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2 16:18:49
序論:在您撰寫對高校勞動教育的建議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在新的社會條件下,我們需要探索教育與生產相結合的途徑。當前高校教育存在重理論而輕實踐的問題,尤其是勞動實踐,而后勤為大學勞動教育課提供了實踐平臺,學生通過每個學期必要的勞動實踐或者勤工助學進行管理與服務,感受服務和勞動的艱辛,和不同層面的人打交道,感受后勤工作、接受后勤環境氛圍熏陶,為今后走上社會,更加貼近實際、更加貼近崗位需求做好充分準備。
2后勤環境發揮育人功能的實踐與探索
2.1加強后勤物質環境建設
高校后勤致力于為學生創建安全、文明、干凈、和諧的物質環境。后勤部門在高?!皹藴驶苯ㄔO的前提下不斷完善基礎設施。通過在食堂內安裝實時監控系統,從源頭上監控原料的采購、清洗、烹飪、售賣各個環節,保障學生擁有健康的飲食環境;在學生公寓硬件建設方面,通過安裝門禁和監控系統保證學生人身和物品的安全。在宿舍樓的活動室安裝電視機和DVD,創建大學生創業基地,豐富了學生的公寓文化生活;在校園內開辟桃李園、在公寓園區種植花草樹木,創造了干凈、優美、整齊的學習生活環境。硬件設施的完善為后勤發揮環境育人功能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學生食堂和學生公寓成為大學生學習、娛樂,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重要陣地。
2.2加強后勤學生隊伍建設
加強后勤學生服務隊伍的建設是發揮后勤環境育人的有益探索,通過開展后勤文化活動以及學生隊伍成員在同學間宣傳,將學生平日看不見的后勤服務工作提升到可以看見并親自參與的層面上,切實感受后勤工作的艱辛。根據后勤維修、綠化、餐飲、宿舍、保衛的工作類別組建義務維修隊、綠化小分隊、伙食管理委員會、宿舍管理委員會、學生義務消防隊等學生組織。經過量化的考核和篩選,這些學生委員會在信息傳遞、衛生檢查、評比活動、校園美化、日常安保等方面發揮重大的作用,他們是廣大同學和后勤服務部門溝通的紐帶和橋梁,也在工作的過程中鍛煉了協調能力、勞動能力。健全的組織環境較好的實現了后勤和學院師生的良性互動,達到了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目標。
2.3加強后勤文化環境建設
打造“文化后勤”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趨勢,也是發揮后勤環境育人作用的關鍵。以宿舍文化節、美食節為載體,將與學生聯系密切的生活文化優化組合,組成良好的后勤育人的文化環境。在食堂開展“我在后勤的一天”、“學生廚藝精英大賽”等活動讓學生自行到市場采購食材、比對價格,穿上工作服到食堂工作間親自操作,增加對食堂菜價的理解,了解校園周邊無證攤點快餐存在的安全隱患,提高飲食安全意識,更讓學生體會到后勤、食堂工作的艱辛,養成熱愛勞動、珍惜別人勞動成果的良好習慣。在學生公寓開展氣排球比賽、手繪報比賽、走廊創意大賽,鼓勵學生結合專業特色、發揮專業優勢,重點開展宿舍文化內涵建設。創建品牌活動、精品活動,樹立后勤文化旗幟是后勤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后勤開展優質服務品牌活動,內容涵蓋維修、宿舍管理、醫療、保衛、食堂、員工禮儀多個方面,同時深入各個教學部門開展座談會、下發問卷讓師生提出工作意見和建議;通過邀請專業的禮儀老師講解工作禮儀,邀請領導、師生參與到崗位練兵等精品活動,讓師生體會后勤基層服務人員工作的辛勞,學會互相理解、互相關心、互相愛護。這些文化活動使后勤成為融思想教育、行為指導、生活服務為一體的育人場所,培養了后勤員工、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也大大提高了學生自主參與后勤、培養勞動意識、參與勞動實踐的積極性。
2.4加強后勤制度環境建設
根據管理的需要,后勤部門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如《學生宿舍管理規定》、《食堂食品衛生管理規定》、《員工培訓管理制度》等,這些制度為日常的工作制定了詳細的準則和依據,奠定了以制度辦事、以制度管理的工作基礎。在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引進物業有限公司,與這些物業公司制定《物業服務量化考評細則》,獎懲分明,劃撥出專項獎勵資金,根據員工的綜合表現施行獎勵提高后勤物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服務質量;學生公寓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和檢查制度,將學生在公寓的表現納入個人綜合素質考評體系。這些制度讓后勤的工作人員、學生能夠增強自律,達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要求。
3后勤環境育人在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3.1后勤文化環境建設營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圍
通過開展活動、將社團引進公寓等形式學生接觸后勤工作的機會逐漸增多,“優質服務”品牌活動的推廣和宣傳使學生能夠零距離體驗食堂、保潔和維修等工作,以文化建設為載體吸引學生參與后勤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性,其產生的效果往往大于被動的勞動教育課,營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圍。
3.2服務隊伍凝聚力和協作能力增強
在員工隊伍建設中注重專業技能的考核,以小組為單位對員工進行管理,獎懲制度分明,促進后勤員工相互督促、相互鼓勵,形成良性的隊伍發展模式,為學生服務隊伍樹立良好的榜樣。在學生隊伍之間召開座談會、素質拓展等活動,增強后勤學生服務團隊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提高后勤學生服務隊伍的工作效率,培養大學生團結協作意識,學生服務隊伍的凝聚力和協作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3.3后勤制度環境趨向完善化和科學化
高校后勤針對食堂、公寓管理、校園安全等方面制定了詳細的規章制度,確保學生生活環境安定和諧。通過調查問卷、草案試行等方式施行某項規章制度,再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作出相應調整確保制度人性化、科學化,使學生充分享受后勤各項制度為生活帶來的便利,激發學生感恩之情。
4充分發揮后勤環境育人作用的啟示
4.1把實踐性教育納入必修課程,理論和實踐相結
合培養學生勞動意識古語有云:“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這種輕視勞動的觀念深深地影響著人們。這促使學校和家庭在對孩子的教育觀念上一味地追求文化教育,理論成績至上,不鼓勵甚至不讓孩子參與家庭或者學校的實踐教育。部分高校已經在后勤勞動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嘗試,但大都只是單純的進行簡單的勞作,沒能發揮好勞動課的德育功能。高校應該重新審視后勤實踐性教育對于培養大學生勞動意識的重要性,重視后勤實踐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將勞動教育課納入必修課程,把理論考核、實踐性教育和大學生在學生公寓的表現納入個人操行評價系統,把它作為考察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依據。
4.2挖掘后勤德育教育平臺,加強教學部門與后勤的良性互動
后勤在高校中秉承著為教學、科研、師生服務的宗旨。長期以來教學、科研和后勤的關系是一種“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高校應當改善后勤與教學、科研和師生三者的關系,挖掘德育教育的新平臺,將部分全校性的后勤工作任務分派到各個教學部門或者院系,促使師生一起參與后勤服務和建設校園的活動中來。第一,組織畢業班學生種植“畢業樹”將班級的格言制作成牌匾置于親手栽種的樹木前,美化環境的同時也表達了對母校的感恩之情,將單純的勞動提升到德育教育的高度;第二、在學生公寓施行“輔導員進公寓”制度、設立“學生黨員宿舍先鋒示范崗”、“社團進公寓”,加強后勤部門與各系部之間的良性互動,共同參與、共同建設,發揮環境育人的最大功效。第三、全校學生簽訂《創建安全文明宿舍》協議書,承諾平時保持宿舍、走廊的干凈整潔,畢業離校時將宿舍恢復原貌,文明離校,給學弟學妹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且全校學生能共同參與的后勤德育平臺,能較好的體現后勤工作的人文關懷,激發學生互相關心、感恩母校、感恩社會的正能量。
