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0 11:25:01
序論:在您撰寫高校道德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作為一種傳統的教育方法,在長期運用的過程中,榜樣教育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積累都已經非常豐富。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環境的復雜化、教育思想的多元化、受教育者個體化特征突顯和教育程度提高,榜樣教育在大學生德育教育中的效果明顯削弱。筆者在3000余名學院在校本科生中開展了“先進典型對大學生的榜樣示范作用”的問卷調查顯示,有53.46%的大學生表示“會偶然關注并了解一些先進典型”,有62.54%的學生表示“先進典型中的人物事跡對自己的三觀影響不大”。
1、榜樣的選擇標準遠離人本主義
過去,我們在樹立榜樣的過程中總是單一的要求榜樣的十全十美,力求高、大、全,遠離以人為本的思想。雷鋒、焦裕祿、孔繁森、李林森等都屬于此類,他們是道德完美之人,意志堅強,從不談自身的利益和享受,唯一的欲望就是奉獻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這樣的榜樣雖然會在一定時期內贏得學生的敬仰,但是過猶不及,當學生意識到榜樣與現實生活的差距后,會感到榜樣人物高不可攀,可敬而不可學。那么榜樣人物的教育作用就無以體現。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中強調,人們僅有對目標和結果的期望動機是不夠的,只有當人們感到這一目標不僅是可望的而且是自己可以做到的,才能更有效地敦促人們去為之奮斗。
2、榜樣的選拔和宣傳力度不夠
在網絡信息爆炸的今天,榜樣的選拔和宣傳不多或者沒有恰當地運用好這一新媒體。當今的大學生受網絡影響巨大,網絡可以說成為他們接觸和了解社會的主要渠道,但是傳統的榜樣選拔和宣傳還是更多地依靠報刊、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這樣勢必影響榜樣在青年一代中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其次,在榜樣的宣傳中,教育者更多地從國家、社會的道德要求去塑造和宣傳榜樣,很少去考慮榜樣精神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共性與差異,這樣的榜樣是沒有活力和說服力的,也就無法激起學習的內在動力。
3、榜樣的社會認可度不持久
榜樣要產生長久深遠的影響,就要有持久性和持續性的宣傳和教育。但是,我們不難發現,當這些道德榜樣出現后,在一陣熱火朝天的宣傳之后,道德榜樣就消逝了,而后出現的不是榜樣的腐化或是榜樣的悲慘狀況,究其根源在于對榜樣的社會認可度不持久,后續教育不夠,保護機制也不完善,當榜樣犧牲或受傷之后,得不到應有的保障只能尋求社會良心的求助。這種道德完人的墮落和英雄的悲慘境況,都是對榜樣影響的極大沖擊。
二、標桿與傳統榜樣的區別
標桿最早于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運用在管理領域,有了“標桿管理”的概念。標桿管理又稱為基準管理,是一種先進的企業管理方法,是一個識別最佳實踐并尋求如何學習實現超越的過程。標桿管理在商業領域的應用相當廣泛,但是在教育領域中還不夠成熟。與傳統的榜樣學習相比,雖然“標桿”與榜樣也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但還是有很多本質上的區別。
1、傳統的榜樣學習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
更多的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注重的是形式,是社會和政治的效應;而標桿屬于純粹的管理學范疇,講究程序和方法,通過資料收集、分析比較、跟蹤學習和借鑒等一系列規范化程序,改進和提高自己,趕超標桿,因而更注重技術性和操作性。
2、榜樣學習的動力是外來的
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號召、推薦和學習,自主性差;標桿學習則是自控式的,學習動力來自內部,是主體為了擺脫困境、提升自我而實施的一種自主發展策略,因而學習的自主性比較強。
3、傳統榜樣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典型性
有時甚至免不了“高大全”,選擇和評判的標準比較單一;而“標桿”則更多地指向解決某個具體問題,識別和引進的“最佳”是相對于選擇對象而言的,也含有“最適合”的意思,沒有單一化和絕對化的評判標準,“標桿”的類目分析更細化,因而比榜樣學習更有針對性和可行性。
4、榜樣學習往往停留在經驗管理階段
做法單一,注重面上的宣傳,對于怎么學習的落實常常是不到位的;標桿管理則認真研判、分析優劣,吸收、模仿、反思、創新,并最終形成一套適用的,利用提高自我的改進方案,因而更注重點的落實和創新。
三、構筑“標桿效應”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模式
雖然傳統榜樣教育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但是我們仍在找尋榜樣,尋求的榜樣的力量引導。調查問卷顯示:65.11%的同學表示“想成為別人學習的榜樣,感覺很驕傲很自豪”,97.75%的同學認為“先進典型的精神是可貴的,社會需要道德模范和先進典型”。這些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道德榜樣的感召力依然存在,人們追求善良等人性基本品格的熱情從未泯滅。但是對“榜樣”的需求和界定已更個性化、時代化和平民化。尤其是當代大學生心中的榜樣,已經走下“高大全”的舞臺,走近“平民英雄”、“平民偶像”,于是“標桿效應”登上了大學生的德育教育的舞臺。
