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1 16:42:33
序論:在您撰寫中醫學的基本特征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中美本科經濟學教學的差異
(一)教學主體不同
國內高校在教學中,普遍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突出教師在課堂中的話語權,弱化甚至忽略學生的地位。教師講授,學生學習;教師指導,學生聽??;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單一和單向的課堂關系,使得教師成為課堂的主導者、領導者。
美國高校普遍建立了經濟學自學網站。網站中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材選用、練習題目、模擬試卷和答案等學習資源,學生可以與教師、同學互動,可以進行在線交流、問題答疑、小組討論等,學生自主學習非常方便。學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的主動學習者,他們主動聽取教師、同學對知識的分析和探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實際情況,可以調整教學安排和進度,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興趣,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二)教學目的不同
國內經濟學教學中對教學目的的描述偏向社會本位,闡述較為宏觀和寬泛,多是考慮國家、社會的層面,強調經濟學對國家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如中國人民大學高鴻業教授主編的《西方經濟學》中提出,學習經濟學的目的有三:一是為了明辨是非,區別西方經濟學的有利或有害之處;二是為了權衡取舍,即結合我國國情,決定西方經濟學說的適用程度和范圍;三是為了了解西方的國情,更好地擴大對外開放。教學目的與社會聯系較多,與學生個人的生活缺乏緊密聯系。
在美國的經濟學教學中,對于教學目的的描述多是強調個人本位。如美國經濟學教授曼昆在其《經濟學原理》中提出:學習經濟學有助于你了解你生活的世界;學習經濟學讓你更精明地參與經濟活動;學習經濟學將使你能更好地理解經濟政策的潛力和局限性,使你的政治行為(支持或反對某項政策)更理性。這種對經濟學教學目的的闡述,將經濟學和個人生活聯系起來,激發了學生學習和研究經濟學問題的興趣。
(三)教材選用不同
國內教材市場上,有種類繁多的西方經濟學教材譯本,也有高校自己編寫的經濟學教材。與美國經濟學教材代表著作,如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薩繆爾森的《經濟學》相比,國內的經濟學教材多為國外教材的復制、節選,案例較少,模型和公式較多,結合中國實際較少,實用性和適用性較差。因此,重點大學較多選用國外的主流經濟學教材。但是國外翻譯過來的部分教材,存在著版本滯后、翻譯錯誤等問題。
在美國經濟學教學中,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等600余所大學一般選用的是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該書通過名人傳記、故事、新聞、時事等案例闡釋經濟學的晦澀理論,使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能運用經濟學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另外,學校每年都會對這本教材進行修訂,與此書配套的專門教學網站、教學課件、習題等教學資源豐富,經濟學教學系統性、完備性強。
(四)教學內容不同
國內高校經濟學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經濟學是解釋經濟主體行為的科學,一般是微觀經濟學課程結束后,才能學習宏觀經濟學。如果把經濟學作為一門課程,也是先學習微觀部分的經濟學知識,然后學習宏觀部分的經濟學知識。相對宏觀經濟學而言,微觀經濟學課時較多。在美國的經濟學教學中,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不但內容劃分與我國不同,而且教學次序也不一樣。許多美國高校將宏觀經濟學開設在前,微觀經濟學在后。
在我國的高校經濟學教學中,教學內容相對經濟發展滯后,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脫節。學生在學校學習到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用得較少。美國的經濟學教學內容,注重知識的實用性。由于經濟學理論需要數學論證和解析,美國經濟學教學強調“數理統計”“概率論”等數學知識的實證應用。
(五)教學方法不同
我國的經濟學教學方法較為單一,重視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教師重視課堂教學,在課堂中講授內容較多,學生與教師互動少、交流少。有些高??吹搅税咐虒W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對案例教學的課前準備不足,多是照搬照抄國外的案例,而國外案例與我國的實際經濟情況差別大,學生難以設身處地地考慮經濟問題,理解經濟學知識較為困難,對知識的把握比較片面。
美國的經濟學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多采用啟發式、案例式、討論式、專家講座等教學方法。通過討論、辯論等方式,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對學習的主動參與和探索精神。對案例的理解和分析,學生會產生諸多困惑和不解。學生主動參與其中,查閱大量相關資料,閱讀、思考并進行歸納總結。教師將一部分課堂時間留給學生,賦予學生在課堂上一定的“話語權”,提高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
(六)評價方式不同
我國高校經濟學教學普遍采用的是“一考定終身”,缺乏對學習過程的定性和定量評價,多采用簡單的一次性考試、考試和作業相結合的證明價方式,是總結性評價。對教學過程缺乏監督和監控,對考試結果過度依賴,將學生期末考試成績作為教學評價的主要依據。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并不高,一些學生通過考前幾天的突擊學習,也能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取得較好的考試成績,這影響了其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美國的經濟學教學重視對教學過程的管理,是形成性評價。教師會布置大量的課程作業,有時作業涉及社會學、教育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和專業,需要學生大量翻閱資料、整理文獻、歸納總結,才能定時、定量地完成任務。這些都在最終成績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師給出的課程成績是包含幾個方面的綜合考評,如學生平時的課堂表現、作業成績、小測驗成績、考試成績等。學生需要在課堂上、課后作業中熟練掌握知識,才能獲得較好的成績。
二、中美本科經濟學教學 差異的啟示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時間上,使學生能自我監督、自我監控,對于存在的問題能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環境應相對寬松和開放。教師的角色要有所改變,站在學生的角度,成為課堂學習的設計者、鼓勵者和協助者,給予學生適當的幫助和支持,而不是課堂的絕對領導者。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的話語權得到展現,培養學生自我激勵、自我調節、自我控制的能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明確教學目的
我國長期以來社會本位的教學目的,決定了教學方式的單一和片面。灌輸式教學或者填鴨式教學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需求。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要緊密聯系起來,使教和學兩方面目標一致,發揮教師的主動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目的落實到經濟學教學中,教學目標要明確、具體、詳盡,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測性,從簡單到復雜,明確經濟學教學的深度與廣度。通過經濟學學習,學生可以掌握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和方法,為將來從事經濟工作奠定堅實基礎。讓學生把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培養學生既有從事經濟學相關工作的能力,又有從事其他工作所具備的素質。
(三)加強教學資源建設
教材作為教學資源建設的重要問題,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尊重經濟學發展的實際,選用國內外的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作為教材,如薩繆爾森、曼昆、帕金等,避免因為翻譯、編寫等問題導致的差錯,縮小我國與國外經濟學教學的差距。
案例教學資源庫是教學資源建設的主要方面。高校可以組織教師、學生,借用精品課程、教師教學競賽、大學生創業計劃等項目,組建案例教學資源庫。多方面、多角度地選取一些當今社會經濟的熱點、難點問題,結合國外教學經驗建設完備的經濟學教學網站。選擇西方經典著作中的典型案例,從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經濟學著作中汲取知識養分,篩選、提煉案例。聯系我國實際經濟發展現狀,有意識地編制一些涉及多章知識的綜合案例。
(四)豐富教學內容
關于教學內容的設置,要明確認識到,不能把實踐教學錯誤地理解為一種形式。實踐教學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經濟生活的實質、產生問題的緣由等,要強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在進行實踐教學的同時,也不能忽略理論教學。本科階段的經濟學學習是基礎,基本假設、概念、原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都需要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在本科經濟學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我國的實際經濟運行情況和問題,切實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重視實驗課、實習課的地位。
(五)采用多樣教學方法
在經濟學教學中,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外,還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等方法。從學生角度設置問題情境,幫助學生主動、自主學習。改變以往PPT教學、黑板板書等傳統的教學方法,利用互聯網、多媒體等資源,開設專家講座,組織精品課程、時事熱點討論等。組織學生實時收看并學習國內外知名大學的經濟學相關課程,了解世界經濟研究前沿問題,開拓知識學習視野。
利用高校的社會實踐基地、生產實踐單位,組織學生走出去,建設學習小組,去企事業單位,實地了解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問題、典型經濟案例。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實際,觀察經濟現象,參與經濟實際,總結、分析經濟問題。豐富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將理論知識更多地運用到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
(六)應用多種評價方式
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將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后作業、章節考核、考試成績作為幾個考核指標,在確定學生最終成績時,將以上幾個方面綜合考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在課堂上對學生的教授,重視課堂討論,更要注重課后對學生的輔導答疑、在線交流、學業指導等,對教學過程進行形成性評價。在經濟學教學中,通過形成性評價的六個階段:自評、專家評價、一對一評價、小組評價、實地評價和進行中的評價,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增強其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合作和參與精神。
參考文獻:
\[1\] 丁剛,羅暖.國外大學本科經濟學教育的典型經驗及其啟示\[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6).
