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2 16:18:48
序論:在您撰寫中醫臨床基礎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為了幫助讀者應用經方,文章將經典配方的用量作了換算,推薦處方用量是普通成人1天用量,老人、小兒等用量請斟酌。由于用量問題非常復雜,涉及患者年齡、性別、體質、治療疾病的種類以及病情輕重程度、藥材質量及加工、藥物的配伍及劑型、服藥方法等諸多因素,推薦處方用量只能供臨床參考。使用某些含有附子、麻黃等藥物的經方,更應謹慎。
本系列連載文章都是經方中的重點方、基礎方、常用方。我們的目的就是希望這些經方,能為基層中醫師提供一些處理基層常見病、多發病的經方及其運用技巧,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運用經方提供基礎。
為方便基層使用并避免歧義,文章內容避開了傳統中醫方劑理論或病機病因等解釋性的學說,重點在“是什么”“如何用”兩個問題上,其目的是希望讀者能較快上手,提高臨床可操作性。
經方不是中醫的全部,但卻是中醫臨床的基礎;推廣經方不僅可以為社會提供安全、有效、經濟、簡便的醫療服務,而且有利中醫開展經驗總結、臨床科研和學術傳承,是一件利國、利民、利醫的大好事。
經方醫學簡介
經方安全、有效、簡練、價廉,是比較適合在我國基層推廣的中醫適宜技術。但《傷寒雜病論》原文中許多方證內容較為簡略,常為不完全性表述,實為冰山一角。
經方的主治稱之為方證。方證主要由疾病與體質狀態綜合而成。對病用方,是取效的前提。但許多經方并不是對某一種病有效,而是適用于一類疾病,這種經方主治的疾病種類,也稱之為主治疾病譜。疾病名有中醫歷代相傳的,也有現代醫學的診斷。其中,現代醫學疾病診斷明確規范,疾病的轉變預后清晰,對于有效地使用經方具有臨床指導意義。
體質狀態由患者的體型體貌(解剖結構特點)、心理行為特征(精神心理類型)、好發病證(生理病理傾向)等內容構成。明確經方的適用體質對于安全地使用經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臨床用經方力求方證相應,所謂“有是證用是方”。
經方的結構極為嚴謹,所以用經方盡量用原方。原方不僅效果好,口感好,更有利于臨床經驗的總結、交流和傳承。當然,由于個體差異的存在,疾病夾雜的情況下,經方也可以加減。
本課題對中醫經典原文與之相對應的臨床病案進行研究。中醫經典課以前采取教師板書口述和學生背記為主,現如今雖已開展多媒體教學,增加了教學的信息量,但這些方式讓學生被動吸收,在一定的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改革中醫經典課程的教學方式是非常必要的、迫切的。況且目前由于學院離教學醫院較遠,課間見習無法正常進行,學生對所敘述病證沒有完整的體會。通過本研究中醫臨床基礎學科病案數據庫建立,可以將病案教學法運用于教學中,把古今驗案、經方驗方成功治療各類疾病之實例,落實到各個教學內容中。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同時彌補了課間見習的不足,使理論更好地結合臨床實際。近幾年在課堂講解中運用病案教學法往往收到滿意效果[3],也證實了病案數據庫建立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其意義在于:①培養學生的臨證思辨能力,理論更好地結合臨床實際。通過病案數據庫建立與應用,縮短了課堂與臨床的距離,不但有利于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還有利于貫徹啟發性原則,有助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②有利于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通過病案數據庫建立與應用,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對常見病、多發病、疑難雜病的綜合分析與處理能力,為提高臨床各科辨證論治水平打下堅實基礎,實現培養有創造力的實用型中醫臨床人才的目的。③填補中醫臨床基礎課程病案數據庫建立的空白。通過病案數據庫建立與應用,中醫臨床基礎課程組可以建立古今驗案、經方驗方的數據庫;同時編寫出中醫臨床基礎病案教材,應用于教學。
2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方
《溫病學》《傷寒論》《金匱要略》是高等中醫院校中醫、中西醫等專業的主干課程,是中醫臨床各科的綜合提高課,且為中醫執業醫師考試范疇。通過經典原文講解與病案式教學法講授課程使學生掌握中醫臨床基礎課的基本理論和觀點,掌握外感、內傷雜病和外感溫熱病的證治規律及理論與實踐運用,拓寬臨床思路,提高對常見病、多發病、疑難雜病的綜合分析與處理能力,為提高臨床各科辨證論治水平打下堅實基礎?!肮び破涫拢叵壤淦鳌?,背誦基礎沒有打好,中醫臨床就如同空中樓閣。經典醫著成書己久,文字古奧難懂,語義有豐富性模糊性等特點,常常有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現象。而現代學生在古文字方面的修養遠不及古人,因而對經典醫著的理解存在不小的難度,而且中醫經典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幾乎沒有必然的聯系,因此必須死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解決經典原文與臨床實踐的問題。
