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1 16:55:44
序論:在您撰寫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現狀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 生態文明;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現狀;開發措施;畢節市
一、生態文明與生態旅游
1、生態文明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其本質是倫理、生態和產業合一的文明。而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后的一種文明形態,它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相處、全面發展的社會形態;它是人類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綜合。
2、鄉村生態旅游
1983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首次提出鄉村生態旅游一詞,在1993年國際鄉村生態旅游協會將其鄉村生態旅游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其定義重點強調的是對自然環境和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科學合理的鄉村生態旅游,廣義的鄉村生態旅游則認為鄉村生態旅游只是一種旅游形式或者旅游思想,包括一切在大自然中進行的游覽、度假活動等,[1]主要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地休息、觀光、體驗及學習等等得旅游活動。
3、生態文明對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業的意義
我國的鄉村生態旅游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初。在鄉村生態旅游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審美視角也隨之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回歸自然,貼近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便成了很多游客選擇旅游的初衷。但是由于我國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或者鄉村生態旅游的意識在我國起步較晚,很多時候游客旅游的初衷與結果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反差,導致部分旅游景點的自然景觀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生態文明的理念對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產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二、畢節市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現狀
畢節市轄七縣一區,鄉村生態旅游資源極為豐富,但在最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基于發展,導致開發結構與理念的不和諧,很多的旅游資源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
1、畢節市旅游資源概況
畢節市位于貴州省西北部,處于滇黔川三省的結合部。本地區區位優越、氣候宜人、交通便利、自然生態資源豐富。并且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旅客休閑、度假、避暑的首選之地。畢節市國土總面積為26853km2,占貴州省國土總面積的15.25%。畢節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區,奇峰異石、山間湖泊,構成了獨具特色的鄉村生態旅游景觀,如織金洞、威寧草海等,為此,民間把畢節稱為“洞的王國、花的世間、鳥的天堂”,可見畢節市的鄉村生態旅游資源是如此的豐富。因此,畢節市在1988年被國務院批準為“開發扶貧、生態建設”實驗區。
2、畢節市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現狀
(1)城市色彩逐漸加重,鄉村特色逐漸減退。鄉村生態旅游最大的資源特色就是有別于城市風貌的生態特色,鄉村生態旅游主要體現在鄉村性上。鄉村性主要表現在不同于城市的農村特有的生產生活,以及當地的風土人情、自然風光、歷史古跡等。近30年的發展,畢節市的鄉村生態旅游景點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推動,比如大屯彝族土司莊園、觀音橋辦事處塘房村董武剛家的凱鴻園。
(2)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對于發展鄉村旅游或者是鄉村生態旅游,我們要保障交通便利,吃住方便。但是畢節市的很多鄉村旅游景點,這些硬性的指標始終達不到要求,導致游客很少去,或者是去了一次就沒有什么興趣。隨著城鎮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人們駕車旅游或者是短途旅游的次數會越來越多,有些旅游景點,遇見突發天氣轉變,游客走到途中便不能前行。因此,對于畢節市要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產業,必須完善道路設施,提高吃住場所的質量,才能為當地經濟的發展帶來轉機。
(3)衛生環境條件差。畢節市的部分農村旅游景點,衛生設施極為缺乏,尤其是飲水和廁所,其次還有垃圾亂扔亂丟現象極為嚴重,從而導致游客不愿意再一次前往旅游。有些農村旅游景點,只要一到景區,遍地都是白色垃圾,這樣的景區是不會吸引游客旅游的。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游客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提高,如果游客看到的情況與自己的估計相差太大的話,那可能來一次,下次就不來了。
(4)接待水平有待提高。在對畢節市七縣一區的鄉村旅游景點的調查過程中,很多的旅游景點從業人員缺乏相應的旅游服務知識,而且服務質量較差。有些旅游景點,從表面上,游客玩得很開心的,但是游客吃住的條件差,不斷遭到舉報。有些旅游景點的工作人員,對景區的了解程度還沒有一些普通的游客了解多,這樣就為景區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三、畢節市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對策
1、創新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理念
畢節市的鄉村生態旅游發展,不但要結合本地區的自然氣候環境,還要突出本地區的歷史風土人情,把國家對畢節的開發扶貧元素融入里面,彰顯本地區鄉村生態旅游的人文性、原生態性、歷史性與時代性,更要發展和倡導低碳旅游、原鄉村生態旅游,這是推動畢節市鄉村生態旅游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在國家能源資源逐漸減少的大背景下,旅游景區倡導宣傳低碳旅游,比如低碳飯店、低碳出行、低碳住宿等等,增加鄉村生態旅游的項目,同時結合當地景點和歷史文化元素,加大對相關旅游產品的研發力度,進而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又能對地方鄉村生態旅游資源進行較好的保護。
2、加強和完善村寨參與的體制機制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產業,其最主要的問題是帶動相關村寨及社區的經濟增長。就農村鄉村生態旅游而言,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應該更加深入地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科學發展觀,不斷完善村寨及社區參與鄉村生態旅游建設和發展的體制機制,提升村寨及社區參與鄉村生態旅游的水平和思想覺悟。
3、加強相關旅游配套設施建設
(1)生態餐飲業。對于畢節市來說,很多鄉村的餐飲仍然保留原始的氣息,這對我們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產業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好事。應該充分挖掘本地區豐富的餐飲資源,全力打造生態餐飲品牌,是本地區的鄉村生態旅游更具特色,并為之大力推廣。在旅游景點,我們要能夠為游客提供安靜舒適的場所,使游客盡情地享受生態餐飲。
(2)做好住宿條件和接待場所的規劃,加強住宿條件的改善。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能夠保持原生態的,是最能吸引游客前往進行旅游的元素之一。在建設時應考慮創新,同時要結合地方文化元素,創建一種原生態參觀,在賓館的外形、室內裝修上,應該與景點和地方文化有機地融合到一起,盡可能使用天然材料。
(3)景區道路系統。對于景點的交通道路系統,在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做一個長遠的規劃和戰略部署,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加工改造。這建設景區道路交通系統的時候,應注意建設的合理性、科學性和生態性。景區道路盡可能少用水泥等現代筑路材料,盡量減少對珍稀瀕危動物正常生存的干擾。
4、依托式連體開發模式
從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對于畢節市所有的鄉村生態旅游,并不是每一個地區都適合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然而,各方面條件都適合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的地方并不是很多,所有單一的特色景觀可以聯合發展鄉村生態旅游。還有就是依托本地區豐富的資源,這些鄉村生態旅游資源特色突出,本身具備足夠強的旅游吸引力,其客源市場依據其知名度、旅游產品特色等差異而不同,可以是近程、及中遠程。
5、多方著手,提升區域競爭力
一個旅游景區的生存,關系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競爭性是極為關鍵的一點。競爭力的強弱,與景區的生存發展有著必不可分的聯系,因此,景區應該多方面著手,提升景區在整個大區域的競爭力。如提升景區形象、將歷史文化與景區產品有機融為一體、增加文化產品的附加值、加強景區管理、創新景區銷售模式等,這樣才能為本景區的發展提升競爭力,進而帶動地方經濟的快速持續健康發展。
四、小結
畢節市的農村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無論自然資源還是人文資源,都帶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并且具有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彰顯“地無三里平、天無三日晴”的特色。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要積極發揮各方面的作用,盡量把畢節市最美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展現給游客,為畢節市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產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興斌.中國的鄉村生態旅游與旅游生態環境保護[C]//中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組編.中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33-137.
[2] 郝芳.農村鄉村生態旅游及發展模式探析[J].林業經濟,2014.100-103.
[3] 曹曉鮮.武陵源風景名勝區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對策研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89-94.
[4] 王嘉學,明慶忠,楊世瑜.云南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J].生態經濟,2005.1.95-97.101.
[5] 龍祖昆.湖南鄉村生態旅游培育機制研究[J].商業研究,2007(11).
