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9 17:17:58
序論:在您撰寫生態河道景觀設計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城市;河道治理;生態景觀;設計
前言
長時間來,傳統河道將工作重心放在航運、泄洪等方面,使用河道渠道化、局限化的模式治理,卻忽略了生態功能。這類做法的缺點是隔斷了生物活動,很容易影響河道生態環境。剛性護岸限制了河水流向,如果河水流量較大,勢必會破壞周邊環境。因此,在河道景觀設計與規劃中,不能只是停留在美學層次,而是設計出集交通、文化、排水、防洪、生態、綠化綜合一體的河道景觀環境,這樣才能獲得理想的成果。
一、城市河道治理必須遵循的設計原則
河流環境一直活躍在歷史傳說與人類歷史中,截至當下河流與河流所在的區域都成了河道治理的重點。同時,人類也將大量政治、經濟、生態、科學投入河流管理與利用中。但是我們發現:過量的創新與投入是一種錯誤表現,甚至屬于功利主義,為穩定水源、控制洪水、方便航行,人類將管理集中在河漫灘與河流改造中。因為河流都是相連的,所以在治理河流時,必須弄清管轄責權與責任關系,同時遵循治理原則,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績。
(一)自然安全
城市河道的首要職能是防洪,所以在治理城市河道時,必須考慮防洪能力,從根本上確保河道安全。然后是規劃好河道附近的景觀,對河道生態環境進行改造,這樣才能保障城市河道環境、經濟效益的改善。河道作為典型的自然景觀,有很多深淺不一、曲折的姿態,這些都是自然的杰作。因此,在治理河道時,必須尊重河道的自然發展規律,這樣才能保障河道形態,最終設計出和諧、自然的河岸景觀。
(二)生態觀賞
在城市河道景觀設計中,必須注重美感,同時為其設計出具有美感的景觀,盡最大努力為現代市民提供宜居、優美、生態的生活空間。除此之外,在河道設計中,還必須保障生存空間,這樣才能為生物提供良好的繁衍環境,確保生態平衡,促進現代化持續發展。
(三)親水性與文化性
城市文化應展現出這座城市的思想與內涵,同時這也是一個城市的精神體現。在治理城市時,必須滲透城市文化,讓河道擁有良好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特性。而一個良好的城市河道必須是自然與人文的整合。親水性則是人類發展的天性,所以必須在河道兩邊修筑親水設備,這樣才能為市民提高觀賞、親近水源的平臺,為其構造出優美、舒適的空間。
二、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態景觀設計
(一)河道工程的整體布局
在河道治理中,應該將防洪工作放在第一位,結合河道主槽狀況,借助中間墻將河道劃分成兩個領域,然后再把其中一側堤防與中間墻設置成洪水槽,專門用來行洪;另一側堤防與中隔墻作為景觀規劃地帶,而景觀專門用來蓄水。濱河生態景觀區設置在河堤角偏高的灘地,在修建護灘工程的同時,更好的發揮固堤防洪價值。這種方案不僅化解了蓄水、洪水與泥沙間的問題,同時還設置了蓄水景觀與濱河生態園區,既有城市河道防洪的作用,又能用作泥沙型河流治理。
(二)城市河道平面設計
河道的首要功能是防洪,所以河道平面設計必須迎合河流走勢,適量后退河道暗線,這樣才能為島嶼、河灘、濕地留有足夠的中間地帶,水生、陸生生物才有足夠的空間生存。城市河道與人工開挖都屬于景觀內容,水流較緩,所以在河道平面設計中必須避開筆直與較寬敞的河道,或者結合河道自然趨勢,為其設置蜿蜒的水路、水塘,同時設計出多種河岸線,打造多變、靈活的河道模式。通過研究發現:一條曲折蜿蜒、寬窄不一致的河道具備更多的自然氣息,它更加活潑、靈活,同時也更適合生物生長。
(三)河道斷面設計
在城市河道斷面設計中,應避免河道中的淺灘與深潭形態,不能讓河床固定,結合多樣的水面,讓河流擁有良好的擺幅。對于河道縱斷面,應形成交錯的淺灘與深潭,這樣才能避免直線橫斷面。在河道斷面設計中,必須整合園林設計理念,為其建成景觀式河道,這樣才能著重突出河道的親水性與綠化功能。傳統駁岸屬于一墻到底的結構,它隔離了水與人,既不經濟也很生硬。現代復式斷面和傳統駁岸相比,它更注重人性化與經濟。在一般水位上面種植低矮灌木、楊柳或者草皮植物;在常規水位搭建水平臺,不僅經濟而且美觀;在常規水位之下使用擋墻與護坡。這種復式斷面,不僅能節省投資,還很好的展現了自然、生態與綠色的理念,擁有很好的經濟效益。
(四)選擇材料和生態護岸
傳統的河岸更多的是剛性護面,地面、河岸、護岸會形成三面光與兩面光的形式。而現代城市河道在迎合水流沖刷的過程中,結合了河道水生物繁殖與生長狀態,它是符合環保生態要求與自然規律的設計。最近幾年,在科研力度加大的同時,工作人員也開發了很多新型護砌材料。具體如:江蘇南京已經開始應用的隨機多空綠化混凝土,它屬于生態環保材料,不僅能改變河岸周邊植物生長環境,還具有很好的防洪功能,目前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成果。
在生態護岸中,它使用的是卵石籠、山石與干砌石等通透的材質,既能在材料中覆蓋土壤植物,還能避免流水沖刷影響。先在水位較低的區域鋪設土工布,然后在上面放塊石,需要注意的是塊石堆放周邊應自然彎曲,將種植土鋪設在塊石上,填滿塊石間隙。這樣過水后,塊石縫隙就會長出水生植物。使用木樁、植物梢、棍相整合的河道護岸屬于自然、生態的模式,可以在坡面分層進行楊柳、灌木、草皮種植,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植物護坡形式。
另外,在植物造景中,還必須考慮因地制宜,充分運用空間、時間得到富有個性與藝術魅力的河道景觀,著重景觀層次、質感與季節變化,這樣才能滿足城市氣候特性。
三、結束語
城市河道作為城市建設中變化最多、最具生命力的景觀,它不僅能滿足人類對自然生態的渴望,還能回歸自然。因此,在現實工作中,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做好防洪處理,在改造自然的同時,欣賞自然給予的美感,這樣才能實現人文、水清、景美、岸綠的城市河道規劃要求。
參考文獻:
[1]湯玉芩.議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態景觀設計[J].水利建設與管理,2013,33(8):43-45.
