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1 16:42:24
序論:在您撰寫生態環境問題現狀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小水電 開發 發展現狀 生態環境保護
Abstract: China's small hydropower resourc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has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promo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energy structure. However, large-scale hydropower development has also caused a variety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or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small hydropower development and its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is paper put out some discussions for the line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Key words: small hydro;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status;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圖分類號:TV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2-0020-02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消費方式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調整能源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當前我國能源生產與供應的必然要求。小水電是國際公認的可再生綠色能源,生態效益顯著,大力開發小水電,對于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解決農村地區用電困難、改變山區落后面貌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通過國家實施的農村電氣化建設、農網改造等工程,小水電以其開發成本低、建設周期短、就近供電、價格低廉等優點,受到了廣大投資者的青睞,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與此同時,開發小水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小水電建設過程中,如何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問題,成為目前國內小水電開發的焦點。
1 我國小水電的發展現狀
1.1我國小水電的資源分布特點
小水電的裝機容量因各國國情而異,我國小水電是指單機容量為5萬kW及以下的小型水電站。我國河流眾多,小水電資源非常豐富,可開發量達1.2億kW。據統計,截至2008年底,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1 600多個縣市區已建成小水電站45000座,裝機容量5100多萬kW,年發電量1600多億kW?h,約占中國水電裝機和年發電量的30%,在建規模達2000萬kW,約占世界小水電開發量的40%以上[1]。
我國小水電資源分布廣泛,主要集中在中西部邊遠地區、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這些地區大都是遠離大電網的山區,人煙稀少,負荷比較分散,小水電資源是其農村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就地供電,是大電網的有力補充。從地理分布來看,小水電主要集中在長江上游和黃河中上游地區[2],尤其是長江以南地區,雨量充沛,水力資源豐富,是開發小水電的重點區域。目前,全國小水電已開發裝機容量主要集中在廣東等20個省市,尤其是廣東、四川、福建、云南、湖南等省份。
1.2 我國小水電的開發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水電得到了蓬勃發展,由于小水電帶來的明顯經濟效益,全國各地對開發小水電的積極性都較高。近年來,我國加快了小水電發展的步伐,每年新增裝機容量200~300萬kW,總裝機容量占整個水電的30%以上,占全國電力工業比重6%-7%[3],居世界領先位置。
縱觀我國小水電幾十年的發展,解決了偏遠地區農村用電緊張的問題,以電代柴極大地改善了農村居民的生活條件,促進了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加快了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小水電的發展,提高了農村地區防洪抗旱的能力,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對于解決“三農”問題有著積極意義。與此同時,由于小水電是一種清潔能源,它的發展還促進了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據統計,我國小水電一年的發電量相當于0.34~0.44億噸標準燃煤,與相同數量的火電相比,可減少排放1億噸左右的二氧化碳[4]。
目前,我國小水電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政策體系和管理標準,但是小水電開發程度依然較低,開發不規范、投資與收益不相匹配、上網受限制、電價不合理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問題一直制約著我國小水電的發展。
2 我國小水電開發中的生態環境問題
雖然說小水電是清潔能源,但是建設過程中以及建成運行后仍會對當地自然環境造成一定影響,開發過程中如果違規建設、不采取環境保護措施,將會造成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實踐經驗表明,我國小水電開發中存在的生態環保問題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河水銳減,河床干涸。在小水電設計階段,一些開發單位忽略了科學的水資源開發規劃,沒有考慮流域總體規劃問題。我國2/3的小水電站是引水式電站[5],若缺乏泄水建筑和調度方案,在枯水期時,上游的水源全部引到電站進行發電,很容易引起下游河段斷流,造成河床干涸,影響下游的生態環境和居民生產生活用水。
(2)部分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小水電的選址一般坐落在植被良好、林木茂盛的山區,在開發建設的施工階段,修建公路、引水渠道、廠房等設施時,不可避免地要對山林進行開挖,加之施工廢棄物的隨意傾倒,使地表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引起山體滑坡和水土流失。
(3)影響水文環境,破壞生態多樣性。小水電站的修建,一定程度的改變了河流的水量、水質、水溫、泥沙等環境因子,尤其是攔河大壩,嚴重影響了水生生態系統,它阻隔了某些魚類及水生生物的洄游通道,使其不能順利進行繁殖,破壞了生物遺傳多樣性,對某些稀有魚類和珍稀動植物將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3 對小水電生態環境保護的建議
對于小水電開發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增強環保意識,加強工程建設管理。在規劃設計階段,必須正確處理好小水電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綜合考慮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充分論證建設水電站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針對可能出現的負面影響要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對于缺少環保措施的小水電項目,應不予審批。在項目施工階段,要嚴格制度周密的施工方案,杜絕野蠻施工,防止出現無序開發和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
