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7 17:06:59
序論:在您撰寫沉浸式音樂教學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 小學音樂 沉浸式教學
近年來在小學音樂課教學實踐中,我們大量運用了情境式教學法,利用多媒體技術等各種手段在課堂上為學生們創設各種場景,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去體驗音樂課程所要表達的審美體驗和知識。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就是高度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走入我們創設的教學思路中,在一個虛擬的故事或情境中與音樂所表達的感情產生共鳴,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和效果,我們把這種通過創設情境或描繪意境來激發學生想象力從而提高音樂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稱為沉浸式教學法。進一步研究和推廣沉浸式教學法,對于提高小學音樂課的教學效果,增進小學音樂課的教學質量,有著重大的實踐意義。
一、小學音樂課沉浸式教學法的基本理論觀點架構
1 什么是小學音樂課教學中的沉浸?
沉浸來自于外界的環境熏陶和內心的敏感體驗,即主體和客體共鳴產生的一種認同感。在沉浸式教學中,教師所營造的沉浸環境與授課內容的貼近度是評價教師實施沉浸式教學成功與否的一個主要指標-沉浸主體的沉浸感如何,也就是學生能否認同虛擬的環境并與作品的情感產生共鳴,是評價教師實施沉浸式教學是否成功的另一個主要指標。
2 沉浸式教學法的要素組成。
教師和學生是主體,音樂作品及其表達的情感是客體,所創設的情境意境是必要的環境條件。沉浸式教學的功能就是為了讓學生沉浸和體驗,從而達到理解作品、掌握作品的目的。在實施過程中,沉浸不是目的,它只是教學的一種手段,沉浸是為了獲得體驗,感知到作品的體驗而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這樣才能真正的理解作品。理解了作品,就能較好的掌握作品。
3 教師實施沉浸式教學的效果及衡量標準。
沉浸式教學有三個不同層次的衡量標準。第一層標準是通過這種教學方法的實施,能讓學生對音樂作品感興趣,即可以引導學生“想”理解和掌握作品,激發起學生去研究這個作品的強烈興趣,這是實施沉浸式教學法要達到的最低標準。第二層標準是能讓學生對作品通過沉浸式引導進行理解,即“能”理解和掌握作品。第三層標準是能讓學生掌所握這種方法,對所有的音樂作品都能通過想象式的沉浸去理解作品的情感,即“善于”理解作品。
4 沉浸式教學法中的學生具有主客體雙重性。
對教學過程的前期來講,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主體指導客體融入情境,進入沉浸狀態。對體驗階段,學生是主體,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是客體,學生在沉浸中體驗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因此,在整個實施過程中,學生是主體,但教師是關鍵,教師要在沉浸環境的創設階段擔當導演那樣的角色,引導學生進入沉浸角色。授課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作為主體的主觀體驗進度,這樣學生的沉浸體驗才能最真實,最愉悅,印象最深刻,效果最明顯。
二、小學音樂課教學沉浸式教學法的特點和實施方式
1 創設情境,塑造意境。
創設情境是沉浸式教學法的一個基本方式,音樂教師應當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教學資源,使用視頻、音頻,動畫,剪紙等各種教學道具,利用故事情景、實物情景、想象情景、人物形象等情境模式來創設情景塑造意境,力求逼真地再現音樂課教學所要展現的場景,用直觀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方式來增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濃厚的參與興趣。
2 心理引導,一氣呵成。
如果沒有心靈的感應,那么再好的情境也只是一個花架子,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沉浸式教學的核心理念是打開學生的心靈,利用情境意境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與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
3 區分對象,把握規律。
小學生的理解力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差距是巨大的。因此對于小學音樂課實施沉浸式教學來說,必須區分不同的實施對象精心進行教學設計,斟酌營造的環境意境是否符合學生的心智特點。低年級的同學沉醉于直觀的感受,理解能力稍弱,教材作品大多淺顯易懂,這就要求老師創設的情境簡單、生動、活潑來適應低年級學生的特點。高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提高,創設的情景要有深度,甚至不用創設實物或多媒體情境,完全通過描述來創設一個意境,引導學生融入其中。只有把握住不同年級、不同年齡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才能有的放矢,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小學音樂課教學沉浸式教學法對授課教師的要求
教學法是教師實施教學的方法,對于小學音樂課沉浸式教學法而言,不僅有較高的音樂素養方面的要求,還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 善于表達。教師要通過富有情感的言語和表情來傳情達意,再配以各種現代化教學設施的使用。
2 富有愛心。有愛心的老師是最能得到學生信賴的老師,有了這樣的感情基礎,在沉浸式教學中實施心理引導,將會更加輕松自如。
3 知識豐富。不管是創設情境,還是描繪意境,都需要教師有豐富的知識。
關鍵詞:音樂教育;體驗式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115(2014)03-256-1引言