摘要:在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中,不僅富有獨特的民族審美命題與范疇,而且也貫穿著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在這種美學思想影響下的文藝創作,無不充滿了對人的關注、對人之生命價值意義的關切與肯定。
縱觀我國美學思想的發展歷程,其中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即一以貫之的人本主義傳統。無論是孔子的“興觀群怨”說、莊子的“大道為美”說,還是鐘嶸《詩品》中的“詩唯性情”論、陸機《文賦》中的“詩緣情”,以及后來的“妙悟”說、“意境”說等,都是圍繞著人、人的性情、人格精神等方面進行的。其中的“意境”說、“神韻”說、“風骨”說、“妙悟”說等,都屬于我國民族傳統的美學范疇,體現了我國古典美學中自然主義與人格主義的兩大品格。在這種美學思想引導下的文藝創作,充滿了對人的情感精神的關注和人之生命價值的肯定。
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的作用是“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奔纯梢约ぐl人的情緒,體察民情民意,抒發其怨憤之情。其詩論始終圍繞著人的情緒,所以他編定的《詩三百》將人的感情的抒發放在了首位,這種情感也構成了該詩集的精華部分,充分體現了其藝術價值。此外,孔子的“盡善盡美”說、孟子的“沖實之謂美”以及荀子的“美善相樂”說等范疇和命題對中華民族追求美好品德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深遠影響,并奠定了中國古代美學思想重視文藝審美教化作用的審美原則。
道家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審美思維方式和審美本體論方面的范疇和命題,為中國古代文藝美學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如“天地有大美”、“坐忘”、“物化”、“齊物我”等思想在我國美學思想史上產生了深刻影響。以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為例,他高度重視人的生命價值,以人為本是其思想的核心。莊子論美也是以人為核心,其“重生”、“養生”、“保身”等思想影響下的美學思想呈現出鮮明、突出的人本精神。莊子把“道”視為美的最高境界,提出了“道至美至樂”的美論主張,即美是從“道”的范疇中衍生出來的,因而“道”與美密切相關。在莊子看來“道”是一種絕對的自由,既是“美”的根本所在,也是人所缺乏、并且是人應效仿追求的。“物物而不物于物”、“勝物而不傷”、“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人不要被功名利祿所累,不應為物所奴役,而應成為物的主宰,把物我、生死、貴*、窮達、禍福、得失等都看成相對的東西,從而追求一種心靈精神的絕對無限自由。只有如此,人才能獲得“美”。
在《逍遙游》中莊子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神人”的形象:在形體方面其具有健全之美,精神方面具有高尚的品德之美,有著絕對的自由和廣大無邊的神力,而這種“神人”其實就是人的本質的一種人格化。同時,在莊子的審美思想中也論及了審美主體的自由心態。在《田方子》中,莊子描繪了一個“真畫者”在畫圖時的獨特的自由行動和神態:“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敵筆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值值然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之視之,則解衣般礴裸。君日:‘可矣,是真畫者也?!鼻f子在這里旨在說明真正的畫家要按照自然之性去創作,敢于表現自己的真情實感和獨特個性。莊子的這種審美態度使其美學思想帶有了鮮明的人本精神特征。而且,在他的美學思想中,真與美密切相關,提出了“法天貴真”的審美命題。此“真”乃一種出于主體心靈的純真之情,是審美主體的一種天然感性的東西.其富有感人的巨大力量,因而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作用。在莊子的“法天貴真”思想中強調人之生命精神的自由,生命自由就是美的根本所在。莊子對人的感情、精神美的充分肯定.不僅體現了其對人之生命的熱切關注.具有鮮明的人本主義精神,而且對后世的文學創作及文藝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國第一部詩論專著—六朝鐘嶸的《詩品》發展了孔子的“興觀群怨”說,莫定了“詩唯性情”的理論?!对娖贰芬栽娙藗€人的風格為品評對象,分上、中、下三品.以曹植的詩為一品,“為建安之杰”。在藝術手法上.進一步解釋了“興”為言已盡而意無窮,把審美范疇擴展到詩文以外。用詩的風格立品,是自覺的美學追求的開始。(詩品)所體現出的美學觀的核心便是“詩唯性情”,即由于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影響,使人的性情發生波動,便以詩歌的形式加以表現。正如《詩品·序》所寫:“嘉匯寄詩以親,離群托時以怨—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故日’可以群.可以怨’,使窮踐易安,幽居靡悶,莫尚于詩矣。詩歌的創作無不與社會人事、人的情感密切相關。
唐代.禪宗興盛.形成一種新的美學思想。禪宗是從印度佛學發展起來而又能充分表現中華民族思想與性格的佛教流派。其追求超脫人世煩惱、達到心靈絕對自由的境界。但在這一過程中并不否定個體生命價值,不主張完全脫離世俗生活,因而希望通過個體心靈、直覺、頓悟,達到這種絕對自由的人生境界。禪宗重視主體的內心體驗.尊重其內心思考的權威.提倡“我心即佛”.排除了外在偶像、教條的束縛.開拓了個性解放的天地。這種思想理論圍繞著人、人的生活.讓人看到生命的本質.且將主體心靈的體驗放在首位.強調人的本性.充分肯定人的心靈的實在性.從人的某種人生境界的體驗中去追求美、尋找美,在一種心靈自由的境界中去獲得審美滿足。這種思想無意中激發了當時的詩人及理論家們的思維方式,促使禪思轉化為藝術思維、藝術機趣,禪宗佛理便被直接引人到詩歌美學理論的研究和創作之中。特別是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后社會由盛轉衰.嚴重的社會危機使當時的士大夫們的審美興趣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創作理論上.皎然獨標性情,引發哲理思考。他在詩論專著《詩式》中說道:“級者嘗與諸公論康樂(謝靈運號)為文,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顧詞彩.而風流自然?!庇终f:“兩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若遇高手.與康樂公,覽而察之,但見性情,不睹文字,蓋詩道之極也。”可見其仍不脫離性情說。所謂“性情”指人類本性所具有的喜怒哀樂。他強調詩人在構思時要善于引發人性的率直真情,為此需要排斥名言、概念等中介,即不睹文字、不顧詞彩,從而達到情真意切、超逸美妙的效果。這種詩學觀是道家“得意忘言”和禪宗“離言”的發揮。司空圖則綜合儒釋道三家學說,撰《二十四詩品),論述詩歌的風格美.分為雄渾、沖淡、洗練、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等二十四目,各用四言韻語形象地描述了每種風格的特征.從而表達了中國人獨有的民族審美觀,其中“含蓄”一目,要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確,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是獨有的一種民族審美風格。他在皎然“文外之旨”的基礎上還提出了詩之“韻味”說。這種“韻味美”的營構.不僅需要創作主體的“妙造”,還需通過作品審美主體—鑒賞者的閱讀、接受、想象和認同。從這時候的詩歌創作來看,士大夫們以追求自我精神解脫為核心的人生哲學使其審美情趣趨向清幽、平淡、寧靜。其中自然適宜、渾然天成乃是士大夫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面對靜謐的自然、空寂的宇宙,他們抒發著內心淡淡的情思,領略著人生的哲理.并把這些融化在心靈深處。其中王維的詩歌創作最具代表性。如他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人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舊(《鳥鳴澗))詩很短,但禪意充盈。王維深得禪意、禪趣,故營造了獨特的淡遠含蓄、玲瓏澄澈之意蘊。他說:“空居法云外,觀世得無生”(《登辨覺寺》),這便是其禪悟心態的表現?!澳灸┸饺鼗?,山中發紅粵。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芙蓉花自開自落,物態天趣,自然天成。“安史之亂”使許多士大夫都經歷了一段慘痛的生活,對王維的心靈也產生了很大的傷害,從此他在精神上真正投向了“空門”?!蔼氉p翼.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白發終難變,黃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惟有學無生?!薄?秋夜獨坐)》“無生”.在這里指代佛門“真諦”。涅架境界無生無滅,簡稱“無生”??梢姡捎谏鐣淖儎右约岸U宗思想的影響滲透,使文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這種思想影響下的文學創作始終將關注的目光放在審美個體心靈的寧靜曠達與超然適意上,使其逐漸悟得在短暫的生命中獲得人生意義和價值的途徑。
