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8 16:45:41
序論:在您撰寫地理教學課題研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課題研究法 探討 地理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167-01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回歸教學本真的呼聲日漸高漲。人塑人,即有知識的人去塑造需要知識的人,是教學的本真。學校教學本真的陣地在課堂,回歸課堂,探討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趣性”、“有序性”[1]是實現教學本真的重要途徑。
從教與學的角度來劃分,地理課堂教學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基于學而服務于學的地理課堂教學;另一類是基于教而服務于教的地理課堂教學。二者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是以學生為中心,充分體現“先學后教”的理念,投入時間多,著力于學生潛力的挖掘和未來持續發展,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教師面對的主要是生成性問題,無預案,容易暴露教師的專業素質狀況和駕馭課堂能力的高低;后者是以教師為中心,充分體現“先教后學”的理念,能夠節約時間,著力于學生現實的需要,儲存和提取知識的效率高。教師面對的主要是預設性問題,有預案,不易暴露教師的專業素質狀況和駕馭課堂能力的高低。因此,眼下的地理課堂教學就分成了兩派:走“先學后教”之路,以“導學案”、“問題卡”、“學習報告”等為工具,以學生學習小組為基本單元,轟轟烈烈地實施自主式或展示式的地理課堂教學;走“先教后學”之路,以教材、教輔、試題等為工具,熱火朝天地開展知識的儲存式或提取式的地理課堂教學。面對現實,孰重孰輕,很難評判,這自然就成為了課程改革的一道難題。要解決這道難題,就必須回歸教學本真。就需要一種方式方法,來探討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趣性”、“有序性”。
筆者認為:課題研究法是探討地理課堂教學的獨特方法。其理由有三:一是用教育科研的程式來探討地理課堂教學,將教育科研活動與教學研究活動有機結合,能促進教研活動的升格出效;二是師生不分主導、主體,共同運用教育科研原理,聚焦問題,對比篩選出關鍵問題,形成課題,設計出解決課題的方案(或思路),開展地理課題研究式的教學活動。當然教育科研原理需要教師灌輸,耗時要少,選擇“先教后學”是最佳的方式。選擇“先學后教”也是無可厚非的。由此看來,課題研究法能將“先學后教”和“先教后學”有機結合,具體問題,具體選擇,無疑是解決地理課堂教學范式的有效方法;三是課題研究式地理教學是“在課堂教學中,把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相結合,設計出課題,引導學生進行類似科學研究的教學,是一種使學生習得知識、培養能力、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的活動?!盵2]教師學會了研究,教得深入。學生學會了學習,學得深刻。
掌握課題研究法的基本操作范式是實現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有趣性”、“有序性”的關鍵。
第一,依據地理課標,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在教學活動中尋找問題,追問問題,聚焦問題,確立課題。例如,大多數文科生對地球運動部分知識學習十分吃力,考點多,難點多,需要的其它學科知識點多。如果按照“先教后學或者先學后教”等方式教學,事實證明,不但沒有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反而令學生望而生畏,課堂教學效率大打折扣。如果我們師生共同尋找這部分內容的主要問題,如四季五帶是怎么形成的?然后引導學生去追問,四季五帶有何特征?是怎么劃分的?為什么?最后聚集問題,都與黃赤交角有關。于是確定出課題:研究黃赤交角及其影響。
第二,依據課題,確定研究目標和內容。研究的目標是:黃赤交角的大小,黃赤交角會產生哪些影響?研究的主要內容: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概念及來源,太陽直射點概念及太陽回歸運動規律,晨昏線概念及與太陽直射光線的關系,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概念及時空分布規律。
第三,依據研究內容,選擇研究方法,確立研究思路,實施課堂教學。研究本課題的內容,概念多,知識點抽象,立體空間強,需要學科知識點多,因此,本課題研究采用行動研究法,課堂教學適宜選擇“先教后學”范式。
第四,依據課堂教學效果,對該課題進行深度反思總結。由于學生對這一課題的相關概念、原理、規律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礎上,再對課題進行一次深刻的反思,錘煉,將別人的知識進行一次自己的思想革命,批判性的質疑、吸收,升華形成自己對該課題的感悟和觀點。由此,課堂教學適宜選擇“先學后教”范式。
總之,課題研究法就是以教學活動的內容(課程)和形式(教學方法)為研究對象,按照課題研究的基本程式,開展課堂教學范式的選擇或課題式教學活動,探討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趣性”、“有序性”,具有深化教與學的認識價值,改善教與學的實踐價值之功效。
參考文獻:
一、實驗課題的基本指導思想
以教育理論為指導,運用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把調查、學習、研究、實踐、總結等有機結合,保證了整個研究的計劃性、整體性、真實性和有效性。強調課題研究的核心突破,注重成果教學整合的實用性。
二、實驗課題的目標
處于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地理觀念,培養學生對地理信息的獲取、篩選、應用的能力,已顯得更為重要,為此,我們要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興趣,讓他們養成自主創新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使地理知識服務于他們的學習、生活及未來的工作。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地理信息時空一體化提供了展現舞臺,為地理事物和圖像信息的立體化、形象化呈現,提供了技術平臺。顯然,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教育提供了動力,還為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預示結果,引導教育遵循著科學的軌道前進。教育技術的提高,能夠改變教育者的觀念,影響教育的內容、方法、手段和質量。因此,課科組成員結合我校教學的特點,經過反復研究,課題將達到幾方面成效:
第一、鼓勵青年教師,加強多種可視化軟件的學習,比如Flash、PhotoshopCS2、3DSMAX力求以現行中學地理知識為背景,創設出靜態、動態的各種地理情景,可以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思考。
第二、各種地理情景的創設立求做到深入淺出,突出重點,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第三、現代教育技術必須與傳統教學相結合,貫徹和體現地理課堂教學原則。
第四、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第五、培養和提高學生讀圖能力。
第六、運用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地理課堂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創新能力。
