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1 16:42:28
序論:在您撰寫地震帶來的自然災害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最重要的就是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與生存能力。反思一下我們現在的地理課堂。問題多多:其一,課程設置,在我省中考指揮棒下,地理已經淪為小學科中的小學科,實際上已經是放棄了地理教育,學生習慣于開卷思維,沒有老師會在課堂上具體講解海嘯的成因與特征,更不可能在真的災難來臨的時候學生還會有時間去打開課本查找這到底是什么自然災害。其二,從教材內容來看,打開各個版本的高中地理課本,與自然災害相關的內容多是從最基本的原理泛泛而談,如浮光掠影,學生沒有留下多少印象。比如,高中地理課程必修I的課程標準對于地震相關知識的介紹是宏大而無當的,關注更多的是諸如非洲,地中海遙遠的地方,而對近在咫尺的我國眾多的地震帶一點都沒有涉及。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學科指導意見中對此特別作出的說明:火山、地震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不作教學要求。在介紹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一節中的要求中指出:結合重大自然災害,能運用所學知識、原理分析其危害,探究其發生機制和規律,且不說其只注重地理原理的應用帶來的弊端,單說在當前的低下的地理教育地位,被從教育行政部門到學生忽視的現狀下,地理學科能夠有多少時間對如此眾多的自然災害進行分析研究,探究其發生機制和規律?連在地理課堂上都沒有對自然災害研究的時間與空間,哪里還會有?這樣教育體制下教育出來的學生能夠有多少防災的意識?談何生存能力?難道這不應該引起教育各級部門的高度重視與反省嗎?
綜上所述,當前地理課堂中的防災教育是極不正常的,加強防災教育刻不容緩。在第九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減災防災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強對自然災害孕育、發生、發展、演變、時空分布等規律和致災機理的研究,為科學預測和預防自然災害提供理論依據。二是要加強自然災害監測和預警能力建設,在完善現有氣象、水文、地震、地質、海洋、環境等監測站網的基礎上,增加監測密度,提升監測水平,構建自然災害立體監測體系,建立災害監測――研究――預警預報網絡體系。三是要深入研究各種自然災害之間、災害和生態環境、災害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開展全國自然災害風險綜合評估,加強防災減災關鍵技術研發,強化應對各類自然災害預案的編制。四是要加快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網絡通信技術的應用以及防災減災高技術成果轉化和綜合集成,建立國家綜合減災和風險管理信息共享平臺,完善國家和地方災情監測、預警、評估、應急救助指揮體系。五是要優化整合各類科技資源,將依靠科技建立自然災害防御體系納入國家和各地區各部門發展規劃,并將災害預防等科技知識納入國民教育,納入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納入全社會科普活動,提高全民防災意識、知識水平和避險自救能力。六是要圍繞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和災害防治工作中尚未解決的科學難題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既學習國外的有益經驗和先進技術,也對人類社會共同防災減災作出貢獻。
從以上的講話內容可以看出黨和政府加強防災工作的決心和有力措施,作為教育部門,特別是教育工作者,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從改變我們的地理課堂開始。主要思路如下:
1.進一步修訂地理課程標準,建立一整套從小學到高中的地理減災防災的課程體系,以完善當前的不足,中心理念應該是立足于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通過地理課的學習,學生應當能夠比較詳細地了解自然災害的的分類,能夠分析其危害,探究其發生機制,首要是要知道如何辨別與防備災害的發生。
2.其次是要努力提高地理學科在各個學段的重要性,不能使它成為可有可無的點綴品,要讓地理素養真正成為每個公民應有的素質一部分。要增加地理科的課時,在初中應該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取消開卷考試。在高中要讓“自然災害與防治”列入必修科目,而不是文科生的選修課中不會選修的一門課。災害怎么會有文理分科?
