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2 16:18:36
序論:在您撰寫經濟發展重要性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 F293.3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5)-3-364-1
0引言
房地產行業的經濟發展是否穩定健康,直接關系到中國國民經濟是否能夠朝著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因此,出現很多影響房地產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同時也不利于國民經濟的發展,進而影響到了人們的生活水平。
1房地產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1.1增加國民收入
房地產經濟長期穩定發展是我國國民收入總值的重要增長點,我國國民經濟之所以能夠快速穩步上升與房地產經濟的發展分不開。事實證明,房地產經濟帶來的經濟效益在所有行業中占有十分明顯的優勢。
1.2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改革開放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人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明顯地提高,自然而然的對生活質量有了更高的追求。住房是人們最為基本的生活需求,房地產行業就直接改變人們的生活,從多層到高層,從扶梯到電梯,人們的住宅環境得到了極大地改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1.3促進社會進步
房地產經濟的發展能夠促進社會的進步。最為基本的就是提供很多的就業崗位,比如說,房屋銷售工作,對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很多大學畢業生就業,有效地緩解了連年緊張的就業矛盾。在房地產經濟的發展中,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房價過高已經在社會上引起了不滿,這不但加大了社會矛盾,也不利于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相關職能部門應該加以分析,追根溯源,積極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成功經驗,對房地產經濟以科學合理的方式進行引導,從而使房地產經濟能夠健康、持續、穩定的發展。
2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浪費房地產資源
就我國目前的現狀而言,我國的房地產經濟不屬于可持續發展經濟,也不是一種比較節約型的經濟。我國的房地產經濟存在著嚴重的浪費資源的現象。由于房地產開發比較多,但真正得到利用的房地產資源是少之甚少的,可以說的是房地產經濟中資源利用率是較低的。由于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對于我國的人均資源占有率確是比較低的,這也就導致了我國房地產經濟發展中存在這浪費資源的現象。
2.2對環境造成了破壞
房地產經濟是建立在房地產開發的基礎上,然后進行相應的經濟活動。在進行房地產開發過程中,由于我國的開發技術較落后,開發商對于環境的保護意識比較薄弱的,所以在房地產開發過程中,常會破壞周圍環境,出現生態環境失衡等現象。這些是由于開發商只追求房地產項目的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結果,從而忽略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2.3忽視了可持續性發展
在房地產經濟的開發和發展過程中,開發商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和房地產所帶來的最大化的效益,這就導致了開發商忽視了長久的經濟利益和可持續性發展,對于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破壞,在一定意義上是會導致整個的生態系統不平衡,使得整個的房地產經濟發展滯緩。
2.4商品房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在房地產開發過程中,商品房曾經風靡一時,由于商品房具有較多的優點,所以曾經是人們選購的主要部分。但近年來我國社會形勢的改變,導致了房地產經濟開發項目發生了一定的傾向,使商品房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從而被閑置,投入商品房的資金無法得到周轉,可持續性房地產經濟發展更是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這樣空置的商品房占用了大量的寶貴的資源。
3房地產可持續發展策略
3.1加快房地產經濟的轉型
隨著社會發展進行的同時,環境保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房地產經濟中倡導環保、節能新理念是時下的風尚,是人們對追求更高生活品質的愿望,更是我國建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根本要求。需要指出的是,現階段還需要政府來管理房地產行業將環保和節能的理念落實到位,才能保障房地產經濟與市場經濟有一個良性的發展空間。政府還可以用獎勵的方式,來鼓勵那些自覺進行低碳和環保的開發商,也可以調整貸款利率的方式來促進房地產企業改變思路,把企業向著節能環保的方向發展,也是房地產行業穩定健康發展的新方向。
3.2充分發展長遠目標、政策
在制定政策過程中,我們需要對政策機遇通盤考慮,且不朝令夕改。積極地通過個人所得稅有效地調控房價,并不是有效地手段。因為個人所得稅是屬于產品交易之后產生的一種行為,在房地產經濟中,屬于下游環節,只能夠間接產生作用。就目前來說,國內的房地產市場發展缺乏穩定性和長遠的目標,這需要我們的房地產管理部門,依據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和實際經濟情況制定出一些科學合理的政策。政府在政策制定中,充分考慮不斷增長的我國城市住房要求和民情以及城鎮化進程的實際狀況,進而保證我們的國民經濟穩定地增長,促使我國房地產經濟走上正軌。就稅收而言,政府發揮的是稅收政策的調節作用。住房城鄉建設部門和稅務的緊密配合,有助于促進房地產企業管理的建設。
