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3 16:10:13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發展的措施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在很多地方,要解決相應的問題,還要根據當地的實情,因地制宜,采取相應的舉措,才能完全將問題根除。舒蘭市是國家重點商品基地縣,2011年糧食產量創下105萬噸的歷史新高,目前舒蘭市擁有6667公頃國家級綠色食品水稻原料基地一個,有機雜糧、水稻、黑木耳基地5個;無公害蔬菜基地3個,“三品”基地規模2萬公頃?!叭贰闭J證產品64個;認證企業18家。通過“三品”認證,助推了農業生產加工企業產業化水平的提高,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5000余人,實現產值4.9億。洪德堂、富野、天永、舒蘭禾、非我莫黍、舒朝等一大批特色農產品的涌現,極大增強了舒蘭市農產品市場竟爭力,為活躍地方經濟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何發展生態農業,舒蘭市統籌規劃,根據市情,采取相應的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
加強宣傳力度宣傳是推進工作的基礎,可利用農業廣播、電視、媒體等多渠道,多種形式,加大綠色農業標準知識的宣傳,增強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的綠色農業意識,促進農業生產方式,同時,在農民培訓方面,要深入基層,在全社會形成綠色、環保、和諧發展的氛圍。
加大資金投入綠色農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多學科多部門共同配合才能完成,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完善基礎設施等建設。與此同時,對依托項目建設培育起來的綠色園區加大其輻射帶動作用,在全市范圍內形成積極、主動、自覺地發展綠色農業的風氣。
構筑農業生態群一方面以國家重點商品糧基地縣建設為契機,根據區域優勢,對宜林宜牧等地區因地制宜相繼開發,對因不合理種植方式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開展進一步的治理,另一方面加強保護現有生態資源,杜絕新建有污染項目進入舒蘭區域,構筑多種類的高效農業生態群。
多元化發展現代農業。發展現代農業是實現生態農業的一個重要步驟,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首先,要改變傳統生產方式,改變傳統方式的糧食單一種植,向綠色水果、蔬菜、藥材以及禽、肉、蛋多元化發展。其次,加強認證產品和地理標志的使用,整合資源,達到互利共享,為綠色農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最后,擴大“三品”規模,培育做大一批輻射面廣,帶動力強,品牌效益好、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群。
建立監測預警系統監測預警系統是發展生態農業過程中的一個創新,能及時地發現問題并解決。建立監測預警系統,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其一,強化服務,推廣新技術。為確保綠色農業穩步快速發展,發揮農業技術資源優勢,把工作能力強,業務水平高的專業技術人員整合到一起,起草標準、匯集技術,加快綠色標準技術推廣。其二,利用生物工程、生態環保、基因工程等綠色環保綜合配套技術,開展病蟲害預測預報,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蟲害的發生,減少盲目用藥。
建立綠色基地拓展市場市場的變化對農業發展有一定的導向性,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深入,國內企業也將走出國門,走國際化道路。為此我們必須建立綠色產品基地,提高產品生產標準,擴大生產規模,理順出口體制,加大資金投入,打破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阻礙,逐步建立與國際標準相適應的環保、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的新標準,保證當地產品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定的商機,增加出口份額。
結語
1.1加強產業生態引領,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