宋代是文字禪的時代。由于時局的動蕩.禪與文人的關系更加密切.禪宗那種“一切本空”的世界觀、自然適宜的人生態度和超凡脫俗的生活志趣,正好同宋代文人內向封閉的心理需求相吻合,禪的廣泛滲透,改變了文人們的價值觀和審美心態.促進了文人們思維模式的改變。禪家“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的思想.使宋代文人產生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態.使宋代詞風多以冷清、平淡為美.追求空靈、疏淡的意境。如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靜初。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又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痹~中鴻、人互見,語語相關,營造了一種幽緲、清冷、安謐的意境。蘇軾吸收莊子齊物論的哲學觀而形成曠達的人生態度.反映在其文藝創作中是一種通達不執的審美理想。而且,由于蘇軾一生中的坎坷經歷,使其在創作中,在思維方式上常常融進禪思佛理,形成一種清幽空靈的藝術境界。如他的(前赤壁賦》中,由個體生命的有限之悲上升到宇宙時空的無極之壯,借用自然界的江水、明月、清風等景物,暗含著佛禪思想,抒發遺世獨立的曠達之情,闡明事物具有變與不變的兩重性,表達了他雖然身處逆境仍然忘懷得失、處之坦然的人生態度,啟迪人們要在體悟人與宇宙冥合的境界中獲得一種寧靜、淡泊的樂趣。其中寫道:“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逼渲薪钢U思理趣,暗含著人生哲理、人生的價值意義,融會著人本主義的思想。
在文藝創作理論中,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以禪論詩,其見解更豐富,更有啟發性,創立了“妙悟”說、“興趣”說。他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也在妙悟。詩有別才,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盛唐詩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澈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象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苯沂玖斯诺湓姼璧暮钪?。
以禪論詩,包藏了無限的機趣,使詩話進人到更高的審美價值境界,體現了一種自然天成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禪宗的意義就在于它是一種人類性靈的自由抒發,將其引人到詩話當中,就充分表現了人的靈感與活躍的情慷,從而使其具有了人本主義的精神。以禪心點化詩心,通過神思,領悟詩的意境美,使主體內心體驗與宇宙生命脈動相連,從而達到物我兩忘,自身獲得徹底解脫。
〔論文摘要]在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中,不僅富有獨特的民族審美命題與范疇,而且也貫穿著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在這種美學思想影響下的文藝創作,無不充滿了對人的關注、對人之生命價值意義的關切與肯定。
縱觀我國美學思想的發展歷程,其中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即一以貫之的人本主義傳統。無論是孔子的“興觀群怨”說、莊子的“大道為美”說,還是鐘嶸《詩品》中的“詩唯性情”論、陸機《文賦》中的“詩緣情”,以及后來的“妙悟”說、“意境”說等,都是圍繞著人、人的性情、人格精神等方面進行的。其中的“意境”說、“神韻”說、“風骨”說、“妙悟”說等,都屬于我國民族傳統的美學范疇,體現了我國古典美學中自然主義與人格主義的兩大品格。在這種美學思想引導下的文藝創作,充滿了對人的情感精神的關注和人之生命價值的肯定。
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的作用是“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奔纯梢约ぐl人的情緒,體察民情民意,抒發其怨憤之情。其詩論始終圍繞著人的情緒,所以他編定的《詩三百》將人的感情的抒發放在了首位,這種情感也構成了該詩集的精華部分,充分體現了其藝術價值。此外,孔子的“盡善盡美”說、孟子的“沖實之謂美”以及荀子的“美善相樂”說等范疇和命題對中華民族追求美好品德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深遠影響,并奠定了中國古代美學思想重視文藝審美教化作用的審美原則。
道家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審美思維方式和審美本體論方面的范疇和命題,為中國古代文藝美學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如“天地有大美”、“坐忘”、“物化”、“齊物我”等思想在我國美學思想史上產生了深刻影響。以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為例,他高度重視人的生命價值,以人為本是其思想的核心。莊子論美也是以人為核心,其“重生”、“養生”、“保身”等思想影響下的美學思想呈現出鮮明、突出的人本精神。莊子把“道”視為美的最高境界,提出了“道至美至樂”的美論主張,即美是從“道”的范疇中衍生出來的,因而“道”與美密切相關。在莊子看來“道”是一種絕對的自由,既是“美”的根本所在,也是人所缺乏、并且是人應效仿追求的?!拔镂锒晃镉谖铩?、“勝物而不傷”、“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人不要被功名利祿所累,不應為物所奴役,而應成為物的主宰,把物我、生死、貴賤、窮達、禍福、得失等都看成相對的東西,從而追求一種心靈精神的絕對無限自由。只有如此,人才能獲得“美”。
在《逍遙游》中莊子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神人”的形象:在形體方面其具有健全之美,精神方面具有高尚的品德之美,有著絕對的自由和廣大無邊的神力,而這種“神人”其實就是人的本質的一種人格化。同時,在莊子的審美思想中也論及了審美主體的自由心態。在《田方子》中,莊子描繪了一個“真畫者”在畫圖時的獨特的自由行動和神態:“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敵筆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值值然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之視之,則解衣般礴裸。君日:‘可矣,是真畫者也?!鼻f子在這里旨在說明真正的畫家要按照自然之性去創作,敢于表現自己的真情實感和獨特個性。莊子的這種審美態度使其美學思想帶有了鮮明的人本精神特征。而且,在他的美學思想中,真與美密切相關,提出了“法天貴真”的審美命題。此“真”乃一種出于主體心靈的純真之情,是審美主體的一種天然感性的東西.其富有感人的巨大力量,因而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作用。在莊子的“法天貴真”思想中強調人之生命精神的自由,生命自由就是美的根本所在。莊子對人的感情、精神美的充分肯定.不僅體現了其對人之生命的熱切關注.具有鮮明的人本主義精神,而且對后世的文學創作及文藝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國第一部詩論專著—六朝鐘嶸的《詩品》發展了孔子的“興觀群怨”說,莫定了“詩唯性情”的理論?!对娖贰芬栽娙藗€人的風格為品評對象,分上、中、下三品.以曹植的詩為一品,“為建安之杰”。在藝術手法上.進一步解釋了“興”為言已盡而意無窮,把審美范疇擴展到詩文以外。用詩的風格立品,是自覺的美學追求的開始。(詩品)所體現出的美學觀的核心便是“詩唯性情”,即由于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影響,使人的性情發生波動,便以詩歌的形式加以表現。正如《詩品·序》所寫:“嘉匯寄詩以親,離群托時以怨—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故日’可以群.可以怨’,使窮踐易安,幽居靡悶,莫尚于詩矣。詩歌的創作無不與社會人事、人的情感密切相關。
