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7 17:06:33
序論:在您撰寫流感護理措施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56文章編號:1006-1959(2010)-08-2228-02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簡稱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種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過空氣中的飛沫、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或與被污染物品的接觸傳播。典型的臨床癥狀是:急起高熱、全身疼痛、顯著乏力和輕度呼吸道癥狀。一般秋冬季節是其高發期,所引起的并發癥和死亡現象非常嚴重。
1.流行性感冒的臨床護理計劃
①按傳染病一般護理常規護理。②呼吸道隔離至體溫正常后24h。室內注意通風,并保持適當溫度與濕度。③體溫驟退時,注意保溫,密切觀察病情;如有虛脫,立即報告醫師。④并發肺炎、心肌炎、腦膜炎等,應按有關常規處理。
2.流行性感冒的預防措施
2.1一般預防:早期發現,迅速確診,加強監控力度。對病人做好隔離,病人是主要的傳染源,自潛伏期末即有傳染性,病初2-3天傳染性最強。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涕、口涎、痰液,并隨咳嗽、噴嚏排出體外,同時還應注意由于部分免疫,有些人感染后可不發病,成為隱性感染,成為人群的隱形傳染源。
2.2藥物預防:金剛烷胺或金剛乙胺預防甲型流感有一定效果。在流行早期,必須及時確定流行株的型別。對無保護的人群可以進行藥物預防。但是由于金剛烷胺具有中樞神經系統的副作用,老年及有血管硬化者慎用,孕婦及有癲癇史者禁用。人們也可試用中藥預防。將板藍根、大青葉各50克,野、金銀花各30克,四味中藥同放入大茶缸中,用熱開水沖泡,片刻后飲用?;蛘哂秘灡?、板藍根各30克,蒲公英15克,青茶5克,三味用開水沖泡后代茶飲。以上兩方清熱解毒功效良好,具有較強的抗病毒功效,適用于流行感冒。
2.3疫苗預防:目前,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一種手段。流感疫苗可分為減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前者可由鼻腔噴霧吸入,引起人體呼吸道輕度感染而產生免疫力。接種對象是健康的成年人或少年兒童,禁用于老人、嬰幼兒、孕婦和患有較嚴重慢性基礎疾患或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面臨流感大流行時,在城市及近郊人群中,除有禁忌者外,應進行全面接種。面臨中小流行時,一般只在重點人群中使用,如在航空港、海港、托兒機構、服務行業工作的人員等。
3.流感的護理措施
3.1流感急性期癥狀重,代謝增加,應盡量臥床休息,減少機體消耗,防止并發癥發生;恢復期可適當活動,以增強機體抵抗力,但應注意勞逸結合。
3.2應保持室內空氣清新,經常通風換氣,室溫保持在15℃~20℃,室內光線充足,保持清潔衛生,安靜舒適。
3.3對高熱癥狀較重者,應予以物理解溫,如冰枕、冷水敷額頭、酒精擦浴,切忌捂得大緊,以防體溫繼續上升而引起驚厥。
3.4嚴密觀察患者的體溫、脈搏、呼吸及咳嗽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3.5應多食用易消化、流質或半流質有營養的食物,多吃些營養豐富、易于消化的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如魚、牛奶、雞蛋、水果、豆腐等。同時給予含豐富維生素C的果汁和蔬菜汁,如西紅柿汁和西瓜汁等量混合,加適量蜂蜜。病情好轉,可供給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以增加抵抗力和促進體力恢復。
3.6加強隔離,家庭成員間避免交叉感染,避免與病人面對面交談,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倒入下水道,外出時應戴口鼻罩。
3.7心理護理,流感病人發病期間受臨床表現的影響可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急躁心理,應主動關心病人,幫助其解決生活上的困難。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甲型H1N1流感 護理措施
甲型H1N1流感病毒通過空氣飛沫經呼吸道傳播,人群普遍易感[1]。為了便于今后更好地做好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護理工作,現將收治35例患者的護理措施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9年10月~2010年2月收治發熱患者5624人,確診H1N1流感患者289例,符合衛生部甲型H1N1流感危重癥患者9例,研究對象為住院治療的35例甲型H1N1患者。其中男21例,女14例;兒童3例,成人32例;孕婦2例,年齡3~72歲,平均42歲。11例有慢性疾病基礎,慢性乙型肝炎2例,冠心病3例,糖尿病、高血壓6例。
結 果