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的高原生態環境給人以良好印象,高原特色農產品給人一種生態優質的感覺,大理州環境優美,自然資源豐富。因此,在大理州應大力發展具有高原特色的農業產業,推進無公害生態農業建設,如高原蔬菜、馬鈴薯、茶葉、蠶桑、水果、蕎麥等高原糧食產品,還有獨龍牛、烏骨雞、小耳朵豬等高原特色畜牧品種。對這些高原特色產品進行合理布局和規劃,加強高原地理標志工作建設,使其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比如大理州云龍縣,其最大優勢是原生態。因此,可以大力挖掘云龍縣具有原生態內涵的特色優勢資源,通過生態化、市場化運作打造大栗樹原生態綠茶、諾鄧火腿、天燈烏骨雞等原生態農業品牌,同時,云龍縣依托國家林業重點項目,進一步優化核桃種植基地,云龍已成為6.67hm2以上核桃產業大縣,據統計,2014年核桃產量為4.25萬t,產值12.07億元。這些原生態品牌不僅在本地受到歡迎,同時也熱銷省外。
1.2多措并舉,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
大理州農業屬于典型的山地農業,對于發展生態農業既有優勢也有劣勢。要揚長避短,采取多種措施,齊頭并舉,切實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第一,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大理州地理及氣候特點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探索和實踐“一村一品”“一鄉一品”的農業產業模式,致力于生產有高原特色的優質農產品,比如祥云縣在推進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就進行了有益探索,大力發展優質蠶桑、烤煙、畜牧、林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取得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積極效果。第二,大理州生態環境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要積極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道路;倡導推廣有機化肥和生物農藥,盡可能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避免農業生態環境被污染。要實實在在地把大理州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市場經濟優勢,有效推動“三農”發展。
1.3以生態農業為依托,著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
云南省山區具有相當豐富的景觀資源、生物資源和人文資源,具備發展生態旅游、休閑觀光農業的先天優勢。當前,以生態旅游為主的旅游業已然發展成大多數山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大理州作為云南典型的農業州,更是如此。作為全省唯一的“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截至2013年底,大理州已經發展了農家樂172家、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園300個,特色客棧358家,總收入達36.5億元。一方面,開發具有當地特色的土特產品,形成品牌優勢,比如漾濞縣的“漾寶”牌、“傻哥”牌核桃食品,南澗縣的“土林”“無量山”茶葉品牌,都遠近聞名;另一方面,豐富觀光農業項目,建設綜合性農業觀光帶。彌渡縣的彌渡花燈表演、漾濞的核桃文化節、以及大理州的以無公害蔬菜為主的觀光農業旅游產品,都是比較好的例子。
2結語
1.1技術創新步伐加快在旱作農業技術的推廣過程中,農技部門通過探索和總結,創新推廣了玉米-小麥、玉米-馬鈴薯、小麥-油菜-小麥、小麥-油菜-豆類等留膜免耕多茬種植模式,以及土壤深松耕作、測土配方施肥、高稈收割埋茬等先進適用技術,有效減少了地膜使用量,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降低了生產成本,促進了旱作農業穩定高產。2013年,靜寧縣留膜免耕二茬小麥平均產量達4578.0kg/hm2,較露地小麥增產685.5kg/hm2,增產率為15.0%;二茬冬油菜平均產量達3088.5kg/hm2,較露地冬油菜增產658.5kg/hm2,增產率為21.3%。
1.2應用范圍進一步拓展以全膜雙壟溝播為核心的旱作農業栽培技術在玉米、馬鈴薯等作物上成功實踐,給其它作物的抗旱高產栽培提供了借鑒。靜寧縣谷子、蕎麥等小雜糧的膜側栽培,胡麻全膜穴播栽培,大蒜、豆類作物的雙壟溝播栽培等技術已取得成功,并在全縣旱作區得到廣泛推廣。
2存在的問題