(2)建立完善的小水電開發生態環境管理制度,依法監督小水電站的建設與運營。必須根據國家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制定相應的小水電環境管理制度,在項目的規劃、建設與運營過程中進行嚴格的環境管理。小水電工程涉及的主要生態與環境管理制度是:環境預審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叭瑫r” 制度是指建設項目的環境治理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管理制度[5]。
(3)制定并實施生態補償機制,實現開發與治理相結合。小水電在運行過程中,對生態環境必然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應該制定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從小水電站的發電效益中拿出一部分資金用于長期的生態保護和修復。對于開發小水電引起的移民問題,國家和地方政府也應該提供適當補貼,妥善做好移民的安置工作,使小水電的開發建設成為真正惠及山區人民群眾的工程。
關鍵詞:樂業縣;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現狀;解決方法
中圖分類號:S759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樂業縣的林業生態環境已經在逐步地改善,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響,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這需要樂業縣的全體人民正視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并想辦法去解決,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好我們的生態環境。
1 樂業縣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現狀
樂業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云貴高原的東南麓,多中山地貌,山嶺連綿,早期是百色地區的一個林業大縣,森林的覆蓋率高達89.5%,但是在60~80年代曾經遭遇毀林開荒,大量的植被被毀。自然恢復趕不上破壞的速度,森林覆蓋率一度降到41.3%。隨之而來的洪災、旱災、病蟲害嚴重影響了森林植被的恢復。
90年代以后,樂業縣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一度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改變了惡性狀況。如封山育林、造林滅荒、趕玉米下山等,取得了一定成效。2000年以來,樂業縣更是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的活動,努力培育森林資源。2000~2009年,全縣累計造林17441.4hm2,森林覆蓋率從1999年的67%提高到2009年的76.4%(見表1)。
森林的覆蓋率提高了,但是單位面積的蓄積量不足。所以,不但要積極造林,更要科學護林。
2 樂業縣林業生態環境破壞的原因
樂業縣目前的生態環境狀況很脆弱,主要是人們的環保意識薄弱,煉山造林毀滅植被,只重視造林,卻輕于管理造成的。
2.1 靠山吃山,意識薄弱
樂業縣是我國西南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比較落后的一個縣區,百姓依然抱著“靠山吃山”的思想。目前,百姓的“燃能”來源依然是砍樹伐薪,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森林資源作為薪柴。村民只顧眼前的利益,環保意識薄弱,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根本意識不到環境惡化帶來的后果,因此過度的砍伐造成水土流失非常嚴重。
2.2 煉山造林,毀滅植被
“退耕還林”的造林政策是好的,只是林農為了追求造林的經濟利益,多采用“煉山式”造林,對立地植被造成毀滅性的破壞,極大的影響了生態系統的健康。造林的同時也在變相的破壞灌木叢類的低矮植被,這是很多林農沒有意識到的問題。
2.3 注重造林,輕于管理
面對荒山,人們急于追求造林的速度和數量,忽視了對林木的選擇和管理,導致樹種和林種趨于單一化,導致病蟲害嚴重,不但經濟效益降低,生態功能也在退化。因為管理不善,自然災害對森林的影響也比較大。
有統計表明:1999~2009年,全縣森林受到各種不同程度的災害面積為3946.2hm2。其中,病蟲害受災面積為10.6hm2,占0.3%;火災受災面積為16.9hm2,占0.4%;氣候災害受災面積為3918.7hm2,占99.3%。氣候災害是引起森林災害的主要因素。
2.4 自然資源的價值沒有得到認識
自然資源的生態價值,在短期內效果不夠明顯。所以人們對自己的亂砍亂伐行為的后果認識不足,對森林的生態效益認識不夠。
3 樂業縣林業生態環境問題解決
3.1 加強宣傳,健全森林法制
樂業縣相關部門要對林區百姓加強宣傳教育,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和法律意識。教育百姓要有長遠的眼光,認識到森林生態效益的重要性。對毀林開荒、濫砍濫伐、亂占綠地者,要嚴格按照《森林法》、《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等林業政策法規執行。
對于《森林法》也要不斷健全,對于新出現的問題要及時制定出相應措施。對于熱點、難點的糾紛要做好調解,尤其是要加強對森林火災肇事者的懲罰力度。嚴防火種上山入林,杜絕人為因素造成火災;進一步完善森林防火的指揮體系和撲救預案,以應對自然火災的發生。
3.2 退耕還林,加快生態林的建設
與1999年相比,2009年全縣各類土地面積歸納為八增五減。由表2可以看出八增是林地面積、有林地面積、喬木林面積、竹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宜林地面積增加;五減是區劃總面積、灌木林地、無立木林地、被占用林地、輔助生產林地面積減少(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樂業縣林地新增面積為19986.6hm2,凈增率13.8%。林地面積增加的主要原因為:2001年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使林地增加;一些石漠化裸巖地等封育造林,逐漸轉變為林地。
3.3 混交營林,防治病蟲害發生
混交造林比純種林抵抗病蟲害的能力強?;旖粻I林植被種類多,可以為鳥類和有益的生物創造有利的生存環境,有效阻止了病蟲害的蔓延。樂業縣的混交林有杉木和馬尾松,毛竹和桉樹等,一般選擇針葉林和闊葉林混交?;旖涣帜軌虺浞掷霉庹?、水分和養分,生長迅速,有實踐證明混交林的生長速度比純種林要快20%~45%?;旖涣诌€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節省造林的時間。有利于提高單位面積的森林蓄積量,提高生態效益。
3.4 發展沼氣,改變農村燃能方式
目前,樂業縣百姓燃能的主要來源是燒柴、農作物的秸稈和一些干草,或者是上山砍伐林木。每年都會因為“伐木為薪”而毀壞大量的林木。因此,改變燃能方式也是“護林”的一大舉措。
如大力發展沼氣池,應是比較實用的節能方式。農村里用來發酵沼氣的原料比較多,像人畜的糞便、農作物的秸稈、污水等各種有機物,密閉在沼氣池內發酵,就可以產生沼氣用來燃燒。沼氣用途很廣,除了用來燒水做飯,還可以供暖、照明和氣焊等。只要沼氣池建造合理,沼氣的利用率很高。經過發酵的沼氣廢渣還是營養豐富的肥料和飼料,可以重復使用,屬于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完全可以代替薪柴和秸稈作為燃能利用。
3.5 開源節流,調整采伐的結構
森林資源的管理要實行領導責任制,把林業經營列入干部政績考核中。調整森林采伐的結構,嚴格實行限額采伐,憑證采伐,促進森林的生長量與消耗量向合理的方向發展。努力經營好現有森林,大力發展工程造林,以便擴大森林面積。
3.6 全民造林,營造生態公益林
植樹造林是我們的基本國策,森林的生態效益人人享受,那么人人都有責任為我們的綠色家園出一份力。樂業縣的全體人民,如果能夠每人每年一棵樹,統一規劃,人人造林,那么樂業縣的生態環境將會得到很大的改善,為子孫后代留下的將是一座“天然氧吧”。
4 結語
生態環境的保護關鍵是人們的意識問題,如果大家都能時刻想著環保,自覺做到環保,那么生態環境的改善就是很容易的事。當然,這一思想覺悟的提升還需行政手段來推行,法制手段作保障。等人們的自覺維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形成了,青山綠水、藍天白云就不再是奢望。
參考文獻
[1] 黃有念.試論樂業縣生態環境評價及保護對策[J].大眾科技,2009(09):(223).
