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6 10:45:33
序論:在您撰寫林木經濟價值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綏寧縣項目建設帶動作用財務評價社會效益
1項目情況
湖南省邵陽市綏寧縣10000畝筍竹豐產林種植擴建項目,位于綏寧縣白玉鄉的付家灣、檀山廟、羅家鋪3個行政村。項目總投資520.68萬元,其中:建設投資484.94萬元(包括工程費用70.00萬元、生產性和公益性生物資產360.00萬元、工程建設其他費用31.85萬元、預備費用23.09萬元),鋪底流動資金35.74萬元。另外申請中央財政投資80.00萬元,省級財政配套40.00萬元,企業自籌資金400.68萬元。項目建成達產后,即“有項目”的正常年銷售收入為1860.00萬元,利潤總額657.76萬元。項目建設前,即“無項目”的正常年銷售收入為1155.00萬元,利潤總額512.38萬元。以“有無項目”對比分析,計算的增量投資利潤率為27.92%;增量財務內部收益率21.04%,增量財務凈現值(i=8%)為424.60萬元,增量靜態投資回收期(含建設期1年)為5.70年。表明項目預期效益良好,具有較強盈利能力和市場抗風險能力,具有較強的經濟效益。根據國家和省、市、縣大力發展筍竹經濟林的有關產業政策,為進一步發揮企業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示范帶動作用,增加農民收入,實現更大范圍的農民增收,做大做強企業自身,實現農民和企業的雙贏,公司將繼續加大基地建設投入,特提出《2011年湖南省邵陽市綏寧縣10000畝筍竹豐產林種植擴建項目》。該基地建成后將與2010年建成的筍竹豐產林基地集中連片,使項目區筍竹豐產林基地建設更具規?;?,進而產生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實現該縣筍竹產業的專業化、集約化和標準化。
2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綏寧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指出:堅持以發展林業和林產品精深加工為縣域主導產業,實現到2010年,竹木加工產值達26億元。為實現這一目標,確保企業對原材料的需求,使竹業成為綏寧經濟的支柱產業,竹資源的培育成為重點。毛竹是綏寧縣林業的主要產品之一,竹產業已成為全縣的支柱產業,但過去一直存在著重利用輕培育的思想觀念,近年來竹林面積雖有增加,但單位面積立竹卻呈下降趨勢,而且,由于管理粗放,竹林結構不合理,竹林仍處于粗放經營的低產階段。全縣筍竹加工企業每年消耗竹材1500萬根以上。但是按現行竹林生產能力計算,全縣每年只能采伐毛竹1000萬根左右,難以滿足竹產業發展的迫切需要。綏寧縣毛竹資源豐富,但毛竹加工綜合利用率低,產品科技含量不高,規模效益不突出?,F有的80家竹加工企業中,年產值超過 1000萬元的僅 6家,其余均為小型加工廠,加工原料多為大徑竹,利用率僅為50%~60%,浪費大,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多為初級產品,企業管理落后,風險承受能力低,容易被市場淘汰。
因此,實施本項目可以彌補竹資源的不足,將種植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通過開展毛竹種植和加工可以讓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近就業,有效提高農民收入,對于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3項目選址條件
項目區位于湖南省綏寧縣中東部,東與武岡市接壤,西與武陽鎮交界,南與關峽苗族鄉相連,北與李西鎮毗鄰。項目區總人口為3136人,土地面積15.3萬畝,其中耕地面積0.38萬畝、林業用地13.1萬畝,現有毛竹12380畝,立竹248萬根,全部為低產林。根據湖南省委省政府頒布《關于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項目區于2008年將集體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落實到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本項目改造的10000畝筍竹豐產基地屬于集體林地,林改后落實到農戶經營管理,林木所有權歸農戶所有。項目區土壤主要為砂巖、板頁巖發育的黃紅壤、紅壤、黃壤,質地疏松、通氣性好、濕潤肥沃、酸堿度適中,適宜毛竹生長繁育。項目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晝夜溫差較大,氣候和植被垂直變化明顯。年均日1347.9h,年平均氣溫16.5℃,年平均降水量1406.0mm。 項目區有白玉河流過,另有小溪流4條,可滿足基地絕大部分竹林引水灌溉和群眾生產生活用水。
4 項目輻射范圍及帶動作用
項目實施后可直接帶動項目區683戶2730人建設毛竹基地10000畝,間接帶動400余戶1600余人,建設毛竹基地6000畝。輻射帶動全縣及周邊的懷化地區種植農戶發展毛竹基地20000余畝。項目建設后,農戶種植毛竹每畝收入1860元,每畝效益658多元,與項目建設前相比,每年可為項目區農戶增加效益146萬元。
5財務評價
5.1評價依據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建設部頒布的《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三)》;《2011年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寫參考大綱》;各項原材料、人工消耗均按有關定額及邵陽市現行價格計算。
5.2基礎數據與參數選取
(1) 建設投資中,固定資產采用平均年限法分類進行折舊,生產性和公益性生物資產費用也參照固定資產進行折舊,折舊年限20年;項目預備費分攤到以上兩類資產中,固定資產殘值按5%計取;工程建設其他費用按10年平均攤銷,年折舊及攤銷額為30.60萬元。
(2) 銷售費用按銷售收入8%計算。
(3) 修理費按折舊費的25%計取。
(4) 管理費按銷售收入5%計取。
(5) 項目計算期10年,財務基準收益率為8%,按照現行的財務制度和稅收制度進行評價。
5.3 總成本及經營成本估算
項目生產成本包括病蟲防治的農藥、挖筍、伐竹、號竹、護筍養竹墾覆以及管理監測等。農藥按照25元/畝計算;挖筍、伐竹、號竹與護筍養竹、修山分別按照8工日/畝、6.0工日/畝、3.5工日/畝、3工日/畝計算;工日按照40元/工日計取。
項目建成后,單位面積生產成本為=(農藥+挖筍+伐竹+號竹與護筍養竹+修山+管理監測)/面積:
=(25+320+240+140+120+20)/1
=865元/畝
5.4 財務效益分析
(1) 銷售收入對比分析
銷售價格:竹材:15元/根;冬筍6元/kg,春筍3元/kg。
銷售數量:項目建設前,即“無項目”正常年產竹材40萬根,冬筍550t,春筍750t,項目完成后,即“有項目”正常年產竹材65萬根,冬筍900t,春筍1150t;
項目完成后,即“有項目”正常年竹材收入975萬元,冬筍540萬元,春筍345萬元,合計1860萬元;
項目建設前,即“無項目”正常年竹材收入600萬元,冬筍330萬元,春筍225萬元,合計770萬元。
“有無項目”對比,項目銷售收入正常年增量為705.00萬元。
(2) 利潤分析
根據項目建設前的固定資產情況評價,項目建設前,“無項目”正常年利潤總額為512.38萬元,凈利潤384.28萬元。
項目建成后,在經營期間,“有項目”正常年利潤總額為657.76萬元,凈利潤493.32萬元。通過“有無項目”對比分析,計算的增量投資利潤率為27.92%,增量投資利稅率為27.92%,增量財務凈現值424.60萬元,增量財務內部收益率21.04%,增量投資回收期5.70年。企業每年從所得稅后利潤中提10%的法定盈余公積金和5%的任意公益金。
