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2 16:18:42
序論:在您撰寫經濟發展思想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經濟
引言:所謂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合理經濟發展形態通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使社會經濟得以形成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這種模式,本質上是現代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它正確地在經濟圈、社會圈、生物圈的不同層次中力求達到經濟、社會、生態三個子系統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使生產、消費、流通都符合可持續經濟發展要求,在產業發展上建立生態農業和社生態工業,在區域發展上建立農村與城市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傊洕沙掷m發展,是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經濟方面的具體化。
一、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和研究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就決定了以可持續研究對象的發展經濟學與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關系。從經濟方面來講,傳統經濟也就是傳統社會生產方式、人類自身關系及其與自然關系認識的反映。
如在傳統經濟中,受人與自然對抗認識的支配,那些非市場化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不被作為經濟資源和財富看待的,并日認為它們的供給是無限的,不考慮經濟活動與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不斷增長的經濟財富作為經濟學追求的目標,由于傳統發展思想和理論指導,產生了嚴重的資源、環境、經濟與社會的不良惡果,如它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短缺,導致了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產生了產品分配中嚴重的兩極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國際間和國內各種政治關系緊張等一系列問題,不僅傳統經濟發展方式難以持續,而且人類的生存面臨著嚴峻的姚戰,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人類必然要對傳統的發展思想和發展方式進行反思,以尋求能滿足人類作為一個物種持續生存(這是人類社會的最大福利目標)和發展的道路,因此也就產生了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比如:中國加入WTO以后,這使得中國利用外資的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2005年中國得到1000億美元以上的外國投資,而20世紀最后10年中國吸引的外資大約是2500億美元。如果中國實行經濟可持續發展政策給外商投資帶來新的機遇,中國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資作為實施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還有對中國內部經濟調整作了很大影響,促進了各種大型工程的實施。
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義
經濟發展主要是以價值來表現,并以價值的變化來反映其規模變化的,但僅考慮價值的變化而不考慮其他的變化,那么經濟發展很可能是沒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經濟發展,在注重價值分析的同時,一定要考慮其他方方面面,將它們與價值分析結合起來。
人們知道,在傳統再生產分析中只考慮價值的生產與平衡,只要價值的生產是以擴大的方式進行、內部各部分之間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該生產、經濟就能正常進行,但在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則不僅要求價值生產的擴大和各部分之間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價值的生產與其他各種流量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這種比例的要求更嚴格,如果達不到這種要求,經濟可持續發展是難以進行下去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提出,就是因為其他各種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變化不能滿足其要求的產物,所以要求經濟發展必須與其他環境相適應。
保持經濟系統穩定和發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資源輸入經濟系統的量,超過了自然系統再生產這些能量和自然資源的速度,就會出現經濟發展不可持續的結果??沙掷m發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為傳統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與能量消耗的速度,超過自然界再生產它們速度,使經濟發展難以長久持續的結果。
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全人類的一項共同事業,實現這項事業對我國來講更顯重要和迫切。因為我國的生態環境質量更惡劣,資源短缺狀況更嚴重,所以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更為強烈。研究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條件、因難、思路和途徑等、以此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經濟可持續發展刻不容緩
1、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已經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但其發展模式是什么,卻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因為如果僅僅圍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社會公平公正、公眾參與等這些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沒有特定的戰略模式,是難以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體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而特定的模式與經濟發展過程在不同的國情中是不同的,如對公平與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對它們的理解也就不同,對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的保護方式與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還必須制定出符合本國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特定模式。
2、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態環境和資源滿足不了傳統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要實現生態環境省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這方面的工作,在我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面顯得尤為重要。由于歷史和自然條件等方面的原因,與世界各國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國生態環境的嚴酷程度和資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資源需要,成為我國最緊迫的任務。
參考文獻
一、普京經濟思想的基本特色
普京在出任代總統前夕,就在《千年之交的俄羅斯》一文中闡明了他對俄經濟現狀的看法和對未來發展的基本構想。此后,他以該文的思想為基礎,不斷對俄經濟發展做出更加深刻而全面的思考,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系統經濟思想。概括來看,普京的經濟思想具有鮮明的“趕超”特色,具體則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以國際經濟發展狀況為參照,強調速度的至關重要性。普京充分認識到,俄經濟已“落伍”,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有愈拉愈大的趨勢;為縮小差距,跟上世界步伐,跨入“文明”和“發達”國家行列,俄必須以高速甚至超高速發展經濟;因此在俄改革和發展戰略中,居于首要位置的是速度問題。按他的估計,俄經濟在6-7%的增長速度下,還需要5年才能使生產規模恢復到1990年的水平,而要達到今日英國、法國的水平,未來15年要保持10%以上的增長率,要趕上今日西班牙和葡萄牙,未來同期也必需保持8%的增速。(注:ПутинВ.В.“Россиянапорогеновоготысячилетия”Независимаягазета.30/12/1999.c.1.)因此,他把增速問題上升到“不僅僅是經濟問題,同時也是政治問題”,甚至是“思想”、“精神”和“道德問題”,是檢驗俄政府經濟工作是否“稱職”的重要標準。(注:Тамже.)在2002年《國情咨文》中,他就對政府預測今后幾年俄經濟增長僅為3.5%至4.6%提出嚴厲批評,認為這是政府“不指望更高增長速度”的表現,“低估了俄羅斯的能力”,并進而指出,為了使俄羅斯人過上“富裕生活”,使俄保持國際社會“舉足輕重和名副其實的成員資格”,以及作為“強有力的競爭者”,俄“經濟應當更快速地發展”,否則“永遠都贏不了”,“在世界經濟中的能力將大大縮水”。(注:ПутинВ.В.“Посланиепрезинтега”.Известня.19,04,2002.c.1.)
其次,充分發揮能源和軍工兩大優勢,壯大新型產業。能源和軍工是俄國民經濟兩大支柱,也是政府預算和國家外匯的主要來源。2001年,能源和軍工分別創匯500億和44億美元。近年來俄一些人主張減少資源出口,避免成為發達國家“資源附屬國”;減少武器出口,以避免得罪西方和將來對俄自身安全構成威脅。但普京力主繼續“發揮兩大優勢”,找到符合俄“資源、當前市場分布和聯系形式的方式”,使“俄巨大潛力為己所用”。(注:Тамже.)普京的策略是用能源拉住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用軍售保住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市場,以增強俄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保障財政預算,換回發展知識和信息等新型產業所需的投資,力爭使高新技術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由目前不到世界市場的1%,提高到2015年左右的5%以上。
再次,建立健全國家調控體系。針對上世紀90年代俄經濟自由派忽視甚至回避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作用,普京強調,俄不僅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權力體系,而且還要建立對經濟“完整的國家調控體系”,但這“并不是說要重新實行命令式的計劃和管理體系”,也不是僅限于“制定游戲規則并監督規則執行”,而是要比一般意義上的國家調控“發揮更大的影響力”,要讓國家政權體系成為國家經濟和社會力量的有效“協調員”,使它們的利益保持平衡。當然,普京也并非輕視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特殊作用,在他看來,沒有發育成熟的各類市場,俄經濟就永遠不可能邁入先進國家行列。(注:ПутинВ.В.“Посланиепрезинтета”.Известия.19,04,2002.c.1.)