4.3培育優質服務隊伍,找準后勤環境育人的關鍵點
后勤服務人員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到后勤服務質量的高低,要對后勤基層工作人員開展禮儀培訓、入職培訓,不定期檢查各個崗位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建立獎懲機制,激發員工競爭意識,強化后勤人員服務理念。從心理學角度剖析,無意識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后勤基層工作者良好的服務表現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大學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這些良好的表現會引起學生內在的需要和感情上的共鳴,從而達到了人文環境育人的目的。后勤社團的成員定期開展后勤宣傳活動,發揮學生隊伍的輿論力量,讓更多的學生自主參與后勤工作、自覺遵守食堂、公寓各項細則,提升自我約束力。
4.4加強后勤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后勤環境育人氛圍
“文化后勤”要構建以學生為主體,以公寓文化和食堂活動為載體的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平臺,開展具有后勤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動。以“優質服務”活動為依托在學生間開展義務維修、宿舍安全知識競賽、氣排球比賽、廚藝大賽;在后勤員工間開展培訓、“我能為學生做什么”演講比賽、崗位技能大賽,營造良好的后勤文化氛圍。后勤工作者在長期的實踐中也積累了很多財富和經驗,高校后勤工作者應積極主動將典型的后勤服務案例整理、匯編成冊為以后的后勤改革提供借鑒經驗。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創辦了《后勤工作簡報》內容涵蓋了后勤新聞、工作動態、安全保衛、醫療保健等內容,學生參加后勤活動的心得也刊登在報,豐富了簡報的內容也激發了學生參與后勤活動積極性,該形式讓學生更能夠從后勤工作者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
4.5完善管理制度,用后勤制度保障德育功能的實施
記者:現在有不少家長認為,家庭條件好了,沒必要讓孩子勞動。于是,一些孩子勞動意識十分欠缺。對此您有什么看法?
鄭滬生:勞動是人類生存于世界的一種活動,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勞動也是每個人必備的素質。我們中華民族具有熱愛勞動的傳統美德,是勞動創造了我們五千年的燦爛歷史文化。家務勞動是對孩子進行家庭勞動教育的一種實踐活動,也就是說,家庭勞動教育就是通過家務勞動使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和生活意志、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它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形成健康的人格,發掘孩子聰明才智及動手能力等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每一位為孩子的未來幸福著想的家長,都應讓孩子從小學做家務勞動,而不能以任何理由放棄對孩子進行家庭勞動教育。這不僅是為了減輕父母的勞動負擔,更主要的是為了鍛煉孩子的生活能力。
記者:具體地說,家庭勞動教育對培養孩子的思想品質有哪些作用?
鄭滬生:首先家庭勞動教育能引導孩子學會生活,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從小學會勞動,有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好的勞動習慣,是孩子學會生活的重要保證,將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有研究證明,從小做家務、熱愛勞動的孩子能吃苦,有才干,對生活充滿自信,人際交往能力強于不愛勞動的孩子。美國心理學家威蘭特對波士頓地區490名孩子進行了20年的跟蹤研究發現,愛干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干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以后的失業比例為1∶15,犯罪比例為1∶10。愛干家務的人平均收入要比不愛干家務的人高出20%左右。
其次,家庭勞動教育有利于鍛煉孩子的堅強意志,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孩子在做家務勞動時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每一個困難、挫折都是對孩子意志、能力的磨煉;每一次磨煉都會讓孩子增長克服困難的勇氣,抑制自身的惰性。在家務勞動中,孩子體驗到勞動帶來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的不斷積累,就會逐漸形成獨立自主、堅毅和自信的心理品質。此外,通過勞動實踐,能培養孩子珍惜勞動成果,養成勤儉樸素、艱苦奮斗的好作風;能鍛煉孩子吃苦耐勞、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有助于培養孩子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能培養孩子自立、自理、自強的進取精神。
再次,家庭勞動教育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人的社會化不僅要求人們學會社會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社會行為規范,更重要的是培養社會責任感。孩子們在勞動中能學會關心他人,增進與人的感情,這對現在的獨生子女更為重要。孩子從小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就能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意識到自己作為家庭成員應承擔一定的家務勞動,并且逐漸養成為他人服務的意識,明確對家庭的責任和義務。有責任感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會很認真,很負責,一旦遇到困難,也會以負責任的態度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去戰勝困難。相反,沒有責任心的人,往往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甚至不顧社會基本道德準則,做唯利是圖的事。因此,責任心是做人的重要基礎,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孩子長大后就能承擔起家庭和事業的重任,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
記者:但是有的家長認為勞動太累,舍不得讓孩子干活。您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鄭滬生:勞動是累點兒,但可以使孩子身體得到鍛煉,能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醫學科學的研究表明,勞動是多種生理器官協調活動的過程,有利于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環,促進肌肉、骨骼的發育,促進新陳代謝,調節大腦疲勞,促進孩子的左右腦發育,對智力發展十分有益。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學家盧梭認為,培養身心兩健的人,必須在體力勞動中才能完成。在盧梭看來,勞動在“養成鍛煉身體和手工勞動的習慣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還養成了他反復思考的性情”。在勞動中,孩子雙手活動有益于左右腦的開發,促進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發展,有助于提高學習能力。勞動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分析、判斷、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中國自古就有“心靈手巧”的說法,手巧會促進心靈,心靈又帶動手巧。
記者:當前家庭勞動教育缺失處于什么狀況?
