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2 07:31:22
序論:在您撰寫漢語課堂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對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學生現代漢語知識掌握和學習情況調查
由于現代漢語知識在小學語文中應用非常廣泛,本課題組還特意對小學語文教師現代漢語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了調查,以便為國培項目的課程設置提供參考依據。課題組成員對現任100名小學語文教師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問卷內容及結果如下:
(1)您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嗎?A.不知道B.知道,但沒有研讀C.知道,并認真研讀過有91人選擇答案B,只有6人選擇答案C。
(2)動詞、形容詞能夠作主語嗎?A.不能B.能C.能,但詞性變為名詞有76人選擇答案C,14人選擇答案B。
(3)請您根據《漢語拼音方案》中音節的拼寫規則給“我們到張家界游玩,那里瑰麗而神奇的景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注音。在做這個題目時,大多數被調查對象均詢問了課題組成員《漢語拼音方案》中音節的拼寫規則,最后只有16人的答案完全正確。
(1)題主要是了解小學語文教師是否關注國家層面的語言文字政策,
(2)題主要是了解小學語文教師是否經常學習現代漢語知識,及時更新;
(3)題主要了解小學語文教師是否能夠規范使用拼音規則。從上面的調查可以看出,部分小學語文教師沒有與時俱進,及時更新現代漢語知識,有待于進一步培訓,提高語言素養。同時,課題組對高校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學生學習現代漢語情況的調查,學生反映:一是現代漢語學習內容較為抽象,難懂難學;二是現代漢語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脫節,實用性不強;三是現代漢語理論性強,學習起來比較枯燥。
(二)對部分高校小學教育本科專業使用現代漢語教材的調查
課題組對開設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10所高校開展現代漢語教材的使用情況調查,10所高校均沒有專用教材,使用的是與漢語言文學專業相同的教材。
(三)對部分高校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現代漢語任課教師的調查
課題組對開設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10所高校開展了現代漢語教師情況的調查,結果如下:一類是中文系語言學教研室教師兼教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現代漢語課程,這類教師大多是語言學專業研究生畢業,但比例不大;二類是非語言學專業教師教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現代漢語課程,比例較大。高校設置小學教育本科專業,主要任務是培養熱愛教育事業、基礎知識寬厚、專業知識扎實、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綜合素質較高、具有實施素質教育和一定教育教學研究及管理能力的高素質小學教師。但從目前的調查來看,盡管現代漢語課程是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但現代漢語課程教學還較為薄弱,其應有的作用還沒有發揮出來。
二、造成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現代漢語課程教學薄弱的原因
(一)高校不夠重視現代漢語課程
大多數高校在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培養方案中,均把現代漢語課程列入了必修的基礎課程。但是,進入小學教育本科專業核心課程體系的依然是教育學、教材教法等,課時分配和師資力量優先保證這些核心課程,而現代漢語基本上邊緣化了。甚至有管理者認為,現代漢語是我們漢族人的母語,學生能說能寫,開不開設關系不很大。這樣一種狀況必然導致現代漢語課程資源配置較弱,如大多數高校的現代漢語課程是2個學分;只要是學中文的老師,都能教現代漢語。學分少,師資力量配置弱,必然會削弱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現代漢語課程的教學。實際上,現代漢語作為高校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基礎課程,對學生提高語言素養和小學教育教學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內容大多是拼音、識字、辨析詞語、寫作等,用到最多的知識依然是現代漢語里的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等方面的知識,作為一名高素質的小學教師,應該擁有扎實的語言學知識,要知道,教給學生一碗水,教師應該先要有一桶水啊,試想想,如果小學語文教師自己都不會按筆順規則書寫漢字、弄不懂主謂賓等,怎么能夠來教學生寫漢字、壓縮或擴展句子呢?所以,高校應該高度重視現代漢語課程的教學,在培養方案中將之納入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并積極做好相關評價工作,致力于提高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學生的語言素養和語文教師的基本素質。
