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1 16:42:19
序論:在您撰寫高中數學課程概述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張 艷
(赤峰市巴林左旗華夏職業學校,內蒙古 赤峰 025450)
摘 要:高中課程的改革從2004年施行以來,受到來自各界的高度關注,數學作為重要的基礎學科,其改革更是牽扯到方方面面, 由此產生的無論是理論方面還是實踐方面的問題都很多本文立足于教學工作實踐經驗,通過自身的教學體會,從分析在課程改革中出現的問題著手,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旨在為高中數學課程改革的完善提出一些參考資料。
關鍵詞:高中數學;改革;對策
一、高中數學課程改革的問題
(一)淡化數學推理證明
新課標為了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提倡讓學生自主探索、觀察、驗證,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數學證明,也忽視了數學本身所具有的嚴謹的思維方式,從而并沒有達到學習數學后要求學生所應具備的縝密、有條理的思維能力。
(二)學生中存在的問題
新課標的一大優點是提倡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親自體驗到發現和創造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情景設計,使數學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從而學以致用,對學習更感興趣,也更加輕松。如此教學,使得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動手多了,學習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但是動腦的機會卻少了。事實上如此教學的結果并不令人滿意,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看似積極,然而相當一部分同學只是“湊熱鬧”,真正在其中用心思考的學生很少。數學學習是一項智力勞動,只有通過自己思考和反復推敲才能領略到它的真諦。新課標對這一點的力度不夠。
(三)新課標設計不夠合理
數學學科的邏輯性決定了它的系統性,對此,各個課程、各個章節之間有著緊密的連接。但是,新課標對課程的安排常常出現重復脫切的問題,而它對教學內容的課時限制的嚴格性又導致問題的加劇。課程對于重點和非重點的設計也不合理,部分可以粗略講解的地方安排了過多課時,而一些重點章節安排的課時數則較少,對學生的培養沒有達到預期的要求。而且,新課標只對學生應該達到的素質要求作了宏觀的概述,但是具體的標準和細節卻沒有明確給出。由于存在考試與評價不匹配的矛盾,許多學校采用新舊兩套教材聯合并用的策略,使得學生既要學習新增加的學習內容,又要學習已經刪除的學習內容,老師和學生的學習負擔不增反減,有違初衷。更有甚者,一些示范學校存在作秀造假的情況,行動一套,鼓催一套,使得教學一線的實際情況不能及時真實的反應到相關部門。
(四)新課標對教師的素質要求頗高
新課標沒有對教學內容和教學順序作硬性規定,給予了教師更靈活教學的空間,讓師生間靈活互動的機會大大增加。但是,這樣的教學方法勢必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更高,才能使他們在多選擇、多數量的選擇條件下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但是,現實情況卻不盡人意,大部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理念還達不到這樣的要求,致使在實行新課標的實踐中,不僅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反而還不如老課標效果明顯。對于新課標,很多教師尚未有清晰的認識,以至于他們并沒有積極參與其中。教師作為紐帶橋梁在其中充當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一部好的教材,如果沒有教師的積極參與,如果連教師自己都沒有深刻理會,那么這部教材無疑是會以失敗而告終。
二、解決對策
針對對上種種問題,既需要講究全面性又要有側重點,既要把握好改革進度,又要對各個階段有統籌的全局掌控,才能使課程改革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一)適當調整教材內容
逐步完善對新課標的規定,一方面,權威部門要地重視學校、教師及學生對現行新課標的反饋,然后根據其建議不遺余力地對新課標做出更改使之完善。另一方面,教師作為教學第一線的老師,要時刻洞析新課標對學生的影響,根據學生的反應和自己的經驗對新課標作出適當的調整,對于教學內容與教學課時不相符合的章節,應根據需要進行調整,緩解內容與規定課時之間的矛盾。并且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細致的觀察,然后整理記錄,總結出有利于學生的教學方法。對于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課程安排,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向權威部門反應,以便作為完善新課標的參考,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妥善解決面臨的問題。
(二)加強教師的業務素質培訓
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和考核,增強教師的業務素質和教學知識。組織各種豐富的教學活動,使教師的自我發展意識得到充分的調動,使之對自主創新施教方法更加積極。教學活動和培訓不僅在學校里開展,還應該與外校合作甚至應該多在非學校的組織和機構中進行,以自我培訓、校本培訓、校外培訓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拓展教師的視野,更有利于教學與實踐相結合,使對學生的培養更注重于對其能力的提升,也更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避免過去理論傳播、大班組織、單向獨白的教學模式,使課程改革達到學生能力全面發展的目的。
(三)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引導
新課標的主要目的就是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進行引導和開發,使之改變過去被動學習的狀態,能夠充滿興趣地積極學習。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以此為宗旨,探求各種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使新課標的優勢得以有效發揮。
高中數學改革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它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是一條艱巨坎坷的道路,其中存在著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我們只要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和處理這些問題, 并且認真總結、時刻進行必要的反思,就一定會使這些問題迎刃而解,使教育事業向著需要的方向發展完善。
參考文獻:
[1]董裕華.高中數學課程改革的現狀及對策[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 2006,(03):60-64.
