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7 17:06:54
序論:在您撰寫中醫脈診的操作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脈診實訓;多元化;教學改革;中醫診斷學
《難經》云:“切脈而知之謂之巧”,道出切脈是一種技能、本領,要勤于實踐,方可熟能生巧。因此,課堂上的理論學習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運用、踐行脈學理論,體悟脈學文化。為此,我們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訓練學生的診脈思維和操作技能,并通過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對實訓結果進行客觀、有效地評估,使學生真正掌握切脈的技能,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以更好地服務于臨床[1]。
1脈診多元化實訓
1.1集中示教
30名學生在脈診實訓室集合,帶教老師將脈診操作的重點及注意事項進行回顧并演示。1.1.1理論講解再現著重回顧切脈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切脈者與受診者的坐位,受診者的姿勢及脈枕墊的放置),如何正確確定三關,如何布指、運指,切脈時間的把控及脈象要素等。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正確的是獲取準確脈象的前提,規范的操作才能體會到客觀真實的脈象信息。1.1.2教師切脈演示脈診理論回顧后,教師進行切脈演示。首先,隨機讓一名學生模擬受診者進行姿勢(平臂、直腕、仰掌、前臂與心同一水平)演示,教師給予適當的糾錯指導并演示操作脈診墊的正確手持姿勢及放置位置,提醒學生脈診墊不是切脈的道具,放置的位置會對脈位的深淺產生影響,過于靠前脈位會變深,過于靠后脈位會變淺,從而導致脈象結論失真。其次,在學生的配合下,指導教師現場演示切脈的操作過程:師生模擬醫患側向坐,切脈者中指找到腕后高骨(橈骨莖突),前后、左右推移尋找,確定脈象位置定關,依次定寸和尺。三指指端平齊,略呈弓形傾斜,與受診者體表約呈45°角,教師在操作過程中要強調為了獲取指感清晰的脈象,要用指目切脈,因為指目部位觸覺較靈敏,與脈體接觸面積小,推移靈活,便于指力調節,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不準確。同時布指要注意與患者手臂長短進行疏密的調整等。由于指力比較抽象,在指導學生切脈體驗的環節給予指導講解。總按、單診的演示操作中,提醒學生不要將其他手指翹起,避免出現蘭花指。通過指導教師的操作演示,讓學生通過視覺刺激更直觀地學習切脈的方法,加深理解和認識。
1.2分組體驗
通過脈診知識的回顧和切脈操作方法的演示,學生對如何切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學以致用,趁熱打鐵,讓學生親自體驗,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根據脈診實訓室的實際情況先將30名學生分成2大組,真實脈象體驗組和儀器模擬體驗組。學生隨機6人組成1小組,共5個小組。大組間角色在課程中間時段進行交換體驗,即真實脈象體驗組變成儀器模擬體驗組,反之亦然。1.2.1真實脈象體驗組(1)指導學生切脈。小組內學生2人互相切脈,教師給予手把手的指導、糾錯,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準確地確定寸、關、尺三關的位置及正確布指。由于指力比較抽象,舉、按、尋力度如何把握,如何調節指力及推移尋找脈動最明顯的部位,讓指導教師當模特,學生在老師手臂上操作,或者指導教師在學生的手臂上直接操作,讓學生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過渡,完成知識的內化與重構,從而真正學會如何切脈。(2)同學間交互切脈。學會切脈的方法只是第一步,切脈的最終目的是辨識常脈與病脈,通過病脈的識別給臨床辨證提供重要依據。常脈是正常人在生理條件下出現的脈象,具有“胃、神、根”的特點,不是固定不變的某種脈象。由于學生大多為“常人”,通過小組內同學間的相互切脈,訓練一息4~5至的技能;并認真體會脈有胃氣、有神氣、有根的指下感覺,讓學生認識到正常人的脈象也有差別,而不是完全相同的,從而對正常脈象有更加客觀、全面、深刻的理解,正所謂“知常達變”。(3)障眼雙盲切脈。脈診的基本環節是診脈的方法、脈象的辨認、脈象的確定、脈象的臨床意義分析,其中脈象的辨認是各個環節的關鍵[1]。脈象的辨識主要靠指下的感覺,故而很多中醫后學都有“心中了了,指下難明”的困惑,但是,脈象也有其客觀性,脈象要素就從8個方面比較客觀的描述了脈象的特點,提供了解開困惑的金鑰匙。學生通過前面幾個環節的訓練基本掌握了正確切脈的方法,障眼雙盲切脈環節的訓練,旨在幫助學生靜氣凝神,專注指下,辨識不同的脈象。過程如下:小組內每名學生用眼罩將雙眼遮住,依次給其他5名學生切脈,從脈象8要素認真體察脈象,做好記錄,并記住每個同學的脈象特征。