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7 17:06:57
序論:在您撰寫初中地理新課程教學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地理教學方法探究
地理課是中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我國將初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定位為:通過初中地理課程的學習,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所以,地理課對于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學好地理很有必要。那么如何學好此門課程呢?本人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認真鉆研教材,精心組織教學的各個環節。
為使學生盡量輕松掌握知識點,我認為三方面對學生的學習起著最重要的作用。
①是興趣,培養興趣是很重要的。應注意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在講氣候時,穿插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天氣現象,讓學生覺得學有所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學生對地理有濃厚的興趣,學習起來才會有味道.也不會覺得很難。
②是基礎,難度不一定很大,但要緊扣課本,認清每一章節的知識點,對書上的每一個知識點都不能放過,才會取得優異的成績
③是地圖。讓學生認識地圖、了解地圖、喜歡地圖。
二、“情感”因素在地理教學中不可忽視
初中地理教學意識的更新和教學技能的提高,需從地理教師的主客觀兩方面進行加速。目前,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拘泥于教材,強調地理事實的記憶和地理思維的嚴謹,缺乏生動活潑的地理情趣,也就是過多注重了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標。但對于初中生而言,學習動機、學習目的性還不強烈,愉悅、興趣是他們學習的一種驅動器,甚至對地理老師的好感也會成學習的驅動力。
如果學生不喜歡地理課,不喜歡地理教師,那么,怎么會喜歡“地理”?怎么能學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學活動中,更要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持之以恒”,“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導知、知趣相融”努力創作一個輕松、和諧、舒暢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師生共同處于無拘無束的“自由地呼吸”這種親切的地理教學氛圍中。因此,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該有歡聲笑語。歡聲笑語進課堂,需要地理老師注意增強自己的組織能力與親和力。在整個教學中,教師精湛、詼諧、幽默的語言,可親可敬的教態,機敏的教學機智,都會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在初中階段,“愉快”仍然是學生樂于學習的動力之一。
三、“地圖化”是地理教學過程的必然趨勢
在當今的信息社會中,知識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學科的基礎性特點,學習者無須死記地理知識,完全可以借助地圖來掌握有關知識。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學習,也可以借助地圖來學習掌握。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對初中生而言,是幫助其樹立空間地域概念的基礎。也是培養其地理思維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圖在一定意義上既是教具,也是學具。地理教學中涉及各種各樣的原理圖、示意圖,綜合景觀圖,系統聯系框圖,統計圖表等,是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一種手段,應指導學生在平時讀書過程中加強對這些圖像的了解,掌握判讀方法。教師應讓學生從以往的題海中解放出來,把培養讀圖能力作為教學主要目標之一。地圖教學能力也是地理教師教學能力強弱的體現。地圖能力包括觀察、記憶、想象、演繹、分析、比較、判斷等綜合能力,也是最具地理學科特點的能力。地圖教學能力是指地理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制作地圖,指導學生閱讀、分析地圖的能力。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地圖也將越來越多地進入課堂,對地理教師的地圖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師本身缺乏地圖能力和地圖教學能力,就很難成為一個好的地理老師。
四、培養空間概念,學會正確的讀圖、用圖方法
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的地圖是地理課區別于其他學科課程的突出特點,于是有人說,“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讀圖方法,培養良好用圖習慣,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經掌握了學習地理課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養成良好的讀圖、用圖習慣。要知道地理知識不僅存在于課本的文字當中,也蘊含于地圖之中。在地理學習中,我們要做到左圖右書,注意隨時運用地圖,查閱地圖,善于從地圖中發現地理知識,尋找地理規律。其次,要掌握正確的讀圖方法。讀圖要注意先后順序,先看圖名、圖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該圖表現的主要內容、范圍等,再觀察圖的具體內容。觀察要仔細全面,不要漏掉每一個信息。