2009年10月~2010年2月收治發熱患者5624人,確診H1N1流感患者289例(5.14%),符合衛生部甲型H1N1流感危重癥患者9例(0.16%),住院治療35例(0.62%)。住院治療病例占確診病例的12.11%。糖尿病、高血壓,全部治愈。24例患者2周后痊愈,重癥患者2例3周痊愈,住院患者中11例有慢性疾病基礎,2例有慢性乙型肝炎,3例有冠心病,6例最長48天痊愈出院。討 論
心理護理:甲型H1N1流感初期,由于外界媒體報道每天不斷上升的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患者及家屬容易產生嚴重的心理負擔,如焦慮與恐懼感[2]。此時護士態度親切、熱情和藹以自己的言行取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告知此病的相關情況,他們明白此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加強甲型H1N1流感資料宣傳以及治愈的病例介紹。
防護技術:醫務人員甲型H1N1流感的防護依據標準預防原則,并按照導致感染的危險性程度采取分級防護。醫院內所有的區域均應當采取標準預防,工作時穿工作服、隔離衣、戴工作帽。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以及被污染的物品時應戴乳膠手套。醫務人員的工作服、臉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體液、分泌物等物質噴濺污染時,應戴外科口罩和防護眼罩,穿隔離衣或防水圍裙。
消毒技術:消毒是切斷傳播途徑,控制甲型H1N1流感的重要措施之一[3]。其中保證空氣的流通是控制和預防甲型H1N1流感醫院感染的重要措施,采取的方法包括:開窗通風和安裝通風設備,加強通風效果。無人的條件下可用紫外線對空氣消毒,還可使用24小時全自動消毒機,不必常規采用噴灑消毒劑的方法對室內空氣進行消毒。收治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病房內的物品表面、地面應當每天先清潔,再進行消毒,依據各類物品被接觸的頻率以及受污染的嚴重程度,選擇適宜的消毒方法。如床頭柜、床欄桿、門把手、水龍頭、地面等應當每天用消毒劑消毒兩次。一般情況下,采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物體表面。地面用500mg/L含氯消毒劑,4次/日進行濕拖擦洗,各區域專用拖把、抹布嚴禁不同區域混用,防止交叉感染??梢灾貜褪褂玫姆雷o用品,應當煮沸10分鐘消毒或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浸泡15分鐘后送洗衣房,清洗消毒。所有診查器械應一人一用一消毒,盡量使用一次性用品,醫療設備、器械實行專人專用。
對癥護理:高熱者切忌出汗受寒,衣被要適中,注意休息??纱罅繜岱庯嫾笆朝煟瑤椭刂萍毦腥荆越档腕w溫。由于流感病毒致死原因經常是肺炎所致,因此呼吸系統的監護就至關重要。重點要觀察呼吸頻率、缺氧的表象,有無呼吸窘迫、口唇紫紺,呼吸系統體檢要注意肺部呼吸音、音以及實變體征是否存在肺炎導致的胸水。痰液主要觀察性狀、顏色、量,注意有無細菌感染的癥狀??谇蛔o理3次/日,尿管護理3次/日,皮膚護理,定時翻身拍背,預防壓瘡。人工氣道的管理:①首先是氣管插管的安全性評價,這是患者的生命線,每班檢查插管的深度。②氣囊的管理:每班監測氣囊壓20~25cmH2O。③氣道濕化:氣道溫度保持32~37℃。氣道凈化:主要是吸痰,要求無菌原則;吸痰前給高濃度氧氣,手法輕柔,時間<15秒。及時倒棄呼吸機管道內的冷凝水,防止反流入患者氣道。有效的氣道濕化,評估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盡早拔除氣管插管。重癥H1N1患者也可出現循環系統衰竭,也要加強監護,觀察并評估患者的中心靜脈壓。保持靜脈通路的開放,遵醫囑給予補液和升壓藥,合并休克時給予相應抗休克治療。維持出入量平衡,避免加重肺水腫。
營養支持:病期應供給易消化、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流質或半流質有營養的食物,同時給予含豐富維生素C的果汁和蔬菜汁。病情好轉,可供給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以增加抵抗力和促進體力恢復。
總之,給予甲型H1N1流感患者積極的心理護理,讓其了解醫護人員治療、護理方案、用藥目的,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消除恐懼心理,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促進疾病的康復。嚴格的隔離防護消毒措施,切斷了疾病的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既做到預防疾病從患者傳至醫務人員,又做到防止疾病從醫務人員傳至患者,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的傳播。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合理的對癥護理,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對疾病的康復起到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近波.328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臨床特征與治療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75-77.