唐代.禪宗興盛.形成一種新的美學思想。禪宗是從印度佛學發展起來而又能充分表現中華民族思想與性格的佛教流派。其追求超脫人世煩惱、達到心靈絕對自由的境界。但在這一過程中并不否定個體生命價值,不主張完全脫離世俗生活,因而希望通過個體心靈、直覺、頓悟,達到這種絕對自由的人生境界。禪宗重視主體的內心體驗.尊重其內心思考的權威.提倡“我心即佛”.排除了外在偶像、教條的束縛.開拓了個性解放的天地。這種思想理論圍繞著人、人的生活.讓人看到生命的本質.且將主體心靈的體驗放在首位.強調人的本性.充分肯定人的心靈的實在性.從人的某種人生境界的體驗中去追求美、尋找美,在一種心靈自由的境界中去獲得審美滿足。這種思想無意中激發了當時的詩人及理論家們的思維方式,促使禪思轉化為藝術思維、藝術機趣,禪宗佛理便被直接引人到詩歌美學理論的研究和創作之中。特別是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后社會由盛轉衰.嚴重的社會危機使當時的士大夫們的審美興趣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創作理論上.皎然獨標性情,引發哲理思考。他在詩論專著《詩式》中說道:“級者嘗與諸公論康樂(謝靈運號)為文,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顧詞彩.而風流自然?!庇终f:“兩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若遇高手.與康樂公,覽而察之,但見性情,不睹文字,蓋詩道之極也?!笨梢娖淙圆幻撾x性情說。所謂“性情”指人類本性所具有的喜怒哀樂。他強調詩人在構思時要善于引發人性的率直真情,為此需要排斥名言、概念等中介,即不睹文字、不顧詞彩,從而達到情真意切、超逸美妙的效果。這種詩學觀是道家“得意忘言”和禪宗“離言”的發揮。司空圖則綜合儒釋道三家學說,撰《二十四詩品),論述詩歌的風格美.分為雄渾、沖淡、洗練、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等二十四目,各用四言韻語形象地描述了每種風格的特征.從而表達了中國人獨有的民族審美觀,其中“含蓄”一目,要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確,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是獨有的一種民族審美風格。他在皎然“文外之旨”的基礎上還提出了詩之“韻味”說。這種“韻味美”的營構.不僅需要創作主體的“妙造”,還需通過作品審美主體—鑒賞者的閱讀、接受、想象和認同。從這時候的詩歌創作來看,士大夫們以追求自我精神解脫為核心的人生哲學使其審美情趣趨向清幽、平淡、寧靜。其中自然適宜、渾然天成乃是士大夫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面對靜謐的自然、空寂的宇宙,他們抒發著內心淡淡的情思,領略著人生的哲理.并把這些融化在心靈深處。其中王維的詩歌創作最具代表性。如他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人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舊(《鳥鳴澗))詩很短,但禪意充盈。王維深得禪意、禪趣,故營造了獨特的淡遠含蓄、玲瓏澄澈之意蘊。他說:“空居法云外,觀世得無生”(《登辨覺寺》),這便是其禪悟心態的表現。“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粵。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芙蓉花自開自落,物態天趣,自然天成。“安史之亂”使許多士大夫都經歷了一段慘痛的生活,對王維的心靈也產生了很大的傷害,從此他在精神上真正投向了“空門”?!蔼氉p翼.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白發終難變,黃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惟有學無生?!薄?秋夜獨坐)》“無生”.在這里指代佛門“真諦”。涅架境界無生無滅,簡稱“無生”??梢?,由于社會的變動以及禪宗思想的影響滲透,使文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這種思想影響下的文學創作始終將關注的目光放在審美個體心靈的寧靜曠達與超然適意上,使其逐漸悟得在短暫的生命中獲得人生意義和價值的途徑。
宋代是文字禪的時代。由于時局的動蕩.禪與文人的關系更加密切.禪宗那種“一切本空”的世界觀、自然適宜的人生態度和超凡脫俗的生活志趣,正好同宋代文人內向封閉的心理需求相吻合,禪的廣泛滲透,改變了文人們的價值觀和審美心態.促進了文人們思維模式的改變。禪家“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的思想.使宋代文人產生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態.使宋代詞風多以冷清、平淡為美.追求空靈、疏淡的意境。如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靜初。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又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痹~中鴻、人互見,語語相關,營造了一種幽緲、清冷、安謐的意境。蘇軾吸收莊子齊物論的哲學觀而形成曠達的人生態度.反映在其文藝創作中是一種通達不執的審美理想。而且,由于蘇軾一生中的坎坷經歷,使其在創作中,在思維方式上常常融進禪思佛理,形成一種清幽空靈的藝術境界。如他的(前赤壁賦》中,由個體生命的有限之悲上升到宇宙時空的無極之壯,借用自然界的江水、明月、清風等景物,暗含著佛禪思想,抒發遺世獨立的曠達之情,闡明事物具有變與不變的兩重性,表達了他雖然身處逆境仍然忘懷得失、處之坦然的人生態度,啟迪人們要在體悟人與宇宙冥合的境界中獲得一種寧靜、淡泊的樂趣。其中寫道:“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其中浸透著禪思理趣,暗含著人生哲理、人生的價值意義,融會著人本主義的思想。
在文藝創作理論中,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以禪論詩,其見解更豐富,更有啟發性,創立了“妙悟”說、“興趣”說。他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也在妙悟。詩有別才,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盛唐詩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澈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象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揭示了古典詩歌的含蓄之美。
以禪論詩,包藏了無限的機趣,使詩話進人到更高的審美價值境界,體現了一種自然天成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禪宗的意義就在于它是一種人類性靈的自由抒發,將其引人到詩話當中,就充分表現了人的靈感與活躍的情慷,從而使其具有了人本主義的精神。以禪心點化詩心,通過神思,領悟詩的意境美,使主體內心體驗與宇宙生命脈動相連,從而達到物我兩忘,自身獲得徹底解脫。
首先,中醫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中華文明5000年沒有間斷,從黃帝時代甚至更早,中醫學就伴隨著文明慢慢成長,并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不斷積累和發展,這在世界上絕無僅有。比如,古埃及醫學早就隨著古埃及的衰亡而中斷,古印度和古希臘、羅馬醫學也是如此。而中醫5000年來實踐和探索從未間斷,大量的好東西被發現和傳承下來。50個世紀所形成的豐厚積淀極其寶貴,類似于自然界中珍稀的基因庫,這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巨大貢獻,輕率否定傳統中醫學是愚蠢的。
其次,中醫學有四大特征。5000年以來的中醫學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階段。大體上以2300-2400年前左右(戰國中前期)為分水嶺,之前可稱之為原始中醫,之后則是傳統中醫。之所以以此為轉折點,是因為傳統中醫的四個基本特征或者說四大基石在這個階段形成,直到今天沒有太大變化。
第一個特征是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本理念。商代出現陰陽觀念,西周用陰陽來解釋自然,同時出現五行觀念。春秋時期又出現了五行生克說,及至戰國,通過陰陽家和道家的努力,形成較完整的陰陽五行學說。當時這一先進的哲學思想,被醫者運用來重新構建和統率整個中醫學知識體系,使之發生根本性變化。第二個特征是以經絡和臟腑學說為生理基礎。經絡臟腑學說是如何產生的目前尚難知曉,春秋時期的文獻里只能看到關于經絡和臟腑的零星描述,但戰國時期已基本定型。第三個特征是以“望聞問切”為基本診斷手段,以“虛實寒熱”等一整套病癥概念為基本診斷標準。從現有資料看,它們也應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第四個特征是以動植礦物為基本藥物,加之以針灸、正骨、按摩和養生等基本治療手段。這些藥物和治療方法多有長久的歷史淵源,但在這一時期則有了相當顯著的發展,并且與以上三個特征整合為一個完整的醫學體系??偟膩碚f,此后2000多年來中醫學雖然仍在不斷發展,但是以上四個特征一脈相承,直到當下也仍然處于戰國時期確立的框架內。