最后,加快融入國際經濟體系步伐,以促進俄經濟改革和結構改造,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普京認為,俄是否融入世界經濟空間的問題“已經沒有選擇余地”,俄已經是“世界經濟體系的一部分”,俄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利用國際經濟形勢帶來的好處”。在他看來,過去十年改革使俄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明顯加深,但由于經濟體制長期與國際未接軌,以及過去俄政治經濟的混亂局面,俄經濟對外資缺乏吸引力;又因俄沒有“市場經濟國家”的名份,從而飽受西方貿易歧視卻難以有效反擊。(注:Тамже.)為徹底改變被動局面,普京一方面利用“9·11”后的新形勢加大對西方外交力度,致使歐美在2002年5月和6月先后宣布承認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并承諾盡快取消對俄的一切不合理限制;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加速加入WTO的談判,盡管目前80%以上的俄企業不太贊成加入WTO,但普京在加強與企業溝通的同時,要求政府爭取在2003年底前領到“入門券”,以其推動俄經濟盡快按國際規范運作,在競爭中提高素質。
二、俄中長期計劃的制定和實施
系統的經濟思想形成之后,如何落實無疑成為一大關鍵。鑒于20世紀90年代俄經濟改革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為期15-20年或更長期限的遠景發展戰略”(注:ПутинВ.В.“Россиянапорогеновоготысячелегия”.Независимаягазета.c.1.30,12,1999.)這一判斷,在普京的積極倡議和大力推動下,俄羅斯于1999年底成立了由現政府經濟發展和貿易部部長格列夫主持的戰略研究中心,聘請國內各派著名經濟學家和議會及政府有關部門專家,負責著手制定國家中長期經濟發展計劃。2000年4月該中心制訂出《俄聯邦2010年前社會經濟發展綱要》草案,后經政府反復討論修改,于6月最后形成作為政府施政綱領的《俄羅斯政府社會經濟政策遠景基本方針》(注:“俄羅斯政府社會經濟政策遠景基本方針”,《俄羅斯報》2000年8月5日,第2、3版。)(以下簡稱《基本方針》)和《2000-2001年政府優先任務》。前者是對俄未來十年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劃,后者則是對最近一兩年具體執行措施的安排?!痘痉结槨窂暮暧^經濟指標、經濟結構改革和社會政策等三方面,對俄政府希望在未來十年應達到的戰略目標和任務進行了總體設計,并定出了階段性目標,成為政府各部門制定政策和規劃的重要依據。
《基本方針》提出,今后十年內俄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至少為5%,加上盧布在十年內可能會升值50%,因而到2010年,俄國內生產總值大約增長1.5倍,即由2000年的約2050億美元增至4570億美元。年通脹率將由2000年的約20%降至2004年及以后的不超過10%。年外貿出口額由2000年預計的846億美元,達到2004年的887億美元和2010年的1042億美元;同期的進口額則要分別達到459億美元、707億美元和953億美元。國家外匯儲備由2000年底的約191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391億美元,2010年達524億美元。十年內居民個人消費將增長1.5倍。到2005年,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將減少1/3,占人口40%的貧困階層的收入將比2000年提高一倍,各占10%的最窮和最富居民收入差距不高于14倍。(注:“俄羅斯政府社會經濟政策遠景基本方針”,《俄羅斯報》2000年8月5日,第2、3版。)
《基本方針》對社會經濟領域改革的總體構想是:第一階段(2001-2003年)將把經濟調整、保障所有權和平等競爭作為改革重點,第二階段(2004-2010年)將進行大規模的經濟結構改革。主要內容包括:在經濟領域,必須創造良好的投資和經營環境,保證高水平的經濟自由,確保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其中關鍵因素是保障所有權和公平的競爭條件;在經營、勞動力和資本流動中清除行政障礙,關閉虧損銀行,降低稅收,實施負責任的預算政策和貨幣政策。在社會領域,改革要達到的主要目標是:有效保護低收入家庭,向其提供社會幫助;確保每個公民都能享受主要社會福利,提高各種福利和服務的質量;努力使公民能獲得更好的社會消費水平,包括舒適的住宅、優質的教育和醫療服務,以及在中老年時期享有應有的生活水平。在行政領域,確實貫徹明確劃分國家各級權力機關的職能與責任的原則,最大限度地實行地方自治,逐步將國家部分職能轉交給地方自治機關;提高立法質量,加強立法機關對所通過的決策應負的責任;改革司法體系及國家其它護法機關;恢復俄聯邦執行權力機關體系的可控性和運轉效率。
為保證中長期計劃落實,以該文件為指導,由政府經濟發展與貿易部協調各有關部門,在短時間內制訂了一系列與之相配套的部門或行業的中長期改革發展規劃,如:“俄羅斯森林工業發展綱要”(2000年5月提出)、“俄羅斯2020年前燃料開采指標”(2000年5月)、“2030年前和2050年前核動力發展戰略”(2000年5月)、“2001年至2006年俄聯邦電子商務發展目標規劃”(2000年6月)、“俄羅斯七年鐵路改革計劃”(2000年10月)、“俄羅斯能源長期發展戰略草案”(2000年11月),“俄羅斯與外國到2010年前的軍事技術合作領域國家構想”(2001年6月),“俄羅斯國防綜合體2010年前和長遠發展規劃”(2001年11月),“俄羅斯聯邦至2015年人口政策構想”(2001年12月),等等。政府的中長期計劃正是通過這些部門或行業規劃,被落實到社會和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
從《基本方針》兩年來的實施情況看,文件中所規定的指標絕大部分都按期得到落實或超額完成。如根據俄國家統計委員會資料,2001年俄GDP達到9.04萬億盧布,按當年官方平均匯率1美元兌30.14盧布計算,約為2700億美元,比2000年增加650億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為1570億美元,其中出口達1032億美元,不僅超過了文件規定2004年887億美元的目標,而且距該文件所定2010年1047億美元的指標已相差不遠。(注:“Основныесошиалъ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покаэателипоро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за1997-2002гг”.Вопросыстатистики,6/2002.c.49-55.)外匯儲備達到380億美元,與計劃中2004年的水平接近。這說明俄政府的中長期計劃不僅是務實和穩健的,而且從某些方面看,還有些“保守”。
三、俄羅斯經濟前景評估
俄經濟正處在1998年危機后的持續增長期,雖然期間有較大起伏,但1999-2001年平均增幅仍達6.6%,累積增長達20%。2001年9月以來,受國際石油和原料價格下降影響,俄經濟增速放慢,2002年上半年平均增長3.8%。沒有跡象表明俄經濟會在今明兩年內再度陷入一場危機中,或再次跌入負增長。目前的增長率顯然不能達到俄總統的要求,且受多種因素制約,俄未來幾年的經濟平均增長率可能難以達到7%以上,但保持政府中長期計劃中提出的2010年前平均增長5%以上的速度仍有希望。具體似可作出如下判斷:
(1)2002年將是增幅“下降年”。從俄經濟增長的因素分析,以能源和原料為主的出口增加,收入增長,以及由此轉換形成的居民收入增加,購買力趨旺是近三年拉動經濟的主要動力。盧布貶值和進口減少、國內生產形勢趨好等也是重要因素。但2002年上述增長因素的潛力正在耗盡,加之隨著改革加深,能源和原料等自然壟斷部門開始自主定價,原來按國家計劃,低價向國內生產企業提供所需能源和原料的體制已被打破,生產企業只能按市場價格購買所需能源和原料,企業生產成本因此提高,嚴重影響到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影響經濟增長。今年以來俄國內能源價格平均上漲15%,按有關專家測算,要使能源價格真正實現市場化,未來還應再漲15-20%。歐佩克等國際能源組織和能源生產國對俄能源壓價出口大為不滿,多次以反傾銷調查等手段,要求俄必須將能源的國內價格和出口價格基本統一,使之最終與國際市場價格接軌,這將對俄能源和其它生產企業造成更大壓力。此外,俄企業還普遍面臨設備老化,人才緊缺、產品創新能力下降、投資不足等直接影響經濟增長和競爭力的問題,這些因素合力“發作”,構成2002年經濟增速低迷的態勢。今年上半年俄國內生產總值僅增長3.8%,略高于政府計劃的3.4-3.6%。工業僅增3.2%,農業增4%,固定資產僅增1.8%,外貿還下降了1.7%,尤其出口下降6.6%。(注:МакроекономическаяситуациявРоссии.strana.ru.23,09,2002.)經普京批評后,俄政府對今年的增長計劃調整為3.9%,這雖與普京的要求和中長期規劃確定的目標相差甚遠,但經濟發展與貿易部長格列夫認為,這已是經濟發展的“最大能力”。
(2)2003年是“問題年”。目前俄國內經常提及有關“2003年問題”,主要是指2002年俄經濟的多數負面影響不會立即克服,其慣性還會持續,并將繼續制約俄經濟增長,因而使2003年可能成為“困難年”。具體原因包括:首先,勞動生產率依然不高,難以保障其與勞動工資和消費增長相適應,因而影響經濟穩定增長。正如俄總理在國家杜馬作國家社會經濟形勢報告時所承認,俄經濟現在的問題是“勞動生產率依然很低,進口商品越來越多,工資增長了,但勞動生產率沒有提高”(注:КасьяновМ.М.“Доклало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мположении”.Российскаягаэета.15,06,2002,c.2.)。1999-2001年,名義上整個工業領域的平均勞動生產率高于工資增長率,而實際上工資增長率高于勞動生產率,如2001年二者之比實際為8%比5%。為實現社會穩定,俄總統和政府決定實施積極的社會政策,規定從2003年起,包括軍人津貼、退休人員和學生的生活補貼以及給貧困家庭的補助都要逐漸指數化,這無疑會增加居民實際收入,它對提高勞動生產率未必有直接幫助,但肯定會增加二者之間的差距,從而導致通脹壓力加大。其次,經濟部門之間的投資不平衡問題難以解決。出口部門特別是能源領域吸納投資占俄全部投資的2/3,而其它生產部門的投資不增反降。以近兩年為例,在工業總投資中,對石油開采就占33%,冶金、天然氣和電力分別占13%、11%和10%,而機器制造和輕工業僅占7%和0.5%。這種投資結構的弊病是,一方面能源出口在經濟中的比例越來越大,吸納投資多,一旦出口因國際市場變化受阻,經濟增長率就會迅速滑坡;另一方面,國家欲扶持的領域很難吸引到投資,因而發展緩慢。其三,技術創新滯后影響產品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由于整個90年代技術創新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因此,雖然近年來企業技術創新積極性有所上升,但用于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總量和占GDP的比例遠低于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且技術創新投資的近一半主要用于購買設備,用于研發新技術和新產品的資金不到20%。新技術產品在整個工業產品中的比重2001年僅占3.1%,出口產品中新技術產品比例不到1/5,這說明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俄技術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仍將處于弱勢。其四,正值還債高峰期。債務償還一直是俄政府面臨的難題之一,也嚴重影響著俄經濟發展。