[2]董琴,黃益維.關于高中數學課程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的對策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08,(04):23.
[3]葉堯城.高中數學課程改革的目標、背景及發展趨勢[J].培訓與研究(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1,(05):64-68.
[4]劉艷麗.高中數學教師課程改革的認同感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
1.學習者參與和確定對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的提出,自己制定學習進度,參與設計評價指標;
2.學習者積極發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
3.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學習過程有內在動力的支持,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4.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認知活動能夠進行自我監控,并作出相應的調適。
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學習,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素:
1.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
2.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
3.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
4.期望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沖突;
5.對于各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
6.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徑。
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是合作學習產生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教學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
探究學習
探究學習即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學生通過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觀察、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和接受學習相比,探究學習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經歷探究過程以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探究學習要達到的三個目標。
國外學者將探究學習分為六種基本類型:實驗性探究、邏輯推理任務、基于測量的研究、工程性設計、技術性設計、開放性的研究。
課程資源
凡是有助于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活動所能開發與利用的物質的、精神的材料與素材,都是課程資源。如圖書資料、音像資料、風俗習慣、文史掌故、名勝古跡、自然風光、與眾不同的人和事(包括學生,如獨特的個性、卓越的創新、超常的表現)等等。
一所學校課程資源的豐富程度,取決于所在地區的歷史與文化積淀,以及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在當前,教材仍是作為最重要的課程資源的載體,但積極開發與利用校內外顯在與潛在的課程資源,有著廣闊的空間;積極開發與利用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源對于密切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密切教育與學生生活世界的聯系,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有著重要的價值。
學生
學生是有著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現形態、處于發展中的、以學習為義務的人。
人是三重存在:自然的存在、社會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因此“學生”意味著:
他要學習——掌握生存的常識和技能,以便獨立地面對世界;他還要學習——遵從生活的律則與規范,以便和諧地與人相處;他更要學習——探索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以便有尊嚴地立于大地之間。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理念可以展開為以下命題:
1、學生的發展首先是為了他們能夠成為幸福生活的創造者,并進而成為美好社會的建設者;
2、教育的要求是基于學生的需要,高于學生已有水于并且是學生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
3、教育必須著眼于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4、教育必須著眼于學生的全面成長,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
5、教育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學生的獨特需要,促進學生有特色的發展;
6、教育必須關注學生的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教育與生活“教育與生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教育過程也是師生的生活過程,教育是個體生命歷程不可分割的—部分;
2、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因素;學生的校內外生活是學校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領域;
3、生活是現實的、具體的人的生活,生活與需要、愿望,情感與體驗相聯系的,教育必須建基于學生的生活;教育關照學生的生活,意味著教育關注有完整的生命表現的人的存在,并致力于完整的人的成全;
4、“教育與生活”這一命題本身也標示出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既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也不能簡單地還原為學生的生活;教育必須高于生活,教育的內容和活動是對生活的提煉和對生活的超越。