3.3加強政府對土地資源和價格的宏觀控制
控制房地產泡沫,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只有本地政府主動參與對土地資源的管理上,才能有效地控制住土地的價格,從而減少房地產公司的價格炒作,從而減少房地產泡沫的產生。我們要知道治標只是維持一時的穩定,只有治本才是最有效控制房地產泡沫的根本,因此,政府應該有節奏地調整房地產的市場秩序和價格起伏,從房地產建設的土地資源入手,將土地資源控制到政府手中,對于土地的使用權的交換要進行嚴格的監管,并制定一系列監督管理制度,從而保證房地產市場的穩定。與此同時,政府還要適當調整土地資源的供應量和價格,減少炒作和房產信息的不透明性,從而從根本上降低房地產商品價格的過度上漲。
4結語
綜上所述,而為了實現房地產經濟以及宏觀經濟的良性發展,我國有必要規范房地產市場,并對消費與投資做出引導,從而使房地產經濟處于可控且不會對宏觀經濟產生消極影響的范圍之中。
參考文獻
[1]徐琳.國內外房地產經濟周期淺談[J]. 財經界(學術版),2014,08:22.
關鍵詞:循環經濟;原則;對策建議
一、研究意義
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國家的不斷強大,各個層面的資源正在迅速地減少。在經濟快速增長的情況下,給社會環境以及資源也帶來很大的損失,發展循環經濟是解決我國資源約束性矛盾和環境污染問題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徑。首先,研究循環經濟發展問題可以解決環境問題減少環境的污染,為人們創造一個綠色、健康的環境,有利于人類更加幸福地生活;其次,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就必須要發展循環經濟;最后,循環經濟的發展可以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就業。
二、循環經濟的特點
(一)循環經濟的定義
循環經濟即物質循環流動型經濟,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線性形式,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
(二)循環經濟的模式
所謂循環就是要將線性生產轉換為圓形生產模式,從源頭、過程以及結尾全程控制廢物的產生以及循環利用,循環經濟的一個基本模式是資源生產消費利用資源,這樣一個循環過程。
(三)循環經濟的3R原則
所謂循環經濟的3R原則即:1、減量化(reduce):所謂減量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礎上減少資源的投入但是要達到與原來一樣的目的和效果,這是從源頭就實施的措施。在生產中,減量化原則主要表現為產品小型化和輕型化。2、再利用(reuse):顧名思義就是要求產品可以被重復使用,從而達到降低消耗,節約資源的目的。如我們氣場使用的玻璃瓶就可以回收重復使用,塑料制品應該減少使用次數,一次性用具應避免使用。這是從循環的過程方面來說。3、再循環(recycle):要求生產出來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而不是不可恢復的垃圾。這是從產物再利用方面提出的,要求產物是可以被重新使用的,而不是直接當作廢棄物排除。但是要做到綠色產物很困難,這也是循環經濟的最高境界。
三、我國循環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法律、法規不完善
在循環經濟發展方面我國也制定了很多的法律以及條例,但是各個條例都是獨立發揮作用,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各個法律之間不能相互協作,所達到的效果也遠遠不及預期的,且內容也不完善,沒有與時俱進。應該從整體規劃循環經濟的發展,建立完整的循環經濟法律體系。
(二)社會各方對于循環經濟的認識不足
循環經濟的發展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需要每一個公民的積極參與,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已經刻不容緩,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但是還是有很多地方對于循環經濟的認識不到位,宏觀調控和監管力度都不夠,而群眾的認識就更加缺乏,認為那些都是國家、政府需要管的事情,與自己無關。垃圾亂扔亂放隨處可見,對垃圾分類置放更是知之甚少。應該加強循環經濟的教育,引導公眾養成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消費習慣與生活方式。
(三)缺乏技術的支撐
我國經濟的發展不斷增加,但是在資源循環經濟方面的技術還比較欠缺。在資源開采方面,開采技術不高,導致開采率低,資源利用率不高,節能效果不明顯。生活中有明顯表現的地方是燃燒產生的廢棄物沒有得到有效的處理,還有污水的排放沒有達到規定的標準。
四、循環經濟發展的改進方面
(一)形成系統的法律法規
制定和完善循環經濟基本法及配套法規,上到國家下到地方政府都應該具有相應的規定,將傳統的末端治理方式轉換成管端防治,有了法律法規的約束,群眾的保護環境意識就會有所提高,可以大大減少廢棄物的產生,也可以節約大量的資源。
(二)組織開展教育活動
全社會的共同支持和共同行動,是發展循環經濟重要的社會基礎。首先應加強學校教育,從孩子接收教育開始就要培養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思維,讓他們有種資源危機意識。國家從小學、中學、大學對于資源循環教育要全面貫穿,教育學生從小就要養成好的習慣,深入環保意識。除此以外還應該組織在職教育、網絡媒體宣傳以及開展公眾活動,大范圍地渲染群眾環保意識。
(三)提高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是循環經濟的基石??梢詮囊韵聨讉€方面來改善:無害化技術、清潔生產技術、替代技術、減量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環境監測技術來從技術層面減少環境的污染,大力推動技術創新,開發循環經濟先進技術從而達到循環經濟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陳彬.循環經濟的生態技術觀解析[D].東北大學,2006.