[2]尚俊偉.城市河道治理的生態景觀設計[C].//2013第五屆全國河道治理與生態修復技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2013:19-22.
[3]吳秋華.城市河道治理中生態景觀設計初探[C].//華東七?。ㄊ校┧麑W會第二十五次學術會議論文集.2012:92-93.
關鍵詞:干旱地區河道景觀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 A
1.武川縣生態河道概況
1.1地域環境概況
武川縣位于中部,陰山北麓,首府呼和浩特市北,總面積4885平方公里。全境在北緯40°47′-41°23′、東經110°31′-111°53′之間??h境東西長約110公里,南北最寬約60公里。
武川地形地貌為南高北低、南山北丘,從中低山、低山地形到高原低山丘陵,高原波狀丘陵過度。其中山地占總面積的41.9%,丘陵占50.4%,灘地河谷占7.7%,境內8條河流,多為季節性河流,雨大山洪暴發,天旱河床干涸。
武川地區年平均氣溫3.0℃,降水量歷年平均降水為354.1mm左右。年最多降水為1961年553.1mm,最少降水為1965年191.5mm。
1.2水系統規劃概況
武川縣河道水系的規劃主要通過昆都侖河、東河、西河形成環城水系。
在空間布局上保留并整治7條主要河流水系,并采用河中河等工程形式建設“環城水系”。
在水源方面,水系景觀用水水源應以再生水、河道內的天然徑流、城市排水系統收集的雨水等為主。
同時避免填河造地的做法,應對河流進行整治和合理利用,充分發揮河流行洪的安全價值和改善城市景觀的環境價值。堅持“以供定需”原則,不宜建設規模過大、沒有水源保障的景觀水面。
2.干旱地區泄洪河道概況
中國內陸廣泛存在著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如西北、華北地區。這些地區蒸發量大,降雨量少卻短時集中,短暫的暴雨傾瀉后就形成了許多泄洪沖溝。這些沖溝常年處于干涸狀態,只有在雨季才形成徑流。旱時黃土飛揚、澇時泥沙滾滾是這種泄洪溝典型的景觀。
泄洪河道在城市中廣泛存在,其長期無水的狀態引發了大量不協調的現象。許多河道沿岸的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河道,使這種河流基本上“有河則涸,有水則污”。河道內私搭亂建現象嚴重,甚至有人將民房和娛樂場所修建在河床中,一旦發生洪水,后果不堪設想。大量未經許可的挖沙取土,令河床內千瘡百孔,滿目皆傷。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城市決策者們逐漸開始關注城市環境的品質。相應的,這些一度被人們所遺忘,已經成為臟、亂、差典型的泄洪河道,又被重新關注,成為城市景觀改造的重要對象。
3.武川地區河道景觀設計的問題與對策
3.1 河道防洪策略
干旱地區泄洪河道往往源短流急,產流區地形坡度大、植被稀少,洪水一旦發生,量級較大。尤其是當其流經人口稠密的城市重要地區時,解決防洪安全隱患是首要的問題。
3.1.1 水利部門設計的人工河道多數是裁彎取直,將河道沿線低洼地孤立于河道之外,建立一條單線的人工河床。這種處理方式將原有多樣的行洪空間大幅減少,對于自然河道的分洪蓄洪能力形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針對這種情況,應協調水利部門在坑塘支流和低洼地出現的位置設計分洪口,利用低洼地的空間將部分水滯留起來,有效降低洪水規模。大型坑塘和低洼地能夠形成巨大的水資源儲備,對于城市景觀用水和地下水補充作出有效的貢獻。
3.1.2 擴展河道寬度,實現梯級河道斷面
在保證防洪標準不受影響的前提下,為實現坡度較緩、有植被覆蓋的堤坡,必須盡可能擴展河道寬度。在保證原過水斷面不變的前提下,實現兩級以上坡度較緩的梯級河道斷面。較緩的堤坡保證了河道兩側有合適的坡度進行綠化覆蓋,將原有的綠化帶與河堤整合為一體,擴展了綠帶的范圍,并且實現了河道景觀的親水性。
3.2 河道生態補償策略
3.2.1 截污治污,利用再生水和雨洪水等地表水形成河道景觀用水完善河道治污基礎設施的建設,沿河建設截污管線,將生活污水收集后排入污水處理設施集中治理,形成再生水。
3.2.2 建設生態堤坡,恢復河床的生態功能
河道堤坡改造應利用現代生態工程技術,在保證結構強度的基礎上,運用透水透氣、能夠生長植被的生態型護岸,恢復河床的生態功能。如目前被大量運用的生態袋邊坡,其主要由生態袋和連接帶等工程組件構成。
3.2.3 沿河建立多層次植被景觀帶
河道生境的退化,與沿河植被的破壞有直接的關系。為恢復河道生境,建議在河道內外建立2個層級的植被景觀帶。在河道行洪范圍以外,充分利用周邊用地建設由鄉土植物組成的防護林帶,林下設灌木層和地被層,形成喬灌草結合的復式植物群落,有效防風固土。
3.3 河道水體景觀策略
3.3.1 河床中設計寬度較窄的子槽,并通過多級水壩蓄水實現節水型溪流景觀
河道梯級斷面中寬度最窄的底層河槽設計為承載景觀水體的子槽,子槽的平面形態模擬自然溪流、蜿蜒輾轉。子槽內間隔一定距離布置多級小型石壩或水閘蓄水,形成溪流和跌水景觀。
3.3.2 水體形態以溪流為主,局部區域擴大水面,形成溪池相間的水系景觀子槽和石壩形成的溪流跌水景觀效果較單調,可沿用河床內的沙坑和低洼地,修整形態后蓄水成為池塘。
3.3.3 僅在子槽范圍設防滲,子槽范圍以外不做防滲處理
為防止景觀用水滲漏,需要在子槽范圍內設防滲。子槽范圍以外不做防滲處理,當水位超過子槽高度,水體自然外溢進入未做防滲的河床,還原河道的自然滲透特征。
3.3.4 結合水體景觀設計,建立水體自凈和循環體系
河道景觀用水以再生水和雨洪水為主,因此有必要在河道中建立一套水體自凈體系。河道中的大坑可改造為沉淀池,當有雨水匯入時,沙坑使水流流速降低,水中的泥沙顆粒等得以沉積。再生水入口處建設人工濕地,濕地由淺灘和茂密的水生植物形成,利用濕地植物的吸附和過濾作用凈化水質。溪流中的跌水為水體不斷曝氣和加氧。
通過這種方式,中水和雨水得到了有效的凈化,河道內以水循環的方式實現了水體的自我維持,另一方面,這一系列水池、溪流、跌水和濕地本身也形成了豐富多變的水體景觀。
4.武川地區景觀河道的植物選擇與設計
4.1武川地區植物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
