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7 17:06:45
序論:在您撰寫鄉村旅游業發展現狀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羅江縣地處成都平原北部,為德陽市北部丘陵地區,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雨充沛;交通上擁有便捷的航空、公路、鐵路、水運立體交通網絡,經濟區位具有明顯優勢,又是成德綿區域中心城,位于成渝經濟圈和成德綿半小時經濟圈核心地段,東西南北均可輻射超大城市,輻射成德綿2400萬人口消費市場,向東可輻射重慶、湖南、湖北,向北可輻射大西北,向南緊聯成都,輻射云南、貴州、廣西。
2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資源調查
羅江縣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資源可分為5類:鄉村產業旅游資源、鄉村村落旅游資源、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鄉村生態旅游資源和景區依托型旅游資源。
2.1鄉村產業旅游資源
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優質糧油產業、現代柑桔產業(蜜柚、雜柑)、現代梨產業(翠冠梨、金花梨)、青花椒產業、貴妃棗產業、核桃產業、特色蔬菜產業、特色水產基地等。特色產品有貴妃棗、金花梨、翠冠梨、西蜀密柚、雜柑、核桃、油菜、大米、淡水魚等。
2.2鄉村村落旅游資源
產業村落:芒江村(翠冠梨)、寶峰村(貴妃棗)、順河村(青花椒)、合圣村(青花椒)、大井村(金花梨)、千魚歡村(水產養殖)、黃荊村(雜柑)、星光村(蜜柚)、燈盞村(雜柑)、蘇橋村(柑橘)、槽溝村(有機稻)、太平村(食品加工)、老君村(蓮藕)、金龍村(花果)等。有蔡家大院、龍泉山莊、鳳嶺居休閑山莊、故里農莊、凌云山莊等特色農家。
2.3鄉村文化旅游資源
主題文化:三國文化、調元文化、詩歌文化、佛教文化、川劇文化、民俗文化、鴿子文化、鄉愁文化、路橋文化、廉政文化等。節慶活動:梨花節、詩歌節、童兒節、葵花節、鴿子會、青花椒節、荷花節、棗子節、柚子節、品果節、賞花節、春分祭祖、新年祈福、中國ATV全地形車賽等,一年四季節會不斷,“春賞花、夏納涼、秋品果、冬養生”已經成為羅江鄉村游名片。
2.4鄉村生態旅游資源
自然生態:春風十里生態農業產業園、山彎灣家庭農場、凱江沿線“大回灣”、天馬山翠冠梨基地、天泉山濕地公園、大霍山貴妃棗基地、彭家壩水庫(隱海)濕地公園、鄉愁記憶國家農業公園、周家壩濕地公園、寶峰山森林公園、春花秋月現代梨產業基地、八卦谷、鳳雛湖風景區等。人文生態:醒園、龐統祠、點將臺、白馬關關樓、白馬關北關樓、倒灣古鎮、鹡鴒古鎮、奎星閣、李調元紀念館、文昌宮、金牛古道、詩歌博物館、太平廊橋、潺亭水城、萬安驛、五丁谷、八卦谷、五美寨、范家大院、王家大院等。
2.5景區依托型旅游資源
白馬關4A級旅游景區、香山鷺島3A級旅游景區、調元故里景區、大霍山(寶峰山)風景區、天馬山風景區、天泉山旅游區等。全縣有精品旅游點132個,可用“近”(空間)、“精”(產業)、“靜”(生活)、“敬”(文化)、“凈”(環境)5個字概括。其中,16條精品旅游線路,年接待游客320萬人次以上。近3年游客接待數和營業年收入增速均在15%以上。
3存在的主要問題
3.1旅游開發層次不高
綜合配套服務設施還需要不斷完善和提升,絕大多數仍處于原生態狀態。“鄉土農業”味道十足、“鄉土文化”味道不夠,產業園區變景區還有一個“羽化升華”的過程,還亟待加大投入,完善景區道路、標牌標識、觀光亭臺、餐飲醫療衛生等基礎配套,提升游客接待能力。景點打造風格內涵品味有待提升,文化還需深度挖掘。
3.2互動欠缺,缺乏統一管理服務、缺乏統一包裝打造
一是復縣20年里,羅江縣委縣政府在調結構時“五帶十園”的匠心布局和“一鎮一品”建設,為現今發展休閑農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羅江縣內人文類、農業類、休閑類的景點眾多,有132處,可謂“星羅棋布”“鎮鎮開花”,但沒有形成統一品牌。比如,大霍山(寶峰山)風景區,同一座山、同為貴妃棗生產基地,在白馬關鎮域內(山南)叫大霍山景區,在蟠龍鎮域內(山北)叫寶峰山景區。二是沒有進行統一宣傳和納入統一的旅游線路管理,分布松散凌亂,沒有串聯形成經典特色線路,線路標識標牌不清晰,不能滿足現今自駕游(騎行)的需求。三是沒有深度挖掘文化和統一包裝,每年羅江縣境內的各種節會多達40余次,來羅江縣觀光的游客雖多達200萬人次以上,但多停留在“觀光”層面而不是“休閑”,沒能發揮宣傳羅江的作用。
3.3營銷宣傳不到位,未形成特色品牌
目前羅江縣鄉村旅游很有亮點特色,猶如養在“深閨中的女子”,既精致又有內涵,雖然自身條件不錯,但由于包裝和宣傳力度不夠,在百里之內的成都、綿陽等市,名氣還不大,羅江縣的宣傳營銷還亟需努力。
4關于羅江鄉村旅游發展的思考
4.1定位
羅江縣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探索和實踐,需要以“體現羅江特色、塑造羅江品牌、服務羅江三農”為核心,遵循“以產業為基礎、以文化為靈魂、以創意為手段”的指導思想,充分彰顯休閑農業促進增收的經濟功能、帶動就業的社會功能、保護傳承農耕文明的文化功能和美化鄉村環境的生態功能。充分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生態旅游、智慧旅游。
4.2目標
按照突出優勢資源、開發重點產品和逐步配套發展的原則,對羅江全縣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功能布局等進行綜合規劃,分階段和分步驟有序開發建設,將羅江建設成中國西部最具川味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目的地。
4.3建議
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科學規劃功能區域、明確重點發展組團和重點項目業態,帶動和引導整個羅江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轉型調整。依據羅江縣的地理空間結構、人文資源分布、農業產業聚集特點,建議將羅江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按照“一帶三區”的布局進行建設。凱江流域觀光帶(凱江流域沿線),即“水河-濘水河-凱江”。依托凱江流域的自然生態環境,在生態保護的前提下,重點發展生態觀光、休閑娛樂和水上康體等功能業態,形成一條“兩岸有生態、水上有業態、節點有形態”的和諧共享羅江生態母親河。詩鄉田園發展區(北部4鎮),即“略坪鎮-調元鎮-金山鎮-慧覺鎮”。依托良好的特色產業基底、文旅資源以及已經形成的鄉村旅游綜合體,重點發展生態觀光、休閑娛樂、養生養老、鄉村度假、農耕體驗、文化節慶等主題業態,形成點-線-面鄉村旅游資源相結合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格局,構建羅江北部詩鄉田園發展區。文旅融合聚集區(中部3鎮),即“白馬關鎮-萬安鎮-御營鎮”。依托豐富良好的特色產業基底、文旅資源以及已經形成的鄉村旅游綜合體,重點發展都市商務休閑、主題文化之旅、山地運動康體、鄉村休閑度假、會議節慶活動等主題業態,形成以羅江都市人文和三國歷史文化為核心的農文旅融合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格局,構建羅江中部文旅融合聚集區。生態農旅體驗區(南部3鎮),即“蟠龍鎮-鄢家鎮-新盛鎮”。依托優異的產業基礎、生態環境和較完善的鄉旅配套,重點發展生態觀光、鄉村休閑、家庭旅館、山地運動、定向越野、鄉村節慶、民俗活動等主題業態,形成以貴妃棗、蜜柚兩大產業為主題的特色組團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格局,構建羅江南部生態農旅體驗區。
4.4措施
關鍵詞:鄉村休閑旅游;文化內涵;資源集約;特色產品
中圖分類號:F590.3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1.06.035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y for the Rural Leis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Xiqing District
ZHANG Ming-liang
(Tianjin Institute of Rural Economy and Agriculture Planning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starting from agricultural basic conditions in rural leis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Xiqing, the developing staus of rural leis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was introduced and it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district was analyzed. The deficiencies were summed up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t present,and then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were put forwad to promote rural leisure and touris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is district.