障眼雙盲切脈法的優點在于更貼近臨床,也更加符合中醫的思維。學生通過訓練,能做到從脈象8要素辨識脈象,體察不同個體的異同點,最大限度地克服了“心中了了,指下難明”的困惑。1.2.2儀器模擬體驗組脈診實訓除了真實脈象的體驗外,還引進了儀器設備,脈象儀器的使用,是脈診客觀化研究成果反哺教學的最好體現。指導教師先對儀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進行講解,而后讓學生體驗。(1)脈象訓練儀體驗。脈象訓練儀模擬人體的常脈和病脈,讓學生在接觸臨床前對常見病脈有了切身的體驗,對病理脈象的指感及特征有了更直接的經驗積累,是與理論知識的互補,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熱情。同時,指導教師要提醒學生,脈象訓練儀所模擬的脈象與人體的脈象有一定的差別,要辨證地對待,隨時與指導教師溝通。(2)脈象采集儀體驗。脈象采集儀相對于脈象訓練儀更加客觀、準確,能真實地依據脈象8要素描記出每個受診學生的脈象,并輔以脈圖和結論,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到個體脈象的差異及左右兩手脈象亦可不同,從而領悟到脈象的玄妙和中醫的博大精深。
2脈診多元化考核
脈診實訓環節結束后,為了客觀地考察、評價學生的實訓效果及對脈診知識的掌握情況,設計了脈診2站式考核。
2.1脈診實訓抽簽考核
第1站考核為脈診理論知識與操作方法演示。操作如下:學生隨機抽取考核題簽,按照題簽的題目要求作答或操作演示,指導教師根據學生作答情況給予賦分。此種考核方式涵蓋的知識點較全面,從總體上考察學生脈診學習的情況。
2.2障眼雙盲切脈考核
以小組為單位,被考核學生用眼罩遮住雙眼,指導教師隨機從小組內的其他5名學生中選出1名學生,要求被考學生通過脈象辨識,說出該名學生的名字,如果辨認正確,則要求其說明是根據該同學的哪些脈象特征進行辨識的;如果判斷錯誤,則讓其再次辨識錯誤的2名同學的脈象,并指出他們脈象的不同點。指導教師根據學生作答情況給予賦分。此種考核方式主要考察學生辨脈識脈的能力。
3教學效果與反饋
脈診實訓與考核多元化的探索,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和動手能力,學生的滿意度可達90%以上。同時,有學生希望能增加脈診實訓的時間,亦有學生反映對病脈的體會有些不夠,學生的建議是我們前進的動力和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會進行調整。
4結語
脈診多元化實訓的開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讓抽象深奧的脈象變得具體形象;同時多元化考核方式更拉近了教學與臨床的距離,讓所學的知識富有生命力[2]。當然,脈診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日積月累,在實踐中不斷歷練、積累經驗的過程。初學者沒有機會到臨床體會各種脈象,無法獲得對脈象指感、特征的直觀認識。通過脈診多元化的實訓與考核訓練,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對中醫常見脈象得到強化訓練,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中醫脈診教學過程中的學習難度大、時間長的問題[3,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林雪娟,閔莉,甘慧娟,等.中醫脈診臨床模擬訓練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7(1):143-145.
[2]梁玲,聶堅,張建英.中醫診法實訓教學模式的實踐與體會[J].中醫藥導報,2015,21(22):112-114.
【摘要】 介紹張沛霖主任以耳前脈、頭維脈、趺陽脈、寸口脈辨證,針刺通天穴、天柱穴治療清陽不升型足跟痛的經驗。
【關鍵詞】 名醫經驗;針刺;足跟痛
【Abstract】 Introduced that Director Zhang Peilin before the ear arteries, Uygur arteries, instep positive arteries, pulse at the wrist arteries dialectical, the acupuncture exceedingly high hole, the Tienchu hole treat clear positive do not rise talalgia’s experience.
【Keywords】 Famous doctor experience; Acupuncture; Talalgia
足跟痛是因急性或慢性損傷引起的以足跟部疼痛、行走時加重為主要表現的疾病。中醫學認為該病的形成是以肝腎虧虛、氣血失和、筋脈失養為先決條件,復因風、寒、濕邪侵襲及外傷、勞損等致使氣血阻滯而成[1],針灸治療多以足跟周取穴為主。
