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2 16:18:41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市場研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從產業角度看。從2001—2010年,中國的GDP增長走勢保持在9%以上,但是與GDP的逐年增長不同,第一產業占GDP增長貢獻率的比重逐年下降。從而可以看出,相對于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而迅速發展的第二三產業,農業發展緩慢,農業經濟增長遠遠落后。
(2)國民經濟增長對農業經濟增長推動的影響。以GDP同比為X,以第一產業GDP增長貢獻率為Y,討論GDP變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通過線性回歸分析可以得出:Y=7.4288-0.2472X。以上表示經濟增長速率對農業經濟增長呈現負相關的作用,也就是當經濟增長較快時,會引起物價水平上升,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生活成本變高,農村里農民外出務工的機會增多,從而導致從事農業的人數減少,農業對GDP增長貢獻率下降。
(3)農業收入增長的問題?,F代農業收入主要來源于農產品的出售所獲得的收入。一方面近幾年來農副產品價格下降,一度出現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現象,直接導致農民的收入減少;其次,近幾年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農藥化肥等價格普遍上漲。另一方面,自中國加入WTO后,由于國外農產品入關關稅降低,國外低價農產品進入中國,沖擊我國的農產品市場,使得我國農產品價格下降,從事農業生產所獲得的收入減少。
(4)農村市場體系。市場主體不健全(從單一散點單產式經營到一頭連市場一頭連農戶的產業鏈發展)現代市場主體的發展采取重城市,輕農村的對策,致使農村消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農村的市場主體不健全。農村市場經營模式大多以單一的散戶為主,由散戶種植農作物再自行將農作物賣如市場或是有相關人員以一定的價格收購農作物。前者由于市場信息的不完整,運轉不靈,流通秩序混亂,市場信號扭曲,流通組織薄弱等原因,會致使農民缺乏對價格變動及時的認知導致農產品以低于正常的價格出售,從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利益損失。農村市場體系還沒有從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蛻變為現代市場經濟。后者由于沒有完善的收購制度,沒有相關部門的監督,農產品的交易里農民也處于弱勢的一方。
2限制農村經濟發展的原因分析
(1)中國農村人口基數大。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農村人口為7.2億,但是這種計算并不包括已經離開農村到城鎮居住半年以上的人群。而這部分人群在中國的數量約為1.7億至1.8億之間。因此在我國農村人口仍占總人口的60%左右。而有“歐洲廚房”之稱的匈牙利這個原本傳統的農業國,二戰結束時,其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總數的53.8%,但到1990年時已減少到14.9%,而現在則不足5%。同為亞洲國家的韓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村人口超過80%,但目前韓國農村人口只占全國人口的5%,但農業產值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0%。我們用60%的農業人口養活了我們13億人民,但是作為發達國家的英國只用1.7%的農業人口滿足英國了55%的糧食需求,顯然過多人口滯留農村以及較低的生產效率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2)農村人口老齡化。近年來出現的一個現象就是大量農業人口流向城市,這部分人大都處于青壯年,是農業生產中的主要勞動力。這部分人的離開一方面緩解了農業勞動力過多的局面,但是另一方面卻導致農村人口老齡化加劇,這也成為限制農村經濟發展的原因。
(3)農村人口文化水平限制。在中國農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低是一個存在已久的事實。農業作業中技術水平低直接導致大量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人的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的事實。大多受高等教育的人都不愿意回到農村,這導致農業發展進程中科學技術水平發展緩慢。缺乏創新思想以及創新能力的農村在城鎮化大發展中,沒有跟上發展的步伐。由于農村發展的緩慢導致農村資金不足,農村基基礎設施不完善,這進一步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3農村經濟發展問題的解決方法
(1)農業勞動力非農化。農村現在存在的現況是勞動人口眾多,但土地資源卻相對匱乏。在這種資源稟賦下,傳統小農經濟又造成農業生產效率低下,所以要把一部分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或是加大對村辦企業的支持力度,擴大村辦企業的規模,使之能吸收更多的勞動力。同時通過進一步調整農業內部產業結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使之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實現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逐漸降低,農業勞動力大量的轉移到非農業產業的目標發展。最終實現農村人口占社會總人口的比重不斷降低,農民的恩格爾系數不斷降低的過程,從而達到21世紀的全面小康水平。
在城鄉經濟發展差距不斷加大、粗放型農業產業鏈價值缺陷不斷顯現、小規模經營成本投入問題不斷受到關注、農村精神文化建設不斷落實的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發展有機農業,對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并在實踐中有意識地結合傳統農業的特征和農業市場的現代化需求,進行有機農業市場營銷探索。在此背景下,文章針對以有機農業為基礎的市場營銷策略展開研究,以期為推動有機農業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
有機農業;市場營銷;營銷策略
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用有機肥完全取代或基本取代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等,保證種植業作物生長過程中的營養需要,或用有機飼料完全取代或基本取代畜禽飼料添加劑等成分,滿足養殖業畜禽生長的營養需要,進行農業生產的形式就是有機農業,可見有機農業在開展的過程中,通過對生產要素的調整,改變了農作物自身的品質,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產品的附加值,進而改善農村的生產力水平、市場競爭能力。但要充分發揮有機農業的作用,需要利用有效的市場營銷策略,擴大有機農業的市場影響力。
1有機農業市場營銷的必要性