2.1農技推廣體系不完善,農技服務人員不足隨著鄉(鎮)機構改革,靜寧縣原有的農技推廣區域站和鄉站全部撤銷,農業技術服務人員也因編制問題而無法開展專門的技術服務工作,只能在鄉(鎮)政府從事行政工作。全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工作僅靠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承擔,且能長期下鄉開展農業技術服務工作的農技干部僅有13人,平均每人服務2個鄉(鎮),服務面積近0.46萬hm2,與基層農技人員編制要求每1萬hm2播種面積7.5人,每萬戶農戶配5名農技人員的標準相差較大。
2.2資金短缺目前靜寧縣旱作農業新技術的示范推廣主要以政府為主導,靠行政推動落實,投入機制上以項目補助為主,在組織保證、投入機制等方面還存在困難。如在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過程中,僅地膜一項投入增加量在450元/hm2以上,加之化肥等生產資料價格大幅上漲,大面積推廣成本增加,勢必會影響農民的種植積極性,資金短缺已成為制約旱作農業推廣的重要因素。
2.3機械化程度低在旱作農業生產中,農民以步犁、人工等傳統生產工具為主,增加了勞動強度和時間,而與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配套的耕作機械當前仍處于試驗探索階段,大面積機械化作業受到一定限制。由于機械深耕、深翻、機播機收等現代農業機械應用滯后,加之覆膜規模大、時間緊、青壯年勞力短缺、農業機械數量有限等因素影響,靜寧縣旱作農業機械化程度相對較低。
2.4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率不高,環境污染比較嚴重據統計,靜寧縣2012年地膜使用量達4560t,2013年超過5400t,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目前,靜寧縣僅有廢舊地膜回收加工企業2家,已建立的26個回收網點也沒有正常運行,絕大部分地膜沒有及時回收利用。加之農民地膜回收意識不強,有時寧可就地焚燒、填埋也不愿集中撿拾出售,給農業和農村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2.5后續產業開發利用滯后,產業鏈條短隨著全膜玉米大面積推廣,大量鮮秸稈為發展畜牧養殖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近年來,靜寧縣已建成規模養殖小區40個,發展養牛示范戶400戶,飼養量達到13.3萬頭。但由于缺少項目扶持,發展資金短缺,玉米鮮秸稈的綜合開發利用率仍然較低,產業鏈條短,產品就地轉化增值空間小。
3發展建議
3.1健全推廣體系,優化隊伍建設一是要明確公益職能,科學設置機構。按照精干、高效、專業的原則,統籌規劃、統一標準,盡快建成城關、八里、甘溝等12個農技區域站,逐步在全縣農業產業發展較好的村設立村級農技服務所,真正形成縣有中心、鄉有站、村有服務所、社有示范戶的四級推廣服務體系。二是加強農技推廣基礎設施建設。依托項目資金,購置必要的儀器設備和辦公設施,確?;鶎愚r技服務部門開展工作有陣地、宣傳培訓有場所、服務指導有手段。三是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制定農技推廣人才中長期發展規劃,有計劃地引進選聘高校優秀畢業生和鄉鎮農業技術專業干部,充實到縣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機構,逐步改善全縣農技推廣隊伍結構。同時,公開選拔一批熱心公益事業的“土專家”到村級農技服務所,承擔村級農技推廣工作。四是要健全完善各項工作制度。結合工作實際,健全完善專業技術人員競聘上崗制、目標責任考核制、技術人員輪訓及學歷晉升獎勵制等管理機制,實行績效掛鉤,充分調動和發揮農技推廣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升全縣旱作農業推廣整體水平。
3.2積極爭取項目,加大資金投入首先要認真研究政策,爭取項目支持。全縣各鄉(鎮)和相關部門要認真學習和研究中央、省、市的各項惠農政策,根據靜寧縣實際情況,多渠道積極論證、申報爭取農業發展項目,加強對旱作農業推廣的資金扶持。其次要注重項目整合,發揮集聚合力。將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小流域綜合治理、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示范縣建設、梯田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涉農項目資金進行有機整合,統籌安排,加強項目監管,發揮集聚效應,有側重地支持旱作農業發展。三是增加專項投入,加快推廣步伐。在項目資金和省級補助的基礎上,縣財政每年應列入一定數量資金,設立旱作農業推廣專項基金,對全膜覆蓋技術推廣進行扶持,支持農技部門加強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工作和農民群眾購置新機具、購買地膜化肥的補貼,降低發展旱作農業的成本,進一步加快全縣旱作農業推廣步伐。