“死記硬背”一直是教育界人士批判的對象,認為“死記硬背”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想象力和創造力。但一味地放棄“死記硬背”的做法,正是當今中醫教學的一大失誤。單純以經解經,以解釋清原文內容為教學的主要目標,是遠遠不夠的?,F將原文講解與臨床外感、內傷雜病和外感溫熱病治療的古今驗案、經方驗方相結合,可使許多中醫知識能在潛移默化中融會貫通,成為自己的知識,其所包含的巨大價值將在今后的臨床實踐中得以體現。根據《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篇章中的病證、條文所涉及的方藥,收集對應運用的古今驗案、經方驗方。利用學校網絡資源的有利條件,可以組織研究生和授課班級學生﹙或對經典感興趣的學生﹚共同參與。課前要求預習篇章內容,授課教師上課講解條文含義,之后共同查詢相關資料、展開課堂討論,進一步詳解完善條文所述內容,體會中醫經典課程作為基礎與臨床橋梁課程的含義。課題組各位老師通過查詢資料、討論,完善數據庫的建立資料。相關研究內容如下:《傷寒論》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等各章對應典型醫案?!稖夭W》風溫、春溫、暑溫、濕溫、伏暑、秋燥、冬溫等對應之典型病案。《金匱要略》內科、外科、婦科病的病案研究。收集每一種病的每一證型的原文對應之典型病案。
3研究的特色和創新點
特色:①傷寒、金匱、溫病三門經典課程是中醫外感病、內傷雜病研究的理論源頭。是中醫的經典著作?,F古今驗案、經方驗方醫案數據庫建立,挖掘祖國文化遺產,更好地弘揚中醫國粹。②本研究中以中醫臨床基礎各科篇章中各種病種為主,同時附有現代醫學診斷標準相對應,中西醫病名的結合更加直觀清晰。創新點:①首次建立《傷寒論》《溫病學》《金匱要略》經典課程古今驗案、經方驗方的數據庫。填補中醫臨床基礎課程病案數據庫建立的空白。②將數據庫應用于教學中病案討論及本科及研究生考試題庫的使用。③編寫中醫臨床基礎病案教材。
4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實施
①選擇病案:以中醫臨床基礎各科篇章中各種病種為主線,同時附有現代醫學診斷標準相對應,原文下設條文所述證型、方藥為輔線,條文對應證型下附收集的古今驗案、經方驗方。弘揚中醫國粹,尤其是對疑難雜病的治療方法的探討,初步建立病案數據庫。②優化病案:通過課題組成員及組織研究生和學生廣泛地收集資料及其教師親診的臨床資料,從大量文獻和臨床資料中,總結、提煉以能夠密切結合臨床理論和實際的病案來建立數據庫的原則,共同研究探討病案數據庫的取舍資料,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提高教學質量。③病案數據庫應用推廣:通過授課班級采用病案教學,觀察教學效果。為完善數據庫建立和編寫病案教材提供基礎。并為申報經典精品課程奠定基礎。
5結語
【關鍵詞】中醫基礎;理論;臨床思維;培養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26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375-01
中醫基礎理論的授課對象是剛剛邁入大學校園的一年級新生,對于這些新生來說,中醫學是一門晦澀難懂的學科。而中醫基礎理論就是帶領學生邁入培養學生中醫特有的思維方式的基礎學科,是其他中醫學科的基礎[1]。因為中醫學是一門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思維方法的學科,其與各學科之間都是一脈相承的,所以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對于是否能學好全部中醫課程都有著積極的意義。而臨床思維是醫生在醫療過程中運用思維工具對患者和病證進行分析判斷并最終形成判斷決策,以探求疾病的本質與治療規律的思維活動過程[2]。目前的畢業生普遍存在中醫辨證能力較差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在課程的學習當中中醫臨床思維的培養沒有跟上,要培養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應該從中醫基礎理論這門基礎課程開始[3]。
1臨床思維培養的重要性
現在的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大綱所規定的目標是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即使達到了這個目標,學生也無法很好的為后幾年的學習奠定一個扎實的基礎,因為中醫學臨床思維的方法這個必須要重視的環節被忽視了。這門課是面對剛入學的新生的,而這些新生還習慣于邏輯性思維,感性認識事物,通過記憶和背誦來積累知識。中醫學的思維是思辨性思維,理性認知事物,通過思考來積累知識[4]。這種思維方式的變化會讓新生無所適從,造成學習時困惑較多,這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興趣。
2中醫學臨床思維
中醫學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思維方法,中醫臨床思維是中醫思維體系的一部分,核心就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5]。整體觀念就是看待世界時用一種普遍聯系,相互制約的思維方式,不僅把世界看作一個整體,還把每一個事物,每一個人都看作一個整體,而且人作為世界的一部分,不僅自身是一個整體,而且與周圍世界密切相關[6]。這跟西方醫學,把人體視為各個不同系統的組合來看待是有著本質的不同的。辨證思維就是在面對病人時,不光著眼于病人的“病”和“癥”,更重要的是分析清楚當時病人的“證”。在中醫的理論指導之下,把病人各種癥狀有機聯系在一起并進行分類,根據中醫辨證模式,對疾病現階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勢做出綜合性的概括,并給出明確診斷和治療方法[7]。
3臨床思維的培養方式
