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2 16:18:57
序論:在您撰寫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走向海外,實施跨國經營,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大幅增加。2003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28.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5%,2004年將達到70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145%,2005年達到140億美元。不同對外直接投資方式在資源投入、控制水平和風險承擔上對企業要求各不相同,這不僅影響著企業對外投資的管理和控制,而且還影響企業自身投資的風險和績效,因此選用合適的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是確保企業海外經營成功的前提。國內已有學者對海外投資中各種對外投資方式的優劣(劉松濤,2004)、獨資和合資的選擇(尹建橋,2001)、對外投資的國際經驗(陳浪南等,2005)等作了研究,但基于直接投資理論系統提出企業海外投資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的研究甚少,也缺少選擇對直接投資方式的建議。
本文從如何高效轉移和利用企業優勢的視角,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梳理,將影響企業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因素概括為:企業優勢資源轉移起點因素、轉移終點的因素和企業戰略因素。并據此提出企業選擇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的一個綜合分析框架,最后應用這個分析框架就我國企業選擇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和建議。
投資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
從知識轉移的視角,對外直接投資理論主要是說明企業所具有的特有技術、管理等優勢如何有效轉移到國外,與東道國的資源和能力結合,產生最大效益。早期的主要理論有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巴克利等的內部化理論,以及弗農的國際產品周期理論和區位理論。壟斷優勢理論主要強調企業擁有的特定的生產和過程專有技術,從而具有相對優勢,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將這些優勢生產和過程專有技術轉移到海外,就能產生更多的經濟收益。直接投資的內部化理論主要認為能使企業利用內部組織體系和信息傳遞網絡能比市場以更低的成本發揮將企業專有的知識和技術優勢轉移到國外。國際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和區位理論認為直接投資在那些適合企業知識和技術充分發揮作用的區位條件下,企業專有的技術和知識才能充分發揮作用。鄧寧對上述三個理論進行了綜合,提出了折衷范式,認為對直接投資的成功不僅取決于企業擁有特定知識和技術等無形資產,而且還要有特別適于企業特有技術和知識發揮作用的國家和地區的有利配套條件,而這二者的結合取決于企業轉移和利用這些知識和技術的內部化能力。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企業所專有的技術和知識的性質,東道國的政策,所要轉移知識的價值,企業轉移的能力,東道國的配套資源和文化差異等因素。
從企業國際戰略的視角,對外直接投資是企業總體市場戰略和競爭戰略的一部分,對外直接投資是為了戰略防御、分散風險、提高企業形象或者協調戰略行動,是為了避免競爭地位被削弱,而不是僅僅為了獲取利潤,或者是為了搶占一種有價值且有限的資源或生產要素,以防止其落入競爭者手中,或者是企業為了出于海外戰略協調,加強各子公司之間的戰略支持和協作。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的選擇主要是基于企業的戰略動機或者投資動機考慮。
綜上所述,各種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和投資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概括見表1。
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分析框架
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按其海外企業的股權安排,可分為獨資和合資兩種方式,前者是指海外企業中的股份全部為母公司所有,后者是指海外企業股份為母公司與合作伙伴共同擁有。而按照海外企業的建立過程不同,對外直接投資可分為并購和新建兩種方式,前者是指母公司直接收購或者兼并國外已經存在的企業,將其納入母公司的運營體系,后者是指企業通過在海外建立全新的企業,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并購相對新建,優點在于能快速進入市場,利用原有的供應、分銷渠道,不確定性和風險比較??;缺點在于進入市場后整合難度大,短期內投入大,同時可能購買到企業不需要的資源,并可能受到東道國政府政策的限制。獨資相對于合資優點在于控制程度高,企業技術擴散風險低,可能的投資收益高,但缺點在于投入資源多,投資風險大。
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就是圍繞如何將企業國內優勢高效地轉移到國外,實現其戰略目標,讓這些優勢充分發揮其價值的過程。從企業優勢跨國轉移和利用這一視角,我們對上述從理論推演中得出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來自優勢轉移起點的因素,如企業優勢資源的性質和價值,企業的國際經驗等;二是來自優勢轉移終點的因素,如東道國的政治、經濟環境,社會文化差異和配套資源等;三是企業海外戰略,如企業海外投資戰略,投資動機等。企業直接投資方式的選擇就是這三類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投資方式選擇的綜合分析框架,見圖1。
對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策略建議
從企業優勢資源轉移起點因素看
我國機械、紡織、輕工和家電等行業的企業在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應采用獨資新建或合資新建方式。我國的機械、紡織、輕工、家電等在國內已經處于市場飽和,處在產業的成熟階段,而且有比較成熟的技術,企業所具有的技術、知識和管理優勢相對比較容易轉移。如果當地政府對直接投資股權有所限制,則可采用合資新建模式投資。
對于以高技術和創新為特征的行業,在發達國家直接投資,應該采用合資并購方式。對以高技術和創新為主要特征的行業,發達國家資金、人才等配套實施方面比較齊全,具有技術上的優勢,而且考慮到這些行業技術更新快,投資金額大,合資可以降低投資風險,并購可以節省進入時間,能比較迅速地獲得新技術,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因此,我國企業以直接投資進入發達國家這些行業時應采用合資并購方式。
對擁有較多國際經驗和實力的大企業,宜采用獨資新建;而對缺乏國際經驗的小企業,宜采用合資并購。當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中,以國有大型企業為主,但中小民營企業表現日漸突出。我國對外投資的大企業往往擁有較先進的技術、管理和營銷技能,具有較多國際經驗,對國際市場比較了解,熟悉東道國投資環境,為了防止這些優勢的擴散,需要較強的控制程度,應該采用獨資新建為宜。而實力比較弱小的企業,缺乏國際經驗,對國外經營環境比較陌生,宜采用合資并購的方式,以充分利用合作者在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
從優勢資源轉移終點因素來看
東南亞國家和我國社會文化差異比較小,經濟發展水平差異不很大,直接投資中,應采用獨資新建方式。東南亞各國與我國有著相似的地理、人文環境,社會文化產差異比較小,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比較快,市場潛力比較大,對我國企業具有的技術、知識和管理能力有良好的吸收能力,具備相應的配套資源和環境支撐,投資風險相對較小,因此在這些國家的直接投資,我國企業可采用獨資新建的方式。
歐美各國,和我國社會文化及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都比較大,則在直接投資中,宜采用合資并購方式。對于歐美等西方國家,我國的直接投資總量比較少,一般是為了獲得其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應采取合資并購的方式進入。通過并購,企業可以直接獲得所需的技術和知識資源,帶動國內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升級。采用合資的形式,企業可以減少資源的投入,而且在企業運營中得到合作伙伴的幫助,以充分利用和轉移這些技術和管理知識。
從企業海外投資戰略看
為了獲得全球資源,實行全球一體化戰略,則直接投資應該采用獨資新建方式;如果是為了實現當地化戰略,則應該采用合資并購方式。如果企業投資的戰略是為了獲得全球的資源,則傾向于采用獨資新建方式,加大母公司的控制程度,以獲得全球的協調和資源最優配置,實現企業的全球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而對于海外投資戰略是為了尋求當地化戰略,以快速有效地對當地需求變化等市場環境做出反應,則企業應該給當地企業充分的經營自,發展他們和當地供應商、顧客、政府等的關系網絡,采用合資并購方式。
以獲得海外資源為動機,應選用合資并購方式;以獲得海外市場為動機,在趨于飽和的市場,應該選用合資并購,在成長潛力大的市場,應選用獨資新建。如果是為了獲得海外資源,則可采用合資并購。資源類型企業往往投資巨大,投資開發周期長,投資風險比較大,而我國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實力有限,所以不宜采用獨資模式,合資可以使得企業和合資伙伴共擔風險,從長期的互利關系中得到穩定的資源供給。如果企業投資的動機是為了獲得海外市場,在那些潛力比較大的市場,采用新建模式;在需求趨于飽和的市場,則應采取并購的方式。