相比傳統農業,雖然有機農業也以農業資源為載體,但其在生產的過程中會利用人類的智慧,將傳統農業中對農產品、種植環境可能造成污染,影響人類健康的生產要素進行了替換,不僅提升了農產品自身的“綠色”品質,而且與可持續發展觀念更加相符,這不僅使產品的整體附加值得到提升,而且與現代消費者的飲食安全需求相符合。但有機農業在舍棄應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藥等化學物質的過程中,農作物的產量會受到嚴重的影響,而且雖然傳統生產要素被取代,但對人工管理和投入的依賴性大幅提升,人工成本明顯增加,如果有機農業創造的附加值不能被市場所接受,將使有機農業的發展面臨比傳統農業更大的威脅。在有機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要使高品質、低產量、高價格、環境友好性突出的有機農業所提倡的健康環保理念被市場接受,就需要結合有機農業產品的實際特點進行有效的市場營銷,拉近有機農業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實現有機產業的經濟價值,所以有機農業的特點直接決定了市場營銷的必要性。
2有機農業的市場營銷策略分析
有機農業在發達國家發展得相對較早,而且現階段不僅覆蓋范圍廣,而且已經被消費者所接受,形成了較穩定的有機農業消費市場,例如行業機構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歐洲目前擁有有機農場面積在1213萬公頃以上,年均有機農產品創收超過260億美元,在歐洲家庭中,78%的家庭會依據食品標簽選擇有機農產品。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也開始進行了有機農業的相關探索,并憑借我國傳統農業歷史悠久、地域廣闊等優勢,將有機大豆、有機花生、有機葵花籽等有機農產品銷售到其他國家,在云南、江西等地域建立了眾多有機食品基地,但國內有機農業市場仍處于缺失的狀態,有機農業整體發展狀態的“畸形”,加大了我國有機農業市場營銷的難度,特別是在我國以有機農業產品開發、市場競爭、產品創新為重點的背景下,忽視了針對性的營銷管理、特色管理、導向管理的營銷思想,市場營銷更難以滿足有機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筆者認為,根據我國有機農業的發展狀態,采取的市場營銷策略必須注重以下方面。
2.1市場細分
雖然有機農業產品在發達國家被廣泛地接受,但受我國目前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制約,絕大部分消費者難以接受價格在傳統農產品價格1.3倍甚至1.5倍的有機農業產品,所以在市場營銷前必須進行市場細分,明確我國國內有機農業的目標市場。消費者生活背景、消費理念、認知水平等方面差異,其接受的商品性質、營銷策略等也存在差異,所以要針對消費群體在消費需求和消費欲望等方面的表現,進行市場細分。客觀的市場調研和調研數據挖掘是細分的主要依據,在市場細分后,有機農業企業將有機農業產品的特點與細分市場的消費需求進行匹配,明確自身有機農業產品在接觸不同類型、層次消費群體時存在的優缺點,確定符合自身有機產品特點的目標市場,并基于產品和市場分析,建立針對性的營銷策略。例如我國翁牛特旗黑魚泡子有機農牧業企業在發展的過程,結合有機農業市場形成的水稻有機農業、蘋果有機農業、玉米有機農業、小麥有機農業、蔬菜有機農業等市場細分形式以及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將有機水稻、有機水產、有機中草藥和有機畜牧業作為主要有機農業發展內容,在將敖漢旗、奈曼旗等周邊城區作為目標市場的基礎上,將目標市場鎖定在中國北方,針對北方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能力進行銷售對策制定,不僅形成了“中國北方有機水稻第一村”品牌,而且其生產的有機農業產品的市場影響力也不斷提升。
2.2注重宣傳營銷
部分地區在進行有機農業市場營銷的過程中,將目標市場鎖定在周邊,在進行市場營銷的過程中,以生產有機農業產品為重點,以期通過產品自身的口碑擴大市場,這種“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發展理念,實際上是忽視了市場營銷的作用。擴大宣傳是最主要和最直接的營銷手段,現代消費者雖然在主觀上比較易于接受健康環保的事物,但要想促進消費者產生有機農業產品消費意識或消費沖動,甚至培養消費者產生有機農業產品消費習慣,必須先要讓消費者對有機農業產品產生基本的認知,這就要求市場營銷注重市場宣傳,宣傳的有效性甚至可以強化有機農產品的品牌效應。營銷宣傳的渠道隨著社會發展也越來越多元化,如電視媒體、互聯網、報紙、期刊、室外大屏幕、農產品會展等均可以作為營銷的有效渠道,在市場營銷的過程中具體選擇何種宣傳途徑以及具體的宣傳形式,要結合具體的有機農業產品特點以及目標市場特點進行。例如安徽田園日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進行有機蔬菜、有機大米、有機雞蛋等有機農業生產和營銷的過程中,積極探索營銷推廣的途徑,在地方臺電視媒體中進行“生鮮有機認證,宅配健康保證”的廣告宣傳;在公交車上進行“摘取有機天然,配送健康自然”的車載廣告宣傳,使其周邊城市居民對有機農業的認識更為深刻,而且對安徽田園日志農業品牌也較為認可,該公司也因此被評為合肥市有機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
2.3順應時展
有機農業的產生和發展,本身就是順應時展的產物,所以在進行有機農業市場營銷的過程中,也要將此思路貫穿始終。筆者認為有機農業市場營銷順應時展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加大有機農業的信息化建設,在互聯網時代下,“互聯網+”已經成為各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在有機農業市場營銷的過程中,如果忽視“互聯網+”模式,將會導致其市場范圍狹窄,所以在進行有機農業市場營銷的過程中,有機農業企業要積極進行信息化建設,將線下的營銷形式向線上擴展。其次,政府相關部門應結合當地有機農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積極建設電子商務交易平臺,以政府為后盾,進行商務模式的探索,符合互聯網時展和服務型政府轉型的特點,而且,可以將區域內有機農業合理整合,提升市場營銷的整體影響力。除上述途徑外,筆者認為培養專業的、靈活的且具有較高道德情操的營銷人員,也是推動有機農業市場營銷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徑,只有形成高水平的營銷隊伍,才能將具體的營銷策略落實并不斷優化,這對政府、高校、企業等主體均提出了較高的人才培養要求。
3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現階段人們已經認識到發展有機農業對改善農村生活方式、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實現城鄉產業統籌發展等方面的重要性,并在實踐中有意識地將先進的技術、管理理念等融入到有機農業發展過程中。通過符合現代消費者心理的市場營銷策略,推動有機農業不斷擴大市場份額,這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綠色發展、集約化發展的具體體現,應積極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在此方面的成果經驗,不斷優化和推廣。
作者:李夢柯 單位:南京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劉寧,刁希強,李萌.濰坊市有機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蔬菜,2015(7):39-40.
[2]陳杰,鐘誠吉.有機蔬菜微信營銷存在的問題與策略[J].農業網絡信息,2015(7):16-19.
[3]張勝利.中國休閑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4.