(3) 評價指標
通過增量財務現金流量計算,在經營期各年凈現金流量(稅后)共計為1059.53萬元,各項評價指標見表1。
表1評價指標表
各項增量評價指標顯示,企業建成投產后,其經濟效益良好,所得稅后財務內部收益率達15.72%,高于設定的8%基準收益率,靜態投資回收期包括建設期為6.93年,在經營期內除獲10%的收益,還將得到252.17萬元的凈現值,表明項目具有較強的盈利能力。
5.5 財務評價結論
根據項目建設前的固定資產情況評價,項目建設前,“無項目”正常年利潤總額為512.38萬元,凈利潤384.28萬元。項目建成后,在經營期間,“有項目”正常年利潤總額為657.76萬元,凈利潤493.32萬元,財務凈現值1951.75萬元,財務內部收益率26.29%,靜態投資回收期(含建設期1年)為4.77年,以此生產能力計算的盈虧平衡點為22.27%。通過“有無項目”對比分析,計算的增量投資利潤率為27.92%,增量投資利稅率為27.92%。增量銷售收入705.00萬元,增量凈利潤109.04萬元,增量財務內部收益率21.04%,增量財務凈現值(i=8%)為424.60萬元,增量靜態投資回收期(含建設期1年)為5.70年。以上分析,表明項目預期效益良好,具有較強盈利能力和市場抗風險能力。
6社會效益分析
6.1 壯大優勢產業,促進結構調整
通過項目建設,在培育毛竹資源的同時,保證了筍竹加工業原料的供應,完善了筍竹產業鏈,壯大了區域優勢產業。項目利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組織形式,通過技術示范、科技培訓等科技手段,最終使項目區毛竹產業由生產型向市場型、加工型的轉變,促進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促進產業化水平的提高。
6.2 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分析
項目建成后,公司分別與各農戶簽訂年度筍竹購銷合同,保證基地竹材按時按量產出,公司及時收購。在竹材的購銷過程中,公司現款現貨調材,農戶按約定逐年償還借款。對筍竹實行保底價收購。公司不得低于保底價收購,行市價高于保底價時按行市價收購,確保農民和公司雙方利益不受損失。在基地經營過程中,公司每年要指導農戶適時修山、護筍養竹,以保證林地生產力穩定、筍竹產出正常、農民收入和公司經營收益穩定。
6.3 帶動基地分析
根據項目單位加工對原料的需求和市場容量,項目實施后可直接帶動農戶建設毛竹基地10000畝,間接帶動建設毛竹基地6000畝。輻射帶動全縣種植農戶發展毛竹基地20000余畝。
6.4 帶動農戶及農民增收效果分析
項目實施后可直接帶動項目區683戶2730人,間接帶動400戶1600人展毛竹基地6000余畝輻射帶動相鄰鄉鎮發展毛竹基地20000余畝。項目區農戶種植毛竹每畝收入1860元,扣除投工,每畝效益658元,與項目建設前相比,每年可為項目區農戶增加效益146萬元。以企業為龍頭,通過公司免費為農戶提供技術服務,可以擴大毛竹的種植規模,增加農民收入,完善毛竹產業鏈,促進縣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
6.5 帶動就業分析
基地的建設促使鮮筍加工及竹材加工的發展。項目建成后,項目區每年可產生65萬根竹材,2050t鮮筍,將為企業提供豐富的原料,在竹材加工及筍加工領域產生160個就業崗位,同時,還可帶動當地倉儲、運輸等流域的就業。
6.6 對比分析
【關鍵詞】價值分類經營;國有林權;目標模式
一、林業產權的特點
1.產權的結構性和不完全性
這個特性是由森林資源的結構復雜性決定的,相應包括三種產權結構:一是林地產權;二是林木產權;三是環境資源產權,正是因為有了它,才使得森林資源產權具有不完全性。
2.產權的政府約束性
國家為了保持森林資源量的穩定以持續發揮森林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會采取一系列行政干預措施,使得林權主不能隨意支配自己的林木資產,政府行為在這里起到了制衡作用,因而林業產權的交易受到了政府的約束。
3.產權的自然殘缺性和自然增值性
它主要是指森林資源遭到自然災害(如水、火、蟲、風災)和人為因素(如偷砍、濫伐等)破壞,造成森林資產的流失,使得林業產權主體的收益受損。另一方面表現為林業產權的自然增值性,這是由森林資源的再生增值性決定的。
4.產權主體的多元性
森林資源產權的主體多元性是由林業所有制的多元化與產權的層次性決定的,目前我國常見的林業所有制有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個人所有制以及合資、合作等其他形式,而各種所有制形式都有產權的十個層次存在,且每個層次都包含森林資源產權的三種結構,各種產權主體呈現多元化傾向。
二、國有林權制度的目標模式
l.構建明晰化的林業產權
國有林業產權制度是否合理有效,取決于林業所有者、經營者以及使用者之間所形成的產權關系明晰化程度,以及由此決定的各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的明晰化程度。林業產權關系越明晰,利益關系越明晰,林業利用就越經濟,效果就越高。反之,林業產權關系越模糊,林業經營中的利益、責任關系越混亂,林業的經營就越不經濟,越沒有效率。
(1)產權明晰化與森林資源的保護。國有林業的產權制度最大的弊端是名義上產權是清晰的,所有人是存在的,實際上不存在具體的所有人,沒有人真正關心所有權人的權益?!肮驳乇瘎 币辉偕涎?。進行國有林權制度改革,就是通過劃分產權,確保不同產權主體的權利、責任邊界清晰化,使得權利與責任對稱,建立起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從而調動廣大林業職工的經營積極性,使森林資源綜合經營水平實現大幅度提高。
(2)產權明晰化與國有林業的投入沿襲國有國營的產權體制,國有林業無法成為有效投資載體,社會資金缺乏進入渠道和投資激勵,林業發展投入只能依賴于國家投資和國有林業企業經營利潤,而事實上這兩個渠道目前的投入能力十分有限。通過國有林權制度改革,進一步明晰產權,輔之以資本運營、資本流轉的經營方式,有效地激活民間資本,解決了森林培育投入乏力問題。同時,體制外戰略投資者進入國有林區的積極性被激活,進入渠道將隨著改革的深入實現進一步的暢通,同時林業投入問題將得到根本解決。
(3)產權明晰化與林區生產關系、生產力的解放。這次國有林權制度改革,把林地的經營權、林木的所有權和處置權都交給了職工,從而把職工的利益、職工的積極性和國有林區造林、營林的事業完全融為一體。打破了國有林區國有國營一統天下的經營管理體制,理順了林業生產關系,解放和發展了林區生產力,有效解決了國有林區長期存在的養林與養人、生存與發展、生態與經濟的激烈矛盾沖突,走出了一條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2.構建排他性的林業產權
(1)排他性產權與“公共地悲劇“。在說服每個林業職工主動自覺去保護森林的可能性極小的情況下,政府的最佳選擇是供給林業職工排他性的林業產權,把林業資源的林木所有權與林地經營權交給林業職工。在排他性產權確立的條件下,公有資源細化成一塊塊私有財產,每個職工都擁有了自己的物質利益,精心呵護屬于自己的林業財產,最大限度地使其增值,從而根本上消除了破壞林業資源的現象,基本遏制了“公共地悲劇”的重演。
(2)排他性產權與私人財產保護。私人財產的保護是生產和生活的不竭動力。排他性的存在,使得財產使用上的所有外部性都被內在化了,消費者會精打細算自己的消費支出,生產者會千方百計節省成本開支,經濟效率由此提高,排他性的確立是實現有效保護的先決條件。進行國有林權改革,就是將林地經營權和林木的所有權、經營權賦予林業職工。林業職工一旦開始承包經營,林業資源的產權歸屬便準確界定并依法明確認定,就具有排他性,承包者便會千方百計確保林業資源財產的完整。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承包者會以科學的、積極的、負責的態度保護這片資源,壯大這片資源。