3.完善教材中對于自然災害與防治內容。下面以高中地理為例來談一下自己的想法:
關鍵詞:巖土工程;設計;巖石改造;抗震設計
1巖土工程設計及其實際應用
巖土工程設計是指對巖石進行勘察以后,根據場地原有的地質地貌特征、環境特征以及巖土工程條件,結合實際的施工需要,所進行的樁基工程,地基工程,邊坡工程,基坑工程等巖土工程施工范疇的方案設計與施工圖設計。巖土工程所包含的內容比較多,是一種結合多種科學處理手段進行地基改造的工程,通過對巖土的改造,可以增加和提升巖土抗擊自然災害的功能。巖土工程中還包含地下工程和地震工程。在保持土地原有的地貌特征下,對地基地質結構進行設計改造,優化巖土結構,提高巖土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是巖土工程設計的目的及用途。巖土工程設計的用處包含防風固沙,地下水控制,截水、抗震等等很多方面,在這里主要探討抗震的作用。
2巖土工程設計中的抗震作用
巖土工程設計建立在土地原有的地質地貌特征上,所以巖土工程設計具有自然性和地域性的特征,跟大自然息息相關。巖土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對巖土結構的改造,提升巖土結構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保護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在對巖土結構的改造中,主要是通過改變巖土的傳播媒介,以此達到抗震的目的。改變巖土的地基以及巖土工程構筑物,可以增強巖土的堅硬度以及穩固程度,提高巖土結構的強硬度。這樣的巖造工程,主要是為了讓巖土結構中產生沖擊型地震荷載以及往返型地震荷載,這兩種地震荷載可以有效的減少地震帶給人們的傷害。在不能改變地震次數的情況下,降低地震帶來的傷害也是很有意義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巖土工程設計中,可將山體滑坡的問題考慮進去,在地震發生的時候,山體滑坡出現的概率也非常高,造成的傷害也很可觀,將這一因素考慮進去,便于進行更合理的抗震設計。改造巖土結構,可以增加巖土的堅硬度,增加土層的持力,實現防風固沙的目的,提高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降低地震造成的傷害。水利堤防設計,土石壩設計、擋土等工程可以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巖土工程設計對于抗震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放大作用,通過放大巖土層質,以達到減少水土流失的作用;濾波作用,通過對地震波的過濾作用,從而降低地震帶給人們的傷害,縮小震幅輻射的范圍;隔震作用,改造后的巖土結構可以對地震波進行一定的隔離作用,以此控制地震的擴大,減少地震對人們的危害;共振作用,通過對地震震感的吸收,有效降低地震的強度,控制地震范圍,減輕地震帶來的影響。所以,巖土工程設計對于抵抗自然災害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應當重視巖土工程設計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通過科學合理的改造,幫助人們抵抗自然災害,造福人民。
3巖土工程設計中的抗震問題及設計
3.1巖土土體在地震中的變化
雖然不能人為的減少地震的發生,但是可以通過改造巖土結構來降低地震給人們帶來的傷害。很多自然物在地震的作用下,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土體也不例外,而不同的土體所發生的變化也有所不同,比如土體變形和孔隙水壓力的變化等等。不同的土體由于土層結構的特殊性而導致了各有特色的變化,根據土體變形的形態以及孔壓的發展可以分辨不同的土體??讐荷仙俣瓤?,變化顯著的土體,主要包括松、中密砂、含粘粒量小的分土以及淤泥。另外一種土體變化沒有那么顯著,孔壓上升速度也慢,主要包含飽水密砂、干砂、碎石土和含粘粒量大的分土。通過對比兩種土體在地震的變化,可以得知,第二種土體的穩定性更好,不容易變形,所以在巖土工程設計中,應當考慮將兩種土體的特點結合,結合實際需要進行對應的改造。
3.2關于巖土動力
巖土動力是巖土工程設計中不可以缺少的部分,巖土動力在地震中主要體現在場地反映以及地基基礎和巖土工程結構物的反映上。地震發生時,巖土土層以及周圍地質的反映被稱為場地反映,分析這一變化的特點,在巖土工程設計中進行改造,加強巖土土層以及周圍地質的穩定性,以此減少地震帶來的災害。而地基基礎和巖土工程結構物的反映是指地基基礎在地震中所發生的變化,將地基基礎在地震中變化考慮進巖土工程設計中,根據這一系列的變化,對巖土土層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造,從而達到抗震的目的。
3.3巖土工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
由于巖土工程設計具有自然性的特點,導致巖土工程構筑物對于地面位移的影響反映較大,所以,只有降低地震的傷害程度,才能起到抗震的作用。巖土工程設計中,通過對巖土土體結構的改造,可以發現不同土體的變化,找出較為穩定的土體,然后通過有針對性的改造,提高土體的堅硬度以及穩定性,以此達到抗震的目的,這也是巖土工程設計與抗震的聯系所在。巖土工程設計中包含的環節較多,過程也比較復雜,而且具有很多不確定的成分在里面,因此,為了提高巖土工程設計的安全性和準確度,采用了比較科學的動態設計方式。進行動態設計時,首先需要熟悉所選場所以及場所周圍的環境,然后在維持原有地質地貌特征的基礎上進行巖土工程設計,對于工程設計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反映情況及時記錄,加以分析,根據分析得出的結果,不斷調整巖土設計工程的方案,反復實驗,對所得數據及方案進行篩選,直到得出最佳方案為止。動態設計的優勢在于可以及時看到設計方案的效果,并且通過不斷的調整,得出最佳的方案,改變以往設計的單一性。另外,由于巖土工程設計中,巖土構建物對大自然的依賴性,在進行工程設計時,需要對土體和地基的液化效應以及危害性進行準確的分析,通過數據對比,將危害性控制在最低,以實現巖土工程設計的最優化。
4結束語
由于現代技術飛速發展,才得以掌握巖土工程設計這種新型技術,通過對巖土土體結構的改變,實現抵抗自然災害的愿望,不得不說,這是人們的福音。在進行巖土工程設計時,務必保有原來的地質地貌特征,同時,在技術上需要不斷創新,以此實現保護自然、人為抗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鄭超.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管理水平有效提升策略探究[J].工程技術研究,2017,(6):162-163.