著名音樂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應該做的是:讓清泉般的音樂流得更歡,讓熔爐般的音樂燒得更旺。我們最大的快樂是讓每位音樂學子不斷接觸音樂、參與音樂,讓他們能在音樂的殿堂走得更加輝煌。在教學活動中,常用的教學手段有情境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等,其中體驗式教學法最具啟發性。
一、 體驗式教學法概念
體驗式教學法指在教學活動中為了達到教學目的,從教學內容出發,引入、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快而準地理解教學內容,以促進他們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教學方法。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怎樣能讓學生主動的、積極地、愉快的融入教學活動中呢?在音樂教學中能讓學生的審美價值得到提高?這些問題,筆者認為在學習音樂的初始階段,運用體驗式教學法能取得不錯的成果。
體驗式教學法要求創設的情境要使學生感到輕松愉快、心平氣和、耳目一新,促進學生心理活動的展開和深入進行。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對初學者而言,有這些愉快的情境氛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對音樂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課堂教學的實踐也使人深深感到:歡快活潑的課堂氣氛是取得優良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學生情感高漲和歡欣鼓舞之時往往是知識內化和深化之時。音樂教學不僅是局限與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演示,還需要有學生的互動與配合,沒有學生參與的過程,就難以形成真正的音樂教學。由此可見,音樂體驗式教學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也有利于培養初學者的審美觀。
二、 “音樂體驗式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 情景體驗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會聽到演說家的各種演講,很多時候都會有一個相同的場景――讓大家閉上雙眼,聽一段感人肺腑的話或是聽一段催人淚下的音樂,這些都是情景體驗的經典場合,這樣的演講方式常常會取得超乎想象的成功。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采用同樣的方式,促進學生對音樂的學習,以發揮情景體驗教學的作用。
在開始的時候,教師可以選擇學生熟悉的兒歌作為引導,例如兒歌中的經典曲子《小紅帽》,教師可以創設一些“獨自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太陽下山”“糕點”“和媽媽一同進入甜蜜夢鄉”等等場景,將這些圖片放入教學活動中,有助于學生將圖片場景與歌詞及情感表達出來。讓學生對歌曲中各情節能在腦海里再現,這樣的教學方式有極強的感染力,使得一首曲子的人文性得到更好地體現。
(二) 參與體驗
參與體驗也是常說的互動體驗,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離不開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只有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這樣的教學才能實現其價值。參與體驗,需要讓學生全身心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親身的去體驗、領悟、探尋音樂帶給人的心靈感受,這樣才能理解和掌握音樂知識和技能,實現對音樂作品的二度欣賞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作。上面的情景體驗法中也需要參與體驗的融入,學生能全身心的參與其中,去體驗各音樂作品的場景。
(三) 沉浸體驗
這一教學方式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對學生的意義也是最大的,要求教師選擇合適的歌曲、選擇恰當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沉浸體驗的教學。沉浸體驗式教學能讓學生全身心的融入到作品中去感受作曲的靈魂與意境,能真正感受到音樂的美,提高自身的審美意識與價值。沉浸體驗還需要學生對音樂有濃厚的感情基礎與廣泛的興趣愛好,在音樂體驗時有較高的領悟能力,能隨著音樂的節奏感受到作者作曲時的感情。這對學生的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不管音樂的憂傷與快樂,都能給學生帶來心靈深處的享受,對教師來說這也是成功的教學。
(四) 編創體驗
學生學習到適當程度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創編體驗,這一教學方式主要在于考驗學生的創新能力,不需要有特別高的創作水平或是大量知識。可以采用分層次的進行創編體驗,對小學生可以結合游戲法,對高年級學生可以開展比賽會“小型音樂會”等形式,考驗學生的創新能力。不論什么方法,其目的都是調動學生主動創新的意識,積極參與到音樂教學活動中來,教師要給學生更多的鼓勵,讓學生感受到音樂帶給人的。在評定時可多方面的評價,而不是一味的都是優秀獎,對需要在某方面改進的學生,用委婉的語氣建議。在某方面有特點的同學可以多給予鼓勵,多向著這方面發展,并將這一特點發展為自己今后的一大特色。經常性的進行編創,對學生的創新思維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對學生的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
結語
綜上所述,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體驗式教學方式占據核心地位,沒有學生親自參與體驗的教學活動是不完整的,也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到音樂的強大表現力和今后駕馭音樂的能力。在今后的音樂教學中,合理的、適時的運用體驗式教學有助于學生獲得更多音樂方面的技能,本文僅為筆者粗淺研究,希望對各位音樂教育工作者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亮.體驗式教學設計研究[D].西南大學,2008.