全國著名老中醫張沛霖是昆明市延安醫院針灸科主任醫師,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筆者作為全國第四批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有幸全程隨師學習,現將導師舍癥從脈治療清陽不升型足跟痛經驗介紹如下:
1 取法內經,明辨病機
張沛霖主任強調足跟痛的辨證,如果局限地理解為是由腎虛引起,那么治療思路也就窄了。張沛霖主任根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清陽實四末”的理論,認為清陽不升,四末無以實,足跟失于濡養也可發為本病。這與道家重視“真人之氣在于踵(即氣要沉到足)”的修煉不謀而合。
2 注重脈診辨證
張沛霖主任借鑒古老的三部九候診脈法,重點觀察、比較耳前脈、頭維脈、趺陽脈、寸口脈的大小,為本病辯證施治提供依據。
2.1 耳前脈、頭維脈 以耳前脈、頭維脈候頭部之氣。正常情況下,頭維脈比耳前脈小,二者之比約為1:3。若耳前脈弱,則頭維脈不出,提示清陽不升。
2.2 趺陽脈 以趺陽脈候足部之氣。正常情況下,趺陽脈較寸口脈大,二者之比約為3:1。若趺陽脈小于寸口脈,提示足部氣血不足,失于濡養。
2.3 寸口脈 寸口脈是三部九候脈的縮影,可以診察全身狀況。寸口脈弱提示陽氣虛衰、氣血俱虛,與耳前脈弱、頭維脈不出、趺陽脈弱相符。
3 下病上治、選穴精煉
張沛霖主任運用“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的原則,采取“升清陽以實四末”的方法,精煉地選取通天、天柱二穴治療本病。
3.1 通天穴 通天穴具有引動足太陽經氣,通達人身最高位之意,升舉足太陽經氣。當第一次補通天穴后,若耳前脈增大,驗證治療方法正確。應用“一穴二針”的方法,在通天穴上再補一針,以加強升陽的治療效果,針后可觀察到耳前脈再增大,頭維脈出。
3.2 天柱穴 天柱穴猶如“擎天之柱”,可助通天穴促足太陽經氣通達足部,以濡養足跟。補天柱穴,可觀察到趺陽脈、寸口脈增大。
4 典型病例治療經過
患者吳某,女,56歲,于2010年4月9日以“左足跟痛半年,加重一周” 初診。2009年9月無明顯誘因感左足跟刺痛,X線射片檢查示:跟骨骨質未見異常。經中藥外敷、封閉治療未好轉,即在鞋內跟部放置海綿以減少足跟部受力,緩解疼痛。近一周左足跟刺痛加重,站立、行走疼痛明顯,足跟不著地疼痛方可減輕。
體征:左耳前脈較右側小,左頭維脈不出,左趺陽脈弱,較左寸口脈小,左寸口脈較右側小,左寸口脈弱,左通天穴凹陷,左足跟壓痛明顯。
診斷:左足跟痛(清陽不升,足太陽經氣不升)。
辨證分析:患者年逾五旬,氣血不足,清陽不升,足跟失養發為本病。左側清陽不升故見左耳前脈較右側小,左頭維脈不出;通天穴位足太陽膀胱經腧穴,左側足太陽經氣下陷故見左通天穴凹陷;左足失于濡養故見左趺陽脈弱;左側肢體氣血不足故見左寸口脈較右側小,左寸口脈弱。
治療原則:升足太陽經氣。
治療經過:
針刺左通天穴,針尖向后且用提插補法,針后觀察到左耳前脈,推斷以上治療方法正確。
再針刺左通天穴,操作方法同上,針后觀察到左耳前脈,左頭維脈出,左趺陽脈仍弱。
針刺左天柱穴,用提插補法,針后觀察到左耳前脈,左頭維脈出,左寸口脈,左趺陽脈。
留針20分鐘,囑患者在留針時行走,并體會足跟疼痛的變化。
取針后患者訴左足跟痛明顯減輕。
守上方,隔日治療1次,治療3次后,患者左足跟疼痛消失,遂停治。一年后隨訪未反復。
張沛霖主任在診療中四診合參,尤重脈診,注意觀察針刺前、后脈象的變化,從而判斷治療方案的正確以否,了解穴位的特異性。通過這個醫案,可以感受到張沛霖主任的這一診療特色。
【摘要】 介紹張沛霖主任以耳前脈、頭維脈、趺陽脈、寸口脈辨證,針刺通天穴、天柱穴治療清陽不升型足跟痛的經驗。
【關鍵詞】 名醫經驗;針刺;足跟痛
【abstract】 introduced that director zhang peilin before the ear arteries, uygur arteries, instep positive arteries, pulse at the wrist arteries dialectical, the acupuncture exceedingly high hole, the tienchu hole treat clear positive do not rise talalgia’s experience.
【keywords】 famous doctor experience; acupuncture; talalgia
足跟痛是因急性或慢性損傷引起的以足跟部疼痛、行走時加重為主要表現的疾病。中醫學認為該病的形成是以肝腎虧虛、氣血失和、筋脈失養為先決條件,復因風、寒、濕邪侵襲及外傷、勞損等致使氣血阻滯而成[1],針灸治療多以足跟周取穴為主。
全國著名老中醫張沛霖是昆明市延安醫院針灸科主任醫師,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筆者作為全國第四批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有幸全程隨師學習,現將導師舍癥從脈治療清陽不升型足跟痛經驗介紹如下:
1 取法內經,明辨病機