影響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因素是很復雜的,本文從優勢資源有效轉移和利用這一視角的分析,為進一步分析提供了一種觀察的新角度,以后還可進一步拓展,比如可以應用這一框架對某一行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進行具體的研究,另外,對投資方式選擇的三大影響因素還可以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張一弛,歐怡.企業國際化的市場進入模式研究述評.經濟科學,2001(4)
現狀分析
隨著全球競爭的加劇和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尋求國際化經營。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有綠地投資和跨國并購兩種。然而,企業必須選擇以何種方式進入。
綠地投資是指采用獨資或合資的方式在東道國興建全新的企業,形成新的生產能力,是一種傳統的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鐕①徥侵缚鐕就ㄟ^一定的程序和渠道,依照東道國的法律取得東道國現有企業的全部或者部分資產所有權的投資行為。
一、2005年后跨國并購所占比重上升,但綠地投資仍是主要方式
我國跨國并購比重于2005年開始上升,而2005-2009年中,只有05年和08年跨國并購所占的比重略高于50%,其余三年都明顯低于50%。同時,05年和08年兩年跨國并購額明顯上升,主要是由少數幾宗大型并購推動的。
二、跨國并購多由國有企業完成,民營中小企業多采取綠地投資方式
目前,我國81%的海外并購交易是由國有企業進行的,民營企業在總量中只占12%。已完成的比較著名的民營企業跨國并購案例都是由國有企業完成的。調查表明,目前民營中小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多采取新建獨資企業和新建合資企業的綠地投資方式,并購方式采用較少。
三、跨國并購的主要目標是獲取戰略性資產,而綠地投資則是拓展新市場
調查結果顯示,尋求市場是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第一誘因,其次是尋求降低成本和獲得效率。然而,我國企業跨國并購的主要目標是獲得戰略性資源。調查表明,45%的大型國有企業跨國并購的首位目標是獲取自然資源,而民營中小企業綠地投資的首位目標是拓展新市場。
四、跨國并購主要集中于經濟發達地區,綠地投資集中于經濟不發達地區
綠地投資主要集中于經濟不發達的亞洲和拉丁美洲,比重分別為71%和20%;跨國并購在經濟發達的北美和歐盟的比重則明顯增加。這主要是因為中國企業進行跨國并購往往是為了獲取全球性的營銷網絡資源和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技術資源,而這些資源通常存在于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老牌企業之中。
對策建議
本文通過分析綠地投資和跨國并購的現狀,從而知道了企業在選擇綠地投資和跨國并購時,均受到了企業自身特征、行業因素和地區因素等的不同影響。因而,我國企業在進行對外投資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企業在進入前要對東道國的法律政策和市場狀況等情況有一定的了解
若東道國對跨國并購進行相關的法律限制,那么就盡量避免采用此方式。若東道國的市場是一個新興市場,其潛在的市場空間較大,較已飽和的市場容易開發,則可以采用綠地投資方式。若東道國存在一些能為企業提供互補性的戰略資源,投資企業可以采用跨國并購的方式直接獲取所需資源。
二、在持有股權比例方面,企業應盡量避免一次性獲取絕對控股權
企業在能夠對海外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發揮實質性影響的前提下,盡量避免一次性獲取絕對控股權。這樣一方面可分散投資,實現資產多元化,保障海外資產安全;另一方面,可降低東道國政府和民眾對我國企業的疑慮,降低失敗風險。
三、對于不同地區的投資,企業應采取差異化的投資方式
對于在東南亞和非洲的投資,應采取綠地投資方式;對于澳大利亞、加拿大和中東等能源、資源豐富的地區,應以跨國并購方式為主;對于歐美發達國家,也應以跨國并購為主;對于轉型國家,更多采取綠地投資方式。
四、要幫助企業實現并購后的文化整合
對企業并購的支持,不能停留在并購前的資金支持上。并購后企業整合的成功,才使并購真正的成功。政府應發揮駐外機構、行業協會等組織的作用,幫助企業實現并購后的文化整合。
關鍵詞:WTO;對外直接投資;進入方式
作為世貿成員國,中國企業在參與國際經濟活動中享有更多的便利。然而對外直接投資對于中國大多數企業來說是一個嶄新的課題。許多中國企業沒有絲毫國際化經營的經驗,盲目進行跨國直接投資很容易導致失敗。如何選擇正確的對外直接投資方式困擾著很多的國內企業。
一、當今國際上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進入方式
現在國際上主要的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有合資企業和獨立子公司兩種。這兩種方式各有其優缺點,適用條件也各不相同,企業應該依據自身特點選擇。
1. 合資企業。合資企業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本來相互獨立的企業共同擁有的企業。與當地公司建立合資企業長久以來一直是打入外國市場的流行方法。最典型的合資企業是一半對一半的企業,各自向合資企業派出管理隊伍,實現共同經營。當然也有些合資方取得多數股權,從而對合資企業有較強的控制權。
合資企業的優點主要有:(1)企業可以得益于當地的合作伙伴對東道國的競爭態勢、文化、語言、政治體制和商業運行機制的了解。例如,很多的美國公司在對外投資時,主要是提供技術和產品而當地伙伴則提供在當地市場上競爭所需要的經驗和對當地情況的了解。(2)當進入外國市場的成本和風險很高時,當地伙伴可以分攤這些風險和成本。(3)在很多國家,由于政府部門的規定使得合資是唯一的選擇。
合資方式的缺點主要表現在:(1)合資有可能使得對技術的控制權落到合作伙伴手中。解決的方法之一是爭取成為控股方,這樣就可以取得對技術的更大的控制權。(2)合資企業可能無法獲得為實現經驗曲線和區位經濟所需要的對子公司的控制。同時,也不能夠使企業獲得為協調全球戰略所需要的對子公司的控制。比如說,公司出于全球競爭的需要,可能會要求某子公司在當地做一些戰略犧牲,損失一些利益。面對這種要求,當地的合作伙伴幾乎是不會接受的。
2. 獨資子公司。所謂獨資子公司,也即投資企業占有100%的股權。在外國市場上建立獨資子公司有兩種方法。其一是在當地創建新的公司;其二是兼并當地的現有企業,并利用兼并企業來促進在當地的產品銷售。
獨資企業的優點主要有:第一,有利于發揮企業以技術為基礎的競爭優勢。這是因為獨資公司可以將技術外漏的風險在制度上降至最低。因此,是高科技企業的首選;第二,投資企業可以對獨資子公司進行嚴密控制,使之為企業的全球戰略服務;第三,獨資的方式有利于企業實現經驗曲線經濟和區位經濟。
獨資企業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建立獨資子公司是成本最高的直接投資方法,投資企業所要承擔的風險也是最大的。
二、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所應該采取的方式
我國企業總體上處于對外直接投資的初級階段,缺乏足夠的國際化管理人才,跨國經營的經驗也少之又少,資金實力也無法和大型跨國公司相比,因此,我國企業現階段的投資方式應該是合資方式,具體分析如下。
1. 雖然我國改革開放已有20多年,但絕大多數中國企業是立足于國內市場的。這些企業的組織管理模式、經營觀念、資源配置都是與國內市場相適應的。企業中的經營管理人員對國際經營知之甚少,尤其是在觀念上相對封閉。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貿然投資國外建立獨資企業,投資失敗的風險很大。通過與當地企業的合作,可以迅速進入國際市場 ,進行多樣化試驗 ,利用被購并企業現成的經營網絡和社會關系 ,降低管理難度和經營風險 ,學習到較為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尤其是那些將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作為投資對象的企業來說,與當地企業的合作將使這些企業受益非淺。不僅可以迅速進入東道國市場,加快資金周轉,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與發達國家企業的合作,可以學到西方先進的經營管理技術,培養我國企業自己的國際經營管理隊伍,加速企業自身的成長。而對于投資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來說,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市場比較混亂,沒有發達國家那么完善和規范。在這種情況下,及時了解當地的語言、文化、競爭環境、政府運行機制就顯得非常的關鍵。在這方面,當地合作伙伴有著先天的優勢。
2. 由于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國家經濟的發展始終受到資金短缺的困擾。因此,我國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中不可能象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那樣有著龐大的資本做后盾。如何減少投資成本,降低投資風險是我國企業現階段在對外投資中應首要考慮的問題。尋找當地的合作伙伴不僅可以減少投資成本,而且可以分攤投資風險,可謂一舉兩得。
3. 由于全球經濟不景氣,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了降低國內的失業率,保護本國民族工業,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許多國家尤其是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規定某些行業外國企業不得獨資經營。這時合資經營就成了唯一可行的方式。
