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1 16:42:26
序論:在您撰寫經濟發展對國家的重要性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美三洲廣大地區的殖民地和附屬國紛紛走向獨立,經濟上各自選擇不同的道路和方式謀求發展,世界上出現了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于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現了對發展問題較有研究的經濟學家,發達國家也有一些激進經濟學家試圖去解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問題,這就產生了發展經濟學。
在二十世紀40年代末期至60年代,發展經濟學主要強調資本積累的重要性;強調計劃化的重要性;強調工業化的重要性。
強調資本積累的重要性的經濟學家有劉易斯、納克斯、羅森斯坦·羅丹和羅斯托等人。 強調資本積累的理論,從兩方面發展。
一方面,切納里等逐漸認識到,障礙經濟增長和發展的不只是投資規模的大小,還有必須用來購買進口的原料、中間產品和機器設備的外匯儲備的多少。他們提出了兩缺口模式,即國內儲備的不足需用國外資本的流入來填補。
另一方面,舒爾茨等人從智力開發作用的分析,認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并非只是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必須受到足夠的重視。
強調計劃化的重要性的發展經濟學家,有伯根、劉易斯、羅森斯坦·羅丹和切納里等人,這種看法產生的原因是:單純的市場作用已不能適應經濟發展所必需的結構變化;社會主義國家計劃經濟的成就給與了人們深刻的印象;先進的計算程序和高速的電子計算機的出現 ,使比較復雜的模式的建立和計算成為可能。
切納里等認為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價格往往不能反映出真正的稀缺價值,主張使用“會計價格”或“影子價格”去校正市場價格對稀缺程度的偏離。他們還從社會邊際生產率的觀點出發,在最優化的一般均衡體系中去研究計劃和資源配置問題,在一些特定的假設上建立起模式,在數學的意義上求出完美的解答。以后這種模式又向動態規劃、非線性的方向發展。但正如從事這方面研究的發展經濟學家泰勒等人自己承認的那樣,模式的實用性是有限的。
納克斯、羅森斯坦·羅丹和劉易斯等人也非常強調工業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普雷維希和拉美經濟委員會的其他成員也認為發展中國家必須工業化;哈伯勒和克爾恩克羅斯等人還依據古典學派和新古典學派的靜態比較利益理論,從動態觀點分析了國際知識傳播和資本流動問題,得到了國際貿易有益于發展中國家的結論。
但是,許多發展中國家還是采取了進口替代的工業化的戰略。這種戰略的理論根據是傳統的保護幼年工業論、普雷維希的貿易條件惡化論和“中心”剝削“外圍”論,以及由繆達爾進一步強調的國際結構具有不平等性質的理論。
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后,發展經濟學開始更多地采用了新古典學派理論的觀點和方法;更多地采用了經驗分析的方法;較全面地注意到影響發展的各種因素;進一步研究了增長和發展的目標。
一些發展經濟學家如斯特里頓等提出,應當以保證基本需要,而不以國民收入最大化為增長和發展的目標。即在增長過程中,要注意改進衛生、營養和教育等條件,以直接對人力資源產生積極作用。不應當有過多的、不恰當的結構和技術變革以及資本支出,要注意采用減少消費和改進現有技術 等比較簡易的方法去提高生產率。這種看法稱為“基本需要論”。
由于發展中國家早期快速增長后出現了不少問題,發展經濟學家們開始感到,用統一的理論和政策建議去指導各個發展中國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恰當的。應當根據各個國家的特定的歷史和社會背景,作具體的分析,提出切合實際的政策建議。一些發展經濟學家如赫希曼把這種統一理論逐漸失去作用的情況,叫做“發展經濟學的發展停滯”。
發展經濟學的主流是新古典學派,其依據的基本思想是傳統庸俗經濟學,和以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的思想。他們認為發展是漸進的、連續的、累積的過程,這種過程是通過邊際調節來實現的;發展是和諧的、平穩的過程,是以自動的均衡機制為基礎的; 繼續發展是可能的,其前景是令人樂觀的。
總之,經濟發展被認為是一個無沖突、無飛躍、無質變的過程,它所要求的僅止于創造適當的刺激、完善市場的機制和起動會自行運轉的增長機器而已。
新古典學派這種發展觀點,顯然不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客觀實際。事實上,市場機制起不了合理調節的作用,經濟增長的利益并不能普及人群,貧困。失業、社會矛盾、資源不能充分利用等現象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有增無已。除了前述對發展的基本看法外,發展經濟學也承襲了新古典學派的研究方法,并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經濟發展的質的規定性。
在國際經濟舊秩序之下,發展中國家在和發達國家的經濟關系中處于不平等的、脆弱的地位,從而在貿易條件。商品出口、跨國公司投資各方面都遭遇著田難并蒙受損失。但一些發展經濟學家卻往往從發達國家的角度去解釋和辯護,從而模糊了是非界限。
盡管發展經濟學有上述的庸俗觀點,但也有一些有益的成份。它所分析研究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經驗和教訓,其本身是有參考價值的。發展經濟理論中對一些局部的、具體的問題的分析,并非都是謬誤。發展經濟學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各個側面如人口、工業、農業、貿易、財政。金融以及教育等等,作了相當細致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論點。
關鍵詞:高校設計;地方農產品;發展
一、前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我么國家的經濟市場逐漸變的復雜起來。這使得我們國家的農產品市場競爭變得異常的激烈。為保持我們國家在世界農產品市場中長期保持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我們推行了多種策略來對農產品市場進行改革。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們國家各個高校上的學生也愿意投身到農產品研究中,為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對高校設計推動地方農產品發展的重要性研究,有著鮮明的現實意義。
二、我們國家農產大品發展的現狀