鄭滬生:長期以來,勞動教育一直是我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但近幾年,由于種種原因,特別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社會、學校和家庭忽視勞動教育的現象十分普遍。有關青少年勞動觀念、勞動能力的調查顯示,由于家庭勞動教育缺失,當代青少年勞動觀念日趨淡薄,勞動能力普遍較差,不善于料理自己生活,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連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備。
據上海某大學近幾年對錄取的新生所作的調查,有60%以上的人不會自己掛蚊帳,許多大學生在入學前沒有親手洗過一件衣服。我對長春市某高校一個班25名學生作過調查,有24名同學不會縫補衣服,不會釘扣子。某縣婦聯對該縣一所重點中學初一學生家務勞動調查結果表明,從沒有洗過一件襯衫的占79%,不會煮飯的占84%,不會或不敢使用電飯鍋、液化氣爐的占67%。據北京市家教學會對某小學一個班的調查,該班44名學生中,家長每天給他們整理書包的占39%,洗手絹的占66%,穿衣服的占59%。
記者:您認為,造成上述狀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會帶來怎樣的后果?
鄭滬生:主要原因是家長忽視了家庭勞動教育。比如一些家長認為家務勞動會影響孩子的學習,“不做家務最多變成懶蟲,而分數上不去則不能成龍。”有調查結果表明:65.9%的家長為了不影響孩子學習,不讓孩子做家務;60%的家長不支持孩子參加公益勞動。由于家庭忽視了勞動教育,孩子缺少勞動機會,沒有勞動體驗,經不起勞動的苦累,依賴性強,自立能力差;心理上承受不起挫折磨難,一遇挫折往往采取極端行為,或離家出走,或選擇終結生命。
也有些孩子人格不健全,表現自私,缺少愛心,不懂謙讓,有怕苦怕累、厭惡勞動、貪圖享樂等不良傾向。對一些中小學生的調查發現,許多孩子生活上依賴父母,花錢大手大腳,但不懂得關心父母,缺乏家庭責任感。
記者:家庭勞動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長必不可少的教育內容。您認為當家長的應如何做?
鄭滬生:從小培養孩子勞動意識,養成愛勞動的習慣,使他們在家庭勞動的潛移默化中增長才智,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這是對家庭勞動教育的總要求。我建議家長朋友們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更新觀念,走出勞動教育的認識誤區。目前家長們對勞動教育主要存在“三怕”的思想誤區:一怕家務勞動會影響孩子學習;二怕孩子不會做家務,反倒添亂;三怕孩子吃苦受累。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家庭勞動教育經驗,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
第二,放手讓孩子做事,從小培養勞動行為習慣。為孩子創設勞動實踐機會與環境,讓孩子從小體驗勞動的快樂和勞動的意義,在勞動中磨煉意志品質和吃苦精神,使他們終身受用。父母不要怕孩子不會做事,也不要求全責備。孩子做家務,無論結果怎樣,家長都應給予認可和贊許,鼓勵并幫助他們把事情做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不要因孩子不會做事而指責他們或包辦代替,那樣就會消減孩子愛勞動的熱情。
第三,創建勞動教育大環境,讓孩子有更多參與勞動的機會。近些年,輕視勞動教育已經成為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一些教師和家長甚至把勞動作為一種懲戒的手段,錯誤地把勞動教育當作“勞動改造”,使孩子鄙視、厭惡勞動。
隨著后勤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多年的積極探索,后勤在硬件設施、規章制度以及文化環境建設都得到了一定的效果。
1.1加強后勤物質環境建設高校后勤致力于為學生創建安全、文明、干凈、和諧的物質環境。后勤部門在高校“標準化”建設的前提下不斷完善基礎設施。通過在食堂內安裝實時監控系統,從源頭上監控原料的采購、清洗、烹飪、售賣各個環節,保障學生擁有健康的飲食環境;在學生公寓硬件建設方面,通過安裝門禁和監控系統保證學生人身和物品的安全。在宿舍樓的活動室安裝電視機和DVD,創建大學生創業基地,豐富了學生的公寓文化生活;在校園內開辟桃李園、在公寓園區種植花草樹木,創造了干凈、優美、整齊的學習生活環境。硬件設施的完善為后勤發揮環境育人功能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學生食堂和學生公寓成為大學生學習、娛樂,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重要陣地。
1.2加強后勤學生隊伍建設加強后勤學生服務隊伍的建設是發揮后勤環境育人的有益探索,通過開展后勤文化活動以及學生隊伍成員在同學間宣傳,將學生平日看不見的后勤服務工作提升到可以看見并親自參與的層面上,切實感受后勤工作的艱辛。根據后勤維修、綠化、餐飲、宿舍、保衛的工作類別組建義務維修隊、綠化小分隊、伙食管理委員會、宿舍管理委員會、學生義務消防隊等學生組織。經過量化的考核和篩選,這些學生委員會在信息傳遞、衛生檢查、評比活動、校園美化、日常安保等方面發揮重大的作用,他們是廣大同學和后勤服務部門溝通的紐帶和橋梁,也在工作的過程中鍛煉了協調能力、勞動能力。健全的組織環境較好的實現了后勤和學院師生的良性互動,達到了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目標。
1.3加強后勤文化環境建設打造“文化后勤”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趨勢,也是發揮后勤環境育人作用的關鍵。以宿舍文化節、美食節為載體,將與學生聯系密切的生活文化優化組合,組成良好的后勤育人的文化環境。在食堂開展“我在后勤的一天”、“學生廚藝精英大賽”等活動讓學生自行到市場采購食材、比對價格,穿上工作服到食堂工作間親自操作,增加對食堂菜價的理解,了解校園周邊無證攤點快餐存在的安全隱患,提高飲食安全意識,更讓學生體會到后勤、食堂工作的艱辛,養成熱愛勞動、珍惜別人勞動成果的良好習慣。在學生公寓開展氣排球比賽、手繪報比賽、走廊創意大賽,鼓勵學生結合專業特色、發揮專業優勢,重點開展宿舍文化內涵建設。創建品牌活動、精品活動,樹立后勤文化旗幟是后勤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后勤開展優質服務品牌活動,內容涵蓋維修、宿舍管理、醫療、保衛、食堂、員工禮儀多個方面,同時深入各個教學部門開展座談會、下發問卷讓師生提出工作意見和建議;通過邀請專業的禮儀老師講解工作禮儀,邀請領導、師生參與到崗位練兵等精品活動,讓師生體會后勤基層服務人員工作的辛勞,學會互相理解、互相關心、互相愛護。這些文化活動使后勤成為融思想教育、行為指導、生活服務為一體的育人場所,培養了后勤員工、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也大大提高了學生自主參與后勤、培養勞動意識、參與勞動實踐的積極性。
1.4加強后勤制度環境建設根據管理的需要,后勤部門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如《學生宿舍管理規定》、《食堂食品衛生管理規定》、《員工培訓管理制度》等,這些制度為日常的工作制定了詳細的準則和依據,奠定了以制度辦事、以制度管理的工作基礎。在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引進物業有限公司,與這些物業公司制定《物業服務量化考評細則》,獎懲分明,劃撥出專項獎勵資金,根據員工的綜合表現施行獎勵提高后勤物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服務質量;學生公寓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和檢查制度,將學生在公寓的表現納入個人綜合素質考評體系。這些制度讓后勤的工作人員、學生能夠增強自律,達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要求。