31強化基礎知識的教育要想在浩瀚的中醫知識海洋中前進,扎實的基礎知識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這首先就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要熟練的掌握,只有教師自身業務熟練,知識豐富,才能更好的給學生進行講授[8]。在教學時,除要強調基礎知識的掌握外,更要運用原有知識遷移,形象生動的比喻,還要尋找到其和臨床思維的契合點并加以強調。這樣就能夠在理論知識的學習的同時培養起臨床思維的能力。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也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對于中醫臨床思維最好的培養方式就是臨證學習,邊觀察,邊思考。
32多采用案例和討論醫案是最能直接反映醫生臨床思維的實錄。通過學習案例能夠貼近實際情況,有效模擬直觀場景,能夠克服課堂教學中從概念到概念的理論學習比較抽象的弊端,通過對案例的學習、思考和討論能把學生代入到臨床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對于中醫學的興趣[9]。在對案例學習的同時,讓學生結合已學的中醫理論知識,通過查閱資料,自己分析案例,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并得出中醫初步診斷、給出治法、方藥、針刺、推拿,再進行課堂討論。教師負責對學生點評與總結。通過實踐能夠證明,雖然其中很多內容學生并沒有學習到,但通過學生查閱資料、主動學習及教師的指導和評價,學生可以對整個辨證論治過程進行學習和理解,這種學習方式既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中醫、深入思考中醫的興趣還培養了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
33多臨床見習中醫學是實踐性非常強,單純理論學習并不能讓學生對學科有一個全面充分的理解。應該讓學生早一點臨床見習機會,多一些臨床經驗。在見習之前,教師應對病例有所選擇,雖然多接觸不同病例有利于學生開闊見識,增加知識面,但是選擇病情簡單但又能突出體現某一中醫理論的病例更加能夠符合大一學生的知識特點,并能夠加深其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10]。讓學生實地感受醫院的診療氛圍,自己動手收集病人的四診信息,親身參與辨證施治過程的討論與決策能夠讓其對中醫診療全過程留下深刻印象,建立并鞏固中醫臨床思維。
新生入學后,就要培養,不斷建立中醫思維的方式,掌握辨證思維、整體思維等中醫獨特思維方式。當然,這種思維方式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在平日的授課和實際訓練當中經常加以引導。另外,中醫學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和傳統文化的了解掌握密切相關,要想學好中醫,需要廣博的人文哲學知識,這是建立中醫臨床思維的基礎。傳統文化的熏陶對提高中醫感悟能力大有裨益。學生加強中國傳統文化修養對建立中醫臨床思維也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聶婭論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臨床思維的培養[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04(72):134
[2]周立美,劉艷嬌中醫臨床思維研究之現狀[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2,11(11):1291-1294
[3]劉玉良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中醫思維、興趣和信心[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09(03):19-20
[4]韓善夯,朱蓓蓓加強實習生中醫內科學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J]南方醫學教育,2008,12(04):25-26
[5]朱玲玲中醫內科學實習帶教中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J]南方醫學教育,2006,09(03):33-34
[6]魏鳳琴重視《中醫基礎理論》思維方法教學的體會[J]中醫藥導報,2007,04(04):112-113
[7]段安中醫外科教學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探討[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02(02):132-133
[8]張新霞,詹華奎以病案為基礎的學習(CBS)教學法在中醫專業本科生臨床思維訓練中的作用[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05(05):85
【摘要】中醫診斷學是連接臨床和教學的一門重要學科,屬于中醫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只有熟練掌握這門學科的內容,學生們才能更好、更快的結合臨床實踐所得到的知識,更加牢記相關知識。這之中臨床基礎技能的掌握更是需要重點講解,才能讓學生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中醫診斷學是架設在學校學習和臨床實踐中的一座橋梁,它很好的銜接了理論和實踐,只有熟練的掌握這項課程所講授的內容才能讓學生們更好的完成過渡,而這之中基本技能知識則是重要的內容之一,尤其是在醫學教育更加注重培養全面性的今天,這種技能的掌握能夠為做出正確診斷提供必要幫助,因此在教學中應當考慮從方法、能力方面的改革,提高相關教學質量,筆者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1 注重學生診斷技能的培養和教學