據俄財政部長庫德林透露,截止到2002年4月1日,俄外債總額為1283億美元,占俄GDP的48%,政府的目標是在還清今年的約140億美元后,到年底將這一比例降低到41%的國際認可“安全線”內。據俄政府資料,2003年俄預算總額為770億美元,而已被列入預算的外債償還額高達173億美元,約占1/5。(注:УлъяновΗ.“Бюджет-2003”,strana.ru2002/08/15)其五,受世界經濟繼續低迷影響。去年以來,受美國經濟下降拖累,西方經濟普遍出現不景氣,整個世界經濟呈現低速增長態勢,對能源和原料的需求也相應減少,導致國際市場此類產品價格下降。俄經濟中出口占GDP近1/3、出口產品中石油又占1/3,其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和敏感度顯而易見。據俄有關專家測算,國際市場石油價格每下降1美元,俄經濟增長率就相應下降0.4-0.6個百分點,年出口收入減少20-21億美元,財政稅收減少8-9億美元。(注:Белонсов?。玻哀掸猝唰堙讧岌唰悃洄堙猝讧侑讧悃擐唰鸳唰猝唰悃洄选保缨唰岌猝唰悃恣悃洄学洄讧悃洄讧堙?,6/2002г.с.16.)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從2000年的平均每桶26-28美元跌落到2001年的24美元,以及2002年的上半年的平均21美元,俄經濟增長率也相應由2000年的8.6%跌至2002年上半年的3.2%,出口收入和財政稅收也相應減少。有跡象表明世界經濟的這種低增長可能還要維持1-2年,中國有關專家預測可能要到2005年方能結束,(注:中國社科院《重論動態》課題組:“關于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七種觀點”,《新華經濟》2002年8月27日,第3頁。)這就意味著俄經濟也將不可避免地受此影響,預計2003年也只能維持3-4%的增長率。俄副總理兼財長庫德林日前表示,2003年對俄經濟又是一個轉折點,渡過這一年,人們就將增加對俄的信心和投資。(注:Кудрин?。哀ェ唰堙荮学乍唰岌猝讧唰猝讧洄支洄学绉悃唰瑙讧学荮瞌擐啵侑堙唰擐唰蕨讧椐支悃堙唰郄岌唰荮讧洄讧堙讧讧岌学猝学蕨支洄猝唰缨妲支乍支猝学荮瞌擐恣绉洄支猝猝讧洄唰猝讧学荮歆擐恣绉咬皈乍丕支洄唰印?,strana.ru26/08/2002)
(3)2004-2005年可能成為“好轉年”。俄政府認為,在渡過2003年的“轉折”后,俄經濟增長應逐步加速,向著良性、規范、持續增長的目標挺進。近年來為整治俄經濟環境,當局參照國際經濟體制和發展趨勢,已經和正在加快出臺一系列法律、條例和規定,經濟交流和投資環境將更加寬松。政府近日還向國家杜馬提交了《2005年前社會經濟發展綱要》,其中對下一階段經濟改革、通脹控制等提出了相應政策和目標。綱要提出,國家將通過落實一系列高效機制和補貼部分貸款利息,優先對社會發展、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環保、國防工業等方面進行投資,將對高技術和生態技術的發展給予支持,將努力確保在資源出口領域內的“重要國際地位”(注:СергеевМ.“Бюджет-2003”.strana.ru20/08/2002)。政府還計劃在2004年實現“無盈余”預算,以加大對社會和經濟的財政投入,同時,要求將通脹率由2002年預期的12-14%降低到2005年的8-10%。計劃實施50項促進俄各地區發展的聯邦計劃,其中包括《遠東和后貝加爾2010年前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實現通過加速地區發展帶動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目的。
如果俄爭取2003年底前加入WTO的努力成功,這對俄擴大對外經貿合作將起到促進作用。歐美承認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后,也會相應取消部分過去針對俄的歧視政策。世界經濟也許能在此期間走出增長“低迷”期,對能源和原料的需求增長,這對能源出口占重要地位的俄經濟將是好消息。俄期望2004-2005年間每桶俄石油的國際市場價能保持23美元以上,如此按俄經濟發展與貿易部長格列夫的預測,2004年經濟增速就能達到5.4%,2005年則可達到5.6%。(注:“Нуженлиростбезразвития”.ЭкономикаиЖизнь.16/2002.С.2-3.)
(4)中長期前景基本看好。俄羅斯擁有未來成為經濟強國的基本條件,如豐富的資源特別是能源和較大的出口生產規模,強大的軍工和機器制造業基礎,良好的人才素質和創新能力,以及日漸穩定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環境等。普京推行全面改革,將引入“當代世界最科學的管理機制、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對俄經濟予以盡可能徹底的改造,使它的潛力得到充分開發和釋放,從而實現躋身世界經濟前列的中長期戰略目標。
對俄中長期經濟發展前景,俄政府持謹慎樂觀態度,所訂規劃也充分考慮到俄經濟未來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和機遇,經濟增長面臨的不穩定性等。俄經濟界對中長期發展前景的評估各不相同,但大多接近或贊同政府謹慎樂觀的態度。對普京決策有重要影響的俄智囊機構外交與國防政策委員會的專題報告認為,“俄擁有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一切可能條件”,只要實施“全面深入的經濟結構改革”,“廣泛制定和采用穩定、公開、透明和符合國際規范的‘游戲規則’”,未來10-20年內,經濟“可以”并且“應當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發展”。(注:“СтратегиядляРоосии:повесткидняпрезидента-2000”.СВОП.Изд-во“Вагриус”,2000.c.51.)俄科學院經濟所的專家們對2001-2015年的俄經濟也做了較樂觀的分析,他們把這15年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1-2008年,GDP增長率應為6-8%,投資增長8-12%,居民實際收入增長5-7%。他們甚至預測,由于投資不足、設備老化等原因,2003-2005年經濟有可能出現低速增長。第二階段為2009-2015年,GDP增長率為3-5%,這一階段雖然長幅有所下降,但經濟質量效益提高,最終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強。到2015年俄將完成經濟結構轉換,信息工業以及其它節能性和科技附加值高的產品生產將在俄整個工業中占據主導地位。(注:“Россия-2015:оптимистичесхийсденарий”.Отвег.ред.Абалкин.Л.И.М.1999.c.51-52.)
俄宏觀經濟分析和短期預測中心的專家看法與上述預測有所不同,認為2010年前,俄經濟將一直面臨如何在促進增長與加快結構改革之間找到平衡點的問題。為保障經濟增長,政府將繼續執行鼓勵能源和軍工生產及出口的政策,但能源生產成本將逐年增加。如每桶俄原油的成本價有可能從2001年的13.6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15.9美元和2010年的19.5美元,而石油產量卻不會大幅增加,相反可能減少。按俄聯邦“能源效益經濟”計劃預計,俄石油產量將從2001年的3.48億噸增加到2005年的3.60億噸和2010年的3.60-3.70億噸;而能源部“2020年前能源戰略”預計,將從2001年的3.48億噸減少到2005年的3.08-3.27億噸和2010年的3.05-3.35億噸。(注:“Урокипосткризисногороста(1999-2001гг.)”.Вопросыстатистики.6/2002.c.19-27.)能源部認為,如果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不能維持在23美元以上,2010年前俄經濟平均增長速度只能維持2-3%。
一、普京經濟思想的基本特色
普京在出任代總統前夕,就在《千年之交的俄羅斯》一文中闡明了他對俄經濟現狀的看法和對未來發展的基本構想。此后,他以該文的思想為基礎,不斷對俄經濟發展做出更加深刻而全面的思考,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系統經濟思想。概括來看,普京的經濟思想具有鮮明的“趕超”特色,具體則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以國際經濟發展狀況為參照,強調速度的至關重要性。普京充分認識到,俄經濟已“落伍”,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有愈拉愈大的趨勢;為縮小差距,跟上世界步伐,跨入“文明”和“發達”國家行列,俄必須以高速甚至超高速發展經濟;因此在俄改革和發展戰略中,居于首要位置的是速度問題。按他的估計,俄經濟在6-7%的增長速度下,還需要5年才能使生產規模恢復到1990年的水平,而要達到今日英國、法國的水平,未來15年要保持10%以上的增長率,要趕上今日西班牙和葡萄牙,未來同期也必需保持8%的增速。(注: Путин В.В.“Россия на пороге нового тысячилетия” 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30/12/1999.c.1.)因此,他把增速問題上升到“不僅僅是經濟問題,同時也是政治問題”,甚至是“思想”、“精神”和“道德問題”,是檢驗俄政府經濟工作是否“稱職”的重要標準。(注: Там же.)在2002年《國情咨文》中,他就對政府預測今后幾年俄經濟增長僅為3.5%至4.6%提出嚴厲批評,認為這是政府“不指望更高增長速度”的表現,“低估了俄羅斯的能力”,并進而指出,為了使俄羅斯人過上“富裕生活”,使俄保持國際社會“舉足輕重和名副其實的成員資格”,以及作為“強有力的競爭者”,俄“經濟應當更快速地發展”,否則“永遠都贏不了”,“在世界經濟中的能力將大大縮水”。(注:Путин В.В.“Послание презинтега”.Известня. 19,04,2002.c.1.)
其次,充分發揮能源和軍工兩大優勢,壯大新型產業。能源和軍工是俄國民經濟兩大支柱,也是政府預算和國家外匯的主要來源。2001年,能源和軍工分別創匯500億和44億美元。近年來俄一些人主張減少資源出口,避免成為發達國家“資源附屬國”;減少武器出口,以避免得罪西方和將來對俄自身安全構成威脅。但普京力主繼續“發揮兩大優勢”,找到符合俄“資源、當前市場分布和聯系形式的方式”,使“俄巨大潛力為己所用”。(注:Там же.)普京的策略是用能源拉住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用軍售保住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市場,以增強俄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保障財政預算,換回發展知識和信息等新型產業所需的投資,力爭使高新技術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由目前不到世界市場的1%,提高到2015年左右的5%以上。
再次,建立健全國家調控體系。針對上世紀90年代俄經濟自由派忽視甚至回避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作用,普京強調,俄不僅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權力體系,而且還要建立對經濟“完整的國家調控體系”,但這“并不是說要重新實行命令式的計劃和管理體系”,也不是僅限于“制定游戲規則并監督規則執行”,而是要比一般意義上的國家調控“發揮更大的影響力”,要讓國家政權體系成為國家經濟和社會力量的有效“協調員”,使它們的利益保持平衡。當然,普京也并非輕視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特殊作用,在他看來,沒有發育成熟的各類市場,俄經濟就永遠不可能邁入先進國家行列。(注:Путин В.В.“Послание презинтета”.Известия.19,04,2002.c.1.)