植物種植鄉土化原則鄉土植物品種是良好的植物資源,鄉土植物材料的使用,是體現地域文脈及設計生態化的一個重要環節。景觀設計應根據環境、氣候等條件合理地選擇當地生長的植物種類,營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觀。鄉土物種不僅最適宜在當地生長,而且養護管理和維護成本最小,所以保護和利用地帶性物種也是時代對景觀設計師的基本要求。
生態效益最大化原則主要體現在利用園林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在植物品種的選擇上,除要突出鄉土樹種外,還要突出能較高產生生態效益的樹種??茖W、合理地設計植物生態群落,充分準確地依據不同樹種的習性、體形、物候期、生長速度設計種植類型,不但要從美學和造景來考慮,更要從發揮生態效益與適地適樹的生態學和栽培學角度來考慮。
植物多樣化原則。應充分體現當地植物品種的豐富性和植物群落的多樣性特征,強調為各種植物群落營造更加適宜的生態環境,以提高城市綠地生態系統功能,維持城市的平衡發展。
養護管理減量化原則。盡量避免養護管理費時費工、水分和肥力消耗過高、人工性過強的植物景觀設計手法。師法自然的人工造景最理想的維護是能夠回歸自然,加強植物群落自身更新、恢復的能力,靠自然之力自我維持平衡。創造一個可持續的、具有豐富物種的自我維持的園林綠地系統。
4.2武川地區骨干植物選擇
山地森林:華北落葉松,樟子松,白樺,山杏,山櫻桃,草木樨,沙打旺,沙蒿
丘陵草場:楊樹,白榆,柳樹,白樺,檸條錦雞兒,沙棘,小針茅,草木樨,沙打旺,沙蒿
濕地:楊樹,柳樹,白樺,小針茅,草木樨,白榆,白樺,沙棘,沙打旺,檸條錦雞兒,沙蒿
河谷:油松,樟子松,華北落葉松,楊樹,白榆,山杏,山櫻桃,檸條錦雞兒,沙蒿,草木樨,沙打旺,沙棘。
河灘:油松,華北落葉松,樟子松,楊樹,白榆,山杏,山櫻桃,沙蒿,草木樨,沙打旺。
5.對該項目的思考和方向性原則
根據當地地理氣候特征,建立合適的河流生態系統,面對長別分明雨季旱季,這樣的河流符合自然生態的原則,在最大程度上維護了當地的生態平衡。
利用原有的植被,新增加的植物也都是本土物種,這樣的選擇不但展現能出極具當地特色的地貌景觀,而且很大程度減少了景觀維護的費用。
多樣化的景觀種類,林地,濕地,草場,河灘和公共設施用地相結合,豐富景觀體驗的同時還能保持動植物資源的生物多樣性。
生態景觀與城市景觀相結合,在核心區最大限度地維持生態原則,兩側尤其是與城市相接的部分建立供人使用的游憩設施,使該公園在生態與城市兩方面功能都十分完備。
建立多層級的河岸,結合濕地的蓄水儲水功能有效地在雨季控制洪水,在旱季收集凈化雨水保持徑流。
該項目中運用了土工膜防滲,生態邊坡,高滲水性鋪裝等技術和材料,使公園的生態功能得以完善。
參考文獻
1. 干旱地區泄洪河道重點河段景觀設計探索[ 馮瀟 馬俊峰 周曦]
2. 論城市公園植物景觀設計 [徐方亮顧悅悅]
在當經社會,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化給傳統村落的發展施加了很大壓力。農村產業結構的變化帶來了勞動力的解放,但在經濟建設的同時往往忽視對當地生態格局的保護和歷史文脈的傳承。本文以四川羅泉古鎮的珠溪河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其現狀,并立足古鎮獨特的井鹽業歷史、袍哥文化、盤破門武術等文化積淀和地域特征,力圖將豐富多彩的川南傳統文化滲透到古鎮水景設計中,將結合現代的景觀設計手法以新的姿態展現和傳承川南的歷史文化元素。
【關鍵詞】
羅泉古鎮;水景設計;傳統文化
一、地理位置與現狀分析
羅泉古鎮又名“羅泉井”,相傳為諸葛亮駐軍此地開挖井泉而得名。位于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西北51km,處于資中仁壽威遠三縣交界處。整個羅泉古鎮順珠溪河而建,布局呈龍形,號稱川中龍鎮,古鎮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它不僅是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也是中國100個千年古鎮之一。在古鎮里集中分布了大量明朝末年、清代和民國年間的古建筑,其中鹽神廟是中國境內唯一用來紀念、朝拜鹽神的廟宇。珠溪河,長期以來泥沙淤積,污水積滯。由于當地交通不便,經濟能力有限,居民對河道保護意識不夠,加上大量的生活垃圾分散在河道兩岸和污水亂排放等造成了水體、空氣及土壤的污染。一直修修補補,沒有經過大規模治理,生態效應較差。但現在羅泉古鎮正在和周邊景區聯合打造旅游線,處于整體改造的大關口。
二、設計原則
在景觀設計中應采用保護優先、因地制宜、生態化以及人本理念的原則,在進行河道景觀設計和河道資源開發時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本著保護優先原則,以更好地完善河道景觀、保護生態系統;河道設計要充分考慮到各種建設材料的應用情況,在降低各種能源消耗的同時降低環境污染,以實現節能、環保的設計理念;同時,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人文環境的重要性,以當地地域特色或游客的心理及生理需求等為出發點,完善河道建設。
三、設計方案
針對以上對珠溪河景觀問題,我們提出了相應的設計目標和規劃原則:以“游龍鎮鹽脈,仰革命故地”作為創作主題,以人為本,保護環境和尊重文化為基礎。以古鎮的歷史文化為景觀設計的元素和背景,以生態修復的河道景區設計方法恢復自然式水體,以濱水景觀為主要載體,設計集休閑游憩和公眾參與為一體的生活公共空間。通過引入先進的水景設計理念和高質量的建設,在歷史文化的傳承、生態環境的保護、整體統一的設計、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等基本規劃原則指導下,充分發揮和提高河道在古鎮的附加價值,并創造出人們渴望滯留的休憩場所。
(一)總體規劃布局
珠溪河規劃以鹽運水路游玩、健康美麗的生態水系為主導,在本設計中首先考慮河道排污問題,使其上下游暢通,然后遠離河道建立垃圾站(垃圾分類系統和壓縮回收系統等)和生活用水處理分流(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和灌溉系統等)。最后以“景觀小品”塑造為切入點,以兩岸坡地綠廊為基面,以河道兩座大橋等古鎮主要人流來向為主要連接點,加上運鹽碼頭,形成“三開三合多點”的規劃結構,通過構造各種性質的功能區和綠化、道路、商業等聯系網絡,形成沿河具有整體性的網絡系統。
