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0 10:10:41
序論:在您撰寫語文教育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育;引導
下面淺談本人在語文教育中的一些教學體會:
一、寓教于“趣”,使學生愛讀書
有人說過:“興趣和愛好是獲取知識的動力”。因此,教師首先必須重視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以興趣這把鑰匙去開啟兒童的心扉,引導學生走進知識寶庫的大門。
1 、樹立榜樣
榜樣的作用極大,孩子的模仿性強,根據學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點,應該常常給他們講一些名人名家愛讀書的故事,鼓勵他們熱愛書籍,從書籍中汲取知識。平時,更應該有意識地向學生介紹老舍、葉圣陶、冰心等名人熱愛讀書的一些故事,這種“名人效應”所產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2 、以身作則。?在課外時間,要注意經常與學生一起讀書,一起誦讀古詩,這對孩子是一種無聲的教育。閱讀時,老師所流露出的熱情、趣味和歡樂之情,對學生有著強烈的感染力,學生在濃濃的讀書氛圍中,體會到老師對閱讀的重視,從而自覺地進行閱讀活動。除此之外,還應該經常給學生講自己童年是怎么學習的,并給學生絕對肯定的啟示便是:閱讀非常有趣。這猶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劑,激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一旦興趣培養起來不僅眼前受益,還將伴隨整個人生。
3 、隨機指導
在課堂上,隨機樹立典型,當學生說出一些精妙的詞語或精彩的語段時;當有學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學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識時,教師應極力表揚,這樣便在學生中營造了讀書的氛圍。
4、懲罰教育
我提倡對學生進行一些懲罰教育,并不是說一味的懲罰。如果這樣,會使一個幼小的生命遭到扼殺。如一個學生問一個教師難一點的問題,這個教師說:“你連簡單的就搞不到,還問這么難的題呀?”學生問一個簡單的題,則教師說:“這么簡單的題都做不到,真笨!”學生還會問教師什么?只能自暴自弁。當然懲罰的方法很多,但要有個度,殺一個學生的成否則,會扼長。懲罰并不是體罰,不能進行打罵,這樣是對學生人格的不尊重。
二、寓教于法,使學生會讀書
課外閱讀應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發展,要以課內帶課外,課外促課內的方法,課內學方法,課外求發展。而課外閱讀書籍的種類不同,且題材豐富,文章的內容深淺不一,學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別。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節,忽視文章中心及語言描繪,我注重以下幾種閱讀方法指導:
1 、指導學生經常做讀書筆記。根據不同年級,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級摘抄詞句、仿句練習;中年級摘錄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級摘錄時要注明出處,寫讀后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正如“好記性不如賴筆頭的說法”。
2 、指導學生用正確的讀書方法
曾指出讀書之法:“不同之書,區別對待。應讀之書宜緩宜熟;應閱之書宜速宜多。閱書如攻城,輕騎剽悍,所向無前?!备鶕煌w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閱讀,要求學生初步掌握精讀、略讀、瀏覽“三讀”法。精讀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讀,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來,做上記號,以便查工具書或向人請教,弄懂了再繼續讀;略讀速度較快,常常一目幾行,意在了解文章的大概內容;瀏覽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來瀏覽報紙、搜集信息資料,常常只看看標題。閱讀初期,一般以精讀為主,有了一定的閱讀經驗和閱讀能力以后,以上三種讀書方法可交叉進行,一般內容略讀或瀏覽精彩的部分精讀。
3 、指導學生進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練習
比如介紹各種植物的文章,有條件的話最好位學生提供實物,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觀察植物的各種習性,功能及其他。
三、寓教于活動,使學生讀好書
寓教于活動在讀書的過程中有很大的作用,利用節假日引導學生去爬山,到工地上和最普通的人接觸,體驗他們艱辛生活。湖北衛視曾組織幾個逃學的孩子到拉煤家,和拉煤工人一起吃住,體會他們的艱辛,最后成功地挽救了他們。這些細節看似不起眼,但是可以從小的方面讓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更好地讓學生讀好書。
四、注重賞識教育
孔子說:使年少的歸順我,使年長支持我,使年同的信任我,如果國家富有了,使其慧,就是讓他再接受教育。短短幾句,道出了“賞識交往”的根髓所在?!皠尤诵恼吣群跚椤?,作到了這一點,那么,還有什么困難和壓抑縈繞纏身?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只要我們人人懷有一顆賞識他人的心,于不起眼間發現他人的長處和優點,我們的社會必將是和諧而美好的。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如果總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想指望別人的垂睞也是不大可能的,殊知,人人有自尊,人人渴求被尊重,渴求被理解接納,哪怕他是一個乞丐,這是人之初的本性,也是心理學的定律。學生是孩子,他們在成長,在成長的路上還有很多未知的東西,難免會犯很多錯誤,如果一味的指責,只能使這個孩子失去信心,從而自暴自棄。如果應用賞識教育他就會看到一粒陽光,一絲希望。――賞識教育在成功的教育中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總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數千年來家長對孩子們的期望,但是教育是一門藝術,沒有一種方法是萬能藥,這就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因事而異,靈活應用,各種方法在不同的時候、不同的地方應用。相信只要廣大教師熟練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組織課堂,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靈活處理各種問題,語文教學的明天會越來越美好 !