關鍵詞:奧爾夫音樂;浸潤式教育;策略
音樂是人類的一種精神產品,是社會生活在人的大腦中反映的產物,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自身不斷發展的產物。它來源于生活,再現于生活,創造于生活,是一種社會生活的審美性的主觀反映。目前,許多幼兒園大班在音樂教育教材、教法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長期以來片面重視技能技巧、音樂集體活動等觀念依然難以改變,音樂教育始終跳不出幼兒圍著教師轉的怪圈,關注幼兒的生活,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中的教育觀難以真正進入幼兒音樂教育領域。因此,音樂教育更應以生活為源泉,注重幼兒自身的實踐與操作,重視音樂與生活的聯系,為幼兒創設適宜的音樂教育環境,讓幼兒的一日生活浸潤在美的音樂中,享受音樂生活。
一、奧爾夫音樂浸潤式教育的特點
1.體驗性——以幼兒作為教育主體的“體驗性”幼兒音樂教育。奧爾夫音樂浸潤式教育的核心是浸潤,而“潤”主要是以體驗的方式存在的。將體驗作為一切音樂活動的基礎。打破僅在音樂欣賞中重視體驗的誤區,在歌唱、韻律、打擊樂演奏以及幼兒的一日生活各個環節中,引導幼兒調動多種感知覺(音樂體驗應以聽覺為主,但多通道的參與體驗能有效增強幼兒的音樂感受),為幼兒創造多種機會讓幼兒充分感受、體驗音樂的美,讓幼兒“潤”在音樂中。使幼兒的審美體驗、情感體驗等與音樂產生共鳴,讓幼兒進入音樂的世界,理解和感悟音樂的美,從而自主地、創造性地表現音樂。
2.創造性——以創造為靈魂的“創造性”的幼兒音樂教育。傳統的幼兒音樂教育重視傳統音樂文化知識的傳授與技能的訓練,是偏重傳承的模仿性的音樂教育。它強調幼兒對現成音樂的模仿與再現,把音樂的重點放在表演能力和表演技巧上,把音樂教育等同于音樂“技藝教育”。教師常常為兒童學得像而高興。但兒童僅僅是眼里有教師的示范,耳邊又音樂,心里卻沒有音樂。兒童一旦離開了教師的示范和講解,聽著音樂就不知所措。而奧爾夫音樂浸潤式教育是以“體驗與創造”為特征的,不僅要求幼兒在生活中自由體驗、大膽表達音樂和在現生活,還鼓勵幼兒大膽自由地創造生活。
二、構建奧爾夫音樂浸潤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策略一:溯源——為幼兒提供貼近幼兒生活的音樂素材。
在奧爾夫音樂浸潤式教育中,我們應盡可能多地選擇與幼兒游戲、生活、學習、勞動、游玩密切相關的音樂作品。同時,在選擇這些音樂素材時應注意趣味性、再現性和多元性。發揮奧爾夫音樂教材的再現性特點。再現性要求音樂素材應具有生動性、意象性,也就是具有想象性。使幼兒能根據音樂在頭腦中再現音樂所表現的場景等。如下面這首搖籃曲的歌詞,那一個個意象使作品藝術味十足。對兒童器樂曲來說,想象性體現在作品中所刻畫的音樂形象要很容易讓幼兒‘看“到,音樂形式的“形態”要捕捉住音樂所刻畫的動物、人物、事物所刻畫的典型“形態”。
藍天是搖籃,搖著星寶寶,云兒輕輕飄,星寶寶睡著了。大地是搖籃,搖著花寶寶,風兒輕輕吹,花寶寶睡著了。媽媽的手臂是搖籃,搖著小寶寶,歌兒輕輕唱,小寶寶睡著了。
策略二:在生活中引導幼兒感受奧爾夫音樂的美好體驗
我們要利用一切機會,自然地、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傾聽周圍生活的這些音響,讓幼兒從小對周圍聲音又敏銳的感覺、細微的辨別能力,使這種經驗成為幼兒理解音樂的基礎。例如,我園在長期的積累中形成了一套《音色、音響材料集》,在這套CD中我們收集了各類樂器、各種小動物的叫聲、生活操作活動的各類聲音等幼兒日常生活中能聽到、感受到的有趣的聲音,并進行了歸類。
策略三:沉浸——為幼兒營造一個奧爾夫音樂的小世界。
幼兒音樂素養的提高有賴于良好音樂環境的“沉浸”,我們應努力為幼兒創設一個充滿美好音樂的生活環境,讓幼兒在其中快樂、健康地生活和成長。音樂浸潤是鈴木教學法的重要思想,阿部桂是接受鈴木鎮一才能教育的一個普通日本孩子,她出生不久,母親就在她的臥室里播放莫扎特、海頓和其他音樂大師的作品,6個月時,每當她聽到熟悉的旋律時,就會發出咯咯格的笑聲。有資料表明,在這種“浸潤”式的環境下,許多10歲以下接受鈴木教學法的兒童都獲得驚人的音樂發展。因此,我們應努力為兒童提供一個充滿音樂的環境,讓兒童沉浸在音樂,不斷成長。幼兒園大班該如何為幼兒營造一個音樂的環境,讓幼兒沉浸在音樂中,享受音樂的美和快樂,展開無限的遐想呢?我園進行了以下嘗試;比如,開設專門的音樂活動區域,為幼兒創設與音樂自由“對話”、和同伴交流音樂感受的沉浸空間。我們在幼兒的活動區中設置了音樂角,放置一些有利于激發幼兒表演愿望的道具(頭飾、沙巾、面具、各種服裝等)、各種打擊樂器(或探索自制打擊樂器)等多種,讓幼兒與音樂一起玩,享受音樂生活的快樂,自主地用自己獨特的音樂方式進行表達、表現。
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音樂素材,幫助幼兒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內在圖式,創設生活化的音樂情境,讓幼兒浸潤在音樂中,學會用音樂語言去交流、表達、表現。把音樂當成生活的好朋友,享受音樂生活。
參考文獻:
[1] 李文娟.淺談“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農村幼兒園音樂活動中的運用[J].新一代(下半月),2013,(4):236.