2后勤環境育人在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2.1后勤文化環境建設營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圍通過開展活動、將社團引進公寓等形式學生接觸后勤工作的機會逐漸增多,“優質服務”品牌活動的推廣和宣傳使學生能夠零距離體驗食堂、保潔和維修等工作,以文化建設為載體吸引學生參與后勤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性,其產生的效果往往大于被動的勞動教育課,營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圍。
2.2服務隊伍凝聚力和協作能力增強在員工隊伍建設中注重專業技能的考核,以小組為單位對員工進行管理,獎懲制度分明,促進后勤員工相互督促、相互鼓勵,形成良性的隊伍發展模式,為學生服務隊伍樹立良好的榜樣。在學生隊伍之間召開座談會、素質拓展等活動,增強后勤學生服務團隊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提高后勤學生服務隊伍的工作效率,培養大學生團結協作意識,學生服務隊伍的凝聚力和協作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3后勤制度環境趨向完善化和科學化高校后勤針對食堂、公寓管理、校園安全等方面制定了詳細的規章制度,確保學生生活環境安定和諧。通過調查問卷、草案試行等方式施行某項規章制度,再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作出相應調整確保制度人性化、科學化,使學生充分享受后勤各項制度為生活帶來的便利,激發學生感恩之情。
3充分發揮后勤環境育人作用的啟示
3.1把實踐性教育納入必修課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勞動意識古語有云:“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這種輕視勞動的觀念深深地影響著人們。這促使學校和家庭在對孩子的教育觀念上一味地追求文化教育,理論成績至上,不鼓勵甚至不讓孩子參與家庭或者學校的實踐教育。部分高校已經在后勤勞動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嘗試,但大都只是單純的進行簡單的勞作,沒能發揮好勞動課的德育功能。高校應該重新審視后勤實踐性教育對于培養大學生勞動意識的重要性,重視后勤實踐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將勞動教育課納入必修課程,把理論考核、實踐性教育和大學生在學生公寓的表現納入個人操行評價系統,把它作為考察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依據。
3.2挖掘后勤德育教育平臺,加強教學部門與后勤的良性互動后勤在高校中秉承著為教學、科研、師生服務的宗旨。長期以來教學、科研和后勤的關系是一種“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高校應當改善后勤與教學、科研和師生三者的關系,挖掘德育教育的新平臺,將部分全校性的后勤工作任務分派到各個教學部門或者院系,促使師生一起參與后勤服務和建設校園的活動中來。第一,組織畢業班學生種植“畢業樹”將班級的格言制作成牌匾置于親手栽種的樹木前,美化環境的同時也表達了對母校的感恩之情,將單純的勞動提升到德育教育的高度;第二、在學生公寓施行“輔導員進公寓”制度、設立“學生黨員宿舍先鋒示范崗”、“社團進公寓”,加強后勤部門與各系部之間的良性互動,共同參與、共同建設,發揮環境育人的最大功效。第三、全校學生簽訂《創建安全文明宿舍》協議書,承諾平時保持宿舍、走廊的干凈整潔,畢業離校時將宿舍恢復原貌,文明離校,給學弟學妹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且全校學生能共同參與的后勤德育平臺,能較好的體現后勤工作的人文關懷,激發學生互相關心、感恩母校、感恩社會的正能量。
3.3培育優質服務隊伍,找準后勤環境育人的關鍵點后勤服務人員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到后勤服務質量的高低,要對后勤基層工作人員開展禮儀培訓、入職培訓,不定期檢查各個崗位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建立獎懲機制,激發員工競爭意識,強化后勤人員服務理念。從心理學角度剖析,無意識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后勤基層工作者良好的服務表現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大學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這些良好的表現會引起學生內在的需要和感情上的共鳴,從而達到了人文環境育人的目的。后勤社團的成員定期開展后勤宣傳活動,發揮學生隊伍的輿論力量,讓更多的學生自主參與后勤工作、自覺遵守食堂、公寓各項細則,提升自我約束力。
3.4加強后勤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后勤環境育人氛圍“文化后勤”要構建以學生為主體,以公寓文化和食堂活動為載體的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平臺,開展具有后勤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動。以“優質服務”活動為依托在學生間開展義務維修、宿舍安全知識競賽、氣排球比賽、廚藝大賽;在后勤員工間開展培訓、“我能為學生做什么”演講比賽、崗位技能大賽,營造良好的后勤文化氛圍。后勤工作者在長期的實踐中也積累了很多財富和經驗,高校后勤工作者應積極主動將典型的后勤服務案例整理、匯編成冊為以后的后勤改革提供借鑒經驗。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創辦了《后勤工作簡報》內容涵蓋了后勤新聞、工作動態、安全保衛、醫療保健等內容,學生參加后勤活動的心得也刊登在報,豐富了簡報的內容也激發了學生參與后勤活動積極性,該形式讓學生更能夠從后勤工作者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
關鍵詞:勞動觀教育;大學生;就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08-0163-02
教育與就業的關系一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學生就業制度實現了由計劃體制下“統包統配”向市場體制下“供需見面,雙向選擇”再到今天“以市場為導向的自主擇業”的轉變,大學生就業問題逐步成了當前社會所關注的一個焦點。而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勞動就業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在解決社會就業問題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教育可以通過改變勞動觀念來達到解決就業問題的目標。理論與事實都證明,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其中的勞動教育在推進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作用更是非常重要的。
一、勞動觀教育的內涵
勞動觀是指人們對勞動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態度,它主要包括人們對勞動的目的、意義和價值等方面的認識以及如何對待勞動的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講,勞動觀體現著個人對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理解。端正當代大學生勞動態度,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是高校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進行勞動教育的基礎。