再次,傳統中醫學的現代化發展,要有所區別。
討論中醫藥發展,不能不關注中醫上述四大基石。傳統中醫學的四大基石中最容易為現代科學證明和利用,并且能較快見到成效的,是治療手段——藥物、針灸、正骨以及各種養生術。這方面出成果的希望非常大,青蒿素的發現就是最典型的事例。這在傳統中醫學中屬于技術的、形而下的層面,卻是當前應該首先著力的地方。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與之類似。中醫學的虛實寒熱和經絡臟腑學說,進入到相對理論化和形而上的層面,在中醫學理論中是自洽的,用于治療實踐也往往有效,可是多數現代科學還沒法很好解釋和說明。然而中醫的魅力恰恰就在于此。中醫學作為人類醫學知識和文化多樣性的特殊構成之一,這個層次的東西是非常寶貴的,應該進行深入探討,特別是用現代的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甚至量子理論等來研究它,應該大有可為,甚至可能有一些原創理論出現。中醫學的最高層面是其根本思想——陰陽五行學說。不可否認即使在今天它也包含有合理因素,如辯證思維、整體思維、天人相應思維等。但陰陽五行說建立在原始思維的基礎上,按照象征律的邏輯,把萬事萬物按照陰陽五行分門別類加以安置,比如以五行配五方、五季、五色、五臟以及天干地支等等,然后根據五行的生克制化等來推論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它固然有自己的邏輯和推理,但是這樣一種對客觀事物及其關系的定位和描述無疑是很荒唐的。建立在傳統陰陽五行學說基礎上的古代方技巫術,如算命、堪輿、占星望氣等全都被證偽和否定了,唯一還沒被推翻的就是中醫學領域。我們應該用辯證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理念去重新解釋和發展中醫學,形成新的中醫學理論體系。陰陽五行說的合理因素應該繼承,但其中的糟粕必須摒棄。中醫學如果還停留在陰陽五行說的水平上,要實現現代化將是不可能的。
(作者為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常務副主席)
其實,中醫單純的辯證論治是不能真實地反應中醫學的本質。那么當我們去說中醫學的特征時,首先要明確是相對誰而言。凡說特征的時候,首先要搞清楚其共性的東西。很明顯,我們講中醫學的特征,是相對西醫學而言,辨證論治是我們的特色,但前提是辨病論治是二者的共有。但現在我們只講異,不求同,甚至于揚言中西醫無法結合,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辨病論治不是西醫的專利,也是中醫學的最基本特征之一。
1 從中醫學的發展史,看辯病證治的重要性
1.1 中醫學雖以“辯證論治”為診療特點,但臨床上從來就存在著“辯病施治”的方法。特別是在中醫學理論體系構建之初,證候的概念尚未從疾病中分化出來,就是以“病”作為辯析目標的,治療也就依據病來施行。如《內經》13方基本上是以病作為治療靶點的;《神農本草經》、《諸病源候論》等著作也多以具體疾病作為治療目標,如以“常山截瘧”、“黃連治痢”等。即便在近代,中醫學在注重“辯證論治”的同時,也仍在運用辯病思維。如對肺癆、肺癰、腸癰、濕疹、瘧疾、麻疹、水痘、天花、蛔蟲、絳蟲病等的防治,主要是基于辯病的思維。因此,中醫學的辯病思維與辯證思維是同時存在的,交織在一起而綜合運用的[1]。
1.2 中醫學從誕生便開始了辨病與辯證的結合。早在《黃帝內經》里這種現象比比皆是。它往往是先定病,然后再辯證。比如《咳論篇》、《痿論篇》等章,都是先說這種病,然后再去辯證。之后,在《傷寒雜病論》、《諸病源候論》等書,無不先言某病,再言某癥,病、癥、脈、證合參而治。以《金匱要略》各篇之題最能說明,如《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并治第三》,百合病、狐惑病、陰陽毒都是病名。
1.3 中醫辨病論治在之后的發展過程當中從未終止。茲舉倆例最能說明。其一,清初溫病大家余師愚在其《疫疹一得》書中,僅論及清瘟敗毒飲一個方子,以一方治一病,藥即中病,鮮有罔效,典型辨病而治,其重復性不言而喻。其二,清初臨床大家程國彭,在其《醫學心悟》一書中,運用大量篇幅講述如何辯證傷寒。在太陽經癥條下,直言麻黃湯與桂枝湯辯證之繁瑣,療效之有限,辯證少有失誤則災害險生。乃自創加味香蘇散一方,說:今以此方代前二方(指麻黃湯、桂枝湯)之用,藥穩而效,亦醫門之良法也。不論冬月正傷寒,及春、夏、秋三時感冒,皆可取效。其也是實現了從辯證論治到辨病論治的一次飛躍。這是中醫走循證醫學道路的肇始。
1.4 又如中醫在與疾病“非典”的抗爭中,充分發揮了辯證論治的優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其意義不僅僅在于證明了辯證論治的優越,而在于對“非典”疾病的認知隨著辯證論治的進程而不斷深化,這同時也是“辯病”的認知過程。我們采用兩種方法相結合,我們的認知就愈趨深刻,我們的治療就更趨完善。
2 辯病用藥的優勢
2.1 在辯病用藥方面,每一種疾病都有其獨特的病理特點。因此,每一種疾病也意味其基本的治療原則或治療大法。除證選用不同的藥物外,頭痛可適當地配合應用川芎、白芷等止痛藥物;癃閉病按照“六腑以通為用”的原則,應著于通利為主;遺尿應按照“固攝止遺”的原則去配伍組方。如腸癰一般可用大黃牡丹湯治之;如肺癆雖有肺陰虧損、陰虛火旺、氣陰耗損等不同病證,但感染癆蟲是其共同病因,補虛殺蟲是治療肺癆的根本原則,在抗癆殺蟲的基礎上再結合辯證,分別予以滋陰潤肺、滋陰降火、益氣養陰諸法,辯病與辯證相結合,才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2.2 在臟腑辯證中:肺系病證主要按肺氣失于宣發肅降之病機特點進行辯證論治,還要結合肺系病的特點辯病用藥,以復肺主氣、司呼吸的生理功能。脾系病證主要按中焦氣機升降失常之病機特點進行辯證論治,還要結合肺系病的特點辯病用藥,以復脾主運化、升清降濁的生理功能。心系病證應按血脈運行障礙和神明失司之病機特點進行辯論治,還要結合心系病的特點辯病用藥,以復心主血脈和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肝系病證主要按肝氣疏泄不暢、肝陽升發太過、肝風內動等病機特點進行辯證論治,還要結合肝系病的特點辯病用藥以復肝主疏泄、臧血濡筋等生理功能。腎系病證主要按腎陰、腎陽不足特點進行辯證論治,還要結合腎系病的特點辯病用藥,以復腎主生長、發育、生殖、主骨、生髓等生理功能。
3 辯病論治與辯證論治的關系
3.1 關于辯證論治與辯病論治的根本區別是什么?筆者以為,辯證論治的主要著眼點是放在對疾病發展過程中每一個病理層次的本質的認識上的。一個病理層次就是一個證候,一個湯證是一個證候辯證論治的結果。辯病是對疾病的辯析,以確定疾病的診斷為目的,從而為治療提供依據。區別在于一為確立證候,一為確診疾病。辯病論治則是著眼于對疾病全方位的考察,從而抓住疾病中最具本質的聯系,把這個疾病和其他疾病區別開來,進而針對各種病的特殊性,采取相應的治療。一般說來,辯病論治從對疾病的初期考察,到確定“這一個”而非“另一個”,從一般性對癥治療到確立針對性極強的治療,是對疾病的認知階段。只有經歷了這個階段后,辯病論治才有了基礎,換句話說,辯病論治是建立在對疾病的本質有了深刻的認知基礎之上的。
3.2 辯證論治和辯病論治,沒有層次上的高低之分。它們各有優勢,也各有其局限性。辯證論治雖然不能達到對疾病的特殊性具有深刻認知的層面上,因而缺乏特殊治療的方藥。然而,辯證論治對疾病發展過程中病理層次本質聯系的認識卻遠比辯病論治要深刻。從而,在針對疾病每一個發展階段的具體治療上,更能抓住主要矛盾。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比辯病論治“優越”。辯證論治的又一個優勢是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包括對人類尚未認識的疾病,這在人類認識和戰勝疾病的過程中,其意義不言而喻。
3.3 由此可知,“中醫內科臨證時既要辯證,亦要辯病。其中辯病論治,是認識和解決某一疾病過程中基本矛盾的手段,[2]”…“是對中醫辯證的必要和有益補充,有利于進一步對疾病性質的認識,有助于掌握不同疾病的特殊性及發展、轉歸[2]”。
總之,辯證論治和辯病論治只有相互為用,相互結合,才能不斷深化中醫對疾病的認知和提高治療疾病的能力。中醫學是辨病論治和辯證論治的完美結合的一門傳統醫學科學。
因此要發揚中醫學的辯證論治的診療特色,要提高中醫的診療水平,提高辯證的準確率,必須堅持辯病與辯證相結合的診療思路。運用辯病思維來確定疾病,對某一病的病因病變規律和轉歸預后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再運用辯證思維,根據該病當時的臨床表現和檢查結果來辯析目前處于病變的哪一階段或是哪一類型,從而確立其當時的“證候”,然后根據“證候”來確定治則治法和處理遣藥。此即通常所說的“以辯病為先,以辯證為主”的臨床診治原則。對某些難以確診的病證,可發揮辯證思維的優勢,依據患者的臨床表現,辯出證候,隨證施治[1]。
參 考 文 獻
1淵源與發展