(3)排他性產權與價值預期。產權是一種社會工具,其重要性在于事實上它能幫助一個人形成他與其他人進行交易的合理預期。預期是對人們的經濟行為產生重要影響的因素和力量。建立排他性的產權,有利于物品的產權人建立一種價值預期,從而有利于其投入努力去改善物品的性能,從而提高物品的價值。這次國有林權制度改革,將林木的所有權和林地的經營權承包給林業職工,五十年不變。這是一個長期的承諾,也是以政府的信譽作擔保、以合同的形式加以約束的承諾。在這五十年里,林業職工有權處置林木資產,有權在林下經營各種植物。這將有力地提升林業承包者的預期,從而鼓勵并推動承包者加大對林業資源的投入。
3.構建可交易的產權
(1)可交易性產權與資產評估。實施國有林權制度改革,推動林地承包經營,必須堅持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高度負責的精神,按照國家規定的森林資源資產評4A指標體系和操作規程,對每一宗承包林地,均由指定的資產評估機構進行客觀、準確的評估,評估報告必須經相關林業主管部門核準后,方可實行有償承包轉讓。
(2)可交易性產權與產權交易平臺。產權交易平臺是實現產權交易順暢進行的基礎與前提。產權交易市場的建立是林業產權交易平臺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要致力于把林權交易市場建設成一個信息暢通、服務完備、管理規范的林業產權綜合文易平臺。既要有全國性的總的交易平臺,也要有各地根據實際情況設立的分平臺,統一調度,統一配量,統一管理。
(3)可交易性產權與產權交易對象的多元化。林業產權交易對象的多元化,是國有林業產權交易順暢的保證,也是國有林業實現快發展、大發展的必要條件。關鍵是要從產權層面放寬林業的準入限制,在更大的范圍內推行股份制,吸收各種資本的參加。隨著國有林權改革的逐步深化,在照顧林業職工利益的基礎上,要致力于通過產權交易市場吸收民間資本和境外資本,重組國有林業資本。
參考文獻
以六大工程為主體的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是我國今后林業發展的戰略方向。這些建設工程都必須按項目管理和實施,因此現代項目管理方法體系是林業建設工程項目的技術基礎,但林業的自然和經濟屬性決定了林業項目與其它一般項目有很大的不同。林業經濟學等學科是林業項目的學科基礎,其方法構成了林業項目管理的專業方法體系。林業項目管理人員必須對這些學科知識有全面深人的理解,并將其用于林業項目管理實踐,才能有效地管理和實施林業項目。森林資源是林業項目最直接的產出,即使是生態林業建設項目,其生態效益也是以森林資源為載體所實現的。正確計量和評估林業項目的直接成果—森林資源的經濟價值是林業項目管理最基礎的工作,也是林業項目管理人員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
一、林業項目經濟計量方法
林業項目經濟價值計量一般可分為以產出為主導方向和以投入為主導方向兩類計算方法。一般來說,新造林項目(如退耕還林項目)的投入數據比較準確,但對森林將來產生的價值量大多是預估的。大多數林業項目都是按照這種方法體系來計算林業項目的經濟效益的。但從造林到森林成熟這期間時間長達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在這樣長的時期內,森林的生長量、林木價格變化極大,其間的不確定性和風險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而對現有森林進行經營改造項目(如天然林保護項目)的計量時,森林資源的數量和林木價格倒是比較明確,但過去幾十年的投入又很難準確計量,甚至不可能計量。因此,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林業項目的經濟計量都是相對的,都不可能像一般建設項目那樣準確。對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有充分的認識。林業項目經濟價值計量的基本方法有市場價格法、收益法和指標法等。這幾類方法構成了完整的林業項目經濟價值計量方法體系。
(一)市場價格法
市場價格法是指根據林木資產的現行市場價格或類似的林木資產的現行市場價格來計量林木資產價值的方法,可分為市場價格倒算法和現行市場價格法兩種。1.市場價倒算法市場價倒算法是對林業項目經濟價值計量的一種間接計量法。它是按林木資產采伐后所獲得的總收人,扣除森林培育及銷售所耗的有關成本費用和各種稅、金、費,以及按照社會平均利潤率計算的木材采伐和銷售階段應該獲得的合理利潤后,剩余的部分作為林木資產的經濟價值。這種方法是通過木材的市場銷售價格來倒算求活立木資產的價格,即市場價格倒算法。一般適合對現有林業項目(如天然林保護工程)計量和當森林培育成本難以確認時使用。其計算公式為:Vll二W一C一F上式中:Vn一第n年生林木資產的經濟評價價值;W一木材銷售總收人;C一木材采伐和銷售階段所耗費的有關成本、費用和各種稅費;F一木材采伐和銷售階段應得的合理利潤。市場價倒算法是在對成過熟林進行評價時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它計算簡單,通俗易懂,而且與市場實際情況較為接近,比較容易被項目各方所接受。加上這種方法所需要的各種資料相對比較容易獲得,所以,市場價倒算法是一種比較簡單實用的林業項目管理方法,特別是當項目對象所涉及的是成過熟林時,采用這種方法是非常可取的。在具體運用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問題:(l)要準確掌握評價基準期時木材市場銷售價格方面的信息。因為木材市場銷售價格的高低,是影響木材銷售收入和林業項目經濟價值計量評價價值的最直接因素,木材銷價高則林業項目經濟價值計量評價價也高,反之則低。(2)必須合理地估算木材采伐和銷售階段所耗費的有關成本、費用和各種稅費。在木材銷售收人一定的情況下,木材采伐和銷售階段的各項支出將成為決定林業項目經濟價值計量評價值大小的重要因素。(3)必須具備當地準確適用的待評價林分各材種的出材率表等基礎資料。2.現行市場價格法現行市場價格法是指通過廣泛的市場調查,在現行市場上選擇若干與評價對象相同或類似的林木資產作為參照物,并將評價對象與參照物進行對比分析,對兩者之間在林分質量、交易條件、交易價格等方面的差異進行分析調整,從而確定被評價林業項目經濟價值計量評價價值的一種評價方法。其計算公式為:從=K•Kb•G•M上式中:Vn一n年生林木資產的經濟評價價值;K一-林分質量綜合調整系數(由林木生長狀況、地力等級、地位等級等多個因素綜合評定);K。一物價指數調整系數;G一參照物單位蓄積的市場交易價(元/m3);M一被評價林木資產的蓄積量。在市場經濟發育比較完備的環境下,現行市場價格法適用于所有的評價對象。這種方法對于那些存在著大量相同或類似的市場交易案例的一般林業項目評價而言,其運用極為廣泛。但其應用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兩個前提條件:(l)具有充分發育而且十分活躍的相同或類似林木資產的交易市場,存在著眾多(一般要求三個以上)具有可比勝的參照物;(2)被評價林木資產與參照物相比較時所需的指標、技術參數等資料是可搜集到的,而且可以量化。
(二)收益法