[6] 夏林根.鄉村旅游概論[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
【作者簡介】
關鍵詞: 秦皇島 鄉村生態旅游 開發模式
1.前言
“生態旅游”一詞最早是由學者赫克特在1983年提出的,原意是指在強調某種教育目的的基礎上到那些相對受到較少干擾和污染的區域進行自然旅行[1]。生態旅游所強調的基本原則主要體現在:(1)不以破壞環境為基礎;(2)以親近自然、感受自然、熱愛自然和接受大自然教育為基本內容和特征;(3)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都是生態旅游的重要內容?;凇吧鷳B旅游”概念發展起來的鄉村生態旅游主要是在可持續發展觀念指導下,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鄉村旅游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旅游方式。同時鄉村生態旅游也是一種經濟活動方式,利用鄉村獨特的自然資源和環境,以鄉村獨特的人文生態環境為吸引物,在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引導下,強調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和諧,在旅游活動中融教育、觀光、游覽、休閑、度假、考察、體驗、娛樂等旅游需求于一體,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2.秦皇島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秦皇島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使秦皇島生態旅游發展前景廣闊。2008年,秦皇島市榮獲“中國生態旅游百強市”、“中國休閑生態旅游魅力之都”等榮譽稱號。2009年,秦皇島正式確立了“旅游立市”的發展戰略,而這無疑給秦皇島鄉村旅游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根據《秦皇島市鄉村旅游發展規劃綱要(2007—2010年)》統計,秦皇島市建成或部分建成的旅游地共計42處(已建成的鄉村旅游地為28處,部分建成的鄉村旅游地為14處),其中海港區4處,北戴河區5處,山海關區9處,撫寧縣5處,呂黎縣5處,盧龍縣9處,青龍縣5處。其中國家4A級景區1處,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4處,省級鄉村旅游示范點2處,市級鄉村旅游示范點4處[2]。雖然秦皇島市在生態旅游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如缺少精品,生態旅游管理制度不夠完善,缺少高素質的生態旅游導游員,當地居民參與性差等問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等等。
3.秦皇島市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的優勢條件
3.1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
秦皇島市境內有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為鄉村旅游業發展和繁榮奠定了資源基礎。全市鄉村旅游地旅游發展所依托的旅游資源可以分為地質地貌、山地生態、水域風光、鄉村風情、農業資源等6大主類:凸顯地質地貌的板廠峪火山遺跡,溫泉村的地熱山泉;展現自然山地生態風光的董家口,蟠桃峪,桃林口,上梨峪等;水域風光明媚的新建村、蟠桃峪、草場、唐子寨等;歷史文化悠久的英武山、五峰山等;鄉村風情濃厚的戶遠寨、唐子寨、董家口、西山場、鮑子溝等;農業資源豐富的北戴河、小高莊、姚周寨、興富莊等。
3.2便利的交通優勢
秦皇島地處河北省東北部,南臨渤海,北依燕山,東接遼寧省葫蘆島市,西近京津,位于最具發展潛力的環渤海經濟圈中心地帶,是東北與華北兩大經濟區的結合部。秦皇島交通便捷,通訊發達。秦沈、京哈、京秦、大秦四條鐵路干線,京秦高速公路及102、205國道貫穿全境。民航開通了至上海、廣州等國內數十條航線。海上客運開通了至大連、煙臺和韓國仁川等城市的航線。便利的交通優勢為秦皇島市生態旅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3良好的前期基礎
昌黎葡萄溝生態旅游觀光園、鮑子溝生態旅游度假村及集發農業觀光園等田園風光生態旅游資源秦皇島最早進行農業旅游的景區,現已被國家旅游局公布為農業旅游示范點。在開發鄉村生態旅游方面已積累了一定的旅游經驗,具備了初步的項目開發的能力。在政府“旅游立市”觀念的引導下,村集體和村民對旅游市場都有一定的基本概念和信心,對于進一步開發鄉村生態旅游,提高服務質量,開發產品檔次等都有一定的引導作用。
3.4巨大的客源市場
秦皇島市旅游業以北京、天津、河北等周邊及東北地區近距離客源為主,隨著秦皇島市旅游局將開發力度向遠距離市場傾斜,使秦皇島市有了巨大的國內客源市場和國際客源市場。2009年,秦皇島市共接待國內游客1638.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3.6%;接待海外游客22.42萬人次,增長19.7%;實現旅游總收入96.06億元,增長32.0%。巨大的客源市場為秦皇島市生態旅游的開展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4.鄉村生態旅游開發模式
通過對秦皇島鄉村生態農業旅游現狀進行調研和分析,結合秦皇島市地理、人文優勢,本研究嘗試提出了以下符合秦皇島鄉村生態旅游的模式。
4.1農園觀光體驗型
農業生態旅游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體驗性。秦皇島鄉村可利用昌黎葡萄溝生態旅游觀光園、鮑子溝生態旅游度假村及集發農業觀光園等資源,根據不同農作物、水果的季節性特點,采取吸引游客入園活動的方式親自體驗自摘、自食、自取的生活樂趣和享受田園風光。同時可以向游客提供租賃農園的服務,讓其在體驗農家勞作樂趣的同時一覽農事風情。既滿足了游客的需求,又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4.2鄉村民俗文化型
鄉村的文化和鄉村遺產旅游最能夠代表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民俗文化可以體現在鄉村旅游的每一個環節。昌黎地秧歌,皮影戲曲表演,撫寧太平鼓,以及青龍剪紙都是秦皇島鄉村地區著名的民俗文化。游客可以通過去農家體驗,欣賞特色民居建筑,欣賞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充分享受到鄉村濃郁的風情和民俗文化。通過對當地文化習俗的了解還可以達到教育游客的目的。
4.3休閑度假型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旅游度假活動迅速興起,游客對能參與具有個性的回歸自然、輕松娛樂、康復健身、增長知識等項目的需求不斷上漲。秦皇島鄉村地區完全可以根據游客的這一需求開發包括周末節日度假游、家庭度假游、療養度假游和學生夏令營等活動,既充分利用了村里閑置的客房和生活設施,又為農民增加了收入。
4.4修學度假型
利用鄉村擁有的豐富的鄉土資源和科普教育資源,可以使城市的孩子了解鄉村生活,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學生們在考察實習的過程中,開始熱愛自然,認識勞動,珍惜資源,從農業技術上得到啟發,從鄉村的微循環模式里深刻了解人地和諧的意義,秦皇島鄉村地區可開發的此類產品如青少年自然科學實習游,青少年環境保護學習游,社會實踐游等。
5.結語
鄉村生態旅游是在原有農業的基礎上,實現農業生產與旅游相結合,相對于單純的農業或單純的旅游業而言,具有投資少、風險小、高效益的優勢。發展農業生態旅游可以使農村良好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使農村的基礎設施得到完善,同時加強農村與外界的交流,促進農民意識的轉變,實現以旅游促發展帶動農村經濟增長,改善人民生活,幫助農村盡快實現小康。開發秦皇島鄉村生態旅游一定會為秦皇島旅游業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黃震方.海濱生態旅游地的開發模式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
[2]李劍峰.秦皇島市鄉村旅游地空間分布及其驅動力機制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
基金項目:秦皇島市社科聯2012年社會科學重點應用性課題
關鍵詞:丹東地區;鄉村旅游;生態旅游;生態環境
一、緒論
1.背景與研究
鄉村生態旅游在我國還是一個新興的產業,對于農村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隨著目前我國城市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落差不斷變大,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能夠解決很多農村經濟發展驅動力不夠的問題,從而很好的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事實上,丹東地區的旅游業發展本身就比較早,當地經濟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賴于旅游行業。但是丹東地區的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層次并不算太高,還存在很多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的解決。
2.研究的方法
本文在寫作之前先使用了文獻綜述法,即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中心等網站搜集了論文寫作需要的文獻,其中有中文文獻18篇,外文文獻2篇。這些文獻都對鄉村生態旅游進行較為全面的分析,但并沒有針對丹東地區的研究。我國各個地區的發展層次不同,鄉村生態旅游的展開遇到的阻礙也不一樣。因此,有必要針對丹東地區進行鄉村生態旅游的研究。本文在寫作的時候還使用了SWOT分析法,即在掌握丹東地區生態旅游發展現狀的基礎上,結合自己所學知識,對丹東地區鄉村生態旅游進行了戰略發展分析,從而更好的了解丹東地區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環境,進而提出有效的解決策略。
3.相關概念
生態旅游主要是指在自然環境中開發的一種旅游活動,并且這種旅游活動能夠改善當地人的生活情況,并且還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太大的破壞。鄉村旅游則是依托于鄉村區域而進行的一種旅游活動,其旅游基礎主要是鄉村區域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等,從而給城市居民帶來自然和諧的旅游體驗。鄉村生態旅游結合了上述兩個概念,簡單來說就是具有生態保護作用的鄉村旅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旅游活動的展開就不能以經濟最大化為主要目標,而應該在環境保護的基礎上開發各類旅游項目,保障l村生態環境的和諧與協調。