[2]宋紅娜.基于循環經濟的煤炭企業發展模式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大學,2008.
[3]張瑩.基于再制造的閉環供應鏈經濟性分析[D].吉林大學,2009.
[4]陳彬.循環經濟的生態技術觀解析[D].東北大學,2005.
[5]葉紅升.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效益分析[D].吉林大學,2015.
[6]楊建軍.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分析[D].東北大學,2006.
[7]杭卓珺.加快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J].成功(教育),2007(7):138-139.
[8]張遠軍.建構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綠色科技支撐體系[J].經濟師,2006(11):64-65.
體育產業的發展刺激了人們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而體育運動又會改進勞動者的身體素質,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國外研究表明,常常進行體育鍛煉的勞動者比那些不進行體育鍛煉的勞動者具有更高的生產效率,平均高0.6%到10%。當前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競爭,高水平高素質的人才是一個國家重要的資源和寶貴的財富。而身體素質是成就高水平人才的基礎。所以,要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離不開全國人民健康的體魄,體育產業的迅速發展就為提高勞動者的身體素質提供了重要保證。
1.1體育經濟發展有利于拉動國民消費
現代社會,人們的物質生活日益得到滿足,都傾向于選擇一種健康愉悅的生活方式,越來越認識到健康的重要作用。有的健身場所對健身人員進行統計,數據顯示,現在進健身場所的人數量日益上升,而且朝著全家玩、老中青的趨勢發展。專家分析認為,現在體育市場之所以比較火爆,主要是因為市民的健康意識不斷增強。據了解現在很多居民正在轉變以前的“無病即健康”的觀念,這種觀念的更新帶動了體育產業的發展,體育經濟蓬勃發展,國民消費也被帶動。據預測,我國到20世紀中葉將會進入富裕國家階段,人口總數將會達到15億左右并比較穩定。根據這個背景,按照每年1000元每人的體育消費支出來算,我國體育消費一年的總額就能夠達到15000億,這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顯而易見的。由此可見,居民需求的變化將會帶動消費的變化,我國的體育消費將會隨著國民需求結構的變化而變化,未來這一消費必將會保持比較活躍的態勢。
1.2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
體育經濟自身的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他所哦帶動的相關行業的發展也為我國經濟發展貢獻了一定的力量。體育經濟首先帶動的是旅游業,體育產業與旅游區相結合形成了規模較大的市場,例如攀巖、滑冰、登山等。目前,體育旅游已經成為很多地區和國家的重點旅游項目,據了解瑞士就滑雪旅游這一個旅游項目每年所接待的外國游客數量就能夠達到1500萬人次,實現70億美元的出口創匯,體育產業對旅游產業的帶動可見一斑。其次就是帶動服務性行業的發展。例如要舉辦一場賽事,會有很多人前來觀看,就會帶動當地的餐飲、住宿等服務性行業的發展。此外,體育經濟發展還會帶動服裝、網絡等行業的發展。這些相關行業的發展自然會促進經濟的發展。
2.目前我國體育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體育產業的火熱發展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和積極影響,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我國體育經濟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亟需解決。
2.1體育經濟結構和布局不合理
這個問題主要表現有二:第一運動項目的開發不合理、不平衡,因為運動項目的觀賞性、競技水平和普及程度各不相同,不同的體育項目素具有的市場容量、產業資源價值以及產生的經濟效益差別都很大,所以目前的運動項目開發很不平衡,例如現在足球、網球、籃球、乒乓球等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開發規模,而其他一些體育項目甚至還未進入市場;第二,體育產業的地域布局不合理,因為文化、經濟、資源和思想觀念等的差別,我國東部地區消費水平比西部高很多,東部地區的體育產業開發程度也比西部地區高很多。
2.2缺乏專業的體育經濟管理人才
因為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我國的體育經濟暴露出人才嚴重缺乏等方面的問題。我國目前的體育管理人員多是源于退休的教練員、運動員等,而高學歷的專業體育管理人才卻比較少。這些體育管理人才可能對體育運動的過程比較熟悉,但是沒有受過專業教育,對經營管理方面的知識了解甚少,這就很難經營出一個高產出、高效率的體育產業實體組織。