[2] 李桂珍.簡論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及對策[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1(14).
[3] 湯家禮.呼喚綠色技術革命[J].海洋世界,2011(08).
關鍵詞: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現狀和問題
資源環境審計是審計組織在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指導下,對被審計單位資源環境會計披露的信息進行真實性、合法性的驗證,是披露其資源環境狀況及環境經濟責任鑒證的特殊審計,是環境科學與審計實務交叉滲透而形成的一門審計工作實際應用學科。資源環境審計對資源環境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處理好發展,資源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我國目前同時也是世界的最主要的目的,資源環境審計也就成了國家審計機關的重要職責。國務院在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標志著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因此資源環境審計也得到重視。資源環境審計就是監督被審計單位在經濟活動中嚴格執行資源環境法律法規,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但我國資源環境審計起步較晚,發展又相對比較緩慢,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資源環境審計中出現了或多或少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可能會影響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所以我們必須了解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運用現狀和問題,以便我們找出對策,解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現在出現但又不能解決的問題?,F在我們就來分析了解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的現狀和問題。
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的現狀
現階段我國的環境審計才剛剛起步,環境審計目前處于探索階段。鄱陽湖經濟區又是在2009年12月才被國家上升為國家戰略,在這兩年多的建設與發展過程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發展緩慢,出現了一些問題,現狀不容樂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的現狀有以下幾方面:在審計對象上,以環境保護資金為主;在審計類型上,以財務收支審計為主;在審計內容上,目前我國政府環境審計主要包括對環境保護資金籌集、使用和管理的審計,對環境保護投資項目的審計,對環境保護制度的合理、有效性的審計等內容。我國的環境法規還不夠完善,環境審計的規范幾乎是一片空白;審計人員的素質還不能完全滿足環境審計的需要。
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的問題
第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缺乏資源環境審計的標準體系。由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時間不長,就目前為止,國家沒有制訂一套完善的有關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的發展的審計體系。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資源環境審計只能根據以往的環境審計進行,而以往的環境審計并不是完善的,缺乏環境審計指南,使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環境資源審計風險增大。又因為地區和資源環境表現方式不同,審計方式也應不同,環境審計的成本也提高了。另一方面,在環境審計中,審計人員要對環境成本和效益進行分析,面對復雜的、專業的環境問題,沒有環境審計指南也無法進行科學的計量,最終難以形成令人信服的審計結論。沒有一套完善的審計標準體系,造成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不能很好進行。
第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的法律依據不足。環境審計的法律依據主要涉及兩方面:一是以《審計法》為主體的審計法規體系,二是以《環境保護法》為主體的環境保護法規體系缺乏環境審計指南。由于審計法所依存的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審計法的制訂又是依據過去的政治環境。有些方面可能存在缺陷,如雙重領導的審計體制導致審計獨立性名不符實,審計機關的執法主體資格經常受到質疑,審計法與其他法律之間存在諸多沖突,以及經濟發展和社會變化所出現的新的審計空白,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根據審計法進行審計,又可能出現一些從未遇到過的問題,這些都會導致環境資源審計出現問題。而以環境保護法為主體的法律法規在鄱陽湖經濟區從未建立,所以審計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依據不足。從這些法規的內容來看,我國沒有直接將審計與環境保護或環境保護資金聯系起來,更沒有明確政府審計機關在環境保護監督、檢查方面的職能、作用和主要工作內容。在現有的法律體系下,政府審計機關如開展環境審計或環境績效審計,往往會受到審計延伸范圍的制約,難以取得直接的、關鍵的審計證據。
第三,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中,資源環境審計人員的素質不高,專業審計人士少,不能滿足環境審計的要求。資源環境審計需要審計人員有良好的業務素質和道德素質。環境審計是環境管理學和審計學的交叉領域,需要審計人員在擁有很好的環境管理知識的同時又要了解審計學。不僅需要審計人員懂得財務審計技術和方法,還需要審計人員具備環境政策法規、環境經濟學、環境管理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由于我國開展環境審計的時間不長,審計人員大部分來自會計、審計等專業,對環境管理學了解不多,在同時了解環境管理學和涉及財務的專業人士很少。雖然可以聘請相關專家參與審計工作,但由于受到審計取證的規范性與外聘人員獨立性的限制,他們的意見只能作為佐證和參考,無法作為直接的審計證據,且單純地采用他們的意見往往會加大政府審計的風險。所以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的審計過程中,并沒有特別的專業資源環境審計人員,會造成審計的不準確,同時審計人員的審計結果可能存在疑慮,所以資源環境審計人員的素質是鄱陽湖環境審計的又一重要的問題。
第四,鄱陽湖資源環境審計主體單一,沒有審計主體的多元化。我國環境審計還是典型的政府主導型,審計主體主要是國家審計機關,審計機構作為國家經濟社會運行的“免疫系統”,起著重要作用,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資源環境審計中,起主體作用的仍然是國家審計機關,社會審計組織和內部審計部門的參與程度較低,甚至可以說沒有起作用。可是我們從別國環境審計的開展看,社會審計和內部審計對推動環境審計的整體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不單單像我國一樣由國家資源環境審計起重要作用。社會審計組織由于其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獨立性,不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可以大大提高環境審計報告的可信度,增強環境審計信息的有用性,加之其社會審計面的寬廣性,對整體推進環境審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內部環境審計也有自身的優勢,可以了解內部的資源環境形式,可以進行真正的資源環境審計,能促進企業按環保要求進行生產,幫助企業很好利用環境資源,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社會審計組織和內部審計部門對審計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提高他們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的參與程度。所以,如何更有效地鼓勵和扶持社會審計組織和內部審計部門參與環境審計是目前需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出現的一個問題重要,使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主體不是單一,而是多元化。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可能出現缺乏資源環境審計的標準體系,資源環境審計的法律依據不足,資環環境審計人員的素質不高,專業審計人士少等方面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在現階段又不能解決,且資源環境審計現狀不容樂觀。不過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鄱陽湖資源環境審計一定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在充分了解鄱陽湖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要式的情況下,會找到針對缺乏資源環境審計的標準體系,資源環境審計的法律依據不足等方面的對策。因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時間不長,如果時間久了,審計人員的素質提高了,政府在結合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實際來完善審計與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規。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在審計中能夠找到更好的審計方法與審計對策,能夠解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現在不能解決的問題。使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能夠在經濟與資源環境方面更好地發展,真正做到“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閆天池,張慶龍.資源環境審計:問題與對策[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1).