(二)學生不夠重視語言理論知識的學習
中小學一般淡化現代漢語知識教學。高中語文新課標要求:要引導學生認識語言文字在社會溝通、信息交流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學習現代漢語和文言文的基礎知識,練習對語言材料進行分析和歸納,梳理有關語言文字結構和運用的規則,提高理性認識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盡管新課標語言文字運用要求較為明確,但由于現代漢語知識理論性強,內容多,在教學中不好操作,所以在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中,中小學語文教師更重視人文性熏陶,基本上淡化語言教學,或者說,需要運用語言文字方面的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語文教師也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教用來解決問題的語言文字知識,譬如,“通過這次學習,使我在數學方面有了較大提高。”這是一個缺少主語的病句,中小學教師可能聯系句子談一談主語的特征等內容,但一般不會詳細地講解句法成分系統,學生所獲得的語言理論知識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教師覺得教語言知識比較麻煩,中小學對語言知識掌握程度的評價也較為簡單,大多數學生也不會很重視,更不會用他們寶貴的學習時間來鉆研語言理論知識了。這可能導致一種后果,盡管學生在進入大學前系統學習了語文,但由于沒有系統學習現代漢語理論知識,現代漢語基本理論知識比較缺乏,學生一般不能準確地運用現代漢語理論知識來分析語言,就出現了這種情況:在小學教育本科專業新生的問卷調查中,需要應用理論知識來解決問題時,沒有一個學生能準確地回答出來。也就是說,中小學淡化現代漢語理論知識教學,只是注重語言文字的實際運用,學生缺乏語言理論的指導,學習現代漢語的興趣就大打折扣。進入大學后,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學生雖然覺得現代漢語知識很重要,但因為現代漢語是母語,學生能讀能寫,憑經驗和語感能發現和解決部分語言文字運用問題,覺得完全能夠應付小學語文教學,所以沒有必要再深入學習現代漢語理論了,加之現代漢語理論比較抽象、枯燥,學校對現代漢語考核評價方式也比較單一,很多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不大。
(三)教材編寫相對滯后給現代漢語教學帶來消極影響
部分高校小學教育本科專業使用的現代漢語教材與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的教材相同。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和小學教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相同,所以在課程設置、專業要求上不盡相同。現代漢語課程雖然是兩個專業必修的基礎課程,但教學目標、課時分配以及學生對現代漢語知識掌握的要求不一樣,如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現代漢語一般是5-8個學分,而小學教育本科專業一般是2個學分,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高素質的中文人才,而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培養高素質的小學教師等,培養目標、要求決定教學內容,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與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現代漢語課程教學應該不一樣。如果兩者使用的現代漢語教材相同,就可能會出現“削足適履”的現象,必然給小學教育本科專業教學帶來消極的影響。
(四)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后
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現代漢語教學主要采用“填鴨式”教學方式,知識傳授按照全、滿、深、透的標準實施;教學手段通常是“一本教材、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授課,那些生動活潑、充滿生活氣息的語言很難進入課堂。大學生正處于風華正茂年代,思想非?;钴S,求新求異思維占主導地位,呆板、枯燥的課堂肯定對他們沒有一點吸引力,如果學生事先沒有了解現代漢語作為一門基礎課在專業學習中重要性,就不會積極主動地鉆研語言學理論知識了?,F代漢語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應該采取多種教學方法,精選教學內容,積極做好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工作,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現代漢語的興趣。
三、解決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現代漢語課程教學現狀的途徑和方法