關鍵詞:農民工;就業培訓;有效供給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2年3月28日
一、農民工就業培訓市場需求分析
農民工就業培訓需求是指農民工個人、用人單位以及政府對就業培訓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農民、用人單位和國家是培訓需求的主體。農民是培訓成果的直接載體和直接受益者,用人單位是培訓成果的直接“消費者”和最大受益者,國家是最終受益者和最大需求者。
(一)農民工自身對培訓的需求。流向城市的農民工整體文化程度偏低,職業技能匱乏,只能從事環境艱苦、勞動強度大、工資偏低的工作,為了更好地在城市務工生存,大多農民工逐漸認識到通過教育和培訓是改變現狀的重要途徑,參加培訓意愿很高,而且青壯年以及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農民工培訓意愿更加強烈。一項對中部地區農民工培訓問題研究中顯示:愿意參加培訓的占97%,不愿意參加培訓的僅占3%,而且即使花錢也愿意接受培訓的比例達到26%。然而,與很高的培訓意愿相比,他們實際參與培訓情況并不理想。據統計,在進城務工的農民中,有43%的人沒有接受過任何培訓,接受過正規培訓的人數僅占14%。
(二)企業對農民工培訓的需求。從人力資本投資的角度來看,員工的勞動素質直接影響著企業經營效益。對企業來說,為農民工開展職業培訓頗有裨益。近幾年,在“珠三角”地區出現的 “民工荒”和“技工荒”現象,反映出當前農民工職業技能不高,不能滿足當地企業用人需求。因此,一些企業逐漸認識到開展農民工就業培訓的重要性,自覺為農民工提供相關的職業技能培訓。
(三)國家對農民工培訓的需求。農民工作為我國產業工人的主體,其素質和技能的高低,將直接關系到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而且,農民工是新興起的龐大階層,他們的命運直接聯系著中國未來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提高農民工人力資本水平是我國從人力資本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轉變的突破口。
二、農民工就業培訓市場供給分析
農民工就業培訓的供給,是指為了提升農民工職業技能而由相關機構提供的培訓以及相應的培訓產品。
(一)政府主導型培訓。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從2004年起,農業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設部、財政部等六部委共同啟動實施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到2010年底,“陽光工程”培訓轉移農村勞動力3,000萬人,造就了一批產業技術工人,但也只占農民工總數的12.4%。相對于2億多的農民工群體來說,單純依靠政府投入,其覆蓋面相當有限。
(二)企業內部培訓。用工企業應該是我國目前農民工培訓的主要提供者,但現實情況是,企業針對農民工開展的職業培訓太少,即使組織培訓,內容也更多集中在企業內部條例和紀律等引導性培訓上,技能提升方面培訓較少。據調查,有53%的企業從來不對員工進行任何培訓,41%的企業只是對員工偶爾進行培訓,經常對員工進行培訓的企業僅有6%。
(三)非營利組織培訓。目前,非營利組織也開始介入到農民工就業培訓市場。典型案例如安徽富平學校所建立的“富平模式”,即“民辦公助”的培訓——就業——權益保障一體化的農民工培訓就業新模式。富平學校的出現部分彌補當地農民工培訓有效供給不足,但由于我國非營利組織先天發展不足,農民工培訓第三方供給尚處于萌芽階段,非營利組織成立的培訓機構數量少、實力薄弱,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問題上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發揮的作用有限。
三、農民工就業培訓市場供求失衡的原因
(一)政府方面。一是資金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監管。由于農民工個人收入不高和企業的短視行為,農民工和企業為培訓投入較少,政府投入是農民工職業培訓費用的籌資主體,整個農民工培訓籌資渠道單一薄弱。2008年貴州省出現震驚全國的套取農民工培訓資金案,折射出農民工職業培訓資金缺乏有效的監管;二是政府培訓服務與市場需求脫節。政府提供的培訓內容僵化,市場瞄準率低,與農民工實際需求不符,培訓效果差;三是缺乏后續保障機制。輸入地政府對農民工社會保障等方面所提供的公共服務不足,農民工進城后生活壓力大,在“生存第一”前提下,他們選擇盡可能的工作掙錢,養家糊口,無暇顧及不能立即為之帶來財富的培訓。
(二)企業方面。培訓一方面意味著增加農民工的人力資本,增強了農民工與企業的談判資本和能力,導致企業主動權的喪失;另一方面企業對員工培訓投資收益出現了“外溢”現象。企業在不斷培訓農民工的同時,有技術的農民工也在不斷地流出,企業為培訓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結果卻 “為他人做嫁衣”,無形中蒙受了損失。由此帶來的后果是企業對培訓往往表現出一種被動的適應性和隨意性。
(三)農民工個體方面。首先,農民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對培訓認識不足。由于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的眼光缺乏長遠性和開拓性。再加上職業培訓的“預期收益”不明朗,農民工接受職業培訓并不一定帶來近期收入的提高,培訓認識不足;其次,支付能力低是影響農民工培訓興趣和培訓需求的直接因素。經濟貧困是農民工群體面臨的共同困境,他們大多靠體力賺取微薄的收入,只能維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從而拿出資金進行培訓的機會就相對較少,無形中增加了農民工參加培訓的間接成本。
四、完善農民工就業培訓體系的對策建議
(一)加大公共財政支持力度,構建以政府主導的多元籌資機制
第一,增加財政直接投入。政府可以通過財政撥付成立“農民工培訓專項基金”,把農民工就業培訓資金納入國家預算體系,使資金總量長期保持穩定增長。同時,加強對財政資金的使用監管,確保資金??顚S?,提高培訓經費使用效率。
第二,降低企業培訓成本,提高企業開展培訓的積極性。首先,政府應該完善就業政策,使用工企業與農民工之間形成穩定的契約關系,降低用工企業進行農民工培訓投資的風險,從而激勵用工企業增加農民工培訓的供給;其次,政府可以設立專項培訓補助或通過合同轉包方式,將農民工培訓的經費補貼給相關企業,鼓勵校企聯合培訓。對開展農民工職業培訓工作取得重大成效的企業,可享受一定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
第三,鼓勵農民工個人積極承擔部分費用。建立適度的農民工培訓激勵機制,設立農民工就業培訓獎勵基金,用于獎勵通過培訓且取得突出成績的農民工,充分調動農民工參加培訓的積極性。
第四,大力提倡社會各界捐資助訓,多渠道實現資金籌措。進一步完善捐贈公益事業個人所得稅減免政策,廣泛吸納境內外機構、個人的資金,以支持農民工培訓工作。同時,各級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補貼或稅費優惠等方式,引導非營利性組織開辦各種類型的免費培訓班。
(二)加快社會管理制度創新,建立就業培訓后續保障機制
第一,加快城鄉戶籍制度改革,使農民工在城市享有平等的權利。要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消除城鄉居民戶口差別,改變農民工身份轉換滯后于職業轉換的現狀,為農民工營造基本公平的生存和發展環境,促進農民工與企業之間達成長期穩定的合約關系。
第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解除農民工后顧之憂。從勞動力輸出角度來看,輸出地政府不僅要為農民工提供培訓服務,而且還要搭建就業信息平臺,做好與輸入地之間的就業需求聯系工作,有針對性地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就業;同時,還要建立就業跟蹤系統,對農民工就業狀況、生存狀況定期跟蹤反饋,及時解決農民工遇到的共同難題,做好農民工合法權益的保護人。從勞動力流入角度來看,輸入地政府要實事求是地進行制度安排,對農民工采取分類分層保障的辦法,納入本地社會保障范圍,解除其后顧之憂。特別是要重點解決好農民工工傷、醫療保險和子女上學的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1]高春景.中小企業農民工職業培訓需求研究[J].國土資源高等職業教育研究,2009.1.
