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2 16:18:49
序論:在您撰寫茶文化與茶藝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人們開始追求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方式和精神層面的滿足。品茶作為一種健康、時尚、高品位的生活藝術和文化現象,受到人們的關注。茶藝師作為茶文化的傳播者、茶葉流通的“加速器”、高雅且富有品味的新興職業受到了人們的追捧。越來越多的職業學校將“茶文化與茶藝”作為一門課程納入常規教學。一方面,為使學生獲得一項職業技能,另一方面為讓學生在中華傳統文化熏陶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綜合素質。但是課程開設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如教學方法單一、理論與實踐脫節、以茶育人的力度不夠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效果。因此,結合課程和中職學生實際,改進并應用合適教學方法對增強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擬對該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分析總結。
一、直觀教學法
“百聞不如一見”。直觀教學法指利用和借助實物、圖片、模型、標本、動作、語言和電化教學設備等進行具體形象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可使學生在感知基礎上形成某種形象和概念,使抽象的知識變得鮮明而實在,激發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如介紹宋代點茶法時,由于宋代的茶葉和茶具都與現代差距很大,如果僅靠語言描述,學生恐怕很難想象也很難理解這個“點茶”到底是怎么做的,通過一段點茶演示視頻則可以一目了然??赐暌曨l后,學生對這種與現代迥異的飲茶法充滿好奇和興趣,教師再對視頻中看到的茶葉和茶具進行詳細介紹,加深學生理解和記憶。介紹茶樹形態時,對于北方幾乎沒有見過茶樹的學生來說,如果僅靠語言描述灌木型、小喬木型、喬木型茶樹的特征會顯得枯燥乏味,很難吸引學生注意力,但在課件上放幾幅不同類型茶樹或茶園的圖片會讓學生眼前一亮,有的學生情不自禁地說,“原來茶樹是這樣子的呀!”看著圖片,學生一起說出幾種類型茶樹的區別,教師引導并進行總結,就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知識,也收獲成就感。
二、引導探究法
引導探究法,是教師把教學內容設計為若干問題,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的課堂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在于充分調動師生積極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獲得新感受,樹立清晰的觀念,在掌握新知識的同時培養獨立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
如講授紅茶分類時,向學生展示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樣品,讓學生看到它們的形狀、色澤,聞到它們的香氣,喝到它們的味道,從而調動學習主動性,教師再引導分析總結三類紅茶的特點。教學實踐發現,相對單純的講授法,引導探究法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還能培養學生思考、解決問題和語言組織的能力,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三、陶冶教育法
陶冶教育法,指教育者有目的地、有計劃地運用情感和環境因素,以境陶情,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心靈受到感化,進而促進身心健康發展。中職學生在以學習成績論高低的學校中,往往處于“弱勢群體”的狀態,常常表現出基于自卑下的“自負”,缺乏正確的審美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1]。因此,讓學生在熏陶和耳濡目染中接受美育是必要的。
在茶藝課上,每個學生都要做到儀表美、儀態美和語言美。茶藝表演開始,學生都靜靜地觀看,在備具、滌器、投茶、沖泡、奉茶、品茶的過程中感受中國茶道講究的六美,即人美、茶美、水美、器美、藝美和境美[2]。幽雅的環境、輕柔的音樂、裊裊的茶香、甘醇的茶味,讓人感受到自然之美、淡泊之美、簡約之美、虛靜之美、含蓄之美,潛移默化中陶冶性情,訓練得體的著裝、常見的禮儀、規范的言語,形成良好的儀容儀表、禮儀和言語習慣,逐漸提升個人的審美情趣。
四、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是通過完整的項目進行的教學活動,目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把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茶藝課程的知識體系主要包括茶葉基礎知識、茶葉沖泡、茶藝表演和茶事服務等內容,以實踐操作部分為主要內容。項目教學法的應用,主要以茶事服務的工作流程為主線,通過具體的實踐過程,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在實踐操作中靈活運用,從而提高綜合素質和崗位適應性,通過學習達到崗位資格要求[3]。
例如,將烏龍茶茶事服務作為一個項目,首先教師要進行項目設計。此項目讓學生進行完整的烏龍茶茶事服務流程演示,內容主要包括烏龍茶基礎知識、烏龍茶茶藝表演、茶事服務等。通過項目訓練,學生熟練掌握所學烏龍茶知識,并將理論靈活應用到實踐中。然后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團隊,團隊由8名學生組成,分成兩個小組,A組負責烏龍茶主泡、茶藝解說、茶葉基礎知識介紹,B組學生作為茶事服務中的顧客品飲烏龍茶,提出疑問并給出評價。這一環節主要訓練學生對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學生通過模擬訓練適應崗位尋求。接著,進行項目計劃制訂。團隊內兩個小組雙方商議創設的情境,要求項目過程全面涉及項目目標。接下來,開始實施計劃。A組學生負責烏龍茶的沖泡、茶藝解說及解答關于烏龍茶知識的疑問;B組學生負責品飲、評價、提出和烏龍茶有關的知識問題。這一環節主要訓練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和運用的熟練程度及與他人溝通、協調、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最后,采取小組互評和教師點評方式對本項目進行檢查評價。
參考文獻:
[1]梁衛華.談茶藝教學中的美學滲透[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7).