學好現代漢語,對于提高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語言素養和語文教學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應該充分認識到語言理論對小學教師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要作用,全面加強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現代漢語課程的教學。主要措施有:
(一)加強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現代漢語課程的建設
一是高校可將現代漢語課程列入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在資源配置中向之傾斜。二是適當提高現代漢語在課程體系中學分比例,可提高到3-4個學分,確?,F代漢語課程有較為充足的課時。三是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實際,增加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環節,即組織學生到小學語文課堂中聽課,了解小學語文教師如何運用現代漢語中語音、詞匯、語法、文字、修辭知識來進行教學的,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有針對性地學習現代漢語知識。四是鼓勵現代漢語教師進行教改教研工作,推進精品課程建設,探索出適合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學生的教學模式。
(二)加強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現代漢語師資隊伍的建設
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要提高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現代漢語課程的教學質量,必須組建一支專業、敬業的現代漢語教學隊伍,這樣才能提高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培養水平。所以現代漢語師資隊伍建設,首要的任務就是使現代漢語師資隊伍專業化,所謂專業化,就是說任教現代漢語的教師最好是從事語言學研究的老師,這樣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效果。其次是做好現代漢語教師的培訓工作,培訓內容包括現代漢語教師到小學課堂跟班聽課,參加小學語文教改教研活動,參加相關語言培訓班的學習等,加強與小學教育教學的對接。再次,鼓勵現代漢語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精選教學內容,把生活中生動活潑的語言例子引進到課堂中來,建設生動有趣的課堂,構建新型教學模式,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
(三)加強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現代漢語教材的編寫工作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質量
引言
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作用。而高中漢語文課程改革實施幾年來,很多方面都隨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因此,本文立足于教學方法的探索,在教學實踐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總結,提出了以下幾點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建立新教學理念
興趣是人們積極、主動地認識客觀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它表現為一種好學精神,它是一種強大的內趨力,一旦有了學習興趣,就會自發地把心理活動指向對象,對學習充滿熱情。因此,這首先就要求教師建立新的教學理念,轉變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教師要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教學時語言要有感染力,以情動人,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鼓勵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積極的學習;對學生的評價要以表揚為主,要充分尊重學生人格尊嚴,要讓學生有繼續學習的動力和渴望。同時,要注重與學生溝通,了解其認知規律和興趣點,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主動與學生交朋友、談心,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從而使課堂氣氛和諧民主,給學生創造創新的環境,使其具備創新的品質。