中醫中的四診——望、聞、問、切是臨床基礎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醫生從患者身上了解病情的最直接手段,熟練的掌握四診技巧能夠使醫生迅速的了解患者的情況,對當前病癥做出全面而客觀地分析。雖然在醫學科技較為發達的今天,各種儀器檢查所提供的數據能夠較為全面的反應患者的情況,但是并不能單純以此作為全部依據而忽略了四診的重要性。儀器檢查所得出的數據往往是患者的表象反應,不能完全的反映出患者內在的一些問題諸如情志因素等,因此在考慮儀器檢查結果的同時也應當更加注重四診的應用和結果,更為重要的是中醫藥物的應用時建立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的,如果不能完整的對患者的病情做出辨證,很難對癥下藥,對中醫治療來說,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文而不詳、切而不準往往是造成誤診漏診的主要原因。因此培養學生對于包括四診在內的基礎技能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建議應當從兩方面入手:一、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應當將重心從傳統的書本教學轉移至實踐教學,不光通過幻燈片、CAI課件等多媒體教學,更應當讓學生更多的實踐,在空閑時間安排學生進行社區走訪,在實踐中加快知識的掌握和消化;二、增強交流,不光局限于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更應當鼓勵學生之間增進交流,互相探討在學習和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對于不清晰不明了的問題積極的向老師提問,由于四診更加注重在實踐中掌握,加上患者的情況千差萬別,所以要讓學生做到不怕問,多發問的習慣,才能更好的掌握這門知識1。
2 注重學生辯證思維的培養和教學
辨證論治是中醫理念的核心,中醫理論基礎是整個建立在這個核心內容上的,要讓學生結合中醫基礎理論來理解和掌握辨證論治體系,對于患者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不要片面的下定論,對于病因、病癥、寒熱以及正邪分布等作出本質判斷,逐漸形成完善的思維過程。在中醫診斷學中,辯證思維是聯系整體觀和恒動觀的重要內容,也是中醫體系的精髓所在,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整體辨證觀念,應當在教學上以分析為主,及時對于一些典型病癥進行詳細剖析,多提問,讓學生在課堂上對于病例進行全面的分析,老師及時的對不足之處進行補充,通過互動教學來提高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積極性;在教學手段上可以利用多媒體來進行多實例、多分析的方式廣泛教授,從兩個方面強調辨證的重要性:縱向強調患者病癥的發展,掌握病情的當前情況和變化規律,及時的對病情做出正確判斷;橫向強調相似癥候之間的對比,了解和掌握各種病癥的具體特點,更加準確的對病癥作出診斷,不死板、不片面,更加系統的去對患者的病情做出分析。正確的思維方式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在臨床辨證時做出客觀的分析,因此辯證思維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2。
3 注重學生在考試中的學習和進步
在教學過程中,考試雖然不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唯一方法,卻是最為方便可行的方法之一,它能夠有效的將學生當前的學習成果反饋給老師,將學生掌握薄弱、不足的地方暴露出來,以便在以后的教學中改進和加強,因此考試對于教學成果的檢驗是十分必要的。傳統的考試往往是采用考卷問答的形式來測驗,并不能全面的測定被試者的綜合能力,因此考試必須考慮如何全面的檢測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建議在原有的考試形式上減少一些死記硬背的內容,在選擇題、填空題的基礎上增加更多需要進行辨證判斷的內容,并減少單純陳述題的比例,增加考驗學生綜合知識和能力應用的綜合題,這樣的考試形式不光是要檢驗學生對于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更重要的是考驗他們對于所掌握的知識應用的能力。這樣一來不但避免的片面的檢測,同時也避免了學生養成死讀書、讀死書的死角模式3。提高了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和學以致用的能力,從綜合能力方面來提升學生。
4 注重學生對于知識的總結和應用
中醫診斷學是更貼近臨床的一個科目,不光需要學生牢固掌握目前所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將這些知識應用于臨床。在課外,鼓勵和支持學生組織社區活動,以走向社會的方式去廣泛的接觸患者,在社區內設立課外學習點,由老師帶領每周組織義診活動,對于接觸的實際病例進行實地講解,不但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同時也將書本中的知識更加生動的表現出來,從整體方面提高教學質量。每次活動結束都要求學生進行總結和分析,對于所接觸的病例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意見,在實踐中應對自己學習到的書本知識,將理論和實踐完美結合才能作為適應社會發展的跨世紀中醫人才為社會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劉曉偉.臨床基本技能培養是中醫診斷教學的重要內容[J]南方醫科教育,2005,4(1):22~29.