本文通過對茶文化的角度對茶藝教育的研究對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內容進行分析,最后闡述了茶文化與茶藝教育之間的關系,試圖為茶藝教育提供一種更有價值的理念與模式。
關鍵詞:
茶文化;茶藝教育;結構體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質行為文化與精神心理文化。隨著文化的發展進步,文化不再是一種單純的形態,而是一套價值體系。茶文化正是這種文化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茶文化作為人類歷史發展的代表,以茶葉作為基礎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演變,而且許多傳統的飲茶習俗還保留至今,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寶貴財富。隨著人類對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漸滲透到現代教育之中,成為一門專業化的教育課程。在關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組織更科學有效的茶文化體系,構建茶文化的應用領域,是當前教育領域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茶文化發展的核心內容。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些學者就呼吁應當將茶文化作為專門的學科進行研究,茶文化有獨立的研究對象,有一定的研究內容,有標準的價值體系。茶藝是茶文化的主要組成內容,隨著茶文化的不斷發展進步,茶藝教育已經成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內容。隨著當前茶藝活動的日漸繁榮,對于茶藝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許多高校為了滿足社會發展需要,于是開設了茶藝課程。茶藝課程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礎。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領域
茶藝教育作為茶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識,以滿足茶藝活動的各種需求。對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區分。由于茶文化的發展現狀,如果要構建出一個統一完善的教育體系是不現實的,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可以構建不同的結構體系,使彼此之間相互補充完善。對于茶藝教育來說,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職業培訓,所培養的是專業型人才,是在科學系統化的知識基礎上能夠滿足社會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會崗位,因此,只有以專業的茶文化知識作為支撐,茶藝人才的培養也要符合教育規律,要充分明確茶文化與其它學科之間的相關性,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
2.1茶藝專業的目的是滿足社會需求
隨著茶文化的發展演變,最先吸引人們關注的是飲茶的規范化和藝術化,即茶藝。茶藝不僅展現了茶活動的技術性,同時也更傾向于藝術性和思想性,茶藝被人們賦予了更多的審美特性和藝術形態,因此被稱之為茶藝。茶藝的方式也十分豐富,無論是民俗生活還是普通飲茶活動都有茶藝的存在,人們在追求思想與精神的凈化與升華時也有茶藝,在現代茶葉宣傳推廣中,茶藝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廣更為科學的飲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藝這種藝術形態中宣傳樹立茶品牌都成為當前茶文化的研究內容,茶藝是因社會需求而產生的崗位,茶藝也成為專業人才就業的領域。茶藝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專門的職業與人才,而在他們背后,則是與茶文化內涵密切相關的科學進步,如果沒有茶文化的基礎與支撐,茶藝是無法真正確立起地位的。
2.2茶藝專業課程的構成
無論是從社會需求來看,還是從茶藝的結構層面來看,茶藝所涉及的學科內容十分豐富,主要的課程知識結構包括以下幾個系列。首先是茶葉學。茶葉學的課程主要可以分為茶葉種植、加工、茶綜合利用茶健康等內容。學科主要側重于茶的應用以及民族體質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經營學。主要是從經濟管理的角度研究茶產業的發展經營,主要包括茶葉外貿業務、茶旅游等內容。再次是茶藝學,主要包括茶藝、茶具、茶道、茶俗等內容,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對飲茶的形式、制度和技術等方面進行研究。最后是茶史學,主要包括茶文化發展史、茶文學、茶與哲學思想等內容,是從不同的角度學習飲茶文化及相關的文學藝術研究。
2.3茶藝內容的相關性
茶藝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征的專業教育,教育內容與知識結構的研究對象相一致,二者不僅發揮著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關聯性。首先,茶葉學是茶藝教育中的基礎內容,也是茶藝課程中的基礎內容,主要研究對象是茶葉,只有以茶葉作為科學基礎,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穩固的發展,茶藝教育才能經得起檢驗。茶葉也是茶藝教育中最具實物特征的文化代表。茶葉的研究是極具知識性與藝術性的學科。其次,茶史是茶藝課程的主干內容,研究對象是飲茶文化歷史。由于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學、文學以及哲學等綜合內容,厚重豐富的茶文化內涵,進一步促進了茶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對社會經濟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再次,茶藝學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主要以茶的行為實踐作為研究對象,因此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和實用性。茶藝學是一門綜合的實踐學科,主要是以茶史為基礎背景,利用茶葉這一實物,演繹出豐富而具有創造力的飲茶方式,同時對茶葉的生產經營、經濟發展都有較積極的推動作用。茶藝是一門特殊的文化學科,也是體現茶文化的重要形式,從茶文化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進一步豐富了茶文化的知識結構與表現形式。最后,茶經營學也是茶藝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研究對象是飲茶的經濟法則。經濟的發展與文化密切相關,學生在接受茶藝教育時,不僅要符合發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夠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獲得專業的提升與肯定,并從職業發展中獲得經濟收入。茶藝教育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和教養性,因此,將茶文化與茶經營學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夠在現代經濟發展中激發出更鮮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進茶藝的良性發展。
3茶文化在茶藝教育中的價值體現
茶文化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通過茶文化的滲透,茶藝教育能夠與人類的本性更加協調,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獲得更好的融合發展。茶文化的價值與茶藝目標價值是相一致的,這也使茶藝教育的意義更具典型性。
3.1真的價值
茶藝教育是一門實物教育,是以茶文化為基礎,具有求真的價值體現。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是對客觀物質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葉為載體,通過對茶葉的質量鑒別、沖泡技術、品飲方法的學習和研究,對其內在的規律進行歸納總結,以獲得其真的價值所在。茶文化的這一價值體現在茶藝教育中得到充分的體現。茶藝作為一種茶文化藝術形態,在教育實踐中也要求學生要遵守物質求真的價值觀,以獲得更真實有效的科學規律,有助于對茶文化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其次,是對健康的求真。茶不僅是人們生活中的主要飲品,更有益于人體健康,通過多項科學實驗證明,茶葉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茶的養生功能被不斷的推崇,使茶成為世界上的健康飲品之一。最后,是對歷史文化的求真。文化與歷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歷史,歷史也是文化,雖然歷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過茶文化延續歷史,使茶文化的歷史得以還原,從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實地看到中國文化的精彩一面。
3.2善的價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價值內涵,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導的至誠為德,盡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盡茶之性和盡茶具之性,即再遠大的理想也要通過實踐而實現,而在實踐過程中,要通過至誠來實成人與物的情感連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文化雖然是歷史的還原與再現,但始終離不開現代人的思想與感覺,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從特性到人性,最終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價值,這也是善的價值最形象的體現。茶文化不僅是文化的體現,也是人們價值觀的體現。只有滿足人們的生活習慣和飲茶習俗,才能與人們的生活意義相符合。同時,通過專業化的茶藝形態,能夠促進人們的完善生活,體現人們的價值觀,在繼承了歷史文化價值的同時更明確了生活的信念,使人們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義。茶藝教育既營造了一種獨特的茶文化氛圍,同時也為社會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樣。
3.3美的價值
美是人類的天性,是一種修身養性的體現,是人類對自由的想象與追求。茶藝中展現出的獨特藝術魅力正是茶藝之美的體現。茶藝之美是形式與內容美的統一,展示茶藝形式的同時也體現出其內在美。茶藝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環境的組成,茶藝的內在美實質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藝活動體現了一種人與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藝術表現。茶藝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與內在美。外在美主要體現在茶葉、茶具、茶環境、茶技藝之美。內在美是指茶體現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為基礎,以提升茶藝的修身養性之樂,實現人與茶的和諧。通過茶藝教育,能夠培養學生豐富的人生情感,情順萬物、對應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體現了怡情養性的和諧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規范的美,是高潔的美,是自然的修養,是對于人生的無限憧憬與熱愛。
4結束語
茶文化是中華文明與智慧的結晶,是人們在幾千年歷史文化發展中形成的獨特藝術形態。以茶文化為基礎和支撐,為茶藝教育提供了鮮活的樣本,使茶藝的外在形式和內在思想之美得以體現,對于學生專業技能與人文素養的培養有著積極的影響力和價值。
參考文獻:
[1]王玲.關于中國茶文化學的科學構建及有關理論的若干問題[A].茶文化叢書編輯委員會.茶文化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17-29.