二、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在高中漢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讓學生了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有效地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能力、情感的生成,使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得、學有所獲。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課前預習,讓學生對需要學習的內容提前介入,便于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書中各類注釋,研究課前提示、課后習題,從整體上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情感,感受語言特色。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會思考,依據學習要求以及提示進行深入思考,讓學生可以帶著問題開展閱讀,課文中有答案的劃出來,養成作批注,做筆記的習慣,同時,引導學生學會歸納總結,活學活用,不斷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三、要有的放矢,主體教學
新課程理念下的漢語文課堂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養成求證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課堂教學要著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活躍的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要在課堂教學中想方設法組織好教學.不斷優化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啟發式、導讀式、探究式、討論式等,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教學目標的設計要始終突出能力訓練和方法指導,能力點的訓練設計要有點石成金之功,方法指導要有舉一反三之效,以達到提高聽說讀寫能力,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目的。教學內容要注重優化,找準教學重點和切入點,要有所教有所不教,使課堂教學有的放矢。在學生學習情況的檢查上,也要做到有的放矢,即布置的內容一定要具體,讓學生力所能及;檢查的方法也要具體,讓學生帶著具體任務去學。像泛泛的布置”回去以后做好課外閱讀”這樣目標不明顯,毫無考慮學生完成能力.無從考察完成情況。雖然出發點很好,但效果會非常差。
四、要重視課堂,師生互動
師生的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改變了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一言堂的弊端。使學生在“動”的過程中.學習熱情得到釋放和鼓勵,學習欲望得到增強和體現。除了師生互動,學生間也應互動。比如某一學生提出疑問或在回答有關問題時,答案正確與否,教師不急于表態,而讓更多的其他同學發表意見,進行討論,參與評判,得出結論。學生間的這種互動熱情越高,說明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越高.說明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越強。要知道,這是比單純地掌握基礎知識更重要的一種素質的體現。課堂教學中師生的雙邊活動.學生間的互動,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
五、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機制
多元評價激勵機制的設置不僅要注重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結果,更要關注教師和學生的價值觀、思想水平、學習能力、創新意識等,要強調評價的過程性,并努力實現教學評價的多元化。要想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教師就要采取定性與定量、鑒定與發展相結合的評價辦法。這可以促使教師和學生全面、充分了解對方信息,能推進教育健康和諧地向前發展,有利于實現以人為本、終身發展的教育理想。
六、注重漢語文知識的背誦
背誦就是記憶,不背誦就無法積累語言材料。頭腦里沒有一定的語言信息,想提高漢語文水平就是一句空話。漢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感悟和運用,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從而為學生打下扎實的漢語文基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利用每天早讀的時間進行背誦,或利用每節漢語文課前的三分種進行背誦,還可利用節假日進行背誦。學生在背誦的時候要遵循記憶規律,掌握、理解記憶法。學生在背誦時可以先理文意,再去背誦,這樣的背誦不僅快速而且不容易忘記。學生還可以采用各個擊破法來進行背誦,即把篇幅長的文章或段落分成幾個短小的部分來背,背出一部分再背下一部分。這樣,每次背的內容少了,速度加快了,學生就有“成就感”了,這比一次背誦全文、全段要容易得多。
七、要堅持練筆,培育寫作