《周易》是中國經典文化的“原體”有“群經之首”之稱,她通過卦的形象變化來尋求自然、人化的規律。生動的反映了中國古代樸素而豐富的辨證法思想,極大地深化了中華民族的理論思維。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是通過進取諸身、遠察諸物、取類比象的方法而建構的,這正是《周易》所創,所以說醫源于易。明代張介賓的“醫易同源”論曰:“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于中醫學#而變化莫大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此陰陽也;醫易同源者,同此變化也。豈非醫易相通,理無二致,可以醫而不知易乎?”醫易同源,不僅是指在世界觀、方法論上的一致,更重要的是指理論形態的合一。
中醫發源于先秦,其理論體系形成于戰國至秦漢,經歷了三次發展,第一次出現于戰國到秦漢時期,此期《黃帝內經》的產生標志著以整體觀念為基本特征的中國醫學理論體系初步形成。該書基于秦漢以前的天文、歷法、氣象、數學、生物、地理等學科的重要成果,在氣一元論、陰陽五行學說指導下,總結春秋戰國以前的醫療成就和治療經驗,確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原則,成為中醫學發展的基礎和理論源泉?!饵S帝內經》與確立辨證論治原則的《傷寒雜病論》、系統總結藥物學的《神衣本草經》以及《難經》和《黃帝內經》被歷代一家奉為四大經典,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第二次為唐、宋、金、元時期,此期各種??坪途C合性論著層出疊見,金元四大家學術思想各具特色,各有創見,均從不同角度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第三次為明清時期,吳又可提出治療傳染病的學術見解,創立了溫病學說,與傷寒學說相輔相成,成為中醫治療外感熱病的兩大學說。此期,李時珍《本草綱目》問世,而清代王清任的《醫林改錯》標志著古典形態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成熟。
中醫學以“氣一元論”為指導思想,以藏象經絡學說為核心,以陰陽五行學說為說理工具,說明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疾病的病理變化;運用望、聞、問、切四診手段,診察病情;運用八綱、臟腑、經絡、精氣血津、衛氣營血“六經”和“三焦”等多種辨證方法,根據病情表現,辨明疾病的癥候,確定相應的治則治法,采用中藥、針灸、推拿等多種治療手段治療疾病。在治療疾病時,強調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和因時制宜。
西醫源于古希臘文明,最早創造醫學體系的是愛奧尼亞地區柯斯島上的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年左右),以他的名義流傳下來的著作集成《希波克拉底文集》是有關西醫的第一本著作。希波克拉底創建了體液理論,認為人身上有4種體液,即血液、黃膽汁、黑膽汁和黏液,這四種液體的流動維系著人的生命,它們相互調和、平衡,人就健康;如果平衡破壞,人就生病。希臘化時期,蓋倫(公元130-200年)總結了希臘醫學自希波克拉底以來的成就并基于大量的解剖實踐和臨床實踐,創立了自成體系的醫學理論。蓋倫的醫學理論在歐洲持續了一千多年直到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迎來了西方科學技術的大發展,16-17世紀,維薩留斯通過人體解剖校正了蓋倫的人體生理結構,出版了偉大的著作《人體結構》》標志著解剖學的誕生。哈維等則發現血液循環理論,將物理學、化學的概念引入生物醫學中。顯微鏡的發明不但確立了“細胞”概念而且認識了微生物。18-19世紀,細胞學、實驗生理學、遺傳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等學科的建立標志著現代醫學的誕生。巴斯德滅菌法的發明使手術死亡率降到15%,而疫苗的發明使傳染病有效控制,標志著現代醫學走向成熟。20世紀抗生素和化學藥物的出現使現代醫學完全進入了實際應用時代。50年代,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奠定了70年代基因工程技術的誕生,使在分子水平上進行生命的探索、操作和創造成為可能。西醫學發展達到了巔峰。
西醫學把人簡化為生物學客體,注重人的組織器官、細胞、分子屬性,是通過解剖尸體,用實驗做出生物學等指標來解釋人體的生命現象和規律。把人的疾病與健康問題還原為生物的、物理的、化學的問題。認為疾病是由某些生物、化學、物理等致病因子,對人體某一部分的損害,或人體缺乏某些必需物質所致。因而一旦特定病因被查出來了,診斷便確立。治療上,西醫是依靠藥物等治療手段,針對致病因素進行對抗治療,強調消除人的病。
量子中醫學是中醫理論現代化的科研成果,它是基于在科學、哲學層面的充分比較中醫之氣與量子的本質特性特征,提出“量子表征中醫之氣”的觀點,在此基礎上,利用量子理論、自組織理論、(耗散結構理論論)、特別是機體電磁輻射的相干性理論,揭示中醫理論的陰陽、五行、藏象、經絡、天人相應、藥性等學說的科學內涵。擬用量子理論等現論轉化中醫理論,建立現代的中醫診察和實驗研究體系。其基本思想是以整體觀和辨證唯物論為哲學思想,以量子理論等現代學科為理論基礎,基于機體電磁輻射場表征中醫人體之“氣”的觀點,運用微觀狀態的電磁輻射光(量子)輻射、能量(熱)等量子形式,研究闡述中醫理論關于人的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科學。概括的講,量子中醫學就是在機體電磁輻射層面研究人體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一門學科。當然,量子中醫學目前還僅僅是個概念,形成一個完整學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大量的理論和實驗層面的支撐。但隨著中醫理論科學內涵的揭示,量子中醫學的雛形已經形成。
2科學哲學觀
中醫學的哲學觀同中國古代哲學觀,為辨證、有機唯物主義,主要以取象思維為主。其方法論為思辨。中醫藥學是采用模型建構、整體認知、直覺觀測、動態把握的方法來看問題。其特點為:①整體觀,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協調、互為補充,在病理上相互影響。而且人體與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變化隨時影響著人體生理病理轉化,人類在能動的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維持著正常的生命活動。②功能性,中醫學在認識解剖形體的基礎上,特別重視人體的功能活動,常常從這一角度分析和認識人體的生命規律。③恒動性,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不斷發生著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而維系著形氣相互轉化過程的機體,人的生理和病理過程是機體氣的動態平衡和失衡的過程。
西醫學的哲學觀為機械唯物主義,以還原分析論為其方法論,其思維方式為邏輯思維,西醫學是采用物質分析、數學定量、實驗實證的方法來看問題^其特點為①將人體視為各個零部件的組合。主要從病灶局部出發,用微觀的、分析物質結構的方法及實驗手段,來研究和認識人體的病灶一一人的病。②注重結構忽視功能,以解剖學為基礎,著重研究人體的形體器官和化學構成,認為人是一臺機器,只有物理的關系,而沒有情感的融通。缺乏對人的整體生命的考察。③注重人體生理、病理的靜態、局部忽視其變化、動態及整體。
量子中醫學的哲學觀與中醫學相同,為有機、辨證唯物主義,其思維方式則以邏輯思維為主,方法論以還原、綜合并重。量子中醫學是中醫學理論框架下,利用量子理論等現論轉化構建而形成的。其特點與中醫學有諸多相同點,①整體觀,量子的通訊聯系性可以將具有電磁輻射的萬物聯系起來,具有整體觀外,量子組成的電磁場在宇宙的空間中伸延且沒有邊界,表現為整體性;量子的糾纏性、非定域性、超距作用等特性,更深刻的刻畫出量子的整體觀的屬性,②功能性,機體的量子是機體內非分子型的通訊信使,機體電磁輻射是生命現象基礎特征,其形成的電磁輻射場具有高度相干性,與生命體系相互關聯,是調節生命功能和生命狀態的有效途徑。③恒動性,電磁輻射都是恒動的、永無靜止的。④量子可以通過基于光電效應的儀器,定量的測知機體輻射的量子的數目、頻率及量子統計,從而分析生物體系(如:人)的狀態。與中醫氣的可察性相比,量子的可測性更客觀更縝密,這是量子中醫學建立診察和實驗研究體系的基礎。
3支撐學科
中醫學的支撐學科是中國古代哲學,以中國古代哲學的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作為其思辨工具。這是目前唯一的不但以哲學作為其指導思想而且以哲學作為其說理工具的自然科學范疇的學科。造成了中醫理論抽象化、概念模糊化、診察方法主觀化,缺乏現代科學的清晰性、嚴密性和可證性等基本特征,使中醫的特色和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和顯現,而且難以理解和掌握。
西醫學的支撐學科為16-19世紀發展起來的經典物理學、化學等近代科學體系,西醫學以經典的物理學、化學的基本原理和技術為基礎,建立了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病原生物學等為基礎的醫學理論體系和診察及實驗研究體系,形成了西醫的生物醫學模式。具備現代科學的清晰性、嚴密性和可證性等基本特征。
量子中醫學的支撐學科是量子理論、自組織理論、機體電磁輻射的相干性理論以及電磁理論等現代科學體系。量子中醫學是用量子理論等現代科學轉化中醫學的陰陽五行、氣等哲學思辨工具形成的學科,是在機體電磁輻射層面上研究人體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基于量子的強度、頻率及量子統計等建立起診察和實驗研究體系的。