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都離不開農業經濟的支持。通過對我們國家的社會發展分析來看,我們國家是以農業為基本經濟產業的農業大國。并且糧食的重要性已經深深地扎根在廣大的農戶心理。而對于一個國家來說,農業實力的體現主要是從農產品中來體現的。主要的意義在于,如果我們國家的的農產品在世界的經濟市場中占據著主要的并且,并且具有并長期具有較強的生命力。那么這個國家的農業實力才回得到認可[1]。
縱觀我們國家的農產品推廣事業,其發展現狀非常嚴肅。我們國家知名的農產品品牌都集中在手工業和服務行業而真正意義上的農產品,在我們國家的市場中都缺少競爭力,更不要說是在世界經濟市場當中。而我們國家的地方的農產品發展更是面臨著滯銷的問題。大量優秀綠色的瓜果蔬菜只能可惜的壞在地理面。農戶想要將產品推廣出去卻苦于沒有門路。加之手工業和服務業的參與,使得地方性的農產品很很那借入到農產品的市場競爭中去。我們國家地方性的農產品發展并不樂觀[2]。
三、高校設計推動地方農產品發展的重要性
人才永遠都是我們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的重要原動力,人才的不斷培養是我們國家經濟發展中最為關鍵也是最為明確的投資。近幾年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們國家的農業事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是我們再發展農業生產力的同時確忽略了農產品的推廣。這對于現階段的農業發展來說,十分不可取。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們國家中有更多的有志青年愿意投身到農業發展的建設中去,這對于改善我們國家的農業喜現狀,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
高校設計的主要的優點在于,高校設計其設計思想和設計理念主要來自于兩方面,一方面是有著長時間學積累的教授,另一方面是具有較強專業技能的學生。同時也正是基于這兩個方面,高校設計總是面向當下,并且具有較強實際意義和社會意義。對于地方農產品的發展將提供必要的幫助[3]。
高校設計對于地方農產品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設計一般不會涉及高層面的涵蓋范圍較廣的農產品大市場,通常都是是對地方農產品這種切實需要且具有較高實踐意義的課題進行研究。并且現階段的學生接觸社會比較多,例如,電腦、互聯網的接觸與了解也比較透徹。因此他們完全有條件和有基礎設計出契合實際發展和時展方案。相比較來說,高校設計更加的適合解決現階段地方性的農產品發展問題。然而從學術反面來說,現階段在文學市場中流通的地方性穩發展方案具有著“浮夸”的問題。這類學術文章并沒有像高校設計中,對地方性農產品進行細致的調查,所以不能很好的解決現階段的地方性農產品問題。并且高校設計是具有地域針對性的,他們對于的哪一個地方進行深入的調查,就會提出相關的設計。避免了方案使用混淆。因此,高校設計對推動地方農產品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4]。
四、結論
隨著我們國家的農產品市場的日漸完善,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們國家的民眾需求逐漸變大。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們國家農產品交易數量不斷增多,縱觀我們國家的緊經濟發展和農產品市場現狀,我們國家知名的農產品品牌都集中在手工業和服務行業。如何通過利用現階段的高校人才來推動地方農產品的發展,是現階段農業事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我們國家是農業大國,因此任何時候都不能忽略了農業的發展。農業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我們應該在農業的發展中穩步前進。
參考文獻:
[1]劉宇翔.基于比較優勢的湖南省地方特色農產品的發展研究[D].中南大學,2012.
[2]丁長琴.中國有機農業發展保障體系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
【關鍵詞】 農業;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后,世界進入了積極發展工業的狂熱階段,進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得到了質的飛躍,最終形成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區別。發展中國家在進行工業革命前多是農業國。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經濟實力、工業水平、科技水平等方面都高于發展中國家,為了彌補這種差距,發展中國家致力于工業建設,進而忽略了農業的獨立性與重要性,將農業變成了為工業發展提供生產原料及農業剩余產品的附屬產業。而隨著糧食也進入全球化時代,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又憑借其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生產機器,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價格,造成糧食壟斷,進而打壓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發展,給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威脅。發展中國家不得不開始重新對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進行審視和定位。本文就分別探討農業發展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所起的四大作用。
一、提供了基本生產資料,滿足了基本生活需求
發展中國家的人多地少的現象嚴重制約了國家經濟的發展。因為農業生產一方面要滿足人們生存需求,另一方面還要為其他產業提供生產原料。而人們要進行其它產業的生產活動,先決條件就是要依靠糧食生存下來。如果糧食供應不足必然會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勞動積極性。
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與農業產量不成正比,以至于農業生產滿足了人們的生存需求又難以滿足國家其他產業的發展,若滿足了其他產業的發展需求又不能保證人們的溫飽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這一矛盾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經濟發展,甚至影響到了國家的政治穩定。