[2]莊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興茶業,促進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A].茶文化叢書編輯委員會.茶文化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30-34.
[3]胡塞爾.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25-226.
[4]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298-300.
[5]朱紅纓.以茶文化促進茶產業品牌經濟發展[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3(4):18-24.
中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自古以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咖啡于西方人而言,其重要性并不亞于茶于中國人的意義,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茶與咖啡是中西方極具代表性的飲品,它們被視為是中西方文化的代表之一,茶的清新淡雅與咖啡的濃香醇厚使它們各有著自己的特色和韻調。文章通過介紹兩者的起源以及發展狀況,分析兩種飲品背后的文化差異,以解釋現如今中西方文化表現上的不同,甚至通過茶文化與咖啡文化的相互比較還可以看出中西方的人文氣息,以此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與人文情懷。
關鍵詞:
茶;咖啡;文化差異
文化,經常被很多文人及學者們掛在嘴邊或者寫到文字里面。而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長時間以來就未曾停息過,并且一直都是學術界討論的主題。能夠讓人意識到的是文化的的確確在不同方面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人們的日常生活主要是由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這兩部分組成的,而精神生活強調的就是文化上的生活,也就是說沒有文化就沒有人們的精神生活。眾所周知,茶與咖啡是當今世界的兩大飲品,茶的清香淡雅給飲茶者帶來沁人心脾的陶醉之感,而咖啡的濃郁醇香則給飲者帶來回味無窮的境界。茶是發源于中國的一種獨特的飲品,自古以來它就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咖啡于西方人而言也是他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F如今茶與咖啡已經衍生出了豐富多彩的茶文化和咖啡文化,盡管這兩者都扮演著靜心、舒適、閑淡、享受且注重品位的一種生活文化,但是兩者卻在很多方面表現著很大的不同,主要的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釋。
1茶與咖啡的起源
1.1茶的起源
關于茶的起源問題可謂眾說紛壇,并且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和解釋。不過大多數人都認為中國是茶樹的發源地,并且茶也是從中國直接或間接地引入到世界各地的,實際上中國的確在很早的時候就發現有茶的存在了,無論是從神農氏嘗百草的故事當中,還是從古代詩歌對茶的描寫里,都可以看出茶在中國由來已久。盡管對茶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說法,但是卻不曾對茶的起源有個定論,關于茶的原產地有西南說,四川說,江浙說等。而茶的發源時間更是眾說不一,分別有神農說,西周說,秦漢說,六朝說等等??傊?,茶的起源和時間仍然因為歷史記載的缺乏和不精確而顯得模糊不清,但是這些并不影響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意義。
1.2咖啡的起源
咖啡的起源同茶的起源是有相似性的,即它也是沒有一個定論和確定的說法的。根據歷史學家的解釋說,非洲是咖啡的故鄉,咖啡樹最早生長在埃及的咖法(Kaffa)省,并且據說在17世紀中葉的時候,土耳其的大使們將咖啡引入到了法國,之后法國將咖啡推向了西方的各個國家??傊?,茶與咖啡的起源問題一直以來都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并且由于歷史的久遠性以及史料的缺乏性問題,關于茶與咖啡的真實起源等問題已經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但是我們必須承認一點的是這兩者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茶一直以來都是中國人的主要飲品,并且逐漸的形成了中國特色的茶文化,并不斷充實和發揚。與茶并列的咖啡亦是西方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并且也逐漸形成了內涵豐富的咖啡文化。兩者在世界上都占有著重要的地位。
2茶和咖啡的普及發展狀況
2.1茶的普及與發展狀況
在中國的國土之中,經過長期不斷的發展和演化,茶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彩、形式各樣的茶文化,比如說有茶藝、茶道、茶具、茶包裝、茶樓設計以及茶詩和茶禪等等很多方面。飲茶在很多時候已不再是簡簡單單的飲茶,它代表了更多語言性的傳達與闡述,代表了藝術的境界與審美。一方面它使得人們精神生活或者說是文化生活不斷充實和富裕,另一方面它又推動著茶具、茶器以及茶文化各個方面的不斷發展與繁榮。并且在日本、韓國等國家都吸收了中華的茶道文化,形成了具有本國特色的茶文化與茶藝術。據統計茶是在16世紀的時候引入歐洲的,到18世紀的時候茶多在歐洲已經盛行起來了。之后東印度公司和英國等西方國家為了壟斷中國的茶市場和茶商品貿易,不斷的強行進入中國市場,逐漸地形成了對中國茶的控制。之后美國雖然沒有直接的參與到對中國茶的壟斷中來,但是他卻憑借著自己的經濟實力和世界地位將發端于英國的速溶茶和冰茶推廣到了全世界。