[2]楊仕升,蒙雷,王永幸.巖溶場地地震作用下加速度變化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5,(3).
關鍵詞:地震 不可預知 地震科普宣傳
中圖分類號:X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4(a)-0226-02
近幾年地震頻發,雖然地震級別不高,但造成的后果讓人不寒而栗。群眾如果在災害發生前都清楚災害如何應對,那么那些本不該發生的悲劇應該就不會發生。從另一方面放大了地震科普宣傳在防震減災中的重要性,地震科普的宣傳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極其重要,世界上每天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地震危害,這些災害其實距離我們并不遙遠。地震科普宣傳在防震減災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 地震與我們
地震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自然災害。世界各地每年會發生500多萬次地震,雖然大多數地震因為震級太小或其他原因我們感受不到,但大家能感受到的地震也有5萬次左右,能造成災害的就多達1000多次,平均每天就會有3次災害發生,僅上個世紀全球就有120多萬人死于地震,相當于一個縣城的人數。由于我國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是地震發生頻率最多的幾個國家之一。而我國的國情是人民群眾相對的都比較集中,每次發生地震特別是人口數量較多的城市,地震造成的危害都特別嚴重。每年地震造成的各種人員和財產損失不計其數,每次發生地震造成的各種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都讓人毛骨悚然。地震其實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它離我們并不遙遠。地震發生時輕則房屋倒塌,橋梁斷裂影響到個人的生活,重則山崩地裂,引發海嘯影響到國家。由于我國是地震多發地帶,近幾十年來我國發生過多起大地震,如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l生的7.8級地震,地震僅僅持續幾分鐘就造成近30多萬人的傷亡。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更是造成了40多萬的傷亡,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將近8500億元。而發生于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的玉樹地震中同樣遇難了2600多人。地震造成的危害讓人觸目驚心,而地震恰恰是最難預防的一種災害,由于現階段的科技水平不能夠有效準確的監測到地震的發生時間和地點,作為人民群眾的我們面對未知的地震危險時如何應對是一件該提上日程的大事。
2 地震科普宣傳在防震減災中的重要性
基于我國國情和對預防地震災害的能力的不足,更突顯了地震科普宣傳的重要性。由于地震的不可預知性,地震科普宣傳更應該在抗震減災中占據主導地位。加大對人民群眾的科普宣傳,是有效減少人員財產損失的重要手段。應該讓群眾清楚的知道,在地震中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的減少人員和財產損失。應該提高群眾的抗震抗災自覺和應對自然災害的方法。在青海玉樹地震之后對當地小學生的問卷調查得出的結果,當中出現了對地震是不是自然災害認識不清,對緊急避震應該注意什么不了解,對各種應對災害方法的知曉率不到一半,對地震謠言的過度信賴,震后情緒波動變化大等問題。更加重了地震科普宣傳在防震減災中的重要性。如每個地震中的人民群眾知曉如何應對那各種損失是不是降低不少。