【參考文獻】
[1]胡演生.小學教育課程 .[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一、選擇和運用高職語文教育方法的影響因素
在高職語文教學中,語文教育方法的選擇受教育觀、教育理論水平、教學實踐經驗等多種因素制約。
(一)教師教育觀的影響
高職語文教育觀是對高職語文教育本質、目標與任務等根本性問題的看法。高職語文教育觀認為,高職語文教育是學國語言及各種表現形態,教授有關知識,訓練有關技能,進行思想品德和審美情操教育的活動。這決定了該課程既是一門通識課程,又是一門專業文化課程,也為正確的教育方法的運用提供了可能。因此,能否選擇和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正是來源于這種教育觀。
(二)現代教育理論水平的制約
結合高職語文教育實際,吸收、消化先進的教育思想理論,取其精華,將其轉化為自身的實踐活動,可加以改造創新。在實踐中積累經驗,不斷提升高職語文教育理論水平,反過來再將理論運用到教育實踐活動中來,形成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
(三)教師的教學實踐經驗的影響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正確的高職語文教育觀、科學的教育理論,是從教育實踐中產生的。教師總結教育規律,經過調查分析、反復驗證,掌握其精髓,才能真正為己所用,有所創新。
二、高職語文教育方法遵循的基本原則
高職語文教育方法應遵守以下幾方面原則:
(一)教育整體性原則
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是界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據?!案呗毥逃娜瞬排囵B目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因此,高職各學科教育方法均應遵循教育整體性原則,為現代高職教育目的服務。
(二)學科特殊性原則
高職語文學科目的,決定了其學科特殊性。在選擇運用高職語文教育方法時,應正確認識高職語文學科語言文字訓練和教化育人的雙重作用,在有限的教育實踐中,更加注重訓練學生獨立思維能力。
(三)一切從實際出發原則
高職語文課程作為公共基礎課,教學內容因地理環境、人文風情、學生語文基礎、學生心理特征和專業等多方面因素不同而適當調整,既要符合學生實際,又要緊貼就業需求。
三、高職語文教育的一般方法
高職語文教育方法是教師施教方法和學生學習方法的協調統一,首先應是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方法,然后才是教師施教的具體方法。
(一)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方法
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受個人興趣、成長環境和任課教師等因素影響,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啟發引導對學生學習主動性有極大的調動作用。
1.在高職上第一節語文課時,應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學習語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語文是人們有效溝通的重要工具,對個人長遠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相對于其他綜合大學,高職學生語文基礎相對薄弱,學好語文是他們面臨的第一個重要任務,教師應該以案例教學使他們認識到語文的重要性。
2.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鬃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教師應通過模擬與高職專業相關的職場工作情境和講授學生感興趣的象牙塔外的社會現象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3.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有“師愛”,學生才“愛師”,才能欣然接受教師的教學安排和任務。師生間建立融洽和諧的關系,是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的重要條件。
(二)教師施教的具體方法
施教方法是在長期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的理論基礎,為廣大高職語文教師所運用。在課堂教學中具體的方法有很多種。
1.“涵泳歷練,久當自得”的傳統教學方法。熱鬧多彩的高職生活,往往使學生難以靜心讀書,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需要繼承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由于受教學時間限制,教師應在有限的時間內合理安排閱讀,讓學生在大量廣泛閱讀積累中實現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質的提升。
2.常規的語言傳遞信息教學方法。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和技能,包括講授法、問答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等。結合授課內容,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傳遞語言信息,使學生較為直接地在短時間內獲取系統的語文知識。
高職語文教育方法是為實現高職語文學科教育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而運用的途徑、方式與手段的總和,是高職語文教育整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著教育目標的實現與教學效率的高低。
一、選擇和運用高職語文教育方法的影響因素
在高職語文教學中,語文教育方法的選擇受教育觀、教育理論水平、教學實踐經驗等多種因素制約。
(一)教師教育觀的影響
高職語文教育觀是對高職語文教育本質、目標與任務等根本性問題的看法。高職語文教育觀認為,高職語文教育是學國語言及各種表現形態,教授有關知識,訓練有關技能,進行思想品德和審美情操教育的活動。這決定了該課程既是一門通識課程,又是一門專業文化課程,也為正確的教育方法的運用提供了可能。因此,能否選擇和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正是來源于這種教育觀。
(二)現代教育理論水平的制約