2.吳文嘉.加強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審計的思考[J].改革與開放,2008(7).
3.蘇榮.全力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把國家戰略的宏偉目標變為美好的現實――在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鄱陽湖學刊,2010(1).
關鍵詞:喀什地區;生態環境現狀;問題;對策
Abstract: Kashi is located in the edge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the unique eco-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lack of an effective and unified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fairly severe.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Kashi existing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promote Kashi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words: Kashi; ecological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X17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喀什地區處于我國中緯度大陸腹地、西北內陸干旱區,三面環山,北有天山南脈橫臥,西有帕米爾高原聳立,南部是綿亙東西的喀喇昆侖山,東部為一望無垠的全國最大的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并且遠離海洋。由于地理位置獨特,喀什氣候呈現干旱、降水量少(年降水量200mm以下)、蒸發量大、氣候干燥(干燥度>4.0)等特點。隨著國家在喀什成立經濟特區政策的確立,各兄弟省市援喀力度的加大,極大的促進了喀什的開發與建設。但在大開發,大建設,大發展中如何有效地保護脆弱的生態環境,使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當前急需研究解決的重大課題。
1喀什地區生態環境現狀
1.1土地資源現狀
喀什土地總面積1394.79萬公頃,現有耕地57.5萬公頃,后備耕地資源58.81萬公頃,年均開發約2萬公頃。土壤有機質含量低,一般在1%以下。長期以來,以農業為主,但多是粗放種植。近幾年隨著棉花價格的高漲,土地開荒面積逐年增加,很多開荒土地因水資源缺少又棄荒,造成邊開發邊棄耕現象時有發生,使一些地方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
1.2草地資源現狀
喀什草地總面積161萬公頃,可利用草場 11.48萬公頃,其中改良草場2.96萬公頃,圍欄草場1.38萬公頃。草地總體結構不良,由于自然環境惡劣,土壤肥力差,生物生長極為不易;植物稀疏,種類少;生物量低,食物鏈簡單,植被呈現荒漠.荒漠草原景觀,草原生態系統脆弱而不穩定,自我調節能力差,極易遭受破壞。
1.3林地資源現狀
全區現有林地面積35.53萬公頃,其中天然林 22.9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 2.75%。植被總的面貌是低矮而稀疏,且分布極不均勻。
1.4水資源現狀
根據喀什水文資料,喀什地區水資源總量逐年呈下降趨勢??κ驳貐^的河流都是季節性河流,流程短,水量小,主要靠冰雪融水補給。隨著雪線上升,河水流量逐年遞減??κ驳貐^的帕米爾山、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冰川分布很廣。全區有葉爾羌河流域和喀什噶爾河流域,大小河流共有10條,其中較大河流有葉爾羌、提孜那甫、克孜、蓋孜、庫山等5條。全區河水年徑流量11445.7億立方米,還有地下回歸水10億立方米,河流的來水特點是枯、洪期差異較大。6~9月洪水期的徑流量為年徑流量的60%~80%,此時水位漲落急劇,晝夜變化明顯??κ驳叵滤膬α考s在50~60億立方米(包括上層滯水)。
2喀什地區生態環境主要存在的問題
2.1喀什地區土地總面積16.2萬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57% 、沙漠戈壁占23%,平原綠洲面積僅占20% 。由于受地理,自然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自然環境惡劣,干旱少雨,沙漠.戈壁廣布,植被稀疏,風沙災害頻繁。自然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和人為干擾后的抗逆性和承受能力相對小,大多數縣生態系統的自我維持能力受到外界干擾后修復能力差,生態環境的敏感性和不穩定性較突出 。
喀什地區雖然堅持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并舉。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的原則,開展了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農田建設和防沙治沙工作,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近年來,受世界氣候變化影響,加之盲目開荒、生態用水不足等因素,導致河流下游綠色屏障胡楊林大面積減少,土地鹽漬化加劇、沙化草場退化日趨嚴重,生態形勢十分嚴峻,制約了我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經濟發展不是免費的午餐,它是有代價的。
2.2礦產資源未綜合開發,浪費嚴重。
2.3缺乏有效管理手段,環保部門無法有效履行生態環境建設的統一監督管理職能。
2.4 機構設置不健全,缺乏具有專業知識的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工作人員。
2.5 生態監測能力急待加強,以適應西部大開發的需要。
2.6 資金投入不足制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正常開展。
3.搞好喀什地區生態環境的幾點建議
3.1轉變發展方式,建立長效機制是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良好的唯一途徑。事實證明,經濟發展可以通過不犧牲環境和未來的方式來實現。喀什地區應堅持生態立區。以規劃為龍頭,產業為支撐,改革為動力,緊緊圍繞污染減排,低碳發展,環境責任三條主線,實現綠色增長。