二、丹東地區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現狀
丹東地區的鄉村旅游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了,最早的時候大概在20世紀80年代。到了現狀,其旅游發展形式已經轉變為了鄉村生態旅游,旅游模式也從以往的“農家樂”變成了現在的集團開發階段。雖然說,目前丹東地區的鄉村生態旅游對比與國內外來說只是初級階段,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依然在多年的發展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就。
綜合來看,丹東地區的鄉村生態旅游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其主要可以分為四個方面。第一,旅游精品項目過少,在國內外并不出名。對比國內外所有的鄉村生態旅游項目,丹東地區并不具備太強的優勢,因此在多年的發展中一直停滯不前,旅游影響力只能被局限在東北三省。第二,旅游宣傳方面存在較大問題。當前的時代已經進入了互聯網信息時代,但是丹東地區的鄉村生態旅游宣傳在互聯網中做得并不好,并且傳統宣傳渠道也有所欠缺,阻礙了旅游在國內外市場中的發展,同時也不利于維護自身的品牌形象。第三,丹東地區在長時間的旅游發展過程中,已經出現了很多生態環境污染的問題。但是丹東地區并沒有充分重視這些問題,在后續的旅游開發中也沒有進行必要的保護和治理工作,使得旅游發展已經偏離了生態旅游的內涵。第四,丹東地區的鄉村生態旅游在融資和基礎設施等各個方面還有較大的欠缺,使得旅游發展失去了基礎環境的支持,旅游發展整體層次較低。
三、丹東地區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的SWOT分析
1.優勢分析
首先,丹東地區有著非常便捷的交通,區位優勢也比較明顯。丹東地區距離遼寧和沈陽都不遠,屬于這兩個經濟體的交叉區域,并且內部還有鴨綠江,還與朝鮮相鄰,因此具有非常顯著的區位優勢。交通網絡方面,201國道和數條省道貫穿全市,并且丹東機場建設也比較發達,高鐵項目和高速公路目前都非常完善。暢通的交通網絡給丹東地區的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其次,丹東地區還具有非常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和生態旅游資源。丹東地區臨近朝鮮,是多民族混合的區域。在歷史的不斷發展中,丹東地區也形成了很多具有鮮明少數民族特色的文化遺址,具有非常強的旅游價值。另一方面,丹東地區還擁有非常豐富的森林資源和地形優勢,目前有非常多的4A級景點,還有一些景點正在申請5A級景點。特別是以鴨綠江為核心的旅游資源群,已經成為了丹東地區的特色旅游資源,在全國范圍內都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2.劣勢分析
首先,丹東地區的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時間雖然比較早,但是目前的發展層次并不高,在國內外市場中的知名度還遠遠不夠。就目前的游客群體來說,大部分游客還是東北三省的游客,其他地區的游客比例太少。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丹東的鄉村生態旅游并不出名,在下一步還需要進一步的努力。其次,丹東地區對于鄉村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并不深入。目前丹東地區具有很多其他地區沒有的特色旅游資源,比如鴨綠江等。但是丹東在進行旅游規劃和發展的時候,并沒有真正重視這些旅游資源,相應的開發行為也沒有針對資源的特性進行研發。這就使得丹東鄉村生態旅游產品的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無法在國內外旅游市場中制造自己的品牌。最后,丹東地區在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的時候,并沒有真正認清生態旅游的內涵,依然沿照傳統的發展模式。這也使得丹東地區鄉村生態旅游并沒有真正的將生態環境放在第一位,從而使得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3.機遇分析
目前,我國宏觀政策正在不斷導向有條件的農村積極展開鄉村生態旅游。事實上,這種旅游發展模式對于農村來說本身就是一項雙贏的事情。如果丹東地區能夠抓住國家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那么在下一步的發展中必然能夠更快的占領旅游市場份額,在國內外旅游市場中打響丹東鄉村生態旅游品牌。其次,隨著近幾年來“東北振興”等戰略的不斷發酵,東北三省的游客群體也會變得更加龐大。丹東地區本身就屬于東北三省比較出名的旅游區域,在這個浪潮中必將迎來更多的游客。最后,隨著我國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丹東地區的鄉村生態旅游也將進入國際市場。雖然說我國各個地區的旅游產業相對于國外來說,還有較大的差距。但是如果丹東地區能夠正視這些差距,積極吸取國際上的一些先進經驗,對于自身的生態旅游開發必然有著極大的幫助,也是該地區鄉村生態旅游高速發展的一個大契機。
4.挑戰分析
我國各地的鄉村生態旅游在上個世紀一直不溫不火,而在新世紀到來以后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特別是隨著可持續的發展、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環保理念的不斷推廣,生態旅游市場也得到了拓展。因此,丹東地區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在目前我國的環境中將會迎來激烈的市場競爭。如果丹東地區不能快速的定位自身旅游發展方向,整合區域旅游資源進行科學規劃,那么必將會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其次,目前很多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他們已經不再滿足單一的觀光旅游,旅游需求開始趨于個性化。這就需要丹東地區投入更多的力量去研發相應的旅游產品,但可惜的是,目前丹東地區旅游產品單一的現象還非常突出。最后,鄉村生態旅游需要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但是丹東地區的一些區域還存在著犧牲環境發展旅游的行為,生態環境的污染現象比較嚴重,不利于生態旅游的發展。
5.總結
總體來說,目前丹東地區的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具有非常多的優勢和機遇。但是就實際現狀來看,丹東地區并沒有充分的利用這些優勢和機遇,使得目前其旅游發展還處于一個較低的層次。因此,在下一步的發展中,丹東地區應該立足自身現狀,充分發揮自身在旅游資源和國家政策等各個方面的優勢,真正在國內外市場中建立鄉村生態旅游的品牌,達到旅游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共贏。
四、丹東地區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的策略
1.提高品牌知名度
首先,丹東地區應該充分利用區域內部的特色旅游資源,從而促進旅游產品多樣化。目前丹東地區擁有著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和特色自然風光資源,因此在旅游資源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這個時候,丹東地區就應該結合這些民俗風情,在旅游景點開設一些趣味性比較強的民俗活動,并衍生相應的特色民俗旅游產品,增強鄉村生態旅游對游客的吸引力。在特色自然風光資源方面,丹東地區可以考慮從鴨綠江旅游資源群和自然保護區為核心,利用資源的稀有性來吸引游客前來旅游。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整個旅游項目開發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特別是對于自然保護區來說,內部擁有著很多珍稀動植物,旅游開發一定要建立在不對現有生態系統造成破壞的前提下進行,不要被一時的利益所吸引。
其次,丹東地區可以從游客個性化需求為核心構建旅游品牌。前文已經提及,目前城市游客的旅游需求正在向著個性化發展。因此,丹東地區的鄉村生態旅游在下一步的發展中也應該朝著這個方面進展,開設一些健身旅游、養生旅游、度假旅游、科研旅游等各個形式的旅游。特別是這些旅游方式本身對于環境的負擔都比較小,因此可以考慮在下一步的發展中深入推廣。在這個基礎上,丹東地區就可以考慮不斷細化鄉村生態旅游的市場,畝在旅游市場中構建自己的旅游品牌。在這之中,丹東地區可以考慮先推出幾個精品旅游項目搭建品牌核心框架,一步步的形成品牌效應。
2.加強宣傳力度
首先,在傳統宣傳渠道方面。丹東地區應該不斷拓展鄉村生態旅游的渠道,一方面要不斷維持傳統渠道,另一方面也應該向著各大高校進發。目前高校大學生已經慢慢成為了旅游市場的主力軍,在未來的多年時間里還有著較大的發展潛力。大學生群體雖然擁有較多的時間,但是旅游資金并不多。而鄉村生態旅游對比與其他旅游來說,花費本身就不高,因此在大學生群體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丹東地區擁有很多的自然保護區,立足于自然保護區的旅游項目也有著教育和科研功能。因此,這些自然保護區景點可以考慮與高校進行深層次的合作,推出一些具有教育功能的旅游項目,從而拓展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渠道。
其次,在現代化的宣傳渠道方面。丹東地區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工具,在網絡環境中宣傳鄉村生態旅游。在這之中,旅游宣傳可以考慮跟國家提倡的環保公益廣告等類似活動聯系在一起,加大社會公民對于鄉村生態旅游的認識,在接受鄉村生態旅游的同時也積極參與旅游活動。另一方面,丹東地區在進行旅游宣傳的時候,應該與那些大型旅游網站結合,在網站上進行旅游推廣。通過這些網站,丹東的鄉村旅游景點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和旅游體驗,從而不斷的改善旅游規劃。
3.積極進行生態環境保護
首先,丹東地區應該針對目前已經受到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必要的治理與修復。在這之中,如果是那些破壞嚴重的地區,應該立即停止旅游活動,全力進行生態旅游的保護與治理。治理過程也應該嚴格遵循當地的生態環境特征,以還原生態系統本身面貌為出發點,嚴謹的進行治理作業。對于那些污染不太嚴重的區域,應該適當的降低旅游活動頻率,嚴格控制游客容納數量,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更大的壓力。對于這些景點的生態治理工作可以慢慢進行,秉著先控制后改變的策略,一步步的改善旅游景點的生態環境。