五、以圖為主,以文為輔的學習模式。
地圖是地理教學的生命。只要遇到書上有的地圖,都要認真對待,尤其是要做到圖文結合,通過自主觀察、小組或師生交流、填圖、繪圖等方式,把握地圖與知識點的關系,雖然比較麻煩,但是最關鍵的一環。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我們一般采用的方法有:
①填、寫結合,在掌握了教材上的地理知識、地理規律和相關的地圖知識的基礎上,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空間、都有一定的分布規律這一特點,對地理事物及規律進行定位。具體做法是:準備一張空白地圖(自繪或由教師印制作),把有關地理事物,如山脈、河流、自然帶、交通城市礦產等,按位置、比例,分別“定位”到空白地圖上,把眾多的地理事物歸納為一圖,使地理事物或規律更加一目了然,達到圖形合一(圖文合一),從而使學生的知識水平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起到深化和鞏固地理知識的作用。
【關鍵詞】課程改革;地理;教學方法;探微
【Abstract】The new course has brought forward the new request to teaching: Must lay stress on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 way , method and teaching means choosing various nimble teaching, culture taking an enterprising spirit seriously and carrying out an ability. I change concept actively , probe new teaching method , the course adapting to the new in geographical feature teaching, have got fairly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The course is reformed; Geographical feature; Teaching method; Explore tiny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1326-3587(2012)01-0014-01
新課程標準對以往舊的地理學科做了很大的調整,改變了以往“學科中心”、“知識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課程,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創設了以區域地理和鄉土地理為學習載體的新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探究意識,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新課程對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突出地理學科特點,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手段,重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本人在地理教學中積極轉變觀念,探索新教法,適應新課程,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是本人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多角度、全方位地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地理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鼓舞人從事某項活動的重要動力?!泵繉W期第一節課上,我會重點結合生活實際,結合學生身邊的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誰知道民勤的黃河蜜瓜為什么特別甜?人為什么穿大袍子,卻時常露出一只胳膊?為什么藏族人的臉是古銅色的?為什么雙線鐵路上行車在東面,下行車在西邊?能不能調換位置?如何用三角板和量角器量出你所在的大致緯度?”當我告訴他們學習了地理我們就會懂得所有這些我們認為奇怪的問題,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當我用地理知識一一解釋了以上現象,學生的臉上露出了驚奇而愉悅的神色,我知道,學生已經對地理產生了興趣。
初中學生的興趣易激發,但不易保持。為了使學生對地理產生持久的興趣,甚至迷上地理,在教學過程中要投其所好,不時插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講到“火山與地震”一節時,聯系“印尼大海嘯”和“南亞大地震”并教給學生預防地震的常識;講到“天氣與我們的生活”時,聯系美國剛剛發生過的百年一遇的“卡特里那颶風”,使學生認識到保護全球生態環境是所有國家的共同責任。講到某一點知識,可引用大量課外有趣的地理現象,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常常在關鍵處留個懸念,激發學生自主探求的好奇心,真正培養其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開展豐富多彩的地理活動,能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程在每章每節都設計了與之緊密聯系的地理活動。如:白天用一塊手表測量你所在地的方向,夜晚用自制的簡易測高儀測量本地的緯度,用地球儀、手電筒,演示晝夜更替現象等。通過活動加深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培養了興趣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二、加強地理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學生對地理產生了興趣,往往不滿足課本上的講解,會把目光投向課外或探究現象的原理或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去探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學生有了研究的動機和愿望,教師要及時捕捉并認真指導,幫助他們確定探究的內容,教給他們研究的方法,幫助他們寫出探究計劃;也可與學生一同參與活動,在活動中指導,最后指導他們寫出簡單的報告,并對結果作出適當的評價。在探究性學習中要以鼓勵為主,以肯定為主,要經常提供機會滿足學生的成功欲、表現欲,激發和保持探究的興趣。