最后,加快融入國際經濟體系步伐,以促進俄經濟改革和結構改造,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普京認為,俄是否融入世界經濟空間的問題“已經沒有選擇余地”,俄已經是“世界經濟體系的一部分”,俄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利用國際經濟形勢帶來的好處”。在他看來,過去十年改革使俄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明顯加深,但由于經濟體制長期與國際未接軌,以及過去俄政治經濟的混亂局面,俄經濟對外資缺乏吸引力;又因俄沒有“市場經濟國家”的名份,從而飽受西方貿易歧視卻難以有效反擊。(注:Там же.)為徹底改變被動局面,普京一方面利用“9·11”后的新形勢加大對西方外交力度,致使歐美在2002年5月和6月先后宣布承認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并承諾盡快取消對俄的一切不合理限制;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加速加入WTO的談判,盡管目前80%以上的俄企業不太贊成加入WTO,但普京在加強與企業溝通的同時,要求政府爭取在2003年底前領到“入門券”,以其推動俄經濟盡快按國際規范運作,在競爭中提高素質。
二、俄中長期計劃的制定和實施
系統的經濟思想形成之后,如何落實無疑成為一大關鍵。鑒于20世紀90年代俄經濟改革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為期15-20年或更長期限的遠景發展戰略”(注:Путин В.В.“Россия на пороге нового тысячелегия”.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c.1.30,12,1999.)這一判斷,在普京的積極倡議和大力推動下,俄羅斯于1999年底成立了由現政府經濟發展和貿易部部長格列夫主持的戰略研究中心,聘請國內各派著名經濟學家和議會及政府有關部門專家,負責著手制定國家中長期經濟發展計劃。2000年4月該中心制訂出《俄聯邦2010年前社會經濟發展綱要》草案,后經政府反復討論修改,于6月最后形成作為政府施政綱領的《俄羅斯政府社會經濟政策遠景基本方針》(注:“俄羅斯政府社會經濟政策遠景基本方針”,《俄羅斯報》2000年8月5日,第2、3版。)(以下簡稱《基本方針》)和《2000-2001年政府優先任務》。前者是對俄未來十年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劃,后者則是對最近一兩年具體執行措施的安排?!痘痉结槨窂暮暧^經濟指標、經濟結構改革和社會政策等三方面,對俄政府希望在未來十年應達到的戰略目標和任務進行了總體設計,并定出了階段性目標,成為政府各部門制定政策和規劃的重要依據。
《基本方針》提出,今后十年內俄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至少為5%,加上盧布在十年內可能會升值50%,因而到2010年,俄國內生產總值大約增長1.5倍,即由2000年的約2050億美元增至4570億美元。年通脹率將由2000年的約20%降至2004年及以后的不超過10%。年外貿出口額由2000年預計的846億美元,達到2004年的887億美元和2010年的1042億美元;同期的進口額則要分別達到459億美元、707億美元和953億美元。國家外匯儲備由2000年底的約191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391億美元,2010年達524億美元。十年內居民個人消費將增長1.5倍。到2005年,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將減少1/3,占人口40%的貧困階層的收入將比2000年提高一倍,各占10%的最窮和最富居民收入差距不高于14倍。(注:“俄羅斯政府社會經濟政策遠景基本方針”,《俄羅斯報》2000年8月5日,第2、3版。)
《基本方針》對社會經濟領域改革的總體構想是:第一階段(2001-2003年)將把經濟調整、保障所有權和平等競爭作為改革重點,第二階段(2004-2010年)將進行大規模的經濟結構改革。主要內容包括:在經濟領域,必須創造良好的投資和經營環境,保證高水平的經濟自由,確保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其中關鍵因素是保障所有權和公平的競爭條件;在經營、勞動力和資本流動中清除行政障礙,關閉虧損銀行,降低稅收,實施負責任的預算政策和貨幣政策。在社會領域,改革要達到的主要目標是:有效保護低收入家庭,向其提供社會幫助;確保每個公民都能享受主要社會福利,提高各種福利和服務的質量;努力使公民能獲得更好的社會消費水平,包括舒適的住宅、優質的教育和醫療服務,以及在中老年時期享有應有的生活水平。在行政領域,確實貫徹明確劃分國家各級權力機關的職能與責任的原則,最大限度地實行地方自治,逐步將國家部分職能轉交給地方自治機關;提高立法質量,加強立法機關對所通過的決策應負的責任;改革司法體系及國家其它護法機關;恢復俄聯邦執行權力機關體系的可控性和運轉效率。
為保證中長期計劃落實,以該文件為指導,由政府經濟發展與貿易部協調各有關部門,在短時間內制訂了一系列與之相配套的部門或行業的中長期改革發展規劃,如:“俄羅斯森林工業發展綱要”(2000年5月提出)、“俄羅斯2020年前燃料開采指標”(2000年5月)、“2030年前和2050年前核動力發展戰略”(2000年5月)、“2001年至2006年俄聯邦電子商務發展目標規劃”(2000年6月)、“俄羅斯七年鐵路改革計劃”(2000年10月)、“俄羅斯能源長期發展戰略草案”(2000年11月),“俄羅斯與外國到2010年前的軍事技術合作領域國家構想”(2001年6月),“俄羅斯國防綜合體2010年前和長遠發展規劃”(2001年11月),“俄羅斯聯邦至2015年人口政策構想”(2001年12月),等等。政府的中長期計劃正是通過這些部門或行業規劃,被落實到社會和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
從《基本方針》兩年來的實施情況看,文件中所規定的指標絕大部分都按期得到落實或超額完成。如根據俄國家統計委員會資料,2001年俄GDP達到9.04萬億盧布,按當年官方平均匯率1美元兌30.14盧布計算,約為2700億美元,比2000年增加650億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為1570億美元,其中出口達1032億美元,不僅超過了文件規定2004年887億美元的目標,而且距該文件所定2010年1047億美元的指標已相差不遠。(注:“Основные сошиалъ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покаэатели по ро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за 1997-2002гг”.Вопросы статистики,6/2002.c.49-55.)外匯儲備達到380億美元,與計劃中2004年的水平接近。這說明俄政府的中長期計劃不僅是務實和穩健的,而且從某些方面看,還有些“保守”。
三、俄羅斯經濟前景評估
俄經濟正處在1998年危機后的持續增長期,雖然期間有較大起伏,但1999-2001年平均增幅仍達6.6%,累積增長達20%。2001年9月以來,受國際石油和原料價格下降影響,俄經濟增速放慢,2002年上半年平均增長3.8%。沒有跡象表明俄經濟會在今明兩年內再度陷入一場危機中,或再次跌入負增長。目前的增長率顯然不能達到俄總統的要求,且受多種因素制約,俄未來幾年的經濟平均增長率可能難以達到7%以上,但保持政府中長期計劃中提出的2010年前平均增長5%以上的速度仍有希望。具體似可作出如下判斷:轉貼于
(1)2002年將是增幅“下降年”。從俄經濟增長的因素分析,以能源和原料為主的出口增加,收入增長,以及由此轉換形成的居民收入增加,購買力趨旺是近三年拉動經濟的主要動力。盧布貶值和進口減少、國內生產形勢趨好等也是重要因素。但2002年上述增長因素的潛力正在耗盡,加之隨著改革加深,能源和原料等自然壟斷部門開始自主定價,原來按國家計劃,低價向國內生產企業提供所需能源和原料的體制已被打破,生產企業只能按市場價格購買所需能源和原料,企業生產成本因此提高,嚴重影響到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影響經濟增長。今年以來俄國內能源價格平均上漲15%,按有關專家測算,要使能源價格真正實現市場化,未來還應再漲15-20%。歐佩克等國際能源組織和能源生產國對俄能源壓價出口大為不滿,多次以反傾銷調查等手段,要求俄必須將能源的國內價格和出口價格基本統一,使之最終與國際市場價格接軌,這將對俄能源和其它生產企業造成更大壓力。此外,俄企業還普遍面臨設備老化,人才緊缺、產品創新能力下降、投資不足等直接影響經濟增長和競爭力的問題,這些因素合力“發作”,構成2002年經濟增速低迷的態勢。今年上半年俄國內生產總值僅增長3.8%,略高于政府計劃的3.4-3.6%。工業僅增3.2%,農業增4%,固定資產僅增1.8%,外貿還下降了1.7%,尤其出口下降6.6%。(注:Макрое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ситуация в России.strana.ru.23,09,2002.)經普京批評后,俄政府對今年的增長計劃調整為3.9%,這雖與普京的要求和中長期規劃確定的目標相差甚遠,但經濟發展與貿易部長格列夫認為,這已是經濟發展的“最大能力”。