綜上可見,中醫學、西醫學、量子中醫學的支撐基礎學科不同,決定了其研究層面不同,中醫學是以人體之“氣”這一抽象的物質概念為研究對象,西醫學是以機體的器官、細胞、分子為其研究對象的,量子中醫學是以機體的量子、(電磁輻射)為研究對象的。
4臨床診治
中醫理論是基于“氣一元論”思想建立起來的,認為氣是世界的本原,整個宇宙都是由氣構成的,人的生理、病理轉變也是氣的使然,氣的陰陽平衡是衡量機體健康與否的標準尺度,氣的狀態是由醫者通過望診、聞診、問診、切診等四診之診察方法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利用八綱、臟腑、病因、病機等中醫基礎理論,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即氣的狀態。然后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如方劑、針灸、推拿等,這一過程中醫稱為辨證論治。
四診診斷方法依據有三條:①司外揣內。意為通過觀察、分析病人的外部表現,測知其體內的病理變化。②見微知著,通過觀察局部的、微小的變化,測知整體的、全身的病變。人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任何一部分都與整體或其它部分密切聯系,因而局部可反映整體的生理、病理信息。③以常達變,即以正常的狀況為標準,通過對比發現太過或不及的異常變化。意為以健康人體的表現或狀態去衡量病人,即可發現病人的異常之處及病變所在,從而為做出正確的診斷提供線索和依據。
中醫主要應用源于天然的中藥和以疏通經絡為主的各種非藥物治療,用中醫藥理論對藥物進行復方組合,對人體進行有重點的整體治療。在大量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先者們根據不同的癥候總結出大量的相應的藥方,這是我國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智慧結晶,有是證用是方是中醫的重要醫則。中醫主要是通過調整機體的狀態恢復患者的健康的,以治未病為主的,所以其治療的范圍有限。
西醫在診斷疾病過程中,根據臨床經驗和理論知識,并借助于各種實驗儀器設備及檢查技術對疾病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包括病因診斷、病理解剖診斷、病理生理診斷等方面。
西醫主要應用化學藥品和手術治療,消除病原體的侵襲和彌補機體的代償功能。隨著技術的發展,西醫治療還有放射治療,介入治療,透析治療,物理治療等等。在治療疾病的不同階段,西醫可能會采用一種治療方法,或一種方法為主同時采用多種治療方法。
西醫學的治療原理是針對病變的特異性病因、病理,運用藥物的化學作用性質和方式,形成特異性地消除病因、糾正病理的治療。治療思想是針對病因、病理、病位以直接控制的逆施性對抗療法。治療手段的選擇和設計是以能夠特異地消除病因、糾正病理為標準,治療活動就是運用這種手段去消除病因、糾正病理的過程。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向更低的微觀層次深入,越來越趨向于在分子水平的層次上理解疾病和醫學現象。
量子中醫學是在傳統中醫的框架下,用量子理論轉化傳統中醫哲學內容構建的,認為量子可以表征中醫之氣。其診斷方法是用生物光子分析系統或其他檢測生物超微弱發光、電磁、熱能等儀器檢測機體的量子行為,定量確定機體的狀態,通過建立機體量子的行為與方劑、針灸等的定量數理關系,實施治療的。量子中醫學的治療方法和治療理念與傳統中醫學一樣,最大的區別在于量子中醫學實現治療的定量化,中醫學則是定性的。
5討論
中醫理論源于東方文明,西醫理論源于西方古希臘文明,量子中醫學卻是用源于西方文明的量子理論轉化來自東方文明的中醫理論而來的。他們有相同的目的性即抵御人的疾病保障人的健康。
中醫學是建立在人體之“氣是構成并維持人生命活動的最重要、最基礎的物質”這一哲學抽象概念之上的,量子中醫學是建立在人體之“氣是機體電磁輻射場”這一具體物質概念之上的,中醫學“氣”的概念是哲學層面的概念是徹底的、絕對的,量子中醫學“量子”的概念是物理層面的概念,是實在的、可定量檢測的。量子中醫學認為量子與氣具有同構性,而西方傳統的思想文化以原子和還原論為代表,認為“原子”是世界萬物的本原;量子中醫學是以中醫學為實踐基礎,以量子理論等現代科學為理論基礎建立的學科,同中醫學一樣強調人體生命的功能變化規律,西醫是以經典的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近代科學為支撐建立的學科,強調人體生命的結構變化規律,強調征服自然。中醫學以中國古代哲學為支撐學科,以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等哲學思辨工具為其說理工具。中醫學和量子中醫學重視機體的整體性、恒動性、功能性,形神統一,西醫則重視臟器和細胞組織分析、強調局部、靜態、結構,排斥精神因素;中醫學重唯象研究,強調陰陽平衡,而量子中醫學和西醫學則重實證研究,注重實證分析、綜合。量子中醫學從機體電磁輻射層面研究人體;西醫學從分子水平研究人體,中醫學則從整體水平來研究人體的變化;中醫學的診斷擅長司外揣內的功能觀察法,辨證邏輯和定性分析,量子中醫學和西醫學的診斷盡可能運用一切科學技術發明,以定量檢測為主;治療上中醫學和量子中醫學是以天然的中藥、針灸、拔罐等通過調整機體的狀態,調動機體的抗病潛能達到恢復健康的目的,并用多種藥物配伍,多種方法并用來提高療效,側重于治未病,西醫治病則主要是以化學藥物、手術等為主要工具,通過對抗局部病灶達到消除疾病的目的,側重于治已病。
量子中醫學剛剛形成,是基于中醫現代化研究的結果,其理論性實踐性都是初步的、尚未完善的#需要大量的長期的理論和實驗研究。中醫學和西醫學已分別誕生了兩千多年和四百多年,理論成熟,臨床實踐豐富。
1.1轉化醫學的發展歷程及現狀
轉化醫學提倡以患者個體為中心,強調多學科交叉合作。轉化醫學作為一個新的領域,從發展走向成熟,需要多專業的交流與協作。在國外轉化醫學起步較早。2003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宣布了發展生物醫學的長期計劃,主要是培養具有不同專業背景、能在基礎研究和臨床工作間互相協作研究的團隊。在NIH的推動下,2011年美國已有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等名校在內的38個大學和醫學院建立了進行轉化研究的醫學中心;2005年蘇格蘭政府與惠氏制藥公司合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轉化醫學合作研究中心;2007年,歐盟實施的第7個框架研究計劃,將預算中的60億歐元用于轉化醫學研究方面。同時世界著名醫學類核心期刊都為轉化醫學開辟了專欄,相繼組建了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JournalofTranslationalMedicine和TranslationalResearch等國際性專業雜志。相比較而言,中國在轉化醫學的研究和實踐方面尚處于初級階段,但發展勢頭日趨高漲。2007年上海交通大學成立了專門從事轉化醫學研究的“Med-X研究院”;2008年上海復旦大學依托其附屬醫院,率先成立了“出生缺陷研究中心”;2009年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組建了“湘雅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研究惡性腫瘤;2011年總醫院附屬八一腦科醫院建立了國內第一個“神經科學轉化醫學中心”等。
2010年陳竺等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砷劑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ˋPL)的直接藥物作用靶點為PML-RARa。這一研究成果對于推動該類型白血病的分子靶向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砷劑成功治療APL的研究成果成為我國轉化醫學研究的典范之一。
1.2轉化醫學的研究內容
轉化醫學是蛋白質組學和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等生物醫學發展的時代產物,其中心思想是以解決臨床和健康問題為目標的實驗室基礎研究。轉化研究是轉化醫學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主要包括:①分子靶向治療;②尋找適當生物分子標志物,提高臨床輔助技術對臨床工作的輔助效力;③藥物二期臨床實驗。此外,還有基因診斷治療、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基因組藥理學與個體化醫學。其中最重要的環節是生物分子標志物的研究。