例如:在講到“水資源”一節時,針對學校附近有一家造紙廠,嚴重影響學校及周圍人家的環境,指導學生確立探究對象,以造紙廠為對象,探究它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由于學生平時深受造紙廠臭氣及濃煙的危害,再加上探究方便,學生積極報名參加。我根據學生的興趣,組建了探究小組,并指導他們制定探究計劃。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附近的造紙廠展開了全面的調查,收集資料,采訪周圍居民,最后寫出了總結報告――-《大壩造紙廠對周圍環境影響的調查及整改措施》,并在全校舉行的科技小論文評選中獲獎,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究的熱情。通過探究學生也掌握了許多探究的方法,為今后的學習研究奠定了基礎。
我認為,實施初中地理探究性學習,教師應把握好以下幾點:1、探究性學習的內容要指導學生選擇容易的、簡單的、單一的,一般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社會生活和自然中的資源作為探究學習的內容。2、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專題內容的情境(背景資料)。3、要指導學生設計探究的方法、步驟、目的等。4、要適時指導學生收集獲得的信息(數據、事例、現象等),并進行整理。5、要及時在探究中對學生進行評價,并指導學生在過程中自評和互評。6、適時適地選擇合適的方式使學生在組內、班內表達自己的學習體會及結果,滿足學生強烈的表現欲望。7、教師根據探究性學習需要家庭、社會聯系有關場所,爭取有關支持等,切實做好學生的后勤保障工作,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8、指導學生對已結束的探究性學習的內容進行總結,書寫總結報告或論文并做出適當評價。
三、挖掘鄉土地理資源,豐富課本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地理;教學;方法
新教程體現了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的身心發展,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但是近幾年來,初中地理教學仍不容樂觀,水平依然停留在低谷狀態。特別是初中地理教學的師資、課時、質量不令人滿意,經過上百課時的地理課堂教學,仍有相當多的學生沒有學會判讀經緯度、量算實地距離、判斷方位等實用技能,沒有具備基本的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識??梢哉f,初中地理教學是目前中學地理教育中最需要突破的薄弱環節。為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益,提高學生素質,我認為應重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突破:
一、引起學生情感共鳴
初中地理學科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目前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不容樂觀,許多學生被動地學習地理,甚至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非地理專業的地理課任教師往往拘泥于課本、強調地理事實、強調記憶、缺乏地理情趣。地理專業的地理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也往往過于嚴謹、過于強調地理思維、缺乏生動活潑。但對于初中生而言,學習動機、學習目的性還不強烈,興趣是他們的學習驅動力之一,甚至對教師的好感也會成為學習的驅動力。活躍的課堂氛圍是師生之間在地理學習上的共鳴,是師生雙方愉悅的教學體驗?;钴S課堂氣氛需要教師激發學生興趣,靠的是教師強大的組織能力與親和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師生間由于年齡的差異,教師應該更多地考慮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齡年輕化;如何更好地適應學生;如何與學生產生“共鳴”。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精湛、詼諧與幽默的語言,機敏的教學智慧、可親可敬的教態,會使初中生對地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創設引人入勝的情境
由于長期以來不少學校的初中地理課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在教學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在實際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花大力氣創設引人入勝的情境,如引入社會時事、熱點、選取生活中的地理現象、結合歷史典故、呈現漫畫、引入詩詞歌賦、利用游戲等問題情境,不僅能有效地落實教學目標,甚至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抽象問題具體化、枯燥問題趣味化、深奧問題淺顯化,更好地培養學生對地理事物的邏輯思維能力及創造能力。
