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4 16:49:28
序論:在您撰寫初中語文教育教學經驗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從參加新教材培訓到實施課程改革以來,我反復學習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深刻領會新課標精神,認真反思自身教學實際,研究學生,探究教法,逐步樹立起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目的的教學思想,樹立起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有助于學生能力提高與發展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模式、以啟發思維訓練方法為主的自讀課文閱讀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為主線的重點篇目學習法、以合作――探究――創造――創新為核心的語文活動課等,撰寫了不少教學論文,并在我校舉行的新課程教學研討會上進行交流,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煥發課堂活力
應試教學課堂圍繞知識目標而展開,儲存繼承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和體驗,但忽視了學生創新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經驗,萌動求智欲望呢?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為此,我們仔細研究教育心理,準確把握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維特點,積極探索有利于激發興趣、激活思維、激勵探討的課堂教學方法。
三、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習效率
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要求具有新鮮活力的語文課堂不僅要有教學模式的轉變,學生思維的開啟,更要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掌握豐富的語文知識并獲取叩開知識大門金鑰匙的課堂教學效果。這是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的集中體現。
新課程要求課堂要以更新教學手段為重點,借助各種媒體和教學資源讓學生自主體驗、感受,使得師生在探索中經驗共享。信息時代多樣的媒體和無所不在的網絡正好為我們擴展課堂教學的領域,拓寬攝取知識的渠道,實現提高學生信息素養,開發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創造能力提供了一個的可操作的平臺。
教學中,一改過去課堂上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內容上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結構上過于強調學科本位,實施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等狀況,仔細研究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將學生從原有的課堂圈子中“解放”出來,調動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使他們能夠在自主探究與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挑戰自我,擴展創造性思維。
四、用扎實多樣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識的累積,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發育。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所學的知識也受時代的局限,他們要在未來有所作為,要在未來跟上時代,就一定要不斷地學習,終身學習,去吸收新東西,更新知識結構??梢?方法的確比知識更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學的根本。那么,學生對于傳授的方法是否能夠靈活運用,對初中一年級的學生而言,則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反復的訓練過程。
為此,我針對不同的知識版塊,采取不同的訓練方法:夯實基礎――硬筆書法每日一頁,字詞聽寫“循環放映”;擴大積累――課外閱讀每日一段,讀書筆記(摘記)天天都寫;訓練能力――閱讀理解,從總體方法到解題技巧,系統指導,反復錘煉;作文訓練――循序漸進,小作文依課文內容隨堂布置,借“題”發揮,大作文緊扣課標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創新,鼓勵學生放飛思想,大膽發揮……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經驗;優化
1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學習方式,自然成為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余文森認為,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講,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現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彼此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但是傳統學習方式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忽略了發現和探究,學生學習成了純粹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壓抑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影響了學生思維和智力的發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學習狀態,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強調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學習,因此成為本次課程改革的亮點。語文的動態特征使學生的參與、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尤顯重要。教師要充分創設條件,刺激學生動眼看、動腦讀、動筆寫的能力。