[2] 白英.幼兒音樂游戲中的方法比較與綜合嘗試——基于達爾克羅茲、奧爾夫、柯達伊音樂教學法的活動比較[J].價值工程,2012,31(6):220-221.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 歌唱教學 沉浸式教學 個性化
小學的音樂課是一門必修課程,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但是對小學音樂課的研究,起步比較晚,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藝術教育已經漸漸成為素質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這對于每一位音樂教師來說,如何做好音樂教學,可謂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才能提高小學音樂課的教學效果,讓學生能夠受到良好的藝術教育呢?筆者在前人的基礎上,總結了自己的經驗,認為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提高小學音樂課的教學效果。
一、德育輔助美育
蘇聯霍姆林斯基說過,“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首先是培養人。”對小學音樂的教育不僅僅是要藝術的教育,更首先要是人的教育,要培養學生如何做人,才能培養學生成為音樂家。所以德育是美育的靈魂。做事先做人,做學問亦然。一個人沒有良好的品德,將無法接受知識。朱熹也說過,“涵養、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養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币虼艘囵B小學生的美育,必須先培養學生的德育,先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
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熱愛
陶行知先生說過,“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是民主。”在民主的氣氛下,學生會增加音樂的熱愛。教師要放下架子,多與學生溝通,多微笑,營造輕松的環境,鼓勵學生多發言,多思考,讓學生在民主的氣氛下喜歡音樂。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將會是枯燥無味的。濃厚的學習興趣,會讓學生有學習音樂的不竭動力。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目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占據“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目標的首位。突出情感、價值觀的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小學音樂課教學的重中之重。黑格爾曾經說過,“音樂來打動的就是最深刻的主體內的生活;音樂是心情的藝術,它直接針對著心情?!币魳方逃盐彰?,把美傳遞給每一個學生,使學生與教師一起走進美的世界,熱愛音樂。
三、充分利用歌唱教學
課程教學是音樂教學中最經濟、最普及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應用廣泛得益于它不需要很多昂貴的音樂設備和復雜的教學場所。我們人人都有一副嗓子,只要能說話,就能進行課程教學。而其他教學模式,如欣賞教育則需要資料、器樂等設備。要做好唱歌教學,教師應該注意把握以下兩個方面:
1.要把握唱歌技能與樂理知識的關系和要求。多創造機會讓學生大膽地唱,建立歌唱的信心,培養他們的音樂感覺。教師應降低音樂的樂理知識、演唱技能的要求,通過歌唱教育,在不知不覺中完成學生的人格教育。著名的音樂學家陳鶴琴曾說,“我們就兒童實際唱歌的情形來觀察,好像唱歌的技術是次要的,而從內心而歌的精神活動是第一要義?!币恍┺r村小學生很害羞,不敢放開歌喉去唱,作為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給他們創造表現機會,讓他們合唱或者一個人只唱其中的幾句歌曲。只要能唱,人人都是一個不錯的歌唱者。
2.要用言談舉止不斷鼓勵學生,多方位給予學生肯定的評價。小學生年紀小,挫折感較強,而且很喜歡聽到他人的表揚和稱贊,虛榮心盛。要讓他們能夠大膽地歌唱,需要不時地鼓勵他們,表演他們。林肯曾經說過,“人人都喜歡受到稱贊?!惫P者在教學過程中,每一節課都至少表揚幾個學生。只要學生稍微有一點進步,或者有好的表現,筆者都從不吝嗇地及時表揚學生。表揚學生不僅僅采用語言的表揚,而且還經常采用眼神、手勢稱贊學生。學生在不斷地肯定中成長,增強自信心,能夠更加勇敢地去歌唱。
四、利用沉浸式教學
沉浸式教學是指通過描繪或者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的教學方法。沉浸式教學的特點是短時間、連續的。這個教學方法的有效實施主要依賴于兩方面。
一是要創設情境、塑造意境。利用故事、情景等教學方法,訓練學生的聲音技能。小學生是長身體、長智慧的重要時期,他們的聲帶和各腔體都在成長發育。所以教師平時要多注意培養學生使用正確的歌唱方法和保持良好的歌唱狀態,只有這樣,學生的嗓音才能夠得到健康發展。可以采用“動物聯合晚會”的方式鍛煉學生的連音和頓音的唱法。教師展示小貓、小狗、小鴨等的頭飾和相應的練聲曲目,讓學生模仿練習發音,而教師則根據各個動物的特點啟發學生注意分辨動物的連貫、短音和輕快等發音特點。學生在這種情景下學習,會特別用心,教學效果也非常良好。