(2)2003年是“問題年”。目前俄國內經常提及有關“2003年問題”,主要是指2002年俄經濟的多數負面影響不會立即克服,其慣性還會持續,并將繼續制約俄經濟增長,因而使2003年可能成為“困難年”。具體原因包括:首先,勞動生產率依然不高,難以保障其與勞動工資和消費增長相適應,因而影響經濟穩定增長。正如俄總理在國家杜馬作國家社會經濟形勢報告時所承認,俄經濟現在的問題是“勞動生產率依然很低,進口商品越來越多,工資增長了,但勞動生產率沒有提高”(注:Касьянов М.М.“Доклал о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м положении”.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эета.15,06,2002,c.2.)。1999-2001年,名義上整個工業領域的平均勞動生產率高于工資增長率,而實際上工資增長率高于勞動生產率,如2001年二者之比實際為8%比5%。為實現社會穩定,俄總統和政府決定實施積極的社會政策,規定從2003年起,包括軍人津貼、退休人員和學生的生活補貼以及給貧困家庭的補助都要逐漸指數化,這無疑會增加居民實際收入,它對提高勞動生產率未必有直接幫助,但肯定會增加二者之間的差距,從而導致通脹壓力加大。其次,經濟部門之間的投資不平衡問題難以解決。出口部門特別是能源領域吸納投資占俄全部投資的2/3,而其它生產部門的投資不增反降。以近兩年為例,在工業總投資中,對石油開采就占33%,冶金、天然氣和電力分別占13%、11%和10%,而機器制造和輕工業僅占7%和0.5%。這種投資結構的弊病是,一方面能源出口在經濟中的比例越來越大,吸納投資多,一旦出口因國際市場變化受阻,經濟增長率就會迅速滑坡;另一方面,國家欲扶持的領域很難吸引到投資,因而發展緩慢。其三,技術創新滯后影響產品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由于整個90年代技術創新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因此,雖然近年來企業技術創新積極性有所上升,但用于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總量和占GDP的比例遠低于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且技術創新投資的近一半主要用于購買設備,用于研發新技術和新產品的資金不到20%。新技術產品在整個工業產品中的比重2001年僅占3.1%,出口產品中新技術產品比例不到1/5,這說明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俄技術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仍將處于弱勢。其四,正值還債高峰期。債務償還一直是俄政府面臨的難題之一,也嚴重影響著俄經濟發展。據俄財政部長庫德林透露,截止到2002年4月1日,俄外債總額為1283億美元,占俄GDP的48%,政府的目標是在還清今年的約140億美元后,到年底將這一比例降低到41%的國際認可“安全線”內。據俄政府資料,2003年俄預算總額為770億美元,而已被列入預算的外債償還額高達173億美元,約占1/5。(注:Улъянов Η.“Бюджет-2003”,strana.ru2002/08/15)其五,受世界經濟繼續低迷影響。去年以來,受美國經濟下降拖累,西方經濟普遍出現不景氣,整個世界經濟呈現低速增長態勢,對能源和原料的需求也相應減少,導致國際市場此類產品價格下降。俄經濟中出口占GDP近1/3、出口產品中石油又占1/3,其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和敏感度顯而易見。據俄有關專家測算,國際市場石油價格每下降1美元,俄經濟增長率就相應下降0.4-0.6個百分點,年出口收入減少20-21億美元,財政稅收減少8-9億美元。(注:Белонсов ?。玻哀掸猝唰堙凇¨岌唰悃洄堙猝讧侑讧悃擐唰鸳唷¨猝唰悃洄选保缨唰岌猝唰悃怼¨悃洄学洄讧悃洄讧堙冢?/2002г.с.16.)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從2000年的平均每桶26-28美元跌落到2001年的24美元,以及2002年的上半年的平均21美元,俄經濟增長率也相應由2000年的8.6%跌至2002年上半年的3.2%,出口收入和財政稅收也相應減少。有跡象表明世界經濟的這種低增長可能還要維持1-2年,中國有關專家預測可能要到2005年方能結束,(注:中國社科院《重論動態》課題組:“關于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七種觀點”,《新華經濟》2002年8月27日,第3頁。)這就意味著俄經濟也將不可避免地受此影響,預計2003年也只能維持3-4%的增長率。俄副總理兼財長庫德林日前表示,2003年對俄經濟又是一個轉折點,渡過這一年,人們就將增加對俄的信心和投資。(注:Кудрин ?。哀ェ唰堙荮学铡¨唷¨岌猝讧唰猝讧洄支洄学纭¨悃唰瑙讧学荮瞌擐啵侑堙唰擐唰蕨讧椐支悃堙唰邸¨岌唰荮讧洄讧堙凇¨凇¨岌学猝学蕨支洄猝唰印¨妲支乍支猝学荮瞌擐恣绉洄支猝猝讧洄唰猝讧学荮歆擐恣纭¨咬皈乍丕支洄唰印?,strana.ru26/08/2002)
(3)2004-2005年可能成為“好轉年”。俄政府認為,在渡過2003年的“轉折”后,俄經濟增長應逐步加速,向著良性、規范、持續增長的目標挺進。近年來為整治俄經濟環境,當局參照國際經濟體制和發展趨勢,已經和正在加快出臺一系列法律、條例和規定,經濟交流和投資環境將更加寬松。政府近日還向國家杜馬提交了《2005年前社會經濟發展綱要》,其中對下一階段經濟改革、通脹控制等提出了相應政策和目標。綱要提出,國家將通過落實一系列高效機制和補貼部分貸款利息,優先對社會發展、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環保、國防工業等方面進行投資,將對高技術和生態技術的發展給予支持,將努力確保在資源出口領域內的“重要國際地位”(注:Сергеев М.“Бюджет-2003”.strana.ru20/08/2002)。政府還計劃在2004年實現“無盈余”預算,以加大對社會和經濟的財政投入,同時,要求將通脹率由2002年預期的12-14%降低到2005年的8-10%。計劃實施50項促進俄各地區發展的聯邦計劃,其中包括《遠東和后貝加爾2010年前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實現通過加速地區發展帶動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目的。
如果俄爭取2003年底前加入WTO的努力成功,這對俄擴大對外經貿合作將起到促進作用。歐美承認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后,也會相應取消部分過去針對俄的歧視政策。世界經濟也許能在此期間走出增長“低迷”期,對能源和原料的需求增長,這對能源出口占重要地位的俄經濟將是好消息。俄期望2004-2005年間每桶俄石油的國際市場價能保持23美元以上,如此按俄經濟發展與貿易部長格列夫的預測,2004年經濟增速就能達到5.4%,2005年則可達到5.6%。(注:“Нужен ли рост без развития”.Экономика и Жизнь.16/2002.С.2-3.)
(4)中長期前景基本看好。俄羅斯擁有未來成為經濟強國的基本條件,如豐富的資源特別是能源和較大的出口生產規模,強大的軍工和機器制造業基礎,良好的人才素質和創新能力,以及日漸穩定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環境等。普京推行全面改革,將引入“當代世界最科學的管理機制、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對俄經濟予以盡可能徹底的改造,使它的潛力得到充分開發和釋放,從而實現躋身世界經濟前列的中長期戰略目標。
對俄中長期經濟發展前景,俄政府持謹慎樂觀態度,所訂規劃也充分考慮到俄經濟未來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和機遇,經濟增長面臨的不穩定性等。俄經濟界對中長期發展前景的評估各不相同,但大多接近或贊同政府謹慎樂觀的態度。對普京決策有重要影響的俄智囊機構外交與國防政策委員會的專題報告認為,“俄擁有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一切可能條件”,只要實施“全面深入的經濟結構改革”,“廣泛制定和采用穩定、公開、透明和符合國際規范的‘游戲規則’”,未來10-20年內,經濟“可以”并且“應當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發展”。(注:“Стратегия для Роосии:повестки дня президента-2000”.СВОП.Изд-во“Вагриус”,2000.c.51.)俄科學院經濟所的專家們對2001-2015年的俄經濟也做了較樂觀的分析,他們把這15年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1-2008年,GDP增長率應為6-8%,投資增長8-12%,居民實際收入增長5-7%。他們甚至預測,由于投資不足、設備老化等原因,2003-2005年經濟有可能出現低速增長。第二階段為2009-2015年,GDP增長率為3-5%,這一階段雖然長幅有所下降,但經濟質量效益提高,最終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強。到2015年俄將完成經濟結構轉換,信息工業以及其它節能性和科技附加值高的產品生產將在俄整個工業中占據主導地位。(注:“Россия-2015:оптимистичесхий сденарий”.Отвег.ред.Абалкин.Л.И.М.1999.c.51-52.)