因此,農業發展和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能夠同時滿足人們生活需求和其他產業發展需求,進而為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后盾。從我國來看,超級雜交水稻的產生極大地滿足了我國的經濟發展需求,加快了我國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它不僅僅是我國農業的一大進步,同時也推動著我國社會經濟前進了一大步,甚至還解決了其他不少發展中國家人們的溫飽問題,帶動了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梢?,農業水平的提高對于國家經濟的助力是十分強大的。
二、豐富了市場內容,拉動了市場需求
在發展中國家,農業經濟的發展往往是受到很大壓抑的,農產品的市場化、商品化意識薄弱。而在發達國家,農業經濟甚至成為了國家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尤其在壟斷世界糧食資源的幾大發達國家中,農業生產不單單是為了滿足生活生產需求,更是他們謀取暴利的重要手段。
發展中國家由于農業生產的水平低下,很難像發達國家一樣將農業生產作為謀取暴利的手段。但是有意識地提高農業的市場化、商業化還是可以做到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飲食方面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豐富多彩的農產品進入市場,可以豐富市場內容,帶動國家的內需。農產品,尤其是特產,在市場上是很受歡迎的。尤其對于發展中國家很難依靠重要的工業產品外銷到發達國家,因此必須要依靠農業及其副業來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國家的對外貿易。以我國的茶葉與絲綢等農副產品在發達國家受歡迎程度來看,農副產品的魅力并不遜于工業產品,并且對于國家經濟發展的促進效果顯著。
盡管農副產品進入市場的價格很難與工業產品相提并論,但其需求量卻遠大于工業產品,是人們每天的必需品。農副產品的豐富多樣給了人們更多的選擇,在健康飲食等理論的推動之下,人們對于農副產品的需求會更加多樣化。加強農副產品的商業化進程,可以在滿足人們需求的基礎上,刺激消費。
三、有效解決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問題
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地區往往是以從事農業為主的農村地區。貧困地區的范圍廣,農民的知識水平和生產技術底下,直接制約了國家經濟發展。這種反差給發展中國家的啟示是要重視農業生產。
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問題嚴重,很大程度上是由農業生產不發達以及商業化不夠導致的。農業生產不發達,導致很多人的溫飽問題都難以得到解決,更不用說從事社會生產建設活動了。而農副產品的商業化程度不夠,農民難以通過農業生產獲取到相應的資金報酬,因而難以滿足其他需求,進而失去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年輕一輩的農民紛紛涌入城市務工,但又由于知識技能水平不夠,往往只能從事苦力活,收入不高,而物價不斷上漲,城市農村的兩極分化越來越明顯。有的農民進城后處于無業游民狀態,甚至進行犯罪活動等,既阻礙了城市建設水平的提高,又荒廢了農業生產。
若是發展中國家可以加大農村建設和農業生產的支持力度,鼓勵農民進行農業生產,并提高農產品商業化程度,有效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對于國家的脫貧脫困有著重要意義。脫貧脫困問題解決了,國家整體的經濟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我國政府近年來越來越重視農業發展問題,但是我國的農業生產現狀卻不容樂觀,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農民放棄農業生產,選擇進城務工,造成了農村留守老人和兒童,難以進行一定程度的農業生產;另一方面,農業生產減少導致農產品價格不斷升高,影響到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大壓力。這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國家在政策方面雖然給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在政策落實方面尚未到位,且我國農村地區廣大,短期內難以完全照顧到。因而更應該加快農村建設和農業生產鼓勵措施的政策落實工作,從最貧困的地區入手,一一解決我國的貧困問題。從事農業生產也可以實現致富,我國的華西村就是很好的范例。
四、增強了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經濟侵略的抵抗能力
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侵略是始終存在的,尤其在糧食資源全球化的理念提出以后,發達國家壟斷了國際的糧食市場,刻意地提高糧食價格,給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尤其是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壓力。資本主義發達國家進行糧食壟斷的目的就是為了抑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因此發展中國家必須采取相應措施應對發達國家經濟壓迫。
發展中國家要想加強本國對發達國家經濟侵略的抵抗能力,提高自身的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固然重要,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也不容忽視。要減小發達國家的糧食壟斷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工業及第三產業發展壓力,不能寄希望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突然良心發現進而降低壟斷的糧食價格,就只能通過發展自身的農業,以滿足自身的發展需求,減少對發達國家提供的高價糧食的需求量。而且要善于發展國家的特色農業,提高特色農產品的出口率,發達國家能壟斷高粱、玉米等糧食市場,但不能壟斷它本身沒有的農產品市場,因此,發展中國家可以在這一方面獲得相對自由的發展空間,從發達國家強大的經濟侵略壓力下獲得生存與發展的新契機。
總結