Key words: rural leisure and tourism;culture content;resourece intensive;featured products
西青區位于天津市西南部,屬環城四區之一,總面積545 km2,常住人口68萬人[1],下轄“兩街七鎮”, 分別為李七莊、西營門兩街道辦事處;楊柳青、張家窩、精武、大寺、辛口、中北、王穩莊七鎮。
1 西青區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的農業基礎條件
1.1 自然資源
西青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干濕季節分明,寒暑交替明顯,全年平均氣溫13.0 ℃,全年無霜期216 d,年降雨量平均561.9 mm,年際變化不大,年日照總量2323.4 h,光熱資源豐富,利于農業種植[2]。本區地勢低平,海拔高度大多在1~3 m,西高東低,境內河渠稠密,主要河流為大清河、子牙河,洼淀較多,土壤多為潮土,土質肥沃,適宜農業發展。 總體而言,豐富的自然資源為該地區現階段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1.2 區位資源
西青區地處改革開放的前沿─環渤海經濟圈內,社會經濟條件較為雄厚。轄區內有京福、津淄、津港、津同、外環線等11條公路干線,縱橫交錯,貫通全國各地。西青區緊鄰市區,交通便捷,四通八達。驅車十幾分鐘就可進入天津市區,為當地的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經濟發展條件和市場空間,也使得該地區成為市民參與農業休閑觀光、采摘的首選場所。
2 西青區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現狀及特點分析
2.1 發展現狀
截止到目前,西青區從事休閑農業的經營主體共13家,其經營面積0.167萬hm2,年總投資13億元,共帶動農戶數5 928戶,直接從業人數
2 080人,帶動農戶增收2~3萬元。經營主體按類型劃分可分為3類:休閑度假類型、農家樂類型和科普教育型。其中屬于休閑度假類型的共9家為凱潤食用菌、梨園花卉市場、第六埠農業觀光園、水高莊園、德仁農業示范園、益利來養殖園、曹莊花卉之鄉、雷莊莊園、天津熱帶植物觀光園;屬于農家樂類型的共2家分別為辛口沙窩蘿卜種植采摘基地和大柳灘莊稼院;屬于科普教育型2家分別為園藝科技博覽園和閩中食用菌基地。以休閑農業為主題的節慶活動有5個,沙窩蘿卜節、大柳灘桃花節、西青金秋旅游節、曹莊花卉生態旅游節、張家窩冬棗節等大型節慶活動品牌已深入人心,強大的輻射帶動作用初步顯現。旅游接待規模逐年遞增,2010年,全區鄉村休閑旅游共接待中外游客52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5億元,同比均增長26%。今年1至5月份,共接待游客276.3萬人次,同比增長21.8%,旅游收入1.5億元,同比持平。其中,購票人次55.8萬人次,門票收入1 743.6萬元,同比分別增長23.8%和36.5%。
2.2 發展特點
2.2.1 旅游板塊初具規模 西青區于2010年編制完成了《西青區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確立了以民俗文化為龍頭,以崇文尚武為兩翼,著力打造民俗文化、尚武文化、紅色旅游、現代都市型休閑農業和宗教文化等5大板塊的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布局[3]。目前,轄區內各農業園區發展規模不斷壯大,經濟效益不斷增強,鄉村旅游資源的集約化程度日益加深,這為特色旅游板塊的形成起到了有效的促進作用。各特色農業旅游產品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正逐年增強,如小沙窩蘿卜、大柳灘早酥梨、花卉─晚香玉等,其品牌效應不斷增強,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為當地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品牌效應。
2.2.2 特色旅游村、點逐年增加 近年來,西青區委、區政府積極做好特色旅游村、點的申請工作。截止到2010年底,全區特色旅游村、點的數量由2008年的8家發展到13家,在2011年,全區預計再申請4~5家(作為全區唯一特色旅游村─大寺鎮的王村已于2011年6月申請成功)。特色旅游村、點的成功申請,不僅提升了本地區鄉村旅游的知名度,而且對穩定旅游客源和旅游線路的成功設立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2.2.3 采摘游的興起 近兩年來,近郊游成為市民主要出行方式。為迎合市場,西青區采摘園的發展規模正逐年擴大,市場依托擁有400萬人口的中心城區[4],同時吸引了來自周邊(靜海、河北省)的旅游客源,另外“5+2”的生活方式和小長假,促使采摘游成為西青區鄉村旅游的重要組成。
3 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中的不足
3.1 發展雷同,品牌文化有待深度挖掘
目前,西青區的鄉村休閑旅游多集中開發休閑農業和觀光農業,開發項目過分地依賴農業資源,一些固有的旅游文化資源缺少深層、長期的文化精神積淀,市場往往上演“暴發戶附庸風雅”的鬧劇,失去了旅游亮點。大部分經營者品牌意識淡薄,發展模式雷同,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資產閑置、資源浪費。在近兩年興起市民采摘游方面,大部分采摘園具有相同特點:服務內容單一,游客停留時間短,受季節影響較大,淡旺季差別明顯,缺乏對餐住服務和參與性項目的深度挖掘。
3.2 市場定位不明,規劃的合理性有待完善
在鄉村休閑旅游項目開發方面,本地區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有些項目在沒有對資源環境進行系統性論證、規劃的情況下就匆忙上馬,非但沒有引導鄉村旅游業發展走向“理性的增長”,反使產業建設頻繁陷入新一輪的“大拆大建”。另外,有些項目的開發本身是由鄉鎮企業、農民等非專業人員自主,由于前期規劃不到位,造成旅游項目起點不高(如大柳灘莊稼院項目),市場定位不明,效益低下。這種以“產業同質競爭,項目重復建設、空間批量生產”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干擾了城鎮空間的自然演化與歷史延續。
3.3 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
近年來,西青區鄉村休閑旅游有了較快的發展,旅游規模不斷壯大,游客人數逐年增加,因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所引發的問題日益凸現出來。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該地區旅游景區(點)自身的地理位置大多位于農村或較偏僻的地方,政府財政投入不足,交通、排污等公共配套設施相對滯后,制約了游客旅游愿望,影響了旅游業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園區建成后,休閑設施后續投入不足,一些項目長期處于低質量、低收入的維持狀態(例如水高莊莊園),或者有的園區因資金原因,在建設之初項目建設上選擇了一定程度的投資傾斜,使得一些配套設施建設不盡合理(例如楊柳青莊園的車位不足等問題),在后續的運營中,為適合鄉村休閑旅游的新標準、新要求需要進行重復投資改造,造成了資金的一定浪費。
3.4 專業性人才缺乏,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本地區鄉村休閑旅游的開發和研究還處于較低層次上(主要依賴自然資源),其從業人員主體多為農民,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普遍偏低。在實際中,許多鄉村旅游景區(點)的管理人員由村干部兼任和由當地農民擔任,缺乏專業的管理經驗,而服務人員又多數為非正規職業學校的畢業生,雖然有些進行了短期培訓,但在形象禮儀、經營理念、創新意識、服務水平等方面依舊存在著缺陷,這就使得當地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的發展和低素質的從業人員間產生了矛盾。長期以往,形成的粗放型、低水平經營模式,必然會制約鄉村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5 政策缺位,宣傳意識有待提高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但 “好酒”也需宣傳才會被人所知。目前本地區鄉村休閑旅游業的發展正面臨著“政策缺位、宣傳乏力”這一問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對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缺乏全面、準確的政策定位。一些鄉鎮把鄉村休閑旅游片面地理解為農業觀光旅游,景區(點)運營中又多以單純的農業觀光為主,其鄉村旅游產品未能真正體現鄉村休閑旅游的各個層面,影響了整個產品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宣傳營銷觀念的落后。大多景區(點)主動利用媒體宣傳的意識不強,還停留在依靠旅游主管部門和公共報道信息上,與旅行社等中間商的聯系也不夠緊密,使得多數休閑農業旅游景點的游客數量始終無法實現快速增長。
4 對策及建議
4.1 打造旅游品牌形象,增強休閑文化內涵
景區(點)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特色,離開特色就沒有吸引力和競爭力。這就需要由區政府出面,組織農業、旅游等部門,根據各街鎮的農業特色結合地理特點、開設項目。緊緊圍繞楊柳青傳統文化諸如楊柳青年畫、沙窩蘿卜節等,將“農業科普游”、“傳統農事樂”、“傳統農業博覽會” ――這些富于農業特色休閑項目積極引入園區,使鄉村旅游產品具有較高的文化品味和較高的藝術格調,豐富休閑旅游內涵。此外,在特色旅游鄉村的開發上,要注重對原汁原味的鄉村本色進行保護,避免城市化傾向,以突出田園特色作為其開發亮點。
4.2 開展產業規制建設,促進資源集約化發展
為解決鄉村旅游開發中存在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問題,首先要加快完善規制建設,建立全市休閑農業標準化體系,制定休閑農業和農業旅游評定、掛牌的辦法等規范性文件,強化和完善管理,對經營者服務質量也按等級實行統一規范標準。其次,作為區、鎮政府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正確定位,做好局部與整體的銜接,提高規劃的整體性、前瞻性和延續性。規劃要充分挖掘農業內涵,講求區域特色,準確功能定位,實行規模經營,促使生態、生產、科研和市場相融合,減少盲目建設和無序競爭。