收益法是其它林業項目經濟計量評價方法的基礎,也是最符合經濟學原理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是將被評價林木資產的預期收益,用適當的折現率折算成造林時的現值,然后求出林木經濟價值的計量評價方法。商品林建設項目的經濟計量最適用這類方法。收益現值法根據不同的估算方式又可以分為收獲現值法、收益凈現值法兩種。1.收獲現值法收獲現值法是指預測和估算林木資產在主伐時的收益加上間伐時純收益折算到評價時的折現值,再扣除到主伐期間所支付的各項成本費用的折現值后的差額,作為林木資產的評價價值。收獲現值法主要是針對林齡為中齡林和近熟林的商品用材林的特點而提出的,是中齡林和近熟林資產評價的首選方法。這種方法從林木資產為其經營者創造收益的能力為出發點來評價林木資產的價值,與該資產的現行市場價值較為接近,特別適用于中齡林和近熟林項目資產評價。當n二0時,上式的折現系數(卜P)”一”變為(卜P)“,這時計算出的結果就是新造林的收獲現值。2.收益凈現值法收益凈現值法是指將林木資產在剩余壽命期內各年的凈收益,按一定的折現率折算為現值,然后累加求和得出林木資產的經濟計量值。收益凈現值法比較適用于那些在未來壽命期內,每年的收支情況都較為穩定的林木資產的評價,比如那些已經進人產筍期的竹林和已經進人產果期的經濟林等。至于一般的用材林資產,雖然在其經營期內每年都要支付一定的成本和各種相關費用,但它除了在撫育間伐和成熟采伐時有收益以外,其它時間基本沒有什么收入,所以實際中較少使用這種方法進行評價。收益法計算的基點都是把將來的收益和支出按一定的利率折現到評價時的價值。這類方法又稱為前價法。與此類似的還有一種后價法,又稱林木費用價。即根據林木培育所需費用的后價合計而計算的林木經濟價值。也就是將林木培育經費(地租、造林費、管理費等)的后價與這個時期采伐等收益的后價之差計算而得。其原理與前價法相同,只是計算時期的基點不同。林業項目管理中主要采用前價法。#p#分頁標題#e#
(三)指標法
在上述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又可衍生出許多經濟和財務評價方法或指標,而這些方法和指標往往更易為非林業行業的人員所熟悉和接受,因而更具有實用價值。指標法是林業項目經濟計量最常用、最普遍的方法。如:收獲現值法中能使vn=0的利率P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內部收益率,又稱內部報酬率;收獲現值除以成本現值,即vn/I藝Ci(1+P)‘]就是凈現值指數。如果A、是第i年的財務收人,則計算出的Vn稱為財務凈現值,P稱為財務內部收益率(%);如果A,是第i年的經濟收人,則計算出的V。稱為經濟凈現值,P稱為經濟內部收益率(%)。這兩個指標是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在林業項目評價時最常用的指標。而按產值計算的V。又稱為項目總產值;按年或面積計算的V‘1又稱為年平均產值或單位面積(畝或公頃)產值。這些指標還有許多種。在實際進行林業項目評價時,可根據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評價指標。需要特別指明的是,從經濟本質看,項目經濟效果指標分為相對經濟效果指標和絕對經濟效果指標兩大類。前者主要有內部報酬率、凈現值指數以及資金盈利率等指標,它們主要反映單位面積或單位時間林業項目的投人產出比率;后者主要有項目總產值、凈現值、凈收益等指標,它們主要說明項目的凈產出量。這兩類指標分別從不同角度反映了項目的經濟效果。而用不同種類指標所反映出的項目的經濟效果往往是有很大差別的。在林業項目評價時究竟采用哪類指標或以哪類指標為主,必須根據項目目標來確定。在林業項目管理工作中,對不同林業項目經濟計量時,應注意以下基本原則:(l)不同項目計量時必須采用同一種方法,這樣才有可比勝;(2)計量所用的資料和數據必須是能夠收集到的;(3)所采用的方法必須具有實際可操作性。
二、林業項目經濟評價
經濟評價是指在經濟計量的基礎上對項目進行的經濟分析,并以此作為項目決策實施的依據。林業項目經濟評價一般可分為項目總體經濟評估和個案經濟分析。前者主要用于從整體上反映項目的經濟效果,而后者則更多地用于對項目區內某一子項目(如某一樹種、某一林種或某一范圍內的退耕還林子項目)的經濟分析。通過項目總體經濟評估和子項目經濟分析就可以為項目決策提供清晰而準確的科學依據。上面所介紹的林業項目經濟計量方法都是針對某種單一的林分而言,它們只是項目經濟評估的基礎。在實際工作中,大多數林業項目并不是由單一的林分構成的,項目區的情況都比較復雜。一個林業項目往往是由不同立地條件、不同林齡、不同樹種乃至不同經營目的的子項目所組成。對具體林業項目還必須根據其實際情況進行綜合經濟評價,這樣才能對項目的情況做出準確的評估。林業項目經濟評估可采用指標法和動態分析法。指標法(包括靜態指標和動態指標)簡單易行,但它只能反映林業項目某一時點上的經濟效益;動態分析法能比較全面地反映項目在整個壽命周期內的經濟效益,但所需資料多,計算比較繁雜,在某些項目區,特別是某些集體林區不大具有實際操作性。下面用一個實例說明林業項目綜合經濟評價的方法和計算過程。該項目是在南方某集體林區實行森林分類經營,經濟評價的目的是對該林區商品林的綜合經濟效益進行分析評估。本案例數據均為當年數據。因此林木價格和勞動力價格都偏低,經濟效益評價值也偏低。但方法是可以通用的。
(一)項目區經濟效益評估
林業項目經濟評估是指在對項目經濟效益計量的基礎上再對其進行投人產出分析,以便為項目決策提供科學依據。1.項目區整體經濟價值計量經濟價值計量就是采用上述經濟計量方法對項目區整體經濟價值進行計量。它是項目經濟評價的基礎。該項目區為集體林區,有林地面積為0.7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4%,立木蓄積77.13萬m,。此處所指的經濟價值是通過市場實現的或能通過市場實現的經濟價值。由于當地市場發育較為完善,故對項目區的這一部分經濟價值按現行市場價格法來計算。項目壽命周期為9年,項目區直接效益年均總價值為1177.88萬元,年均每畝經濟價值154.8元。2.項目區經濟效益評估林業項目經濟效益評估就是對項目經濟效益計量結果所進行的經濟效益分析。林業項目直接經濟效益是一種比較完整的經濟活動過程。下面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對該項目加以分析。
(l)項目區總體效益總評估項目區森林生態系統生產效益價值按市場價計量的總量為年均1177.88萬元。項目壽命周期(9年)內總效益為10600.92萬元。項目總投資1600.61萬元(包括資金和投勞),總利潤為9000.31萬元,年均1000.03萬元,資金利潤率為56.2%。
(2)不同林種經濟效果及生產力評價根據樣地調查,項目區主要林種的生產力如下:樣地調查表明,杉木蓄積量和年均生長量最高,松樹最低。杉木年均生長量分別比闊葉樹和松樹高18%和46%。不同林種生產力和經濟效果計算表明,經濟林產值高、利潤多、經濟效果好,并且還有收效快、受益時間長、產品經濟價值高的特點。(3)不同樹種經濟評估由于不同樹種的生物學特性和林產品經濟價值的差異,其生產力和經濟效果各不相同。通過分析計算可知,馬尾松最小,杉木次之,闊葉林最大。各樹種主要經濟效果指標見下表。計算結果表明,杉木實物生產量最高,但闊葉樹林價高,故其價值生產量最高;杉木每畝成本最多,但因杉木單位面積蓄積量高,因此按蓄積計算的成本又最低;闊葉樹單位面積利潤最高,資金使用效果也最好。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松樹適應性強,培育成本低;杉木生長量大,蓄積量高;闊葉樹市場價格高,資金使用效果好,各有所長。因此,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和自然條件下,只有根據項目目標和林木經濟特性正確選擇樹種,才能充分發揮森林的生產潛力,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
(二)主要造林樹種經濟效益分析
通過對項目區整體經濟評價和對不同樹種的經濟效果分析可以為項目提供全面的評價決策依據。但為了進一步掌握項目的經濟效果,還可以對具體樹種的經濟效果進行進一步分析為項目決策提供更詳盡的依據。在實際工作中一般可采用指標法(包括靜態指標和動態指標)和動態分析法進行計算分析。
1.指標法