三、實驗過程
(一)、構建體系、實施方案、隨時調控
1、宣傳發動所有地理教師都參與課題組,并積極與電教中心相互協作配合。
2、制定嚴格的課題管理與研究制度。為調動教師參加課題研究的積極性,保證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學校將課題研究納入教師的考核中。
3、我校的硬件設施經過多年的累積發展,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和優勢。每個教室都配備多媒體。為每個辦公室配備了電腦,建設了校園網絡中心。本課題組可以隨時優先使用以上各種資源。
4、組織教師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和教育心理學理論,樹立新的教學觀念。
5、運用教學設計理論來進行課程的教學設計,建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新型教學模式。我們組織全體地理教師認真學習教育理論,挖掘教學潛力,要求能運用現代教育理論設計出基于信息技術、適合學生的新課型。經過學習、討論、觀摩等,我們在課上創設情境、提供資源,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反饋信息。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6、課題組制定了嚴格的管理措施,注意日常研究中的記錄、收集和材料整理,撰寫論文。同時,走出去請進來,去兄弟學校學習取經;購買了一些先進學校的課堂教學實錄VCD和課改資料,組織學習,啟發思維,激發靈感。這些研究工作的開展,對課題組成員較好地實施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二)實驗研究方法
1、“實驗研究法”與“實踐研究法”相結合。
“實驗研究法”:課題組確定實驗班和對照班,采用隨機抽樣辦法,提取一定數量的樣本,作為重點實驗對象。進行重點實驗時,對共變量實行有效控制,實驗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皩嵺`研究法”:在自然狀態下,圍繞實驗目標組織教學過程,通過觀察、調查、測試等方法積累相關資料,作為實驗結果分析的輔助材料,以提高實驗效率。
2、自變量與因變量的確定
(1)自變量:
科學合理的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建構新型教學模式,優化教學過程,優化學習方式。
(2)因變量: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地理學科的讀圖能力。
(3)干擾變量的控制:
a、實驗對象的選取:采用按學生成績分層取樣的方法在高一年級選取學生成績相同,其他客觀條件也相同的班級分別作實驗班和對照班。
b、保證授課時數相同,不得隨意增加實驗班和對照班的輔導時間,避免實驗結果失真。
c、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教師教學水平相當,實驗方案一經設定,實驗過程中必須堅持實驗班按實驗方案教學,對照班用傳統教學方法授課。
三、研究的初步成果
通過近兩年的探索,我們在該課題的研究上邁出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取得了預期的成果。
(一)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學習模式
1、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和較高業務能力、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學科教師隊伍。
2、學生信息能力、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二)開發、建設了地理教學資源庫。
(三)實驗效果
1、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生活質量
實驗結果證明,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多種感官的功能去認識、識記、理解;可以促進學生自由選擇、自主探究學習?,F代信息技術環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和態度,提高學習生活質量。
年級調查人數感興趣不感興趣無所謂
20**級高一25178.49%13.15%8.37%
20**級高一25474.41%15.75%9.84%
2、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構創新型教學模式,優化了教學情境,優化了教學結構,學生動手操作,勤于實踐,自主、創新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提高了教學質量
實施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引起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認知策略和思維過程的轉變,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學習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成功的可能性,效果顯著優于傳統教學方法(表2)。(表中四個班是高一年級進行分組實驗。對比班在傳統教室上課,實驗班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其它課堂效果檢測也得出了類似結論。
表2:地理《洋流的分布規律》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傳統教學的課堂效果檢測比較
班級均分標準差r值顯著性水平
高一(4)(5)對比班81.7011.602.370p<0.01
高一(6)(7)實驗班89.108.58
(四)理論認識
1、現代信息技術對教學活動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為提升教學活動的創新品質創造了條件。
(1)現代信息技術為師生提供了教與學的新平臺。
(2)現代信息技術為現代教學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
(3)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習方式的轉變提供了可能。
2、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新型教學設計和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創造了情境化學習環境。
(2)新型教學模式優化了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情緒。
(3)現代信息技術教學培養了學生適應信息社會的新型學習能力。
(4)新型教學模式改變了教學的存在方式和具體形態。
(五)教師成果
在實驗過程中,學校教師們均能隨時將實驗體會、感想和收獲,撰寫成教育論文,在課題實驗進行期間,課題組教師撰寫的論文參加了校、區、市現代信息技術論文征集,且多次擔任校、區及全市公開教學觀摩課任務。
四、課題成效
1、形成一批研究的物化成果。(1)內容較豐富的電子教學資源庫(2)多媒體課件、素材(3)教師論文(4)典型教學設計案例
2、匯總實驗材料,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完成實驗報告、論文、成果資料;
3、課題組結題報告、驗收;資料歸檔、成果申報。
4、本課題的成果形式主要是課題論文、建構創新型教學模式及其可操作程序、軟硬件資源、文本及音視資料。
五、研究方面存在的問題
1、如何充分發揮教師在信息技術學習環境下主導地位