2注重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
2.1教師內涵的轉變。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過:“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钡谡Z文實際教學中,人們往往走入單純“老師教,學生學”的誤區。采用“一刀切”“齊步走”大運動量的辦法“孜孜樂教”,固守著一套陳舊的教學觀念,教師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隸,為教而教的機器,毫無藝術性可言。這貌似對學生的關心負責,實則是對其身心和智力的極大壓抑與摧殘,是嚴重違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勢下的教師,應成為科研型、<倚偷慕淌ΑK不僅“能”教,而且“會”教;不僅要精通本專業知識,還要了解相關的邊緣知識;不僅要鉆研新的理論、新的思想,還要善于總結在教育實踐中獲得的經驗與體會,并力求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指導自己更好地實踐。
2.2教學模式的轉變。在舊的模式下,語文教學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學方式,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詞,全是老師說了算,“滿堂灌,滿堂問,一言堂”的局面隨處可見。學生毫無獨立性可言,只是一個個記憶的機器,它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因此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我們必須打破舊的傳統模式,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掌握材料,省去機械傳輸所造成的大量時間的耗費。課下自己吃、課上談味道,課上應該成為學生各種理解碰撞、質疑創新的一方舞臺。
2.3教學思維的轉變。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不是被動地機械復制,而是積極地對客觀世界能動反映。這就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一種滿足內在需求的主動探索過程,而不是簡單地把學生視為加工對象,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意識。授之以漁,把學習知識的規律和方法教給學生,通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方式獲得知識。語文教學無非要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然而這幾種能力的提高,無一不是靠學生自己的反復實踐活動。老師要推學生一把,讓他們下水自己游,告訴要領,還要隨時把握水中情況,以便指導;而學生之間互相糾正與彼此豐富,更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3努力做好教學優化工作
3.1優化教學實施及反饋體系。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一般包括教學實施和反饋兩個相互依存的過程,它們都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針對這兩個過程的不同特征,我們應分別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飽――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層次教學原則。應堅決摒棄“大鍋飯”式的平均主義,針對不同層面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課堂結構、教學情景,使全體學生人人有壓力,個個有動力,激發他們的成就感、自信心;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氣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學全過程。
一、培養良好學習習慣,語文學習事半功倍。
葉圣陶老先生曾這樣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這話非常精辟。心理學指出,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的時間活動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具有系統性的心理和行為方式,是由非智力因素相結合而產生的個性特征。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即書寫規范、端正、整潔的習慣,說普通話的習慣,讀書看報的習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默讀習慣,積累語言材料的習慣,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等等。初中學生來自不同的小學,語文基礎不統一,學習習慣不同,因而入學后抓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聽、讀、說、寫都應有規矩,有良好習慣,而其中有幾點更須注意:
1、訂計劃。制訂學習計劃,改變學習的無序狀態,減少學習的隨意性,使學生逐漸由自發轉為自覺。
2、預習和鞏因。養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
3、做筆記。養成上課主動做筆記的習慣。記筆記要求學生記重點、記難點,根據自己情況記要點,而不是照搬板書。
4、課外閱讀。養成讀課外書的習慣。課外閱讀量決定著學生知識的廣度和濃度。閱讀量大的學生進入高一級的學校學習往往接受能力和適應能力都較強。教師應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結予指導和檢查,使之形成習慣。使學生把讀書作為一種人生樂趣,一生以書為友。