2.2咖啡的普及與發展狀況
據調查顯示,咖啡在西方國家里的傳播和興起要比茶葉晚一些,據說在17世紀的時候,新理性主義的思想在歐洲迅速地蔓延開來,并且這一新思想催生了啟蒙運動的發展,接著在此思想的傳播之下帶動了具有“醒腦劑”功能的咖啡的盛行。西方國家為了打破阿拉伯人對咖啡生產的上的壟斷,荷蘭人與法國人都耗費了巨大的精力,終于在爪哇和中南美種植成功,并且開始大量生產。自此以后咖啡就持續地進入到歐洲的市場之中來,并且深受各個國家人們的喜愛和歡迎,咖啡出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里,主要的是集中在聚會社交的場所之中,是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在北美,據說咖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才開始發展起來,而美國對咖啡的營銷策略是推廣真空罐裝的咖啡和速溶性的咖啡。并且美國在1971年的時候在西雅圖創立了首家集聚咖啡文化的場所即星巴克,今天的星巴克更是在多地都發展起來了,逐漸的成為世界咖啡文化的中心之地。大約是在20世紀的時候咖啡才傳入到中國的,并且是在上海開設了第一家咖啡館,但是那時的咖啡還只是鳳毛麟角,并沒有在中國形成一個巨大的規模,直到半個多世紀以后咖啡才在更大的范圍內被中國人所傳播??Х扔趪硕砸恢倍际且环N舶來品,它代表的是年輕人對時尚的追求與好奇,尤其是在國內各個地方興起的星巴克這樣的咖啡文化中心更是對時尚的展現,同時也是國人們了解國外文化的一種途徑。
3茶和咖啡與中西方文化差異
文化的范圍可謂是包羅萬象,文化屬性也是繁多的,包括飲食文化、出行文化、藝術文化等等都屬于文化的范圍。茶與咖啡都是聞名世界的飲品,兩者都屬于飲食文化的范疇,但是由于兩者發展的深遠性以及它們呈現形式的豐富多彩性使得它們各自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即茶文化和咖啡文化。文化的形成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因為它們是源自于生活而又凌駕于生活之上的一種存在形式。但是不管如何理解和把握,一個很明晰的事實是文化的的確確的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體現了一種人文性、民俗性以及民族的色彩與性情。下面我們就針對茶文化與咖啡文化上的不同,來更深層次的分析兩種文化背后的國民性,以期為中西方的差異性尋得一份合理的解釋。
3.1中庸之道與崇力競爭的差異
中國人是喜歡茶的,好多人都喜歡茶的清新淡雅、喜歡茶的溫和性情。飲茶者需要靜心體味,才會體會到茶的幽香與怡情,慢慢地感受著茶色與茶韻,將茶的性情與中國的中庸之道結合起來,尋求中庸和諧的價值取向。自古以來茶樹是可以栽種到各家的門前或者門后的,這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式的生活狀態給予了人們更多的接觸自然的機會,練就了人們樸實、淳厚、謙和的性情。中國的茶道是中國茶文化的中心,它融儒釋道三家于一體,將傳統文化里的謙讓、恭儉以及寬容和博愛展現得淋漓盡致。
3.2保守內向與開拓創新的差異
中國人傳統的生活方式以及那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式的生活狀態使得人們的日常生活僅僅的局限于自家的范圍之內,那種重視宗族觀念與血緣體系的生活讓人們較多地存在保守性、注重內省而輕視開拓的文化形態。相反,西方國家則較多地受到當地山地與海洋的影響,受到地勢上的阻礙,在尋求改變生存之道的時候也開拓了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并且將這種意識融入到自己的文化氛圍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風格。在茶和咖啡的傳播過程中兩地發展上的不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尤其是在文化上有著不同的表達。在兩地之間的茶文化與咖啡文化中就表現出了這些方面的不同。茶的口味、形態和營銷策略在中國是一個逐漸演變的漫長過程,幾千年來變化不大,我們傾向于“因循祖制,唯古是法,尊古泡制”。所以說茶在我國盡管存在深遠,歷史也很悠久,有著我們自己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狀態,但是它卻并未將中國的這些特色引領到世界的范圍之內。歐美國家則不一樣,他們依據自己的開拓精神,在短期之內就開發了方便攜帶和泡制的袋泡茶、速溶茶以及冰茶等。盡管中國仍然是茶的最大生產國,但是西方國家卻不斷的研發新的茶形式與咖啡形式。比如說現今流行世界的星巴克就展現了西方人的開拓精神。所以說中國可以在保持自身茶文化的同時要著力地開拓創新,發展茶文化的新的存在形式。讓茶更好地走向世界,并且能夠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
結語
茶文化是中庸文化,中國人喝茶追求的是靜心,靜身,修身養性。西方人喝咖啡追求的是激情,熱烈,奔放,方便,快捷。這兩種飲品給中西方的人們帶來了不同的感受以及影響程度,從以上茶與咖啡的起源與它們的發展和普及狀況來看,茶與咖啡的背后的確蘊含著不同地域下的不同文化,這給我們更好的了解西方提供了一個路徑選擇。
作者:葉婷婷 單位: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龔永新,黃亮,張耀武.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歷史回顧與思考[J].農業考古,2015(2):12-16.