【關鍵詞】農業保險市場失靈政府支持
農業保險是通過集合具有同類風險的眾多農民,以合理計算保費的形式對種植業、養殖業在發展過程中可能遭受的自然災害或其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給予補償的一種保險,是農業生產規避風險、補償災害損失的一種有效工具。然而,農業的弱質性使農業保險難以滿足保險經營所依賴的大數法則理論,農業保險市場失靈,即純商業化運營——靠市場自發調節來維護的農業保險無法達到規模經濟效應。本文結合安徽省宿松縣匯口鎮曹湖村農業保險的實地調查情況,分析我國農業保險市場失靈的內生因素,以尋求解決農業保險市場失靈問題的對策。
一、問卷調查情況
安徽省宿松縣匯口鎮曹湖村位于安徽省西南部,與湖北省黃梅縣及江西省九江市接壤,總人口約1500人,計400余戶。全村耕地面積約2000余畝,土地肥沃,屬亞熱帶濕潤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250天,每年平均溫度16.6℃,適宜農作物生長,盛產棉花、油菜、芝麻、大豆、玉米、花生等多種經濟作物。村民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棉花,年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在中部幾省處于中等偏下水平。選取該村開展此次農業保險調查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此次調查在自愿的基礎上共發放300份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276份。關于農民對保險的了解和購買情況的調查結果如下。
被調查的農民90%知道或聽說過保險,了解保險的作用和意義的占30%,認為有必要購買保險的占40%,只有15%的農民能看懂保險條款。60%的農戶認為保險費負擔過重,真正購買了商業保險的農戶只占20%,加上民政部門購買的養老保險也只有30%,其中為農產品、農具投保的為0%。而在投保的30%人群中,有45%是被迫購買的(商業保險公司的學生平安保險和民政部門的養老保險),80%發生保險事故時能得到及時的賠償。這說明該村村民的保險意識很弱,而且保險負擔較重。在問及“您的莊稼或者家禽遭到損害時,你會”的問題時,有80%的人回答“自己承擔”或“聽天由命”,10%的農民回答“靠國家救濟或集體承擔”,靠親朋好友的為10%。
通過這次問卷調查可以發現,該村購買普通商業保險的人很少,購買農業保險的則為0%。這說明農業保險機制沒有深入到該村村民心中,農民的農業保險意識非常淡薄。
二、農業保險市場失靈的內生因素
1、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所謂道德風險,指被保險人由于參加了保險而放松對風險的預防或者在生產過程中做了手腳,而保險人卻難以了解。逆向選擇的產生是由于被保險人對于土地的產出能力和風險狀況等信息比保險人更了解,因此可以得到低于他們實際風險水平的費率,從而導致保險效率的降低。在具有一般程度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標的物中,市場失靈并不必然發生。然而由于農業保險所具有的特殊性,即其標的具有生命性且標的價值會隨著生長期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并且農業經營績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后期的管理水平等。同時,農業風險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而農民對于農業風險以及土地特質等方面的認識和理解要比保險人多。由此而導致嚴重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使得實際保險損失率過高,在按照損失率確定保險費率的情況下,當保險費率高到超過農民自己分散風險的成本時,市場失靈就會發生。2006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僅為8.46億元,按9億農民計算人均不到1元,而養殖業保費賠付率竟達232.2%。保險費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而賠付率仍然穩定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這一現象的出現恰好與逆向選擇的結果相吻合,即農業保險有效供給不足,商業保險公司紛紛退出農險市場,導致農險市場萎縮。
2、農業保險具有極強的正外部性。商業化經營農業保險必然會出現“供給有限,需求不足”,導致市場失靈。農業是基礎產業,農業穩定則受益的不僅是農民,還包括整個社會;相反,受損的也不只是農民,而會波及整個社會。投保人(農民)購買農業保險的邊際私人收益小于社會收益,邊際私人成本大于邊際社會成本。私人成本、收益和社會成本、收益間的差異是農業保險的正外部性,這樣全社會就搭了農險投保人的“便車”。保險人供給農業保險,將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穩定,使全社會受益。保險人供給農業保險的邊際私人收益也小于邊際社會收益,邊際私人成本大于邊際社會成本,全社會又搭了農業保險人的“便車”。但無論是保險人還是投保人都無法對其正外部性進行收費,農業保險的消費量就低于社會的理想消費量,有效需求不足;農業保險的供給量也小于社會理想的供給量,有效供給也不足。供需不足,農業保險市場必然失靈。
3、農業風險區域性強。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復雜,而且呈明顯的地帶性與非地帶性地域差異,自北至南依次出現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赤道帶等6個氣候帶。這決定了農業風險區域性強,表現為不同區域間農業保險的險別、標的種類、風險事故的種類及周期、頻率、強度差異,這造成農業保險單位經營區劃、費率的厘定與區分復雜,投入資金與技術的成本很高。
三、解決農業保險市場失靈問題的對策
具有正外部性的產品須由政府來提供才能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要解決農業保險市場失靈問題,既應加強政府的扶持力度又要注重市場的靈活性,并發展農業保險的再保險體系。
1、加強政府的扶持力度。作為政府主導的農業保險制度供給,政府首先要出臺《農業保險法》,明確各級政府、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的相關責任和利益,避免各級主體在農業保險中的隨意性。其次,政府應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給予保險機構不同程度的補貼和減免。對技術含量高的種植業和養殖業,保費補貼應為60%~100%,因為這類產業具有高附加值的特點且大部分是外向型,出口創匯能力強、投入成本高。對傳統種植業和養殖業,保費補貼為40%~60%,對此類經營農業保險的商業性保險公司,補貼少了農業保險機構無法正常開展業務,補貼過多則涉及保險公司的信譽度等問題。房屋、機械及個人醫療、責任、意外傷害和養老保險應發揮“以險養險”的功效,其補貼值為40%以下。此外,應設立國家農業巨災風險基金,也可與地方政府共同籌集設立地方性農業巨災風險基金。
2、實行政策性保險商業化經營。農業保險市場失靈,需要政府發揮職能進行調節,政策性保險商業化經營是國外調節農業保險市場的成功辦法。政府應利用利益誘導機制推動農業保險的發展,對農民直接進行保費補貼,對保險公司進行稅負減免和財政補貼。直接對農民進行保費補貼,把農民推向保險公司,將使需求曲線上移;對保險公司進行稅負減免和補貼,使其獲得必要利潤,將保險公司引向農業,供給曲線下移,供求曲線就會相交。“以險養險”特許農業保險人經營一定范圍的農村險,以其贏利彌補農業險的虧損。