(二)景觀系統規劃
規劃以河道為主體展開景觀,在設計中,通過沿河道兩岸縱向景觀、對岸景觀以及鳥瞰景觀等展開設計。為古鎮和游客提供具有河水清澈、自然生態、活動豐富、休閑親水的古鎮水景。
1.景觀分區
經過綜合分析和整體的立意構思,本設計規劃采用合縱式布局的手法。首先建立河流兩岸綠色廊道,為了下游古鎮水體污染,在上游設計一個種植區。然后選取流經古鎮10KM的珠溪河,并將其分為3段縱向主題區,即河道水路游玩區、靠古鎮休閑區和對岸商業區。(1)上游種植區:植物除了對河水起到過濾作用外,還能夠提高凈水處理效果。一是植物的生長可改變水系的流態,植物根系和莖桿對水流的阻礙作用有利于均勻布水,延長水力停留時間;二是植物的根系和創造有利于各種微生物生長的微環境,對重金屬離子有一定的吸收作用。(2)河道水路游玩區:水路連通了古鎮出入口和下游碼頭,開啟運鹽古船。游客可選擇水路進入古鎮,觀賞古鎮建筑與風景。以各個碼頭作為游客上下船的出入口,可加設小的商業區,將重拾碼頭繁華。(3)靠古鎮休閑區:結合古建筑設計特色的景觀小品,并可考慮適當恢復和安排水車,磨盤等饒有情趣的傳統農用工具或布置小品雕塑作為市民和游客參與的活動。近水面,可安排垂釣活動,茶臺等傳統項目,在村頭寬闊的水面靠岸處布置魚、河蝦等水產養殖基地,充分體現自然、生態的田園風光。(4)對岸商業區:以古鎮建筑文化、革命文化、井鹽文化、美食文化、武術文化為開發中軸,開設囊括以上五類文化的歷史文化展館。努力創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展館,力求成為古鎮旅游的新亮點,結合當地特產,生產出各種特色產品。
2.景觀節點
依據古鎮景觀統一,完整的基本要求,以景觀節點來豐富其關系。景觀節點包括景觀區段的主要景觀節點和人流活動中心,景觀區域內的道路、橋梁和公路門戶節點。規劃沿河道左右兩岸設置了兩條景觀主軸線,同時,以縱向聯系道路、景觀節點軸線等組織多條景觀通廊,并吸收傳統造景元素,如塔、亭、臺等賦予時代精神,以加強縱向的景觀展開,提升景觀品質。
(三)河道綠化植物的種植要求
根據區域氣候和環境要求,初步將綠化植物選取好后,并對河道兩岸的距離進行了實地考察,發現一些實際問題。第一是河道兩側植物的種植點要離河岸至少要1M的距離,將岸邊一排整齊的舊石墩顯現出來,這樣不僅美觀大方,還有利于保障河道交通安全。第二河道兩岸有舊時的運鹽碼頭,有較寬擴的距離,可以采取不同植物分層種植的方法,此外,河道植物還需要與河道兩岸的古鎮環境相協調,以具有觀賞性的植物或者是灌木花卉為最佳選擇。河道綠化景觀植物必然少不了種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的主要作用是凈化水質,其次是具有觀賞性等。在設計中,運用凈化水質可以選擇種植生命力頑強的睡蓮、水生美人蕉等水生植物來解決水質污染問題。
四、結束語
古鎮河道景觀是突顯當地區域生態系統特色的一部分,文章結合河道景觀設計中需要遵循的原則,探究了古鎮河道景觀設計中各種規劃整理和環保措施。其突出的是水文化的魅力,也是古鎮“血脈”之所在。
作者:許東林 單位:內江師范學院張大千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曹湘黔.川中第一龍鎮:羅泉古鎮[N].自貢日報,2008-10-22(A3).
關鍵詞:浙南河道;濱水綠帶;生態駁岸;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1012703
1 引言
在城市化擴展過程中,那些自然河道的渠化與硬化在中國大小城市中方興未艾,出于河流防洪工程的建設需要,河岸兩側被高而垂直的堤岸所割裂,河流喪失了自然屬性,并對環境造成不利的影響。筆者針對濱水兩岸現狀綠地狹窄,如何在業主要求注重自然生態保護,保留河道自然形態,在不影響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對其進行景觀設計,使這昔日可達性極差的濱水帶,變成令人流連忘返的城市游憩地,重新喚起人們內心深處對生活的自然感受,營造一處有機更新的濱水景觀體驗空間。
2 項目概況
為響應“綠色蒼南、美麗家園”,改變原有中心城區河道綠地檔次低、環境臟亂的現狀,建設單位意在通過對河道綠帶的整體景觀設計與綜合整治,為廣大人民群眾營造一個環境優美、獨具特色的濱水景觀帶。
蒼南縣城中心區北片河道總長約4 km,濱水帶寬8~15 m不等,總面積約47196 m2,其中一期面積32350 m2,二期面積14846 m2。
3 設計原則
(1)統一性原則:河道綠帶景觀設計應與周邊地塊規劃協調統一,提高整體環境檔次水平,營造獨具特色的濱水景觀。
(2)自然性原則:充分利用基地內現有的自然景觀元素,突出濱水綠帶的親水性,營造豐富的岸線邊際生態景觀。
(3)文化性原則:設計應突顯豐富的地域文化特性,使現代手法、現代材料與自然元素有機結合,詮釋嶄新的濱河風貌。
(4)人本性原則:強調居民的舒適愉悅與可參與性,展現宜人的環境與風采,營造開放式的公共休閑游憩空間。
(5)經濟性原則:注重節約、實用與可持續性,最大限度地發揮綜合效應。
4 現狀分析
通過對現場的詳細踏勘及相關資料的詳細分析、解讀,我們總結出以下幾點場地特征和設計難點:
(1)整條濱水綠帶狹長且大部分寬度只有8 m左右,與周邊道路高差較大(周邊道路標高為5.5 m,河道常水位標高為3.0 m),不利于景觀的創造與發揮,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創造出豐富的景觀立面與宜人的濱水生態景觀,是本案設計的難點。
(2)由于周邊部分地塊還未做詳細的規劃設計與建設,景觀實施條件還未完全成熟,因此如何將綠帶與周邊地塊規劃建設作一個很好的銜接,是此次設計的一個重點。
(3)部分河道綠帶違章建筑亂搭建現象嚴重,環境景觀雜亂無章,綠地破壞嚴重,部分綠地與河道內堆滿垃圾,河水烏黑發臭,整體環境觀感較差,因此,景觀建設應與河道環境整治同步實施,才能達到良好的成效。
(4)現場文化價值的缺失。經過初步的城市化后,大部分河道的自然性和親水性的場域空間消失了,得益于自然地形和環境生長的鄉土化動植物減少了,而與之相應的文化場景也只能成為回憶。如何重拾場地記憶,最終達到城市文明與生態文明的和諧統一是我們此次設計追求的目標。
5 設計手法