三、讓學生自主學習
時代進步了,學生的學習環境變化了,特別是地理知識傳播的渠道更廣了,這種情況下,地理課也就不再是學生獲得地理知識與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師要不斷掌握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開展師生互動教學,改變單向講授為主的習慣性教學方法,改變認識,將地理課堂延伸到包括網絡、社區、野外的“課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點,他們很樂意參與教學過程。地理教師應構建新型教學模式,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親歷教學過程。如,教材設計了讓學生補充地理資料,繪制簡易地圖,動手制作各種模型,搜集各方面的地理資料等內容,教師可通過分組討論、辯論、游戲、表演等形式,讓學生自由思維,給教學保留足夠的思維和創作空間,讓每個學生都自主學習,充分發展其想象能力、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
四、重視地理圖表的應用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地圖既是教具,也是學具。地理教學中牽涉的各種各樣的原理圖、示意圖、綜合景觀圖、系統聯系框圖、統計圖表等是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手段,應指導學生在平時讀書過程中加強對這些圖像的了解,掌握判讀方法。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地圖也將越來越多地進入課堂,對地理教師的地圖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一個好的地理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地圖能力和地圖教學能力,還要加強學習電子地圖等新的地理教學手段。地圖教學掌握得好,可以很好地避免學生死記硬背地理知識的現象。
在教學中,要通過大量的圖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學會從圖中獲取地理信息,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系與規律,形成地理知識學習的技能。如,教材中關于經緯度的定義、特點、規律的學習,就要求學生通過讀圖活動,自己歸納總結來完成。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教會學生通過閱讀地圖進行分析、綜合、概括、判斷、推理,也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五、向45分鐘要質量
地理教師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必須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努力縮小每堂課學習效果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差距。盡量當堂消化、鞏固、掌握新學習的課程內容,在45分鐘內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保質保量地完成地理課堂教學職能,從而減少課余時間的擠占現象,在時間上確保地理課外探究性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反過來又進一步促進地理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實現課堂內外有機結合與優勢互補。
關鍵詞:地理教學;精講;模型演示;案例;問題;高效復習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是由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的有計劃、有目的、有效的學習活動,本質上是學而不是教。因此,我們教師應盡快轉變教學觀念,樹立新的教學觀,建立以學生為本的主體觀,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潛能和身心更好地開發和發展。
一、精講的“好鋼”要用在“刀刃”上
傳統教學模式中單一的講授法在新課程下的地理課堂中仍然發揮著一定的作用,只是在度的問題上一定要把握準確,當講則講,精講透徹。如《必修地理1》中“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運動”中要求學生學會區時之間的換算,對這一問題的處理就可以用講授法。高一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較差,世界地理的基礎薄弱,因此,我們可以先帶領學生認識一下地球上24個時區的分布,講解清楚區時的早晚區別以及國界日期變更線附近日期的具體變更規律,并舉實例分析已知某一時區的區時如何去計算另一時區的區時。此時采用精講法使學生能有一個清晰的思路,明白如何去處理數據,通過練習便可掌握解決方法和規律。同樣,“第二章第二節氣壓帶和風帶”中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過程是較復雜的,課本中的大量文字也使學生在自學中產生很多的困惑。在這一問題的處理上仍使用精講的方法,幫助學生去尋找大氣運動的規律,熟練地繪制出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圖,再讓學生們用模型演示印證規律,這樣得到的知識將更深刻。
二、模擬演示創設課堂情境