3、發展農業保險的再保險體系。經營農業保險的商業性保險公司面對農業的非系統性風險需要獨自承受高額經營成本,遇到特大自然災害時更是回天無力,沒有農業再保險的支持難以發展。再保險的形式多樣,國家政策農業保險公司應為經營農業保險的商業性保險公司提供再保險,而互助制農業保險組織可以從縣、市及區域性的互助制農業保險組織之間分保。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國之一,農業保險市場存在失靈恰恰反映我國農業保險市場有著很大的潛力,只要政府部門大力扶持和保險公司堅持制度創新、組織創新和產品創新,就可以解決農業保險市場失靈問題。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面時加入WTO中國醫藥企業搶占農村市場至關重要。討論農村醫藥市場開發中的市場調研、梢售網絡建設、產品結構、廣告傳播四個核心問題很有必要。同時采用紅桃K公司成功開發農村市場的案例時本文觀點進行了論證。
一、引育
中國是農業大國,12億人口中農村人口約為8.5億。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醫藥市場日益興盛。據統計,1998年全國農村藥品消費總額為82.39億元,人均9.49元,至2000年增長到12.55元,預計到2005年將達到25.24元。2005年全國農村人口按照8.66億計算,即全國農村市場藥品銷售總額將達到218.57億元。農村醫藥市場的巨大購買潛力對醫藥企業構成了巨大的誘惑力。毫無疑向,21世紀,在中國。最成功的企業將是那些成功占領農村市場的企業。由此,如何抓住先機,提前一步進人農村市場成為眾多醫藥企業要考慮的戰略問題。然而,由于地域廣闊,人口分散,啟動難度大,投人時間長,企業收益小等因素使醫藥企業進軍農村市場舉步維艱。這將是一場持久戰。醫藥企業只有在充分認識現實的情況下做好克服困難的準備,才能搶占先機,占領農村市場,使企業獲得長足發展。那么,在進人農村市場時要注意些什么呢?為此我們要分析農村醫藥市場的特點。
二、農村醫藥市場特點分析
(一)農村藥品消費呈逐級遞減式階梯結構
在用藥總量、藥品數量、用藥品種、用藥檔次、單位品種價格、新品種普及率等幾個方面,農村疾藥市場都按照逐級遞減的方式發展,即省會城市>城鄉結合部>地級市縣城鄉鎮>村屯。同時,農村患者總體用藥水平遠遠低于城市。
(二)農村藥品需求總量呈增長態勢
隨著農民總體收人水平的大幅提高,自我保健意識的增強,醫療保健支出也在逐年快速增加。
(三)農村藥品需求結構與城市不同
農村多發病為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和一些因為衛生條件引起的疾病,如傳染病(肝炎等)。這與城市人群易患的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等“富貴病”明顯不同,這種狀況不會很快改變。
(四)零售藥品為主要消費藥品
農村藥品消費基本沒有公費醫療。雖然個體診所、個人承包醫院為藥品主要銷售渠道之一,但藥品零售遠大于醫院消費,且多為自費購藥,因此農村醫藥市場基本屬于OTC市場.
(五)管理無序
相對于城市市場來說,農村醫藥市場管理存在混亂無序的問題,作為農村醫藥市場的主體,縣鎮零售藥店、村醫務室進藥時受到的約束較少,進藥渠道混亂,至使很多地方假藥劣藥泛謐。
針對以上農村市場的特點,決定了醫藥企業在進入農村市場時,必須按照現階段我國農村市場的實際情況,以及現階段農村消費者的藥品消費心理與習慣,以“4C”的觀念進行營銷活動,真正做到患者導向;在戰略上,企業要端正認識,要把農村市場當作企業發展的重要空間和新的增長點來對待,并投入必要的資源,做出戰略規劃;必須克服可有可無,三心二意或生搬套、急功近利的思想。因此,詳細分析開辟農村醫藥市場的幾個核心問題很有必要。
三、農村醫藥市場開發核心問題分析
(一)市場調研分析
市場調研是企業開辟農村市場的首要環節。農村市場與城市市場差異巨大,用開拓城市的辦法去開拓農村,自然是行不通的。農村醫藥市場藥品銷售結構與城市有很大區別,不同區域的農村市場之間也存在著諸多不同,因此需要企業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選擇適合農村患者消費心理.消費習慣的產品進行開發。
市場調研主要要分析清楚以下幾個問題:1.農村的藥品消費缺口。即存在哪些未被滿足的需求,哪些藥品是農村市場最急需的。2.農村的消費水平。要確定某種藥品的價格定為多少才能被農民接受,哪些藥品是適應農民收入水平的。差異性是農村市場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富裕地區、發展地區、貧困地區對藥品價格的需求方面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居民之間的收入差異已經加大,富裕農民與處于溫飽階段的農民不可同日而語。3.農村的消費心理。要弄清農民的消費習慣、心理偏好。據調查,農民及城鎮居民購藥時首先考慮的因素是價格,其次才是療效。那些物美價廉而療效好的藥品就成為首選。農村患者對藥品療效的認識也與城市居民有所不同,他們認為,癥狀減輕或者消失即為有效,就是好藥,很少關心一種藥品是西藥還是中藥或者毒副作用的大小。再有,他們認為西藥吃藥2-3天必須見效,中藥5-7天必須使癥狀減輕,否則就會被認為無效或效果不好而轉換品牌??傊挥薪涍^全面的調研,企業才能推出農村消費者需要的產品,才能有效確定自己的目標市場,進行相應的產品定位,從而制定可行的推廣和行銷策略.
(二)銷售網絡的構建分析
對醫藥企業來說,銷售網絡的建設十分重要,擁有運行良好的銷售網絡,是成功的一半。然而,網絡建設費時、費力、費錢,農村市場更是因為其地域分散、購買力分散使許多企業半途而費。農村網絡建設有四個重點:1.員工隊伍的建設。農村市場一般以縣城為中心,再分片設立分支營銷機構。根據具體縣市的規模及分支機構的多少,確定縣級營銷中心的負責人及相應的工作人員數量。員工應以本地人為主,以減少費用。招聘員工時,不能片面追求學歷(也不能太低,以高中文化為宜),以保證營銷隊伍的穩定性。2.培訓。員工招聘結束后,應當對其進行培訓。員工來自不同地區,差異較大,要按照企業的要求對其進行崗位職責培訓,使其盡快熟悉工作流程、工作方法,達到崗位職責所要求的營銷專業水平。企業文化教育也是新員工不可或缺的必修課,員工只有認同企業的文化,才會與企業一起努力拚搏。3.給織自己的批發網與直銷網。首先要組織經銷商,聯絡經銷終端,把產品充分滲透到各藥店、衛生院、村衛生室。經銷商和經銷終端是貨、款流通的渠道,貨的合理順流可以調動經銷商和經銷終端的積極性,款的按時回流是貨物順流的保證。使遍布全國農村的經銷商和經銷終端做到貨的合理順流和款的按時回流是深入縣、鄉、村的農村的營銷隊伍的重要工作。還有一種渠道是由企業員工直接將產品送到鎮衛生院、藥店、村衛生室直至患者。目前,由于醫藥商業企業的大量虧損及破產,農村市場的直銷網絡作用日漸突出.但同時應該看到,企業經常會由于員工的跳槽而失去掌握在部分員工個人手中的網絡資源。因此,加強銷售網絡的管理,建立監督檢查系統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產品結構問題分析
醫藥企業要結合農村市場的特點,合理配置企業產品結構,開發適合農民使用的藥品。如上所述,農民對藥品療效的認識與城市不同,影響其健康的疾病也與城市有所不同,因此,了解農村消費者消費心理,合理配置企業產品結構,開發、銷售適合他們使用的藥品不僅體現在藥品的品種選擇上,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價格。據調查,農民對于不可能根治、只能控制癥狀的慢性病需長期用藥時,價格就成為他們購藥時唯一考慮的因素;對急性病,一次性購藥花錢多少是其考慮的重大因素之一。一般若藥品零售價超過10元,購買時他們會較為謹慎。因此,只有合理的藥品價格,才能被老百姓接受。2.質量。中國農民是很會算賬的,不太注重形式,講求東西實在,在數量與質量之間,往往數量更能打動人。但這并不意味著企業就可以放棄藥品質量。假藥、劣藥給農民的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危害,隨著國家對藥品生產企業GMP認證制度的推行,那些質量不過關的藥品將會越來越難銷。3.包裝。農民買藥的頻次高,每次量很小,很多常用藥必須拆零銷售。因此,在農村銷售的藥品每獨立包裝不能太大。農民的審美情趣與城里人也不盡相同,如在色彩上他們喜歡鮮艷的顏色,在名稱上求吉祥等,這些都需要企業在設計產品包裝時認真考慮。面對農村市場情況,進行相應的產品定位和開發,是企業成功開拓農村市場最關鍵的一面.