其次,丹東地區還應該在旅游策劃與開發的過程中就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避免旅游開發行為對生態環境帶來影響。即在所有鄉村生態旅游開發之前,就應該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體系進行充分深入的分析,從而明確當地生態環境的容納量。在這個基礎上,制定生態旅游發展的游客容納數量,并在開發的過程中注重施工行為,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恢復的破壞。另一方面,丹東地區還應該和加強對于生態旅游的全過程管理,提高游客、旅游管理者和當地居民的生態保護意識,在旅游過程中自覺的約束自身行為,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較大的影響。
4.完善投資融資和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鄉村生態旅游是促進丹東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各級政府一定要重視生態旅游,并在之后的發展中不斷加大鄉村生態旅游的資金投入。但僅僅依靠政府進行投資是遠遠不夠的,地方政府還應該營造一個激勵性較強的融資環境,利用稅收等優惠政策引導資本市場進行旅游項目融資,充分吸收市場中的民間資本,從而形成一個多元化的融資格局,促進鄉村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
其次,目前丹東地區的鄉村生態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程度比較低。而在旅游融資環境不斷優化的背景下,丹東地區還應該加大對于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在這之中,各個鄉村旅游景點應該不斷提高住宿、餐飲等相關基礎產業的衛生要求,加大旅游景點的設施建設程度,從而提高游客的旅游體驗。在這之中,基礎設施的建設幅度也不應該太大,嚴格遵循不破壞生態環境的相關要求,保證生態旅游的內涵能夠在旅游活動中充分展現。
五、總結
鄉村生態旅游是保障鄉村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能夠切實的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層次。而目前丹東地區在這方面還有很多的欠缺,因此在下一步的發展中,丹東地區應該結合SWOT分析的相關內容,立足于丹東地區的實際情況和鄉村生態旅游的內涵,從生態環境保護出發,有效的整合區域內的旅游發展資源,從而保證丹東地區能夠在國內外的市場中打響鄉村生態旅游的品牌,真正走向品牌化和國際化的道路。
參考文獻:
[1]麗娜.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互動發展模式構建[J].生態經濟,2013(11):106-109+144.
[2]吳力.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互動發展模式思考[J].農業經濟,2015(5):57-58.
[3]李孟娣,李潔.淺析鄉村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法律保障[J].農業經濟,2016(2):99-100.
[4]吳飛美,黃力.福建省鄉村生態旅游項目營銷推廣分析--以莆田“笛韻森林人家”為例[J].閩江學院學報,2013,06:99-102.
一、前言
近些年來,農業的無序發展導致農業環境惡化,資源開始枯竭,引起了土壤板結、土地荒漠化、土地失去耕作價值等。生態農業是結合生態學和經濟學,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借鑒現代農業的科學管理和生產方法,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指導思想,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高度協同增進為目標,以市場機制和有關法規為調控手段,實現農業、經濟、社會、自然的共同發展。
農業生態旅游是以鄉村生態環境為背景、以農業生態和鄉村文化為資源基礎,通過運用生態學、美學、經濟學原理和可持續發展理論對農業資源的開發和布局綜合規劃、設計、施工,將農業開發成為以保護自然為核心,以農業生態生產和生態旅游為主要功能,集農業生態建設、科學管理、旅游商品生產與游人觀光農業生態、參與農事勞作、體驗農村情趣、獲取生態知識,農業知識為一體的一種新型生態旅游活動。農業生態旅游是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式,也是一種新型旅游活動項目,是在生態農業的基礎上有機地附加了生態旅游觀光功能的交叉性產業,是旅游業發展的必然需求。
二、衢州市發展現狀
(一)地理位置,氣候氣象
衢州位于浙江西部,錢塘江上游;地處浙、贛、閩、皖四省的交界處,素有四省通衢的美稱。其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交通便捷。境內山清水秀,環境優美,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態優越。隨處可見青山綠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0.9%,是“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城市”。衢州農業生態環境優美,既有田園景觀,又有山野民居,民間文化多姿多彩??偟膩碚f,衢州市旅游資源極為豐富,擁有能夠滿足人們觀光旅游、休閑娛樂、農事參與、民俗體驗等多種目的的各種類型的旅游資源。
(二)經濟發展現狀
衢州的生產經濟總體來說不發達,2011年全市GDP只有890億元,財政收入95億元.在地級市中經濟發展總量不算太大。從產業結構來說,衢州比全國平均水平低6.5個百分點,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在長三角處于欠發達地區,城鎮化率57%,城市人口35萬,上百億的上市企業3家,工業經濟沒有形成集群化發展。加上近幾年來自然災害頻發,政府對于發展對外旅游經濟顯得力不從心。2007年大雪災,2008年大地震,給衢州以農為主的產業經濟帶來了沉重的打擊。衢州的支柱農產品銷量出現一系列問題。
(三)旅游發展現狀
衢州主要旅游經濟指標穩步增長,旅游人氣旺盛。衢州擁有1個世界自然遺產,4個國家文保單位,7個國家4A旅游景區,2個全國工農旅游示范,5個國家森林公園,1個國家地質公園,1個國家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具有相對豐富的旅游資源,尤其是生態休閑旅游及文化旅游資源比較豐富,開發潛力較大、前景良好。
三、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
(一)生態農業的影響因素
生態農業是將農業系統各組分、各鏈條的有機整臺,對不同產業之間進行有機耦合,把初級農產品生產.與其后續性加工的緊密銜接等,并根據生態、自然、經濟、社會、市場條件,發展高效實用的生態農業模式。發展生態農業是各方面協同發展的過程,受到各方面的影響:1、完善的技術體系;2、激勵政策的支撐;3、農產品市場的發展;4、農業產業化水平;5、推廣力度以及配套服務體系的建設。
(二)生態旅游業的影響因素
衢州市生態旅游的影響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在長三角處于欠發達地區,城鎮化率57%,財政收入97億,城市人口35萬,上百億的上市企業3家,工業經濟沒有形成集群化發展。2)旅游產業發展低端,旅游產業發展處于起步階段,產業價值鏈沒有形成。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產品優勢,生產要素的整合非常欠缺,已開發的旅游項目與長三角地區高品質的市場需求明顯不對應。
3)旅游景點小、散、弱、差,管理水平和要素配套都比較低端。4)人力資源明顯不適應現代旅游目的地發展需要,運營能力較差。5)核心吸引物尚未形成,急需通過大項目包裝修成區域核心吸引物,突破形象遮蔽。
(三)生態旅游與生態農業的相互關系
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二者相結合,是生態農業生產、生態旅游活動、生態環境三者合為一體進行開發的一種“生態型”旅游方式,以鄉村生態環境為背景、以農業生態和鄉村文化為資源基礎,通過運用生態學、美學、經濟學原理和可持續發展理論對農業資源的開發和布局進行規劃、設計、施工,將農業開發成為以保護自然為核心,以農業生態生產和生態旅游為主要功能一種新型生態旅游活動。是適應社會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要求,克服目前傳統農業旅游不足,找出一條生態+農業+旅游的農業旅游形式。拓展了農業發展的新空間,開辟了旅游業發展的新領域。
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結合在一起,利用生態理念和先進的技術來實現生態農業生產才是最具特色和競爭力的資源。它既能平衡農業經濟、社會對農產品需求和人們的旅游需求,又能維持農業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業環境收益、經濟收益、社會收益等綜合收益最大化,是一條農業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二者相結合對于縮小城鄉差距有著重要意義。生態農業旅游帶動了農業產業化,為農產品找到了市場,解決農產品買賣難的問題,增加了農民經濟收入,并且豐富了農村精神生活。增加鄉村經濟收入,增加當地稅收,提高就業率就業率,促進當地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鄉村經濟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四、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協同發展模式分析
(一)農業生態旅游的內涵和特點
對于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的準確概念,國內外學者有過不同的定義[1-3]。一般來說,學術界普遍認為:生態農業旅游是指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從利用內涵為主題而開發出的主要包括農村獨特的田園風光、農事勞作及農村特有的風土人情為內容,具有極大參與性的一種旅游活動。一般來說,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協同發展有一定的共性,衢州市的發展有自己獨有的特點。
首先,衢州的農業生態旅游資源高度富集,在自然方面見長,從市場需求角度看是非常有利的。再加上周邊的黃山、三清山等,包括風景秀麗的江郎山,是一個世界自然遺產和國內著名景點的集群所在地。
再者,衢州的賓館建設相對落后,住宿是旅游環節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所以,衢州酒店建設上要形成總量與類型上的優勢,應有五星級、商務、快捷等各種類型的酒店,再通過價格競爭,形成質量高地和價格洼地。這樣會吸引不同的旅游者。
其次,對衢州的農業生態旅游資源宣傳力度不夠。一般來說,重量級紙質媒體、網絡媒體宣傳力度較大,針對性較強。進一步加大對衢州農業生態旅游宣傳推廣,可以參考像“三亞比美”的宣傳,就帶動了觀眾觀看,并對當地的美景留下深刻印象。效果很好。