【關鍵詞】中醫中藥 過敏性哮喘病 綜述
過敏性哮喘是一種較為頑固的疾病,大部分哮喘患者都存在過敏現象或者有過敏性鼻炎,有過敏性鼻炎的哮喘患者發病時會出現打噴嚏、流鼻涕、鼻癢、眼癢、流淚等先兆癥狀。由于其癥狀與呼吸道感染或炎癥相似,而且多發生在嬰幼兒期,如若大人缺乏相關常識,在早期容易忽視治療,也可能被誤診,導致此病伴隨其終身。本文章主要以研究中醫中藥治療過敏性哮喘病的研究進展,詳細情況如下。
1 基礎實驗研究
張有志、聶惠民[1]研究《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了解到桂枝加厚樸杏子湯用于治療支氣管哮喘。因此,為探討其免疫作用機制,通過加入不同劑量的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加味浸膏觀察其對過敏性哮喘豚鼠支氣管肺泡灌洗(BALF)中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內皮素(ET-1)和血漿中ET-1的影響。將豚鼠隨機分為四組,每組6只,分別為生理鹽水對照組(20ml/kg)、桂枝加厚樸杏子浸膏組(8g/kg)、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加味浸膏小劑量組(8g/kg)、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加味浸膏大劑量組(32g/kg)。豚鼠致敏后第4天灌胃給藥,每天1次,連續2周。結果顯示: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加味與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均能夠抑制TNF-α、ET-1分泌且加味后降低更明顯,表明在傳統配方基礎上加味可達到增強藥物作用的效果;而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加味大劑量比小劑量降低更明顯,說明藥物與作用存在一定量效關系。
馮英菊、楊甫昭[2]等人將60只豚鼠隨機分為5組,雌雄各半,分別設為空白對照組、陽性對照組和雷公藤多甙噴霧劑大、中、小三個劑量組??瞻讓φ战M使用生理鹽水霧化,陽性對照組使用布地奈德氣霧劑,霧化濃度為0.20g/L;雷公藤多甙噴霧劑大、中、小濃度分別為1.93mg/mL、0.64mg/mL、0.21mg/mL,均通過霧化吸入給藥,霧化給藥時間均為1.0min連續給藥16天。試驗中,觀察豚鼠發生呼吸困難的潛伏期及跌倒死亡數。實驗觀察結束后,使用烏來糖麻醉將其處死,取豚鼠右葉肺,常規予以固定、取材、染色操作制成切片,用生物顯微鏡觀察組織病理改變。結果顯示吸入雷公藤多甙噴霧劑在濃度分別1.93mg/mL、0.64mg/mL、0.21mg/mL時分別可保護6/10、7/10、8/11的動物未發生致死性的過敏性哮喘反應,延長了引喘潛伏期,且濃度為0.21mg/ml時,相比之下,延長時間較長。
右肺葉病理學檢查結果顯示:吸入雷公藤多甙噴霧劑濃度0.21mg/ml組11例動物,肺支氣管管腔及管壁內可見少量淋巴細胞、漿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浸潤,肺組織內見病灶性炎癥,周圍肺組織代償性氣腫改變。相對于高濃度雷公藤多甙,其保護性更強一些,但與布地奈德氣霧劑相比,治療效果仍欠佳,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2 臨床研究
過敏性哮喘中醫采用辨證分型,急性期:①冷哮:初發咳嗽,呼吸緊迫感,喉癢,鼻癢或眼癢,噴嚏和鼻流清涕等,繼則喘促加劇,喉中痰鳴,痰稀白,胸膈滿悶如窒,面色蒼白或青灰,背冷,舌質淡,苔白滑,脈浮緊;②熱哮:發熱,頭痛,有汗,氣促胸悶,喉中哮鳴,痰色黃而膠粘濃稠,嗆咳不利,煩躁不安,面赤口渴,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緩解期:①肺虛型:噴嚏,鼻流清涕,時咳,自汗,怕冷畏風,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②脾虛型:咳嗽短氣,痰液清稀,面色蒼白,自汗畏風,食少,納呆,便溏,浮腫,舌淡,有齒痕,苔白,脈濡弱;③腎虛型:咳嗽氣短,自汗畏風,動則氣促,腰膝酸軟,腦轉耳鳴,盜汗,遺精,舌淡,尺脈絡。
李明華[3]在過敏性哮喘的中西醫結合診斷和治療文章中提到,急性期:輕度發作,可在西醫基礎治療上配合中醫中藥治療,熱喘方以麻杏石甘湯或定喘湯為主,寒喘方以射干麻黃湯或小青龍湯為主。中度發作可在西醫基礎治療上加用中藥可以減少西藥的的用量,辨證為熱喘方仍以麻杏石甘湯或定喘湯為主,但麻杏石甘湯劑量增加至10g,兩方中均可加入廣地龍12g,以增強抗喘作用。重度發作在西醫基礎治療上可加用中藥以減少西藥的用量,辨證為熱喘仍以麻杏石甘湯或定喘湯為主,但應增加麻黃、黃苓等的用量,加入廣地龍等藥,以增強抗喘作用。辨證為寒喘的中藥方以射干麻黃湯或小青龍湯為主,還可加入銀杏、黃苓、廣地龍等。陰虛火旺者,可加用生地、知母、甘草等中藥,腎陰虛可加用熟地、鱉甲、黃精、龜板、枸杞子、女貞子等;腎陽虛可加用仙靈脾、補骨脂、菟絲子、杜仲、狗脊、附子、巴戟天、肉蓯蓉、紫河車、鹿角等藥。
余曉琪[4]采用中醫不同扶正法治療緩解期成人過敏性哮喘,方法 補肺組,以玉屏風散加減治療。處方為黃芪15g,防風、白術、大棗各9g,桂枝、生姜各6g。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用。療程為12周。(煎服法及療程下同)。補脾組,以六君子湯加味治療。處方:黨參15g,茯苓10g,白術、陳皮、半夏、苦杏仁各9g,甘草3g。補腎組,以金匱腎氣丸加味治療。處方:熟地黃、羊藿各12g,山藥15g,山茱萸、牡丹皮、澤瀉、茯苓、附子各9g,桂枝6g,菟絲子10g。結果顯示:總有效率 補肺組為54.8%,補脾組為50.0%,補腎組為86.7%。因此,金匱腎氣丸加味治療緩解期成人過敏性哮喘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3 展望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醫中藥治療過敏性哮喘病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治療配方也有了更新與有針對性的調配,將為過敏性哮喘病患者提供更好的診療手段,從而提供此類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 考 文 獻