該項目區杉木是目前造林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的樹種。因為杉木大多為中齡林,目前還沒有采伐,因此對杉木的經濟評價采用了市場價倒算法。據幾個鄉村林場典型調查,15年生杉木林,平均每畝成本55.70元,其中投工費45.20元,占成本的81.巧%。造林成本每畝22.30元,占總成本的40%,而營林階段成本33.40元,平均每畝每年才2.27元。根據樣地調查材料,巧年生杉木每畝平均蓄積7.245m’,按國家規定的杉木山價390元/m’計算,活立木價值2825.5元/畝,畝獲枝梗2530公斤,產值224.2元,其它副產品產值52.1元,每畝產值合計3101.8元,平均每年206.7元。(注:按當年價格計算)巧年生杉木經營凈現值為242.70元,內部報酬率15%,大大高于國家中長期農業貸款年利率(3%),盈利率是較高的,這說明其相對經濟效果是好的。但因當地杉木為粗放經營,單位面積的投人和產出都不高,且生長期長,為15年,因此雖然其相對經濟效果較高,但絕對經濟效果并不高。當地種植一畝水稻資金盈利率為23%,林業的相對經濟效果好于農業,但如果從絕對經濟效果來考察,杉木單位面積的產出和純收益都低于水稻。就一般情況看,大多數林業項目都是相對經濟效果高(主要反映在內部報酬率高),但絕對經濟效果低(主要反映在單位面積純收益和凈現值低)。當然這主要是因為林地質量低于農田,且林業單位面積投人少,林業生產周期長決定的。但林業生態效益卻遠非其直接經濟效益所能比,在林業項目經濟評估時絕不能忽略林業的這一基本特性。#p#分頁標題#e#
2.動態分析法
按照經濟學原理,應該根據生產函數理論的相關方法分析項目的動態經濟效果。現用生產函數方法進行分析。按照生產函數理論,當生產函數(包括投人函數、產出函數等)的邊際增長率為零時,函數有極值。因此可按生產函數的一階導數為零時求得其極大值。如果能夠擬合出林業投人產出的生產函數模型,則可再求其一階導數為零時函數的極值。但由于林業的投人并不規范。在實際工作中很難統計項目區培育森林的過程中各年的準確投人,因此也很難擬合出其生產函數的數學模型。故可用動態列表法尋求其生產函數的極值。下面用列表法分析該項目區杉木的經濟效果,其投人產出曲線如下圖所示。式中:投人(投資)函數C(x),產出(效益)函數F(x)。從上圖可知,8年前C(x)>F(x),即投人大于產出。第8年時,c(x)=F(x),投資與產出相等,即投資回收期。第8年以后,F(x)>C(X),則開始贏利,其邊際效益見下表。根據生產函數理論,生產函數的一階導數為零時該函數有極值。從杉木邊際效益表可知,第21年時平均每元投資可獲產值66.6元,即{F(x)/C(x)}’=0,此時投資產值率最高;第24年時,{CF(x)一C(x))/C(x)}’=0,此時投資利潤率最高,平均每元投資可獲51.6元;第18年時,dF(x)/d(x)一O,此時林地生產率最高,平均每畝林地每年林產品利潤為274.65元?;谏鲜鲇嬎惴治觯驮擁椖繀^的具體情況分析,初步結論為:杉木培育期為21一24年時,資金使用效果最好;培育期為18年時,林地生產率最高。根據不同的項目目標,可以選擇不同的項目周期。
三、結論
1.林業項目經濟計量應根據林齡、森林培育投人歷史資料以及市場發育程度等具體情況確定所采用的方法。
關鍵詞:生產性林木資產;特殊性;賬務處理;分析
中圖分類號:F27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8-0-01
林木資產是森林資產中重要的組成內容,而所謂的林木資產就是能夠進行正常交易,并且給經營主體帶來經濟利益,同時也能夠按照貨幣計量其成本的林業資源。林木資產主要有三種類型。生產性林木資產,顧名思義就是能夠連續生產,并在一段時期內為經營主體創造經濟價值的資產,具備了可生產性。還有其他兩種資產分別是公益性林木資產和消耗性林木資產。公益性林木資產主要重點就是公益,也就是為了改善當地周邊環境、平衡當地生態建設的林業資產;而消耗性林木資產就是每年給經營主體創造了經濟利潤之后,其林業資產主體就已經消耗了,無法再為經營主體創造價值的林木資產。從上面對生產性林木資產和林木資產的分析,可以看出合理發展生產性林木資產,有利于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和諧進步。文章著重分析生產性林木資產特點及其特殊性,然后探討了其主要賬目內容的處理。
一、生產性林木資產概念及其特殊性
(一)生產性林木資產概念
生產性林木主要包括經濟林木和薪炭林木,其具備連續生產和反復使用的特點,因此可以說生產性林木資產與固定資產有類似特征。生產性林木一開始是不會產生經濟效益的,只有通過一段時間生產,然后進入成熟期并開始結實才能夠為經營主體帶來利益。因此,生產性林木資產可以按照給經營主體帶來的經濟效益階段,分為生長階段和成熟階段。生產性林木資產與其他林木資產不同,其資產具備了階段性的變化,使得其財務計量方面具備了獨特性能。
(二)生產性林木資產的特殊性
我國之前制定和頒布的林木資產的財務核算處理都沒有形成統一的處理系統和方法,這給林木資產財務處理及對比方面造成了很大的不便。而隨著近年來我國財務會計制度的不但改進和改革,林木資產的財務核算開始全面按照我國新頒布的《生物資產》的相關規定和要求開始構建符合財務性能和原則的會計核算體系。
一方面,生產性林木資產作為可以連續為經營主體創造利益的資產,具備了一部分固定資產的特點,但是它與固定資產又有一定的不同。固定資產按照每年的經營,其成本資產每年也在損耗,而生產性林木資產則是按照一個先增長,然后一段時間內趨向穩定,最后逐漸下降的規律來變化的。同時,生產性林木資產在剛開始還不能為經營主體創造價值。固定資產可以通過經營主體對林木改良、修理等等來提高其資產的使用壽命,而林木資產則不然,如果遭到損毀就會導致利益受損,而且無法回復。
另一方面,生產性林木資產由于在發揮經濟效益過程中需要折舊計提,因此就具備了價值轉移逐步的特性。按照相關財務會計標準,資產都會有其計量屬性,主要有現值、公允價值、歷史成本法等等,而由于林木資產的特殊性和價值變動性,使得其適用且方便的入賬方法較少,只適合采用歷史成本方法。同時由于生產性林木資產在經營過程中會有各種成本費用投入,使得其成本費用支出的會計科目的判定存在困難。另外其資產的年限和具體類別也不好確定。
二、生產性林木資產的主要賬務的處理
生產性林木資產財務處理,首先就要按照財務規定要求和其資產本質內容來設置其財務會計賬戶,如生產成本、現金、銀行存款、管理費用、營林工程成本等等。然后文章簡要分析相關賬務的處理。
對于生產性林木資產也要設置經濟林和薪炭林等科目。利用拍賣、轉讓購買等等方式得來的林木資產,按照是否為經營主體創造利益來進行區分處理。沒有給經營者帶來經濟利益的,在借入一欄填寫本科目,而貸入一欄則填寫銀行存款、應付賬款等等。在林木資產中的各種支出成本也要看著營林工程成本和銀行存款等科目來分別錄賬處理。等到林木資產能夠獲益時,就可以把其營林成本轉換到本科目中。
自己種植栽培營造的林木資產在沒有進入成熟期為經營主體獲益的所有成本和支出都按照營林工程成本和銀行存款、原材料、管理費用、培育費用等等都要一一對應處理。有些非直接成本可以設置二級賬目科目。
如果經營者對生產性林業投入的資金已經符合入賬標準,就可以按照合同簽訂價值來設置其入賬科目,或者也可以請專家來對其入賬價值進行評估,并設置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營林成本、等等科目,如果林木資產沒有獲益,就可以把相關科目設置在營林成本下面。
生產性林木經營者在獲得捐贈時,可以按照林木獲益與否來分別入賬,已經獲益的林木資產可以設置資本公積科目和本科目,而還沒有獲益的就可以設置營林成本和資本公積科目。
如果生產性林木資產改變其資產屬性,變為消耗性林木資產或者是公益性林木資產,就要對其林木資產的減值與否進行評判,然后按照相關規定標準進行計提折舊等等項目處理。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研究分析并認識生產性林木資產管理的重要性和財務處理的特殊性,有利于人們更好的優化生產性林木資產的財務管理模式和方法,能夠有效促進生產性林木資產資源的整合和配置,有利于促進經營主體者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同時也能夠為社會創造更好的生態效益。因此,林木經營主體就要更好的與時俱進,改革并提高其林木資產的財務管理,從而能夠獲得雙贏。
參考文獻:
[1]邵屹,高榮海,姜力耕.我國經濟林生產現狀及發展趨勢[J].農業科技與裝備,2009(4).
[2]李志斌.關于森林資源資產的界定及核查問題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8(22).