作文是考試中必不可少的,也是學生最怕的問題。有的學生一見到作文題目,就覺得無話可寫,腦子里一片空白;有的學生干脆一提起筆來不加思索就亂寫一通,結果是文不對題,分數當然是不會高的。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強作文訓練。第一先要讓學生每天堅持寫一則日記,日記的內容非常自由,學生可以看到什么寫什么,想到什么寫什么,愿意寫什么就寫什么,實在是沒有可寫的可以到書本中或課外書中找一優美的語段抄下來,這樣學生會沒有顧慮,也沒有任何負擔,日積月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感受能力都會有質的飛躍。第二,讓學生堅持每周練筆二至三次,重視實踐,不拘形式,講求實效。刀要常磨才鋒利,曲要常唱才上口,筆也要常練才能運用自如。
八、課后布置,作業適當
一堂課的學習內容完成后,留出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布置點作業,這對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是十分必要的。布置的課堂作業,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圍繞這堂課的教學目標、要求、重點,突出訓練,以加深印象,鞏固效果。二是有基礎方面的題目,也有思維訓練的拓展型的題目,以便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提高。三是題目宜精不宜多,以便能在課內完成,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四是照顧到學生不同層次的漢語文水平,難易適度。至于一堂課結束后的課外作業,仍以下一節課所學內容的預習為重點,實行”課前預習一上課一再進行下一節課內容的預習?!睕Q不搞繁雜的題海戰術.盡量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讓學生有一定的時間從事課外活動。
參考文獻:
很多學生在學習中會出現情感焦慮的問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加大對學生的鼓勵力度,放慢教學速度。同時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評價機制,減少挫敗感,避免產生情感焦慮現象。
二、中介語理論
最早由語言學家塞林格提出的中介語理論,現普遍理解為介于目的語和學習者母語之間的一種語言,是學習者母語和目的語過渡階段的語言。這個階段的語言會產生很多錯誤且很難消除,這叫“化石化現象”。產生這個現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1、母語的負遷移;//外語學習策略的錯誤使用;3、教師在目的語教學中的教學方法和語言材料處理不當;4、漢語交際過程中出現的回避、簡化等現象。“化石化現象”具體會根據不同的漢語學習者在不同的漢語學習中有所突顯。例如在語音方面,極少有學生會避免化石化現象,達到和母語者相同的水平。結合對中介語理論的理解,教師在進行漢語教學時要加強自己的中介語水平,注意相應的教學技巧和方法:1、重視和加強語言的輸入和輸出。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擴大學生語言的輸入量和輸出量,多組織學生進行口語訓練,布置相應的口語練習作業,同時要提高語言輸入和輸出質量,幫助學生克服母語干擾,防止化石化的現象。2、開展朗讀訓練。由于大聲朗讀可以加強對課本原文的記憶,因此教師可以開展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漢語朗讀訓練,培養學生的漢語思維模式。例如可以讓學生跟讀原聲磁帶,或者教師朗讀學生跟讀,再或者讓學生分組朗讀之后調換角色進行朗讀比賽,讓學生自己感悟出自己的不足之處。3、增加聽寫練習。根據學生的水平和詞匯量來量身設計,用地道純正的聽寫材料,在課堂中反復練習,使學生不斷積累并嘗試使用目的語,克服原有的固化思維和化石化現象。例如在導入新課之前可以進行分組聽寫練習,然后讓另一個小組的學生同學進行糾錯。
三、課堂互動理論
一、合理確定提問內容
在“問什么”方面,首先要考慮的是問的目的。如在課堂導入時,要設計導入的問題;在檢查學習效果時,要設計與所授知識相關的問題。其次,要考慮的是題目的難易程度。往往題目太難或太容易都不是好題目,題目的難度要適中。再次,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問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中要防止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將教與學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師主導作用的錯誤傾向。另一種是只管教,不問學生興趣,不注重學生所提出問題的錯誤傾向。”如果教師所提的問題能夠讓學生感興趣,那么,學生就會更重視這個問題,更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更有興致地學習接下來的課堂內容。在許多學生看來,《古代漢語》課程比較枯燥、難懂,因此,在趣味性方面,古漢語教師上課時就更得注意。
二、合理確定提問形式
1.判斷式提問
判斷式提問句式往往是讓學生有所判斷、有所選擇。
例如:在講到白居易《琵琶行》中“主人下馬客在船”時,我問學生:“該詩句的意思,是不是主人下馬后,在岸上揮揮手,和船上的客人說再見?”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如果沒有掌握古代漢語互文的修辭方式,就容易出錯。該詩句的正確理解是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馬,一同來到船上。
2.開放式提問
開放式提問往往是考察學生的知識面和理解能力。