[1] 張有志,聶惠民.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加味對過敏性哮喘豚鼠腫瘤壞死因子α、內皮素的影響[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23(2):23-24.
[2] 馮英菊,楊甫昭.雷公藤多甙噴霧劑對豚鼠過敏性哮喘的治療試驗[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7,23(5):102-103.
“證”是機體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反應狀態。中醫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已被視為實現中醫藥規范化,客觀化乃至科學化的重要環節。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劉建勛研究員首先提出了病證結合動物模型擬臨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其研究團隊以冠心病作為切入點,采用多因素、多靶點的方法干預模型動物的生理過程,建立了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小型豬模型,利用模型動物的特點和優勢,深入分析疾病證候的現代機制和生物學特征,進行治療相關病證中藥新藥的研究與評價。相關研究成果在本刊連續5期相繼發表系列研究論文,得到了廣泛的反響。以下是中醫藥學不同研究領域的著名專家分別表述個人觀點:
王慶國(教育部“證候與方劑基礎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市“證候與方劑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原副校長,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副會長):中醫疾病病機演化規律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過程,它隨著外界環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對傳統中醫病機的認識逐漸向微觀化方向發展;同時對病機的病理生理機制研究在微觀上、深層次上認識機體生物活動特點,更加準確的揭示病機演化的本質,促進達到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的統一。在《中國中藥雜志》2013年第38卷23期發表的“小型豬痰瘀互結證冠心病“痰、毒、瘀”病機演變規律的實驗研究”一文中,作者首先采用模擬臨床冠心病危險因素的方法,將高脂飲食與冠狀動脈血管內皮損傷二者有機的結合建立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冠心病模型,并進行病機規律的分析以指導臨床診療。通過對血脂代謝、炎癥反應、血液功能動態變化的分析提示,單純的痰證、瘀證或毒證都不足概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病機的發展規律??梢哉J為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的病機發展規律在于“由痰致毒、致瘀,痰毒瘀三者互結,損傷心脈,氣血運行不暢,發為心痛”。擴展了中醫胸痹的病機認識。此研究采用現代醫學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從微觀角度分析冠心病病理機制,并結合對中醫傳統致病因素的認識,提出了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痰-毒-瘀”的病機演變規律,其思路和方法都值得借鑒。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所研究的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病理生理及客觀檢查指標的變化應與臨床相關病證密切相關,否則對病機的微觀分析將毫無意義和價值。
史大卓(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轉化或轉換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年來國際醫學健康領域出現的一個新的學科,即從實驗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再從病床到實驗室(bedside to bench),實現“基礎-臨床”循環往復的研究模式,簡稱為“B-to-B”。B-to-B模式不僅應用于疾病的診斷與機制研究中,同樣也運用于新藥研發過程。在轉化醫學過程中要求基礎實驗動物模型是有多個方面與臨床相關疾病相似的病理改變,相似度越高則由實驗室轉化臨床的效率就越高。因此,對實驗動物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國中藥雜志》2014年第39卷第3,4期發表的“痰瘀同治方對痰瘀互結證冠心病小型豬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痰瘀同治方對痰瘀互結證冠心病小型豬心肌組織的保護作用”2篇論文,實驗不僅采用臨床冠心病危險因素的方法作為致病因素,并且在模型評價過程中以臨床冠心病診斷的方法為中心,通過心肌酶譜、心臟超聲、無創血流動力學分析觀察實驗動物冠心病心臟結構和功能的改變。這不僅為冠心病的臨床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實驗載體,同時也使中藥新藥臨床前評價的數據和結論更有臨床參考價值,縮小實驗研究向臨床轉化的距離。因此模擬臨床的動物實驗研究,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研究方向,特別是在中醫藥領域。此研究所建立的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冠心病模型也值得推廣和廣泛應用。