總之,老師要指導學生積累和梳理知識的習慣,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積累、梳理的良好學習品質。老師要注重方法的歸納,不能搞成大運動量的操作,不能泛而無序,亂而無章,引導學生對具體語言材料、素材、規則、方法等觀察歸類,不宜搞成學科知識條紋識記。
二、活用課堂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中生在認知能力方面有了相當的發展,能運用概念進行抽象思維,求知欲特別旺盛。他們不滿足于課堂上拖沓的節奏和單一的信息刺激。課堂是老師傳播語文知識的重要陣地,因此,教學中老師應注意以發散的方式轉換課堂教學藝術,增加課堂知識含量,例如,增加一些新知識,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習興趣,擴大知識面。再如,注意講課的語言,用積極的心態、豐富的表情來接觸學生、感動學生,吸引更多的學生來學習語文、喜歡語文。
語文教材,它的知識含量和能力要求含量是極為豐富的。整個語文教材從內容上講,有語文知識、寫作知識和古今文體篇錄,而且每一類里邊又包含許多小類。如果我們都單純采用某一種的教學方法不加區別地去進行教學,那肯定是不行的。
我在教學《沁園春?雪》時,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1、聽配樂朗誦兩次,讓同學體會這首詞表達出來的雄偉瑰麗的景物描寫、詞人深厚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和議論百代評說帝王的氣魄。(學生聽讀、欣賞,進入意境)。
2、老師誦讀,學生跟讀一次,自讀一次,教師指導學生在讀中理解全詞的內容層次。(學生聽讀,理解。)
3、女生、男生分組誦讀全詞,體會寫景、抒情、議論在上下文中各有側重的表達,即上闋寫景,下闋議論抒情。(學生誦讀,教師重點點拔。)
4、集體誦讀,同學們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下列詞語的含義:銀蛇、蠟象、妖嬈、文采、、略輸、稍遜、風流人物。(學生讀、思、說。)
5、全班誦讀,在讀中體會上闋“望”的內容是什么,下闋“惜”的內容是什么。讀后討論,這千萬里的江山,為什么用“望”字來統領,一個“惜”字,有怎樣的意味。(學生讀、思考、表達。)
6、自由誦讀,然后品析:①上闋中的議論抒情、點化主題句: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聯接上下闋的紐帶、全詞的過渡句: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②全詞的表達主題、深化升華主題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之下誦讀、品析之后的“讀”中形成一個小。)
7、聽讀、誦讀,然后討論:詞是通過形象來表達感情的,從整體上看,這首詞描繪了什么形象,滲透全詞的感情線索是什么。(學生聽、讀,老師在點拔中起重要作用。)
8、聽配樂朗誦,體會全詞的意境。(學生靜靜地欣賞,教學過程在此“弛”一下。)
9、背讀,運用不同的組合,提出不同的檔求,全班同學進行背讀。(組織課堂教學的第二個。)
10、賽讀,運用不同的組合,提出不同的要求,讀出全詞的節奏、層次、情感、氣魄。(掀起課堂 教學的第三個。)
以上運用的只是“整體一反復”式的教學方法,具體的還有“質疑探究”式,“自學輔導”式,“分層遞進”式,“學教結合”式等等。
三、提倡家校齊抓共管,共同關注學生的語文成長。
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習的深入,他們的思維能力、認識水平、生活積累和表達能力等都會日漸增強,這些正是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構成因素。那么,作為老師,就要加強家校聯系,和家長共同督促孩子學好語文。
重視學生的家庭閱讀,文學作品(詩歌、散文、小說)、動漫、童話、科普讀物和新聞報道都要涉獵,以擴展知識面,千萬不能限制孩子只讀作文書。課內外文質兼美的文章要多讀:朗讀與默讀結合,增加了孩子自由閱讀的時間;精讀與略讀相結合,注重孩子的積累,使孩子的閱讀在質量和數量上有足夠的保證。
初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還不強,但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這時教師可利用教材中描繪的情節、場景、畫面,通過提問把學生引入到課文描寫的意境中去,與作者產生感情上的共鳴。
1.把握課題,引入情境。初中語文教材中,其作品有較大的時空跨度,包含古今中外,許多課程內容并不是學生生活閱歷中的。在新課教學中,怎樣將學生引進語文教材特定的情境之中,縮減學生同教材的時空距離?這就意味著教師應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鉆研探究,把握文章的寫作環境,體會文本的情境,找出文章的情感閃光點。對作品寫作環境進行導讀或簡單介紹時,應將作者的人生體驗或作品的感人情境予以生動描述,以便將學生引入學習情境中。如教學《水滸傳》時,教師叫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并點評朗讀者,或讓學生觀看相關影片。這樣,學生便能置身情境中,把握文章內容。
2.當我們在鑒賞語文作品時,必須發揮想象,通過文字體驗作品的美感。因此,在語文學習中,教師應加強情感教學,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發揮聯想與想象,把握作者的心境,并與之相契合。如教學《風箏》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對親情的含義進行感悟,感受文中深深的手足之情,并學習魯迅知錯必改與嚴于自省的情操和美德。