俄宏觀經濟分析和短期預測中心的專家看法與上述預測有所不同,認為2010年前,俄經濟將一直面臨如何在促進增長與加快結構改革之間找到平衡點的問題。為保障經濟增長,政府將繼續執行鼓勵能源和軍工生產及出口的政策,但能源生產成本將逐年增加。如每桶俄原油的成本價有可能從2001年的13.6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15.9美元和2010年的19.5美元,而石油產量卻不會大幅增加,相反可能減少。按俄聯邦“能源效益經濟”計劃預計,俄石油產量將從2001年的3.48億噸增加到2005年的3.60億噸和2010年的3.60-3.70億噸;而能源部“2020年前能源戰略”預計,將從2001年的3.48億噸減少到2005年的3.08-3.27億噸和2010年的3.05-3.35億噸。(注:“Уроки посткризисного роста (1999-2001гг.)”.Вопросы статистики.6/2002.c.19-27.)能源部認為,如果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不能維持在23美元以上,2010年前俄經濟平均增長速度只能維持2-3%。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經濟
引言:所謂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合理經濟發展形態通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使社會經濟得以形成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這種模式,本質上是現代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它正確地在經濟圈、社會圈、生物圈的不同層次中力求達到經濟、社會、生態三個子系統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使生產、消費、流通都符合可持續經濟發展要求,在產業發展上建立生態農業和社生態工業,在區域發展上建立農村與城市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傊?,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經濟方面的具體化。
一、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和研究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就決定了以可持續研究對象的發展經濟學與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關系。從經濟方面來講,傳統經濟也就是傳統社會生產方式、人類自身關系及其與自然關系認識的反映。
如在傳統經濟中,受人與自然對抗認識的支配,那些非市場化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不被作為經濟資源和財富看待的,并日認為它們的供給是無限的,不考慮經濟活動與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不斷增長的經濟財富作為經濟學追求的目標,由于傳統發展思想和理論指導,產生了嚴重的資源、環境、經濟與社會的不良惡果,如它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短缺,導致了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產生了產品分配中嚴重的兩極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國際間和國內各種政治關系緊張等一系列問題,不僅傳統經濟發展方式難以持續,而且人類的生存面臨著嚴峻的姚戰,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人類必然要對傳統的發展思想和發展方式進行反思,以尋求能滿足人類作為一個物種持續生存(這是人類社會的最大福利目標)和發展的道路,因此也就產生了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比如:中國加入WTO以后,這使得中國利用外資的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2005年中國得到1000億美元以上的外國投資,而20世紀最后10年中國吸引的外資大約是2500億美元。如果中國實行經濟可持續發展政策給外商投資帶來新的機遇,中國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資作為實施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還有對中國內部經濟調整作了很大影響,促進了各種大型工程的實施。
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義
經濟發展主要是以價值來表現,并以價值的變化來反映其規模變化的,但僅考慮價值的變化而不考慮其他的變化,那么經濟發展很可能是沒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經濟發展,在注重價值分析的同時,一定要考慮其他方方面面,將它們與價值分析結合起來。
人們知道,在傳統再生產分析中只考慮價值的生產與平衡,只要價值的生產是以擴大的方式進行、內部各部分之間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該生產、經濟就能正常進行,但在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則不僅要求價值生產的擴大和各部分之間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價值的生產與其他各種流量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這種比例的要求更嚴格,如果達不到這種要求,經濟可持續發展是難以進行下去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提出,就是因為其他各種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變化不能滿足其要求的產物,所以要求經濟發展必須與其他環境相適應。
保持經濟系統穩定和發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資源輸入經濟系統的量,超過了自然系統再生產這些能量和自然資源的速度,就會出現經濟發展不可持續的結果??沙掷m發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為傳統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與能量消耗的速度,超過自然界再生產它們速度,使經濟發展難以長久持續的結果。
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全人類的一項共同事業,實現這項事業對我國來講更顯重要和迫切。因為我國的生態環境質量更惡劣,資源短缺狀況更嚴重,所以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更為強烈。研究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條件、因難、思路和途徑等、以此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經濟可持續發展刻不容緩
1、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已經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但其發展模式是什么,卻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因為如果僅僅圍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社會公平公正、公眾參與等這些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沒有特定的戰略模式,是難以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體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而特定的模式與經濟發展過程在不同的國情中是不同的,如對公平與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對它們的理解也就不同,對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的保護方式與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還必須制定出符合本國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特定模式。
2、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態環境和資源滿足不了傳統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要實現生態環境省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這方面的工作,在我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面顯得尤為重要。由于歷史和自然條件等方面的原因,與世界各國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國生態環境的嚴酷程度和資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資源需要,成為我國最緊迫的任務。
參考文獻
縣今年初就進行了解放思想大討論,通過解放思想,全縣人民的干勁更足了,步子邁得更大了,縣域經濟發展的勢頭更強勁了,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截月份,財政總收入達到6176.6萬元,同比增長40.6%,招商引資工作碩果累累,全縣簽訂合同項目170多個,簽訂資金達3.25億元,但是,從總的情況來看,我們的思想解放得還不夠,開展討論的力度還不夠,解放的程度還不夠,還遠未形成“不開放無發展”、“大開放促大發展”的思想意識。針對這種現狀,筆者結合多年實際,認為要解放思想,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必須在“創新”上作文章,特別是要創新觀念,創新體制,創新機制。
一、解放思想,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進行觀念創新,思維創新
1、解放思想要克服墨守成規,怕擔風險的思想觀念
改革、開放的社會,是前無古人的事情,前人沒有給我們經驗,只有靠我們去闖,去冒,去敢為人先,大膽向前,不能怕擔風險,現在許多干部頭腦中還存有大量舊的,計劃經濟時期的思想意識,認為改革開放速度不能快,快了容易出問題,這種觀點非常有害,沿海地區為什么能有如此快速度的發展,關鍵一點是干部的思想解放,不墨守成規,不按部就班,也不怕擔風險。舉個例子,我們有些干部,看到上面的紅頭文件來了,規定這個不可以干,那個不可以干,于是就手足無措。而沿海地區則是反其道而行之,既然文件規定這個那個不可以干,那么除此之外所有的都可以干了,于是大膽試、大膽闖,這種精神導致的是抓住了一次又一次的發展機遇,迅速發展了。
2、解放思想要克服本位主義和狹隘部門利益的觀點。要著眼全局,從促全縣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一切圍繞中心轉,一切圍繞發展忙,始終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顧全大局,破除局部利益,小團體利益先于全局利益的思想觀念,樹立經濟建設為先的大局意識,中心意識和服務意識,只要能加快經濟發展的,部門就應勇于讓權,勇于放權,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以不阻礙經濟建設和經濟發展。
3、解放思想要克服不思進取,小進則滿的思想。經濟有了一定發展,招商引資工作有了一定成效,這是可喜的,但不能滿足于現狀而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們與發達地區的差距,要不斷自我加壓,奮發進取,樹立勇于改革,勇于爭創一流的精神,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將目光投向廣東、上海、江浙一帶,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的先進經驗,學習他們發展經濟的新思維,新思路,勇于進取,勇于謀大發展,干大事業,只有看到自己的優勢和與別人的差距,只有不驕傲自滿和被闖敢干,只有樹立永不知足的進取精神,才能把縣域經濟發展好。
二、解放思想,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必須進行體制創新
1、要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縣域經濟是一項大的系統工程,光靠財政資金是無法想象的,這就要求我們要面向外縣,外省甚至外國進行招商引資,招商引資是增加投入的可靠途徑,而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小投入則小產出,大投入則大產出的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外商來也是為了賺錢,給他們一些優惠政策,他們賺了錢,我們也發展了,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可以促縣域經濟的大發展。
2、要進一步加大工業企業的體制改革。黨的十五大:“搞好國有企業的改革,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縣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國企改革不成功,勢必導致縣域經濟的停滯不前,甚至影響社會穩定。根據精神,按照“有進有退”和“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進行國企改革,國企施策,因廠制宜,租賃、出售、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拍賣、破產等方式都可以。而工業化水平較低是困撓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為工業是縣域經濟的支柱,沒有強的工業,縣域經濟不可能發展得好,沒有工業就沒有大的經濟總量,沒有工業就沒有大的稅利,沒有工業就不可能有大的財政增長。當前,要加快工業發展步伐,很好的途徑是辦好工業園區,制定辦好工業園區的政策,興建高標準、高起點、規模大的工業園區,使之成為加快發展的主要增長點,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城市景觀的亮點,政府管理效能的示范區,以此來優化縣域工業經濟結構,提高工業經濟的質量和效益。
3、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是經濟的基礎和命脈,要大力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突出“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的思路,大力培植農業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以解決農業“松、散、小”等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差的問題,走集約化經營,規?;a路子,以提高農業經營效益。