一個地區發展,有其資源承載,環境容量,氣候變化等生態制約,在這些約束下的經濟增長才是科學的增長??κ驳貐^生態脆弱,在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中,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如果環境污染了還可以治理,生態系統一旦破壞,就很難恢復。在現實中,污染問題容易受到關注,而生態問題往往易被忽視,因為環境污染造成的后果往往是直觀的.直接的,而生態問題具有滯后性,不易被察覺。例如,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等都是在大氣遭受污染多年后才逐漸顯示出來的。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環境污染一般可以治理,而生態一旦被破壞,恢復起來就很難,將會引起多米諾骨牌似的連鎖反應。生態系統想要回到和原來的狀態,往往需要很長時間,并且整個過程是不可逆的。生態問題影響范圍很廣,一個地方的生態失去平衡,別的地方也會嘗到苦果。即使是在工業化,信息化高度發達的當代,生態問題依然是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喀什地處風沙前沿,必須保護綠洲植被,禁止濫坎亂伐天然林草,堅決反對因任何理由破壞生態環境,開展各種植樹造林活動,營造農田防護林,防風固沙林,合理配置寶貴的水資源。
關鍵詞:生態環境;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2)01-0080-02
收稿日期:2012-01-05
作者簡介:唐艷紅(1984-),女,江西南昌人,助理工程師,碩士研究生,從事土壤環境研究;賴發英(1966-),女,江西吉安人,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從事環境污染治理研究。
一、豐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現狀
1.實施“四大一小”工程有力保護城市生態環境
我市實施綠化工程建設,道路林蔭化、庭院園林化、廠區花園化,城區每年在道路、公園、景區、單位、庭院、住宅小區綠化植樹50萬株以上,創建城市綠化生態環境;實施凈化工程建設完成老城區污水處理廠建設、老城區垃圾填埋場建設;完成老黃家批發市場、新人民醫院、濱江路等6座城市生活垃圾壓縮中轉站建設。
2.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態環境保護
豐城素有“江南廢舊物資集散地”之稱,早在20世紀80年代,全市就有數千農戶以回收廢舊物資銷往江浙一帶為生。為把加工增值這個產業鏈中最“肥”的業務留住,從2002年起,豐城就開始著手對廢舊物資再利用產業進行規劃整合,一方面建立廢舊物資專業市場,增強輻射力;另一方面以市場形成的資源集聚效應,通過招商引資、啟動民資,發展符合國家政策和環保要求的廢舊物資再利用產業。從一堆堆垃圾破爛中,人們“揀”出了羽絨、塑料、再生金屬三大產業,壘起了一座座金山銀山[1]。豐城市先后規劃建設了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基地、豐礦循環經濟區、食品工業園區、河洲廢舊塑料回收加工區、拖船羽絨加工區、精品陶瓷產業基地6個循環經濟小區,目前,循環經濟產業占全市工業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
3.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村生態環境保護
豐城市作為一個農業大市,三農工作一直是我市的重中之重。我市把新農村建設納入全市農村工作全局的高度來進行謀篇布局,新農村建設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緊扣“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生”二十字方針,經歷抓試點、看示范村、促重點村建設三個階段,使農村面貌煥然一新,全市40%的行政村建造了垃圾池,改建了廁所,60%的村莊拉通了水泥(油)公路[2]。過去垃圾亂扔、攤點亂擺、住房亂建等臟、亂、差現象從根本上得到改變,新農村的建設推動了我市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4.大力推進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為生態縣市的創建做好充分的準備
從2008年省環保廳關于開展創建生態縣市活動開始,我市就根據自身條件核定創建生態縣市。全市鄉鎮、村都開始著手創建生態鄉鎮和生態村工作。到2011年底我市已有鐵路、荷湖、尚莊、秀市、洛市、袁渡、蕉坑、董家、梅林、隍城10個鄉鎮獲得省級生態鄉鎮稱號;有秀市汪家村、洛市小溪村、董家孫家村、鐵路紅星村、淘沙茍荔村、橋東栗花村、張巷的白馬村、筱塘厚板塘村、荷湖希望村9個村獲得省級生態村稱號;豐城市工業園獲評省級生態工業園;而且現在鐵路鎮、尚莊已經申報了國家級生態鄉鎮;秀市汪家村申報了國家級生態村。正是由于這些生態鄉鎮、生態村、生態工業園的建設為我市創建生態縣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豐城市生態市建設規劃》在2011年12月通過了省環境保護廳專家評審。我市已著手開始生態縣市建設工作。
5.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取得成效,大大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
2008年至2011年,我市申報爭取了國家級和省級項目資金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袁渡的青圍村、鐵路的紅星村、荷湖的杜家村、袁渡的巖上村、白土的大塘村通過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生態環境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二、豐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
1.資源開采為生態建設帶來了巨大壓力
豐城市地處江西省中部,鄱陽湖南端,是全國重點產煤市(縣)和商品糧基地,素有“煤海糧倉金豐城”之美譽。轄區內蘊藏著豐富的煤、鎢、石灰石、砂卵石等礦產資源,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近幾年來,豐城市以煤炭生產為龍頭的礦業生產不斷發展壯大,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轄區內現有礦山企業141個,其中煤礦67個,鎢礦2個,非煤礦山72個,為豐城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3]。但是,因為管理機構和體制改革滯后,地方性配套的政策法規尚未健全,礦產開發過程中出現的違法行為往往得不到及時制止和糾正,一些非法礦點“死灰復燃”的現象仍有發生。由于受自然條件、氣候、資源開發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豐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任務仍很艱巨。
2.畜牧養殖、化肥施用等給農村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
豐城市1988年撤縣設市,到目前已經發展成5個街道辦事處、20個建制鎮、7個鄉,共計467個村委會、55個居委會、30個社區居委會,人口眾多,農村畜牧養殖、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給我市水庫環境、河流和土壤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