二是要一氣呵成、心理引導。沉浸式教學有賴于心理依賴,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引導作用,讓學生煥發永無止境的學習欲望。同時,這個學習過程是個平滑的、連續不間斷的過程。從情境的開始到結束,這期間忌諱學生受到打擾,要趁熱打鐵,一鼓作氣,不能再而衰,三而竭。在學生一次的心理歷程中完成對音樂的教育,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五、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表演
新課程標準側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意識的培養離不開學生個性化的表演,只有包容并蓄、百花爭鳴才是春,一支獨放不是春。所以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表演也是提高小學音樂課教學效果的重要舉措。注重個性的發展、注重自信心的培養,讓學生有獨立的思辨能力,自由發揮才華,恰恰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所謂教無定法,教學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創新與實踐的過程。教師應該為學生個性化的表演創造有利條件,讓學生有施展才華,個性化表演的舞臺。
總之,音樂教師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我們應該科學地、合理地應用各種教學方式、使用多種音樂教學設備順利完成教學工作,使小學生能夠更好地學好音樂課。這個過程雖然充滿艱難困苦,歷經艱辛,但是這個工作非常有意義有價值。以上是筆者個人的音樂課教學體會和看法,希望能夠對讀者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曹理.音樂科學教育學[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
關鍵詞:沉浸式;戲曲教學
一、沉浸式教學
沉浸式教學(immersionprograms),又稱雙語教育(bilingualeducation)或雙語教學,在《朗文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字典》中,對于“沉浸式”的解釋為:“在學校里運用第二語言或外語教學知識性科目”。[1]沉浸式最先出現在加拿大法語區,主張學生不僅僅接受語言課程的教學,更應當“沉浸”在所學(第二)語言的環境之中,同時,在授課過程中,應當采取該語言教學。“沉浸傳播”是李沁創造性提出的新概念,它將信息以是一種全新的方式進行傳播,貫徹以人為中心的原則,連接了生活中所有媒介,從而實現無時、無刻、無處不在的傳播。“沉浸傳播”是一個讓人能夠完全專注于活動,并專注于個人活動體驗的傳播過程,它所實現的理想傳播效果是讓人看不到、摸不到、覺不到的超越時空的泛在體驗。英國開放大學在《2018年學習趨勢報告》中將沉浸式學習列為未來學習趨勢之一,沉浸式學習有助于學習者體驗更逼真的場景,產生更加真實、互動、難忘的學習體驗,學習者通過體驗已設計好的模擬真實情景開展學習和實踐,加深對學習的理解。[2]沉浸式教學的主要條件在于沉浸環境、教學目標、方式、大綱、活動、師資力量等方面,通過對環境、師資、教材三個方面實施沉浸式教學。
(一)創設沉浸環境
在語言教學的過程中,針對教學內容,沉浸式教學需要創設相應的教學環境,保證第二語言的輸入。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創設相對應對的沉浸式環境,無論何時何地,都應以第二語言與學生進行交流,同時,以第二語言來對教學環境進行裝飾,從日常生活中用第二語言影響學生,讓學生全身心置于環境之中,充分的在沉浸式環境里進行體驗,達到最佳狀態。
(二)提高師資力量
沉浸式教學對于教師的要求更為嚴格。教師不能再依靠自己所擁有的知識進行教學,需通過專業培訓達到專業的標準和能力去完成教學任務,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更好的帶入到沉浸式環境,激發學習者興趣,發揮教學價值。
(三)合理改革教材
由于環境的改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對教材進行改革,學校等各環境需將教材與實際學習情況結合,積極研究制定具有趣味性和新穎性的教材,豐富教學資源,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VR的沉浸式
混合式學習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的優勢結合起來,目前E-learning教學資源,大多都停留在電腦、手機等屏幕之中,技術改變教育,虛擬現實技術同樣適用于教育領域。[3]VR技術現已引用到各個行業之中,將VR技術運用在沉浸式教學中,能夠彌補沉浸式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能夠更深體驗到“沉浸感”。VR全稱virtualreality,又稱虛擬現實。主要包括模擬環境、感知、自然技能和傳感設備等方面,模擬環境是由電腦生成較為逼真的、實時動態的三維立體圖像;感知則為人所能感覺到的一切知覺,通過電腦圖形技術所產生多種器官感知(多感知);自然技能由電腦進行處理參與者在所參與的活動中多部位或其他肢體動作的數據,并分別反饋到用戶的五官;傳感設備則指三維交互的設備。沉浸式VR指VR交互過程中所帶來的沉浸狀態,主要表現為用戶不自主的進入某環境或氛圍之中。該理論認為產生沉浸是個體將所有精力完全集中于某一活動時,獲得一種高質量的享受和滿足,致使忽略周邊事物。這種感受通常處于忘我狀態,個人情緒易被整個活動過程所左右。[4]VR系統的設計者為使用者塑造了一個虛擬的空間,該空間具有與現實世界不同的狀態、規律等。但沉浸式學習是需要通過借助特定媒介設施而完成,媒介設施將使用者的數據信息反饋到VR系統設備中再輸出,該媒介則成為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橋梁。