關鍵詞:森林資源;商品林;可持續經營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1016102
1 引言
保護森林生態系統是地球生態圈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近年來經濟社會高速發展,木材以及土地的需求量增大造成大量林木資源流失,生態環境的污染以及空氣質量的不達標,使人們開始重視森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國有林場是國家土地以及森林重要的保護者以及管理者,不僅承擔著保護國有森林資源的職權,同時還是我國林木資源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傳承單位。
2 國有林場可持續發展戰略目的
2.1 林木經濟的轉換
林木資源的合理經營以及利用,可以有效保障我國林木經濟增長,提高我國基礎經濟建設發展能力。我國商品林業資源可以為社會需求提供多樣性林木產品,如桌子、椅子、屏風、紙張等,可以推動社會工業化快速發展,并保障人們日常生活生產質量。林木資源的可持續經營,可以有效確保林場生態環境與經濟效益的相互轉化,對于林業生態環境以及林木培育都極具幫助。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經營可以為森林資源發展建設帶來全新生產動力,以此打下我國商品林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基礎。
林木資源同時作為我國農牧行業中的重要支撐鏈,其能夠有效確保我國農業收成以及牧業生產穩定發展。加強林木資源科學利用以及轉化對我國農、牧、林行業經濟間相互轉化,促進和帶動各項行業經濟關聯化,協調各行各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2 社會生產效益
社會生活生產對于林木資源的需求十分巨大。人們的衣服、實物、住房以及部分交通工具和用料都離不開森林資源。同時林木資源還可以為人們生產生活提供物質基礎,能夠提供更多社會人員工作方向。創新我國國有商品林監管制度,完善林場生產以及培育平衡體系,切實提高林場基礎工程建設,對于我國經濟以及社會生產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2.3 環境綠化,實現生態可持續利用
眾所周知,樹木具有凈化環境以及提供氧氣的功能。因此可持續發展我國國有林場對于日趨變差的我國生態環境具有重要幫助。國有林場的持續發展不僅可以提高我國生態環境,改善空氣質量,同時還可以擴大我國生態環境,為未來經濟效益做出極大貢獻。
比如,國有林場初始建設規模極小,隨著可持續經營建設,林場由小變大,而對于商品林的開采依舊是10%,這不僅可以有效提高我國綠化植被面積,帶動我國空氣質量提高,同時還因為林場面積增加,林業資源供給能力提高,從而提供更多林業資源完成經濟轉化,實現生態環境以及經濟轉化良性循環。
3 商品林可持續經營管理阻礙因素
據相關研究報道,目前我國國有林場樹木繁多,不過大部分國有林場規模頗小,經營管理內容渙散,同時部分林場中多以經濟價值低的樹木為主。以我國福建省舉例,當前我國福建省總體林木規模大,不過細分下來每一個林場規模便頗小,同時在福建省林廠內,經濟商品林植被面積非常小,難以實現經濟模式轉化,繁多的低經濟價值樹木培育于商品林當中,使林木資源結構不合理、不明確,不能實現商品林實際經濟效益的有效轉化。將其有效推廣進市場之中,致使供需矛盾加劇,難以協調市場供給份額與市場需求的配給。
據相關林業人士統計,當前福建省國有林場在稅款中上交的企業運營資金,約占全面總收入52%。并且大量的退休人員以及內部辭退勞務費用也嚴重加大了國有林場資本投入,降低了經濟效益高效轉換,致使為了填補經濟漏洞,加大對林場資源開采,不能有效保障林業可持續發展。因此由于林業資源稅收問題過重,同時林業管理費用較高都致使國有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建設難度大,利益分配不均勻,造成經濟效益與林業生態環境難以平衡發展,會嚴重打擊商品林管理者經營工作積極性。
4 國有林場可持續發展經營策略
目前我國商品林建設管理內容相對單一,沒有擺脫傳統林業生產內容[1]。只能夠提供單一木材生產,沒能實現林業資源經濟轉化最大化,整個國有林場對于林業資源利用率過低。因此強化國有林業資源內部建設,豐富林業資源產業機構可以有效提高我國國有林場商品林市場競爭能力,多元化發展林業資源建設問題,使林業資源產品結構趨于多元化、多樣化,從而實現林業資源合理配置,有效發展可持續林業資源經營戰略。
4.1 優化樹種,科學配置商品林林業資源結構
眾所周知,國有林場商品林工作任帳鞘淥途濟價值較高的林木品種,從而實現林木資源市場經濟轉化。當前我國林業資源中,樹木結構種類分配不夠合理,沒有實現林業經濟在土地利用上最大效益化,從本質上講,降低了林業資源效益轉化,不能高效帶動土地、林業資源、經濟效益的科學轉變。
因此優化商品林樹種問題,可以有效實現土地資源以及林業經濟最大轉化[2]。如要進行短期盈利最佳種植項目應當是桉樹,桉樹從2010年開始經濟價值在穩步上升,目前其價格已經達到400元/t,并且在未來其價值還有進一步的上漲空間,同時其種植風險程度較小,適合短期種植。
而要想進行長期種植,推薦油茶種植[3]。近些年油茶行業前景喜人,產業發展前景廣、生產力度加大,以廣東省為例,目前其油茶林生產基地達265萬畝。油茶作為一項長線投資生產項目,其第四年就可以開始生產,在第八年就開始進入大量生產周期,每畝油茶地年均可收獲50 kg,市場價格平均在50元/kg。平均下來每年利潤可達到2000元以上。優化樹種種植結構框架,極大推動了林業資源可持續建設,對農業林資源可持續經營具有重要幫助。
4.2 提高林業產品資源附加價值,提升產業結構生產內容
提高林產品生產價值,注重其包裝以及文化附加值[4]。目前市場上,最值錢的往往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文化的積淀,以及廣告帶來的產品附加價值。加強林業產品附加價值可以有效提高林業資源經濟轉化效率。保障每年林場生產效益的情況下,降低林業資源開采數量,實現林業資源可持續開采,對推動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4.3 培育森林生態其他資源,提高生態環境有效利用率
森林生態結構不僅僅包含樹木資源,同時森林中種植食用菌以及珍貴藥材,可以實現有限的林業土地產生更大的經濟收益。加快培育森林環境中其他林業產品種植,從而實現林業經濟最大化建設。
4.4 推動現代化林業資源建設,加強林業管理建設水平
注重現代化林業資源管理,可以從本質上提升市場林業資源競爭能力以及林業管理質量。注重林業產品深加工技術以及林業資源現代培育技術,可以有效帶動林業資源建設,以及提高林產品推廣能力。實現科學化林業資源管理水平,將粗放式林業管理模式轉變為細致農業管理,從而帶動國有商品林可持續經營建設。
4.5 建立相應林業動態監管系統,健全林業資源保護制度
為能夠及時發現林業資源管理建設問題以及林業生產問題[5],健全林業資源監管管理系統,可以有效規避林業生產建設問題,帶動林業資源科學化管理和生產動態管理。從林業動態監管系統中實時監控林業產品現狀,對商品林生產結構以及可持續培育進行合理分析。實現經濟、土地、林業資源的合理分配,最大化經濟效益,帶動國有商品林可持續經營。
5 結語
森林資源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生活基本需求資源,合理規范其使用方向,加強其運營管理制度,防止林木資源浪費可以有效保障經濟以及生態環境環環相扣,互相融合。因此為有效_展林木資源可持續利用,一定要側重森林資源的保護,從而保障林木資源可以在使用中不會出現供需不平衡現象。同時還要保障長期進行林木培育工作,積極投身林木資源建設工作,促進森林生態可持續發展。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正確保國有林場的可持續發展經營戰略有效進行。
參考文獻:
[1]張繼東.國有林場森林可持續經營模式初探[J].現代園藝,2017(2):219.
[2]田瑞松.國有林場森林健康可持續經營模式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7(1):167.
[3]潘 瑤,蘇凱文,張婉潔,等.面向可持續的國有林場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研究――以云南省萬掌山國有林場為例[J].林業調查規劃,2016(6):64~67.
關鍵詞:林權形式;行使產權;林權改革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4-0-03
2003年,《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甫一出臺,林權改革遂成為炙手可熱的社會議題。人們希望這將是我國農村經營制度又一次脫胎換骨般的變革。但是,現實與期望之間往往存在著一定差距,比如,在幾近相同的政策條件下,福建與東北地區的林權形式沿著不同的走向演進發展。
一、東北與福建地區林權改革現狀
(一)東北地區林改推行情況
本溪等試點的改革實驗以及伊春的破冰之旅拉開了東北林區林權制度改革的帷幕,曾經“共有濫用”、“國有國營”的林業經營局面有所改觀。然而,林權制度改革在遇到了許多實際困難。要之,東北林區在產權形式和經營方式上主要有以下變化:
1.林地分配失衡
東北地區的山林主要分為國有林和集體林,國有林改革牽涉問題復雜,因此在推行過程中有關部門都極為謹慎,實際可供林場職工承包的山林面積并不多。以黑龍江省伊春市為例,2006年全市林地面積達310萬公頃,卻只劃出8萬公頃搞試點。每戶承包經營面積基本在10公頃之下。資金遂成為林地分配的主要尺度,經濟條件好、人力資本價值高的林場職工優先取得了林地的承包權,家境稍差的職工則望林興嘆。因此,在國有林權制度改革中,初始的林地分配就出現了失衡。
2.林地經營缺乏活力
許多東北林農在得到林地之后卻并不熱衷于林業的生產經營,他們想要的不是長期的收入流,而是可以當即兌現的收益。以遼寧省為例,據本溪市林業局相關人員介紹,很多分得林子的農民對所屬山林不管不顧,對病蟲害的防治毫不在意。這是因為政策禁止砍伐生態林,卻沒有規定不能砍伐垂危的病樹,于是蟲害的肆虐對他們來說反而是一種實現當期收益的契機。當然,這種情況一般存在于生態林區,因為林權主體養護山林的所得基本只有政府提供的生態補貼。而離本溪不遠的遼東和遼西地區,林農種植楊樹的收益較為可觀,林業發展勢頭良好。但總得來說,在以生態林為主的東北地區,人們經營林地的熱情并不高。
3.林權交易頻繁
林權的流轉是新集體林權改革的重要內容。從實際的情況來看,林改實施后,東北地區的林權市場逐漸活躍,林地流轉日趨頻繁。以遼寧省沈陽市為例,2008年,全市森林資源“二次”流轉面積達到了49.44萬畝,涉及57個鄉鎮,552個村莊,參與其中的林農戶數有10.1萬戶之多,流轉金額接近10億元。①可以說,林地交易的市場化趨勢逐步形成,而這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扶植。一方面,在整個林權改革過程中,官方建立了大量林權流轉的有形市場;另一方面,政策確認了林地的流轉權,并規定了具體的流轉程序,這直接催生了林權交易市場的產生。
(二)福建地區林改實行情況