我們應該堅持不懈的宣傳,來提高群眾的應對突發自然災害的能力,加強各位人民群眾面對自然災害時的心理素質。更應該加大各地區農村和學校宣傳的力度,讓群眾個人深刻認知到科普宣傳的必要性。地震科普宣傳不單單宣傳的是地震的危害,它包括了向社會指導地震中的自救方法,如何從種種細節中發現地震,和地震之后的自我保護方法,以及告訴人民群眾什么是地震,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做能在發生地震時更好的保護自己等等。這對廣大人民群眾在更有效的減少各種地震造成的損失中有重大意義。
3 不拘泥形式,多方面宣傳
地震的科普宣傳尤其重要,但在以往的宣傳過程中往往宣傳投入的多,得到的回饋卻是效果甚微。隨著新興的信息化數字化產業的出現,以往的“出布告、喊口號、立橫幅”已經顯得力不從心,沒有新意。當今的社會宣傳應該在原有宣傳的基礎上,加大在網絡和電視上的宣傳推廣力度,如多拍一些有宣傳意義的廣告,多制作一些宣傳類的短片在各大電視平臺上推廣播放,如尋找一些有宣傳意義的人或事,書寫其事跡推廣傳播,再如把一些簡單易懂的抗震減災知識書寫到書本當中,并在文章最后提出讓每個學生都積極的去宣傳,告訴自己的家長朋友來一起宣傳學習等等。如此來達到更好的宣傳目的。當然宣傳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應對突發的危機,但是宣傳卻不是盲目的,我們應該正確的宣傳。宣傳的主導者必須是國家政府,因為只有國家給予的消息內容才是最權威正確的。政府也應該在宣傳方面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不能因為擴大宣傳力度影響到群眾個人的各項生活,更不能出現宣傳錯誤的信息影響危害群眾個人。宣傳應該以政府為主導,人民群眾積極地配合,不拘泥宣傳的形式,擴大宣傳的面,這樣才能更好的把地震科普宣傳做的更好。
4 抗震宣傳與經濟
地震的危害大,范圍廣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可估量。近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全國經濟形勢一片大好。經濟發展快是好事,但是如何才能保證經濟能安全穩定的發展,如何能把一些隱藏的問題解決同樣是大問題。經濟發展離不開安穩的環境,穩定的環境需要人民群眾維護,只有群眾安全穩定才有可能發展經濟??膳碌牡卣鹈看味紩斐煽膳碌娜藛T傷亡和經濟損失。拿四川汶川來說,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將近8500億元,傷亡40多萬,這對經濟來說是毀滅性的。如果當時震區的每個人多明白如何在地震中保護自己的安全和財產,那么這些傷亡損失將絕不會是現在那么多。顯然抗震宣傳間接的也對經濟起到了保護作用。地震的可怕之處是巨大的破壞性和不可預見性。從另一方面來說,地震無時無刻的在我們身邊,他會出現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大城市,同樣也會出現在相對落后的小山村,只要我們廣大人民群眾都明白在地震中該怎么做,那么地震帶來的人身還經濟損失就必定會減到最少,到時震后經濟的復蘇也將會更快。
5 結語
我國是一個擁有960多萬平方公里,13億人口的超級大國,地理位置決定了我國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近年來地震造成的災害對于廣大人民群眾和國民經濟已經構成嚴重威脅。地震科普宣傳在防震減災中的重要性已經越發凸顯。只有更好的做好地震的科普宣傳,才能使廣大人民群眾在遭遇地震災害時,能更好的保護自己的人身財產安全,減輕地震帶來的各種損失,進而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出一份力。
參考文獻
[1] 張路,周摯,谷一山,等.7級強震備震過程的科普宣傳及其減災意義[J].災害學,2008,23(3):124-129.