3.3穩步擴量增效,加快技術推廣通過科學制定規劃,優化區域布局,穩步推進旱作農業。加快田間道路配套建設,尤其是早期梯田的道路。建議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和一事一議獎補政策,鼓勵農民投工投勞修建田間道路,使中大型農業機械能夠進入田間作業,擴大推廣面積。同時,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機制,推進集約化生產。通過招商引資、大戶領辦等途徑,加快建辦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鼓勵農民通過土地股份合作等形式自愿流轉土地,發展小型農場經營模式,有效解決土地撂荒問題,推動土地規模集約經營,提高土地生產效益。
3.4加快舊膜回收,減少環境污染通過各種媒體、利用不同方式,大力宣傳廢舊地膜的危害性,提高農民對殘留地膜污染環境嚴重性的認識,培養良好的生態文明意識,增強回收殘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積極推廣使用可降解地膜、厚膜和一膜多茬技術,提高地膜的使用率,減少地膜殘留量,從源頭上減少地膜對環境的污染。加大回收網點在鄉鎮的覆蓋面,力爭每一個行政村都有真正發揮作用的回收網點,減輕廢舊地膜對土壤的污染。出臺廢舊地膜回收補貼辦法,提高廢舊地膜回收補償標準,探索實行“以舊換新”等有效措施,調動農民撿拾廢舊地膜的積極性。同時落實農機具補貼政策,推廣機械撿拾,加快廢舊地膜回收進度。
加拿大農業和農業食品業是加拿大第三大就業部門,農業從業人口占總人口的14%,產值占整個GDP比重約9%。鑒于這一行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加聯邦和各省政府制定了許多政策、措施,每年投入大量資金以保證農民的正常收入,促進農業的穩定發展。
依靠農業保險項目穩定農業從業人口收入
加拿大農業收入穩定項目(CAIS)是目前加農業最主要的收入安全和商業風險管理(BRM)項目,目的是盡可能在不影響生產和貿易的情況下穩定農民收入而不是單純地向其提供補貼。農民、聯邦和各省政府按一定比例向此帳戶存入資金。如果農民當年的利潤低于政府所設定的參照值,就可得到政府支付的款項。小幅度的利潤減少造成的損失由政府和農民對半分攤,利潤降幅越大,政府所攤份額就越大。CAIS最多可補償農民當年損失的60%,其支付資金取決于農民事先所選擇的保護水平,最低保護水平為70%,最高為100%。近年來受瘋牛病、干旱、汽油漲價等因素影響,農民的實際收入有所下降,因此,加政府自2004年以來提高了支付該項目的資金,每年增長幅度為3%,在幫助農民減輕經濟負擔、穩定收入、抵御風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農作物保險項目(CIP)旨在保護農民免遭由于氣候或其他自然災害如干旱、洪澇、冰雹等帶來的損失。該項目也由農民、聯邦和省政府三方共同承擔,各省政府具體實施。農民如遭受自然災害,聯邦、省政府聯合出資賠償。目前約70%農民參加了這一保險。
加拿大農民收入方案(CFIP)是在發生不可抗拒的情況下(如自然災害等),政府向因此而收入減少的農民提供的短期救濟方案。聯邦和省政府共同負擔此項費用,向受災農民提供過去5年平均收入70%的經濟支持。目前此方案已被加拿大農業收入穩定項目(CAIS)取代。
預支農民方案(APP),即預計種植的糧食價格可能下降,聯邦和省政府提前預支農民部分借款。其中,第一個5萬加元無息,超過部分收取利息,聯邦政府將支付此項方案的所有費用。
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增強國際競爭力
加農業生產和流通互相交叉,界限有時很難分清。谷物生產者同時也是食品加工商;畜牧場主同時經營牲畜的批發業務;農產品批發商同時兼任進出口商等。這些生產、供應鏈默契配合,相互協調,形成了從農場到加工、分銷、零售、批發和餐飲服務的整個食品鏈。
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提高運作效率,減少中間環節,加拿大在農業和農業食品領域實施了各種不同的“供應鏈協調方式”,主要包括更緊密的縱向協調和橫向協調。前者指的是企業一條龍運作方式,集收購、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為一體,每個環節都有統一標準,嚴格把關,以保證產品質量。企業在收購農產品時,往往與農場主簽訂合同,提出要求,如不得在農產品中夾雜任何化學物質,不得虐待牲畜等。橫向協調指的是供應鏈中各個環節的企業都要互相配合,以達到促銷、交換信息和形成合力的目標。
根據《加拿大谷物法》和《加拿大小麥局法》,西部草原省及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生產的小麥和大麥均由加拿大小麥局統一收購、銷售和出口,其他省則通過行會組織如小麥種植者銷售委員會自行銷售。加小麥局以最好的價格在國際市場上銷售,其收入在減去銷售成本后再返還給農民。該局對小麥和大麥的收購價格實行“兩次結算”制度,即農民在交付谷物的同時就會獲得首期付款,該款項由政府擔保,相當于小麥局預估的市場平均價格的75%,然后該局根據市場情況再次向農民支付調整價格,從而保證農民享有及時、合理、穩定的收入。