例如:在講到《孟子?滕文公上》中“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時,我問學生:“你認為五尺之童有多高?如果按照現在的一尺等于33.3厘米來看,那么,五尺就有166.5厘米了,古代的兒童這么高嗎?”聽到這個問題,很多學生感興趣地想聽解釋,在問了一兩位同學后,我解釋道:“其實,在春秋時候,一尺大約等于23厘米,五尺大概是115厘米,這和兒童的身高就比較接近了?!?/p>
3.對比式提問
對比式提問往往是考察看問題的深度和洞察能力。
例如:在講到儒家的思想“仁愛”和墨家的思想“兼愛”時,我問學生:“‘仁愛’和‘兼愛’的異同點是什么?”學生大多能回答出這兩者都強調“做人要懂得愛他人,善待他人”,但回答不出這兩者的差別。我解釋道:“‘仁愛’更多強調的是有差別的愛。儒家認為人與人之間存在親疏厚薄的關系,所以愛也就存在差別。父母對自己小孩的愛往往勝過于對別人小孩的愛,所以我們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兼愛’則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愛應該是無差別的愛。顯然,‘仁愛’更加符合人之常情?!?/p>
4.連環式提問
連環式提問叫追問,往往針對學生回答問題中的漏洞作進一步提問,以便揭示問題的實質。
例如:在講莊子《逍遙游》時,我問學生:“莊子認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遙’?”部分學生回答:“不需要憑借外物就是逍遙?!蔽疫M一步提問:“你個人認為不憑借外物就是逍遙嗎?渡河的時候,借助船渡河,就不逍遙嗎?莊子提到列子御風而行,列子會飛,莊子說他逍遙了嗎?”學生回答:“列子也有憑借空氣,所以列子不逍遙?”我再進一步提問:“照你這么說,連空氣都不憑借,那就叫逍遙?人是自然界中的人,怎么可能任何東西都不憑借呢?如果逍遙是這樣理解的,那么,莊子的理論就和做人的基本方式不相一致了?!标P于什么是逍遙,我解釋道:“莊子所認為的逍遙有兩層含義:一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需要和別人對比;二是在自己能力的范圍內,做力所能及的事?!痹S多學生聽后,驟然感覺輕松許多,感到自己還可以過得更“逍遙”。
三、合理把握提問節點
在課堂提問中,把握“提問時機”是發揮提問作用的關鍵。一般來說,課堂中存在三個提問節點,分別是課前、課中和課尾。
1.課前提問
課前提問是指剛開始上課時的導入提問,這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講“古今詞義的異同”時,我問學生:“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聽到‘有請大理寺的王大人’。那么,這里的大理寺指的是什么呢?”聽到這個問題,某些學生就來了興致。在問了一兩人之后,我解釋道:“在古代,‘寺’字是官署的意思,后來才演變為寺廟的意思。古代的大理寺,相當于現代的最高人民法院,掌刑獄案件審理?!痹S多學生聽后,感覺這堂課挺有用,很感興趣地接著聽下去。
2.課中提問
課中提問是指上課過程中的提問,這主要是為了了解學生是否跟得上教師的上課節奏。另外,這可以起到吸引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
例如:在講到同義詞“回”和“返”時,我分析道:“在上古,‘回’表示旋轉,如《荀子?致士》:‘水深而回?!蠹s在隋唐時代,‘回’才有了返回的意思。如賀知章《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谑恰亍汀怠愠闪送x詞?!蔽疫M而問學生:“說‘回家’,廣州話怎樣說?”許多懂廣州話的同學異口同聲回答“返屋企”。這個問題加深了學生的學習印象。
3.課尾提問
課尾提問指的是課程尾聲的提問,這主要是為了檢查學生對課堂所授內容的掌握情況。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边m當提問,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課堂的重點和難點。
例如:在講了“詞類活用”一節后,我讓學生分析:“‘不耕而食,不蠶而衣’中哪些字是詞類活用?存在幾種判斷方法?”按照大多數流行教材的分析方法,在這兩個句子中,名詞“蠶”和“衣”都活用為動詞,判斷的方法有三,分別是:(1)名詞放在副詞后,‘蠶’字放在否定副詞‘不’后;(2)名詞用‘而’字連接,‘衣’放在‘而’后;(3)對應關系,‘不耕’對應‘不蠶’,‘而食’字對應‘而衣’??梢哉f,這個問題較好地檢查了學生對課堂重點內容的掌握情況。
四、合理確定提問對象
關于課堂提問的對象,大多數情況下是面向全體同學的,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廣泛地參與。但有時也可以只面向部分學生,甚至只面向個別學生,具體要看提問的目的。
1.面向全體
在課堂提問中,面向全體學生是課堂提問中最常見的。
例如:在講到“詩詞語言”的時候,我問全班學生:“大家認為李白的《靜夜思》寫得好嗎?好在哪里?”學生聽到這兩個問題,紛紛思考起來,并且饒有興趣地想聽聽老師怎么分析這首詩。
2.面向部分
在課堂提問中,有時面向學生也是可行的。比如,個別問題只面向男同學或只面向女同學。
例如:在講到《詩經?衛風?碩人》“膚如凝脂”時,我問道:“在座的各位女同學,知道該詩句是什么意思嗎?”我進而解釋:“可以說,這是化妝的最高境界?;瘖y如果要達到‘膚如凝脂’,那是極難的事情。凝脂是凝固的豬油,大家看,凝固的豬油有什么特點呢?一是白中略帶微黃。如果化妝后的臉是白色的,那就不好看了。二是固中略帶柔韌。皮膚是需要一定彈性的。三是光滑中略帶粗糙。如果化妝后的臉和玻璃的表面一樣,那也不好看。四是干中略帶水分。所以女子才要補水啊?!苯涍^這一番解釋,學生感覺古人用的這個比喻,實在太恰當。