(四)廣告傳播問題分析
由于普及醫藥知識的報刊雜志及電視在農村的訂閱率、普及率較低,農村中具有醫療與藥品知識的人數少且素質低,加上價格貴,很多藥品不能下鄉,使得農民醫藥知識異常缺乏,農民渴求醫藥知識及保健知識的普及。因此,要想開拓農村市場,就一定得把消費者教育與藥品銷售并重,這樣,產品才能逐漸進人農村市場。利用各種煤體對農村消費者進行藥品知識普及,使他們能了解、會使用各種常用藥品將對企業銷售十分有利.農村患者藥品信息來源主要有三:首先,最重要的途徑是通過各種廣告煤體獲得藥品信息,其順序為電視(中央電視臺、省級電視臺、本地電視臺)、報紙(當地報紙及企業自印的各種報紙宣傳品)、各類店頭POP廣告與宣傳物。其次是鄉村醫 生(醫院、個體診所、鄉村衛生室)、零售店員介紹。再次,人際口頭傳播,即病友、親朋之間的互相傳播,這一比例遠比城市高。針對這些特點,要求企業在進行廣告傳播時要選擇合適的媒體和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比如,條幅廣告不便于在農村的公共環境下保存;宣傳小報由于農村地域廣闊而使人工成本過于高昂;路牌廣告制作成本太高而無法普及……而墻體廣告由于形式簡單、成本低廉、針對性強、便于操控、保持時間長、傳播范圍廣而成為農村市場宜傳手段的較佳選擇,它既可單獨操作,也可與其他煤體相結合,對提高藥品品牌知名度,形成品牌偏好很有好處。需要指出的是,與城市消費者相比,農村消費者對那些療效好、價格低的藥品的品牌忠誠度極高。因此,樹立良好品牌形象,加強品牌管理對企業在農村市場上獲得竟爭優勢,獲取高額利潤十分重要.
四、實證分析:紅桃K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農村市場開發策略
(一)調研分析
紅桃K公司在推出生血劑前,進行了認真細致的市場調研,結果表明,生血劑是農村消費者需要的產品。其一,農村貧血群體大。我國婦女貧血比例達47%,其中孕婦高達55%以上,青少年嬰幼兒貧血比例高達64%。在各群體中,農村居民由于經濟條件較差,膳食結構不盡合理等原因而使其貧血率明顯高于城市貧血率,客觀上決定了生血劑在農村有著潛在的大市場。其二,傳統的習慣和現實的心理,農村消費極為看重血。市場調研中詢問消費者怎樣看待血的作用時,許多農村消費者都用‘最”字級的評價,認為“血是人體中最寶貴的東西”“人體中最不能缺的是血’,形容其為“人體之本”。其三,可見的失血或多種原因導致的貧血,直接刺激著農村消費者對補血的需求。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表明,有九成以上的農村消費者認為生病動手術或者人體受外傷流血較多后,需要補血;還有較高比例的消費者認為婦女經期流血后,需要服用補血的保健品。這些調研說明,紅挑K生血劑這種產品是適合于投放農村市場的。
(二〕產品價格策略
市場上補血類產品價格多為50-100元盒。紅桃K公司經過反復論證認為,30元左右一盒,是可以得到消費者認可的價格。產品上市后調研顯示,較高比例的消費者認可和接收這一價格。調研還顯示,經濟條件好的消費者,較多將紅桃K生血劑作為保健品購買,用于日常保健;經濟條件一般的消費者部分人作為保健品購買,部分人作為藥品購買;經濟條件差的消費者較多是作為藥品購買,用于治療貧血或失血后補身體。紅桃K在農村各種經濟條件,尤其是經濟條件較差的人群中找到大批忠誠消費者,說明其定價是合理的。
(三)營銷網絡的營建
紅桃K認真地研究與建立營銷渠道有關的農村市場特點,如農村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居住相對分散;農村市場經銷商多,經銷終端多,但規模相對較小;農村市場消費者較容易相信信息,但對大煤體的接受程度低等等。根據這些特點,紅桃K組建了深人到縣、鄉、村的營銷隊伍,縣有辦事處,鄉有工作站,村有宣銷員,這些隊伍編織了一張巨大而嚴密的銷售網。他們深入滲透,積極向農村消費者宜傳產品功效,介紹產品形象,不斷刺激著消費者的需求。同時他們積極組織經銷商,聯絡經銷終端,以保證貨、款流通的順楊。
(四)廣告傳播策略
熟悉農村消費者,廣告傳播中盡貼近農村消費者是紅挑k公司廣告傳播策略的根本出發點。紅挑k公司運用了大t適合農村消費者的宜傳方法,比如最初的開拓農村市場的號角式廣告語:‘呼兒梅吃,中國出7紅桃K’,這句話簡單易記,而“呼兒梅吃.則運用了陜北農村的音調,農村消費者很容易接受.再比如,在制作‘王婆.專題片時,刻意突出了農村特色。在農村消費者中“王婆.的聲名家喻戶曉,借用“王婆.形象,可以達到很快提高產品知名度的效果,而廣告畫面夸張、詼諧,也為農村消費者所喜聞樂見。紅桃K;司還在農村制作了大的靖體廣告,將廣告語以標語的形式屆臼在農戶堵上,使他們時時處處可見,持久、反復地將產品的功效信息傳遞給農村消費者。
紅桃K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結了其它企業在農村市場運作時的成功和失敗經驗,提出了堅定不移地走向縣鄉村.的口號,幾萬營銷大軍9年里累計銷售額超過6例乙元,成為健康產業的一預明星.2002年,紅桃K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國醫藥企業60強排名中列第48位,在補血市場的市場占有率為33.96%.