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并不等于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信息技術學習環境下,教師如何能成為教學情境的創設者,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的指導者,學習工具運用的幫助者,協作學習的組織者。
2、課題實驗逐步帶來的教師負擔漸重(如:大量的課前準備,寫教案、寫腳本、做課件)且考試評價體系沒變所產生的矛盾(考試重分數,社會重升學,家長反對搞實驗)。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地理學科作為一門集自然學科與社會學科特性于一身的綜合型學科,具有知識性強、趣味性強、綜合性明顯的特點。因此,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做到寓教于樂,就顯得十分重要。近年來,以基礎課程改革為教育教學標準,高中地理教學各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更加注重素質教育,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實踐能力。教育部在《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學要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遵循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融合的特點及原則,創設有利環境和情境,全面培養并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然而,本文作者結合在教學和聽課的過程,總結出高中地理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不足:
(1)對學生的自主能力培養和激發不夠。傳統課堂的45分鐘,教師授課時間占比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整節課下來,黑板上滿滿全是板書,教學過程沒有體現“新課標”中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
(2)教師對知識點的講解枯燥,死板,學生對知識點的接受和認知程度較低。
由于地理學科具有知識點多,綜合性強的特點,如果授課老師在講解過程中不注意因材施教,深入淺出和貼近生活,教學質量會大大折扣。
(3)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效果較差。目前許多學校都配置了各種多媒體教學工具。這些設備本來可以大大方便教師授課,然而作者經過長期觀察發現,許多老師上課時使用的課件制作都較為粗糙,疏于講解,而且對功能強大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往往僅將其當做一個幻燈機使用,導致教學效果較差。
(4)教師對優秀的網絡資源的應用能力較差,現在網上有各種地理教學網站和QQ群等,里面都有大量優秀的地理教學資源,然而教師對這些資源的利用能力卻較為有限,有待進一步提高。
正是基于以上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常見問題,我國教育工作者先后引入了微課教學模式,大大提高了地理教學的趣味性和教學效果。微課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形式,不僅適合于移動學習時代知識的傳播、也適合學習者個性化、深度學習的需求。地理微課時間短、內容少、資源容量較小、交互性強、使用方便。
微課目前雖然只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但根本還在于課堂教學的綜合把握,作為一種教育資源,微課有著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應用前景。微課利用多媒體技術對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等的綜合處理及其強大交互式特點,編制出各種符合地理課堂需求的微課視頻,能充分創造出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為教師教學的順利實施提供形象的表達工具,能有效地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激發學習興趣,真正地改變傳統地理教育的單調模式,使樂學落到了實處。一般來說,采用了微課的課堂會更加別開生面,更加讓學生以最大的興致參與到課堂當中,這也為新時代的高中地理教學帶來了新的教學方式與理念變革,解決了教學當中枯燥無味以及學生昏昏欲睡的難題。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
本課題是以“探究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際案例應用,探索微課應用中的重要注意事項,以及如何成功的在教材的部分重要知識點中應用微課進行教學,”作為最根本的目的。本課題通過實際教學的案例研究,對微課在地理教學中的有效性進行了深入分析。本課題將通過較長時間的細心研究,以微課在高中學生地理學習中的實際案例為突破口,在充分研究影響微課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效果的基礎上,對微課在地理學習興趣的方法和措施進行一系列的探討,并積極構建一系列效果較好的微課教學案例。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日常地理教育教學過程,改進傳統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課題研究的意義
高中地理教學有著知識點數量較多且較為瑣碎,概念抽象,學生自主學習興趣低等特點。本文認為合理引入微課是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效果的有效模式,可以整合網絡上豐富的多媒體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一種全新的教學體驗,激發起學習高中地理知識的興趣,使得知識點脈絡更為清晰,突出重難點和考點。
二、課題研究現狀
微課在我國的起步較晚,最初是以 2011 年佛山市中小學優秀微課作品展播平臺和 2012 年教育部主辦的第一屆中國微課大賽為代表。隨著微課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意義,以及新課改的推進,關于微課的研究在我國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在知網搜索關鍵詞“微課”可以看到,最近五年來關于“微課”的文獻數量都以50%的速度增加,且數量較多,有7575條,如圖1。另一方面,無論是知網或者百度學術中關于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的文章較少,例如在知網搜索 “微課”+“地理”僅搜索到203條結果,如圖2??梢姟拔⒄n”在我國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有待進一步的深入和豐富。
三、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
要實現微課的有效運用,我們課題組的共識是,教材抽象,微課能具體化;教材簡略,微課能補全教材缺失的知識環節;教材知識老化,微課能讓學生緊跟時代;教材只有文字,微課可以是動態視頻加講解。每個成員至少制作一個微課,自己確定適合在課前、課中還是課后讓學生學習,自己判斷屬于有效運用,再發博文,與其他成員交流。網上有一些地理微課QQ群,每天都制作出新的微課,內容涵蓋初中高中地理的各個知識板塊,我們要精心挑選適合自己學生的微課來使用,同一節微課,有可能讓學生看一次效果不太明顯,可以讓學生復制下來,多次觀看,充分消化吸收,幫助他們攻克教材重點難點。