學生的需要學生有如下幾個方面的需要:
1、探究的需要;
2、獲得新的體驗的需要;
3、獲得認可與欣賞的需要;
4、責任承擔的需要。
人是萬物之靈,每一個人與生俱來都有這幾個方面的需要。關注和尊重學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學生的這些需要為教育中提倡探究性學習,重視過程性目標,強調形成性評價,注重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關注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培養學生對于他人與社會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提供了人類學和心理學的依據。
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不僅僅是諸如信息的獲取、檢索、表達、交流等技能,而且包括以獨立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將已獲得的信息用于問題解決、進行創新思維的綜合的信息能力。一個具有信息素養的人,他能夠認識到精確的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決策的基礎,確定對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問題,確定潛在的信息源,指定成功的檢索方案,從包括基于計算機的和其他信息源獲取信息、評價信息,組織信息用于實際的應用,將新信息與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使用信息(《信息素養全美論壇》,1992年)。
信息素養的核心是信息加工能力,它是新時代的學習能力中至關重要的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主要包括:尋找、選擇、整理和儲存各種有用的信息;言簡意賅地將所獲得的信息從一種表述形式轉變為另一種表述形式,亦即從了解到理解;針對問題,選擇、重組、應用已有信息,獨立地解決該問題;正確地評價信息,比較幾種說法和方法的優缺點,看出它們各自的特點、適用的場合以及局限性;利用信息作出新的預測或假設;能夠從信息看出變化的趨勢、變化模式并提出變化的規律。
1998年全美圖書館協會和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制定了學生學習的九大信息素養標準:能夠有效地和高效地獲取信息;能夠熟練地、批判性地評價信息;能夠精確地、創造性地使用信息;能夠探求與個人興趣有關的信息;能夠欣賞作品和其他對信息進行創造性表達的內容;能夠在信息查詢和知識創新中做得最好;能認識信息對民主化社會的重要性;能履行與信息和信息技術相關的符合倫理道德的行為規范;能積極參與活動來探求和創建信息。
學校
“學校”一個可能的定義就是學生可以犯錯誤的地方;在孩子離開了父母之后仍就可以淘氣、頑皮、打鬧、追逐和嬉戲的地方;是與同伴產生沖突,并可以學習解決沖突的地方;是孩子可以每天都能見到自己喜歡的同伴的地方。
一所學校應有一種公平之感,每一個人都能有機會獲得成功,無論其種族、性別或貧富。因此,學校應該是一個充滿正義感的場所。在學校里,“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p>
學校是一個人與人之間互相關心的場所,不僅是一個學習共同體,也是一個生活共同體。它有著共同追求的目標,良好的人際交流,有正義感,有大家認同并樂于自覺遵守的紀律,有充滿愛心、歡慶聚會的時刻。
學校是每一個人生命歷程中的驛站。當然,學校也可以是教師謀生、展示個性魅力和進行創造,充分實現自己價值的地方。
“遠遠的,學校是一個美麗的風景;遠遠的,學校是一個希望?!?張文質:
《唇舌的授權》)學校是人與人的心靈最微妙的接觸的地方,當我們走近它時,它應該仍舊是美麗和給人以希望與信心的地方。
2001年香港教育署明確提出“學校是社會發展的搖籃”,再次承認學校教育對青少年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只有經過完善的學校教育的人,才能夠更好地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并且不斷地創造出新的生活,從而引領社會的前進。
精神生活
“精神生活”是相對于人們的物質生活而言的。對于物質生活,人們將其高度概括為衣食住行。德國哲學家施普蘭格把“精神生活”加以分類。他把精神生活分為五種形式(形態)即:理論(認識)的形式;審美的形式;社會的形式;權利的形式;宗教的形式。今天,我們也可以將其高度概括為認知、交往和審美三個基本方面。
課堂
課堂是生命相遇、心靈相約的場所,是質疑問難的場所,是通過對話探尋真理的地方??涩F實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講臺上的講,課堂成為了“講堂”,教師主宰的課堂,和盤托出、無衣無縫的講授,缺乏生命的活力。其危害就在于:1.讓學生感受不到智力勞動的快樂,異化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并進而扭曲了學生的個性與人格;2.壓抑并泯滅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沒有必要思考也沒有時間思考,教學成為沒有理智挑戰的教學;3.禁錮并窒息了學生的創造性與想象力——由于沒有給學生足夠參與的機會,使得所學“知識”停留在外在的、呆滯的、惰性十足的水平。
“雪融化了是什么?”老師的標準答案是“水”,而有學生的答案是“春天”,老師卻宣布這個答案是錯誤的。這是發生在課堂里的真實故事。有人問“我們學生的想象力哪里去了?”
“學生的主動性是怎樣從課堂中消失的?”問題本身就發人深省。
我們期待著:創造一個人性化的、生命化的課堂,讓陽光普照到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深處。
認知
作為心理活動過程,認知包括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想象、思維;認知能力就包括感受力、記憶力、想象力、思考力。比較高級的認知能力有創造性的想象能力、批判性的思考力、創造性的問題解決的能力。
在課堂教育中,應該著力培養學生以下四種能力:搜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能力,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與交流的能力。而前三種能力都屬于認知能力。
情感
個體與世界建立關系的一個方面、一種途徑,也是個體生命最富人性的—個方面,按情感的狀態,可分為激情、心境和熱情三類。激情是爆發式的、強烈、緊張而短暫的情感狀態;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心理狀態,即平常所說的心情;熱情則是一種強有力的、穩定而深厚的心理狀態。
美國心理學家戈爾曼(DanielGolean)的著作《情商》(Emotional