【關鍵詞】甲型HIN1流感(甲流);高熱;護理
甲型H1N1流感在日常生活中簡稱“甲流”,它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一種變異之后的流感病毒)所引發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甲型H1N1流感患者主要有肌肉痛、咳嗽、突發熱等病癥,而且某些患者有可能出現病情急速發展的情況,即突發高熱,體溫一般均超過39℃,還有可能由此導致多器官損傷、肺出血、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癥、嚴重肺炎,乃至死亡。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舒適度,利于患者的康復。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在2009年7月-2011年12月共收治47例甲型H1N1流感持續高熱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衛生部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診療方案》的相關診斷標準。其中男性25例,女性22例;年齡最小15歲,最大19例;體溫39.0℃至40.5℃;臨床表現為平色呈現紫白相間花紋色或者是蒼白色、四肢冰涼,在來我院就診之前均服用各種退熱藥物,高熱持續3d至7d,平均4.5d。將所有患者隨機劃分為2組,即對照組(n=23)和實驗組(n=24),2組患者性別、年齡、體溫、臨床表現、高熱持續時間、治療方式等方面的差異沒有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臨床護理,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并加強基礎護理,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效果。
1.3護理干預第一,基礎護理?;A護理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在衛生方面,特別注意房間衛生,定期對病房進行衛生清理;在飲食方面,建議征求患者的意見并以患者的口味為其提供符合其口味的飲食;注意患者體溫的定時監測,觀察患者的病程進展情況;要求患者按時服用相應藥物,積極配合治療。第二,心理護理。對于處理隔離間的患者,應該允許其收聽收音機、觀看電視節目、閱讀書籍和報紙,避免因為無所事事而胡思亂想或者出現緊張絕望等負性情緒;護理工作人員對其進行近距離的護理工作,借此縮短護患之間的心理距離,消除心理隔閡,獲得患者信任,更加樂于接受護理人員的心理干預;允許并鼓勵社會人員與患者進行必要的溝通和交流,消除患者處于隔離間時產生的“被遺棄感”,讓患者的家屬、朋友等于患者進行電話交流、短信交流,強化患者戰勝病魔的信心和勇氣。第三,健康教育。積極向患者講解關于甲型H1N1流感的相關知識,講解方式可以靈活多樣,既可以口頭講解,也可以通過光盤、宣傳冊等方式,讓患者能夠清晰地認識到只要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甲型H1N1流感便可以有效的控制并治愈,進而徹底消除患者的應激心理;另外,應該告知患者,為了避免將甲型H1N1流感病毒傳染給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采取隔離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希望患者給予理解和配合。
1.4統計學護理使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 χ±s)表示,采用t檢驗處理數據。以P
關鍵詞:中心靜脈導管;感染;護理措施
目前,腫瘤化療均采用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進行,具有安全性高、留置時間長、患者痛苦小等特點,可更充分的滿足周期化療和營養支持的需要[1]。相關數據顯示[2],PICC導管相關血流感染是導管相關感染中最嚴重的類型,不僅會影響化療的進展和效果,還會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以有效的護理措施提高防控CRBSI具有極為重要的臨床意義。據此,本文對近期相關研究文獻進行了整理和歸納。