4.3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產業投資環境
積極爭取市級旅游開發專項資金,增設區、鎮兩級旅游業開發專項資金,用于交通、水利、文化等公益設施建設補助。落實促進鄉村旅游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對休閑農業生產項目、旅游基礎設施和功能設施建設項目的早期開發給予積極的稅收減免政策,為景區(點)提供優惠的旅游招商引資獎勵政策,對重點園區項目和創興型園區項目進行適度貸款貼息或補貼。引入企業管理機制,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旅游企業投資,要按照“誰投資、誰受益”原則,通過轉讓股權、出讓冠名權、拍賣經營權等方式,廣泛向社會各界籌集資金,帶動休閑農業向規?;较虬l展。
4.4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服務監管水平
開展多層次、多渠道人才培訓,培養高素質的鄉村旅游實用人才隊伍。加強對休閑農業從業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及專業人員的培訓,建立適合鄉村休閑旅游發展的職業培訓體系,引導休閑農業的經營者和基層管理者更新發展觀念,提高產業整體發展水平。鼓勵各級各類農業和旅游院校、職業院校加強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專門人才培養工作,使人才供應在數量、結構和素質等方面適應產業發展需要。同時,認真履行和執行國家、地方對鄉村旅游行業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景區(點)尤其是A級景區(點)的考核工作,重點把游客的滿意度納入考核中來,認真執法,規范行業道德,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
4.5 搞好核心區域建設,提升產業知名度
為豐富鄉村游游內涵,旅游主管部門要緊緊抓住“以楊柳青文化為龍頭,以崇文尚武為兩翼”這一核心理念,在不失去地區特色的情況下,借鑒國內外成功案例,重點建設核心區域,使各旅游景區(點)間聯系更為緊密,打造核心旅游線路,提升產業知名度。其次開展全方位、多渠道的鄉村旅游宣傳活動。由旅游主管部門牽頭,聯合有關單位與園區合作通過制定畫冊、宣傳光盤等方式,宣傳本地區特色旅游,拓展鄉村旅游市場。作為景區(點),主動借助各類鄉村旅游文化節、旅游交易會等活動,進一步和市內外媒體合作擴大對外交流,展示人文景觀,提高自身知名度。在加深景區(點)宣傳的同時,政府部門應重點扶持幾家基礎較好的旅行社,促進旅行社規模進一步擴大,加深其與酒店、景區之間的合作,廣泛吸納旅游客源。
參考文獻:
[1] 天津市西青區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EB/OL][2011-06-19].省略/p-221591545.
html.
[2] 天津市統計局.天津市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27.
[3]西青區完成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EB/OL][2010-06-25].tj.省略/zwgk/zwxx/zwdt/qxdt/201006/t20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鄉村旅游開始如火如荼發展起來,這種旅游形式對增加農民收入、優化鄉村環境、完善農村經濟結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09年12月,國務院在《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我國應該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發揮鄉村旅游帶動經濟發展的作用。本文以泰州鄉村旅游為例略談幾點自己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泰州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經過多年的發展,泰州鄉村旅游已經形成一定規模,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礎條件好,旅游資源多
泰州位于人杰地靈的江蘇省,旅游資源非常豐富,一是名人文化十分耀眼,施耐庵、柳敬亭、齊白石等都是泰州人,為泰州賦予了文化氣息;二是文物古跡非常突出,有2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三是農水資源十分豐富,形成了諸多地方特色農副產品,比如“泰州三麻”等。
(二)鄉村旅游起步晚,但是發展迅猛
雖然泰州市發展鄉村旅游的時間不算很長,但是發展態勢非常迅猛。2005年,泰州姜堰市河橫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示范點”,自此之后,泰州鄉村旅游開始風靡起來。目前,泰州市已經建成的農業旅游景區包括古銀杏生態旅游風景區、泰興農業生態觀光園、張郭鎮農業旅游區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光和休閑。
(三)鄉村旅游形式豐富,優勢突出
泰州市借助多樣的資源優勢,積極組織形式豐富的鄉村旅游活動,比如泰興市宣堡鎮借助“天下銀杏第一鎮”的名聲,構建水上風光帶,舉辦主題園項目,讓游人可以參觀銀杏和鼓兒書表演。興化市李中水上森林風景區的森林資源非常豐厚,游人可以欣賞美不勝收的荷塘美景和饒有趣味的野鴨表演。這些特有的鄉村旅游形式都讓游人流連忘返。
二、泰州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
泰州鄉村旅游有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資金投入不夠,管理和規劃明顯缺位
從目前來看,泰州市還沒有成立專業旅游管理部門來對鄉村旅游活動進行統一管理和規劃,致使泰州鄉村旅游發展比較隨意和盲目,沒有形成特有品牌,重點也不突出。另外,由于泰州鄉村旅游起步較晚,所以對其資金投入不盡樂觀,這直接影響了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
(二)產業結構發展不均,經營季節性突出
泰州鄉村旅游的興起時間只有數十年,產業結構分布不盡如人意,存在“小而散”的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拳頭產品”。同時,由于受到農作物自身條件的影響以及國家休假制度的制約,泰州鄉村旅游經營季節性非常突出,淡季與旺季區分明顯。
(三)區域旅游市場競爭激烈,合作程度不足
泰州市緊挨著揚州、南京、蘇州等著名旅游城市,這些城市的旅游業發展相對成熟,鄉村旅游實力比較可觀,比如揚州有“鳳凰島”品牌,蘇州有“未來農林大世界”品牌等,這給泰州鄉村旅游市場的開拓形成了不小的壓力。泰州需要進一步加強與其他城市的合作,真正實現資源與信息共享。
三、發展泰州鄉村旅游的對策
這幾年來,泰州的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各種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為鄉村旅游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要想進一步發展鄉村旅游,泰州還要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一)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大資金投入
在發展鄉村旅游方面,政府起著主導作用。泰州市政府要積極支持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樹立長遠發展眼光,對鄉村旅游予以足夠的資金支持,并對其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在規劃過程中,要立足于泰州市已有的資源優勢,凸顯地方特色,減少資源浪費。同時,政府還要從多方面籌集資金,對鄉村旅游宣傳、人才培訓等加大支持力度,還要努力招商引資,盡量解決發展鄉村旅游的經濟后顧之憂。
(二)打造品牌,培育鄉村旅游消費熱點
泰州市必須打造鄉村旅游品牌,以品牌效應帶動旅游發展。目前,泰州市已建成1處國家濕地公園,3處國家水利風景區和5處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鄉村旅游資源還是比較充足的。在創建品牌時,要努力加強對鄉村旅游產品的層次性開發,形成統一的鄉村旅游產業鏈。同時還要努力挖掘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努力使鄉村旅游變成“文化游”,使游客感受到泰州文化的魅力,加深他們的印象。另外,泰州還要借助豐富多樣的資源優勢,積極培育鄉村旅游消費熱點,比如發展森林旅游、商務旅游、生態旅游、工業旅游與鄉村旅游有機融合的消費點,發揮泰州整體資源要素的積極作用,擴大旅游業的輻射面。
(三)加強區域合作,實施全方位互動
發展鄉村旅游需要實施規模運作。如今,泰州已經形成一小時都市圈,這使得其客源市場更加廣闊。泰州鄉村旅游市場必須抓住這良好契機,將“水韻綠城,祥泰之州”與周圍區域的山水農業資源有機融合,一起創建水鄉風光游、濕地文化游等多元化跨省市旅游產品,發揮協同效應,擴大鄉村旅游的影響力。在泰州市域內,旅游管理部門必須加強合作、交流工作,促使旅游企業在策劃活動、營銷宣傳、市場推廣等方面進行密切合作,將已有的鄉村旅游資源有機融合在一起,合理設計一體化主題旅游路線,組織特色化節慶活動等,共同創建城市規?;糜芜\作模式。
要:利用調查統計資料,分析評價天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并提出問題和發展建議。
關鍵詞:休閑農業;天津;現狀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3.01.016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ianjin
ZHANG Lei, SHI Jia-lin, ZHANG Ming-liang
(Rural Economy and Zoning Institute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e of the statistic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and put forward some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in Tianjin.