1、選標和樹標
在選標和樹標階段,首先要做好兩個基本步驟:建標準、樹典型。標準就是根據國家、社會和家庭對大學生的發展需求,結合實際,建立明確的育人標準,即要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因此在目標的定制上,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規范,樹立勇于擔當、自強不息、甘于奉獻的人生態度,典型就是根據育人標準,在一定范圍內培育和樹立的活生生的標桿,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團隊。這樣標準就成為可看、可比、可學、可及的,真切感受的先進,從而發揮好引領、激勵的作用,感同身受的典型更能營造一種催人向上的氛圍。標桿的特色性要鮮明,選擇標準要多元化、平民化,比如:學習標桿、服務奉獻標桿、社會實踐標桿、生活標桿、道德標桿、文藝標桿等等,都應該是學生認可和接收的典型,符合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評判標準。
2、對標
接著就是要對標。選樹好標桿后,就要發揮好標桿的示范效應、激勵效應、輻射效應。要有效利用網絡平臺,微信、微博、QQ等宣傳標桿;搭建優秀學生大講堂、“1+1”幫扶活動、優秀學生示范崗、學生榮譽盛典等學生展示平臺,讓學生自己言傳身教,發揮好朋輩作用。在標桿效應的輻射下,各個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標桿、然后尋找差距。自由對標很好地發揮了受教育者的主體作用,激發出內在的學習動力。通過尋找與適合自己的標桿的差距,分析存在的原因,量身定制修改提升計劃,并實施計劃,最終實現對標桿的趕超。
3、趕標超標
最后就是趕標超標。學習和創新是標桿管理的核心環節。學習標桿不是簡單地模仿,而是在提高自我能力的同時實現創新。對標之后的關鍵是要趕超標桿,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色,最終讓自己成為新的標桿。因此標桿的樹立一定是可以超越的,而且必須經過努力奮斗之后。避免樹立“高大全”的,可望不可及的,脫離生活實際的刻板型的標桿;同樣標桿沒有典型性,容易被超越,也不能激起超越的動力。
4、激勵機制
摘要:在新的歷史時期,網絡道德教育逐漸凸顯為一個不容忽視的重大課題。特別是高校網絡道德教育具有明晰學生網絡道德認識、引導學生趨利避害等價值。搞好網絡道德教育就要轉變教師觀念、提高教師網絡道德教育的能力、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約束。
關鍵詞: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現狀
當網絡由最初的羞羞答答發展到現在的理直氣壯地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時候,它在帶給人們諸多便利的同時,更作為一項新生事物,贏得了我國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積極關注。特別是對于青少年中的高知識高智商而又相對較為自由的群體――大學生而言,網絡更是展現了其迷人的風姿。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網絡在帶給大學生新知識、新信息與新思維的同時,也會夾雜著這樣那樣的“病毒”,高校網絡道德教育問題由此產生。
一、高校網絡道德教育及其價值
從某種程度上,網絡已經成為了很多大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品德來源于生活,因此,網絡道德教育理應成為高校德育關注的重點。
(一)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的內涵
研究網絡道德教育的內涵首先要弄清網絡道德的含義,所謂網絡道德,就是網絡社會中的社會公德,是指在虛擬的“網絡社會”中,專門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特殊利益關系的道德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由于道德的歷史性特點,所以網絡道德是生活于網絡社會中的人們——所有網民都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
(二)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的價值
道德作為一種價值體系和規范體系,具有調節人性與生活的使用功能。道德本身的價值即在于對人性與生活的調節與提升,高校網絡道德教育也是針對大學生網絡生活中的問題進行規范與引導,并在這個過程中彰顯其價值。
1、明晰學生網絡道德認識
很多大學生出現這樣那樣的網絡道德問題并非有意為之,而是由于對網絡道德的模糊認識造成的。而網絡道德教育恰好可以澄清大學生對網絡道德的模糊認識。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網民對一些問題缺乏正確的認識。如:仍有16%的人對網上的傳聞和性內容感興趣;有29%的人對網絡黑客表示崇拜,更有40%多的人表示有機會想試一下黑客行為;網絡文明工程已經在全國范圍內轟轟烈烈開展近幾年,仍有1/4左右的人對此不清楚,更有7%的人認為此舉可有可無。
2、引導學生趨利避害
網絡世界既豐富多彩又良莠不齊,既有鮮花也有毒草。網絡道德教育的價值就在于引導學生趨利避害,在豐富的信息中善于分辨、善于“批判的吸收”?!熬W絡社會”的誕生和發展引導著人們以更快的速度進入信息社會,面對千變萬化的信息社會,大學生是否具有較強信息修養將是大學生能否成才的關鍵要素之一。