Intellingenee)揭示了人類潛在的情感得到發展的重要性,因為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一個人一生中最基本的道德立場根源于潛在的情感能力。情商是讓我們更充分地展示人性的—系列特性和品質,它們對我們的命運具有廣泛的影響。
“情商=能力,這些能力包括:激勵自我,堅定地面對挫折,控制沖動,使滿意持久,調整心情,不要讓憂傷影響到思考、移情和憧憬的能力?!?/p>
態度
態度是個體在社會環境中,與各種各樣的人與事互動過程之中逐漸形成的、以特定方式對人和事進行反應的一種心理傾向。一個人的世界觀,特別是價值觀決定著他對待人和事的態度?!叭丝偟眠x擇一種策略并堅持到底。不能以本色示人的人成不了大器”。
(巴頓)美國有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威廉·詹姆斯曾經說過:
“我們這一代人最偉大的發現是,人類可以經由改變態度而改變自己的命運?!闭J知的改變,情感的變化,再到價值觀、態度的改變,有著某種一致性。
新課程將促使教師轉換角色。
新課程為教師角色的轉換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和條件。新課程對教師角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教師原有角色要發生變化,還要不斷地適應新的角色。
新課程促使教師成為學生的促進者?!缎抡n程標準》明確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為了適應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新課程要求教師不能再做知識的傳遞者,照章行事的盲從者,而應當成為發掘資源的向導,尋求機會的組織者,思想和技術咨詢的指導者。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把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自身的發展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為學生創設寬容的課堂氣氛,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條件,為學生服務;幫助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和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和發展原認知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倡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教師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一起體驗探索的艱辛,分享成功的喜悅。教師是學生的促進者,是信息化和學習化社會對教師角色提出的新要求,新課程將促使教師成為學生個性發展的催化劑。
新課程也將促使教師成為實踐的研究者。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就應當引導每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道路上來?!毙抡n程的出現,使教育情境中的問題增多并變得復雜,同時也增加了許多不確定因素。如:教學目標與結果的不確定性——由知識、能力、態度、情感、價值觀等多元價值取向引起的;教學對象的不確定性——不用統一的規格和評價標準,進行個別教育;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課程的綜合性加大,教材、教參為教師留有極大的余地;教學方法與教學過程的不確定性——教師有較大的自主性,可靈活選擇與使用教法。教學的多樣性、變動性要求教師不再是教學活動的執行者,而是教學活動的決策者。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成為研究者。首先,教師將不再是“一桶水”,他不僅是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繼承者和實踐者,也是專業知識的發展者。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必須是一個自覺的終身學習者,才能將自己的生命體驗融人創造性的教育教學過程之中。其次,教師有義務也有能力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研究與改進,提出最有效的改進意見,對具有挑戰性的教學情境進行研究。這個過程是教師對自己行為的分析與研究的過程。另外,一些無法預見的、從未見過的、實踐性的教學情境對教師來說應該是一種較大的激勵,將促使教師去體驗理性的愉悅和收獲的欣喜。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將不斷形成新的專業知識、總之,“教師即研究者”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尤為突出。
課堂教學理念的七個轉變
1、必須從偏面的知識傳授轉變為更關注三維的發展(情感、態度、價值觀);
2、必須從重教轉變到重學、學法的研究和學習策略的研究;
3、必須從教師單一的講解、單向的提問轉變為師生多向互動,讓學生參與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閱讀自學。多提供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
①要多關注學生的自身體驗,不要追求強制的統一答案。
②要為學生留下探究、思考的余地,不要輕易的告訴學生答案,鼓勵學生多提問題。
③要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
學生有困難時—適當啟示。
學生處于思維的具體形象時—思想方法要適當啟示。
學生獲得成功時—除了表楊外,要幫助總結提高,上升為自覺的行為,特別是在數學思想方法上的升華。
4、必須從教學內容的結構、呈現方式上進行轉變。要做到情景化、問題式,要強調呈現的基本模式:創設情景—師生互動—應用拓展—鞏固反思—作業質疑。也可嘗試一些特殊模式,例如:(1)開放題教學模式;(2)探究式教學模式(研究性課題);(3)活動式教學模式;(4)數學作文;(5)長作業教學等等。
5、必須從重結果轉變為重過程,關注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動手操作、開展實驗、實際測量、統計調查、規劃設計、思維游戲、師生共探、小課題研究等)
6、必須從單一的、統一的分數評價轉變為多元的、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激勵性的、過程性的動態評價體系。
7、必須從單一的教學模式轉變為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發展,重視學生差異性發展。(要把學生的差異看成教育資源)
課程改革對教案編寫的新要求
課程改革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編寫優質教案是上好節課的首要環節,是開展現代課堂教學改革要過的第一關,課程改革對優質教案的編寫要求與傳統教學編寫教案的要求有哪些不同呢?