一、臺灣茶藝文化與大陸茶藝文化概述
(一)臺灣茶藝文化源于閩粵工夫茶之好客隨俗風尚,又融入江南文人茶之風雅,形成獨特的臺灣茶藝文化
1.追溯臺灣茶藝的由來,最早應發源自中國廣東潮洲的工夫茶小壺泡。據史料記載1662年鄭成功,當時鄭氏的官員、部將以及來臺的墾荒農民,多為閩粵人及江浙人,都有飲茶之俗,如明鄭時期沈光文,是位愛飲茶的浙江文人,在臺灣創立“東吟社”,寫過茶詩:“秋到加餐憑素字,更深吸露飽空華,明朝待汲溪頭水,掃葉烹來且吃茶”;乾隆年間周澍從臺灣返回內地后,寫了:“寒榕垂蔭日初晴,自瀉供春蟹眼生,疑是閉門風雨候,竹梢霧重瓦溝鳴”,并注解到:“臺灣郡人茗皆自煮,必先手嗅其香,最重供春小壺”,可見當時閩粵工夫茶已在臺灣流傳。
2.臺灣自70年代末起,經由無數本地茶人、茶會、茶館的專注鉆研傳習延展,點點滴滴融入了佛教禪宗觀照、臺灣現代生活氛圍、以日本茶道模式為主體;到現在,已然轉化演繹成與本來源頭全然互異的一套包容極廣的飲茶與生活學問,形成了獨特的臺灣茶藝文化。
(二)大陸茶藝文化源于唐前茶飲,興于唐烹宋點、創新于明清瀹飲,伴隨臺灣茶藝概念的出現,形成了以泡茶技藝和品茶藝術為主的茶藝文化
1.《茶經?六之飲》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闭f明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就開始采摘并利用茶葉了;西漢王褒《僮約》中記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反映了西漢飲茶成風,而且還有專門的用具。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晉代文人杜育寫了《F賦》:“靈山惟岳,奇產所鐘。蕨生F草,彌谷被崗”這是一首專門寫茶的詩賦,涉及茶之性靈、用水、擇器、觀湯色等各方面。可以看出,茶已不是簡單的用于解渴、提神、保健需要,還具備了沖泡、品飲要求,標志著中國大陸茶藝形成。
2.《封氏聞見記》卷六記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博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臨淮縣館?!笨梢娞迫孙嫴杈陀幸欢ǖ挠^賞性了;到了宋代更是流行點茶、斗茶,南宋詩人楊萬里在《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詩中形象描繪了分茶表演:“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甌面,奇奇怪怪真善幻。”因此中國大陸茶藝文化達到鼎盛時期。
3.明太祖朱元璋下詔“罷造龍團,唯采茶芽以進?!憋嬘蒙⒉韬?,逐步形成了瀹飲法。這是我國茶藝文化上的一次創新,同時明清時期在茶葉品飲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工夫茶藝的完善,它是經過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煉而形成的品茶技藝,一直流傳至今。
4.當20世紀70年代臺灣出現茶文化復興浪潮后,臺灣民俗學會理事長婁子匡教授提出“茶藝”一詞,并被廣泛接受,同時傳至香港和大陸。
二、臺灣茶藝文化與大陸茶藝文化的關聯
(一)茶種、制茶方式的關聯
據文獻記載,臺灣栽培茶樹已有二百余年的歷史,臺灣現在供制造“包種茶”“烏龍茶”等的優良地方品種,是先民由福建帶來的閩茶品種,被稱為“唐山”茶種過臺灣。連橫所著《臺灣通史》中也提及“臺北產茶約近百年。嘉慶時,有柯朝者,歸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于植于魚坑,發育甚佳。既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亦豐,遂相傳植。”
(二)沖泡器皿的關聯
以臺灣陸羽茶藝中心“茶道教室”所配備的茶具為例,多人用泡茶器具包括:茶壺、壺墊、茶船、茶杯、杯托、茶盅、茶荷、渣匙、茶勺、計時器、奉茶盤、茶巾、茶拂、備水器、茶罐、品茗杯、聞香杯等,大陸在80年代開始興起茶藝文化時,還未涉及聞香杯,后來隨著臺灣茶藝文化在大陸的傳播,現代茶樓為了更好的體現茶香,也紛紛使用聞香杯。尤其是臺灣早期流傳的工夫茶的茶藝表演對大陸茶藝表演程序的創作起著極其重要的引領作用。
(三)茶道精神的關聯
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臺灣中華茶藝協會第二屆大會通過的茶藝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臺灣教授吳振鐸解釋:“清”是指“清潔”、“清廉”、“清靜”、“清寂”。茶藝的真諦不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寧靜、明廉、知恥?!熬础笔侨f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對己謹慎?!扳笔菤g樂怡悅?!罢妗笔钦胬碇妫嬷?。我國大陸學者對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茶業界泰斗莊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莊老解釋為:“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钡珶o論兩岸茶藝屆如何定義茶道精神,最終都是指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三、臺灣茶藝文化與大陸茶藝文化的區別
關鍵詞:茶藝英語;中西文化;問題;思維方式;情感;差異性;翻譯策略
茶藝英語翻譯由來已久,它展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化輸出。隨著中國入世,中華茶文化與世界各國的交流也日漸頻繁,國家對茶文化的教育培育與宣傳也更加重視,基于茶文化交流的茶藝翻譯逐漸興盛,使得中國茶藝文化為更多人所關注。
1中西文化差異對茶藝英語翻譯的影響分析
中西文化差異顯著,從茶藝英語翻譯的角度來看,這種差異化表現就更為突出,它對茶藝英語翻譯所帶來的影響應該從以下4個方面來看。
1.1生活觀念差異