4. 采取合資企業的方式也有一些困難的因素。首先,采用合資的方式就不可避免地要面臨合同期限的問題。任何合資都不可能是永久的,有限的合作期限將使得企業或多或少有一些短視的行為。等到合同期滿之后,很多企業會發現一開始制定的戰略并沒有得到完全的實施,沒有達到預想的目標。此時,無論是談判延長合同還是自行建立獨資企業,都將處于一種不利的局面。這就要求我們的企業在合作開始就應該有明確的戰略和具體的時間表,眼光要放的長遠,不打無準備之仗。其次,也許是更為重要的一點,如何尋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好的合作伙伴應該具備3個條件:(1)能夠幫助企業實現戰略目標;(2)對合作的目的的認識與本企業大致相同;(3)好的合作伙伴不會為了自己的目的而機會主義地利用合作伙伴。因此,我國企業在尋找當地合作伙伴時應該從這3個方面來考察,力爭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
5.我國企業所擁有的絕大部分技術都是標準化的成熟技術,在技術保護方面沒有太高的要求。同時,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本身的優勢就是小規模生產技術,經驗曲線經濟對我國企業來說不太適用。另外,我國企業整體上還剛處于對外投資的初始階段,投資規模一般都不大,目前許多企業還談不上所謂的全球戰略和布置全球生產體系(但是,全球競爭的觀念還是應該建立起來的)。如何減少投資成本,降低投資風險才是整體上資金短缺的中國企業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因此,就目前情況來說,合資的投資方式是最適宜的。
當然,我們這里是就我國企業的總體情況來討論的。對于我國的一些大型的龍頭企業集團,如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中遠集團、海爾集團等,是完全有實力在海外建立獨資子公司的,從而可以避免合資企業所固有的一些難題。而且更有利于這些企業集團逐步形成自己的全球戰略,建立完整的全球競爭體系,最終成長為成熟的跨國企業集團。
三、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進入策略
1. 追求產品的高質量和完善的服務。由于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企業對這兩方面都沒有足夠的重視。而日本人提出“質量是企業的生命,關系到國家和企業的存亡”、“ 顧客是上帝”。日本企業把質量管理貫穿到供、產、銷的全過程 ,由依靠少數管理人員和產品檢驗員把關來保證質量,變為發動企業全體職工進行“全員質量管理”。另一方面,日本企業盡力解決國外用戶的各種困難,讓經銷公司和服務商店同步運行,設立廣泛的服務網點,通過送貨上門,提供配件,包退包換,幫助安裝,培訓人員,以及周到、及時的維修服務, 使用戶滿意、放心,提高企業和產品的聲譽。這些都值得那些準備進行海外投資的中國企業好好學習。
2. 避強擊弱的目標市場的選擇策略。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都要有明確的目標市場。脫離了目標市場的經營活動是盲目的。日本企業在進軍國際市場時,實行避強擊弱的目標市場選擇策略,避開美國等當時的強國 ,首先在東南亞以及相鄰近的國家和地區開展國際營銷 ,然后擴大到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 ,最后才致力于發達國家。這一點值得我國許多中小型企業注意。我國大多數企業資金技術實力不強,在對外投資活動中應該注意避開大型的跨國公司集團,首先在自己熟悉的周邊國家和地區展開有限的投資,積攢實力和經驗,然后逐步向歐美市場挺進。
3. 努力打造國際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競爭一定要有強烈的品牌意識。中國的許多企業在這方面的意識非常薄弱。在商品經濟中,品牌是一筆寶貴的無形資產,一個企業沒有品牌就象一個人沒有名字一樣。這里有一個生動的例子:1956年,索尼的盛田昭夫帶著他的晶體管收音機去開辟美國市場 ,美國的買主們深為索尼的發明所吸引,很快就有一萬臺的定單 ,其中一家大公司提出 ,如果能用美國的商標出售索尼的收音機 ,他們愿購買十萬臺。但盛田昭夫拒絕了,他要創出自己的品牌。1983年,索尼在美國市場的銷售額達到13億美元之多。
4. 要注意有針對性的廣告宣傳。首先,廣告要有明確的針對性,注意廣告的本地化。企業進入一個市場時,離不開廣告宣傳。在做廣告時一定要注意應符合當地消費者日常生活,顧及當地的文化習慣和傳統觀念。這里我們可以看看日本公司在中國的廣告語:豐田公司的“車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豐田車”,東芝高公司的“此時無霜勝有霜”,真可謂是獨局匠心。其次,我國企業在當地做廣告時要注意聘請當地的廣告專家和社會文化顧問為公司廣告提供咨詢,以使廣告發揮更大的促銷效益。這是因為與國內市場廣告相比,除了面對的消費者不同、消費心理不同以外,還要受當地國家政策、法律、文化傳統、社會觀念、風俗習性等因素的制約,國際廣告更應重視當地市場的適應性和社會影響。
參考文獻
1.(美)查爾斯·希爾著.孫建秋,鄒麗,羨錫彪譯.Global Business Today.北京:中國機械出版社,1999.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轉變發展方式;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策略選擇
中圖分類號:F125.1; F752.0
從國際范圍來看,無論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工業化國家與地區,無不把對外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以下簡稱FDI)作為調整和升級國內(或地區內)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我國“十二五”規劃已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主線,把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把繼續擴大對外開放和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作為重要戰略任務。當前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不僅“走出去”遠滯后于“引進來”,而且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推動國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功能也未得到有效發揮。轉變對外直接投資發展方式,充分發揮對外直接投資推動國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功能,有必要采取有效的策略。
一、明確對外直接投資產業發展目標
為了實現對外直接投資同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有效對接,使國內產業結構隨著對外直接投資發展不斷得到調整和優化升級,有必要首先明確對外直接投資產業發展的目標。從目前我國情況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需確立以下目標指向。
(一)促進國內產業結構高度化
世界經濟史表明,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之間具有很強的關聯性。隨著國家經濟的增長,其產業結構將依次提升,逐步由低級向高級演進。目前,我國產業結構總體上還處在一個較低的層次。從產業的部類看,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不合理,順應和反映當今產業演進特點及要求的我國第三產業發展,不僅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而且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有不小差距,以高能耗和高排放為特征的第二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主要產業;從要素投入和貢獻來看,國內產業還主要以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特別是高科技性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從產業的發展階段看,傳統產業仍然是我國的支柱產業,新興產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力度不夠;從產品的附加值來看,低附加值產業是我國目前的主導產業,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比較薄弱;從產業的特征來看,國內產業以厚、重、粗、大為特征的產業為主,反映科技發展最新成果,以輕、薄、短、小為特征的產業發展滯后。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關鍵時期,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極其緊迫任務。因此,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提高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和質量,應與我國產業結構高度化的發展要求相一致。也就是要依靠對外直接投資推動產業結構有低級向高級發展,不斷擴大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推動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國內產業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型,由厚、重、粗、大型向輕、薄、短、小型轉變。