(1)制訂課堂教學目標的出發點不同。
傳統教學方式下編寫教案、制訂教學目標的出發點是根據大綱要求,完成教材知識傳授目標。教學目標是針對教師“教”制訂的,是惟一而不能改變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備課就是為了熟悉大綱,吃透教材,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教材知識傳授目標。一份優質課教案適用于多個班級的課堂。而實行課程改革后編寫教案、制訂教學目標的出發點是根據培養學生成長的要求,傳授教材知識目標。課程標準是針對學生的學習而制訂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提出不同層次要求,具有彈性。因此,教師備課是為了解學生,熟悉課程標準,吃透教材,以便更好地適應學生發展需要。任何優秀的教案都不可能包打天下。
在備課中,教材、學生都很重要,但把什么放在第一位卻體現不同的教育觀念。把學生放在第—位,是以“人”為本;把教材放在第一位,是以“本”為本。
(2)課堂教學目標的內容不同
傳統教學方式下編寫教案、教學目標只注重知識目標。盡管不少教案也強調能力目標,也提到思想教育,但是這種“能力”只是解決知識問題的解題能力,這種“思想教育”是從社會的角度進行僵化的、空洞的說教。而實行課程改革后編寫教案、知識目標只是教學目標之—,解題能力只是知識目標的組成部分,讓學生學會學習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教學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人生觀是取代以前“思想教育”的又—個教學目標。它是從學生個體的角度提出社會要求,尊重學生作為鮮活的人的情感體驗,尊重學生個性,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審美情趣,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課程改革把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作為教學根本目標。
(3)課堂教學目標的方法不同。
傳統教學方式下編寫教案,教學過程以“教”為中心”是否有利于教師傳授知識是編寫教案的主線,學生按老師的規定聽課、練習是“責無旁貸”的事。在課堂上,教師是“演員”,學生是“觀眾”,教師“演”得好就是課上得好。
實行課程改革后編寫教案,教學過程以“學”為中心。是否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是編寫教案的主線。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啟發者和示范者。在課堂上.教師是“導演”,學生是“學員”,學生“表演”是否到位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
(4)檢測教學目標的評價標準不同。
一、新課改: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中獲得對數學的理解。
新理念: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規律,"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新課改在"前言"部分中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進步和發展。"同時強調"數學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的生活經驗,這些經驗往往與數學概念、法則、公式、數量關系等數學知識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
因此,教師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規律,善于攝取開發、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自己周圍熟悉的自然現象、生活事例設計組織教學,適時把它們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感知體驗中學習數學,實現生活經驗數學化。
二、新課改:重視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情感態度"。
新理念: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首先,教師應轉變舊的教學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著力于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如數學課程中有著極其豐富的科學家的史料,教師要有意識去挖掘和充實,并滲透到課堂中,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的創新精神。
其次,教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口耳授受關系教學模式,克服那種怕學生犯錯誤而在教學中把實踐步驟分得過細,以納入教案軌道,剝奪學生探索樂趣和嘗試失敗的作法。適時、適度地給學生提供一些易"犯錯"的手腦并用的"機會",放手讓學生通過操作、實驗方式,使學生在自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里自主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探索發現新知。當然,學生的動手實踐活動,不是單純的讓學生依樣畫葫蘆的機械模仿操作,而應強調學生要有積極的思維參與,手腦雙揮,在勞力上勞心。
第三,在自然界和社會中到處包含著極其豐富的數與形的關系。因此,教師在安排學生的實踐活動時,不要囿于課堂,而應讓學生到大自然、社會里去,接觸大自然的美麗景觀和社會的各行各業。千方百計地拓展學生的學習領域,為學生開辟智能活動空間,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各種活動,增加學生手腦活動的頻率。使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從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作用和魅力,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三、新課改:提出多元評價建議,將學生的發展、教師的發展與課程的發展融為一體。
新理念:教學評估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新課改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評估觀念、功能和手段,充分發揮教學評價對學生學習和對教師教學的"雙促進"導向功能的作用,依據新標準的評價建議,講究評價方法、形式和手段的多樣化??刹捎谜n堂觀察、課后訪談,作業分析、操作、實踐活動等形式。評價應以過程評價為主。對評價結果的描述,應采用鼓勵性語言,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善于利用評價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適時調整和改善教學過程??傊?,要準確地把握好"教學評價"這根指揮棒,使數學教育教學沿著素質教育的軌道健康發展,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發展。
四、新課改:適當安排開放性的問題,提倡和鼓勵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新理念:突破知識界限,加強課程綜合性的開放教學。
一、觀念的轉變是教學改革的前提
在實施課程改革過程中,觀念轉變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和內容,更是搞好課程改革實驗的前提,但要真正實現觀念根本轉變,又是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深入學習和貫徹新的課程標準的同時,有必要對我國傳統教育進行深刻的反思,這樣有助于我們轉變觀念,以積極的態度來推進課程改革。
