特點的一門基礎課程。
2.對初中地理特點進行了完善:實驗版課標中指出,初中地理具有區域性與綜合性兩個特點,而這兩個特點同時也是地理科學的特點。然而,地理學科與地理科學不同,它還兼有教育性等方面的特性,所以2011年版課標中對地理課程特點的描述增加了思想性、實踐性、生活性三個方面。
3.對課程目標進行了調整,特別是目標中明確增加了“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因地制宜”等意識養成的課程標準,以促進學生初步形成尊重自然等意識。
4.對一些教師認為表述得不夠清晰的課程內容標準加以修訂,對部分課程內容標準的文字表述以及行為動詞的選用作必要修飾;適當補充和增加學生生活和終身發展所需要的、反映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最新成果和國家最新發展戰略的新內容。
5.具體內容做了部分調整,使思想理念更注重前瞻性、時代性;課程標準與活動建議更注重明確性與可操作性;實施建議方面更注重適用性、實用性。
總體來說,前言部分與課程目標有所變化,課程內容部分根據國家發展變化有所改動,總量與實驗版基本持平,刪減或調整了部分過難、過繁的課程內容標準,算是降低了一些難度。
《中國教師》:王教授,您前面提到了在課標修訂時對“課程基本理念”進行精簡或歸并。研讀新課標,我發現這部分的“地理理念”由原來的6條變成了3條,對“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比以前闡述更加簡潔、明晰,“構建開放的地理課程”則強調重視校內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注重多樣的地理學習方式。對于課程基本理念的變動,王教授能否給老師們作進一步的解釋?
王民:總的來說,地理課程理念基本思想沒有太大變化,形式更簡潔一些。前兩條“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是對學習內容的定位,用一個詞概括就是“地理素養”,這個詞在高中地理課標中有提到,而在初中階段提出“對生活有用”“對終身有用”的地理,充分體現了“地理素養”培養的階段性。
原來四條歸到最后一條,“構建開放的地理課程”,講的是三件事,一個是地理方法,一個是技術手段,一個是評價,其中提到的課程資源、學習方式、評價部分歸納到課標后面實施建議中去了。我個人覺得這些變動就是根據需要進行了調整,應該說現在的課標更加簡明、清楚。
《中國教師》:為了使廣大一線教師更好地落實2011年版地理課標的理念和目標,您認為教師應該關注哪些問題?
王民:這段時間我也一直在對教師們談這個問題,義務教育地理新課標實施過程中,我認為教師應該關注以下幾方面:
1.更好地理解義務教育地理課程的性質
2011年版課標特別明確了初中地理課程的性質:“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性質的基礎課程?!奔热恍再|中明確提出地理課程是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特點,那么地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就應該體現出這種特點。以前的地理課程屬于文科,而實際上地理是兼有文科與理科的性質,高中地理課標實驗稿中早已明確這一觀點,而現在初中地理課標的標準版中也已經明確,地理應該注重自然科學的性質。說得明確點,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應該增加一些實驗、觀察等方法,如果沒有這些實際操作的方法就算不上是自然科學。
2.認真學習初中地理課程的幾個特征
區域性、綜合性是實驗稿課標中已有的,而思想性、生活性、實踐性是本次修訂稿中新增的。教師們既要了解課標的性質,又要知道它的具體特征。這就要求教師們認真思考,在今后的教學中除了區域性與綜合性以外,思想性是不是應該表現出來,表現在哪一方面,生活性怎么表現,實踐性又如何體現等問題。
3.關注、理解初中地理整體課程的設計思路
初中地理是以區域地理為主的學科。在課程設置思路方面,義務教育地理分為四大塊: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鄉土地理。教師們應該從整體上去把握課程設計的思想。比如,在整個課程系統中,“地球與地圖”部分是基礎,“鄉土地理”是聯系實際,“世界地理”與“中國地理”是主體。“世界地理”與“中國地理”又分為兩塊:概況與認識區域,這一點很多教師剛開始可能沒有特別注意?!案艣r”主要是從自然地理要素方面去介紹的,如氣候、居民、位置、經濟等方面。而“認識區域”部分,“中國地理”也是從區域開始講起:位置與分布、聯系與差異、環境與發展?!笆澜绲乩怼辈糠?,主要是從區域層次方面去講的:認識大洲、認識地區、認識國家,這一點是教師們應該關注的問題,即怎樣從學習地理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一、明確地理課程特征,培養學生地理實踐能力
初中地理課程是一門基礎課程,兼有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性質,具有以下多方面的明顯特征。在區域性方面,地理課程的教學內容,以區域地理為主,展現各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點,闡述不同區域的地理概況、發展差異及區際聯系。初中地理課程也具有明顯的綜合性,因為地理環境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復雜系統,初中地理課程的教學,就是為了揭示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復雜關系,從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環境的綜合性。
教師在初中地理課程教學中,還應該強調當今社會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培養學生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讓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關注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在初中地理課程教學中,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突通過學生經常遇到的地理現象,解決可能遇到的地理問題,逐步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和生存能力。地理課程教學,應該充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他們逐步學生圖表繪制、學具制作、實驗、演示、野外觀察、社會調查,進行鄉土地理,把地理知識學以致用,培養各種實踐能力。
二、把握初中地理知識系統,科學實施教學方案