四、課題研究的步驟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第一階段:課題文獻學習研究階段。課題研究是需要理論指導的,在理論指導下的課題研究才會有生命力和高度。因此課題組成員首先抽出一定的教學空余時間,主要采用文獻法。認真學習有關“微課” 的相關知識,充分認識“微課”的重要意義;參照黎加厚教授的分類,每一種微課有其優缺點,各課題組成員選擇一種模式自己制作一節微課,應用于教學中。還要把在網上下載的微課讓學生學習,并觀察效果。其次,工作室成員集體聽課,判斷這節課上,微課的應用效果是否顯著。
第二階段:課題小案例收集、反思、歸納階段首先,課題組成員,輪流運用微課講課,其他人聽評課,寫心得體會。其次,將自己在教學時所用的微課的與其他老師的方法加以比較,寫博文總結得失,將自己在“微課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類、整理和歸納。理清自己的問題,探尋有效的實施策略。再次,在分析和研究、總結、的基礎上,對學生在課前、課中還是課后對的微課個性化學習進行效果分析。
第三階段,主要是匯總、整理課題材料,加以科學地分析和提煉,形成豐富的研究成果,包括論文、個案分析等。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研究成果匯總,課題成果的主件為結題報告,附件為研究中產生的相關論文、博文、隨筆、敘事、教學設計、工作室集體活動照片、地理微課等。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微課在高中地理課堂的應用作用探究
(1)引導預習――幫助理解記憶地理知識
在高中地理的學習中,有很多散亂的知識點,如何讓學生系統的記憶地理知識?如何使學生掌握這些基礎知識?這就是我們教師教學的重點。微課教學倡導“先學后教”,課前讓學生先閱讀教材,觀看微視頻,與下發的導學案相結合,梳理知識,進行全套的預習工作。許多課堂內容可以用多媒體的方式演示出來,幫助學生對地球有感官的了解,有助于學生形成系統的認知。
(2)解疑釋惑―生動描述復雜地理現象
地理中很多知識都是枯燥乏味的,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是不知所以然,模棱兩可的,因此如何讓枯燥的地理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容易感興趣?這又是微課在地理教學中的一大應用。在《地球的運動》講解中,我采用了動畫的形式。通過一張張的動態圖片,生動形象地演示出了地球是怎樣自轉的、怎樣公轉的以及內部物質是怎樣運動的。這讓學生對我們的地球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對于知識的學習和記憶大有裨益。
(3)延伸拓展―滿足不同學生學習需求
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知識的理解不一樣,每個人對知識的吸收程度也不一樣,因此導致學生間存在很多差距。但是如果我們放任這種差距只會使差距越來越大,惡性循環,但若照顧后進生的話也會浪費很多學生的時間。所以,這時微課就又派上用場了――制作未學章節的微視頻,讓對之前知識掌握好的同學觀看,預習下一章節,既可以照顧到掌握差的學生,又可以節省好學生的時間。
(4)提煉總結―重現章節知識解決問題
通常到了期末考試的時候,學生只記得一些計算公式,而對于解題思路和原理已經十分模糊。微課的又一大應用就是幫助學生再現章節重點,回憶所學內容。
(5)改變了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和關注點
以前的課堂從“教師主講、學生主記”到“學生主體、教師主導”,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對課堂時間的分配上,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大多數教師采取的方式是增加課堂的提問數量和學生回答問題的時間,有的簡單問題還采用簡單的方式進行,這種看是學生主體的課堂其實效率不高。而在微課程背景下,學生在課前需要獨立觀看,理解視頻的內容,這就需要學生做好預習工作。課前預習的好壞決定了對微課程視頻的理解程度。課堂上,學生則需要將自己的理解,表述給其他學生聽,組內研討。這樣可以加深對問題的理解,有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
(二)利用微課提高課堂效率
(1)正確處理多媒體與課堂、微課的關系
多媒體在教學中是一種輔助工具,并不是全部。在實際教學中,有些課程不使用多媒體效果會更好,比如《大氣環境》中,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只需要教師講解一下就可以,不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但是有些內容需要采用多媒體的形式,就像“洋流”的學習,可以給學生們觀看洋流的視頻,洋流的運動是怎么進行的?洋流對其后的影響?可以讓學生直觀感受一下這些不能接觸到的東西,對教學也是益處頗多。
(2)集體備課,加強微課的科學嚴謹性
“眾人拾柴火焰高”,盡量進行集體備課模式,備課組長分發任務,嘗試將復雜繁多的微課任務分配到每一個具體教師身上,由具體教師收集資源,總結整理,搜索最新時訊整合制作成微視頻。這樣把任務分散不僅減輕了單個教師的負擔,而且還集各家智慧于一身,最重要的是經過多輪審核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錯誤產生,對教學效果有著非常大的好處。
(3)了解微課和教學實際的內在關系
微課就是教學設計的一種類型,但是微課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對教師的專業素質也有一定的考驗。教師在微課視頻制作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各種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并作出合理的解答避免在教學過程中出現卡殼現象。
六、課題的研究成果
6.1數篇:《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案例研究―以“晝夜長短的變化”為例》
《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開發和運用的實踐研究》等。
6.2學生學習狀況的改變
(1)通過微課的應用,學生對地理課程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進一步高漲,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有很大的提高。
(2)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大部分學生養成了善于觀察、善于分析的學習習慣,并具有一定“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從考試成績來看,進行微課案例教學的幾個班級的平均成績要明顯高于沒有進行微課案例教學的班級。
6.3微課應用效果的調查問卷結果
在應用微課之后對上課學生進行集體訪談,訪談對象為100名進行該文科班學生,年級是高一下學期,男生30名,女生各70名。訪談內容包括:微課內容是否吸引學生興趣,有沒有出現知識點錯誤,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有沒有幫助,教師和學生有沒有其他建議,通過這些訪談內容來評測微課的效果。
訪談結果表明:學生普遍認為將微課應用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可以有效輔助學生預習新課,總結知識點,設計練習題,復習知識等,微課視頻包含文字、聲音、圖片、動畫等元素適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最主要的是微課時間短,內容精,學生對于學習內容掌握起來更容易,如果又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反復觀看,而且能準確找到沒掌握的知識點。
參考文獻:
[1]林燕.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D].上海:上海大學,2015.