3、拓展了高校德育內容與方法
網絡世界是相對較新而且對高校學生有著極大影響的事物,高校德育如果無視這一現象將是不完整的。認真對待學生的網絡生活并使之上升為系統的網絡道德教育將會拓展高校德育內容與方法,使高校德育能夠與時俱進。網絡技術的自由性、超地域性的傳播方式對人們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自律性要求。
二、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現狀
一直以來,人們對網絡、對大學生上網否定多于肯定,指責的聲音多于引導的聲音,造成了網絡道德教育的不良現狀。
1、教育者認識模糊
網絡社會的到來,使思想活躍,對新事物充滿好奇與幻想的大學生歡呼雀躍。同時大學生們在網絡社會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何對大學生這個龐大的網絡使用群體加強網絡道德教育,以應對網絡社會給道德帶來的諸多變化,應當引起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
2、教育者的觀念老化
學校德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價值的引導,在于幫助學生自主構建道德價值體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對網絡的挑戰,學校德育應當從德育目標出發有針對性地重新設計德育內容,徹底更新道德教育觀念,以適應全新的、變化中的教育環境。特別是在網絡環境下,網絡社會改變或影響了德育過程中各種構成因素之間的關系。
3、教育者對網絡道德教育不能準確把握
網絡為新道德的產生奠定了物質基礎,但廣大的教育者并沒有充分地認識網絡道德呈現的新特點。由于道德的歷史性的特點,所以網絡道德既不能與傳統道德徹底決裂,它應當包含著對傳統道德中的優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繼承,又要直面和順應社會變遷中對道德觀念的不斷“吐故納新”的現實。這就要求網絡道德教育既要體現歷史的內在邏輯聯系,又要強調現實性和歷史性的和諧統一。
三、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現狀的改進途徑
只有針對目前高校網絡道德教育不理想的現狀,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與途徑,才能真正搞好高校的網絡道德教育。
(一)教師要轉變觀念
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思想教育觀念,充分認識青年學生接收新鮮信息的豐富性、復雜性,探討如何利用網絡平臺發揮傳統思想道德教育優勢,如何開拓新型、多樣、大學生樂于接受的網絡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發揮教師的指導、主導作用,以“導”代“堵”,因勢利導,幫助他們提高判斷信息和選擇信息的能力,幫助他們將在現實社會中積淀養成的優秀的道德品質展現在網絡社會,遭遇網絡道德沖突時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采取正確的行為。
(二)提高教師網絡道德教育的能力
只有教師駕馭網絡的能力提高了,才會對網絡道德實施有效引導。首先,教師必須有積極端正的工作態度,要有很強的責任心,要善于辨析網絡上魚目混珠的各種思想潮流,能主動同錯誤的思想作不懈的斗爭;其次,必須懂得工作的方法和藝術,不是用互聯網延續傳統的說教,而是要運用網絡進行實時多向的、直接坦誠的和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教師必須要有一定的計算機和網絡使用知識和經驗,能夠熟練地掌握網絡。
(三)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約束
網絡道德教育的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網絡道德自律的思想與行為習慣上。但同時,也不能忽視外在的必要約束。我們在強調道德主體性的自律的同時,也要根據大學生網絡道德素質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建立和完善網絡道德的外在約束機制,實現網絡道德素質教育的社會化。首先,要制定比較完備的大學生網絡行為準則,使大學生的網絡行為有章可循。這些制度包括《大學生網絡道德規范》、《校園網文明公約》和《大學生網絡違紀處理條例》等。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大學生網絡行為監督和管理機制,利用網絡監控技術對登錄校園網的大學生進行登記,建立校園網絡責任主體與其網絡行為的有跡可循的對應關系,然后由學校派專人負責對學生不良的上網情況進行批評教育或給予相應的處罰。最后,加強社會輿論引導。實踐證明:許多事情的解決并非依靠法律手段,而是借助于輿論的力量。如果我們將網絡犯罪防患于未然,這將是最為理想的效果。為此,社會媒體應該加強輿論方面的引導,用鮮活的案例教育人,使良好的網絡道德意識逐步深入人心。社會各階層人員應該主動加強自身修養,為網絡道德素質的建設添磚加瓦。
總之,網絡道德教育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出現的新的道德教育形式,我們只有增強做好這項工作的緊迫感、端正態度,提高在網絡環境下道德教育的能力,才能迅速扭轉網絡道德教育的不利局面,推動整個高校德育建設向著高效、有序的目標邁進。
參考文獻:
1、孫建民:《高校校園網絡德育問題的分析與對策》《教育探究》2006,4.