發展中國家由于在科技水平、經濟實力等多方面都比不上發達國家,要想在發達國家的經濟壓迫中獲得自身的發展,不但要重視工業與第三產業的發展,也要重視農業發展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發展中國家之間可以形成互惠互利的農業合作關系,以結成一定的力量對發達國家的糧食壟斷行為進行抗議,并在發達國家的強大壓力下實現經驗技術交流,提高生產水平和生產效率,進而獲得經濟上的共同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1] 張雷聲.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發展問題[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08)
[2] 劉合光,程國強,蘇莉.多哈農業改革對發展中國家農業的影響——以歐美日加四國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2006(02)
[3] 艾瑞克·布萊德,徐盤鋼.發展中國家城市農業的潛力與困境[J].上海農村經濟,2012(11)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化進程不斷推進,全球資本要素和人力資源的跨國交流日益增多,國際移民不管在規模上,還是數量上日益擴大。國際移民的迅猛發展和流動方式的多樣化,給現階段國際政治經濟帶來的影響極具重要性,為移民輸出國及輸入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轉型和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當前國際移民的類型及特點
(一)類型
國際移民,就是跨越國界而遷居至他國,并居留較長時間的人群。當前國際移民主要有這幾種類型:永久性移民,該類型的移民移居目的國后不再回遷自原遷出國。非法移民,該類型移民主要是為獲得法律許可而采取非法方式進入目的國,或具備有效證件但有效期限已過,仍然停留于目的國不返回其所在國。避難移民,因受到政治、宗教、種族等迫害,有正當理由離開在籍國,受到他國庇護的人群。技術移民,也稱為工作移民,就是接受過高等教育,具有較高知識、專業素質的人員,主要有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及其他技能型人員。該類型移民很受到目的國的歡迎。一些移民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等極為重視該類移民。此種移民的流動方向主要是由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學習性移民,主要是到國外學習的留學生,這是該類移民的主體。
(二)特點
首先,從流向來看,國際移民地區化日益顯著,逐步形成一個地區性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從外部環境來探討,隨著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和蔓延,國際移民的流動方向已從地區外流動逐步轉變成往地區內流動,或轉往發達國家。當經濟復蘇或逐步發展起來后,很大程度上會引起國際移民的回歸。其次,從流動量來看,金融危機后國際移民的流量逐步進入穩定階段,輸入國對移民的逐步由暫時性依賴轉變成結構性依賴。比如:日本、韓國的移民市場受到金融危機沖擊后,流失大量技術移民。以致于諸多國家不得不改進和調整移民政策,以吸引移民。最后,從內部流動情況看,因區域經濟發展失衡造成國際移民內部流動呈地區層次性,形成階梯式經濟發展。
二、關于國際移民原因的探討
(一)全球化的影響
規?;泼袷鞘澜缰T多國家或地區共有的較長的歷史過程。但伴隨全球化進程的推進,國際移民不管是從規模、數量,還是從范圍及影響性等均發生了諸多變化。國際移民隨著商品、文化、科技等要素的流動性增強,移民數量不斷增加,這也是全球化的一個重要體現。另外,隨著現代通訊、互聯網的發展和應用,人們能直觀的了解到國家的富裕度、安全狀況等,而安全迅捷的現代交通為人們的跨國行為提供了巨大便利,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跨國移民的發展。
(二)經濟層面
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失衡是導致國際移民的重要原因,在經濟收入、就業領域及社會福利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差異。雖說貧困和國際移民存在必然聯系,但并非遷移就一定和貧困存在關系。移民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發展的一個內在動因。在很大程度上經濟和教育的發展能為人們提供遷移的能力和資本,以追求改善自身生活的機會。有研究表明,發展中國家處于中等收入水平的人群移民的可能性最大,但是當國內經濟發展,收入提高時,移民數量會逐漸降低??梢钥闯?,經濟是國際移民的重要因素。
(三)發達國家自身經濟體制影響
當前,發達國家自身的經濟體制存在雙重勞動市場,即資本密集型部門和勞動力密集型的部門。發達國家大多數人不愿意從事不穩定、薪酬低、技術含量低的工作,而由不能如以往利用婦女及童工來滿足此種勞工需要。在此情況下,需要永久性的移民勞工來滿足自身結構性勞動力需要,進而引起國際移民數量和規模的擴大。對于移民而言,會認為即使工資低、勞動量較大,但比國內要好很多,出于此心態也促使人們移民。
(四)跨國移民網絡的建立
移民和家屬親友的各種關系并不隨著遷移而消失,反而更為重視和母國的社會關系。正是因為由此種網絡的形成,之前移民人群會對留居母國的家屬親友起到極大的示范效應。正是因為移民網絡的形成和發展,達到促使了移民現象的不斷出現,這也是引起當前跨國家庭團聚移民數量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國際移民中介機構建立和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國際移民的增加。
三、國際移民對國際政治經濟產生的影響
(一)促進世界各民族的交流和溝通
伴隨政治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國際移民在促進國際交流和合作,及推進移出國和移入國社會整合及文化交流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國際移民,是當前國家和國家間民間外交的重要力量,是移民者母國和移居國間相互交流和溝通的重要紐帶。在強化世界各民族間的相互了解和建立友誼,增強國際對話和合作,維護地區穩定和和平,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國際移民的發展也大大促進了全球性文化網絡的構建,有力地促進了世界各民族思想和文化的融合和全球文化的發展,在文化、思想全球化中發揮著積極效用。
(二)對民族國家的管理權威提出挑戰
當前,雖然一些國家都想有效控制國際移民的數量并制定相關的嚴格法律法規予以限制,但通常效果不理想。以致于國家對自身邊界的控制和管理能力日益減弱,大量的非法移民實施各種非法、非正規的方式逃避國家的管理和控制,實行跨國性流動。比如:美國與加拿大間的無證工人或不合規人員的流動極為通暢,美國和墨西哥間的非法移民的管控效果不佳,也可以看出對國家邊界管理能力有待強化。