三、傳統戲曲教學
戲曲作為中國傳統的音樂文化,充分包含我國民族文化的特色,豐富眾人的精神生活。隨著新時代科技的發展,電子產品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主流用品,而傳統的文化與娛樂方式都被人淡忘。因此,應當提高對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對戲曲藝術發展的重視,積極探索戲曲藝術教學與發展,努力保護我國的傳統藝術文化,促進發展。傳統的戲曲教學方式已不再滿足于知識的獲取,戲曲市場遇到了瓶頸。當務之急是需要改善社會環境與教學環境,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拓寬教學視野,為戲曲擺脫當前困境。程式性是戲曲藝術主要特征之一,戲曲的魅力就是通過程式性進行展現。戲曲藝術擁有著固定的程式,其中包括戲曲扮演者的服飾、動作以及扮演者所理解的人物形象情感等。虛擬性為戲曲藝術中另一個主要特征。戲曲演員演出時,會給予觀眾一部分留白,進行遐想,讓觀眾沉浸在自己世界中;同時還會采用虛擬的手法,用自己的理解來演繹人物形象;還會因為演出效果并不能夠完全展現,利用一些道具對觀眾進行提示,營造所需意境,以此突出舞臺虛實結合,以求更強的藝術性。在戲曲藝術的教學過程中,面臨著幾個問題:首先,教學場地受到一定的限制。由于大環境對戲曲教學的意識并沒有很強,這給戲曲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現在是信息傳播的時代,人們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娛樂,都離不開大眾傳媒,戲曲的教學在開始就受到環境的限制,傳播之難顯而易見。因此,我們只有改變傳統的教學環境,創建新的教學環境,不在拘泥于教師等授課場地,才能讓更多的人能夠接觸、了解到戲曲,讓戲曲得以傳播。其次,教師的團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學即為教與學,有好的老師就是成功的一半。面對現在所擁有的師資力量,好的教師擁有者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同時也存在著年齡過高的現象,想要有效培養出大量的戲曲表演者存在一定的困難。再次,學習者對戲曲的興趣較低,同時存在畏難心理。戲曲的傳播與流行音樂的傳播有所不同,日常生活中,眾人聽到的更多為流行音樂,因此日常生活中就缺乏對戲曲的認知,再投身到戲曲學習中會覺得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產生畏難心理。最后,教學中易忽視學習者個體差異性。整個戲曲中,有不同的角色分類:老生、武生、花旦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正確的認知自己,給予自己正確的定位,只能盲目學習;教師在教學時,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大眾授課教學,無法顧及到每一位學生,易忽視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性。
四、基于VR沉浸式下的戲曲教學
教師和廣大工作者意識到,僅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去教學,將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習的效果將大打折扣,需要將科技運用到教育之中,為傳統的教育注入新的血液,將VR與戲曲教學進行結合,讓虛擬現實技術為傳統的戲曲教學展開新的篇章,進一步推動我國戲曲文化的發展。香港城市大學JackyC.P.Chan等人利用動作捕捉和VR技術實現了一套舞蹈訓練系統,可通過2D投射的方式將虛擬教師(角色)投射在屏幕上,受訓者完成訓練交互,收效甚好。[5]VR作為新時代新興數字媒體技術的代表,能夠將虛擬世界的靈活性、生動性、快速性等特點充分發揮,將沉浸式VR技術運用于戲曲教學中,較為明顯的解決一些當前傳統戲曲教學所面臨的一些問題。日常生活中的VR,在任何時間、地點,通過佩戴相應的配件,就可以開始體驗VR技術。將沉浸式VR靈活的運用在戲曲教學中,通過VR頭顯在虛擬空間中,進行戲曲舞臺體驗,為戲曲教學提供便利。只需要選擇相應的“課程”,無論是戲曲身段的訓練,還是戲曲舞臺的表演,都能相應的開展戲曲教學。戲曲教學場地不僅限于學校之中,只要有VR設備的地方,就能夠開展戲曲教學。沉浸式VR技術可以將戲曲教學的教師、藝人的真人表演,進行動作采集并真實記錄,運用技術進行行為分析處理,就能將名家表演技術的精髓進行記錄保存,從而形成系統的戲曲教學課程,可供大家反復觀摩、學習,有效解決戲曲教學老師年齡過大或數量不足的問題。通過VR技術促進戲曲的發展,增加大眾與戲曲接觸的機會,讓更多的人看見戲曲,了解戲曲,喜歡戲曲。沉浸式VR能夠讓戲曲真正的走入生活中,走到大家身邊,充分感受到戲曲之美。也只有戲曲走進我們日常生活,廣大群眾才能有所了解,不再產生畏難心理。針對傳統的戲曲教學中容易忽視個體的差異性的這一問題,面對VR技術的運用也將迎刃而解。VR技術是在一個虛擬的空間中,先行錄入使用者的能力、行為等信息,然后根據使用者的信息,有針對性的推薦相應的課程,讓使用者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從根本上解決個體差異性問題,讓學習者能夠真正置身于戲曲學習之中,不再因找不到合適自己的“教學”而放棄。其實,戲曲與沉浸式VR有著相通之處。