語言源的差異性主要來自于人們的生活觀念,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具有不同的生活觀念,他們對于語言的塑造能力及方向也不盡相同,因此,迥異的生活觀念就造成了各色文化差異,茶藝英語就是其中之一。茶藝源于東方社會,而它與英語的融合即是與西方文化的融合,這種東西方文化的直接碰撞必然會帶來諸多差異性。從生活及東西方人性格習慣來看,東方人含蓄內斂,生活觀念略顯拘束,所以他們在茶藝英語翻譯過程中更加注重意譯。而西方人性格直白,情感熱烈,對東方茶文化永遠保有一份神秘感,所以西方人的茶藝翻譯更加傾向于直譯。舉例來說,中國人會說“茶壺里煮餃子———有嘴兒倒不出”,它用來諷刺那些口齒不靈,反應木納的人。而在西方,以英語為母語語言的英國屬于島嶼國家,地處偏僻但商業文明發達,語言文化歷史深厚,所以它在表達茶文化語言環境時則更加直白,比如“ateahound”就是專門用來諷刺某些在舞會、茶話會以及各種公共社交場合中公開對女士大獻殷勤的花花公子。這其中英國人直接用到了“hound”(獵犬)這個詞,它也表示卑劣的、不斷侵擾他人的人,可見英語對茶藝英語的表達非常直截了當。
1.2歷史文化差異
中國人對茶的喜愛可以說深入骨髓,他們不但飲茶,還會研究茶文化和一切與茶有關的歷史故事,可以說在中國的每一品茗茶背后都有它的傳奇歷史典故,常常人們在品茶之余也能徜徉于悠遠歷史之中,回味無窮。就比如說“西湖龍井”,它的典故就出自于乾隆年間某一品茶治好了太后的久病,因此,它也被稱為“貢茶”,從此名揚天下。這些奇妙有趣的故事也讓茶藝英語翻譯變得更加復雜,因為西方人很難理解這些茗茶背后的歷史典故,所以他們的翻譯可能就難以形神兼備。在英語國家中,最有名的典故就是“afternoontea”(下午茶)。在17世紀的英國皇室,下午茶文化傳遍歐洲,它還衍生了“teabreak”等等習慣用語,這些茶藝英語歷史典故讓人們理解了更多的中西方茶文化內涵,使茶藝英語翻譯文化發展更加興盛。
1.3風俗習慣差異
風俗習慣與語言源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它們都能代表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禮儀、風尚與習俗,它們也都是在歷史發展中逐漸沉淀的,且對社會絕大多數人群產生了一種約束力,促成集體習慣的最終形成。在中國文化中,茶文化多將儒教、道教與佛教文化相互銜接,講究靜心養性,所以中國人多喜歡品茗清茶,中國人也愿意在品茶、閑談交流之余來增進情感,所以,就有了“茶余飯后”這一成語。相比于中國飲茶語言文化的悠閑,英國飲茶語言文化則更趨向于精致細膩,例如teacaddy(茶葉罐)、teatray(茶盤)、teaparty(茶話會)等等。而在英語中更有teawagon(用茶車)這一名詞,它是指那種可以推到客廳或戶外,供客人集體享用的移動茶幾,這也體現出了茶藝英語在西方地域中所體現出的小資文化情調。
1.4思維方式差異
思維方式也決定了語言源的發展進程,中西文化存在地域差異影響,因此,他們在茶藝英語翻譯方面也存在思維方式角度差異,這種思維方式角度不同來自于地域差異,也來自于文化背景差異。在茶藝英語中,單詞與字符能夠根據語言的思維習慣來或自由、或固定組合起來,形成人們常見的語言語態形式,就這一點來看,中文與英語在茶藝語言表現方面就有較大不同,它主要體現在文字符號的排列組合與表達形式上。比如說,我國就非常崇尚由整體擴散到局部,由大及小的思維方式。在進行茶藝英語翻譯過程中,應該通過中文習慣來確定整體句法結構展開細節局部處理,再根據西方英語思維中所奉行的個體主義來反其道而行之,即由小及大來將茶藝英語翻譯出來。它的翻譯流程主要從點著手,再逐漸延伸到整體,實現茶藝英語的整體翻譯過程??梢砸姷茫谥形鞣轿幕町愊?,他們的思維方式與角度也都是鏡像相反的,不同的中西方文化習俗差異為茶藝英語翻譯帶來不同影響,但他們殊途同歸,都能達到最終的翻譯目的[1]。
2茶藝英語翻譯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分析
茶藝英語屬于專業術語翻譯范疇,它的翻譯不僅僅要體現多種語言的規范性,也要注重翻譯的有效性??紤]到中西方文化的切實影響,現實茶藝英語翻譯是存在許多阻礙的,例如以意譯變形為主的茶藝專業術語信息缺失問題,也存在某些翻譯信息的嚴重不對稱,這些都極大影響了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領域與茶藝領域的傳播過程。
2.1茶藝專業術語嚴重缺失
我國是茶葉的故鄉,茶藝文化資源極其豐富,許多茶葉的命名都有其極為深刻的寓意與典故,極具底蘊。不過在英語茶藝翻譯過程中,就由于中國語言文化內涵的過于深厚而暴露出英語翻譯術語的嚴重缺失感,許多茗茶名稱不得不以拼音代替命名,比如西湖龍井茶就被翻譯為“Xi-huLongjingTea”,普洱茶被翻譯為“Pu‘erTea”。這種翻譯完全不能體現出這些茗茶背后的精彩典故,更不能體現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文化寓意表達上相當欠火候,不能詞情達意。
2.2東方意蘊表達困難
在鐵觀音的茶藝表演過程中,就有投茶環節,它在中文中被稱之為“烏龍入宮”(鐵觀音屬于烏龍茶中的一種),它的英語茶藝翻譯為“Oolongcomingintothepalace”。而鐵觀音在其泡茶表演過程中被稱之為“高山流水,春風拂面”,這其中高山流水暗指提茶壺高處沖水,體現茶藝表演者技藝精湛;春風拂面則是用壺蓋刮去茶湯表面的泡沫,讓茶水更加清澈剔透。但在英語茶藝翻譯中,它被翻譯為“Flushinghighandpurringlow,andthewindblowingface.”從上述兩句中英文茶藝翻譯對比也可以看出哪一種在意蘊表達上更加迎合茶文化格調,顯然英語在翻譯方面缺乏凝練,無法體現茶道中那種清新高雅的意蘊[2]。
3基于中西文化差異的茶藝英語翻譯策略研究
客觀講,中西方文化差異是無法消除的,那么在茶藝英語翻譯過程中就應該強調更多技術表現及情感表達元素的發揮,用它們來彌補中西文化差異所帶來的鴻溝,實現中西方之于茶藝文化的順暢交流。
3.1基于技術表現的茶藝英語翻譯策略
3.1.1強調對專業術語的有效研究首先在茶藝英語翻譯過程中必須明確對一切茶文化用語的有效規范,應該從茶葉的名稱方面來細致劃分翻譯技巧。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所以如果從翻譯皮毛來理解并運用茶藝英語,就很可能失去對文化傳播的初衷。還以普洱茶為例,我國普洱茶分為“普通陳年普洱”和“31年陳年普洱”,在翻譯過程中就要加以區分,例如“普通陳年普洱”就要翻譯成“AgedPu’erTea”,而“31年陳年普洱”則要翻譯為“31-YearPu’erTea”。再比如說針對臺灣阿里山的普通烏龍茶與凍頂烏龍茶,在英語中它們都被統譯為“OolongTea”,但是在茶藝英語翻譯中,它就應該被翻譯為“TaiWanAlishanOolongTea”、“DongdingOolongTea”更為合理。3.1.2強調直譯與意譯的相互銜接考慮到中西文化是存在固定文化模式的,所以他們在語言信息的表達與傳遞上無法達到精準無誤,體現在茶藝英語翻譯中就存在了嚴重的不平衡狀態問題,即兩種語言之間的互相干擾。為了在茶藝英語翻譯中維護中國語言文化特色,可以將“明前茶”意譯為“Theprecedingdragonwelltea”,這就表明“明前茶”必須要在清明前采摘,且暗示氣候條件影響對所采摘茶葉的品質影響相當巨大。另外,茶藝英語翻譯中也應該意譯的將紅茶翻譯為“blacktea”而并非“redtea”,這是因為紅茶在加工過程中顏色會逐漸變深為深紅色,趨于黑色,所以它才被稱之為“blacktea”。綜上所述,英語茶藝翻譯中應當將意譯與直譯融合起來,根據茶葉的文化歷史來形成有效翻譯銜接,其目的也是為了傳情達意,讓東西方文化及人群都能接受并深刻了解茶文化。