2.3沒有發揮出相關產業的潛能
現在的體育經濟非常注重利用有形資產,例如對體育場館的經營和租借等等,但是對于賽事的會標、會徽、冠名權、隊名價值等無形的資產開發度嚴重不足。觀察體育用品市場可得,現在的高檔體育用品大多是外國生產,而國內的體育用品生產行業在高檔體育用品方面則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國的體育相關產業普遍存在經營落后、難以滿足客戶需求、缺乏市場競爭力等問題,這也大致我國的體育產業和相關產業難以在國際上占據有利地位。
3.促進體育經濟發展的應對策略
根據上述體育經濟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主要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促進體育經濟的發展,發揮其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3.1改進體育經濟發展體制
對真正的產業而言,其資源應該能夠在市場上流動,但是我國的體育產業資源不能夠流動,至少相當一部分的賽事、運動會和運動員是不能流動的,甚至有的場館資源也被政府所控制。而當今社會的體育大國和體育強國,是集體育的政治影響力、文化傳播力、社會親和力和經濟生產力于一體的。我國要發展體育產業,就應該給體育充分的流動資源,調整體育經濟的發展體制。政府應該主動推出競爭,特別是要退出利益的競爭,讓資源面向市場,這才能夠實現資源的合理布局和合理配置,真正讓體育走入經濟,走入社會。
3.2注重人才培養
發展體育產業既需要一批優秀的體育運動員,還需要一批優秀的體育產業管理者。如今運動員在體育產業中所發揮的作用自不必說,他們可以說是體育產業中的生產人員,是后來產業鏈得以形成的幾乎和前提,所以要重視優秀運動員的培養。而體育產業管理人員的重要作用在前面論述中已經提到,培養專業化高水平的管理人員也至關重要。
3.3重視無形資源,深入挖掘產業潛能
本文作者:張建娣工作單位:河北省唐山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人力資源管理是指企業根據自身的需求,通過對企業的人力進行優化和重組,積極發揮出人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挖掘出企業人力資源的潛能,為企業在原有基礎上創造出更高的價值,確保企業之前所制訂的戰略目標得以實現。也就是說,人力資源管理就是企業針對自身人力資源的配置所制定一系列政策或者實行相應的管理機制的措施或者活動。這些活動一般來說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制定目標戰略;人員選募;績效以及薪酬管理;人員流動以及關系整理;以及員工的健康安全管理等。一個企業如果想要長久地發展下去,就需要一個穩定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配合。因為對于一個企業來說,人才是能夠決定一個企業能否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點。雖然一個企業的所有管理目標都是由這個企業的管理層所討論制訂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這些管理目標的實行以及完成程度,都是由下屬員工的努力程度來決定的。也就是說,如果下屬員工的基本素質不高,不能很好理解以及貫徹管理者指定的目標,那些被制訂出來的計劃都將屬于鏡中花、水中月,那么所謂的“企業管理戰略措施”也將變為一紙空談。所以,當企業的人力管理系統得到充分的完善時,這個合格成熟的體系將會給企業帶來各種靈活的企業組織觀念,給企業的員工提供相應寬裕的條件以確保員工的潛力得到充分開發,讓員工發揮自己的特長和能力,盡心盡力地為企業服務,從而使企業在這個新的時代中保有自己的靈敏性和適應性,幫助企業在這個市場經濟紛繁競爭的大環境下實現自己的構想和目標。傳統的人事管理觀念認為,“人”是一種技術要素,其地位和機械設備、土地等要素一樣,是并列平行的。這種觀念極大地束縛了人的思想,對于發展生產力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作用?,F在關于人力資源的觀念打破了這種桎梏,不再把人放在和其他要素一樣的地位,而是把他看作是一個具有成長性以及建設性的因素,這個因素同時還有著很大的潛力進行發展,充滿了勃勃生機,企業因為了這個因素而活力四射,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
現在的人事管理改變了過去的陳舊陋習,不再認為員工只有在受到“監視”“控制”時才能努力工作;相反,企業會不斷為員工創造各種有助于提升其主觀能動性的條件,使其自身的勞能力得到充分地發展。同時,現代的人事管理理論一改過去老舊理論“竭澤而漁”“跑了再招”這些既浪費了人才,又使得濫用的職權破壞了士氣這樣的情況,而開始像愛護水資源、石油資源一樣愛護起了人力資源。在現在的人力資源理念中,企業更加注重對資源的開發和投入,使資源的利用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實現對企業長遠利益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雙重提高。