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要全面分析教學教材,全面把握初中地理知識系統,全面了解四大板塊的知識內容,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鄉土地理。通過初中地理教學,讓學生掌握基礎的地理知識,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在地理知識與技能方面,教師通過地理課堂教學,讓學生全面掌握地球與地圖的基礎知識,初步了解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初步了解人口、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區域差異。了解家鄉、中國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鄉與祖國、中國與世界的聯系。了解人類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重大問題,初步了解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掌握閱讀和使用地球儀、地圖的基本技能;掌握獲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圖像等形式,表達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簡單的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等技能。
在初中地理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要全面把握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了解實踐地理課程設計思路,嚴格按照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標準,設計具體的地理教學目標。教學時尤其要注意突出地理學科特點,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方式,充分重視地理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的利用,關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要強調地理各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別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對地理現象和地理過程的綜合影響,引導學生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從地理的視角看待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
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要選擇多種多樣的地理教學方式和方法,根據地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征、學校條件以及教師自身特質,選擇合適的地理教學方式,注意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應堅持啟發式教學原理,提倡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引導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體驗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
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初中地理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并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為學生自主學習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應積極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一方面,立足校園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利用學生已學習過的地圖知識,設計相關的主題,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從而達到構建開放的地理課堂、拓寬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熱愛學校和保護環境責任感的目的。另一方面,應提倡開展野外考察和社會調查,鼓勵學生走進大自然、進人社會,使學生親身體驗地理知識產生的過程。
三、全面把握知識結構,科學評價教學成效
微課教學嚴重沖擊著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被應用于各個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微課教學,有利于促進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改革,提升初中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本文通過具體論述微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并列舉典型案例進行強調,有利于提升初中地理課堂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
微課;初中;地理
1微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途徑
1.1借助微課解釋重點難點,啟發學生思維:
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講解抽象的重難點知識時,如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增加學生理解生澀知識點的難度,導致學生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因此,如果老師合理的將微課應用到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微課的色、形、光和聲等功能,將抽象的地理知識具象化,能夠讓學生在極具感染力的地理課堂中學習,讓學生深入感受抽象知識的連續性,從而最大限度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1]。例如:在學習《四大地理區域》這節內容時,由于知識較為抽象,學生在理解區域劃分的原因及相應的地理區域類型時具有一定的難度性,所以便可以利用微課錄制Flash,以視頻的形式展示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地理特征。將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詳細的告知學生[2]。這樣通過微課視頻的動態演示,又有老師的詳細講解,有利于讓學生更加生動、更形象的學習地理課堂教學內容,從而促使學生能夠在生動有趣的地理課堂中學習,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夠深入掌握秦嶺———淮河一線的重要地理意義。