模擬演示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近距離感受知識、體驗知識的空間。在課堂上,我們利用多媒體課件或實物模型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形象直觀地去感受事物的形成過程和發展變化,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熱情,還可以引發他們觀察、思考的興趣,從而達到探討出問題答案的目的。例如《行星地球》這一章中,太陽系模式、地球的運動及地球的內部圈層這些知識點都較抽象,它們的位置關系學生單憑想象是不夠準確的。若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直觀地演示,學生很容易理解,空間感很快就會產生。同時,實物模具模型也有很強的演示功能。例如熱力環流中,我們就可以用玻璃箱、木炭和冰塊為學生演示出熱力環流的現象,讓學生去分析原因和尋找規律;我們還可以用海綿條為學生演示褶皺和斷層的區別等等,這些直觀的演示都能極大地引發他們認真的觀察和深入的思考,教學效果也很突出。
三、利用案例和問題提高分析能力
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很大的變化就是巧設了很多的案例,希望學生們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對這些案例進行認真的閱讀,正確地分析文字、圖表等信息,通過辨析、判斷和推理等一系列的過程來獲取知識。
我們要引導學生先學會抓住案例中有價值的重要的文字、圖形及數據,再進行數據的分析與處理,并概括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及發展變化規律。同時,我們教師們還要注意搜集與課本知識相關的資料,擴大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并創設環環相扣的問題,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閱讀、去思考、去分析信息,通過一步步深入慎密的思考到最后解決了問題,從而逐步提高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我們可以搜集2010年上半年海地、智利及高雄三地地震的資料作為案例,讓學生對比分析地震的發生位置有什么規律可循,分析各地造成的經濟損失及人員傷亡數據相差較大的原因,以及提出一些防災減災的具體措施等。
四、多種方法實現高效復習
傳統的知識復習方法主要是大容量記憶和大批量練習,因此,考前學生壓力較大,任務也較繁重。因此,我們可以將知識的積累過程分解為以下三個階段來實現最終的掌握:
1.每一單元的重點知識采用“聽寫”的方法,將重要的知識點、規律等設計為一個個的小填空題,利用課堂時間聽寫,了解學生的重點知識及規律技巧的掌握和歸納情況。如:經度相同的兩個地點,它們的時相同時不一定相同。這樣設計的小問題更能幫助學生去理解地方時與區時的區別,而且簡短的規律容易記憶,理解后稍加練習便能達到熟練、準確的應用。
2.將每一板塊的知識和問題進行匯總,設計成完整的知識題卡。在課堂上利用知識擂臺的形式展開小組競爭,既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達到了對系統知識掌握情況的考查。學生答錯的題目,我們教師們一定要注意糾正和講解,必要時進行深入的分析,以防止錯誤的重復發生。
3.利用問題研究展開激烈的辯論,這種方式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讓學生將所想所感盡情發揮,言之有理、言之有據,讓學生在一種展示和對抗中獲得新知、鍛煉能力。例如,我們可以模仿教材中的問題研究,為學生提供一些城市化的基本材料與圖片,讓學生辯證地分析城市化這一過程的利弊影響。
4.系統的知識提綱必不可少。新課程中,我們注重教學過程的環環相扣、引人入勝以及學生的精彩表現,但我們也要注意零碎知識的整理,每一章都要為學生建立一個清晰簡明的知識網絡圖,以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例如“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這一章,我們就可以將知識網絡設計如下:
總之,新課程教學中,我們要本著讓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原則,采用靈活多變、不拘一格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武彗芳.優化課堂教學 培養多種能力[J].地理教育,2009(5).
[2]張雷.建立模型 提高地理思維能力[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9(5).
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基礎教育教學領域又一次開始關注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實現有效教學的研究。在高中地理新課程實施幾年的時間里,為了實現有效教學,我們不斷地探索和實踐,不斷地改變和更新我們的觀念和思維。新課程追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實施有效教學是關鍵一環。要實現高中地理新課程的有效教學,要求我們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巧妙設計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必能引人入勝,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有效的課堂教學要以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為中心,"三圈環流"這一部分內容比較抽象,難于理解。如何讓學生獲取、掌握這一部分知識?運用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定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比如,"馬緯度"的故事:在18世紀產業革命前,人類還沒有發明蒸汽機,航海家們只能靠風力乘帆船在海洋上航行。航海家們經過多次航行,發現30°緯度附近總是無風,帆船一旦進入該海區將無法航行,只能停泊下來,等候著風的降臨,一等可能是幾天甚至幾十天。那時帆船除裝載一般貨物外,還裝運許多馬匹到美洲大陸。對于一般貨物沒什么,可憐的馬匹由于草料和淡水不足,相繼死掉,馬肉又吃不完,不得不把馬肉投進大海喂魚。后來,人們就把這個無風的30°緯度叫做"馬緯度"。既然有無風帶,自然就會有有風帶。古代的航海家和商人還發現在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有一種風的方向少變,一直很守"信用",常年吹著一個方向,稱之為"信風"。他們在信風的幫助下,往來于大西洋和太平洋,在各大洲進行貿易往來,因此,這種信風又有"貿易風"之稱。當時,人們還不明白,為什么在"馬緯度"海區總是無風,而在"貿易風"的海區風又總是那么守"信用"。這一節課我們就通過三圈環流的學習來解決"馬緯度"和"貿易風"的形成。學生被我的故事吸引住了,很快就投入到了問題的研究和學習中。通過學習后,我又進一步引伸提出問題:哪些緯度還可以被稱為"馬緯度"或"貿易風"?為什么在海島上的樹會形成旗形樹冠?問題使學生的興趣更濃,積極性更高,將知識難點變成了有趣的故事,活躍了課堂氣氛,形成了課堂教學中的又一個。