(二)提升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我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程度的不斷加深,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健康、較快的發展勢頭,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邁克爾•波特首次從產業層次研究了國際競爭力問題,他認為,產業國際競爭力是指一國(或地區)特定產業通過在國際市場上銷售產品及提供服務所反映出來的競爭能力,體現為產業的最終利潤潛力或現實利潤率。波特還認為,一國特定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取決于“要素稟賦狀況”、“需求條件”、“產業集群發展狀況”、“市場結構”、“機遇”和“政府”六個要素。其中前四個為內生(主要)決定因素,后兩個為外生(次要)決定因素。這六個要素可作為分析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六個隱性指標。根據六個隱性指標判斷,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只在要素稟賦中的廉價勞動力,以及需求條件方面具有較明顯優勢,其它幾個方面不僅優勢不明顯,甚至許多方面還存在比較明顯的劣勢?;谕苿赢a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對外直接投資,需要立足提升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要求,既充分發揮我國產業的比較優勢,又要彌補自己國際競爭中的短板,不斷提升我國產業的整體國際競爭力。另外,根據波特價值鏈增值理論,企業的價值增值過程可分解為許多相互獨立的價值鏈。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提升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還需國內企業積極參與到產品內部的國際分工中去,在全球范圍內選擇價值鏈的合作伙伴,做到在控制擁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價值鏈環節,以保持自己產業的核心競爭能力的同時,將其它不具國際競爭優勢的價值鏈環節適度轉移到擁有競爭優勢的其它國家,并從其他國家獲取具有優勢的價值鏈環節,以進一步增強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三)強化對外直接投資正效應
對外直接投資對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影響,既有積極的正面效應,又有消極的負面效應。對外直接投資對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帶來的正效應主要有:從境外獲取資源,克服國內經濟發展與自然稟賦不足矛盾,解決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中面臨的資源瓶頸問題,促使國內產業結構向高度化方向發展,實現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向境外轉移傳統產業,可在獲取高于國內的海外投資收益的同時,將從傳統產業釋放出的沉淀生產要素用于支持高技術等新興產業的發展,為產業結構升級提供必要的物質和技術基礎,從而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的速度;通過對發達國家的技術尋求型投資,使國內企業能更直接、快捷地與發達國家在技術、管理知識等方面進行交融、溝通和相互反饋,提高國內技術研發能力和管理水平,引導國內消費者對高新技術產品的需求,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的步伐;關聯度大的產業向境外直接投資,通過產業間供求關聯、技術關聯和競爭關聯交叉作用發揮波及效應,推動提供相關投入要素和配套服務等產業發展,促進整個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產業的升級;獲取境外投資收益,使企業有更多的資金進行技術研發,從而配合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推動產業結構的高度化?;谕苿赢a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對外直接投資,需在努力克服或降低諸如加劇東道國和投資國重合產業間競爭,以及產業向境外轉移而引起的失業、國際收支失衡等負效應的同時,努力強化對外直接投資對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所帶來的正效應。
(三)防范國內產業出現空心化
國內產業的空心化問題,是許多國家伴隨對外直接投資而產生或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所謂產業“空心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已有的產業處于衰退階段,而新的產業還沒有得到發展,或者新產業的發展不夠充分,并且不能彌補已有產業衰退的影響,從而造成經濟陷入不斷下降甚至萎縮的局面。如果投資國過度地把原先位于母國的生產工序或整個生產流程移至國外,必然導致投資國整條價值鏈的縮減,從而將削弱母國原有的產業基礎。與此同時,如果國內的基礎研究,乃至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未能及時跟上,就無法建立具有比較優勢的新的產業。隨著低層次傳統產業不斷地向境外轉移,當國內新產業的發展不能及時彌補已有產業衰退時,國內產業的空心化現象便隨之產生,從而影響產業結構升級。在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為防范國內產業的空心化以及由此帶來的風險,需重視和加強教育和基礎研究,通過培養人才和強化科技研究培育競爭優勢,把科學技術成果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促進高附加值新產業的發展;同時,適時進行金融體制機制的改革和創新,建立為鼓勵科技創新和推動高新技術產業服務為目的風險投資體系,分散或化解國內產業界的科技創新和創新成果產業化轉化的風險,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提前預置或及時彌補傳統產業轉移后國內產業留下的空擋,以此拉動國內需求,推動國內經濟的發展,并利用后發優勢創造對外直接投資新的產業制高點,實現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
二、優化對外直接投資產業區位布局
通常情況下,投資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同其產業選擇密切相關。一方面,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或分布格局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投資的區位布局;另一方面,正確的區位選擇又可以進一步強化投資國的產業比較優勢,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因此,調整對外直接投資產業分布格局的同時,還需進一步優化對外直接投資產業區位布局。由于對外直接投資產業的區位選擇通常取決于投資者的對外直接投資動因,因而可基于投資者的對外直接投資動因來調整和優化對外直接投資產業區位布局。
(一)尋求市場動因的境外投資區域
尋求市場動因的對外直接投資,旨在通過尋求和開拓國外市場,以解決國內某些產業發展面臨的國內市場瓶頸問題。一般來講,因國內市場需求規模狹小而發展受限的產業,主要是國內生產能力過剩的夕陽產業,以及盲目擴張而導致生產能力過剩的新興產業等產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轉移國內生產能力過剩的產業,不僅可以進一步延長國內夕陽產業等已經處于衰退階段產業的生命周期,而且可以緩解國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所面臨的市場瓶頸壓力。從整個世界經濟發展格局看,國家和地區之間產業發展的不平衡性是一種常態現象,不同國家和地區對產業的發展有著不同的需求。因而,基于尋求市場動因的對外直接投資區域選擇,既要充分考慮所在國家和地區的市場需求情況,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國內產業存在的比較優勢。雖然我國某些產業(主要是夕陽產業)已進入到產業生命周期的衰退階段,其在國內的發展已失去比較優勢,但對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來講,我國這類產業大多數還有比較明顯的優勢,適宜在這些國家和地區進行投資。按照日本經濟學家小島清的邊際擴張理論觀點,當國內失去比較優勢或處于比較劣勢的某種產業(邊際產業)對其他國家具有比較優勢時,擴大這類產業的對外投資,不僅可以擴大這些產業的產品市場,而且可帶動相關產品和技術出口。同時,此類產業的轉移還可以促使國內集中主要力量發展新興產業,推動國內產業升級換代。目前,雖然我國紡織、家電等行業國內需求已飽和,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在國內處于比較劣勢,但對于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講,發展這些產業不僅可以獲得規模經濟的比較優勢,而且引進這類技術比較成熟的產業能夠有效滿足當地的需求。因此,國內的這些產業適于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進行投資。而對國內因盲目擴張而導致生產能力過剩的新興產業,由于其技術水平同發達國家處于同一水平,既可在發展中國家進行投資,以搶占和開拓發展中國家新興產業市場的先機,也可在發達國家進行投資,便于獲得發展新興產業的先進技術。
(二)資源開發動因的境外投資區域
資源開發動因的對外直接投資,旨在從國際市場獲得穩定的資源供應,解決國家和企業發展中面臨的日趨嚴重的資源短缺問題,更好地推動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資源開發動因的對外直接投資者,主要是國內資源開采或資源密集型行業。從世界各地的資源分布情況來看,各國的資源豐裕程度存在較大的差距,有些國家資源比較豐富,而有些國家資源相對短缺。因而,基于資源開發動因對外直接投資的區域選擇,自然是某項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或地區。從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情況看,國內企業較早涉足對國外資源的開采和開發投資,投資國外資源業目前已成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比較集中行業,并在區域選擇上有不少成功案例。如,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在加拿大投資木漿場,中國冶金進出口公司在澳大利亞投資恰那鐵礦,中國水產總公司在國外許多國家和地區投資漁業等,并且各自都產生了較好的效益,為緩解我國資源緊張局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隨著世界資源消耗量的劇增,國際市場不少資源正面臨日趨緊張和短缺問題,許多國家紛紛把國內資源的開采和開發上升到國家安全戰略高度,對我國企業的進入和發展抱有戒心。面對日趨嚴峻的國外資源開發市場,國內資源開發企業“走出去”的區域選擇,不僅要考慮投資所在國的資源豐富程度,而且更要充分考慮境外投資資源開采業的便利性和安全性等因素。通常情況下,當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選擇投資開發某種資源時,可優先考慮發展中國家。因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資源開采成本低,且技術、資金等相對缺乏。如果利用我國資源密集型行業存在的技術、資金等優勢,擴大對發展中國家進行資源開發性投資,不僅可保證資源的正常、優惠和持續的供應,而且可帶動國內相關技術、設備和勞務等出口。然而,這并不是要拒絕在發達國家進行資源投資。在某些資源極其豐富的發達國家。如木材資源豐富的加拿大、鐵礦石等礦產資源豐富的澳大利亞等國家,可積極探索有效的方式和渠道擴大資源開發投資。