張沛霖主任強調足跟痛的辨證,如果局限地理解為是由腎虛引起,那么治療思路也就窄了。張沛霖主任根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清陽實四末”的理論,認為清陽不升,四末無以實,足跟失于濡養也可發為本病。這與道家重視“真人之氣在于踵(即氣要沉到足)”的修煉不謀而合。
2 注重脈診辨證
張沛霖主任借鑒古老的三部九候診脈法,重點觀察、比較耳前脈、頭維脈、趺陽脈、寸口脈的大小,為本病辯證施治提供依據。
2.1 耳前脈、頭維脈 以耳前脈、頭維脈候頭部之氣。正常情況下,頭維脈比耳前脈小,二者之比約為1:3。若耳前脈弱,則頭維脈不出,提示清陽不升。
2.2 趺陽脈 以趺陽脈候足部之氣。正常情況下,趺陽脈較寸口脈大,二者之比約為3:1。若趺陽脈小于寸口脈,提示足部氣血不足,失于濡養。
2.3 寸口脈 寸口脈是三部九候脈的縮影,可以診察全身狀況。寸口脈弱提示陽氣虛衰、氣血俱虛,與耳前脈弱、頭維脈不出、趺陽脈弱相符。
3 下病上治、選穴精煉
張沛霖主任運用“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的原則,采取“升清陽以實四末”的方法,精煉地選取通天、天柱二穴治療本病。
3.1 通天穴 通天穴具有引動足太陽經氣,通達人身最高位之意,升舉足太陽經氣。當第一次補通天穴后,若耳前脈增大,驗證治療方法正確。應用“一穴二針”的方法,在通天穴上再補一針,以加強升陽的治療效果,針后可觀察到耳前脈再增大,頭維脈出。
3.2 天柱穴 天柱穴猶如“擎天之柱”,可助通天穴促足太陽經氣通達足部,以濡養足跟。補天柱穴,可觀察到趺陽脈、寸口脈增大。
4 典型病例治療經過
患者吳某,女,56歲,于2010年4月9日以“左足跟痛半年,加重一周” 初診。2009年9月無明顯誘因感左足跟刺痛,x線射片檢查示:跟骨骨質未見異常。經中藥外敷、封閉治療未好轉,即在鞋內跟部放置海綿以減少足跟部受力,緩解疼痛。近一周左足跟刺痛加重,站立、行走疼痛明顯,足跟不著地疼痛方可減輕。
體征:左耳前脈較右側小,左頭維脈不出,左趺陽脈弱,較左寸口脈小,左寸口脈較右側小,左寸口脈弱,左通天穴凹陷,左足跟壓痛明顯。
診斷:左足跟痛(清陽不升,足太陽經氣不升)。
辨證分析:患者年逾五旬,氣血不足,清陽不升,足跟失養發為本病。左側清陽不升故見左耳前脈較右側小,左頭維脈不出;通天穴位足太陽膀胱經腧穴,左側足太陽經氣下陷故見左通天穴凹陷;左足失于濡養故見左趺陽脈弱;左側肢體氣血不足故見左寸口脈較右側小,左寸口脈弱。
治療原則:升足太陽經氣。
治療經過:
針刺左通天穴,針尖向后且用提插補法,針后觀察到左耳前脈,推斷以上治療方法正確。
再針刺左通天穴,操作方法同上,針后觀察到左耳前脈,左頭維脈出,左趺陽脈仍弱。
針刺左天柱穴,用提插補法,針后觀察到左耳前脈,左頭維脈出,左寸口脈,左趺陽脈。
留針20分鐘,囑患者在留針時行走,并體會足跟疼痛的變化。
取針后患者訴左足跟痛明顯減輕。
守上方,隔日治療1次,治療3次后,患者左足跟疼痛消失,遂停治。一年后隨訪未反復。
張沛霖主任在診療中四診合參,尤重脈診,注意觀察針刺前、后脈象的變化,從而判斷治療方案的正確以否,了解穴位的特異性。通過這個醫案,可以感受到張沛霖主任的這一診療特色。
關鍵詞:穴位埋線;繼發性閉經;臟腑同調
閉經一證首見《內經》"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是婦科疾病中的常見病,其表現主要為無月經或月經停止,分為原發性閉經和繼發性必經過兩類。原發性閉經是指年滿14歲,無月經來潮且無第二性征發育;或年滿16歲,第二性征已發育,但月經仍未來潮者;繼發性閉經是指婦女曾已有規律月經來潮,但以后因某種病理性原因而月經停止6個月以上者。其中原發性閉經僅占全部閉經病例的5%,大多數的閉經,屬于繼發性閉經[1]。近年來,中醫針灸治療繼發性閉經有了一定發展,積累了一些經驗。本文主要本文選取2014年10月~2016年1月我科門診收治的繼發性閉經患者42例,按抽簽法隨機分為對照組(采用針灸治療組)和觀察組(埋線治療組),并統計、對比和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診療情況和效果?,F將具體結果進行匯報。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0月~2016年1月以來在我科門診進行治療的42例繼發性閉經患者。年齡20~35歲,平均32.3歲。其中,確診為多囊卵巢綜合癥者為2例、卵巢早衰者10例、未明確診斷閉經者(各項檢查均為正常范圍,排除卵巢性閉經、垂體、下丘腦及其他內分泌功能異常引起的閉經)28例。中醫診斷上,予舌診及脈診后,辯證診斷為氣血虛弱證者12例;腎氣虧需證者7例;陰虛血燥證8例;氣滯血瘀證10例;痰濕阻滯證者6例。臨床資料特點:①均排除少女停經、育齡其停經及未絕經前停經。②均否認羊腸線等過敏史。
1.2方法
1.2.1選穴 采用臟腑同調的指導思想,選腹針之"天、地、人穴"即中脘、氣海、關元以調理脾胃及沖任二脈;選婦科要穴"子宮"以通經活絡;予三陰交匯之"三陰交"以調暢沖任、調理胞宮氣血。其中氣血虛弱者加血海、脾俞、足三里以健脾養胃化生氣血;腎氣虧虛者加肝俞、腎俞以滋補肝腎,調理肝腎;陰虛血燥者加膈俞、陰陵泉以滋陰潤燥;氣滯血瘀者加肝俞、膈俞以行氣活血,化瘀通經;痰濕阻滯者加豐隆、脾俞以祛痰化濕通經。
1.2.2操作方法