結合高職語文教育實際,吸收、消化先進的教育思想理論,取其精華,將其轉化為自身的實踐活動,可加以改造創新。在實踐中積累經驗,不斷提升高職語文教育理論水平,反過來再將理論運用到教育實踐活動中來,形成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
(三)教師的本文由收集整理教學實踐經驗的影響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正確的高職語文教育觀、科學的教育理論,是從教育實踐中產生的。教師總結教育規律,經過調查分析、反復驗證,掌握其精髓,才能真正為己所用,有所創新。
二、高職語文教育方法遵循的基本原則
高職語文教育方法應遵守以下幾方面原則:
(一)教育整體性原則
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是界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據。“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因此,高職各學科教育方法均應遵循教育整體性原則,為現代高職教育目的服務。
(二)學科特殊性原則
高職語文學科目的,決定了其學科特殊性。在選擇運用高職語文教育方法時,應正確認識高職語文學科語言文字訓練和教化育人的雙重作用,在有限的教育實踐中,更加注重訓練學生獨立思維能力。
(三)一切從實際出發原則
高職語文課程作為公共基礎課,教學內容因地理環境、人文風情、學生語文基礎、學生心理特征和專業等多方面因素不同而適當調整,既要符合學生實際,又要緊貼就業需求。
三、高職語文教育的一般方法
高職語文教育方法是教師施教方法和學生學習方法的協調統一,首先應是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方法,然后才是教師施教的具體方法。
(一)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方法
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受個人興趣、成長環境和任課教師等因素影響,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啟發引導對學生學習主動性有極大的調動作用。
1.在高職上第一節語文課時,應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學習語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語文是人們有效溝通的重要工具,對個人長遠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相對于其他綜合大學,高職學生語文基礎相對薄弱,學好語文是他們面臨的第一個重要任務,教師應該以案例教學使他們認識到語文的重要性。
2.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教師應通過模擬與高職專業相關的職場工作情境和講授學生感興趣的象牙塔外的社會現象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3.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有“師愛”,學生才“愛師”,才能欣然接受教師的教學安排和任務。師生間建立融洽和諧的關系,是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的重要條件。
(二)教師施教的具體方法
施教方法是在長期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的理論基礎,為廣大高職語文教師所運用。在課堂教學中具體的方法有很多種。
1.“涵泳歷練,久當自得”的傳統教學方法。熱鬧多彩的高職生活,往往使學生難以靜心讀書,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需要繼承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由于受教學時間限制,教師應在有限的時間內合理安排閱讀,讓學生在大量廣泛閱讀積累中實現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質的提升。
2.常規的語言傳遞信息教學方法。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和技能,包括講授法、問答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等。結合授課內容,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傳遞語言信息,使學生較為直接地在短時間內獲取系統的語文知識。
3.直接感知教學方法。包括演示法、參觀法等。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圖畫、語言和影視作品演示,讓學生身臨其境,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感知和領悟情景帶來的身心愉悅。
【關鍵詞】語文教育 研究 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G65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008-02
語文課程改革過程中,語文教育理論不斷的更新,向著方法論的方向演變,也可以說語文新課程推進過程,就是語文教育理論向方法論轉化的過程。本文首先對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進行簡單的介紹,然后探討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具體任務,并提出研究方法論的意義所在。
一、語文教育方法論概述
顧名思義,方法論就是人們采用何種方式去觀察問題、解決問題,是人們感知并改造世界的根本所在。教育方法論是在教育理念基礎上形成的,解決在教育中如何具體實施的問題。
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主要是對語文教育理論實踐運用問題的研究,探討如何將語文教育理論轉化為實際方法。不僅需要重視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同時應該知道如何進行具體的培養。總之,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主要是對教育理論的總結,并將其轉化為具有實際運用價值的方法觀點等。
二、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的任務