Key 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 Tianjin; current situation
休閑農業是貫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緊密連結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的新型農業產業形態和新型消費業態[1]。鄉村旅游是指發生在鄉村和自然環境中的旅游活動的總和,是以鄉野農村的風光和活動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為目標市場,以滿足旅游者娛樂、求知和回歸自然等方面的需求為目的的一種旅游方式[2]。它與休閑農業聯系最為密切,已經成為拓展農業功能和拉動內需的新引擎。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城鄉居民對休閑消費需求高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進入快速發展的黃金期,成為推進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發展的新途徑[3]。
1
天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資源條件
1.1
自然景觀資源
天津自然景觀種類齊全,擁有山、河、湖、海、泉、濕地等豐富的景觀資源。狹長的山地,廣袤的平原,遼闊的海域,構成天津自然景觀的基本面貌。天津既有盤山清幽的自然景色,又有八仙山山高林密、保留著山林野趣的自然特色,還有記載古老地質歷史的巨厚的中上元古界地層,以及海退后在濱海平原留下的貝殼堤和濕地景觀。這些都集中體現了天津的自然景觀特色。
山——位于天津北部的薊縣,是集名山、幽林、秀水、雄關、古剎于一地的綠色觀光休閑度假旅游區,擁有被稱作“京東第一山”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盤山、八仙山國家級原始次生林自然保護區、九山頂自然風景區和九龍山國家森林公園,與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黃崖關長城風景區和屬于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獨樂寺等名勝古跡,共同構成一幅俊秀美麗的山水畫卷。
河——天津位于海河流域下游,是海河五大支流南運河、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匯合處和入???,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沖”之稱。流經天津的一級河道有19條,總長度為1 095.1 km。還有子牙新河、獨流減河、馬廠減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還鄉新河6條人工河道,總長度為284.1 km。二級河道有79條,總長度為1 363.4 km;深渠1 061條,總長度為4 578 km。南北運河是著名的御河古道,運河兩岸以悠久的漕運文化而久負盛名。近年來,御河景觀帶的建設,初步實現了景與水相連、人與水相近、水天共一色、林帶飄河邊的河流融入城市的景觀格局。
湖——眾多美麗的湖泊猶如明珠一般鑲嵌在津沽大地上,如薊縣的翠屏湖和環秀湖、靜海的團泊湖、東麗的東麗湖、津南的鴨淀湖等自然風景區,清澈靜謐的湖水風光或與群山溪谷,或與平原綠野,交相輝映,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旖蚓o鄰渤海灣,是渤海西部的淺水海灣,也是京津的海上門戶。作為沿海城市,天津的濱海觀光度假旅游區擁有海濱浴場、東疆人工沙灘海洋、海河外灘公園、中心漁港、北塘漁村等獨特的濱海景觀。
泉——天津淺層地熱能量非常豐富。2011年,天津市與重慶市、福州市一同被國土資源部評選為中國首批溫泉之都。全市18個單位利用地熱資源建成了溫泉康樂項目,全市建成溫泉游泳池面積達2萬m2。東麗湖溫泉度假旅游區被命名為“中國溫泉之鄉”。未來依托京津新城、東麗湖、團泊湖等新城鎮建設,推動地熱開發利用示范工程建設,建設一批以溫泉為特色的理療、休閑、度假等旅游項目,將天津市打造成京津共享的城際型休閑旅游目的地和全國知名的大眾化溫泉旅游目的地。
濕地——天津濕地資源較為豐富,現有4種類型的天然濕地,即近海及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以及沼澤和沼澤化草甸濕地。全市濕地將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七里海)、大黃堡濕地自然保護區、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和團泊鳥類自然保護區共4個濕地自然保護區為核心,建設“一南一北”兩片生態濕地連綿帶,將津城“綠肺”進一步保護和擴容。濕地以其獨特的蘆葦沼澤濕地生態景觀和多樣珍貴的野生生物資源,展現出獨具魅力的自然景觀。
1.2
民俗文化資源
天津鄉村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底蘊深厚的特色名鎮、精美絕倫的民間工藝品和特色鮮明的民間文化命脈,構筑起天津鄉村璀璨而厚重的文化根基。
天津具有一些文化底蘊深厚的特色名鎮。西青區楊柳青古鎮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鎮”之一。明清時期,楊柳青即為中國北方民間藝術集散地,有著上千年的歷史。2005年、2008年先后榮膺“中國魅力名鎮”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薊縣漁陽鎮集山川、古城、幽林、奇石于一體,其歷史文化資源是薊縣乃至天津最為久遠、豐富的地區,聚集了漁陽古城、獨樂寺、文廟等旅游資源,東部的翠屏湖、北部山區與鎮中心的歷史古城形成了自然和人文的絕佳搭配,構成和諧的景觀資源。薊縣漁陽鎮和西青區楊柳青鎮,均為國家級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津南區葛沽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歷史上產生、發展和傳承了鹽業、碼頭、媽祖、科舉、漕運、漁業、農耕、美食、建筑、宗教、民俗、京畿等多種文化,兼收并蓄,海納百川,又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碰撞交融演變升華,從而孕育出多元性的獨有地域性文化。靜??h西雙塘村形成了以綠色農業、生態休閑、觀光旅游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發展模式,先后榮獲“全國文化典范村”、“全國民俗文化村”等榮譽稱號,并入選中國十大最有魅力休閑鄉村。
天津鄉村民間工藝品絕美眾多。泥人張彩塑、風箏魏風箏、刻磚劉刻磚、楊柳青木版年畫、塘沽版畫、北辰民間繪畫、寶坻農民畫、漢沽飛镲、薊縣皮影雕刻、特種榫槽工藝、摶土藝術以及面塑、木雕、石雕、根雕、剪紙、彩燈、地毯等民間工藝美術作品被稱為民間藝術之絕品,名揚海內外。
天津民間文化博采眾多、源遠流長。津南、北辰因漕運文化興起的祭祀海神天后娘娘的一系列地方花會,特色鮮明,歷史悠久。以天津皇會為代表,葛沽鎮的“寶輦”花會、咸水沽鎮的“海下文武高蹺”、八里臺鎮的“民間吹奏樂”和北倉鎮的“蟲八蠟廟小車會”、“隨駕獅子會”等均被列入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寶坻評劇和京東大鼓唱腔樸實、自然流暢,深受當地勞動人民的喜愛,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薊縣獨樂寺廟會,規模大、影響力強,在整個京東地區廟會中占有重要地位,堪稱京東廟會縮影,是古老廟會的遺存。
2
天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關聯產業發展狀況
2.1
天津特色農業發展概況
近年來,天津都市型現代農業穩步發展。2011年,全市農業總產值完成349.43億元,比上年增長4.2%。建設高標準設施農業累計達到4萬hm2,建成20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155個養殖示范園區。蔬菜、肉類、禽蛋、奶類和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人均占有量和自給率繼續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全市獲得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總數達到293個,農產品質量顯著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2 414個,市級及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152個,一村一品特色專業村發展到320個,進入產業化體系的農戶比重達到90%。