日本9.0級特大地震再一次震動了全球的神經。
回首看,本世紀以來的10年時間里,印尼、汶川、海地、智利、玉樹、新西蘭等系列大地震,帶來的山崩地裂和驚濤駭浪以及巨大傷亡,一次次襲擊著人類脆弱而敏感的神經,讓人類的末日情緒不斷升級。
地球到底怎么了?真的到了末日來臨?我們來聽聽地質科學家的解釋。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地質災害研究室主任吳樹仁,多年來主要從事活動構造與重大地質災害防治研究。
吳樹仁的辦公室是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的主任辦公室,墻壁上懸掛著“全球構造略圖(大洋中脊、活動斷裂、火山口)”以及“中國構造體系與地震”分布圖。
采訪首先從日本此次特大地震發生的原因開始。
日本特大地震是早晚的事
2010年2月27日,智利發生8.8級地震。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地球物理學教授蘭迪?科勒說:“智利發生8.8級地震,這是不尋常的事,這種強地震不常發生。盡管如此,地震學家有時會期待發生這樣的地震。這似乎聽起來有些冷酷無情,但那是地震,在一個地方早晚要發生的地震?!?/p>
這個早晚要發生地震的地方,同樣也適應日本?!霸谌毡?,發生這樣特大地震是地質歷史中無可避免的事情。”吳樹仁主任說。
日本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是太平洋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交界地帶,板塊活動非?;钴S。這條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我國臺灣,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新西蘭。地球上約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條地震帶上。
所以,智利、日本、中國、印尼和新西蘭等國家等都是地震多發國家,也是極易發生強震的國家和地區?!斑@些國家發生大地震,都算是正?,F象?!?/p>
日本發生9級特大地震之后,中國地質調查局會同中國地質科學院迅速組織有關單位和院士專家,分析這次地震災害的發生機理,得出日本地震基本情況:日本9級地震的震中位于北緯38.1度,東經142.6度,震源深度約24公里。震前(3月9日)發生過7.2級前震,震后6小時內發生了14次6級以上強余震,余震最高級達7.1級。地震的能量巨大,相當于我國汶川地震能量的20多倍。
初步資料分析表明,這次地震是太平洋板塊沿日本海溝向西俯沖、日本列島向東反沖產生的逆沖斷層型地震,地震破裂長達450千米,影響寬度達150-200千米,自西向東逆沖產生的同震水平位移超過3.9米,地震持續時間約2分30秒;地震斷層向西傾斜,傾角小于30°,余震顯示地震斷層沿傾向延伸約300千米。
由于地震發生在日本本州東海岸附近海域,震中距日本宮城縣城約130千米,遠離東京373千米,地震對日本本土造成的直接災害并不是特別大。美國地質調查局估算日本宮城縣陸域大部分地區的最大地震烈度為7度,東部海岸帶及沿海島嶼地震烈度達8度(汶川地震震中烈度為11度)。但由于地震引發巨大海嘯,其災害效應遠遠大于地震直接災害。地震對日本核電站破壞極為嚴重,可能成為世界性災害。
吳樹仁介紹,我們國內發生的地震,大多數也是符合地震帶分布規律的。比如云南盈江地震,它發生在我國南北地震帶的次級斷裂帶上,所以震級僅止于5.8級。而汶川就在我們國家最大的南北主地震帶上,這里就能發生8級以上特大地震。盈江地震與汶川地震、玉樹地震都與印度大陸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導致的青藏高原地殼向東滑移存在密切關系。吳樹仁說,它們與這次日本地震的發生沒有明顯關聯。
地殼活動相對活躍總體正常
吳樹仁研究員給記者展示近100年來,8.5級以上特大地震發生年份和地點的統計資料,可以看出,前50年全球強震比較少,地殼活動比較弱。1950-1965年,是一個強震活躍期,共發生7次8.5級以上特大地震,除1次發生在我國察隅外,其余6次均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這期間,全球發生9級以上地震3次,分別是1952年堪察加半島9.0級地震,1960年智利9.5級地震和1964年阿拉斯加9.2級地震。
而本世紀剛剛過去的10年里,已經發生三次8.5級以上強震了,分別是2004年12月26日印尼8.7級地震,2010年智利8.8級地震和今年日本的9級地震。
這是全球的基本情況。