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目的在于提升語文教育的整體水平,為語文教育提供充足的研究依據。具體來說,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具體任務:
1.歷史研究
從語文教育理論演變過程,分析語文教育研究中方法和對象之間關系。沿著語言教育研究方法論發展的過程,對歷史發展與演變中,幾個階段中的特點、矛盾進行分析,對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形成的原因、發展意義等進行探討。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歷史研究側重于對其歷史發展過程的分析,通過歷史過程揭示方法論內在的聯系和規律,同時將研究方法論放在科學發展的觀點下,找出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發展存在的問題。在具體的歷史研究過程中,可以從語文學科獨立開始,并對語文教育中的教材、代表性文獻、專著等進行研究,深入的探討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的演變過程。
2.結構研究
通過對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構建體系的研究,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進行分析,探討語文教育方法論構建問題。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入手,對方法論進行深入的剖析,探討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與各學科之間、和各個教育理論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橫向上,一般是對語言教育研究方法論與心理學、語言學、文藝學等學科方法論之間的關系,研究語文教育理論在這些學科中的運用,并探討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中人文性特點。也可以說橫向研究是對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本體構成的分析。從縱向上,主要研究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和社會科學方法論、哲學方法論、人文科學方法論之間的關系,并對學科群方法論問題進行探討,這些研究理論能夠為語言教育研究方法論提供充足的動力,對促進我國語文教育方法論走向成熟具有特殊的作用。
3.理論核心研究
在研究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過程中,可以對其核心、結構、特點、理論基礎等進行逐一研究,并形成一種研究體系。包括文藝學方法論重點在于批評、鑒賞;而語言學方法論主要是語用學基礎等。以這些理論為研究的基礎,對現階段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體系中的相關研究方法、發展動力、方法和對象之間矛盾等進行研究,揭示語文教育研究的必然性,為語文教育發展提供動力與依據。
歷史研究、結構研究以及理論核心研究三個部分的內容,共同構成了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的內容。其中,歷史研究為方法論提供事實依據,通過對發展歷史的思考,促進對語文教育研究方法的認識,對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礎;結構研究主要集中在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轉化問題以及結構關系;理論核心研究集合了前兩個部分的基礎,對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的核心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盡管這三項任務不是并列的,但其相對集中,相互滲透,是一個逐漸遞進的過程,為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三、研究語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的意義
關于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研究課題,在教育界已經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礎,但研究的方向不夠集中,很多研究都是停留在表面,還沒有形成一個較為系統化的研究體系。其中,董菊初老師對論方法和方法論進行區分,并在其著作中申明了其研究屬于論方法范疇。隨后,陳菊先等學者,相繼對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進行探討,從理論和實踐層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在語文學科發展過程中,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必須跟上學科發展的速度,通過方法論研究,為教育教學工作提供充分的理論依據,并探討出有效的實踐方法,幫助語文教育學突破發展瓶頸,消化研究對象和方法之間的矛盾,保證研究方法能夠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研究對象需求。
四、總結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語文教育科學在社會發展中得到了十足的進不,也盡力了多個發展時期,加強對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的研究,對提高語文學科教學水平,促進語文教育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必須能夠分清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的主要結構,從多個角度、不同層次加以研究,逐漸形成現代化的語文教育理論,為我國教育研究工作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一、農村初中語文教育現狀
1.教師對素質教育改革了解不夠全面