1.2選擇合適的微課程素材,提高課堂效率:
在應用微課教學方法的過程中,微課程教學素材的選擇直接決定了微課程的教學效果,也是靈活應用微課程教學理念的關鍵所在。其中,作為初中地理老師,在地理課程教學中選擇微課程教學素材時應注意下列兩個原則:
1.2.1堅持科學性的原則。
在當前初中地理教學中所應用的教科書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原則,而地理學科自身的知識點也需要講究科學性,這則要求初中老師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堅持科學性的原則,廣泛搜集科學合理的微課程教學素材,并將其通過現代多媒體教學設備植入到微課程視頻教學過程中,這樣有利于保障初中地理學科教學的嚴謹性和科學性,避免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產生誤導現象[3]。例如:在《工業、城市與交通》一節內容的學習過程中,老師便可以利用視頻播放“神州”發射的視頻資料,以此導入新課,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老師再引導學生回顧西部地區的礦產分布情況,了解西部的工業主要是在豐富的礦產資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掌握西部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4]。
1.2.2堅持典型性原則。
微課程在應用中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所以為了讓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快速掌握地理知識,就應該選擇典型性的教學素材。例如:以《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的內容為微課案例,其微課教學目的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比較西北地區與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全面了解兩個地區的自然環境差異,并能夠通過讀圖準確確定范圍和概括所謂位置的特點,老師在微課的教學過程中則可以借鑒《是真的嗎》電視節目,提出“看三分流水,纖流細細,珠穆郎瑪,唯我獨尊”和“北風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飛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個地理案例,充分利用地區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來進行分析,了解青藏地區氣溫低,多雪山、冰川,而西北地區降水少、氣候干旱,出現了沙漠,并擁有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通過采取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深入掌握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的位置特點和氣候條件。
1.3通過微課復習知識,達到鞏固知識的效果:
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結束之后,采取微課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自覺進行校正和練習,從而達到鞏固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目的。例如:在學習“首都———北京”一章內容的《祖國的心臟》內容時,由于課堂只有40分鐘的時間,而要想學生能夠深入掌握北京的簡稱、全稱、輪廓和位置等知識點,具有一定的難度性。因此,當這節地理課堂教學結束之后,老師便可以充分利用微課輔助采用Flash進行教學,以拼圖的形式組合北京的具體地理知識點,讓學生在整個游戲過程中不斷進行復習,從而達到鞏固課堂教學知識點的目的。再例如:在學習《黃土高原的治理與開發》的內容復習過程中,老師便可以緊密聯系教學內容,制作《黃土高原的治理試題講解》《黃土高原的開發重難點》等微課。然而,由于學生在新課的教學過程中已經初步掌握了這節內容的基礎知識,所以老師便可以組織觀看關于黃土高原當前的實際情況,并在學生觀看微視頻結束之后,幫助學生整理學案,并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提出具有針對性的糾正策略,從而達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重難點基礎知識的目的。
2典型案例分析
本文以《生態保護與旅游資源的開發》微課為典型案例進行分析,首先老師展示以往美麗新疆的微視頻,這時引起了學生的質疑,為什么圖片中的新疆這么美呢?而當前大部分關于新疆地區的圖片都是戈壁、沙漠和荒涼的景象,從而導出“生態保護”這節內容;其次,以多媒體設備將土地荒漠化、草場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流失等現象融入微課中,讓學生思考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部分學生提出應實施一系列的生態保護工程,建設多個自然保護區;再次,老師可播放《可可西里》中的片段,讓學生思考他們是因為什么殺害藏羚羊呢[5]?原本他們僅僅只是普通牧民,但因為草原退化,土地變成了沙子,迫于生計,他們成了偷獵者的幫兇。通過設計這樣的教學過程,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實施生態保護工程和建立自然保護區的重要性,知道重要的保護區中的保護資源,有效提升初中地理課程的教學效率。
3結論
總而言之,微課程是初中地理老師突破傳統教學方法,拓展教學思維的一種創新性教學方法。將微課合理應用到初中地理課程教學過程中,有利于創新地理課程教學方法,全面提升初中地理課程的教學水平,滿足中學地理課程提高教學效率的需要。因此,為了最大限度提升微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效率,便需要學校老師深入探究微課的應用策略,借鑒成功的實踐經驗,讓微課程教學技術越來越成熟。