1.2.2.1埋線操作方法 患者先取仰臥位,選定穴位,用碘酒及乙醇常規嚴格消毒。取出適當長度的羊腸線,取出放入一次性埋線針頭內,不用局麻,根據不同分型采取相應操作手法。然后再取俯臥位,同法在背部的穴位上埋線。
埋針時操作手法:氣血弱、腎氣虧虛型閉經采用補法操作。補法操作手法:予呼氣時進針,行針時重插輕提,得氣后退至0.3~0.5 cm用針芯推入羊腸線后緩慢出針,用無菌紗布迅速按壓針孔。氣滯血瘀、痰濕阻滯型閉經采取瀉法操作:予吸氣時進針,行針時輕插重提,得氣后退至0.3~0.5 cm用針芯推入羊腸線后快速出針。若未出血不予按壓。陰虛血燥患者行平補平瀉法,即不采取運針手法,直接快速進針,得氣后退至0.3~0.5 cm用針芯推入羊腸線后出針,后按壓止血。三種手法均待全部埋線做完后施針穴位予碘酒消毒。
1.2.2.2 針灸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選定穴位,用乙醇常規嚴格消毒。予1.5寸一次性針灸針,不予運針等相關操作。后留針30 min,然后再取俯臥位,同法在背部施針并留針。
1.2.3治療療程 治療療程埋線組為3次,間隔為14 d;針灸治療組為10 d,每天進行針刺治療。
1.2.4 有效性評價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的療效評定。治愈:月經來潮,連續3個月以上經經量、周期節律正常;有效:月經來潮,但月經周期尚不正常;無效:月經仍未來潮,或偶見少量黯黑經血。
2結果
統計學分析顯示,對照組的總治療有效患者為12例,其臨床總有效率為57.1%,對照組的總治療有效患者為17例, 其臨床總有效率為81.1%,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的結果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存在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閉經,是一個常見的病癥,表現為無月經或月經停止。屬于中醫婦科疾病的疑難病之一。中醫認為月經是血海滿而溢,其產生是臟腑、天癸、氣血、沖任共同協調作用于胞宮的結果。腎、天癸、沖任、胞宮是產生月經的主要環節,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發生功能失調都可導致血海不能滿溢而閉經??梢妱毡匾3譀_任二脈脈道通利,氣血沖盛,月經方可能按時而下[3]。而現代醫學認為正常月經的建立和維持有賴于下丘腦一垂體一卵巢軸的神經內分泌調節以及靶器官子宮內膜對性激素的周期性反應,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發生障礙都會出現月經失調,導致閉經[4]。穴位埋線療法是一種簡便易行的、融多種療法于一體的復合性療法。長期臨床實踐經驗表明該療法具有較多潛在的優勢,可能具速效和續效雙重作用,值得進一步在臨床推廣。從傳統中醫角度來看,埋線療法能夠協調臟腑、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補虛瀉實。其機理主要是通過羊腸線在穴內的生理、物理作用及生物化學變化,產生刺激信息和能量,通過經絡傳人體內,把穴位針刺效應、刺血效應、穴位處機體組織損傷的后作用效應和組織療法效應等多種刺激方式融為一體,同時發揮作用,形成一種復雜、持久而柔和的非特異性的刺激沖動,通過神經----體液來調整臟腑機能狀態。穴位埋線療法實際上是留針和埋針方法的延伸和發展,線體在體內軟化、分解、吸收,對穴位產生的刺激時間較長,很好的彌補了針刺時間短、療效難鞏固等缺點。本觀察以臟腑同調為指導思想選穴,通過穴位埋線,并加之相應補瀉手法的方法來疏通患者臟腑氣血,以達到沖任調和氣血充盈之效。其結果示,臟腑同調埋線治療繼發性閉經的效果遠遠高單純針刺治療,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吳潔,150例繼發性閉經患者的相關因素的分析[D].云南:云南中醫學院,2008.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2.
鮑身濤(1962-),男,山東煙臺人,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男科疾病和生殖健康相關性研究及皮膚性病防治工作。
【摘要】 應用中藥內服、中藥保留灌腸和針灸三為一體的中醫綜合療法治療慢性前列腺炎,臨床觀察107例。隨機分為治療組72例,對照組35例,取得了較為理想的臨床效果。顯示中醫綜合療法療效遠較單一治療效果好。