3.繪聲繪色,優化情境。在語文作品中蘊含著各式各樣的情與意。而情境教學正是以情作為紐帶,通過教師的“情”對學生心靈的“情”進行撥動。語文教材里的文章很多是為時而寫,為事而著,不管是敘事寫人還是抒情議論,均蘊涵著作者無限的情思。與影視文學相比,語文教材并沒那么直觀,這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點撥,渲染氛圍,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飛翔于知識海洋。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想象的啟發,同時應用講述的方式,將教材語言轉為自己的語言,將文章故事情節展開繪聲繪色的表述,讓學生在情感中感受到語文藝術的熏陶,從而開闊思維,提高文學修養。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要加強交往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蘇聯學者列德涅夫在《普通中等教育內容的結構問題》一書中正面提出過這個問題。交往能力是社會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交往教育是教育系統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作為母語教育的語文課是“天生”的交往教育課程。人只能在交往中學交往,在運用語言工具的言語活動中學語言,在言語交際活動中獲得言語交往能力,有了言語能力才能獲得人文、科學知識。因此,列德涅夫將語文課歸位于交往教育的核心課程。而語文教育作為一種過程性、開放性和生成性的存在,需要在人們運用實踐、理解欣賞、交流對話中不斷發展完善。語文學科自身的特性便決定了進行合理的初中語文教學交往的必要性。因此,語文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即運用語言與外界交流的能力,“教給他怎樣把自己的思想、感受、情緒等,借助于語言這個載體傳達給對方”。
在新課標的背景下,語文課程集人文性與工具性為一體。其中,工具性即通過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與實踐能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并將語文知識的學習應用到其他學科中。這要求教師構建一個輕松、開放的課堂。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激發學生的聯想與想象,啟發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實現從課內至課外、從學習至實踐的延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提升他們的人文修養。
三、組織交流探討,領悟語文知識魅力
課堂教學,并不是教師的單一傳授知識,更應是師生及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與合作,使他們在探究與合作中動手動腦、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師應創造性地把握與運用教材,設計具有價值的問題,指導他們通過實踐體驗學習。設置的問題不但要緊扣課本、具有探究性,還應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而交流方式應多樣化,如:師生間、生生間或分組合作或分組辯論等,同時教師應以鼓勵、肯定的評價為主,對學生的進步與努力進行激勵,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
一、堅持以學生為本,讓學生要學
堅持以學生為本,就是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這樣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將內心深處的小秘密挖掘出來。在課堂這個心理、動作碰撞的場所釋放出來。學生的困惑得以了解脫,身心得到了舒展,思維得以了升華,情感也就得到了陶冶。學生的積極性、自信心、上進心都得到全面的提高。師生之間產生了凝聚力,學生也有了活力自然而然就愛學,何愁提不高教學質量呢?我的具體做法是:
1. 新入學的新生,我采用各種方法,以最短的時間記住學生的姓名,了解他的愛好,這樣會讓學生覺得老師心中有他而產生學習動力。
2. 寫好尊重入學后的系列文章《家庭情況介紹》、《這就是我》、《我的父母親》、《我的爺爺奶奶》等,以便掌握學生的第一手資料,了解是否單親,是否留守兒童,家庭經濟情況等。以便在以后的教育中能對癥下藥,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3. 不考慮這個學生的過去,哪怕是有前科的調皮學生,也認為他是最優秀的,充分肯定現有的能力。不把學生看成無知的白紙,而把學生看成可寫最新最美文字的白紙。九二班的楊丹被認為是弱智,但在我的耐心輔導下,說好作文寫得好,說好的朗讀很美,似輕風、流水溫柔,她的語文成績進步很大。以前是一個D等生,現在已接近B等生。
二、“抓兩頭,帶中間”,讓學生勤學
所謂兩頭即“優生”和“學困生”?!皟炆被A好,學習語文興趣濃,學習自覺,不需要為師者花太多的精力。但依然要隨時注意其心靈動態,要求在學習上精益求精,不放心每一次小小的失誤。告誡其必須謹慎、謙虛、奮進,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而對于“學困生”則要打著燈籠找優點。找出造成學困的主客觀原因。大多數學困生則是因為生活細節上造成的馬虎、大意、不專心、不用心等到,這就要求要個別談心交流,盡量肯定其優點,有時甚至還要說點善意的謊話。因為賞識教育可以讓學生自信,心理上產生滿足感,還可以產生責任感。學生勤奮、努力的學習動力就被挖掘出來了。學生勤奮了,又何愁不能提高教學質量呢!
我的具體做法是:
1.教學時,“抓兩頭,帶中間”,要做到各類學生心中有教,特別是各類臨界生,要對其每次的考試試卷進行面批面改,找出失分點,以及失分的原因,將其轉化。另外優生的培養,學困生的補缺,除了在課堂進行之外,還要在課外進行個別談話,個別輔導,抽查背誦,檢查預習,抽讀作文等。
2.設立各種獎項,如進步獎、書寫優秀獎、演講能手、故事大王、作文高手等,全方位的大面積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勤學、樂學。
3.要多和學生家長交流,利用街頭路尾,電話、短信、上網聊天等形式,多與家長溝通。掌握在家的表現,教育他做一個合格的人、大寫的人。尤其要特別關注留守學生中,單親家庭的學生,加強這類學生假期的管理,要求在家多做家務和農活,不允許隨便走親訪友,不結交狐朋狗友。
三、“授之以漁”讓學生善學
生活有過這樣的事例,如果你按著雞脖來喂食,它就會亂叫、亂蹬,更別說了;如果你放開的,它應付主動吃,喂雞如此,學習也是如此。新課程規定,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要加強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得知識,形成能力。課堂上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總結規律,傳授方法。這樣學生就會有捷徑可走。達到了葉圣陶老前輩所說的“教是為了不教”的效果。也就是說東道西,給學生授的是學習方法的漁,而不是現成的死記硬背知識的魚。這樣學生不僅向四十分鐘要了質量,更重要的是自覺地利用已掌握的方法向課外電視、電影、報刊、雜志、多媒體等要了知識。課內知識能力遷移到了課外,學生自幼學習,主動創新,自主探究。又何愁不能提高教學質量呢!