關鍵詞:五峰縣;農業;產業化
中圖分類號:F7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8009)08-0077-08
1 五峰縣農業發展現狀分析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位于鄂西南邊陲,屬武陵山支脈,系云貴高原東延部分的尾翼地帶,全境皆為山區,東鄰宜都市、松滋市,西倚鶴峰縣、巴東縣,南交湖南石門縣,北毗長陽縣。屬于湖北宜昌市。
五峰是典型的農業型山區小縣。歷史上主要生產苞谷、黃豆、洋芋。短缺經濟年代,曾提出“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口號,但終因溫飽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糧食仍然是農業的主要品種。
五峰縣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是盛產特產的地方。并有“中國茶葉之鄉”的美稱。共有特產資源11類160個品種,其中年產茶葉2800多噸,如“天麻劍毫”、“采花毛尖”、“水仙春毫”等名優茶多次榮獲國內、國際金獎,以優良的內質享譽海內外;境內還盛產核桃、板栗、柿子、獼猴桃等土特產品。
隨著該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度的不斷提高,相繼出現了一批帶動農業產業化基地快速發展的龍頭企業,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速度明顯加快,多種經營開始“由副轉正”,一、二,三產業的產值比熏從“八五”期末的49.6:25.0:25.4上升到33.0:41.6:25.4,傳統大宗產品基本穩定,特色名優產品有較快發展,新型產業不斷涌現和壯大,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階段性成果。目前,隨著市場農業、現代農業、特色農業、創匯農業、生態農業和旅游觀光農業等新型理念的提出,該縣農業正處于由適應性調整向戰略性調整的重要轉換時期。
2 五峰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1)思想認識有偏差,對實施產業化的切入點把握不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農業的發展,傳統的主要農產品的供求已經基本實現了總量平衡,在豐年時還會出現農產品供過于求的狀況。產業化的內涵十分豐富,組織形式多種多樣,但在有些地方,一提產業化就是建大企業,大市場,大基地,這固然十分重要,但受資源稟賦限制和市場分析失誤。沒能準確定位本地產業化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實踐中造成產業化發展緩慢或的發展不起來。要使的這一問題得到根本解決,必須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推進農業產業化,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對已經形成的特色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使農民能夠得到較高的農業利潤。
(2)主導產業產品優勢不突出,規模小,檔次低。
五峰縣主導產業多而散,形不成大的規模和氣候,造成產業和產品結構雷同化現象,同時主導產業,產品不突出。區域特色優勢不明顯,市場開拓能力弱,競爭力差。就全縣目前來將,除采花毛尖茶,天麻劍毫茶。長峽茶酒外,在縣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優產品為數極少。
(3)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輻射帶動能力弱。
加工型龍頭企業建設滯后,缺乏規模大,實力雄厚,市場開拓力強,輻射帶動作用明顯的骨干龍頭,這已成為制約該縣農業產業化水平提高的最突出問題。目前該縣年產值1000萬元以上的產業化龍頭企業僅3家(山山林業集團、長峽酒業公司、宏力魔芋公司)。全縣僅有5家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沒有1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年出口創匯額不足100萬美元,僅占全市農產品出口額的1%。大多數農產品仍處于出售原料或初級產品格局,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外向度和科技含量不高。產品真正打入國際市場的只有宏力魔芋。同時,現有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科技含量。質量檔次低,質量標準體系不健全,受農產品國際貿易技術壁壘制約,影響了農產品出口,降低了市場競爭力。
(4)產業化運行機制和管理機制不健全。利益分配關系不完善。
目前該縣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產加銷各環節連接松散,僅有少數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了較為緊密的利益關系,大多是市場買賣關系,即便簽訂收購合同,也是“帶而不連”,沒有涉及加工增值利潤返還。沒有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利益關系。產業化諸環節的利益調節機制不健全,龍頭企業與生產基地和農戶之間,缺乏有效的法律規范和行為約束,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題對產業化經營缺乏戰略合作和長期預測。
(5)農業基礎不夠穩固,農業基礎設施差,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比較薄弱。
作為貧困山區,有些配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處于非常落后的狀況,農業機械化使用率不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還比較薄弱,導致整體農業產量經常出現仿佛。
3 加快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思路和對策
把推進農業產業化作為提高農業綜合競爭里。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總抓手,優化區域布局,培植主導產業,扶持龍頭企業,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農業綜合效益。按照“縱抓龍頭,系列延伸;橫抓基地,規模推進”的思路,進一步加大力度,強化措施,完善配套政策,促進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健康發展。
(1)加快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結構調整,培植規?;a基地。
依據市場,資源和趣味優勢,大力培植主導產業,建立規?;ぴ交r產品商品基地,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要把區域布局和結構調整的著力點,防到發展區域規模經濟,培育壯大主導產業上來。全縣要按照“高山主攻林藥煙,中山主攻魔菜畜,低山主攻茶薯糧”的規劃要求,建設采花茶葉經濟帶,牛莊灣潭藥材經濟帶,長樂坪蔬菜經濟帶,仁和坪傅家堰養殖經濟帶,漁洋關五峰鎮加工經濟帶。堅持以擴大面積。增加總量的外延調整為主向提高質量,增強效益的內涵調整為主轉變,努力壓縮土地密集型傳統產品,重點培育市場潛力大的勞動密集型名特優產品。依靠科技創新,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通過布局結構調整,逐步改變結構趨同,布局分散,特色不突出,產品不成規模的局面,提高特色農產品的規模化和聚集度,形成產業化格局。
(2)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
龍頭企業實力強弱和牽動力大小,決定著產業化經營的規模速度,水平和成效。按照扶持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凄切就是扶持農民的要求,加大對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培扶力度。培育龍頭企業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關鍵。五峰縣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規模一般偏小,難以發揮組織帶動作用。五峰縣要采取有力措施引進“三資”(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和外資資本)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通過實施名牌戰略,提高龍頭企業的綜合競爭力。通過龍頭企業,將農民與市場聯結起來,建立企業與農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利益共同體。只有將龍頭企業、農民經濟合作組織與農戶的利益聯結起來,農業產業化的推進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