二、勞動觀教育的內容
一切行為都是在觀念的支配下進行的,觀念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行為的結果,正確的觀念是指導我們行動的依據。要使當代學生深刻領會到勞動是人的基本需求,就必須加強正確的勞動觀教育,逐步教育引導其端正勞動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克服輕視勞動和好逸惡勞的思想。與此同時,要理性平等地看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區別,充分認識到它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是人類社會走向理想目標的根基和動力。還要進一步明確勞動在社會主義建設當中的重要作用,把勞動由負擔變為責任和快樂,最終達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勞動觀念、尊重熱愛勞動的態度、明確勞動的價值和意義。
三、加強勞動觀教育,促進大學生就業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加之高等教育普及等方面的原因,大學生就業逐漸成為當前我國社會所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現實境遇中雖然國家、政府和社會各界都非常重視畢業生就業的工作,創造一切有利條件促進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但筆者認為這些都只能作為解決問題的外部條件,而問題的癥結歸根結底還在于大學生自身。在以往,有關大學生就業自身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就業心理、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但卻忽視了與就業息息相關的觀念教育―勞動觀教育。大學生在就業過程當中出現的擇業期望過高、就業條件攀比、受挫能力較差等問題,職業規劃、心理調適是方法,但是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才是更為根本的核心。加強勞動觀教育對于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 .加強勞動觀教育,培養吃苦耐勞精神,促進扎實就業
勞動創造了人,創造了人類社會,創造了人類社會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創造了我們今天美好燦爛的生活。社會需要進步就需要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積累,而這些財富的產生來源于勞動的創造。馬克思指出:“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一個小孩都知道的?!边@就是勞動的價值所在。同時,我們個人對于社會的價值也是通過這樣的勞動表現出來的。個人對于社會的意義,就是通過勞動者這個角色反映出來的,個人的價值大小就是通過個人對于社會發展的汗水付出多少,對于人民生活幸福的貢獻大小表現出來的。這是我們參與勞動的意義所在,也是衡量自身價值的標準。但是勞動創造財富的過程并非輕而易舉,只有通過艱苦的勞動實踐過程,我們才能領會、掌握各種生產知識,積累勞動生產經驗,為不斷創新勞動、改造勞動生產方式、提高生產率提供不竭的動力。認識到勞動過程的艱辛,就必須認識到吃苦耐勞精神在勞動生產過程當中的支柱作用,就需要我們自覺培養吃苦耐勞、不圖名利甘于寂寞的精神。
目前,有些大學生在擇業的過程當中過分重視人待遇,已經參加工作的學生還存在不斷跳槽的現象。這些反映出當前大學生擇業過程中過分重視個人所得,忽視個人社會價值的體現。加強勞動觀教育,使他們能夠樹立起正確的勞動價值理念,明確勞動的深層社會意義所在。幫助大學生理解參與就業的本質是參與社會不同分工的勞動,而勞動的目的和價值應當在于追求更高層次上的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體現自己作為社會個體的存在價值,從而促進大學生積極參與勞動,主動就業而不消極待業。正確的勞動觀念也能夠指導他們在就業過程當中,注重磨煉自己的意志,多注意學習生產技能知識,少注意個人社會地位、金錢所得,多一點吃苦耐勞勤奮踏實,少一點浮躁和對物質享受的追求。
2.加強勞動觀教育,培養勞動樂觀精神,提高就業積極性
認為勞動是一種艱苦的活動,這是較為普遍的觀念。誠然,勞動在大多數時間里是艱苦的,特別是體力勞動。勞動的艱苦實實在在地表現在諸如采礦、冶金等行業里,這一點必須承認。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生產關系的不斷變革,腦力勞動逐漸增多,只有體力勞動是艱苦的觀點已經不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實踐中越來越多地出現的“白領壓力”、“假期綜合癥”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了從事腦力勞動并不輕松。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不可能像傅立葉所希望的那樣成為游戲”。然而我們不能這樣單純地理解勞動,把它單方面理解成艱苦活動的觀念,不僅與勞動本身的意義不相符合,而且也導致有害的后果,厭惡勞動、鄙視體力勞動就是其中的表現之一。
一件事情總有好與不好兩個方面,勞動也是如此。人們往往僅看到勞動所帶來的艱辛與痛苦,卻忽視了勞動可以給人帶來的快樂。如果人生不以勞動為支撐,我們可以想象那是一種怎樣的恐慌與不安。當勞動被社會或公眾所認可的時候,人們能夠感受到的是勞動帶來的快樂、是付出換來回報的享受。因此,我們更應當加強大學生的勞動觀教育,辯證看待勞動意義。樹立一種勞動樂觀精神,就能提高學生的勞動積極性。視勞動為痛苦,相應的情緒自然是消極的,參與勞動只能是被動的。如果大學生能夠通過教育引導,認識到勞動樂趣所在,就會以樂觀的精神狀態,主動參與勞動,以積極的心理態度應對擇業就業過程當中的各種困難,提高生產效率,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3.加強勞動觀教育,建立勞動平等觀,促進基層就業
目前我國的大學生就業出現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由于勞動力的絕對過剩所引起的,而是由于大學生擇業預期較高、就業條件盲目攀比所導致的相對過剩,主要為自愿失業、結構性失業。在許多大學生的認識當中,勞動領域的不同分工成為了一種等級區別。有人認為腦力勞動、體力勞動有地位之分、貴賤之別。在勞動崗位的選擇上,部分學生不愿參加基層工作崗位,大都喜歡條件、待遇較好的管理類崗位。在職業選擇中,許多人往往基于一種身份、等級的考慮,來評價某種職業,因而給擇業帶來很大的障礙。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經常為此所困擾。相當多的就業者,往往出于所謂“面子”的考慮,而拒絕接受某些職業。
在社會生活中,勞動是有分工的,而且這種分工的區別在當代有擴大的趨勢。職業差別是社會分工的直接表現,也是人類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歷史進步的基本條件和重要體現,具有深刻的積極意義。有分工才有差別,有差別才有專門化,才有技能的提高,才有社會個性的基礎,無差別的社會只能是死水一潭;有差別才有交換,才有社會合作。勞動的差別,不僅合乎歷史的進步,而且也符合人的發展需要,因而是具有價值的。因為勞動的合理的差別,實現著人的個性,有助于自由個性的發展。加強勞動觀教育,明確社會的勞動分工本質,糾正勞動差別認識,消除勞動差別觀,建立勞動平等觀。大力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基層崗位就業,努力在基層工作中鍛煉自身,積累經驗,為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4.加強勞動觀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促進自主創業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并逐漸成為社會的直接生產力,創造性勞動不僅有利于社會的進步,有利于社會生活的改善,而且在提高人的道德素養,促進人的個性發展和才能發揮上都有重要的作用。