新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明確規定,我們教育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因此,我們要改革以往“重分數、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輕德育”等的圍繞應試展開的教學方式。要從學生知識的掌握、學習的過程、情感需求等多方面去教學,讓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而不是學死知識。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在高速發展,需要的是全能型的人才,如果我們培養出的是高分低能的書呆子,那么,對他們后續的學習和以后走入社會會有不利的影響。所以,廣大教師要讓學生從學校時期就有好的開端,與時代步伐一致。
二、教學理論與實踐結合
以往應試教育下的教學,學生學習知識是為了應付考試,然而對于數學中的一些既有實用功能又有智力價值的內容,卻又學不到。這一現象集中反映了我國現行數學教育體制的弊端,說明當前我國的數學教育狀況嚴重滯后于社會發展,必須尋求新的教育改革思路。我們要從書本的教學中解放出來,開闊學生的視野,用實踐的思想改造傳統的數學教育理論與實踐體系。
從數學哲學上講,數學科學中最富有生命力、最具有統攝力的是數學觀和數學方法論,即數學思想方法。從數學教育哲學上講,一個學生數學修養高低的最為重要的標志是看他如何看待數學,如何理解數學,以及能否運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現象,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事實上,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數學觀。不同的數學觀會導致不同的學習或工作行為。如果一個學生產生了“數學艱深難懂、枯燥無味、高不可攀”的思想,必然會導致他出現回避數學課,回避數學教師,不接觸數學讀物的自閉行為。如果一個數學教師認為數學就是公式、法則、記憶、練習,那么他的課堂教學行為必然是滿堂灌、注入式。而實踐教學讓學習回歸生活,注入了新鮮的活力。表現在:
1 以未來社會公民所必需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主線選擇和安排教學內容。
2 以與學生年齡特征相適應的大眾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現數學內容。
3 使學生在活動中,在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發展數學。
三、課堂教學方式改革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是教學改革是否有成效的體現。教學方式的改革就是要從問題入手,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使課堂變得生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習的能力。
1 課堂上精講多練
教師的講不是講完一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就萬事大吉了,也不是講得越多就越好,而要以質為前提,要讓學生學會了、理解了,切實提高課堂講課的實效性?!熬v”,指教師用較少時間講好課程的主要內容,特別是把重點、難點、關鍵問題講清楚。講課時要求:(1)內容精要。緊扣目的要求,突出重點、難點,少而精。(2)方法恰當。既能體現教學要求,又能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3)語言精練。明白生動,能起點撥作用,引起學生思考和想象?!岸嗑殹?,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反復地練、多方面地練,要充分地動口、動手、動腦,進行各種形式的練習活動。練的內容要精當,要有一定難度和坡度,不要簡單機械地重復。通過多練,使學生能牢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培養觀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以發展認識能力,并形成技能、技巧。
2 讓學生質疑
第一,關于高中數學學習
(一)對數學本質的不同理解和學習實質的不同看法。這個方面給我們認識數學學習的實質增加了難度。就高中學生而言,他們所面對的數學學習內容,主要是反映現實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數學學習活動是受數學課程規范的、在學校情境中進行的,它不同于人類一般的數學學習。因此,從心理學的角度,高中學生的數學學習,是按教育目標在數學課程規定的范圍內,由獲得數學知識經驗而引起的比較持久的行為或傾向的變化過程。這里的行為或傾向,包括學生外在的行為以及內在的數學認知、情感、興趣、態度、動機等等。
(二)關于數學自身的特點。這決定了數學學習是人類學習活動中的一種特殊活動。數學學習需要學生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直覺思維能力,用來處理多級抽象概括的數學知識經驗,進行形式符號語言的運算推理。學生數學學習的思維方式,往往是“理論―實踐―理論”的模式,與數學家的思維模式相比,必須經歷逆轉的心理過程。高中學生的數學學習,是按課程方案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數學學科的學習,數學課程的特點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更具有自己的風格和特色。
(三)數學學習的類型。高中學生究竟進行什么樣式的數學學習?回答這一問題,對揭示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教師組織教學、數學課程建設等等都很有意義。分類標準不同,看法各異。如按數學學習的內容,可以分為:(1)數學知識的學習;(2)數學活動經驗的學習;(3)創造性數學活動經驗的學習。
上述認識表明,高中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項復雜的心理活動,它受學生個體發展水平、學校教育、數學課程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其中,數學課程不但影響著人們對數學學習實質、特點的理解,而且直接影響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容、方法以及學習的成果。
第二,關于高中數學課程
高中數學課程是對學校數學教育內容、標準和進度的總體安排和設計。它是聯結教師、學生的橋梁。教師按課程的規定,為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經驗、個性發展提供最有效的途徑與方法,學生則根據課程規定的數學內容、標準、進度進行學習。因此,數學課程反映著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一切數學學習活動。
制約數學課程建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社會因素、數學因素、學生因素、教師因素、教育理論因素、課程的發展史因素。如果從高中數學教育的出發點與歸宿來看,數學課程建設是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這種發展不是絕對自由的,而是在滿足社會需要前提下實現的。學生的個性發展源于成熟與學習。成熟多受遺傳的稟賦和潛能所支配,學習則是個體從環境中所獲得的變化,主要受個人的教養和境遇所影響。學校數學教育給學生提供了數學學習的環境,數學課程在這種環境中起著“中介”和“方案”作用。因此,在滿足社會需要的前提下,學生數學學習的實質、特點及所經歷的心理規律等等,成為影響數學課程建設因素中的最根本因素。數學課程改革,必須認真對待學生的數學學習問題。
第三,從數學學習看數學課程改革