天津特色農產品種類繁多。傳統特色農產品和具有地域品牌的農產品:津南小站稻、西青沙窩蘿卜、武清甜水鋪蘿卜、漢沽茶淀葡萄、寶坻三辣、寧河七里海河蟹、大港崔莊冬棗、靜海臺頭西瓜……近年來涌現出名牌農產品:北辰青水源有機蔬菜、西青曹莊花卉、張家窩蝴蝶蘭、凱潤食用菌、東麗傲綠蔬菜、大順花卉、津南八里臺觀賞魚、漢沽三利水產品、靜海林下柴雞蛋、寶坻黃莊大米、武清高村西瓜、薊縣瓦岔莊村山藥、衛青蘿卜[4]、津產大白菜、天津茄子、寧河天祥水產、濱海新區諾恩水產、大港神馳奶牛、北辰夢得奶品等近百個品種。干鮮果品主要有薊縣核桃、板栗、柿子、蘋果、紅果、梨、葡萄等,尤其是盤山柿子、燕山板栗、大棉球紅果、黃崖關蜜梨、野生酸棗和獼猴桃,質優味美,馳名中外,享有盛譽。
2.2
天津鄉村旅游業發展概況
近年來,天津圍繞“近代中國看天津”的核心旅游品牌,著力打造都市博覽游、海河風光游、濱海休閑游、山野名勝游等五大旅游品牌,重點建設大沽煙云、津南小站練兵園、楊柳青古鎮風情區等鄉村主題板塊,薊縣常州村、毛家峪村、郭家溝村、東麗區華明新市鎮、西青區水高莊園、津南區松江鄉村俱樂部、北辰區龍順生態園、濱海新區諾恩漁業生態園、武清區君利現代農業生態園、寶坻區小辛碼頭村、寧河縣七里海生態園、靜??h西雙塘村等一批旅游特色村(點)成為津門鄉村旅游的新亮點。旅游節慶活動異彩紛呈,中國天津媽祖文化旅游節、海河旅游節暨國際大學生龍舟邀請賽、漁陽金秋旅游節、黃崖關長城國際馬拉松賽、溫泉康體旅游節、塘沽開海節、漢沽葡萄文化旅游節、楊柳青民俗文化旅游節、沙窩蘿卜文化節等節慶旅游活動深受游客歡迎。
截至2010年底,全市鄉村旅游總投資額約27.1億元,已經建成游客服務中心和接待服務中心68處,洗滌站3座、污水處理系統3處、垃圾中轉站71處、游覽路80 km、停車場23.5萬m2、路燈400盞,在主干道路上增設標識牌、指示牌100多塊,新建智能溫室大棚100多座、果品采摘園106.7 hm2,新建、改建農家院經營戶800余戶[5]。
3
天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3.1
產業規模逐年壯大
天津休閑農業發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據天津休閑農業摸底調查統計資料可知,截至2010年,天津具有一定規模的休閑農業經營主體234個,經營面積達到5 200 hm2,直接從業人員2.45萬人,其中農民就業人數1.67萬人,占總人數的68%,帶動農戶3.41萬戶。截至2011年,天津創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8處,即津南國家農業科技園、薊縣下營鎮常州村、塘沽區紅星海上娛樂服務有限公司、西青區第六埠農業開發中心、天津市曹莊花卉之鄉、天津市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天津市孟莊園葡萄釀酒園和薊縣毛家峪長壽度假村。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3處,即天津市東淀都市型現代農業核心區有限公司、諾恩漁業生態園、松江鄉村俱樂部。天津市薊縣被評為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
2007年,天津市正式啟動特色旅游村“百村創建、千戶發展、萬人參與”的百千萬工程以來,通過建立旅游特色村專項扶持資金,全力推進旅游特色村(點)發展。截止2010年,天津已建成并推選160個特色旅游村(點),星級鄉村旅游經營戶1 428戶,鄉村旅游從業人員達2.08萬人,鄉村旅游受益農民超過15萬人[5]。
3.2
產業效益日益明顯
據天津休閑農業摸底調查統計資料可知,截至2010年,天津具有一定規模的休閑農業經營主體資產總額超過113億元,年營業收入19.27億元,其中農副產品銷售收入約占總收入的30%,年接待游客近1 000萬人次。年利潤總額近4億元,年利稅超過3 000萬元。其中,東麗、西青、津南、北辰、寧河、濱海新區(塘沽)和薊縣的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共172個,年營業收入總量均超過1.2億元,最高達到3億~4億元,年利潤總額超過4 000萬元,最高達到8 500萬元,休閑農業效益凸現。
3.3
產業類型豐富多樣
天津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呈現出多種產業形態,主要包括:以大集團、大公司投入為主的莊園休閑度假型產業模式;以當地政府和村民集體投入為主的山水村落型產業模式;以村集體或村民合作組織投入為主的設施農業觀光型產業模式;以一家一戶投入為主的單一經濟體產業模式;以民間資本投入為主的文化傳承與娛樂體驗型產業模式。
據天津休閑農業摸底調查統計資料可知,從天津休閑農業經營主體構成看:觀光農業園區66個,年營業收入達17億元,占總收入的88.2%,經營面積超過7萬m2;農家樂138個,年營業收入1.5億元,占總收入的7.8%;休閑農莊9個,年營業收入達6 533萬元,占總收入的3.5%,經營面積2 585 m2;民俗村21個,年營業收入956萬元,占總收入的0.5 %,詳見表1。
3.4
發展方式逐步轉變
經過近20年,特別是“十一五”時期的快速發展,天津休閑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功能日益拓展。從蔬菜、花卉等單一產業向農業逐步從城市周邊農園和山區農家院為主的零星分布向區域規模集約發展轉變,從采摘、垂釣等單一功能向農業生產全程展示、各類農業內部種植和養殖等多產業一體化經營轉變,從農民自發發展向政府規劃引導、企業經營模式轉變。
3.5
品牌影響不斷提升
圍繞農業新品種、新設施、名優產品和優良的生態環境,努力打造一批特色休閑品牌。西青區水高莊園建成了2萬m2的高標準智能溫室,從南方移種成功了泰國的香蕉、老撾的雞蛋花、臺灣的蓮霧等北方罕見的品種在溫室常年種植,并與北辰區龍順生態觀光園、東麗區華明復墾設施農業園、津南區松江農業觀光園成為設施農業休閑觀光的典型代表。西青區第六埠村開展“市民菜園”的都市農業模式,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在該村租種設施蔬菜觀光采摘,并帶動農家旅游發展。以山青、水凈為特色,打造長壽品牌的薊縣毛家峪度假村,是薊縣農家樂的杰出代表。
3.6
區域布局趨于合理
天津休閑農業基本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空間形態,即以中心城區良好的農業基礎設施和區位優勢為依托的環城休閑農業圈,以區域特色農業產業和河湖景觀為依托的中部平原休閑農業點,以北部山區、東部沿海獨特的山水風光為依托的兩大休閑農業板塊,成為天津休閑農業的重點區域。
據天津休閑農業摸底調查統計資料可知,天津休閑農業發展規模最大的經營模式為休閑農業園區,各區縣均有分布,且數量較多,尤其以環城四區分布最為密集,達到30個,占總量的近一半,西青區最多,為13個。休閑農業園區大多以綠色蔬菜、高檔花卉、特色果品、名優觀賞魚等產業為主導,以設施農業、設施漁業為載體,突出體現現代農業高科技、多功能的特征,已逐步形成了集綠色農產品生產、采摘垂釣、餐飲服務、觀光體驗、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綜合性休閑農業產業集群。休閑農莊在內容上與休閑農業園區相似,但規模較小、功能單一,零星分布在環城四區、濱海新區和薊縣山區[6]。
天津農家樂主要集中在薊縣和濱海新區,其中薊縣農家樂更為突出,其經營主體數量達到104個,占總量的75%。農家樂依托山區和濱海新區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以吃農家飯、住農家院、體驗農家風情為主要形式。天津民俗村分布在薊縣和靜海,最具代表性的是靜海縣西雙塘村,其余均集中在薊縣,主要依托山區豐富的旅游資源,發展民俗文化旅游。
4
問題與建議
“十一五”時期,天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形勢良好,取得成績顯著,但仍存在一些差距和問題,如:經營規模普遍較小、產品同質化現象較嚴重、缺乏前期規劃和市場定位、經營特色不鮮明、營銷宣傳力度不夠、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有待提高、品牌意識薄弱等[7]。
“十二五”期間,天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將進一步整合現有資源,完善相關政策扶持,樹立農業與旅游資源深度開發的發展理念,擴大經營規模,提升服務檔次和水平,持續加強農業精品生產與鄉村旅游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選取現代農業展示、市民農事參與、生態旅游觀光、鄉村民俗文化、農家生活體驗、休閑度假娛樂等發展模式,充分挖掘農業特色生產與鄉村旅游的內在聯系與文化內涵,主要以現代農業園區、農業主題公園、農家樂和民俗村等為載體,培育廣泛參與的休閑農業項目,并通過開發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打造天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品與服務體系,將休閑農業融入天津旅游業整體發展之中,打造天津外向型經濟新的增長點。
參考文獻:
[1] 農業部.全國休閑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EB/OL].[2011-08-24]. .