人的創造性活動,只有在一種情緒高漲的狀態中才能實現,如果單純視勞動為痛苦,則必定使勞動者處于一種委靡不振的精神狀態,所謂創造是難以出現的。加強勞動觀教育,正確認識勞動的價值,體會勞動所帶來的愉悅感,建立平等的勞動觀,培養起吃苦耐勞的勞動精神。這些效果還能進一步地激發人們參與勞動的積極性,更能激發個人的創造力,培養創新精神,促進大學生積極探索,自主創業,開辟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新徑。
大學生的勞動觀主導著他們在擇業、就業過程當中處理各種問題的總體方向。只有真正明確了“什么是勞動”、“為什么要勞動”的問題,具備了正確的勞動觀作為基礎,他們才能夠正確認識就業的需要,認識自己的勞動在于社會當中的作用,正確認識自我、把握發展定位、積極主動就業;才能更好地把握各種就業信息和機會,在競爭和挫折中不斷歷練、不斷成熟,最終實現更好地就業,跨出發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1]黃濟.關于勞動教育的認識和建議[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2]劉忠世,王偉然.我們應具有什么樣的勞動觀[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
[3]李小蘋.當前我國高校勞動教育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Strengthen Labor View Education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JIA Lu-yin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China)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方面構成的一項綜合性教育工作。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加強高校與家庭、社會共建和交流,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機制,使高校、家庭、社會教育三個方面有機結合、相輔相成、形成合力,這是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2-0010-0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機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這項工作是由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三個要素構成的系統,要以學校為主導,借助家庭和社會的資源和力量,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教育相互滲透、相互作用,構建高校、家庭、社會教育網絡體系。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機制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1 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機制的必要性
1.1 學校與家庭、社會教育的特點和優勢是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機制的基礎
1.1.1 學校教育的特點和優勢。高校教育的規范作用在于它總是反映社會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用社會準則去規范年輕一代的思想和行動。提供什么、允許什么、限制什么、反對什么,都態度嚴肅,旗幟鮮明。代表的是占主導地位的政治、思想觀念。沒有學校德育一元規范的作用,就不可能消除多元思想文化的局面,也不可能在新的基礎上形成新的道德、思想、政治一元的觀念。
1.1.2 家庭教育的特點和優勢。家庭教育表現為親切感人,及時具體與持久面廣。這主要是由于家庭的血緣繼承性和社會細胞的小空間、小結構等特點所決定的。因為血緣,它可在親切感人的情境氣氛中進行。尤其是血緣的傳宗接代,可使家教長時間,乃至跨時代地延續。由于小空間與小結構,家教又在思想、技術、生活、待人、游樂等方面隨時、隨地、隨事、隨人具體實施。
1.1.3 社會教育的特點和優勢。社會教育的優勢體現了空間廣闊、形式多樣、人際廣涉與貼近實際的特點。其既可在家鄉小社會接受教育,又可在全國乃至更廣闊天地實施;既不受年齡、性別、職業、民族的限制,又不受區域、行業、事件的約束;特別是它的“實踐性”,更是學校,家庭所不備不及的。
1.2 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功能的劣勢和不足是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機制的迫切需要
1.2.1 學校教育的劣勢。從學校教育看,其劣勢一是視野有限,易脫離社會實際(因其主要是在有限制的時間、空間、內容、形式內進行);二是由于過分強調統一性與集體性,導致了針對性差,不利于個別教育,使活動與效益淡化了具體性。
1.2.2 家庭教育的劣勢。家庭教育的劣勢有三點:其一是因家長的政治、文化、道德素質的差別和家庭經濟狀況、成員結構之不同,給家教的有效性造成了較大麻煩,這是近幾年家教存在問題的主要方面;其二是家教方法的相對簡單化、單一化,直接影響了家教效果。尤其在廣大單親家庭與農村留守青少年家庭,此問題更加突出;其三是家教目標的不集中與時、空的有限性,也是其劣勢的一個顯著特點。 3、社會教育的劣勢。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并存,且消極影響的腐蝕力、誘惑力極大,則成為社會教育的主要劣勢。在這種情況下,對那些認識水平低、明辨是非能力差的學生的管理,無疑會成為一個教育的難題。同時,教育責任不落實,教育的部門多,名目多,形式多,使社會教育淪落為表面上多方在管,事實上無人負責的社會棄兒。
1.3 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者的相互聯系是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機制的關鍵
學校教育是主導,家庭教育是基礎,社會教育是延伸,它們是一個緊密聯系、各自獨立的有機系統。從目前現狀看,家庭與社會教育又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保證。若其一偏廢,學校教育的“主導”功能必會出現危機,所以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共同構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的系統,三個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2 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途徑
2.1 加強高校與家庭共建交流機制
2.1.1 高校和家庭要不斷加強對學生各個方面教育。一是要不斷加強愛心教育。進行愛心教育,主要體現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之中,通過具體的人和事,培養他們的愛心。由近到遠、由淺入深、逐步升華。引導學生愛家庭,愛父母,愛自己的家鄉,愛祖國愛人民。二是要不斷加強文明禮貌教育。文明禮貌是一個人有修養、有道德的反映,許多國家把文明禮貌看作是國民教育的頭等大事。所以要不斷加強這方面的教育。三是要不斷加強勞動教育。加強勞動教育,讓學生理解勞動的意義,懂得勞動的艱辛,知道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從中磨煉大學生的意志,培養大學生的責任心。