最后,與重要旅行社合作不夠。一般火爆的景點與重要旅行社的合作都很緊密。例如,國旅、中旅、青旅、上海春秋等大社擁有全國營銷網,先后與一些地方政府合作一起開發農業生態旅游這一朝陽產業。如果能充分利用大社良好的營銷網絡和各分支機構強大的分銷能力,衢州的農業生態旅游會發展得更快。
(二)衢州市協同發展的基本條件
旅游活動的動力來源于人們的需求,農業生態旅游同樣也不例外,它的產生和發展也是由現代社會人們的需求所決定的。
農業生態旅游以發展生態農業形成的鄉村生態環境為活動場所,以生態農業景觀、生態農產品開發為生態農業旅游產品。加強農業與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合理培育農業旅游資源,建設良好的農業與農村生態環境是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的前提和物質基礎。農業生態旅游區的合理開發和規劃,是實現衢州農業生態旅游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在進行農業生態旅游開發時,要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特點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以及市場需求狀況,因地制宜,開展合理的農業生態旅游規劃。完善的基礎和配套設施,是發展衢州農業生態旅游的基本條件旅游地硬件建設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旅游地服務質量、旅游功能與容量及其整體經濟效益的發揮。加強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的建設是農業生態旅游地建設的重要一環,特別是加強交通設施、通訊設施、娛樂、餐飲、住宿、購物場所等的建設。
(三)衢州市生態農業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良好的生態是鄉村農業生態旅游的基礎,農村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要求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要與對基本生態過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資源的維護協調一致,對農業生態旅游接待容量實施有效控制,增強當地居民和游客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農村社會和文化可持續發展農村社會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是指農村旅游的發展要提高人們對其生活的控制能力,這一能力的提高要與人們的文化和價值觀相協調,并維護和增強社區的個性。
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經濟效益是農村旅游的經營者和相關部門經濟投入的回報,這是農村社區發展旅游業的目標之一,也是維系農村旅游供給的重要因素。生態農業旅游的開發是一個涉及多個利益主體的高度整合的社會、經濟系統,利益分配是旅游開發相關利益主體關注的焦點,如何協調各主體間利益成為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四)衢州市生態農業旅游的產權管理與利益分配機制探討
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協同發展系統的產權管理一般有兩種形式,第一種形式是中央政府對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協同發展系統進行統一的管理;另一種形式是將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協同發展系統歸地方政府管理,中央政府在宏觀層面上進行管理。一般認為第二種管理方式地方政府的收益較大。這種結論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將環境損失、社會福利損失算入,實際上,地方政府的收益要小的多。
國內外研究表明,分配方案應讓農業生態旅游系統各成員得到的收益與其所承擔的風險和投資成正比,將有助于提高農業生態旅游系統各成員的積極性,較好地體現農業生態旅游伙伴間“投資分攤、風險共擔、收益共享”以及“多勞多得”的原則。實際上,只有農業生態旅游系統維持長期有效的運行,把“蛋糕”做大后,農業生態旅游系統各成員才會實現真正的利益增長。
五、結論
生態旅游農業是一種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閑、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收入不斷增加,消費需求也在不斷更新換代,加上政府積極宏觀引導,及時推出了“黃金周”節假目,為城鄉居民休閑消費提供時間保障,許多工商企業紛紛響應,加大投資力度,抓緊開發生態旅游資源,增加城鄉居民選擇的旅游天地。據統計,我國東部沿海省份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已見成效。如浙江金華石門農場的花木公園,富陽縣的農業公園,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觀園,廈門華夏神農大觀園,上海浦東孫橋現代化開發區等。
二、生態旅游農業的概念及發展現狀
(一)概念
生態旅游農業是以農業生產為依托,使農業與自然、人文景觀以及現代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高效產業。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僅指用來滿足旅游者觀光需求的農業;廣義的生態旅游涵蓋較為廣泛,主要包括“觀光農業旅游”、“休閑旅游”、“鄉村旅游”、“農村生態旅游”等不同概念,具體講是指在充分利用現有農村空間、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村人文資源的基礎上,通過以旅游內涵為主題的規劃、設計與施工,把農業建設、科學管理、農藝展示、農業產品加工與旅游者的廣泛參與融為一體,是旅游者充分體驗現代農業與生態農業相結合的新型旅游產業。
(二)發展現狀
20世紀90年代,我國生態旅游農業在大中城市迅速興起。據不完全統計,1996~1997年我國已動工和計劃投資1億元以上的生態農業項目有7個以上。1998年國家旅游局以“華夏城鄉游”作為主題旅游年,使“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做農家活、看農家景”成了農村一景。目前我國生態農業旅游項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區最為發達。在廣東,果園生態旅游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束至9Q年代初,目前廣東已有80多座生態果園,每年接待游客400多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0億多元。
廊坊鄉村旅游正處在起步階段,旅游項目以農業旅游為主,農業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相結合,體現了“農、游合一”和“人與自然和諧”的特點。廊坊鄉村旅游充分結合廊坊毗鄰京津的區位優勢,增進與京津冀旅游市場在產品開發、市場推廣,銷售渠道等方面的協作與聯系,加快廊坊旅游融人京津旅游產業鏈條,促進京津廊旅游產業一體化;突出廊坊城市環境、生態優勢,突出廊坊市生產要素的價格優勢。
二、發展生態旅游農業的意義
工業化的飛速發展導致城市污染的加劇,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使人們的精神日趨緊張,人們渴望親近自然,回歸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態旅游農業滿足了城鄉居民的這一要求,它用生態學、美學和經濟學理論來指導農業生產,通過合理規劃布局,自然調節和人工調節相協調,使農業生態系統進入良性循環,具有生產、加工、銷售、療養、旅游娛樂等綜合功能。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不是簡單的轉換,而是把農業中(種植業、養殖業、林業、牧業、漁業等)具有旅游資源部分的功能進行整合發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滿足人們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個性化需求。
三、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布局原剛
(一)因地制宜。農業生產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合季節性,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必須根據各地區的農業資源、農業生產條件合季節特點,充分考慮其區位條件合交通條件,因地、因時制宜,突出區域特色。
(二)盡可能與旅游業相結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區和景點,擴大和增加觀光農業項目,通過相互帶動作用,發展農業與旅游業臺一的新型產業。
(三)充分考慮客源市場。發展生態旅游農業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區和經濟發達的地區,這里的人們對觀光農業的要求強烈,經濟條件可能,交通比較便利。發展生態旅游農業的條件比較優越。
(四)必須搞好基礎設施建設。首先搞好交通、水電、飲食、住宿等基礎設施,設計專門的旅店、餐廳、農宿以及娛樂場所和度假村,開發具有特色的農副產品及旅游產品,以供游客觀光、游覽、品嘗、購物、參與農作、休閑、度假等多項活動。
(五)與農村建設規劃相結合。要搞好農村居民點和道路規劃,合理開發和整治土地,改善農村環境,在保留歷史民俗農舍的同時,興建體現觀光特色的農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觀光旅游。
四、廊坊鄉村旅游發展構想
(一)統籌組織,加強宣傳
鄉村旅游的發展要按市場經濟的規律辦事,其主體應是農民。記者在采訪時發現,農民們都不敢嘗試,想干的卻“不知從哪里干起”、怕這怕那,顯然這與廣大農民長期固守在農村、市場觀念落后有關,也與我們政府服務跟不上有關。把鄉村旅游的管理納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采取政府主導、各方支持,行政、經濟、法律等相配套的指導和管理方法。成立鄉村旅游領導機構,負責鄉村旅游發展的管理、協調、監督,指導和服務工作。
(二)因地制宜,科學規劃
要因地制宜,做到有規劃有先后,靠近城市的先稿起來,充分挖掘其文化底韻和生態資源,豐富活動內容??茖W地確定鄉村旅游業的功能定位,選擇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主導產業或主導產品。劃分旅游功能分區,搞好旅游項目和景觀布局。搞好基礎設施規劃布局,提供良好的旅游環境。加強與旅行社合作,搞好宣傳,提高景點的知名度,使旅游者、建設者和組織者“三得盞”,景點才有可能持續發展。