(三)獲取技術動因的境外投資區域
把獲取先進技術作為動因的對外直接投資,旨在獲取先進適用的科學技術,促進國內科學技術發展,實現國內產業的升級換代。由于發達國家擁有世界最強的經濟科技實力和人才優勢,不僅用于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資源投入大,擁有的技術研發力量雄厚,而且在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等創新領域扮演著領頭羊的角色,是當今世界先進科學技術的主要擁有者?;诩夹g獲取動因的對外直接投資的區域,可選擇在發達國家,并把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知識密集型等高新技術產業作為投資重點。投資于發達國家知識密集型高新技術產業,可以掌握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動態,更直接地從發達國家學習和掌握先進技術、管理知識等,從而帶進國內科學技術的發展,實現國內產業的升級換代。當然,投資于發達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的環節和方式可以靈活多樣,境外投資企業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投資環節的選擇,既可以在產品制造、技術服務環節,也可以在技術開發或產品研發等環節;投資方式的選擇,既可以采用在發達國家新建、收購的方式,也可以采取聯合開發等不同形式。就具體投資方式而言,盡管各有優勢與缺點,但一般都能較好地達到獲得技術的目的。比如,在發達國家新建高新技術產業,可利用當地人才優勢和技術條件進行技術開發和產品開發,從而獲取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先進適用高新技術;通過收購發達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制造企業,通??梢垣@得直接使用被收購企業軟件、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的權利,獲取產品制造等技術,達到提升國內產業國際市場競爭力的目的;通過直接收購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研發部門,不僅能夠節省大量初期研發費用,而且可利用已有設備及研究人員在比較高的起點上進行研發,縮短技術開發周期,提高技術開發效率。因此,立足于我國實際,積極向發達國家開展“研究開發型”投資,利用對外直接投資的學習效應,能夠較好地獲取其在技術密集型產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的先進技術。
(四)規避風險動因的境外投資區域
出于規避和防范風險目的的對外直接投資,旨在預防和化解國內產品出口遇到的風險,以及把對外直接投資可能面臨的風險降低到最低限度。通常情況下,國內產品的直接對外出口所面臨的風險,主要來自進口國采取關稅特別是非關稅貿易壁壘等保護主義政策和措施的威脅。隨著國際市場競爭程度的不斷提高,尤其是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貿易保護主義日趨盛行并充滿不確定性。在此形勢下,可把規避國內產品出口風險作為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區域選擇的重要依據。當某個國家對進口我國產品存在著進口許可證或原產地規則等限制時,為了擴大對這些進口國的產品出口,國內企業可以選擇在第三國投資設廠的方式,利用第三國的進口配額達到避開貿易壁壘擴大對進口國出口產品的目的。例如,為了避開歐共體高額的關稅和進口配額的影響和限制,香港上海針織有限公司在英聯邦成員國毛里求斯設立服裝廠,產品全部銷往歐洲,進入國際市場。另外,國內企業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對外直接投資所面臨的風險也不一樣。其中,非制度因素和制度因素是影響一個國家不同區域對外直接投資風險主要因素。非制度因素包括當地的資源稟賦狀況,政局穩定性,投資國與東道國之間的親近性,基礎設施狀況,勞動力素質高低,技術發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產品銷售的現有市場以及潛在市場,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等。制度因素包括國際經濟制度安排、法律制度、經濟制度和企業運行的便利性等。因此,基于風險規避動因的對外直接投資區域選擇,還需要充分考慮對外直接投資面臨的非制度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影響。比如,在對不同發展中國家進行直接投資的區域選擇上,除了要考慮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等非制度性因素外,還要充分考慮到當地政局穩定性等非制度性因素,盡量把當地可能產生的政局動蕩所帶來的風險降低到最低。而在制度性因素中,自由開放的經濟體制和對外資持歡迎態度最為重要。因此,為了降低對外直接投資風險,國內企業可優先考慮在自由開放程度較高和對外資持歡迎態度的國家和地區進行投資。
三、調整對外直接投資產業分布格局
目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分布格局不盡合理。長期以來,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過于集中在初級產品產業領域,技術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的投資相對比較缺乏;過于偏重對國內連鎖效應弱的產業的投資,而忽略對國內連鎖效應強的產業的投資;境外投資企業從事商品流通的貿易偏多,生產性企業和金融服務性企業則偏少。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產業分布格局的這一現狀,不利于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調整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分布格局,須與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相一致,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導向來推動。
(一)破解發展瓶頸導向的境外投資產業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制約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諸多瓶頸問題日益顯現,有些方面甚至變得十分突出。在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選擇制約國內經濟發展瓶頸的境外產業進行投資,不僅有助于國內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快速發展勢頭,而且有助于解決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面臨的壓力問題。目前,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較多,但資源短缺是我國當前和今后經濟發展中比較突出的瓶頸問題。雖然我國資源總量比較豐富,但按人均計算,資源稀缺問題顯得較突出,而且有些礦產資源的儲量較貧乏、品位較低。資源約束對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影響日益明顯,難以支撐我國經濟的長期平穩快速發展。充分利用國外資源,彌補國內資源短缺是解決我國經濟發展資源瓶頸的重要手段。利用國外資源有進口和境外直接開采開發兩種方式,采用境外直接開采開發方式,能較有效地控制資源的來源,避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操縱于他人之手,從而為國內產業對資源的需求提供穩定的供應。因此,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仍然需要強化對資源類產業投資。鼓勵國內企業特別是擁有較為雄厚的資金和技術的資源密集型企業,到海外進行能滿足我國經濟發展需求而國內緊缺的能源、原材料、農林牧副漁產品等資源類項目的投資,不僅能彌補國內資源和市場的不足,而且可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帶動技術、設備的出口和人員就業。目前,我國已發展了對澳大利亞、加拿大、美洲、非洲和中東等資源豐富國家和地區的投資。今后,我國需充分發揮國內企業資源開采和開發的比較優勢,進一步加大對資源豐富和投資環境較好國家和地區的投資。
(二)轉移國內產業導向的境外投資產業