(3)加大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力度。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
龍頭企業的科技開發和創新能力,直接關系到企業市場競爭力的強弱,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高低的主要標志。①要積極開展與大專院校,科研所合作,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路子。積極推動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聯合開發,高薪聘請專家,建示范基地,買斷技術等多種形式與大專院校開展緊密的科技合作。②要大力培植農業科技載體,建立科技示范園。通過建立1-2個科技含量高,輻射范圍光,帶動能力強的科技示范園區,把先進技術,優良品種通過科技員的轉化,示范和輻射加以推廣,帶動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提擋升級。③要加大職業培訓力度。利用黨成校等載體,抓好農民的素質教育和科技培訓,大力推廣農業科技技術,做到村村有科技示范戶,戶戶有科技明白人,切實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
(4)加強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構建市場體系。
市場建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吸附和輻射能力影響著基地的生產、企業的加工和整個產業鏈的運轉。五峰縣農業產業化發展較東部地區落后,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的滯后。要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必須加大力度進行專業市場建設,通過農產品市場,促進區域專業化和農戶專業化的發展。與此同時,還要加快建立以資本市場、技術市場和信息市場為重點,包括勞動力市場、土地流轉市場在內的生產要素市場。通過完善市場體系,在較大的范圍內實現貿工農、產加銷、種養加、農科教一體化經營。
(5)完善利益連接機智,促進產業化健康發展。
健全的運行機制和管理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健康順利發展的重要保障。用市場經濟的方式把龍頭企業與農戶連接起來,實現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大力推行“專家+法人+農戶”的經營模式,采取多種形式,通過發展“訂單農業”,股份合作和各類行業協會等方式,建立產業化各經營主題的利益共同體。目前實踐中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三種機制。①利益分配調節機制。本著“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原則,恰當處理龍頭企業,生產基地和農戶間的利益分配關系,實現龍頭企業和生產基地農戶雙贏。②行為規范約束機制。按照市場經濟法則,采用合同,訂單,契約,入股聯營等多種經濟和法律手段,嚴格約束各利益主題的經濟行為。③風險保障機制。建立風險保障金制度,在加工,流通環節按一定比例提取風險保障基金,用于調節天災,減收之年農民收入和抵御市場風險。
摘 要 農村消費市場有著巨大的拓展空間和可觀的開發潛力,但是現狀不太理想。大學生就業也是困擾學校及社會各界的難題。兩者的結合研究對學院的專業建設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農村消費市場 大學生就業 研究
一、農村消費市場開發現狀
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買方市場已經形成。在目前城鎮居民消費基本飽和、消費市場缺乏新熱點的情況下,如何啟動農村消費市場,使其成為拉動消費的新增長點,是當前消費領域必需關注的問題。
以“家電下鄉”為例,有關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彩電擁有量僅為城鎮的2/3,洗衣機和手機不超過1/2,冰箱約為1/4。目前我國農村家電普及程度僅相當于城市20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在2008年的最后一天,中國政府網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搞活流通擴大消費的意見》指出,從2009年2月1日起,將家電下鄉范圍從第二階段的14個?。▍^、市)推廣到全國,各地實施時間統一暫定為4年。家電下鄉產品由于實行了最高限價和財政補貼,將成為拉動行業增長的重要來源。有業內人士這樣分析,如果說目前每100戶農民中僅有46戶使用洗衣機,假如將這個數字提高到50戶,那么一年就需要洗衣機1000多萬臺,這個數字超過了家電行業洗衣機年產量的50%以上。據商務部統計,進入2月份以后,家電下鄉各類產品日均銷售總量30844臺,日均銷售額4607萬元,約為1月份的3倍。今年家電下鄉財政補貼預計能拉動約1500億元的農村消費。
二、大學生就業現狀
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到610萬,創下新高。高校擴招的速度大幅超過經濟增長的速度時,原來的一個崗位,現在有兩個、三個人來競爭,短時間內造成畢業生就業緊張的問題。加之受到金融危機影響,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大學生就業也被稱為進入30年以來最難時期,中央地方紛紛出臺措施,拓寬渠道保就業,發放創業貸款,發放就業券,鼓勵大學生當村官等。
賴德勝是國家十一五課題“大學生失業問題研究”負責人,在他主持的一項對全國大學畢業生就業意向的調查中,只有22.6%的大學畢業生愿意到農村就業;85%以上希望在城市和沿海地區;對于工作崗位,65%以上的畢業生希望到國家機關、外企和高新技術企業工作。
三、抓住農村消費市場開發的契機促進大學生就業
農村的消費增長緩慢,成為了制約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瓶頸。就現狀來看,農村消費市場不容樂觀。但是,從長遠的戰略的角度來看待農村市場,隨著中國經濟的穩步發展,隨著城市市場的日趨飽和,農村市場在不久的將來也必定是最具潛力的市場。從近幾年政府實施各項政策和方案可以知道,以提高農民收入為主的擴大內需的戰線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
農村流通網絡建設加快推進,新一輪農村市場開發促進了農村消費。2009年,商務部將在已經建立26萬家農家店的基礎上,新建和改造15萬家農家店,支持建立1000家農產品配送中心以及200個至300個農產品批發市場,預計將使100多萬人實現就業。
為了推進家電下鄉,一些企業在農村市場的網點正大幅增加。目前,在家電下鄉涉及的10多個省市中,海爾已擁有2000多家專賣店和10000多家鄉鎮店;創維已啟動了“農村液晶倍增計劃”。同時,部分外資品牌也紛紛跟進。三星已推出專門針對二三級市場開發的32英寸液晶電視,而其在華南的布局已覆蓋了廣東、湖南、福建、江西、廣西、海南6省的一大批鄉鎮;西門子家電集團也將在開拓三、四級市場上有所動作。農村市場已經成為家電企業紛紛進駐的熱土。
由此,大量有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大學生充斥農村消費就業市場,必將有利于農村消費市場的進一步完善,幫助相關企業進行渠道搭建、維修和保養等配套服務的運作,建立服務機構幫助農民了解下鄉電器、汽車等設備。另外,文化下鄉和醫療下鄉也將是下一階段農村消費市場開發的重點,大學生可以抓住上述種種契機解決自身的就業。
四、農村消費市場開發對貴州交通職業學院有的影響
大學畢業生是高校產出的最終“產品”,其就業率與就業層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辦學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志,關系到學校的社會聲譽和生源,也影響著在校學生的學習動力與學習情緒。同時,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和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將為大學畢業生創造更多施展才華的空間。
研究有利于充分貫徹中央鼓勵大學生下基層工作的號召,聯系農村消費市場的開發,將就業指導貫穿于大學生活的全過程。將就業指導滲透到教學中去,強化學生自學成才的意識,也讓學生了解所學領域的發展前景,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學院專業建設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啟發效應。專業建設應主動適應市場,適時地調整專業結構,加強基礎學科、應用學科的建設,不斷更新教學內容,重視教學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高素質的畢業生;同時還要根據市場需求,開設新專業,靈活地調整專業設置。
“汽車下鄉”最初的工作就是把汽車拿到農村市場去銷售,這將有助于學院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開拓就業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