在每一個地震帶內,又往往表現為自己特有的周期性。如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北帶,1915―1933年19年間,發生了一系列7.8級以上的淺源地震,地震相對活躍;1934―1951年共18年間,在整個斷裂帶上都比較平靜;1952―1969年這18年間,地震增多,進入一個新的活躍期。
“基本可以斷定,目前地球進入了一個地殼活動的相對活躍期,包括地震、火山活動以及相關的構造活動。有人以2004年印尼地震為開端,因為那次地震打破了全球40年來沒發生8.5級以上地震的平靜。我認為以2001年我國昆侖山8.1級地震為開端也是說得過去的?!眳菢淙收f。
至于這個活躍期能持續多長時間?“我初步推斷至少會持續15年左右,這也是基于以往的歷史地震資料得出的數字。”
根據歷史地震資料,在全世界、一個地區或一個地震帶,在一段時間內表現為多震的活躍期,在另外一段時間內則表現為少震的平靜期。這種活躍期和平靜期交替出現的現象,就是地震的周期性。
“這種地震活動的周期性現象,是一個地震帶的應力應變積累和釋放的全過程的表現?!?/p>
但是,吳樹仁強調,盡管可以說,地球目前進入地震的相對活躍期,但是從百年地震歷史來看,當下全球地震活動總體還是正常的,發生地點和強度基本上是在科學家的認識范圍之內。
地殼發育很厚,因地震而全球毀滅很難
關于網上盛傳日本大地震的原因是日本在海底進行核試驗造成地殼變化,吳樹仁認為,強大地震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內部裂變、對流、板塊碰撞等造成的,人為因素干擾只能起到一定的誘發作用,這個作用是很有限的。
“雖然地球進入地震活躍期,但是并不可怕,還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這些強大地震幾乎都集中發生在板塊邊界。其中據有記錄以來歷史地震統計分析,九級以上強震都發生在大的板塊邊界。”
通常板塊邊界碰撞發生的地震,尤其是環太平洋地震帶,震源比較深,一般都是五十公里以上,但是這次日本地震震源比較淺,這也是造成很大災害的一個原因?!叭毡镜卣鹬蠹皶r做到了海嘯預警,才避免了更大的傷亡。再一個就是所幸發生在初春,海邊游玩的人很少,如果發生在夏天,傷亡會更大?!眳菢淙收f。
目前,從科學家掌握的情況看,地震通常發生在哪里,多大級別,大體心中有數,人類有記錄以來大多數地震是符合這個地震帶分布規律的。問題是什么時候發生還不能準確掌握,這個是世界級難題,即地震預報問題。
“我們對腳下這片土地遠遠沒有對頭頂這片天空了解得深刻,人類現在鉆探地殼,打的最深的是一萬多米,但那也是一孔之見,還不能達到對地殼內部規律的深刻把握?!?/p>
提到世界末日,吳樹仁笑了,說:“地球在漫長演化過程中,早期的活動很強,那個時候殼層比較薄,巖漿活動、火山噴發很強、很多。但是到了現在,地殼已經發育得很厚了(平均30km左右),再想出現因地震、火山噴發等地質災難而導致的全球毀滅就很難了。”
在設防能力上下狠功
根據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UNISDR)研究,目前全球自然災害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別。第一類是與極端氣候相關的災害,如干旱、風暴、洪水,以及寒潮和熱浪等;第二類則屬于地質災害,如火山噴發、地震和海嘯、滑坡泥石流災害等。
統計資料顯示,在2000年至2010年9月間,全球共發生約3900起國際范圍內的重大自然災害事件,直接造成超過100萬人死亡,其中地震和海嘯死亡678571人,熱帶風暴死亡173327人,近24億人受到影響,所導致的經濟損失約為1萬億美元(EM-DAT統計)。
吳樹仁研究員認為,強地震的發生跟人類活動關系甚少,但是地震帶來的次生災害,比如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卻是跟人類的活動有關。
尤其是日本這次核電站的危險,當然是跟人類活動有關?!皩ξ覀儑艺幵谝罅Πl展核電時期,這是一個很強烈的警示,在強震帶附近建核電站,是需要慎之又慎的事情?!?/p>
在災難的分類中,還有一大類就是極端天氣帶來的災難。按照吳樹仁的分析,造成極端天氣災難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星球本身,目前一個發展趨勢就是全球進入了變暖期,引發極端氣象災難;第二是人類工業化活動對氣候變暖的加劇作用;第三是人類的工程建設活動。
隨著人口的增多,人類逐漸移居到一些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災害危險更高的地區。例如,隨著城鎮化建設以及重大工程等向荒山野嶺開發,一旦發生災難,傷亡就會非常大。按照這個分析,地震和極端天氣引發的災難,近幾年還會發生,但是顯然不會像《2012》所描述的那樣。
作為大自然生物鏈中的一個環節,人類如何應對這些從天而降或從地心躥出的災難?