[2]孫研高.微課視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學[J].城市地理,2013(4):12-17.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地理課題研究在初中教學實踐中的指導作用越來越大。對推進素質教育、教研教改意義重大。
為此,我深入進行了課題研究。2009年,我主持泰安市級課題《如何保持學生對地理課的持久學習興趣》,并獲得了一等獎。2012年主持了山東省課題《打造高效地理課堂方法探究》,于2013年5月由山東省研究室審批立項,2015年3月進行了課題結題。
我的課題研究方向主要是提高學習興趣和課堂效率,采取的主要辦法有:(1)課堂教學貼近生活,要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2)在地理教學中,形成合理的學生評價機制。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3)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采取形式多樣的開放課堂教學。例如,成立地理課外興趣小組進行野外實踐調查;課堂上采用學生自己講授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全面參與,形成濃厚興趣。(4)教師創設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例如,巧妙的情境導入、圖文結合的直觀教學、幽默的語言藝術、合理的地理歌謠、口訣等。(5)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例如,微課、多媒體教學,通過視覺、聽覺等多種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6)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7)改善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地理課題研究最終目的在于指導教學,我把課題研究的成果反哺于課堂,并取得了豐碩成果。具體成果如下:(1)學校方面: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在我校引發了課題教學研究的新熱潮。(2)學生方面:學生學習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學習成績也有了質的飛躍。在泰安市學業水平考試中,我校地理成績均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通過課題實施,學生的學習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學以致用能力都得到了提高。(3)教師方面:我通過課題研究,獲取了很多的教學新理論,總結發表了很多實用的教學論文和教學反思、教學設計。多次受到市、縣領導的嘉獎和表揚。
我的課題研究成果已根植于課堂,構建起了適合我校教學實際的主體性課堂教學結構,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興趣,課堂教學效率大大提高。同時,在研究過程中轉變了我的教育觀念,提高了課堂教學水平,提升了科研素養。真正處理好了教師、學生、教材三者的關系,有力地推動了教育教學質量的大幅度提高,受到了學生、社會和家長的認可。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課題選擇;自主學習;課外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5-037-1
一、研究課題普遍遇到的問題
地理研究性學習在板橋中學已經開展了多年。由于地理學科涉及面廣、可探討的內容豐富,學生對熱點問題表現出來的關注很大部分集中在地理學科可研究的范疇上,表現在側重選擇環境污染問題、綠化問題等區位因素等等作為研究課題,學生在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不僅做了大量的野外實踐、社會調查、翻閱資料等工作,并把課堂上學到的基本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很好地完成了課題研究任務,但在課題的選擇和開展還是遇到了一些問題。有些學生在確定研究課題時,離開了教師的指導,光憑著自己的興趣愛好,提出的課題遠離自己現實生活,超越了學生的觀察、研究能力范圍,可查閱的資料又極其有限,教師與學生都感到十分的困難,最后只得翻閱一些書籍、上網下載草草收場,失去了研究的意義。
二、課題的來源
1.地理教材內部。
地理是研究人與環境的科學,是一門與社會現實關聯性很強的學科。一切地理環境的發生、發展與變化都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在課本上,很多地理問題的探究本身就是一個研究性學習課題,下面我列舉一些高二地理選修6課本上出現的部分研究性課題:
以上我列出了高中地理課本選修6中的教學內容部分課題,都是課本提出來供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通過主體的探索、研究求得問題解決,從而掌握了課本知識,體驗和了解科學的探索過程,形成自主探究、創新的意識和習慣,增長知識,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
2.地理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匯點。
由于地理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它與其他學科的交匯點有許多可供研究的課題。這也與當前的跨學科綜合不謀而合。例如,我們可以讓高中學生適當地利用互聯網資源優勢,由老師布置題目,如:詩詞中的地理現象、21世紀的交通、住宅區的開發和廢舊電池的處理等為題。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資料,自己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
3.地理學與生活的交匯點。
地理知識和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如何讓學生獲得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并將知識運用于生活,指導生活實踐,是當前地理教學的重要目標。
三、課題的選擇
1.主體性原則。