3.工業的快速發展為生態環境建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豐城市近幾年經濟快速發展,并進入了全國經濟百強縣市,在工業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工業的快速發展為經濟注入了新鮮血液,但同時工業的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也不容忽視,豐城電廠的大氣污染,礦產開發引起的水污染、水土破壞等環境問題越來越多。
三、豐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的建議與對策
1.完善政策措施,實現生態環境建設制度化
豐城市已經制定了《豐城生態市建設規劃》,應根據規劃出臺退耕還林、封山禁牧、流域治理、環境保護等方面具體的實施辦法,爭取落實中央和省有關扶持政策,全面加強生態環境制度建設,用政策措施規范生態環境建設,用政策措施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用政策措施引領生態環境的進一步發展。
2.加大資金投入,實現生態環境建設投入多元化
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的公益事業,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僅靠政府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走多元化投入的路子。應積極爭取國家和省項目投資,盡最大可能地將我市的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列入上級項目盤子;制定優惠政策,廣泛吸納民間資本和域外投資參與生態環境建設;調整和轉變收費資金使用方向,將本區域內相關的林業、水利、環保等規費收入真正用到生態建設當中去;各級政府每年也應拿出一定的資金,用于生態建設中的一些技術推廣、示范試驗、后續管理等工作。
3.依靠科技創新,實現生態環境建設科學化
生態環境建設是系統化的復雜工程,涉及林業、水保、工業、農業等各個領域,必須尊重科學、依靠科技,實現治理環境科學化,才能實現標本兼治,全面恢復生態功能。在造林綠化上,要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以林種、樹種結構調整為主線,以低產林改造為突破口,全面提高造林質量,積極推廣應用造林新技術,提高造林成活率;在森林資源管護上,加大封山禁牧力度,認真搞好中幼林撫育,嚴格執行林地征占使用和林木采伐限額制度,保持森林資源的連續性,提高林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在小流域綜合治理上,將山、水、林、田、路結合起來,捆綁項目,綜合治理,努力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在農村能源建設上,突出節能、環保、利民,注重推廣民用沼氣、生物燃氣爐等農村新能源技術;在資源開發的環境管理上,既要抓好當前,又要著眼長遠,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不斷提高生態環境建設總體水平。
4.強化監督檢查,實現生態環境建設責任化
健全完善各級生態環境建設監督檢查機構,落實經費人員,落實辦公場地,落實工作責任。全面推行生態環境建設目標管理責任制,納入地方經濟工作考核范疇,嚴格獎罰,推動落實。加強對生態建設重點工程的監督,對新建和擴建的企業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對嚴重污染破壞環境的企業項目堅決不批,對限期治理仍未達標的老企業堅決關停,嚴格監控各類污染企業的生產活動。建立完善的生態環境建設聯建共管機制,整合力量,形成合力,加強監管,鞏固建設成果。
參考文獻
[1] 郭海, 陳佳麗.循環經濟引領豐城率先崛起[EB/OL].
finance.省略/g/20080623/01485009873.shtml.
[2] 豐城:以“六大工程”為載體推進新農村建設.豐城市新農村
建設辦公室[EB/OL].jxagriec.省略/b_include/xncdetail.
asp?fileclass=Q&id=124.
(河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摘要:為了適應循環經濟的要求,對于環境方面我國應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讓它作為一種綠色旅游消費,從而達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生態旅游發展的現狀,目前的生態旅游遭到了嚴重破壞,闡述生態旅游發展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有針對性的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 :循環經濟;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5)22-0238-01
生態旅游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特別顧問謝貝羅斯·拉斯科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1]。生態旅游有兩個要點,一個是生態旅游的對象是自然景物;一個是生態旅游的對象不應該遭受到破壞。由于對生態旅游的模糊化,生態旅游的實踐并沒有真正的體現它的內涵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生態旅游的實踐中出現了很多與它的基本內涵背道而馳的現象,嚴重缺乏管理和規劃,因此許多的旅游景區存在著嚴重的生態問題。
一、循環經濟理論
循環經濟是對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它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倡導在物質不
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建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模型,從而把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2]。循環經濟的建立依賴于“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這三個行為原則。
循環經濟能夠把環境、社會、經濟發展三者有效的結合起來,是一種“三贏”性經濟,注重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相互結合。使資源獲得了可持續的利用,并有效的解決了環境問題;它能使社會生產從物質增長到服務增長發生一個由數量型到質量型的轉變,來促使經濟發展;它能使生產鏈拉長,增加就業機會,從而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
二、我國生態旅游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生態旅游是現代文明標志之一的旅游產業,它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目前已經是世界最大的產業。由于我國的生態旅游業發展起步較晚,因此大多還停留在初期發展階段。總的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旅游資源缺乏規劃,盲目開發