那么,怎樣在當今嶄新人力資源管理機制下開展人才的培養使用和創新,應做到以下幾點。對內部員工人性化管理,促進競爭意識如上文所述,人力資源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粗取精,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從而使企業在這個新的時代眾多競爭對手之中脫穎而出,在競爭中求發展。所以,在企業進行人力資源的管理工作時,要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思路。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發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只有傾聽員工的呼聲,才能真正想員工之所想,急員工之所急,使員工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同時,要完善企業的激勵措施,使員工的潛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并更好地為企業服務。企業的人事機構應該首先調查那些可以促進員工產生工作積極性的動力因素,并根據這些因素的內容和具體特點,有針對性地制訂具體措施,用來激勵員工的斗志和競爭意識;對于那些消極怠工、不肯付出的員工,則要出臺懲罰措施,使競爭意識深入人心,使企業得到飛速發展。在外部招聘中針對人才做出吸引機制要對企業的崗位采取公開透明的方式進行選拔,能者上,弱者下,不暗箱操作,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每一個員工都心服口服,不會對企業產生怨念,使企業環境成為適合人才發展的土壤,使人才愿意留下來,為公司奉獻出自己的力量。建立培訓機制要對公司的人才進行培養?,F在是一個知識大爆炸的年代,知識的更新十分頻繁,如果企業不對員工進行培訓,那么員工的知識能力可能就會迅速過時。所以,只有對員工進行培訓,才能使企業不會在這個信息化時代中落伍。同時,培訓機制也屬于一種激勵措施,可以提高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
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是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同時也直接影響了企業人才培養使用與創新。只有完善了人力資源管理,才能使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提高,才能在當今的復雜競爭中取得先機,立于不敗之地。
大力發展私營建筑經濟,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1大力發展私營建筑經濟是我國經濟大發展的必然趨勢
1)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私營經濟、個體經濟等非公有經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使我國所有制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創造了條件。一方面,隨著我國一大批工業、能源、交通等重大建設項目的建設,尤其面對國際建筑市場的競爭挑戰,對建筑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但另一方面,建筑業從整體上說,仍然屬于勞動密集型、粗放型產業。建筑業仍然沒有擺脫“四低一易”的特點:即資本有機構成低、生產工業化程度低、服務社會化水平低、建筑市場準入的門檻低。因而使得私營建筑業企業容易進入建筑市場,容易完成資本原始積累。
2)公有建筑經濟在建筑經濟總量中仍然處于主體地位,還在發揮著主導作用。但另一方面,大多數國有建筑業企業產權不明、權責不清、包袱沉重、虧損嚴重、效益低下;而私營建筑企業從誕生之日起就是政企分開、產權明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在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并日益顯示出其生機活力。私營建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國有建筑企業改革形成了巨大壓力。因此,私營建筑經濟是建筑業深化改革的結果,反過來,發展私營建筑經濟又促進國有建筑企業的改革。
3)近些年,由于經營機制不適應等原因,國有企業經濟效益下滑,一批企業出現虧損或者明盈暗虧。同時,幾千億元的工程拖欠款又拖垮了一批企業。企業的貢獻,從國家財政角度看,主要體現在稅收上?,F在國有企業與民有企業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基本上一樣了。而非公有制經濟在并不寬松的市場環境下,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17%,明顯高于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速度(集體經濟8%,國有經濟4%)。1993~1996年間,私營經濟的工商稅收增長5倍以上,已經成為各級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勞動就業的重心已向非公有經濟轉移。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力發展私營建筑經濟具有客觀必然性。但是,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私營建筑經濟在其發展過程中還會遇到各種阻力,還需要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2大力發展私營建筑經濟的對策與方法