研究性學習區別于常規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學生擁有自主選擇課題,確定行動方案,自主動手操作,選擇合作伙伴的權利,便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應允許對同一活動主題出現幾個層次不同的課題,確定的研究課題應能照顧到不同學生的個別差異。進行研究性學習,能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2.發展性原則。
研究性學習是靈活而高效的學習方法。學習的過程,有一種學生的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這就是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揮的自覺能動性,學生這種能動性發揮的程度,正是反映其研究性學習的水平,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學生能主動地安排學習,除了完成課堂作業外,他們還會閱讀課外書籍或從事實踐活動,從而捕捉與一般學生不同的知識、經驗與技能,以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從而使研究者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基礎上,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得協調發展和共同提高,所以研究性學習要讓學生了解科學方法,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多種能力,要能更好地使學生各方面全面發展。
3.實踐性原則。
研究式學習不是狹隘的自我封閉自我獨立的活動,不應當局限于課堂中,束縛在教材的規范中,限制于教師的指導與布置的圈子內。在研究性學習中,我們要引導和鼓勵學生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根據自己的興趣與可能,通過課外閱讀,課外實踐來擴充知識,擴大視野,經受各種鍛練。比如,可以在學生中開展“小院士”活動,讓學生進行課題研究,引導學生自己確定研究的主題,自己設計研究的過程和方法,自己去搜集信息,查閱資料,調查實驗,自己去獲得課本以外的知識,自己得出學習結論,只有這樣才能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集思廣益,重組經驗,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同時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動手能力,使知識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升華。
關鍵詞:年輕教師;學科素養;現狀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4-130-02
一、問題的提出
學科素養,是在學科學習和實踐活動中養成的具有該學科特征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品質和基本經驗的綜合。不同學者對其的分類和理解不同,筆者在結合眾多學者研究的基礎上,針對中學地理教學實際情況,從教師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入手,嘗試性地對其組成要素進行以下歸納(見下圖)
近年來,溫州一二三類學校新教師比重不斷上升,這些年輕地理教師具備了合格的教師學科素養嗎?年輕教師專業發展中存在著哪些困難和問題?該如何有效提升教師學科素養?是一個廣泛而值得關注問題。
二、中學年輕地理教師學科素養現狀分析
筆者以溫州市教齡5年內地理教師為調查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對教師學科素養現狀進行分析歸納。本次發放問卷85份,回收79份,有效75份,對問卷調查獲取的定量數據,運用SPSS10. 0統計軟件處理,并進行實證分析。
1、教師專業發展知識
專業發展知識主要包含教師理論知識、職業知識、教學行為知識。調查統計數據表明,年輕地理教師的專業知識總體較好,但還沒有達到精通程度。針對新課程標準,部分年輕老師認為自己迫切需要提高兩個部分,新的評價方法和學習領會新課程理念,說明年輕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了解把握有待提高。
2、教師教育能力領域
教師教育能力,主要是教師從事教養任務,了解學生的社會與文化生活條件,以便在學校內部去影響其個人發展,并向學生傳授一定的價值觀與人生準則,并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判斷和自主行為能力。統計數據說明,年輕教師對學生能夠產生積極影響缺乏方法、策略,對學生心理輔導方面缺乏策略,培養學生特長能力方面缺乏策略。
3、教師教學能力領域
教師,是教與學的專業人員。教師合理的設計并實施教學,能夠通過學習情境的設計支持學生的學習,激發學生,使他們認識到所學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系,并會利用所學內容,這些都是教師基本力中教學能力領域的探討的問題。統計數據說明,年輕老師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缺乏一定的策略,在反思頻率上,更是令人擔憂。訪談中,年輕教師反映,主要是功課忙,忙著改作業、備課,課一上完,就沒有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反思,不過他們說今后會好轉的。
4、教師評價能力領域
評價能力領域,包括教師能合理而負責地從事評價與咨詢活動,會診斷學生的學習條件與學習過程,從而有目的地鼓勵學生并為他們及其家長提供咨詢,并能夠依據明確的評價標準去領會學生的表現。統計數據表明,年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能力亟待提高。
5、教師創新能力領域
創新能力領域,主要指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認識到創新是對教師職業的特殊要求,能將職業理解為是負有特別責任與義務的公職,并認識教師重要的職業任務之一是需要終身學習。調查數據說明,年輕教師對直觀教具的制作使用少,外在管理模式和學術氛圍是影響教師創新能力培養的主要因素。
6、教師科研能力領域