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必然伴隨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一些生產要素需要退出國家限制發展或要求壓縮規模的產業。如果人、財、物等要素不能及時從要求壓縮規模的產業中退出,并轉移到要求發展的產業中去,勢必削弱產業升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延緩產業升級速度。由于存在生產設備及人力資本等生產要素的專用性和沉沒成本問題,加上政策和法律等因素影響,生產要素的退出都會遇到退出壁壘。在一時難以消除產業退出壁壘的情況下,可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向境外轉移尚可利用的生產能力,使國家明令限制或要求壓縮規模的產業順利退出國內市場,從而不致于對社會和經濟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不僅如此,還可將釋放出的沉淀生產要素用于支持新興產業的發展,促進本國產業結構的升級?;谵D移國內產業導向的境外投資產業,應主要選擇國內的夕陽產業、衰退產業等處于劣勢地位或能力過剩的產業。目前,我國需轉移到境外投資的產業涉及到兩個方面:一是日本經濟學家小島清所界定的邊際產業,即“本國(投資國)已經處于或即將陷于比較劣勢的產業”。這類產業主要是由于產業結構變動而面臨市場日益萎縮,生產能力大量過剩、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和效益不斷下降的產業,即產業生命周期的衰退產業。我國當前的紡織、家具制造、造紙及紙制品、木材加工及竹藤制造、金屬制品、普通機械制造、印刷及記錄媒介的復制、橡膠制品等產業正處于產業衰退階段,需要大量轉移。二是與產業生命周期自然老化無關,只是由于技術變革導致了資源稟賦、市場需求等因素與產業發展趨勢不配套,導致產業的比較優勢未能顯露出來,或者由于過度發展導致生產能力過剩。這類產業既可以出現在傳統產業中,也可能發生在新興產業中。比如,近年來我國各地盲目發展光伏等新興產業,就導致產能過剩問題。這類產業也有必要向境外轉移。通過對外直接投資轉移過剩設備和生產力,還可延緩衰退產業的生命周期,帶動了國內產業的升級。
(三)增加投資收益導向的境外投資產業
較好的投資效益,不僅是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目的,而且有助于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通過境外投資獲取豐厚的投資收益,可增加投資國的價值盈余和物質財富,從而為投資國制定產業結構調整政策,促進產業升級創造出相對寬松的環境和寬裕的物質保證,而且能使投資企業擁有更多資金財力進行技術革新和研發,推動產業結構的高度化。為此,西方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大都以企業利潤最大化作為分析起點和落腳點。目前,我國企業的境外投資收益情況并不樂觀。據統計,我國境外投資企業有三分之二的企業處于虧損或持平的狀態,只有近三分之一企業有盈利。因此,有必要把增加收益作為調整對外直接投資產業布局的重要選項。為了增加投資收益,可遵循相對優勢產業優先的原則,擴大對東道國具有相對優勢的產業進行投資。產業相對優勢的構成因素主要包括資源供給的便利性或產業的市場優勢、產業發展的歷史、產業技術積累和創新等。通常情況下,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相對優勢,主要體現在成熟的標準化技術、適應較小市場需求技術及適應當地投入要素的技術。從目前我國產業現狀看,紡織、電子、化工、鋼鐵、造船等產業具有相對優勢和競爭力。經過國內幾十年的發展,這些產業不僅在生產標準化、技術成熟度、管理水平、以及產業集中度與規模經濟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而且這些產業的產品在發展中國家已有一定的市場。另外,我國航天工業、材料工業、生物工業、建筑業和高鐵等一些高新技術產業,同發達國家相比也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具有許多領先世界的科技成果。把我國具有相對優勢的產業作為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方向,可以有效地配置資源,不斷擴大國外市場,從而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
(四)提升國內產業導向的境外投資產業
從一定意義上講,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提升國內某些產業的發展過程。因此,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布局要有助于推動國內產業的升級。在這方面,可重點加強對境外高技術產業、服務業和對國內產業升級具有較強輻射作用的產業進行投資。雖然我國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比較優勢,但這類產業難以成為帶動國內產業升級的領頭羊,這類產業的境外投資也無力推動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支柱產業的計算機、航天航空、生物工程、信息通訊、海洋工程等高技術產業,具有高投入、高智力、高附加值、高成長、高回報,以及難以模仿并容易形成壟斷等特點。通過購并等方式對高新技術產業進行學習型投資,可以吸取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動國內產業升級,創造新的產業比較優勢,提高國內產業國際競爭力。根據“十二五”規劃的產業發展要求,要加快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為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切實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因此,需要重視探索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問題。發展服務業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是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內在要求。相對于制造業和資源開發業等產業而言,服務業具有投資規模小、見效快、收益大等特點。發展服務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能為我國制造業和資源開發業等產業的對外投資提供戰略支持,推動國內產業的升級。當然,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本身還存在一個升級問題。國際對外直接投資中,商業、運輸和公用事業等傳統服務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所占比重已經大大下降,而金融、保險、通信、傳媒業服務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比重大大上升。為提升國內產業,境外投資的產業選擇還需考慮產業投資的輻射效應。發展生產鏈長、有明顯的前后向聯系、輻射效應大產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能促進整個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產業的升級。
參考文獻:
[1] 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2] 小島清.對外貿易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
[3] 王先訣.產業擴張[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1998.
[4] 肖黎明.中國發展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7,(2).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綜合分析框架策略建議版權所有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走向海外,實施跨國經營,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大幅增加。2003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28.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5%,2004年將達到70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145%,2005年達到140億美元。不同對外直接投資方式在資源投入、控制水平和風險承擔上對企業要求各不相同,這不僅影響著企業對外投資的管理和控制,而且還影響企業自身投資的風險和績效,因此選用合適的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是確保企業海外經營成功的前提。國內已有學者對海外投資中各種對外投資方式的優劣(劉松濤,2004)、獨資和合資的選擇(尹建橋,2001)、對外投資的國際經驗(陳浪南等,2005)等作了研究,但基于直接投資理論系統提出企業海外投資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的研究甚少,也缺少選擇對直接投資方式的建議。
本文從如何高效轉移和利用企業優勢的視角,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梳理,將影響企業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因素概括為:企業優勢資源轉移起點因素、轉移終點的因素和企業戰略因素。并據此提出企業選擇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的一個綜合分析框架,最后應用這個分析框架就我國企業選擇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和建議。
投資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