1.2.1基于分子分型的個體化治療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病及糖尿病等大多數慢性病是多病因疾病,其發病機制復雜、疾病異質性很大,因此,對這些疾病不能采用單一方法來進行診治。著眼于患者的遺傳、分子生物學特征和疾病基本特征進行分子分型,以此為基礎實施個體化治療是現代醫學的目標。實施個體化的治療,可以對治療方法、藥物、劑量進行優化,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1.2.2生物分子標志物的鑒定與運用基于各種組學方法篩選出早期診斷疾病、預測疾病、判斷藥物治療效果和評估患者預后的生物分子標志物及藥物靶標,如DNA、miRNA、蛋白質及多肽、炎性因子及其通路等,有利于針對性地探索新的藥物和治療方法,提高藥物篩選的成功率,縮短藥物研究從實驗走向臨床應用階段的時間。這些分子標志物的開發應用,對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預后有重要指導作用。
1.2.3藥物臨床實驗及研發美國曾有報告稱,研制一種新藥,從選題到臨床應用,平均要用14年的時間。近40年來,美國在惡性腫瘤的研究方面投入2000多億美元,收獲了156萬篇研究論文,但腫瘤患者的生存率卻沒有得到顯著改變。轉化醫學通過收集和分析分子生物學和生物信息學的海量數據,篩選出分子標志物和藥物靶標,有效地降低在臨床二期實驗中藥物靶點驗證性研究的失敗率,提高了基礎研究的轉化率和速度,為新藥的臨床應用和個體化治療研究開辟出一條革命性的道路。
2轉化醫學與中醫藥學的基本理念一致
中醫學是我國醫學重要的組成部分,進入新世紀,中醫學先進的理念與落后的技術手段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限制了中醫理論的廣泛傳播及其診療技術的普及與應用。然而轉化醫學的出現為中醫藥的現代化研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機遇。轉化醫學的基本理念與中醫藥學從臨床到基礎理論再到臨床的發展歷程和“辨證論治”的個體化治療思想不謀而合。
2.1轉化醫學與中醫學的運行模式相同臨床實踐一直是中醫學產生、發展、繁榮的根本原因,從臨床積累的經驗中抽提理論,再用理論指導臨床實踐的過程是中醫藥發展的經典模式。基于基礎科學與臨床應用出現嚴重脫節而產生的轉化醫學,其主要目的就是加強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聯系,將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快速轉化為臨床應用,同時臨床上出現的新問題可以指導基礎研究方向。雖然傳統中醫學不進行實驗室研究,但其“臨床-理論-臨床”這個螺旋上升的模式與轉化醫學的運行模式是一致的。
2.2轉化醫學與中醫學的理念統一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存在著方法論方面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臨床醫學以系統論為導向,基礎醫學則以簡化論為基礎。轉化醫學研究的對象是人,人的健康除與人體結構與功能相關外,還涉及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因素的作用,這決定了轉化醫學必然是一種復雜性研究系統。以轉化醫學為基礎的系統生物學應用系統工程的概念、定量分析生物系統若干組成部分的動態相互作用,通過反復計算和/或數學建模及試驗來研究復雜的生物系統。中醫學是借助古代哲學、自然科學和臨床實踐發展起來的一種系統科學,其蘊含的“整體觀”、“天人合一”等思想,與系統生物學的理念相統一。
2.3轉化醫學與中醫學所倡導的治療方式相同現代疾病譜逐漸向慢性病方向轉變,其發病原因有多種且機制復雜,以往的單一治療方法難以奏效。轉化醫學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基于患者遺傳、分子生物學特征和分子分型的個體化治療方案。中醫學治病的基本原則———辨證論治,其本質就是個體化醫學,體現了現代個體化醫學的特征。
3中醫藥轉化醫學的特點
3.1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原則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學的精髓,如果中醫藥的研究忽視中醫學的特色,一味地追求細胞乃至分子層面的機制,或盲目地模仿化學藥物研發模式,必然導致臨床與科研的脫節,最后中醫臨床只能依據古代經典,缺乏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因此,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必須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才能更好地服務于臨床。
3.2以患者個體為中心中醫學的整體觀既強調人是一個有機整體,又強調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密切相關,并建立“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辨證論治體系,也是一種人本主義的醫學研究模式。
3.3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之間相互促進的連續過程中醫藥轉化醫學的實質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基礎與臨床的整合,具有“實驗室-臨床-實驗室-臨床”不斷循環的運作特色。中醫學也是在不斷的臨床實踐中逐漸發展壯大。只有通過基礎與臨床之間不斷地循環轉化,才能促進中醫醫療技術水平的整體提高。
4中醫藥轉化醫學的實施
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如何開展,如何順應世界醫學發展潮流,是當前中醫藥界必須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其中中醫藥語言現代化和中醫臨床、中藥創新藥物研究的現代化是中醫藥轉化醫學實施的關鍵。
4.1建立中醫學轉化研究機構有條件的研究型或教研型中醫藥大學、研究型醫院或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可采用加盟或聯合方式進行資源整合,建立以臨床和基礎及藥物研發為主體,結合中醫古籍研究的跨學科中醫藥轉化研究中心,并吸引相關企業共同參與,以平臺管理方式進行統一部署和聯合攻關,構建起一條高效率的轉化鏈。此外,也可以通過內部選拔或對外招聘的方式組建一個交叉學科研究室。此外,生物醫學信息學為解決轉化醫學相關問題提供了一系列方法學,其研究者應該成為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團隊的核心成員。
4.2加強轉化醫學推廣教育和轉化型人才培養長久以來,基礎研究領域人才的提拔和獎勵主要依據研究者的論文,而不是其帶來了多大的臨床效果。而臨床醫生則缺少時間去閱讀相關文獻,這在相當程度上限制了基礎研究與臨床之間的交流。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加強基礎研究者和臨床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當前中醫藥基礎研究的人才隊伍建設比較薄弱,整體科研水平較低,知識結構也較單一,學科滲透和交叉能力相對欠缺,對世界醫學最新進展和前沿動態信息了解滯后,創新能力不足。因此,需要加強對既懂中醫又具有現代西醫科學實驗技能,并有轉化醫學理念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國內中醫藥大學與開設的中醫學國家理科基地專業是一個很好的探索。
4.3加大扶持力度與政策引導長期以來,高昂的經費支出是造成轉化醫學研究發展十分緩慢的核心問題,原因在于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臨床的轉化過程成本高,前期的巨大投入使許多企業和醫療機構失去投資的動力。其次,中醫藥轉化研究的過程涉及多學科、多部門的利益協調,很容易在關鍵環節產生脫節現象。因此,政府除了要在政策上加以傾斜和扶持,引導大型企業贊助中醫藥轉化研究外,還應制定有效的體制、規定,將各學科、各部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團結高效的研究團隊。
4.4緊密結合中醫特色和優勢,展開中醫藥轉化研究中醫藥轉化研究是中醫藥現代化研究的需求,有助于更好地促進和加快中醫藥向更深層次水平邁進。中醫藥轉化研究的開展應緊密結合中醫特色和優勢。主要包括:①重視中醫經典的指導作用:2006年頒布的《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中醫藥發展的“繼承、創新、現代化、國際化”四項基本任務,強調在“繼承”基礎上加以豐富發展、充實完善,才會有中醫的創新。②推動經典復方的方劑組學研究:方劑組學以中醫方劑作為研究內容,以提取物的質量控制為前提,以臨床療效為基礎,然后應用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明確其作用靶點、研究其調控機制。③協作進行病證結合的轉化醫學研究:陳可冀院士認為,西醫診斷與中醫辨證的病證結合充分體現了中西醫兩種醫學的優勢互補,是中西醫結合的最佳模式。④注重結合中醫臨床:進行中醫藥轉化研究時,必須充分體現中醫整體觀及辨證論治的特色,針對證候的分類、治則治法、方藥選用、證候轉變、療效評價等關鍵環節,應用各種組學技術,篩選出不同層面的與證候發生發展、辨證分類、治法方藥和療效評價相關聯的敏感性生物標志物群,并給予其在臟腑及四診信息中的定位。
5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