縱觀我國許多新開發的生態旅游地,我們存在問題有很多。其中沒有規劃與規劃和建設不合理的問題尤為突出,成為生態旅游資源遭受破壞的首要因素。有不少的開發商、管理者,他們將景區的“精品化”建設誤解為多蓋建筑物,其結果造成了很多景區的“城市化”。
2.風景區生態環境的日益退化
一些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它們希望通過旅游業的收入來促進經濟的發展,但是它們缺乏管理和經營人才,在對旅游資源認識不足的情況之下,采取掠奪式開發的手段,來追求明顯的短期效益,使得景區的管理顯得十分粗放。這種發展模式嚴重的毀壞了旅游資源的不可再生性,造成了旅游質量嚴重下降,景觀嚴重衰退的結果,使得真正的生態旅游難以開展。
3.監督機制不健全,缺乏科學的管理
生態旅游景區的多頭管理現象嚴重影響了其科學的管理。例如:水利風景區歸水利部門管理、森林公園景區歸林業部門管理、生態觀光農業園區歸農業部門管理等。統一的行業標準和管理體制,會降低旅游開發難度。然而在多頭管理之下,各部門會相互推卸責任,因而利益沖突等問題頻繁出現,沖突多于積極合作,自然環境必然會成為它們的犧牲品,風景區也不能真正做到有效管理。
三、推動生態旅游快速發展的政策建議
1.進行旅游區空間規劃
怎樣從整體上來保護生物和瀕危物種的多樣性,不僅僅要合理的設計好自然保護區,還要考慮到不同的棲息地之間物種的交換與遷移,考慮到它們與周圍區域的生態聯系。要求若干的功能相同的保護區的保護從散點狀走向網絡狀,從孤島式開發轉向開放式經營,協調景區的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4]。
2.加強領導,建立管理體系
加強和完善市政府、市委對生態工作的重視。將生態旅游業列入全市經濟的發展計劃,來保證生態旅游業的積極健康發展。將生態旅游作為主導性旅游宣傳,搞好政府基礎性和引導性的投資。加強林業部門和旅游部門對生態旅游發展的綜合協調、督促檢查、指導服務、審查把關等職能。
3.科學開發,促進可持續發展
我們要堅持以“科學開發、有效保護、永續利用”為基本原則,處理好有效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促進生態發展,從而促進我國生態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達到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的相互統一。強化人們對生態的保護意識,克服建設過程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倡導綠色生態旅游、文明生態旅游,改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
充分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生態旅游的開發與經營應充分調動公民、個人機構和政府機構的積極性,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滿足當地居民對就業、生活等方面的需要,提高當地人們的生活質量,防止因為貧困而造成的對生態資源的破壞和掠奪。
參考文獻:
[1] 盧云亭.生態旅游與可持續發展[J].經濟地理,1996(1):20-25.
[2] 馮久田,尹建中,初麗霞.循環經濟理論及其在中國實踐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2):2.
[3] 楊桂華.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四維目標模式探析[J].人文地理,2005(5):36-38.
摘要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三峽庫區的環境問題引起各方面的關注。總結了三峽庫區消落帶生態環境污染現狀,分析了其潛在的生態環境問題、植被問題和漁業問題,并提出實施生態環境保護的建議。
關鍵詞三峽庫區;消落帶;生態環境;污染現狀;潛在問題;建議
水位的漲落帶又稱消落帶,是由于水庫季節性水位漲落而使周邊被淹沒的土地周期性地出露于水面的一段特殊區域。它是水生生態系統與陸生生態系統的過渡地段,是一類特殊的濕地生態系統[1]。在人工調控下,三峽水庫的水位漲落速度、幅度和頻率與天然河道明顯不同,增加了消落帶的不穩定性,而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工業污染、生活污水對庫區消落帶的影響逐漸加大。加強消落帶區域的生態保護是三峽工程發揮其作用的前提與基礎,也是庫區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1污染現狀
1.1 工業污染
三峽庫區消落帶最重要的污染是鉛、鎘污染[2],其主要來自工業廢水、廢渣。鉛能使土壤肥效退化、土質降低,從而讓農作物不能有效順利地生長。此外,被農作物吸收后,這些有害元素將會通過生態平衡中的食物鏈傳送到人體內。wWw.133229.cOM鎘在環境中具有穩定、積累和不易消除的特點,通過食物鏈富集使人體產生慢性中毒。鎘污染可能最終引發“痛痛病”。
有研究報道,通過多種方法評價三峽庫區消落帶的沉積物重金屬污染狀況,結果表明主要污染因子為鎘,生態風險影響因子的順序為鎘>鋅>鉛>銅>鉻,潛在生態風險因子的順序為鎘>鉛>銅>鋅>鉻,消落帶地段大部分斷面存在中等潛在生態風險[3,4]。
1.2生活污水污染
由于三峽庫區消落帶附近地區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中洗菜、洗衣服、沖洗廁所等產生的污水排放量逐漸加大,造成生活用水對消落帶水環境的污染逐漸加大。為了庫區消落帶區域的經濟快速發展,必須加快庫區消落帶地區生活污水處理的基礎設施建設,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5]。
1.3庫水的影響
消落帶的形成是由于庫水的季節性水位漲落,這樣就會使消落帶地區的土壤受到很多負面的影響,主要是庫水的污染物通過一系列的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不斷地在土壤中富集,進而對土壤的生理性能產生影響。土壤被淹沒時,土壤中的養分、污染物就會被溶解和吸附在水體中,它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被淹沒的土壤中的污染物的釋放量在第1天達到最大值,大約占10d內釋放總量的80%~90%,隨著時間的增長,釋放量就越來越少。水中的有機物質及部分固體顆粒經過物理或化學變化之后到土壤中,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補充土壤的有機物質,進而改良土性。污水中也有氮、磷等有機元素,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以增加土壤中養分的含量,保持肥力。但這種情況下也有不利的一面,就是當污染物在土壤中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后,就會引起土壤的成分、結構、性質和功能的變化,造成土壤污染[6]。在被浸泡過的土壤上栽種的農作物的產量也明顯低于正常水平[7]。水對于巖石中礦物質及營養元素的釋放、運動、擴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不同的水分條件下,母巖養分的運輸存在差異。根據試驗研究表明,8%和12%的水分處理與自然狀態下氮、磷、鉀釋放比較,其增幅均達顯著水平[8]。因此,庫水會加快庫區消落帶紫色母巖養分的釋放,使大量的營養物質轉移到水體中,從而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庫區消落帶主要土壤類型中,紫色土壤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而紫色土壤保肥能力差也是消落帶農作物產量低的一個原因。季節性的水位漲落會加劇水土流失的趨勢,使土壤中的養分向水體轉移[9]。