農村由于信息資源落后,發展也較為落后。教育也同樣如此,在我國素質教育改革開展得如火如荼的時候,相對于較為落后的農村來講,其普及面與實施力度還遠遠不夠。主要是因為教師對素質教育的認識不夠全面和深入,目前,很多初中語文教師依舊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想展開教學。新課改的新理念、新思維很難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去,從而使教學改革滯后。此外,由于農村發展得比較緩慢與落后,教育的資源也跟不上教學改革的要求,教學的信息更新也跟不上要求,甚至可能出現教材上出現的新知識是符合時展的知識,但是農村的學生與教師卻是從未接觸過的。這致使我國農村素質教學改革的步伐很難前進,并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2.學生存在的認知差異大
由于生活環境的差異,農村與城市孩子在教學上存在很大的認知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四點:(1)學生的生活圈子小。當城市里的孩子開始參加各種學習夏令營、冬令營時,農村的孩子還在幫助家里做農活;當城市里的孩子開始運用QQ、微博、微信等各種通訊軟件時,農村的孩子可能大部分連電腦都沒有用過。這樣的現實差距造成了學生的生活圈子小,使得他們在學習上與城市學生的認知差異較大。(2)缺少家庭教育。隨著市場經濟建設的逐步深入,農村勞動力大多都去了比較發達的沿海城市務工,使得大部分的學生成為“寄人籬下”的留守兒童。在原本生活圈子小、知識信息與社會層面不多的環境下,還缺少了父母教育。這就使得農村孩子的生活更加單調,教育資源更加匱乏。(3)閱歷少。由于家庭環境、地域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使農村學生的知識層面較小,視野不夠寬闊,閱歷少,與城里的學生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對基本的生活常識與社會知識不夠了解,不能夠為課堂上的語文教學奠定基礎。
3.師資力量不充足
雖然我國一直都在提倡支持西部農村教育,每一年都有大批的人才涌入農村,支持農村教育,這使得我國的農村教育中的師資問題得到了一定的緩和,但是依然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教學的師資問題。再加之很多支教教師進行支教的時間都比較短,支教教師缺乏教學經驗,專業水平不足,等他們獲得一定的教學經驗之后,他們的支教時間也差不多夠了,這使得農村教學師資人才的流動量很大,不利于農村教育的穩步發展。且一些具有教學經驗的語文教師都開始往城市里發展,以求高職位、高薪水,這就更加速了農村語文教育的師資匱乏。
4.學生整體語文素養不高
所謂的語文素養,是指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語文能力,即閱讀鑒賞能力、寫作能力、交流與溝通能力、對問題的分析判斷能力等等。語文素養是在新課改的背景之下提出來的,符合當前語文教學形勢的發展,符合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和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當前,農村初中語文教學除了面臨上述幾個問題之外,另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學生整體的語文素養不高,這主要是由于農村小學語文教育沒有為其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滯后,教學知識往往局限于書本,拓展性不強。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有些學生就算語文成績很好,但是語文整體素養卻不高,不能夠利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去分析和解釋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這是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的。
二、對初中語文教育進行改革的策略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國農村語文教學的現狀是不夠完善的,面臨著很大的問題,因此,采取一些相關的改革措施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必要。由以上的問題分析可知,現在農村語文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努力提高教師的教學素質,引導學生學會獨立自主地思考與學習,積極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與創新學習的能力,從而使農村教育跟上時代的發展,實現農村語文教學的現代化、科學化。
1.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但是新課改提出,教學改革要將教學的主體地位轉換成為學生,教師要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地去發現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并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去解決,然后教師再根據學生解決的方式和解決的結果進行合理的教學評價,不斷地激勵學生,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當中可以感受到被重視的感覺,從而增強學習的主動性。而傳統的“滿堂灌”的教授方法顯然已經不能夠滿足現代素質教育的要求。
2.重視課外拓展,提高學生文學修養與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語言性的學科,相對于死板的理論知識來說,更多的是需要學生對這一門語言的感知力與感受力,即是我們常說的語感。語感的重要性使得培養學生的語感已經成為新課標中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課外拓展,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激勵學生多閱讀欣賞課外書,增加學生的語文課外閱讀量,潛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語感。此外,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多積累語言知識,將生活與語文學習聯系在一起,在具體的生活環境中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寫作能力等,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
3.加強教學評價,完善教學激勵機制