從知識轉移的視角,對外直接投資理論主要是說明企業所具有的特有技術、管理等優勢如何有效轉移到國外,與東道國的資源和能力結合,產生最大效益。早期的主要理論有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巴克利等的內部化理論,以及弗農的國際產品周期理論和區位理論。壟斷優勢理論主要強調企業擁有的特定的生產和過程專有技術,從而具有相對優勢,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將這些優勢生產和過程專有技術轉移到海外,就能產生更多的經濟收益。直接投資的內部化理論主要認為能使企業利用內部組織體系和信息傳遞網絡能比市場以更低的成本發揮將企業專有的知識和技術優勢轉移到國外。國際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和區位理論認為直接投資在那些適合企業知識和技術充分發揮作用的區位條件下,企業專有的技術和知識才能充分發揮作用。鄧寧對上述三個理論進行了綜合,提出了折衷范式,認為對直接投資的成功不僅取決于企業擁有特定知識和技術等無形資產,而且還要有特別適于企業特有技術和知識發揮作用的國家和地區的有利配套條件,而這二者的結合取決于企業轉移和利用這些知識和技術的內部化能力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企業所專有的技術和知識的性質,東道國的政策,所要轉移知識的價值,企業轉移的能力,東道國的配套資源和文化差異等因素。
從企業國際戰略的視角,對外直接投資是企業總體市場戰略和競爭戰略的一部分,對外直接投資是為了戰略防御、分散風險、提高企業形象或者協調戰略行動,是為了避免競爭地位被削弱,而不是僅僅為了獲取利潤,或者是為了搶占一種有價值且有限的資源或生產要素,以防止其落入競爭者手中,或者是企業為了出于海外戰略協調,加強各子公司之間的戰略支持和協作。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的選擇主要是基于企業的戰略動機或者投資動機考慮。
綜上所述,各種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和投資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概括見表1。
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分析框架
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按其海外企業的股權安排,可分為獨資和合資兩種方式,前者是指海外企業中的股份全部為母公司所有,后者是指海外企業股份為母公司與合作伙伴共同擁有。而按照海外企業的建立過程不同,對外直接投資可分為并購和新建兩種方式,前者是指母公司直接收購或者兼并國外已經存在的企業,將其納入母公司的運營體系,后者是指企業通過在海外建立全新的企業,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并購相對新建,優點在于能快速進入市場,利用原有的供應、分銷渠道,不確定性和風險比較??;缺點在于進入市場后整合難度大,短期內投入大,同時可能購買到企業不需要的資源,并可能受到東道國政府政策的限制。獨資相對于合資優點在于控制程度高,企業技術擴散風險低,可能的投資收益高,但缺點在于投入資源多,投資風險大。
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就是圍繞如何將企業國內優勢高效地轉移到國外,實現其戰略目標,讓這些優勢充分發揮其價值的過程。從企業優勢跨國轉移和利用這一視角,我們對上述從理論推演中得出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來自優勢轉移起點的因素,如企業優勢資源的性質和價值,企業的國際經驗等;二是來自優勢轉移終點的因素,如東道國的政治、經濟環境,社會文化差異和配套資源等;三是企業海外戰略,如企業海外投資戰略,投資動機等。企業直接投資方式的選擇就是這三類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投資方式選擇的綜合分析框架,見圖1。
對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策略建議
從企業優勢資源轉移起點因素看
我國機械、紡織、輕工和家電等行業的企業在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應采用獨資新建或合資新建方式。我國的機械、紡織、輕工、家電等在國內已經處于市場飽和,處在產業的成熟階段,而且有比較成熟的技術,企業所具有的技術、知識和管理優勢相對比較容易轉移。如果當地政府對直接投資股權有所限制,則可采用合資新建模式投資。
對于以高技術和創新為特征的行業,在發達國家直接投資,應該采用合資并購方式。對以高技術和創新為主要特征的行業,發達國家資金、人才等配套實施方面比較齊全,具有技術上的優勢,而且考慮到這些行業技術更新快,投資金額大,合資可以降低投資風險,并購可以節省進入時間,能比較迅速地獲得新技術,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因此,我國企業以直接投資進入發達國家這些行業時應采用合資并購方式。
對擁有較多國際經驗和實力的大企業,宜采用獨資新建;而對缺乏國際經驗的小企業,宜采用合資并購。當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中,以國有大型企業為主,但中小民營企業表現日漸突出。我國對外投資的大企業往往擁有較先進的技術、管理和營銷技能,具有較多國際經驗,對國際市場比較了解,熟悉東道國投資環境,為了防止這些優勢的擴散,需要較強的控制程度,應該采用獨資新建為宜。而實力比較弱小的企業,缺乏國際經驗,對國外經營環境比較陌生,宜采用合資并購的方式,以充分利用合作者在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
從優勢資源轉移終點因素來看版權所有
東南亞國家和我國社會文化差異比較小,經濟發展水平差異不很大,直接投資中,應采用獨資新建方式。東南亞各國與我國有著相似的地理、人文環境,社會文化產差異比較小,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比較快,市場潛力比較大,對我國企業具有的技術、知識和管理能力有良好的吸收能力,具備相應的配套資源和環境支撐,投資風險相對較小,因此在這些國家的直接投資,我國企業可采用獨資新建的方式。
歐美各國,和我國社會文化及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都比較大,則在直接投資中,宜采用合資并購方式。對于歐美等西方國家,我國的直接投資總量比較少,一般是為了獲得其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應采取合資并購的方式進入。通過并購,企業可以直接獲得所需的技術和知識資源,帶動國內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升級。采用合資的形式,企業可以減少資源的投入,而且在企業運營中得到合作伙伴的幫助,以充分利用和轉移這些技術和管理知識。
從企業海外投資戰略看
為了獲得全球資源,實行全球一體化戰略,則直接投資應該采用獨資新建方式;如果是為了實現當地化戰略,則應該采用合資并購方式。如果企業投資的戰略是為了獲得全球的資源,則傾向于采用獨資新建方式,加大母公司的控制程度,以獲得全球的協調和資源最優配置,實現企業的全球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而對于海外投資戰略是為了尋求當地化戰略,以快速有效地對當地需求變化等市場環境做出反應,則企業應該給當地企業充分的經營自,發展他們和當地供應商、顧客、政府等的關系網絡,采用合資并購方式。
[關鍵詞]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
一、主要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的比較
1.跨國并購
跨國購并是指國際投資主體通過購買其他企業的股權,并取得該企業實物資產或無形資產的全部或部分所有權和控制權,把該企業直接納入自己的經營體系的一種投資行為。
(1)跨國并購的優點:①迅速獲取資產,靈活進入市場??鐕①彵苊饬嗽跂|道國進行廠房,辦公用地的建設, 極大程度上降低了生產成本,即使對原來的并購企業有所改造, 項目的建設周期也大大縮短,能夠快速地進入東道國目標市場。②低價獲得資產,獲得市場份額。跨國公司進行跨國并購往往選擇公司運營遭遇困境的當地公司,因而能夠壓低并購價格。同時,由于被并購的公司的客戶關系市場渠道仍然存在,跨國公司能夠獲得被并購企業的市場份額。③便于擴大經營范圍,實現多角化經營。近年來,跨國并購發展迅速,跨國公司為了超越自己原有的經營范圍,在缺乏有關新行業生產和銷售等方面的技術和經驗時,收購東道國現有企業是實現多角化經營行的有效途徑。
(2)跨國并購的缺點:①投入大??鐕①徯枰淮涡酝度氪罅客鈪R現金且難用機器設備等資本品和技術折價投入。②文化差異大。由于被并購企業在本國環境中成長,其經營制度,管理方法等與跨國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跨國公司在東道國若有人事管理或財務控制等方面的不當,容易造成跨國經營的失敗。③價值評估存在困難。在評估現有企業時,涉及到固定資產原值、使用年限等許多技術參數。此外,還存在東道國和本國的會計標準可能不同、虛假或錯誤的財務報表等問題。④東道國限制多。由于并購對東道國裁員和市場勢力等經濟方面的不利影響,東道國政府對并購的干涉與限制較多。
2.新建企業
新建企業是指跨國公司等國際投資主體依據東道國的法律,在海外目標市場通過創建新的企業,進行跨國經營的一種對外直接投資方式。
(1)新建企業的優點:①投資者在較大程度上把握項目策劃各個方面的主動性。對于新建企業工廠的地理位置、經營規模,跨國公司能夠獨立地選擇,極大程度上控制了資本的運營。②在資金投入方面,跨國公司可以利用專利、技術、材料、設備等作為資本投入來彌補外匯資金的不足。③在組織控制方面,不存在對原有企業制度適應的成本和并購方式下雙方建立信任磨合適應方面的成本。風險小,麻煩少,可以無障礙地實施自己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風格理念。
(2)新建企業的缺點:①因需要一定的建設期,所以進人目標市場相對緩慢,從而影響企業產品的銷售和獲利,使投資成本回收期相應延長。對于某些市場供求及價格波動幅度巨大且頻繁的產品,這方面的風險必須加以慎重考慮。②以新建企業方式進人國外市場,必然涉及到原有市場份額的重新分配問題,因此新進入的企業通常會遭遇到來自多個方面的狙擊,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尤其是進入初期的生存競爭非常艱難,風險也大。
3.獨資企業
獨資企業是指根據東道國法律,經東道國政府的批準,在東道國境內設立的資本全部由外國投資者所有的一種企業經營方式。獨資企業是目前國際直接投資的重要方式之一。
(1)獨資企業主要優點是:①外國投資者獨立進行經營管理,具有充分的自。獨資企業能避免各種外界因素的干擾,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和目標進行經營管理。由于投資者擁有經營管理的絕對控制權,跨國公司能夠確保子公司按照母公司統一的戰略目標實行經營活動,易于貫徹如實行價格轉移等經營策略。②獨資企業能夠采用先進技術和管理方式,壟斷技術優勢,避免母公司的在技術與經營戰略方面的泄露,維護了跨國公司的利益。