一、認識余震
地震是人類生活中破壞性極強而且頻發的一種自然災害,一次大地震發生后,常常會伴隨一系列余震,強余震也具有相當大的破壞性,會對主震震中地區再次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余震對人們的影響也非常大。下面就來揭開這個“幽靈”的神秘面紗。
1.余震的定義
余震是在大地震,即中強度以上地震之后接連發生的地震。一次大地震發生后,一般都會有一系列的余震發生,余震是地震序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余震的分類
(1)按發生地點劃分:板塊邊界余震、板塊內部余震。板塊邊界余震指發生在板塊交界地區及附近的余震。世界上有兩大地震帶,分別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這兩個地震帶分別位于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的交界地帶。板塊交界地帶是地質活動非常活躍和劇烈的地區,是地震、火山等地質災害的集中區。板塊內部余震指發生在板塊內部大陸斷裂帶及附近的余震。觀察“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圖”,還會發現在板塊內部有兩個分布面積非常大的大陸斷裂地震帶,分別位于亞洲中東部和非洲東部,這兩個區域也是主震劇烈區域,因此余震也非常多發和活躍。
(2)按持續時間劃分:初期余震、中期余震、晚期余震和特晚期余震。初期余震一般指在主震發生后20天以內的余震;中期余震一般指在主震后20~200天之間的余震;晚期余震指發生在主震后200~2 000天之間的余震;特晚期余震指發生在主震2 000天以外發生的余震。
3.余震的持續時間
余震持續時間根據主震大小和主震發生區域而不同。對于大多數發生在板塊邊界的大地震,其余震到“正?!北尘暗卣鸬倪^渡通常發生在主震后10年之內。故而這個時間被當作標準使用。然而,其它構造環境中的余震序列可能會更長。在類似美國盆嶺區發散的板塊邊界帶上,余震常常持續50年甚至更久。在大陸部分余震則可能持續數百年。余震是由主震引起的應力和斷層性質變化所導致。在板塊邊界,穩定的板塊運動在大地震之后迅速使斷層重新加載,并壓倒了主震帶來的影響。而在大陸內部,斷層重新加載要慢得多,這使余震持續時間更長。
二、余震對生活的影響及原因分析
地震對于人類生活來說,是一場災難性的事件。而作為地震序列中的重要部分,余震也同樣給人類生活帶來重大的影響。這種影響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余震預測的高難度性。科學家表明,由于對余震的發生及潛伏規律人類目前尚未完全掌握,因此,對余震發生的準確時間、地點、強度都無法預測。其次,強余震具有相當大的破壞性,會對主震震中地區再次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主震一般都會對震中區及附近地區產生毀滅性的影響,主震發生之后,如果接連發生強余震,會對原本已經破壞的人類環境再次損壞,造成不可預測的損失。再次,余震持續時間長,會對震區人民心理和精神產生嚴重傷害。由于主震對震區人民心理造成的巨大陰影,再加上人類對地震無法預測的現實,余震會對震區人民心理產生重大影響。不過,近年來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余震有隨時間推移在發生頻率和強度上都呈現減少和減弱的趨勢。
三、中學地理的“余震”教學
自然災害是滲透中學地理全過程的知識,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A教育新課程改革提倡中學地理要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因此,余震知識在中學地理學習中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在教學內容上應依據《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和學校所在區域情況進行。如《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世界地理部分“海陸變遷”中要求“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說出世界著名的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在中國地理部分“自然環境”中要求“了解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在鄉土地理部分要求“舉例分析自然資源、自然災害對家鄉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影響”等。
其次,在教學方法上,宜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給學生提供探究余震問題的路線及資源,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認識余震、分析余震、如何預防余震及遇到地震或余震該怎么辦等問題,并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展示探究成果。學生匯報展示完畢后,每個小組在教室模擬:如果現在發生地震,按照小組探究的預防和應對方法,同學們應該怎樣做。模擬完畢,教師和學生一同討論,評出最優小組,并對探究活動的成果進行總結,以黑板報的形式展出,如果有條件可以在全校展示,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和學習興趣。
地震科普知識黑板報圖片欣賞
地震科普知識黑板報圖片1
地震科普知識黑板報圖片2
地震科普知識黑板報圖片3
地震科普知識黑板報內容:地震災害知識
1.地震災害有哪些特點?
地震災害是群災之首,它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以及頻度較高,并產生嚴重次生災害,對社會也會產生很大影響等特點。
2.影響地震災害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其中有震級、震中距、震源深度、發震時間、發震地點、地震類型、地質條件、建筑物抗震性能、地區人口密度、經濟發展程度和社會文明程度等。地震災害是可以預防的,
綜合防御工作做好了可以最大程度地減輕自然災害。
3.地震直接災害有哪些?
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壞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噴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壞和海嘯。
4.何謂地震次生災害?
因地震的破壞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災害,包括火災、水災和煤氣、有毒氣體泄漏,細菌、放射物擴散、瘟疫等對生命財產造成的災害。
5. 什么叫次生災害源?
次生災害源是指因地震而可能引發水災、火災、爆炸等災害的易燃、易爆,有毒物質的貯存設施,以及水壩、堤岸等。
6.地震造成的最普遍的災害是什么?