【關鍵字】初中語文;創新教育;問題;方法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語文教學中所面對的對象不全面
現階段的初中語文教學仍然為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教師往往圍繞升學率的提高設置教學任務。許多教師往往只關注班級內部分成績優異的學生,而忽視了本應該多給予教學指導和關注的成績較差的同學,導致班級內成績的分化日益明顯。另一方面,我國現行應試教育體制的單一性試卷成績評價體系,實則為忽視了語文教學的本質,培育出學生也往往是高分低能,這與我國的素質教育目標相背離。
2、忽視了學生的主置。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育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忽視了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和引導,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導致學生產生思維上的依賴性,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不足,更談不上去創造性的思維。
3、對教學目的的認識存在偏差。
初中語文的教學任務是夯實學生的語言基礎能力,在聽、說、讀、寫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和領悟能力,通過長期且系統的大量訓練使學生具有獨立解決語文問題的能力,于此同時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提高。而現階段的初中語文教學對這一整體教學目標的認知仍存在偏差,一味的要求學生埋頭苦讀,忽視了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初中語文教育創新方法
(一)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感, 強化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包括與語言能力有關的積極、健康的價值取向、認知態度、情感態度以及思維意識,當然這一切語文素養的養成需要學生具備扎實的語文基礎應知識。其中培養學生的語感,便是在長期的語言教學實踐中所培養起來對語言的整體感知和審美理解能力。要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強化學生的語文素養,主要途徑如下:
1以培養語感為教學切入點
語感的培養是強化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要素,教師在教學中可采用的語感培養方法如下:
1)教師在范文朗讀中融合感情、表動、肢體動作等豐富的表現形式,讓學生在體味中進行模仿,并在反復的吟誦中體會文章包涵的感情、事件發生場景、人物心理特征等各方面的因素,使學生在耳濡目染、親身感知中獲得認知能力生的升華,從而感知語言之美。
2)引導學生分析作品, 體味含蓄之意, 言下之意和言外之意。
(二) 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目的, 構建語文學習的平臺體系。
培養創新精神是教育教學的目的之一, 教師的教學注重知識傳授的同時, 應該注意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為了達到這個目的,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 宣傳先進典型, 鼓勵向上求新。
2 活躍課堂氣氛, 培養創新意識??梢栽谡n堂上做到“ 三個提倡” ( 即上講臺、七嘴八舌、標新立異) 和“ 三個不準”(滿堂灌、照本宣科和熄滅學生思維的火花) , 努力營造活潑和諧的課堂氣氛, 其著眼點就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 重視個性發展。有人說得好: 好奇心可以害死一只貓, 但可能造就一個科學家。教師應該為具有不同秉賦和不同潛能的學生創造一個發展的空間, 為他們提供開發潛能勇于創新的機會。
2、加強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就是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學生正確的認知自己、審視自己、協調與他人的關系,以正確的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明確自己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樹立要成長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的遠大理想。語文學科作為人文教育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責任和義務在教學的過程中滲透人文教育。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抽取其中的人文教育可利用資源,如《論語》中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三人行,必有我師”讓學生明白做人與處事的基本道理;《種一片太陽花》令學生了解“個人只有融入集體,事業才能長盛不衰”的含義;《散步》叫學生曉諭“扶老攜幼,勇擔人生責任”的內涵……
3、優化學生創新思維品質
開展初中語文創新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目的便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探索,在思想上擺脫對家長、教師和同學的依賴。創造性思維主要包括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異向思維等多個方面。下面僅就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進行探討:
(1)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所謂發散思維,即是根據已有知識體系,多角度、多層面、多途徑的找尋問題解決的方法,它不拘泥與常規思維方法和既有的問題解決方式,而是善于求“異”、善于求“新”。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結合聽、說、讀、寫各個環節的教學要求,結合單元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如:鼓勵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質疑,大膽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閱讀教學中讓學生以主人公的身份來思考文中問題的獨特解決方式;作文教學中,教師設置能激發學生發散思維興趣的作文題目,如《“0”的聯想》、《“?”的聯想》等等。