【關鍵詞】 慢性前列腺炎; 中醫綜合療法; 精濁; 勞淋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生殖系統常見病之一,本病具有病因復雜、病情頑固、纏綿難愈、容易復發等特點,屬于中醫“精濁”、“勞淋”等范疇。筆者在18年的男性病臨床工作中,認真總結了慢性前列腺炎的發病規律,發病特點以及影響慢性前列腺炎的內外因素,結合臨床治療慢性前列腺炎的各種方法,運用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制定并實施了包括中藥內服和中藥保留灌腸加針灸,三方面為一體的中醫綜合療法為這類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較為理想的臨床效果,現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本臨床觀察共納入107例,均來自本院男科門診和生殖醫學專科門診。病例采集時間為2002年3月~2005年8月,將107例隨機分為治療組72例,對照組35例。
1.1一般資料
年齡分布:治療組72例,平均年齡36.8歲;對照組35例,平均年齡36.1歲。兩組比較無明顯差異( P> 0.05),具有可比性。病程情況:治療組72例,平均病程18個月;對照組35例,平均病程17個月。兩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臨床癥狀:慢性前列腺炎的癥狀,多種多樣,且易反復發作,難于根治。也無特異性,部分患者無臨床癥狀,只有前列腺液等檢查異常;有的患者癥狀嚴重程度與客觀檢查不成正比。將治療組與對照組主要臨床癥狀進行比較無明顯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前列腺液檢查:兩組前列腺液常規檢查對比無明顯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1.2.1西醫診斷標準(1)典型癥狀:①尿路癥狀:尿頻、尿急、尿痛,尿不盡,尿道灼熱,于晨起尿末或大便時尿道偶有少量白色分泌物流出。②疼痛癥狀:疼痛表現在以前列腺為中心的廣泛區域,可為會、外生殖器區、下腹部、恥骨上區、腰骶及周圍墜脹疼痛,以上疼痛可單獨出現或合并出現。③障礙癥狀:可減退或消失,障礙,或陽痿或疼痛。④精神神經癥狀:精神萎靡不振,頭暈眼花,乏力,五心煩熱,抑郁或失眠等癥。(2)前列腺觸診:腺體飽滿,或軟硬不均,或有局限性硬結或局限性柔韌區,或質地較韌,可有局限性壓痛。前列腺大小不等,可以是正常大小,也可以因腺體纖維化而硬化萎縮,或因細胞浸潤而腫大。(3)前列腺液(EPS)鏡檢:WBC≥10個/ HP,卵磷脂小體減少或消失。
1.2.2中醫證候辨證標準(1)濕熱下注證:尿頻,尿急,尿痛,尿道灼熱,尿道滴白,陰囊潮濕,尿后滴瀝,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滑。(2)氣滯血瘀證:會、外生殖器區、下腹部、恥骨區、腰骶及周圍墜脹或疼痛,尿后滴瀝,尿痛。舌質黯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或澀。(3)肝腎陰虛證:腰膝酸痛,五心煩熱,頭暈眼花,或遺精,舌紅少苔脈沉細。(4)腎陽不足證:畏寒肢冷,腰膝酸痛,尿后滴瀝,精神萎靡,或陽痿,舌淡苔薄白,脈沉遲。(5)脾虛濕滯證:尿頻,排尿乏力,會陰少腹墜脹隱痛且遇勞加重,納呆食少,舌淡而胖大苔白膩脈細無力。
1.2.3病歷納入標準(1)符合西醫的診斷標準。(2)符合中醫證候辨證標準。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
2.1.1藥物治療(1)中藥內服:自擬慢性前列腺炎方?;痉剑浩压?、鹿含草、丹參、赤芍、烏藥、川楝子、澤瀉、車前子、枸杞子、菟絲子。濕熱下注證減枸杞子、菟絲子,加萆解、黃柏、滑石;氣滯血瘀證加王不留行、山甲、桃仁、紅花;肝腎陰虛證減蒲公英、鹿含草,加熟地黃、澤瀉、山萸肉、山藥、女貞子、旱蓮草;腎陽不足證減蒲公英、鹿含草、澤瀉、車前子,加肉桂、山萸肉、益智仁、桑螵蛸;脾虛濕滯證減蒲公英、鹿含草、赤芍、川楝子,加黨參、白術、升麻、茯苓、炙甘草。用法:每付水煎3次,均分兩份,早晚各一份,每日一付。(2)中藥保留灌腸:自擬前列安灌腸湯?;痉剑呼~腥草、大青葉、苦參、土茯苓、車前子、郁金、雞內金、當歸、丹參、桂枝、竹葉、甘草。用法如下:每付中藥水煎成300 ml,每次用150 ml,藥溫保持37℃~40℃,待排空大便后用灌腸器由將藥物注入,改變呈俯臥位,保留30分鐘,同時囑患者收縮,早晚各一次。每療程為30天,治療兩個療程為限,兩療程之間休息3天。
2.1.2針灸治療(1)濕熱下注型:患者側臥,取穴三陰交、陰陵泉、膀胱俞、中極。操作方法:平補平瀉。(2)肝腎陰虛證:患者俯臥,取穴腎俞、命門、志室、太溪、三陰交。操作方法:采用補法。(3)腎陽虧虛證:患者側臥,取穴腎俞、命門、三陰交、關元。操作方法:采用補法。(4)脾虛濕滯證:患者仰臥,取穴百會、氣海、足三里。操作方法:采用補法。(5)氣滯血瘀型:患者側臥,取穴腎俞、膀胱俞、中極、三陰交、血海、委中。操作方法:采用平補平瀉。前10天每日一次,后20天隔日一次,20次為一療程,兩療程之間休息3天。每療程為30天,治療兩個療程為限。
2.2對照組
前列康片每次5片,每日3次,連用30天。消炎痛栓1枚,塞,隔日一次,連用30天。30天為一療程,治療兩個療程為限,兩療程之間休息3天。
3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