林改之后,福建林區基本形成了林地“共有私用”的產權和經營格局,林業資源得到了較妥善的利用和配置。當然,在郁郁蔥蔥的山林背后,福建省集體林權改革也存在著不少問題,比如利益分配不均與保障滯后缺位。綜合各方信息,林權改革推行之后,閩越地區的林地產權形式和經營情況發生了如下變化:
1.林地分配分散化
世代生活在山林之下的農民天然享有成員權。因此,閩越集體林區在推行新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時,一般“本著先村內后村外的原則,即首先保證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有耕山意愿的林農有山可耕,再將剩余山林發包給其他經濟組織,使沒有耕山意愿的村民也得到一定的經濟補償,確保生產資料第一次分配的公平”②。而且,由于不同山林的經濟價值是迥然不同的,為了體現分配的公平性,按山林屬性的不同搭配均分。③這種分山方式導至了林權的分散化,出現“一山多主、一主多山”的局面④ 。
2.林地經營集中化
眾所周知,林木的生長周期較長,一般的樹木要經過20年才能變為成熟林。樹木的這種自然屬性要求大規模的生產經營,否則盈利困難。據各類調查報告顯示,在福建山區,林地經營的集中化初露端倪,各個山村都有一批林地經營大戶嶄露頭角,甚至出現了一些占林面積達十幾至數十萬畝的林業企業。以福建的L縣為例,在90年代后期,當地的縣林業投資公司和某私營公司就曾以很低的價格從村集體手中“抵押收購”了30000平方千米的林地,成為當地的 “林業大鱷”⑤。
3.林地流轉市場化偏弱
相關調查顯示,福建省林地流轉頻率偏低。“以永安林業要素市場的交易情況來看,2005年農戶流轉30起,流轉面積250.67hm2;2006年70起,流轉面積453.07hm2;2007年51起,流轉面積426.33hm2,2005-2007年3年間流轉面積1130.07hm2,占永安林業用地面積25.48萬hm2的0.44%?!雹抻纱丝梢姡謾喔母镏?,福建省并未出現林地大規模的市場交易。
二、東北與福建地區林權形式差異分析
(一)自然環境比較
在自然環境上,福建地區要優于東北三省,前者的氣候更加溫和,雨量充沛,更利于植物的生長,所以林木生長周期較短,適于種植經濟林;相比之下,東北地區的氣候較為嚴酷,雨量分配不均,雖然區內的林木粗壯耐用,但生長周期過長,不易進行短期經營。
(二)市場環境比較
2000-2002年,福建省林業市場化程度居全國第3位,遼寧位居第九,黑龍江與吉林省則在20名左右。⑦這種差距的背后有著長期的歷史人文積淀?;厮菀酝?,中國林業呈現出“南私北公”的產權格局,較之東北地區,閩越林業市場的發育程度更高。
(三)林權改革動因比較
綜合來看,福建省林權改革更多地是源于山區農民的自發選擇,他們通過改變林權形式打破了林地“共有濫用”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林地的經濟價值⑧;而以“國有國營”為主的東北林區則只能依靠強制性制度變遷改變產權形式⑨,其效果尚需進一步的考察。
(四)林地產權形式與經營方式的分異
長久以來,東北與福建都存在著林業資源“共有濫用”的現象。林改之后,在福建地區,雖然產權名義上歸集體所有,但私人利用資源的熱情和效率明顯提高;在東北地區,雖則部分山林得到了有效的開發與管護,但資源浪費的現象仍然突出,尤其是生態林的養護工作一直乏善可陳。
三、影響林權形式選擇的要因分析
本文將主要從政策因素、市場發育情況以及林業資源稟賦三個方面對林權形式的選擇展開討論,因為這三個變量能夠較好地解釋東北和閩越兩地區林權形式和林權行使方式上的變化和差異。
(一)政策因素
概括地講,新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主要包含了以下影響人們行為的變量:
1.林權排他性的落實
新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圖在制度上確認和保障林權的排他性,《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就強調,“要依法嚴格保護林權所有者的財產權,維護其合法權益”。
2.林地經營權的穩定
在林業經營方面,產權的不穩定使林農不愿進行長期投資。為此,總理指出:“林地所有權還是集體的,但是經營權是農民的,而且這個經營權是長久不變的。我們依據林業的特點規定了比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更長的時間,70年不變?!雹?/p>
3.林權的合理流轉
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指出,“在明確權屬的基礎上,國家鼓勵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各種社會主體都可以通過承包、租賃、轉讓、拍賣、協商、劃撥等形式參與流轉”。可見,至少在政策上,林權已經具備了可讓渡性。
(二)市場的促進力量
無論是東北還是福建,林木市場的發育對當地產權形式的變革都有促進作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以福建為例,通過觀察該地區數年以來林業產值的提升,我們可以看到林業市場規模的巨大變化。
圖2顯示:在2004年之前,遼寧省的林業總產值要略高于黑龍江省,但自2004年以來,遼寧省林業產值的增長速度放緩,到了2009年,已經低于黑龍江省20.2億元。
同福建省相比,東北三省的林業總產值顯得相形見絀,即便是近年來發展勢頭良好的黑龍江省,也是花了近八年的時間才達到福建省2002年林業總產值的水平
(資料來源:《2010年國家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閩越與東北地區林業市場發展程度的不同解釋了其林權形式變革趨向的差異。在市場發育程度高,資源配置倚賴市場力量的地區,產權形式的私有化趨勢是較為明顯的,因為市場的健全、交易的頻仍意味著產權行使成本(也可以理解為交易成本)的降低。
(三)林業資源稟賦
林業資源的稟賦是左右林權形式選擇的基礎性變量。
自然稟賦的差異使東北和福建形成了不同的生產方式和林權形式,這是自然因素在產權形式上的反映。(見表4)自然稟賦對林權形式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自然稟賦對成本的影響
自然稟賦的差異體現在林業經營上是林木生產成本的高低。落葉松生長15年以上方可間伐、23年以上才能成材,東北主要的用材樹種紅松的生長周期則更長。林木生長緩慢意味著收益見效的遲緩。如果我們為東北林農開列一張清單,那么他付出的成本將包括:機會成本、長期經營成本、長期生活成本以及因紅松市場價格波動而產生的風險成本。因此,東北地區趨于選擇共有產權是合乎理性的。在福建,林農廣為種植的一種經濟樹種是毛竹,一株毛竹從出筍到成竹只需兩個月左右的時間,當年即可作為造紙原料。若作竹材原料,也只需要三到六年的加固生長,造林五到十年后便可年年砍伐利用。對福建山區的林農來說,他們需要承擔的時間成本相對較低,收益的實現也指日可待,因此林權私有形式必然會比東北地區普及得多。
2.自然稟賦對收益的影響
一般而言,當林業資源的經濟價值較高時,人們往往愿意選擇私有產權形式,即便存在著阻礙因素。資源的稀有珍貴使人們有承擔風險的信心。福建林區是“發展用材林和經濟林潛力最大和最可能以較短時間建成大面積速生豐產林基地的地區”⑾。福建用材林以杉木為主,杉木經濟價值較高,生長迅速,39年生平均樹高可達29.2m,胸徑 25.6cm,每畝蓄積量高達78立方米。此外,毛竹、馬尾松等樹種不但經濟價值高,生長也比較快。閩越地區較高的林業資源價值使人們追求林權的排他性,這可以解釋福田村自發的林權改革。
自然稟賦對林農收益的另一個影響體現于個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的不均衡,即外部性問題⑿。按功能屬性,森林可分為公益林和經濟林。其中,公益林以涵養水源、凈化環境為主要功能,其效用主要體現在社會價值的增益上,對經營者的回報微乎其微。東北地區生態林分布廣泛,以遼寧省為例,該省公益林比重較大,“全省公益林面積占林分總面積的50%以上,有的超過70%;公益林中集體林占80%以上”⒀。林改后,分得公益林的農民,除了國家給予的補貼外,基本沒有其它林業收益。公益林對社會的助益極大,而對農民個人來說,價值卻極低,林地經營的社會收益與個人收益之間出現了極端的不均衡。因此,農民自然會放棄行使私有產權,轉而選擇林地共有的形式,這樣才能彌合個人與社會收益之間的裂隙。
四、結論
產權理論表明,產權形式的選擇取決于行使產權的費用。東北與福建正是因這種費用的差異而出現了不同的經營格局與產權形式。首先,市場發育程度的不同導致了林木交換成本的差別,較之東北地區,福建林業市場的規模更大,發展更早,林木交易成本低,收益權快。其次,自然稟賦賜予了東北與福建不同的成本/收益結構,福建地區林木經營的等待成本低,個人收益與社會收益差距不大,因此林權形式趨向于私有,與之相反,東北地區林木經營的等待成本較高,個人收益與社會收益差距較大,林權形式趨向于共有。
注釋:
①參見遼寧省林業廳:《沈陽市林權流轉中要把握的“四個問題”》,沈陽市林業局網站,http:///lnlin/citysite2009/showinfo.jsp?infoid=1000076926,最后訪問時間:2010年12月26日。
②同上。
③在表面上,林權改革分配的是山林,而實質上是對山林所蘊含的經濟利益的分配,出于這種考慮,林山和荒山、近山和遠山需要在村民之間公平合理的分攤。
④程云行:《南方集體林區林地產權制度研究綜述》,《林業經濟問題(雙月刊)》2002年第6期。
⑤朱冬亮:《新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的林權集中因素分析》,《福建省社會學2008年會論文集》,2008。
⑥曾華鋒、聶影:《林地流轉的必然性和弱市場化趨勢調控——以福建省為例》,《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9期。
⑦徐秀英:《南方集體林區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林權制度研究》,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年版,第169頁。
⑧賀東航:《農村林權制度改革與土地制度改革比較》,《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⑨宋雪蓮、仉慶華:《伊春試點:國有林權改革第一案 ——中國的第三次》,《中國經濟周刊》2006年第37期。
⑽:《高度重視林業的改革和發展》,http:///politics/2009-08/15/content_11885915.htm最后訪問時間:2011年3月26日。
⑾丁建民、徐廷弼主編:《中國的森林——中國自然地理知識叢書》,商務印書館,1996,第36頁。
⑿參見【美】庇古:《福利經濟學》,張勝紀等譯,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10頁。
⒀《遼寧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進展、做法及成效》,國家林業局網站,http:///,最后訪問時間2010年12月28日。
參考文獻:
[1]程云行.南方集體林區林地產權制度研究綜述[J].林業經濟問題(雙月刊),2002(06).