這樣的教學都不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產生最積極的和最有效的意義與價值。其中的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在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進程中,教師往往忽視大學生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尊嚴,忌談人性和人格尊嚴,無視他們生命情感中的豐富性和心理的多樣性,過多地強調大學生應該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服務,過多地引導和強調大學生應該遵從已有的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這樣的教育方式和思想理念,從根本上直接導致道德教育目標和法制教育目標彼此偏頗,雙方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強調社會生活和建設的穩定,忽視、否定甚至抹殺個人內在的社會需求。其中另外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在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功能發揮上,不能呈現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思想,不是重視大學生在促進人的個性、特性發展方面的個體,而是過多關注和強調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在促進人類群體發展方面的社會群體,因此,不能使大學生正視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從而失去了最初的宗旨所在。
2高校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效結合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具體體現之一便是高校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有效結合。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宗旨是幫助和促進大學生實現個體化和社會化,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過程是育人、育心、育德的文化教育活動過程,這一過程直接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引領和創造學生的幸福人生。實際上,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因為他們在促進人的發展、促進人的價值的實現和促進社會穩定發展方面的目標是高度一致的。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導大學生認識道德中所蘊含的善,認識道德所蘊含的社會崇高理想、完善提高自我意識以及實現自我的一種方式,道德激勵人們去不斷地超越自我并且去實現自我,在這一過程中能促成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然后再不斷超越自我,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和貢獻社會。而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目的是讓他們認識和了解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增強對法律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宿感,進而敦促他們自覺地維護和恪守法律觀念,幫助他們盡快地適應和融入社會,更快地實現超越自我。培養一個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是道德教育的理想結果,培養一個知法、守法的人則是法制教育的理想結果,還可以進一步引領、加強、促進和保障大學生的心理和精神的健康、穩定發展。
3高校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效結合的路徑
3.1高度重視和有效利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繼續發揮這一門課程的重要載體作用,進而促進大學生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機結合。
具體措施如下:把大學生道德與法制教育從傳統的常識教育提升為素質教育;讓學生深刻地領略和體會到社會主義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有機結合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所展現出來的的實際效應,讓大學生感受到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從根本上改變以往的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實踐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彼此相互獨立、相對線性的靜態發展狀況,促使二者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動態發展過程,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把道德理論知識的講解與具體的法制社會的實踐活動充分結合起來,探索多元的教學方法,合理和優化配置教育資源,使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盡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科學性和實效性;積極認真地解決他們成長和創新發展過程中不斷涌現的現實問題,以便增強和提高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法制觀念和道德素養。
3.2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促進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生動的有機的融合。
在當代高校貧困生管理工作環境不斷變化的背景下,輔導員為了更好地完成本職工作,不但要學習現代教育工作的基本管理理論和觀念,而且要從當代貧困生的心理特點和時代特征的角度出發,對于當代貧困生的學習、思想、心理健康、勞動、生活、人際交往、文體娛樂、社會實踐等進行有效的管理。
二、當前高校貧困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窘迫的經濟壓力使高校貧困生遇到了很多來自外界的壓力和挫折。加上目前高校出現的“攀比風”、“奢侈風”,這使得許多貧困生產生了嚴重的自卑心理,并且貧困生通常比較敏感憂慮,自尊心極強。據調查顯示,部分貧困生寧肯勤工儉學或辦理助學貸款,也不愿接受社會特別是個人的幫助。一些接受資助的貧困生更加希望用學習成績證明自己回報社會,但是諸多壓力使他們很難正常發揮應有的水平導致學習成績并不理想,從而導致他們產生強烈的挫敗感和深深的自責之中。雖然經濟上的困難給高校貧困生的生活、學習、心理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是貧困生在思想道德方面暴露出來的問題尤其值得我們重視。目前,高校貧困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道德認識清楚,思想道德行為失范。