根據西醫診斷標準和中醫證候辯證標準,制定本病的療效判定標準。臨床治愈:① 臨床癥狀消失;② 前列腺壓痛消失,質地正?;蚪咏?;③ EPS檢查連續 2次以上正常。顯效:① 臨床主癥消失;② 前列腺壓痛及質地均有明顯改善;③ EPS檢查連續 2次以上白細胞計數較治療前減少≥ 60% 。有效:① 臨床癥狀減輕;② 前列腺壓痛及質地均有所改善;③ EPS檢查連續 2次以上白細胞計數較治療前減少≥ 30%。無效:① 臨床癥狀略有減輕或無變化;② 前列腺壓痛及質地均無改善;③ EPS檢查連續 2次以上白細胞計數較治療前減少
3.2治療結果
3.2.1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臨床治愈37例,占51.39%;顯效19例,占26.39%;有效16例,占22.22%;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對照組:臨床治愈5例,占14.29%;顯效10例,占28.57%;有效11例,占31.43%;無效9例,占25.71%,總有效率74.29%。經統計學處理,治療組療效顯著,兩組療效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
3.2.2治療后細菌培養轉陰情況治療組72例中,細菌培養陽性者16例,占22.22%,治療后細菌轉陰者13例,轉陰率81.25%。對照組35例中,細菌培養陽性者7例,占20.00%,治療后細菌轉陰者1例,轉陰率14.29%。兩組比較治療組療效遠遠高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1)。
3.2.3治療后三個月復查情況治療組病情穩定者66例,占91.67%;對照組病情穩定者19例,占54.29%;兩組比較治療組療效高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1=。
4體會
【關鍵詞】 灸法;瀉法;實證;熱證
灸法起源于我國原始社會,其特點是通過經絡傳導調整氣血、陰陽、虛實,激發人體內在的平衡調節機制,從而起到疏通經絡、扶正祛邪的作用。而歷來皆以灸法只可補虛,不可瀉實,未免謬于主觀。艾灸在治療疾病及預防保健方面有獨特的功效,且操作簡便、安全,適應證廣而少毒副作用,深受廣大患者歡迎。為了繼承和發揚中醫傳統灸法,筆者不揣淺陋,對艾灸瀉法的立論依據、機理、操作方法、治療作用、臨床運用等方面作如下探討。
1 立論依據
有人認為灸法有補無瀉,灸法只能應用于虛證、寒證。這種觀點的片面性是僅僅強調灸法是溫熱性刺激,而忽視了中醫學的特點之一——整體觀念。艾火作用于腧穴,是通過經絡的調整作用,以達到其防治疾病的目的,而不只是溫暖身體的作用。以溫補來定論灸法,也違背了中醫學的另一特點——辨證論治。喉痹鼻衄灸少商,外感發熱灸大椎,肝陽上亢灸涌泉,皆是實證、熱證使用灸法的常見事實,說明灸法亦有瀉的作用存在。這些治療經驗在歷代醫籍都見記載。如唐代《黃帝明堂灸經》有“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保?],孫思邈《千金要方》云:“五臟熱及身體熱,脈弦急者,灸第十四椎與臍相當五十壯?!保?],王懷隱等在《太平圣惠方》中指出:“小兒熱毒風盛,眼睛痛,灸手中指本節頭三壯?!保?],即使在《內經》中也有不少實證、熱證應用灸法治療的記載。如“大風汗出,灸意喜”[4],“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次灸橛骨,以年為壯數”[4],“癰發四五日,逞火芮之”[5],“狂而新發,……灸骨骶二十壯。”[5]。由此可見,無論外感、內傷,還是寒病、熱病,病情屬虛屬實,皆可應用灸法治療。近代著名針灸大師承淡安指出:“灸之要,并不限于虛證或慢性病,有謂灸有補無瀉者,蓋亦似是而非之談。其效用與針治無異?!保?] 。
2 機理探討
灸法是針灸學治法的一種,探討灸法的機理,不能離開針灸學的基本理論——經絡學說。筆者認為艾灸治療寒、熱、虛、實諸證,其機理歸根結底在于艾灸通利經絡的作用,這一作用是以艾葉通利經絡為前提,借助火力的幫助,以腧穴為施灸點,以經絡為途徑來實現的。提出艾灸瀉法的機理在于艾灸通利經絡的作用這一論點時,必須對“通利經絡”予以更深刻的理解。經絡不通應當包括虛、實兩方面,水渠干涸,謂之不通;水流滯澀,亦謂之不通;使虛者補,實者瀉,寒者溫,熱者涼,皆通經絡之意。正如《醫學真傳》所云:“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下逆者使之上升,中結者使之旁達,亦通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為通則妄也”。因此,筆者認為瀉熱、散寒、補虛、瀉實是通過艾灸通利經絡這一中心來完成的。
3 操作方法
《內經》始論灸法補瀉。在《靈樞·背腧》中就有艾灸補瀉操作方法的論述:“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保?]顯然,《靈樞》是以艾火燃燒速度徐疾和火力緩急來區分補瀉?!夺樉拇蟪伞芬嘤蓄愃品Q述,“以火補者,速吹其火,開其穴也”且又將其同開合補瀉復合在一起。
現代臨床對于各種邪實為患之疾,施以艾灸瀉法,用黃豆大艾炷點燃后以口吹艾火,艾火必須迅猛而強烈,每壯燃至大半,以患者感覺灼痛不可忍耐為度,隨即移去艾火,連續施灸8-10壯,灸后不按孔穴。根據臨床運用體會,認為艾條溫和灸偏于扶正而為補,而雀啄灸偏于祛邪而為瀉。