3.2基于情感表現的茶藝英語翻譯策略
對茶藝英語翻譯的策略釋出也要基于情感表現來闡述,比如說在茶藝表演語言翻譯中,形容茶的味道應該選擇那些含有豐富感情與韻味的詞匯。舉例說,在形容茶湯味道濃厚時要用的詞匯應該是body,而形容茶湯明亮時所要運用到的詞匯就應該為bright,形容茶湯爽口時可以用到point,這些詞匯雖然普通,但是在英語表達中卻擁有它們異于表面的其它層次意味。比如“point”,在英語表面直譯意味中,它就表示“點”,但它在英語中也有爽口的意味,比如說它可以形容茶為“afewpoint”,表示這茶喝起來有些爽口。通過這些普通的詞匯來表達豐富的情感,這也是茶藝英語翻譯文化中對情感及韻味的細膩獨到表現[3]。
4結語
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不容忽視,但茶藝文化翻譯卻要盡量消除這些差異,形成相互之間的流暢文化交流溝通。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在茶藝英語翻譯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技術要點,它可能基于翻譯技巧,也可能基于情感表達,但無論如何,它們都搭起了茶藝英語翻譯過程中中西方語言文化交流直譯與意譯的橋梁,讓茶文化知識擁有了更多的傳播渠道和更廣闊的傳播空間。
參考文獻
[1]張楊.中西文化差異對茶藝英語翻譯的影響[J].福建茶葉,2016(7):117-118.
[2]陳敏.英語翻譯教學中的中西茶文化比較[J].福建茶葉,2016(8):368-369.
馬連道茶街的成功,就是因為它以街區的規模,將茶葉做“專”。有人說,在馬連道茶街,只可能有顧客不認識的茶葉,不會有顧客找不到的茶葉。這里種類全的特點其它茶葉經銷場所難以匹敵,如黃茶、白茶其它地方難覓其蹤,但在馬連道茶城卻有多處賣家。茶街是由千萬個茶葉的“專家”們支撐起來的,而這些“專家”就是那些茶葉經銷者。這里幾乎每個茶店中都可以免費品茶后再行選擇購買。馬連道茶街對京城茶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表現在茶經濟和茶文化品牌意識的建設和加強上。馬連道茶街在打造“馬連道茶葉特色街”品牌的同時,也十分突出馬連道地區企業品牌的打造。有 “更香”、 “滿堂香”、“天月”、“品品香”、“綠雪芽”、“御茶園”、“鴻志”、“貴士”等眾多茶品牌。而越來越多的產地品牌通過、設立辦事處、設立分公司等多種渠道也紛紛落戶馬連道,如:“貢牌龍井”、“獅牌龍井”、“大益普洱茶”、“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平水珠茶”、“祁門紅茶”、“凍頂烏龍茶”等。注重品牌建設,為馬連道的茶經濟和茶文化插上騰飛的翅膀。
其次,表現在茶產業鏈的形成和茶文化元素的強化上。目前馬連道茶街已逐漸形成茶葉、茶包裝、茶運輸、茶具、茶室、茶藝根雕、茶膳、茶足浴等茶產業鏈,對宣武區乃至北京市的創意文化產業起到巨大的拉動作用。特別是茶膳、茶足浴這些新興產業,很有可能會成為引領現代消費的新時尚。馬連道茶街,非常注重文化元素的強調:“裝修包裝的東方風格”,無論具有現代化裝飾風格的茶鋪還是修葺得古香古色的店面及各色茶葉包裝都蘊涵著豐富的東方文化元素和韻味;“品茶鑒賞看表演”,許多店鋪在顧客品茶之余還提供書法、繪畫、古玩、茶具、根雕等鑒賞活動,有時還設有茶藝表演;“茶文化與旅游手牽手”, 茶街有意識地與旅游相結合,讓世界各國的友人來到馬連道就可以感受到中國傳統的茶文化,受到廣泛歡迎。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中日茶道精神;茶文化差異;兩國關系
在日語中,“道”作為“漢語造語成分”用法很是廣泛,除表示道路(國道、軌道、鐵道、隧道……)、準則、道理(王道、佛道、邪道、正道、常道……)等外,更多地是表示專門的技藝、學問。如日本茶道、劍道、柔道、書道、花道、藝道、香道、歌道、武道等,都是作為日本人的一種素養而專門學習的技藝。在我們中國,一般說來人們是不會輕易稱"道"的,因為對于中國人來說,“道”是一種政治主張或思想體系,帶有崇高性。而日??梢苑Q之為"道"的,恐怕只有茶道了。喝茶,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日常行為,但是它已經形成了中國人自己的一種文化,一種意境。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中國茶業的發展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茶道興于唐代,盛于宋、明。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漢以前的巴蜀,當時的巴蜀,以茶作為一種貢品,在茶業史上已有突出的地位。兩晉三國時期,巴蜀增強了與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長江中游地區茶業開始發展壯大,隨后波及到了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地區;到了唐朝,茶業傳播到了長江中下游地區,而且當時的制茶技術也發展到了一個高水平,使得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當時的茶葉成產技術中心,帶動了全國各茶區的生產和發展,而“茶道”一詞也在當時產生。
中日文化交流始于7千年前,但中日茶文化的交流是隨著遣唐使的出現才開始的。日本開始學習引入中國古老文化,奈良時期,中國朝廷賜茶給日本,日本從此開始接觸到茶。公元805、806年,日本日本最澄、??斩U師來中國留學,回國時帶回了茶籽,開始建立茶園,開始了日本的茶業的發展。但是中國的茶葉開始傳入日本時,只作為“藥”來飲用。但中途由于宇多天皇下令終止與中國的交流后,中日茶文化的交流也因此中斷,直到宋代的榮西禪師又從我國傳入茶籽種植。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茶道。