貧困生大都對思想道德有比較清楚的認識,對于愛國主義、尊老愛勸、尊師重教、遵紀守法、艱苦樸素等道德要求,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出來,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卻常常做出違背道德要求的行為,如弄虛作假謊報家庭困難程度、不按時歸還助學貸款、自私自利、貪圖享樂等現象,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反差較大。這也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大難題。
2.個人價值目標與社會價值目標相背離。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文化思潮的輻射,多元化的思想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特別是許多貧困生由于長時間的貧苦生活,使他們對自己的出身產生回避心理,不敢正視自己的不足,過度追求財富。導致有些貧困生過于陶醉于此,常常幻想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崇拜金錢、崇拜名利,缺乏集體意識和團體意識,從而使個人的價值目標與社會價值目標嚴重偏離。
3.競爭意識強,責任意識談化。
隨著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社會競爭十分激烈,貧困生的競爭意識也在不斷增強,這對于不斷提升其智能水平起到了促進和激勵作用。然而,在大貧困生競爭意識增強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不少問題,最突出的是少數貧困生只注重個人的爭強好勝,而忽視了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只注重個人的名利得失,而談化了自身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4.自我意識強,集體現念淡漠。
部分貧困生自我意識強,追求自我價值,信奉個人主義。他們中間部分人認同“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認為自我奮斗自我成就。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思想在他們的意識中相對淡漠。
5.消費意識超前,艱苦樸素觀念缺乏。
一些貧困生在國家資助政策和學校提供的助學崗位幫助下,經濟條件不斷改善。一部分貧困生在物質消費上攀比心理重。金錢至上、享樂主義在大學校園內有一定市場,這一部分貧困生在實際生活中缺乏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思想,熱衷于追趕潮流,浪費嚴重。上述種種現象表明當代高校貧困生思想道德狀況存在很多令人擔憂的地方,與社會對于貧困生道德素質的要求有相當大的差距。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高校貧困生思想道德教育而言.有很多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如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的問題、內容與形式的問題、活動與效果的問題等。一句話,當前高校貧困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問題沒有很好地得到解決。
三、高校輔導員開展貧困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高校輔導員在開展貧困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服務形式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從外堵轉向內疏,做到融要求于引導中,融教育于活動中。在日常管理中體現導向,充分發揮輔導員自身的優勢,全面培養并輔佐學校建立起高校貧困生的思想道德體系和行為習慣。結合高校人才的培養目標和素質要求,針對高校貧困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現狀,作為貧困生工作的中堅力量,輔導員要做好貧困生身心發展的引導者,為學校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加強貧困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影響和啟發下,思想政治工作對象發揮自主因素進行自我認知、自我調控和自我發展的思想和行為的教育活動。自我教育的運用是與自我意識的分不開的。大學貧困生由于在生活上經歷磨難,思想趨于成熟,能夠比較客觀的看待問題,并可以發表個人見解。所以,在貧困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實施自我教育具有可行性。自我教育是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形成與提高的內在因素,并且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通過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自我教育能力,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貧困生思想道德的完善只有通過自我教育、自我修養才能達到最終目的。任何教育者都不可能代替受教育者完成思想道德素質的養成和提高。但是不能因此忽略教師在貧困生自我教育過程中地位和作用,在教育過程中輔導員更要充分發揮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體作用。按照貧困生的身心發展階段予以適當的指導,充分發揮他們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覺性、積極性,使他們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和道德教育的影響轉化為貧困生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規范,變為貧困生自己的精神財富和自己努力的目標,并以此規范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二)加強自身素質,以言傳身教促養成。
教育之本在于德。厚德博學,方能為人師表。教師的言傳身教對貧困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影響。教師的精神狀態、教師的一言一行、教師的風采,將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都是對學生的德育滲透。另外,“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在教育貧困生時同樣要提高自己。如果教師在教育學生的同時忽視了對自己的要求,即使講再多道理,也很難讓學生信服。因此,教師應加強自身修養,做到言傳身教。同時,高校也應根據教育部的要求強化師德建設,并提供切合實際的的培訓,不斷提高輔導員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專業素養,進而提高輔導員的綜合素質。由于貧困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受到各種外部因素和自身素質的影響,高校輔導員應當以自己良好的師德師風教育學生、影響學生,使貧困生在思想道德教育實踐過程中不斷進步、健康成長、和諧而全面的發展。
(三)加強貧困生的社會實踐教育。