加對雞蛋、奶類、家禽產品實行產量配額管理。加聯邦奶制品委員會、各省市場營銷委員會及加政府有關部門共同制定牛奶價格支持政策和產量配額,聯邦、省級政府不同程度地介入上述三種商品的市場營銷活動。聯邦政府負責管理跨省貿易及國際貿易,各省政府負責管理牛奶的產量和其省內的銷售。加牛奶生產者須獲得許可證方能生產,并且須通過各省市場營銷委員會向加奶制品加工企業進行銷售。
加對雞蛋和家禽的供給管理體制與奶類產品相似,家禽生產者須持有許可證方能通過各省的市場營銷委員會向加工廠商進行銷售,而該委員會則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將生產產量配額分配給農戶。各省的市場營銷委員會與有關行會組織密切合作,幫助生產者進行有關價格的談判,爭取最好價格,以維護農場主的切身利益。
加十分重視糧食質量和食品安全,對食品質量要求非常嚴格?!都幽么蠊任锓ā芬幎拥墓任镔|量管理由加拿大谷物委員會負責。該局的具體職責是制定谷物標準、檢驗和計量方法;負責出口谷物的質量和重量檢測,簽發最終檢驗證書;負責糧食的中轉事宜;審查糧食的優良品種及其品質鑒定。經過多年努力,加已建立起較完善的糧食質量管理體系。
加拿大食品檢驗局是加農業和農業食品部下屬的食品監管機構,具體實施聯邦政府規定的所有食品檢驗、動植物衛生等有關事宜。該署現有員工5900人,其中包括檢驗專家、食品安全專家、獸醫、農藝師、化學家、系統專家等,擁有世界一流的食品檢測系統,其檢測手段和水平居世界領先地位。
加強農業科學研究
加每年在這方面的投資約4億加元,占農業GDP的3%-3.4%,在農業科研資金投入方面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加聯邦農業和農業食品部、各省農業廳以及大專院校都積極參與科研項目,其中,農業和農業食品部下屬的科研局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擁有6個直屬研究所,約50個研究機構,在全國各省還設有研究分支。聯邦政府的科研機構側重于農業科技的基礎理論研究,而省級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則側重于應用研究。
㈠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
我國農業產業化生產的普遍特點是產業化的速度不低但水平不高,農產品加工增值的轉化率低,很多大宗農副產品未經過深加工,而是直接以原料和初級產品的方式進入市場,高附加值未能體現。湖南省有許多農業龍頭企業,但它們與農民的聯結機制和利益關系不夠緊密,帶動覆蓋面不廣。很多農業專業合作組織正在初期的發展階段,農民組織化的程度還比較低,生產效率也還有待提高。
㈡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不高
一直以來,我國農村教育普遍率不夠,農村教育落后,農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科學素養也亟待提高。湖南省的情況也大致相似,而且每一年新的文盲在不斷出現,貧困人口也在不斷產生。這大大地制約了農民就業致富的機會和途徑,也極大地影響了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和湖南省農業的發展。湖南省農村只有不斷培育掌握科學知識、現代觀念的新型農民,才能使得農村建設不會出現人才的斷層,具有我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才能夠得到不斷的發展。
㈢農業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湖南省農業的投融資渠道比較單一,農業投入以財政為主,近年來,湖南農業的投入總量雖然有增加但與工業投資相比仍嚴重不足;湖南省的農業基礎設施也比較薄弱,農機裝備和農田水利設施陳舊落后,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沒有明顯提升,這些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湖南農業現代化程度的發展。
二、推進湖南省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研究
㈠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湖南可以借鑒其他省份發展農業的方式,例如通過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種植業大戶,重點發展培養農業能人,通過這些先進人物打帶頭和示范作用,使之成為現代農業產業的領軍人物。對現有的龍頭企業,要加大扶持和改革的力度,積極引導,為其農產品加工提供科學的寶貴經驗,爭取更多地實現農業的產能。加強湖南省農業生產與市場的溝通與合作,促進農產品向市場的流通和轉化,使特色、品牌農產品快速進入流通領域,提高商品知名度和農產品的商品率,同時大力發展農村營銷、運輸、服務等產業,建立相應的市場網絡,實現農產品的市場化。