中國茶道融入了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三者相互結合,體現了“禮義仁德” 等道德觀念。自古以來,各寺廟歷代都有種植自己的茶園,來滿足僧人對茶的需求。因為僧人們都把茶作為修身養性時的伴侶。高僧們競相以茶為題,吟詩作對,把佛教中的哲學思想和理念運用在茶上,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給茶文化更增添了一種神韻。而日本茶道則主要講究中國的“茶禪一味”的思想,吸收了部分中國茶文化的思想,表現了中國的傳統思想與美德。它告誡人們要修身養性,平等待人,和平共處。
中國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樹立茶德的基礎上創立的。茶道講求的是精神內涵。中國茶文化繼承了儒、佛、道的精神理念,把飲茶等茶事活動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茶的品飲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達到精神和人格上的洗禮,這就是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臺灣中華茶藝協會表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講究的是“清、敬、怡、真”?!扒濉敝浮扒鍧?、清廉、清靜、清寂”。不僅要講究事物外表的清,更重要的是講究內心的寧靜、明廉、知恥。中國茶文化最初由飲茶上升為精神活動,與道、教的追求靜清無為有著淵源關系。 “敬”是萬物之根本,是指對人尊敬,寬以待人嚴于律己。要誠懇待人不能帶有輕視虛偽之意,謹慎行事?!扳眲t帶有愉悅之感,是指茶道中人的一種身心的享受。消除人與人之間的紛爭,培養自身的寬闊胸襟,遠大目光?!罢妗笔侵袊璧赖慕K極追求,要以科學的方法求取飲茶的真諦,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誠??偠灾?就是感悟人生的真諦,用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待人,尊重別人,更要尊重自己。
日本茶道的茶道雖然起源于中國,但遠不及中國的歷史悠久,但是發展至今,它也擁有了自己獨特的名族色彩。日本人把茶道視為日本文化的結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將日常生活與宗教、哲學、倫理、美學融為一體,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文化藝術活動。日本的茶道不是個人的茶,而是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陶冶人們的情操,培養人們的道德觀和審美觀。通過茶道使人們擺脫現實社會的制約,從內心得到共鳴。
日本的茶道要求嚴格,步驟繁瑣,而且,根據來賓身份,地位的不同或是季節的不同,室內裝飾擺設也要有所改變。同時,主持人的動作要規范流暢到位,并且與音樂相融合,伴有節奏感,這樣才能表示對來賓的尊重。體現了“和、敬”的精神。而日本某些有地位的家庭有專為品茶或舉行茶會而建的茶室。大小以“榻榻米”四疊半為標準,面積大于四疊半的稱做“廣間”,面積小于四疊半則稱作“小間”。一般在茶室旁有一個“水屋”,用來準備和清洗茶具。茶具要保持清潔,同時品茶之人的心情也要清凈。泡茶時,茶室要求氣氛怡靜,茶人表情莊重。體現了“清、寂”的精神??傊?“和、敬、清、寂”就是希望我們在品茶之時掃除心中雜念,去享受茶室的寧靜,好好地去喝一杯茶。
日本茶道中,客人入座后,茶師就按規定點炭火、煮開水、沖茶或沏“抹茶”。泡茶過程中,有時會使用一種圓形竹刷的茶具,攪和茶葉末起泡方可飲茶。客人在品茶時,要將茶碗放在胸前順時針轉兩次,每次約30度,然后開始品茶,每次一小口,不能一次喝完。品茶完了,右手指在品茶處稍稍擦拭,再逆時針轉兩次以還原。日本茶道在服裝方面,也很有講究。必須穿黑色的帶有白色紋飾的和服。
日本茶道講究之典雅,禮儀,使用茶具之精,恐怕與茶道元祖中國相比也有過之而無不及。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很難想象日本的茶道的嚴謹,復雜。它已經超出了品茶的范圍,可以說是精神上的享受。
然而,中日茶道也存在著相同之處,那就是茶道都體現著生命的生生不息,體現著生存的喜悅之意。因此,在茶室可以安放一些小生物,譬如:插花或養魚,養鳥之類的。但不宜多放,以免破壞了茶室原有的純樸之味。品茶時可以相約幾個茶友,邊品茶,邊體味這些小生物的美好。但這些小生命即將凋謝之即,大家也可以相互交流,感悟生命的凄涼與衰敗。通過友人之間互通心得,進一步培養對生命的無畏。
同樣是品味生命的枯竭,日本茶道重在欣賞其死亡,而中國茶道則重在使我們更加珍惜生命,欣賞生命。這就是中華文化高于日本文化之處,更是中國茶道勝于日本茶道之處。
中國的茶文化可謂在各個階層都很普及。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茶文化甚至深入到了市民階層,茶成為友人之間交流的媒介,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而日本的茶文化尚未到達全民化程度。但是日本的茶道卻具有典型性,具有相當程度的民族特色,相比中國茶道,由于太過普及,無儀式性,所以一說到茶道,往往首先會想到日本。
中日茶文化的交流經歷了一千多年,也可謂歷史悠久。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社會的發展主流,中日兩國在多年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中,關系由緊張慢慢發展到和平友好往來,中國的茶文化在其中也有著一定的帶動作用。中國的茶文化現在正一步步走向世界,走入各國文化中。中國茶文化一定程度上緩解中日兩國緊張的局勢,增進了彼此之間的友誼。
喝茶能緩解心情,舒緩壓力。獨自倚在窗邊,靜靜地品上一杯茶,回憶過去的時光,構思美好的未來,甚是愜意,讓人陶醉。“縈縈茶香,伴我一世;悠悠歲月,與茶共度。與細品慢啜中體會茶之神韻,追求人生的泰
然!”
【參考文獻】
[1]漫談儒家思想與中國茶道精神--《茶葉通訊》2004年03期
[2]中華茶藝的基本精神--《農業考古》1993年02期
[3]羅國中《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