1)通過“抓大放小”優化國有資本結構,使國有資產向大企業集聚,并積極吸收和利用非國有經濟的社會資本,放大國有資本的功能,組建成國有獨資或國資控股的代表我國建筑業具有強大組織管理和技術經濟實力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以利于承擔國家和地方政府投資的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廣泛開拓國際建筑市場。除此之外的國有資本,都可以通過多種形式逐漸從國有建筑企業中淡出,改制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私有建筑企業。
2)私營建筑企業必須樹立自立自強意識,在改革中求發展。要用關于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全新觀點,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把發展私營建筑經濟提高到國有建筑企業改革能否深化,建筑業能否真正成為支柱產業的高度上來;要把發展私營建筑經濟提高到能否抓住歷史機遇,使建筑業得到大力發展的高度上來;要打破束縛私營經濟發展的框框,只要不違背法律政策
,就不要做任何限制。更重要的私營企業必須加強企業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改革產權不分的現狀,使其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3)各級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切實做好和加強私營建筑企業指導和監督治理,確保其穩定持續地發展。正確指導私營建筑企業的市場定位,確定經營策略,不斷地壯大經濟規模,適應市場竟爭;工商、稅務、城管、工程質量與安全監督、審計等部門要加強治理,充分利用行政、經濟和法律手段,消除私營建筑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如偷稅漏稅、偷工減料、掠奪經營、忽視質量與安全的短期化行為,促進其向規范化和持續化方向發展;建立長效機制,改變私營建筑企業傳統落后的經營治理方式。從單一產權結構向股份和有限責任公司轉變;從傳統家庭式治理向現代企業治理轉變;從經營增長方式上,從勞動密集型、粗放型逐步向技術治理型、集約型轉變等。
20世紀60年代,經濟學家創立了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資本理論突破了古典經濟學關于勞動同質性的假設,將“資本”的范疇從實體性概念過渡到了非物質性概念。循著“資本”與“人”相結合的思路繼續前進,經濟學家研究發現,人力資本價值的實現受制于諸多因素的影響,特別是社會因素的影響,經濟學領域首次提出了“社會資本”的概念。在提到社會資本的主要特點時,應該與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等經濟資本進行對比。首先,社會資本是一種無形的資本,人們隨時隨地能夠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卻看不見、摸不著。它無時無刻不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而經濟成本可能是有形的,可能是無形的,例如,在物質資本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廠房、設備等,它是實際存在的,是有形的。而人力資本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勞動者的經驗、教育水平和技能等,它主要是無形的資本,但對勞動者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其次,社會資本存在于人與人之間,這也是其與經濟資本最大的區別之一,經濟資本表示人或者一個組織的個體情況,而社會資本主要表示人與人、組織與組織之間的情況,例如,合作、信任和網絡等,它無形的在經濟發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最后,社會資本是純粹的公共物品,而經濟資本可能為公共物品,也可能是私人物品。這與社會資本的前兩個特點有關,它存在于人與人之間,不只是一個人可以擁有和使用它,它只能存在于兩個人之間。
二、社會資本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社會資本自從被人們關注以后就迅猛的發展,它成為物質資本、自然資本、人力資本之后的,又一個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從社會資本這個概念出現以來,專家學者就從來沒有間斷過對經濟發展影響的研究,雖然研究成果各有不同,但都歸結到社會資本的三個核心元素:信任、規范和社會網絡。