2.重視學法指導是突破
長期以來,課堂教學活動重視的是教師如何教,而對學生如何學 、教師如何指導學生等研究少。新課改要求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教學生如何去學地理比給學生灌輸地理知識更為重要。教學的意義首先是教學習,即教學習方法,讓學生知道該怎么樣學習,學會學習,進而善于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主動學習,積極學習,創造學習,不但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更能獲得好的效果,從中得到學習的成功和快樂。加強學法指導,培養學習習慣,使學生從有指導的學習轉向獨立學習,由"學會"向"會學"轉變,從而最終提高自學能力。為此,一方面,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特別重視思考如何做學習方法的指導。另一方面,教師要特別重視引領學生開展研究性和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運用探究的方法,聯系身邊的生產和生活實際,將地理課學習由課堂延伸至課外。從課本中,我們只能獲取一少部分的知識,更多的知識應從課外汲取。培養學生發現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繪制簡圖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學習"人口的數量變化"之"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時,在學生閱讀"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示意圖"和"芬蘭人口自然增長的轉變"表格的基礎上,讓學生先明確這類地理圖表的結構、繪圖的步驟、繪圖的關鍵所在和應該注意的常見錯誤。再利用相關數據資料,指導學生繪制一幅"芬蘭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示意圖(曲線圖)",并利用該幅圖簡明扼要地分析、評價該國人口變化的特點。
在地理教學中,廣泛、恰當、適時、高效地運用地圖,就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潛能,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充分利用地圖隱含信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選擇有效且高效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
在課堂有限的時間里,我們不可能把全部的內容教給學生,必須選擇有效并且高效的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得出規律,掌握方法。教學內容組織得精確得當與否決定了一堂課的成敗,決定了教學是否有效。新課程的教學內容要具有科學性、思想性和系統性。要緊密圍繞新課程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加工處理,把知識結構變成教學結構,從而保證課堂教學有序、有效。
一、多多指導學生讀圖、用圖
學習地理離不開地圖。由于地圖直觀形象,可以幫助學生直接獲取信息,尤其是新教材更具有圖文并茂的特點,增加學生閱讀地圖,而且善于以圖激趣,啟發思維,讓學生充分利用直觀形象的特點,由學生自己看圖、讀圖,鼓勵學生從地圖中發現問題,經過獨立探索獲得結論,這樣就激活了學生無盡的創造力。
二、善于指導學生分組、合作、討論
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適當采用學生分組、合作、討論的方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作用。在新課程實踐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某一問題展開多種形式的討論,然后進行相互交流。如,講到香港時,由于人多地狹,今后拓展空間的辦法有哪些?經過學生分組激烈的討論,結果如下:上天、下海等措施,此時學生勁頭十足,氣氛熱烈。
三、親自指導學生動手實踐
很多知識點,教師講解、演示多次不如讓學生做一次理解得更透徹,記憶得牢固。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勤于動手實踐,在做中思,在做中悟。例如,學完“地圖”的內容之后,組織課外活動小組繪制“校園平面簡圖”,帶好測具,分工明確,做好記錄,算準比例尺,確定好方向,利用圖例將校園內的主要建筑、實驗田、花壇、操場、體育設施等都繪制在地圖上,布局合理,真正使學生把課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當中,解決實際問題。
四、勤于指導學生搜集、調查
在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努力引導學生并激發學生關注身邊的生產和生活實際,嘗試將所學的地理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服務家鄉、服務社會,這同時也是引導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學會生存、學會生活”的理念的重要體現。