2.1.2 高校要不斷加強與家庭家長的聯系與溝通。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使家庭與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協調一致。高校要經常與家長保持聯系和溝通,共同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進程。如致家長一封信,把學生每月的綜合素質考評成績發給家長,把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在校取得的成績或存在的不足反饋給家長;平時通過電話或網絡保持聯系,互通信息,與家庭共同做好大學生教育工作,多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同時也要讓家長了解高校教育、管理的培養目標和要求。
2.2 加強高校與社會共建交流機制
2.2.1 要逐步建立高校與社區的共建交流。要注重發揮社區教育的傳統優勢,努力加強社區德育環境的建設和管理。一是要健全組織機構,形成教育網絡??膳c社會上有影響力的領導和高校的相關領導和大學生社團共同組建社區教育組織機構,負責研究、布置社區教育活動;聘請熱情高、素質高的校外輔導員;確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成立關心下一代協會和家長委員會,和校外輔導員隊伍一起形成社區教育網絡,促使社區教育向健康的方向發展。二是要建立社區活動基地。根據本地特征,開發建立社區教育陣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還要建立勞動實踐教育基地,并組織大學生進行勞動實踐。三是把一些重大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社區的支持來運作,通過活動的開展,使大學生能夠更多地了解社會,鍛煉能力,有力地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素質,培養學生的愛心、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2.2.2 要逐步建立高校與社會企業的共建交流。要形成高校和社會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不斷加強高校和社會企業的共建和交流。一是可以引導學生到企業進行畢業設計。高校應嘗試把部分學生放到企業進行畢業設計,培養、提高學生參與科研工作的綜合能力和求實創新的精神。二是可以吸引學生到企業參加科研工作。鼓勵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或寒暑假參與科技型企業的科技開發工作,向企業技術人員請教,邊學習,邊工作,接受常規科技工作訓練,使其專業、專長得到了發展,綜合能力、科學精神、思想道德素質也得到提高。三是可為學生勤工儉學開方便之門。高校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特困生不少,許多大學生要靠勤工助學來維持生活。號召校內各企業招收特困生到企業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是解決部分特困生生活費不足的有效措施,可以緩解部分大學生來自經濟、生活等方面的壓力,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
2.2.3 要逐步深入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一是要經常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勤工助學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二是還可以把社會實踐作為必修課。促使學生走近社會、了解國情、了解社會等等。懂得社會需要什么,自己缺少什么,進而激發學生自學學習的內在動力,明確學習目的和努力方向,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遠勝于課堂教育。三要鼓勵學生進行社會創業。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業心理品德、創業能力及創業知識結構。政府要在思想觀念、資金投入、市場管理、權益保障等方面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條件。使大學生從被動就業的觀念轉向樹立自主創業的思想,并努力去開創自己的事業。
參考文獻
[1] 藍江著.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高校學生勤工儉學現狀勤工儉學是一邊求學讀書,一邊工作、勞動。它是學校實施勞動教育活動的形式之一。與教學活動、科技活動、文體活動和公益勞動一樣,都是學校教育活動的一種。勤工儉學是我國青年學生的優良革命傳統。學校對勤工儉學活動應加強領導,注意思想教育及安全教育。
一、高校大學生勤工儉學的目的
經過對500名有過勤工儉學經歷的在校學生的調查,高校大學生勤工儉學的主要目的有:為了金錢、為了培養吃苦耐勞精神、為了增長社會閱歷、為了學習一些實用技能。
從表1可以看到,“為了錢”而去勤工儉學的學生占被調查者總數的57%,這些學生中有的學生家庭貧困,為了減輕家庭負擔而去勤工儉學,但也有部分學生是為了滿足自己對物質的需求而去勤工儉學。經過調查,在這57%的為錢而勤工儉學的學生中,有近一半以上的學生的家庭并不貧困,他們去打工的目的完全是為了滿足自己在校日常生活的物質需求,有的是為了追求時尚,有的是為了支付談戀愛的開銷,有的是為了興趣愛好等。總之,這些學生將勤工儉學當成了掙錢和滿足自己對物質需求的一種手段。
除此之外,“為培養吃苦耐勞精神”“為增長社會閱歷”和“為學習實用技能”而勤工儉學的高校學生僅占被調查者總數的23%。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學生勤工儉學的目的性趨于簡單和絕對,功利性也越來越強。但是也不難看出“為培養吃苦耐勞精神”“為增長社會閱歷”和“為學習實用技能”而勤工儉學的高校學生還是有一定比例的,這也在一個側面反映出高校對學生實用技能和綜合素質培養的途徑和手段單一,甚至已經無法滿足高校學生及社會對綜合素質的需求,還反映出高校學生對學校綜合素質培養的信心不足。
二、高校大學生勤工儉學的途徑
經過調查,高校大學生勤工儉學的主要途徑有兩種,一種是通過高校的勤工助學中心提供的一些在校內為師生服務的崗位;另一種是通過招聘廣告或他人介紹直接與用人單位聯系而成為“打工一族”。兩者相比,通過勤工助學中心獲得的崗位多在校內,安全、便捷、工作量小,一般都是利用課余時間,不會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但同時工資待遇也比較低;而“打工一族”一般工作地點多在校外,存在安全隱患,工作量較大,常常會影響“打工一族”的學習和生活,但工資相對較高,因此對于高校學生來說誘惑較大。
三、勤工儉學的現狀
1.高校學生獲取勤工儉學途徑單一,勤工儉學內容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檔次高低不一。從服務類型看有家教、服務員、廣告傳單的發放、推銷、策劃、設計、衛生保潔、圖書館管理員、教師助工等,其中最受廣大學生青睞的是家教,從事勤工儉學人員最多的行業是服務、保潔和廣告傳單的發放。
2.勤工儉學的體制不完善和不規范。各高校的勤工助學中心多設在校團委或校學生處等下屬職能部門,雖有管理條例和規章制度,但多因沒有專職教師進行管理和拓展,因此很難得到有序和有規模的發展。即便有的學校勤工助學中心較為正規,但要不就是提供的崗位非常有限,難以滿足高校學生對于勤工儉學崗位的需求,要不就是所提供的崗位薪酬太少,難以滿足高校學生的經濟需求。因此,目前許多高校都存在勤工儉學需求遠遠大于勤工儉學崗位的矛盾。