運用現代自然的設計手法,充分利用原有的河道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在各重要的景觀節點設置觀景平臺、休憩坐凳、景觀長廊等設施,為人們提供駐足停留、休憩交流的場所。設計采用點、線、面相結合的手法,使整個景觀主次分明、層次豐富,空間富于變化。沿河而行,水流潺潺,落英紛紛,美不勝收。
6 總體布局及分段主題設計
根據河道整體布局與周邊地塊性質,我們將此次濱水景觀帶分為三大功能段,即城市風貌段、濱河休閑段和自然生態段,各分段的設計內容和景觀特色將根據其區位、用地、景觀要求等因素進行設置。
6.1 城市風貌段
該段位于蒼南行政中心兩側,位置特殊且面積相對集中,景觀設計以體現現代濱水公園景觀,展示城市風貌特征為主題。東側一段由于河道已經拉直,綠化帶寬僅10 m左右,因此,設計以植物造景為主,適當設置游步道與親水平臺,滿足人們休憩之需;西側綠帶則保留了原始自然的河灣、野草等鄉土元素,體現還綠與民的和生態自然的理念,同時設計結合場地布置生態棧道、觀景平臺,鋪裝園路等景觀元素,結合草坡綠植,為人們營造了一個別具特色的濱水開放景觀空間,展現自然、生態的現代河流景觀,同時,直線條的方格網棧道也與東側規則式的綠地形成了不對稱的平衡。
6.2 濱河休閑段
該段現狀環境遭破壞較嚴重,河道綠帶兩側大部分以住宅區為主,人流量較大,因此設計考慮將該段打造成一條城市濱水景觀休閑帶,力圖在環境景觀有一個大改觀的同時也能為市民提供一個漫步、休閑的好去處。設計在各主要景觀節點布置景觀廊架、親水平臺、河埠頭等特色景觀元素,為人們提供休憩、娛樂場所,各景觀節點由貫通綠帶的園路串聯在一起,形成了一條特色的城市濱水慢行道。另外,在該段還設置了一處公廁兼管理服務房,以滿足人們服務方便之需。
6.3 自然生態段
該段位于西北片,現狀河道均為原生態的自然狀態,河道兩岸種植有大量的鄉土植被,由于該地塊規劃涉及到部分河流的改道,而各地塊的詳細規劃也未完成,因此建議將該地塊作為二期建設,近期主要以保留原有植被,整理垃圾雜木為主。既體現原始、生態、自然的河流景觀,也避免日后由于規劃調整造成的投資浪費。
7 駁岸斷面處理
駁岸在水體與陸地的交界處,既可穩定岸壁、保護河岸,又是濱水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必須結合周邊的環境特點、地形地貌、水文地質條件來確定施工方法、技術經濟要求以及適當的斷面形式。本次駁岸設計采用三種形式的駁岸,即自然原型駁岸、生態型駁岸和硬質工程駁岸。
7.1 自然原型駁岸
在水文地質條件較穩定,河堤坡度較緩的地段,保持河岸的自然狀態,利用植物根系固土護坡達到穩定河岸的目的,既有利于降低工程造價,更能保持河岸的自然形態和有利于岸棲植物的生長。本案二期以此種駁岸為主。
7.2 生態型駁岸
在河堤坡岸較陡,水土流失較嚴重的地段,應在種植植被的同時采用天然石材、松木樁等護堤,并利用水水生植物進行過渡,模仿自然岸線具有的“可滲透性”特點,充分保持岸線兩側水陸之間的水氣交換和調節功能,恢復河道的自然生態景觀。本次設計河道駁岸大部分采用此種形式。
7.3 硬質工程駁岸
在河道較窄的位置和水閘、橋梁等水利工程設施附近地段,采用干砌塊石擋墻的駁岸形式,以確保河岸的抗洪能力和強度標準要求。
8 植物設計
濱水地帶獨特的景觀,欲使其始終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優美的植物景觀是不可缺少的。濱水景觀的植物造景應充分尊重植物的生態習性,同時發揮其濱水帶的生態效益。選用的植物要具備一定的耐濕耐淹的性能,從景觀效果上還要考慮水面倒影所形成的自然景觀效果,從生態防洪的角度還要考慮種植能固持水土的喬木。同時運用沼生植物和挺水植物,結合駁岸,使水體和陸地能自然銜接,增加景觀的野趣性。
8.1 植物配置原則
(1)因地制宜,適地適樹。所選植物應注意與周圍環境協調,并與各段所需表達的主題相吻合,能創造出優美的景色,而且能適應所在地段的土壤及小氣候等自然條件。
(2)層次豐富,疏密有致。既要注意常綠樹與落葉樹、闊葉樹與針葉樹、速生樹與慢生樹、喬木與灌木、地被與草坪相結合,以形成豐富的植物層次。
(3)季相變化豐富。植物造景應體現四時季相變化,盡可能地創造出春花爛漫、夏蔭濃郁、秋色斑斕、冬景蒼翠的四季美景。
8.2 樹種選擇
(1)要求能適應當地生長環境,移植時易成活,生長迅速而健壯的樹種(多用鄉土樹種)。
(2)要求管理粗放,對土壤、水分、肥料要求不高,耐修剪、病蟲害少的抗性強的樹種。
(3)要求深根性、無刺、花果無毒、無臭味、落果少、無飛毛、少根蘗的樹種。
(4)要求重點選擇耐水澇、防臺風、抗污染的樹種。
8.3 主要樹種
(1)常綠喬木:小葉榕、香樟、桂花、杜英等;
(2)落葉喬木:雜交馬褂木、櫸樹、黃山欒樹、水杉、合歡、垂柳、紫玉蘭、石榴、梅花、紫薇、日本晚櫻、紅楓、羽毛楓等;
(3)灌木:茶花、結香、木槿、杜鵑、金絲桃、梔子花、月季、美人蕉、火焰南天竹、灑金桃葉珊瑚、木繡球、鴨腳木、紅花繼木、金森女貞等;
(4)地被及草坪:地被石竹、五色梅、玉簪、云南黃馨、麥冬、紅花酢醬草、馬尼拉等。
(5)水生植物:蘆葦、蘆竹、千屈菜、黃菖蒲、水蔥、再力花、蒲葦等。
9 思考與總結
河道治理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只有多管齊下,才能達到和保持最終的整治成果,針對本案,我們認為在景觀建設的同時,還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嚴格保護水系,禁止未經處理的生活廢水排入河流,集中對排入河道的污水管道進行截污納管,統一并入城市污水管網,恢復清澈河水。
(2)對河道內的垃圾和淤泥進行清理,對沿岸的違章建筑進行集中整治,恢復河道的原始風貌。
(3)盡量保留現狀河道兩側的鄉土植物和自然河灣濕地,加強施工過程的監督管理,不要對原有河岸造成不可逆的破壞。
(4)在游人活動集中地段設置活動式垃圾箱,所有垃圾均須集中回收,統一轉運到垃圾處理場處理。
(5)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市民素質,讓市民積極主動參與到愛護河道、建設美麗家園的行動中來。
該項目于2013年底建設完工,獲得了2013年度浙江省河道生態建設示范工程,通過3年多運行,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俞孔堅.城市濱水區多目標景觀設計途徑探索[J].中國園林,2004(5).