關鍵詞: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發展現狀;對策;六盤水
中圖分類號 F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7-124-02
鄉村休閑旅游是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亮點,通過自由、輕松的旅游方式,游覽農村的自然風光、觀看農村的風土人情、呼吸農村新鮮的空氣、感覺不一樣的生活節奏。在城市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空氣質量逐漸減退的情況下,利用閑暇時光去農村走走,這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然而鄉村旅游的點多、面廣、線長,因此當地政府應該對開發鄉村旅游應有長遠的思考,重點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的旅游景點,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吃、住、行、娛樂等,另一方面應加大鄉村休閑旅游景點的宣傳和引導。
1 六盤水市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的發展現狀
六盤水市旅游產業發展相對緩慢,但是隨著“中國涼都”旅游品牌的建立,旅游產業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一定的位置。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鄉村旅游已經成為六盤水市旅游產業中的重要經濟來源。鄉村旅游、城郊旅游成為六盤水市旅游產業發展的熱點、亮點。六盤水市以“以旅促農、以旅興農、以旅富農,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主題的鄉村旅游主題,受到世人的關注,也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應。2015年7月,貴州省農委和省旅游局聯合下發了《關于命名2015年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的通知》中,六盤水有盤縣娘娘山高原濕地生態農業園、鐘山區大灣鎮茂霖休閑度假農家山莊、水城縣獼猴桃產業示范園區及盤縣妥樂古銀杏示范園4個單位獲評“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這對拉動六盤水市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2 六盤水市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發展的因素分析
2.1 資源豐富,特色鮮明 根據中國科學院等權威專家對六盤水市進行實地觀測和實驗,分析六盤水的氣候資源,得出了六盤水的氣候特點“涼爽、舒適、滋潤、清新、紫外線輻射適中”,被中國氣象學會授予“中國涼都”的稱號。六盤水市雨量充沛,氣溫適宜,整座城市坐落在海拔1 800m以上的高原,紫外線適中。2013年被評為全國10大避暑旅游城市。六盤水現有的特色資源如:鐘山區的麒麟洞公園、生態民俗長角苗博物館、北盤江峽谷奇山夜景、盤縣千珠古銀杏、老廠“萬畝竹?!?、南開苗族跳舞節、玉舍火把節等,為六盤水市打造獨具特色的鄉村休閑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2 交通便利,構建快捷 六盤水市作為攀西――六盤水資源綜合開發區和裝備去制造業基地,又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全市共有少數民族44個,人口約84萬。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服飾、不同的民族習俗,再加上三線建設的歷史文化背景,將為六盤水是的鄉村休閑旅游提供足夠多的元素。我市處于川滇黔的結合部,有4省立交橋之稱,貴昆鐵路、南昆鐵路、內昆鐵路等經過六盤水。方便的交通、快節奏的生活,把六盤水市的鄉村休閑旅游連成一條綠色產業鏈。
2.3 領導重視,政策扶持 六盤水市的旅游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間逐步走上正軌,整個旅游業呈現一種欣欣向榮的發展狀態。在“十三五”開啟之年,六盤水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確立了“大數據、大健康、大旅游”的旅游發展主基調,并相近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推薦六盤水市人才隊伍建設,促進六盤水市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不斷吸引大數據、大健康、大旅游的人才。六盤水市“十三五”規劃綱要中,重點提到了開發特色旅游資源、轉變旅游發展方式、實施旅游精品戰略、豐富旅游文化內涵、提升旅游質量,推動旅游產品多元化發展。以中國涼都為品牌,打造消夏避暑、休閑旅游、宜業宜居、高原運動城市的特點,推進避暑旅游和區域旅游集散服務中心建設。因此,市委市政府對于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的發展高度重視,深信在不久的將來,六盤水市的鄉村休閑旅游產業會得到較大的發展。
3 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發展的對策
六盤水市城市發展規模較小,交通極為便利。目前六盤水市旅游發展的總基調是“大產業、大數據、大健康”,建議將六盤水市的休閑旅游發展的主題定為“快樂怡情”。這強調的是一種中小城市才能體會到的快樂、悠閑、具有鄉村特色的旅游,和今天人們所倡導的時尚、生態、度假有著不同程度的相似。為促進六盤水市鄉村休閑旅游的快速健康發展,有以下的相關建議可供參考。
3.1 加強政府監管力度,實施整體規劃 鄉村休閑旅游的發展,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縮影,也是城市旅游業發展的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當地政府,應將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納入整個旅游發展的規劃當中來,明確鄉村休閑旅游在六盤水市旅游規劃當中的作用和地位,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辦法和經營方向。六盤水市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的發展,起步較晚、基礎薄弱、發展不成熟、附屬產品質量低且與市場生態經濟發展不協調,需要市委市政府及各縣區委政府大力支持,無論是在政策上、資金上、扶持力度上進行大力支持與幫助。因此,要使鄉村休閑旅游業得到快速健康發展,必須有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相關部門之間的通力合作,合理充分地利用鄉村休閑旅游資源和旅游信息,從而發展鄉村經濟,更好地提高農民收入。
3.2 打造旅游品牌,增強文化內涵 景區(點)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特色,離開特色就沒有吸引力和競爭力[1]。然而對于六盤水市而言,六盤水市旅游局、各縣區旅游局及農業部門、發展部門應加強溝通與聯系,根據各鄉鎮的旅游資源、氣候、農業、交通、文化資源等特點,創新性地開展符合本地區特有的旅游品牌,同時要注重文化內涵的展示。從大的環境來說,六盤水市的鄉村休閑旅游可以圍繞中國涼都――貴州屋脊、濕地公園、地質公園、三線建設及水城煤炭等要素,進行精心設計、重點打造,使游客在旅游的同時,能夠感受到六盤水市的歷史變遷和人文氛圍。此外,在開發鄉村旅游景點的時候,不但要有較高的文化品位、藝術格調,還要保持原汁原味的鄉村風土人情,突出田園風光這個開發的亮點、特點。
3.3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力度,提高管理服務水平 針對目前鄉村休閑旅游檔次低、服務人員水平有限、服務理念落后、管理不科學、經營理念落后的問題,應該開展層次多樣、培訓方式靈活的服務人員的培訓,從而提高鄉村休閑旅游人才隊伍的素質。加強休閑旅游管理人才的培訓,包括管理人員、經營人員以及服務人員的培訓,創新開發一套適合六盤水市鄉村休閑旅游發展的培訓體系,創新引導鄉村休閑旅游的管理者和經營者在理念上轉變,更能夠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從而提升六盤水地區整體的休閑旅游產業。
3.4 開發相關的旅游休閑產品 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吃、住、游等是必須的,但是相關的配套產品的研究開發,能夠給鄉村休閑旅游帶來一定的影響力,同時能夠提高整個景區的旅游收入。與傳統的產品不同,旅游景區的產品應該集合景區的文化資源、氣候特點、旅游資源來進行開發與設計,從精神層面給游客一種直觀的感受,給游客一種回味無窮的體驗。產品的設計應注重品牌效益,注重打造鄉村原生態旅游精品,通過挖掘本地區原始生態的鄉村休閑生態旅游資源,從而提高品位與品牌的的知名度[2]。
3.5 倡導低碳旅游,注重可持續發展 生態環境的保護是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和開發的前提,豐富多彩的鄉村生態旅游資源是吸引游客的前提和重要保障。然而在今天,我們看到很多的旅游景點產生不同程度的破壞、三廢污染日益加劇,這為景區的發展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所以,六盤水市要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應該倡導低碳環保的原則,開展的旅游項目都要盡可能的減少污染,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在景區的規劃和開發過程中,樹立低碳理念,堅持開發與保護同時進行。人們向往鄉村休閑旅游,向往的是鄉村特有的感覺,向往綠色、向往原生態。因此,六盤水市發展鄉村休閑旅游,走環保之路,才能使鄉村休閑旅游實現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
鄉村休閑旅游是當今社會經濟發展和旅游產業發展的一個新的產物。六盤水市旅游產業的發展,應對旅游資源進行整合,尤其是鄉村休閑旅游,找準客源市場,提升旅游產品的開發力度,形成具有六盤水市經濟發展的旅游特色。鄉村休閑旅游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只有相關部門大力溝通、共同努力,才能把六盤水市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的發展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形成具有六盤水市特色的休閑旅游品牌,帶動六盤水市經濟社會的嶄新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明亮.西青區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天津農業科學,2011,17(6).