呂愛平(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講座教授):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體現了中醫學對疾病診斷和處理的特點。隨著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和中醫臨床實踐的深入,如何將疾病證候的變化特征以更客觀的現代醫學實驗室指標來闡述,還需要大量細致的工作。但是在基礎實驗研究中,通過建立與臨床相關疾病證候相似的動物模型,并以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為研究對象,分析證候發展過程中客觀實驗室指標的改變將有助于證候本質的認識,辨證與辨病結合,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的結合;同時也進一步提高基于證候分類的疾病治療療效。在《中國中藥雜志》2013年第38卷24期發表的“痰瘀同治方對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小型豬模型中醫證候評分的影響”一文中,實驗的設計和思路比較新穎、獨特,實驗采用模型臨床四診辨證的方法并結合現代醫學對中醫致病因素的認識,從體重指數、脂質代謝、血液流變學,心功能和心電圖改變等對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進行證候評價,并建立證候診斷標準,基本符合中醫痰瘀互結證的特點。因此以臨床病證特點為參照,根據實驗動物病理、生理情況,將臨床病證的表現通過適當的轉變以應用于動物模型中進行評價,將有助于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發展。因此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模型的建立促進此方面的研究,而該模型的建立和發展同時也進一步促進疾病過程中證候變化本質的研究。
孫曉波(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研究員):中藥復方臨床前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將來的臨床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而病證結合進行中藥臨床前有效性評價的方式收到了越來越多的接納。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建立要求具備現代醫學病理學模型和中醫證侯學模型兩方面的特點。但是由于中醫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目前存在的諸多不足導致中藥復方臨床前評價多采用西醫疾病,或者單純中醫證侯的模式進行。在《中國中藥雜志》2014年第39卷2期發表的“痰瘀同治方對小型豬痰瘀互結證冠心病血液流變性及血脂的改善作用”和“痰瘀同治方對小型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炎癥反應的影響”2篇論著中,則克服了以上中醫模型不足和缺陷,值得推薦。通過高脂飼料喂養和冠狀動脈血管內壁球囊損傷雙因素的刺激方法,建立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模型,用于中藥新藥的臨床前評價。在評價方法中,一方面圍繞與中醫證候相關的因素如血脂代謝的異常、血液流變學的異常等進行評價。另一方面以冠心病病理過程為中心,評價中藥復方干預對心肌缺血過程的影響。通過以上兩部分的密切結合,可以全面的分析中藥復方的作用特點。同時也與當前中醫臨床辨證與辨病結合的發展一致,更加密切聯系臨床。不失為一項高起點、高標準的中藥復方臨床前評價研究工作。
“證”是機體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反應狀態。中醫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已被視為實現中醫藥規范化,客觀化乃至科學化的重要環節。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劉建勛研究員首先提出了病證結合動物模型擬臨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其研究團隊以冠心病作為切入點,采用多因素、多靶點的方法干預模型動物的生理過程,建立了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小型豬模型,利用模型動物的特點和優勢,深入分析疾病證候的現代機制和生物學特征,進行治療相關病證中藥新藥的研究與評價。相關研究成果在本刊連續5期相繼發表系列研究論文,得到了廣泛的反響。以下是中醫藥學不同研究領域的著名專家分別表述個人觀點:
王慶國(教育部“證候與方劑基礎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市“證候與方劑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原副校長,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副會長):中醫疾病病機演化規律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過程,它隨著外界環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對傳統中醫病機的認識逐漸向微觀化方向發展;同時對病機的病理生理機制研究在微觀上、深層次上認識機體生物活動特點,更加準確的揭示病機演化的本質,促進達到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的統一。在《中國中藥雜志》2013年第38卷23期發表的“小型豬痰瘀互結證冠心病“痰、毒、瘀”病機演變規律的實驗研究”一文中,作者首先采用模擬臨床冠心病危險因素的方法,將高脂飲食與冠狀動脈血管內皮損傷二者有機的結合建立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冠心病模型,并進行病機規律的分析以指導臨床診療。通過對血脂代謝、炎癥反應、血液功能動態變化的分析提示,單純的痰證、瘀證或毒證都不足概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病機的發展規律??梢哉J為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的病機發展規律在于“由痰致毒、致瘀,痰毒瘀三者互結,損傷心脈,氣血運行不暢,發為心痛”。擴展了中醫胸痹的病機認識。此研究采用現代醫學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從微觀角度分析冠心病病理機制,并結合對中醫傳統致病因素的認識,提出了冠心病痰瘀互結證“痰-毒-瘀”的病機演變規律,其思路和方法都值得借鑒。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所研究的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病理生理及客觀檢查指標的變化應與臨床相關病證密切相關,否則對病機的微觀分析將毫無意義和價值。