關鍵詞: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發展現狀;對策;六盤水
中圖分類號 F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7-124-02
鄉村休閑旅游是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亮點,通過自由、輕松的旅游方式,游覽農村的自然風光、觀看農村的風土人情、呼吸農村新鮮的空氣、感覺不一樣的生活節奏。在城市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空氣質量逐漸減退的情況下,利用閑暇時光去農村走走,這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然而鄉村旅游的點多、面廣、線長,因此當地政府應該對開發鄉村旅游應有長遠的思考,重點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的旅游景點,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吃、住、行、娛樂等,另一方面應加大鄉村休閑旅游景點的宣傳和引導。
1 六盤水市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的發展現狀
六盤水市旅游產業發展相對緩慢,但是隨著“中國涼都”旅游品牌的建立,旅游產業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一定的位置。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鄉村旅游已經成為六盤水市旅游產業中的重要經濟來源。鄉村旅游、城郊旅游成為六盤水市旅游產業發展的熱點、亮點。六盤水市以“以旅促農、以旅興農、以旅富農,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主題的鄉村旅游主題,受到世人的關注,也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應。2015年7月,貴州省農委和省旅游局聯合下發了《關于命名2015年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的通知》中,六盤水有盤縣娘娘山高原濕地生態農業園、鐘山區大灣鎮茂霖休閑度假農家山莊、水城縣獼猴桃產業示范園區及盤縣妥樂古銀杏示范園4個單位獲評“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這對拉動六盤水市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2 六盤水市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發展的因素分析
2.1 資源豐富,特色鮮明 根據中國科學院等權威專家對六盤水市進行實地觀測和實驗,分析六盤水的氣候資源,得出了六盤水的氣候特點“涼爽、舒適、滋潤、清新、紫外線輻射適中”,被中國氣象學會授予“中國涼都”的稱號。六盤水市雨量充沛,氣溫適宜,整座城市坐落在海拔1 800m以上的高原,紫外線適中。2013年被評為全國10大避暑旅游城市。六盤水現有的特色資源如:鐘山區的麒麟洞公園、生態民俗長角苗博物館、北盤江峽谷奇山夜景、盤縣千珠古銀杏、老廠“萬畝竹?!?、南開苗族跳舞節、玉舍火把節等,為六盤水市打造獨具特色的鄉村休閑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2 交通便利,構建快捷 六盤水市作為攀西――六盤水資源綜合開發區和裝備去制造業基地,又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全市共有少數民族44個,人口約84萬。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服飾、不同的民族習俗,再加上三線建設的歷史文化背景,將為六盤水是的鄉村休閑旅游提供足夠多的元素。我市處于川滇黔的結合部,有4省立交橋之稱,貴昆鐵路、南昆鐵路、內昆鐵路等經過六盤水。方便的交通、快節奏的生活,把六盤水市的鄉村休閑旅游連成一條綠色產業鏈。
2.3 領導重視,政策扶持 六盤水市的旅游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間逐步走上正軌,整個旅游業呈現一種欣欣向榮的發展狀態。在“十三五”開啟之年,六盤水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確立了“大數據、大健康、大旅游”的旅游發展主基調,并相近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推薦六盤水市人才隊伍建設,促進六盤水市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不斷吸引大數據、大健康、大旅游的人才。六盤水市“十三五”規劃綱要中,重點提到了開發特色旅游資源、轉變旅游發展方式、實施旅游精品戰略、豐富旅游文化內涵、提升旅游質量,推動旅游產品多元化發展。以中國涼都為品牌,打造消夏避暑、休閑旅游、宜業宜居、高原運動城市的特點,推進避暑旅游和區域旅游集散服務中心建設。因此,市委市政府對于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的發展高度重視,深信在不久的將來,六盤水市的鄉村休閑旅游產業會得到較大的發展。
3 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發展的對策
六盤水市城市發展規模較小,交通極為便利。目前六盤水市旅游發展的總基調是“大產業、大數據、大健康”,建議將六盤水市的休閑旅游發展的主題定為“快樂怡情”。這強調的是一種中小城市才能體會到的快樂、悠閑、具有鄉村特色的旅游,和今天人們所倡導的時尚、生態、度假有著不同程度的相似。為促進六盤水市鄉村休閑旅游的快速健康發展,有以下的相關建議可供參考。
3.1 加強政府監管力度,實施整體規劃 鄉村休閑旅游的發展,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縮影,也是城市旅游業發展的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當地政府,應將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納入整個旅游發展的規劃當中來,明確鄉村休閑旅游在六盤水市旅游規劃當中的作用和地位,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辦法和經營方向。六盤水市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的發展,起步較晚、基礎薄弱、發展不成熟、附屬產品質量低且與市場生態經濟發展不協調,需要市委市政府及各縣區委政府大力支持,無論是在政策上、資金上、扶持力度上進行大力支持與幫助。因此,要使鄉村休閑旅游業得到快速健康發展,必須有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相關部門之間的通力合作,合理充分地利用鄉村休閑旅游資源和旅游信息,從而發展鄉村經濟,更好地提高農民收入。
3.2 打造旅游品牌,增強文化內涵 景區(點)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特色,離開特色就沒有吸引力和競爭力[1]。然而對于六盤水市而言,六盤水市旅游局、各縣區旅游局及農業部門、發展部門應加強溝通與聯系,根據各鄉鎮的旅游資源、氣候、農業、交通、文化資源等特點,創新性地開展符合本地區特有的旅游品牌,同時要注重文化內涵的展示。從大的環境來說,六盤水市的鄉村休閑旅游可以圍繞中國涼都――貴州屋脊、濕地公園、地質公園、三線建設及水城煤炭等要素,進行精心設計、重點打造,使游客在旅游的同時,能夠感受到六盤水市的歷史變遷和人文氛圍。此外,在開發鄉村旅游景點的時候,不但要有較高的文化品位、藝術格調,還要保持原汁原味的鄉村風土人情,突出田園風光這個開發的亮點、特點。
3.3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力度,提高管理服務水平 針對目前鄉村休閑旅游檔次低、服務人員水平有限、服務理念落后、管理不科學、經營理念落后的問題,應該開展層次多樣、培訓方式靈活的服務人員的培訓,從而提高鄉村休閑旅游人才隊伍的素質。加強休閑旅游管理人才的培訓,包括管理人員、經營人員以及服務人員的培訓,創新開發一套適合六盤水市鄉村休閑旅游發展的培訓體系,創新引導鄉村休閑旅游的管理者和經營者在理念上轉變,更能夠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從而提升六盤水地區整體的休閑旅游產業。
3.4 開發相關的旅游休閑產品 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吃、住、游等是必須的,但是相關的配套產品的研究開發,能夠給鄉村休閑旅游帶來一定的影響力,同時能夠提高整個景區的旅游收入。與傳統的產品不同,旅游景區的產品應該集合景區的文化資源、氣候特點、旅游資源來進行開發與設計,從精神層面給游客一種直觀的感受,給游客一種回味無窮的體驗。產品的設計應注重品牌效益,注重打造鄉村原生態旅游精品,通過挖掘本地區原始生態的鄉村休閑生態旅游資源,從而提高品位與品牌的的知名度[2]。
3.5 倡導低碳旅游,注重可持續發展 生態環境的保護是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和開發的前提,豐富多彩的鄉村生態旅游資源是吸引游客的前提和重要保障。然而在今天,我們看到很多的旅游景點產生不同程度的破壞、三廢污染日益加劇,這為景區的發展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所以,六盤水市要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應該倡導低碳環保的原則,開展的旅游項目都要盡可能的減少污染,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在景區的規劃和開發過程中,樹立低碳理念,堅持開發與保護同時進行。人們向往鄉村休閑旅游,向往的是鄉村特有的感覺,向往綠色、向往原生態。因此,六盤水市發展鄉村休閑旅游,走環保之路,才能使鄉村休閑旅游實現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
鄉村休閑旅游是當今社會經濟發展和旅游產業發展的一個新的產物。六盤水市旅游產業的發展,應對旅游資源進行整合,尤其是鄉村休閑旅游,找準客源市場,提升旅游產品的開發力度,形成具有六盤水市經濟發展的旅游特色。鄉村休閑旅游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只有相關部門大力溝通、共同努力,才能把六盤水市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的發展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形成具有六盤水市特色的休閑旅游品牌,帶動六盤水市經濟社會的嶄新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明亮.西青區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天津農業科學,2011,17(6).