1 CRBSI的誘發危險因素
1.1宿主因素 湯欣[3]認為,腫瘤患者使用化療藥物,可導致中性粒細胞高度減少或缺乏,而白胞計數一旦低于4×109/L,其機體免疫功能就無法抗衡細菌的侵襲。另外,很多患者無菌意識不強,如果健康教育不足或缺失,其自我維護導管即會出現不到位,進而導致 CRBSI的發生。張曉霞等[4]指出,年齡是導管相關性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年齡每增加一個等級,CRBSI發生率則增加4.645倍。
1.2導管因素 馬曉燕 [5]通過研究認為,導管相關性血栓和CRBSI聯系密切,可有效防止血液返流,減少血栓形成的三向瓣膜導管CRBSI發生率低于前端開口無瓣膜結構的導管。此外,正壓輸液接頭的消毒更換不及時可導致微生物直接進入血液引發CRBSI;而導管固定不牢,是導致導管局部感染的重要原因,一旦處理不及時,就會迅速發展為CRBSI。
1.3操作因素 穿刺部位是誘發導管靜脈炎的原因之一,靜脈選擇不當會導致血管機械性損傷。馬曉燕等指出,多次穿刺可使皮膚防御能力下降,增加CRBSI發生幾率。此外,李慧萍等強調,延長導管的維護期會導致敷貼黏性降低、松動,進而使敷貼下細菌繁殖增加,從而引起局部感染。
從上述研究文獻結論可以看出,CRBSI發生的危險因素多且復雜,而其中很多均可以通過有效措施得到防控,如強化健康教育、提高護理操作水平,加強護理責任心等。因此,構建系統的、科學的整體護理防控體系應該是防控腫瘤患者發生CRBSI的重要手段。
2 護理防控CRBSI的措施
2.1控制宿主不良因素 在腫瘤患者WBC急劇下降或骨髓抑制期內、感染或潛在感染期內、疑診導管相關感染"菌血癥"、"敗血癥"期內應減少,甚至不置管,以防誘發CRBSI。此外,他們特別強調,院內健康教育極為重要,不僅要針對患者,更要包括陪護者,使防控工作得到多角度的支持。而健康教育的內容要通俗易懂,具有普適性。護士在進行健康教育時,要明確教育目標,可以采取多種措施,如對文化低,年齡大的患者采用一對一講解,對文化層次較高者發放資料,鼓勵其自我學習,以提高其自信心。
2.2控制導管不良因素 防止血液反流是防止CRBSI的重要手段,因此,要選用柔韌性佳、排斥性小、不良反應小、防返流的三向瓣膜式PICC導管,導管固定要使用透氣指數為3000的無菌透明敷料,這樣可以有利于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降低局部感染的發生。輸液接頭要采用正壓接頭,使其余三向瓣膜產生協同作用,有效預防血栓、血栓性靜脈炎的發生。另外,不正確的封管方法、患者咳嗽等增加胸腔壓力的活動均可致導管內回血增加,從而增加導管內細菌定植的幾率,誘發CRBSI,因此,必須采取脈沖方式沖管并正壓封管,確保肝素帽內充滿封管液,同時要重視維護病室的呼吸道、口腔、鼻腔的通暢、清潔。
2.3控制操作不良因素 無菌操作是降低CRBSI最為重要原則之一,因此,護士在操作時要嚴格洗手、戴口罩、帽子、無菌手套、穿無菌手術衣,執行無菌配液、無菌輸注、全封閉輸注;要對導管進行嚴格的預處理,即使用肝素液沖管后,再使用5mg地塞米松溶液對導管進行充分浸泡,以防止機械性靜脈炎的發生。另外,應使用可直接降低導管出口位置細菌定值發生率的洗必泰、碘酊、碘伏、酒精等作為消毒劑,消毒范圍應保持10×10 cm,順時針方向與逆時針方向交替進行。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防控CRBSI的發生已成為了目前腫瘤科護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其常規防控措施以形成了較為系統的體系,并發揮了有效的臨床作用。而不斷發展的護理新型理念和技術也在進一步完善著該防控的效果,但是,從本文搜集的文獻來看,其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針對于腫瘤患者及其陪護者的健康教育體系的研究較為薄弱,很多文章均是泛泛而談,并沒有體現出臨床的使用價值。此外,病情觀察是防范CRBSI的重要手段,而現有文獻中對此進行研究的寥寥無幾,這對于新崗護士的迅速成熟無疑是一種理論層面的缺失。因此,我認為,目前對防控CRBSI的研究應著重將各種新型護理概念轉化到護理細節中,從而使防范CRBSI得效果得到更好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郝瑾,唐婷,倪冬敏,等.1例腫瘤患者PICC置管感染并發肺栓塞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22):212-213.