科研能力領域,主要是教師要扮演教育教學研究者,對經驗進行反復咀嚼,尋找其理論依據,并對教育教學問題深入思考,研究問題的提出、過程、解決及后續研究等。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年輕地理教師的教科研參與度少,獲獎層次低。調查原因,主要是年輕老師工作經驗少,對教科研問題的思考少,解決措施少,想寫論文,但是總是提不出新的觀點。
三、中學年輕地理教師學科素養提升策略
1、高校深化師范教育改革,提升中學地理教師學科素養
師范教育直接關系著基礎教育隊伍建設這一重大任務?!敖處熕刭|的培養與訓練是通過師范教育完成的,要使優秀的教師不斷涌現,就必須改進與完善師范教育,使師范院校真正成為人民教師的搖籃”。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師范教育并沒有與時俱進,日益暴露出許多不適應社會需求的弊端:課程設置的師范特色不夠明顯;專業設置和學科比例不夠合理;專業劃分過細,重深度,輕廣度;教學內容理論脫離實際等等。
(1)設置適用的課程,加強師范教育的師范性
從調查中得知,年輕地理教師的專業知識還是比較扎實的,而教育理論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存在欠缺,其相當原因是由于師范教育的課程設置不僅狹窄,而且比例也不適當。在公共、專業、教育三類課程中,專業課所占比例過大,公共課明顯不足,教育理論課程則過于薄弱,從而造成培養出的學生僅僅局限于自己的專業,還不具備師范學生應有的特長―懂得怎樣去教。
(2)綜合大學試辦師范學院,師資培養開放化
在我國,學校教師的培養一直被視為是師范院校的事情。事實上,“師范院校的師范特點并不顯著,其他院校的學生又難以進入師范學校,因而局限了師資的培養途徑。從世界師范教育發展趨勢來看,師范院校在保留其特點的前提下,在向綜合院校發展,這種趨勢也會影響到我國師范教育的發展方向。師范院校向綜合院校發展,將提高未來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彼裕袟l件的綜合大學,都應發揮自身優勢,拓展服務范圍,以內設師范學院的形式實施地理教師培養和培訓,以加強地理師范教育的力量;唯有地理學科的師范??茖W校和本科師范學校,在地方政府的調控下,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原則,就近合并到綜合大學中去,在更加寬厚的背景下,更好地完成本地區地理師資培養和培訓任務。
(3)合理安排教育實習,豐富專業理解與教育體驗。師范生必須進行教育實習,參與到教育活動中去,親身體驗教學情境,驗證所學到的知識和方法,從而為成為教師做好準備。
2、加強職后教育,培養中學地理教師學科素養能力
(1)把入職教育階段的學習與整個教師職業發展的連續性相結合。入職教育應指高等師范實習生在實習期間至從受聘上崗到轉正前這一段時期所接受的指導和訓練。有必要對入職教育的新教師應達到的教學水平提出明確標準,以幫助他們實現從職前到職后、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并培養他們對教育實踐進行反思的能力,形成正確的教育理念,成為自覺的教育實踐者,促其完成多方面的“轉變”:一是身份角色的轉變;二是知識體系的轉變;三是能力素質的轉變。
(2)開展師徒接對活動,發揮老教師“傳幫帶”作用。為了加速年輕教師的成長,進一步提高年輕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學校應實施“以老帶新,以新促老”的年輕教師成長策略。
(3)開展各種教學評比活動,成立“教學評比組”。筆者學校每個學期都要舉行一次年輕教師教學公開課比賽,比賽結束后,學校組織開表彰大會,并給獲獎的年輕教師一定物質獎勵。這樣做可以鼓舞成績優秀的年輕老師,使他們再接再厲做出更出色的成績;也可以勉勵努力程度不夠、成績不出色的年輕老師,使他們取長補短,正視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地理學科還應成立“教學評比組”,制定出適合本學科的教學法研究工作計劃方案,并對該方案進行了貫徹實施,還定期開展教學法研究。教學法研究是提高教學水平,更新教學思想,促進教學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加速年輕教師成長的一項有效措施。
(4)創設各種學習的機會,鼓勵年輕教師外出學習。學校要為年輕教師創造多種學習的機會,例如:邀請名師和專家到校講公開課或聽課、點評課,做講座。通過與大師的近距離接觸,年輕老師親身感受到了專家們對課堂教學的執著與深情,親身感受到了他們獨特的人格魅力。組織年輕教師到名校聽課學習,讓年輕教師去名校感受他們的教學氛圍,開闊眼界、接受新的信息,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經驗,這對年輕教師的成長必定有益。
(5)培養教師反思能力,提高地理教師學科素養能力
新課程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除了應該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應該具備較為深厚的教育理論修養,過硬的教育科研能力,敏感的教育問題意識及反思能力。教師的教學前反思有利于對教學過程進行合理設計(經驗);教學中反思有利于教師及時地調節自己的教學過程(反饋信息);教學后反思有利于教學經驗理性化,為以后的教學積累新的經驗(新信息、新感悟)。
四、結語
年輕地理教師基本力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動態的、歷程,其間既有,也有低谷,呈螺旋式上升趨勢。理想與現實有差距是肯定的。作為年輕教師自身,應以積極的心態求進步,求發展,不等、不靠、不要,養成“專業自我”主動地尋求發展的途徑和方式,提升自己的發展理念,規劃自己的專業人生;而作為管理者,促進教師成長既要從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提高教師業務水平,調動教師積極性等微觀處抓起,又要從建立完善師資培訓體系,構建科學的教師培訓模式,完善教師職業管理制度等宏觀上把握,以便對年輕教師的成長提供有的放矢的協助,激發教師的工作熱忱和創意,讓人生變得充實而有意義。
參考文獻:
[1] 袁孝亭,王向東.中學地理素養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2] 袁孝亭.地理教師的十大教學能力及要求[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97(5).
[3] 陳 澄.主編.地理教學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
[4] 黃麗茹.21世紀教師素質結構芻議[J].教育與職業.2002(12).