作者:王艷梅 單位:棗莊市第十五中學
參考文獻
關鍵字:初高中地理教學;差異;銜接
【中圖分類號】G64.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中學地理教學分為初中和高中兩個階段,高中地理課程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是相銜接的[1]。但目前大多數省份中學地理課程設置的現狀是,初三不開設地理課,使得中學地理教學在初二和高一之間出現了一個斷檔期,這增加了高中地理教學的難度,降低了高中地理教學質量。因此,如何正確認識初高中地理教學的差異,并進行有效的銜接是中學地理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正確認識初高中地理教學的差異
1.教學內容的差異
初中地理課程總體定位為區域地理,這是考慮到區域知識相對簡單,可不涉及深層次的成因分析和較抽象的理論探究,又具有綜合性和區域性的特點,與學生的生活聯系比較緊密,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初中地理課程內容有四大部分: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鄉土地理。教學內容的側重點是“地”,主要介紹“是什么”和“有什么”,即重點介紹某一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社會特征,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原則上不涉及較深層次的成因問題。高中地理課程強調發展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地理學習能力和地理實踐能力,其課程不在全面學習區域地理,內容體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的基本結構和地理學的基本思想。高中地理教學側重點是“理”主要介紹“為什么”,即在介紹地理事實的基礎上,探究地理過程、歸納地理規律和成因。
2.教法和學法的差異
初中地理課程內容少,每周兩個課時,課時充足,教學進度較慢,在教學過程中大多會應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教學,并通過反復的強化訓練使學生掌握地理基礎知識,以及訓練地理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學的要求提高,課時量緊張,每課時安排的教學內容繁雜,教學進度快。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會多采用講授法,重在闡釋地理原理和規律。
此外,學習方法上也有差異。初中地理通常只要求學生了解和識記,初中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多數學生都是死記硬背或反復練習強化,不注重理解,歸納和運用。進入高中之后,地理課程的學習需要求學生的抽象思維、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自學能力。死記硬背和強化訓練已不能適用于高中地理的學習,學生要學會自主學習,善于思考,勤于實踐,注重地理能力和地理思維的培養。
二.有效銜接初高中地理教學的策略
1.了解學情,做到因材施教
初高中地理教師之間缺乏交流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學脫節的一個重要原因,準確把握學情是實現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基礎。初高中地理教師應經常進行交流,深入了解雙方的教學和學生情況,高中地理教師要進入初中地理課堂進行聽課和評課,參加初二的地理水平測試的閱卷工作,了解初中學生的地理學習水平。由于高一新生來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課程的開設情況有所不同,教學水平更是層次不齊,所以高中教師可以通過針對性的地理水平測驗、問卷調查、統計學業水平考試成績、談話等方式,對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地理學習興趣和態度,以及地理思維等進行綜合分析和整理歸類,及時找出學生普遍反映出來的問題,發現基礎知識上的漏洞,并且結合高中地理教學的有關內容,制定實施相應的補救措施,對部分學生要進行針對性的輔導,做到因材施教。
2.研究初高中地理教材,做好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
初中地理中的地球與地圖以及和區域地理知識是學習高中地理的基礎,教學內容的有效銜接是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關鍵。就目前現狀來看,學生剛進入高中時地理課程基本是“零基礎”,所以高中教師必須研讀初高中地理教材,找出初高中地理教學內容的銜接點,進行及時的補救。但初高中地理教學內容的銜接和融合不是簡單的知識羅列與堆砌[3],也不是將初中地理知識重復一遍,必須是有機的結合。由于課時量有限,單獨利用幾周時間來復習初中地理知識顯然不可行。借助導學案,銜接鞏固基礎知識是一個可行有效的方法。新課之前,找出需要補充的初中地理知識,精心設計銜接內容,并將銜接內容與導學案相結合,以自主預習的方式呈現,學生利用初中地理教材就可以自主復習本節課所要涉及的初中地理知識。這樣既可以復習舊知識,又可以為學習新知識鋪設一個過渡的臺階,減緩“坡度”,使教學過程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達到循序漸進的目的。例如在高一學習“地球運動”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將初中地理中已地球的形狀與大小、地球儀、經緯線、地球的自轉與公轉、晝夜交替等知識點,設計成填空或選擇題的形式,呈現導學案中的自主預習部分,要求學生在新課前完成。
3.正確看待初中地理課程,端正教與學的態度
目前初中地理課程不作為畢業升學考試的科目,在多數初中學校地理被視為“副科”,得不到學校、教師和學生的重視。部分初中甚至沒有專業地理任課教師,即使有專業的地理教師任課,也經常被被數學、英語等大家眼中的“主課”占據著。學生進入高中后依然會沿襲了以前的觀念,把地理看作是一門“副科”,不重視地理的學習。所以學校、教師和學生必須正確看待初中地理課程、端正教與學的態度,這是有效銜接初高中地理教學的前提條件。初中學校應配備專業的地理教師,合理安排地理課時,優化地理課程的評價方式;地理教師應研讀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認識到地理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素質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在教學過程中聯系實際生活,鼓勵學生探究,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地理學習態度,培養地理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