程式性與虛擬性是戲曲的重要特征,戲曲是由特定的人,用特定的行為去模擬在一個固定的場景中所發生的事情,而沉浸式VR技術通過打造一個平行、虛擬的空間,讓使用者選擇特定的“劇本”,按照特定的行為去演繹一個故事,這兩者之間有著高度的相似度與契合度。在戲曲教學過程中,需要搜集普遍群眾的特點以及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這樣的信息收集與反饋是一個極大的工作量,將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通過VR技術,當使用者體驗完VR技術以后,VR技術將自動生成用戶體驗與評價,由系統進行統計與分析反應至“后臺”,可以根據使用者的反饋,進行分類處理,相對應的設計更多具有個性、創意等教程,省時省力,充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強戲曲教學與沉浸式VR技術之間的互動性,形成全方位的內容傳遞。
五、結語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提高 ;初中音樂;課堂教學 ;效率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在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課堂教學改革如火如荼,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為課堂教學帶來了生機。多媒體技術能讓學生獲得視覺和聽覺審美愉悅,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審美教育,全身心的去感受音樂,獲得熏陶與感染,這就大大的提高了音樂課堂教學效果。舊的音樂課堂教學,教師彈琴、范唱是課堂教學常見的教學形式,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不夠濃厚,不能全身心地感悟音樂的魅力。久而久之,音樂課也就成了消遣課,學生獲取音樂知識也是被動的。多媒體技術運用到音樂課堂教學中,使得音樂課別開生面生機盎然。下面我就談一談對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效率的看法。
一、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多媒體技術所呈現給學生的畫面、旋律,視聽效果是傳統音樂教學無法比擬的,簡直是一種享受。在傳統中的音樂欣賞教學中,學生對單一的聽老師演奏(唱)或放磁帶錄音感到枯燥、單調,這樣往往使得學生在欣賞音樂時候顯得很被動,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這樣老師的教學也達不到很好的效果。充滿美感的音樂、文字、圖片、動畫、影像等多媒體綜合信息,則能自然的調動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會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去感受音樂力度、速度、情緒,學生在欣賞優美畫面和音樂的同時,腦海里產生種種生動的想象,好像身臨其境一般,并激發起了強烈的音樂表現欲、創造欲。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音樂情境,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據初中音樂教材的內容,(欣賞的內容一般采用多媒體的手段)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會營造出濃厚的藝術氛圍,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學的效果。我在引導學生欣賞樂曲《春江花月夜》的開頭、、尾聲三部分片段音樂的教學中,欣賞之前我引導學生結合音樂和畫面去感受每段樂曲的力度、速度、樂曲音色及樂曲的情緒。學生在欣賞樂曲開頭部分音樂的時候,展現在學生面的是夜色朦朧、夕陽西下、日出東山的美好景致,聽到的音樂開始部分由一段自由節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題音樂,長笛獨奏一段裝飾性樂句,這一部分的音樂力度自由、速度漸快、情緒抒情優美,將人們帶入優美夜色的意境當中;學生在欣賞樂曲部分的音樂的時候,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江濤洶涌、游客歡樂、野鴨戲水的生動畫面,聽到的音樂是采用多種配器手法,多種木管樂器合奏的方法將樂曲推向了,這一部分音樂的力度漸強、速度漸快、情緒歡快熱烈,此時學生的情緒很高漲、很激動。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洶涌和游客的歡樂。學生在欣賞尾聲部分的時候,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歸舟遠去、野鴨憩息的優美畫面,這一部分音樂由黑管在低音區演奏主題旋律,輕柔而舒緩,再次使學生感受到幽靜的月色,沉浸在美得遐想中……學生在欣賞的時候,很投入的沉浸在優美的音樂和意境之中,腦海里浮想聯翩,將自己和畫面、音樂溶為一體。因此,多媒體為學生欣賞樂曲、創設了生動的意境,起到了很強的感染作用。每段音樂欣賞完以后,學生很容易區分每段樂曲的力度、速度、樂器音色以及樂曲所表現的意境和情緒。學生在完整的欣賞樂曲《春江花月夜》時候,可以結合生動的畫面、優美的景致去感受樂曲的速度變化、力度變化、樂器的音色。自然的產生美好的遐想。學生在不斷地藝術熏陶下,也會提高對音樂的鑒賞力。
三、 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音樂課堂教學,多方面的培養學生的音樂能力