(2)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運用辯證思維法去多角度的審視問題,讓學生多從對立的角度對問題進行質疑,如“教師的方法一定是正確的嗎?”、“將故事的人物角色互換會發生什么?”、“多讀書的好處和壞處各是什么?”,以此來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擺脫常規知識的束縛,去創造性的思維和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 彭小虎.論創新教育的三個層次[J].教育科學.2001(02)
關鍵詞:語文教育 教學方法 創新
一.語文教育教學方法創新的必要性
我國新課改的進程逐步推進,新的課程標準也為教學活動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要利用多種教學方式,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使用適合學生心理特點的手段進行教授。
首先,教學方式的多樣性有助于幫助學生培養學習興趣。課堂教學中的互動交流與溝通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學習熱情,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學生沉浸在歡快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效率自然能夠獲得大幅度提升。而且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對語文真正產生興趣的學生會在課下自主閱讀、探索,學習的主體才真正轉化為了學生。
其次,創新語文教育教學方法能夠開闊學生思維。教學內容局限于教材則會導致學生不能發散思維,學不會創新。教學方法的種種新意能夠給學生直觀的體驗,不僅能學習到書本中的知識,還有很多生活實踐、學習方式、人際交流等等方面的能力可以培養,真正實現把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
二.語文教育教學方法創新的途徑
語文教育教學方法的創新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師新穎的教學方式中體會快樂學習的過程,學會知識并學以致用。而創新的實踐過程中,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提問方式以及考核模式等方面均為教育教學方法創新的落腳點,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幾種途徑:
1.從生活實踐出發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貼近生活而得來的事例是創新教育方式的一個重要來源,也能夠輕松地被學生所接受。當學生面對的學習內容與方式來源于他們所熟知的生活實踐經歷時,他們對學習的內容將不會產生排斥與抗拒,反而是一種好奇與探索的欲望被激發,這種方式能夠快速拉近學生與學習內容之間的距離。另外,師生之間的平等關系也有助于學生良好性格的養成。對每一個學生個體的尊重會反饋在他們個人的行為中,他們也會用教師對待學生的方式去對待自己身邊的人或物,因此培養互相之間的信任與尊重會在教學過程中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明確學生為教學活動主體的教學理念
在傳統教學方法中,教師扮演了教學主體的角色,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而新課標中明確要求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種轉變會讓學生產生主動性,因此在教學方式的設計上要圍繞學生的主體地位,依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布置預習與自學任務,甚至可以將課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以分組的形式分配給學生,讓學生多講一講自己的看法,并且互相交流討論,教師的任務是引導與點撥,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并且總結重點以完成教學任務。這種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他們愿意充當“小老師”的角色,為其他同學解答疑難,在準備自己所要講授的知識的同時,他們就已經掌握了這一部分的學習內容。
3.學會利用新的教學設備與教學模式
新時代的科技水平不斷進步,也為教師教學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工具,將這些工具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去,才真正發揮了其作用。教師課前利用網絡資源按照學生實際情況精心準備課件,利用多媒體設施教學,可以大量節約課堂時間,突出教學重點并解決教學難點,為學生量體裁衣制作的課件必然會大大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學生對資料的搜集整理也可以通過網絡、圖書館等多種方式達成,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鍛煉了他們的邏輯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對信息的篩選能力等等。教學模式也要從以前的“滿堂灌”逐步改變為課堂內容精簡、方式方法靈活多樣。
4.重視延伸教學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課堂時間與內容對學生來說十分有限,因此需要教師充分利用課下時間,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自己學習到的知識與能力,以保證達到教學活動的目的。如邀請作家開辦文學沙龍,組織學生對講座內容進行整理并形成紙質刊物;組織開展辯論會、知識競賽、校園文化展覽等相關活動,展現學生風采;創辦興趣社團,定期舉辦社團活動,讓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豐富課余校園生活。這些課內外的教育方法相結合,必然能夠讓學生將知識與能力融會貫通,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