(三)影響民族國家社會和政治的穩定
國際移民的規模化跨國界的流動在移入國形成多元思想和文化同時存在的局面。大量移民的會帶來各自國家的民族文化、思想,使得移入國民族同質性和共同價值觀受到極大挑戰。國際移民大部分屬于非主體化民族。而該種民族應對變動環境的過程中會增強社會分界意識,尤其是自己民族的心理認同。移民對其母國文化的保持和其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會對移居國文化的認同產生極大影響,進而存在引起社會關系緊張及沖突產生的可能性。在移居國,來自經濟水平較低國家的移民會受到歧視和排斥。大量移民會給移居國帶來不同的社會治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國家的社會穩定。
(四)影響國際政治經濟發展的平衡性
國際移民對國際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影響,主要體現在:一是國際移民對發達國家的社會經濟的發展發揮著積極效用,其中大量的移民勞務工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短缺的人力資源,同時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移民匯款也會成為其經濟收入和發展的重要性來源。二是國際移民會導致發展中國家更為邊緣化、貧困化。在現階段,國際移民具有新趨勢,即高技術移民的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移入國的發展實力,而削弱了移出國的技術實力和競爭力,不利于國際政治經濟發展的平衡發展。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主權國家為主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中,國際移民已然成為影響國際關系的一個新因素。國際移民仍處于發展和變化中,因而其對國際政治經濟的影響仍是長遠性和長期性,仍需要對此問題深入研究。
1.物質社會和信息社會的定義。信息社會經濟學明確了區別生產力狀況的一般標準。認為生產力發展速度或知識能夠成為描述不同歷史時代的生產力狀況的一般化標準。并通過知識涌現速度的快與慢將社會經濟發展歷史簡單區分為兩個階段。在慢的階段,新知識的出現多具有偶然性,人們多是利用現有的知識不斷優化和提高使社會經濟活動的效率,是為物質社會。在快的階段,新知識的產生已經常態化,具有持續性。社會經濟活動以不斷更新的知識為基礎,此為信息社會
2.物質社會與信息社會下經濟活動的區別。在物質社會,由于缺乏持續性的知識供應,使得生產條件與生產方式長期不變。因而社會生產只要在現有的條件下使資源配置達到最優即實現了社會目標。由于生產知識的基本目標固定,社會生產的各項條件也基本穩定,因此在物質社會中社會經濟活動基本是那種固定而復始地以固定資源按照固定方式生產產品的過程,是長期凝固不變的社會。在這種穩定的結構下,信息或知識將不再重要
在信息社會中,由于新知識的涌現常態化,社會生產活動也將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未來的經濟活動將變得難以預期在這種動態過程中,知識或信息將變得非常重要。因為由于新知識持續不斷的涌入,沒有充足的時間使這此知識得到充分傳播。在這種不斷變化的社會中,能夠及時掌握最新、最有效的知識將變得異常重要
二、信息社會經濟學下經濟的發展內涵
1.經濟發展的實質。信息社會經濟學以信息社會的特點為基礎,認為經濟發展的本質應該歸結為社會所擁有的知識的增長。因為在信息社會條件下,新知識不斷地涌現,可預期的資源、技術與產品的持續變化必然也會使社會追求的目標處于變化之中。這時就會產生經濟發展現象,并形成對經濟發展的追求
2.將經濟發展歸結為知識增長的原因。
2.1知識增長本身是信息社會應該追求的基本目標。就人類的經濟活動而言,知識在任何時候實際上都具有決定性。在信息社會中,由于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驟然加快,持續的變化使得固定事物及其聯系不復存在,行為主體的知識狀況決定著經濟的運行情況,其擁有知識的狀況對經濟活動的影響也不能被忽略,知識的重要性因此變得非常突出。此外,知識本身的重要性的凸顯也要求把知識增長作為社會追求的目標
2.2知識增長能夠成為經濟發展目標的很好概括。從知識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看,知識增長不僅是信息社會特有的基本目標,還是實現經濟發展目標的必要基礎和充分保障。這主要基于兩個方面:第一,人們所追求的許多目標只有通過經濟發展的途徑來得以實現,而經濟增長又是通過相應的知識增長才能實現;第二,只要我們能有相應的或達到一定目標所必須的足夠的知識增長,我們就能達到任何希望的經濟發展目標
3.將知識增長作為經濟發展本質特征的重要意義
3.1使我們能更加清晰明了的把握經濟發展的本質與內涵,為我們在經濟行為中作出準確判斷提高了標準。同時也使得信息社會經濟學和傳統的西方經濟學明顯的區分開來。在西方發展經濟學中,雖然不否認知識增長的作用,但是知識增長卻從未被確定為經濟發展的唯一本質特征,對經濟發展規律的研究也從未建立在知識增長的基礎上。由此,我們更能清晰地認識到西方發展經濟學的缺陷和不足
3.2有利于揭示經濟發展的性質與規律理清與各種具體目標的關系。通過這一定義,可以知道經濟發展是一個致力于實現社會不斷變化的目標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會導致產品數量的增長,而且必定會表現為產出物種類或結構變化的過程。經濟發展過程的這一特點表明經濟發展具有歷史性。因此在揭不經濟發展性質與規律時,應該以對其所處環境特征的了解為基礎。此外,還有范式發展模式與非范式發展之分。通過這一定義我們還可以說闡明了各種具體目標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3.3對如何實現經濟發展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知識增長使對具體目標的描述或追求轉變為對具體知識的描述或追求。不僅是對目標的概括還是對達到目標方法的概括。因此,從知識增長這一定性我們更容易找到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索和規律。決定經濟發展的因索也就取決于各種有利于知識增長的因索。這就為政府如何制定和促進經濟發展提供了方向。
三、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
1.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區別。在信息社會由于迅速涌現的新知識導致經濟活動采用的體系出現分化,不同社會采用的知識體系既具有一定可比性,又具有相當懸殊的類似范式間差距時,我們就可以對不同的社會分類來考察。其中采用相對落后知識體系的那一類國家定義為發展中國家,采用先進知識體系進行生產的一類國家定義為發達國家。因此,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最根本的區別也就是知識或知識體系的差異