㈡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金融支持
湖南省應該多方面、多途徑地發展各類經濟合作組織,提高農業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從更大層面上實現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切實提高農民的經濟利益。另外,還要加強農產品流通,提高農業的商品率,形成高產業率的現代化農業。對于金融支持方面,第一,政府可以鼓勵發放財政補貼。對于湖南省內各個產業實行統一的產業貸款貼息,實行市場化的操作,鼓勵各種政策銀行和商業銀行都給農民、農業組織發放貸款,給予它們積極地優惠的政策待遇。第二,加大對湖南省中小農戶的經濟支持力度,有針對性地進行小額信貸的發放。對于農戶信息和貸款信息,實行信息公開原則,有效地解決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㈢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現代化農業進程
現代農業建設不是農戶、大戶或生產合作社等生產者的簡單聯合合并;也不是科技裝備、生產技術和現代營銷技能和經營理念等生產經營要素的簡單堆砌;更不是生產、加工、經營等過程的簡單加減,應當是對農業生產組織的生產要素、生產過程、包裝儲運、市場營銷等生產經營活動全程高度一體化、組織化、專業化、集約化的過程。
如果說現代農業組織是一頂皇冠,現代科技、現代裝備、現代生產技術、現念及其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就是這頂皇冠上的珍珠;組織化、專業化、集約化,就是將這些珍珠串聯起來編制成皇冠的金線;高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就是設計和編織皇冠的設計師,是現代農業組織的靈魂。
近年來,我省種植大戶和合作社等生產組織的數量和規模均發展較快,但多限于從事種植生產,基本上不參與加工銷售等經營活動。此外,雖然出現了一些“公司+農戶”或“公司+基地+農戶”或由種植大戶聯合的生產組織,但其組織化、專業化、市場化程度不高,與現代農業組織標準(規模、技術、裝備、管理、營銷、理念和人員素質以及一體化、組織化、專業化、市場化、品牌化程度等),特別是跨國農業生產經營企業有很大差距。其關鍵是缺乏深諳農產品生產經營之道的商業精英和管理高手或團隊。
目前,我省有水田約3000萬畝,農戶約600萬戶,水稻種植面積1000畝以上的大戶約200戶,萬畝以上的不足10戶,生產合作社約100多家。其中絕大多數大戶和合作社僅限于從事水稻的種植生產,基本上不參與稻米加工銷售等經營活動。其主要人員文化程度絕大多數為中學,經營理念落后,技術管理水平低,組織化、集約化程度低,市場化、品牌化意識淡漠,生產效率低,競爭能力差。
根據江西農業現狀,欲加快江西現代農業發展,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強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人才的培養,特別是高級人才的引進。
一是鼓勵引導社會商業精英投身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創辦、領辦和參加管理農業生產經營組織。
二是鼓勵引進國外省外現代農業先進企業或組織,來贛開展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生產經營活動。
三是加強對合作社、大戶等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現代經營管理理念、技能及現代生產技術的培訓。
其次是要著力培育一批大型的產銷高度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組織。
一是加強對生產環節扶持,鼓勵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關鍵詞] 設施農業 現狀 調整 發展
[中圖分類號] S-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7)01-0022-01
1 阜蒙縣設施農業發展現狀
阜蒙縣共35個鄉鎮,587個行政村,耕地面積約20.8萬hm2;阜蒙縣人口約74萬,其中農業人口就占了81%;降雨量年平均480mm,無霜期150天左右。阜蒙縣設施農業的發展始于2005年,大規模發展是從2008年開始,形成了以福興地、阜新鎮、于寺為中心,遍布35個鄉鎮的日光溫室蔬菜種植區,并具一定規模。
自阜蒙縣開始農業結構調整,發展蔬菜保護地建設以來,先后在于寺、阜新鎮等27個鄉鎮發展了保護地建設。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農民自身努力下,現已發展保護地2700 hm2,年創效益近3個億。保護地生產已成為農民增收、發家致富的好項目。由于效益顯著,農民生產積極性高,阜蒙縣規劃在未來3年內繼續發展保護地20.8萬hm2,那時保護地生產將遍及我縣各個鄉鎮。