關鍵詞:即時通訊工具;初中地理教學;初中生即時通訊(Instant Messaging)作為當前Internet上最為流行的通訊方式,受到人們的一致好評,網絡用戶數量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各類軟件也開始在良好的時展背景下,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將即時通訊工具與初中地理教學活動相融合,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地理課程學習體驗,實現初中地理課程教學的“高速”運轉。本文將基于初中地理課程教學的實際情況,提出一些相關教學建議,希望能夠對初中地理課程教學活動產生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網絡即時工具的特點與優勢
1.簡單易用性特點
即時通訊技術簡單、便利,用戶不需要填寫過多的組織信息,只需要在注冊后便能夠靈活應用。即時通訊過程中不需要較多的技術保證,學生便可以實現自行操作。
2.實用免費性特點
大量的即時通訊軟件不需要額外支出費用,如學生常用的QQ軟件、微信、微博、YY軟件等,學生可以借助這些多樣化的溝通技術方式,實現信息的交互。很多學生喜歡在這些軟件平臺上瀏覽信息,發送會話,節約通訊成本。
3.移動辦公性特點
即時通訊工具對學生與教師的工作場所要求較低,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均可以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實現信息的實時交互。比如,學生可以借助自己的手機,在任何地點向教師發送提問信息,教師也可以借助電腦、手機等信息技術軟件,實時回答學生的問題,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增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二、網絡即時工具與課程的有效融合
1.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初中地理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多采用單一的課程教學方式指導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下,學生的學習興趣不佳,課程教學質量也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網絡即時工具與初中地理課程教學的有效融合,有助于拓展課程教學的內容,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深入感受到更多的場景,使初中地理課程教學活動能夠更加直觀,加深學生的地理知識學習印象,這對于學生地理知識的學習與發展能夠產生重要的影響。
2.轉變學生學習的時空
以往的初中學生地理學習活動中,僅僅在課堂上進行知識的學習,回到家后一旦遇到問題,便難以得到教師的有效引導。網絡即時工具與初中地理課程的有效融合,能夠基于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個體差異實現針對性教學。轉變學生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借助網絡即時工具實現知識的多時段學習,滿足不同學生的地理知識學習需求。
三、即時工具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1.知識點教學
網絡即時工具的興起,對初中地理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師與學生能夠借助即時通訊工具實現各項內容的有效互動,將枯燥的文字、D像變得更加生動、趣味,使學生能夠更加靈活的學習地理知識,更加深入體會地理的豐富魅力。
以“祖國的神圣領土――臺灣省”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借助網絡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高雄”“臺北”等城市的景色。教師還可以借助微博等信息技術軟件,為學生介紹有名的臺灣美食和游客所拍攝的臺灣景象等。通過這些方式,引導學生仿佛真正走入臺灣,感受臺灣的魅力與特色。在調動學生地理知識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對學生地理知識的深入學習產生重要的影響,不斷提升地理知識點教學的質量。
2.讀圖能力教學
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即時通訊技術,能夠實現信息的有效交互,對學生各項地理知識的學習以及學生空間思維的培養產生重要的影響。教師可以巧妙地借助即時通訊技術,在各類客戶端、網站平臺上實施靈活教學,為學生地理讀圖能力的提升創設良好的條件。
比如,在指導學生學習“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內容時,教師可以在PC客戶端為學生展示北方地區的景象與南方地區的景象,引導學生基于圖片與資料進行分析。比如,教師可以提出“同學們,你們喜歡吃香蕉嗎?為什么北方沒有香蕉樹呢”等問題,然后組織學生一同進行問題分析。教師也可以在微博中任意選取一個地區的圖像,組織學生一同猜測這個區域的地點。通過這種互動性的課程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實現地理課程教學活動的有效生成。
3.拓展思維教學
相較于傳統的電話、E-mail等通信方式,即時通信不僅節省費用,效率更高。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通訊系統等實現實時互動與溝通,實現各項地理知識的學習,拓展課程教學內容,改變學生單一的地理課程學習環境。
教師與學生可以通過即時傳輸文件、遠程視頻會議等方式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例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類地理問題時,通過遠程視頻通話等方式向教師進行詢問。教師遇到各類有價值的地理學習材料之后,也可以通過即時傳輸文件的方式與學生進行分享。
綜上所述,即時工具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能夠轉變單一的課程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在各類客戶端、網站平臺上實施靈活學習,為學生地理讀圖能力的提升創設良好的條件,實現地理課程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