巴中市恩陽區建區以來,目前已完成4A級旅游景區1個、省級鄉村旅游特色鄉鎮1個、旅游扶貧特色精品村寨2個、旅游扶貧示范村6個、特色鄉村旅游經營點8個、民宿旅游達標戶40個的創建工作。成功舉辦了荷花節、蘆筍采摘節、葡萄采摘節,接待游客100萬人次,收入達5000萬元以上。
1)穩步推進4A級旅游景區。確定創建恩陽古鎮、萬壽養生谷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組織專門人員成立了景區創A辦,建立健全各項工作機制,為創建工作開展提供機制及人員保障。2016年9月,省A評專家組實地檢查了2個景區創建情況,召開了恩陽古鎮、萬壽養生谷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評定檢查情況通報會。恩陽古鎮已順利獲得國家4A級旅游景區授牌,萬壽養生谷也正在積極整改中。
2)重點打造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村?!笆?#8226;五”期間,已確定觀音井鎮萬壽村、青木鎮花包村、登科街道古溪村、玉井鄉賈村、玉山鎮火花村、舞鳳鄉雞山村6個村為旅游扶貧示范村,并制定了年度計劃,細化目標任務,積極邀請專家指導,加強相應配套設施建設,目前已完成創建任務,資料已申報至上級部門。
3)精心培育省級鄉村旅游特色鄉鎮。確定創建下八廟鎮為省級鄉村旅游特色鄉鎮,積極與鎮政府對接,制定創建工作方案,明確創建工作任務,邀請專家指導創建工作,不斷加強硬件設施建設。目前已完成創建任務,軟件資料已申報至上級部門。
4)合理優化省級鄉村旅游精品村寨。確定創建觀音庵村和鳳凰包村為省級鄉村旅游特色村寨,深入了解資源特點以后,邀請專家制定創建計劃,確定所在村鎮為創建主體,全面完善硬件設施建設及軟件資料準備。目前已完成創建任務,正在認證階段。
5)籌措省級特色鄉村旅游經營點。確定依托觀音庵村、萬壽村、花包村等8個特色村創建鄉村旅游特色經營點,邀請專家多次現場指導,制定創建計劃,根據創建要求和進度,已完成創建任務,軟件資料已申報至上級部門。
6)全面提升民宿旅游達標戶。確定以萬壽村張家院子為中心重點發展周邊40戶為民宿旅游達標戶,制定創建計劃,多次與當地政府對接,明確創建主體。已完成創建工作任務,軟件資料已申報至上級部門。
2主要問題
1)基礎設施,尚未完善。擁有珍貴資源的鄉村,由于基礎配套不到位,難以得到長足發展。
2)扶貧政策,有待提升。旅游業在產業扶貧中應占據著重要地位,但相關項目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扶持政策缺乏足夠有力的支撐,近兩年國家旅游扶貧政策出臺后,有針對性的、可落實的政策較少,項目配套跟進不及時。橫向比較來看,旅游項目支持相對較少,如在農家樂建設、人才培訓方面,沒有專門培訓資金和項目。
3)財政投入,嚴重不足。由于恩陽新區成立時間短,目前區級財政困難,在確保市政建設、民生工程的前提下,投入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工作建設的資金有限,加之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項目偏少,導致一些鄉村旅游和休閑觀光農業工作難以實現。
3合理建議
1)加強領導,提高認識。要充分認識到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對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性。恩陽區是傳統農業區,要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必須把旅游觀光休閑與傳統農業結構調整結合,才能走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新路。恩陽區全域與重慶、南充、達州等地接壤,具有發展農村觀光休閑旅游業的天然優勢。
2)突出優勢,科學規劃。各地要根據當地優勢來發展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堅決避免重復建設。各地進行規劃,要聽取專家意見,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觀光點和產品。
3)硬件設施,全面升級。要將已有的觀光景點,如示范園、經濟林、果園基地以及森林、生態公園等,升級改造,打造優美的觀光農業園和景觀農業點,形成鄉村田園景觀、鄉村聚居景觀、鄉村風貌建筑景觀、鄉村農業耕作文化景觀等,讓游客在欣賞農村風貌、享受休閑時光的同時,體會到現代生態農業建設的發展與變革。
關鍵詞: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現狀;對策;河北內丘
內丘縣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東麓,是邢臺市“一城五星”都市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轄5鎮4鄉1區,309個行政村,面積787km2,常駐人口32萬人。該縣太行風貌,青磚石樓古色古香;山林翠綠,萬果飄香,蘋果中藥名聲遠揚;現代農業,科學種養,農業莊園逐步增長;民俗廟會,民藝民技,民間文化熠熠發光。因此,內丘縣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潛力巨大。
1基礎條件和優勢
1.1自然、人文、生物資源豐富
內丘縣作為中醫鼻祖扁鵲的故鄉,其歷史悠久,距今逾2000年,且是“邢白瓷”發源地,旅游資源極其豐富,具有富崗山莊、百果莊園等生態景觀,邢窯遺址、扁鵲廟等人文景觀,更有寒山、鵲山等自然風光。其中富崗生態園和中國百果莊園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扁鵲廟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為山地、丘陵、平原3個地貌單元,各占1/3。西部山地山巒起伏,溝壑縱橫;中部丘陵崗丘連綿,沖溝遍布;東部平原一馬平川,沃野千里。山區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是優質蘋果最佳適生區,中華名果“富崗”蘋果即出自這里;丘陵區干旱少雨,光照條件好,適宜種植中草藥、小雜糧;平原土地平坦肥沃,灌溉條件好,是糧食、設施農業的適生區,也是重要的畜牧養殖基地。酸棗仁、紅樹梅、核桃、柿子、大棗、蘋果等干鮮果林形成的農業生物資源景觀,交相輝映,為發展休閑、觀光、賞果、采摘等休閑娛樂活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資源基礎[1]。
1.2地理區位優越,客源市場潛力大
內丘縣位于環京津、環渤海腹地,地理位置優越,與天津、北京、太原、鄭州、濟南等城市距離皆為300km左右;與黃驊港、天津港、京唐港等港口距離500km以內;與鄭州機場、太原機場、濟南機場、首都機場等機場距離皆在400km以內,與石家莊機場距離僅為100km。北上京津,南下湖廣,西達秦晉,東至齊魯,交通十分便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內丘縣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市場開發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
1.3交通優勢明顯,通信設施完備
內丘縣交通便利,京港澳高速公路、石武客運專線、107國道、京廣鐵路、石邢大道和202省道(平涉公路)縱貫南北,省道隆昔公路(河北隆堯—山西昔陽)橫穿東西??h內公路網絡四通八達,“村村通”公路網遍布全縣309個村。西聯東出的重要交通干線邢汾高速(河北邢臺———山西汾陽)、邯(邢)黃鐵路(邯鄲———黃驊港)已動工。太行山高速我國第一條旅游高速公路的建成進一步強化了境內外交通連接。程控電話光纜直通全縣所有鄉鎮、村,移動通信網絡縣域無縫隙全覆蓋,通迅聯絡十分便捷??h域內所有景區內安裝有衛星電視接收設施,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均已配備齊全,并創建了很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點,這些都為休閑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
2發展目標
在邢臺市休閑農業發展異軍突起的關鍵時期,內丘縣力爭在2020年,創建成國家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全縣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到500個以上,特色旅游景觀名鎮村50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線路10條,60家星級農家樂,年接待休閑旅游游客160萬人次,旅游直接收入達到1.2億元,休閑農業經營收入達到8億元以上,帶動受益農戶3萬戶。構建“憩、嬉、吃、住、行、摘、購”為一體的休閑農業格局,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將內丘縣建設成為國家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名縣。
3主要做法
內丘縣緊緊圍繞“山水田園康養內丘”的休閑農業鄉村旅游主體形象,整合縣域的良好生態基礎、深厚歷史文化和特色農業資源等,以“扁鵲”和“邢窯”兩大文化為依托,通過政府主導構建合力,項目支撐打造亮點,突出特色培育品牌等措施打造以生態觀光、鄉土文化和休閑康養為核心的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體系,取得明顯成效[2]。初步形成了以百果園、富崗生態園等為代表的休閑采摘游;以歷史文化名村神頭、黃岔為代表的古村落體驗游;以小辛旺、交臺社區為代表的美麗鄉村游;以扁鵲廟、邢白瓷“三館”為代表的歷史文化游;以寒山、鶴渡嶺、福壽山為代表的自然風光游。2017年,內丘縣舉辦了邢臺市首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以推進內丘縣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創建了一批美麗鄉村、農業生態園、科技園、農家樂示范村,打造出一批本地鄉村旅游節慶品牌和精品旅游線路[3]。