2構建知識傳播體系
2.1自由知識與非自由知識的區分。自由知識指已經基本得到充分傳播,使用者無法依賴其獲取壟斷利潤的知識,其特點在于他人可以不付費的方式獲取。非自由知識指在發達國家尚未得到充分傳播,使用者能憑借其獲得壟斷利潤的知識,其特點在要為之專門付費。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知識差距實際上主要是自由知識的差距。這是因為非自由知識因未充分傳播,相對于人類社會所創造的充分傳播的知識來說只是其小部分,不足以體現整個知識范式特征。此外,發達國家比發展中國家先進也主要是由于其擁有充分的自由知識。再者,從具體的企業生產能力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大多數企業間的差距也并不是非自由知識的差距
2.2發展中國家具有分享自由知識的可能性。由于發展中國家對擁有或使用的知識多屬于已過時的知識,是應該被淘汰的知識,所以在和發達國家競爭中處于劣勢。為此發展中國家就要吸收和分享外部世界的先進知識。對于發展中國家來流,他們所需要知識發達國家基本上都具有。而從知識的分享的可能性來看,知識分享不存在任何根本性障礙
(1)發展中國家具有分享的意愿和能力。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實現經濟發展是其面臨的最重要和最迫切的目標。沒有一個發展中國家不是期望能迅速得到發展的。為了獲取國外某項先進技術,需要克服支付能力、掌握能力、通信傳播等一系列問題。從發展中國家來看,這此問題也基本都能得到克服。這此都將不再成為發展中國家獲取知識的障礙
(2)發達國家也不會發展中國家分享知識的障礙。第一,發展中國家需要分享的知識主要限于自由知識,對發達國家來說這些知識其早已具備,因此發展中國家獲得這此自由知識不會對他們造成威脅。第二,與發展中國家分享自由知識對發達國家也是有利的。發達國家所具有的先進者優勢將使得發達國家獲取更多的收益。第三,發展中國家通過獲取自由知識而擴大了的市場和規模又為發達國家提供了獲利場所
由此可見,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也就體現為從發達國家獲取自由知識。而這一切的順利實現需要通過知識傳播體系進行的知識傳播。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也就歸結為來自外部發達國家已有的先進知識的傳播過程
2.3知識傳播體系。知識傳播過程的決定因索可以從兩個層次來了解。第一,一國的知識傳播狀況取決于有關國家的知識傳播體系的情況。第二,知識傳播體系的有效性又取決于信道與信宿的狀況。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其發展的任務在于知識傳播。但是由于發展中國家既有能力分享,而發達國家也愿意和發展中國家分享自由知識,那么阻礙知識傳播的也就不是社會因索的主觀方面。阻礙知識傳播的因索就只能歸結在發展中國家吸收外部先進知識的能力這一客觀的社會條件上
3.影響知識傳播體系的因索。從信息傳播體系的環節來考察,作為信源的知識已經充分得到解決,面對充足的知識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就主要取決于知識傳播系統中信道與信宿的情況。如果信道通暢,信宿吸收外部先進性知識的能力足夠,那么知識就會得到有效傳播。而他們能否有效的發展作用則主要受到三個方面因索的影響
第一,人的知識文化索質。人在知識傳播體系中主要接受知識的信宿作用,因此人的能力尤其是接受與掌握先進知識的能力如何,就最終決定著發展,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人的能力強,他吸收和掌握知識的能力就強,知識得到傳播和利用的效率也越高。因此,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提高人的索質是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
關鍵詞:中美兩國 網絡安全性 戰略分析研究
自從中美兩國建交之后,網絡安全就已經成為兩國發展關系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在信息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之下,網絡安全已經融入到了社會發展各個領域,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還對于國家的建設管理產生了影響。在“斯諾登”事件之后,網絡安全更是成了各個國家競相完善的重點。在經濟市場上面,網絡安全對于經濟發展的作用以及超出了資本以及勞動力所產生的影響,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而中美兩國作為發展中以及發達國家的兩個重要代表,在兩國中均有著重要的戰略性意義,雖然目前兩國對于網絡安全技術的掌握是不對稱的,但是在大數據的時代之下,兩國的合作變得越來越重要。中國在世界格局上的正在不斷崛起,那么就必須在網絡安全上做出相應的策略安排。
1. 網絡安全的意義
自從20世紀五十年代之后,網絡安全才有了其基本的定義。美國以國家安全的發展作為基礎,開始將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進行連接,這樣的行為正式拉開了世界格局中對于網絡安全的應用和競爭。80年代之后,網絡安全邁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計算機的互聯以及智能化,將網絡深入到了生活、生產之后,各個國家對于網絡安全的重視程度出現了重大的轉變。更多國家開始意識到網絡技術不僅能夠改變自身所處的世界位置,還對于當前的世界發展格局產生了巨大影響,掌握網絡的先機就是掌握了國家發展的未來。
正是因為網絡以及信息的發展,網絡安全的重要作用才突顯出來,國家標準化組織對于其定義是:微數據處理系統采取技術和管理的安全保護,保護計算機硬件、軟件和數據不因偶然和惡意的原因遭到破壞、更改和泄露。該定義正式將網絡安全的意義展示出來,無論是政治穩定還是經濟發展,無論是軍事建設還是文化溝通,都少不了將網絡安全放入到國家的戰略性技術之中。在這樣錯綜復雜的發展之中,中美兩國的發展以及合作都受到了影響。一旦兩國的網絡安全受到破壞,那么無論是信息泄露還是資源破壞,都有可能對于國家產生極大的損失,網絡安全中的人為威脅更是可能導致國家的機密性文件遭受盜取、損壞。對于中美兩國來說,如果不對自身的網絡安全問題進行解決,那么很有可能會導致兩國在未來的發展中利益受到侵害。
2. 中美兩國網絡安全現狀
中美兩國在目前的合作之中,已經把網絡安全作為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因為網絡安全存在著多種的威脅,所以有效地保護可以保證數據資源能夠不被泄露。