(1)人本主義數學課程的目標是將學生的數學認知發展和情意發展(情緒、感情、態度、價值等)統一起來,數學課程采用知識課程與體驗課程或情意課程與體驗課程的多層結構。它以馬斯洛的理論為其心理學基礎,企圖將抽象的數學演繹過程轉變為經驗的歸納的學習過程。然而,這種理想化課程并沒有提高學校數學教育質量,過分強調尊重人的價值、忽視學生數學學習的規律,造成了學生學習能力低下。
數學課程必須符合學生數學學習的特點、心理規律,實際上是數學課程的學生適切性問題,它與數學課程的社會適切性共同決定著數學課程改革的成敗。如何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人格得以完善,又能兼顧社會的需要,看來“大眾數學”強調素質教育的思想是比較合理的。在這一思想指導下,9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都建立了各自的數學課程體系,將數學課程的社會適切性與學生適切性置于核心地位,尤其是后者,可以說達到空前的地步。
(二)從數學學習看數學課程標準
高中數學課程標準規定,必須考慮學生達到該學段時已有的數學知識經驗、數學認知發展水平、數學思維的發展水平與特點,以及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上方面可達到的水平。不同民族、不同環境下成長的學生,在思維發展順序上同一,但達到各階段的時間有差異。從數學概括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數學命題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幾方面發展的研究表明,到高中二年級,已“初步定型”或成熟。數學課程標準的確定,必須考慮這些特點。
(三)從數學學習看數學課程內容的選擇
數學課程內容的確定,是歷次數學課程改革的核心。從數學學習的角度看,數學課程的內容必須對大多數學校的大多數學生是難易適中,應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匹配,與學生的可接受能力相適應。這些內容應該是以前數學學習的發展,是今后數學學習或就業的準備。學習這些內容,不僅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經驗,而且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機制(元學習)得到發展。數學課程的內容過于直觀、易懂,有益于學生較快獲得數學知識,但對數學經驗積累較少,至于更有意義的學習機制的發展就微乎其微。高中數學課程內容,應盡可能地讓學生感知數學的發展和全貌,增加廣泛的背景知識,體現不同的數學思維方式和數學思想方法。這些內容是極有價值的,學生可能會受益終身。
(四)從數學學習看數學課程的體系編排
【摘 要】數學是高中教學科目中的基礎科目之一,其學習難度極大,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阻礙。如果數學教師在課程教學中無法找出合理的教學方法,就不但無法提升數學教學質量,反而還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老師如何才能做好高中數學的課程教學這是當前我國眾多高中學校必須要高度重視且深入思考的問題。本文就專門針對高中數學在新課改背景下的課程教學思考做了研究。
關鍵詞 高中數學;新課改下;課程教學;教材;多媒體
新課程標準中要求高中數學教學必須要以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持續發展為基本出發點,要將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與數學特點結合起來,強調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中親身體會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具體的應用,從而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在新課改實施以后,我國高中教學改革也隨即展開,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已經頗具成績。但是,在新課改實施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普遍性的問題。在新時期,為了促進高中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正式這類問題,才能保證課程教學質量。對于高中數學的課程教學而言,其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老師難以脫離老教材的教學內容、過于輕視教師指導在教學中的作用以及過于依賴多媒體教學手段等,這些問題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教學質量。
一、新課改下高中數學課程教學中的問題
(一)難以脫離老教材
在新課改實施的過程中,新課程與原來老教材的內容、知識結構以及基本理念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新課程中更加重視對學生數學知識結構的培養,更加重視數學知識的發生以及發展過程。在改革之前,很多老師都是長期使用的老教材,而且多年都是如此,雖然新課改要求教師必須要站在學科的整體高度上對數學教材的知識體系以及內容進行把握,但實際上部分老師手中雖然捧的是新教材,但是內里卻依然是以老教材的教學方式為主,究其原因是老師已經習慣了傳統教材的教學內容安排以及知識結構體系,缺乏積極的探索態度去開發新的教學方式。
(二)不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
在新課改實施的過程中,要求在數學的課程教學中師生之間要合作交流,要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輔導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工作。但很多老師對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有所誤解,片面的認為完全由學生主導學生,老師不加任何干預的“放羊式”教學就是新課改所要求的教學模式。實質上,雖然新課改要求讓學生作數學課程教學的主體,但是其中也強調必須要重視數學教師的指導作用。
(三)過于依賴多媒體形式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應用于教學工作中的各種設備越來越多,比如計算機、電子白板、展示臺、投影儀、廣播、幻燈、錄像、電影等,這些設備的應用能極大的提高高中數學教學的效率,而且新課改中也要求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加強對這類設備的應用。不過,某些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過于依賴多媒體形式的教學,很少在黑板上進行板書。自制的教學課件或是商品性的課件都比較粗糙,有的課件甚至只是課本搬家而已。有的課件就相當于“放電影”,老師成了專門的放映員,而學生成了觀眾。利用這種課件進行高中數學課程教學,其效果可想而知。
二、如何做好新課改下高中數學課程教學
針對上文敘述的眾多情況,在新課改實施的過程中必須還要進一步對高中數學的課程教學進行改進。
(一)擺脫老教材的束縛,加強對新課程教材的使用
對于現今新課改的實施,很多問題的出現都是源自于老師無法擺脫多年以來使用老教材教學所積累下來的教學方式。鑒于這種情況,老師必須要在思想上引起對新課程改革的重視,積極探索新課程中數學教材的知識結構體系以及內容安排,正確認識到新課程數學教材與老教材之間的區別,將思維的重心從數學知識的傳授轉向于新課程中對數學知識的探索。
(二)數學教師要重視發揮自身的指導作用
新課程中提倡的是讓學生自主學習,老師不再是課程教學的主體,而只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和合作者。只有在老師和學生親密合作的基礎上,共同分享經驗和知識,才能促進學生與老師的共同發展。老師必須要正確認識到“教師指導”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不得弱化教師的指導作用。在學生獨立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當學生遇到困難時,老師要及時出現發揮自己的指導作用,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