為了突出特點,解決銷售困難,增加效益,全縣確定了統一的栽培模式,即冬春茬的香瓜,配合以秋冬茬的茄果類蔬菜生產,并且下一步推廣周年一大茬生產模式。同時,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在品種更新上做文章,今年阜蒙縣蔬菜站引進了十多個國外優良新品種,種子200余萬粒,種植面積70 hm2,包括荷蘭瑞克斯旺公司的番茄品種“瑪瓦”、“百利”等,茄子品種“布利塔”,日本的甜瓜品種“翠寶”,番茄品種“歐粉”,瑞士先正達甜椒品種“方舟”等。這些品種在阜蒙縣已初步推廣,并且以顯示出它的優越性,國外優良蔬菜品種的推廣勢必對我縣的蔬菜保護地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2 阜蒙縣設施農業發展的措施建議
2.1 加強政府財政的補貼力度和廣度
阜蒙縣政府及各農業相關部門都應當對本縣的設施農業發展現狀進行實地考查和調研;可以從阜蒙縣地理資源優勢和農戶的自身條件等出發,選擇合適的設施農業栽培作物;也可以引進龍頭單位,利用阜蒙h的人力物力,建造大規模的,高技術水平的設施農業基地;另外,還可以在合法自愿的基礎上,通過有償的方式,進行農戶之間的平等互換,讓土地流轉更加迅速,保證設施農業的用地面積,這樣也可以提高阜蒙縣土地進行集約化經營的水平。
2.2 結合資源優勢,合理擴大栽培面積
阜蒙縣的地理優勢是十分適宜設施農業的發展的。大量的山地可以提供較長時間的光照,也可以使大棚的保溫性能較好,可以幫助作物躲避凍害。因此,可以阜蒙縣因地制宜合理的規劃設施農業大棚的建造基地和作物栽培模式;對栽培的作物品種進行結構優化,反季節菜蔬水果都是非常好的。反季節種植的作物具有病蟲害較少,經濟效益高等優勢特點。蔬菜水果的生產可以作為設施農業發展的突破口,發揮阜蒙縣地理資源的優勢特點,從而促進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
2.3 保障菜蔬水果等農產品高品質
如何保障阜蒙縣設施農業產品,如蔬菜水果的高品質產出,制定國家級甚至國際級的質量檢測標準體系自然是首推的方法。在阜蒙縣推行綠色菜蔬和無公害蔬菜水果的標準化生產,在生產過程中定期進行檢查,務必嚴格執行相關要求,采收后對農產品進行質量檢測,確保阜蒙縣菜蔬水果的符合國家級的高品質標準。
2.4 提高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水平
阜蒙縣設施農業發展十分落后,我們必須合理的利用國內外的相關科學技術,為阜蒙縣農業提供相關服務,從而提升設施農業的發展,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
首先,可以針對栽培設施進行改進。為了有效利用土地資源,可以選擇現代化程度較高的一些栽培設施,改良大棚的跨度,同時完善水電和保水保溫系統的構件,改良土壤、合理密植,改善大棚溫室的生態條件。完善阜蒙縣設施農業的自動化程度,自動保水保溫系統和卷簾機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可以培育和推廣優秀的抗病品種,大量推行工廠化育苗。這種現代化的育苗技術,不僅機械化程度高,不會浪費人力物力,還可以節約種子,提高種子萌芽率。
第三,積極開展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利用蟲害的一些驅避性,對其采用黑光燈、黃板、糖醋液等誘殺方式。還可以利用昆蟲天敵捕殺這一方法,如赤眼蜂可以有效的防治蚜蟲、粉虱等害蟲,麗蚜小蜂可以防治白粉虱。
第四,合理地科學地進行化學防治。及時做好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合理噴施生物源藥劑和無毒無殘留或低毒低殘留的農藥。藥劑的噴施一定要根據病蟲害的種類和藥劑的性質,按照農藥的相關規定,做到對癥下藥,切記不可使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
2.5 加強設施農業技能培訓
科學技術水平可以直接影響設施農業的發展,阜蒙縣正是需要引入大量高科技來協助本地設施農業發現的關鍵時期。我們需要引進大量的專業技能培訓者,對阜蒙縣設施農業操作者進行全面深刻的培訓;培訓應該做到針對不同農戶的多層次的全方位的管理栽培技術能力的教育及培訓。
往更高層面上來說,我們需要努力改良我們的科學研究環境和相關的體制,讓技術人員的待遇和工作條件可以得到合理的提升。這樣才能吸引大量的高端技術人才來到阜蒙縣就職;而加強和科研型的高校及各類科研院所合作,不僅可以提高阜蒙縣農戶的作物栽培管理的整體能力,也可以為阜蒙縣高端技術人才提供科研平臺,讓其有充分發揮其優勢能力的機會。
當然,農業科技學術帶頭人和重點科研示范基地的建設是十分重要的。培養許多優秀的科技學術帶頭人,定期給農戶普及設施農業的大量理論和技術,同時建立各類實驗示范基地,讓農戶參與到科學研究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