4、要大力進行城鎮化建設。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可以加大招商建城的力度,打破城市建設由政府統包統攬的傳統做法,走商業化開發,多元化投入的路子,建立以財政投資為導向,利用外資和民間資本相結合的投資方式加快城鎮化建設,同時也可引導富裕了的農民,外出務工人員到縣城或小城鎮建房、購房等,這樣既可以美化城鎮,又可以促旺縣城及小城鎮的人氣,把縣城建設得更加美好。
5、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構建公共財政體系,一是要加大財稅征收力度,建立健全“收支兩條線”監管體系,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罰沒收入嚴格執行征繳分離制度,防止部門和單位截留和挪用財政資金等違法行為。二是加大財政支出管理力度。建立“教師工資專戶”、“民政優撫經費專戶”和“機關干部工資專戶”,實行財政統一發放工資,全面推行政府采購和會計委派制度。
6、要大力進行教育體制改革。要認真貫徹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認識到教育必須與社會政治經濟的改革和發展相適應,必須面向21世紀,著眼于提高,堅持可持續發展,特別是要培養和造就一支素質較高的教師隊伍。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只有教師的素質提高了,才能培養出更多好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
7、要加大機構改革力度。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的原則,切實做好簡政放權工作,弱化、取消政府微觀管理職能,加強政府的宏觀規劃協調職能,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全面清理,大力減少政府的審批事項,規范程序,簡化環節,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三、解放思想,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進行機制創新
1、要加大用人機制的改革力度。大力強化依靠人才和依靠科技加快發展的意識,在人才使用和科技進步方面要千方百計創造環境,制定各種優惠政策,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引進人才。強化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意識,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加大工農業的科技含量,走“質量求生存”的路子。
突破思想障礙,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鎮曾創下珠江三角洲工業衛星鎮和省中心鎮的業績,但未能乘勝追擊,卻因金融風險和特大洪災襲擊的波及,陷入經濟低迷的波谷,致使與珠三角經濟發達地區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針對這
些嚴重的思想障礙,**鎮委提出了“突出一個中心,抓好兩個重點,推進三項建設”的工作思路,對全鎮“三級干部”進行解放思想的教育,端正發展觀念,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發展全局,開創發展的新局面。
突破“小而全”的發展模式,堅持走發展特色產業。**鎮在制訂鎮經濟發展規劃中,把發展陶瓷定位為特色產業放到重要位置而發展,是充分調查和可行性研究的結果。經過2007年的實踐,先后引進了會德豐、新錦成等幾家大型陶瓷企業,投資總額達10多億元,更與全省重點陶瓷產業基地南莊鎮達成結為友好鎮實現優勢互補的意向,進一步推進**陶瓷產業的發展,使**鎮初步形成陶瓷產業聚集。
關注民生,以人為本統籌解決民生問題。實踐證明,**鎮在發展經濟中充分關注民生問題,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其一,選擇招商項目中,吸取了發達地區“先發展后治污”的教訓,將環保問題與引進項目有機結合起來,對陶瓷企業定下較高的準入標準,舍棄高污染、高排放的項目,協調了發展與環境保護。其二,重視企業的社會效益,所上項目充分考慮當地農民的就業和收益,追求“政府有稅收、商人有利潤、農民有工資”的三贏局面。其三,經濟發展同步推進社會公共建設,政府在取經濟成績時不失時機地投入圩鎮的街道、影劇院、基礎設施等的社會公共設施。
充分發揮華僑華人作用的思路與對策
牛江鎮委書記吳炎稂
據今年的僑情調查統計,牛江鎮總人口2.3萬人,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總人數卻達3多萬人,分布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工商巨賈不乏其人。海外僑胞眾多,是僑務工作的寶貴資源。如果發揮好這班華僑的作用,大家都為牛江鎮的招商引資、經濟發展獻計獻策,牽針引線,這是一股不可估量的力量,可以把牛江來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在新形勢下如何發揮華僑華人作用,值得我們思考。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提高認識,切實加強新形勢下的僑務工作。要樹立長期不懈地開展工作的思想,進一步提高僑務工作的認識,健全僑務工作的隊伍,充分發揮僑務部門的職能作用,營造做好僑務工作的氛圍,形成僑務工作的合力,促進僑務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加強聯系,進一步鞏固老朋友,發展新朋友。要加強與華僑華人重點人士的聯系,開展海外重點人士的調研工作,加強新華僑華人和華裔新生代工作。
三是積極做好“引資”與“引智”工作。要善用“僑牌”增后勁。充分挖掘和發揮年青一代華人、新移民、留學生在資金、智力方面的優勢,以互利為原則,引導他們為家鄉經濟建設服務。
四是努力保護好海外僑胞的積極性。要真正樹立僑胞利益無小事的觀念,積極拓展服務內容、創新服務形式,真心實意地為他們辦好事、辦實事,達到團結僑胞、凝聚僑心、發揮僑力的目的。
繼續解放思想推動良西經濟協調發展
良西鎮委書記何煥仍
近年來,良西鎮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取得可喜成績,社會大局穩定,但是,與一些先進地區、先進鄉鎮相比,無論從經濟總量、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上仍然比較滯后,因此,在新一輪的思想大解放中,必須正確評價、審視自己,以繼續解放思想為動力,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機遇,加快發展,促進良西經濟社會和諧進步,主要是抓好“三個全力推進”,促進良西經濟協調發展。
一是全力推進解放思想,堅定加快發展信心。要通過解放思想,做到“三破除三增強”,堅定加快發展的信心。即破除因循守舊思想,增強開拓創新意識。破除畏難退卻思想,增強攻堅克難意識。破除坐而論道的思想,增強真抓實干意識。
二是全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今年要抓好省道s369線良西段的改造工作,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公路改造的規劃、測量、征地和施工等有關工作。同時,今年要爭取接駁恩城自來水,改善企業和居民的飲用水。爭取建設良西變電站,改造良龍線10千伏供電線路,解決企業的用電制約。爭取改造三夾朗至帝都溫泉、良西至福坪至帝都溫泉正門道路和那灣橋,改善投資環境。
三是全力推進“四大經濟板塊”實施,實現良西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要抓好工業經濟發展,增強工業發展后勁;要抓好旅游經濟發展,打造旅游支柱產業;要抓好沿路經濟發展,推動第三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要抓好特色農業經濟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挖掘文化積淀打造那吉鎮旅游業的特色品牌那吉鎮委書記岑仲平
如何打造那吉鎮 旅游業的特色品牌?我認為要重新定位其發展方向,發掘文化積淀,提高景點的文化含量,并以文化積淀為主線,突出自然與人類的和諧,促使各景點聯成網格,才能形成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旅游特色品牌。
一是提升“一水一石”的文化含量?!耙凰本褪菧厝耙皇本褪鞘菸幕?。要以文化主題重新定位,重塑溫泉旅游的品牌。對于石屋文化,應以人與
自然的和諧為切入點,增強石頭村的歷史厚重感和人文特色。
二是發掘“一山一林”的旅游價值?!耙簧健笔侵改羌鹕剑耙涣帧本褪瞧咝强釉忌?。在開發金山方面,要滿足顧客的獵奇心理和財富欲望,以豐富那吉旅游業的層次。在開發七星坑原始森林方面,要充分利用七星坑原始森林的旅游資源優勢,按市場定位,高檔次、高起點地認真做好休閑、探險旅游開發總體規劃。
三是提高“一軟一硬”的整體素質?!耙卉洝本褪枪芾恚耙挥病本褪窃O施硬件建設。要培養和吸納人才,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投資環境,暢通融資渠道;規劃并開放農、林、牧、茶、電等工業園區項目,營造良好投資基礎設施,吸引外資、民資投入到那吉的旅游業發展之中,使那吉旅游業的規模得以擴大,得到進一步發展。
改善交通條件破解發展難題
大田鎮委書記羅幟雄
大田鎮是個山區鎮,經濟一直都較為落后,整體規劃布局很有局限性,尤其是交通條件不盡人意,到大田旅游觀光的客人基本上是從開陽高速公路和325國道進入大田,大田西北面省道369線至陽春,東南面省道276線至新興由于宏觀交通架構不完善,至使陽春、新興兩市的游客未能引進大田鎮,造成客源大量流失,連接陽春、新興的省道369線和276線未能起到其應有的作用。
為破解經濟發展面臨瓶頸問題,大田鎮積極與相鄰的陽春春灣鎮、新興天堂鎮、六祖鎮聯系溝通,積極尋求破解發展難題的辦法。2006年,省道369線完成改建工程,連通了陽春市,改善了兩地的交通條件,較好地實現了恩平、陽春兩市的旅游互動,而大田鎮通往新興市的276省道全程長也只有50公里,但大部門分的路段建設在半山腰,由于彎道多,急彎多,道路險要,交通條件不便,因而兩地互動少,缺乏良性互動,雙方的旅游資源未能起到互補的作用。建議政府加強與新興市溝通聯系,爭取上級及有關公路交通部門的支持,盡快改建276省道新興線,改善兩地交通條件,進一步拉近兩地的距離,促進恩平、新興、陽春三市交流溝通,充分發揮三方游資源的潛力和優勢,加強三市旅游互動,促進三市旅游業的發展,達到互利雙贏的目的。
破解用地難題推進君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君堂鎮委書記鐘東成
結合君堂鎮的實際,我們提出了“解放思想、加快發展、共建和諧”的發展思路,但近年來隨著服裝、紡織、建材工業企業及配套企業加盟我鎮集聚發展,我鎮無工業用地、技術型、管理型人才缺乏等發展中的難題突顯,因此,科學破解用地難題,推進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破解工業用地難題,打破發展中的瓶頸是加快發展我鎮經濟社會迫切要解決的難題。我們必須要解放思想,樹立一種強烈的發展意識,確立積極工作、敢于負責任的意識,用沖破一切困難的勇氣,采取一切可行的模式,去破解發展中遇到的用地難題。
一是爭取工業用地指標,支持大工業發展。重點抓好君沙工業園區的土地集約開發的土地調整和修編工作,設置紡織工業和建材工業特色工業園區,讓從珠三角產業轉移出來的特色工業“入園”集聚發展,推進我鎮紡織工業和建材工業兩大經濟支柱產業的發展。
二是集約、節約用地,注重投資強度,提高工業園地的效益。一方面工業用地集中安排在工業園區,以“集中”促“集約”,保證引進項目的質量;另一方面要節約用地,要求企業盡量少建單層廠房,建多層的廠房,提高土地的投資強度。
三是依法依規盤活和整合閑置土地、廠房資源,全力保障經濟社會發展迫切用地的需求。一方面盤活閑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推進低效用地二次開發,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對舊廠房進行改造,做到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其建設用地的潛力。
四是鼓勵企業增資擴股,嘗試走“無地招商引資”的路子。
發揮區域優勢做強特色產業
橫陂鎮委書記蘇錦凡
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區域優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系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是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途徑。結合橫陂鎮實際,我們要充分發揮本區域的交通優勢、沿海優勢和資源優勢,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推動我鎮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今年要重點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建設一個“臨港經濟園區”。要發揮港口優勢,著力規劃建設恩平港周邊的土地,積極配合恩平市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建設兩個5000噸級泊位的碼頭,提升港口碼頭運輸能力,大力發展物流業。同時,把橫陂鎮位于恩平港附近的鷹咀灣水泥廠申報技改建設為年產水泥200萬噸、產值5.6億元的旋窯水泥生產線,把恩平港建設成以物流、建材為主的“臨港經濟園區”,大力發展臨港經濟。
打造“二沿”經濟。一是打造“沿路經濟”。要充分發揮省道s276公路貫穿本鎮全境、連接開陽高速和西部沿海高速的交通優勢,千方百計盤活沿路閑置土地,整合土地資源,將省道s276公路蝦山至恩平港路段規劃為工業帶,把嘉維化工廠周邊土地建設為“納米碳酸鈣產業聚集基地”。二是打造“沿海經濟”。要充分發揮我鎮沿海優勢,把鎮海灣21公里的海岸線規劃為港口及工業用海區、紅樹林生態旅游保護區、水產品養殖區三大功能區,并科學抓好規劃建設,將其打造成集工業、生態旅游、水產養殖于一體的“沿海經濟帶”,并通過招商引資興辦“鎮海灣紅樹林濕地公園”。
培育“三大特色”產業,即特色工業、特色農業和特色第三產業。在特色工業方面,要重點抓好“建材、化工、陶瓷”三大特色工業,促其做大做強;在特色農業方面,要按照“一村一品”的生產格局,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實行“公司 基地 農戶”的經營模式,因地制宜發展“水果、水產品、蔬菜”三大特色農產品,力促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在特色第三產業方面,主要是以發展特色旅游業為龍頭,通過打造“鎮海灣紅樹林濕地公園”帶動第三產業發展。
創新思路加快發展
圣堂鎮委書記吳文廣
近幾年來,圣堂鎮經濟工作取得一定發展成效,但各項經濟指標完成情況仍離上級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針對圣堂鎮發展存在的問題,以及圣堂鎮發展經濟的有利因素,本著“解放思想,創新思路,對癥下藥,確保實效”的精神,我們認為今后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突出重點,培育“四大”產業。一是做大做強中星工業園的燈飾制造業;二是培育樹脂化工產業;三是做大做強電子產業。圣堂的電子產品生產有一定的基礎,并有一定的生產規模,要引進技術、人才和設備,擴大生產規模,把產品打進國際市場;四是要做大做強造紙產業。要協助造紙企業增加投資,更新設備,改進工藝,擴大規模,促進造紙業快速發展。