史大卓(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轉化或轉換醫學(translationalmedicine)是近年來國際醫學健康領域出現的一個新的學科,即從實驗室到病床(benchtobedside),再從病床到實驗室(bedsidetobench),實現“基礎-臨床”循環往復的研究模式,簡稱為“B-to-B”。B-to-B模式不僅應用于疾病的診斷與機制研究中,同樣也運用于新藥研發過程。在轉化醫學過程中要求基礎實驗動物模型是有多個方面與臨床相關疾病相似的病理改變,相似度越高則由實驗室轉化臨床的效率就越高。因此,對實驗動物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國中藥雜志》2014年第39卷第3,4期發表的“痰瘀同治方對痰瘀互結證冠心病小型豬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痰瘀同治方對痰瘀互結證冠心病小型豬心肌組織的保護作用”2篇論文,實驗不僅采用臨床冠心病危險因素的方法作為致病因素,并且在模型評價過程中以臨床冠心病診斷的方法為中心,通過心肌酶譜、心臟超聲、無創血流動力學分析觀察實驗動物冠心病心臟結構和功能的改變。這不僅為冠心病的臨床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實驗載體,同時也使中藥新藥臨床前評價的數據和結論更有臨床參考價值,縮小實驗研究向臨床轉化的距離。因此模擬臨床的動物實驗研究,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研究方向,特別是在中醫藥領域。此研究所建立的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冠心病模型也值得推廣和廣泛應用。
呂愛平(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講座教授):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體現了中醫學對疾病診斷和處理的特點。隨著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和中醫臨床實踐的深入,如何將疾病證候的變化特征以更客觀的現代醫學實驗室指標來闡述,還需要大量細致的工作。但是在基礎實驗研究中,通過建立與臨床相關疾病證候相似的動物模型,并以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為研究對象,分析證候發展過程中客觀實驗室指標的改變將有助于證候本質的認識,辨證與辨病結合,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的結合;同時也進一步提高基于證候分類的疾病治療療效。在《中國中藥雜志》2013年第38卷24期發表的“痰瘀同治方對冠心病痰瘀互結證小型豬模型中醫證候評分的影響”一文中,實驗的設計和思路比較新穎、獨特,實驗采用模型臨床四診辨證的方法并結合現代醫學對中醫致病因素的認識,從體重指數、脂質代謝、血液流變學,心功能和心電圖改變等對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進行證候評價,并建立證候診斷標準,基本符合中醫痰瘀互結證的特點。因此以臨床病證特點為參照,根據實驗動物病理、生理情況,將臨床病證的表現通過適當的轉變以應用于動物模型中進行評價,將有助于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發展。因此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模型的建立促進此方面的研究,而該模型的建立和發展同時也進一步促進疾病過程中證候變化本質的研究。
孫曉波(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研究員):中藥復方臨床前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將來的臨床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而病證結合進行中藥臨床前有效性評價的方式收到了越來越多的接納。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建立要求具備現代醫學病理學模型和中醫證侯學模型兩方面的特點。但是由于中醫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目前存在的諸多不足導致中藥復方臨床前評價多采用西醫疾病,或者單純中醫證侯的模式進行。在《中國中藥雜志》2014年第39卷2期發表的“痰瘀同治方對小型豬痰瘀互結證冠心病血液流變性及血脂的改善作用”和“痰瘀同治方對小型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炎癥反應的影響”2篇論著中,則克服了以上中醫模型不足和缺陷,值得推薦。通過高脂飼料喂養和冠狀動脈血管內壁球囊損傷雙因素的刺激方法,建立中國小型豬冠心病痰瘀互結證模型,用于中藥新藥的臨床前評價。在評價方法中,一方面圍繞與中醫證候相關的因素如血脂代謝的異常、血液流變學的異常等進行評價。另一方面以冠心病病理過程為中心,評價中藥復方干預對心肌缺血過程的影響。通過以上兩部分的密切結合,可以全面的分析中藥復方的作用特點。同時也與當前中醫臨床辨證與辨病結合的發展一致,更加密切聯系臨床。不失為一項高起點、高標準的中藥復方臨床前評價研究工作。本文來自《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