3.勤工儉學的用工秩序混亂。一些公司或個人常常利用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維權意識淡薄,社會經驗不足等特點把高校學生的勤工儉學視為“廉價勞動力”,不但肆意安排加班加點,還任意克扣、拖欠工資報酬,甚至有打著勤工儉學“招工”的旗號進行欺詐和行騙的行為。而一旦高校學生在校外的勤工儉學過程中自身權益受到了侵害,想要通過法律手段進行維權也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甚至校方出面都無法為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4.勤工儉學的功利性越來越強。高校支持鼓勵在校大學生參加勤工儉學,是為了豐富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家庭貧困的學生提供一個經濟收入的平臺,幫助家庭貧困的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而如今許多大學生已經將勤工儉學作為追求物質生活的一個途徑,甚至因“打工”而曠課和夜不歸宿的現象也在高校屢見不鮮。這不僅扭曲了高校勤工儉學的初衷,也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
四、結論與建議
1.加大宣傳力度,讓高校師生正確理解和認識勤工儉學對于高校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及勤工儉學對于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重要性,讓高校大學生正確處理好勤工儉學與學習的關系。利用校園廣播、櫥窗、班會等形式,廣泛宣傳,讓社會、學校、廣大師生認識到勤工儉學在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過程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建立健全高校大學生勤工儉學規則制度。勤工儉學既然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那么其管理和發展就應列入高校的學生管理的工作范圍,具體規章制度的制定就應圍繞如何讓勤工儉學有序健康的發展來制度。并建立相應的人才供需信息庫,不僅與學校各部門,也要與社會各企事業單位加強聯系,及時有效地建立起供需雙方的橋梁。最主要的是為高校大學生勤工儉學建立強大的后盾,不僅提供信息、提供維權等方面的支持,更對高校大學生的勤工儉學進行監督。
3.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獎學金制度,國家對高校學生也有獎助學金的制度。一個真正努力學習并且家庭貧困的學生,平均每年能得到學校和國家的獎助學金大概在3000~5000元左右,學習成績優異工作突出的甚至能得到更多。因此,僅僅是為了錢去勤工儉學外出打工的同學就不如踏下心來好好學習,去爭取獎學金。所得的獎助學金不僅僅是一筆錢,更是一份榮譽。而出去打工所得到僅僅是那有限金錢,而失去的不僅僅是自己在大學的這些學習資源,更失去了自己在大學期間美好的學習時光。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校 學生參與 后勤管理 范圍 作用 組織領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面向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宣言:觀念與行動》第七條“高等教育人員和學生扮演主要角色”中提出:“國家和高等教育機構的決策者應將學生以及他們的需要置于中心位置,應將他們看作高等教育革新的重要的伙伴和負責任的一方”。近幾年,在我國高等教育界提出了以“三個一切”為主要內涵的“以生為本”的辦學理念,并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但在操作層面缺乏系統的研究與實踐。 因此,在高校后勤管理和服務方面逐步建立學生參與機制,充分發揮他們在后勤管理和服務方面的作用,是各高校后勤體現“以生為本”的探索和實踐。
一、學生參與的范圍
(一)參與決策
教育部新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的第四章第四十一條規定:“學校應當建立和完善學生參與民主管理的組織形式,支持和保障學生依法參與學校民主管理”。讓學生參與決策,是體現學生參加學校民主管理的最高層次。凡是涉及為學生服務問題的決策,應當聽取學生的意見,得到學生的認同和支持。
(二)參與管理
學生參與管理的狀況是衡量高校管理水平和落實“以生為本”理念的重要標志。美國高校學生參與學校后勤管理的面很寬也很深,學校后勤管理工作中隨處可見學生管理者的身影。法國的“大學事務中心”、德國的“大學生服務中心”和日本的“食堂管理委員會”等都以不同方式吸納了大學生參與后勤管理工作。
(三)參與服務
在美國、法國、德國的高?!按髮W生服務中心”“大學事務中心”等機構中,很多大學生都在具體的服務崗位上,積極熱情地為同學服務。在我國高校中,可根據實際需要和可能,設置一些崗位,提出要求,明確薪酬,讓學生自愿報名參加,達到學生“自我服務”的目的。
(四)參與評價
由于后勤工作與學生聯系的密切性和直接性,后勤員工的服務意識、服務質量、服務態度、服務形象以及他們的思想道德和職業道德的其他一切外在表現,都時刻對學生產生深刻的影響。學生參與對后勤服務和后勤職工的評價,對于強化后勤職工的育人意識起著十分重要的導向作用。
二、學生參與的作用
(一)溝通作用
對于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有關問題和決策,如飯菜價格的調整,讓學生代表參與市場調查、物質采購、烹飪制作、成本核算、價格確定等環節,通過參與決策的學生代表及時向學生做解釋和溝通,這樣也利于學校的穩定。
(二)促進作用
對于后勤職工在服務態度、服務質量等方面的評價,學生最有發言權,定期讓學生代表參與有關后勤領導班子的會議,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找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及時改進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質量,有利于促進后勤工作。
(三)教育作用
讓學生兼職承擔一定的服務工作,如公寓管理、食堂、環境衛生、物業管理等崗位,對他們實行與對外雇工同樣的工作要求、同樣的薪酬標準、同樣的考核辦法,讓學生在這些勞動崗位上體會勞動的艱辛,同時磨煉他們的意志,提高他們的能力,實現“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學生參與的組織領導與形式
(一)大學生后勤生活管理委員會
該組織是在校學生處領導下的大學生自治性管理組織,下設有多個部門,如生活服務部、公寓部、維權部等部門,在這些部門工作的學生干部和后勤管理人員有較為密切的聯系。學生干部在與后勤管理人員接觸中,了解到更多的后勤服務情況,再把他們了解的情況及時給同學通報和解釋,及時化解學生與后勤的矛盾和沖突。
(二)大學生伙食管理委員會
在飲服(后勤)公司指導下開展工作,吸收一些對食堂(公寓)工作關心、樂于奉獻的同學加入,既代表飲服(后勤)公司,又代表廣大學生,成為連結雙方的橋梁與紐帶。讓學生直接參與對食堂的衛生檢查、評比工作,監督員工工作,參與市場原料價格調研工作,伙管會也成為這些同學發揮管理才能的舞臺。
(三)選聘學生助理
由飲服總公司出面主持,面向全院學生公開招聘,提出招聘條件和工作要求,發聘任證書,激勵學生助理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分總經理助理和經理助理,確定聯系人,學生助理定期參加后勤管理人員的有關會議。學生在履行助理職責中學會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工作能力,也提高了他們的協調能力和溝通能力。
(四)勤工助學
在各餐廳設置一些勤工助學崗位,由學生處在全校范圍征集家庭貧困學生到食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洗菜、傳菜、打免費湯、清洗餐具、發放一些生活補助等。這些學生一般來自農村,經濟條件較差,有較強的吃苦精神,通過和食堂炊事員的共同工作,真實感到炊事員的辛苦工作,使他們今后在與食堂炊事員的交往中,更加體諒和尊重炊事員,在解決部分生活困難的同時,也接受了很好的勞動教育。
(五)開展活動
如在節假日組織學生與后勤職工共同開展聯誼晚會,同臺表演節目,一幫一的貧困助學等活動,達到互相了解、增進友誼的目的。在平時定期或不定期開展以后勤工作為主題的征文活動、評選“服務之星”等活動,形成后勤職工立足本職、愛崗敬業、人人爭當先進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