[2]丁建民,徐廷弼,主編.中國的森林——中國自然地理知識叢書[M].商務印書館,1996.
[3]賀東航.農村林權制度改革與土地制度改革比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02).
[4]庇古.張勝紀,等譯.福利經濟學[M].商務印書館,2006.
[5]徐秀英.南方集體林區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林權制度研究[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6]宋雪蓮,仉慶華.伊春試點:國有林權改革第一案 ——中國的第三次[J].中國經濟周刊,2006(37).
[7]曾華鋒,聶影.林地流轉的必然性和弱市場化趨勢調控——以福建省為例[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9).
1 引言
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的背后,是生態環境的大幅度改變以及林木生長環境的惡化。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林木蟲害發生的規律以及頻率等都較上個世紀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在客觀上,隨著外來的蟲害不斷入侵,對我國的林木的產業價值造成了較大的沖擊,也對林木蟲害的無公害防治技術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筆者將在下文中結合自身的工作實際以及相關的參考文獻,綜合談談林木蟲害的無公害防治技術,以為相關的林業工作者提供一點建議。
2 林木無公害防治技術的相關理念
“林木蟲害的無公害防治技術”是近幾年來林木產業提出的一個新型的概念,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綠色產業的產品追求熱度不斷上升。其主要內涵是通過物種之間相生相克的關系來調節林區內蟲害的規模,將林區內的生態系統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同時提高森林抗災、防災的能力。
3 林木無公害防治技術的意義所在
從林木蟲害的無公害防治技術的本質上來講,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其能夠加速自然的穩定狀態,同時維護林區的生態安全,促進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使得其能夠在不斷發展之中達到動態的平衡。其次,林木蟲害的無公害防治技術也是現代林業發展的產物之一,其所貫徹的一些綠色理念也在無形之中促進了我國林業的發展。而且在林木蟲害的無公害防治技術的使用之下,其所產出的產品的極高的經濟價值與使用價值在林戶以及消費者之中都收到了很大程度的追捧。
4 林木蟲害的無公害防治技術的幾個要點
4.1 育苗
育苗工作對于林木蟲害的無公害防治技術來說是基礎,也是重中之重。從受蟲害的難易程度上來說,樹木在幼苗階段是最容易被蟲害所侵蝕的。因此在育苗階段,要格外注意對于育苗階段的蟲害防治。首先,要合理地分配營養元素的施加,以此促進樹苗的健康成長;其次,要做好樹苗的衛生管理工作,及時發現病蟲害并且將其扼殺在幼時,注意對土壤的消毒工作。
4.2 造林
造林的注意要點主要分為三個方面:第一,要對于當地的土壤、氣候以及水文條件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選擇最佳的樹種,這樣的科學做法能夠很好地規避造林的盲目性,有利于減小盲目造林的經濟損失;第二,在大量的實踐中證明一片樹林只有一類樹種很容易造成大面積的中海,而且這樣的樹林對于自然災害以及蟲害的抵御能力明顯不如混交林。因此,在現代的造林過程中,通常在一片林區內都種植兩種以及兩種以上的樹種,這樣不僅使得林區對于自然災害和蟲害的抵御能力大幅度增強,將害蟲的規模始終控制在一個較低的水平,還促進了林區內的生態多樣化,對林區類各種動植物的生長、繁衍都是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的;最后,造林應該選擇對蟲害有較強抗擊能力的品種。我國的樹木種類繁多,其對于蟲害的抗擊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針對林區內多發的蟲害來選擇樹苗的品種才是最佳的選擇。
4.3 林間管理
林間管理,通俗地講是通過人為地干預來控制苗木的生長環境,使得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被蟲害侵染的可能性。具體的措施為:首先在樹苗種下去之前就進行一系列的林地整翻工作,這樣的工作能夠將土地里的大部分害蟲翻出、殺死,從源頭上減少了蟲害發生、侵害的可能;其次,在施肥期間,要注意對樹根周圍的雜草的清理,因為一些害蟲通常就隱藏在雜草之間,經常性的清理雜草可以有效地減少蟲害的發生;接著在苗木生長的過程中,經常性地其進行枝條修建工作,也有利于減少蟲害的發生。
4.4 林區檢疫
一些林區在擴大規模以及生態多樣性的同時會積極引入外地的樹種。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對于外地樹種的檢疫工作就成了減少林區蟲害發生的第一道防線。加強林區的檢疫工作,這不僅是維護林區的生態安全的需要,也是保障林木經濟價值,促進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要求。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大浪潮之下,市場上對于林木的需求正在與日俱增,林區檢疫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顯得更為重要。
4.5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近幾年來隨著相關理論技術不斷成熟的一種新型的理論,通俗地講,是利用不同生物之間的克制的原理來達到消滅害蟲的方法。
生物防治有一定的優缺點。一方面,人類對于生物防治的反映較小,而且其對于林區的副作用也是在可以控制的范圍內;另一方面,由于生物防治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見到成效,而且其生效速度慢、價格昂貴、操作復雜等原因,目前生物防治的應用還不是很廣泛。
從意義上來講,生物防治不是僅僅相關理論上的突破,其對于現代林業的發展以及林木蟲害的無公害防治技術來說都是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的。其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對于人以及林區的副作用,符合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要求,同時對于大面積、蟲害猖獗的地區特別適用,其對于蟲害的空置時間較長,從林區的發展時間來計算,基本可以達到“一勞永逸”的狀態。
5 總結
我國的林業規模巨大,其發展潛力也是無可估量的。筆者認為,在全國的林區內推行林木蟲害的無公害防治技術是十分必要而且可行的。一方面,林木蟲害的無公害防治技術可以幫助林區生產出更多的有高度經濟價值以及建設價值的產品來直接或者間接地支持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另一方面,林木蟲害的無公害防治技術也能夠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綠色”觀念,同時政府加強引導,雙管齊下。對于“綠色社會”的相關建設就顯得比較容易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林木蟲害的無公害防治技術對于經濟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都是相當大的。
參考文獻
[1]樸春壽,趙建卓,李少華,高炳君,李長亮,付萬坤,張威,郭坤. 林木蟲害的無公害防治技術[J]. 吉林林業科技,2012,06: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