3.面向個別
在課堂提問中,偶爾可以面向個別學生。之所以面向個別,可能是因為某位同學在某方面的能力比較突出,或是因為教師發現有個別同學開小差,故意問他,起到督促課堂紀律的作用。
例如:在講到“漢字的構造”時,由于這部分的內容和書法有關,如果班里個別學生對書法比較有研究,那么,在課堂上,可以設計個別問題,與這位學生開展探討。在探討中,讓其他學生“旁聽”更多知識。特別是,這能夠讓其他學生佩服這位學生的見解,激發他們學習書法和學習漢字的興趣。
五、合理回應學生作答
在學生作答后,教師應該對學生的作答進行恰當的點評,該肯定的要肯定,該否定的要否定,該解釋的要解釋,這樣才能將有關知識點講解清楚。
1.作答后適當評定
在課堂提問后,對于學生的作答,往往需要適當肯定其中的合理之處,這樣才不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而對于不合理的地方,教師也應予以糾正。
例如:曾經在“古文今譯”課堂上,我問學生:“韓愈《師說》中‘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如何翻譯?”有學生翻譯為:“因此,無論地位高還是地位低,無論年齡大還是年齡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边@個翻譯顯然是有誤的,但我說:“這位同學的翻譯,前一部分是對的,后一部分還要修改,正確的回答是‘因此,不論地位高貴還是卑賤,不論年紀大還是年紀小,誰掌握了知識道理,誰就可以作老師’。”
2.作答后適當解釋
在課堂提問后,教師是需要進行適當解釋的?;卮鸷玫牡胤?,要解釋為何答得好;回答得不好的地方,要解釋為何回答得不好,這樣才能發揮更好地發揮課堂提問的作用。
有效教學 課堂文化 文化
“有效教學”已經不是一個陌生概念,人們在討論課程改革的時候往往會同時探討有效教學。綜觀已有相關文獻可以對二者關系推斷出兩層含義:一方面,一些人認為課程改革是有效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有效教學是推進課程改革的途徑。另一方面,一些人認為課程改革是邏輯起點,只要課程改革的理念、目的和內容是正確的,就必然會在課程實施中伴隨教學的“有效性”。
事實上,有效教學并不是與課程改革呈必然線性關系。因為現實中依然存在這樣的狀態:課程改革思想、觀念和內容的變化并沒有導致長期形成的課堂教學定勢的變革。這種定勢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仍屢見不鮮,進而也就有了人們對“三維目標”生搬硬套的批判、課堂“作秀”的質疑等一系列“新課程舊教學”相沖突的教學事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們對教學“有效性”的理解太過片面,忽視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規范、價值觀念及師生在課堂上的互動交往和行為方式的整合所構成的課堂文化”[1],特別是對突破課堂教學定勢的自覺性不夠,對師生主體性與身份轉變的固化處理。這些問題的提出實質上就是在探討課堂文化如何走出瓶頸,“有效性”與“文化性”如何內在統一,有效教學如何從“異化”的表象走向文化的訴求。
一、“我”與“我們”:有效教學的課堂文化主體詮釋
有效教學的課堂文化主體不是教師和學生的簡單聚集,而是由師生基于共同的理想和愿景組成“學習與生活的文化共同體”,這種聯合“會使一群個體的‘我’轉型為集體的‘我們’”[2]?!拔摇迸c“我們”都是共同成長、和諧共生的課堂文化主體,其中,集體的“我們”即為有效教學的課堂主體間的實然關系。對教師和學生的身份、主體、主體性進行辨析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課堂主體間關系的應然樣態。在文化研究領域,“身份”是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的辯證統一。對于教師和學生而言,其身份的自我“本質”層面表現為,在學校整體場域中,教師是教師,學生是學生;其身份的“反本質”層面表現為,教師和學生的身份不是固定的實體,而是根據環境和不同課堂教學場域變化和塑造的。在當前的教育領域中,師生被作為主體而不是教師身份和學生身份來討論已經被普遍默認。這里就需要對主體的意義進行重申,主體并非直接等同于人,主體是通過主體性這一內在規定性來確立和體現的,而人的主體性和主體意識不僅需要建立在實踐活動基礎之上,其主體地位的確立也取決于個體在共同體內是否被看作平等成員并獲得尊重。承認主體的同時也就確立了主體的權力和責任,這也就是在承認主體間性,這種“承認是雙向的,即‘相互承認’”[3]。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師或學生要成為主體,就需要在教學活動中把彼此看作自主的、有自我意識的人,同時,師生主體也要承擔起對自己共同體的責任。法國著名思想家福柯認為主體性是話語的產物,主體地位也是通過話語而產生意義[4]。也就是說,聲音是話語行動的載體,是話語主體意向的意義表達[5]。主體性內含著主體的合理性,這種合理性表現為師生如何通過話語所產生的意義成為主體,以及他們在建立主置的過程中是如何表征權力和責任的。由此,可以認識到身份、主體、主體性與主體間性不能混同更不能相互等同?,F實課堂中,倘若師生主體被固化為權威的教師身份和被動接受的學生身份,那么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學”的課堂文化定勢就很難突破,師生主體就會異化為固定身份“鏡像”中的規訓產物或附加產品。那么,要實現教學“有效性”和“文化性”內在統一,就需要從身份的可塑性和多元性來審思師生身份,從身份與主體性的轉變特征來關注師生作為主體的形成方式[6]。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把握是理解有效教學之“文化性”的基礎。