五、指導學生自主地學習
地理課標倡導學生自主學習,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但是由于學生的心理、學習的意識不強、目的不明確、克服困難的能力較差、依賴性強等特點,就會導致一些學生對地理學科沒有興趣,不積極參與教學。因此,指導學習、自主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高中地理新課程;過程與方法;教學評價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雙基教學在新課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高中地理教學也應該符合雙基教學的基本思想,不斷提升學生知識和技能水平。作為最新的教學目標,“過程與方法”這一目標就體現了以上的教學思路,高中地理教學應該明確其教學評價,推動新課程改革的進程。
一、新課程高中地理“過程與方法”目標概述
新課程高中地理,關于“過程與方法”的目標,其包涵的層次為收集、分析以及運用地理信息;發現、探究進而解決相關地理問題;表達、交流及運用地理成果三個方面。而其中在學生學習高中地理的過程中,涉及到地理基礎知識、相關地理規律和實踐技能等內容,主要通過圖表分析法、地域對比法、地理觀察法和實驗調查法等方法,最終完成高中地理的學習,提升學生知識和技能水平,培養高素質全方位人才。
在“過程與方法”目標中,兩者緊密相連,相互牽連,不可分割,過程即方法,方法中含有過程,過程中含有方法,“過程”與“方法”如影隨形,貫穿整個高中地理的教學實踐中。
二、新課程高中地理“過程與方法”的意義和價值
在新課程高中地理教學中,“過程與方法”作為一個單獨的教學目標,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主要包括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交流等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學會學習
新課程高中地理,具有較廣的覆蓋范圍、零散的知識點、龐大的知識體系等特點,對于學生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而“過程與方法”這一目標中就明確了學生學習能力的要求,如要求學生能夠及時有效的整理和搜集地理知識,并且自身所掌握的地理知識進行相關分析,從而提高自身知識和技能水平。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意義,需要教師通過教材、課件、網絡媒介等方式,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二)學會思考
在學習中,不但要會學習,還要會思考,擺脫傳統的應試教育,新課程高中地理對于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進一步的要求,結合當下的熱點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如人口、能源、環境等問題,在此過程中,需要教師不斷的引導教學。
(三)學會交流
交流能力也是“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重要內容,這也是當代對于人才的基本要求,高中地理教學中,要不斷提高學生的交流反思能力,鼓勵學生勇敢的表達與交流。
三、新課程高中地理“過程與方法”的評價實踐
新課程高中地理“過程與方法”的教學評價分析,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地理問題的發現和解決、表達和交流三大方面的能力評價;以及地理學習的基本方法評價這四大要點。
(一)地理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力評價
除了課本教材,學生還可以通過日常生活、網絡、電視等途徑獲取地理信息,如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從中提取并且整理有效地理信息,是評價學生能力的內容之一。采集到有效的地理信息之后,就需要學生通過自身所學知識和正確的方法進行理性分析,進而揭示地理信息的內在聯系以及基本規律。
(二)地理問題的發現和解決評價
隨著世界范圍內地理問題不斷出現,如全球變暖等,高中地理評價學生發現地理問題的能力,要從學生的人地關系角度出發,運用正確的科學觀,進一步闡述地理問題的相關知識。在發現地理問題的基礎上,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將是評價學生的更好層次的內容,主要從學生解決的方案是否科學可行標準判斷。
(三)學生表達和交流能力評價
有效積極的表達和交流,有利于建立學生的自信和信心,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而高中地理中關于學生表達和交流能力的評價,主要從學生的學習態度、表達質量、情感交流、運用的方法、說服力等方面考察,從而進行準確的教學評價,為接下來的教學工作指明方向。
(四)地理基本學習方法評價
在新課程高中地理的學習中,需要運用到許多科學合理的方法,如圖表分析法、區域比較法、地理實驗法、空間思維方法等,只要靈活掌握相關方法,才能更好的學習地理知識。評價學生是否掌握這些方法,主要從學生的實行步驟、調查記錄、觀測工具運用等方面考察分析。
以上評價方法,是符合新課程的評價理念,將學習過程與結果兩方面評價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進一步推動新課程改革的發展進程。
結束語:
通過分析內涵、意義價值以及教學評價,將會進一步明確新課程高中地理“過程與方法”目標,為新課程改革奠定理論基礎,提高學生學習交流和反思的能力,培養出新時代需要的高素質全面發展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吳金財.高中地理“過程與方法”目標及其設計、實施與評價[J].地理教學.2011(11)
[2] 黃琛.地理“過程與方法”目標的理論研究與實現策略[D].華中師范大學.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