[關鍵詞] 遼寧 新農村建設 鄉村旅游 戰略分析
近年來,鄉村旅游不僅豐富了國內旅游產品種類,延伸了旅游產業鏈,而且成為城里人回歸自然,體驗農村生活,休閑度假的重要方式,在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新農村文明進步,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等方面作用顯著。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國家旅游局將2006年全國旅游主題確定為“中國鄉村游”,其口號:“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風尚”。開發鄉村旅游既適應旅游消費多樣化,更滿足了城市居民日益增長的休閑度假需求。而且,發展鄉村旅游正符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梢妰烧咴诎l展農村經濟、改善生態環境和農村面貌、提高群眾的生活水平、文明素質,以及提升村政的民主管理能力,構建和諧社會等目標上完全一致。兩者相輔相成、相互推動。這種聯合開發、綜合利用、統籌協調、整體優化求發展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種可持續的開發。
遼寧省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很快,發展空間余地較大。根據遼寧省省旅游局制定的規劃,“十一五”時期,遼寧省農業旅游總收入將達到1116億元。在此期間,全省農業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20%,帶動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率提高1.5個百分點,累計人均增加收入350元;每年新增農民旅游就業3萬人,累計增加農民旅游就業15萬人,間接從事農業旅游的農民達到60萬人以上。面對新世紀鄉村旅游發展的新趨勢和機遇,遼寧鄉村旅游如何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重要研究課題。
一、遼寧鄉村旅游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遼寧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遼寧省農業資源非常豐富,農村景觀類型多樣,農耕文化悠久,具有發展鄉村旅游的優越條件。隨著我國鄉村旅游迅速的發展,遼寧出現了一大批具有鮮明鄉土特色和時代特點的鄉村旅游地與鄉村旅游區。到目前為止,遼寧對外開放的主要農業觀光旅游景點類型多樣,涵蓋了“農業生態觀光型”、“參與體驗型”、“成郊觀光型”和“農業科技型”等。據2007年五一黃金周不完全統計。沈陽、大連、鞍山等主要城市周邊的生態旅游成為游人的首選。丹東的天橋溝、五龍山、鳳凰山等旅游區(點)接待大批游人。尤以“吃農家飯、賞農家景、睡農家炕、做農家活、享農家樂”為內容的“農家樂”旅游備受城里人歡迎。撫順各大休閑山莊、旅游農莊和漁塘垂釣場所,接待游客10萬多人次。大連長??h的“漁家風情游、環島垂釣游”、甘井子區的“農家樂”吸引大量來自北京、河北的游客。鞍山農家旅游接待6.59萬人次。本溪的“農家樂”旅游,黃金周期間接待游人8萬多人次,收入800多萬元。遼陽的瓦子溝“農家樂”旅游也吸引眾多旅游者。
總體來看,遼寧鄉村旅游擁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和發展空間,但整體發展處于探索的起步階段,從規模、產品、服務、從業人員素質等還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休閑、度假、會議獎勵等市場需求。
2.遼寧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
自遼寧開發觀光農業旅游以來,確實己經取得了一定的規模和發展,但仍存在以下一些問題,有待于進一步解決。
(1)發展鄉村旅游缺乏前期規劃,產業規模狹小
據國外研究表明:觀光農業的半徑為29.5公里,才能發揮最佳效益,但由于受短期利益的支配,遼寧觀光農業規模狹小,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體系,高科技含量小,產出效益模式不明顯,整體觀賞性不強。
(2)旅游基礎設施滯后,綜合服務能力不強
農業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一般是比較偏僻的農村或鄉鎮,這就要求在開發農業旅游項目時,必須考慮基礎設施的問題,要適應城市居民回歸自然又追求環境質量的需求,加快建設高標準、高質量的生態旅游產品。
(3)對農業旅游資源的開發深度不夠,農業旅游產品單一
遼寧目前開發的農業旅游資源僅局限于觀光型產品,產品結構比較單一,旅游行為的層次較低,特別是缺乏高層次的互動性和參與型的農業旅游產品,使得游客的滯留天數少,重游率低,對農業旅游市場的擴大構成極大威脅。
(4)對市場和品牌營銷缺乏概念研究
對發展鄉村旅游還缺乏足夠認識,觀念和理念還比較落后,因而指導和引導不力;鄉村旅游市場處于自然發展的狀態,缺乏管理的市場;普遍缺乏規劃和策劃,往往造成盲目開發,特色不突出;鄉村旅游產品缺乏品牌,吸引力不強,效益不高;經營管理水平低。沒有充分考慮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原則。
二、遼寧發展鄉村旅游的優勢和機遇
1.發展優勢
近年來,由于國家對農業發展的重視,使農業經濟成長迅速,農村經濟的發展使農民意識改變,遼寧省農業經濟發展迅速,為遼寧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間和環境。
(1)旅游資源優勢顯著
遼寧省位于環渤海經濟區, 習慣上稱為“遼西走廊”,是中國東北地區溝通華北地區的主要路上通道,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遼寧地勢地貌復雜,東部和北部是山區,中部是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遼寧省主要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南部和西部是沿海,獨特的地形、地貌使自然風光豐富多彩,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種植業,養殖業,農、林、牧、副、漁品種齊全,果樹資源豐富,水果總面積和總產量在全國落葉果樹栽培區中分別居第3位和第2位。而且遼寧地區又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共有44個民族,除漢族外,民族風情豐富多彩,是滿族之鄉,根據遼寧優越的農業旅游資源和人文文化資源特征,可以發展農業科技觀光旅游、民俗文化體驗旅游等,遼寧鄉村旅游的客源將會非常充足。
(2)四通八達的
交通優勢
遼寧與其他省市相比,交通便捷。一是省內各城市之間通高速公路,而且村村通柏油路;二是省內鐵路干支線稠密,居全國之首;三是全省的國際航線和國內航線眾多;四是境內擁有大連港、營口港、丹東港、錦州港、葫蘆島港、大東港、鲅魚圈港和金州港等良好的大口,為國內外旅游者提供了方便的旅游服務,陸??樟Ⅲw交通網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條件。
(3)經濟基礎堅實,提供了發展的廣闊空間
2006年,遼寧省國內生產總值達8009億元,(吉林3620.1億元、黑龍江5511.5億元),比上年增長12%。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8983元,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8元,增長13.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690元,增長11.6%。遼寧經濟發展處于東北地區之首。由于城市人口的比例在全國處于前列,容易形成城市周邊旅游,加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在東北地區的帶動和示范作用,使遼寧的鄉村旅游市場優勢顯著。
2.發展機遇
(1)發展農村旅游是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實踐
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旅游局關于實施農業旅游豐收計劃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意見的通知 (遼政辦發[2007]44號)提出主要任務:“創建旅游強縣,實施農業旅游百千萬工程,創建農業旅游示范點”。據2006年初步統計,全省建成、在建和規劃建設的鄉村旅游景區已達181個,總規劃建設面積245.21萬畝,已經建設面積130.26萬畝,占規劃面積的53.12%;計劃建設總投資225.39億元,已經投資81.78億元,占計劃總投資的36.28%。計劃年總產值187.64億元,已經實現年總產值60.69億元,占計劃的32.44%;計劃吸納勞動力35.31萬人,已經吸納勞動力17.92萬人,占計劃的50.75%。鄉村旅游業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一項農業新興產業。