我的具體做法是:
1.教學生打造聚寶盆活動,課前一抄,一期一個摘抄本,一個粘貼本,一份手抄報,一個日記本,每天半負鋼筆字,這樣學生日積月累,滿教室都是作文資料,這兒書店賣的來說,更適合農村孩子。學生作文有素材了,學生的作文的源頭問題解決了,學生有內容可供鑒了,作文的興趣也就提高了。作文的分數也就上去了。
2.把講臺還給學生,組織“詩歌朗誦會”、“演講賽”、“辯論賽”、演課本劇等,學生的各種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示。有的說能力強,有的知識面寬,有的表演技巧高,有的普通話好等。從這些細節中去培養學生語文的興趣。
3.教學生記憶技巧。例說明方法十種的記憶,就編一個故事分下去,作打獵這個事,畫圈摸,怎樣打獵,就記住了。再如記憶古詩詞,往往是考試時記不住第一個字,就可組詞的方法,將題目的一個字和第一個字進行組詞,學生在考場時一記憶就想起了。
四、做魅力型教師,讓學生好學
老師的言表風度是老師個人的內在的首先情操、審美觀念和生活習俗的外在反映。老師要講文明、講道德,舉止端莊,儀表大方。同時,老師要有善良,有愛心,樹立公平、公正的意識,不要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要一視同仁。此外,老師還應是一個全才,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學校管理,小至飲食員,生活老師,門門都會,樣樣要精。新課改理念要求我們教師要敢于創新,做改革浪潮中的領頭人,還要求我們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用能力吸引學生,用道德感化,做一個有綜合能力的魅力型教師。這樣,學生才能喜歡你,敬重你,愛戴你。又怎能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呢!
我的具體做法是:
1.用自己的表率作用帶動學生。如要求學生背后,老師一定要能背,并且利用自己的長項,例如《岳陽樓記》就特別熟,和學生比賽,這樣讓學生嘖嘖稱贊你。哇,我們好了不起喲!
一、什么是情境教學法
任何的文本都是由語言組成的,本身就蘊含著一種情境,這種情境又叫做語境。這種情境不是語言的簡單羅列和組合,而是融入了作者主體感受的語言相互之間的碰撞與交融所形成的一種語言環境和文化氛圍??偠灾Z文情境教學法就是通過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對文章所描述的場景有最直接的視覺刺激,同時加上語言、動作、人物表情等元素的融入,使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同時學生置身于情景之中,對文章表達的情感有一個感同身受的體驗。
二、中學語文情境教學法應用的現狀
1.概念缺失
中學語文教師對情境教學的概念、知識存在著缺失的現狀。在問卷調查中,發現有一半左右的語文教師對情境教學的概念表示一般了解,對情境創設的虛實性這一問題上也存在疑惑;對中學語文情境教學的理論根基方面,提到李吉林情境教學和孔子啟發誘導教學的居多,而對西方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知之甚少,也更談不上一些人文社科新理論;在運用方面,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語文教師表示情境教學的課運用頻率一般、偶爾。許多老師認為,情境教學不易實施于課堂是因為情境的導入有一定困難,學生也不好理解情境,有些情境的創設導致了課堂氣氛不好控制。
2.情境教學應用較少且教學方法單一
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由于教師一切以抓緊知識講述和練習為主,以提高學生卷面成績為目標,導致情境教學法被應用得非常少。情境的創設、學生的課下準備以及教師對學生進行表演指導等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基于這一點,很多教師不愿意采用情境教學法。同時,由于情境教學法最主要的作用是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對文章和作者情懷的深入理解,對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但是相對于考試來說,效果可能不如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記憶,因此,教師不愿意花費大量精力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導致目前初中語文的情境教學只是通過多媒體以影片的形式展現給學生或者是簡單的情景對話式。
三、初中語文情境教學法的教學意義
1.利用創設情境,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相應的內容為學生創設出學習情境,使學生能夠融入學習內容中,通過形象的實物、教具等輔助教學用具,能夠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進而受到教學內容的情緒感染而與作者或作者所描繪的人物、事物產生強烈的共鳴,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通過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思考
教師應該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使學生處于主動思維的狀態中,讓他們能夠獨立思考,進而更好地掌握知識、理解與運用知識。
3.通過創設情境來促進學習興趣,化被動為主動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教具、語言、多媒體、圖片等為學生創設出與內容相符的情境,讓學生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大大促進他們的求知欲望,進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接受能力的目的。
四、建議
首先,教師應該在教學理念上,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同時應該深刻認識到情境教學法的意義,在教學方式上進行創新以及合理的運用,這樣才能達到情境教學的目的。
情境教學法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合理地運用情境教學法,深入地研究情境教學法,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其作用。
參考文獻
[1]趙蘇英.淺談新課改下如何提高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J].學周刊,2011(15):60-61.