目前,中美兩國網絡安全都受到三大方面的威脅,分別是:不法分子對于通信網絡的攻擊,來獲取信息來謀取財產,這樣的非法盈利組織,有著嚴密的分工;網絡技術在銀行、電力等領域的全方位應用,對于系統數據以及資源的保護可以直接關系著兩國經濟的發展;在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之中,經濟的新型增長地成了需要重要保護的對象,對于網絡安全的環境要求也就更為嚴格。
2.1 中國網絡安全現狀
對于中國的網絡安全現狀進行探索,就需要分析中國網絡用戶的數量以及網絡在各個領域所發揮的作用。根據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是網絡用戶數量最高的國家,但是我國對于網絡安全的防護卻仍然處于初級階段,成了網絡攻擊中的重點受害國家。在2014年,曾經針對網絡安全以及信息化召開了相關會議,主要審議了網絡信息安全工作的文件,對于我國目前的網絡安全工作寄予厚望。此后網絡安全信息化小組的成立,標志著我國對于網絡信息安全的發展又邁進了新的一步。對于中國來說,網絡安全不僅能夠保證我國的經濟、政治都能夠井然有序地進行發展,還能夠影響著國家的信息化未來發展的方向。雖然我國網絡安全仍在處于發展階段,但是國家對于該方面的重視程度已經提升到了國家安全戰略之上。
即使我國目前對于網絡安全處于大力發展狀態之中,但是相比較美國來說,其中存在的差距依然非常明顯。無論是操作還是創新研發,核心科技都掌握在美國手里,而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的水平與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從目前對于網絡安全的管理方面來說,因為體制以及法律不完善,所以管理仍然受到多方面的制約,相關制度的建立仍處于起步階段。
2.2 美國網絡安全現狀
有關于網絡安全方面,美國是在全球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時間最早且戰略機制最為完善的國家,其對于相關法律以及制度的建設,從80年代就已經開始。在克林頓擔任美國總統期間,美國的信息安全戰略的發展就走入正軌,其保密性以及完整性令其他國家到現在仍舊難以望其項背。在美國出臺的相關發展戰略之中,主要對于預防網絡攻擊、減少攻擊中遭受的破壞以及減少破壞后的恢復時間三個方面進行了戰略制定。在優先發展戰略之中,對于國家的網絡安全意識進行了大范圍的提高,對于國家網絡安全合作項目進行了合理的規定。奧巴馬上任之后,立刻將網絡安全作為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任務,對于目前美國的網絡安全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對于評估過程中存在的漏洞及時地組織相關部門進行修補。這樣的網絡安全形勢,將美國在網絡技術中的地位不斷提升,通過網絡安全協調辦公室來進行軍事以及民事協調,保證了網絡安全在多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但是,美國目前的網絡安全仍在存在問題,其極大的維護預算,對于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負擔,而條塊分割導致的效率低下,令其必須通過白宮來全面的統籌和管理。美國為了維持其在世界范圍內的網絡霸主地位,對于網絡安全的維護遠遠超出其他國家,在商業貿易中,網絡安全的重要性越來越高,幾乎已經到了網絡依賴的地步。
3. 網絡安全對于中美兩國的重要作用
網絡作為一種新型的發展技術要素,對于國家經濟以及戰略的發展自然有著重大的意義。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網絡安全成了關系經濟、制度以及安全的重要性因素,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需要對于現有的網絡安全制度進行修復,對于其未來的發展進行策略研究。下面,我們以中美兩國的網絡安全現狀分析為基礎,分析網絡安全對于兩國發展的重要作用。
3.1 社會制度
對于國家來說,社會制度直接影響著其自身的經濟的建設以及發展,而網絡安全卻直接激勵著社會制度的創新。一般來說,社會制度決定著在社會生活中對于生產、交換以及分配的規定,其法律效力保證了國民的生活能夠在擁有社會保護的環境下進行。如今,網絡因為與社會息息相關,所以其安全問題設計了生活中對于知識產權、專利以及商業秘密和版權的管理制度。在網絡安全促進下進行的多方面的社會制度完善,激發了人們對于該方面領域的了解,保證了原創者能夠得到合法的收益。
從中美兩國來說,網絡安全體系防止了個人以及組織通過不法手段進行商業機密的獲取,將兩國之間的在網絡方面的經濟損失減少到了最低。作為網絡安全最為直接的作用,其也說明了在這樣的網絡環境之下,通過網絡安全的立法手段,保證了制度環境能夠維護企業以及個人的相關利益。只有在這樣的網絡安全以及其影響的社會制度之下,國民的生活才能夠得到應有的保證,經濟才能夠健康發展下去。
3.2 技術創新
對于國家乃至世界來說,技術創新都是其發展的動力源泉,只有保持在經濟建設的情況下同時進行創新技術的發展,才能夠為國家的發展創造更多的機會。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其信息方面的創新已經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如何快速的發展互聯網技術,是各個國家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對于中國來說,其正處于發展中的重要階段,技術創新可以幫助國家發展突破自身的局限。而以美國為例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其想要保持目前的互聯網霸主地位,就需要在互聯網技術上面加快創新發展。
由此可見,網絡安全的重要性,對于國家的創新技術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并且國家想要維持正常的發展,保持良好的國際關系,就需要以網絡安全作為建交的基礎,在原有的互聯網技術上不斷進行創新發展,保證技術創新能夠成為國家在互聯網領域建設的強勁動力。
3.3 經濟安全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經濟安全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而信息技術作為聯系各個行業的基礎,網絡安全是經濟安全的重要保證。對于經濟安全來說,其主要依靠經濟制度進行人為監督,網絡作為最為基礎的監督工具,如果一旦發生安全問題,就可能導致監督作用大打折扣,不能夠技術反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這樣的狀況,將會導致世界經濟發展出現波動。因此,網絡安全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金融行業的發展全面依靠互聯網通信,經濟的脆弱性,以互聯網方面最為薄弱。
參考文獻:
[1] 金燦榮,戴維來.為中美發展新型大國關系注入正能量――解析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J]. 國際安全研究,2013(02).