3.1創建美麗鄉村
按照“育產業、抓特色、精扶貧、打旅游、唱文化、擴共享、提品味、創富裕”的指導思想,統一規劃,打造30個不同韻味的美麗鄉村旅游村。比如以神醫扁鵲祭祀、歷史文化為依托的美麗鄉村、中國傳統古村落、全國生態文化村神頭村;以鵲山湖濕地公園為依托的馬河村;以餐飲住宿、養生、觀光為主題的休閑農業星級園區豹子口度假村[4];有“天人仙境”“十里畫廊”之譽的歷史文化名村黃岔村;以太行水鄉、富崗生態園為主題的崗底村;以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牛王廟遺址和神話傳說為主題的交臺社區(王交臺、喬交臺、李交臺);以綠色生態、現代果業為主體的寒山杏峪村;以觀光、游玩、采摘、餐飲為主題的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小辛旺村等[4]。
3.2創建休閑農業示范園
積極圍繞休閑度假、戶外運動、果蔬采摘、生態農業、種養體驗等特色,深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打造田園風光,利用農業高新科技,結合農業經營活動,創建休閑度假式、參與體驗式等多種類型的休閑農業示范園。比如小辛旺村昌盛達農業生態園、柳林白果莊園、小馬村金苗生態園、富源農業生態園;休閑度假報子口休閑旅游度假區、近郎村萬畝海棠元、大都城村旺州綠化公司、永固村青石崗生態休閑農莊、依林山莊、公子峪農業生態園等[5-6]。
3.3創建示范農家樂
內丘縣政府制定出臺了《內丘縣關于加快發展農家樂旅游的實施意見》,加快了農家樂旅游建設步伐,大力推進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為主要內容的農家樂示范村建設。自然風光、生態環境優美的村莊:以侯家莊鄉杏峪、平頭鋪、崗底村等為代表,堅持“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綜合考慮吃、住、行、摘、憩、嬉等配套設施,利用地勢地貌、自然山水與田園風光,依山建房,就勢取景,渾然天成,新建筑與古建筑融為一體。歷史文化、建筑風貌、民俗風情突出、特色鮮明的村莊:以南賽鄉神頭村、柳林鎮王交臺村等為代表,重點保護古村落、古民居,充分挖掘當地的民俗文化,將當地特色民俗文化融于建設之中。景區周邊、城鎮周邊、交通干道沿線,區位條件優越、進出交通安全便捷的村莊:以隆昔線兩側山區四鄉鎮為重點發展區域,以特色飲食為切入點,引導農家樂建設。目前已重點培育了寺莊農家樂、白草坪農家樂、驛和人家、依林山莊、禮義村鄉情農家院、林溪小鎮農家、四里屯農家小灶等35個星級農家樂,其中寺莊農家樂、白草坪農家樂、驛和人家、依林山莊已被評為“中國鄉村旅游金牌農家樂”,內丘掛汁肉獲評“河北省金牌旅游小吃”。
3.4創建特色小鎮
依托山水資源、地方文化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創建特色小鎮?,F已重點創建了以太行山為依托,以蘋果文化為主題,以128道標準化蘋果生產工序聞名的富崗產業為支撐,對建筑景觀、植物景觀進行特色提升,形成強大休閑旅游吸引力的太行山蘋果小鎮;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扁鵲廟為依托,以河北省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神頭村為中心,輻射帶動報子口、西營村、東營村等村,集休閑、中草藥種植、扁鵲中醫文化、健康養生文化、旅游為一體的扁鵲康養小鎮;以交臺社區為核心,以百果園173個果樹品種為基礎,結合富源生態園、柳林園、果美林業科技園等培育農戶發展農家樂、鄉村風情酒店、民俗住宅、農家客棧、游古戲樓等農業休閑服務業的中國百果小鎮。在邢窯遺址分布多的西丘村、西關村、大良村、小留村等村打造集遺址保護、文化創意、文化主題旅游、現代娛樂、青少年體驗式教育及文化會展等多種產業于一體的白瓷小鎮。
3.5打造休閑農業精品旅游線路
立足現代農業發展優勢,圍繞休閑景區(點)布局,打造4條休閑農業精品旅游線路:一是交臺社區(牛王廟戲樓)—報子口風景度假區—扁鵲廟景區—公子峪生態園—塞納湖景區;二是鵲山水世界—富崗蘋果基地—寒山風景區;三是大漢古寨黃岔村—富崗蘋果基地—鶴度嶺明長城遺址—張北洼福壽山景區;四是慶源村甜瓜采摘基地—昌盛達生態園—百果莊園—富源生態園[7]。
3.6推介農事節會品牌行動
將政府引導和市場運作相結合,圍繞內丘縣農業主導產業,創新休閑農業農事節會活動方式,豐富活動內容,并加大特色農事節會的組織和宣傳。舉辦百果園愛情桃花節、郁金香賞花節、富崗山莊蘋果采摘節、精品蘋果展示會、彩色果菜觀光節、昌盛達生態園草莓采摘節等農事節慶活動,每年向社會公開推介12個左右農事節慶活動,重點推介富崗蘋果、紅顏草莓、蜂蜜產品、山地蔬菜、薄皮核桃等鄉村旅游地方特色商品,不斷提升內丘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3.7優化提升基礎環境
有效整合農業、旅游、環保、水利、交通等項目資金,著力改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點基礎設施。推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主干線道路硬化、綠化和亮化工作,指導旅游點沿線及周邊房屋外觀改造,規范生產生活垃圾處理,完善旅游點標牌、標識設置。優化旅游景點的供電、供水、通信、消防、衛生等配套設施,提升休閑旅游點特色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配套服務水平。
4發展對策
4.1加強領導,合力推進
內丘縣政府成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工作協調領導小組,負責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協調管理。農業、旅游、財政、交通、國土、質檢、衛生等部門密切配合,強化服務,形成合力,確保內丘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有序推進。要求各鄉鎮從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檔次的高度出發,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對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認識,充分挖掘資源,積極引導和鼓勵這一新興產業健康、快速發展,主動為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切實做好各項服務工作[8]。
4.2編制規劃,引領發展
強化規劃引領、調控和指導作用。據統計,內丘縣先后編制了《內丘縣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內丘縣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內丘縣休閑農業發展總體規劃》《崗底村鄉村旅游開發規劃》《神頭村鄉村旅游開發規劃》《行家峪村鄉村旅游開發規劃》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并做好與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農業發展規劃、生態功能區規劃和城鎮建設規劃的銜接,提高規劃的整體性、前瞻性和延續性。要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園區建設起點要高,要充分挖掘農業內涵,體現以農為本的理念,彰顯區域特色,準確功能定位,優化分區布局和景觀設計,實行規模經營,促使生態、生產、科研和市場相融合,實現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與農業園林景觀和諧統一。
4.3制定政策,強化扶持
內丘縣政府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農家樂旅游的實施意見》和《關于推進休閑農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推動現有優惠扶持政策的落實,開辟“綠色通道”,將有關農業扶持資金適當向休閑農業傾斜。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從事休閑農業的納稅人符合稅收優惠條件的,可享受有關稅收優惠。完善用地政策,在實行耕地保護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的前提下,對農民就業增收帶動作用大、發展前景好的休閑農業項目用地,將其列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優先安排。拓寬融資渠道,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休閑農業的服務力度,搭建銀企對接平臺;鼓勵利用PPP、眾籌等融資模式,幫助經營主體解決融資難題。
4.4加強培訓,規范管理
對從事休閑農業經營的業主和從業人員進行培訓,作為農民素質教育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陽光工程培訓等工作的重要內容。制定培訓計劃,開展集中授課、外出參觀等靈活多樣、實用性強的專業培訓,使該縣休閑農業旅游管理和從業人員在自身素質、管理能力及服務水平上能有一個大的提升。制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相關行業標準和運行管理制度,重點在經營規模、從業資格、經營服務設施、環境保護、服務質量、經營項目等方面提出具體的標準和要求。加大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項目建設,培育更多風格獨特、擁有自主品牌、示范帶動作用大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企業。加強行業管理、行業自律和服務組織建設。積極組織開展市場拓展、行業交流等活動,促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有序健康發展[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