學生在獲得豐富的視聽美感的同時,大大增強了音樂學習的內驅力,學生會全身心的投入到音樂的學習中去。學生在欣賞過后能用生動、優美的語言將樂曲所表達的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生動形象。不少學生所描述的語言比音樂、畫面本身還要優美!比如:學生在欣賞完《春江花月夜》尾聲部分之后,是這樣說出自己的感受:“我在欣賞過程中思緒很集中,腦海里浮想聯翩,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自己好像沉浸在幽靜的夜色當中。夜深了,江水平靜,在月光的映照下,顯得迷人。此時,勞累了一天的人們已經進入了甜美的夢鄉,沉浸在醉人的夜色當中……學生在賞析每段音樂的時候,能很容易地區分每一段樂曲的力度、速度、樂器音色以及樂曲所表現的意境和情緒。由此可見,多媒體的恰當運用發揮了重要作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從視、聽、想等方面綜合的去欣賞音樂,從敘述的角度去分析音樂,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欣賞、感受、想象、理解及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
四、 初中音樂課堂教學多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學生可獲得豐富的音樂信息,有助于學生對音樂多元化的感悟和理解
一、 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主動性
在傳統中的音樂欣賞教學中,學生對單一的聽老師演奏(唱)或放磁帶錄音感到枯燥、單調,這樣往往使得學生在欣賞音樂時候顯得很被動,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這樣老師的教學也達不到很好的效果,也充滿美感的midi音樂、文字、圖片、動畫、影像等多媒體綜合信息,則能自然的調動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會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去感受音樂力度、速度、情緒,學生在欣賞優美畫面和midi音樂的同時,腦海里產生種種生動的想象,好像身臨其境一般,并激發起了強烈的音樂表現欲、創造欲。
如:在欣賞課《春江花月夜》的樂器簡介教學環節中,為了讓學生更快的認識并熟悉四種西洋木管樂器的音色和形狀結構特點時,我通過電腦分析播放每一種音樂的midi音樂片段,然后利用電腦將沒種樂器的圖片,展示給學生看,學生對每種樂器從音色到形狀,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認識。這樣,學生在欣賞樂曲的過程當中,就能自然分辨出不同樂器的音色,從而更進一步感受樂曲,所表現的意境和情緒。在欣賞課《春江花月夜》的教學中,我曾經對不同的班級,做過這樣的嘗試,聽磁帶錄音的班級,注意力集中地學生占百分之七十,教學效果一般。而通過多媒體欣賞的班級,注意力集中地學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學效果很好。由此可見,學生對于midi音樂、文字、圖片、動畫、動態視頻等多媒體綜合信息更感興趣,能更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 創設教學情景、增強教學效果
根據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特點,恰當的運動多媒體教學,創設教學情景、營造良好氛圍,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學的效果。
如:欣賞貝多芬的《月光曲》時,錄音配上畫面,隨著音樂旋律的跳動,屏幕上出現茫茫的大海,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水面上,霎時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放完音樂,學生對這首曲子的作者、曲子的旋律反映什么內容等就會一清二楚。
又如我在引導學生欣賞樂曲《春江花月夜》的開頭、、尾聲三部分片段音樂的教學中,欣賞之前我引導學生結合音樂和畫面去感受每段樂曲的力度、速度、樂曲音色及樂曲的情緒。學生在欣賞樂曲開頭部分音樂的時候,展現在學生面的是夜色朦朧、夕陽西下、日出東山的美好景致,聽到的音樂開始部分由一段自由節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題音樂,長笛獨奏一段裝飾性樂句,這一部分的音樂力度自由、速度漸快、情緒抒情優美,將人們帶入優美夜色的意境當中;學生在欣賞樂曲部分的音樂的時候,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江濤洶涌、游客歡樂、野鴨戲水的生動畫面,聽到的音樂是采用多種配器手法,多種木管樂器合奏的方法將樂曲推向了,這一部分音樂的力度漸強、速度漸快、情緒歡快熱烈,此時學生的情緒很高漲、能激動。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洶涌和家庭的歡樂。學生在欣賞尾聲部分的時候,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歸舟遠去、野鴨憩息的優美畫面,這一部分音樂由黑管在低音區演奏主題旋律,輕柔而舒緩,再次使學生感受到幽靜的月色,沉浸在美得遐想中……學生在欣賞的時候,很投入的沉浸在優美的音樂和意境之中,腦海里浮想聯翩,將自己和畫面、音樂溶為一體。
三、 發揮媒體作用,培養學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