(2)獨資企業不足:①由于建立獨資企業需要投入較多的資金,且經營環境不甚熟悉,故風險較大。因此,除非跨國公司在財務、市場運作方面有較強的能力,否則不要輕易采用該方式。②由于當地政府往往對獨資企業有所限制,也難獲得當地企業的合作。這對跨國公司是極大的挑戰。
4.合資企業
合資企業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的投資者在東道國境內,經東道國政府的批準,依照東道國法律設立的合資各方共同投資、共同經營、共負盈虧、共擔風險的股權式合營方式。
(1)合資企業主要優點 :①外商進行直接投資采用合資企業,能夠減少出資額,降低經營風險。其原因是雖然世界總的投資環境在逐步改善,但仍存在讓外商擔憂的地方,如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法制環境、政策的穩定性、政府行政干預等方面。②能取得當地合資者的幫助,充分利用合資方的營銷網絡和市場信譽,方便地獲得當地市場信息。
(2)合資企業不足:①容易造成分歧。合資雙方由于在企業文化、管理上存在分歧,外方注重的更多的是如何獲取最大利潤,并把合資企業納入其全球戰略系統,而東道國那方則在乎的是就業、穩定甚至政績等很多非市場因素,思維不同造成合資雙方發生矛盾。②采用合資企業進入方式對擁有技術優勢的進入企業,容易造成技術和其他商業秘密的泄露,從而處于不利地位。
二、中國企業主要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考慮因素
中國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時,是并購還是新建,是合資還是獨資,應在權衡各種方式的優劣利弊基礎上,結合企業投資目的、產業特性等因素做出正確的選擇。
1.跨國公司的投資目的
中國跨國企業的對外直接目的主要是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因此,并購和合資是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的首選。并購和合資進入方式使得中國技術人員置身于擁有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環境中,利用東道國的人才資源培養自己的人才,掌握先進技術。提高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能力。因此為了減少進入成本和時間,學習先進技術,進入技術程度較高、進入障礙較少的發達國家市場,采用并購和合資的方式是有利的。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另外一個重要目的是尋求國外的自然資源。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不是西方國家跨國公司的資本的跨國經營,而非資本過剩型的對外直接投資。因此,中國企業的跨國投資應符合利用兩種資源,開拓兩個市場的戰略導向,直接從國外取得低成本的自然資源供給,以彌補國內資源的不足。此種對外直接投資應以合資為主,其原因有三:一是合資經營還有利于與東道國建立長期的相互信任的合作關系,有助于風險的共擔資源的共享,確保長期穩定的海外資源供給;二是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各國都有嚴格的控制;三是資源開發型的投資規模一般較大,合資有利于對投入資源的分擔。
2.中國的行業特性
目前,一些中國有優勢的行業在進行產業轉移的時候,中國跨國公司應以新建企業和合資進入為主要進入方式?,F階段,電視機、電冰箱等家用電器制造業和機床、自行車、鐘表等機械加工業是中國技術方面比較成熟的。這些產品國內市場已經飽和或者生產能力相對過剩,其出口又面臨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家的激烈競爭,而且還受到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制約,需要通過大力發展對外直接投資來轉移富余的生產能力,擴大國際市場份額。這些行業是中國進行產業轉移的對象。投資市場主要某些相對發達國家。許多發展中國家均有某些限制和制約,而對于企業新建、合資企業比較歡迎。如果對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的目標是實施跨國發展和控制時,為了更好地貫徹企業的戰略意圖,可采用新建方式。為了充分利用當地合資方的市場開發優勢,快速占領市場和加強與當地政府的聯系,更好地利用各種優惠政策,合資方式的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三、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策略
經濟全球化己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隨著中國加入WTO,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必然席卷中國經濟的各個領域,企業間的競爭不僅突破了行業、地區的限制,而且淡化了競爭對手的國籍。中國企業要想在全球化中處于不敗之地,必須進行全球化經營戰略,進行對外投資。中國企業由于跨國經營管理經驗缺乏,技術創新能力弱,因此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薄弱。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時,要結合東道國的實際情況,采用正確的進入方式。以下是在主要投資方式選擇的建議下為了更好地加快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的一些建議。
1.一些在技術、管理、營銷等方面具有優勢的跨國企業可采用非股權方式打入一些發展中國家市場。非股權參與方式包括特許經營、技術轉讓、BOT融資和國際工程項目承包等。中國跨國企業在對一些發展中國家進行跨國經營活動時,若技術、管理、營銷機制十分復雜,而東道國又無力經營此類項目,便可利用自身優勢,采用非股權參與方式,機動靈活地滲透到國際市場。這樣企業不但減少投資風險,而且能對國外企業實施控制。
一、開辦境外加工企業
開辦境外加工企業是寧波民營企業“走出去”的主要形式之一。至2011年12月寧波已有境外加工企業202家,中方投資額達66293萬美元。寧波境外加工企業中比較典型的有寧波海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寧波申洲針織集團等。雖然世貿組織提倡貿易自由化,降低關稅,逐步取消非關稅措施,但貿易保護主義并沒有消除,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很多國家都用更隱蔽的手段來限制外國產品進口。而通過開辦境外加工企業,在國外就地生產、就地銷售,可以有效地避開這些壁壘,擴大產品的出口。
例如,為了避開紡織品的配額限制,早在1998年,寧波京甬毛紡廠在薩摩亞首都阿皮亞建立了中方獨資太平洋羊絨服裝有限公司,總投資50萬美元。在薩摩亞,他們可以享受優惠的國際貿易協定的有利條件,如南太地區貿易經濟合作協定、歐共體與非加太國家第四個洛美協定、普惠制等,從而可以避開美、日、歐對我國的配額限制,將產品打入美國、歐洲市場。由于配額和關稅的優勢,“太平洋”公司投產僅4個月便贏利10余萬美元。又如,2005年寧波申洲針織斥資380萬美元,在柬埔寨金邊市宏達工業區設立了申洲(柬埔寨)有限公司,于當年9月底投產。該公司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主要進行裁剪及縫紉工序,每月產量達30萬至40萬件,所有產品全部出口歐美國家。第二年,申洲針織又增資3000萬美元啟動柬埔寨公司二期項目,完成了當時國內紡織企業在境外的最大一筆投資。這幾年,申洲集團把需求人數較多、工序相對簡單的部分制衣工序遷到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柬埔寨等,發揮當地的勞動力優勢,把研發機構等留在了寧波北侖,不斷開發新的面料和款式來提高服裝的附加值。在2011年國際市場低迷的情況下,申洲集團的利潤也實現了較快增長,2012年前4個月也實現了兩位數的外貿增長。憑借質量上乘、優質可靠的產品,申洲集團現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針織服裝出口企業之一。
實踐表明,開辦境外加工企業,可以有效規避國際上形式多樣的貿易壁壘,幫助企業實現了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優勢互補。一般來說,開辦境外加工企業的投資方式往往是由于技術已經成熟,國內市場競爭激烈,而面向其他國家尋求生產基地與市場進行的投資。主要目的:一是尋找市場。既回避了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又突破了進口國的貿易壁壘,搶占新興市場機會;二是獲取更多的收益。既利用了東道國運營成本較國內低廉的優勢,實現成熟技術及設備邊際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又繞開國際貿易壁壘,擴大了銷售規模。
我國的機械、紡織、輕工、家電等在國內已經處于市場飽和,處在產業的成熟階段,而且有比較成熟的技術,企業所具有的技術、知識和管理優勢相對比較容易轉移。所以寧波機械、紡織、輕工和家電等行業的企業在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較多地采用了境外加工的投資方式。
當然,采用境外加工投資方式的企業,要獲得成功,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要追求產品的高質量和提供完善的服務。質量是企業的生命,企業應把質量管理貫穿到供、產、銷的全過程;同時要盡力解決國外用戶的各種困難,讓經銷公司和服務商店同步運行,設立廣泛的服務網點,通過送貨上門,提供配件,包退包換,幫助安裝,培訓人員,以及周到、及時的維修服務, 使用戶滿意、放心,提高企業和產品的聲譽。第二,要采取避強擊弱的目標市場選擇策略。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都要有明確的目標市場。寧波民營企業大多是中小型企業,資金技術實力不強,所以避開強國,在自己熟悉的周邊國家和地區展開有限的投資,積攢實力和經驗,然后逐步向歐美市場挺進。第三,要采取有針對性的廣告宣傳,努力打造國際品牌。采取境外加工方式,一定要有強烈的品牌意識。品牌離不開宣傳,境外加工是當地生產當地銷售,在做廣告時一定要注意符合當地消費者日常生活,顧及當地的文化習慣和傳統觀念。
二、推進境外資源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