(2)新農村建設促進遼寧鄉村旅游的發展
2006年遼寧省首批推選出的32個特色鄉鎮,為遼寧省進一步發展鄉村旅游精品奠定了基礎。隨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的實施,鄉村旅游和新農村建設可以互相促進,相得益彰。國家旅游局提出,鄉村旅游促進新農村建設,應當把發展鄉村旅游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中,讓鄉村旅游的成果惠及農民。必須遵照農村的實情和旅游經濟規律來發展鄉村旅游,確保鄉村旅游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各級政府部門提出了新的相關政策,其中有些舉措直接關系到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新農村建設時期的鄉村旅游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
三、新農村建設下遼寧鄉村旅游發展戰略
1.科學規劃 正確引導 有序發展
遼寧省必須因地制宜制定科學的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嚴格按照規劃辦事,避免重復建設和盲目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和消費特點,針對需求編制可持續發展規劃。使新農村建設規劃充分反映本地區鄉村特色,適應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適應鄉村旅游產品多元化發展的需要。使鄉村旅游朝著有序的方向快速發展。
2.突出重點,合理布局
遼寧省在發展鄉村旅游時,由于區位條件、資源狀況、基礎設施存在差異,因此在發展中,一定要根據各地具體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計劃,突出重點、帶動一般。區位條件好, 交通便利, 例如:大連、沈陽、鞍山等城市周邊、易于吸引城市游客的地區,可以在資金、政策等方面優先予以支持;在資源豐富、交通不便、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地區,可以采取穩步發展的措施,集中精力,開發一個、建設一個、成功一個, 把資源開發與基礎設施建設同步進行。
3.建設生態新農村,追求和諧發展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任務就是培育新農民、拓寬新產業、發展新經濟、展示新風貌與建設新文明。鄉村生態旅游就是新農村的新產業與新經濟。發展鄉村生態旅游能夠促進心態和諧、農村人際和諧、城鄉區域和諧、農村產業和諧。從這個意義上說,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是一種戰略選擇。
(1)注重原生態新農村建設
遼寧鄉村旅游應該重視本地區原生態形象,追求真實,提倡先生活后生產,從生活本身出發,以生態資源要素(如景觀、環境、科技、文化、產業、產品、服務、消費等)為內涵,以生態文明為基礎,施以生態經濟和生態智慧的優化系統開發與管理,寓教于游憩,通過生態旅游的生態、經濟、社會服務,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方式、旅游產業和事業。
(2)走綠色新農村建設之路
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有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但是村民住房要符合節約型社會的要求,節約土地、材料和能源。新農村的環境要保持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在生產和生活廢物的無害處理上要增加技術和資金投入。解決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加大對重點民生工程的投入。包括完成新建農村飲水工程等,大力推廣沼氣、秸稈氣化、太陽能、風能等新型潔凈和可再生能源。目前遼寧省大連市農業已進入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現代化的新歷史階段。
(3)新農村、新文化、新農民
提倡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舉辦一系列的農民素質和技能培訓,提高了農民從事農業和非農產業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為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素有“遼東第一村”的美譽的遼寧鳳城市大梨樹村,該村以鎮規劃為龍頭,建設新村鎮,以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為依托,培育新農民;被批準為全國文明村后,該村既注重發展農村生產力,又注重調整農村生產關系;既注重農村經濟發展,又注重農村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抓住了“三農”問題的關鍵,這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大梨樹村的經驗具有典范作用和推廣價值,遼寧省有條件的鄉村應該在新農村建設中根據本地區域特點、經濟特色和社會現實選擇發展模式。
4.發展鄉村旅游強勢品牌,培育特色新農村
遼寧在開發鄉村旅游產品時,必須走本土化、特色化道路, 深挖內涵、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打造精品, 培育有競爭力的富有本地特色的產品。要集中人力、財力和物力,高起點,大手筆,重點培育和建設一批遼寧省鄉村旅游精品。深入挖掘和包裝鄉村中最本質、最亮麗、最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和元素,重點包裝提升特色旅游資源和產品,突出本旅游地與其他旅游地的差異性,通過差異產生吸引力。遼寧實施鄉村旅游精品帶動戰略先期的做法是:
(1)以遼寧省大中城市為依托,形成差異型農業觀光帶
利用城市周邊鄉村的特殊區位,推廣以休閑度假為主的農業旅游項目。遼寧省觀光農業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東部、中部、西部的差異;國道(丹大公路-201國道)及高速公路兩側(沈山高速公路、沈丹高速公路);大中城市(沈陽、大連、鞍山、撫順)的周邊郊區發展起來的觀光農業具有明顯的差異,應努力完善城郊旅游設施和功能,形成東北地區有特色的城郊旅游線。
(2)深入開發大梨樹村等生態旅游
遼寧可以借助旅游景區的市場性,著力打造盤錦大洼縣趙圈河鄉的紅海灘濕地、大連安波鎮冰雪溫泉、潮陽北票長皋鄉的田園風光游、丹東寬甸滿族自治縣青山溝鎮的山水風光游、遼陽弓長嶺區的冷熱奇觀游等以生態旅游為主題的產品,深入調研分析,對其生態資源進行保護和合理的利用,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給游客。
(3)凝練清河農 莊度假區品牌
深入清河旅游度假區,總結影視劇《劉老根》帶來轟動效應的原因,利用影視劇品牌擴大農莊的知名度,同時挖掘滿族民俗文化精髓,提高文化品位,突出企業莊園依托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資源形成的度假、休閑、觀光等功能。
(4)發揮綠色水果生產大省的獨特優勢,富裕區域新農村
“打綠色牌,走特色路”是遼寧省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針。遼寧省的綠色農業規模居全國之首,而綠色食品與旅游活動有著天然的緣分。遼寧省是我國水果生產大省,遼寧省水果栽培總面積已達1005.6萬畝,水果總產量385萬噸,水果總產值71億元。可依托以上城市開發農業科技示范園、生態果園等旅游產品,培育青少年科普教育實驗基地。
(5)延伸產業鏈條
遼寧鄉村旅游品牌的打造必須從系統化、立體化、全方位、多層次、多視角考慮,鄉村旅游可在更廣泛的領域、更深的層次上挖掘遼寧鄉村旅游內涵,找到遼寧鄉村旅游和新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發展的最佳結合點,延伸品牌到農村建設、農業生產、農村文化發展中,運用鄉村旅游樹立農村品牌,進行經濟運作,贏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省旅游局關于實施農業旅游豐收計劃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意見的通知(遼政辦發[2007]44號)[EB/OL].heep://.2007~7~30
[2]遼寧統計年鑒編輯委員會: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23~26
[3]張彩霞:關于發展遼寧省農業旅游的思考[J].區域經濟,2006(9):126~128
[4]新農村新風貌建設[EB/OL].遼寧旅游信息網heep://2007~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