各類建(構)筑物的破壞和倒塌。由此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財產損失。
7.常見的由地震引發的哪種次生災害最嚴重?
火災。
8.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火災發生在何時、何處?
1739年銀川8級地震引起的火災,大火燒了5天5夜。
9.為何城市的地震次生災害十分突出?
城市是各種生命線工程高度集中的地區,地上地下各種管網密布,次生災害源集中,所以地震次生災害突出。
10.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水災發生于何時何地?
1933年四川疊溪7.5級地震造成的水災。地震時山體崩塌堵塞岷江,形成四個堰塞湖,大震后45天,湖水堵體潰決,造成下游水災。洪水縱橫泛濫,長達千余里,淹沒人員2萬多,沖毀良田5萬畝。
11.影響人員傷亡的因素有哪些?
(1)地震強度(震級和烈度);
(2)震中距離;
(3)震區人口密度;
(4)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及密度;
(5)發震季節和時間;
(6)有無地震預報;
(7)有無地震應急預案;
(8)搶救速度。
12.世界地震史上,造成人員傷亡最多的是哪次地震?
1556年1月23日發生在我國陜西華縣的8級大震,死亡人數約83萬。
國家減災委員會負責組織、領導全國的自然災害救助工作,協調開展重大自然災害救助活動。臺風受災怎么申請補助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1臺風受災個人補助申請書范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2021臺風受災個人補助申請書范文尊敬的市殘聯領導:
我叫劉兵,居住福鼎市沙埕鎮和平海濱南路9號。由于“_”臺風的影響和連日來下著暴雨,造成我家住宅多處倒塌,受災較為嚴重,為此,特向貴單位申請,請求給予我家一些受災困難補助,用于后續安置,善后處理及進一步防災之用。
特此申請。
此致
敬禮!
申請人:申請書模板
__年__月__日
九大自然災害有哪些大家都知道自然災害對人類生活有嚴重的影響,可是也想知道如何去預防自然災害。想要去預防,那么就要先知道九大自然災害分別是什么,在這里先給大家說一下,九大自然災害指的是地震,泥石流,滑坡,洪水,海嘯,臺風,龍卷風,雷擊和暴雪等。
首先來說一下地震,地震其實預防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過現在的電視,手機等傳播信息,因為現在通過科技的發展,人類已經可以通過科技手段監測到地震帶幾十秒之前來領遇到地震時候大家千萬不要慌張,找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躲下來等待救援。
再來說一下滑坡,其實滑坡算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自然災害,這種自然災害多在山區,我們要盡量避免在下雨天,到斜坡掩體巖土體附近,尤其是下暴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洪水的話大家首先要注意看天氣預報,其次天氣不好的話盡量不要去河邊玩耍。如果已經深陷洪水當中,一定要抱住漂浮的大型物體,比如大樹等等。
一般來說,海嘯都是由地震、海底火山噴發所引起來的,海嘯發生的時候會形成一個巨大的波浪,然后對沿海的城市造成大面積的破壞。臺風登陸的話我們也要注意,少出門盡量在家里避免出去被大風吹走。
龍卷風一般發生在海上,如果深陷龍卷風當中真的只能是自求多福了,雷擊的話其實就是說下雨天的時候盡量少在大樹下面或者金屬物體下面,不要在下雨天打電話,盡量躲在家里面就可以避免雷擊。
暴雪這種情況其實一般來說天氣預報都可以預報到,就是大家在平常的時候可以多關注一下本地的天氣,尤其是陰雨天、雨雪天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看一下天氣再出門,這樣就會減少自己遇到暴雪暴雨的幾率。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對于這種自然災害的預測也越來越全面,這樣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減少我們的損失。
遇到自然災害時怎么應對一、地震逃生,把握黃金12秒
地震心理學上有一個“12秒自救機會”,即地震發生后,若能鎮定自若地在12秒內迅速躲避到安全處,就能給自己提供最后一次自救機會。因此,如何迅速找到安全躲避的地方成為關鍵。如果發生地震時身處室內,尋找跨度小的地方十分重要,如衣柜墻腳旁、桌子下等。
如果當時在室外,則要跑向沒有電線桿和大樹的空曠地區,避開高大建筑物、高聳危險物、危險場所等。
二、遇上火災,三步走科學逃生
一旦發生火災,記住以下三步:
一要捂住口鼻。當你意識到出現火災時,拿出可用的毛巾、口罩、衣服等,噴上足夠的水,將口鼻捂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