[2]湯振寧.城市河道景觀設計[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6.
[3]劉濱誼.城市濱水區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關鍵詞:生態設計 歸流河 環境評估 開發策略
中圖分類號: S611 文獻標識碼: A
1 引言
城市河道,曾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命脈,也是經濟和文化繁榮的根本。然而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河道逐漸失去其防御、運輸等功能,直至淪為藏污納垢之所,嚴重影響到城市的發展。近年來,全國各地興起景觀建設的熱潮,作為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的重要舉措之一,治理“母親河”被列入各級市政府的奮斗目標。
烏蘭浩特市歸流河位于市區西側,河道基本保持自然形態。河道兩側叢林豐富,植被多樣,自然形態完善,是很好的自然景觀。不過由于多年來未能納入統一劃管理,設施醫乏,交通不便,建設無序。
2 生態設計原理
俞孔堅教授以Sim Van der Ryn 和Stusrt Cowan(1996)提出的生態設計原理為框架,結合John Lyle等提出的人類生態系統設計和再生設計原理,并進一步結合目前國際景觀和城市設計的動態,系統地闡述了景觀及城市生態設計的幾條基本原理。
2.1地方性
也就是說,設計應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對于任何一個設計問題,設計師首先應該考慮的問題是,我們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許我們做什么?自然又能幫助我們做什么?這一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2.1.1 尊重傳統文化和鄉土知識
當地人的經驗,他們依賴于其生活的環境獲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庇護、能源、藥物以及精神寄托。其生活空間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有含意的,是被賦予神靈的。就如本案例,烏蘭浩特市是一座擁有厚重歷史傳承著中國革命紅色文化的城市,它以“紅色城市”聞名遐邇。它還是一座有著豐富文化(以蒙元文化為首)底蘊的城市。對于深入挖掘蒙元文化內涵,弘揚民族文化精神,推動歷史文化與現代產業相結合,也將起到重大的作用。在設計中必須尊重、認識這些文化,才能被當地人民認可,才是真正成功的設計。
2.1.2 當地材料
鄉土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設計生態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鄉土物種不但最適宜于在當地生長,管理和維護成本最少,還因為鄉土物種的消失以成為當代最主要的環境問題。所以保護和利用鄉土物種也是時代對景觀設計師的倫理要求。
2.2 保護與節約自然資本
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分可再生資源(如水、森林、動物)和不可再生資源(如石油,煤)。要實現人類生存環境的可持續,必須對不可再生資源加以保護和節約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資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對它們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應該是殺雞取卵的方式。因此,對于自然生態系統的物流和能流,生態設計強調的解決之道有四條:
第一、保護。保護不可再生資源,作為自然遺產,不在萬不得已,不予以使用。
第二、減量。盡可能減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資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
第三、再用。利用廢棄的土地,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磚石等服務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節約資源和能源的耗費。
第四、再生。在自然系統中,物質和能量流動是一個由“源―消費中心―匯”構成的、頭未相接的閉合環循環流,因此,大自然沒有廢物。
3 歸流河概況及SWOT分析
3.1 歸流河概況
歸流系蒙古語,意為山杏。屬嫩江水系,兒河支流。發源于大興安嶺西麓寶格達山,全長218公里,流域面積9706平方公里,在興安盟烏蘭浩特市境內匯入挑兒河,年平均流量為每秒13立方米。
3.2 SWOT分析
3.2.1 Strengths(優勢)
現狀自然生態環境良好,水系完整,水質良好;具有良好的濕地與林木景觀,對于生態環境及氣候有良好的調節作用;自然文化底蘊深厚,地區文化特征明顯(蒙元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易于塑造特色人文景觀;當地具有種類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及優良的民俗風情。
3.2.2 Waknesses(劣勢)
水量隨季節性變化較強,且存在旱澇歷史;基地位于新區,周邊地區擬定或正在開發難以依照現狀發展統一整合景觀;缺少完整河流旱澇等歷史資料。
3.2.3 Opportunities(機會)
結合控制性詳細規劃及良好定位,易于快速提升土地及景觀價值品位;實現人文景觀與自然生態景觀的統一和諧規劃;可作為引導性景觀規劃帶動新區形象塑造,提升價值品味,并最終帶動經濟效益的創造。
3.2.4 Threats(威脅)
開發量及開發時序的控制;現狀具體林地保護的程度及保護可控制限度;當地自然條件對生態景觀可行性的影響和氣候條件及河流水位的多變性。
4 歸流河環境評估及相應開發策略
4.1 林業及野生動物現況
4.1.1 現狀評估分析