首先,信任是一個社會或一個國家迅速發展的前提,信任有利于降低經濟活動的交易成本。社會信任關系被普遍認為是除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之外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主要社會資本。筆者認為良好的社會信任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來自于家庭和血緣關系。在家庭和血緣關系親近的群體之間,信任更容易建立。第二,人們之間普遍的信任或社會資本來自志愿性社團內部個體之間的互動,是這些團體推動了人們之間的合作并促使信任的形成。第三,由長期的文化積淀所形成,例如,宗教對信任度會有影響。經濟學家對于信任的來源認為,信任是人們理性選擇的結果,在重復博弈模型中,人們追求長期利益,會導致信任的產生。信任可以使聯系密度更大,并且可以大大降低人們之間的交易成本。在一個缺乏信任的經濟活動中,各個主體之間的聯系往往存在很大的風險,為了抵制這種風險,經濟活動通常采用合同、擔保和法律等手段來彌補本質上缺乏的信任,這樣就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而在一個充滿信任的經濟活動中,契約的簽訂與執行往往基于對對方的信任,無需另外的費用,這樣就大大降低了合作雙方的成本,并且擁有高度信任的人能夠得到更多的交易,在此基礎上形成反復交易,提高了經濟效益。在信任的基礎上形成的規范和社會網絡能夠進一步培養信任,促進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其次,規范對經濟活動中的經濟主體有約束作用,能夠協調集體行動,減少交易費用。規范可以約束個人行為,可以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從而增加經濟的發展速度,并且在經濟活動中遵守規范的經濟主體會得到更高的聲望和更多的信任,可以得到更多的交易,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會得到提升。規范限制個人行為,可以減少個人行為所帶來的負外部性。規范在約束個人行為的同時可以促進組織內部相互之間的合作,協調集體活動,增加組織內部的團結性,使組織內部保持一致性的集體活動,遏制制度供給過程中的“搭便車”現象,大大降低經濟活動的風險,從而提高經濟主體的信心。規范在經濟活動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給經濟發展帶來了無形的動力,促進經濟又快又穩地發展。
最后,社會網絡也是社會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通過人際關系發揮作用,減少信息不對稱,通過對他人行為的了解,提高對他人的信任度,降低經濟活動的風險,并且社會網絡影響著資源配置,促進資源配置更快更好的進行,使經濟發展更加快速高效。社會網絡為經濟資源的配置提供管道,使很多經濟交換嵌在經濟網絡之中。數據表明,我國私有企業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勞動力是通過社會網絡進入企業的。這種現象不是中國社會所獨有的,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社會學教授林南通過多年對美國就業問題的研究得出一個結論:即使是在美國社會,社會網絡也是人們尋找工作的基本依賴。
他認為,他的這一發現是對經濟學中人力資本理論的挑戰。但是無論怎樣,中國的文化傳統更多地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國人較美國人更具關系取向,因而社會網絡的資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更大,中國經濟是網絡經濟,似乎是無可置疑的。社會網絡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這樣更容易產生信任,因為它有一個保障機制保證交易雙方彼此合作,正是這種保障機制的存在維護著交易的進行和完成。社會網絡還可以節約交易費用,它利用成員之間的合作和彼此信任,從而節省了協議談判、擬訂和執行時間、精力和費用。并且社會網絡有利于對不合作者實行更嚴重地懲罰,對合作者實行更大的酬勞。
國際資本流動特別是在國際直接投資的重要載體就是跨國企業??鐕髽I具備豐富的資本、較大的生產規模、較強的研發水平等優勢,它能夠促使“無國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全球自由投資體系的形成。由UNCTAD統計資料可見,在1993年,全球僅有跨國企業3.7萬家和分支機構17萬家。而到2005年,跨國企業增為7.7萬家,并且有77萬家的分支機構。很多的FDI都是依賴跨國企業完成,跨國企業在2005年的資本輸出額高達10.8萬億美元,并掌握了世界對外直接投資比例的89%,獲得產值在世界總產值中占有25%。尤其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跨國企業面臨全球經濟高速發展以及投資自由化的趨勢,必須進行相應的戰略調整,并對企業的組織結構進行改革,從而實現企業的轉型。由于出現了全球性跨國企業,導致了許多比較大型的并購活動的出現。