[2] 張佰韜,張娛嘉.淺析美國網絡安全戰略的演變及對國內的啟示[J]. 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2012(03).
關鍵詞: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策略
一、保護環境的意義
保護環境是現在全球關心的重要問題,為了更好地保護環境,很多國家加大力度懲處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對于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采取一切措施進行嚴格控制。中國幾千年來都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人類想要更好地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條件就是環境。環境如果不適合人類生存,經濟發展得再好也都是徒勞。所以,經濟發展也需要環境作為保障,經濟發展需要環境,卻在發展的同時污染了環境。全世界都在探討如何更好地保護環境,保護環境也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降低和改善環境污染,將生態環境逐步惡化的現象慢慢改變,確保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是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要責任。保護環境使得國家的環境更加優美的同時,可以很好地促進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以此帶動經濟的發展,同時,良好的環境對國外投資者來說極具吸引力,可以很好地引入外資,將我國的高科技產業發展得更好,以此刺激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優美是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形象標簽,可以很好地提升國家在全球的影響力。因此,無論對于國內的經濟發展,還是對外的國家形象,保護環境都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二、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能力直接反映了這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也影響到其在國際中的地位,對于這個國家生活著的人們而言,經濟發展決定了他們的生活水平,經濟實力強的國家,人們必然會有高質量的生活,社會也會更加和諧安定。所以,經濟發展對于國家和個人來說都極其重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把大力發展經濟當作其工作的核心內容,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程度,才能為保護環境出更多的力量。經濟的發展可以使得落后的國家慢慢變得強大,同時也可以使該國的人們獲得更多的利益,讓公民可以自由投身于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世界的發展主題就是和平和發展,每個國家都應該以發展經濟為主要目標,盡一切努力使得經濟能夠高效和快速地發展,以保證國家能夠繁榮昌盛。
三、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相互促進又相互矛盾的辯證統一關系,二者互相關系而存在。資源不寬裕的條件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互相矛盾,因為人們如果想要發展經濟就必然會破壞環境,保護環境對于發展經濟是制約條件,二者不能共生,只能擇其一,這種現象在發展中國家表現得特別突出。增加經濟發展的投入,就會減少環境保護的投入,二者的矛盾顯得非常明顯。而用發展的眼光分析和看待這個問題,就會發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和諧共生的,二者不存在矛盾,經濟發展了,環境保護就會得到更多的資金支持;環境保護好了,對于經濟發展起到非常大的助力。因此,對于長期發展而言,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互相促進和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終極目標就是保護公民的根本利益,所以無論是環境保護還是經濟發展都對能夠為人們提供更多的利益。所以,在我國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進程中,應該正確認識和對待資源、經濟、人口和環境的關系,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環境問題應該積極有效地予以解決,最終保證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可以和諧共生,最終保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
四、保護環境的措施
1.調整經濟結構
調整經濟結構就要從起源處減少對于環境的破壞。一些污染比較嚴重的行業的節能減排工作應該重點監督,具有浪費資源和環境污染性質的項目應該限制進入,根據產業政策和環保規范來淘汰落后的項目和設洌將其對于環境污染的程度降到最低。重點控制和監督造紙廠、水泥廠、鋼鐵廠、禽養殖場、城鎮污水處理廠等排污的情況,重點投入和發展循環經濟,將不同的資源進行循環再利用,使得資源能夠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主張增產減污、清潔生產。
2.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對于影響公民健康和破壞科學發展規律的環境問題應該重點對待和解決。將環境準入的門檻進一步提高,對于水平不高的重復建設項目堅決拒絕,對于產能過剩的項目建設降低損耗。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優先處理和解決類似于重金屬污染、土壤污染、飲用水污染等影響公民健康的環境污染問題,重點投入大氣、水以及農村防治污染等工作,用大力治理污染的態度讓人們感受到環境改善勢在必行的決心。
3.保護環境
重點發展環境保護相關的科技產業,加大投入環境保護相關技術的科研工作和科技攻關,把一些環保項目優先納入國家科技計劃行列,對于汽車尾氣凈化、污水深度處理、資源循環利用和飲水安全等問題加大投入科技研發力度,將科技成果的轉化速度不斷提高,積極將新材料和生物技術投入使用,使我國的環境保護措施更具科技性。
4.保護自然生態
保護生態環境的首要措施就是控制生態環境趨于惡化的勢頭。首先,對于嚴重影響環境的資源開發活動應該嚴格靜止,關注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能力,確保天然植被和生物多樣性不會受到破壞。其次,持續堅持建設生態工程,例如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西南地區石漠化治理等,使土地荒漠化、退化和沙化等環境問題得到有效改善。
參考文獻:
[1]彭斯震,孫新章.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背景、進展與有關建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12)
[2]黃菁.環境污染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及影響機制研究[D].湖南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