抓好服務,發展民營經濟。民營經濟是圣堂鎮經濟中活躍并具潛力的增長點,圣堂鎮現在只有民營企業35家,要想加快發展,今后還需從抓好服務、落實“四心”工程上下功夫:一是堅持優惠政策跟項目走,以優惠的政策吸引商人,讓投資者“動心”;二是堅持主要領導負責制、服務承諾制、投資項目代辦制,做到新上項目“辦理手續客商不出門,通水通電客商不動手”,讓投資商“省心”;三是完善政策機制,以誠實的態度留住人,讓投資者“放心”;四是關心體貼投資者,努力使每一位投資商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讓投資者“舒心”。
特色經營,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堅持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向內向外共同發展:一是要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推進農業項目的招商引資工作,發展有本地特色、科技含量高的農業項目。二是要推廣“公司 基地 農戶”的發展模式。重點要把初具規模的香蕉、蔬菜、花卉、水果、水產等五大優勢產業發展壯大。三是要嚴格執行土地承包政策,合理進行土地流轉。四是要加強對農民的技能培訓。
力抓思想大解放完成今年各項經濟任務
東成鎮委書記馮國暖
在解放思想學習討論活動中,東成鎮針對經濟發展情況開展了一次專題調研,現從力抓新一輪思想大解放,完成今年各項經濟任務角度,談談一些工作體會。
一是抓新一輪思想大解放,解決干部隊伍的精神狀態問題。要以解放思想學習討論為契機,破除各種影響經濟發展的思想障礙,更新觀念、創新思維、研究對策、加快發展。
二是拓寬思路,著力解決工業用地矛盾,突破發展瓶頸。一是利用我鎮可用的山地面積多的優勢,積極向上級爭取用地指標;二是通過整合資源,盤活閑置土地,加緊回收個人或單位的閑置土地,回收無效益企業和閑置廠房等辦法,緩解當前工業用地緊張問題。
三是認清新形勢,找準新定位,著眼新發展。充分認識我鎮的區位優勢,找準我鎮工業發展的定位,結合區位,資源特點,以項目為支撐、以特色為為突破口,確立旅游、房地產、紡織、電子電聲器材為我鎮的主導產業,并進一步做大做強,使其形成我鎮工業發展的新格局。
四是抓項目建設,增強鎮經濟發展后勁。今年內,全力抓好中澳豪庭、青南湖旅游區、錦江新城南區、中橫燈飾廠和超達電聲器材廠等10多個新上項目的建設。
五是抓招商引資,走借力發展之路。外資民資共同發展,并利用各種方式抓招商引資,引進和儲備新項目,使我鎮經濟發展處于主動和有利的地位。
關鍵詞:生態思想;低碳經濟;環境保護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9-0035-02
低碳經濟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最早出現在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一書中。它以低碳發展為發展方向,是一種既有利于經濟發展,又能促進環境保護的新型綠色經濟發展模式,旨在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生態思想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作為低碳經濟發展的理論基礎為其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一、低碳經濟思想的提出背景
隨著全球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自然資源與能源被過度開采,廢棄物被任意排放,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比重持續增加,這一事實直接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生態環境惡化,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人類開始為解決問題做出不懈地努力。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雷切爾?卡遜出版了名著《寂靜的春天》,抨擊了人們對環境的種種錯誤做法。1966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鮑爾丁發表題為《一門科學――生態經濟學》的重要論文,認為不斷增長的經濟系統對自然資源需求的無止境性與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對資源供給的局限性之間,必然構成一對相互對立的矛盾,為解決這一矛盾,我們就必須讓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協調發展,走生態經濟發展道路。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第一次系統地考查了經濟增長與人口、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科學技術之間的進步關系[1]。1988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成立,旨在對氣候變化科學知識的現狀,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的潛在影響以及如何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可能對策進行評估。2006年,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完成了《斯特恩報告》,指出不斷加劇的溫室效應將會嚴重影響全球經濟發展,呼吁全球社會必須采取行動,向低碳經濟轉型。遏制全球氣候暖化,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成為全球人類共識,從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到2007年的《巴厘島路線圖》,各國都在為碳減排的責任和目標尋求途徑和方法。2009年,在丹麥召開的哥本哈根大會達成了《哥本哈根協議》,盡管該草案最終未能通過,但是維護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堅持了“雙軌制”的談判原則,并且最大范圍地將各國納入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行動。
二、低碳經濟的內涵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可持續發展是這樣的發展,它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一個同時滿足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計劃,之后圍繞這一戰略又相繼出現了知識經濟、循環經濟,它們是人類對傳統錯誤經濟發展模式的反思,是為探索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而做出的積極努力。隨著全球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人類不斷做出新的改變與嘗試,而低碳經濟是繼知識經濟、循環經濟之后在生產與發展模式上的又一新變革,這是人類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最新成果。
低碳經濟是指依靠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以及政策措施等手段實施的一場能源革命,旨在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從而減緩氣候變化,達到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形態。
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是一種經濟發展方式、能源消費方式是人類生活方式的一次新變革,它將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礎之上的現代工業文明,轉向生態經濟和生態文明。
低碳經濟的特點是降低能耗和減少污染物排放,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為基礎,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提高能源效率,節能減排為發展方式,以低碳技術創新為手段,開發與利用新型清潔可再生能源[2]。
三、生態思想
從現代生態學和經濟學的視角來看,要想發展低碳經濟就必須堅持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尤其是以生態思想為指導。馬克思從生態哲學的高度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了深刻分析,在論述中蘊含了對生態環境及生態危機等問題的關注。而低碳經濟正是生態思想的實踐新模式,也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和必然選擇。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集中體現了馬克思這一理論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人是自然界的產物。馬克思鮮明地指出:“自然界,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不斷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盵3]馬克思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離開自然界而存活,作為社會的產物,人歸根到底是自然的產物,其生存和發展終究要依靠自然界來實現。
其次,自然是人活動的要素。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到,“被抽象地理解的,自為的,被確定為與人分隔開來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由此可見,自然是與人的實踐活動相聯系的自然,它一方面為人類的活動提供生產要素,進入人類的活動,另一方面自然又是科學活動的對象,是人類生產活動要素的自然,存在于人類的科學活動之中。
最后,勞動是人類活動和自然聯系的紐帶。馬克思認為,自然是人類活動的要素,而人類活動和自然則是通過勞動聯系了起來,馬克思說:“勞動首先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過程,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相對立。為了在對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質,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運動起來?!盵4]可見,人不僅具有自然屬性,還具有社會屬性,要想充實地生活,就必須善待自然、尊重自然、維護自然的有序穩定發展。
四、在生態思想的指導下發展我國低碳經濟
生態思想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基本問題,其主要觀點和理論精髓對于指導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正處在以發展重工業為主的關鍵時期,向低碳經濟轉型還面臨諸多障礙,“高碳模式”嚴重制約了中國經濟發展,在其思想指導下,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發展低碳經濟。
(一)宣傳低碳經濟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一切事物、現象之間以及其內部諸要素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爱斘覀兩钏际鞈]地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交織起來地方畫面?!盵5]所以,我們在構建生態系統,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必須處理好人、自然和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人類要想取得長遠的發展就要尊重自然規律,保護環境。這些生態理念為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思路,而廣泛地宣傳是使群眾認識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要深入群眾,廣泛宣傳,增強低碳意識,使他們認識到對待能源問題兼顧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從自身做起,通過消費方式的創新來推進低碳經濟,在生活中自覺成為低碳活動中的一員。
(二)變革生產方式
科技的無限進步帶來了經濟的增長,但科技進步不能解決人類的一切難題,有時反而會起到相反的作用。例如:有時經濟增長要以破壞生態平衡為代價,致使包括人類在內的一些生命處于危險之中。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就必須變革不合理的生產方式。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呈現出粗放式的特點,對能源和資源的依賴度很高,單位GDP能耗和主要產品能耗都超過了主要能源消費國家的平均水平,這種高投入、低產出的傳統經濟模式必將被時代所淘汰。因此,我們要大力推廣低碳技術,積極開發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源的利用率,并且要搞好節能減排工作,從生產、生活等各個領域做起,為促進生態建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保護全球氣候做出應有的努力。
(三)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發展低碳經濟的路徑與方法并非是固定的,各個國家在實踐領域的踐行過程中都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我國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對于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還會認識不清,面臨許多需要解決的困難,因此我們要根據自己的國情做出適當的、有意義的借鑒,而不是盲目地模仿與照搬他國的經驗。比如,積極參與國際社會組織的低碳活動,學習發達國家為發展低碳經濟而制定的法律法規,引進國外資金、節能新技術、管理機制和經驗。只有結合中國發展的現狀,從具體國情出發,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實事求是地實踐與總結,形成良好地發展低碳經濟的社會氛圍和輿論環境,才能使我國的低碳工作更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長的極限[M].李寶恒,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王仕軍.低碳經濟研究綜述[J].開放導報,2009,(5):44-47.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07.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