(三)正確認識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作用
新時期,在高中數學課程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但是老師在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時,必須要正確認識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作用。它只是課程教學的輔助,而不能完全代替老師的板書。而且很多多媒體教學課件都制作的十分粗糙、過于花哨,亦或是因為技術限制無法完全的表達出教學內容,這些方面的缺陷都會影響到高中數學課程教學的質量。老師在開展數學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只需要借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的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的表達能力,激起學生的興趣即可,切不可將其作為主要的教學手段。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下,高中數學教師必須要不斷努力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實踐的過程中積極反思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進,以此促進高中數學課程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俊華.情景教學在高中數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時代教育,2013,(20):133-133.
[2]張代清.信息技術環境下高中數學新課程教學的模式分析[J].快樂閱讀(下旬刊),2012,(9):19.
[3]王燕.課程改革下職業高中數學項目課程教學初探——以“余弦定理”教學為例[J].職業教育(上、中旬),2013,(10):30-32,42.
一、更新教學觀念
首先,教師應認識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是適應科技發展和社會文化變遷的需要,也是國際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更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提高高中教育質量的客觀需要。因而教師的教學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身心發展,要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其次,,教師在教學中應扮演著多種角色。教師不僅僅只是知識的傳遞者,還是學生的榜樣,集體的領導者,人際關系的藝術家,心理治療工作者,學者和學習者,以及學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學活動是在師生雙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在教師主導作用下才能得以充分發揮,而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是建立在學生的主體作用之上的。只有當師生之間互相作用,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才能得以激發和培養,學生才能獲得充分的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是合作伙伴的關系。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解惑者。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教師在學生面前的角色變化必將成為事實,我們教師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適應新形勢,才能做到與時俱進。
二、創新教學模式
新教材數學課本上增設了“思考” 、“探究”、“閱讀與思考”等內容。這些內容的增設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不斷給學生提出問題或啟發學生深入思考,這正是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數學教學的本質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因此要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首先必須讓學生積極地展開思維,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善于傾聽不同的言論,鼓勵、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性,在教與學中倡導相互合作,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能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全過程。新教材已強化了這一思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應當適時合理的提問,或引導學生設問,或創設一些教學情景讓學生思考,改變教師傳授知識的單一講授形式。
實際上,教師將一些數學概念或方法分析得十分細致后傳授給學生,學生的掌握情況并不是最佳,原因是缺乏體驗。引導學生思考,積極思維,解決為什么要這樣做,實質是什么等等問題,我們在教學中都應深入地思考,認真地實踐。這些就要求教師要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來教學,要求教師要具有創新精神,要推崇創新,追求創新和以創新為榮,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要善于打破常規,突破傳統觀念,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有創新的數學模式,創新的教學方法,靈活地選擇教學內容,以創新思維培養為核心有效地實施教學。善于創設“創新的自由空間”,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園地,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式。
三、更新專業知識
新課程改革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識內容:加入了算法作為必修課程,體現了信息化社會的本質。而又加入了空間向量、數學史、信息安全與密碼、球面上的幾何、對稱與群、歐拉公式與閉曲面分類、三等分角與數域擴充、矩陣與變換、數列與差分、初等數論、優選法與試驗設計初步、統籌法與圖論初步、風險與決策、開關電路與布爾代數等內容作為選修內容,這些內容有些是教師學過的,也有的內容是教師沒有學過的。為了適應教學,高中數學教師首先應通過自學,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或一些培訓班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水平。其次,通過報刊、雜志、電視、因特網及其它信息技術等收集有關的教育教學資料,充實自己的實踐知識。數學文化課的開設,綜合課程的開設,要求高中數學教師要了解數學史,了解數學文化的教育價值,了解數學在其它相關學科的應用等。也就是說數學教師不僅精通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擴大知識面,對跨學科的知識有所了解。
四 提高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