道德本身是源于社會實踐的,是在認知基礎之上付諸社會實踐,并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強化、鞏固和提高的。道德的社會實踐屬性,要求我們必須加強貧困生道德行為社會實踐訓練,而這種訓練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把道德行為訓練納入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之中,讓貧困生的道德行為在生動的實踐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得到反復表現和發揮,并形成行為慣性,從而使不自覺的道德行為逐步轉化為自覺的道德行為??梢哉f良好的社會實踐教育有利于對貧困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貧困生增長知識、發展能力,有得于豐富貧困生的精神生活,有得于發展貧困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社會實踐教育也是一種活的教育,它的深刻性、豐富性、獨立性、形象性遠非學校純粹的理論教育可比。輔導員負責貧困生的日常行為教育工作,應及時協調社會教育力量培養貧困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并將分散的、自發的社會實踐教育納入正軌。并對社會實踐教育的起源、功能、價值、實施等進行全面、系統而又深入的研究,形成社會實踐教育的認識范疇,建構起原創的社會實踐教育的知識體系。
(四)加強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切教育活動都是通過受教育者的心里活動,才能落實到受教育者的主體上。貧困生道思想德素質的形成過程,也是心理活動得到提高的過程。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對思想道德行為的認同感也就越高。健康的心理活動是提高道德素質的橋梁和基石。因此,從道德教育的過程看加強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必要性。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單靠輔導員群體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學校需要整合社會各種教育資源,逐漸探索出一條符合本校情況、體現對貧困生人文關懷的教育模式。要達到這種效果,需完善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設。并探索將學校貧困生心理健康關愛工作納入到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日常工作中去,并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同時不斷加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學校應牽頭組建一個包含社會力量在的專業心理輔導隊伍,充分發揮輔導員的作用。讓輔導員在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成長,通過這種方式最終打造一支以輔導員為中堅力量的心理輔導專業隊伍,從而使輔導員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及時了解貧困生的心理狀況,并及時解決貧困生的心理困擾。此外,還要充分利用學校的各種教育資源,搭建以微信溝通等為主要方式的新型師生溝通平臺,使貧困生及時與輔導員溝通,從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空間,探索出一條新型的思想教育模式??傊訌姾透倪M貧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須重視其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心理教育過程這一內在的教育規律,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四、結語
關鍵詞:孝道文化;高校;德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5-0074-02
眾所周知,民以孝為先,由此可以看出孝道是中國傳統德育的根基,孝道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因此,孝道不僅對個人,也對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此外還能發揮德育教育的職能。作為新時代的高校大學生,對其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孝道教育作為其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可以提高當代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水平。
一、孝道文化的內涵
對孝道內涵的解釋,現在存在著許多的說法,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且能較好的與傳統價值觀相符合的是宋代朱熹所作的界定。他在對《論語》“其人也孝弟”一句所作的注解中指出“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可見孝即為“善事父母”??墒恰吧剖赂改浮闭f起來容易,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善”呢?“善”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程度才是真正的“善”呢?這都是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的。為此,中國古代一些思想政治家們將“孝道”進行了三個層面的劃分,第一個層次也是最基本的一層,就是對自己的父母進行贍養,也就是說,當父母到了花甲之年時,作為子女應該盡到贍養的義務和責任,要使其物質生活得到相應的滿足。第二個層次是由孔子所提出的,即對父母的贍養不能只是停留在物質階段,更要給與其良好的精神生活。第三個層次也是孝道的最高層次,即子女對父母的贍養,不能拘于形式,而是要發自內心的來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并對其進行贍養,也就是說,子女在進行贍養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和顏悅色,令父母暢心悅意。當“孝”的含義與層次除上述劃分以外,還有服從父母意愿和繼承前人遺志的說法。所強調的是子女在提供物質贍養之余,要“子隨父愿”、“子承父業”,不違背父母意志,更不要有損父母名望。“孝”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早已積淀成一種純潔的道德信念,成為中國人神圣血緣關系的重要體現。一般人的心中,“孝”是針對父母的,“孝”就是“順”,順從父母就是“孝”。真正的“孝”其實有著更深層的含義,是更廣義的做人的品德。孔子說,“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贝笠馐钦f,“孝”,在小處體現在同親人的關系上;“中”體現在同君主的關系上,在大處體現在一個人的為人處世和道德修養上。敬老養老是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主要內容。它是中華民族都認同的優良傳統,子女孝敬父母,使老人享受天倫之樂,這種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