烏蘭浩特市林業資源豐富,有林地面積1.1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35.5萬立方米,林木覆蓋率41%。林區和山區多產木耳、蘑菇、猴頭、南菜等多種經濟價值較高的山珍,有沙參、黨參、桔梗、防風等多種中草藥材。
4.1.2 相應開發策略
順應生態可持續和對于生態本地系統的保護,對于現狀林地完全予以保護。并適當擴大林區覆蓋范圍,實現生態主導原則。
4.2 濕地及自然岸線現況
4.2.1 現狀評估分析
濕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種獨特功能的生態系統,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調節氣侯、補
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蝕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濕地是地球上有著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
4.2.2 相應開發策略
保留原有部分濕地內植被,并對濕地環境進行整治和范圍擴充,創造適宜的濕地生態島。
4.3 自然岸線處理
4.3.1 現狀評估分析
現狀水流環境婉蜒曲折多變,缺少片面水域,難以滿足整體景觀水域的要求,且現狀水流存在較多季節性斷流。河道由幾米至幾十米寬大小不等??紤]到旱期的斷流以及洪水汛期,防洪堤壩內有被淹沒的可能。
4.3.2 相應開發策略
對于自然景觀岸線的河斷面設計采取分層次、分等級的設計手法,在10年一遇的洪水范圍內多以種植植物為主,適當地設計一些親水平臺;在20年一遇的洪水范圍內可以適當地做一些簡單的構筑物景觀,以不影響整體河流的生態性為前提;在50年一遇的洪水范圍內可設有部分景觀建筑;在100年一遇的洪水范圍內則可以設計一些使用年限久遠的景觀構筑物或建筑。對于河道岸線保留地段,做親水式處理,不變更河道斷面形式;對于結合橡膠壩處理的水域處理方面,建議配合濕地典型斷面形式,擴大水流面域,塑造片域河流景觀。
5 總結及下一步建議
通過合理的規劃和技術研究為專案提供大量所需的咨詢。在過往的研究中提供了有關專案基地以及歸流河流域的有限的咨詢,但是下一步還需要搜集更多的新資料與新咨詢。
參考文獻:
1 余玉龍,汪捷敏. 解析現代城市河道的生態景觀設計. 中國水運,2008(8):39-40
2 俞孔堅,劉東云,劉玉杰. 河流再生設計――浙江黃巖永寧公園生態設計. 中國園林, 2005(5):1-7
3 俞孔堅. 綠色景觀:景觀的生態化設計原理與案例. 建設科技, 2006(7):28-31
1.綜合地區生態特征
首先是綜合生物鏈情況,保證采用的景觀植物在該地區處于食物鏈中間環節中,不至于由于天敵較多或較少導致,景觀建設投入成本過高或引發生物入侵現象。其次是結合當地氣候特征,選擇跟當地氣候特征相性最佳的景觀類植物,避免由于氣候不適導致植物生存環境惡劣的狀況,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后期的維護費用投入。最后綜合河道的水文特征,確認河道景觀的主要功能,是防風固堤為主,還是觀賞功能為主。防風固堤為主在景觀選擇上就需要傾向于濕地類植物,在涵養水源、削減洪流速度的同時發揮觀賞作用。
2.綜合地區人文特征
綜合地區人文特征主要是城市精神文明和市民精神風貌。景觀選擇上應當具備一定的代表性,能夠代表城市歷史文化特征,使河道景觀建設不僅僅是城市生態建設,更是城市文明建設。比如:是否能夠反映城市的發展方向,能否良好展示城市的文化底蘊(關于該河道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且符合城市生態文明設計的河道景觀能夠極大程度的展示一個城市的精神風貌。其次是市民的精神風貌,主要是考慮到市民對于河道附近地區的利用方式上的差異,但是無論是以鍛煉身體為主還是觀賞游玩為主,河道景觀都應當為市民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活動空間上應當充足,能夠供市民娛樂休閑使用,環境上應當適宜,要求景觀植物具有凈化空氣、沉降灰塵的功能等。
3.綜合景觀組合美學
河道附近的景觀建設不能單純地將植物、動物或一些土建工程類項目進行羅列、擺放,河道景觀建設過程是展現城市精神風貌的過程。因此其在建設過程中應當注意到景觀和建筑物、自然風物之間的美學特征。首先,植物景觀和自然風貌和諧,不能培植一些僅看起來美觀,但是卻不符合自然環境、氣候、水文特征、地質特征的植物景觀;其次,景觀和建筑物的和諧,景觀和建筑物都是構成城市天際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之間應該相互和諧,將植物和建筑物放在同一個取景器下,能夠讓人感受到自然和人文的和諧融合;最后景觀和景觀之間和諧,河道附近景觀建設不是單一項目,而是一個整體工程,不能存在某一部分是中國特色,另一部分是西方風格,河道景觀工程建設如同穿衣打扮一樣,要每一部分相互映襯。
二、河道景觀規劃管理方案
1.河岸線的處理
城市河道進行景觀建設滯后,可以發展成為居民娛樂活動的新場所。河道附近居民一般都具有較強的親水性,因此在景觀建設的過程中河岸線的親水性處理就是關鍵所在。河岸線平面、斷面形狀和駁岸形式的親水性選擇,是營造良好河道景觀形象的重中之重??梢猿浞掷煤拥雷匀恍螒B特點,在平直流暢的部分、河岸線轉彎的部分、河流的部分修建一些親水平臺,既能夠為群眾提供觀景平臺又能夠營造河岸線上景觀親水性特征的景色和氣氛。
2.河道斷面的處理
通過對斷面部分的不同處理方式,可以創造出不同的空間。河道斷面部分一般可采取分層式、臺階式或坡地立體式建設方法,通過河道斷面部分景觀建設將河岸和河灘部分的景觀連為一體,使其構成完整的河道景觀。在河道景觀建設中綠化的作用毋庸置疑,其中立體式的綠化建設能夠很好地滿足這一需求。首先河岸上能夠為群眾提供大量的娛樂休閑場所,而且河岸上的綠化能夠為群眾遮陰避陽,可以考慮采用藤本植物或是灌木類綠化,既不會占用大量空間且能夠展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駁岸的綠化可以采用灌木類、或高大茂密的垂直類植物,在裝飾河岸線的同時能夠凈化河岸附近空氣、美化環境。河灘附近培植一些水生植物或是浮游類植物,一方面可以凈化水質,另一方面可以對河道進行美化裝飾,也是河道景觀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三、河道景觀的后期維護