[2]Jing Zhang,Liangdan Tang,Yanlin Chen,et al.Upregulation of Abelson interactor protein 1 predicts tumor progression and poor outcome in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J].Human pathology, 2015,46(9):1331-1340.
[3]Christina S, Mullins,Michael, Linnebacher.Human endogenous retroviruses and cancer: causality and therapeutic possibilitie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2,18(42):6027-6235.
1 心理反應分析
與“H1N1”相關的精神障礙應包括“H1N1”恐怖癥、相關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急性應激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及適應等。從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后,災難精神衛生救援工作經驗表明,對參與救災人員、患者及一般人群進行適當的心理干預,減少心理障礙的發生,勢在必行。
1.1醫護人員的心理反應:面對“H1N1”時期,有的醫護人員表現失眠、憤怒、渾身發抖、腦子控制不住,總擔心自己被感染上此病。有的表現焦慮、緊張、害怕死、心煩意亂、脾氣大、抑郁、內疚、無力、出冷汗、食欲不振、心跳加快、頭暈、頭痛、惡心、胃部不適、噩夢、幻覺等,生活工作受到影響。
1.2“H1N1”隔離留觀者的心理反應:此類人員因懷疑而被隔離進行醫學觀察,在我縣留觀站的大部分是初中學生。這類人員更易出現恐懼感和焦慮、自卑、情緒不穩,一是怕影響學習;二是怕染上此病,故常感到心理壓抑、悲觀、委屈,有時哭泣、拒絕進食、煩躁等,從而影響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使自己陷入無形的害怕和恐懼的壓力中。
1.3“H1N1”患者的心理反應:此類患者更有自卑心理,認為自己很倒霉,表現焦慮,抑郁情緒及無助和無望感。有的患者因為得知自己感染此病,認為這病是從國外帶回來的,很可怕,又怕自己傳染給其他人,而出現內疚和負罪感,有部分患者怕出院后不被社會接納,而表現煩躁和坐立不安、失眠或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等。
2 心理護理措施
2.1疏導不良心理情緒:醫護人員在第一時間應告訴患者及來訪人員:面對突發事件,首先要接納和理解自己所出現的恐懼和緊張情緒,不要去排斥這種情緒。正確的做法是當出現恐懼、焦慮、緊張情緒時,就大膽說出來,讓情緒得到合理的發泄,而不是排斥它,這些情緒就會減輕。教會他們明白,有些情緒反應不是自己能控制的,這時最好選擇尋求家人、朋友、同事等給予的情感支持,通過交流來減輕內心的不安,坦然面對和承認自己的心理感受,不必刻意強迫自己抵制或否認在面對災害和突發事件時產生的影響、擔憂、驚慌和無助等體驗,盡量保持平和心態,切不可以煙酒來排遣壓力,更不可發怒沖動,同時,啟動科學的心理調節措施,進行一些能讓自己放松的活動,如聽音樂、看小說、寫日記、復習功課,使情緒轉移,冷靜面對疫情,面對大自然變化,增長知識,舒緩壓力,創造歡樂。
[關鍵詞]腫瘤患者;PICC;感染因素;護理措施