二、高校德育教育現狀及孝道缺失的原因分析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在經歷多年的坎坷后,其生命力依然十分頑強,在倡導現代化文明發展的和諧社會的今天,對高校的大學生進行孝道文化的傳播與教育對其道德教育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孝道教育,對于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基本現狀,其發展趨勢和主題方向是積極健康向上的,可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諧的元素,孝道的缺失就是其元素之一,具體體現在:高校對于道德的教育內容使學生常常感到乏味和厭倦,主要是通過開設相關課程、思想報告、政治理論學習等方式進行德育教育,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和自我價值的取向越來越趨于實惠,對于工作和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功利化越來越強,從而使得其對于社會的責任感意識淡薄,道德素質偏低;大學生的個人信仰不同,導致其對傳統道德觀念的理解趨于弱化,尤其是對孝道文化的思想和感恩報德的意識極為淡薄。由此可以看出,在當代大學生的德育教育過程中,孝道的缺失問題是其普遍教育現狀,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孝道文化理念受到當代社會價值理論體系及西方文化的沖擊。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正處于快速發展的上升時期,整個社會的價值理論體系發展較為失衡,強有力地沖擊了傳統的倫理道德;與此同時,西方文化越來越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大學生接受新鮮事物的速度較快,因此也嚴重地沖擊了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情感,兩者都使得傳統孝道文化的思想逐漸偏離了原來正確的軌道方向,從而也使在校大學生的道德意識受到十分嚴重的影響。
2.傳統孝道文化理念受到高校德育教育力度的影響。高校對于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其既定的教育目標太過于理想化,大多數高校只是一味地重視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在教學的過程中很少將人文精神滲透進去,從而使得德育教育的內容十分空洞和乏味,教育方法也比較單一,從而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產生抵觸的情緒和厭煩的心理。
3.當代大學生偏激的價值取向以及淡薄的孝道意識。由于中國的應試教育,使得學生產生較強的投機心理,學習態度不端正,較為浮躁,對于未來的就業問題也是急于求成,從而限制了視野的開闊與胸懷的拓展。此外,由于當代的大學生絕大部分都來自于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從而造成學生的傳統道德觀念較弱,對孝道的意識問題十分淡薄。
三、孝道文化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分析和研究了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水平的現狀和產生原因,認為孝道文化的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務,孝道文化在高校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具有重大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1愛國守法、敬業愛生
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必須熱愛祖國,擁護我們黨和社會主義制度,嚴格遵守憲法及法律法規,自覺貫徹國家的各項教育方針。把依法執教作為自己的職業義務,堅決不做出任何有損于國家利益的言行。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其基本要求就是要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安心于教育工作,盡職盡責地做好本職工作,為教育事業奉獻出自己所有的光和熱。同時,我們要真心關愛學生。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如果一個教師僅僅熱愛事業,那么他只能是一個好教師;如果一個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相結合起來,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熱愛學生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因素,而高校老師對學生的熱愛主要就體現在了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1.2教書育人、嚴謹治學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教師要把教學作為首要任務,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所以,教師敬業的首要表現就是做好教學工作。科學研究是艱苦的、嚴肅的事情,需要嚴謹的精神和態度。但是在教師中也出現了求名爭利、心態浮躁、治學不嚴謹等問題,突出表現形式就是科研成果的粗制濫造,重量不重質,甚至出現了偽造數據、抄襲他人學術成果等現象。南京大學韓儒林教授有一副對聯:板凳須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作為高校教師要要摒棄浮躁情緒,有耐心下苦功夫去弘揚科學精神、恪守學術規范,要堅決抵制學術不端的行為。
1.3服務社會、為人師表
所謂服務社會強調要勇擔社會責任,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類進步服務;而為人師表則要求教師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要言傳,更要身教,要言行一致、做學生的措模。說過“:老師對學生的影響,離不開老師的學識和能力,更離不開老師為人處世、于國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價值觀。廣大教師必須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引導和幫助學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當代高校教師,要用自身的良好行為,從政治思想、道德水平、治學態度、行為舉止等多方面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老師們通過堂堂正正做人、規規矩矩做事的處事態度,教給學生怎么做人、如何做學事。正是這種示范作用,一直以來“為人師表”都是學生們人格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往往“勝于言教”。
2提升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途徑
2.1提高高校教師法律素質
高校教師作為學生們在校期間最為密切的人,他們在管理和教學工作中所體現出的法律素質,會對學生們產生直接的影響。老師們應積極向學生宣傳法律知識,培養學生們的法律意識、養成守法習慣,提高他們依法維護自身權利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師必須注重自身法律意識的培養、樹立法治的思維習慣,可以通過查閱相關法律專業的書籍、參加法律講座、關注與學生有關的法律法規來提高自身的法律修養,樹立法治意識。