二、互動與對話:有效教學的課堂行為文化表征
有效教學并非是“有效”和“教學”詞匯的簡單拼接,教學“有效性”不僅是對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益的重申,更是要體現并回歸教學要促進學生發展這一宗旨。有效教學必然突破傳統“教師教、學生學”的“線性”課堂行為方式,改變傳統將課堂教學過程從整體的生命活動中抽象、隔離出來的缺陷[7],以互動、對話和參與的行為方式貫穿課堂生活。
參考文獻的寫作更好的保障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不被侵犯,這也是論文作者對前人的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肯定與認可,同時也是對科學的嚴謹態度和對他人的勞動成果的尊重。來看看千里馬網站的小編整理的關于拼音教學論文參考文獻,給大家在寫作當中帶來幫助。
拼音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1]黃昭鳴,周紅省.《聾兒康復教育的原理與方法:HSL理論與1+X+Y模式的構建與實踐》.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顧定倩.《聾校課程與教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汪飛,雪吳靜.《聽力障礙學生教學法》.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4]賀薈中.《聽覺障礙兒童的發展與教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5]劉忠民.淺談小學語文拼音教學中趣味教學法的應用[J].才智,2014.
[6]尹紅.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科技創新導報,2015.
拼音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1]郭婭嫻.淺析小學英語教學中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J].校園英語,2016,27:116.
[2]錢海峰.新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學中聽說讀寫綜合訓練探究[J].新課程學習(上),2014,11:53-54.
[3]劉勇.小學英語課堂聽說讀寫訓練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5,19:95.
[4]宋麗娜.大班額情境下小學低年級語文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保定學院學報,2014,05:113-117.
[5]黃娟.巧用趣味教學法,提升小學語文拼音教學的有效性[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1)
拼音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1]江平,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張淑萍,小學語文如何抓好漢語拼音.學周刊,2014(9)
[3]周慧瓊,讓漢語拼音活起來.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J],2005(12)
[4]楊馨華,小學語文中的拼音教學法[J].才智,2010(80)
一、經驗總結與交流
由于工作性質的特點,總結與交流教學經驗的論文主要是介紹教師嘗試的某種新的教學方法或技巧(包括對教材的取舍和調整)的過程和結果,或針對某個問題嘗試采用的解決辦法。這類論文一般應該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背景介紹:如為什么要嘗試某種新的方法?基于什么問題或狀況提出的想法?
具體操作過程:如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如何運用某種方法;
方法運用的效果:如采用新方法之后教學效果發生的變化;
建議和啟事:如果其他教師使用這種新方法時應注意哪些問題。撰寫經驗總結與交流類論文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切忌泛泛而談。稍不注意,經驗總結類的論文容易出現泛泛而談的現象。這種論文并不介紹具體的某種經驗,而是空泛地介紹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想法和心得,甚至是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大道理。
第二,切忌空口說白話。雖然是總結經驗,但論文還要講究論證的說服力。經驗總結類論文不一定要求提供系統的數據來驗證某個結論,但也不能空口說白話。比如,如果論文認為采用某種方法之后教學效果提高了,那么要適當提供一些具體的材料加以證明。
第三,切忌老生常談。學術期刊審稿時最忌諱老生常談的文章,而經驗總結類的論文又最容易出現老生常談的現象。出現這種現象大概有兩個主要原因。
(1)有的教師為了寫文章而寫文章,所以把一些常見的情況或已經反復介紹過的經驗當作新的經驗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