近年來,腫瘤疾病發病率持續上漲,危害患者生命安全。目前,臨床均借助化療療法治療,常用措施為中心靜脈導管(PICC),該導管可快速建立靜脈通道,減輕患者臨床疼痛度。然由于PICC留置期間易出現感染、靜脈炎等病癥,間接增加患者疼痛和醫療負擔。因此,如何預防PICC導管感染是臨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進一步探討腫瘤患者PICC相關因素及護理干預措施,本研究將我院接收患者作為調查對象。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為我院2010年5月~2014年11月之間的100例PICC置管的腫瘤患者,根據時期不同進行分組。將2010年4月~2012年7月接收腫瘤PCII留置患者50例作為對照組,男、女患者分別31例、19例,年齡25~75歲,平均(45.5±1.5)歲,疾病史1~4年,平均(2.1±0.1)年,導管留置時間4~356d,平均(152.2±12.2)d;將2012年9月~2014年11月接收患者作為觀察組,男、女患者分別32例、18例,年齡26~76歲,平均(45.6±1.6)歲,疾病史1~5年,平均(2.2±0.2)年,導管留置時間5~360d,平均(152.3±12.3)d。兩組PICC腫瘤患者年齡段、疾病史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患者年齡25~76歲;(2)診斷為惡性腫瘤且行PICC置管;(3)PICC血流感染患者同意進行血培養及導管尖端培養,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況下計劃拔管。排除標準:(1)PICC置管禁忌證;(2)懷疑全身感染或其他部位感染;(3)上腔靜脈壓迫綜合征者;(4)有嚴重出血傾向或穿刺部位皮膚破損者。
1.3萬法
臨床選用BD公司生產的中心靜脈導管和美國碧迪公司的PICC穿刺包,均可連接可來福無針密閉型輸液接頭,并選用統一的生理鹽水作為封管液體。手術期間,醫護人員需確保在無菌環境下執行相關操作,將PICC導管植入患者血管,若期間出現局部疼痛、紅腫或患者表現為寒戰、高熱等癥狀需行拔管處理,分別采取患者分泌物、靜脈血等進行檢驗。
1.4臨床診斷
臨床針對局部伴有疼痛、紅腫等患者分泌物進行檢驗,結果證實為細菌感染;血行感染患者發熱、寒戰,對病原體的血液進行分離,并將其他的感染源排除,在下列情況下滿足其中一條即可診斷為導管相關的血流感染:導管樣本的培養是診斷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主要標準,半定量和定量培養結果分別為≥15.0cfu/cO、≥102.0cfu/cO,亦伴有不同程度的中毒癥狀;中心靜脈血培養陽性率檢測結果高于外周靜脈血培養結果。
1.5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主要選用SPSS18.0軟件進行相關數據的研究和分析,按照臨床參數種類進行x2檢驗,以P
2結果
2.1影響因素
對照組患者發生感染10例,感染發生率20.0%,其中置管操作導致感染4例(40.0%),導管固定不牢移行導致感染3例(30.0%),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導致感染3例(30.0%),各因素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干預效果比較
兩組腫瘤患者PICC留置期間均出現感染現象,但觀察組患者感染者3例,感染率為6.0%;對照組感染者10例,感染率為20.0%,兩者感染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3.1臨床PICC感染的相關因素
(1)置管操作因素。本次調查結果表明,PICC導管留置過程中的相關操作是導致感染的主要因素,如:臨床置管操作前期未對操作環境進行特殊化處理,普遍存在大多數操作人員穿普通工作服的現象,間接降低無菌性;導管預處理過程中行基礎化的肝素液沖管處理;少數患者選用頭部靜脈,增加其反復性送管率,加大血管損傷;導管固定期間選用透明敷料,一旦患者出汗過多,將導致其皮膚潮濕;(2)導管移行。導管佩戴過程中,存在于肘窩處的導管易出現異動現象,加大臨床感染率;(3)免疫功能降低。腫瘤患者化療處理后白細胞計數將降低,或致使其處于骨髓抑制狀態,間接降低免疫功能,加大感染率;患者未充分掌握導管維護措施,誘發感染。