1.植物的養護
首先河道景觀的植物綠化不能影響到正常的蓄洪功能,對河灘地附近綠化要求樹冠高度不能超過20m,不能高堤岸0.3m左右。其次,為了迎接河道的汛期水量,需要在汛期對綠化進行修剪工作。另外,河道附近由于水的比熱容較大,溫差變化明顯,要注意好景觀綠化植物的病蟲害的防止工作,定期進行除蟲作業等。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蟲媒疾病的傳播。
2.其他設施維護
綠化和其他建筑類景觀都是河道景觀建設中的一體化工程,對于綠化工程可以依靠專業人士定期進行養護工作,但是其他建筑類景觀和設施的維護則需要號召附近居民一起進行,使群眾一起參與其中,才能實現長久有效的維護工作。
3.保持河道生態生物多樣性
保護接近原始的河流狀態時景觀河道建設中的重點內容之一。后期維護工作也需要對其有所側重。首先,定期檢查河道立體工程材料的狀態,及時更換出現問題材料,保證不會有過量的水下滲,避免河道下層的地質條件被流水侵蝕。其次,對河道附近生物種類、數量進行定期統計,一旦發現有生物數量變化幅度不合理,及時請有關專家進行原因調查,同時制定出治理方案。
作者:王秀麗 單位:上海千年城市規劃工程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楊晨.關于南京老城區城市河道生態景觀設計的交互模式探索.《現代農業科技》.2011年5期
關鍵字:河道生態Landscape sustainability
河道的重要性
河道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的興起就位于長江、黃河流域,我國大部分城市的形成也與河道具有重要的關聯。“得水為上”,這是中國古代對于城市建設以及住宅營造的重要要求之一。由此可見,河道與城市、與人的重要意義。
現階段河道出現的一些問題
隨著時代的變化,對河道環境的治理也有了新的要求,有的要求恢復河道原貌,有的急于改造利用河道,種種的嘗試,有好的作用,但是也出現了更多的弊端。
通過幾年的河道景觀設計工作,結合相關專家的意見,和河道的設計上存在一些問題:
一、城市河流治理的“以人為本”
按人的主觀意志(為了修路、蓋房、旅游)改變河流的走向、切斷河流之間的聯系,原有河道的自然生態群落遭到毀滅,城市水系失去了自我凈化的能力。
防洪堤從解放初的9萬km,到目前的25萬km,堤線越來越長,堤身越來越高,相應的洪水水位也越來越高。上海的蘇州河就有很長一段是地上河,這樣的狀況嚴重地影響了景觀效果,也加大了安全隱患。
二、護岸的硬質化
河岸、湖岸和底的硬質化。
三、河流成為垃圾場
幾乎所有城市河流都成為下水道的排泄場,河流的水質越來越差,河道變成了排污道;
四、河流整治成為政府的形象工程
為了滿足越來越多的土地開發需求,人們常常把城市中的河流越束越窄,甚至被廢棄、被填埋 ;
五、不給城市河流足夠的空間
城市河流需要在自然的生態環境下方能維持健康,需要不斷的資源補給方能保持活力。
六、閘橋的無限制性設置
在同一條河,不遠的距離設置好幾座閘橋,好似扼住江河的一道道鐵鎖。在建閘或橡膠壩等攔河建筑物時,往往不考慮留有一定寬度的輔陡坡輸水道(魚道),這就妨礙了生物的上下游交流。
河道設計的理念:Landscape sustainability宏觀生態
風景園林是以地球表層景觀環境保護、土地資源利用、人居環境塑造和提供健康的生活環境為目標,生態是風景園林(景觀設計)最基本的特征[1]。
從宏觀上來講,河道流經廣大的地域,并與其他的河流相互連接,形成一個龐大的水網。時間上,他們能塑造地形,改變氣候條件;生態上,具有一套獨特的生物體系,并與陸地生物密切聯系;人文上,孕育了人類文明,也是地區文化歷史的象征;交通上,自古以來河道就是重要的航線,載人發展史上具有不可獲缺的作用。
在生態學觀點以及可持續發展上,立足于風景園林設計的生態思路和生態法則,以河道生態格局的整體性、生態過程的完整性、生態界面的延伸性、物種的多樣性、通道的連接性、生境的原生性、擾動的有限性、足跡的平衡性和環境的健康性9個特征為切入點[2],探討新時期的河道景觀規劃設計。
河道設計的手法:微觀途徑
從微觀上來講,河道為人類、動植物提供水源,水質的清潔與否,直接關系大眾生靈的健康與生存,現在全球談水資源呈現愈來愈緊張狀態,有4億多人口直面水荒,對河道的水資源保護也更加的重要。
結合河道設計出現的一些問題,采用具體的設計方法:
(1)早規劃,為河道留出足夠空間
河水的每一次漲、旱,就好比它的每一次“呼吸”,給它留有足夠的空間,才能夠使它“健康”,否則只有不斷的加高堤防,建設閘橋,才能抵御一次次的自然災害。
(2)截污
除了受天氣影響(暴雨、洪水等),河道的最大的污染源來自于人類,只有對生活垃圾、工業廢物進行有效地處理,阻止他們的排放,才能真正做到水資源的保護。
(3)能彎則彎,盡量采用原有河道本身的流線。
我國古代風水理論
風水最忌水流直瀉僵硬,因為風水認為吉氣沿著曲折蜿蜒的路徑行進與蓄積,而煞氣則沿著直線穿流。河道蜿蜒性的保護和修復對于水曲之美的形成至關重要。
曲折蜿蜒的河道不僅形態上優美,也成就了生物的多樣化,群落的出現,使水環境得到改善,水“活了”起來,帶動整個流域的生態系統發展,形成了可持續的環境,這就是現在國際上正在倡導的Landscape sustainability。
(4)護岸的生態化、自然化
傳統硬質護岸的弊病
傳統護岸使自然河流渠道化
護岸和河床材料硬質化
河流橫斷面幾何規則化
將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線或折線型的人工河流
切斷地表水與地下水的聯系通道
改變深潭、淺灘交錯的形勢,急流、緩流相間的格局消失
導致河流生態系統的不同程度的退化,從而使河流生態資源、自然景觀等多方面功能的喪失
護岸盡量采用生態化的設計,利用當地原有的材料和自然的方法營造:如:柳枝、茅草、木框、條捆、拋石等等[3]。
(5)對動植物群落的保護
每一條河,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氣候,形成不同的動植物群落,它們才是河道“活著”的象征與標志。
(6)歷史文化、人文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