[5] 卞鴻翔,李 晴.地理教學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關鍵詞]問題研究 課堂教學 整合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070114
現行高中地理教材設置了“問題研究”板塊,是人教版地理教材的亮點,體現地理教學的綜合性、實用性、實踐性。但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出現了課堂教學與“問題研究”嚴重脫節的情況,現從自己的教學經驗出發,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將兩者進行整合,讓“問題研究”真正地走進課堂,也讓地理課堂教學走向生活。
一、整合的必要性
1.“問題研究”的教學現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每一章節后都有“問題研究”,但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得到教師們足夠的重視,可以說目前的地位比較尷尬。但筆者發現學生在閑暇之余卻經常有意無意翻看此部分內容,可見對“問題研究”的興趣很高。
2.“問題研究”設置的出發點
“問題研究”是研究性學習與地理教學的有機結合,也是地理基礎知識與實踐能力的有機結合。它教會學生搜集、整理和分析信息,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研究問題的同時,能提高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也有利于學生自身健康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
3. 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需要
探究和創新意識是高中生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2001年7月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問題研究正是強調學生通過實踐進行研究,在實踐中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4.解決現實問題的需要
學習地理的重要目的是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地理問題?!耙恍闹蛔x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已不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需要?!皢栴}研究”中的內容是實實在在的社會現實問題,與時展緊密相連。讓學生參與到現實問題的討論中,擺脫傳統教學過于機械、沉悶的課堂模式,讓學習更具有現實意義。
二、整合的途徑
1.設置情境進行整合
合適的情境設置不僅有助于“問題研究”與課堂教學的整合,還可以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我們要選擇合適的有針對性的情境設置方法來幫助我們進行整合。設置情境的方法有多種,如生活展現、實物演示、圖畫再現等。我們可以針對不同的“問題研究”選擇不同的方法。
如第一章“問題研究”為:“地理環境為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了哪些條件?”筆者在實際指導學生研究時把情境設置為一次旅游,通過視頻、圖像等資料直觀顯示新加坡的自然、人文條件。先創造具體生動的場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感到新鮮好奇。然后讓學生從地理角度分析新加坡發展經濟的條件,讓學生成為情境的參與者。此外,讓曾經到新加坡旅游的學生談談自己的切身體會,以增強同學們的認同感。這樣通過多方面、立體化的活動活躍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參與中運用所學地理原理、規律等,解決相關地理問題。
2.適當調整案例,讓問題研究更貼近生活
教材中的部分“問題研究”選取的案例與我們學生生活距離較遠,不利于問題研究的開展。那我們就不必局限于課本上的案例,可將案例進行適當調整,選取身邊相近的案例。這樣既有利于問題研究的開展,又能達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如第四章“問題研究”內容為“我的家鄉怎樣發展”。教材選用我國西南某鄉的發展經驗,而筆者所在學校為我國東南沿海城鎮,不管是自然條件還是鄉土人文條件都相差甚遠。筆者把研究對象改成學生所在家鄉后,學生立馬熟悉起來,既有一種親近感,又多了一份身上的責任感,都愿意把學到的知識用于家鄉的建設上,為家鄉的發展出謀劃策。此方法在進行“北京私家車――北京的私家車是多了還是少了”“為什么停止開發北大荒”等問題的研究時同樣適用。通過一個簡單的案例調整,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3.注重各門學科知識的遷移與運用
地理學科是一門基礎科學,與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在進行“問題研究”與課堂教學整合時,我們要發揮基礎科學的作用,將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遷移和運用。這樣不僅能充分利用學生的各門功課知識,體現“我學為我用”,更可以加強各學科間的聯系,形成立體化、多元化的知識框架結構。
如在“河流上該不該建大壩”“為什么停止開發北大荒”此類問題研究的教學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政治學上所講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建大壩、開發北大荒的行為給我們人類帶來了很多的社會經濟利益,但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與此同時也給人帶來了很多的問題。如建大壩導致漁業減產、海水倒灌、三角洲鹽漬化加重等問題;長期開發北大荒則導致黑土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沙化等問題。人類向自然過多地索取必然會遭受自然的懲罰。人類要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建立更加穩定的人地關系,與自然和諧相處。同時這也反映了政治學上所講的“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人地關系也是如此。
4.建立機動靈活的研究機制
新課程更加關注研究性學習,規定其占15個學分。研究性學習的課題與“問題研究”密切相關,體現了以學論教的評價機制,注重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為主體,體現了新的教育理念,重新擺正教與學的關系??紤]到學生學習時間和研究能力等現實問題,在問題研究的項目選擇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合適自己的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的組織形式可以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在這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引導者身份協助其完成課題研究的過程。學生在研究過程中通過不同途徑收集、分析信息,碰到困難時互相支持、互相幫助,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探索、探究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生團結互助精神的養成。
5.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每一章“問題研究”內容的設置都是與本章內容緊密聯系的,新舊知識之間也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在“問題研究”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這一點。在新舊知識中找尋規律,通過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知識遷移來獲得新知識,做到舉一反三,進行知識的系統化、深化及升華,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必修三在講“資源的跨區域調配”時,選取的是“西氣東輸”問題,從西氣東輸的線路、原因及影響等角度進行分析。其實我國的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還有很多,如南水北調、晉煤外運、西電東送等。在學習了“西氣東輸”之后,其他的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的相關問題也迎刃而解。將相關內容如西氣東輸與南水北調工程進行整合,可以很好地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總之,“問題研究”板塊給了我們很大的拓展空間,我們有責任用好這塊陣地。課本知識的學習不是學習的終點,只是學習的一個過程,甚至可以說是學習的起點。我們要把學到的理論知識作為“武器”,在“問題研究”的“戰場”上檢驗我們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