3.2護理干預措施
3.2.1置管時機臨床腫瘤患者PICC置管前期,需密切評估患者病情變化,針對白細胞指標下降、感染期、敗血癥期等患者來說,應避免PICC置管。并且,臨床所使用的導管需盡最大限度的選擇三向瓣式PICC管,可有效預防返流、降低不良反應。
3.2.2置管操作(1)置管環境。臨床置管前期,醫護人員需對操作環境進行消毒預處理,讓其自然干燥,隨后借助紫外線消毒空氣,時間為20min。置管過程中需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佩戴口罩、無菌手套等;(2)導管處理。目前,臨床導管處理過程中均借助肝素液沖管,致使臨床效果不明顯。因而,臨床需選用合適、有效液體進行沖管處理。如:地塞米松,將該藥物充分稀釋后浸泡導管,可有效預防靜脈炎病癥。糖皮質激素可控制炎性因子,減少相應炎性因子的釋放總量,從而減輕炎性反應,增強抗過敏性能;(3)穿刺部位。臨床置管期間首先需選擇粗直、瓣膜少的靜脈,若無法查找可選擇正中靜脈血管,位于肘周上方二指處,于此處穿刺處理可預防導管的移動,降低感染發生率;(4)消毒劑。導管留置前期需對患者皮膚進行消毒處理,一旦消毒劑選用不當,將直接造成感染。在這種情況下,需選用合適消毒劑及消毒方法,如:首先用酒精消毒3~4次,隨后再用安爾碘消毒3~4次,消毒面積為10.0cm×10.0cm,按照順時針、逆時針的方式交替進行,自然晾干,以達到最終的消毒目的。
3.2.3導管固定
臨床用無菌透明敷料固定導管,以保證皮膚干燥。此類敷料更加適用于易出汗患者,可有效降低感染率。并且,導管外露部位還可固定于患者前臂,避免導管的移動,進一步降低感染。
3.2.4封管PICC導管的封管處理意義重大,需引起高度重視。可于封管處理前期借助生理鹽水進行沖管,隨后借助肝素液封管。如:脂肪乳、化療藥物使用后,需立即使用生理鹽水脈式沖管,以減少藥液附著量。肝素液抗菌效果突出,可預防血栓沉積量,在預防導管相關血流感染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外,臨床期間還需強化無針正壓接頭的應用,可使用可來福正壓接頭進行液體的輸注處理,輸注前期首先需對接頭內緣、外緣進行逆時針、順時針相互交替式消毒處理2次,封管后再按照此類方法消毒,隨后借助無菌紗布包裹、固定,預防接頭污染。此類接頭需每8天更換一次,臨床優勢:可降低醫護人員損傷,更為主要的是此類接頭協同作用顯著,尤其是上腔靜脈高壓患者,可有效預防血栓的形成,降低靜脈炎病癥的發生率。
3.2.5觀察臨床腫瘤患者化療結束后需密切觀察患者溫度、血常規等情況,一旦出現感染性征兆后應立即進行細菌培養,確定病原菌。同時,還需觀察腫瘤患者病情變化情況,一旦出現不適現象后立即進行檢查,以及時發現感染性因素。
3.2.6健康教育腫瘤PICC置管患者住院過程中,醫護人員需向其講解相關注意事項,如:管道的維護措施、洗澡保護措施等,確保每位患者均充分掌握相關知識。患者出院后,醫護人員還需電話隨訪,以了解患者院外情況,并針對其存在問題耐心講解處理措施,進而提高置管安全性。
肝良性腫瘤主要包括肝血管瘤、肝局灶性結節增生以及肝腺瘤三大類。肝臟良性腫瘤比較常見,但通常沒有臨床表現,大多數病例都是通過超聲或其他掃描檢查偶然發現,還有些病例則因為肝腫大、右上腹不適或腹腔內出血而被發現。此類病人肝功能檢查往往正?;騼H有輕微變化,雖然掃描技術和血管造影??商峁┮恍┬g前診斷線索,但確診常有賴于剖腹探查。
(一)護理評估
1.健康史 了解病人的性別、年齡、飲食情況,詢問有無口服避孕藥、雌激素史,有無上腹部不適、腹脹、食欲減退等癥狀。
2.臨床表現