關鍵詞:初中語文 新課改 教學 事項 經驗
一、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學習方式,自然成為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余文森認為,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講,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現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彼此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但是傳統學習方式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忽略了發現和探究,學生學習成了純粹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壓抑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影響了學生思維和智力的發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學習狀態,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強調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學習,因此成為本次課程改革的亮點。
語文的動態特征使學生的參與、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尤顯重要。教師要充分創設條件,刺激學生動眼看、動腦讀、動筆寫的能力。強化學生的讀寫過程、聽說過程、讀與寫、聽與說的訓練可以相互結合。從學生的階段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發,精心設計、選擇導學方法與課堂結構,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求知的最佳教學情境,使所有學生都能參與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們應該堅決摒棄那種“老師講課照本宣科洋洋灑灑口干舌燥,學生聽課埋頭筆錄手忙腳亂頭昏腦脹”的局面。還學生一個真正的自我,還學生一片潔凈的天空。
二、注重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
1、教師內涵的轉變:教書匠教育家。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過:“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钡谡Z文實際教學中,人們往往走入單純“老師教,學生學”的誤區。采用“一刀切”“齊步走”大運動量的辦法“孜孜樂教”,固守著一套陳舊的教學觀念,教師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隸,為教而教的機器,毫無藝術性可言。這貌似對學生的關心負責,實則是對其身心和智力的極大壓抑與摧殘,是嚴重違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勢下的教師,應成為科研型、專家型的教師。他不僅“能”教,而且“會”教;不僅要精通本專業知識,還要了解相關的邊緣知識;不僅要鉆研新的理論、新的思想,還要善于總結在教育實踐中獲得的經驗與體會,并力求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指導自己更好地實踐。
2、教學模式的轉變:課堂教授型指導策劃型。
孔子曾說過:學而不思則罔。古今中外的大學問家都十分強調思考在學習中的作用。在舊的模式下,語文教學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學方式,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詞,全是老師說了算,“滿堂灌,滿堂問,一言堂”的局面隨處可見。學生毫無獨立性可言,只是一個個記憶的機器,它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因此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我們必須打破舊的傳統模式,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參書),省去機械傳輸所造成的大量時間的耗費。課下自己吃、課上談味道,課上應該成為學生各種理解碰撞、質疑創新的一方舞臺?!半S文成形,隨課成形”,可以是“啟發式”、“自學式”、“討論式”,也可以是傳統的“講授式”,但完全可以讓學生輪流過把“教”癮,當然準備必須充分,教師指導、集中小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學思維的轉變:機械模仿創造性思維。
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不是被動地機械復制,而是積極地對客觀世界能動反映。這就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一種滿足內在需求的主動探索過程,而不是簡單地把學生視為加工對象,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意識。授之以漁,把學習知識的規律和方法教給學生,通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方式獲得知識。語文教學無非要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然而這幾種能力的提高,無一不是靠學生自己的反復實踐活動。老師要推學生一把,讓他們下水自己游,告訴要領,還要隨時把握水中情況,以便指導;而學生之間互相糾正與彼此豐富,更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努力做好教學優化工作
1、優化教學實施及反饋體系。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一般包括教學實施和反饋兩個相互依存的過程,它們都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針對這兩個過程的不同特征,我們應分別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飽——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層次教學原則。應堅決摒棄“大鍋飯”式的平均主義,針對不同層面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課堂結構、教學情景,使全體學生人人有壓力,個個有動力,激發他們的成就感、自信心;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氣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學全過程。
2、優化教學評價體系。在應試教育中,對教學評價的主要依據是升學率的高低,學校評價學生的惟一標準就是分數。于是考試成了老師的指揮棒,分數成了學生的存在價值。這樣,人為地加大了師生的雙方心理負擔,嚴重違背教育發展規律。因此,在教學評價中應徹底摒棄惟分論、惟升學率論,由看誰的課講得好,到看誰對學生指導得好;由看誰對問題分析上得透,到看誰的學生學習效率高。這樣才能使教學過程得到最優化的過程。
總之,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信息交流,這種信息包括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范等,通過這種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