2.2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理論學習
品德高尚的教師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后來的努力,尤其是通過不斷的學習、自我修煉與自我完善而逐步積累形成的。只有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才不會在提升道德修養中迷失方向,才能真正培養出高尚的師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理論學習主要是通過個人自主學習和相關部門組織集中學習相結合:自主學習不會受時間、地點得限制,有一定的機動性和靈活性,但是受個人水平和自控力等方面的影響,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組織集中學習,就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的職業道德學習,能夠克服自主學習的不利因素,使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不斷提升。
2.3加強高校教師的道德實踐
道德實踐是教師職業道德培養的最終歸宿,只有通過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進行道德實踐,才能真正對自身塑造良好的師德起到積極的作用。具體做法有三點:一是鉆研業務。二是科學研究。三是關心愛護學生。
2.4完善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考核體系
2011年,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主要內容為“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為人師表”。
1.1愛國守法、敬業愛生
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必須熱愛祖國,擁護我們黨和社會主義制度,嚴格遵守憲法及法律法規,自覺貫徹國家的各項教育方針。把依法執教作為自己的職業義務,堅決不做出任何有損于國家利益的言行。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其基本要求就是要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安心于教育工作,盡職盡責地做好本職工作,為教育事業奉獻出自己所有的光和熱。同時,我們要真心關愛學生。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如果一個教師僅僅熱愛事業,那么他只能是一個好教師;如果一個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相結合起來,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熱愛學生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因素,而高校老師對學生的熱愛主要就體現在了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1.2教書育人、嚴謹治學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教師要把教學作為首要任務,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所以,教師敬業的首要表現就是做好教學工作??茖W研究是艱苦的、嚴肅的事情,需要嚴謹的精神和態度。但是在教師中也出現了求名爭利、心態浮躁、治學不嚴謹等問題,突出表現形式就是科研成果的粗制濫造,重量不重質,甚至出現了偽造數據、抄襲他人學術成果等現象。南京大學韓儒林教授有一副對聯:板凳須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作為高校教師要要摒棄浮躁情緒,有耐心下苦功夫去弘揚科學精神、恪守學術規范,要堅決抵制學術不端的行為。
1.3服務社會、為人師表
所謂服務社會強調要勇擔社會責任,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類進步服務;而為人師表則要求教師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要言傳,更要身教,要言行一致、做學生的措模。說過“:老師對學生的影響,離不開老師的學識和能力,更離不開老師為人處世、于國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價值觀。廣大教師必須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引導和幫助學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當代高校教師,要用自身的良好行為,從政治思想、道德水平、治學態度、行為舉止等多方面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老師們通過堂堂正正做人、規規矩矩做事的處事態度,教給學生怎么做人、如何做學事。正是這種示范作用,一直以來“為人師表”都是學生們人格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往往“勝于言教”。
2提升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途徑
2.1提高高校教師法律素質
高校教師作為學生們在校期間最為密切的人,他們在管理和教學工作中所體現出的法律素質,會對學生們產生直接的影響。老師們應積極向學生宣傳法律知識,培養學生們的法律意識、養成守法習慣,提高他們依法維護自身權利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師必須注重自身法律意識的培養、樹立法治的思維習慣,可以通過查閱相關法律專業的書籍、參加法律講座、關注與學生有關的法律法規來提高自身的法律修養,樹立法治意識。
2.2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理論學習
品德高尚的教師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后來的努力,尤其是通過不斷的學習、自我修煉與自我完善而逐步積累形成的。只有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才不會在提升道德修養中迷失方向,才能真正培養出高尚的師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理論學習主要是通過個人自主學習和相關部門組織集中學習相結合:自主學習不會受時間、地點得限制,有一定的機動性和靈活性,但是受個人水平和自控力等方面的影響,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組織集中學習,就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的職業道德學習,能夠克服自主學習的不利因素,使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不斷提升。
2.3加強高校教師的道德實踐
道德實踐是教師職業道德培養的最終歸宿,只有通過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進行道德實踐,才能真正對自身塑造良好的師德起到積極的作用。具體做法有三點:一是鉆研業務。二是科學研究。三是關心愛護學生。
2.4完善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考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