2投資自由化在國際上的影響
2.1投資自由化的國際調節形成規范化
在全球經濟發展的歷程中,很早就出現了雙邊投資條約,由“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發展到“投資保證協定”以及“促進與保護投資協定”,由此可見,雙邊投資調節的范圍不斷擴大,逐漸向自由化方向發展。依據UNCTAD所發表的數據可知,在2003~2010年,國際間的雙邊投資協定從1000多件發展到2500多件,并且雙邊投資協定的內容越來越細,幾乎將投資中的各項問題都包含了,比如:投資過程中的爭議問題的仲裁、投資者的公民待遇以及稅收和國有化補償等。這些協定具有同一性與多樣性的特點。此外,國家對一些公共政策性的問題也很重視,例如自然環境、國家安全等。
2.2投資自由化和投資保護主義并駕齊驅
截至2010年,在世界范圍內的全球FDI競爭越來越激烈,大部分的國家都在不斷地進行開拓與發展,并對自身的投資政策進行完善與改進,這種形式從某種角度上對全球的投資自由化起到了促進作用。
在2011年,UNCTAD對200多項和投資相連的政策所產生的變化進行了調查并發現,其中有160多項的政策變化對投資自由化的發展情況實現的優化升級,但是這些政策對投資自由化的發展所占的百分比在不斷上漲,例如在2010年其所占的比例為2%,到2011年時其所占的比例就已經達到了5%。全球出現了比較嚴重的投資保護主義,其中具體表現是:部分國家加強了對資源以及其他特殊領域的控制,并且對進入本國的外資企業設置了市場準入機制,尤其是一些拉美國家。許多發達國家為了達到對本國資本的回流或是轉移,采取了相應的有效措施,尤其是在服務行業以及高科技技術行業??v觀全球,投資保護主義只在小部分的國家中實行,且主要是和能源相關。在比較長的一段時期內,投資自由化在全球中依然占據主導地位。
3國際投資自由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由于國際投資自由化的快速發展,我國同樣投入到世界自由投資體系當中。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已經累積了國外資本高達7000多億美元,這反映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在20世紀90年代,投資自由化已經達到最高速時期。我們應該將中國的實際情況與全球的投資自由化有機結合,從而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
3.1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正面影響
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跨國企業已經將資本發展到全球的各個角落,目前在中國進行生產活動以及資本投資的企業有上千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中就有400多家在中國進行投資。
3.1.1促使資本的引入,加強經濟快速發展
以前,我國在資金等生產要素都比較短缺,但是經濟發展所需的資金需求比較大。因此,引進外資成為一種解決措施??墒侵袊耐顿Y自由化水平比較低,例如在1979~1989年,國外資本的投資只有150億美元。在1991年,外資進行直接投資的比重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只有4.15%左右;到1992年,就已經上漲到7.52%;在1993~2002年,則已經達到10%左右;在2002~2012年,投資比重則在10%以下,外資投資的數量都保持在500億美元以上,其中,2012年其投資數量已經到達了725億美元。外資的直接投資的大量引入,對我國的財政收入上漲起到了推動作用。通過數據發現,2008年,國外企業的稅收在我國涉外稅收中所占的比重為98%,占我國總的稅收中占到了20.72%。
3.1.2對我國貿易結構進行優化升級
國外資本的投入對我國的外貿易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從統計的數據中發現,在2010年,外資企業進出口總量只有29.84億美元,占我國外貿總量的4.03%;在2011年則已經達到了8318億美元,所占比重為58.47%。因此,國外資本的直接投入對我國的外貿易以及和貿易結構等方面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2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3.2.1對我國民族行業的沖擊
國際投資自由化的不斷深入同我國的資本發展之間存在矛盾。跨國資本具有技術強、管理合理等優點,其對我國企業的大量收購或是新建,使得本國的企業發展空間縮小,甚至對我國的民族行業造成了較大的打擊。
3.2.2造成無形資產流失
跨國企業在進行并購工程中,對雙方的資本投入沒有進行正確的合算,對企業本身的技術以及設備的投入資本估計過高,但是對我國的企業所投入的資本存在的實際價值估計過低。此外,大多數的國內企業為了實現與國外企業的合作、并購,會將企業長年累積起來的產品、品牌、名譽以及生產原料的購買渠道等無形資產以比較低的價格出售給國外企業,有的企業甚至是將無形資產無償出讓,這使得我國比較老的民族品牌的未來發展空間不斷地減小,最終導致民族企業的消亡。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