(1)肝血管瘤:隨腫瘤部位、大小、增長速度及肝實質受累程度不同而異。小者無癥狀,大者可壓迫胃腸及膽道而引起腹痛、黃疸或消化不良癥狀。少數因腫瘤自發性破裂或瘤蒂扭轉而呈急腹癥表現。臨床上可將其分為4型:隱匿型、腹塊型、內出血型及瘤蒂扭轉型,以腹塊型最多見。腹塊位于上腹部,表面光滑,質地軟硬不一,有囊性感和有較大的可變性。邊界清楚,與肝臟相連,隨呼吸上下移動,一般無壓痛。部分病例在病變區可聞及血管雜音,少數病人可伴有微血管性溶血性貧血。血栓形成后導致凝血因子被消耗,亦可表現血小板減少或低纖維蛋白原血癥。肝功能試驗一般正常。
(2)肝局灶性結節增生:一般無癥狀,可表現為腹部腫塊,少數病例可自發性破裂而大出血,出現急腹癥表現。
(3)肝腺瘤:腫瘤體積小者,可無任何癥狀;當腫瘤增大壓迫正常肝細胞或影響鄰近器官功能時,可出現上腹部脹痛不適、惡心、納差和上腹牽拉感等癥狀。約l/3的病人上腹部可觸及表面光滑、質硬的腫塊。隨著腫瘤增大,其中心部可發生壞死和出血,其主要臨床表現為急腹癥。瘤內出血者,常有發作性右上腹痛、發熱,偶有黃疸或寒戰,右上腹肌緊張、壓痛,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等表現。腫瘤破裂引起腹腔內出血者,突發右上腹劇痛,心慌、出冷汗,腹部有壓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癥狀,嚴重者可出現休克。
3.輔助檢查
(1)B型超聲檢查:此方法能早期發現病變,分辨直徑1~2cm的腫瘤,而且能準確定位。B超檢查大多數血管瘤為低回聲,少數為邊界光滑的低回聲占位;肝局灶性結節增生可以有低、高或混合回聲,缺乏特征性,可見纖維分隔。B超對判斷肝腺瘤部位、大小及內容物有一定幫助,是首選檢查方法。
(2)CT檢查:平掃時肝血管瘤為低密度病變,CT增強掃描時病變周圍出現增強的暈環,隨后向中心彌散使病變完全充盈。平掃時肝局灶性結節增生為肝內低密度或等密度改變,邊界清楚。當中心存在纖維性瘢痕時,可見從中心向邊緣呈放射狀分布的低密度影像為其特征。
(3)MRI檢查:對肝血管瘤有特殊的診斷意義,T2加權圖像呈高信號密集區,稱為“燈泡征”改變。
(4)肝血管造影:診斷準確率高,假陽性率低,并能準確顯示病變范圍,有助于選擇治療方案;但此法對于肝血管瘤為創傷性檢查,應留待其他方法不能確定診斷時施行。肝局灶性結節增生典型病變可表現為血管呈放射狀分布如輪輻樣和外圍血管的抱球現象。
(5)放射性核素肝掃描:采用99mTc標記的自體紅細胞行放射性核素血池填充掃描,對血管瘤有確診意義。肝局灶性結節增生65%的病變可見有核素濃聚,因該種病變內有肝巨噬細胞,所以能凝聚核素,這點和其他良惡性腫瘤不同,因而有較高診斷價值。肝腺瘤直徑>2~3cm者,肝內可顯示放射性稀疏區。
4.治療原則 小的無癥狀的肝血管瘤不需治療,但應每隔3~6個月做B超檢查,動態觀察腫瘤變化。對于直徑>8cm或有癥狀的血管瘤應予以治療。肝切除是治療肝海綿狀血管瘤最有效的方法。肝腺瘤一旦明確診斷或考慮為本病,應予以手術切除。
(二)護理措施
1.緩解疼痛不適
(1)評估疼痛部位、性質、程度、持續時間及病人焦慮程度。
(2)根據疼痛原因予以相應處理,腫瘤破裂、扭轉者,配合醫生做好相應手術準備。
(3)術后疼痛安置半臥位,減輕傷口張力,利于傷口愈合。
(4)合理固定各引流管,保持有效引流,減少牽拉所引起的疼痛。
(5)做好心理護理,應用放松療法,減輕病人焦慮。
(6)必要時,遵醫囑給予止痛劑。
2.給予有關疾病指導
(1)評估病人理解能力、學習能力、對疾病的了解程度。
(2)告知病人發病可能的誘因,如肝腺瘤病人減少避孕藥的應用。
(3)向病人講解主要檢查方法及定期復查的重要性。
(4)腫瘤小又無癥狀者,可保守治療。出現腫瘤巨大有壓迫、扭轉、破裂癥狀者,立即手術治療,并告知手術后注意事項。
(5)給予飲食及活動指導。多吃蔬菜、水果,適量活動,勞逸結合。
參 考 文 獻
[1]李海蘭,凌淑群.15例原發性肝癌圍手術期護理[J].當代護士(綜合版),2007,10(1):28-29.
[2]羅春妹,曾素英,黃躍英,等.62例原發性肝癌手術切除的圍手術期護理[J].實用臨床醫學,2008,9(9),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