2潛在問題
2.1生態環境問題
一是易引發地質災害。整個三峽水庫大部分區域地形陡峻,河岸地層穩定性差,加上庫區沿岸人多地少、人類活動頻繁,是我國環境地質災害的多發區[10]。三峽大壩的建成后,水庫的蓄水量增多,庫岸兩側巖石周期性地浸泡在水中,使庫岸山體吃水比重加大,造成兩岸坡地穩定性減弱,從而誘發滑坡、崩塌和泥石流[11],嚴重威脅庫岸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庫區安全。例如1998年的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時,就在庫區云陽縣形成了近10處崩塌和滑坡。三峽水庫恢復正常蓄水后,每年11月至翌年3月有5個月的高水位,長時間江水浸泡,再加上三峽水庫在春、夏兩季蓄水位在175、145m近30m的落差,必然會造成沿庫岸大面積坍塌、滑坡,引發地形變異[12]。二是易暴發流行性病疫。消落帶是水位的漲落地帶,會受到水陸的交替性污染。低水位時,垃圾、雜草等污染物直接滯留在消落帶上;高水位時,水流速度慢,污染物不易擴散[13]。這2種環境都易引起各種相關的病原體、致病菌滋生,特別是在夏季高溫高濕的環境條件下,污染嚴重的消落帶將成為各種相關病菌、寄生蟲的滋生源及異味和惡臭的散發地,并很可能導致大規模疫情的發生和流行[14]。
2.2植被問題
植物是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為整個系統提供物質能量來源,是系統穩定的基礎??茖W植樹種草是優化消落帶生態環境的一種方式,是減輕地質災害的有效措施,可以更好地發揮消落帶植被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消落帶植被的功能很多,具體的可以分為4個功能:一是減災功能。三峽水庫蓄水后,垂直距離幾十米的陸地被水淹沒,而庫岸多是殘坡積物,含水量的增加就會減少其穩定性,導致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水位的升降導致干濕變化從而引起巖土體的膨脹,導致庫岸失穩。二是經濟功能。消落帶的植樹種草及后期的維護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提供了很多就業崗位。此外,果樹、蔬菜的種植可為農民創收。三是凈化環境。三峽水庫蓄水后,流速減緩,擴散能力減弱,水流自凈能力降低,環境污染加劇。某些草本植物可以吸收水體中的一些有害物質,待到一定時段將其收割,就可將污染物帶出水庫。四是美化功能。草木具有美學價值,可以給人帶來視覺享受[15]。目前,三峽庫區的眾多支流及支流入干流的庫灣區可以利用的消落帶區域較大。因此,有足夠的消落帶土地可以用于植被生態保護。
2.3漁業問題
三峽庫區消落帶能夠有效利用的地段多位支流河口區域淹沒后形成的“豬肚”形成灣,部分水域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加之支流河道蜿蜒,水體交換受“肚頭”制約,在此類水域從事養殖,若生產方式不當或生產規模失控,很容易出現局部水質富營養化污染。因此,在規劃、實施消落帶漁業開發時,必須根據有關部門針對各類水域確定的水質標準和區域,認真評估不同養殖方式和生產規模的影響,采取一定的技術措施,以控制污染[16]。
3建議
針對三峽庫區消落帶各種生態環境問題,應首先對不同蓄水點消落帶的形態、范圍、空間分布、生態環境現狀開展相應的調查研究;根據不同區域消落帶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態環境問題和三峽水利工程安全運行的要求,制定消落帶生態環境保護與利用規劃,劃分功能區;并依此作為三峽庫區消落帶土地利用和生態保護的指導依據,為今后的研究提供基礎。在工農業的生產中一定要盡量地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鼓勵企業家建立物料循環,這樣就可以讓污染物作為原料得到再次的利用,使已污染的區域環境盡早得取治理與生態修復。
4參考文獻
[1] 涂建軍,陳治諫,陳國階,等.三峽庫區消落帶土地整理利用——以重慶市開縣為例[j].山地學報,2002,20(6):712-717.
[2] 陳梓云,彭夢俠.三峽庫區消落帶土壤中鎘污染調查及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9(4):494-495.
[3] 傅楊武,祁俊生,陳書鴻,等.三峽庫區苧溪河流域消落帶土壤重金屬污染調查及評價[j].土壤通報,2009(1):168-172.
[4] 付川,潘杰,牟新利,等.長江(萬州段)沉積物中重金屬污染生態風險評價[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7(2):110-113.
[5] 魏復盛,張建輝,何立環,等.三峽庫區水污染防治的關鍵在源頭控制與削減[j].中國工程科學,2009,11(2):4-9.
[6] 楊鋼.三峽庫區受淹土壤污染物釋放量的試驗研究[j].水土保報,2004,18(1):111-114.
[7] 駱東奇,魏朝富,謝德體,等.長江上游紫色母質養分溶出及環境效應預測[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03,22(2):179-183.
[8] 鄒強,劉芳,楊劍虹.三峽庫區消落區紫色土砷吸附—解吸特征研究[j].廣西農業科學,2009,40(3):266-270.
[9] 傅楊武,陳明君,祁俊生.重金屬在消落帶土壤-水體系中的遷移研究[j].水資源保護,2008,24(5):8-11.
[10] 溫銘生,李鐵鋒,王連俊.三峽庫區滑坡災害與地質環境關系分析[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6,33(4):103-106.
[11] 郭躍,楊華,趙純勇,等.長江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研究體系構想[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1(1):5-9.
[12] 蘇維詞.三峽庫區消落帶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調控[j].長江科學院院報,2004,21(2):32-34,41.
[13] 胡百萬,王曉鵬.三峽庫區重慶市長壽縣大橋滑坡分析[j].西部探礦工程,2002(s1):312-313.
[14] 何再超,鄭欽玉,馬杰,等.三峽庫區消落區可持續發展途徑探討[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4):5-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