4 作用機制
4.1 祛邪逐實,疏經卻病 “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而發散也。”[8]艾灸瀉法,疾吹其火,火力迅猛,通透力強,不按其穴,達邪之路通暢,故“火氣已通,血脈乃行”[7],六之邪自可外泄。
4.2 宣通發散,以熱引熱 “熱者灸之,引其郁熱外發,火就燥之義也。”[8]熱邪內蘊,壅滯經脈,不得泄越,可宗《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所立“火郁發之”的治療大法,采用艾灸有“一則得熱則行也,一則以熱引熱,使熱外出”[9]的作用。熱為陽邪,輕揚升浮,易行易散?;鹉軙尺_解郁,透通諸經,“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10],苦能泄熱,辛能發散,溫熱則“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11],艾灸治熱病,正所謂“當因其勢而解之、散之、升之、揚之,如開其窗而揭其被。”[12]
5 臨床應用
《針灸大成·艾灸補瀉》篇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彪S著灸術的廣泛應用,歷代醫師的多年臨床經驗證明,灸法既可補虛,又可瀉實;既可溫寒,又可散熱;既可助陽,又可養陰。適應癥早已并非虛證之屬。如艾灸泄瀉、痢疾、寒熱、厥痹等便是灸術用于實證之例??梢娋姆ǖ难a瀉作用對機體亦應是雙向良性調整作用?!【闹疄a法可瀉毒散瘀,在臨床上治療帶狀皰疹、腮腺炎等選用局部穴位為主,同樣可收到較好的療效。說明灸法不僅可治虛寒證,也可治實熱證;既可治內臟發熱,又可治肌膚發熱;血壓升高者可降,偏低者可升[13]。
病例:張某,男,48歲,已婚,農民。初診:1992年6月20日。因患痔疾反復發作2年余,曾在外地醫院用消痔靈局部注射數次,一度好轉,后因勞累又復發,伴有便秘并時有便血。平素嗜好煙酒。診見:外3點及6點各有一約0.5cm大小痔核。質地較硬,按之疼痛,舌紅脈數。治法:用艾條在長強穴及痔核處同時熏灸,每日1次,每次約30min。五診后痔核明顯縮小,便血癥狀消失。后改為隔日艾灸1次,以鞏固療效。十診時痔核已消失,只遺留皮瓣還在。4個月后隨訪,痔瘡未見復發[14]。
按:本病例因長期負重勞動,加上嗜食辛辣食物,導致肛腸氣血不調,絡脈瘀滯,蘊生濕熱而成痔瘡。長強穴絡屬督脈,灸之可疏導之瘀滯氣血,熏灸痔核,清瀉肛腸濕熱,消炎止痛,促使痔核枯萎。
136000四平市鐵西區郊區衛生保健所2
資料與方法
于2002年起用針刺療法治療便秘32例,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齡38~75歲,病程均在1年以上,1~3年者12例,3~5年者11例,5年以上者9例。
取穴:主穴:百會、豐隆、支溝、天樞。配穴:脾虛體弱者加足三里,體壯有熱象者加陽陵泉,屬氣機壅塞者加氣海,便秘時間較長,秘結重者,加水道(左側)、歸來(左側)、大橫(左側)。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兩腿伸直,兩前臂內旋平放于身體兩側,選用28號1.5~2.5寸毫針,針刺前穴位處皮膚進行常規消毒。百會穴,用1.5寸毫針,先向后平刺1.0寸,快速捻轉1分鐘,將針退至皮下再依次分別向左右平刺,手法同前;豐隆穴,用2.5寸毫針,直刺,進針1.5~2.0寸,捻轉提插,針尖可稍斜向上方,使針感向上傳導,施瀉法;足三里穴、陽陵泉穴手法同前,虛證足三里穴施補法;支溝穴,用2.0寸毫針,直刺,進針1.0~1.5寸,針尖稍斜上方,使局部針感向肘部放散,提插捻轉,施瀉法;天樞穴,用2.5寸毫針,直刺1.5~2.0寸,施提插瀉法,得氣后將針稍微向上提起;氣海穴、水道穴、歸來穴、大橫穴,以上4個穴位,操作方法同天樞穴、大橫穴,可橫刺透天樞穴。針刺后留針30分鐘每隔10分鐘施行手法1次,以加強療效。10次為1個療程。
療效評定標準:上述病例均以1個療程的治療為限定。①痊愈:治療后大便正常,1次/日或2~3日1次,軟便,停止治療,3個月以上不復發者;②顯效:治療后大便基本正常,2~3日1次,便質稍硬,但無排便困難,3個月內不復發者;③有效:治療后大便基本正常,但在停止治療后,1個月內又復發者;④無效:治療后癥狀無明顯改善者。
結 果
32例患者,痊愈24例(75.00%),顯效4例(12.50%),有效4例(12.50%),總有效率為100%。
典型病例:患者,男,65歲,2005年6月25日初診。自訴便秘已20年,大便3~5日1行 ,且干硬難解,常服果導片、番瀉葉等瀉藥緩解。2005年5月12日患腦梗死,左側肢體功能部分喪失,便秘加重,大便5~7日不行,服用多種藥物無效,靠洗腸排便,常因此不敢進食,夜寐不安。來診前已5日未便,特來要求針灸治療。診見,面容痛苦,煩躁不安,下腹脹滿,舌質淡,苔薄黃,脈弦細數,左側上下活動欠佳。證屬老年頑固性便秘,血虛夾實之證。取穴:百會、豐隆、支溝、天樞、足三里、陽陵泉,所有穴位均采用中度刺激,操作方法如前所述。6個月隨訪,未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